CN1533908A - 记录介质输送装置和包括该装置的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记录介质输送装置和包括该装置的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33908A
CN1533908A CNA2004100319704A CN200410031970A CN1533908A CN 1533908 A CN1533908 A CN 1533908A CN A2004100319704 A CNA2004100319704 A CN A2004100319704A CN 200410031970 A CN200410031970 A CN 200410031970A CN 1533908 A CN1533908 A CN 153390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medium
conveying roller
chucking power
conveying
uni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3197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14543C (zh
Inventor
ɼ�ֿ���
杉浦俊夫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rother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rother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Brother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53390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3390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14543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14543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10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 B41J13/14Aprons or guides for the printing section

Landscapes

  • Ink Jet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Handling Of Sheets (AREA)
  • Handling Of Cut Paper (AREA)

Abstract

一种记录介质输送装置,用来将记录介质输送给记录区域,它包括:一对第一输送辊,它们设在记录区域上游并且通过将记录介质夹在它们之间来输送记录介质;一检测器,用来检测记录介质的位置;一夹持力改变单元,用来改变所述第一输送辊对的夹持力;以及一控制器,用来根据由所述检测器检测到的记录介质的位置来控制所述夹持力改变单元的操作。

Description

记录介质输送装置和包括该装置的成像设备
本申请要求了于2003年3月31日提交的JP2003-096020的优先权,并且将其内容引用作为参考。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通过夹着记录介质来输送记录介质的记录介质输送装置以及包括该记录介质输送装置的成像设备。
背景技术
在通过从喷墨记录头的喷嘴中喷射出墨滴来将图像形成到记录介质上的普通成像设备中,记录介质沿着副扫描方向间歇地(逐步地)移动预定距离。在记录介质没有间歇运动期间,具有记录头的滑架沿着主扫描方向运动以在预定区域中形成图像。
在该成像设备中,一对上游输送辊和一对下游输送辊分别沿着记录介质输送方向设在记录头的上游和下游。记录介质由上游输送辊对和下游输送辊对夹着,并且通过间歇地驱动这两对输送辊来使该记录介质沿着副扫描方向运动。
尤其在记录介质较厚的情况中,从上游输送辊的夹持点施加在记录介质上的负载在记录介质的后缘脱离上游输送辊时突然变为零。由于负载的变化,记录介质的后缘突然受到上游输送辊的推动,从而导致记录介质克服下游输送辊的夹持力被过度输送。因为这个情况,所以沿着输纸方向在记录图像中出现图像漏失(图像被切成几个片段),由此使图像质量变差。
日本特许公开专利No.3-90378披露了一种介质处理单元,其中打印单元设在一对上游输送辊和一对下游输送辊之间,在上游输送辊附近设有第一检测器,并且在下游输送辊附近设有第二检测器。上游和下游输送辊的每个被动辊包括一接合和脱离装置(螺线管),用来选择地使被动辊与相应的主动辊接合和脱离。
根据第一或第二检测器对记录介质的前缘的检测,将记录介质的前缘设置在相互分开的主动辊和被动辊之间。然后,使被动辊与主动辊接触以压靠在该主动辊上,并且沿着下游方向输送记录介质。根据第一检测器的记录介质的前缘和后缘的检测,得出该记录介质的长度。之后,通过使主动辊沿着反向方向转动以沿着反向方向输送记录介质,从而将记录介质的前缘设置在打印位置中。然后上游输送辊沿着正常方向转动以在记录介质上进行打印。在第二检测器检测到记录介质的前缘时,螺线管促动,从而通过下游输送辊的主动辊和被动辊夹住该记录介质,并且另一个螺线管促动以使上游输送辊的被动辊脱离主动辊。之后,在记录介质由下游输送辊夹着的同时,记录介质处理装置在打印区域继续进行打印操作。
发明内容
但是,根据日本特许公开专利No.3-90378,上游和下游输送辊需要沿着正常方向和反向方向转动以便检测出记录介质的长度和记录介质的后缘。由于这个操作,所以导致不能快速进行打印操作。另外,如果在通过喷墨头进行打印操作期间突然松开由这对上游输送辊对记录介质的夹持,则由于以高密度喷射到该记录介质上的墨水所以导致记录介质的表面起伏并升起,并且该记录介质的表面接触到喷墨头的喷嘴表面,由此造成图像质量恶化。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记录介质输送装置,其中避免了记录介质受到一对上游输送辊的推动,并且实现记录介质的平稳输送,而且还提供了一种采用了该记录介质输送装置的成像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示例性方面,向记录区域输送记录介质的记录介质输送装置包括:一对第一输送辊,它们设在记录区域上游并且通过将记录介质夹在其间来输送记录介质;一检测器,用来检测记录介质位置;一夹持力改变单元,用来改变第一输送辊对的夹持力;以及一控制器,用来根据由检测器检测到的记录介质位置来控制夹持力改变单元的操作。
