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18364A - 盘盒收放装置和盘记录或再生装置 - Google Patents

盘盒收放装置和盘记录或再生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18364A
CN1418364A CN01806561.9A CN01806561A CN1418364A CN 1418364 A CN1418364 A CN 1418364A CN 01806561 A CN01806561 A CN 01806561A CN 1418364 A CN1418364 A CN 14183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older
tray salver
chassis
opening
doo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1806561.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10706C (zh
Inventor
柳濑泰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anyo Electric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anyo Electric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007191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5209232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007192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754264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0071932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5209234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007322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80657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007322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5209236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anyo Electric Co Ltd filed Critical Sanyo Electric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4183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183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1070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1070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41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contained within cartridges
    • G11B17/043Direct insertion, i.e. without external loading mea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401Details
    • G11B17/0405Closing mechanism, e.g. doo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41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contained within cartridges
    • G11B17/044Indirect insertion, i.e. with external loading means
    • G11B17/046Indirect insertion, i.e. with external loading means with pivoting loading means

Landscapes

  • Feeding And Guid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 Pile Receivers (AREA)

Abstract

插入了盘盒(6)的夹(4)以枢轴方式支持在底盘(5)上,向关闭方向施力。门体(1)用枢轴(1a)支持在夹(4)的自由端部,该门体(1)上设有与插入的盘(6)接触的第1斜面(14),和夹(4)上升时与底盘(5)接触的推出片(12)。弹簧对门体(1)朝着接触面关闭夹(4)的开口的方向施力。门体(1)在门打开位置和门关闭位置之间移动,其中门打开位置是在盘盒(6)插入时,盘盒(6)推接触面而露出夹(4)的开口,而且推出片(12)推底盘(5)抗拒弹簧体的施力而使夹(4)上升的位置;门关闭位置,是随着盘盒(6)的进一步插入,盘盒(6)离开接触面之后,接触面回到闭塞开口的部位,允许夹(4)下降的位置。

Description

盘盒收放装置和盘记录或再生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收放内装记录媒体即盘的盒的装置,具体地说,是涉及盘记录或再生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早就提供了如图16所示的将作为记录媒体的盘(60)装在盘盒(6)内的装置。盘盒(6)的上面,可滑动地设有快门(Shutter)(63),打开快门(63)时,盘(60)的一部分露出。盘盒(6)的下面,开设有定位孔(61)、(62)。
图17是将该盘(60)作为记录媒体,对信号进行记录或再生的装置之侧视图。在以下的记载中,将盘盒插入方向作为前方、排出方向作为后方。
装有盘盒(6)的夹(4)的基端部,用枢轴(4a)支持在搭载有转台(7)的底盘(5)的一端上。在夹(4)和底盘(5)之间,配置有保持夹(4)关闭姿势的卡止机构(未图示)。在底盘(5)的前后端部,立设有与盘盒(6)的定位孔(61)(62)相嵌合的定位销(52)(52)。各定位销(52),是从支承盘盒(6)的下面的圆柱状承受轴(58)的上面突出圆锥状的导向突起(59)而构成的,在定位孔(61)(62)的周壁被导向突起(59)导向的同时,盘盒(6)下降,并载置在承受轴(58)的上面。
夹(4)的自由端部一侧开口,盘盒(6)从该开口插入。将夹(4)向上推的扭簧(49)与夹(4)的枢轴支持部(4a)嵌合,从夹(4)的侧面突出的轴(47)与开设在底盘(5)侧面上的圆弧孔(48)的上端接触,防止夹(4)的过度上升。
在对信号进行记录或再生时,首先用手将盘盒(6)插入处于上升位置的夹(4)内。盘盒(6)的定位孔(61)(62)与定位销(52)(52)相向。然后,用手按压夹(4),使其进行下降转动。定位孔(61)(62)与定位销(52)(52)的导向突起(59)嵌合,于是,盘(60)载置在转台(7)上,进行信号的记录或再生。
但是,上述装置在使盘盒(6)与转台(7)相向而对信号进行记录或再生时,需要做将盘盒(6)插入夹(4)的动作,和将该夹(4)向下按压的动作。也就是说,需要2次手动操作。专利申请人构想进行1次手动操作,改善使用者使用的方便性。
本发明的目的是用1次手动操作使盘盒与转台相向。
发明的概述
夹(4)的基端部安装有将夹(4)向关闭方向推的弹簧体,门体(1)用枢轴(1a)支持在夹(4)的自由端部上。该门体(1)上设有接触面和推出片(12),其中接触面相对于枢轴支持部(1a)来说,位于盘盒排出侧,并向盘盒插入方向倾斜,推出片相对于枢轴支持部(1a)来说,配置在盘盒插入侧,在夹(4)上升时与底盘(5)接触,门体(1)的接触面被弹簧向闭塞夹(4)开口的方向推。
门体(1)设成可在门打开位置和门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的形式,其中,门打开位置是在插入盘盒(6)时,盘盒(6)推接触面而露出夹(4)的开口,且推出片(12)推底盘(5)抗拒弹簧体的施力而使夹(4)上升的位置;门关闭位置,是随着盘盒(6)的进一步插入,盘盒(6)离开接触面后,接触面回到闭塞开口的部位,允许夹(4)下降的位置。
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盘记录或再生装置的轴测图。
图2A是上门体的侧视图、图2B是上门体的俯视图。
图3A是下门体的侧视图、图3B是下门体的俯视图。
图4是夹和底盘的分解轴测图。
图5是夹、滑动片、推出杆的分解俯视图。
图6是用包含图4的B-B线的面剖断夹、用包含图4的C-C线的面剖断底盘的剖面图。
图7是底盘和盘盒的俯视图。
图8A、图8B、图8C是表示将盘盒往夹内插入的状态之侧视图。
图9A、图9B是表示盘盒插入时的滑片和推出杆的动作之俯视图。
图10A、图10B是表示盘盒插入时的滑片和推出杆的动作之俯视图。
图11A、图11B、图11C是表示夹打开时的状态之侧视图。
图12是框架的背面图。
图13是推上杆附近的侧视图。
图14A、图14B、图14C是表示排出动作之侧视图。
图15A、图15B是将夹打开位置简化后表示的侧视图,图15A表示第1打开位置,图15B表示第2打开位置。
图16是盘盒的俯视图。
图17是现有盘记录或再生装置的侧视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形式
(总体概述)
以下,用附图对本发明的一例作详细说明。
图1是盘记录或再生装置之轴测图。和以往一样,盘(60)装在盘盒(6)内,盘盒(6)上开设有下面开口的定位孔(61)(62)。前侧定位孔(61)是向前后方向延伸的长孔,后侧定位孔(62)是圆孔。
整个装置形成近似长方形,上盒(3)可开闭地设在下盒(30)上。这种装置被称作slot in型,多半是装在使用者的上衣口袋等内运送,故整体形状设成容易装在口袋内的近似长方形。
图1所示的上盒(3)内安有后端开口的夹(4),下盒(30)内装有底盘(5)。夹(4)及底盘(5),前端面分别固定在上盒(3)、下盒(30)上,夹(4)用枢轴(4a)支持在底盘(5)的前端部上。夹(4)被设在枢轴支持部(4a)附近的扭簧(49)向关闭方向推压。
