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17519A - 发动机的通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动机的通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17519A
CN1517519A CNA2004100074069A CN200410007406A CN1517519A CN 1517519 A CN1517519 A CN 1517519A CN A2004100074069 A CNA2004100074069 A CN A2004100074069A CN 200410007406 A CN200410007406 A CN 200410007406A CN 1517519 A CN1517519 A CN 151751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crankcase
casees
motor
ventilation cha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0740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85828C (zh
Inventor
原芳弘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uki Motor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uzuki Motor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zuki Motor Corp filed Critical Suzuki Motor Corp
Publication of CN15175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1751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8582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8582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3/00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 F01M13/04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having means for purifying air before leaving crankcase, e.g. removing oil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1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ENGINE PLANTS IN GENERAL; STEAM ENGINES
    • F01MLUBRICATING OF MACHINES OR ENGINES IN GENERAL; LUBRICATING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CRANKCASE VENTILATING
    • F01M13/00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 F01M13/02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by means of additional source of positive or negative pressure
    • F01M13/021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by means of additional source of positive or negative pressure of negative pressure
    • F01M13/022Crankcase ventilating or breathing by means of additional source of positive or negative pressure of negative pressure using engine inlet suction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02COMBUSTION ENGINES; HOT-GAS OR COMBUSTION-PRODUCT ENGINE PLANTS
    • F02MSUPPLYING COMBUSTION ENGINES IN GENERAL WITH COMBUSTIBLE MIXTURES OR CONSTITUENTS THEREOF
    • F02M25/00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 F02M25/06Engine-pertinent apparatus for adding non-fuel substances or small quantities of secondary fuel to combustion-air, main fuel or fuel-air mixture adding lubricant vapour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10/00Road transport of goods or passengers
    • Y02T10/10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 [ICE] based vehicles
    • Y02T10/12Improving ICE efficienci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Lubrication Details And Ventil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Cylinder Crankcases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 Lubrication Of Internal Combustion Engines (AREA)