附图说明
下面将参照以下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进行详细说明,其中:
图1为多功能设备的整体透视图;
图2为喷墨式打印单元和记录介质输送装置的侧视图;
图3A为一侧视图,显示出偏心凸轮在上游输送辊对的夹持力较弱时的位置;
图3B为一侧视图,显示出偏心凸轮在上游输送辊对的夹持力最大时的位置;
图4为抽吸式压纸盘和记录介质输送装置的透视图;
图5为控制器的功能方框图;并且
图6为一时间图,显示出对改变上游输送辊的夹持力的控制。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参照图1至6对本发明的实施方案进行说明。在该实施方案中,本发明应用于设在多功能设备1的带有喷墨式记录头2的打印单元10中的记录介质输送装置3,该多功能设备1具有传真功能、扫描功能、复印功能和打印功能。
如图1所示,该多功能设备1的外壳4在其上表面的前部处设有一操作面板5。该操作面板5包括用于进行传真功能、扫描功能和复印功能的十个数字键5a、用于指导操作的按键5b以及液晶屏5c。在操作面板5的后面设有具有接触式传感器的文件阅读器(未示出)。
外壳4在操作面板5后面还设有具有上开口结构的文件供给部分6a。文件支撑台6b以倾斜的姿态设在文件供给部分6a的后面。该文件供给部分6a包括一对文件导板6c,它们引导着所要供给的文档侧缘并且可以彼此同步地沿着左右方向运动。
在文件支撑台6b的后面,以倾斜的姿态设有一供纸部分7。该供纸部分7保持着一叠要提供给记录介质输送装置3(图2)的记录介质P,所述记录介质输送装置设在具有记录头2的打印单元10中并且安装在外壳4中。该供纸部分7包括一对记录介质导板7a,它们引导着记录介质P的侧缘并且可以彼此同步地沿着左右方向运动。输出文件支架8水平地伸出并且从设在外壳4前面的开口延伸出以便保持通过文件阅读器输出到外面的文件。接纸盘9水平地伸出并且在输出文件支架8下面从设在外壳4前面的开口延伸出,以便接收其上已经通过打印单元形成有图像的记录介质P。
图2为记录介质输送装置3和包括喷墨记录头2的打印单元10的侧面剖视图。在记录介质输送装置3中,滑架11由导轴12、13支撑以便可以沿着这些导轴12、13滑动。在图2中,导轴12、13沿着垂直于该图面的方向延伸。下面将滑架11的运动方向称为主扫描方向。带有彩色喷墨式墨盒的记录头2安装在滑架11上,其喷嘴表面2a(具有用于每个喷墨盒的喷嘴组)面向下。在记录头2的上表面上可装卸地安装有多个墨盒14,每个墨盒存储有相应颜色的墨水,例如青色墨水、黄色墨水、品红色墨水以及黑色墨水。墨盒14被在滑架11上端处可以沿着上下方向转动的相应杆15向下挤压并且固定。
压纸盘16设置在滑架11下面以便沿着副扫描方向延伸,并且与记录头2的喷嘴表面2a相对。如图2和4所示,压纸盘16包括一箱形框架,其上表面包括与记录头2的喷嘴表面2a相对的平坦上板18。上板18一体地设有多个肋条17,它们从上板18的上表面伸出,并且沿着与主扫描方向垂直的记录介质输送方向(下面被称为副扫描方向)、以在主扫描方向上相互间隔预定的距离延伸。上板18和肋条17形成了沿着与记录介质输送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多个凹槽19(图4)。在每个凹槽19中,在相对于记录介质输送方向的上游和下游端部处设有与框架的下部连通的吸气孔20。这些吸气孔20在由记录头2限定的成像区域附近设在上游和下游端部中。压纸盘16的箱形框架构成一抽吸腔室。抽吸单元21例如抽风机与抽吸腔室的下部连接。
接下来将对记录介质输送装置3进行说明。记录介质输送装置3包括一对上游输送辊22、23以及一对下游输送辊24、25,用来通过将记录介质P夹在其间来间歇地输送由设在供纸部分7中的供纸辊和分离垫板(两者都未示出)提供的记录介质P。上游输送辊对22、23以及下游输送辊对24、25分别设在上游和下游位置处,并且压纸盘16位于它们之间。下游输送辊24为沿着主扫描方向延伸的较长的单个主动辊。如图4所示,设在主动辊24上方的下游输送辊25包括沿着主扫描方向以预定的间隔设置的多个狭窄的辊段或齿。被动辊25可以设计成通过利用相应的弹簧单独推压这些狭窄的辊段来挤压主动辊24。
上游输送辊22为沿着主扫描方向延伸的较长的单个主动辊。如图2至4所示,上游输送辊23在该实施方案中为多个被动辊23,它们可转动地设置在相应臂26的端部处。被动辊23和臂26沿着主扫描方向以预定的间隔设置。更具体地说,如图3A和3B所示,每个臂26的中间部分可转动地由支撑轴27支撑,该支撑轴由以竖立的姿态设在滑架11上游的框架28支撑。每个臂26可以围绕其中间部分沿着上下方向转动。被动辊23设置在关于记录介质P的宽度方向(主扫描方向)的中心线对称的位置处。上游和下游主动辊22、24通过输送装置马达59(图5)以及包括多个齿轮的传动机构(未示出)彼此同步,以便沿着相同的方向转动。
接下来将对夹持力改变机构进行说明。夹持力改变机构改变主动辊22和相应被动辊23的夹持力。另外在该实施方案中,夹持力改变机构使得被动辊23能够与主动辊22脱离(或使得夹持力为零(0))。如图2至3B所示,夹持力改变机构包括固定在驱动轴29上的偏心凸轮30、沿着副扫描方向前后运动的可动体31以及使臂26的另一端(上端)与可动体31连接的推压弹簧32。
多个偏心凸轮30设置成与多个臂26相对应。对于每个偏心凸轮30,设有一可动体31。每个可动体31包括一中间段31a,该中间段在一侧形成有第一凹入调节部分33,在其中设有偏心凸轮30,并且在另一侧形成有第二凹入调节部分34,在其中设有臂26的端部26a以及推压弹簧32。第一调节部分33向上打开并且第二调节部分34向下打开。
在每个可动体31的中间段31a上设有一托架31b。该托架31b设有一槽35,该槽沿着副扫描方向延伸并且在其中可滑动地引导驱动轴29。可动体31由框架支撑以便能够沿着副扫描方向前后运动。驱动轴29与凸轮马达63(图5)连接。通过驱动凸轮马达63使安装在驱动轴29上的多个偏心凸轮30同时转动。
如图2至3B所示,可动体31的位置随着偏心凸轮30的转动相位的变化而改变,由此改变了被动辊23和主动辊22的夹持力。例如,如图2所示,为了将偏心凸轮30设置在箭头B一侧的最大偏心位置处,通过偏心凸轮30的圆周表面沿着由箭头B所示的方向将与可动体31的中间段31a相对的基本上垂直竖立的接触部分33a推动最大距离,因此整个可动体31沿着箭头B方向在第一调节部分33中移动了最大距离。
