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76269A - 可切换调制方式的无线接收装置、无线接收方法及无线接收程序 - Google Patents

可切换调制方式的无线接收装置、无线接收方法及无线接收程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76269A
CN1476269A CNA031784690A CN03178469A CN1476269A CN 1476269 A CN1476269 A CN 1476269A CN A031784690 A CNA031784690 A CN A031784690A CN 03178469 A CN03178469 A CN 03178469A CN 1476269 A CN1476269 A CN 147626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odulation system
error vector
many
communication
transfer path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0317846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90348C (zh
Inventor
β
中尾正悟
河合克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 of America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Sanyo Telecommunication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Sanyo Telecommunications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47626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7626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9034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9034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02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 H04L1/000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by adapting the transmission rate by switching between different modulation schem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5Transmission of mode-switching indicat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15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 H04L1/0019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adaptation strategy in which mode-switching is based on a statistical approach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LTRANSMISSION OF DIGITAL INFORMATION, e.g. TELEGRAPHIC COMMUNICATION
    • H04L1/00Arrangements for detecting or preventing errors in the information received
    • H04L1/0001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 H04L1/0023Systems modifying transmission characteristics according to link quality, e.g. power backoff characterised by the signalling
    • H04L1/0026Transmission of channel quality indic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Quality & Reliability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Digital Transmission Methods That Use Modulated Carrier Waves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Abstract

在可以执行适应调制的无线接收装置中,基于接收处理部中处理的接收IQ信号,判定部算出相当于真的符号点与接收符号点的偏移的大小的EVM值。算出的EVM值进行平均化处理以后,送给控制部。控制部通过对算出的EVM与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对多值数不同的调制方式的切换进行精确判断。

