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02865471B - 发光器件阵列和背光单元 - Google Patents

发光器件阵列和背光单元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02865471B
CN102865471B CN201210109229.XA CN201210109229A CN102865471B CN 102865471 B CN102865471 B CN 102865471B CN 201210109229 A CN201210109229 A CN 201210109229A CN 102865471 B CN102865471 B CN 10286547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ight
guide plate
emitting device
device package
light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1210109229.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02865471A (zh
Inventor
徐日
晋洪范
李相雨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zhou Lekin Semiconduc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LG Innotek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LG Innotek Co Ltd filed Critical LG Innotek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0286547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6547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0286547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0286547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81Mechanical or electrical aspects of the light guide and light source in the lighting device peculiar to the adaptation to planar light guides, e.g. concerning packaging
    • G02B6/0086Positioning aspects
    • G02B6/0091Positioning aspects of the light source relative to the light guide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66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being coupled 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68Arrangements of plural sources, e.g. multi-colour light sour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1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means for improving the brightness uniformity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BOPTICAL ELEMENTS, SYSTEMS OR APPARATUS
    • G02B6/00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 G02B6/000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 G02B6/0011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 G02B6/0066Light guides; Structural details of arrangements comprising light guides and other optical elements, e.g. coupl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ing devices or systems the light guides being planar or of plate-like form characterised by the light source being coupled to the light guide
    • G02B6/0073Light emitting diode [LED]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器件阵列和背光单元,该发光器件阵列包括:基板,该基板包括第一区域和相对于该第一区域倾斜的第二区域;第一发光器件封装,该第一发光器件封装布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上;以及第二发光器件封装,该第二发光器件封装布置在所述第二区域上并相对于第一发光器件封装以90°和160°之间的倾斜角度倾斜。

Description

发光器件阵列和背光单元
相关申请的交叉引用
本申请要求2011年7月7日向韩国知识产权局提交的韩国专利申请No.10-2011-0067408的优先权,该韩国申请的公开内容在此通过引用的方式并入。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发光器件阵列和背光单元。
背景技术
发光二极管(LED)是利用化合物半导体的特性将电信号转换为光的器件并用在家用电器、遥控装置、电子记分板、显示器、各种自动化装置等中,并且LED的应用范围继续扩大。
采用LED的背光单元可以用在诸如液晶显示装置的显示装置中,并且还可以用在其它领域的照明装置中。通常使用的背光单元包括光源、用于扩散由该光源产生的光的导光板、以及用于扩展或集中从导光板出射的光的光学片。
以低电压驱动并且效率高的LED可以用作背光单元的光源。LED是包括诸如砷化镓(GaAs)、氮化镓(GaN)或氮化铟镓(InGaN)等的化合物半导体的两端子二极管。当电压被施加到LED的阴极端子和阳极端子时,LED利用电子和空穴复合时产生的光能而发出可见光。
根据光源的位置,背光单元可以分为边缘式背光单元和直下式背光单元。
边缘式背光单元通常应用于较小的液晶显示装置,例如笔记本电脑和台式机的显示器,并且具有以下优点:背光单元提供了高度均匀的光并具有长寿命,而且还有助于实现超薄的液晶显示装置。
当构造出采用发光器件的背光单元时,需要沿着特定方向引导由这些发光器件产生的光并确保在该背光单元的整个显示区域上的均匀发光。另外,为了提高生产率并增加用户的便利性,实现超薄、重量轻的背光单元也是一个重要课题。
发明内容
在一个实施例中,一种发光器件阵列包括:基板,该基板包括第一区域和相对于该第一区域倾斜的第二区域;第一发光器件封装,该第一发光器件封装布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上;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器件封装,该第二发光器件封装布置在所述第二区域上并相对于第一发光器件封装以90°和160°之间的倾斜角度倾斜。
在另一实施例中,一种背光单元包括导光板和至少一个发光器件阵列,该发光器件阵列邻近于导光板的、与导光板的一个侧表面的边缘相对应的角部布置,该发光器件阵列包括:基板,该基板包括第一区域和相对于所述第一区域倾斜的第二区域;第一发光器件封装,该第一发光器件封装布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上;以及至少一个第二发光器件封装,该第二发光器件封装布置在所述第二区域上并相对于第一发光器件封装以90°和160°之间的倾斜角度倾斜。