因此,装配在第二调节部分34中的臂26的端部26a由第二调节部分34的接触段34a沿着箭头B方向推动。因此,保持着被动辊23的臂26的部分向上转动以便使被动辊23与主动辊22分开。
如图3B所示,为了将偏心凸轮30设置在由箭头A所示的最大偏心位置处,偏心凸轮30的圆周表面接触着可动体31的中间段31a并且沿着箭头A的方向将它推动最大距离。也就是说,整个可动体31沿着箭头A的方向移动最大距离。这时,由推压弹簧32挤压的臂26的端部26a在第二调节部件34中沿着箭头A的方向被推动,而没有接触接触段34a。通过这个运动,臂26向下转动,从而被动辊23以最大的压力接触并且挤压主动辊24。因此,在该状态中,由被动辊23和主动辊22施加在记录介质P上的夹持力最大。
在图3A中所示的状态为在图2的状态和图3B的状态之间的状态。偏心凸轮30在凸轮30的偏心量小于最大偏心位置的位置处在其圆周表面处沿着箭头A方向挤压可动体31的中间段31a。臂26的端部26a在第二调节部分34中受到推压弹簧32挤压并且被牢牢地推压在接触段34a上。在该状态中,被动辊23和主动辊22夹持记录介质P的力其数值与偏心凸轮30的转动相位成比例。
如上所述,因为夹持力改变机构包括偏心凸轮30、可动体31、臂26和推压弹簧32,所以可以很容易实现用来逐步(至少两个步骤)改变上输送辊22、23的夹持力的结构。另外,可以非常容易对改变量进行微调。
起点传感器64(图5)设置用来检测偏心凸轮30的起点(例如,图2的状态被称为标准位置)。将以步进马达形式的凸轮马达63如此设置,从而在凸轮马达63在起点传感器64检测到该起点之后沿着预定方向转动了预定步进次数时使夹持力改变机构移动到在图3B或3A中所示的状态。
为了相对于偏心凸轮30的转动相位给出偏心度的变化,当设有多个被动辊23时,可以根据被动辊23的位置来改变安装在相应驱动轴29上的偏心凸轮的相位或者偏心凸轮30的形状。例如,可以提供这样一种设计,从而首先在记录介质P沿着纸张宽度方向的每一侧松开夹持力,然后在记录介质沿着纸张宽度方向的中心附近的部分处松开夹持力。
检测机构36设在上游输送辊22、23上游附近。该检测机构36检测出所供给的记录介质P的前缘以及在下一次间歇输送处将使上游输送辊22、23对记录介质P的夹持松开的时刻。该检测机构36包括在图2中由双点划线所示的旋转杆37以及一定位传感器38例如光继续器,用来检测旋转杆37的底端相对于检测机构36的靠近。当旋转杆37的自由端(下端)位于设置在导板39的上表面中的开口40内时(在记录介质P的后缘已经在导板39上经过的状态中),旋转杆37的底端位于靠近定位传感器38的位置处,从而该检测机构36输出一接通信号。在旋转杆37的自由端在记录介质P的前缘作用下向上转动时,旋转杆37的底端移动离开定位传感器38,从而检测机构36输出一断开信号。
图5为控制器50的功能方框图,该控制器控制着记录介质输送操作。该控制器50包括一带有CPU51、ROM52和RAM53的微型计算机,并且与ASIC(专用集成电路)54连接。该控制器50控制着该多功能设备1的所有操作以及记录介质输送操作。在该控制器50中,进行各种计算和控制的CPU、存储着由CPU51进行的控制所需的程序和参数的ROM、存储着图像数据和各种数据例如LR校正值和EX校正值的RAM53以及ASIC54通过总线55相互连接。
ASIC54与以下部件连接:用于记录头2的驱动电路56、用于滑架马达57的驱动电路58、用于输送记录介质P的输送装置马达59的驱动电路60、图像阅读器61、用于凸轮马达63的驱动电路62、凸轮起点传感器64、用于操作面板5和液晶板5c的面板接口65、检测记录介质P的前缘和后缘的定位传感器38、计算由上游输送辊22、23输送的记录介质的长度的旋转编码器66、检测滑架11的运动距离和运动方向的线性编码器67、抽吸位于压纸盘16中的空气的抽吸单元21例如抽风机、用来将图像数据输入外设(例如个人计算机)和从外设输出的并行接口68、用来将图像数据输入一外设(如数码相机)和从该外设输出的USB接口69,以及用来使得能够通过外部传真机和一般公用线路发送数据的网络控制单元(NUC)70和调制解调器71。
下面将参照图6的时间图对改变和松开上游输送辊对22、23的夹持力的控制进行说明。在通过设在操作面板5中的操作按钮发出用于形成图像(打印)的指令时,使最上面的记录介质P与在供纸部分7中的纸叠分离,并且通过供纸辊(未示出)的转动将它朝着旋转杆37(图2)的下缘供给。当记录介质P的前缘向上推压旋转杆37时,定位传感器38输出断开信号。然后,使以步进马达形式的凸轮马达63驱动预定步进数以使偏心凸轮30转动,从而这些凸轮30运动至在图3B中所示的状态,并且在沿着输送方向的上游侧处从上方将设在臂26的端部处的被动辊23压在主动辊22上。这时,主动辊22没有受到驱动并且处于静止状态。在该状态中,记录介质P由供纸辊输送预定距离直到所提供的记录介质P的前缘邻接着多个被动辊23和主动辊22的夹持点,从而记录介质P的前缘保持在与主扫描方向平行的姿态中。然后,通过驱动主动辊22并且停止(松开)供纸辊将记录介质P的前缘夹在位于多个被动辊23和主动辊22之间的夹持点处(在早期情况下为夹持负载W0,参见图6),并且上游主动辊22和下游主动辊24彼此同步地受到间歇驱动。
记录头2设有沿着副扫描方向以预定间隔成排的用于喷射墨滴的喷嘴(未示出)。记录头2通过沿着导轴12、13在主扫描方向上运动而在具有预定打印宽度的区域中形成图像。在记录头2正在沿着主扫描方向运动以进行打印期间,主动辊22、24没有被驱动。当记录头2没有被驱动时,主动辊22、24被驱动。也就是说,记录头2的运动和打印机操作以及主动辊22、24的驱动是交替进行的,由此间歇地驱动这些主动辊22、24。
在提供记录介质P并且将它排出到接纸盘9期间,启动抽吸单元21。当启动抽吸单元21时,从压纸盘16的上游和下游通过设在其中的凹槽19吸入空气,从而所提供的记录介质不会朝着记录头2升起。因此,记录介质P被水平地支撑在压纸盘16的肋条17上表面上,并且使记录介质P和记录头2的喷嘴表面2a之间的距离总是保持恒定。
如上所述,在启动抽吸单元21的状态中,重复进行间歇驱动。更具体地说,该间歇驱动如下所述一样。在使记录介质P的输送暂时停止的同时通过使滑架11沿着主扫描方向运动来驱动记录头2。在这样做的期间,从喷嘴中选择地喷射出墨滴以在预定区域中形成图像。之后,沿着副扫描方向将记录介质P输送预定距离,然后使记录介质P的输送停止,并且通过使滑架11运动来形成图像。
