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10312A - 踏板型两轮摩托车 - Google Patents

踏板型两轮摩托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10312A
CN1410312A CN 02143566 CN02143566A CN1410312A CN 1410312 A CN1410312 A CN 1410312A CN 02143566 CN02143566 CN 02143566 CN 02143566 A CN02143566 A CN 02143566A CN 1410312 A CN1410312 A CN 14103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ngine installation
aforementioned
connecting rod
vehicle frame
cross memb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 02143566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97436C (zh
Inventor
吹田善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Yamaha Motor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Yamaha Motor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Yamaha Motor Co Ltd filed Critical Yamaha Motor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4103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1031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9743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9743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Landscapes

  • Automatic Cycles, And Cycles In General (AREA)
  • Axle Suspensions And Sidecars For Cycles (AREA)
  •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Propulsion Uni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踏板型两轮摩托车,其构成为:在通过动力装置悬架用连杆在车架上支承一体摆动式动力装置的前部的踏板型两轮摩托车中,在前述连杆的动力装置侧的端部和车架之间装有承重用构件,此承重用构件的动力装置侧的端部相对动力装置构成为可装卸的同时露出于车体外面,前述连杆可转动,转动范围为在安装前述承重用构件状态的稳定位置和在动力装置和周边的构件之间形成保养用空间的保养位置之间。利用本发明可以提高车架形状和动力装置附近的零件的位置设计上的自由度。