附图说明
从以下结合附图进行的详细描述中,将能更清楚地理解各个实施例的细节,在附图中: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包括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发光器件阵列的发光器件模块的分解透视图;
图2是图1所示的第一发光器件封装的透视图;
图3是图1所示的‘P’部分的第一实施例的放大视图;
图4是图1所示的‘P’部分的第二实施例的放大视图;
图5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发光器件阵列;
图6A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分解透视图;
图6B至图6E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局部截面图;
图7A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局部截面图;
图7B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局部截面图;
图7C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局部截面图;
图8是包括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液晶显示装置的透视分解视图;并且
图9是包括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背光单元(未示出)的电子设备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在实施例的说明中,应当理解,当一个层(或膜)、一个区域、一个图案或一个结构被称为在另一基板、另一层(或膜)、另一区域、另一垫或另一图案“上”或“下”时,它可以“直接”或“间接”位于该另一基板、另一层(或膜)、另一区域、另一垫或另一图案上,或者也可以存在一个或多个居间层。已经参考附图描述了层的这种位置。
在各个图中,为了便于说明和清楚起见,每一层的厚度或尺寸可以被夸大、省略或示意性地示出。而且,每个构成元件的尺寸并不完全反映其实际尺寸。
现在将详细参考各个实施例,附图中示出了这些实施例的示例。
图1是示意性地示出了包括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发光器件阵列的发光器件模块的分解透视图。
如图1所示,发光器件模块200包括电源控制模块210、发光器件阵列100和连接器130。
电源控制模块210可以包括:电源212,该电源212产生由嵌入在发光器件阵列100中的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消耗的电力;控制单元214,该控制单元214控制所述电源212的运行;以及连接器连接部216,该连接器连接部216连接到连接器130的一端。
这里,电源212在控制单元214的控制下运行并产生由发光器件阵列100消耗的电力。
控制单元214可以根据外部输入指令来控制电源212的运行。
该外部输入指令可以是从与发光器件模块200直接相连的输入装置(未示出)输出的指令,或者是从用于对包括发光器件模块200的设备的运行进行控制的遥控装置输出的指令,但其不限于此。
连接器连接部216连接到连接器130的一端,并且可以向连接器130提供由电源212供应的电力。
发光器件阵列100可以包括:一个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封装111至116;基板120,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封装111至116设置在该基板120上;以及连接器端子122,该连接器端子122形成在基板120上并连接到连接器130的另一端。
这里,连接器端子122可以经由连接器130而电连接到连接器连接部216。
基板120可以是普通印刷电路板(PCB)、柔性印刷电路板或金属电路板。当基板120是普通PCB时,基板120可以是单面PCB、双面PCB、多层PCB等。下面将参考该基板120是单面PCB的示例来描述各个实施例,但基板120不限于单面PCB。
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封装111至116可以但并非必须被划分成多个组(未示出),并且它们可以但并非必须串联或并联连接。
虽然图1所示的、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封装111至116的数目为7个,但对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封装111至116的总数,并无任何限制。
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封装111至116中的至少两个可以发射不同颜色的光或相同颜色的光,但并非必须如此。
例如,在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封装111至116发射白光的情形中,可以使用发射红光的发光器件封装和发射蓝光的发光器件封装来实现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封装111至116。从而,发射红光的发光器件封装和发射蓝光的发光器件封装可以交替地安装。还可以使用发射红光的发光器件封装、发射蓝光的发光器件封装和发射绿光的发光器件封装来实现发射白光的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封装111至116。
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封装111至116可以但并非必须具有相同的构造,并且,它们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但并非必须包括多个发光器件(未示出)。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封装111至116中的每一个均可以是从其侧表面发射光的侧发光式发光器件封装。
将参考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封装111至116具有相同构造的情形来给出以下描述。
图2是图1所示的第一发光器件封装的透视图。
图2所示的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具有与第二发光器件封装111至116相同的构造,并且,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的荧光材料的颜色和从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的发光器件发射的光的颜色中的至少一个可以不同于第二发光器件封装111至116。
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可以包括发光器件11和本体12,发光器件11设置在该本体12上。
本体12可以由如下项中的至少一种而形成:诸如聚邻苯二甲酰胺(PPA)的树脂材料、硅(Si)、铝(Al)、氮化铝(AlN)、AlOx、液态聚合物、光敏玻璃(PSG)、聚酰胺9T(PA9T)、间规聚苯乙烯(SPS)、金属材料、蓝宝石(Al2O3)、氧化铍(BeO)、陶瓷、以及印刷电路板(PCB)。
本体12可以通过注射成型、蚀刻等而形成,但并非必须如此。
本体12的顶表面可以具有各种形状,包括但不限于:三角形、矩形、多边形和圆形。
本体12可以具有空腔,发光器件11布置在该空腔中,该空腔的截面形状可以是杯形、凹碗形等,并且,本体12的限定该空腔的内表面可以沿向下方向倾斜地形成。
该空腔可以具有各种平面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四边形、多边形和椭圆形。
