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534894A - 发射方法和利用该方法的无线设备 - Google Patents

发射方法和利用该方法的无线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534894A
CN1534894A CNA2004100314772A CN200410031477A CN1534894A CN 1534894 A CN1534894 A CN 1534894A CN A2004100314772 A CNA2004100314772 A CN A2004100314772A CN 200410031477 A CN200410031477 A CN 200410031477A CN 1534894 A CN1534894 A CN 153489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eight factor
transmission weight
terminal equipment
signal
power valu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A200410031477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315269C (zh
Inventor
β
中尾正悟
河合克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ra Wireless SA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53489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3489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315269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15269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06TPC algorithms
    • H04W52/14Separate analysis of uplink or downlink
    • H04W52/143Downlink power contro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7/00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s, i.e. using radiation field
    • H04B7/02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 H04B7/04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 H04B7/06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 H04B7/0613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 H04B7/0615Diversity systems; Multi-antenna system, i.e. transmission or reception using multiple antennas using two or more spaced independent antennas at the transmitting station using simultaneous transmission of weighted versions of same signal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2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previous information or commands
    • H04W52/223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previous information or commands predicting future states of the trans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2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previous information or commands
    • H04W52/226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previous information or commands using past references to control power, e.g. look-up-tabl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38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 H04W52/42TPC being performed in particular situations in systems with time, space, frequency or polarisation diversity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omputer Networks & Wireless Communication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obile Radio Communication Systems (AREA)
  • Transceivers (AREA)
  • Radio Transmission System (AREA)
  • Digital Transmission Methods That Use Modulated Carrier Waves (AREA)
  • Transmitters (AREA)

Abstract

发射权重矢量计算单元计算发射权重矢量。发射权重矢量校正单元获得校正后的发射权重矢量W’(t)。预测接收功率计算单元计算预测的接收功率值Y(t)。如果该预测的接收功率值Y(t)和过去预测的接收功率值Y(t-T)之间的差值小于阈值,则更新单元选择校正后的发射权重矢量W’(t)。另一方面,如果该差值大于或等于阈值,则更新单元选择过去校正后的权重矢量W’(t-xT)。如果调制方法是QPSK,则设置单元选择发射权重矢量W(t)。如果调制方法是16QAM,则设置单元选择校正后的发射权重矢量W’(t)或W’(t-xT),并且将其作为最终发射权重矢量信号输出。

Description

发射方法和利用该方法的无线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射方法和利用所述方法的无线设备,尤其涉及一种在其中进行控制,从而以几乎恒定功率来接收所发射的信号的发射方法以及利用所述方法的无线设备。
背景技术
自适应阵列天线根据作为通信的目标方的设备位置来连续地改变天线的方向性,以及改变天线的传播环境,以便改善通信质量和增加能够控制的用户数量。当将发射功率控制应用到自适应阵列天线时,由于方向性增益的波动可能会造成控制中增加的误差,这不能够仅通过增加或减小发射功率来控制。即,虽然如果方向性增益较大,目标通信设备能够接收到具有足够大功率的信号,但是存在在其他通信设备中引起干扰的可能性。另一方面,如果方向性增益较小,则目标通信设备不能够接收到足够的功率,从而使通信质量恶化。
根据应用于自适应天线的传统发射功率控制技术,根据接收到的权重和发射阵列响应矢量来计算方向性增益,所述发射阵列响应矢量是由发射载波频率归一化的天线位置信息。然后,计算发射权重的幅度的校正值,从而使发射增益变为所需要的值。并且当发射信号时,利用发射权重中的幅度校正值来执行发射功率控制(例如,见以下现有技术列表中的参考文件(1))。
现有技术列举
(1)日本专利申请待审No.2000-22611
在这些情况下,本发明的发明人认识到以下问题。在自适应阵列天线中,根据作为接收结果得到的接收响应矢量或接收权重矢量,天线的方向性在目标通信设备的方向上通常较窄,从而对信号进行发射。此外,同时执行的是零转向(null steering),在零转向中,执行控制以便不引起干扰。如果由自适应阵列天线接收到的信号中的干扰信号成分相当小或没有,可以对随机变化噪声转向零转向中的零。
受到天线方向性中的零方向上波动的影响,在目标通信设备的方向上的信号功率发生极大的变化。如果在目标通信设备中所设置的AGC(自动增益控制)不能够跟踪和跟上接收功率中的波动,则通信质量通常会下降。另一方面,如果在传播环境中的波动较小,即使不连续地改变天线方向性中的方向,也能够使通信质量的恶化较小。如果不将预定的信息添加到要发射信号的幅度成分上,与将预定信息附加到幅度成分上的情况相比,由于目标通信设备中的接收功率波动造成的通信质量下降变得更小。
发明内容
本发明针对上述提到的问题,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按照使目标通信设备中的接收功率保持不变的方式来控制发射功率的发射方法、以及利用所述发射方法的无线设备。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利用可以减小噪声影响的发射权重矢量的发射方法、以及利用该方法的无线设备。本发明的在一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根据用于要发射信号的调制方法来改变天线方向性的发射方法、以及利用该方法的无线设备。
根据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涉及一种无线设备。该无线设备包括:接收器,用于从预定终端设备接收信号;接收响应特征计算单元,用于根据由所述接收器接收到的信号,计算针对所述终端设备的接收响应特征;发射权重因子计算单元,用于根据由所述接收器接收到的信号,计算针对终端设备的候选发射权重因子;预测功率计算单元,用于根据候选发射权重因子和接收响应特征,计算终端设备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存储器,用于存储由所述预测功率计算单元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设置单元,如果过去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和由所述预测功率计算单元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之间的差值小于预定的阈值,则所述设置单元将发射权重因子更新和设置为由所述发射权重因子计算单元计算得到的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而如果所述差值大于或等于该预定的阈值,则所述设置单元不更新地设置发射权重因子;以及发射器,用于根据由所述设置单元所设置的发射权重因子,向终端设备发射信号。
通过采用上述设备,如果针对终端设备的预测接收功率值波动极大,则不更新发射权重因子。因此,可以减小由于发射权重因子中的差错造成的终端设备中的接收功率的较大波动。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涉及一种无线设备。所述设备包括:接收器,用于从预定终端设备接收信号;接收响应特征计算单元,用于根据由所述接收器接收到的信号,计算针对所述终端设备的接收响应特征;发射权重因子计算单元,用于根据由所述接收器接收到的信号,计算针对终端设备的候选发射权重因子;校正单元,用于按照使候选发射权重因子和接收响应特征之间的关系接近于在指定的数值范围内的预定值的方式,对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进行校正;预测功率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校正后的候选发射权重因子和接收响应特征,计算终端设备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存储器,用于存储由所述预测功率计算单元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设置单元,如果过去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和由所述预测功率计算单元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之间的差值小于预定的阈值,则所述设置单元用由所述发射权重因子计算单元计算得到的候选发射权重因子的校正值来更新和设置发射权重因子,而如果所述差值大于或等于该预定的阈值,则所述设置单元不更新地设置发射权重因子;以及发射器,用于根据由所述设置单元所设置的发射权重因子,向终端设备发射信号。
通过采用上述设备,可以适当地控制发射功率,并且如果针对终端设备的预测接收功率值波动极大,则不更新发射权重因子。因此,可以减小由于发射权重因子中的差错造成的终端设备中的接收功率的较大波动。
如果设置了发射权重因子,而在比预定时间段更长的时间内所述发射权重因子还未被更新,所述设置单元对发射权重因子进行更新,而不考虑过去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和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之间的差值。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还涉及一种无线设备。该无线设备包括:接收器,用于从预定终端设备接收信号;接收响应特征计算单元,用于根据由所述接收器接收到的信号,计算针对所述终端设备的接收响应特征;发射权重因子计算单元,用于根据由所述接收器接收到的信号,计算针对终端设备的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校正单元,用于按照使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和接收响应特征之间的关系接近于在指定的数值范围内的预定值的方式,对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进行校正;预测功率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校正后的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和接收响应特征,计算终端设备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存储器,用于存储由所述预测功率计算单元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设置单元,如果过去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和由所述预测功率计算单元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之间的差值小于预定的阈值,则所述设置单元通过更新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将发射权重因子设置为校正后的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而如果所述差值大于或等于该预定的阈值,则所述设置单元不更新地设置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以及信息输入单元,用于向要发射的信号输入信息;设置单元,用于根据输入到要发射信号上的信息,或者设置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或者设置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作为发射权重因子;以及发射器,用于根据由所述设置单元所设置的发射权重因子,向终端设备发射信号。