Description

踏板型两轮摩托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通过动力装置悬架用连杆将车架支承于一体摆动式动力装置的前部的踏板型两轮摩托车。
背景技术
以前的此类踏板型两轮摩托车行驶时,后轮在跨越路面的凹凸等时动力装置悬架用连杆以车架侧的端部和动力装置侧的端部为中心摆动,动力装置的整体沿上下方向平行移动。这样,可抑制行驶时动力装置传给乘坐者的震动,提高乘坐的舒适度。但是,由于采用此构成,后轮跨越路面的凹凸时,因冲击导致动力装置本体上下大幅度平行移动。因此,现有的技术中存在虽有必要将动力装置本体和车架、燃料罐等车体构成构件之间的缝隙加大,但是例如,有不能加大燃料罐等的容量、车座的高度变高等问题。
为了消除此问题,近年来,在前述连杆和车架之间装设止杆,依据此止杆限制动力装置的前端部的上下方向的移动。前述止杆通过橡胶制的衬套分别连接前述连杆和车架。即,因为连杆可摆动的范围只局限于前述衬套的弹性变形部分,所以可同时保证由于消除从动力装置传来的振动而得到的乘坐舒适度的改善,和通过抑制动力装置的过大的动作而达到例如确保燃料罐的容量、降低车座的高度等。
一方面,踏板型两轮摩托车多在使用设置于动力装置的主支架停车的状态,即在后轮可空转的状态下进行动力装置的保养。
发明内容
在前述构成的踏板型两轮摩托车中,通过设置止杆,动力装置不能沿上下方向大幅度移动,因此,即使在使用动力装置的主支架停车时,也可保持动力装置和车架的位置关系与行驶时相同。因此,即使在使用主支架停车的状态下,为了能够保养动力装置也必须在动力装置的周边形成作业空间。停车状态下进行的动力装置的保养指的是,例如,调整发动机的挺杆。
以前的踏板型两轮摩托车,为了在动力装置的周边形成前述保养用空间,车架的形状、动力装置的附近的构件的安装位置受到制约,设计上的自由度变小。
本发明是为了消除这样的问题点而设计的构造,在采用限制动力装置的上下方向移动的构造的同时,以可减少车架和动力装置附近的构件的配置的限制、提高设计上的自由度为目的。
为了达成此目的,本发明涉及的踏板型两轮摩托车的构造为:在动力装置悬架用连杆的动力装置侧的端部和车架之间装有承重用构件,此承重用构件的动力装置侧的端部相对动力装置构成为可装卸的同时露出于车体外面,前述连杆可转动,转动范围为在安装前述承重用构件状态的稳定位置和在动力装置和周边的构件之间形成保养用空间的保养位置之间。
根据本发明,使用主支架停车的状态下,从动力装置悬架用连杆取下承重用构件的动力装置侧端部,这样,前述连杆从稳定位置摆动到保养位置,车架依靠车重下降。结果,在动力装置和周边的构件之间形成保养用空间。
所以,在动力装置的上方形成的空间中移动动力装置,可在动力装置的周边行成保养用空间,因此,可缩小行驶可能状态下在动力装置周边形成的保养用空间。
本发明方案2所述的与发明涉及的踏板型两轮摩托车,针对于前述发明方案1所述的发明涉及的踏板型两轮摩托车中,其动力装置悬架用连杆的车架侧的端部自由回转地连接在通过横构件相互连接的一对车架侧托架上,在前述连杆上,设置有限制抵接于前述横构件的、限制动力装置进一步向上方移动的止动片。
根据本发明,由于可以利用加强前述托架的横构件限制动力装置向上方移动,所以,与设置专门限制动力装置向上方移动的构件的情况比起来,可减少零件数。
附图说明
图1是与本发明涉及踏板型两轮摩托车的侧视图。
图2是车架的侧视图。
图3是车架的俯视图。
图4是车架的后视图。
图5是扩大重要部位所示的侧视图。
图6是图5中动力装置支承用托架和连杆的前端部的VI-VI线截面图。
图7是图5中连杆的后端部和压缩梁的VII-VII线截面图。
图8是表示从连杆取下压缩梁的下端部的状态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图1至图8详细说明本发明的踏板型两轮摩托车的一实施方式。
图1是本发明的踏板型两轮摩托车的侧视图,图2是车架的侧视图,图3是车架的俯视图,图4是车架的后视图,图5是扩大显示重要部位的侧视图,图6是图5中动力装置支承用托架和连杆前端部的VI-VI线截面图,图7是图5中连杆的后端部和压缩梁的VII-VII线截面图。图8是显示从连杆取下压缩梁的下端部后的状态的侧视图。
在这些图中,符号1所示为基于此实施方式的踏板型两轮摩托车。此摩托车1由使用本发明涉及的车架2而构成,在此车架2的后侧下部搭载有可沿上下方向自由摆动的后述的一体摆动式动力装置3。图1中,符号4表示前轮,5表示前叉,6表示转向车把,7表示车座,8表示行李箱,9表示后轮,10表示车体罩。
如图2~图4所示,前述车架2的构成包括:前叉立管11、从此前叉立管11向后下方延伸的1根下行管12,通过连接用板13连接在此下行管12上向车体后方延伸的左右一对的后撑杆14、15、连接此后撑杆14、15的第1~第5横构件16~20等。
前述左右一对的后撑杆14、15的构成包括:侧视中从前端部到车座前部下方的部位与脚踏部21(参照图1)大致平行向后上方延伸的前部22、比此前部22相对水平倾斜角度变大地从前部22的后端向后上方延伸的中央部23、从此中央部23的后端沿与前述前部22大致平行地延伸的后部24。
