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24319A - 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 - Google Patents

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24319A
CN1524319A CNA028086155A CN02808615A CN1524319A CN 1524319 A CN1524319 A CN 1524319A CN A028086155 A CNA028086155 A CN A028086155A CN 02808615 A CN02808615 A CN 02808615A CN 1524319 A CN1524319 A CN 15243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equency band
antenna
frequency
carrier
electrically connected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2808615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0361346C (zh
Inventor
Ѻɽ��
押山正
水野浩年
铃木裕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okowo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okowo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okowo Co Ltd filed Critical Yokowo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5243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243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036134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036134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1/00Details of, or arrangements associated with, antennas
    • H01Q1/1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 H01Q1/22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 H01Q1/24Supports; Mounting means by structural association with other equipment or articles with receiving set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21/00Antenna arrays or systems
    • H01Q21/30Combinations of separate antenna units operating in different wavebands and connected to a common feeder system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5/00Arrangements for simultaneous operation of antennas on two or more different wavebands, e.g. dual-band or multi-band arrangements
    • H01Q5/30Arrangements for providing operation on different wavebands
    • H01Q5/307Individual or coupled radiating elements, each element being fed in an unspecified way
    • H01Q5/342Individual or coupled radiating elements, each element being fed in an unspecified way for different propagation modes
    • H01Q5/357Individual or coupled radiating elements, each element being fed in an unspecified way for different propagation modes using a single feed point
    • H01Q5/364Creating multiple current paths
    • H01Q5/371Branching current path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9/00Electrically-short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not more than twice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9/04Resonant antennas
    • H01Q9/0407Substantially flat resonant element parallel to ground plane, e.g. patch antenna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QANTENNAS, i.e. RADIO AERIALS
    • H01Q9/00Electrically-short antennas having dimensions not more than twice the operating wavelength and consisting of conductive active radiating elements
    • H01Q9/04Resonant antennas
    • H01Q9/0407Substantially flat resonant element parallel to ground plane, e.g. patch antenna
    • H01Q9/0421Substantially flat resonant element parallel to ground plane, e.g. patch antenna with a shorting wall or a shorting pin at one end of the element

Landscapes

  • Variable-Direction Aerials And Aerial Arrays (AREA)
  • Support Of Aerials (AREA)
  • Details Of Aerials (AREA)
  • Waveguide Aerials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移动体通信用的宽频带天线,其能够在多个频带中得到预期的天线特性。在设置在电路板(10)上的载体(14)的上部表面上设置具有适当形状的金属板(16),用接地线(18)及馈电线(20)分别电连接金属板(16)和接地板(12)以及电路板(10),形成作为倒F型天线在第一频带以及频率更高的第二频带发生谐振的第一和第二天线部件。在载体(14)的侧部表面上设置在频率高于第二频带的第三频带发生谐振的第三天线部件(24),使第二天线部件与第三天线部件(24)的顶端部之间具有第三频带的0.1波长以上的距离,并且使第三天线部件(24)的顶端部相对于接地板(12)具有第三频带的0.01波长以上的距离。

Description

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用于在便携式电话机等移动体通信用的多个频带中收发信号。
背景技术
作为便携式电话机等移动通信使用的频带,欧洲使用GSM880~960MHz和DCS1710~1880MHz,美国使用AMPS824~894MHz和PCS1850~1990MHz,日本使用PDC800810~960MHz和PDC15001429~1501MHz。而作为便携式电话机的内置型天线,一般采用双频带天线,该种天线可以对应电话机的使用地区,分别在二个频带中收发信号。
图29例举了一种现有的移动体通信用双频带通用天线的结构,以下参照图29进行说明。图29是表示一种现有的移动体通信用双频带通用天线结构的外观立体图。在图29中,电路板10的表面上设置有接地板12,该接地板12基本上覆盖了电路板10的整个表面。此外,电路板10上设置有由电介质构成的载体14,该载体14的上部表面设置有由高效导电体构成的,具有天线部件功能的金属板16。通过在该金属板16上设置适当的凹槽16a等以使其具有适当的形状,同时,金属板16的适当位置与接地板12通过由弹簧连接器等构成的接地线18实现电连接,金属板16的另一适当位置与电路板10的端子10a通过由弹簧连接器等构成的馈电线20实现电连接,由设置有凹槽的具有适当形状的金属板16形成作为倒F型天线的可分别在第一频带和第二频带发生谐振的第一和第二天线部件。第一频带是GSM、AMPS和PDC800中的一个,第二频带是DCS、PCS和PDC1500中的一个。