Abstract

一种连接在发动机吸气系统上的通气装置,将发动机的曲轴室内部发生的汽车废气气液分离的通气室朝向包含曲轴箱的多个箱的配合面形成,同时包含曲轴箱的多个箱分别通过衬垫结合,通过形成于这些衬垫上的连通口汽车废气在包含曲轴箱的多个箱内的空间中往来,以进行气车废气的气液分离,其中,收纳设置于发动机的气缸头上的气阀机构驱动用的气阀凸轮的凸轮室在包含曲轴箱的多个箱的结合部内,在曲轴的轴方向上与曲轴室相邻地划分设置,同时在该凸轮室上方形成通气室,该通气室的主开口靠近凸轮室地形成。

Description

发动机的通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动机的通气装置。
背景技术
车辆,例如两轮摩托车的发动机,在汽缸内发生的伴有压力的气体通过活塞与缸膛之间的间隙微量地逐渐漏进曲轴箱内。此外,由于曲轴箱内的气体的压力伴随着活塞的滑动不断变动,在曲轴箱为密封状态下,曲轴箱内的气体,即所谓汽车废气的压力会妨碍活塞的运动。因此,需要设置将曲轴箱内的压力向外部排出,同时将混入汽车废气中的喷雾状的燃油成分(油雾)从气体成分中分离的装置,即通气装置。
为了提高汽车废气中的燃油成分的分离性能(气液分离性能),希望加大构成通气装置的通气室的容量,并使通气室内为迷宫结构。
作为通气装置具体结构的例子,例如日本特开昭61-118521号公报所示,具有在发动机上设有在内部锯齿状地配置多枚挡板的PCV腔室(相当于冷却室),由吸气管将曲轴箱内的膨大室与PCV腔室连接的技术。
此外,如日本实开平2-46012号公报所示,具有在发动机的一侧由曲轴箱及通过衬垫与该曲轴箱结合的齿轮罩形成平衡齿轮室,在曲轴箱与齿轮罩中形成由衬垫划分出的通气室,同时这种通气室通过通气通路与平衡齿轮室相连通的技术。
此外,最近还具有通过将汽车废气向空气滤清器回流并再燃烧来防止大气的污染的技术。
但是,在日本特开昭61-118521号公报记载的通气装置中,由于是将通气室与发动机分开地设置并通过吸气管连接的,导致部件数量及组装工序数的增加,以及成本的上升。
发明内容
考虑上述的情况,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结构简单、气液分离性能高的发动机的通气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构筑具有高刚性与优良的耐久性、重量轻并紧凑的动力组件,通过搭载这种动力组件使重心降低,使得即使是小直径的车轮也能得到走行稳定性好的车辆的发动机通气装置。
本发明的再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使装饰品简单化,同时能够赋予车辆有特性的外观的发动机通气装置。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提供的本发明的连接在发动机吸气系统上的发动机的通气装置为,将发动机的曲轴室内部发生的汽车废气在朝向包含曲轴箱的多个箱的配合面形成气液分离的通气室,同时包含所述曲轴箱的多个箱分别通过衬垫结合,通过形成于这些衬垫上的连通口汽车废气在包含所述曲轴箱的多个箱内的空间中往来,以进行所述汽车废气的气液分离,其中,收纳设置于所述发动机的气缸头上的气阀机构驱动用的气阀凸轮的凸轮室在包含所述曲轴箱的多个箱的结合部内,在曲轴的轴方向上与所述曲轴室相邻地划分设置,同时在该凸轮室上方形成所述通气室,该通气室的主开口靠近所述凸轮室地形成。
此外,为实现上述目的提供的本发明的另一连接在发动机吸气系统上的发动机的通气装置连接在发动机的吸气系统,是将发动机的曲轴室内部发生的汽车废气气液分离的通气室朝向包含曲轴箱的多个箱的配合面形成,同时包含所述曲轴箱的多个箱分别通过衬垫结合,通过形成于这些衬垫上的连通口汽车废气在包含所述曲轴箱的多个箱内的空间中往来,以进行上述汽车废气的气液分离。其中,所述通气室与所述曲轴室相邻地划分形成,并且与连通的另外室的上方相邻地设置,所述通气室的主开口靠近该另外室形成,同时在所述衬垫上,使所述通气室与包含所述曲轴箱的多个的箱的底部上形成的与油盘连通的连通口设置在所述通气室的下端附近。该连通口与将所述通气室从所述油盘划出的肋重叠地形成,在所述通气室内气液分离的油成分从该连通口向所述油盘回流。
再者,也可为所述凸轮室由安装在包含所述曲轴箱的多个箱之间的所述衬垫分割为与收纳所述气阀机构的气阀室相连通的一室与另一室,并且由形成于所述衬垫上的开口部连通,同时在另一室侧设置有靠近所述凸轮室形成的所述通气室的主开口。
再者,也可为所述发动机在所述曲轴室内进行飞溅润滑,形成从所述曲轴室内的油盘向所述气阀室导入润滑油的油通路,同时设置有将所述气阀室与所述凸轮室连通,使来自所述气阀室的润滑油及汽车废气流通的流通通路。
并且,含有所述曲轴箱的多个箱也可以是构成所述曲轴箱的前曲轴箱及后曲轴箱、从所述曲轴箱的侧方结合的永磁发电机箱,朝向这三个箱的配合面形成所述通气室。
正如上述,根据本发明的发动机的通气装置,能够使箱自身构造比较简单的同时获得气液分离性能高的迷宫构造。另外,能够减少流入通气室内的汽车废气中的油成分的量,能够抑制油成分向发动机吸气系统的流出。
此外,能够获得曲轴的高支承刚性的同时,能够有效地利用与收纳于曲轴室内的曲轴连接板的轨迹比较的凸轮室周围的封闭空间,能够使动力细件紧凑。
另外,提高了使汽车废气与油成分的释放逆向流入通气室内的效果,同时,向衬垫的开口的形成及位置管理变得容易,也抑制了油成分向发动机吸气系统的流出。此外,分离的油成分也沿衬垫作为壁流下降,不会再飞溅上。
另外,不仅是来自曲轴室而且来自气阀室的汽车废气也能够在凸轮室中一度缓冲并进入通气室,能够提高气液分离性能。
再者,能够在将多个箱合箱时与该配合面位置相对应地设置肋,能够保证这三个箱的结合位置附近的密封性,也能够提高隔音性。此外,能够使多个箱的内面形状变得复杂,能够赋予气液分离性能高的迷宫构造。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的发动机的通气装置的实施例的小型摩托车型两轮摩托车的左视图。
图2为从斜后方向看车体构架的立体图。
图3为图1所示的两轮摩托车的俯视图。
图4为图1所示的两轮摩托车的正视图。
图5为动力组件的放大的左视图。
图6为该动力组件的俯视图。
图7为图5的沿VII-VII线的剖面图。
图8为图7的沿VIII-VIII线的剖面图。
图9为曲轴箱的右视图,为从与永磁发电机箱的配合面看曲轴箱的视图。
图10为从永磁发电机箱的右侧面看永磁发电机箱的与曲轴箱配合面的立体图。
图11为安装在曲轴箱与永磁发电机箱之间的衬垫的右视图。
图12为从曲轴箱的右侧面所见的在曲轴箱中永磁发电机箱由衬垫覆盖状态的立体图。