车体左侧的后撑杆14和车体右侧的后撑杆15的前部22通过第1~第3横构件16~18相连接,后部24通过第4和第5横构件19~20相连接。前述第1横构件16的车横向的中央部焊接于下行管12上,并将下行管12和两边的后撑杆14、15连接起来。第2横构件17于脚踏部21的后端部处将左右的后撑杆14、15连接起来。还有,为了避免和动力装置3的发动机相干涉,此第2横构件17如图3所示形成门形,如图1和图5所示,设置成侧视中向前上方倾斜的构造。
前述第3横构件18形成向上方突出的门形,把左右的后撑杆14、15的前部22的后端部连接起来,同时,靠上端部支承行李箱8的前端部。在后撑杆14、15的前部22的前述第2横构件17和第3横构件18之间,向下方突出焊接支承动力装置3的前端部的动力装置支承用托架25。图1中,设置于后撑杆14、15的前部22的下方,以符号26表示的构造为燃料罐。此燃料罐26通过未图示的托架支承在后撑杆14、15上,在前叉立管11的左侧延长设置给油管26a。
前述第4横构件19和第5横构件20把后撑杆14、15的后部24的后端部相连接。第4横构件19通过后撑杆14、15的下方沿车宽方向延伸。第5横构件20形成门形,并从后撑杆14、15向上方突出,靠上端部支承行李箱8的后端部。
此行李箱8的构造为上端的物品出入口8a通过车座7开闭,如图1所示,形成具有可容纳全遮式头盔和其它物品(未图示)的容积。还有,此行李箱8设置为离开动力装置3上方一定距离,以便在此行李箱8和下方的动力装置3之间形成动力装置3可上下摆动的空间S(参照图1)。
前述动力装置3采用与以往熟知的构造同样的构成,此构成包括:4行程单气缸发动机31、在此发动机31的曲轴箱32上一体形成传动箱33、和收容于此传动箱33内部的传动装置(未图示)等。还有,此动力装置3如图1所示,通过连杆34把前端部(曲轴箱32的前侧下部)沿上下方向可自由摆动地支承于后撑杆14、15的前述动力装置支承用托架25上,同时,通过减振装置35将后端部(传动箱33的后端部)悬空设置于车体左侧的后撑杆14的后端部。在前述连杆34的动力装置侧端部和车架2之间装有压缩梁36,限制动力装置3的前部相对于车架2向上方移动。
此动力装置3的发动机31形成为气缸37的轴线指向车体前方,气缸37面对车架2的后撑杆14、15之间。前述气缸37的上部连接吸气管38,同时,下部连接排气管(未图示)。在前述吸气管38上连接有汽化器39,在此汽化器39上连接有空气净化器39a。如图5和图8所示,在前述气缸37的气缸盖37a的上端部和下端部,设置有挺杆室盖37b、37c。
在图5所示稳定状态(能够行驶的状态)下,此气缸盖37a位于车架2的第2横构件17的后方附近,气缸盖37a的前方的保养用空间M被前述第2横构件17遮掩。即,气缸盖37a因为在前述稳定状态下抵在第2横构件17上,所以不能从气缸37取下,因为横构件17碍事,也不能将前述下侧的挺杆室盖37c从前下方取下将工具插入气缸盖37a内。
前述第2横构件17是用于加强位于后撑杆14、15的支承动力装置3的前端部部分的构件,所以,不可能为了避免和气缸37之间的干涉而将其从图示位置向车体前侧移动。
如图1和图8所示,在前述曲轴箱32的下端部的连接有前述连杆34的部位的后侧设置可自由回转的主支架40。
这里,通过图5~图7对动力装置3的前端部和车架2的连接部分的构造进行详细说明。
前述动力装置支承用托架25如图6中所示,通过把位于车体外侧的外侧板41,位于车体内侧的内侧板42组合焊接而形成。此外,设在车体左侧的后撑杆14上的托架25,和设在车体右侧的后撑杆上的托架25靠托架用横构件43相互连接,在构成一个组装体的状态下焊接于后撑杆14、15。
前述横构件43形成断面朝下的コ字形,把两端部分别焊接于两个托架25的内侧板42。此外,在两个托架25的后端部上,如图5中所示,为了安装压缩梁36的上端部而设有辅助托架44。此辅助托架44如图4和图7中所示,由在动力装置支承用托架25的外侧板41上整体形成的外侧板44a,和在动力装置支承用托架25的内侧板42上整体形成的内侧板44b来形成。
前述连杆34如图5和图6中所示,由连接于前述动力装置支承用托架25的前部连杆45,和焊接于此一前部连杆45的车宽方向的中央部的并且把动力装置3连接于后端部的后部连杆46来构成。前部连杆45通过把凸起部45b焊接于俯视中朝向前方开放的コ字形的管子45a的前端部而形成。此一凸起部45b经由阻尼橡胶45c套入有相互连接的内筒47和外筒48的连接构件。
此连接构件的内筒47套着向车体内侧伸出地设在动力装置支承用托架25的内侧板42上的支承用螺栓49,靠此一螺栓49紧固于前述内侧板42的车体内侧的端面。前述支承用螺栓49通过在外侧板41上形成的贯通孔41a插过内侧板42的螺栓孔42a。前述螺栓孔42a构成根据本发明的动力装置支承用托架的动力装置安装部。此螺栓孔42a在把两个托架25彼此连接的前述横构件43的后方附近形成。
