背景技术
通常将LCD装置定义为能将信息处理单元中处理的数据以图像的形式显示出来,以便于用户的识别的装置。为了能以图像的形式显示数据,LCD装置采用了液晶,液晶中的透光率随所施加电场的强度而变化。
LCD装置需要能对液晶层施加电场,并且能向液晶层提供亮度均匀的光线的技术。液晶层可被分割成多个微小区域,对每个微区域施加强度不同的电场。可用薄膜晶体管和透明导电薄膜来向液晶层施加电场。
可用一种冷阴极荧光灯(CCFL)技术向液晶层提供光线。这是由于CCFL具有多方面的优点:高亮度、发白光、低发热、长寿命等等。在CCFL中,通过放出离解离子而产生的二次电子以及离子重新结合而产生的光电子,用电子激发荧光物质,从而产生光线。
图1是一种传统CCFL灯的透视图。
参见图1,CCFL10包括灯管5、第一电极8以及第二电极9。灯管5包括管体4、设置在管体4内壁上的荧光材料层3、以及充入到管体4中的放电气体2。第一、第二电极8和9设置在管体中,并相互正对。
CCFL10接收从外部电源提供的放电电压,该电压足以使电子从第一电极8移动到第二电极9,从而产生可见射线。为了接收放电电压,通过焊接工艺将第一电极8和第二电极9分别与第一灯线8a和第二灯线9a相连接。第一、第二灯线8a和9a连接到灯线连接器7上。
随着LCD装置显示尺寸的增大,LCD装置正确显示图像所要求的光照量也在迅速增加。因而,LCD装置需要一种CCFL,其长度大于图1所示CCFL10的长度。
图2是另一种传统CCFL灯的透视图。
在图2中,附图标记“21”和“22”分别指代第一和第二灯管。第一和第二灯管均为L形,并且成对构成灯20。附图标记“21a”、“21b”、“22a”、“22b”指代第一到第四灯线,这些灯线用于向第一、第二灯管21和22供给电压,附图标记“21c”和“21d”指代为第一到第四灯线21a、21b、22a、22b设置的两个灯线连接器。
考虑到相应LCD装置的尺寸,图1和图2所示的CCFL10和20存在许多缺点。具体来讲,由于L形CCFL20要设置第一到第四灯线21a、21b、22a、22b,这些灯线的长度要比图1所示CCFL10的长度长,从而会极大地增加采用此L形CCFL20的LCD装置的整体尺寸。
下面将参照图3对采用L形CCFL20的LCD装置在尺寸方面的缺陷进行说明。
图3是一局部剖开的透视图,示出了带有L形灯的LCD装置。
参见图3,LCD装置30包括接纳容器31,用于接纳L形的CCFL20和导光板32,该导光板用于接收从L形CCFL20来的光线。接纳容器31为六面体形状,其上表面是开口的,因而接纳容器31具有第一侧面31a、第二侧面31d、第三侧面(图中未示出)、第四侧面(图中未示出)以及一底面31c。导光板32为板形,包括四个侧面、一上表面和一下表面,导光板设置在接纳容器31的底面31c上。
L形CCFL20的第一灯管21具有第一、第二灯线21a和21b,该第一灯管21设置在接纳容器31的第二侧面31d与导光板32之间。L形CCFL20的第二灯管22具有第三、第四灯线22a和22b,该第二灯管22设置在接纳容器31的第一侧面31a与导光板32之间。
接纳容器31还包括第一挡肋31b和第二挡肋31e。第一挡肋31b设置在接纳容器31的第一侧面31a与第二灯管22之间,从而为第三灯线22a提供了第一容纳空间。第二挡肋31e设置在接纳容器31的第二侧面31d与第一灯管21之间,从而为第一灯线21a提供了第二容纳空间。与第二灯管22相连接的第三灯线22a容纳在第一侧面31a和第一挡肋31b之间,与第一灯管20相连接的第一灯线21a容纳在第二侧面31d和第二挡肋31e之间。
如上所述,该LCD装置需要在接纳容器31上制出第一、第二挡肋31b和31e,用于将第一、第三灯线21a和22a固定到接纳容器31上。因而,由于设置了第一、第二容纳空间,接纳容器31的尺寸增大,进而增大了LCD装置30的整体尺寸。
具体实施方式
图4是一示意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背光组件。
参见图4,背光组件250包括导光板280、第一灯210、第二灯220、放电电压供电部件230、灯连接构件240以及接纳容器260。