上述双频带通用天线内置在便携式电话机的壳体中时,其宽度W被限定在大约40mm左右。另外,根据载体14的介电常数进行波长短缩,虽然载体14的介电常数越高,天线的尺寸越小,但增益也随之变小。反之,介电常数越低,天线的尺寸越大,增益也随之变大,但无法放置在预期的空间内。因此,作为便携式电话机用的内置型天线,理想的是在内置空间容许的范围内,将天线的尺寸尽可能做得大一点以相应提高增益。为此,较佳的是以预期的介电常数形成载体14。可是,由于制造方面的原因或者价格方面的原因,未必能够找到适当的材料来形成载体14。为此,采用在载体14中设置中空部22,并将其形成为具有顶板部14a和二个侧部14b,14b的大致为コ字型的物体,利用载体14的材料的介电常数以及中空部22内的空气的介电常数在整体上得到所需的介电常数。
此外,金属板16除可以通过板金加工形成外,当然还可以采用树脂镀膜和热压印、蒸镀和蚀刻等适当的方法,通过在载体14的上部表面设置由高效导电体构成的薄膜来形成。
近年来,随着美国和欧洲之间的人员往来变得更为频繁,人们迫切希望有一台既可以在美国使用,也可以在欧洲使用的便携式电话机。因此,理想的是能够实现一种宽频带天线,该种宽频带天线应可以在以欧洲的GSM或美国的AMPS为对象,或在其频带内同时包括GSM和AMPS的第一频带、以欧洲的DCS为对象的第二频带和以美国的PCS为对象的第三频带内收发信号。此外,随着移动通信技术的飞跃发展,一种使用比现在频率更高的频带以能够在全世界范围内通用的IMT-20001920~2170MHz的方案已经形成。因此,理想的是能够实现一种宽频带天线,该天线可以同时在以IMT-2000为对象的第四频带内收发信号。
可是,如果与上述三个或四个频带相适应,在载体14的表面设置分别与其谐振的三个或四个天线部件,则整体尺寸增大而无法内置在便携式电话机的壳体内。
此外,如果勉强将尺寸缩小到能够内置的程度,则各个天线部件之间的距离过于接近从而相互产生干扰,而得不到预期的天线特性。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移动体通信用的宽频带天线,该天线能够在多个频带中得到预期的天线特性。
本发明的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在基本上整个表面均设置有接地板的电路板上设置由电介质构成的载体,在该载体的上部表面上设置具有适当形状的金属板,设置电连接所述金属板和所述接地板的接地线以及电连接所述金属板和所述电路板的馈电线以形成分别与第一频带和具有更高频率的第二频带谐振的,具有倒F型天线功能的第一和第二天线部件,在所述载体的表面上设置基极端与所述馈电线电连接,且与频率高于所述第二频带的第三频带谐振的第三天线部件,并且使所述第二天线部件的顶端部与所述第三天线部件的顶端部之间具有所述第三频带的0.1波长以上的距离,此外,使所述第三天线部件的顶端部相对于所述接地板具有所述第三频带的0.01波长以上的距离。为此,通过具有倒F型天线功能的第一和第二天线部件以及具有单极天线或倒F型天线功能的第三部件,可以在三个频带的宽频带中收发信号。此外,通过将第三天线部件与第二天线部件分开设置,可以改善绝缘性,从而避免天线特性受到相互干扰。此外,通过将第三天线部件与接地板分开设置,可以降低电感耦合以及/或者电容耦合的耦合程度,从而得到很宽的频带宽度%。
此外,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在基本上整个表面均设置有接地板的电路板上设置由电介质构成的载体,在该载体的上部表面上设置具有适当形状的金属板,设置电连接所述金属板和所述接地板的接地线以及电连接所述金属板和所述电路板的馈电线以形成分别与第一频带和具有更高频率的第二频带谐振的,具有倒F型天线功能的第一和第二天线部件,并且在所述载体的一个的侧部的表面上设置基极端与所述馈电线电连接,且与频率高于所述第二频带的第三频带谐振的第三天线部件,并且将匹配电路与所述馈电线连接以对所述第三频带进行匹配。因此,即使第三天线部件不与接地板分开设置,也可以通过设置匹配电路以实现在三个频带的宽频带中收发信号。
此外,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在基本上整个表面均设置有接地板的电路板上设置由电介质构成的载体,在该载体的上部表面上设置具有适当形状的金属板,设置电连接所述金属板和所述接地板的接地线以及电连接所述金属板和所述电路板的馈电线以形成分别与第一频带和具有更高频率的第二频带谐振的,具有倒F型天线功能的第一和第二天线部件,在所述载体的表面上设置基极端与所述馈电线电连接,且与频率高于所述第二频带的第四频带谐振的第三天线部件,并且使所述第二天线部件的顶端部与所述第三天线部件的顶端部之间具有所述第四频带的0.1波长以上的距离,此外,使所述第三天线部件的顶端部相对于所述接地板具有所述第四频带的0.01波长以上的距离,并且将匹配电路与所述馈电线连接以对频率位于所述第二频带和第四频带之间的所述第三频带进行匹配。采用如此结构,则可以在四个频带的宽频带中收发信号。
此外,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在基本上整个表面均设置有接地板的电路板上设置由电介质构成的载体,在该载体的上部表面上设置具有适当形状的金属板,设置电连接所述金属板和所述接地板的接地线以及电连接所述金属板和所述电路板的馈电线以形成分别与第一频带和具有更高频率的第二频带谐振的,具有倒F型天线功能的第一和第二天线部件,且在邻近所述载体的一个侧部处除去所述接地板,在所述载体的一个侧部的表面设置基极端与所述馈电线电连接,且与频率高于所述第二频带的第四频带谐振的第三天线部件,并且将匹配电路与所述馈电线连接以对频率位于所述第二频带和第四频带之间的所述第三频带进行匹配。采用如此结构,则可以将第三天线部件与接地板分开设置,从而可以在四个频带的宽频带中收发信号。
此外,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在基本上整个表面均设置有接地板的电路板上设置由电介质构成,设置有中空部并具有顶板部的载体,在该载体的上部表面上设置具有适当形状的金属板,设置电连接所述金属板和所述接地板的接地线以及电连接所述金属板和所述电路板的馈电线以形成分别与第一频带和具有更高频率的第二频带谐振的,具有倒F型天线功能的第一和第二天线部件,在所述载体的所述顶板部的下表面上设置基极端与所述馈电线电连接,且与频率高于所述第二频带的第三频带谐振的第三天线部件,并且使所述第二天线部件的顶端部与所述第三天线部件的顶端部之间具有所述第三频带的0.1波长以上的距离,此外,使所述第三天线部件的顶端部相对于所述接地板具有所述第三频带的0.01波长以上的距离。采用如此结构,则可以通过适当地设定顶板部的厚度,使第三天线部件与第二天线部件之间具有适当的距离,从而使三个频带中的信号收发变得可能。此外,还可以在载体的整个上部表面上设置大尺寸的第一天线部件和第二天线部件。
此外,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在基本上整个表面均设置有接地板的电路板上设置由电介质构成,设置有中空部并具有顶板部的载体,在该载体的上部表面上设置具有适当形状的金属板,设置电连接所述金属板和所述接地板的接地线以及电连接所述金属板和所述电路板的馈电线以形成分别与第一频带和具有更高频率的第二频带谐振的,具有倒F型天线功能的第一和第二天线部件,在所述载体的所述顶板部的下表面上设置基极端与所述馈电线电连接,且与频率高于所述第二频带的第四频带谐振的第三天线部件,并且使所述第二天线部件的顶端部与所述第三天线部件的顶端部之间具有所述第四频带的0.1波长以上的距离,此外,使所述第三天线部件的顶端部相对于所述接地板具有所述第四频带的0.01波长以上的距离,并且将匹配电路与所述馈电线连接以对频率位于所述第二频带和第四频带之间的所述第三频带进行匹配。采用如此结构,则可以通过适当地设定顶板部的厚度,使第三天线部件与第二天线部件之间具有适当的距离,并且通过针对第三频带设置匹配电路使在四个频带的信号收发变得可能。此外,还可以在载体的整个上部表面上设置大尺寸的第一天线部件和第二天线部件。
此外,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在所述载体的设置有所述第三天线部件的部分附近除去所述接地板,以此加大所述第三天线部件的顶端部与所述接地板之间的距离。采用如此结构,则可以通过加大第三天线部件与接地板之间的距离,使电感耦合以及/或者电容耦合的耦合程度相应降低。因此可以将第三天线部件设置得低一点,以相应降低载体的高度,有利于实现小型化。
此外,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将所述第三天线部件形成为细带状,将所述第三天线部件形成在所述载体的侧部表面上,并使其宽度方向与所述接地板垂直设置。采用如此结构后,与由线状材料形成的单极天线相比,可以拓宽其谐振频带宽度。而且,通过将第三天线部件的宽度方向与接地板垂直设置,可以将第三天线部件与接地板之间的电容降低到最小限度。
此外,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将所述第三天线部件设置在位于所述载体的上部表面与所述电路板之间的高度上。采用如此结构,则可以将第三天线部件与第一和第二天线部件以及接地板都分开设置,以此减少第三天线部件所受到的干扰。