通过采用上述设备,如果针对终端设备的预测接收功率值波动极大,则不更新发射权重因子。因此,可以减小由于发射权重因子中的差错造成的终端设备中的接收功率的较大波动。此外,如果终端设备中的接收功率的较大波动不会引起任何问题,则以最大增益来发射这些信号,而无需任何功率控制。因此,终端设备可以接收具有更大功率的信号。
如果设置了发射权重因子,而在比预定时间段更长的时间内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还未被更新,所述设置单元可以通过更新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进行设置,而不考虑过去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和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之间的差值。
作为输入到要发射信号上的信息,所述信息输入单元可以输入表示在要发射信号的幅度成分中是否包含预定信息的信息,并且如果在要发射信号的幅度成分中未包含该预定信息,则所述设置单元可以设置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作为发射权重因子,而如果在要发射信号的幅度成分中包含该预定信息,则所述设置单元可以设置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作为发射权重因子。
所述无线设备还可以包括测量单元,用于测量在预定周期内的接收信号功率的变化幅度。在该设备中,作为输入到要发射信号上的信息,所述信息输入单元可以输入功率变化的幅度。并且如果功率变化幅度小于预定阈值,则所述设置单元可以设置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作为发射权重因子,而如果功率变化的幅度大于或等于预定的阈值,所述设置单元可以设置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作为发射权重因子。
所述无线设备还可以包括测量单元,用于测量接收信号的功率值。在该设备中,作为输入到要发射信号上的信息,所述信息输入单元可以输入所述功率值。并且如果所述功率值小于预定阈值,所述设置单元可以设置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作为发射权重因子,而如果所述功率值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所述设置单元可以设置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作为发射权重因子。
所述无线设备还可以包括:测量单元,用于测量从终端设备接收到的信号的功率值与从另一终端设备接收到的信号功率值的功率比。在该设备中,作为输入到要发射信号上的信息,所述信息输入单元输入所述功率比。并且如果所述功率比小于预定阈值,所述设置单元可以设置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作为发射权重因子,而如果所述功率比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所述设置单元可以设置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作为发射权重因子。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还涉及一种无线设备。所述无线设备包括:接收器,用于通过多个天线从终端设备接收信号;测量单元,用于测量该接收信号功率的变化幅度;发射权重因子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接收到的信号,计算针对终端设备的发射权重因子;以及发射器,如果由所述测量单元测量到的功率变化幅度小于预定阈值,所述发射器通过多个天线,根据由所述发射权重因子计算单元计算得到的发射权重因子来发射信号,而如果由所述测量单元测量到的功率变化幅度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则所述发射器通过多个天线之一来发射信号。
通过采用上述设备,如果功率变化幅度较大,则从一个固定天线发射信号。因此,可以通过进行简单的处理来发射具有恒定功率的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涉及一种发射方法。该方法包括步骤:根据来自作为目标通信方的无线设备的接收信号;计算针对所述无线设备的发射权重因子;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和计算得到的发射权重因子来估算所述无线设备的接收功率的变化幅度;并且如果接收功率的变化幅度小于预定阈值,则以计算得到的发射权重因子向无线设备发射信号,而如果接收功率的变化幅度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则以到目前为止已经使用的发射权重因子向无线设备发射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还涉及一种发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从预定终端设备接收信号;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来计算针对所述终端设备的接收响应特征;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来计算针对终端设备的候选发射权重因子;根据候选发射权重因子和接收响应特征来计算终端设备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将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存储在存储器中;如果过去存储在存储器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和通过计算预测接收功率值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之间的差值小于预定阈值,则通过用计算得到的候选发射权重因子更新发射权重因子来进行设置,而如果所述差值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则不更新地设置发射权重因子;以及根据由所述设置设定的发射权重因子,向终端设备发射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还涉及一种发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从预定终端设备接收信号;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来计算针对所述终端设备的接收响应特征;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来计算针对终端设备的候选发射权重因子;按照使候选发射权重因子和接收响应特征之间的关系接近于在指定数值范围内的预定值的方式,对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进行校正;根据校正后的候选发射权重因子和接收响应特征来计算终端设备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将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存储在存储器中;如果过去存储在存储器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和通过计算预测接收功率值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之间的差值小于预定阈值,则通过用校正后的候选发射权重因子更新发射权重因子来进行设置,而如果所述差值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则不更新地设置发射权重因子;以及根据由所述设置设定的发射权重因子,向终端设备发射信号。
如果设置了发射权重因子,而在比预定时间段更长的时间内所述发射权重因子还未被更新,则进行所述设置,从而对发射权重因子进行更新,而不考虑过去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和因而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之间的差值。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还涉及一种发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从预定终端设备接收信号;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来计算针对所述终端设备的接收响应特征;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来计算针对终端设备的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按照使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和接收响应特征之间的关系接近于在指定数值范围内的预定值的方式,对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进行校正;根据校正后的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和接收响应特征来计算终端设备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将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存储在存储器中;如果过去存储在存储器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和通过计算预测接收功率值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之间的差值小于预定阈值,则通过用校正后的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更新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由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进行设置,而如果所述差值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则不更新地设置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将信息输入到要发射信号上;根据输入到要发射信号上的信息,或者设置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或者设置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作为发射权重因子;以及根据由所述设置设定的发射权重因子,向终端设备发射信号。
如果设置了发射权重因子,而在比预定时间段更长的时间内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还未被更新,所述更新或不更新设置步骤则通过更新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进行所述设置,而不考虑过去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和因而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之间的差值。
作为输入到要发射信号上的信息,所述输入可以输入表示在要发射信号的幅度成分中是否包含预定信息的信息,并且如果在要发射信号的幅度成分中未包含该预定信息,则所述设置可以设置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作为发射权重因子,而如果在要发射信号的幅度成分中包含该预定信息,则所述设置可以设置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作为发射权重因子。
所述发射方法还可以包括测量在预定周期内的接收信号功率的变化幅度。在该方法中,作为输入到要发射信号上的信息,所述输入信息可以输入功率变化的幅度,并且如果功率变化幅度小于预定阈值,则所述设置可以设置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作为发射权重因子,而如果功率变化的幅度大于或等于预定的阈值,所述设置可以设置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作为发射权重因子。
所述发射方法还可以包括测量接收信号的功率值。在该方法中,作为输入到要发射信号上的信息,所述输入信息可以输入所述功率值,并且如果所述功率值小于预定阈值,所述设置可以设置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作为发射权重因子,而如果所述功率值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所述设置可以设置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作为发射权重因子。