在本体12的下表面上可以布置有第一引线框架13和第二引线框架14,并且第一引线框架13和第二引线框架14可以包括例如从如下项中选出的一种或多种材料或合金:钛(Ti)、铜(Cu)、镍(Ni)、金(Au)、铬(Cr)、钽(Ta)、铂(Pt)、锡(Sn)、银(Ag)、磷us(P)、铝(Al)、铟(In)、钯(Pd)、钴(Co)、硅(Si)、锗(Ge)、铪(Hf)、钌(Ru)、以及铁(Fe)。
第一引线框架13和第二引线框架14中的每一个均可以形成为单层或多层结构,但并非必须如此。
本体12的内表面可以相对于第一引线框架13和第二引线框架14之一以一定倾斜角度倾斜地形成,并且,从发光器件11发射的光的反射角度可以根据该倾斜角度而改变,从而能够控制向外部发射的光的光束角(或光束范围)。从发光器件11向外部发射的光的会聚程度随着向外部发射的光的光束角的减小而增加,并随着该光束角的增大而减小。
本体12的内表面可以具有多个倾斜角度,但并非必须如此。
第一引线框架13和第二引线框架14可以电连接到发光器件11并分别连接外部电源(未示出)的正极和负极,以向发光器件11供应电力。
发光器件11可以安装在第一引线框架13上。发光器件11可以模片结合到第一引线框架13,并且可以通过引线(未示出)而引线结合到第二引线框架14,以从第一引线框架13和第二引线框架14接收电力。
这里,发光器件11可以引线结合或模片结合到第一引线框架13和第二引线框架14,但其不限于此。
在本体12上可以形成有阴极标记(未示出)。该阴极标记可以用于辨别该发光器件11的极性,即,第一引线框架13和第二引线框架14的极性,以防止在电连接该第一引线框架13和第二引线框架14时发生混淆。
发光器件11可以是发光二极管(LED)。该LED可以是发射例如红光、绿光、蓝光或白光的彩色LED或者是发射紫外光的紫外光(UV)LED,但并非必须如此。多个发光器件11可以安装在第一引线框架13上,并且至少一个发光器件11可以安装在第一引线框架13和第二引线框架14上,但对于发光器件11的数目及其安装位置,并无任何限制。
下面将参考该发光器件11是发射蓝光的蓝色发光器件的情形来描述各个实施例。
本体12可以包括填充所述空腔的树脂材料17。即,树脂材料17能够以双重模制结构或三重模制结构而形成,但并非必须如此。
树脂材料17可以形成为膜的形状,并且可以包括荧光材料和光学扩散材料中的至少一种,并且也可以包括不含有荧光材料和光学扩散材料的半透明材料,但对于树脂材料17的形状和组成,并无任何限制。
在一个实施例中,树脂材料17可以包括第一荧光材料15和第二荧光材料16,并且可以与硅材料(未示出)相混合或者能够以双重结构而形成,但对于树脂材料17的形成或组成,并无任何限制。
具体地,在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发射白光的情形中,由于发光器件11发射蓝光,所以第一荧光材料15和第二荧光材料16可以是红色荧光材料和绿色荧光材料。
虽然已经参考该树脂材料17包括第一荧光材料15和第二荧光材料16的情形描述了本实施例,但树脂材料17也可包括具有单一颜色的荧光材料,该荧光材料可以是黄色荧光材料,但其不限于此。
在发光器件11发射红光或绿光的情形中,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可以包括蓝色荧光材料和绿色荧光材料的混合物或者包括蓝色荧光材料和红色荧光材料的混合物,以发射白光。
图3是图1所示的‘P’部分的第一实施例的放大视图。
如图3所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发光器件阵列100可以包括: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多个第二发光器件封装111和112;以及基板120,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封装111、112布置在该基板120上。
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封装111、112可以具有相同的封装尺寸,并且,下面将参考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封装111、112具有相同构造的情形来描述本实施例。
这里,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可以邻近于基板120的一个边缘而布置。该边缘可以具有弯曲部,并且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可以根据该弯曲部而倾斜地布置。
即,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可以相对于被邻近于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布置的第二发光器件封装111以倾斜角度θ倾斜。
该倾斜角度θ可以在90°至160°的范围内。当倾斜角度θ小于90°时,从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的发光表面发射的光的光束范围(或光束角)(未示出)被朝向所述多个第二发光器件封装111和112的发光表面和侧表面引导,从而在所述边缘处产生暗区。当倾斜角度θ大于160°时,从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的发光表面发射的光的光束范围(或光束角)(未示出)并未大大不同于所述多个第二发光器件封装111和112的光束范围(未示出),因此不能减少基板120上布置的发光器件封装的总数。
这里,可以允许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与邻近于该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布置的第二发光器件封装111之间的第一分隔距离b1大于或等于所述多个第二发光器件封装111和112之间的第二分隔距离b2。
即,第一分隔距离b1可以根据倾斜角度θ而改变,并且可以与该倾斜角度θ成反比。
例如,当倾斜角度θ为160°时,第一分隔距离b1可以等于第二分隔距离b2,而当倾斜角度θ为90°时,第一分隔距离b1可以大于第二分隔距离b2。
如上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封装111和112彼此以第二分隔距离b2隔开,并且,如图1所示,第二发光器件封装114、115和116各自之间的分隔距离可以等于第二分隔距离b2。
当第一实施例中示出的发光器件阵列100的发光器件封装具有相同的封装尺寸时,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和第二发光器件封装111之间的第一分隔距离b1可以根据该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和第二发光器件封装111之间的倾斜角度θ而改变。
图4是图1所示的‘P’部分的第二实施例的放大视图。
图4中使用了与图3相同的附图标记,在下文中,将不再描述或仅简要描述第二实施例的与第一实施例类似的部分。
如图4所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发光器件阵列100可以包括: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多个第二发光器件封装111和112;以及基板120,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和多个第二发光器件封装111和112布置在该基板120上。
这里,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的封装尺寸可以不同于第二发光器件封装111和112的封装尺寸。
即,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可以具有第一封装尺寸a1,而第二发光器件封装111和112可以具有比第一封装尺寸a1小的第二封装尺寸a2。
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可以相对于被邻近于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布置的第二发光器件封装111以倾斜角度θ倾斜。