此外,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在基本上整个表面均设置有接地板的电路板上设置由电介质构成的载体,在该载体的上部表面上设置具有适当形状的金属板,设置电连接所述金属板和所述接地板的接地线以及电连接所述金属板和所述电路板的馈电线以形成分别与第一频带和具有更高频率的第二频带谐振的,具有倒F型天线功能的第一和第二天线部件,将基极端与所述馈电线电连接,且与频率高于所述第二频带的第三频带谐振的第三天线部件设置在从所述载体突出的位置上,并且使所述第二天线部件的顶端部与所述第三天线部件的顶端部之间具有所述第三频带的0.1波长以上的距离,此外,使所述第三天线部件的顶端部相对于所述接地板具有所述第三频带的0.01波长以上的距离。为此,由于第三天线部件设置在从载体突出的位置上,因此可以将第三天线部件与第二天线部件以及接地板之间的距离设定得大一点,从而能够在三个频带收发信号。此外,由于可以将第三天线部件突出设置,而不需设置在载体的表面上,所以可以采用任何结构的天线,从而使设计变得更加自由。
此外,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在基本上整个表面均设置有接地板的电路板上设置由电介质构成的载体,在该载体的上部表面上设置具有适当形状的金属板,设置电连接所述金属板和所述接地板的接地线以及电连接所述金属板和所述电路板的馈电线以形成分别与第一频带和具有更高频率的第二频带谐振的,具有倒F型天线功能的第一和第二天线部件,将基极端与所述馈电线电连接,且与频率高于所述第二频带的第四频带谐振的第三天线部件设置在从所述载体突出的位置上,并且使所述第二天线部件的顶端部与所述第三天线部件的顶端部之间具有所述第四频带的0.1波长以上的距离,此外,使所述第三天线部件的顶端部相对于所述接地板具有所述第四频带的0.01波长以上的距离,并且将匹配电路与所述馈电线连接以对频率位于所述第二频带和第四频带之间的所述第三频带进行匹配。采用如此结构后,由于第三天线部件可以设置在从载体突出的位置上,因此可以将第三天线部件与第二天线部件以及接地板之间的距离设定得大一点,并且可以针对第三频带设置匹配电路,从而能够在四个频带中收发信号。此外,由于可以将第三天线部件突出设置,而不需设置在载体的表面上,所以可以采用任何结构的天线,从而使设计变得更加自由。
此外,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即以GSM或AMPS为对象设定所述第一频带,或使所述第一频带内同时包括GSM和AMPS,以DCS为对象设定所述第二频带以及以PCS为对象设定所述第三频带。采用如此结构后,则可以在用于移动通信的三个频带中收发信号。
此外,还可以采用如下结构,以GSM或AMPS为对象设定所述第一频带,或使所述第一频带内同时包括GSM和AMPS,以DCS为对象设定所述第二频带,以PCS为对象设定所述第三频带以及以IMT-2000为对象设定所述第四频带。采用如此结构后,则可以在用于移动通信的四个频带中收发信号。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的第一实施例结构的外观立体图。
图2表示第二和第三天线部件的谐振频率过于接近时会产生反谐振点的情况。
图3表示本发明的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的各个天线部件与接地板之间的相互距离。
图4表示第一实施例中第二和第三天线部件的天线间距离与绝缘之间的关系。
图5表示第一实施例中以第二和第三天线部件作为特定的绝缘使用时的第三天线部件与接地板间的距离与频带宽度%之间的关系。
图6是第一实施例的VSWR特性图。
图7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路图,其在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的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结构的天线部件中设置了匹配电路。
图8是第二实施例的VSWR特性图。
图9是第二实施例中省略了匹配电路后的VSWR特性图。
图10是第二实施例的史密斯圆图。
图11是第二实施例中省略了匹配电路后的史密斯圆图。
图12是第二实施例中各个频率的增益表。
图13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电路图,其在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的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结构的天线部件中将第三天线部件设定为第四谐振频率,同时与第二实施例一样设置了匹配电路。
图14表示第三实施例中第二和第三天线部件的天线间距离与绝缘之间的关系。
图15表示第三实施例中以第二和第三天线部件作为特定的绝缘使用时的第三天线部件与接地板间的距离与频带宽度%之间的关系。
图16是第三实施例的VSWR特性图。
图17是第三实施例中省略了匹配电路后的VSWR特性图。
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的第四实施例结构的外观立体图。
图19是第五实施例的VSWR特性图。
图20是第五实施例中省略了匹配电路后的VSWR特性图。
图21是第五实施例的史密斯圆图。
图22是第五实施例中省略了匹配电路后的史密斯圆图。
图23是第五实施例中各个频率的增益表。
图24是本发明的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的第六实施例的结构外观图,其中图24a是平面图,图24b是侧面图。
图25表示图24中各个天线部件与接地板的相互之间的距离。
图26是本发明的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的第七实施例的结构外观图,其中图26a是平面图,图26b是侧面图。
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的第八实施例结构的外观立体图。
图28是图27中第三天线部件的外观立体图,其中图28a表示将细带状高效导电体的宽度方向设置成与顶板部的下表面平行的结构,图28b表示将细带状高效导电体的宽度方向设置成与顶板部的下表面垂直的结构。
图29是表示一种现有移动体通信用双频带通用天线结构的外观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考图1至图6对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本发明的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的第一实施例结构的外观立体图。图2表示第二和第三天线部件的谐振频率过于接近时会产生反谐振点的情况。图3表示本发明的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的各个天线部件与接地板之间的相互距离。图4表示第一实施例中第二和第三天线部件的天线间距离与绝缘之间的关系。图5表示第一实施例中以第二和第三天线部件作为特定的绝缘使用时的第三天线部件与接地板间的距离与频带宽度%之间的关系。图6是第一实施例的VSWR特性图。在图1中,与图29所示部件相同或相等的部分使用相同符号标明,省略重复说明。
在图1中,与图29所示的现有技术相同,通过在被设置在载体14的除了其一侧部的上部表面上的金属板16(例如20×35mm)上形成适当的凹槽16a以使其形成适当的形状,同时,将金属板16在适当位置与接地板12通过接地线18电连接,并且使金属板16在另一适当位置与电路板10的端子10a通过馈电线20电连接,从而形成作为倒F型天线的可分别在第一频带和第二频带发生谐振的第一和第二天线部件。此外,以欧洲的GSM为对象设定天线部件的第一频带,以欧洲的DCS为对象设定第二天线部件的第二频带。
其中,在载体14的一个侧部上,与图29所示的现有技术相同,没有设置金属板16。此外,在载体14的一个侧部侧的侧部14b的表面上设置基极端与馈电线20电连接,且具有由高效导电体构成的细带状单极天线功能的第三天线部件24,其具有能够与第三频带的美国PCS谐振例如与1990MHz谐振的电长度。并且,该第三天线部件24设置于载体14的侧部14b的表面上,并位于电路板10与载体14的上部表面之间的高度上。
具有如此结构的本发明的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的第一实施例具有以下功能。首先,与第二天线部件产生谐振的第二频带和与第三天线部件24产生谐振的第三频带很接近,以致其部分频带的频率相重复。因此其具有以下倾向,即第二天线部件与第三天线部件24之间出现绝缘不良的情况时,如图2所示,第二和第三频带的中心频率之间会产生反谐振点,从而使VSWR特性极度恶化。而且,第三天线部件24因与接地板12之间产生的电感耦合以及/或者电容耦合而难以得到预期的天线特性。
发明人基于对上述情况的考虑,为了防止出现其大小足以产生实际影响的反谐振点,通过实验,求出了第二天线部件与第三天线部件24之间能够得到适当大小绝缘的距离,也就是图3的距离d1。而且,为了使第三天线部件24能够得到预期的天线特性,通过将第三天线部件24与接地板12分开设置以降低电感耦合以及/或者电容耦合,并通过实验求出了经由第二天线部件和第三天线部件24得到预期频带宽度%而所需的距离,即图3的距离d2。