在夹(4)的右侧面与上盒(3)、以及底盘(5)的右侧面与下盒(30)之间,分别形成有空间,各空间内配置有后述的夹闭锁机构及闭锁解除机构。上盒(3)的后端面开口,右侧后端部向内折弯而形成水平板(31)。
本例的装置,盘盒的插入及排出动作具有特点,以下概略地加以表示。盘盒插入时,如图8C所示,转动上盒(3)的上门体(1),稍打开夹(4)。进一步将盘盒(6)插入时,如图11A、图11B所示,夹(4)经过第1、第2两个阶段的打开位置后,如图11C所示关闭。排出盘盒时,对图12所示的排出杆(100)进行转动操作,强制性地使夹(4)上升,从夹(4)取出盘盒(6)。
(盘盒插脱机构的概况)
图1的夹(4)之自由端部上,用枢轴(1a)支持着覆盖夹(4)的后端开口的横向较长的上门体(1),该枢轴支持部(1a)配置在上门体(1)的内侧。底盘(5)上,用枢轴(2a)支持着与上门体(1)相向的下门体(2)。盘盒(6)的端面与两门体(1)(2)接触,门体是用表面光滑、且具有适当刚性的材料(例如合成树脂)制的,以便不损伤盘盒(6),并且,用嵌在枢轴支持部(1a)(2a)内的扭簧(未图示)向关闭方向施力。
图2A是上门体(1)的侧视图,图2B是上门体(1)的俯视图,图3A是下门体(2)的侧视图,图3B是下门体(2)的俯视图。上门体(1),是将板片(11)(11)与帽部(10)的两侧部设成一体而形成的,各板片(11)上开设有和夹(4)构成枢轴支持部的孔(13)。板片(11)越过孔(13)向前方延伸,形成推出片(12)。帽部(10)的下面形成第1斜面(14),该第1斜面(14)如后述,沿着盘盒插入方向向下倾斜。卡止销(15)在孔(13)和帽部(10)之间向外突出。上述孔(13)位于比第1斜面(14)的下端更下侧的位置。
下门体(2)将挂在上述卡止销(15)上的闭锁爪(20)、和从该闭锁爪(20)的下端部沿着盘盒排出方向向下倾斜的突片(21)、和从该突片(21)的基端部附近向下延伸的凸轮推杆(23)设成一体。突片(21)的后端面形成第2斜面(22),在该闭锁爪(20)的下端部,与底盘(5)成为枢轴支持部(2a)的轴(24)向外突出。
(夹和底盘的详细说明)
图4是夹(4)和底盘(5)的分解轴测图。本装置上装有板状电池(700),具体地说装有Ni-Cd电池。底盘(5),是将合成树脂制成的主底盘(50),和将金属板折弯而成的电池夹(51)前后排列起来构成的。电池夹(51),其框架(56)从与主底盘(50)的上面位于同一面内的支持板(55)的右侧突出(见图12),电池(700)装在支持板(55)的下方及框架(56)的内侧。电池(700),被夹持在框架(56)的后壁和主底盘(50)的后壁之间。
主底盘(50)上设有转台(7),将电子束照射在盘上的发送器(Pick-up)(70)以可接近和离开转台(7)的方式设在该转台上。支持着盘盒(6)的前端部的轴状的第1、第2承受突起(53)(54)突出在主底盘(50)的前端部两侧,支持板(55)上设有定位销(52),该定位销嵌在盘盒(6)的后端部的定位孔(62)内。在本例中,定位销(52)只设了支持盘盒(6)后部的1根。
另外,第1、第2承受突起(53)(54)和定位销(52)的承受轴(58)支承着盘盒(6)的下面,转台(7)支持着盘盒(6)内的盘(60),转台(7)比第1、第2承受突起(53)(54)及承受轴(58)高。
若用金属板制成主底盘(50)和电池夹(51)两者,则底盘(5)整体变重。而且,必须通过深冲加工来设第1、第2承受突起(53)(54),会导致主底盘(50)变形。也考虑到对主底盘(50)进行外部加工来设第1、第2突起(53)(54),但成本上升。
而用合成树脂形成主底盘(50)和电池夹(51)两者时,可使整个底盘(5)轻量化,但电池夹(51)的强度下降。由于电池夹(51)夹持着电池(700),故受外部冲击时会简单地变形,电池(700)掉下。因此,用金属板制成电池夹(51),用合成树脂制成主底盘(50),提高电池夹(51)的刚性,且使底盘(51)整体重量减轻。
安装有横跨图4的主底盘(50)和电池夹(51)的右侧面、且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支持托架(200),滑板(300)可前后移动地安装在该支持托架(200)上。
支持托架(200)具有:位于后端部,且向内折弯的纵板(210);比该纵板(210)靠前侧设置,且向前、向上倾斜的上升斜面(220);位于该上升斜面(220)前侧、且向下凹的导向槽(230)。
滑板(300)被弹簧(340)向后方推,后端部向内折弯,构成推出板(310)。滑板(300)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后侧,形成有向前方、向下倾斜的斜端面(320),斜端面(320)的前方向上设有构成夹闭锁机构的爪片(330)。滑板(300)如后述,在排出盘盒(6)时进行操作。
在滑板(300)和支持托架(200)之间,设有上升杆(400),该上升杆(400)的基端部用枢轴(410)支持在支持托架(200)上。对上升杆(400)向下按压的扭簧(未图示)嵌在枢轴支持部(410)上,从上升杆(400)突出的小轴(420)与滑板(300)的斜端面(320)接触。如后所述,上升杆(400)在排出盘盒(6)时,将上盒(3)的水平板(31)向上推。
下门体(2)的轴(24)(见图3B),嵌在开设于从底盘(5)的侧面突出的支持小片(500)上的孔(未图示)内,构成下门体(2)的枢轴支持部(2a)。