该倾斜角度θ可以在90°至160°的范围内。当倾斜角度θ小于90°时,从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的发光表面发射的光的光束范围(或光束角)(未示出)被朝向第二发光器件封装111和112的发光表面和侧表面引导,从而在所述边缘处产生暗区。当倾斜角度θ大于160°时,从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的发光表面发射的光的光束范围(或光束角)(未示出)并未大大不同于第二发光器件封装111和112的光束范围(未示出),因此不能减少基板120上布置的发光器件封装的总数。
这里,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和第二发光器件封装111之间的第一分隔距离b1可以大于所述多个第二发光器件封装111和112之间的第二分隔距离b2。
即,第一分隔距离b1可以根据该倾斜角度θ、第一封装尺寸a1和第二封装尺寸a2而改变,可以与倾斜角度θ成反比并且可以与第一封装尺寸a1和第二封装尺寸a2中的至少一个成正比。
然而,当倾斜角度θ为160°时,第一分隔距离b1和第二分隔距离b2之差可以最大,而当倾斜角度θ为90°时,第一分隔距离b1和第二分隔距离b2之差可以最小。
第二发光器件封装111和第三发光器件封装112彼此以第二分隔距离b2隔开,并且如图1所示,第五发光器件封装114、第六发光器件封装115和第七发光器件封装116各自之间的分隔距离可以等于第二分隔距离b2。
在第二实施例所示的发光器件阵列100中,邻近于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并具有第二封装尺寸a2的第二发光器件封装111与具有第一封装尺寸a1的第一发光器件封装110之间的第一分隔距离b1可以根据第一封装尺寸a1和倾斜角度θ而改变。
图5示出了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发光器件阵列200。
如图5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发光器件阵列200可以包括:第一发光器件封装210;第二发光器件封装211;以及基板220,第一发光器件封装210和第二发光器件封装211布置在该基板220上。
基板220可以包括以弯曲形状形成的第一区域222和第二区域224,并且第一区域222和第二区域224可以相对于彼此倾斜。
第一发光器件封装210可以布置在第一区域222上,而第二发光器件封装211可以布置在第二区域224上。可以使用发射红光的发光器件封装和发射蓝光的发光器件封装来实现发射白光的第一发光器件封装210和第二发光器件封装211。因此,发射红光的发光器件封装和发射蓝光的发光器件封装可以交替地安装。还可以使用发射红光的发光器件封装、发射蓝光的发光器件封装和发射绿光的发光器件封装来实现发射白光的发光器件封装。
第一发光器件封装210和第二发光器件封装211中的每一个均可以是向上发射光的顶发光式发光器件封装。
基板220可以具有多个弯曲部。当基板220具有两个弯曲部时,基板220可以包括第一区域、第二区域和第三区域,并且,每个所述区域上均可以布置有发光器件封装。
图6A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背光单元300的分解透视图,而图6A至图6E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背光单元300的局部截面图。
如图6A所示,根据本实施例的背光单元300是边缘光式背光单元并且包括发光器件阵列310和导光板320。发光器件阵列310包括基板316和发光器件封装312。基板316邻近于导光板320的、与导光板320的一个侧表面的边缘相对应的角部(或角部边缘)布置,并且基板316具有弯曲部314,从而形成90°至160°范围内的倾斜角度。发光器件阵列310包括布置在基板316的与导光板320面向的一部分上的发光器件封装312。
背光单元300是用于向液晶显示装置(未示出)提供光的装置,并且它可以位于液晶显示装置(未示出)的后侧。背光单元300可以向液晶显示装置(未示出)提供具有高亮度和适当视角的光。
发光器件封装312可以设置在基板316上。发光器件封装312可以电连接到基板316。发光器件封装312可以从外部接收电力、产生光并向导光板320提供该光。虽然发光器件封装312可以在基板316上设置成一个阵列,但对于发光器件封装312在基板316上如何排布,并无任何限制,并且,发光器件封装312也可以在基板316上设置成若干个阵列。发光器件封装312可以安装在基板316上而形成一定的倾斜角度,并且能够以任意形式布置在基板316上。
发光器件阵列310包括基板316和发光器件封装312,并且发光器件封装312能够以图5的实施例中描述的上述方式布置在基板316上。
发光器件封装312可以同时向导光板320的多个侧表面提供光。发光器件封装312能够防止在导光板320的角部处产生暗区。根据一个实施例,发光器件封装312可以向导光板320的一个角部提供光。
由于上文中已经参考图2详细地描述了发光器件封装312,在此将省略发光器件封装312的进一步详细说明。
基板316可以由具有高的热防护性的材料形成。基板316能够以一定的倾斜角度倾斜地形成。基板316是可弯曲的。基板316的一个部分可以是可弯曲的。基板316的一个部分可以弯曲成大致L形状。发光器件封装312可以设置在基板316的一个表面上。基板316的其上设置有发光器件封装312的所述表面可以面向导光板320的一个侧表面。
如图6B所示,基板316可以在纵向轴线的一个部分处弯曲。基板316可以在弯曲部314的两侧均设置有发光器件封装312。因此,基板316能够向导光板320的侧表面提供光。
当导光板320的顶表面是近似正方形时,基板316可以在上述纵向轴线的中间部分处弯曲,从而弯曲部314位于导光板320的、与导光板320的一个侧表面的边缘相对应的一个角部处。
基板316的弯曲部314可以设置在导光板320的一个角部处。基板316可以形成为包围导光板320的该角部的一部分。基板316可以面向导光板320的一个侧表面。基板316还可以同时面向导光板320的两个侧表面。
如图6C所示,根据另一实施例的基板316可以在两个部分处弯曲。基板316可以包括位于这两个弯曲部314之间的发光器件封装312。基板316可以设置成使得:设置在基板316的这两个弯曲部314之间的发光器件封装312面向导光板320的、与导光板320的一个侧表面的边缘相对应的角部。
例如,基板316可以包括第一区域31、第二区域32和第三区域33。
第一区域31可以相对于与第一区域31的一端相连的第二区域32、以90°和160°之间的角度倾斜。第一区域31还可以相对于与第一区域31的另一端相连的第三区域33、以90°和160°之间的角度倾斜。
第一发光器件封装可以布置在第一区域31上,第二发光器件封装可以布置在第二区域32上,并且第三发光器件封装可以布置在第三区域33上。虽然该第一发光器件封装、第二发光器件封装和第三发光器件封装可以是相同的发光器件封装312,但在某些实施例中,该第一发光器件封装、第二发光器件封装和第三发光器件封装可以具有不同尺寸,或者可以发射不同颜色的光。
设置在第二区域32上的发光器件封装可以向导光板320的角部发射光。
基板316可以具有设置在导光板320的一个角部处的一个弯曲部,以消除当未向导光板320的该角部提供光时可能产生的暗区。
基板316可以设置在导光板320的、与导光板320的一个侧表面的边缘相对应的一个角部处。基板316可以设置成包围导光板320的一个角部的一部分。基板316可以设置成使得:弯曲部314的内侧部分面向导光板320的、与导光板320的一个侧表面的边缘相对应的角部。
如图6D所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背光单元300的基板316可以具有多层结构。基板316的第一层31可以包括铝(Al)。由于该第一层31中包括铝,所以基板316可弯曲。基板316可以形成为L形状。基板316是可弯曲的,从而基板316可以弯曲成L形状,但并非必须如此。
如上所述,第一层31可以包括铝(Al)。第一层31可以弯曲。第一层31可以具有高的热防护性。第一层31是可弯曲的,从而提供了制造便利性。
第一层31可以具有300μm至500μm之间的厚度。当第一层31的厚度小于300μm时,由于这种小的厚度,第一层31可能具有不良的抗冲击性,从而导致制造困难并降低了热防护性。当第一层31的厚度大于500μm时,第一层31的可弯曲性可能降低,并且对于实现超薄的背光单元300而言,第一层31可能是一个障碍。
第二层32可以由绝缘材料形成。第二层32可以具有高的导热率。第二层32可以利用填充有导热颗粒的环氧树脂或硅树脂来形成,从而增加基板316的导热性。第二层32可以将第一层31和第三层33电气隔离。第二层32可以阻止第一层31中流动的电流被提供给第三层33。