如图4所示,通过改变第二天线部件的顶端部与第三天线部件24的顶端部之间的距离d1,使载体14的有效介电常数变化,并在该状态下对绝缘作了测试,结果发现,为了得到大约-15dB的绝缘,在有效介电常数1中,只需将天线间的距离d1设定为0.1λ(λ为与第三天线部件24产生谐振的第三频带的中心频率的波长)即可。随着介电常数增大,为了得到大约-15dB的绝缘,必须增大天线间的距离d1。此时,大约为-15dB的绝缘之间,其相互影响的程度为1/32,因此可以认为几乎没有影响。而且,假设载体14的有效介电常数为1,并假设第二天线部件和第三天线部件24之间的绝缘仍然为大约-15dB,在这一条件下改变第三天线部件与接地板12之间的距离d2,并测试频带宽度%,其结果如图5所示,距离d2大约为0.01λ,VSWR在3以下的频带宽度%达到了大约为15%的预期值。其中,频带宽度%以相对于其中心频率的百分比来表示VSWR在3以下的频率宽度。因为第二天线部件与第三天线部件24收发信号的频带是DCS(1710~1880MHz)和PCS(1850~1990MHz),所以在1710~1990MHz的频带宽度中,其中心频率为1850MHz,只要有大约15%的频带宽度%,就能同时在DCS和PCS中收发信号。如此,在对图3的距离d1和距离d2进行了适当设定的本发明的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中,第一实施例的VSWR特性,如图6所示,在GSM(880~960MHz)以及DCS、PCS(1710~1990MHz)中,VSWR均在3以下,因此可以作为在GSM、DCS以及PCS中收发信号的宽带天线使用。
此外,通过将第三天线部件24设置在载体14的一个侧部侧的侧部14b的表面,与设置在载体14的上部表面的场合相比,能够加大第一和第二天线部件之间的距离。而且,采用细带状的高效导电体,并将第三天线部件24设置成其宽度方向与接地板12垂直,这样,与采用细线状材料的场合相比,第三天线部件24自身的谐振频带宽度变宽,其与接地板12之间的电感耦合以及/或者电容耦合的耦合程度降低,因此能够得到更好的单极天线特性。此外,通过在除一个侧部以外的载体14的上部表面设置金属板16,可以加大由该金属板16形成的第一和第二天线部件与设置在载体14的一个侧部侧的侧部14b表面上的第三天线部件24之间的距离d1。此时,如果载体14具有充分的高度等,而能够将第一和第二天线部件与第三天线部件24之间的距离d1设定得大一点,也可以在载体14的整个上部表面上设置金属板16。
以下参考图7至图12对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进行说明。图7是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电路图,其在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的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结构的天线部件中设置了匹配电路。图8是第二实施例的VSWR特性图。图9是第二实施例中省略了匹配电路后的VSWR特性图。图10是第二实施例的史密斯圆图。图11是第二实施例中省略了匹配电路后的史密斯圆图。图12是第二实施例中各个频率的增益表。
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除了具有与第一实施例中的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相同结构的天线部件之外,馈电线20经由采用适当方法安装在电路板10上的匹配电路26与电路板10信号收发电路的RF段电连接。该匹配电路26例如将1.0pF的电容元件和3.9nH的电感元件连接成L型的电路而构成。此外,在第二实施例的结构中,由于天线部件自身比较短,从而不能充分保证第三天线部件24与接地板12之间的距离d2,所以其电感耦合以及/或者电容耦合比第一实施例大。
在这样的结构中,如图8所示,在880~960MHz的GSM以及1710~1990MHz的DCS和PCS中,VSWR特性均在"2"的附近,因此得到了良好的VSWR特性。可是,在没有设置匹配电路26的情况下,天线部件自身的VSWR特性,如图9所示,虽然在880~960MHz的GSM中均在"2"的附近或以下,但在PCS等中,VSWR特性则在"3"以上,VSWR特性变差。其原因是,虽然第三天线部件24被设置成具有与PCS的1990MHz谐振的电长度,但由于与接地板12之间的电感耦合以及/或者电容耦合大,或由于天线部件相互之间的干扰,所以得不到预期的天线特性。此外,在第二实施例中,如图10的史密斯圆图所示,在880~960MHz以及1710~1990MHz的范围内,天线的阻抗在50Ω附近,这一阻抗值有利于与50Ω的电缆相接。但是,如图11的史密斯圆图所示,没有设置匹配电路26的天线部件自身的天线阻抗,在880~960MHz以及1710MHz中处在50Ω附近,而在1990MHz附近的频率中,天线阻抗与50Ω相差很大。从此可以推测,匹配电路26在高频时有显著的效果,针对在1990MHz附近的频率,使作为高阻抗工作的天线阻抗值接近50Ω附近。其结果,第二实施例的增益中,如图12所示,最大增益(MAX Gain)在-0.54~0.72dBd之间,平均增益(AVG.Gain)在-5.54~-3.53dBd之间。此外,总平均增益(All AVG.Gain)为-4.55dBd,总最大平均增益(All MAX.AVG.Gain)为0.01dBd。因此,得到了在880~960MHz的GSM以及1710~1990MHz的DCS和PCS这三个频带中实际应用时所需的充分的天线增益。
以下进一步参照图13至图17对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3是本发明第三实施例的电路图,其在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的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结构的天线部件中将第三天线部件设定为第四谐振频率,同时与第二实施例一样设置了匹配电路。图14表示第三实施例中第二和第三天线部件的天线间距离与绝缘之间的关系。图15表示第三实施例中以第二和第三天线部件作为特定的绝缘使用时的第三天线部件与接地板间的距离与频带宽度%之间的关系。图16是第三实施例的VSWR特性图。图17是第三实施例中省略了匹配电路后的VSWR特性图。
在第三实施例中,可以得到在880~960MHz的GSM以及1710~2170MHz的DCS、PCS以及IMT-2000这四个频带中实际应用所需的充分的宽频带天线特性。其中,在具有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结构的天线部件中,使第三天线部件24具有可与第四频带IMT-2000谐振(例如与2170MHz谐振)的电长度。此外,如图13所示,馈电线20经由采用适当方法安装在电路板10上的匹配电路28与电路板10信号收发电路的RF段电连接。该匹配电路28例如将0.5pF的电容元件和3.9nH的电感元件连接成L型的电路而构成。此外,根据模拟实验和实验的结果,将匹配电路28的常数设置在适当的数值上。
在这样的结构中,第二天线部件的谐振频率与第三天线部件24的谐振频率之间的距离比第一实施例还大,所以不易形成反谐振点,但由于第三天线部件24的谐振频率高,所以容易形成电感耦合以及/或者电容耦合,第二天线部件和第三天线部件24之间容易出现绝缘不良的情况。为此,根据实验的结果,如图14所示,通过将所述第二天线部件的顶端部与所述第三天线部件24的顶端部之间的距离d1设定为0.1λ(λ为与第三天线部件24产生谐振的第四频带的中心频率的波长),得到了大约为-15dB的绝缘。此外,在大约-15dB的绝缘值不变的情况下,改变第三天线部件24与接地板12之间的距离d2,并在此条件下测试了频带宽度%,测试的结果如图15所示,在距离大约为0.01λ,VSWR在3以下的频带宽度%中得到了大约24%这一预期值。此时,因为第二天线部件与第三天线部件24收发信号的频带是DCS(1710~1880MHz)和PCS(1850~1990MHz)以及IMT-2000(1920~2170MHz),所以在1710~2170MHz的频带中,其中心频率为1940MHz,只要有大约24%的频带宽度%,就能在DCS和PCS以及IMT-2000中收发信号。如此,在本发明的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的第三实施例中,通过对第二天线部件的顶端部与第三天线部件24的顶端部之间的距离d1以及第三天线部件24与接地板12之间的距离d2进行适当的设定,可以得到如图16所示的VSWR特性。此外,省略匹配电路28后,如图17所示,相对位于第二频带和第四频带之间的第三频带,VSWR劣化。所以,为了对第三频带进行匹配,设置了匹配电路28。
以下进一步参照图18对本0发明的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的第四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8是表示本发明的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的第四实施例结构的外观立体图。在图18中,与图1相同或相等的部件使用相同符号标明,省略重复说明。
与第一实施例相比,在第四实施例中,在载体14的没有设置金属板16的一个侧部侧,邻近没有设置第三天线部件24的部分,设置接地板12被切除的切除部12a。在这种结构中,通过加大第三天线部件24与接地板12之间的距离d2,可以相应降低电感耦合以及/或者电容耦合的耦合程度。因此,即使将载体的高度14设置得低一点,也能得到与第一实施例相同的频带宽度%,所以有利于实现小型化。
以下进一步参照图19至图23对本发明的第五实施例进行说明。图19是第五实施例的VSWR特性图。图20是第五实施例中省略了匹配电路后的VSWR特性图。图21是第五实施例的史密斯圆图。图22是第五实施例中省略了匹配电路后的史密斯圆图。图23是第五实施例中各个频率的增益表。