前述前部22的两端的凸起部45b、45b内部,如图5和图6所示,在车体右侧的凸起部45b上设置有挡铁50。此挡铁50由板材来形成,把一端部焊接于凸起部45b的外周部,并且使另一端部从凸起部45b向车体前方突出以便相向于前述横构件43的上方。这样,通过将挡铁50设置在连杆34上,如图8所示,当压缩梁36的下端部从连杆34脱落,车架2依靠车重相对动力装置3向下方移动时,挡铁50抵在横构件43上,可阻止连杆34的摆动,限制动力装置3进一步向上方移动。
即,连杆34的构成为:在如图5所示的安装压缩梁36状态的稳定位置和图8所示挡铁50抵在横构件43上的位置(以下,称此位置为保养位置)之间可回转。依据连杆34可回转至前述保养位置,动力装置3从稳定位置向后上方(和行李箱8之间的空间S内)移动,发动机31的气缸37从第2横构件17向后上方离开一定距离。结果,气缸盖37a和第2横构件17之间的保养用空间M得以扩展。
此保养用空间M形成为宽敞的空间,可将气缸盖37a从发动机31取下,并如图8中虚线所示将其向前上方拔出,或者在不将气缸盖37a从发动机31取下的状态下,可将下侧的挺杆室盖37c从气缸盖37a取下,对挺杆进行调整。
连杆34的前述后部连杆46通过把筒构件46b焊接于从前述前部连杆45的管子45a向后延伸的连接构件46a的后端部来形成。此筒构件46b如图7中所示,在使螺栓穿过的状态下支承连接用螺栓51,经由此连接用螺栓51把动力装置3的两个连接板52和压缩梁36的下端部(动力装置3侧端部)连接起来。前述连接板52在曲轴箱上整体地形成,经由轴承53转动自如地支承于连接用螺栓51。在前述轴承53和连接用螺栓51之间,使连接用螺栓51相对轴承53可沿轴线方向移动地装有套管52a。
如图7所示,压缩梁36的下端部经由与前述前部连杆45的凸起部45b同等的凸起部36a和连接构件弹性支承于连接用螺栓51。54表示设在凸起部36a内的连接构件的内筒,55表示外筒,56表示阻尼橡胶。前述内筒54形成为连接用螺栓51可容易地插拔的构造。即,通过从连接用杆51旋开取下螺母51a,如图7中虚线所示可从车体右侧的连接板52将连接用杆51向侧方向拉出。
通过从压缩梁36的下端部的前述内筒54拔出连接用杆51的前端部,使压缩梁36的下端从连杆34(动力装置3)分离。在此踏板型两轮摩托车1中,使压缩梁36的下端部露出车体外部地在和压缩梁36的上端部相向的部位形成有车体罩10的下缘10a,在车体罩10的下部10b(参照图8)安装于车架2的状态下,可取下螺母51a,从连杆34取下压缩梁36的下端部。
压缩梁36的上端部(车架2侧的端部)采用与前述下端部同样的构造,在凸起部36b内设置具有内筒57、外筒58、减震橡胶59的连接构件,通过此凸起部36b和前述连接构件支承着前述辅助托架44。前述内筒57通过支承用螺栓60连接在辅助托架44上。
像这样靠连杆34和压缩梁36把动力装置3的前端部支承于车架2,借此动力装置3的前端部可以按阻尼橡胶56、59的弹性变形量相对于车架2沿上下方向转动。
前述构成的踏板型两轮摩托车1,如图8所示,在支起主支架40,用此主支架40停车的状态下,从发动机31取下气缸盖37a,对挺杆进行调整。为了进行此保养,首先旋下连接连杆34和动力装置3的连接用杆51的螺母51a,如图7中虚线所示,向车体右侧拉出连接用杆51。这时,连接用杆51的前端部脱离出压缩梁36的下端部的内筒54,留在车体左侧的连接板52内。这样,通过拉出连接用杆51,可以使压缩梁36的下端部脱离出连杆34。
压缩梁36脱离出连杆34后,支承车架2的中央部的构件没有了,车架2因为车重向下落,直到连杆34的挡铁50抵在横构件34上为止。即,这时的连杆34,从图8中虚线所示的稳定位置到同图中实线所示的保养位置,以和动力装置3的连接部(支承用螺栓49)为中心,在图8中沿逆时针方向摆动。
这样,由于车架2相对动力装置3向下方移动,在气缸盖37a的前方形成宽敞的保养用空间M,可从发动机31取下气缸盖37a,可取下挺杆室盖37b、37c,对挺杆进行调整。
所以,根据此踏板型两轮摩托车1,因为移动动力装置3,可以在动力装置3的周边形成保养空间M,所以,可以使在稳定状态下在动力装置3的周边形成的空间(保养用空间M)变狭窄。
还有,因为前述挡铁50抵在横构件43上,所以,利用加强动力装置支承用托架25的构件(横构件43),可限制动力装置3向上方的移动,与设置专门限制动力装置3向上方移动的情况比起来,可减少零件数。
依据以上说明的本发明,因为在动力装置的上方形成的空间内移动动力装置,可在动力装置的周边形成保养用空间,所以,在行驶状态下可使动力装置的周边形成的保养用空间变窄,这样,可提高车架形状和动力装置附近的零件的位置设计上的自由度。
所以,在采用通过承重构件限制动力装置上下方向移动的构造的同时,可减少车架和动力装置附近的零件的配置的制约,提高设计上的自由度。
依据发明方案2所述的发明,利用加强前述托架的横构件,可限制动力装置向上方的移动,所以,与设置专门限制动力装置3向上方移动的情况比起来,可减少零件数,降低成本。