导光板280为板形,即具有至少三个侧面、一个光反射面和一个光发射面。在本发明中,导光板280分别具有第一、第二、第三和第四侧面281、282、283和284。
导光板280能改变光线的方向和光学性质。经第一到第四侧面281-284传送到导光板280的光线在被光反射面反射的过程中,光线方向和光学性质发生改变,并通过光发射面发射出去。
第一、第二灯210和220向导光板280的第一到第四侧面281、282、283和284提供光线。第一灯210分别向导光板280的第一、第二侧面281和282提供光线,第二灯220分别向第三、第四侧面283和284提供光线。
具体来讲,第一灯210为L形,其弯曲角度与第一侧面281和第二侧面282之间的夹角相同。
同样,第二灯220为L形,其弯曲角度与第三侧面283和第四侧面284之间的夹角相同。
第一、第二灯210和220都具有两个端部。第一灯210具有第一端部212d和第二端部212e,第二灯220具有第三端部222d和第四端部222e。
第一灯210的第一端部212d和第二灯220的第三端部222d分别邻近第二、第三侧面282和283构成的拐角设置,第一灯210的第二端部212e和第二灯220的第四端部222e分别邻近第一、第四侧面281和284构成的拐角设置。
下文中,将参照图5和图7对第一、第二灯210和220作详细的描述,图5是沿C-C线对图4所示灯的结构所作的截面视图。图7中的图线表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第一和第二灯之间的相位差。
第一灯210包括L形的第一灯管212、第一电极214和第二电极216。第一灯管212包括第一灯管体212a、敷设在第一灯管体212a内壁上的荧光材料212b、以及放电气体212c。第一灯管212还包括第一电极214和第二电极216,这两个电极分别设置在第一、第二端部212d和212e处。第一、第二电极214和216接收放电电压。
第二灯220包括L形的第二灯管222、第三电极224和第四电极226。第二灯管222包括第二灯管体222a、敷设在第二灯管体222a内壁上的荧光材料222b以及放电气体222c。第二灯管222还包括第三电极224和第四电极226,这两个电极分别设置在第三、第四端部222d和222e处。第三、第四电极224和226接收放电电压。
为了使第一、第二灯210和220工作,背光组件250需要设置放电电压供电部件230和灯连接构件240。
参见图4,放电电压供电部件230包括第一变换器235和第二变换器237。
第一变换器235包括第一电压供电部件235a,用于提供第一直流电;第一变流部件235b,用于将第一直流电变为第一交流电,该交流电具有第一相位和第一电压电平;以及第一输出端235c,用于将第一交流电从第一变流部件235b输出到第一灯210。第一输出端235c与第一灯210的第二电极216相连接。
第二变换器237包括第二电压供电部件237a,用于提供第一直流电;第二变流部件237b,用于将第一直流电变为第二交流电,该交流电具有第二相位和第二电压电平;以及第二输出端237c,用于将第二交流电从第二变流部件237b输出到第二灯220。第二输出端237c与第二灯220的第四电极226相连接。
第一和第二交流电的第一和第二电压电平足以将放电气体212c和222c电离。从第一输出端235c输出的第一交流电的第一电压电平与从第二输出端237c输出的第二交流电的第二电压电平相同。第一交流电的第一相位与第二交流电的第二相位不同。
参见图7,图线“A”示出了从第一输出端235c输出的第一交流电的第一相位,图线“B”示出了从第二输出端237c输出的第二交流电的第二相位。从图线“A”“B”可看出,从第一输出端235c输出的第一交流电与从第二输出端237c输出的第二交流电相互之间具有180°的相位差。
图6的示意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背光组件。
参见图6,放电电压供电部件231包括变换器239和相位调制器239a。