图13为沿图12的XIII-XIII线的剖面图。
图14为图8的XIV向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图1为适用于本发明的小型摩托车型两轮摩托车一例的左视图。如图1所示,该两轮摩托车1具有车体构架2。图2为从斜后方向看车体构架2的立体图,如图1及图2所示,该车体构架2由从头管3向后斜下方延伸、在中途弯曲并朝向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的下管4,和从该下管4的后端再向后方延伸并朝向上方大致垂直地延伸后,再朝向后方大致水平地延伸的左右一对主构架5构成。此外,在主构架5的上方的座席横杆部5a上设置有驾驶席6、在该驾驶席6的下端设置燃料箱7。
在设置于下管4前端的头管3上可左右自由回转地枢轴支撑有左右一对前叉8,同时,在两方的前叉8下端部上架设有前驱动轴9,由该前驱动轴9可自由回转地支承支承着前轮10。此外,在两方的前叉8上部设置有手把杆11及仪表类元件12,通过该手把杆11将前轮10左右地操向。此外,在前轮10上同轴地设置有例如鼓式前制动器13。
另一方面,在主构架5的后部朝向后下方地延伸设置有从侧面上看为V字状弯曲的左右一对支架14。此外,一方的支架14在其前侧下部设置有不连续部。并且,在两方的支架14的弯曲部上分别设置有支柱15,由架设在这些支柱15之间的后驱动轴16将后轮17可自由回转地轴承支撑。此外,在后轮17上同轴地设置有例如鼓式后制动器18。
再者,在位于前述燃料箱7的后方下部的支架14的上侧中间部上方附近,露出有蓄电池盒19,并架设在左右支架14之间,在其内部收纳有未图示的蓄电池。
本发明的两轮摩托车1的后轮17采用了不使用以往在同类型机种中较多使用的减振器等缓冲装置的悬架结构,通过后轮17的轮胎弹性与驾驶席6来缓冲来自路面等的冲击。此外,在来自路面的冲击大的场合,通过车体构架2自身的机体挠曲和乘员本身来缓冲冲击。
图3为图1所示的两轮摩托车的俯视图。图4为图1所示的两轮摩托车的正视图。如图1、图3及图4所示,车体构架2从其前部到中央部由车体罩20覆盖,由该车体罩20构成车辆的外观。车体罩20通过将多个罩构件组装而成。罩构件具体地由前柱罩21及后柱罩22等构成。
在驾驶席6与手把杆11之间设置有向下方较大地弯入,在其底部上具有放置摩托驾驶员两足的踏板部22a的后柱罩22。后柱罩22以从上方覆盖头管3的状态设置,同时其前部朝向上方地立起,覆盖下管4的立起部分的后部及头管3的后部。
此外,以夹住头管3的状态在后柱罩22的立起部分相反侧设置有前柱罩21,以从前方将头管3及前叉8覆盖的状态被固定。再者,这种罩构件由塑料树脂材料、例如PP树脂或ABS树脂等成形。
在前轮10正上的前柱罩21上设置有前灯23,同时在前灯23E方的前柱罩21上设置有左右一对前转向信号灯24。另一方面,在主构架5的座席横杆部5a后端与支架14的支柱15之间可装卸地架设有托架支架25,在驾驶席6后方的托架支架25上设置有托架26。
在托架支架25的后部设置有由左右一对后转向信号灯27及设置在其间的刹车灯28构成的组合灯29A。此外,在安装了托架支架25的情况下,如图1及图3中想象线(双点划线)所示,在驾驶座席6的后部安装有组合灯29B。
如图1及图3所示,在踏板部22a的下部后方设置有动力组件30。图5为动力组件30的放大左视图,图6为同一动力组件30的平面图。
如图5及图6所示,动力组件30一体地具有发动机31;从该发动机31的一侧、在本实施例中为左侧向后方延伸的变速器箱32;设置在发动机的一侧、本实施例为右侧的永磁发电机箱33。
此外,动力组件30在其上面的例如左右前后的多处具有悬架凸台34。具体地为悬架凸台34设置在构成动力组件30两侧部的变速器箱32及永磁发电机箱33的车辆外侧端前后及之间,在本实施例中,例如前部的悬架凸台34a、中间部的悬架凸台34b及后部的悬架凸台34c分别安装固定在主构架5及支架14的悬架托架35(参照图2)上。因此,通过由悬架凸台34支承动力组件30,设置在踏板14上的不连续部由构成动力组件30的例如变速器箱32补足,形成环状封闭的构造体,因此能够满足刚度。此外,悬架凸台34在单侧也可不是在前后为多个,而是为单个。
通过这样的悬架凸台34的设置,能够将动力组件30悬架在车辆宽度方向的两端位置上,即使是动力组件30为小型也能确保支承跨度较长,能够得到高的支承刚性。
接着,如图5~图8所示,构成动力组件30的发动机31主要由曲轴箱36、气缸体37及气缸头38构成,气缸体37以大致水平、在本实施例中稍稍向上方倾倒的状态设置在曲轴箱36的前部,并且在该气缸体37的前部设置有气缸头38。
曲轴箱36被与气缸轴39(参照图8)垂直相交的配合面40在前后方向上分割为两部分,构成前侧的前曲轴箱36F和后侧的后曲轴箱36R。此外,前曲轴箱36F与气缸体37形成为一体。另外,在曲轴箱36的配合面40上水平并向车辆的宽度方向、即与车辆的前进方向垂直相交地设置有曲轴41。
曲轴41在其大致中央部上在轴方向上隔开地设置有一对曲轴连接板41a,在其间偏心地形成曲轴销41b。此外,曲轴41的曲轴连接板41a外方的轴颈部41c由设置在曲轴箱36上的、例如左右一对球轴承42可自由回转地支撑。
另一方面,形成于气缸体37内部的气缸43中可自由滑动地插入有活塞44,该活塞44的活塞销44a与曲轴41的曲轴销41b通过连杆45连接,将气缸43内的活塞44的往复运动变换为曲轴41的回转运动。
从曲轴箱36的左侧方几乎覆盖侧面全体地结合的变速器箱32由变速器罩46覆盖,在其内部形成皮带室47,在该皮带室47中设置有V皮带式自动变速装置48。变速器箱32及变速器罩46形成从侧面看前后长度略长的椭圆形,从侧面上看其后端与后轮17的前部重叠(参照图1)。
此外,皮带室47设定为大容积,具有减少曲轴箱36与变种器箱32的相互影响的绝热及隔音构造,同时确保后连杆49及密封件50等的收容空间。此外,如图5所示,变速器罩46的下端比曲轴箱36的最下端面靠上地设置,同时其上面也比曲轴箱36上端面靠上方、并且与发动机吸气系统51(后述)的上端靠下方地设定,能够在满足使收纳在皮带室47内的V形皮带52(后述)得到有耐久性的充分长度的同时,保证充分的倾角,防止车辆倾斜时与路面干涉。
如图7所示,曲轴41的变速器箱32侧在本实施例中,在左侧端部上安装有V形皮带式自动变速装置48的驱动皮带轮53。此外,设置于变速器箱32的后部的从动轴54上可自由回转地支承有从动皮带轮55,通过V型皮带52将发动机31的驱动力从驱动皮带轮53传递到该从动皮带55上。即、曲轴41为V型皮带52的主动轴,从动轴54为V型皮带的从动轴。
传递到从动皮带轮55上的发动机31的回转驱动力通过与从动轴54同轴地设置的离心离合器机构56传递到从动轴54上。该从动轴54通过例如球轴承49可自由回转地轴承支撑在变速器箱32上,同时其一端向车辆的宽度方向中心侧突出,在该从动轴54的突出部与曲轴41之间稍靠近从动轴54地设置有减速齿轮箱57。