所述发射方法还可以包括测量从终端设备接收到的信号的功率值与从另一终端设备接收到的信号功率值的功率比。在方法中,作为输入到要发射信号上的信息,所述输入信息可以输入所述功率比,并且如果所述功率比小于预定阈值,所述设置可以设置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作为发射权重因子,而如果所述功率比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所述设置可以设置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作为发射权重因子。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还涉及一种发射方法。所述方法包括步骤:通过多个天线从终端设备接收信号;测量接收信号功率的变化幅度;根据所接收到的信号,计算针对终端设备的发射权重因子;以及如果由所述测量步骤测量到的功率变化幅度小于预定阈值,则通过多个天线,根据由所述计算计算得到的发射权重因子来发射信号,而如果由所述测量步骤测量到的功率变化幅度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则通过多个天线之一来发射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还涉及一种程序。可由计算机执行的所述程序包括实现以下步骤的功能:从预定终端设备中接收存储器中的信号;根据在存储器中接收到的信号来计算针对所述终端设备的接收响应特征;根据在存储器中接收到的信号来计算针对终端设备的候选发射权重因子;根据候选发射权重因子和接收响应特征来计算终端设备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将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存储在存储器中;如果过去存储在记录设备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和通过计算预测接收功率值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之间的差值小于预定阈值,则通过用计算得到的候选发射权重因子更新存储的发射权重因子来进行设置,而如果所述差值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则不更新地设置所存储的发射权重因子;以及根据所存储的通过所述设置设定的发射权重因子,向终端设备发射信号。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还涉及一种程序。可由计算机执行的所述程序包括实现以下步骤的功能:从预定终端设备中接收存储器中的信号;根据存储器中所接收到的信号来计算针对所述终端设备的接收响应特征;根据在存储器中所接收到的信号来计算针对终端设备的候选发射权重因子;按照使候选发射权重因子和接收响应特征之间的关系接近于在指定数值范围内的预定值的方式,对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进行校正;根据校正后的候选发射权重因子和接收响应特征来计算终端设备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将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存储在存储器中;如果过去存储在存储器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和通过计算预测接收功率值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之间的差值小于预定阈值,则通过用校正后的候选发射权重因子更新存储的发射权重因子来进行设置,而如果所述差值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则不更新地设置所存储的发射权重因子;以及根据所存储的通过所述设置设定的发射权重因子,向终端设备发射信号。
如果设置了发射权重因子,而在比预定时间段更长的时间内所述发射权重因子还未被更新,进行所述设置,从而对发射权重因子进行更新,而不考虑过去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和因而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之间的差值。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还涉及一种程序。可由计算机执行的所述程序包括实现以下步骤的功能:从预定终端设备中接收存储器中的信号;根据在存储器中所接收到的信号来计算针对所述终端设备的接收响应特征;根据在存储器中所接收到的信号来计算针对终端设备的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按照使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和接收响应特征之间的关系接近于在指定数值范围内的预定值的方式,对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进行校正;根据校正后的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和接收响应特征来计算终端设备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将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存储在存储器中;如果过去存储在存储器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和通过计算预测接收功率值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之间的差值小于预定阈值,则通过用校正后的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更新存储的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来进行设置,而如果所述差值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则不更新地设置所存储的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将信息输入到要发射信号上;根据输入到要发射信号上的信息,或者设置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或者设置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作为存储的发射权重因子;以及根据所存储的通过所述设置设定的发射权重因子,向终端设备发射信号。
如果设置了发射权重因子,而在比预定时间段更长的时间内所存储的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还未被更新,更新或不更新的所述设置可以通过更新所存储的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进行所述设置,而不考虑过去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和因而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之间的差值。
作为输入到要发射信号上的信息,所述输入可以向存储器输入表示在要发射信号的幅度成分中是否包含预定信息的信息,并且如果在输入到存储器中的要发射信号的幅度成分中未包含预定信息,则所述设置可以设置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作为发射权重因子,而如果在输入到存储器中的、要发射信号的幅度成分中包含预定信息,则所述设置可以将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设置到所存储的发射权重因子。
所述程序还可以包括测量在预定周期内的接收信号功率的变化幅度。在该程序中,作为输入到要发射信号上的信息,所述输入信息可以向存储器输入功率变化的幅度,并且如果输入到存储器中的功率变化幅度小于预定阈值,所述设置可以将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设置到所存储的发射权重因子,而如果输入到存储器中的功率变化的幅度大于或等于预定的阈值,所述设置可以将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设置到所存储的发射权重因子。
所述程序还可以包括测量接收信号的功率值。在该程序中,作为输入到要发射信号上的信息,所述输入信息向存储器输入所述功率值,并且如果输入到存储器中的所述功率值小于预定阈值,所述设置可以将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设置到所存储的发射权重因子,而如果输入到存储器中的所述功率值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则所述设置可以将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设置到所存储的发射权重因子。
所述程序还可以包括测量从终端设备接收到的信号的功率值与从另一终端设备接收到的信号功率值的功率比。在该程序中,作为输入到要发射信号上的信息,所述输入信息向存储器输入所述功率比,并且如果输入到存储器中的所述功率比小于预定阈值,所述设置可以将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设置到所存储的发射权重因子,而如果输入到存储器中的所述功率比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所述设置可以将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设置到所存储的发射权重因子。
本发明的另一优选实施例还涉及一种程序。可由计算机执行的所述程序包括实现以下步骤的功能:通过多个天线从终端设备接收存储器中的信号;测量在存储器中所接收到的信号功率的变化幅度;根据存储器中所接收到的信号,计算针对终端设备的发射权重因子;以及如果由所述测量步骤测量到的功率变化幅度小于预定阈值,则通过多个天线,根据计算得到的发射权重因子来发射信号,而如果由所述测量步骤测量到的功率变化幅度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则通过多个天线之一来发射信号。
应该注意到,上述结构组件的任意组合和在方法、设备、系统、记录介质、计算机程序等之间转换的表达都是有效的,并且由当前实施例所涵盖。
而且,本发明的发明内容不必描述所有需要的特征,因而本发明还可以是这些所述特征的再组合。
附图说明
图1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通信系统。
图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短脉冲串(burst)格式。
图3示出了图1所示的第一无线单元的结构。
图4示出了图1所示的信号处理单元的结构。
图5示出了图4所示的接收权重矢量计算单元的结构。
图6示出了图4所示的接收响应矢量计算单元的结构。
图7示出了图4所示的发射权重矢量设置单元的结构。
图8A到8C示出了根据传统技术的天线的方向性。
图9是示出了用于设置图4所示的发射权重矢量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10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用于设置发射权重矢量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1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用于设置发射权重矢量的过程的流程图。
图12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发射权重矢量设置单元的结构。
图13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用于设置发射权重矢量的过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现在将根据以下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描述,这些实施例并不是对本发明范围的限定,而是对本发明的示例说明。在这些实施例中所述的所有特征和这些特征的组合对本发明而言并非是必须的。
第一实施例
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涉及一种能够与预定终端设备进行连接的基站设备。根据本实施例的基站设备配备有多个天线。根据由多个天线从作为通信的目标方的终端设备接收到的信号,按照利用多个自适应计算得到的权重因子(此后称之为“接收权重因子”)对从终端设备发送的信号进行自适应阵列信号处理的方式,来进行接收处理。此外,根据由各个天线从终端设备接收到的信号,计算响应因子(此后称之为“接收响应矢量”),并且从这些接收响应矢量中得出多个权重因子(此后称之为“发射权重矢量”)。
利用发射权重矢量对要发射的信号分别进行加权,然后,通过多个天线向终端设备发射。假定由在幅度成分中不包含任何信息的QPSK(四相移相键控)或在幅度成分中包含信息的16QAM(正交幅度调制)对要发射的信号进行调制。当在通过多个天线接收到的信号中不包含任何干扰信号成分时,发射权重矢量通常根据随机变化的噪声成分而改变。因此,可能会使在终端设备接收到的信号功率值发生极大的变化。
当要发射的信号的调制方法是16QAM时,根据第一实施例的基站设备校正发射权重矢量,从而使表示发射权重矢量和接收权重矢量之间的关系的值变得接近于预定值(此后称之为“校正后的发射权重矢量”)。这里应该注意,考虑到处理简单并且容易实现,将在预定范围内进行校正。接下来,根据校正后的发射权重矢量和接收响应矢量,估算在终端设备处的接收功率值。该估算值被称为预测接收功率值。如果在过去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和当前预测的接收功率值之间的差值位于预定范围内,以作为最终发射权重矢量(此后称之为“最终发射权重矢量”)的校正后的发射权重矢量来发射这些信号。另一方面,如果过去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和当前预测接收功率值之间的差值超出预定范围之外,则照原样利用迄今为止已经使用的最终发射权重矢量来发射这些信号。
当要发射信号的调制方法是QPSK时,以作为最终发射权重矢量的上述发射权重矢量来发射信号。由于在信号的幅度成分中不包含信息,以尽可能大的发射功率发射信号将会导致通信质量的提高,而不用控制发射功率。