Description

可切换调制方式的无线接收装置、无线接收方法及无线接收程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接收装置、无线接收方法及无线接收程序,尤其是涉及根据通信质量的要求可以在不同的多值数多种调制方式进行切换的无线接收装置、无线接收方法及无线接收程序。
背景技术
以往,比如在PHS(personal Handyphone System)那样的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规定的调制方式比如周知的QPSK(Quadrature Phase ShiftKeying)调制方式,在移动终端装置(以下称终端)与无线基地装置(以下称基地电台)之间进行通信。
图10表示IQ坐标平面上的QPSK调制方式的的符号点的配置图。参照图0A进行说明,在QPSK调制方式中,如众所周知,接收信号为了对应IQ坐标平面上的位于同心圆上的4个信号点的任何一个,可以一次送出表示4个信号点的任何一个的2位数据。以往,终端与基地电台之间是以固定的调制方式,比如上述的QPSK方式进行通信。
但是,最近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如数据通信那样,比起以往的声音通信,要求进行更高速、大容量的数据传送,因此比上述的PQSK方式更多值数多种调制方式被开发出来。作为这样的多值调制方式的一例,16QAM(Quadrature Amplitude Modulation)调制方式已广为人知,已经在某种数据通信领域实用化。
图10B是表示IQ坐标平面上的16QAM调制方式的符号点的配制图。参照图10B进行说明,在16QAM调制方式中,如周知的那样,接收信号的符号对应在坐标平面上每个象限配置在4个格子形的坐标平面全体合计16个信号点的任何一个。因此,可以一次传送表示16个信号的任何一个的4位数据。
一方面,作为PHS那样的移动通信系统的调制方式,如果采用这个16QAM方式那样的更多值数多调制方式的话,从图10B的符号点的配置可以明确看出,在16QAM中,由于信号点之间间隔短,符号点变得密集,如果传送路径的通信环境不好(传送路径的干扰波、噪声大时)又可以误差地认知符号点,与图10A的QPSK调制方式相比,通信速度提高了,但是存在容易发生接收误差的问题。
所以,根据传送路径的状态,即通信(接收)质量的要求,在像QPSK那样的多值数小的调制方式(通信速度慢,但不容易受传送路径影响的调制方式)与16QAM那样的多值数的多调制方式(通信速度块但容易受传送路径的影响)之间进行适当地切换进行通信,多少可以提高一些通信速度的适应的调制方式的想法以往已有提案。
具体地,是采用若干参数,对传送路径的通信(接收)质量进行评价,只有在可以满足规定的质量时,比如从QPSK方式转变成16QAM方式提高调制多值数,加快通信速度的提案。
以往,作为评价这样的传送路径的通信质量的参数,可以考虑有:接收强度、接收误差、(比如FER(Frame Error Rate))、干扰波强度(比如所希望的波与干扰波的比CIR(Carrier to Interference Ratio))。
但是,以往的成为适应调制的方法中提出的调制方式切换的基准的上述的参数,并不一定适合于作为评价传送路径的通信质量的依据。
即,接收强度的大小,如果通信的对手的无线装置就在附近,强度就变大,不能说由于接受强度大传送路径的通信环境就好(干扰波、噪音小)。而且,由图10A与图10B的对比明显看出那样,不能说多值数少(IQ平面上的符号点少)的调制方式没有误差,而保证多值数多的(IQ平面上的符号点密集)调制方式就一定会发生误差。一方面,在通信中实际地测定传送路径的干扰波强度(比如CIR)要求特别困难和复杂的手续,从技术上说是极其困难的。
而且,无线接收装置的接收方式是各种各样不同的(比如有一根天线的以往的接收方式,多根天线的自适应天线阵列接收方式等)而且接收装置中采用的滤波器等的产品的性能、质量每个装置也不同,这些不同都会对通信质量产生影响。
但是,在上述以往的参数中,没有反映这样的接收装置的质量、性能的,从这一点来说,用以往的参数对2通信质量进行正确评价是困难的。
因此,在以往的适应调制技术中,对传送路径的通信质量进行正确地评价,对调制多值数的不同调制方式进行正确地切换是困难的。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在适应调制之际,通过采用可以对传送路径的通信质量进行正确评价的参数,在不同的调制方式之间进行确实地切换的无线接收装置、无线接收方法以及无线接收程序。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可以对应多值数不同的多个调制方式的无线接收装置,具备测定部、比较部、调制方式切换部。测定部测定IQ坐标平面的接收信号的本来的符号点与实际的接收符号点的距离的误差向量。比较部将所述测定的误差向量与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调制方式切换部根据所述比较部的比较结果切换调制方式。
理想的调制方式切换部,在以多值数少的第一调制方式进行通信中,要求向多值数多的第二调制方式切换时,当由比较部判断所述测定的误差向量在规定的第一阈值以下时,从第一调制方式向第二调制方式切换调制方式,当判断比第一阈值大时,维持第一调制方式。
理想的测定部,在误差向量的基础上,还对评价传送路径通信质量的其他参数进行检测,调制方式切换部,当判定测定的误差向量比第一阈值大时,即使检测的参数表示比较良好的通信质量,也维持第一调制方式。
理想的调制方式切换部,当以多值数多的第二调制方式进行通信中,由于通信质量的下降,在该传送路径有中断通信的要求时,由比较部判定所述测定的误差向量在规定的第二阈值以下时,从第二调制方式向多值数少的第一调制方式切换调制方式以维持通信,当判断比第二阈值大时中断该传送路径上的通信。
理想的测定部,在误差向量的基础上还检测评价传送路径的通信质量的其他参数,调制方式切换部,当判定测定的误差向量比第二阈值大时,即使检测的参数表示比较良好的通信质量,也中断该传送路径的通信。
理想的无线接收装置,还具备实施对选择或合成的接收信号进行处理的接收处理部,测定部测定实施了接收处理的接收信号的误差向量。
理想的无线接收装置,还具备将由测定部测定的符号点的误差向量在帧内的规定符号数之间进行平均化的帧内平均化部。
理想的接收装置,还具备将由测定部测定的符号点的误差向量跨越各帧之间进行平均化的帧间平均化部。
理想的调制方式切换部,将调制方式切换通知通信的对手处的无线装置。
根据本发明的其他的方面,可以对应多值数不同的多个调制方式的无线接收装置的无线接收方法,具备:测定对应IQ坐标平面的接收信号的本来的符号点与实际的接收符号点的距离的误差向量的步骤;将测定的误差向量与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的步骤;根据比较步骤的比较结果切换调制方式的步骤。