第三层33可以由导电金属形成。例如,第三层33可以包括铜(Cu)。第三层33可以形成得非常薄。第三层33可以向发光器件封装312提供电力。第三层33可以与发光器件封装312接触。第三层33可以包括电极图案(未示出)。第三层33的该电极图案(未示出)可以电连接到发光器件封装312。第三层33可以通过该电极图案(未示出)向发光器件封装312提供电力。
基板316的其上设置有发光器件封装312的表面可以面向导光板320。例如,基板316可以面向导光板320的一个侧表面。基板316可以向发光器件封装312提供电力。
导光板320的一个侧表面可以面向基板316的、其上布置有发光器件封装312的表面。导光板320的顶表面和底表面的面积可以大于导光板320的侧表面的面积。导光板320的一个侧表面可以接收来自发光器件封装312的光。在导光板320的底表面上可以形成有导光板320的反射图案。导光板320还可以在底表面处包括反射图案层(未示出)。
该反射图案层(未示出)可以布置在导光板320的底表面上。该反射图案层(未示出)可以具有点或线的形式。可以通过将墨涂布于导光板320上或通过蚀刻导光板320来形成该反射图案层(未示出),但对于该反射图案层的形成过程或材料,并无任何限制。
可以使用以平坦形或楔形形成的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或透明丙烯酸树脂来作为导光板320。虽然导光板320也可以由玻璃形成,但对于导光板320的组成,并无任何限制。由于透明丙烯酸树脂的强度高,所以,透明丙烯酸树脂几乎不变形并具有小的重量和高的可见光透过率。在边缘光式背光单元中,发光器件封装312位于背光单元300的外表面处,从而背光单元300的边缘部分可能比其它部分更亮。由于导光板320具有高的可见光透过率,所以能够防止如下现象:即,光在背光单元300的整个表面上非均匀地穿过背光单元300并且亮度在背光单元300的边缘部分处增大。
导光板320可以把从发光器件封装312入射的光转换成表面光。导光板320的底表面可以倾斜地形成或者可以在导光板320的底表面处形成有倾斜图案,以造成不规则反射。导光板320可以利用这种反射来产生均匀的表面光。
该反射图案(未示出)可以形成在导光板320的底表面处。该反射图案(未示出)可以造成不规则的反射。可以考虑到该反射图案和发光器件封装312之间的距离来将该反射图案(未示出)形成为特定形状。可以通过成形所述导光板320的表面或通过将墨涂布于导光板320的表面上来形成该反射图案(未示出),但对于如何形成该反射图案,并无任何限制。该反射图案(未示出)可以防止从发光器件封装312入射在导光板320上的光集中于导光板320的表面的两端。该反射图案(未示出)可以允许光从导光板320的顶表面均匀地发射。该反射图案(未示出)可以向整个液晶显示面板提供具有高的亮度和均匀度的表面光。
在导光板320的顶表面上可以布置有光学片340、350和360。光学片340、350和360可以与导光板320交迭。光学片340、350和360可以包括扩散膜340、棱镜膜350和保护膜360。扩散膜340含有诸如珠子(bead)的扩散颗粒,以在导光板320的顶部处扩散光。棱镜膜350具有在棱镜膜350的顶表面处形成的棱镜图案,以在扩散膜340上方聚光。保护膜360层叠在棱镜膜350的顶部上以保护该棱镜膜350。棱镜膜350可以提高光的亮度。光学片340、350和360扩散并会聚在从发光器件封装312发射之后由导光板320引导的光,由此实现所期望的亮度和视角。
扩散膜340散射并会聚从发光器件封装312入射的光或者从棱镜膜350反射回的返回光,以实现均匀的亮度。
扩散膜340可以由薄片形式的透明树脂形成。例如,可以通过在聚碳酸酯或聚酯膜上涂覆用于光散射和会聚的树脂来形成该扩散膜340。
棱镜膜350包括在光学膜的表面上水平或竖直地形成的棱镜图案,以会聚从扩散膜340发射的光。
棱镜膜350的棱镜图案可以形成为具有三角形截面,以提高聚光效率。当使用具有90°垂直角度的直角棱镜时,棱镜膜350实现了最高亮度。
保护膜360可以层叠在棱镜膜350的顶部上,以保护该棱镜膜350。
反射片330形成在背光单元300的底部(即,后表面)处并朝向背光单元300的前部反射由发光器件封装312产生的光,以提高光传递效率。
图6E是根据另一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局部截面图。
如图6E所示,发光器件阵列310包括具有第一区域31和第二区域32的基板316以及布置在基板316上的发光器件封装312。
第一区域31和第二区域32可以相对于彼此以90°和160°之间的角度倾斜。第一发光器件封装可以布置在第一区域31上,并且第二发光器件封装可以布置在第二区域32上。虽然第一发光器件封装和第二发光器件封装可以是相同的发光器件封装,但如上文在图4的实施例中所述,在某些实施例中,第一发光器件封装和第二发光器件封装可以具有不同的尺寸或者可以发射不同颜色的光。
布置在第一区域31上的发光器件封装可以向导光板320的角部发射光。发光器件阵列310向导光板320以两个角度发射光,由此使导光板320的顶表面上出现暗区的可能性最小。
图7A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局部截面图,图7B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局部截面图,并且图7C是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背光单元的局部截面图。
如图7A所示,可以在导光板420的底表面上形成有反射图案422。反射图案422可以形成在导光板420的底表面上以实现均匀的表面光。
反射图案422可以设置在导光板420的底表面处。反射图案422可以不规则地反射被入射在导光板420上的光,以将该光导引到导光板420的顶表面。
反射图案422可以包括多个重复的图形。反射图案422的每一对相邻图形之间的间隔可以随着在该一对相邻图形与发光器件阵列410之间的距离增大而减小。反射图案422的每个图形的面积可以随着该图形与发光器件阵列410之间的距离增大而增大。
反射图案422可以控制被反射到导光板420的顶表面处的光的强度。反射图案422的每一对相邻图形之间的间隔可以受到调节以控制被反射到导光板420的顶表面处的光的强度。反射图案422的图形可以随着这些图形与发光器件阵列410之间的距离增大而布置得更加密集,以向所述顶表面反射更高强度的光。
反射图案422可以大致为圆弧的形式。反射图案422可以为曲线的形式。反射图案422可以为曲线阵列的形式。反射图案422可以为多个圆弧的形式。反射图案422可以为如下的多个圆弧的形式:这些圆弧以导光板420的、邻近于发光器件阵列410的角部为中心。反射图案422也可以是以导光板420的角部为中心的圆的一部分的形式。
反射图案422的这种圆弧可以将入射在导光板420上的光转换成表面光。光的强度随着与发光器件封装412的距离增大而减小,反射图案422可以使光的这种强度减小对表面光的均匀性的影响最小。
参考图7B,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背光单元400可以包括两个基板416。
可以在导光板420的两个不同角部处布置两个发光器件阵列410。当背光单元400包括多个发光器件阵列410时,能够增加在导光板420上入射的光的强度。
根据一个实施例,导光板420可以包括位于其侧表面之间的四个角部(或角部边缘)。如图7B所示,导光板420的顶表面和底表面中的每一个均可以采取四边形的形式。
发光器件阵列410可以分别布置在导光板420的、两个沿对角方向相对的角部处。每个发光器件阵列410的弯曲部414可以布置在导光板420的一个角部处。发光器件阵列410的其上设置有发光器件封装412的表面可以面向导光板420的一个侧表面。发光器件阵列410可以包括发光器件封装412,以消除导光板420上可能出现的暗区。多个发光器件阵列410可以彼此面对地布置以向导光板420的多个侧表面发射光,从而提高背光单元400的光的强度。
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反射图案422可以形成在导光板420的底表面上。该反射图案422可以包括与如下的虚拟线交叉的直线,该虚拟线把布置有发光器件阵列410的两个角部相连。例如,反射图案422可以包括把导光板420的、除了布置有发光器件阵列410的两个角部之外的两个角部相连的直线。反射图案422可以防止从两个方向入射的光集中在特定部分上。反射图案422可以允许导光板420的亮度在其中心和侧部处是均匀的。