图1示出了根据第一实施例的通信系统150。通信系统150包括终端设备10、基站设备34和网络32。终端设备10包括基带单元26、调制解调器单元28、无线单元30和用于终端设备的天线14。基站设备34包括第一基站天线14a、第二基站天线14b、…、以及第N基站天线14n,这些天线统称为用于基站的天线14;第一无线单元12a、第二无线单元12b、……、以及第N无线单元12n,这些无线单元统称为无线单元12;信号处理单元18、调制解调器单元20;基带单元22;控制单元24。此外,作为信号,基站设备34包括第一数字接收信号300a、第二数字接收信号300b、……、以及第N数字接收信号300n,这些信号统称为数字接收信号300;第一数字发射信号302a、第二数字发射信号302b、……、以及第N数字发射信号302n,这些信号统称为数字发射信号302;合成信号304;预分离信号308;信号处理单元控制信号310;以及无线单元控制信号318。
在基站设备34中的基带单元22是与网络32的接口,而在终端设备10中的基带单元26是与连接到终端设备10上的PC的接口、或者与终端设备10内的应用程序的接口。这些基带单元分别对要由通信系统150发射/接收的信息信号进行发射和接收处理。这些基带单元还进行差错校正或自动重传处理,但是,在这里省略了这些处理的描述。
在基站设备34中的调制解调器单元20和在终端设备10中的调制解调器单元28执行调制处理,其中,通过调制要发射的信息信号来产生发射信号。这里,π/4移位QPSK(此后还称之为QPSK)和16QAM是所考虑的调制方法。作为解调处理,通过解调接收到的信号来再现发射的信息信号。这里,假定对QPSK执行差分检波,而对16QAM执行相干检波。
信号处理单元18进行自适应阵列天线的发射/接收处理所需的信号处理。
在基站设备34中的无线单元12和在终端设备10中的无线单元30在由信号处理单元18、调制解调器单元20、基带单元22、基带单元26和调制解调器单元28处理后的基带信号和射频信号之间,执行频率变换处理、放大处理、A-D或D-A转换处理等。
无线设备34的基站天线14和终端设备10的终端天线16进行射频信号的发射/接收处理。天线方向性可以是任意的,基站天线14的数量假定为N。
控制单元24控制无线单元12、信号处理单元18、调制解调器单元20和基带单元22的定时。
图2示出了个人手持电话系统(PHS)的短脉冲串格式,作为在第一实施例中所使用的短脉冲串格式的实例。前同步码位于短脉冲串的四个前导符号中,用于同步定时。唯一字位于随后的八个符号中。对终端设备10和基站设备34而言已知的前同步码和唯一字还可以用作训练信号,这将在稍后进行解释。
图3示出了第一无线单元12a的结构。第一无线单元12a包括切换单元36、接收器38和发射器40。此外,接收器38包括频率变换单元42、正交检波器44、AGC(自动增益控制)46和A-D转换单元48,而发射器40包括放大器50、频率变换单元52、正交调制器54和D-A转换单元56。
切换单元36根据基于来自控制单元24的指令的无线单元控制信号318,将信号的输入和输出切换到接收器38和发射器40。
在接收器38中的频率变换单元42和在发射器40中的频率变换单元52进行射频信号和一个或多个中频相当之间的频率变换。
正交检波器44通过正交检波,从中频信号中产生基带模拟信号。另一方面,正交调制器54通过正交调制从基带模拟信号中产生中频信号。
AGC 46自动控制增益,以使基带模拟信号的幅度成为A-D转换单元48的动态范围内的幅度。
A-D转换单元48将基带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而D-A转换单元56将基带数字信号转换为模拟信号。下面,从A-D转换单元48输出的数字信号被称为数字接收信号300,而输入到D-A转换单元56的数字信号被称为数字发射信号302。
放大器50对要发射的无线频率信号进行放大。
图4示出了信号处理单元18的结构。信号处理单元18包括合成单元60、接收权重矢量计算单元68、基准信号产生器70、接收响应矢量计算单元200、分离单元72和发射权重矢量设置单元76。合成单元60包括第一乘法单元62a、第二乘法单元62b、……、以及第N乘法单元62n,这些乘法单元统称为乘法单元62;以及加法单元64。分离单元72包括第一乘法单元74a、第二乘法单元74b、……、以及第N乘法单元74n,这些乘法单元统称为乘法单元74。
所使用的信号包括:基准信号306;接收响应矢量402;第一接收权重矢量信号312a、第二接收权重矢量信号312b、……、以及第N接收权重矢量信号312n,这些接收权重矢量信号统称为接收权重矢量信号312;第一最终发射权重矢量信号314a、第二最终发射权重矢量信号314b、……、以及第N最终发射权重矢量信号314n,这些最终发射权重矢量信号统称为最终发射权重矢量信号314。
接收权重矢量计算单元68根据数字接收信号300和基准信号306,利用自适应算法例如RLS(递归最小平方)算法或LMS(最小均方)算法,计算对数字接收信号300进行加权所需的接收权重矢量信号312。
合成单元60以乘法单元62接收权重矢量信号312对数字接收信号300进行加权,然后由加法单元64将其加在一起,并且输出合成信号304。
在训练周期中,基准信号产生器70输出预先存储的训练信号作为基准信号306。在训练周期之后,预先将合成信号304与指定的阈值进行比较,然后进行确定。将该确定的结果作为基准信号306输出。此确定不必一定是硬确定,而还可以是软确定。
接收响应矢量计算单元200根据数字接收信号300和基准信号306,计算作为与发射信号相关的接收信号的接收响应特征的接收响应矢量402。将在稍后描述用于计算接收响应矢量的方法。
发射权重矢量设置单元76利用稍后所述的方法,根据表示接收响应特征的接收响应矢量402,估算对预分离信号308进行加权所需的最终发射权重矢量信号314。
分离单元72以乘法单元74用最终发射权重矢量信号314对预分离信号308进行加权,并输出数字发射信号302。
用硬件的话,上述结构可以由任意计算机的CPU、存储器和其他LSI来实现。用软件的话,上述结构可以由具有管理和调度功能等的加载在存储器中的程序来实现,但是这里所画出和描述的是与这些程序协同实现的功能块。因此,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这些功能块可以仅通过硬件、仅通过软件或通过硬件和软件的组合,以各种形式来实现。
图5示出了接收权重矢量计算单元68的结构。接收权重矢量计算单元68包括:第一接收权重矢量计算单元68a、第二接收权重矢量计算单元68b、……、以及第N接收权重矢量计算单元68n。第一接收权重矢量计算单元68a包括加法单元80、复共轭单元82、乘法单元84、步长参数存储单元86、乘法单元88、加法单元90和延迟单元92。
加法单元80计算合成信号304和基准信号306之间的差值,并且输出误差信号。该误差信号受到复共轭单元82的复共轭转换。
乘法单元84将复共轭转换后的误差信号乘以第一数字接收信号300a,并且产生第一乘法结果。
乘法单元88将第一乘法结果乘以在步长参数存储单元86中存储的步长参数,并且产生第二乘法结果。由延迟单元92和加法单元90对第二乘法结果进行反馈,然后将其加上新的第二乘法结果。按照这种方式,将由LMS算法连续更新的加法结果作为第一接收权重矢量312a输出。
图6示出了接收响应矢量计算单元200的结构。接收响应矢量计算单元200包括第一相关计算单元206、第二相关计算单元208、逆矩阵计算单元210和最终计算单元212。
第一相关计算单元206计算数字接收信号300和基准信号306之间的第一相关矩阵。应该注意,基准信号306不仅可以通过信号线(未示出)从信号处理单元18内输入,而且可以从与其他终端设备10相对应的处理单元等(未示出)中输入。为了简明的考虑,如果终端设备10的用户数量为2,则对应于第一终端设备10的基准信号指定为S1(t),而对应于第二终端设备10的基准信号指定为S2(t)。此外,如果基站天线14的数量是2,则第一数字接收信号300a的x1(t)和第二数字接收信号300b的x2(t)由以下等式(1)来定义:
                x1(t)=h11S1(t)+h21S2(t)……(1)
                x2(t)=h12S1(t)+h22S2(t)
其中,hij是从第i终端设备10到第j基站天线14j的响应特征,其中忽略了噪声。第一相关矩阵R1由以下等式(2)表达,其中E作为总体均值:
R 1 = E [ x 1 S 1 * ] E [ x 2 S 2 * ] E [ x 1 S 2 * ] E [ x 2 S 3 * ] · · · · · · ( 2 )
第二相关计算单元208计算第二相关矩阵R2,该矩阵由以下等式
(3)给出:
R 2 = E [ S 1 S 1 * ] E [ S 1 * S 2 ] E [ S 2 S 1 * ] E [ S 2 * s 2 ] · · · · · · ( 3 )
逆矩阵计算单元210计算第二相关矩阵R2的逆矩阵。
最终计算单元212将第二相关矩阵R2的逆矩阵与第一相关矩阵R1相乘,并输出接收响应矢量402,该接收响应矢量由以下等式(4)表达:
h 11 h 12 h 21 h 22 = R 1 R 2 - 1 · · · ( 4 )
图7示出了发射权重矢量设置单元76的结构。发射权重矢量设置单元76包括发射权重矢量计算单元100、发射权重矢量校正单元102、存储器104、预测接收功率计算单元106、计数器108、更新单元110和设置单元112。
发射权重矢量计算单元100用任意方法来计算权重矢量。然而,作为最简单的方法,可以原样使用接收权重矢量312或接收响应矢量402。作为另一方法,可以利用传统技术来校正接收权重矢量信号312或接收响应矢量402,同时考虑在接收处理和发射处理之间的时间差所引起的传播环境的多普勒频率变化。在获得发射权重矢量时,可以只使用接收权重矢量信号312和接收响应矢量402之一。这里,将使用接收响应矢量402。
在下文中,假定接收响应矢量402(由H(t)表示)诸如由[h1(t),h2(t),h3(t),h4(t)]T来表达,而由发射权重矢量计算单元100计算得到的发射权重矢量W(t)由[w1(t),w2(t),w3(t),w4(t)]T来表达。然后,发射权重矢量校正单元102校正发射权重矢量W(t),从而使接收响应矢量402(H(t))和发射权重矢量W(t)的关系成为如以下等式(5)所示的常数C,以便获得校正后的发射权重矢量W’(t)=[w1′(t),w2′(t),w3′(t),w4′(t)]T
C=W(t)*H(t)……(5)
这里,将发射权重矢量W的校正范围限制为预定范围。如果其超过预定范围,将接受接收响应矢量402(H(t))和校正后的发射权重矢量W’(t)的关系不再是常数的情况。
预测接收功率计算单元106根据校正后的发射权重矢量W’(t)和接收响应矢量402(H(t))来计算预测接收功率值Y(t),如以下等式(6)所示:
                  Y(t)=W′(t)*H(t)……(6)
存储器104存储预测接收功率值Y(t)和校正后的发射权重矢量W’(t)。
更新单元110计算在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Y(t)和过去存储在存储器104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Y(t-T)之间的差值。然后,如果该差值小于预定阈值,则选择校正后的发射权重矢量W’(t),而如果该差值太于预定阈值,则选择已经选择过的过去校正后的发射权重矢量W’(t-xT),以将其输出到设置单元112。这里,x是停止更新权重矢量的数量。
当在更新单元110中连续地选择过去校正后的发射权重矢量W’(t-xT)时,计数器108增加计数值。另一方面,当选择了校正后的发射权重矢量W’(t)时,重置该计数值。当计数值变得大于预定值时,将达到选择校正后的发射权重矢量W’(t)的效果的指令提供给更新单元110,并且还重置该计数值。
如果调制方法是QPSK,则设置单元112根据在信号处理单元控制信号310中所包含的调制方法的有关信息,选择从发射权重矢量计算单元100中输出的发射权重矢量W(t)。如果调制方法是16QAM,则设置单元112选择从更新单元110中输出的校正后的发射权重矢量W’(t)或W’(t-xT),并且将其作为最终发射权重矢量单元314输出。
图8A到8C示出了天线具有的方向性。这些附图示出了针对发射权重矢量的角度的增益。然而,这里所示出的发射权重矢量不是根据本实施例的发射权重矢量,而是根据传统技术从接收响应矢量中得出的发射权重矢量。图8A示出了当除了所需的波之外还存在干扰波时的情况,而图8B和8C是除了所期望的波之外不存在干扰波的情况。参考图8A,所需要的波存在于P1处,干扰波存在于P2处而噪声存在于P3处。增益在P1处变得较大,而增益在P2处变得较小。参考图8B,所需的波存在于P4处,而噪声存在于P5处。参考图8C,所需的波存在于P6处,而噪声存在于P7处。由于在P5和P7处之间的噪声角度不同,因此,在P4和P6处所需要的波的增益发生了极大的变化。
图9示出用于设置发射权重矢量的过程流程图。基站设备34接收信号(S10)。接收响应矢量计算单元200计算接收响应矢量402(S12)。发射权重矢量计算单元100根据接收响应矢量402来计算发射权重矢量(S14)。如果在信号处理单元控制信号310中所包含的调制方法的有关信息表示为QPSK(S16中的“是”),则设置单元112选择发射权重矢量作为最终发射权重矢量信号314,并且基站设备34根据该最终发射权重矢量信号314来发射信号(S32)。另一方面,如果调制方法不是QPSK(S16中的“否”),则发射权重矢量校正单元102校正发射权重矢量(S18),预测接收功率计算单元106计算预测接收功率值(S20),并且更新单元110将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与过去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进行比较(S22)。
如果该差值大于或等于阈值(S24中的“是”),并且在N个帧内对校正后的发射权重矢量进行更新(S26中的“是”),则设置单元112选择先前校正后的发射权重矢量作为最终发射权重矢量信号314,并且基站设备24根据该最终发射权重矢量信号314来发射信号(S28)。另一方面,如果该差值不大于或等于阈值(S24中的“否”)或在N个帧内没有更新校正后的发射权重矢量(S26中的“否”),则设置单元112选择最近校正后的发射权重矢量作为最终发射权重矢量信号314,并且基站设备34根据该最终发射权重矢量信号314来发射信号(S30)。
下面将描述具有上述结构的基站设备34的操作。由接收响应矢量计算单元200根据所接收到的信号来计算接收响应矢量402。发射权重矢量计算单元100从接收响应矢量402中得出发射权重矢量。发射权重矢量校正单元102校正发射权重矢量,并且预测接收功率计算单元106计算预测接收功率值。当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和过去的预测接收功率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阈值时,更新单元110选择过去校正后的发射权重矢量。并且当调制类型是16QAM时,设置单元112将过去校正后的发射权重矢量当作最终发射权重矢量信号314。分离单元72根据最终发射权重矢量信号314和预分离信号308来产生数字发射信号302,并且对其进行发射。
根据第一实施例,如果在要发射的信号的幅度成分中包含有信息,则根据接收响应矢量和发射权重矢量来预测在作为通信的目标方的终端设备中的接收功率值,并且校正发射权重矢量,从而使预测接收功率值几乎保持恒定。结果,终端设备中的接收功率值的变化能够位于预定范围内。此外,如果预测接收功率值的变化幅度较大,则停止发射权重矢量的更新,并且以恒定增益来发射信号。结果,可以减小在终端设备中的接收功率的不必要的较大变化。此外,如果停止更新发射权重矢量持续了比预定周期长的周期,则将强制更新发射权重矢量,从而使对发射权重矢量进行更新能够跟踪环境的变化。