理想的调制方式切换步骤,在以多值数少的第一调制方式进行通信中,当要求向多值数多的第二调制方式切换时,当由比较步骤判定测定的误差向量在规定的第一阈值以下时,从第一调制方式向第二调制方式切换调制方式,当判定比第一阈值大时,维持第一调制方式。
理想的测定部,在误差向量的基础上,还对评价传送路径通信质量的其他参数进行检测,调制方式切换步骤,当判定测定的误差向量比第一阈值大时,即使检测的参数表示比较良好的通信质量,也维持第一调制方式。
理想的调制方式切换步骤,当以多值数多的第二调制方式进行通信中,由于通信质量的下降,在该传送路径有中断通信的要求时,由比较步骤判定测定的误差向量在规定的第二阈值以下时,从第二调制方式向多值数少的第一调制方式切换调制方式以维持通信,当判断比第二阈值大时,中断该传送路径上的通信。
理想的测定步骤,在所述误差向量的基础上还检测评价传送路径的通信质量的其他参数,调制方式切换步骤,当判定测定的误差向量比第二阈值大时,即使检测的参数表示比较良好的通信质量,也中断该传送路径的通信。
理想的无线接收方法,还具备实施对选择或合成的接收信号进行处理的步骤,测定步骤测定对接收信号实施了选择或合成处理的接收信号的误差向量。
理想的无线接收方法,还具备将由测定部测定的符号点的误差向量在帧内的规定符号数之间进行平均化的步骤。
理想的无线接收方法,还具备将由测定部测定的符号点的误差向量跨越各帧之间进行平均化的步骤。
理想的调制方式切换步骤,将调制方式切换通知通信的对手处的无线装置。
再根据本发明的其他的方面,可以对应多值数不同的多个调制方式的无线接收装置的无线接收程序,在计算机里可以执行:
测定对应IQ坐标平面的接收信号的本来的符号点与实际的接收符号点的距离的误差向量的步骤;
将所述测定的误差向量与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的步骤;
根据比较部的比较结果切换调制方式的步骤。
理想的调制方式切换步骤,在以多值数少的第一调制方式进行通信中,当要求向多值数多的第二调制方式切换时,当比较步骤判定测定的误差向量在规定的第一阈值以下时,从第一调制方式向第二调制方式切换调制方式,当判断比第一阈值大时,维持第一调制方式。
理想的测定步骤在误差向量的基础上,还对评价传送路径通信质量的其他参数进行检测,调制方式切换步骤,当判定测定的误差向量比第一阈值大时,即使检测的参数表示比较良好的通信质量,也维持第一调制方式。
理想的调制方式切换步骤,当以多值数多的第二调制方式进行通信中,由于通信质量的下降,在该传送路径有中断通信的要求时,由比较步骤判定测定的误差向量在规定的第二阈值以下时,从第二调制方式向多值数少的第一调制方式切换调制方式以维持通信,当判定比第二阈值大时中断该传送路径上的通信。
理想的测定步骤,在误差向量的基础上还检测评价传送路径的通信质量的其他参数,调制方式切换步骤,当判定测定的误差向量比第二阈值大时,即使检测的参数表示比较良好的通信质量,也中断该传送路径的通信。
理想的无线接收程序,在计算机中还可执行对接收信号进行选择或合成处理的步骤,测定步骤测定对接收信号实施了选择或合成处理的接收信号的误差向量。
理想的无线接收程序,在计算机中还可以执行将由测定步骤测定的符号点的误差向量在帧内的规定符号数之间进行平均化的步骤。
理想的无线接收程序,还可以在计算机中执行将由测定步骤测定的符号点的误差向量跨越各帧之间进行平均化的步骤。
理想的无线接收程序,调制方式切换步骤,将调制方式切换通知通信的对手处的无线装置。
所以,根据本发明,在可以进行适应调制方式的无线接收装置中,作为评价传送路径的通信质量的参数,由于采用可以反映有关通信质量的全部要素的误差向量,根据传送路径的通信质量,在不同的调制方式之间,可以进行切实的切换。
本发明的上述的以及其他目的、特征、方面以及优点,与附图联系起来进行理解,在关于本发明的以下的详细说明中会更加明确。
附图说明
图1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表示IQ坐标平面上的QPSK符号点的图。
图2是表示EVM、BER关系的模拟结果的图。
图3是表示EVM、BER的关系的实际机器得到的数据的图。
图4是表示本发明的实施例的无线接收装置的构成的功能框图。
图5是进行自适应阵列天线处理时,表示接收处理部1的构成的功能框图。
图6是表示提高调制方式的多值数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7是表示下降调制方式的多值数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图8是表示提高调制方式的多值数时传送侧与接手侧之间的进行交涉的程序的说明图。
图9是表示下降调制方式的多值数时传送侧与接手侧之间的进行交涉的程序的说明图。
图10A以及图10B分别表示IQ坐标平面上的QPSK以及16QAM的符号点配置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而在图中同一或相同部分附加的同一符号不再反复说明。
图1是为了说明本发明的原理表示IQ坐标平面上的QPSK符号点的图,坐标上的黑圆点表示本来的符号,X印表示实际的接收符号点。如图所示那样,一般,由于传送路经上的噪音、干扰波等的影响,实际的接收符号的位置要偏移真的符号点的位置(图中箭头表示的区间)。
这个偏移(误差)的大小不仅有接收强度、接收误差(FER)、干扰波强度(CIR)那样的以往的参数也反映了接收装置的的性能、质量的所有的要素,可以认为是最正确地表现传送路径的通信(接收)质量的参数。
这样的真符号点与接收符号点之间的误差(图1的箭头的区间)称为误差向量,其大小称为误差向量的标量(Error Vector Magnitude:EVM)。以下的说明中,将误差向量的大小简单地成为EVM。
这个EVM已经是周知的概念,比如公布的由Wayne Music,BroadcomCorp.提案的‘Statistical Analysis of Noise Measure Accuracy’(IEEEP802.15-01/090r2 Wireless Personal Area Networks,2001年3月8日)。
该发明,在适应调制中,作为评价传送路径的通信质量的参数,就采用这个EVM。即不只是接收强度、接收误差(FER)、干扰强度(CIR)等的传送路径的电波状态,而是采用表示包括反映接收装置的性能的与传送路径有关的全部要素的接收结果的总体性的参数的EVM评价传送路径的通信质量,因此可以高可靠地进行调制方式的切换。
更具体地,在多值数少的QPSK中,先调查好一个被测定的EVM在某个值以下时,即使切换成多值数多的16QAM也不会发生误差,将这个值作为阈值,通过与实际测定的EVM的对比判定可否切换。