如图7C所示,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背光单元可以包括两个发光器件阵列410。发光器件阵列410可以布置在导光板420的两个相邻角部处。当该背光单元包括多个发光器件阵列410时,能够增加在导光板420上入射的光的强度。
反射图案422可以包括沿着与把导光板420的、邻近于发光器件阵列410的两个角部相连的直线垂直的方向延伸的图形(例如,直线)。反射图案422可以包括当从顶部观察时、将一个四边形(即导光板420的形状)划分成两个矩形的直线。反射图案422可以包括被形成为在导光板420的中间划分该导光板420的图形。
反射图案422可以包括被形成为将导光板420划分成两个矩形的图形,以减少从发光器件阵列410的发光器件封装412入射的光集中在特定部分上的现象。反射图案422可以允许导光板420的亮度在其中心和侧部处是均匀的。反射图案422可以减少通过增加发光器件封装412而提高了其强度的光集中在特定部分上的现象。
图8是包括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背光单元570的液晶显示装置500的透视分解视图。上文已经描述过的部分将不再进一步详细描述。
在图8的实施例中,液晶显示装置500可以是包括液晶显示面板510和背光单元570的边缘光式液晶显示装置,该背光单元570向液晶显示面板510提供光。
液晶显示面板510可以利用从背光单元570接收的光来显示图像。液晶显示面板510可以包括彩色滤光片基板512和薄膜晶体管基板514,该彩色滤光片基板512和薄膜晶体管基板514在它们之间置入有液晶的情况下彼此面对。
彩色滤光片基板512可以为将通过液晶显示面板510显示的图像增加颜色。
薄膜晶体管基板514通过驱动膜517而电连接到印刷电路板518,在该印刷电路板518上安装有多个电路部件。薄膜晶体管基板514可以响应于从印刷电路板518提供的驱动信号而向所述液晶施加从印刷电路板518接收的驱动电压。
薄膜晶体管基板514可以包括薄膜晶体管和像素电极,该像素电极以薄膜的形式形成在另一透明基板(例如玻璃或塑料)上。
背光单元570可以包括发光器件封装524、导光板530、光学片550、560和564、以及反射片540。发光器件封装524发射光,并且导光板530将发光器件封装524提供的光转换成表面光并向液晶显示面板510提供该表面光。光学片550、560和564实现了从导光板530提供的光的均匀亮度分布并提高了垂直入射性。反射片540朝向导光板530的前表面反射从导光板530的后表面出射的光。光源模块520可以包括基板522和多个发光器件封装524,多个发光器件封装524安装在该基板522上以构成发光器件阵列520。
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背光单元570的基板522能够以一定的倾斜角度倾斜地形成,并且布置在导光板530的、与导光板530的一个侧表面的边缘相对应的角部处。发光器件封装524向导光板530的两个侧表面提供光,由此防止导光板530中出现暗区,导光板530的上述角部位于这两个侧表面之间。
利用根据本实施例的基板522,能够提高从背光单元570发射的光的强度并实现光学可靠性。
图9是包括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背光单元(未示出)的电子设备的截面图。
虽然在图9的实施例中把移动通信终端600示出为包括背光单元(未示出)的电子设备的一个实例,但对于包括该背光单元的电子设备的类型,并无任何限制。
根据本实施例的移动通信终端600可以包括听筒部分680、屏幕660、操作键670、以及照相机610。听筒部分680输出另一通话方的音频信号等。屏幕660可以用作显示装置。操作键670例如用于开始和结束通话。照相机610例如用于执行视频通话或摄影。屏幕660可以包括触摸面板,从而屏幕660不仅可以用作显示装置,而且可以用作输入装置。
在屏幕660内侧可以设置有液晶显示装置(未示出),并且该液晶显示装置(未示出)可以包括背光单元(未示出)。
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背光单元(未示出)的基板(未示出)能够以一定的倾斜角度倾斜地布置,并且布置在导光板(未示出)的、与该导光板的一个侧表面的边缘相对应的角部处。发光器件封装(未示出)向导光板(未示出)的两个侧表面提供光,由此防止该导光板(未示出)中出现暗区,导光板的上述角部位于这两个侧表面之间。
利用根据本实施例的基板(未示出),能够提高从背光单元(未示出)发射的光的强度并实现光学可靠性。
在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发光器件阵列中,邻近于基板的一个边缘布置的发光器件封装被倾斜地形成,因此,能够防止在该基板的边缘处出现暗区。
另外,根据一个实施例的发光器件阵列包括如下的发光器件封装,这些发光器件封装布置成使得:从邻近于基板的一个边缘布置并倾斜地形成的发光器件封装发射的光与从邻近于该发光器件封装的发光器件封装发射的光相交迭,因此能够减少该基板上布置的发光器件封装的总数并提高光发射效率。
此外,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背光单元包括可弯曲的发光器件阵列,因此能够将该发光器件阵列容易地固定在导光板的角部处。
此外,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背光单元包括设置在导光板的一个角部处的发光器件阵列,因此能够防止导光板的四个角部处出现暗区。
而且,根据一个实施例的背光单元包括在导光板的底表面上形成的图案,因此能够在导光板的整个表面上产生均匀的表面光。
虽然上文已经参考特定实施例示出并描述了本发明,但本发明不限于这些特定实施例,并且,对于本领域技术人员来说显而易见的是,在不偏离所附权利要求中公开的本发明的范围的情况下,能够对这些实施例进行各种变型,并且这些变型不应认为脱离了本发明的精神或范围。

Claims (10)

1.一种背光单元,包括:
导光板;以及
至少一个发光器件阵列,所述至少一个发光器件阵列邻近于所述导光板的、与所述导光板的一个侧表面的带角的边缘相对应的带角的角部布置,所述发光器件阵列包括:
基板,所述基板包括第一区域和形成为弯曲形状的第二区域,并且所述基板的第一区域相对于所述基板的第二区域倾斜;
第一发光器件封装,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封装设置在所述第一区域上;
第二发光器件封装,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封装设置在所述第二区域上并相对于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封装以90°和160°之间的倾斜角度倾斜,
其中,所述第一发光器件封装或所述第二发光器件封装面向所述导光板的、与所述导光板的一个侧表面的所述带角的边缘相对应的所述带角的角部,并向所述导光板的该带角的角部提供光;以及
反射图案,所述反射图案包括圆弧,所述圆弧是以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带角的角部为中心的圆的一部分的形式,其中,所述圆弧与所述发光器件阵列相邻,并且所述反射图案形成在所述导光板的底表面上,并且
其中,所述反射图案包括多个图案元素,所述多个图案元素被形成为使得:每一对相邻图案元素之间的间隔随着所述一对相邻图案元素与所述发光器件阵列之间的距离增大而减小。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第一区域布置成面向所述导光板的所述带角的角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基板还包括相对于所述第一区域倾斜的第三区域,并且所述发光器件阵列还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三区域上的第三发光器件封装。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基板的第一区域邻近于所述导光板的所述角部。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反射图案包括多个图案元素,所述多个图案元素被形成为使得:每个图案元素的面积随着该图案元素与所述发光器件阵列之间的距离增大而增大。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发光器件阵列包括在所述导光板的不同角部处布置的至少两个发光器件阵列。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发光器件阵列布置在所述导光板的、与所述导光板的不同侧表面的边缘相对应的角部处。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反射图案形成在所述导光板的底表面上,并且所述导光板包括把所述导光板的、除了布置有所述发光器件阵列的两个角部之外的两个角部相连的直线。