底盘(5)的下面,设有与滑板(300)接触的排出杆(100),该排出杆可在水平面内回转,从夹(4)排出盘盒(6)时,用手转动后述的排出杆(100),将滑板(300)向前方推。即,排出杆(100)构成夹的闭锁解除机构。
夹(4)的上面可前后移动地设有将金属板折弯而成的滑动片(9),该滑动片(9)上设有推出杆(8),其基端部用枢轴支持在夹(4)上。
图5是夹(4)、滑动片(9)、推出杆(8)的分解俯视图。夹(4)的顶面上设有透窗(40),该透窗(40)的周缘部设有4根支持销(41)(41)(41)(41)。滑动片(9)的两侧部开设有与支持销(41)(41)(41)(41)嵌合的4个在前后方向上延伸的长孔(92)(92)(92)(92),后端部设有嵌合销(90)。
小板(93)(93)从滑动片(9)的两端部向下突出,导向轴(91)从各小板(93)向外突出。
在夹(4)上,在右侧的支持销(41)(41)之间,设有防脱销(42),开设在推出杆(8)的一端上的嵌合孔(80)与该防脱销(42)嵌合,从而构成推出杆(8)的枢轴支持部(8a)。推出杆(8),被架设在该推出杆和夹(4)之间的拉簧(8b)向逆时针方向施力。
推出杆(8)的自由端部向下弯折,构成压紧片(81),该压紧片(81)通过夹(4)的透窗(40),向盘盒(6)的移行路内突出。推出杆(8)上开设有与夹(4)的嵌合销(90)相嵌合的凸轮孔(82),该凸轮孔(82)将向盘盒插入方向倾斜的第1倾斜孔(83)、曲率中心与嵌合孔(80)的中心一致的圆弧孔(84)、从该圆弧孔(84)的一端向嵌合孔(80)延伸的第2倾斜孔(85)连起来。
夹(4)的右侧壁上开设有透孔(43),该透孔(43)的周缘部安装有板簧(600),该板簧(600)安装有进入夹(4)内的折弯部(610)。从图5所示的该折弯部(610)到夹(4)的左侧壁的距离L,基本与盘盒(6)的宽度相等。另外,也可在夹(4)的左侧壁的内侧,设置与盘盒(6)的侧面接触的突起(未图示)。
盘盒(6)插入夹(4)内时,被夹(4)的左侧壁和板簧(600)的折弯部(610)夹持,限制左右摇动。即,插入夹(4)内的盘盒(6)后侧的定位孔(62)与对应的定位销(52)嵌合,限制前后方向的摇动,利用夹(4)的前端部限制左右摇动。
如图7所示,盘盒(6)前侧的定位孔(61)的周缘与第2承受突起(54)的上面接触,盘盒(6)的前端部左侧被第1承受突起(53)支持。这一点,和盘盒(6)的前后端部与2个定位销(52)(52)嵌合的现有装置不同,于是如后所述,夹(4)的打开量减小。
图6是用包含图4的B-B线的面剖断覆盖上盒(3)的夹(4)、用包含图4的C-C线的面剖断覆盖下盒(30)的底盘(5)的剖面图。枢轴(32)从上盒(3)的右壁向内突出,前端部通过上门体(1)的孔(13)与夹(4)嵌合,构成上门体(1)的枢轴支持部(1a)。
在上门体(1)的下方,承受板(57)从框架(56)向内突出,如后所述,上门体(1)的推出片(12)一边与承受板(57)接触、一边转动而打开上盒(3)。上述纵板(210)和承受板(57)之间敞开,如后所述,上门体(1)的推出片(12)进入该间隙内。
(门体及夹的打开动作)
图8a、图8b、图8c是表示将盘盒(6)向上盒(3)内的夹(4)插入的状态之侧视图,图9A、图9B及图10A、图10B是表示盘盒插入时,滑动片(9)和推出杆(8)的动作之俯视图。图9A、图9B、图10A、图10B中省略了扭簧(49)的图示。
盘盒插入时,如图8B所示,首先,上门体(1)打开,允许盘盒(6)进入夹(4)内,接着,夹(4)和上盒(3)打开到第1打开位置。其后,夹(4)及上盒(3)进一步打开到第2打开位置之后关闭。该夹(4)分2个阶段打开的理由将在后面说明。
Figure A0180656100101
如图8A所示,在盘盒(6)尚未插入的待机状态,下门体(2)的闭锁爪(20)挂在上门体(1)的卡止销(15)上,防止上门体(1)在不小心时打开。上门体(1)的推出片(12)与底盘(5)的承受板(57)接触。
如图9A所示,滑动片(9)位于最后侧,滑动片(9)的嵌合销(90)嵌在第1倾斜孔(83)的左端部。如上所述,推出杆(8)的推出片(81)通过夹(4)的透窗(40),向盘盒(6)的移行路内突出。
Figure A0180656100102
(夹的第1打开位置)
如图8B所示,将盘盒(6)插入夹(4)内时,盘盒(6)的前端部,当初在下门体(2)的第2斜面(22)上与枢轴支持部(2a)的下侧接触。下门体(2)以枢轴支持部(2a)为中心,抗拒弹簧的弹力向逆时针方向转动,卡止销(15)与闭销爪(20)的卡合脱开。盘盒(6)的前端部与第2斜面(22)接触,故沿着第2斜面(22)上升,推上门体(1)的第1斜面(14)。
上门体(1)的枢轴支持部(1a)位于比第1斜面(14)还要下侧的位置,故如图8C所示,上门体(1)以枢轴支持部(1a)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回转。上门体(1),因推出片(12)与底盘(5)的承受板(57)接触,故推出片(12)踢承受板(57),于是打开夹(4)。上门体(1)随着夹(4)上升,故卡止销(15)脱离闭销爪(20)的回转移行路。盘盒(6)插入逐渐打开的夹(4)内,沿着第2斜面(22)上升,故下门体(2)在第2斜面(22)上推枢轴支持部(2a)的上侧,通过嵌在枢轴支持部(2a)上的扭簧而恢复原位。
图11A、图11B、图11C是表示打开夹(4)时的状态之侧视图,省略了推出杆(100)、上盒(3)及下盒(30)。图11A表示从图8C的侧视图稍打开夹(4)的状态,上门体(1)在第1斜面(14)的下端与盘盒(6)的上面接触的同时打开。该位置称作第1打开位置,也可以是上门体(1)打开后的门打开位置。