比如,在QPSK中测定的EVM比所述的阈值大时,认为会引起通信不良,不进行向16QAM的切换,在阈值以下时,进行向16QAM的切换。而且,如果之后通信质量降低的话只要返回到以前的QPSK方式即可。
其次,对图1所示的真的符号点与接收符号点之间的EVM的算出方法进行说明。图1中,将IQ坐标平面的真的符号点的坐标作为(di、dq),将接收符号点的坐标作为(yi、yq),EVM是对应两者的距离的值,可以由下式算出。
EVM=(yi-di)2+(yq-dq)2
而关于算出EVM的详细情况,在上述的文献里已经详细说明,因此这里不再作更多的说明。
一般来说,EVM如所述的文献所公布的那样,常以误差向量的大小被定义,实际上一点路实现的通信机器中,进行平方根的运算很困难,所以本申请的实施例的说明中,将EVM作为误差向量大小的平方定义。
而,及时将EVM的定义作为误差向量的平方,后述的阈值也作为平方的值处理的话,这些大小关系没有变化,可以实现发明的目的。
如前所述那样,EVM也是反映接收装置的方式的不同的通信质量的参数,与接收方式的不同无关,接收信号发生误差有EVM一概被表现可以用模拟方法来证明。
图2的图形表示的是这样的EVM与接收信号的误差的发生率之间关系的模拟结果。更具体地,图2的横轴表示的是接收信号的接收误差的发生率BER(Bit Error Rate),纵轴表示EVM(但是是跨越3000帧的平均值)。
在图2中,以实线表示的图形是将QPSK调制方式的一种π/4QPSK方式作为调制方式,分别表示一根天线的通常接收的情况(黑菱形印的标图),使用两根天线的自适应阵列接收的情况(黑四角印的标图)以及使用4根天线的自适应阵列的接收的情况(白三角印标图)下,BER与EVM的关系。
从这些实线可以看出,在π/4QPSK调制方式时,天线的根数不同与通常接收自适应阵列接收的接收方式的不同无关,EVM和BER可以一概确定。
而且,在图2中,由波折线表示的图形,将16QAM作为调制方式,分别表示使用一根天线的通常接收的情况(黑菱形印的标图),使用两根天线的自适应阵列接收的情况(黑四角印的标图)以及使用4根天线的自适应阵列的接收的情况(白三角印标图)下,BER与EVM的关系。
从这些波折线的图形可以明显看出,在16QAM调制方式的情况,天线数的不同,也与通常接收方式或自适应接收的接收方式的不同无关EVM和BER的关系可以一概确定。
如上所述,从不同接收装置之间EVM与BER的关系可以一概确定这个结果可见,本发明与接收装置的方式无关,用于评价通信质量的参数可以共通化于EVM,EVM作为评价通信质量的参数具有容易使用的性质。
同样,EVM与传送路径的干扰波强度有关的参数的CIR之间具有一对一的关系,这一点可以由实际机器实验取得的数据证明。
图3的图形表示EVM与CIR的这样的关系的实际机器实验取得的数据。更具体地,图3的横轴表示所希望的信号(载波强度)与干扰波强度的比CIR,纵轴表示EVM(但是在16QAM调制方式下是2000桢的平均值)。
在图3中,实线表示的图形,表示的是16QAM方式作为调制方式时,CIR与EVM的关系。
从这个实线图形可以理解EVM与CIR的关系可以一概确定。如前所述那样,在通信中求出干扰波强度是很困难的。
对此,如图3所示那样,由于CIR与EVM是一对一的关系,可以将比较简单求出的EVM代替CIR作为参数使用。
如上所述,由于EVM与BER、CIR那样的表现通信质量的所有的参数具有很高的相关性,在适应调制中,作为评价传送路径质量的的基准,比以往的参数精度高,而且算出过程比较容易。
图4时表示采用这样的EVM在本发明可以进行适应调制的无线接收装置的构成的功能方框图。在这个实施例中,无线接收装置可以对应作为多值数更少的调制方式的QPSK,也可以对应多值数更多的16QAM。
而且,本发明可以一概适用于构成PHS那样的移动通信系统的终端、基地电台。而且,本发明既可以适用一根天线的情况也可以适用多根天线的情况,而作为接收处理的方式,可以适用选择分集方式、最大合成处理方式、自适应阵列处理方式等任何一种接收处理方式。
在图4所示的例子中,说明的是采用多根(两根)天线,接收从传送侧的信号的无线接收装置。
参照图4,天线A1、A2接收的信号,分别给予同步处理部S1、S2对应由控制部3制定的调制方式(QPSK或16QAM)进行同步处理。
由同步处理部S1、S2实施的规定的同步处理的2系统的接收信号送给接收处理部1。这个接收处理部1可以以选择分集处理、最大比合成处理、自适应阵列处理等任何一种方式进行接收处理,这个例子中,是采用后述那样的自适应阵列处理的接收处理时的说明。
图5是进行自适应阵列天线处理时,表示接收处理部1的构成的功能框图。在图5的接收处理部1中,有自适应阵列处理将2系列的输入接收信号合成,有后段的判定部2(图4)对其合成结果进行译码处理。
这里,所谓自适应阵列处理是基于传送侧的无线装置来的接收信号,通过推定由接收装置的多根天线(本实施例是2根)的每个接收系数(加权值)构成的加权向量进行适应控制,抽出(合成)从特定的传送侧的无线装置来的接收信号的众所周知的处理。
在图5的接收处理部1中,设置有对每个接收信号的符号推定这样的加权向量的接收加权向量计算部、频率补偿推定部。这个加权向量的接收加权向量计算部、频率补偿推定部根据由控制部3(图4)制定的调制方式(QPSK或16QAM),为了减少后段的判定部2译码的接收信号与存储器12的已知的参照信号的误差的平方而对加权向量进行收敛处理,即进行使从特定的传送侧无线装置来的接收指向性收敛的自适应阵列处理。
在自适应阵列处理中,根据时间、信号电波的传送路径的特性的变动,适当地进行这样的加权向量的收敛处理,从接收信号中出去干扰成分、噪音,可以从特定的传送无线装置抽出接收信号。
在这样的加权向量计算部中,作为加权推定的算法,比如可以使用RLS(Recursive Least Squares)算法、LMS(Least Mean Square)算法等的逐次推定算法。
这样的RLS算法、LMS算法是自适应阵列处理领域周知的技术,比如1998年11月25日有菊间信良著的‘阵列天线的适应信号处理’(科学技术出版社)的第35~第49页的‘第3章MMSE自适应阵列’有详细的说明,这里省略对自适应阵列的详细说明。
这样地,由接收加权向量计算部、频率补偿推定部11计算的接收加权向量,由乘法器M1、M2对从天线A1、A1来的接收信号x1(t)、x2(t)进行复数乘法运算,其结果由加法器AD进行加法运算,其结果作为IQ信号从接收处理部1输出,提供给后段的判定部2(图4)。
而,计算出来的接收加权向量,由于要作为传送用的加权向量使用,被传送到该无线装置没有在图中标出的传送侧的处理部。
返回到图4,判定部2由控制部3指定的调制方式(QPSK或16QAM),对从接收处理部1输出的的IQ信号进行译码,提供给线路侧,并且如图5所示那样,为了进行自适应阵列处理,提供给接收处理部1。
判定部2还要算出从接收处理部1提供的IQ信号的接收符号点与真的符号点之间的EVM,根据情况需要,经过平均化处理部的平均化处理送到控制部3。
