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08147A - 无线通信机 - Google Patents

无线通信机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08147A
CN1408147A CN00816704A CN00816704A CN1408147A CN 1408147 A CN1408147 A CN 1408147A CN 00816704 A CN00816704 A CN 00816704A CN 00816704 A CN00816704 A CN 00816704A CN 1408147 A CN1408147 A CN 140814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wireless communication
communication machine
output
pattern
use patter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0081670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前田美保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filed Critical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40814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0814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BTRANSMISSION
    • H04B1/00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overed by a single one of groups H04B3/00 - H04B13/00; Details of transmission systems not characterised by the medium used for transmission
    • H04B1/38Transceivers, i.e. devices in which transmitter and receiver form a structural unit and in which at least one part is used for functions of transmitting and receiving
    • H04B1/40Circuits
    • H04B1/401Circuits for selecting or indicating operating mod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72Mobile telephones; Cordless telephones, i.e. devices for establishing wireless links to base stations without route selection
    • H04M1/724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 H04M1/72403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 H04M1/72409User interfa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rdless or mobile telephones with means for local support of applications that increase the functionality by interfacing with external accessorie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2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previous information or commands
    • H04W52/226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taking into account previous information or commands using past references to control power, e.g. look-up-tabl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user profile, e.g. mobile speed, priority or network state, e.g. standby, idle or non trans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user profile, e.g. mobile speed, priority or network state, e.g. standby, idle or non transmission
    • H04W52/287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user profile, e.g. mobile speed, priority or network state, e.g. standby, idle or non transmission when the channel is in stand-by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WWIRELESS COMMUNICATION NETWORKS
    • H04W52/00Power management, e.g. TPC [Transmission Power Control], power saving or power classes
    • H04W52/04TPC
    • H04W52/1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 H04W52/2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user profile, e.g. mobile speed, priority or network state, e.g. standby, idle or non transmission
    • H04W52/288TPC being performed according to specific parameters using user profile, e.g. mobile speed, priority or network state, e.g. standby, idle or non transmission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usage mode, e.g. hands-free, data transmission, telephone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2250/00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 H04M2250/12Details of telephonic subscriber devices including a sensor for measuring a physical value, e.g. temperature or motion

Abstract

能够按照使用模式的不同将输出信号变更为适当的发送输出值的无线通信机,包括:记忆分别对应于预先所规定的多个使用模式的多个最大发送输出的记忆部(6);检测使用模式的使用模式检测部(10、11、12、13、14、15、7、27、37、47、57、67、77、87);连接于所述使用模式检测部(10、11、12、13、14、15、7、27、37、47、57、67、77、87)及所述记忆部(6)并根据所述使用模式检测部(10、11、12、13、14、15、7、27、37、47、57、67、77、87)的检测结果决定最大发送输出的最大发送输出决定部(7、3);向外部发送信号的发送电路(2);连接于所述最大发送输出决定部(7、3)及所述发送电路(2)并根据所述最大发送输出对来自所述发送电路(2)的发送输出加以控制的输出控制电路(4)。