在减速齿轮箱57内比曲轴41及从动轴54靠上方,在图中未详细地示出的与后驱动轴16大致等高位置设置有与曲轴41及从动轴54相平行的作为减速轴的从动轴58,通过减速齿轮59与从动轴54的突出部传动连接。此外,从动轴58通过例如球轴承60可自由回转地轴承支撑在减速齿轮箱57上,同时其一端向车辆的宽度方向外侧突出,在该突出端上设置有驱动链轮61
并且,在后轮17上设置有未图示的从动链轮,通过在两链轮上卷绕安装驱动链条62将发动机31的驱动力传递到后轮17上。此外,通过从动轴58位于比从动轴54前方位置,能够缩短动力组件30的前后长度而使其紧凑,能够保证驱动链条62的长度。此外,通过从动轴58设置于与后驱动轴16大致相同的高度上,能够保证向小直径的后轮17传递动力的驱动链条62的离开路面的高度。
此外,由于作为车辆不具有与以往许多的同类型机种使用的相当于摆动臂的部件,驱动轴58与从动轴16的位置关系基本上不变化,即轴间距离与车辆走行状态无关。
另一方面,在动力组件30中设置有具有脚蹬起动踏板63的脚蹬起动式的发动机起动装置64。构成发动机起动装置64的脚蹬起动踏板63设置在变速器罩46的侧部,以朝向后上方的状态前后方向地伸出设置。
脚蹬起动踏板63的基端部63a轴承支撑在驱动皮带53与从动皮带轮55之间且位于上方的V形皮带52的内部位置的变速器罩46上。此外,脚蹬起动踏板63的自由端部位于变速器罩46后端的侧方上部,具有卧碗形的脚踏部63b。
另一方面,在动力组件30的下方设置有主支架65。主支架65的基端部65a朝向后方并可收纳地轴承支撑在动力组件30的下面,比脚蹬起动踏板63的基端部63a靠后方形成的支架凸台66上。并且,上述脚踏部63b的下侧内面以与收纳状态的(参照图1)主支架65的上侧端部65b从平面上看大体重叠的状态(参照图3)来设定其位置,在主支架65收纳时折成大致L字状的主支架65的上侧端部65b设定为与踏下的脚蹬起动踏板63的脚踏部63b下侧内面接触,以阻止脚蹬起动动作的结构。
从曲轴箱36的右侧方大致覆盖侧面全部地结合的永磁发电机箱33由永磁发电机罩67覆盖,在其内部形成永磁发电机室68,在该永磁发电机室68内收纳有永磁发电机装置69,在该永磁发电机装置69上连接有曲轴41的右侧端部。
正如上述,动力组件30具有通过左右变速器箱32及永磁发电机箱33将被前后分割的曲轴箱36的配合面及开口端夹持并加强的平面结构大致H型的构造。
图9为曲轴箱36的右侧视图,为从和永磁发电机箱33配合的面看曲轴箱36的图。此外,图10为从永磁发电机箱33的右侧面看永磁发电机箱33的与曲轴箱36配合面的立体图。图11为安装在曲轴箱36与永磁发电机箱33之间的衬垫70的右视图。再者,图12为从曲轴箱36的右侧面所见的在曲轴箱36中永磁发动机箱33由衬垫70覆盖状态的立体图。并且,图13为图12的沿XIII-XIII线的剖面图。
如图6~图13所示,在曲轴箱36中通过衬垫70将永磁发电机箱33覆盖,同时通过在两箱33、36上设置加强用的肋71A~71E以夹持衬垫70的状态在曲轴箱36与永磁发电机箱33之间的空间中形成油盘72、凸轮室73及通气室74。
发动机31由于在其内部具有多个滑动部及回转部,因此成为使用润滑装置向各部供给润滑油,通过润滑油的作用减少各部的磨擦阻力,以充分发挥发动机31的功能的结构。
构成润滑装置的油盘72在曲轴箱36(前侧的前曲轴箱36F与后侧的后曲轴箱36R)及永磁发电机箱33的下部中与之跨两箱33、36地一体地形成。此外,该油盘72从曲轴41的前方贯通正下及后方地设置在曲轴41的下方。并且,在收纳曲轴41的曲柄连接板41a的曲轴室75的下部也形成油盘72。
如图8所示,作为油盘72的在曲轴41正下附近的前曲轴箱36F与后曲轴箱36R的结合面附近平时贮存有润滑油76,通过具有从连杆45的大端部45a稍朝前方倾角的向下方伸出设置、以构成其他润滑装置的油刮77进行飞溅润滑。
此外,在油盘72的内部设置有以将其空间前后分割的状态向上下方向及车辆的宽度方向延伸的未图示的肋状的挡板,同时一体地设置有以将空间上下地分割的状态从前方向后方并在车辆宽度方向上延伸的肋状挡板78。并且,通过这些档板78抑制由于伴随车辆走行在前后左右上下的晃动造成过剩的润滑油76的晃动及偏置,以保证良好的润滑性能。
此外,后曲轴箱36R及永磁发电机箱33的后方下部伸出至前述驱动轴58的下方(参照图6及图8),构成实现对于距离路面的驱动链轮61的保护的状态,同时充分地保证曲轴41后方的油盘72的容量。
此外,油盘72通过安装在两箱33、36之间的衬垫70在左右、即车辆宽度方向上被分割,但通过形成于衬垫70上的开口部79A将油面的上下连通。此外,曲轴箱36侧的油盘72通过隔壁80被划分为曲轴室75侧与其外侧,但在该隔壁80上穿设有连通孔81A,将两油盘72与油面的上下一同连通。
再者,如图6所示,润滑油76的注油口82设置在永磁发电机箱33的后部侧面上方角部,详细地结构未示出,但在将动力组件30搭载于车体构架2上时,以该注油口82在车辆构架2的外侧、驱动链条62在车体构架内侧的状态分别设定。
再者,通过曲轴41设定为朝向后方地回转,油刮77将油盘72内的润滑油76向前方推压并向上方飞溅,能够向设置于曲轴41前方的气缸体37及气缸头38的各部供给润滑油76。
并且,即使在发动机31的内部,通过向位于下方的各驱动装置的波状流动油供给和向位于发动机31内部的较上方的各驱动装置的气体与气体中的油成分(油雾)混合的湿性氛围气体油供给来进行发动机31整体的润滑。特别是发热量多的排气通路83(后述)附近设置于车辆的下侧,相比其他部分更多地保证润滑及冷却性。
在上述的实施例中,发动机31的润滑方式例示了飞溅式,但也可在永磁发电机箱33内部集中设置润滑系统,例如朝向油盘72的底部设置粗滤器84,永磁发电机箱33的壁内部与衬垫70协动,形成吸入侧油通路85和排出侧油通路86,使用未图示的油泵向发动机31内各部供给润滑油。
本实施例中使用的发动机31为具有例如OHV形式的气阀机构87的小排气量(125cc以下),例如50cc的4冲程单缸发动机,为在气缸体37及气缸头38上设置多枚冷却风扇88的空冷式发动机31。此外,空冷式的冷却机构也可根据需要成为具有水套等冷却系装置的水冷式。
图14为图8的XIV向视图。如图7、图8及图14所示,在气缸头38的前部形成收纳气阀机构87的气缸室89,由气缸头盖90封闭。此外,在气缸头38内形成与气缸43匹配的燃烧室91。再者,在燃烧室91中结合有从外方点火的火花塞92。
在气缸头38内形成与燃烧室91连接的吸气通路93和排气通路83。吸气通路93朝向气缸头38的上方开口,而排气通路83朝向气缸头38的下方开口。此外,开闭两通路83、93的吸气阀94及排气阀95在气缸38内通过阀导管96上下方向地并列地设置。