(夹的第2打开位置)
将盘盒(6)再插入夹(4)时,如图9B所示,盘盒(6)的前端部推压推出杆(8)的压紧片(81),抗拒拉簧(86),以枢轴支持部(8a)为中心向顺时针方向回转。第1倾斜孔(83)的侧缘将嵌合销(90)向前方推,使滑动片(9)前进。
如图11B所示,通过滑动片(9)的前进,导向轴(91)沿着支持托架(200)的上升斜面移动,夹(4)以枢轴支持部(4a)为中心进行上升回转。上门体(1)的推出片(12)的前端与支持托架(200)的纵板(210)接触,上门体(1)进一步向顺时针方向转动。于是,上门体(1)的第1斜面(14)的下端便脱离盘盒(6)的上面。即,上门体(1)被弹簧向关闭方向推压,该推力引起的摩擦力不施加于盘盒(6)。该位置比第1打开位置进一步打开夹(4),称作夹的第2打开位置。
从第2打开位置进一步推入盘盒(6)时,如图10A所示,盘盒(6)使推出杆(8)进一步沿顺时针方向回转。可是,即使嵌合销(90)嵌入圆弧孔(84)内,推出杆(8)回转,滑动片(9)也不前进,夹(4)保持在第2打开位置。
将盘盒(6)推到最后位置时,如图10B所示,嵌合销(90)脱离圆弧孔(84)并嵌入第2倾斜孔(85)。第2倾斜孔(85)的侧缘将嵌合销(90)向前方推,使滑动片(90)前进。
夹(4)达到第2打开位置之后,滑动片(9)前进时,夹(4)的导向轴(91)与导向槽(230)的上面开口相同。夹(4)被扭簧(49)向下推,故如图11C所示,导向轴(91)在导向槽(230)内下降。导向轴(91)与爪片(330)的上面接触,一旦将滑动片(300)向前方推,导向轴(91)通过爪片(330)时,滑动片(300)因弹簧(340)的作用而返回,爪片(330)卡住导向轴(91)。夹(4)被底盘(5)闭锁。
随着夹(4)的下降,上门体(1)的推出片(12)和纵板(210)的接触被分开,如图11C所示,上门体(1)恢复原位而关闭。将该位置作为门关闭位置。即,上门体(1)因盘盒(6)的插入,而在门打开位置和门关闭位置之间回转。
如图10B所示,将盘盒(6)放置在转台(7)上,便可进行信号的记录和再生。如图11C所示,导向轴(91)嵌入导向槽(230),限制夹(4)的前后摇动,故与夹(4)卡合的推出杆(8)不动。
(将夹分2个阶段打开的理由)
以下,对夹(4)经过第1、第2打开位置的2个阶段的理由作说明。
图15A、图15B,是将夹(4)的打开位置简化后表示的侧视图,图15A表示第1打开位置,图15B表示第2打开位置。
第1打开位置,夹(4)在盘盒(6)的下面越过底盘(5)的后端部的定位销(52)之前打开。如上所述,转台(7)形成得比定位销(52)的承受轴(58)高,在该第1打开位置的状态下,即使将盘盒(6)插入,盘盒(6)也不会超越转台(7)。
第2打开位置,夹(4)在盘盒(6)的下面超过转台(7)之前打开。在该状态下,将盘盒(6)推入,盘盒(6)的前端部下面与第2承受突起(54)相向。
也就是说,盘盒(6)插入当初,夹(4)稍打开,然后大打开。若夹(4)从盘盒(6)插入当初就打开到第2打开位置,则夹(4)大打开的时间长,尘埃等异物进入底盘(5)的可能性增大。盘盒(6)内的盘(60),众所周知由于信号是高密度记录的,故存在着附着尘埃而导至误动作的危险性。
本例中,夹(4)大打开的时间短,故可减少尘埃等异物进入底盘(5)的可能性。因此,可防止因尘埃等进入而引起的误动作。
(盘盒插入时的技术效果)
本例中,用夹(4)限制盘盒(6)左右摇动,故不在设于底盘(5)前端部的第2承受突起(54)上设导向突起(59)(见图17)。因此,该第2承受突起(54)的高度比定位销(52)低。
如图17所示,以往夹(4)必须在盘盒(6)超过底盘(5)前端部的定位销(52)之前打开。而在本例中,夹(4)在盘盒(6)超过第2承受突起(54)之前打开量小。因此,在这一点上也可防止尘埃等进入。另外,这种装置如上所述,有时在像上衣口袋般狭小的空间内使用,夹(4)的打开量小使用方便。
又,如图16所示,在盘盒(6)的侧面和盘(60)的外周之间,设有间隙F。可是,在夹(4)的两侧面和盘盒(6)的两侧面之间几乎没有间隙。因此,将盘盒(6)插入夹(4)时,即使底盘(5)摇动,盘(60)在两侧也仅偏移间隙F大小。即,盘(60)仅摇摆相当于和盘盒(6)的间隙那么大小的量。这样,盘(60)容易装在转台(7)上。
又因盘装上之后,夹(4)的两侧面与盘盒(6)的两侧面之间几乎没有间隙,故盘(60)的外周面与盘盒(6)的两侧面也不接触。
从夹(4)的第1打开位置经过第2打开位置,直至夹(4)关闭,上门体(1)与纵板(210)接触,第1斜面(14)的下端离开盘盒(6)的上面。弹簧向上门体(1)关闭的方向施力,故此间上门体(1)引起的摩擦力不施加于盘盒(6)上。因此,只向盘盒(6)施加推出杆(8)引起的推压负荷,盘盒(6)插入时的负荷减轻。
(盘盒排出机构)
图12是底盘(5)的框架(56)的背面图,图13是推上杆(400)附近的侧视图。上述排出杆(100)以枢轴(100a)支持在框架(56)的端部上,位于下门体(2)的下方,弹簧(未图示)向逆时针方向施力。排出杆(100)更向上隆起而形成凸面(110),该凸面(110)的侧面形成凸轮面(120),位于从下门体(2)突出的凸轮从动件(23)附近。
Figure A0180656100131
排出杆(100)的一端部构成与滑动板(300)的推出板(310)接触的压紧突起(130)。用手将图12所示的排出杆(100)向顺时针方向(图12的X方向)转动时,压紧突起(130)便推压推出板(310),抗拒弹簧(340)的施力而将滑动板(300)向前推。凸轮面(120)推凸轮从动件(23),如图13所示,使下门体(2)以枢轴支持部(2a)为中心向逆时针方向回转。上门体(1)和下门体(2)的闭锁被解除。