下游输送辊对24、25和上游输送辊对22、23如此同步,从而下游输送辊对24、25的输送速度稍快于上游输送辊对22、23的输送速度。但是,因为下游输送辊对24、25的夹持力比上游输送辊对22、23的夹持力弱,所以即使主动辊22、24被同步驱动,记录介质P也会在下游输送辊对24、25的夹持点处稍微滑动。因此,该记录介质P的平坦度在压纸盘16上得到了保持。也就是说,它是如此设计的,从而记录介质P由下游输送辊24、25输送的距离大于由上游输送辊22、23输送的距离,以便防止记录介质P挠曲。
转动杆37的记录介质边缘检测位置设置在上游输送辊对22、23的上游。可以通过定位传感器38的检测数值(接通、断开)来检测记录介质P后缘的通过。可以通过旋转编码器66的检测数值来计算出记录介质P在上游输送辊22、23作用下在每次间歇运动时沿着输送方向(副扫描方向)的行进距离和累计的行进距离(行进距离L,见图6)。因此,也可以通过旋转编码器66的检测数值来确定记录介质P的后缘在排出方向上离开上游输送辊22、23的夹持点的运动时间T1。更具体地说,控制器50计算出在定位传感器38检测到记录介质P的后缘(将断开信号切换成接通信号)之后记录介质P的输送距离超过预定数值(在旋转杆37的安装位置和上游输送辊22、23的位置之间的距离)的时间。当提前知道所采用的记录介质P类型时,长度也是已知的,并且可以计算出在定位传感器38检测到记录介质P的前缘(将接通信号切换成断开信号)之后累计行进长度L超过记录介质P的长度的时间。
通过将用来检测记录介质P的前缘和后缘的检测机构36设置在上游输送辊22、23的上游位置处,从而该检测机构36可以非常容易地检测出记录介质P在下一次间歇输送时将离开上游输送辊22、23的夹持点。
因此,确定出记录介质P在下一次间歇输送(参见图6)时离开上游输送辊22、23的夹持点的时间T1。在时刻T2处,这在记录介质P的输送停止期间出现并且是在时刻T1之前的适当时间段,凸轮马达60由驱动电路62驱动以便使凸轮30进入图2或3A的相位。在图2所示的状态中,通过使臂26转动来使被动辊22脱离主动辊23,从而上游输送辊对22、23的夹持力W变为0(零)。在图3A所示的状态中,可动体31在图面中向左运动,从而推压弹簧32的推压力变弱。因此,夹持力W降低至W1(参见在图6中的夹持负载(1)的右部)。将夹持力W1设定足够弱,从而这些上游输送辊22、23不会妨碍下游输送辊24、25对记录介质P的输送。
如上所述,在紧接着在记录介质P的后缘离开上游输送辊22、23的夹持点之前的间歇运动期间,将上游输送辊22、23的夹持力W降低至零或W1。也就是说,当控制器50确定记录介质P将只是通过上游输送辊22、23的下一次驱动由下游输送辊24、25输送时,控制器50通过偏心凸轮30的转动松开上游输送辊22、23的夹持力,或者使该夹持力降低至小于上游输送辊22、23可以在记录介质P上施加的最大力。通过该结构,可以防止记录介质P在其后缘离开上游输送辊22、23的夹持时受到推动。即使出现了记录介质P受到推动的情况,也可以将该情况限制到最小量。因此,可以防止记录介质P前进超过由下游输送辊24、25提供的夹持力的情况。
但是如上所述,将下游输送辊对24、25的纸张输送距离设定为大于上游输送辊对22、23的纸张输送距离,以便防止记录介质P变形或起伏。因此在该情况中,纸张输送距离将比通常情况更长。因此,在记录介质P只是由下游输送辊对24、25输送时必须进行校正。
在上面的情况中,在对降低夹持力W进行控制的同时通过进行LF校正(1)可以平稳地使记录介质P的输送切换给下游输送辊24、25,其中由下游输送辊24、25进行的间歇输送距离(EX距离)的校正数值从初始值(零)改变至适当数值(EX1)。该适当的数值(EX1)为校正值,它对应于在上游输送辊22、23和下游输送辊24、25之间的纸张输送距离差值。
通过上面的控制,可以防止在记录图像中出现图像漏失(即,所谓的白线),从而可以有效防止图像质量恶化,并且可以确保优良的图像质量。
下面将对改变夹持负载W的控制的另一个实施方案进行说明。如在图6的夹持负载(2)中所示,可以与间歇输送相对应地通过几个步骤例如两个步骤或多个步骤来改变夹持负载W。也就是说,在记录介质P的后缘离开上游输送辊对22、23的夹持点之前的几次间歇输送时,将夹持负载W(夹持力)控制成在接近记录介质P离开夹持点时逐步变小(W0W1W2)。为了这样做,可以驱动凸轮马达53适当的步进次数以改变偏心凸轮30的转动相位,从而逐步降低上游输送辊对22、23的夹持力。通过这样做,可以防止在记录介质P的后缘离开上游输送辊22、23时记录介质P被推动。当在几个步骤即两个步骤或多个步骤中降低上游输送辊22、23的夹持负载W(夹持力)时,可以将记录介质P的滑动误差降低至最小。
在每个实施方案中,与降低夹持力W的控制同时进行LF校正(2)。在LF校正(2)中,随着上游输送辊22、23的每次输送,在间歇输送时的输送距离(LF距离)的校正值从初始值(零)逐步改变至适当的数值(LF1至LF2)。在时刻T2即在记录介质P的后缘离开上游输送辊22、23的夹持之前的时刻之后,可以通过采用EX校正值(EX1)将用于输送记录介质P的辊平稳地切换至下游输送辊24、25,从而将上游输送辊22、23的纸张输送距离校正为等于下游输送辊24、25的纸张输送距离(图6)。
在上述实施方案中,采用吸气型压纸盘16。因此,记录介质P的后缘在记录介质P的后缘脱离上游输送辊22、23的夹持点之后不会离开压纸盘16的上表面。因此,该记录介质P的后缘不会接触喷嘴表面2a或在其上滑动。因此,即使记录介质P的边缘部分弯曲,也可以保持图像质量。
夹持力改变单元可以如下所述构成。上游主动辊22可以被支撑为能够靠近和远离上游被动辊23运动,并且在臂26上设有沿着推压方向施加力的推压弹簧(拉伸盘簧、压缩弹簧或扭转弹簧)。可以通过利用相应的偏心凸轮30来调节臂26的端部26a的位置来改变上游输送辊对22、23的夹持力。
如图2、3A和3B所示一样,当通过相应可动体31的接触段34a使被动辊23保持与主动辊22分开时,不必设置单独的促动器来驱动这些可动体31,从而可以简化夹持力改变单元的结构。
通过上述结构,根据由检测机构36检测出的记录介质P的位置,可以将夹持力改变机构的操作控制为改变上游输送辊22、23对记录介质P的夹持力。因此,上游输送辊22、23的夹持力不会突然松开(不会突然降低至零),因而可以平稳地输送记录介质P。
检测机构36检测出从上游输送辊对22、23到记录介质P后缘的距离。因此,不必如在普通方法中所做的一样进行上游和下游输送辊22、23、24、25的正常转动和反向转动。因此,可以迅速地进行成像操作。
控制器50使得夹持力改变机构能够根据检测机构36的检测结果逐步降低上游输送辊22、23的夹持力。因此,可以进一步有效防止上游输送辊22、23推动记录介质P。
另外,设有用于驱动上游输送辊22、23的输送装置马达59。该控制器50控制该输送装置马达50间歇地驱动输送辊。在输送辊没有被驱动期间,夹持力改变机构改变了上游输送辊22、23的夹持力。因此,与在记录介质P的间歇输送期间改变夹持力的情况相比,可以进一步有效防止上游输送辊22、23推动记录介质P。