控制部3将算出的EVM与预先算出保持的阈值进行比较,根据其结果,生成指定调制方式的控制信号,送给线路侧、判定部2、接收处理部1、同步处理部S1、S2以及传送侧无线装置。由控制部3指定调制方式的动作以后再叙述。
在图5的接收处理部中,首先由自适应阵列处理除去干扰信号成分以后,进行所希望的信号的译码处理,因此可以将自适应阵列的干扰除去能力考虑进去的EVM算出。
在说明控制部3的动作之前,先说明平均化处理部4的平均化处理。作为EVM的平均化处理,可以认为有接收信号的帧内的平均化以及帧与帧之间的平均化的两种。
如上的说明可以明确看出,接收信号的每个符号要求EVM,因此,跨越帧内的规定区域(规定符号数)可以进行EVM的平均化。特别是,在进行如图5所示的自适应阵列处理时,可以认为阵列接收的加权充分收敛以后开始平均化。通过这样的平均化处理,可以减轻噪音等外部干扰的影响,进一步提高作为EVM的参数的可靠性。
进而,采用下述的移动平均的方法,可以进行帧间的平均化处理。即,帧编号为n,将第n帧的EVM的平均作为Ave EVM(n),将第n帧delEVM的瞬间值作为EVM(n),忘却系数作为λ(0≤λ≤),第(n+1)帧的EVM的平均值有下式表示。
Ave_EVM(N+1)=λ×Ave_EVM(n)+(1-λ)×EVM(n)
这里,忘却系数λ是对平均值Ave_EVM(n)的加权,(1-λ)是对瞬时值EVM(n)的加权。λ越大求平均值的时间越长。但是可以更减轻外部干扰的影响。而且,在用于平均化处理的存储容量不充分大时,上述那样的移动平均是有效的。
其次,对图4所示的无线接收装置的适应调制动作进行说明。图4所示的功能框图的构成,实际上是由图中未示的数字信号处理装置(DigitalSignal Processor:DSP)通过软件实现的。
在适应调制中,将调制方式的多值数(通信速度)从当时的调制方式提高还是降低的要求,有用户或控制部作出。图6是表示调制方式的多值数提高时的动作的流程图,图7是表示调制方式的多值数下降时的动作的流程图。
首先,参照图6对提高调制方式的多值数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如前所述,以往的适应调制方式中,采用接收误差(FER)以及接收误差那样的参数进行多值数上升的判断,这些参数的可靠性有问题,比如不能说双方的参数满足条件就一定可以提高多值数。
一方面,作为正确的参数,虽然有反映干扰波强度的CIR,但是算出它又要求很复杂的处理。本实施例中,不采用CIR,而是以EVM作为参数出,可以更精确地作出切换的判断。
在步骤S1中,在以多值数小的调制方式(QPSK)进行通信中,如果从控制部3提出提高通信速度(调制多值数)的要求(UP要求),在步骤S2中,进行FER是否在规定的阈值以下的判断。如果比阈值大,就认为传送路径的通信质量不良,前进到步骤S6,不提高调制多值数,维持当时的调制方式(QPSK)。
一方面,在步骤S2中,如果判断FER在阈值以下,前进到步骤S3,判断接收强度是否在阈值以上。如果在阈值以下,判断为传送路径通信质量不良,前进到步骤S6,不提高调制多值数,维持当时的调制方式(QPSK)。
一方面,在步骤S3中,判断接收强度在阈值以上,前进到步骤4,判断EVM是否在阈值以下,如果比阈值大,比如在步骤S2以及步骤S3中,即使从FER以及接收强度来判断通信质量是比较好,也进入步骤S6,不提高调制多值数,维持当时的调制方式(QPSK)。
一方面,在步骤S4中,只有当判断EVM小于阈值时,进入步骤S5提高调制多值数,将调制方式从QPSK方式切换成16QAM。
而,步骤2的FER的判定以及步骤S3的接收强度的判定不过是辅助性的,省略掉步骤S2以及步骤S3,只在步骤4对EVM进行判定的构成也可以。
其次,参照图7,对降低调制方式的多值数时的动作进行说明。在步骤11中,在以多值数多的调制方式(16QAM)通信中,由控制部3检查出接收误差,认为通信质量下降。
以往,在PHS那样的移动通信系统中,当判断通信质量下降时,对传送侧的无线装置(此例重视移动通信系统的终端)与该接收装置(此例是基地电台)之间的通话频道进行切换,或者让这个终端与别的基地电台连接实行越区切换处理。但是,在可以适应调制的无线装置中,还可以实现由降低多值数的方法的选择来对应。
首先,在步骤S12中,判断接收强度是否在阈值以上。如果比阈值小,推定该终端可能移动到距离该接收装置很远的地方,这种情况只有使之与别的基地电台连接才能维持通信,于是进入步骤S13进行越区切换处理。
一方面,在步骤S14中,如果判断EVM比阈值大,此时,推定该终端虽然离基地电台很近,但是传送路径的状态不良,认为以该频道已经不能维持通信,在步骤S15中,实行将通话频道向不同的频道(不同的时隙,不同的频率)的切换。
一方面,在步骤S14中,如果判断EVM在阈值以下,认为传送路径的状况还算良好,进入步骤S16,通过降低调制方式的多值数维持通信。
而,步骤S12的接收强度的判定,不过是辅助的,省略掉步骤S12,只在步骤S14进行EVM的判定那样的构成也可以。
其次,说明在适应调制之际,传送侧与接收侧之间的交涉的程序。这个程序基本上与通常的适应调制是共同的,但是在以下的例子中,作为本发明的独自的特征,作为用于多值数切换的参数通知EVM。
图8是表示提高调制方式的多值数时传送侧与接手侧之间的进行交涉的程序的说明图。
参照图8,首先,假设传送侧与接收侧之间是以QOSK方式进行通信。这里,如果有从接收侧的控制部或用户提出的提高通信速度的要求的话,如上所述那样(图6的流程图那样),在接收侧测定EVM,如果判定可以向16QAM方式切换,向传送侧通知EVM。
如果判定传送侧也满足调制方式切换的条件,从传送侧发出调制方式变更的通知,与此对应,接收侧也转移到16QAM方式进行通信。
图9是表示下降调制方式的多值数时传送侧与接手侧之间的进行交涉的程序的说明图。
参照图9,首先,假设传送侧与接收侧之间是以16QAM方式进行通信。这里,如果有从接收侧的控制部检测出接收质量下降的话,如上所述那样(图7的流程图那样),在接收侧测定EVM,如果判定可以向QPSK方式切换,向传送侧通知EVM。
如果判定传送侧也满足调制方式切换的条件,从传送侧发出调制方式变更的通知,与此对应,接收侧也转移到QPSK方式进行通信。
如上所述那样,在本发明的实施例中,作为适应调制之际的多值数切换的基准,反映通信质量的全部要素,并且采用测定比较容易的EVM,因此可以更确切地进行调制方式的转换。
而,在以上实施例的说明中,将多值数少的调制方式QPSK,多值数多的调制方式16QAM作为例子进行了说明,本发明并不限于这些调制方式,在多值数不同的多个调制方式之间都可以适用。
如上所述那样,根据本发明,在对应适应调制方式的无线接收装置中,作为评价传送路径的参数,通过采用反映与通信质量有关的全部要素的EVM,可以在不同的调制方式之间,根据传送路径的通信质量,进行高精度的切换控制。
对本发明进行了详细地说明,但是这也只是对例示的说明,不是范围限定,发明的精神与范围只有由附加的申请范围才能限定,这应该是能够明确理解的。