第二实施例
与第一实施例类似,根据第二实施例,通过根据预定标准在其间进行切换,或者使用校正后的权重矢量或者使用发射权重矢量作为在发射中使用的最终发射权重矢量。在第一实施例中,预定标准是在幅度成分中是否存在信息。在第二实施例中,预定标准是在预定周期内的接收信号功率的变化幅度。如果接收信号功率的变化幅度较小,则原样使用计算得到的发射权重矢量而不进行校正,并对信号进行发射。
由于如图1所示的结构可以有效地用作根据第二实施例的通信系统150的结构,因此,这里省略对通信系统150的描述。在该第二实施例中,在基站设备34中新添加的是用于测量接收功率的变化值的测量单元。
图10是示出了根据第二实施例的用于设置发射权重矢量的过程流程图。基站设备34接收信号(S40)。接收响应矢量计算单元200计算接收响应矢量402(S42)。发射权重矢量计算单元100根据接收响应矢量402来计算发射权重矢量(S44)。测量单元测量接收信号中的功率变化值(S46)。如果在信号处理单元控制信号310中所包含的功率变化值不大于或等于阈值(S48中的“否”),则设置单元112选择发射权重矢量作为最终发射权重矢量信号314,并且基站设备34根据该最终发射权重矢量信号314来发射信号(S64)。另一方面,如果功率变化值大于或等于阈值(S48中的“是”),则发射权重矢量校正单元102校正发射权重矢量(S50),预测接收功率计算单元106计算预测接收功率值(352),并且更新单元110将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与过去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进行比较(S54)。
如果该差值大于或等于阈值(S56中的“是”)并且在N个帧内更新了校正后的发射权重矢量(S58中的“是”),则设置单元112选择先前校正后的发射权重矢量作为最终发射权重矢量信号314,并且基站设备34根据该最终发射权重矢量信号314来发射信号(S60)。另一方面,如果该差值不大于或等于阈值(S56中的“否”)或者在N个帧内未更新校正后的发射权重矢量(S58中的“否”),则设置单元112选择最近校正后的发射权重矢量,并且基站设备34根据这样选择的最终发射权重矢量信号314来发射信号(S62)。
下面将描述根据第二实施例配置的基站设备34的操作。由接收响应矢量计算单元200根据所接收到的信号来计算接收响应矢量402。发射权重矢量计算单元100根据接收响应矢量402得出发射权重矢量。发射权重矢量校正单元102校正发射权重矢量,并且预测接收功率计算单元106计算预测接收功率值。当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和过去的预测接收功率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阈值时,更新单元110选择过去校正后的发射权重矢量。并且当接收信号中的功率变化值大于或等于阈值时,设置单元112将过去校正后的发射权重矢量作为最终发射权重矢量信号314。分离单元72根据最终发射权重矢量信号314和预分离信号308来产生数字发射信号302,并对其进行发射。
根据第二实施例,如果接收信号功率的变化幅度较大,则根据接收响应矢量和发射权重矢量来预测在作为通信目标方的终端设备中的接收功率值,并且对发射权重矢量进行校正,从而使预测接收功率值几乎保持不变。结果,在终端设备中的接收功率值的范围可以位于预定范围内。此外,如果预定接收功率值的变化幅度较大,则停止发射权重矢量的更新,并且以恒定增益来发射这些信号。结果,可以减小在终端设备中的接收功率的不必要的较大变化。此外,如果停止更新发射权重矢量持续了比预定周期长的周期,将强制地更新发射权重矢量,从而使对发射权重矢量进行更新可以跟踪环境中的变化。
第三实施例
与第一实施例相似,根据第三实施例,通过根据预定标准在其间进行切换,或者使用校正后的权重矢量或者使用发射权重矢量作为在发射中所使用的最终发射权重矢量。在第一实施例中,预定标准是在幅度成分中是否存在信息。在第三实施例中,预定标准涉及在已经接收到预定参考的信号中所包含的所需波的功率与干扰波功率的功率比(此后称之为DU比)以及所需波的功率值。即,如果接收信号的DU比或所需波的功率值较小,则原样使用发射权重矢量而不需进行校正,并且发射这些信号。
由于图1所示的结构可以有效地用作根据第三实施例的通信系统150的结构,因此省略对通信系统150的描述。在第三实施例中,在基站设备34中新添加的是用于测量DU值和所需波的功率值的测量单元。
图11是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用于设置发射权重矢量的过程的流程图。基站设备34接收信号(S70)。接收响应矢量计算单元200计算接收响应矢量402(S72)。发射权重矢量计算单元100根据接收响应矢量402计算发射权重矢量(S74)。测量单元计算接收信号中的DU比和所需波的功率值(S76)。如果在信号处理单元控制信号310中所包含的DU比不大于阈值(S78中的“否”)或者所需波的功率值不大于或等于阈值(S80中的“否”),则设置单元112选择发射权重矢量作为最终发射权重矢量信号314,并且基站设备34根据该最终发射权重矢量信号314来发射信号(S96)。另一方面,如果DU比大于阈值(S78中的“是”)并且所需波的功率值大于或等于阈值(S80中的“是”),则发射权重矢量校正单元102校正发射权重矢量(S82),预测接收功率计算单元106计算预测接收功率值(S84),并且更新单元110将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与过去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进行比较(S86)。
如果该差值大于或等于阈值(S88中的“是”)并且在N个帧内更新了校正后的发射权重矢量(S90中的“是”),则设置单元112选择先前校正后的发射权重矢量作为最终发射权重矢量信号314,并且基站设备34根据该最终发射权重矢量信号314来发射信号(S92)。另一方面,如果该差值不大于或等于阈值(S88中的“否”)或者在N个帧内未更新校正后的发射权重矢量(S90中的“否”),则设置单元112选择最近校正后的发射权重矢量,并且基站设备34根据这样选择的最终发射权重矢量信号314来发射信号(S62)。
下面将描述根据第三实施例配置的基站设备34的操作。由接收响应矢量计算单元200根据所接收到的信号来计算接收响应矢量402。发射权重矢量计算单元100根据接收响应矢量402得出发射权重矢量。发射权重矢量校正单元102校正发射权重矢量,并且预测接收功率计算单元106计算预测接收功率值。当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和过去的预测接收功率值之间的差值大于或等于阈值时,更新单元110选择过去校正后的发射权重矢量。并且当DU比和所需波的功率值大于或等于阈值时,设置单元112将过去校正后的发射权重矢量作为最终发射权重矢量信号314。分离单元72根据该最终发射权重矢量信号314和预分离信号308来产生数字发射信号302,并对其进行发射。
根据第三实施例,如果接收信号的DU比较大并且所需波的功率值较大时,则根据接收响应矢量和发射权重矢量来预测在作为通信目标方的终端设备中的接收功率值,并且对发射权重矢量进行校正,从而使预测接收功率值几乎保持不变。结果,在终端设备中的接收功率值的范围可以位于预定范围内。此外,如果预测接收功率值中的变化幅度较大,则停止发射权重矢量的更新,并且以恒定增益来发射这些信号。结果,可以减小在终端设备中的接收功率的不必要的较大变化。此外,如果停止更新发射权重矢量持续了比预定周期长的周期,将强制地更新发射权重矢量,从而使对发射权重矢量进行更新可以跟踪环境中的变化。
第四实施例
在第三实施例中,作为要用于发射的最终发射权重矢量,如果接收信号的DU比和所需波的功率值较大,则选择校正后的发射权重矢量。而如果接收信号的DU比或者所需波的功率值减小,则选择发射权重矢量。根据第四实施例,为了进一步简化设备的结构,如果接收信号的DU比或者所需波的功率值较小,则使用发射权重矢量作为最终发射权重矢量,并且不进行自适应阵列天线处理,相反,如果接收信号的DU比和所需波的功率值都较大时,只使用单个天线进行发射。
由于图1所示的结构还可以有效地用作根据第四实施例的通信系统150的结构,因此在此省略对通信系统150的描述。
图12示出了根据第四实施例的发射权重矢量设置单元76的结构。发射权重矢量设置单元76包括发射权重矢量计算单元100、所需波功率计算单元114、DU比计算单元116、干扰波成分计算单元118和设置单元112。
所需波功率计算单元114根据接收响应矢量402来计算所需波的功率值。其中所使用的计算方法可以是任意的。例如,总计接收响应矢量402中的每一个成分。
干扰波成分计算单元118根据在接收响应矢量402中所包含的所需波成分,从数字接收信号300中计算干扰波成分的功率值。
DU比计算单元116根据在接收响应矢量402中所包含的所需波成分和由干扰波成分计算单元118计算得到的干扰波成分的功率值,来计算DU比。
根据来自DU比计算单元116的DU比和来自所需波功率计算单元114的预定所需波的功率值,设置单元112或者选择来自发射权重矢量计算单元100的发射权重矢量或者选择针对其仅使最终权重矢量信号314中的单个成分有效的值。后者对应于由单个全向天线所进行的通信。
图13是示出了根据第三实施例的用于设置发射权重矢量的过程流程图。基站设备34接收信号(S100)。接收响应矢量计算单元200计算接收响应矢量402(S102)。发射权重矢量计算单元100根据接收响应矢量402计算发射权重矢量(S104)。DU比计算单元116测量接收信号中的DU比,而所需波功率计算单元114测量所需波的功率值(S106)。如果DU比不大于阈值(S108中的“否”)或者所需波的功率值不大于或等于阈值(S110中的“否”),则设置单元112选择发射权重矢量作为最终发射权重矢量信号314,并且基站设备34根据该最终发射权重矢量信号314来发射信号(S114)。另一方面,如果DU比大于阈值(S108中的“是”)并且所需波的功率值大于或等于阈值(S110中的“是”),则设置单元112只选择单个天线,并且由该单个天线对信号进行全向发射(S112)。
下面将描述根据第四实施例配置的基站设备34的操作。由接收响应矢量计算单元200根据所接收到的信号来计算接收响应矢量402。发射权重矢量计算单元100根据接收响应矢量402得出发射权重矢量。所需波功率计算单元114计算所需波的功率值,并且DU比计算单元116计算DU比。并且当所需波的功率值和DU比大于或等于阈值时,设置单元112确定针对其仅使与单个天线相对应的最终发射权重矢量信号314有效的最终发射权重矢量信号314。分离单元72根据该最终发射权重矢量信号314和预分离信号308来产生数字发射信号302,并且对其进行发射。
根据第四实施例,当接收信号的DU比较大并且所需波的功率值较大时,将自适应阵列天线切换到单个的全向天线。因此,在发射功率保持不变的同时,能够实现简单的处理。
已经根据仅作为实例的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应该理解,对于上述每一个组件和处理步骤的组合存在其他各种修改,并且这样的修改包括在本发明的范围内。
在第一到第三实施例中,在更新单元112选择了校正后的发射权重矢量之后,设置单元112根据信号处理单元控制信号310来确定最终发射权重矢量信号314。然而,本发明不限于此,例如,更新单元110可以在设置单元112通过信号处理单元控制信号310获得信息之后来选择校正后的发射权重矢量。在此修改后的实例中,如果采用由发射权重矢量计算单元100计算得到的发射权重矢量作为最终发射权重矢量信号314,则根本不需要设置发射权重矢量校正单元102、预测接收功率计算单元106和更新单元110。即,从最终发射权重矢量信号314从输出特定值就足够了。
在第一实施例中,调制解调器单元20改变调制方法,以便改变数据发射速率。然而,数据发射速率可以利用除了调制方法之外的其他因素来改变。例如,可以改变差错校正的编码速率。在该修改后的实例中,通过组合调制方法和编码速率,可以按照更为详细和精确的方式来调节数据发射速率。即,如果数据发射速率采用多个值,也是可接受的。
在第一到第四实施例中,接收权重矢量计算单元68使用自适应算法来估算接收权重矢量312,并且接收响应矢量计算单元200使用相关处理来估算接收响应矢量402。然而,可以在接收权重矢量计算单元68和接收响应矢量计算单元200处进行与此不同的处理。例如,在接收权重矢量计算单元68和接收响应矢量计算单元200处可以只执行自适应算法和相关处理之一。在这种情况下,接收权重矢量计算单元68和接收响应矢量计算单元200可以整体地配置。而且,在接收权重矢量计算单元68和接收响应矢量计算单元200处可以执行利用与自适应算法或相关处理不同的诸如MUSIC(多信号分类)算法的到达方向估计。在该修改中,同样以更大的精度来区分和识别所需波和不需要的波。即,只要修改后的实例可以估算通过其在利用自适应阵列天线的信号处理中能够分离多个接收信号的值,修改后的实例就是可接受的。
虽然已经通过典型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了描述,应该理解,在不脱离由所附权利要求所限定的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另外进行许多修改和替换。

Claims (36)

1.一种无线设备,包括:
处理单元,用于对要发射到预定终端设备的信号进行自适应阵列处理;以及
发射器,用于向终端设备发射由所述处理单元处理的信号,
其中,所述处理单元按照使在终端设备处的接收功率几乎保持不变的方式来控制发射功率。
2.一种无线设备,包括:
接收器,用于从预定终端设备接收信号;
接收响应特征计算单元,用于根据由所述接收器接收到的信号,计算针对所述终端设备的接收响应特征;
发射权重因子计算单元,用于根据由所述接收器接收到的信号,计算针对终端设备的候选发射权重因子;
预测功率计算单元,用于根据该候选发射权重因子和该接收响应特征,计算终端设备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
存储器,用于存储由所述预测功率计算单元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
设置单元,如果过去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和由所述预测功率计算单元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之间的差值小于预定的阈值,则所述设置单元将发射权重因子更新和设置为由所述发射权重因子计算单元计算得到的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而如果所述差值大于或等于该预定的阈值,则所述设置单元不更新地设置发射权重因子;以及
发射器,用于根据由所述设置单元所设置的发射权重因子,向终端设备发射信号。
3.一种无线设备,包括:
接收器,用于从预定终端设备接收信号;
接收响应特征计算单元,用于根据由所述接收器接收到的信号,计算针对所述终端设备的接收响应特征;
发射权重因子计算单元,用于根据由所述接收器接收到的信号,计算针对终端设备的候选发射权重因子;