另一方面,前曲轴箱36F及永磁发电机箱33前部的上部跨越两箱33、36地一体形成有凸轮室73。凸轮室73在曲轴41的轴方向上与上述曲轴室75并列设置,由将油盘72左右、即车宽方向上分离的隔壁80划分。此外,通过在划分出凸轮室73与曲轴室75的隔壁80上穿设有连通口81B,两室73、75成为能够使气体及润滑油76共同来往的结构,凸轮室73成为与曲轴室75相邻并连通的另室。再者,凸轮室73由安装在两室33、36之间的衬垫70在左右、即车宽方向上被分割,但通过形成于衬垫70上的开口部79B连通。此外,轴承支撑前述曲轴41的球轴承42的一方由划分凸轮室73与曲轴室75的隔壁80支承。
在凸轮室73中与曲轴41平行地设置有凸轮轴97。在凸轮轴97上在轴方向相邻接触地设置有一对气阀用凸轮98,同时与凸轮轴97一体或一体性地设置有凸轮从动齿轮99。另一方面,在凸轮从动齿轮99正后的曲轴41上与曲轴41一体或一体性地设置有凸轮驱动齿轮100。因此,通过两凸轮齿轮99、100驱动连接,曲轴41的回转力向凸轮轴97传递。
在气缸头38内的气阀室89中,构成气阀机构87的一对摇臂101由通过与气缸轴39的大致垂直面平行且向右侧偏心地设置的摇臂轴102可自由摆动地支承。此外,吸气阀94及排气阀95也以使该阀轴与通过气缸轴39的大致垂直面平行的状态设置。再者,与通过气缸轴39的大致垂直面平行,且向右侧偏心地设置有上下一对推杆103a、103b。再者,前述点火塞92以夹持气缸轴39的状态从推杆103a、103b的相反侧接近燃烧室91地设置。
在气缸头38及气缸体37中连通凸轮室73和气阀室89的上下一对阀杆室104a、104b从气阀室89向凸轮室73以截面积减小地方式形成锥形。杆室104a、104b设定为上侧为吸气推杆室104a、下侧为排气推杆室104b,分别贯通有吸气推杆103a以及排气推杆103b。
通过凸轮轴97回转使气阀用凸轮98的轮廓经过凸轮从动件105将吸气推杆103a以及排气推杆103b在其轴方向上进退,使摇臂101摆动运动。并且通过该摇臂101的摆动运动开闭操作气缸头38内的吸气阀94及排气阀95。
此外,在排气推杆室104b的再下方,靠近排气阀95形成从油盘72向气阀室89导入润滑油76的油通路106。并且上述二个杆室104a、104b与该油通路106一同构成在气缸头38及气缸体37内上下并列并前后延伸的流通通路,在通过曲轴41的回转压送润滑油76以外,该三条通路104a、104b、106通过车辆的加减速引起的油的摇晃或流动,及时(无滞后)地进行向气阀室89供给及排出润滑油76。
由于这三条通路104a、104b、106任一端在气阀室89上开口,另一方面上下二个杆室104a、104b的另一端在凸轮室73上开口、油通路106的另一端在曲轴室75上开口,能够保证液滴及雾状的润滑油76的循环性能。
在作为发动机31的润滑方式在采用了使用前述的油泵的方法的场合,如果为将油泵与凸轮轴97同轴地设置,由该凸轮油97驱动油泵的结构,能够使构造简单,还能够抑制占有空间。此外,也可使从上述的油盘72向气阀室89内导入润滑油76的油通路106与油泵连接。
如图1及图3所示,在前述踏板后半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形成前后方向长并向上方膨出的膨出部22b,在该膨出部22b内的动力组件30上部设置有发动机吸气系统51。发动机吸气系统51主要由化油器107以及通过未示出的排气管连接在该化油器107的上游侧(后部)的空气滤清器108构成,进气管109从化油器107的下游侧(前部)朝向前方延伸,从上方连接到气缸头38上面的吸气通路93上。
另一方面,如图1、图3及图4所示,在踏板前半部的下方设置有发动机排气系统110。发动机排气系统110由在踏板部22a下方的右侧偏心地设置、沿踏板部22a向车辆的前后方向伸出的大致圆筒形状的消音器111,和与气缸头38的排气通路83相连接、倾斜地朝向前下方延伸一段后、朝向前方使消音器111的左侧大致水平地延伸、在前轮10的后方朝向后方地大致U字状地弯曲、连接在消音器111的前端的排气管112构成。
4冲程发动机31在燃烧室91中发生的伴有压力的气体,即废气通过活塞44与气缸43之间的间隙逐渐微量地漏向曲轴室75内。因此,在本实施例所示的动力组件30中设置了作为将该流动废气气液分离、将气体部分向吸气系统51、一般为空气滤清器108回流、从那里再一次送入燃烧室91使之再燃烧的同时,将油成分回流到油盘72中的机构的通气装置113。
如图9~图13所示,前曲轴箱36F与永磁发电机箱33的结合部内的凸轮室73通过安装在曲轴箱36和永磁发电机箱33之间的衬垫70被划分成曲轴箱36侧的凸轮室73c和永磁发电机箱33侧的凸轮室73M,同时通过形成于衬垫70上的开口部79B连通。
此外,在曲轴箱36与永磁发电机箱33的结合部内的凸轮室73上方形成构成通气装置113的通气室74。通气室74由上述衬垫70划分为曲轴箱36侧的通气室74C和永磁发电机箱33侧的通气室74M。
曲轴箱36侧的通气室74C如图9及图1、图3所示,跨越前曲轴箱36F和后曲轴箱36R地设置,形成前侧通气室74CF和后侧通气室74CR,同时通过设置在曲轴41的周围后方的肋71A及从该肋71A向后曲轴箱36R的周缘部延伸的肋71B划分为油盘72及凸轮室73。
另一方面,永磁发电机箱33侧的通气室74M如图10及图1、图3所示,通过设置在曲轴41的周围后方的肋71C及从该肋71C向永磁发电机箱33的周缘部延伸的前后肋71D、71E划分为油盘72及凸轮室73。
此外,该通气室74M通过配置在从设置于曲轴41的周围后方的肋71C向永磁发电机箱33的周缘部延伸的前后肋71D、71E之间,并从设置于曲轴41的周围后方的肋71C向永磁发电机箱33的周缘部延伸的肋71F划分成前侧通气室74M及后侧通气室74MR。
此外,在从设置于曲轴41周围后方的肋71C向永磁发电机箱33的周缘部延伸的前侧肋71D上设置有与前侧通气室74M和凸轮室73连通、并作为通气室74的主开口的缺口114。
再者,如图1~图13所示,在衬垫70上形成连通永磁发电机箱33侧的前侧通气室74MF和曲轴箱36侧的前侧通气室74CF的连通口81C,同时形成连通曲轴箱36侧的后侧通气室74CR和永磁发电机箱33侧的后侧通气室74MR的连通口81D。
并且,在衬垫70上形成将曲轴箱36侧的后侧通气室74CR及永磁发电机箱33侧的后侧通气室74MR与油盘72连通的连通口81E,其与从设置于曲轴箱36侧的曲轴41的周围后方的肋71A向后曲轴箱36R的周缘部延伸的肋71B及从设置于磁电机33侧的曲轴41的周围后方的肋71C向永磁发电机箱33的周缘部延伸的后侧的肋71E重叠。此外,将曲轴箱36侧的后侧通气室74CR以及永磁发电机箱33后侧通气室74MR与油盘72相连通的连通口81E被设定成比设置在衬垫70上的其他的连通口81C、81D的直径小,同时被设置在通气室74的最下端附近