变换器239包括:直流供电部件239b,用于输送直流电;变流部件239c;第二、第三输出端239d和239e,用于并联地输出第一交流电,该第一直流电具有第一相位;相位调制器和第四输出端239f,用于从相位调制器239a输出第二交流电。
从直流供电部件239b输出的第一直流电被变流部件239c变换为具有第一相位的第一交流电。从变流部件239c输出的第一交流电被输送到第二、第三输出端239d和239e。
第二输出端239d与第一灯210的第二电极216相连接,第三输出端239d与相位调制器239a连接。相位调制器239a接收第一交流电并且产生出第二交流电,该第二交流电的相位相对于第一交流电的相位有180°的相差。从相位调制器239a输出的第二交流电通过相互连接着的第四输出端239f和第四电极226而输送到第二灯220。
在图4和图5中,尽管向第二、第四电极216和226输送了第一和第二交流电,但第一、第二灯210和220并没有开启。这是因为第一灯210的第一、第二电极214和216与第二灯220的第三、第四电极224和226并未构成闭合回路。
如果第一、第三电极214和224接地,则第一、第二灯210和220就将开启。但是,需要独立的灯线来对第一、第三电极214和224进行接地。
为了不采用独立的灯线就能将第一、第三电极214和224接地,背光组件250采用了灯连接构件240。
灯连接构件240使流经第一灯210的、具有第一相位的第一交流电与具有180°相差的第二交流电相互抵消,从而使第一、第三电极214和224分别降落到零电平。也就是说,通过灯连接构件240同时无需使用独立的灯线,就可使第一、第三电极214和224具有接地电平,即零电平,从而可从灯组件中去除独立的灯线。
可用任何导电材料来制成灯连接构件240,以获得接地的效果。此外,灯连接构件240还可以采用在第一电极214和第三电极224之间焊接的导线。
在本发明中,给出了灯连接构件240的两个实施例。
图8中的透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灯连接构件。
参见图8,夹扣型灯连接构件240能夹持第一、第二灯210和220的第一、第三电极214和224。
夹扣型灯连接构件240包括L形的导电板242和夹扣244。导电板242包括第一部分242a和第二部分242b。夹扣244包括设置在第一部分242a上的第一夹扣244a和设置在第二部分242b上的第二夹扣244b。
图9是一透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二实施例的灯连接构件。图10中的放大视图示出了第一灯管体212的第一电极214。图11中的放大视图表示了第二灯管体222的第三电极224。
参见图9,灯连接构件245包括导电承座246和绝缘套247,绝缘套用于隔绝导电承座246的外表面。导电承座246为管状,并包括第一端部246a和与第一端部246a相对的第二端部246b。
如图10和图11所示,第一灯210的第一电极214以及第二灯220的第三电极224分别设置在第一、第二灯管212和222的外表面上,从而可将第一、第二灯210和220装配到灯连接构件240和245上。
由于第一、第三电极214和224分别设置在第一、第二灯管212和222的外表面上,所以可容易地将第一、第三电极214和224连接到灯连接构件240和245上。同时,在使用图6所示仅具有一个变换器239的放电电压供电部件230来驱动第一、第二灯210和220的过程中,有减小亮度的不均匀度的可能。
图12是一分解透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第一实施例的灯连接构件、第一和第二灯的结构。
参见图12,第一灯210的第一电极214插入到第一夹扣244a中,第二灯220的第三电极224插入到第二夹扣244b中。
第一、第三电极214和224相对于第一、第二夹扣244a和244b的插入方法可用于第一、第二灯210和220的第二、第四电极216和226。在此情况下,第二、第四电极216和226必须设置在第一、第二灯管212和222的外表面上。灯连接构件240还与放电电压供电部件230的第一、第二输出端235c和237c相连接。