Claims (2)

1.一种踏板型两轮摩托车,其构成为:在通过动力装置悬架用连杆在车架上支承一体摆动式动力装置的前部的踏板型两轮摩托车中,在前述连杆的动力装置侧的端部和车架之间装有承重用构件,此承重用构件的动力装置侧的端部相对动力装置构成为可装卸的同时露出于车体外面,前述连杆可转动,转动范围为在安装前述承重用构件状态的稳定位置和在动力装置和周边的构件之间形成保养用空间的保养位置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踏板型两轮摩托车,其特征在于:动力装置悬架用连杆的车架侧的端部自由回转地连接在通过横构件相互连接的一对车架侧托架上,在前述连杆上,设置有抵接于前述横构件并限制的动力装置进一步向上方移动的止动片。
CNB021435669A 2001-10-01 2002-09-29 踏板型两轮摩托车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9743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305270A JP3961801B2 (ja) 2001-10-01 2001-10-01 スクータ型自動二輪車
JP305270/2001 2001-10-01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10312A true CN1410312A (zh) 2003-04-16
CN1297436C CN1297436C (zh) 2007-01-31

Family

ID=1912508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435669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97436C (zh) 2001-10-01 2002-09-29 踏板型两轮摩托车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3961801B2 (zh)
CN (1) CN1297436C (zh)
TW (1) TW555666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6306283A (ja) * 2005-04-28 2006-11-09 Honda Motor Co Ltd 自動2輪車の車体構造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446057A (en) * 1891-02-10 Tide-motor
JPH0796878A (ja) * 1993-09-29 1995-04-11 Suzuki Motor Corp 自動二輪車のエンジン冷却装置
JP3201108B2 (ja) * 1993-12-03 2001-08-20 スズ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
TW396122B (en) * 1996-03-27 2000-07-01 Honda Motor Co Ltd Scooter type vehicle
JP4145370B2 (ja) * 1996-06-27 2008-09-03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スクータ型車両におけるエンジン冷却構造
JPH11301559A (ja) * 1998-04-23 1999-11-02 Yamaha Motor Co Ltd スクータ型車両の車体フレーム構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97436C (zh) 2007-01-31
JP3961801B2 (ja) 2007-08-22
JP2003104273A (ja) 2003-04-09
TW555666B (en) 2003-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0379639C (zh) 全地形车辆
CN1772555A (zh) 车辆
CN1475393A (zh) 带摆动机构的三轮车
CN2698670Y (zh) 密接式车钩缓冲装置
CN100349778C (zh) 摩托车的后翼板和相关的支撑结构
EP1247730A2 (en) Rear suspension attaching structure of motorcycle
CN1827459A (zh) 自动二轮车的车架
CN1836965A (zh) 踏板式车辆的车架构造
CN1704307A (zh) 具有车把的轮式车辆
CN1754758A (zh) 摩托车
CN1297436C (zh) 踏板型两轮摩托车
EP2048074B1 (en) Suspension-adjuster for Motorcycle
JP5246462B2 (ja) 自動二輪車
CN1294047C (zh) 车用尾灯与后罩板的安装结构
CN1286671C (zh) 悬挂装置
JP2008189288A5 (zh)
CN212473183U (zh) 小型公路客车司机座椅机械减震器软硬调节装置
CN1288022C (zh) 踏板型两轮摩托车
CN2668484Y (zh) 机动两轮车的把手控制器安装罩及其安装结构
CN2811135Y (zh) 一种摩托车防震车架
CN1836964A (zh) 踏板式车辆
CN212353458U (zh) 一种摩托车后轮轴
US7740095B2 (en) Vehicle including frame, swing arm and side-supported damper
CN1429985A (zh) 机动两轮车的燃油泵安装结构
CN1363496A (zh) 车用挡泥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131

Termination date: 2010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