校正单元,用于按照使候选发射权重因子和接收响应特征之间的关系接近于在指定的数值范围内的预定值的方式,对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进行校正;
预测功率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校正后的候选发射权重因子和接收响应特征,计算终端设备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
存储器,用于存储由所述预测功率计算单元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
设置单元,如果过去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和由所述预测功率计算单元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之间的差值小于预定的阈值,则所述设置单元将发射权重因子更新和设置为由所述发射权重因子计算单元计算得到的候选发射权重因子的校正值,而如果所述差值大于或等于该预定的阈值,则所述设置单元不更新地设置发射权重因子;以及
发射器,用于根据由所述设置单元所设置的发射权重因子,向终端设备发射信号。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无线设备,其特征在于:如果设置了发射权重因子,而在比预定时间段更长的时间内所述发射权重因子还未被更新,所述设置单元对发射权重因子进行更新,而不考虑过去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和因而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之间的差值。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无线设备,其特征在于:如果设置了发射权重因子,而在比预定时间段更长的时间内所述发射权重因子还未被更新,所述设置单元对发射权重因子进行更新,而不考虑过去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和因而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之间的差值。
6.一种无线设备,包括:
接收器,用于从预定终端设备接收信号;
接收响应特征计算单元,用于根据由所述接收器接收到的信号,计算针对所述终端设备的接收响应特征;
发射权重因子计算单元,用于根据由所述接收器接收到的信号,计算针对终端设备的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
校正单元,用于按照使候选发射权重因子和接收响应特征之间的关系接近于在指定的数值范围内的预定值的方式,对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进行校正;
预测功率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校正后的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和接收响应特征,计算终端设备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
存储器,用于存储由所述预测功率计算单元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
设置单元,如果过去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和由所述预测功率计算单元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之间的差值小于预定的阈值,则所述设置单元通过更新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将发射权重因子设置为校正后的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而如果所述差值大于或等于该预定的阈值,则所述设置单元不更新地设置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以及
信息输入单元,用于向要发射的信号输入信息;
设置单元,用于根据输入到要发射信号上的信息,或者设置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或者设置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作为发射权重因因子;以及
发射器,用于根据由所述设置单元所设置的发射权重因子,向终端设备发射信号。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设备,其特征在于:如果设置了发射权重因子,而在比预定时间段更长的时间内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还未被更新,所述设置单元通过更新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进行设置,而不考虑过去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和因而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之间的差值。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设备,其特征在于:作为输入到要发射信号上的信息,所述信息输入单元输入表示在要发射信号的幅度成分中是否包含预定信息的信息,并且如果在要发射信号的幅度成分中未包含该预定信息,则所述设置单元设置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作为发射权重因子,而如果在要发射信号的幅度成分中包含该预定信息,则所述设置单元设置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作为发射权重因子。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测量单元,用于测量在预定周期内的接收信号功率的变化幅度,
作为输入到要发射信号上的信息,所述信息输入单元输入功率变化的幅度,以及
如果功率变化幅度小于预定阈值,则所述设置单元设置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作为发射权重因子,而如果功率变化的幅度大于或等于预定的阈值,所述设置单元设置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作为发射权重因子。
10.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测量单元,用于测量接收信号的功率值,
作为输入到要发射信号上的信息,所述信息输入单元输入所述功率值,以及
如果所述功率值小于预定阈值,所述设置单元设置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作为发射权重因子,而如果所述功率值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所述设置单元设置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作为发射权重因子。
11.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无线设备,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测量单元,用于测量从终端设备接收到的信号的功率值与从另一终端设备接收到的信号功率值的功率比,
作为输入到要发射信号上的信息,所述信息输入单元输入所述功率比,以及
如果所述功率比小于预定阈值,所述设置单元设置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作为发射权重因子,而如果所述功率比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所述设置单元设置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作为发射权重因子。
12.一种无线设备,包括:
接收器,用于通过多个天线从终端设备接收信号;
测量单元,用于测量该接收信号功率的变化幅度;
发射权重因子计算单元,用于根据所接收到的信号,计算针对终端设备的发射权重因子;以及
发射器,如果由所述测量单元测量到的功率变化幅度小于预定阈值,所述发射器通过多个天线,根据由所述发射权重因子计算单元计算得到的发射权重因子来发射信号,而如果由所述测量单元测量到的功率变化幅度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则所述发射器通过多个天线之一来发射信号。
13.一种发射方法,当对要发射到终端设备的信号进行自适应阵列处理时,所述发射方法按照使在预定终端设备处接收到的接收功率几乎保持不变的方式来控制发射功率。
14.一种发射方法,用于根据来自作为目标通信方的无线设备的接收信号,计算针对所述无线设备的发射权重因子,根据接收到的信号和计算得到的发射权重因子来估算所述无线设备的接收功率的变化幅度,并且如果接收功率的变化幅度大于预定阈值,则以计算得到的发射权重因子向无线设备发射信号,而如果接收功率的变化幅度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则以到目前为止已经使用的发射权重因子向无线设备发射信号。
15.一种发射方法,包括步骤:
从预定终端设备接收信号;
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来计算针对所述终端设备的接收响应特征;
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来计算针对终端设备的候选发射权重因子;
根据候选发射权重因子和接收响应特征来计算终端设备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
将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存储在存储器中;
如果过去存储在存储器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和通过计算预测接收功率值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之间的差值小于预定阈值,则通过用计算得到的候选发射权重因子更新发射权重因子来进行设置,而如果所述差值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则不更新地设置发射权重因子;以及
根据由所述设置设定的发射权重因子,向终端设备发射信号。
16.一种发射方法,包括步骤:
从预定终端设备接收信号;
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来计算针对所述终端设备的接收响应特征;
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来计算针对终端设备的候选发射权重因子;
按照使候选发射权重因子和接收响应特征之间的关系接近于在指定数值范围内的预定值的方式,对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进行校正;
根据校正后的候选发射权重因子和接收响应特征来计算终端设备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
将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存储在存储器中;
如果过去存储在存储器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和通过计算预测接收功率值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之间的差值小于预定阈值,则通过用校正后的候选发射权重因子更新发射权重因子来进行设置,而如果所述差值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则不更新地设置发射权重因子;以及
根据由所述设置设定的发射权重因子,向终端设备发射信号。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发射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设置了发射权重因子,而在比预定时间段更长的时间内所述发射权重因子还未被更新,进行所述设置,从而对发射权重因子进行更新,而不考虑过去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和因而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之间的差值。
18.根据权利要求16所述的发射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设置了发射权重因子,而在比预定时间段更长的时间内所述发射权重因子还未被更新,进行所述设置,从而对发射权重因子进行更新,而不考虑过去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和因而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之间的差值。
19.一种发射方法,包括步骤:
从预定终端设备接收信号;
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来计算针对所述终端设备的接收响应特征;
根据接收到的信号来计算针对终端设备的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
按照使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和接收响应特征之间的关系接近于在指定数值范围内的预定值的方式,对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进行校正;
根据校正后的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和接收响应特征来计算终端设备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
将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存储在存储器中;