9.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背光单元,其中,所述发光器件阵列布置在所述导光板的、通过所述导光板的一个侧表面相连的两个角部处。
10.一种图像显示装置,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背光单元;以及
布置在所述背光单元上的液晶显示面板,所述液晶显示面板包括彼此面对的彩色滤光片基板和薄膜晶体管基板。
CN201210109229.XA 2011-07-07 2012-04-13 发光器件阵列和背光单元 Active CN102865471B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KR1020110067408A KR101824884B1 (ko) 2011-07-07 2011-07-07 백라이트 유닛
KR10-2011-0067408 2011-07-07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02865471A CN102865471A (zh) 2013-01-09
CN102865471B true CN102865471B (zh) 2016-08-10

Family

ID=4597667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210109229.XA Active CN102865471B (zh) 2011-07-07 2012-04-13 发光器件阵列和背光单元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2) US8836893B2 (zh)
EP (1) EP2544232B1 (zh)
KR (1) KR101824884B1 (zh)
CN (1) CN102865471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KR101824884B1 (ko) * 2011-07-07 2018-02-02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KR20130033743A (ko) * 2011-09-27 2013-04-0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용 광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US9028126B2 (en) * 2012-06-15 2015-05-12 Shenzhen China Star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LED light bar and side-edge backlight module using same
KR20140018607A (ko) * 2012-08-02 2014-02-13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별도 광원을 사용하는 표시 장치
CN103925514A (zh) * 2013-01-16 2014-07-16 苏州璨宇光学有限公司 光源模块及背光模块
KR102116830B1 (ko) * 2013-03-14 2020-06-01 서울바이오시스 주식회사 휴대 단말기의 살균장치
TWI475267B (zh) * 2013-09-06 2015-03-01 Global Lighting Technologies 導光結構
KR102124026B1 (ko) * 2013-12-27 2020-06-17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유닛용 광원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KR102626224B1 (ko) * 2016-08-31 2024-01-1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광 출사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102605921B1 (ko) * 2016-09-27 2023-11-27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 장치
KR102600982B1 (ko) * 2016-10-28 2023-11-13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장치
CN107422540A (zh) * 2017-09-18 2017-12-01 惠科股份有限公司 显示装置
TWI804567B (zh) * 2018-01-26 2023-06-11 日商丸文股份有限公司 深紫外led及其製造方法
CN109491146B (zh) * 2019-01-15 2022-04-26 高创(苏州)电子有限公司 发光模组及其制造方法、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0133792A (zh) * 2019-05-27 2019-08-16 Oppo广东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导光板、背光模组、显示组件和电子装置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51999A (zh) * 2002-04-19 2003-10-2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背光组件以及带有该组件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716026A (zh) * 2004-07-01 2006-01-04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1726953A (zh) * 2009-12-21 2010-06-09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
CN201775361U (zh) * 2010-08-16 2011-03-30 深圳市绿色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 内置导光板的平面镜
CN102022695A (zh) * 2009-09-09 2011-04-20 元太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
CN201875577U (zh) * 2010-11-17 2011-06-22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Led背光模组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29811649U1 (de) 1998-06-30 1998-12-24 Paschka Witting Ute Diodenbeleuchteter und materialsparender Informationsträger
JP2002350846A (ja) 2001-05-22 2002-12-04 Yazaki Corp Ledバックライト
KR100995640B1 (ko) * 2003-07-07 2010-11-19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액정표시모듈
KR100576865B1 (ko) * 2004-05-03 2006-05-10 삼성전기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용 발광 다이오드 어레이 모듈 및 이를 구비한백라이트 유닛