Claims (27)

1.一种无线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是可以对应多值数不同的多个调制方式的无线接收装置,具备:
测定对应IQ坐标平面的接收信号的本来的符号点与实际的接收符号点的距离的误差向量的测定部;
将所述测定的误差向量与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的比较部;
根据所述比较部的比较结果切换调制方式的调制方式切换部。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制方式切换部,在以多值数少的第一调制方式进行通信中,要求向多值数多的第二调制方式切换时,当由所述比较部判断所述测定的误差向量在规定的第一阈值以下时,从所述第一调制方式向所述第二调制方式切换调制方式,当判断比第一阈值大时,维持所述第一调制方式。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定部在所述误差向量的基础上,还对评价传送路径通信质量的其他参数进行检测,
所述调制方式切换部,当判定所述测定的误差向量比所述第一阈值大时,即使所述检测的参数表示比较良好的通信质量,也维持所述第一调制方式。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制方式切换部,当以多值数多的第二调制方式进行通信中,由于通信质量的下降,在该传送路径有中断通信的要求时,由所述比较部判定所述测定的误差向量在规定的第二阈值以下时,从所述第二调制方式向多值数少的第一调制方式切换调制方式以维持通信,当判断比所述第二阈值大时中断该传送路径上的通信。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测定部在所述误差向量的基础上还检测评价传送路径的通信质量的其他参数,
所述调制方式切换部,当判定所述测定的误差向量比所述第二阈值大时,即使所述检测的参数表示比较良好的通信质量,也中断该传送路径的通信。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实施对选择或合成所述接收信号进行处理的接收处理部,
所述测定部测定实施了所述接收处理的接收信号的所述误差向量。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将由所述测定部测定的符号点的误差向量在帧内的规定符号数之间进行平均化的帧内平均化部。
8.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将由所述测定部测定的符号点的误差向量跨越各帧之间进行平均化的帧间平均化部。
9.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无线接收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制方式切换部将调制方式切换通知通信的对手处的无线装置。
10.一种无线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是可以对应多值数不同的多个调制方式的无线接收方法,具备:
测定对应IQ坐标平面的接收信号的本来的符号点与实际的接收符号点的距离的误差向量的步骤;
将所述测定的误差向量与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的步骤;
根据所述比较步骤的比较结果切换调制方式的步骤。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制方式切换方法,在以多值数少的第一调制方式进行通信中,要求向多值数多的第二调制方式切换时,当由所述比较步骤判定所述测定的误差向量在规定的第一阈值以下时,从所述第一调制方式向所述第二调制方式切换调制方式,当判定比第一阈值大时,维持所述第一调制方式。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无线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定部在所述误差向量的基础上,还对评价传送路径通信质量的其他参数进行检测,
所述调制方式切换步骤,当判定所述测定的误差向量比所述第一阈值大时,即使所述检测的参数表示比较良好的通信质量,也维持所述第一调制方式。
13.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接收方法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制方式切换步骤,当以多值数多的第二调制方式进行通信中,由于通信质量的下降,在该传送路径有中断通信的要求时,由所述比较步骤判定所述测定的误差向量在规定的第二阈值以下时,从所述第二调制方式向多值数少的第一调制方式切换调制方式维持通信,当判断比所述第二阈值大时中断该传送路径上的通信。
14.如权利要求13所述的无线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测定步骤在所述误差向量的基础上还检测评价传送路径的通信质量的其他参数,
所述调制方式切换步骤,当判定所述测定的误差向量比所述第二阈值大时,即使所述检测的参数表示比较良好的通信质量,也中断该传送路径的通信。
15.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实施对选择或合成所述接收信号进行处理的步骤,
所述测定步骤测定对所述接收信号实施了选择或合成处理的接收信号的所述误差向量。
16.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将由所述测定部测定的符号点的误差向量在帧内的规定符号数之间进行平均化的步骤。
17.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将由所述测定部测定的符号点的误差向量跨越各帧之间进行平均化的步骤。
18.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无线接收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制方式切换步骤将调制方式切换通知通信的对手处的无线装置。
19.一种无线接收程序,其特征在于:是可以对应多值数不同的多个调制方式的无线接收装置的无线接收程序,在计算机里可以执行:
测定对应IQ坐标平面的接收信号的本来的符号点与实际的接收符号点的距离的误差向量的步骤;
将所述测定的误差向量与规定的阈值进行比较的步骤;
根据所述比较部的比较结果切换调制方式的步骤。
20.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无线接收程序,其特征在于:
所述调制方式切换步骤,在以多值数少的第一调制方式进行通信中,要求向多值数多的第二调制方式切换时,当由所述比较步骤判定所述测定的误差向量在规定的第一阈值以下时,从所述第一调制方式向所述第二调制方式切换调制方式,当判断比第一阈值大时,维持所述第一调制方式。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无线接收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测定步骤在所述误差向量的基础上,还对评价传送路径通信质量的其他参数进行检测,
所述调制方式切换步骤,当判定所述测定的误差向量比所述第一阈值大时,即使所述检测的参数表示比较良好的通信质量,也维持所述第一调制方式。
22.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无线接收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制方式切换步骤,当以多值数多的第二调制方式进行通信中,由于通信质量的下降,在该传送路径有中断通信的要求时,由所述比较步骤判定所述测定的误差向量在规定的第二阈值以下时,从所述第二调制方式向多值数少的第一调制方式切换调制方式以维持通信,当判定比所述第二阈值大时中断该传送路径上的通信。
23.如权利要求22所述的无线接收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测定步骤在所述误差向量的基础上还检测评价传送路径的通信质量的其他参数,
所述调制方式切换步骤,当判定所述测定的误差向量比所述第二阈值大时,即使所述检测的参数表示比较良好的通信质量,也中断该传送路径的通信。
24.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无线接收程序,其特征在于:在计算机中还具备对所述接收信号进行选择或合成处理的步骤,
所述测定步骤测定对接收信号实施了所述选择或合成处理的接收信号的所述误差向量。
25.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无线接收程序,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将由所述测定步骤测定的符号点的误差向量在帧内的规定符号数之间进行平均化的步骤。
26.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无线接收程序,其特征在于:还具备将由所述测定步骤测定的符号点的误差向量跨越各帧之间进行平均化的步骤。
27.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无线接收程序,其特征在于:所述调制方式切换步骤将调制方式切换通知通信的对手处的无线装置。
CN03178469.0A 2002-07-19 2003-07-16 可切换调制方式的无线接收装置、无线接收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9034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211267A JP3973506B2 (ja) 2002-07-19 2002-07-19 無線受信装置、無線受信方法および無線受信プログラム
JP2002211267 2002-07-19