优选的是,将多个被动辊23设置成沿着与纸张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排列并且关于记录介质P的中心线对称,而且通过夹持力改变单元来降低主动辊和被动辊22、23对记录介质P的夹持力,其中位于远离记录介质P的中心线的位置处的主动辊和被动辊22、23的夹持力在处于靠近记录介质P的中心线的位置处的主动辊和被动辊22、23之前被降低。通过这样做,从而在记录介质P的后缘离开上游输送辊22、23之后在记录介质P只是由下游输送辊24、25夹持并且输送时可以进一步限制记录介质P的弯曲。
本发明并不限于用来将记录介质输送给具有喷墨记录头2的打印单元的记录介质输送装置,而且还可以应用在用来将记录介质输送给任意类型的打印单元例如具有热头的打印单元或电照相打印单元的记录介质输送装置。
另外,本发明可以应用在设在传真机和扫描装置中的文件阅读器的记录介质输送装置以及设在与记录头相对的位置处的记录介质输送装置上。在该情况中也能防止上游输送辊22、23推压记录介质P。因此,在记录介质P的后缘经过上游输送辊22、23的夹持点之后可以稳定地读取图像,从而可以防止读取图像数据变形。
输送记录介质P的方式也不限于如上所述的间歇输送。可以连续地输送该记录介质P。但是,在连续输送记录介质P的输送装置中,必须控制上游输送辊的夹持力,从而逐步降低该夹持力。为了实现记录介质的平稳输送,优选尽可能通过几个步骤来降低该夹持力。
虽然已经参照其具体实施方案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说明,但是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将明白的是,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作出各种改变、布置和变化。

Claims (25)

1.一种记录介质输送装置,用来将记录介质输送给记录区域,它包括:
一对第一输送辊,它们设在记录区域上游并且通过将记录介质夹在它们之间来输送记录介质;
一检测器,用来检测记录介质的位置;
一夹持力改变单元,用来改变所述第一输送辊对的夹持力;以及
一控制器,用来根据由所述检测器检测到的记录介质的位置来控制所述夹持力改变单元的操作。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介质输送装置,其中所述检测器根据记录介质由所述第一输送辊对输送的距离来检测出记录介质的位置。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介质输送装置,其中所述检测器检测出从所述第一输送辊对到所述记录介质的后缘的距离。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介质输送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器使得夹持力改变单元能够根据检测器的检测结果来逐步降低所述第一输送辊对的夹持力。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介质输送装置,还包括一驱动器,用来驱动所述第一输送辊对,其中所述控制器将所述驱动器控制成间歇地驱动所述第一输送辊对。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记录介质输送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器使得所述夹持力改变单元能够在所述第一输送辊对没有被驱动期间改变所述夹持力。
7.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记录介质输送装置,还包括一对第二输送辊,它们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辊对下游并且通过将记录介质夹在它们之间来输送从所述第一输送辊对输送出的记录介质,其中所述驱动器一起驱动所述第二输送辊对和所述第一输送辊对。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记录介质输送装置,还包括一状态改变确定单元,用来确定当前状态是否将要通过由驱动器进行的所述第一输送辊对的下一次间歇驱动从记录介质由第一输送辊对和第二输送辊对两者输送的状态改变至记录介质只由所述第二输送辊对输送的状态,其中当该状态改变确定单元确定当前状态将要改变至记录介质只由所述第二输送辊对输送的状态时,所述控制器通过夹持力改变单元来降低在第一输送辊的下一次驱动期间的所述第一输送辊对的夹持力。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记录介质输送装置,其中所述夹持力改变单元使记录介质脱离所述第一输送辊对的夹持力或者将所述第一输送辊对的夹持力降低至小于可以传递给记录介质的所述第一输送辊对的最大输送力。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记录介质输送装置,其中记录介质在间歇输送时在所述第一输送辊对作用下的输送距离与记录介质的前进距离成比例地逐渐降低。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记录介质输送装置,其中所述控制器在所述记录介质脱离所述第一输送辊对的夹持时校正记录介质在所述第二输送辊对作用下的输送距离。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介质输送装置,其中所述夹持力改变单元设在一臂上,该臂支撑着所述第一输送辊对的一个辊,从而可以靠近和远离所述第一输送辊对的另一个辊运动,并且用来通过利用凸轮使该臂转动来调节所述第一输送辊对的夹持力。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记录介质输送装置,还包括位于所述凸轮和所述臂之间的一止动器,用来使一个辊保持远离另一个辊。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记录介质输送装置,其中所述第一输送辊对和所述夹持力改变单元包括多个第一输送辊对和多个夹持力改变单元,它们沿着与记录介质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设置,并且所述控制器如此控制着每个夹持力改变单元,从而使所有夹持力改变单元的夹持力都相等。