TWM277949U (en) * 2005-04-29 2005-10-11 Innolux Display Corp Backlight module
US7329942B2 (en) * 2005-05-18 2008-02-12 Ching-Fu Tsou Array-type modularized light-emitting diode structure and a method for packaging the structure
US7646450B2 (en) * 2005-12-29 2010-01-12 Lg Display Co., Ltd. Light emitting diode array,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the same, backlight assembly having the same, and LCD having the same
DE102006056150A1 (de) 2006-11-28 2008-05-29 Patent-Treuhand-Gesellschaft für elektrische Glühlampen mbH Vorrichtung zur Abstrahlung elektromagnetischer Strahlung und Anzeigevorrichtung
KR101365494B1 (ko) * 2007-06-19 2014-02-24 삼성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어셈블리 및 이를 갖는 액정표시장치
JP2009295501A (ja) * 2008-06-06 2009-12-17 Sharp Corp 光源モジュール及びそれを備えた電子機器
US7891840B1 (en) 2010-01-22 2011-02-22 Southern Taiwan University Polygonal radiation module having radiating members without light guiding board
EP3023835A1 (en) * 2010-04-21 2016-05-25 LG Electronics, Inc. Display apparatus
KR101824884B1 (ko) * 2011-07-07 2018-02-02 엘지이노텍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 유닛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51999A (zh) * 2002-04-19 2003-10-29 三星电子株式会社 背光组件以及带有该组件的液晶显示装置
CN1716026A (zh) * 2004-07-01 2006-01-04 鸿富锦精密工业(深圳)有限公司 导光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02022695A (zh) * 2009-09-09 2011-04-20 元太科技工业股份有限公司 背光模组
CN101726953A (zh) * 2009-12-21 2010-06-09 友达光电股份有限公司 液晶显示装置
CN201775361U (zh) * 2010-08-16 2011-03-30 深圳市绿色半导体照明有限公司 内置导光板的平面镜
CN201875577U (zh) * 2010-11-17 2011-06-22 康佳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Led背光模组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US20140355306A1 (en) 2014-12-04
US20130010233A1 (en) 2013-01-10
EP2544232B1 (en) 2020-05-06
US9417380B2 (en) 2016-08-16
KR101824884B1 (ko) 2018-02-02
EP2544232A1 (en) 2013-01-09
CN102865471A (zh) 2013-01-09
KR20130005792A (ko) 2013-01-16
US8836893B2 (en) 2014-09-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2865471B (zh) 发光器件阵列和背光单元
US11476227B2 (en) Light-emitting apparatus
TWI289366B (en) Light source unit, illumination device using the same, and display device using the same
US9223076B2 (en) Semiconductor light emitting device package
TWI612011B (zh) 光學片、顯示裝置及具有其之發光裝置
CN102201525B (zh) 发光器件封装及具有该发光器件封装的照明系统
US8740409B2 (en) Light-emitting-element mounting package, light emitting device, backligh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20180021514A (ko) 광원 모듈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백라이트 유닛
US8625053B2 (en) Light emitting diode and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with the same
CN102155679A (zh) 发光模块、背光单元、以及显示设备
CN109154762B (zh) 闪光灯模块和包括闪光灯模块的终端
CN106462033A (zh) 包含磷转换led的反射器杯的阵列的闪光灯模块
EP2530375B1 (en) Light guide design for edge-illumination in a backlight unit
KR20180093767A (ko) 반도체 발광 소자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7812898B2 (en) Light source module, illuminating apparatus and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N102479911B (zh) 发光器件封装
US20130039091A1 (en) Backlight unit
US9202806B2 (en) Light emitting device package
CN113921673A (zh) 用于显示的发光二极管
JP2018093097A (ja) 発光装置
KR20180127846A (ko) 반도체 발광 소자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2075510B1 (ko) 백라이트 장치
CN115732487A (zh) 一种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KR20130000815A (ko) 백라이트 유닛
KR20190009199A (ko) 반도체 발광 소자를 이용한 디스플레이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210817

Address after: 168 Changsheng North Road, Taicang City, Suzhou City, Jiangsu Province

Patentee after: Suzhou Leyu Semiconductor Co.,Ltd.

Address before: Seoul, South Kerean

Patentee before: LG INNOTEK Co.,Ltd.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