图14A、图14B、图14C是表示排出动作的侧视图,用点划线表示上盒(3)和底盘(5)。如图14A所示,随着滑动板(300)的前进,爪片(330)和导向轴(91)的卡合被解除,允许夹(4)上升。
滑动板(300)的斜端面(320)推压推上杆(400)的小轴(420),使推上杆(400)向上方回转。推上杆(400)的自由端部将上盒(3)的水平板(31)向上踢。上门体(1)和下门体(2)的闭锁被解除,故上盒(3)可以以枢轴支持部(4a)为中心回转,抗拒扭簧(49)的力量而上升。导向轴(91)脱离导向槽(230)。
由于解除了导向轴(91)和导向槽(230)的嵌合,故滑动片(9)可以向后方滑动。通过拉簧(86)对推出杆(8)施力(见图10B),与盘盒(6)和推出杆(8)卡合的滑动片(9)向后方移动。图10B所示的滑动片(9)的嵌合销(90)脱离推出杆(8)的第2倾斜孔(85),在圆弧孔(84)内移动,到达图9B所示的位置,即夹(4)的第2打开位置。如图11B所示,滑动片(9)的导向轴(91)与支持托架(200)的斜端面(220)接触。上门体(1),因其推出片(12)的前端与纵板(210)接触而打开,于是,打开盘盒(6)的移行路。盘盒(6)的一部分从夹(4)排出。于离开排出杆(100)时,排出杆(100)因弹簧的作用回到原位,如图14B所示,下门体(2)也复位。滑动板(300)因弹簧(340)的作用而向后方移动,小轴(420)脱开滑动板(300)的推上杆(400)回到原位。
滑动片(9)进一步后退,返回图9A所示的位置。滑动片(9)的导向轴(91)在支持托架(200)的斜端面(220)上后退,夹(4)可下降。
用手从夹(4)中抽出盘盒(6)。夹(4)因扭簧(49)的作用而下降,上门体(1)的推出片(12)和纵板(210)的接触被解除,故如图14C所示,上门体(1)回转而关闭夹(4)的后端开口。上盒(3)和夹(4)下降,上门体(1)的卡止销(15)与下门体(2)的闭锁爪(20)的前端接触,使下门体(2)向逆时针方向回转,通过闭锁爪(20)的前端部时,与因枢轴支持部(2a)的弹簧作用而恢复原位的闭锁爪(20)卡合。上门体(1)闭锁,回到待机状态。
上述记载中,省略了开闭盘盒(6)的快门(63)的机构,该开闭机构设在夹(4)内,是众所周知的结构。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将盘盒(6)插入夹(4)时,门体(1)回转而露出夹(4)的开口,同时,夹(4)通过推出片(12)抗拒弹簧体的施力而上升。在此状态下,将盘盒(6)插入,当盘盒(6)离开接触面时,接触面向关闭开口的方向返回。解除推出片(12)对夹(4)的抬起,允许夹(4)下降,夹(4)通过弹性体而关闭。
也就是说,若将盘盒(6)插入,盘盒(6)插入当初夹(4)打开,盘盒插入后夹(4)关闭。这样,以插入盘盒(6)的一次手动动作,便可使盘盒(6)与底盘(5)上的转台(7)相向,与现有装置相比,可改善使用者的使用方便性。

Claims (9)

1.一种盘盒收放装置,其具有形成有开口的夹(4)和搭载有转台(7)的底盘(5),该开口用于插入装有盘(60)的盘盒(6),底盘以枢轴(4a)支持夹(4)的基端部,其特征在于:
夹(4)的基端部设有向关闭夹(4)的方向施力的弹簧体,门体(1)用枢轴(1a)支持在夹(4)的自由端部之开口处,该门体(1)上设有接触面和推出片(12),其中接触面相对于枢轴支持部(1a)来说位于盘盒排出侧,并向盘盒插入方向倾斜,推出片相对于枢轴支持部(1a)来说配置在盘盒插入侧,在夹(4)上升时与底盘(5)接触,门体(1)的接触面被弹簧向闭塞夹(4)开口的方向作用,
门体(1)设成可在门打开位置和门关闭位置之间移动的形式,其中门打开位置是在插入盘盒(6)时,盘盒(6)推接触面而露出夹(4)的开口,且推出片(12)推底盘(5)抗拒弹簧体的施力而使夹(4)上升的位置;门关闭位置,是随着盘盒(6)的进一步插入,盘盒(6)离开接触面后,接触面回到闭塞开口的部位,允许夹(4)下降的位置。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盒收放装置,底盘(5)上设有与盘盒(6)的后端部嵌合的定位销(52),在门体(1)的门打开位置,夹(4)使盘盒(6)的下面位于定位销(52)的上方。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盒收放装置,夹(4)上设有推盘盒(6)的滑动片(9),该滑动片可在盘盒插脱方向上移动,底盘(5)上设有上升部件,该部件与滑动片(9)卡合,随着滑动片(9)向盘盒插入方向移动而使夹(4)上升,
在滑动片(9)与上升部件卡合的夹(4)的打开位置,盘盒(6)的下面位于转台(7)的上方。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盘盒收放装置,底盘(5)上设有减小摩擦的机构,该机构在将门体(1)保持在门打开位置、且夹(4)打开的位置上,与推出片(12)接触而进一步打开门体(1),使接触面离开盘盒(6)的上面。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盘盒收放装置,其减少摩擦的机构具有纵板(210),该纵板从底盘(5)突出,进入推出片(12)的回转移行路,抗拒弹簧施力而打开门体(1)。
6.一种盘盒收放装置,它具有形成有开口的夹(4)和底盘(5),其中夹(4)用于插入装有盘(60)的盘盒(6),底盘(5)以枢轴(4a)支持着该夹(4)的基端部,并搭载有转台(7),其特征在于:
夹(4)的基端部设有将夹(4)向关闭方向施力的弹簧体,在夹(4)的自由端部,上门体(1)在包含盘盒插入方向、且与底盘(5)上面垂直的面内可自由回转地设置着,在底盘(5)上、在与上门体(1)对应的部位设有下门体(2),该下门体在和上门体(1)同一平面内可自由回转,
在两个门体(1)、(2)之间,设有闭锁机构,该机构在夹(4)关闭的状态下将门体(1)、(2)闭锁住,
下门体(2)上设有导向部件,引导插入夹(4)内的盘盒向上门体(1)移动,
在盘盒(6)与导向部件接触时,下门体(2)可向解除与上门体(1)的闭锁关系的方向转动。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盘盒收放装置,导向部件是形成于下门体(2)上、且沿着盘盒排出方向向下倾斜的斜面(22)。
8.一种盘记录或再生装置,它具有由搭载有转台(7)的主底盘(50),和将夹持电池(700)的电池夹(51)排列而构成的底盘(5),
该主底盘(50)是用树脂制成的,电池夹(51)是将金属板弯折而形成的。
9.一种盘盒收放装置,它具有插入装有盘(60)的盘盒(6)的夹(4),和以枢轴(4a)支持该夹(4)的基端部、且搭载有转台(7)的底盘(5),底盘(5)的后端部设有定位销(52),该定位销从支承着盘盒(6)的下面的承受轴(58)的上面突出导向突起(59),其特征在于:
夹(4)前端部的内侧宽度L形成得与盘盒(6)的宽度基本相等,底盘(5)的前端部设有承受突起(54),该突起用于支承盘盒(6)的下面,高度基本与承受轴(58)相等,
盘盒(6)的前后端部,在载置于承受轴(58)和承受突起(54)的状态下,通过盘盒(6)与定位销(52)的嵌合来限制前后摇晃,由于夹(4)的内侧部与盘盒(6)的前端部接触,故限制其左右摇晃。
CN01806561.9A 2000-03-15 2001-03-12 盘盒收放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1070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71916/2000 2000-03-15
JP71932/2000 2000-03-15
JP71926/2000 2000-03-15
JP2000071916A JP2005209232A (ja) 2000-03-15 2000-03-15 カートリッジの収納装置
JP2000071926A JP3754264B2 (ja) 2000-03-15 2000-03-15 カートリッジの収納装置
JP2000071932A JP2005209234A (ja) 2000-03-15 2000-03-15 カートリッジの収納装置
JP2000073220A JP3806570B2 (ja) 2000-03-16 2000-03-16 カートリッジの収納装置
JP73228/2000 2000-03-16
JP73220/2000 2000-03-16
JP2000073228A JP2005209236A (ja) 2000-03-16 2000-03-16 ディスク記録又は再生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18364A true CN1418364A (zh) 2003-05-14
CN1210706C CN1210706C (zh) 2005-07-13

Family

ID=275314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1806561.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10706C (zh) 2000-03-15 2001-03-12 盘盒收放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6807669B2 (zh)
EP (1) EP1291862A4 (zh)
CN (1) CN1210706C (zh)
AU (1) AU2001241105A1 (zh)
WO (1) WO2001069599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116484B2 (ja) * 2003-03-20 2008-07-09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電子部品収納ケース及び電子デバイス
TWI221602B (en) * 2003-07-21 2004-10-01 Benq Corp Emergent disc-withdrawing apparatus
FR2954571B1 (fr) * 2009-12-21 2014-07-11 Sagem Comm Boitier destine a recevoir un disque dur extractible et comprenant une came basculante pour extraire ce disque dur
JP6538607B2 (ja) 2016-03-31 2019-07-03 株式会社ソニー・インタラクティブエンタテインメント 電子機器
US11810600B2 (en) * 2021-08-18 2023-11-07 Western Digital Technologies, Inc. Read-write device for an archival data storage library