15.如权利要求14所述的记录介质输送装置,其中所述多个第一输送辊对和所述多个夹持力改变单元沿着与记录介质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设置,并且关于记录介质沿着其宽度方向的中心线对称,而且所述控制器使得夹持力改变单元能够在设置在靠近记录介质中央的位置处的一对第一输送辊之前降低设在远离记录介质沿着宽度方向的中央的位置处的一对第一输送辊的夹持力。
16.一种成像设备,用来将图像形成到记录介质上,它包括:
一成像装置,用来将图像形成到记录介质上;
一压纸盘,它面对着所述成像装置的记录操作表面设置;
一对第一输送辊,它们设在成像装置的记录区域上游并且通过将记录介质夹在它们之间来输送记录介质;
一检测器,用来检测记录介质的位置;
一夹持力改变单元,用来改变所述第一输送辊对的夹持力;以及
一控制器,用来根据由所述检测器检测到的记录介质的位置来控制所述夹持力改变单元的操作。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压纸盘包括一能够吸入空气的进气口以及用来通过所述进气口抽吸空气的吸气单元,该压纸盘通过吸气将记录介质保持在其上。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一驱动器,用来驱动所述第一输送辊对,其中所述控制器将所述驱动器控制成间歇地驱动所述第一输送辊对。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成像装置包括一沿着与记录介质输送方向垂直的方向进行往复运动的滑架和安装在该滑架上的记录头,其中所述第一输送辊对间歇地输送所述记录介质,并且通过在所述第一输送辊对没有被驱动期间驱动所述滑架和记录头来进行成像操作。
20.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控制器使得所述夹持力改变单元能够在所述第一输送辊对没有被驱动期间改变所述夹持力。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一对第二输送辊,它们设置在所述第一输送辊对下游并且通过将记录介质夹在它们之间来输送从所述第一输送辊对输送出的记录介质,其中所述驱动器一起驱动所述第二输送辊对和所述第一输送辊对。
22.如权利要求21所述的成像设备,还包括一状态改变确定单元,用来确定当前状态是否将要通过由驱动器进行的所述第一输送辊对的下一次间歇驱动从记录介质由第一输送辊对和第二输送辊对两者输送的状态改变至记录介质只由所述第二输送辊对输送的状态,其中当该状态改变确定单元确定当前状态将要改变至记录介质只由所述第二输送辊对输送的状态时,所述控制器通过夹持力改变单元来降低在第一输送辊的下一次驱动期间的所述第一输送辊对的夹持力。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夹持力改变单元使记录介质脱离所述第一输送辊对的夹持力或者将所述第一输送辊对的夹持力降低至小于可以传递给记录介质的所述第一输送辊对的最大输送力。
24.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记录介质在间歇输送时在所述第一输送辊对作用下的输送距离与记录介质的前进距离成比例地逐渐降低。
25.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成像设备,其中所述记录头为喷墨式记录头。
CNB2004100319704A 2003-03-31 2004-03-31 记录介质输送装置和包括该装置的成像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14543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096020A JP2004299865A (ja) 2003-03-31 2003-03-31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とそれを利用した画像形成装置
JP096020/2003 2003-03-3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33908A true CN1533908A (zh) 2004-10-06
CN1314543C CN1314543C (zh) 2007-05-09

Family

ID=3340820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31970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14543C (zh) 2003-03-31 2004-03-31 记录介质输送装置和包括该装置的成像设备
CNU200420006455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780467Y (zh) 2003-03-31 2004-03-31 记录介质输送装置和包括该装置的成像设备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U2004200064556U Expired - Fee Related CN2780467Y (zh) 2003-03-31 2004-03-31 记录介质输送装置和包括该装置的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422320B2 (zh)
JP (1) JP2004299865A (zh)
CN (2) CN1314543C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00139B (zh) * 2006-07-06 2010-06-02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设备、输送设备和给进-输送控制方法
CN102029815A (zh) * 2009-09-30 2011-04-2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输送装置和成像设备
CN102774143A (zh) * 2011-05-10 2012-11-14 旭丽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文件进给滚轮机构与打印装置