在永磁发电机箱33侧的后侧通气室74MR上方的永磁发电机箱33周缘部上形成有气体排出口115,在该气体排出口115上连接有来自外方的通气管接头116。此外,未图示的通气管从该通气管接头116向空气滤清器108延伸。
此外,如图9、图10及图12所示,在前侧的前曲轴箱36F与后侧的曲轴箱36R的配合面附近及曲轴箱36及永磁发电机箱33的周缘部设置有多处用于将这些箱结合的未图示的螺栓用螺栓凸台117。此外,如图11所示,在衬垫70上与这些螺栓凸台117相对应地分别穿设有上述螺栓的贯通孔118。
以下对本实施例的作用进行说明。
由于发动机31的动作在燃烧室91内发生的伴有压力的气体,即汽车废气通过活塞44与气缸43之间的间隙逐渐微量地漏向曲轴箱36内。汽车废气具有气体成分和油成分(油雾),例如从曲轴室75经过形成于划分凸轮室73与曲轴室75的隔壁80上的连通口81B向凸轮室73流入。
流入凸轮室73的汽车废气如图12及图13所示,从永磁发电机室33侧的凸轮室73M通过作为设置于前侧的肋71D上的通气室74的主开口的缺口114流入永磁发电机箱33侧的前侧通气室74MF中,再从设置于衬垫70上的连通口81C流入曲轴箱36侧的前侧通气室74CF及后侧通气室74CR中。
流入曲轴箱36侧的通气室74C的汽车废气接着从设置在衬垫70上的连通口81D流入永磁发电机箱33侧的后侧通气室74MR中。汽车废气如上所述地在来往于将衬垫70夹在中间的曲轴箱36侧的通气室74C和永磁发电机室33侧的通气室74M之间,被气液分离为气体成分与油成分(油雾),气体成分从永磁发电机箱33侧的后侧通气室74MR上方的气体排出口115排出,经过管接头116、未图示的通气管向空气滤清器108回流,从那里再一次送入燃烧室91再燃烧,同时油成分(油雾)成为液滴,通过使形成于衬垫70上的曲轴箱36侧的后侧通气室74CR及永磁发电机箱33侧的后侧通气室74MR与油盘72连通的连通口81E回流到油盘72中。
通过在曲轴箱36和作为另外的箱的永磁发电机箱33的结合部内、在曲轴41的轴方向上与曲轴室75并列地设置有凸轮室73,由将油盘72左右分离的隔壁80划分,同时在该凸轮室73上方形成构成通气装置113的通气室74,能够有效地利用与收纳在曲轴室75内的曲柄连接板41a的轨迹比较的凸轮室73周围的封闭空间。
其结果,能够抑制发动机31的上下方向尺寸,同时能够缩短包含永磁发电机装置69等辅机的曲轴41的轴方向尺寸,在使动力组件30紧凑的同时,即使具有较小直径的车轮10、17的使用本发明的车辆倾斜,也能保证防止与路面干涉的足够的倾角。
此外,由于即使动力组件30收纳在踏板部22a的下方,踏板部22a底面也不会上升,不会影响驾驶员的使用。再者,由于轴承支撑曲轴41的球轴承42由划分凸轮室73和曲轴室75的隔壁80支承,能够得到曲轴41的高支承支承刚性。
另一方面,由于通气室74不是设置在曲轴室75,而是设置在与曲轴室75相邻并连通的作为另外室的凸轮室73的上方,通气室74的主开口(缺口114)临近凸轮室73,由此能够减少流入通气室74内的汽车废气中的油成分(油雾)的量,能够抑制向吸气系统51的油成分的流出。
此外,通过安装在曲轴箱36与永磁发电机箱33之间的衬垫70并使用多个肋71A~71E及连通口81C~81E的通气室74的构造,能够使两箱33、36自身的构造比较简单并得到气液分离性能高的迷宫构造。
再者,通过由在曲轴室75内连杆45的大端部45a上设置的油刮77飞溅润滑,由汽车废气中的油成分进行发动机31的各部的润滑,因而与强制润滑方法相比加大了气液分离效果。
另一方面,由于在衬垫70上、通气室74的最下端附近设置有连通通气室74和油盘72的连通口81E,使该连通口81E与从油盘72划分通气室74的肋71B及肋71E重叠地形成,同时设定为比形成于衬垫70上的其他的连通口81C、81D直径小,使得在通气室74内从汽车废气分离的油成分(油雾)成为液滴,经过连通口81E向油盘72回流。
由于释放分离的油成分的构造为除了形成于衬垫70上的连通口81E以外,由两箱33、36的肋71B及71E使连通口81E的开口面积缩小,提高了作为油成分的释放从反方向使汽车废气向通气室74内注入的效果。并且,向衬垫70的开口的形成及位置管理变得容易。再者,还能够抑制向发动机吸气系统51的油成分的流出。因此,通过将衬垫70连续地设置到两箱33、36的底部,分离的油成分的释放也顺着衬垫70作为壁流下降,不会再向上飞溅。
由于凸轮室73由安装在曲轴箱36与永磁发电机箱33之间的衬垫70左右地分割,同时由形成于衬垫70上的开口部79B连通,并且通气室74的主开口(缺口114)设置在永磁发电机箱33侧的通气室74M中,通气室74的主开口(缺口114)位于从由曲轴室75成为另外室的凸轮室73再划分出的另室外的地方,迷宫构造进一步复杂化,提高了气液分离性能。
再者,由于通气室74的主开口(缺口114)所位于的场所与收纳滑动或回转装置类的场所分开,提高了防止向通气室的油成分的流入的效果。
另一方面,由于发动机31形成在曲轴室75内进行飞溅润滑、从曲轴室75内的油盘72向气缸头38的气阀室89导入润滑油76的油通路106,同时连通气阀室89和凸轮室73而成的推杆103a、103b贯通用的杆室104a、104b作为来自气阀室89的润滑油76及汽车废气的流通通路,不仅是来自曲轴室75,来自气阀室89的汽车废气也能够在凸轮室73中一度缓冲地进入通气室74,能够提高气液分离性能。
此外,由于朝向由多个箱,即前侧的前曲轴箱36F和后侧的曲轴箱36R构成的曲轴箱36和永磁发电机箱33的配合面形成通气室74,能够在曲轴箱36上在从配合面方向将永磁发电机箱33合箱时相对应于该配合面位置设置肋71A~71E,能够保证这三个箱的结合位置附近的密封性,还能够提高隔音性。
此外,由于接合这三个箱的螺栓(未图示)用的螺栓凸台117也设置在相垂直的二个方向,这三个箱的内面形状变得复杂,可赋予气液分离性能高的迷宫构造。
另一方面,由于动力组件30其整体不被车体罩20所覆盖,发动机排气系统110也离开动力组件30的前方地设置,沿永磁发电机箱33的外面形成的通气室74不容易受到发动机31及排气的热量,此外,由于还通过外部空气来冷却,气液分离性高。再者,作为汽车废气的流通通路使用的贯通推杆103a、103b用的杆室104a,104b形成于设置了冷却风扇88的气缸体37及气缸头38上,杆室104a、104b中的气液分离性能也较高。
另一方面,由于油盘72被在左右、即车宽方向上分割,能够使曲轴室75的车宽方向尺寸较小地形成,其结果为即使走行中的车辆倾斜,油盘72内的润滑油76的晃动的移动量也会较小。并且,在防止润滑油76的晃动上挡板78及衬垫70也发挥了作用。

Claims (5)