US11862203B2 (en) 2022-01-22 2024-01-02 Western Digital Technologies, Inc. Disk cartridge data storage library

Family Cites Families (1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530081A (en) * 1981-10-20 1985-07-16 Pioneer Electronic Corporation Door structure for record players
US4686594A (en) * 1983-07-04 1987-08-11 Citizen Watch Co., Ltd. Cartridge type floppy disk drive
DE3610803A1 (de) * 1985-04-01 1986-10-23 Canon K.K., Tokio/Tokyo Aufzeichnungs- oder wiedergabegeraet
JPS6459953A (en) 1987-08-31 1989-03-07 Fujitsu Ltd Manufacture of compound integrated circuit
JPH0159953U (zh) * 1987-10-13 1989-04-14
JP2978324B2 (ja) * 1992-01-22 1999-11-15 旭光学工業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JPH06282977A (ja) 1993-03-30 1994-10-07 Ricoh Co Ltd 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US5917795A (en) * 1995-04-28 1999-06-29 Mitsumi Electric Co., Ltd. Disk device having a drive unit and a cam plate which moves up and down relative to a disk holder for providing a thin structure
JPH1140954A (ja) * 1997-07-18 1999-02-12 Sony Corp 記録再生装置
JP2000067501A (ja) * 1998-08-24 2000-03-03 Sony Corp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JP4005747B2 (ja) * 1999-09-29 2007-11-14 株式会社東芝 扉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291862A1 (en) 2003-03-12
US20030011928A1 (en) 2003-01-16
US6807669B2 (en) 2004-10-19
WO2001069599A1 (fr) 2001-09-20
AU2001241105A1 (en) 2001-09-24
CN1210706C (zh) 2005-07-13
EP1291862A4 (en) 2006-06-2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2773A (zh) 磁盘盒及其装载用托盘
CN1210706C (zh) 盘盒收放装置
CN1213826A (zh) 盘盒装卸装置和方法
CN1126091C (zh) 记录载体重放/记录装置
CN1132171C (zh) 存储介质加载机构和存储介质存储和/或重放装置
CN1499504A (zh) 光盘装置
CN1064169C (zh) 防止双插入的活门和具有该活门的磁/光盘播放机
CN1113350C (zh) 容纳在盒中的盘的记录装置
CN1145948C (zh) 信号记录或再现的装置以及盒式盘装载和卸载的方法
CN1076780C (zh) 合叶
CN1154102C (zh) 光磁盘记录及/或再生装置
CN1085376C (zh) 盒式盘更换装置
CN220324140U (zh) 一种掀盖式光驱外盖锁紧装置
US6538970B1 (en) Disk device for loading and ejecting disks
US6226250B1 (en) Loading mechanism of disk type data storage device
CN1174408C (zh) 盘的信号记录或再生装置
CN1658323A (zh) 磁存储装置
CN1360721A (zh) 装有磁盘的盒式磁盘及在该磁盘上进行信号记录或再现的装置
CN1221180A (zh) 防止盒式记录载体误插入的结构
EP1087391A1 (en) Disc unit
KR960013009B1 (ko) 미니디스크플레이어
JP3863881B2 (ja) ディスクプレーヤ
JP2006185521A (ja) ディスクセンタリング装置。
CN1288229A (zh) 盘播放器
EP1684285B1 (en) Disk device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