CN101980934B (zh) * 2008-04-14 2013-01-02 柯达图像传递加拿大公司 滚轮对准
CN110789228A (zh) * 2018-08-02 2020-02-1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137698B2 (en) * 2003-09-10 2006-11-21 Seiko Epson Corporation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ejection apparatus
CN1663811A (zh) * 2004-03-05 2005-09-07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打印机及打印机控制方法
JP4579801B2 (ja) * 2005-09-09 2010-11-10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媒体搬送装置
JP4760402B2 (ja) 2006-01-30 2011-08-31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
JP2008120563A (ja) * 2006-11-14 2008-05-29 Seiko Epson Corp 媒体搬送装置、媒体搬送方法、媒体搬送制御装置及び記録装置
JP5151606B2 (ja) 2008-03-27 2013-02-27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および記録紙搬送方法
JP5409128B2 (ja) * 2008-07-29 2014-02-05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シート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CN102114734B (zh) * 2009-12-31 2012-11-14 深圳市润天智数字设备股份有限公司 介质输送装置和打印机
JP5553645B2 (ja) * 2010-02-24 2014-07-16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4985801B2 (ja) * 2010-02-26 2012-07-25 Necアクセステクニカ株式会社 原稿読取装置
US9045299B2 (en) * 2013-02-18 2015-06-02 Lexmark International, Inc. Star wheel with adjustable directional biaser
JP6855400B2 (ja) * 2018-01-31 2021-04-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記録装置および制御方法
JP7077853B2 (ja) * 2018-08-02 2022-05-31 セイコーエプソン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053224A (en) * 1976-07-01 1977-10-11 Xerox Corporation Document handling system
JPS57151755A (en) 1981-03-12 1982-09-18 Morisaki Kougei Kk Formation of interior wall
US4619451A (en) * 1984-10-31 1986-10-28 Itek Corporation Drive roller biasing mechanism
DE3713953A1 (de) 1986-06-20 1987-12-23 Krupp Gmbh Verfahren zur entcoffeinierung von rohkaffee
JPS6313012A (ja) 1986-07-03 1988-01-20 Olympus Optical Co Ltd 電子式内視鏡装置
GB8912711D0 (en) * 1989-06-02 1989-07-19 Reece Barry P Ice blocks
US5182861A (en) * 1989-08-29 1993-02-02 Mutoh Industries Ltd. Sheet-driven type automatic drafting machine
JPH0390378A (ja) 1989-09-01 1991-04-16 Shinko Seisakusho Co Ltd 媒体処理装置
US5249795A (en) * 1990-03-07 1993-10-05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JPH04558U (zh) * 1990-04-17 1992-01-06
US5253862A (en) * 1991-12-23 1993-10-19 Xerox Corporation Adjustable normal force edge registering apparatus
US5870114A (en) 1992-02-12 1999-02-09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with improved conveying system for recording medium
JP3244751B2 (ja) 1992-02-14 2002-01-07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記録装置
EP0581276B1 (en) * 1992-07-31 2001-11-07 Canon Kabushiki Kaisha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JPH0664258A (ja) 1992-08-20 1994-03-08 Seiko Epson Corp 記録装置
JPH0725007A (ja) 1993-07-09 1995-01-27 Canon Inc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5575466A (en) * 1994-11-21 1996-11-19 Unisys Corporation Document transport with variable pinch-roll force for gap adjust