如果过去存储在存储器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和通过计算预测接收功率值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之间的差值小于预定阈值,则通过用校正后的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更新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由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进行设置,而如果所述差值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则不更新地设置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
将信息输入到要发射信号上;
根据输入到要发射信号上的信息,或者设置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或者设置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作为发射权重因子;以及
根据由所述设置设定的发射权重因子,向终端设备发射信号。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发射方法,其特征在于:如果设置了发射权重因子,而在比预定时间段更长的时间内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还未被更新,所述更新或不更新设置步骤则通过更新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进行所述设置,而不考虑过去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和因而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之间的差值。
21.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发射方法,其特征在于:作为输入到要发射信号上的信息,所述输入步骤输入表示在要发射信号的幅度成分中是否包含预定信息的信息,并且如果在要发射信号的幅度成分中未包含该预定信息,则所述设置步骤设置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作为发射权重因子,而如果在要发射信号的幅度成分中包含该预定信息,则所述设置步骤设置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作为发射权重因子。
22.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发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测量在预定周期内的接收信号功率的变化幅度,
作为输入到要发射信号上的信息,所述输入信息输入功率变化的幅度,以及
如果功率变化幅度小于预定阈值,则所述设置步骤设置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作为发射权重因子,而如果功率变化的幅度大于或等于预定的阈值,则所述设置步骤设置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作为发射权重因子。
23.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发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测量接收信号的功率值,
作为输入到要发射信号上的信息,所述输入信息输入所述功率值,以及
如果所述功率值小于预定阈值,则所述设置步骤设置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作为发射权重因子,而如果所述功率值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则所述设置步骤设置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作为发射权重因子。
24.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发射方法,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测量从终端设备接收到的信号的功率值与从另一终端设备接收到的信号功率值的功率比,
作为输入到要发射信号上的信息,所述输入信息输入所述功率比,以及
如果所述功率比小于预定阈值,则所述设置步骤设置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作为发射权重因子,而如果所述功率比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则所述设置步骤设置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作为发射权重因子。
25.一种发射方法,包括步骤:
通过多个天线从终端设备接收信号;
测量接收信号功率的变化幅度;
根据所接收到的信号,计算针对终端设备的发射权重因子;以及
如果由所述测量步骤测量到的功率变化幅度小于预定阈值,则通过多个天线,根据由所述计算计算得到的发射权重因子来发射信号,而如果由所述测量步骤测量到的功率变化幅度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则通过多个天线之一来发射信号。
26.一种可由计算机执行的程序,所述程序包括实现以下步骤的功能:
从预定终端设备中接收存储器中的信号;
根据在存储器中接收到的信号来计算针对所述终端设备的接收响应特征;
根据在存储器中接收到的信号来计算针对终端设备的候选发射权重因子;
根据候选发射权重因子和接收响应特征来计算终端设备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
将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存储在存储器中;
如果过去存储在记录设备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和通过计算预测接收功率值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之间的差值小于预定阈值,则通过用计算得到的候选发射权重因子更新存储的发射权重因子来进行设置,而如果所述差值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则不更新地设置所存储的发射权重因子;以及
根据所存储的通过所述设置设定的发射权重因子,向终端设备发射信号。
27.一种可由计算机执行的程序,所述程序包括实现以下步骤的功能:
从预定终端设备中接收存储器中的信号;
根据存储器中所接收到的信号来计算针对所述终端设备的接收响应特征;
根据在存储器中所接收到的信号来计算针对终端设备的候选发射权重因子;
按照使候选发射权重因子和接收响应特征之间的关系接近于在指定数值范围内的预定值的方式,对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进行校正;
根据校正后的候选发射权重因子和接收响应特征来计算终端设备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
将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存储在存储器中;
如果过去存储在存储器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和通过计算预测接收功率值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之间的差值小于预定阈值,则通过用校正后的候选发射权重因子更新存储的发射权重因子来进行设置,而如果所述差值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则不更新地设置所存储的发射权重因子;以及
根据所存储的通过所述设置设定的发射权重因子,向终端设备发射信号。
28.根据权利要求26所述的程序,其特征在于:如果设置了发射权重因子,而在比预定时间段更长的时间内所述发射权重因子还未被更新,进行所述设置,从而对发射权重因子进行更新,而不考虑过去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和因而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之间的差值。
29.根据权利要求27所述的程序,其特征在于:如果设置了发射权重因子,而在比预定时间段更长的时间内所述发射权重因子还未被更新,进行所述设置,从而对发射权重因子进行更新,而不考虑过去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和因而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之间的差值。
30.一种可由计算机执行的程序,所述程序包括实现以下步骤的功能:
从预定终端设备中接收存储器中的信号;
根据在存储器中所接收到的信号来计算针对所述终端设备的接收响应特征;
根据在存储器中所接收到的信号来计算针对终端设备的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
按照使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和接收响应特征之间的关系接近于在指定数值范围内的预定值的方式,对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进行校正;
根据校正后的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和接收响应特征来计算终端设备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
将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存储在存储器中;
如果过去存储在存储器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和通过计算预测接收功率值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之间的差值小于预定阈值,则通过用校正后的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更新存储的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来进行设置,而如果所述差值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则不更新地设置所存储的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
将信息输入到要发射信号上;
根据输入到要发射信号上的信息,或者设置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或者设置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作为存储的发射权重因子;以及
根据所存储的通过所述设置设定的发射权重因子,向终端设备发射信号。
31.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程序,其特征在于:如果设置了发射权重因子,而在比预定时间段更长的时间内所存储的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还未被更新,更新或不更新的所述设置通过更新所存储的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进行所述设置,而不考虑过去存储在所述存储器中的预测接收功率值和因而计算得到的预测接收功率值之间的差值。
32.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程序,其特征在于:作为输入到要发射信号上的信息,所述输入向存储器输入表示在要发射信号的幅度成分中是否包含预定信息的信息,并且如果在要发射信号的幅度成分中未包含该预定信息,则所述设置步骤设置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作为发射权重因子,而如果在输入到存储器中的、要发射信号的幅度成分中包含预定信息,则所述设置将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设置到所存储的发射权重因子。
33.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程序,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测量在预定周期内的接收信号功率的变化幅度,
作为输入到要发射信号上的信息,所述输入信息向存储器输入功率变化的幅度,以及
如果输入到存储器中的功率变化幅度小于预定阈值,所述设置将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设置到所存储的发射权重因子,而如果输入到存储器中的功率变化的幅度大于或等于预定的阈值,所述设置将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设置到所存储的发射权重因子。
34.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程序,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测量接收信号的功率值,
作为输入到要发射信号上的信息,所述输入信息向存储器输入所述功率值,以及
如果输入到存储器中的所述功率值小于预定阈值,所述设置将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设置到所存储的发射权重因子,而如果输入到存储器中的所述功率值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则所述设置将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设置到所存储的发射权重因子。
35.根据权利要求30所述的程序,其特征在于还包括测量从终端设备接收到的信号的功率值与从另一终端设备接收到的信号功率值的功率比,
作为输入到要发射信号上的信息,所述输入信息向存储器输入所述功率比,以及
如果输入到存储器中的所述功率比小于预定阈值,所述设置将第一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设置到所存储的发射权重因子,而如果输入到存储器中的所述功率比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所述设置将第二候选发射权重因子设置到所存储的发射权重因子。
36.一种可由计算机执行的程序,所述程序包括实现以下步骤的功能:
通过多个天线从终端设备接收存储器中的信号;