Related Child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101320572A Division CN1933473A (zh) 2002-07-19 2003-07-16 可切换调制方式的无线接收装置、无线接收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76269A true CN1476269A (zh) 2004-02-18
CN1290348C CN1290348C (zh) 2006-12-13

Family

ID=30437587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101320572A Pending CN1933473A (zh) 2002-07-19 2003-07-16 可切换调制方式的无线接收装置、无线接收方法
CN03178469.0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90348C (zh) 2002-07-19 2003-07-16 可切换调制方式的无线接收装置、无线接收方法

Family Applications Before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A2006101320572A Pending CN1933473A (zh) 2002-07-19 2003-07-16 可切换调制方式的无线接收装置、无线接收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7333566B2 (zh)
JP (1) JP3973506B2 (zh)
CN (2) CN1933473A (zh)
TW (1) TWI226153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31252A1 (fr) * 2006-08-15 2008-03-20 Zte Corporation Procédé et dispositif d'essai evm utilisant des terminaux hsupa amrc à large bande
CN101155378B (zh) * 2006-09-30 2010-05-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在高速上行分组接入信道配置下测试错误向量幅值的方法
CN110537351A (zh) * 2017-04-28 2019-12-03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测量装置和测量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3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217043B2 (ja) * 2002-09-20 2009-01-28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アダプティブアレイ無線通信装置、受信レベル表示方法、受信レベル調整方法、受信レベル表示プログラム、および受信レベル調整プログラム
JP3843077B2 (ja) * 2003-03-26 2006-11-0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受信装置、アダプティブアレイ処理制御方法、およびアダプティブアレイ処理制御プログラム
DE20310332U1 (de) * 2003-07-04 2004-11-11 Mwg-Biotech Ag Vorrichtung zum automatischen Öffnen und Schließen von Reaktionsgefäßen
US6922549B2 (en) * 2003-10-31 2005-07-26 Cisco Technology, Inc. Error vector magnitude selection diversity metric for OFDM
JP2005295312A (ja) * 2004-04-01 2005-10-20 Hitachi Ltd 携帯無線装置
US7792181B2 (en) 2004-06-23 2010-09-07 Nec Corporation Linearity evaluation method using integrations weighted by 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 and circuit simulator, evaluation device, communication circuit, and program using the method
US9002299B2 (en) * 2004-10-01 2015-04-07 Cisco Technology, Inc. Multiple antenna processing on transmit for wireless local area networks
JP2006140927A (ja) * 2004-11-15 2006-06-01 Sanyo Electric Co Ltd 無線装置、送信制御方法および送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US7859534B2 (en) * 2005-03-24 2010-12-28 Advantest Corporation Measuring device, graphics generating method, program and recording medium
US8942161B2 (en) 2005-10-26 2015-01-27 Qualcomm Incorporated Weighted fair sharing of a wireless channel using resource utilization masks
US8081592B2 (en) 2005-10-26 2011-12-20 Qualcomm Incorporated Flexible medium access control (MAC) for ad hoc deployed wireless networks
US8918114B2 (en) 2005-10-26 2014-12-23 Qualcomm Incorporated Using resource utilization messages in a multi-carrier MAC to achieve fairness
US9204428B2 (en) 2005-10-26 2015-12-01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terference management using resource utilization masks sent at constant PSD
JP4345896B2 (ja) 2006-03-22 2009-10-14 株式会社半導体理工学研究センター 無線受信装置とその復調方法
JP2007267140A (ja) * 2006-03-29 2007-10-11 Sanyo Electric Co Ltd 無線基地局、移動局及び通信方法
US7570713B2 (en) * 2006-06-14 2009-08-04 Harris Stratex Networks, Inc. System and method for anticipatory receiver switching based on signal quality estimation
JP4974641B2 (ja) * 2006-10-24 2012-07-1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装置
US7720136B2 (en) * 2006-12-26 2010-05-18 Provigent Ltd Adaptive coding and modulation based on link performance prediction
WO2008102869A1 (ja) * 2007-02-23 2008-08-28 Kyocera Corporation 無線通信装置の送信制御方法および無線通信装置
US8306098B1 (en) * 2007-08-15 2012-11-06 Agilent Technologies, Inc. Method for error display of orthogonal signals
JP5104683B2 (ja) * 2007-12-14 2012-12-19 横河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品質推定システムおよび無線通信品質推定方法
JP5220668B2 (ja) * 2009-03-26 2013-06-26 京セラ株式会社 変調方式切替方法、データ通信装置およびデータ通信システム
IN2012DN00620A (zh) * 2009-07-01 2015-06-12 Ericsson Telefon Ab L M
JP5261309B2 (ja) * 2009-07-29 2013-08-14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アンテナ選択方法
CN102668484B (zh) * 2009-12-21 2014-12-10 日本电气株式会社 复合条件确定单元、发送设备、复合条件确定方法
US8711760B2 (en) 2010-03-26 2014-04-29 Intel Corporation Method and apparatus to adjust received signal
CN106029019B (zh) 2014-02-26 2020-07-03 阿勒根公司 眼内植入体递送设备及其使用方法
CA2956209A1 (en) * 2014-08-08 2016-02-11 Vyaire Medical Consumables Llc Airway adapters and suction catheter systems
CN105591703B (zh) * 2014-10-21 2020-04-1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误差矢量幅度相关参数确定方法和装置
CN109547091B (zh) * 2018-11-27 2020-06-30 上海航天电子通讯设备研究所 基于vde的多通道信道检测的处理系统