图13是一分解透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LCD装置。
参见图13,LCD装置500包括LCD板组件100、背光组件250、以及用于固定LCD板组件100和背光组件250的框架300。
背光组件250向LCD板组件100提供光线。背光组件250包括第一灯210、第二灯220、放电电压供电部件230、灯连接构件240(见图4和图6)、接纳容器260(见图4和图6)、导光板280、光学片290以及反射板270。
下文中,将参照图13到图15对LCD装置的装配方法进行描述。
图14的局部剖开透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背光组件、灯连接构件和框架。图15是沿D-D线所作的剖面图,示出了图13所示LCD装置结构。
如图13所示,反射板270、第一灯210和第二灯220、导光板280是依次容纳到接纳容器260中的。第一灯210、第二灯220被设置在接纳容器260与导光板280的第一到第四侧面281、282、283、284(见图4和图6)之间。
光学片290设置在导光板280上,光学片290包括散射片和棱镜片,散射片用于均匀地增大从导光板280发出的光线的亮度,棱镜片用于改变从散射片发出的光线的方向。
背光组件250与LCD板组件100装配。LCD板组件100接收从背光组件250来的光线,并通过对光线进行控制而发出带有图像信息的光线。
LCD板组件100包括薄膜晶体管(TFT)基片120、色彩过滤基片110以及介置在TFT基片120与色彩过滤基片110之间的液晶。
TFT基片120包括多个制在玻璃衬底上的透明像素电极。透明像素电极的数目取决于LCD板组件100的分辨率。透明像素电极接收从仅有几个微米大小的TFT来的电压。
色彩过滤基片110面对着TFT基片120,并包括接收基准电压的公共电极和用于对透过液晶的光线的波长进行过滤的滤色片。
介置在TFT基片120和色彩过滤基片110之间的液晶能响应于电场差而改变透光度,其中的场差是指色彩过滤基片110的公共电极与TFT基片120的像素电极之间的差值。
LCD板组件100还包括驱动模块130,用于向TFT基片120上的薄膜晶体管发送驱动信号。驱动模块130包括印刷电路板135和连接在印刷电路板135和TFT基片120之间的带状托插件137。
在将LCD板组件100和背光组件250接纳到接纳容器260中之后,可将框架300连接到接纳容器260上。通过将框架300连接到接纳容器260上,就使LCD板组件100和背光组件250固定到接纳容器中。
在图14中,附图标记“244c”指代冲击吸收件,用于防止第一、第二灯210和220被施加到接纳容器260上的冲击损坏。
框架300的形状为直线型,且底部是开口的,以露出LCD板组件100的有效显示面积,并在边缘部分制有弯边形状。框架300的边缘部分与接纳容器260的外表面相连接,从而将LCD板组件100固定到接纳容器260上,并保护了LCD板组件100的边缘部分。框架300是用适于将LCD装置500接地的不锈钢制成的。
在图14中,为了能表示出灯组件250和框架300之间的接地结构,未示出LCD板组件100、光学片290和导光板280。
参见图14和图15,背光组件250的灯连接构件240接地连接到框架300上。为此目的,灯连接构件240包括接地部分249,该部分延伸到接纳容器260的外表面。接地部分249将灯组件250接地连接到框架300。
从灯连接构件240延伸出的接地部分249与框架300相接触,从而将第一、第三电极214和224与框架300接地连接。
依照所述的LCD装置,可以去掉用于给所述灯提供电源电压的灯线,从而可减小LCD装置的整体尺寸,并易于更换所述灯。
尽管在上文描述了本发明示例性的实施方式,但可以理解:本发明并不仅限于这些示例实施方式,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本发明的设计思想和保护范围内可作出多种形式的改动和变型,本发明的保护范围由所附的权利要求限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