JP4080549B2 (ja) * 1997-06-20 2008-04-23 シチズンホールディングス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
US6206368B1 (en) * 1998-03-17 2001-03-27 Kyocera Mita Corporation Paper transport device with one roller pair
US6343787B1 (en) * 1998-11-12 2002-02-05 Fuji Photo Film Co., Ltd. Sheeting transport apparatus having anti-positional offset mechanism
JP2002080140A (ja) 2000-09-04 2002-03-19 Nec Access Technica Ltd 記録紙搬送制御方法
JP2002154701A (ja) 2000-11-21 2002-05-28 Canon Inc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並びに画像読取装置
JP4024486B2 (ja) 2001-03-23 2007-12-19 株式会社リコー 原稿搬送装置
US6712357B1 (en) * 2001-04-13 2004-03-30 Unisys Corporation Document pinch force control with soft pinch rollers and document pinch force control
JP2002347974A (ja) 2001-05-24 2002-12-04 Canon Inc 記録装置

Cited By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100139B (zh) * 2006-07-06 2010-06-02 佳能株式会社 打印设备、输送设备和给进-输送控制方法
CN101980934B (zh) * 2008-04-14 2013-01-02 柯达图像传递加拿大公司 滚轮对准
CN102029815A (zh) * 2009-09-30 2011-04-27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输送装置和成像设备
CN102029815B (zh) * 2009-09-30 2013-02-20 兄弟工业株式会社 输送装置和成像设备
CN102774143A (zh) * 2011-05-10 2012-11-14 旭丽电子(广州)有限公司 文件进给滚轮机构与打印装置
CN110789228A (zh) * 2018-08-02 2020-02-14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CN110789228B (zh) * 2018-08-02 2021-05-18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印刷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2780467Y (zh) 2006-05-17
US7422320B2 (en) 2008-09-09
US20040252176A1 (en) 2004-12-16
JP2004299865A (ja) 2004-10-28
CN1314543C (zh) 2007-05-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14543C (zh) 记录介质输送装置和包括该装置的成像设备
US7367642B2 (en) Image-recording device
JP4667300B2 (ja) 記録装置
US8567905B2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JP5121223B2 (ja) 記録装置および記録方法
CN1101561C (zh) 成像装置
US9090099B2 (en) Inkjet printing apparatus
JP2007175991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画像記録装置
CN1990366B (zh) 片材输送装置和图像记录装置
CN101092088A (zh) 移纸设备、阵列式喷墨打印机和阵列式打印机打印方法
JP2008049555A (ja) 記録装置及び搬送制御方法
US20080203645A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JP5289021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US7382496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EP1043167B1 (en) Recording apparatus
US11458745B2 (en) Image recording apparatus
JP582144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3237163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6103278A (ja) 記録装置
JP2008230764A (ja) 印字装置
JP2002331717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記録装置
JP2008213993A (ja) 記録装置
JP3591940B2 (ja) 記録装置
JP2004243564A (ja) シリアル型記録装置
JP2002019204A (ja) 記録装置の紙送り装置及び該紙送り装置を備える記録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5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