1、一种发动机的通气装置,连接在发动机吸气系统上,将发动机的曲轴室内部发生的汽车废气气液分离的通气室朝向包含曲轴箱的多个箱的配合面形成,并且,包含所述曲轴箱的多个箱分别通过衬垫结合,通过汽车废气通过形成于这些衬垫上的连通口而在包含所述曲轴箱的多个箱内的空间中往来,以进行所述汽车废气的气液分离,其特征为,将收纳设置于所述发动机的气缸头上的气阀机构驱动用的气阀凸轮的凸轮室在包含所述曲轴箱的多个箱的结合部内,在曲轴的轴方向上与所述曲轴室相邻地划分设置,并且在该凸轮室上方形成所述通气室,该通气室的主开口临近所述凸轮室地形成。
2、一种发动机的通气装置,连接在发动机吸气系统上,将发动机的曲轴室内部发生的汽车废气气液分离的通气室朝向包含曲轴箱的多个箱的配合面形成,并且,包含所述曲轴箱的多个箱分别通过衬垫结合,通过汽车废气通过形成于这些衬垫上的连通口在包含所述曲轴箱的多个箱内的空间中往来,以进行所述汽车废气的气液分离,其特征为,所述通气室与所述曲轴室相邻地划分形成,并且与连通的另外室的上方相邻地设置,所述通气室的主开口临近该另外室地形成,并且,在所述衬垫上于所述通气室的最下端附近设置有连通所述通气室和形成于包含所述曲轴箱的多个箱的底部上的油盘的连通口,使该连通口与从所述油盘划出所述通气室的肋重叠地形成,在所述通气室内气液分离的油成分从该连通口向所述油盘回流。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动机的通气装置,其特征为,所述凸轮室由安装在包含所述曲轴箱的多个箱之间的所述衬垫分割为与收纳所述气阀机构的气阀室相连通的一室与另一室,并且由形成于所述衬垫上的开口部连通,而且在另一室侧设置有靠近所述凸轮室而成的所述通气室的主开口。
4、按照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发动机的通气装置,其特征为,所述发动机在所述曲轴室内进行飞溅润滑,形成从所述曲轴室内的油盘向所述气阀室导入润滑油的油通路,而且设置有将所述气阀室与所述凸轮室连通,使来自所述气阀室的润滑油及汽车废气流通的流通通路。
5、按照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发动机的通气装置,其特征为,包含有所述曲轴箱的多个箱为构成所述曲轴箱的前曲轴箱及后曲轴箱、从所述曲轴箱的侧方结合的永磁发电机箱,朝向这三个箱的配合面形成所述通气室。
CNB2004100074069A 2003-01-09 2004-01-09 发动机的通气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8582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003711A JP2004218453A (ja) 2003-01-09 2003-01-09 エンジンのブリーザ装置
JP3711/03 2003-01-09
JP3711/2003 2003-01-09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17519A true CN1517519A (zh) 2004-08-04
CN1285828C CN1285828C (zh) 2006-11-22

Family

ID=3289489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07406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85828C (zh) 2003-01-09 2004-01-09 发动机的通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055509B2 (zh)
JP (1) JP2004218453A (zh)
CN (1) CN1285828C (zh)
TW (1) TWI232911B (zh)

Cited B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08409B (zh) * 2005-08-05 2010-06-09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排气通道含三元催化剂的单缸发动机和设此发动机的车辆
CN101907008A (zh) * 2009-06-02 2010-12-08 铃木株式会社 摩托车发动机的通气装置
CN101117904B (zh) * 2006-07-31 2011-05-25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内燃机
CN101804848B (zh) * 2009-02-17 2013-05-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两轮摩托车用发动机
CN103717286A (zh) * 2011-07-29 2014-04-09 唐纳森公司 气/液分离器组件和部件、液体排流组件、使用的系统、及特征和部件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168468A (ja) * 2004-12-14 2006-06-29 Yamaha Motor Co Ltd 自動二輪車用パワーユニットおよび自動二輪車
US7441551B2 (en) * 2005-08-22 2008-10-28 Honda Motor Co., Ltd. Intake manifold
JP4691465B2 (ja) * 2006-03-30 2011-06-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ブリーザ構造
JP4864790B2 (ja) * 2007-03-29 2012-02-0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シャフトドライブ式駆動装置のブリーザ構造
JP2009030499A (ja) * 2007-07-26 2009-02-12 Suzuki Motor Corp 雪上車用エンジンのブリーザ装置
US7896124B2 (en) * 2008-10-21 2011-03-01 Honda Motor Company, Ltd. Exhaust systems and motorcycles including same
US8857417B2 (en) * 2009-12-30 2014-10-14 Kawasaki Jukogyo Kabushiki Kaisha Engine for vehicle
TWI453335B (zh) * 2010-10-21 2014-09-21 Kwang Yang Motor Co The diversion structure of crankcase