在第五实施例中,除了具有与第四实施例中的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相同结构的天线部件之外,馈电线20经由采用适当方法安装在电路板10上的与第三实施例相同的匹配电路28与电路板10的信号收发电路的RF段电连接。该匹配电路28例如将0.5PF的电容元件和3.9nH的电感元件连接成L型的电路而构成。此外,在第五实施例中,天线部件自身比较短,从而不能充分保证第三天线部件24与接地板12之间的距离d2,所以其电感耦合以及/或者电容耦合比第四实施例大。
在这样的结构中,如图19所示,在880~960MHz的GSM以及1710~2170MHz的DCS、PCS以及IMT-2000中,第五实施例的VSWR特性均在"2"以下,因此得到了良好的VSWR特性。可是,在没有设置匹配电路28的情况下,天线部件自身的VSWR特性,如图20所示,虽然在880~960MHz的GSM中均在"2"以下,但在PCS等中,VSWR特性则在"3"以上,VSWR特性变差。其原因是,第三天线部件24被设置成具有与IMT-2000的2170MHz谐振的电长度,所以变差也是理所当然的。此外,在第五实施例中,如图21的史密斯圆图所示,在880~960MHz以及1710~2170MHz的范围中,天线阻抗在50Ω附近,这一阻抗值有利于与50Ω的电缆相接。但是,如图22的史密斯圆图所示,没有设置匹配电路28的天线部件自身的天线阻抗,在880~960MHz以及1710MHz中处在50Ω附近,但在1710MHz以上的频率中,天线阻抗与50Ω相差很大。由此可以推测,匹配电路28在高频时有显著的效果,针对在1710MHz以上的频率,其使作为高阻抗工作的天线阻抗接近50Ω附近。此外,本发明的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的第五实施例的增益,如图23所示,最大增益(MAX Gain)在-0.74~1.39dBd之间,平均增益(AVG.Gain)在-3.71~-5.38dBd之间。此外,总平均增益(All AVG.Gain)为-4-76dBd,总最大平均增益(All MAX.AVG.Gain)为-0.33dBd。因此,得到了在880~960MHz的GSM以及1710~2170MHz的DCS、PCS以及IMT-2000这四个频带中实际应用时所需的充分的天线增益。
以下进一步参照图24和图25对本发明的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的第六实施例进行说明。图24是本发明的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的第六实施例的结构外观图,其中图24a是平面图,图24b是侧面图。图25表示图24中各个天线部件与接地板的相互之间的距离d2。在图24和图25中,与图1以及图3相同或相等的部件使用相同符号标明,省略重复说明。
在第六实施例中,第三天线部件34由螺旋性天线部件形成,没有设置在载体14的表面上,其基极端与馈电线20形成电连接,并设置在从载体14突出的位置上。
在具有如此结构的第六实施例中,通过将第三天线部件34设置在从载体14突出的位置上,可以加大与第二天线部件的顶端部之间的距离d1,并且如图24所示,如果使第三天线部件34朝向没有设置电路板10的一侧突出,还能够加大与接地板12之间的距离d2。因此,与第一实施例比较,可以在更宽的频带中使用。
以下进一步参照图26对本发明的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的第七实施例进行说明。图26是本发明的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的第七实施例的结构外观图,其中图26a是平面图,图26b是侧面图。在图26中,与图24相同或相等的部件使用相同符号标明,省略重复说明。
第七实施例与第六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第三天线部件44由鞭状天线形成,其基极端与馈电线20形成电连接,并设置在从载体14突出的位置上。
如第六实施例和第七实施例所述,通过将第三天线部件34,44设置在从载体14突出的位置,而不将其设置在载体14的表面,这样,该天线部件的结构就不会受到任何制约,不仅可以采用第六实施例和第七实施例所述的天线结构,还可以采用锯齿型天线部件和折叠型的天线部件等任何结构的天线部件。
以下进一步参照图27和图28对本发明的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的第八实施例进行说明。图27是表示本发明的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的第八实施例结构的外观立体图。图28是图27中第三天线部件的外观立体图,其中图28a表示将细带状高效导电体的宽度方向设置成与顶板部的下表面平行的结构,图28b表示将细带状高效导电体的宽度方向设置成与顶板部的下表面垂直的结构。在图27中,与图1相同或相等部件使用相同符号标明,省略重复说明。
在图27和图28中,第八实施例与第一实施例不同之处在于,第三天线部件46以适当方式设置在载体14的顶板部14a的下表面上。该第三天线部件46的基极端与馈电线20电连接,采用细带状的高效导电体形成。此外,如图28a所示,第三天线部件46被设置成其宽度方向与顶板部14a的下表面平行。而且,如图28b所示,也可以将第三天线部件46设置成其宽度方向与顶板部14a的下表面垂直。在图28b的第三天线部件46上,可以采用适当的方法设置粘贴用的刷浆部46a,46a…。
在第八实施例中,由于第三天线部件46设置在顶板部14a的下表面,所以可以在载体14的整个上部表面上设置金属板16。此外,通过将顶板部14a设定成适当的厚度,从而使第三天线部件46与第二天线部件保持适当的距离设置。此外,第三天线部件46的形状并不局限于细带状,也可以设置成丝线状。
而且,以上实施例均假定本发明的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被内置在便携式电话机的壳体内使用,如果用于便携式电话机以外的,对尺寸要求不是太严格的移动通信装置时,第三天线部件24也可以设置在载体14的上部表面上,并与金属板16保持充分的距离。
此外,匹配电路26,28的电路结构可以不受以上实施例的制约,理所当然地可以根据需要采用适当的结构。此外,通过在金属板16上设置凹槽16a而形成的第一天线部件除形成可与GSM谐振的情况外,也可以形成与AMPS谐振,并且可以增大其宽度以将谐振频带宽度设定得大一点,从而形成为与包括GSM和AMPS在内的频带谐振。此外,不受以上实施例的制约,第一频带可以设定成以GSM、AMPS和PDC800其中之一为对象,第二频带可以设定成以DCS、PDC1500和GPS其中之一为对象,第三频带可以设定成以PCS和PHS其中之一为对象,第四频带可以设定成以IMT-2000和蓝牙其中之一为对象。此外,本发明的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可以在三个或四个频带中收发信号,其当然也可以作为只在一个或二个频带中收发信号的携带式电话机的内置型天线使用。
如上说明,本发明的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通过采用具有倒F型天线功能的第一和第二天线部件、以及具有单极天线或倒F型天线的功能,被设定为与第三频带谐振的第三天线部件,从而可以在三个频带的宽阔频带中收发信号。此外,通过将第三天线部件设定成与第四频带谐振,并设置对第三频带进行匹配的匹配电路,从而可以在四个频带的宽阔频带中收发信号。所以,本发明的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可以在用于移动通信的三个或四个频带中收发信号。

Claims (13)

1.一种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其特征在于:在基本整个表面上设置有接地板的电路板上设置由电介质构成的载体,在该载体的上部表面上设置具有适当形状的金属板,设置电连接所述金属板和所述接地板的接地线以及电连接所述金属板和所述电路板的馈电线,形成分别在第一频带和具有更高频率的第二频带发生谐振的,具有倒F型天线功能的第一和第二天线部件,在所述载体的表面上设置其基端与所述馈电线电连接,且在频率高于所述第二频带的第三频带发生谐振的第三天线部件,并且使所述第二天线部件的顶端部与所述第三天线部件的顶端部之间具有所述第三频带的0.1波长以上的距离,此外,使所述第三天线部件的顶端部相对于所述接地板具有所述第三频带的0.01波长以上的距离。
2.一种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其特征在于:在基本整个表面上设置有接地板的电路板上设置由电介质构成的载体,在该载体的上部表面上设置具有适当形状的金属板,设置电连接所述金属板和所述接地板的接地线以及电连接所述金属板和所述电路板的馈电线,形成分别在第一频带和具有更高频率的第二频带发生谐振的,具有倒F型天线功能的第一和第二天线部件,并且在所述载体的一个侧部的表面上设置基极端与所述馈电线电连接,且与频率高于所述第二频带的第三频带谐振的第三天线部件,并将匹配电路与所述馈电线连接以构成与所述第三频带的匹配。
3.一种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其特征在于:在基本整个表面上设置有接地板的电路板上设置由电介质构成的载体,在该载体的上部表面上设置具有适当形状的金属板,设置电连接所述金属板和所述接地板的接地线以及电连接所述金属板和所述电路板的馈电线,形成分别在第一频带和具有更高频率的第二频带发生谐振的,具有倒F型天线功能的第一和第二天线部件,在所述载体的表面上设置其基端与所述馈电线电连接,且与频率高于所述第二频带的第四频带谐振的第三天线部件,并且使所述第二天线部件的顶端部与所述第三天线部件的顶端部之间具有所述第四频带的0.1波长以上的距离,此外,使所述第三天线部件的顶端部相对于所述接地板具有所述第四频带的0.01波长以上的距离,并且将匹配电路与所述馈电线连接以构成与频率位于所述第二频带和第四频带之间的所述第三频带的匹配。