测量在存储器中所接收到的信号功率的变化幅度;
根据存储器中所接收到的信号,计算针对终端设备的发射权重因子;以及
如果由所述测量步骤测量到的功率变化幅度小于预定阈值,则通过多个天线,根据计算得到的发射权重因子来发射信号,而如果由所述测量步骤测量到的功率变化幅度大于或等于预定阈值,则通过多个天线之一来发射信号。
CNB2004100314772A 2003-03-27 2004-03-29 发射方法和利用该方法的无线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15269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3088728A JP3933597B2 (ja) 2003-03-27 2003-03-27 送信方法およびそれを利用した無線装置
JP2003088728 2003-03-2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34894A true CN1534894A (zh) 2004-10-06
CN1315269C CN1315269C (zh) 2007-05-09

Family

ID=3298522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2004100314772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15269C (zh) 2003-03-27 2004-03-29 发射方法和利用该方法的无线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7209713B2 (zh)
JP (1) JP3933597B2 (zh)
CN (1) CN1315269C (zh)
TW (1) TWI288571B (zh)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51845B2 (en) 2005-09-26 2010-07-06 Kyocera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01557250B (zh) * 2008-04-10 2013-02-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方向预测的智能天线权值生成方法和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555053B2 (en) * 2004-04-14 2009-06-30 Broadcom Corporation Long training sequence for MIMO WLAN systems
JP2006140927A (ja) 2004-11-15 2006-06-01 Sanyo Electric Co Ltd 無線装置、送信制御方法および送信制御プログラム
US7526308B2 (en) * 2005-04-28 2009-04-28 Intel Corporation Adaptive control physical carrier sense parameters in wireless networks
CN1870461B (zh) * 2005-05-24 2011-06-01 都科摩(北京)通信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 基于随机发射波束成形的mimo系统及其用户调度方法
KR100705448B1 (ko) * 2005-12-09 2007-04-09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다중 안테나로 구성된 ofdm에서 채널 정보 및 코드북을이용한 송신 전력 할당 방법 및 장치
WO2009008306A1 (ja) * 2007-07-06 2009-01-15 Ntt Docomo, Inc. 移動通信システムにおける基地局装置及び指向性制御方法
JP4926879B2 (ja) * 2007-08-02 2012-05-09 日本無線株式会社 中継装置
KR101196258B1 (ko) * 2008-11-19 2012-11-05 한국전자통신연구원 방송 서비스 제공 장치와 그 방법 및 이를 위한 시스템
US9007898B2 (en) 2011-02-01 2015-04-14 Google Inc. System to share network bandwidth among competing applications
US9559956B2 (en) * 2011-02-01 2017-01-31 Google Inc. Sharing bandwidth among multiple users of network applications
US8611829B2 (en) * 2011-08-09 2013-12-17 Motorola Mobility Llc Tunable filter feedback to control antenna switch diversity
JP6075751B2 (ja) * 2012-08-07 2017-02-08 京セラ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およびキャリブレーション方法
JP2015126310A (ja) * 2013-12-26 2015-07-06 株式会社東芝 通信装置、通信制御方法およびプログラム
US20220299619A1 (en) * 2015-07-17 2022-09-22 Yuqian HU Method, apparatus, and system for wireless sensing based on linkwise motion statistics
US20170077733A1 (en) * 2015-09-10 2017-03-16 Qualcomm Incorporated Wireless power transmitting unit using metal plate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35238A (en) * 1990-11-16 1996-07-09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Spread spectrum adaptive power control communications system and method
US6940840B2 (en) * 1995-06-30 2005-09-06 Interdigital Technology Corporation Apparatus for adaptive reverse power control for spread-spectrum communications
IL120574A (en) * 1996-05-17 2002-09-12 Motorala Ltd Methods and devices for transmitter track weights
KR100468820B1 (ko) * 1997-08-04 2005-03-16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가중치기억장치를이용한적응위상배열안테나
JP2000022611A (ja) * 1998-06-29 2000-01-21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送信電力制御方法及び無線通信装置
JP2002026789A (ja) * 1998-09-11 2002-01-25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通信装置および指向性送信方法
FI108588B (fi) * 1998-12-15 2002-02-15 Nokia Corp Menetelmä ja radiojärjestelmä digitaalisen signaalin siirtoon
JP2000332666A (ja) * 1999-05-24 2000-11-30 Toshiba Tec Corp 無線通信システム
JP4303373B2 (ja) * 1999-09-14 2009-07-29 株式会社日立コミュニケーションテクノロジー 無線基地局装置
JP2001094487A (ja) * 1999-09-22 2001-04-06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無線送信装置及び送信ダイバーシチ方法
JP3872953B2 (ja) * 1999-12-27 2007-01-24 株式会社東芝 アダプティブアンテナを用いた無線通信装置
US6434366B1 (en) * 2000-05-31 2002-08-13 Motorola, Inc. Method and system for estimating adaptive array weights used to transmit a signal to a receiver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system
JP4493808B2 (ja) 2000-07-10 2010-06-30 株式会社アドバンテスト 光特性測定装置、方法、記録媒体
KR100452536B1 (ko) * 2000-10-02 2004-10-12 가부시키가이샤 엔.티.티.도코모 이동통신기지국 장치
JP3593969B2 (ja) * 2000-10-25 2004-11-2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送信アンテナ指向性制御装置及びその方法
US7020455B2 (en) * 2001-11-28 2006-03-28 Telefonaktiebolaget L M Ericsson (Publ) Security reconfiguration in a universal mobile telecommunications system
JP3742779B2 (ja) * 2002-03-22 2006-02-08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基地局装置およびセクタ制御方法
DE10302211B4 (de) * 2003-01-22 2006-02-02 Zf Sachs Ag Schwingungsdämpfer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751845B2 (en) 2005-09-26 2010-07-06 Kyocera Corporation Wireless communication method and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CN101557250B (zh) * 2008-04-10 2013-02-27 中兴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基于方向预测的智能天线权值生成方法和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15269C (zh) 2007-05-09
TWI288571B (en) 2007-10-11
JP2004297575A (ja) 2004-10-21
TW200501781A (en) 2005-01-01
JP3933597B2 (ja) 2007-06-20
US7209713B2 (en) 2007-04-24
US20040192239A1 (en) 2004-09-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315269C (zh) 发射方法和利用该方法的无线设备
CN1139195C (zh) 用于校准具有一个天线阵列的无线通信站的方法和设备
CN101057421A (zh) 无线电设备、发送控制方法和发送控制程序
CN1199495C (zh) 无线基站
CN1303768C (zh) 接收方法和接收机
CN1171399C (zh) 使用阵列天线的定向接收方法和自适应阵列天线装置
CN1790943A (zh) 在通信系统内传送信息的方法和系统
CN1716829A (zh) 异常检测方法及采用该方法的基站装置
CN1656647A (zh) 方向性天线自适应指向
CN101047399A (zh) 一种下行波束赋形的方法及装置
CN1369177A (zh) 不断变化的干扰环境中形成波束的设备和方法
CN1502174A (zh) 提供盲自适应估算和接收的方法与设备
CN1534895A (zh) 无线接收装置、自适应阵列处理控制方法及控制程序
CN1806398A (zh) 移动通讯系统中用自适应天线阵列接收数据的设备和方法
CN1201508C (zh) Cdma移动通信系统中的cdma接收设备和接收信号功率测量设备
CN1658526A (zh) 无线信道的下行波束赋形方法和装置
CN1489317A (zh) 无线电通信方法、基站和移动台
CN1620001A (zh) 无线通信装置、纠错方法和纠错程序
CN1531223A (zh) 发送方法及应用该方法的无线装置
CN1839564A (zh) 移动通信系统中采用自适应天线阵列技术接收信号的装置和方法
CN1489805A (zh) 自适应阵列装置、自适应阵列方法及程序
CN1802771A (zh) 自适应天线接收方法和自适应天线接收机
CN1643821A (zh) 无线装置、收发定向性控制方法及收发定向性控制程序
CN1305667A (zh) 用于量化软译码器的输入的方法与设备
CN1677894A (zh) 阵列天线无线电通信设备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ELLA WIRELESS CORP.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SANYO ELECTRIC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141114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41114

Address after: Luxemburg Luxemburg recorded valfor Rui Street No. 50

Patentee after: HERA WIRELESS S A

Address before: Japan's Osaka Moriguchi City

Patentee before: Sanyo Electric Co., Ltd.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509

Termination date: 2019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