JP5890153B2 (ja) * 2011-11-21 2016-03-22 株式会社マーレ フィルターシステムズ 内燃機関のオイルセパレータ
JP2015086769A (ja) * 2013-10-30 2015-05-07 ヤマハ発動機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鞍乗型車両
JP6485221B2 (ja) * 2015-05-27 2019-03-20 スズキ株式会社 内燃機関のブリーザー装置
CN105179102B (zh) * 2015-09-23 2018-04-13 江门市大长江集团有限公司 一种摩托车发动机的曲轴箱及其通气装置
US10054213B1 (en) * 2018-04-09 2018-08-21 Borgwarner Inc. Vehicle drivetrain component having an internal vent relocation tube for venting a housing of the vehicle drivetrain component

Family Cites Families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359485A (en) * 1939-09-11 1944-10-03 Donaldson Co Inc Crankcase ventilating system
JPS60143122U (ja) * 1984-03-05 1985-09-21 アイシン精機株式会社 オイルセパレ−タ
JP3917303B2 (ja) * 1998-09-14 2007-05-2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4サイクルエンジンのブリーザ構造
JP4311793B2 (ja) * 1999-01-28 2009-08-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頭上弁式内燃機関
JP2001280112A (ja) * 2000-03-31 2001-10-10 Honda Motor Co Ltd 船外機用エンジンの気液分離室
JP2001303924A (ja) * 2000-04-24 2001-10-31 Isuzu Motors Ltd ブローバイガスのセパレータ装置
JP4010781B2 (ja) * 2001-07-13 2007-11-21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エンジンのオイルタンク装置
JP3965960B2 (ja) * 2001-10-12 2007-08-29 スズキ株式会社 自動二輪車のブリーザ装置
JP2003227324A (ja) * 2002-01-31 2003-08-15 Fuji Heavy Ind Ltd 振動機用エンジンの気液分離装置
JP3975150B2 (ja) * 2002-10-09 2007-09-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頭上弁式内燃機関のブリーザ構造

Cited B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908409B (zh) * 2005-08-05 2010-06-09 雅马哈发动机株式会社 排气通道含三元催化剂的单缸发动机和设此发动机的车辆
CN101117904B (zh) * 2006-07-31 2011-05-25 F.波尔希名誉工学博士公司 内燃机
CN101804848B (zh) * 2009-02-17 2013-05-29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两轮摩托车用发动机
CN101907008A (zh) * 2009-06-02 2010-12-08 铃木株式会社 摩托车发动机的通气装置
CN101907008B (zh) * 2009-06-02 2012-07-18 铃木株式会社 摩托车发动机的通气装置
CN103717286A (zh) * 2011-07-29 2014-04-09 唐纳森公司 气/液分离器组件和部件、液体排流组件、使用的系统、及特征和部件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0417675A (en) 2004-09-16
CN1285828C (zh) 2006-11-22
US7055509B2 (en) 2006-06-06
JP2004218453A (ja) 2004-08-05
US20040200462A1 (en) 2004-10-14
TWI232911B (en) 2005-05-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85828C (zh) 发动机的通气装置
CN1093814C (zh) 混合型摩托车的动力装置布置结构
CN101240726B (zh) 内燃机的通气装置
CN1319732A (zh) 皮带式变速装置
CN1891566A (zh) 动力单元和设置有该动力单元的跨乘式车辆
CN1891567A (zh) 动力单元和设置有该动力单元的跨乘式车辆
CN101080566A (zh) 车用内燃机
AU2012203479B2 (en) Breather structure of motorcycle engine
JP2008223880A (ja) 内燃機関およびそれを備えた車両
CN1754770A (zh) 摩托车
CN1603585A (zh) 内燃机的漏气控制装置
EP2546551B1 (en) Power unit for a small vehicle
CN1195937C (zh) 发动机阀体的驱动机构
CN1189647C (zh) 发动机端盖的结构
CN1277045C (zh) 多气缸内燃机
CN1924305A (zh) 内燃机
CN1070991C (zh) 四冲程内燃机的润滑油供给装置
CN101713313B (zh) 发动机的油面计配置结构
CN1490186A (zh) 车用发动机的启动装置
CN101460729B (zh) 内燃机
CN1370913A (zh) 四冲程ohc发动机的润滑结构
JP6102468B2 (ja) エンジンのブリーザ構造
JP5724357B2 (ja) エンジンのブリーザ装置
CN1084435C (zh) 内燃机的吸气装置
CN102834592A (zh) 发动机的油路构造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