4.一种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其特征在于:在基本整个表面上设置有接地板的电路板上设置由电介质构成的载体,在该载体的上部表面上设置具有适当形状的金属板,设置电连接所述金属板和所述接地板的接地线以及电连接所述金属板和所述电路板的馈电线,形成分别在第一频带和具有更高频率的第二频带发生谐振的,具有倒F型天线功能的第一和第二天线部件,且在邻近所述载体的一个侧部处除去所述接地板,在所述载体的一个侧部的表面设置基极端与所述馈电线电连接,且与频率高于所述第二频带的第四频带谐振的第三天线部件,并且将匹配电路与所述馈电线连接以构成与频率位于所述第二频带和第四频带之间的所述第三频带的匹配。
5.一种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其特征在于:在基本上整个表面设置有接地板的电路板上设置由电介质构成的,形成有中空部并具有顶板部的载体,在该载体的上部表面上设置具有适当形状的金属板,设置电连接所述金属板和所述接地板的接地线以及电连接所述金属板和所述电路板的馈电线,形成分别在第一频带和具有更高频率的第二频带发生谐振的,具有倒F型天线功能的第一和第二天线部件,在所述载体的所述顶板部的下表面上设置其基端与所述馈电线电连接,且在频率高于所述第二频带的第三频带发生谐振的第三天线部件,并且使所述第二天线部件的顶端部与所述第三天线部件的顶端部之间具有所述第三频带的0.1波长以上的距离,而且,使所述第三天线部件的顶端部相对于所述接地板具有所述第三频带的0.01波长以上的距离。
6.一种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其特征在于:在基本上整个表面设置有接地板的电路板上设置由电介质构成的,形成有中空部并具有顶板部的载体,在该载体的上部表面上设置具有适当形状的金属板,设置电连接所述金属板和所述接地板的接地线以及电连接所述金属板和所述电路板的馈电线,形成分别在第一频带和具有更高频率的第二频带发生谐振的,具有倒F型天线功能的第一和第二天线部件,在所述载体的所述顶板部的下表面上设置其基端与所述馈电线电连接,且在频率高于所述第二频带的第三频带发生谐振的第三天线部件,并且使所述第二天线部件的顶端部与所述第三天线部件的顶端部之间具有所述第四频带的0.1波长以上的距离,而且,使所述第三天线部件的顶端部相对于所述接地板具有所述第四频带的0.01波长以上的距离,并且将匹配电路与所述馈电线连接以构成与频率位于所述第二频带和第四频带之间的所述第三频带的匹配。
7.根据权利要求1至3或5或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其特征在于:通过除去临近所述载体的设置了所述第三天线部件的部分的所述接地板,加大所述第三天线部件的顶端部与所述接地板之间的距离。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三天线部件形成为细带状,将所述第三天线部件形成在所述载体的侧部表面上,并使其宽度方向与所述接地板垂直。
9.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其特征在于:将所述第三天线部件设置在位于所述载体的上部表面与所述电路板之间的高度上。
10.一种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其特征在于:在基本整个表面上设置有接地板的电路板上设置由电介质构成的载体,在该载体的上部表面上设置具有适当形状的金属板,通过设置电连接所述金属板和所述接地板的接地线以及电连接所述金属板和所述电路板的馈电线,形成分别在第一频带和具有更高频率的第二频带发生谐振的,具有倒F型天线功能的第一和第二天线部件,将其基端与所述馈电线电连接,且在频率高于所述第二频带的第三频带发生谐振的第三天线部件设置在从所述载体突出的位置上,并且使所述第二天线部件的顶端部与所述第三天线部件的顶端部之间具有所述第三频带的0.1波长以上的距离,而且,使所述第三天线部件的顶端部相对于所述接地板具有所述第三频带的0.01波长以上的距离。
11.一种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其特征在于:在基本整个表面上设置有接地板的电路板上设置由电介质构成的载体,在该载体的上部表面上设置具有适当形状的金属板,通过设置电连接所述金属板和所述接地板的接地线以及电连接所述金属板和所述电路板的馈电线,形成分别在第一频带和具有更高频率的第二频带发生谐振的,具有倒F型天线功能的第一和第二天线部件,将其基端与所述馈电线电连接,且在频率高于所述第二频带的第三频带发生谐振的第三天线部件设置在从所述载体突出的位置上,并且使所述第二天线部件的顶端部与所述第三天线部件的顶端部之间具有所述第三频带的0.1波长以上的距离,而且,使所述第三天线部件的顶端部相对于所述接地板具有所述第三频带的0.01波长以上的距离,并且通过将匹配电路与所述馈电线连接,构成与频率位于所述第二频带和第四频带之间的所述第三频带的匹配。
12.根据权利要求1、2、5或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其特征在于:以GSM或AMPS为对象设定所述第一频带,或使所述第一频带内同时包括GSM和AMPS,以DCS为对象设定所述第二频带以及以PCS为对象设定所述第三频带。
13.根据权利要求3、4、6或11中任意一项所述的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其特征在于:以GSM或AMPS为对象设定所述第一频带,或使所述第一频带内同时包括GSM和AMPS,以DCS为对象设定所述第二频带,以PCS为对象设定所述第三频带以及以IMT-2000为对象设定所述第四频带。
CNB028086155A 2001-04-23 2002-04-19 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134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7)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124806 2001-04-23
JP124807/2001 2001-04-23
JP124806/2001 2001-04-23
JP2001124807 2001-04-23
JP2002094910 2002-03-29
JP94910/2002 2002-03-29
PCT/JP2002/003915 WO2002089249A1 (fr) 2001-04-23 2002-04-19 Antenne a large bande pour communication de service mobil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24319A true CN1524319A (zh) 2004-08-25
CN100361346C CN100361346C (zh) 2008-01-09

Family

ID=2734659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808615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00361346C (zh) 2001-04-23 2002-04-19 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6922172B2 (zh)
EP (1) EP1387433B1 (zh)
JP (1) JPWO2002089249A1 (zh)
KR (1) KR20040028739A (zh)
CN (1) CN100361346C (zh)
DE (1) DE60211889T2 (zh)
WO (1) WO2002089249A1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43957B (zh) * 2006-03-28 2012-11-1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的改进倒f形天线
CN111490336A (zh) * 2020-05-07 2020-08-04 环鸿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适用于多频的微型天线结构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441340B2 (ja) * 1997-07-28 2003-09-02 京セラ株式会社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6989792B2 (en) * 2002-08-30 2006-01-24 Auden Techno Corp. Device for radio communication equipment to reduce electromagnetic energy absorbency of a human body
WO2004038859A1 (en) * 2002-10-22 2004-05-06 Sk Telecom Co., Ltd. Independently tunable multiband meanderline loaded antenna