Family Cites Families (2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7159148A (en) 1981-03-25 1982-10-01 Fujitsu Ltd Adaptive modulation system
JPH04243343A (ja) 1991-01-18 1992-08-3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パケット通信方式
SG47627A1 (en) 1991-06-03 1998-04-17 British Telecomm Radio system
JPH06343085A (ja) * 1993-04-07 1994-12-13 Hitachi Ltd 信号復調復号装置および信号復調復号方法
US5550881A (en) * 1995-04-13 1996-08-27 Motorola, Inc. Automatic modulation mode selecting unit and method for modems
JPH09219697A (ja) 1996-02-09 1997-08-19 Sharp Corp 無線通信装置
US5912895A (en) * 1996-05-01 1999-06-15 Northern Telecom Limited Information network access apparatus and methods for communicating information packets via telephone lines
JP3240262B2 (ja) 1996-07-25 2001-12-17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適応変調伝送方法とそのシステム
JP3324941B2 (ja) 1996-09-11 2002-09-17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変調パラメータ可変適応変調方式の送受信機
DE19651593B4 (de) * 1996-12-11 2008-11-20 Rohde & Schwarz Gmbh & Co. Kg Anordnung zum Optimieren der Datenübertragung über einen bidirektionalen Funkkanal
JPH1132028A (ja) 1997-07-14 1999-02-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無線送信方法及び無線送信装置
US6167031A (en) * 1997-08-29 2000-12-26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Publ) Method for selecting a combination of modulation and channel coding schemes in a digital communication system
US6236676B1 (en) * 1998-04-17 2001-05-22 Siemens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Networks, Inc. Intelligent adaptive modulation system
JP3741866B2 (ja) * 1998-06-05 2006-02-01 富士通株式会社 適応変調方式
FR2779888B1 (fr) * 1998-06-16 2000-09-08 Sgs Thomson Microelectronics Circuit de detection de verrouillage d'une boucle de synchronisation d'un demodulateur qpsk
JP3167682B2 (ja) 1998-09-28 2001-05-21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送信指向性を有する無線装置およびその制御方法
GB2343342A (en) 1998-10-28 2000-05-03 Int Mobile Satellite Org Satellite communication system with variable data transmission rate
EP1125398B1 (en) * 1998-10-30 2008-10-22 Broadcom Corporation Cable modem system
US6567475B1 (en) * 1998-12-29 2003-05-20 Ericsson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the transmission, reception and processing of 4-level and 8-level signaling symbols
US7016401B1 (en) * 1999-12-22 2006-03-21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automated correlation of digital modulation impairment
JP4409743B2 (ja) * 2000-02-25 2010-02-03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及び無線通信方式
US6748021B1 (en) * 2000-06-22 2004-06-08 Nortel Networks Limited Cellular radio communications system
US6611795B2 (en) * 2000-12-06 2003-08-26 Motorola, Inc.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providing adaptive forward error correction utilizing the error vector magnitude metric
JP3843329B2 (ja) 2000-12-25 2006-11-08 株式会社日立国際電気 適応変調方式制御方法
DE10107850A1 (de) * 2001-02-16 2002-09-05 Philips Corp Intellectual Pty Netzwerk mit einer Anpassung des Modulationsverfahrens
JP3589992B2 (ja) * 2001-02-27 2004-11-17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及び伝送方式選択方法
JP2002290246A (ja) * 2001-03-28 2002-10-04 Hitachi Kokusai Electric Inc 送受信機
US6940843B2 (en) * 2003-02-14 2005-09-06 Cisco Technology, Inc. Selecting an access point according to a measure of received signal quality
US6965839B2 (en) * 2003-04-28 2005-11-15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Proactive automated calibration of integrated circuit interface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8031252A1 (fr) * 2006-08-15 2008-03-20 Zte Corporation Procédé et dispositif d'essai evm utilisant des terminaux hsupa amrc à large bande
CN101155378B (zh) * 2006-09-30 2010-05-12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在高速上行分组接入信道配置下测试错误向量幅值的方法
CN110537351A (zh) * 2017-04-28 2019-12-03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测量装置和测量方法
CN110537351B (zh) * 2017-04-28 2022-05-06 松下电器(美国)知识产权公司 测量装置和测量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933473A (zh) 2007-03-21
US7333566B2 (en) 2008-02-19
CN1290348C (zh) 2006-12-13
TW200402946A (en) 2004-02-16
JP3973506B2 (ja) 2007-09-12
TWI226153B (en) 2005-01-01
US20080112510A1 (en) 2008-05-15
US20040014443A1 (en) 2004-01-22
JP2004056499A (ja) 2004-02-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90348C (zh) 可切换调制方式的无线接收装置、无线接收方法
CN1266982C (zh) 无线电通信设备和传输速率确定方法
CN1157864C (zh) 无线基站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182750C (zh) Cdma移动通信系统的呼叫接收控制方法及其移动站装置
CN1217499C (zh) 基站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231082C (zh) 天线加权估计方法和移动通信终端
CN1147063C (zh) 通信终端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206818C (zh) 方向性发送方法及方向性控制型通信装置
CN1829102A (zh) 移动通信用接收装置、发送装置、接收方法以及发送方法
US20020090966A1 (en) Transmit power control of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s
CN1537367A (zh) 自适应阵列天线接收设备和天线阵列校正方法
CN1158787C (zh) 基站装置及无线通信方法
CN1165121C (zh) 基站装置和无线发送方法
CN1488205A (zh) 无线接收装置和定向接收方法
CN1677894A (zh) 阵列天线无线电通信设备
CN1522504A (zh) 无线基站设备和无线发送方法
CN1620001A (zh) 无线通信装置、纠错方法和纠错程序
CN1040892A (zh) 射频通信系统的控制技术
CN1144495C (zh) 基站装置及线路品质恶化防止方法
CN1178535C (zh) 传输畸变补偿型接收装置
CN1728625A (zh) 无线通信装置、通信模式变更方法和通信模式变更程序
CN1586051A (zh) 信息速率控制方法、移动台、无线控制装置、基站及移动通信系统
CN1706129A (zh) 估计空间信道上的功率
CN1186896C (zh) 接收装置及接收方法
CN1159863C (zh) 阵列天线基站装置和阵列天线接收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SANYO ELECTRIC CO., LTD.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ANYO ELECTRIC CO., LTD.; SANYO TELECOM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061229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61229

Address after: Japan Osaka

Patentee after: Sanyo Electric Co.,Ltd.

Address before: Japan Osaka

Co-patentee before: Sanyo Telecommunications Co.,Ltd.

Patentee before: Sanyo Electric Co.,Ltd.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MATSUSHITA ELECTRIC (AMERICA) INTELLECTUAL PROPERT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ANYO ELECTRIC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0820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0820

Address after: California, USA

Patentee after: PANASONIC INTELLECTUAL PROPERTY CORPORATION OF AMERICA

Address before: Japan Osaka

Patentee before: Sanyo Electric Co.,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1213

Termination date: 20160716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