US6734825B1 (en) * 2002-10-28 2004-05-11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Miniature built-in multiple frequency band antenna
US7057560B2 (en) * 2003-05-07 2006-06-06 Agere Systems Inc. Dual-band antenna for a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 device
US20050054399A1 (en) * 2003-09-10 2005-03-10 Buris Nicholas E.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providing improved antenna bandwidth
JP4149357B2 (ja) * 2003-11-06 2008-09-10 株式会社ヨコオ 複合アンテナ
US8280466B2 (en) * 2004-03-17 2012-10-02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 Inc. Four frequency band single GSM antenna
US8489874B2 (en) * 2004-03-17 2013-07-16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 Inc. Encryption STE communications through private branch exchange (PBX)
US8239669B2 (en) * 2004-03-17 2012-08-07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 Inc. Reach-back communications terminal with selectable networking options
US7761095B2 (en) * 2004-03-17 2010-07-20 Telecommunication Systems, Inc. Secure transmission over satellite phone network
EP1703587A4 (en) * 2004-04-27 2007-04-11 Murata Manufacturing Co ANTENNA AND PORTABLE RADIO COMMUNICATION UNIT
JPWO2006080222A1 (ja) * 2005-01-26 2008-08-0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
JP4627092B2 (ja) * 2005-03-24 2011-02-09 ソニー・エリクソン・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US7495620B2 (en) * 2005-04-07 2009-02-24 Nokia Corporation Antenna
KR100689475B1 (ko) * 2005-04-27 2007-03-02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 단말기의 내장형 안테나 장치
US20060284770A1 (en) * 2005-06-15 2006-12-21 Young-Min Jo Compact dual band antenna having common elements and common feed
KR200410645Y1 (ko) * 2005-12-14 2006-03-09 고창범 이동통신단말기용 와이어안테나
US20070164553A1 (en) * 2006-01-17 2007-07-19 Dov Katz Coloring book with embedded inwardly foldable stencils
JP4227141B2 (ja) * 2006-02-10 2009-02-18 株式会社カシオ日立モバイル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ズ アンテナ装置
JP4522386B2 (ja) * 2006-03-27 2010-08-11 富士通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及び無線装置
JP4868128B2 (ja) * 2006-04-10 2012-02-01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無線通信機器
EP1858113A1 (en) * 2006-05-19 2007-11-21 AMC Centurion AB Antenna device and portable radio communication device comprising such antenna device
US7369091B2 (en) * 2006-08-31 2008-05-06 Research In Motion Limited Mobile wireless communications device having dual antenna system for cellular and WiFi
US20080081574A1 (en) * 2006-09-28 2008-04-03 Kai Shih Embedded antenna
KR100846343B1 (ko) * 2006-10-27 2008-07-15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휴대용 무선단말기의 내장형 안테나 장치
KR100817758B1 (ko) * 2006-11-01 2008-03-31 주식회사 에이스테크놀로지 고유전체 및 고자성체 재료가 결합된 물질을 이용한 소형광대역 내장형 안테나
US7777689B2 (en) 2006-12-06 2010-08-17 Agere Systems Inc. USB device, an attached protective cover therefore including an antenna and a method of wirelessly transmitting data
US7839335B2 (en) * 2007-04-25 2010-11-23 Cameo Communications Inc. Antenna and wireless network device having the same
WO2008139826A1 (ja) * 2007-05-16 2008-11-20 Nec Corporation スロットアンテナ
JP2009004948A (ja) * 2007-06-20 2009-01-08 Fujikura Ltd 漏洩同軸ケーブル
JP5005466B2 (ja) * 2007-08-09 2012-08-22 株式会社フジクラ 多周波アンテナ
US8451176B2 (en) * 2009-06-11 2013-05-28 Honeywell International Inc. Method for achieving intrinsic safety compliance in wireless devices using isolated overlapping grounds and related apparatus
JP5435338B2 (ja) * 2009-06-15 2014-03-05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マルチバンドアンテナ
TWI398988B (zh) * 2009-10-05 2013-06-11 Htc Corp 手持裝置及其平面l型天線
US20130090152A1 (en) * 2010-06-10 2013-04-11 Panasonic Corporation Portable wireless device
CN102340056B (zh) * 2010-07-19 2016-08-03 广州光宝移动电子部件有限公司 多频带天线
GB201122324D0 (en) 2011-12-23 2012-02-01 Univ Edinburgh Antenna element & antenna device comprising such elements
WO2013102967A1 (ja) * 2012-01-06 2013-07-11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装置
JP6033560B2 (ja) * 2012-03-16 2016-11-30 Ntn株式会社 マルチバンドアンテナ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US9444130B2 (en) 2013-04-10 2016-09-13 Apple Inc. Antenna system with return path tuning and loop element
US9276319B2 (en) 2013-05-08 2016-03-01 Apple Inc. Electronic device antenna with multiple feeds for covering three communications bands
CN104253310B (zh) * 2013-06-28 2018-06-26 华为技术有限公司 多天线系统及移动终端
WO2017041083A1 (en) 2015-09-04 2017-03-09 Inventprise, Llc Vlp stabilized vaccine compositions
CN108289938A (zh) 2015-09-10 2018-07-17 创赏有限公司 多价vlp缀合物
CN105449355A (zh) * 2015-12-26 2016-03-30 昆山联滔电子有限公司 天线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26433B2 (ja) * 1993-02-26 1998-11-18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アンテナ用二周波整合回路
FI110395B (fi) * 1997-03-25 2003-01-15 Nokia Corp Oikosuljetuilla mikroliuskoilla toteutettu laajakaista-antenni
SE511501C2 (sv) * 1997-07-09 1999-10-11 Allgon Ab Kompakt antennanordning
JP2000068736A (ja) 1998-08-21 2000-03-03 Toshiba Corp 多周波アンテナ
JP2000269728A (ja) * 1999-03-17 2000-09-29 Kokusai Electric Co Ltd 板状逆f型アンテナ
JP3656470B2 (ja) * 1999-08-12 2005-06-0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表面実装型アンテナの周波数切り換え構造およびその構造を備えた通信装置
FI114587B (fi) * 1999-09-10 2004-11-15 Filtronic Lk Oy Tasoantennirakenne
WO2001020716A1 (en) * 1999-09-17 2001-03-22 Avantego Ab Antenna arrangement and a method for reducing size of a whip element in an antenna arrangement
JP3639753B2 (ja) 1999-09-17 2005-04-20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表面実装型アンテナ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通信装置
FI114586B (fi) * 1999-11-01 2004-11-15 Filtronic Lk Oy Tasoantenni
FI113911B (fi) * 1999-12-30 2004-06-30 Nokia Corp Menetelmä signaalin kytkemiseksi ja antennirakenne
JP3658639B2 (ja) * 2000-04-11 2005-06-08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表面実装型アンテナおよびそのアンテナを備えた無線機
US6225951B1 (en) * 2000-06-01 2001-05-01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Antenna systems having capacitively coupled internal and retractable antennas and wireless communicators incorporating same
US6618011B2 (en) * 2000-10-13 2003-09-09 Nokia Corporation Antenna transducer assembly, and an associated method therefor
FI113216B (fi) * 2000-10-27 2004-03-15 Filtronic Lk Oy Kaksitoiminen antennirakenne ja radiolaite
JP4432254B2 (ja) 2000-11-20 2010-03-17 株式会社村田製作所 表面実装型アンテナ構造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通信機
US6573869B2 (en) * 2001-03-21 2003-06-03 Amphenol - T&M Antennas Multiband PIFA antenna for portable devices
JP2002314330A (ja) * 2001-04-10 2002-10-25 Murata Mfg Co Ltd アンテナ装置
US6448932B1 (en) * 2001-09-04 2002-09-10 Centurion Wireless Technologies, Inc. Dual feed internal antenna
FI119667B (fi) * 2002-08-30 2009-01-30 Pulse Finland Oy Säädettävä tasoantenni
US6734825B1 (en) * 2002-10-28 2004-05-11 The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 Miniature built-in multiple frequency band antenna
TW547787U (en) * 2002-11-08 2003-08-11 Hon Hai Prec Ind Co Ltd Multi-band antenna
JP3739740B2 (ja) * 2002-11-28 2006-01-25 京セラ株式会社 表面実装型アンテナおよびアンテナ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43957B (zh) * 2006-03-28 2012-11-14 高通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无线通信的改进倒f形天线
CN111490336A (zh) * 2020-05-07 2020-08-04 环鸿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适用于多频的微型天线结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2089249A1 (fr) 2002-11-07
CN100361346C (zh) 2008-01-09
EP1387433A1 (en) 2004-02-04
EP1387433B1 (en) 2006-05-31
US20040150563A1 (en) 2004-08-05
DE60211889D1 (de) 2006-07-06
KR20040028739A (ko) 2004-04-03
US6922172B2 (en) 2005-07-26
JPWO2002089249A1 (ja) 2004-08-19
EP1387433A4 (en) 2005-04-27
DE60211889T2 (de) 2007-06-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524319A (zh) 移动体通信用宽频带天线
CN1190982C (zh) 移动无线通信用天线
CN1165098C (zh) 表面安装天线和结合它的无线电装置
CN1198477C (zh) 具折叠结构的双频天线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01060204A (zh) 多波段天线
CN1467874A (zh) 单片双折偶极子天线
CN101053120A (zh) 多频带天线设置
CN1894825A (zh) 用于移动电话手持装置、pda等的天线
CN1647314A (zh) 减少射频干扰的定向平面倒f型天线装置及使用方法
CN1729592A (zh) 用于便携式无线电设备的小体积天线
CN1729593A (zh) 微型的内置多频带天线
CN1778014A (zh) 可变频率天线及包含该天线的设备
CN1914765A (zh) 天线装置和包括这种天线装置的便携式无线电通信设备
CN1380721A (zh) 天线装置
CN1672290A (zh) 双馈多频带平面型天线
CN1577962A (zh) 移动通信终端的内部天线
CN1957504A (zh) 可折叠移动无线装置
CN1258387A (zh) 天线装置及使用其的移动通信设备
CN1386312A (zh) 天线装置及使用该天线装置的无线通信机
CN1266803C (zh) 天线装置以及使用它的无线装置
CN1694303A (zh) 使用双偶合馈送的多带多层芯片天线
CN1655396A (zh) 天线和具有该天线的无线通信设备
CN1614813A (zh) 多频天线
CN1294676C (zh) 便携式收发器的天线
CN1708877A (zh) 宽频带环路天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80109

Termination date: 20110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