Description

无线通信机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无线通信机,尤其涉及可以根据使用模式发送最适当的无线输出的无线通信机。
背景技术
在便携式电话机上连接增强器(无线输出放大器)增强无线输出历来已被普遍施行。
例如,参照图1,日本国特开平8-65365所阐示的无线通信装置包括通过RF(Radio Frequency)信号线118及控制信号线119相连接的便携式电话机116及增强器117。
便携式电话机116包括天线5;发送输出信号的发送电路2;对发送电路2的输出进行控制的输出控制电路4;连接于发送电路2,作为输入接受其输出信号并根据后述来自控制电路的选择信号通过天线5或RF信号线118将输出信号引导至增强器117的开关120;连接于输出控制电路4及开关120,对输出控制电路4进行控制并向开关120提供选择信号的控制电路103。
控制电路103包括放大电平记忆器121、最大发送输出记忆器122、连接检测电路123及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107。
增强器117包括对通过RF信号线118从便携式电话机116接收的输出信号进行放大的输出放大电路124、连接于输出放大电路124并对来自输出放大电路的输出进行控制的输出控制电路125、连接于输出放大电路124的天线127、连接于控制信号线119及输出控制电路125并对输出控制电路125进行控制的控制电路126。
控制电路126包括放大电平记忆器128及连接于放大电平记忆器128的CPU129。
当便携式电话机116连接有增强器117时,凭借便携式电话机116的连接检测电路123将检测到增强器117的连接。便携式电话机116的CPU107中储存有表明便携式电话机116为通话中或待机中的信息。CPU107根据该信息判断在增强器117连接于便携式电话机116的时点为通话中还是待机中。
当判断为在通话中连接了增强器117时,在便携式电话机116侧,根据CPU107的指示,通过控制信号线119从控制电路103向增强器117送出表明二者在通话中连接的信息。另外,CPU107通过控制信号线119从控制电路103向增强器117送出在放大电平记忆器121中保存的在增强器117侧将要放大的电平信息。进而,CPU107计算从通话开始时所设定的在最大发送输出记忆器122中所记忆的输出电平减去放大电平记忆器121中所记忆的输出电平后的发送输出值。控制电路103根据发送输出值将控制信号发送给输出控制电路4。输出控制电路4控制发送电路2以将发送输出设定为所需电平。
其结果,从发送电路2输出电平变更后的输出。同时,控制电路103切换开关120从便携式电话机天线5将无线信号提供给RF信号线118。无线信号通过RF信号线118被提供给增强器输出放大电路124。
增强器117的控制电路126通过控制信号线119从便携式电话机116获得在通话时便携式电话机116与增强器117相连接这一信息后将该信息通知给CPU129。进而,控制电路126从便携式电话机接收放大电平信息,并将该信息记忆在放大电平记忆器128中。根据放大电平记忆器128所保存的放大电平信息,CPU129通过输出控制电路125对输出放大电路124进行控制。输出放大电路124从天线127送出放大后的输出信号。
象这样,即使在通话中将便携式电话机116连接于增强器117,也可以实现不超过在其通话开始时所设定的最大发送输出的无线输出控制。即,该无线通信装置通过是使用便携式电话机116的天线5还是使用增强器117的天线127这一结构上的差异来调节输出信号的最大发送输出值。
但是,该装置存在这样一个问题:在按照设置于桌面使用或贴于利用者的耳部使用等不同的使用模式而欲将输出信号变更为最合适的发送输出值时则不能进行如此控制。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课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可以按照不同的使用模式将输出信号变更为适当的发送输出值的无线通信机。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是提供一种可以自动检测使用模式的区别并将输出信号变更为适当的发送输出值的无线通信机。
依从本发明的某种情形的无线通信机,包括:对与预定的多个使用模式分别对应的多个最大发送输出进行记忆的记忆部;对使用模式进行检测的使用模式检测部;连接于使用模式检测部及记忆部并根据使用模式检测部的检测结果决定最大发送输出的最大发送输出决定部;向外部发送信号的发送电路;连接于最大发送输出决定部及发送电路并根据最大发送输出对来自发送电路的发送输出进行控制的输出控制电路。
由使用模式检测部检测使用模式,根据使用模式决定最大发送输出。因此,可以按照不同的使用模式将输出信号变更为适当的发送输出值。
理想的情况是使用模式检测部在来话时或呼出时检测使用模式。
只在来话时或呼出时检测使用模式。因此,在通信中不变更使用模式的情况下,可将使用模式检测部的处理次数降至最低限。
更理想的情况是使用模式检测部在向无线通信机投入电源时检测使用模式。
只在投入电源时检测使用模式。因此,在投入电源后不变更使用模式的无线通信机的情况下,可将使用模式检测部的处理次数降至最低限。
更理想的情况是使用模式检测部包括对无线通信机的周边温度进行测定的温度测定部;连接于温度测定部并根据温度测定部的输出结果检测使用模式的检测电路。
在无线通信机的周边温度由使用模式变化时,可以通过对无线通信机的周边温度的测定来检测使用模式,并将输出信号变更为适当的发送输出值。
更理想的情况是使用模式检测部包括测定从无线通信机到障碍物的距离的距离测定部;连接于距离测定部并根据距离测定部的输出结果检测使用模式的检测电路。
在无线通信机与障碍物(如利用者)之间的距离由使用模式变化时,可以通过对无线通信机至障碍物(如利用者)之间的距离测定来检测使用模式并将输出信号变更为适当的发送输出值。
更理想的情况是,使用模式检测部包括测定无线通信机振动振幅的振幅测定部;连接于振幅测定部并根据振幅测定部的输出结果来检测使用模式的检测电路。
在无线通信机的振动由使用模式变化时,可以通过对无线通信机的振动振幅的测定来检测使用模式并将输出信号变更为适当的发送输出值。
更理想的情况是,使用模式检测部包括测定无线通信机的倾斜的倾斜测定部;连接于倾斜测定部并根据倾斜测定部的输出结果来检测使用模式的检测电路。
在无线通信机的倾斜由使用模式变化时,可以通过对无线通信机的倾斜的测定来检测使用模式并将输出信号变更为适当的发送输出值。
更理想的情况是,使用模式检测部包括受理对无线通信机的操作的操作部;连接于操作部并根据操作部的输出结果来检测使用模式的检测电路。
在以利用者的特定的操作方法决定使用模式时,可以通过对用户操作的分析来检测使用模式并将输出信号变更为适当的发送输出值。
更理想的情况是,使用模式检测部包括测定无线通信机振动振幅的振幅测定部;测定无线通信机的倾斜的倾斜测定部;连接于振幅测定部及倾斜测定部并根据振幅测定部及倾斜测定部各自的输出结果来检测使用模式的检测电路。
可以通过具备多个针对无线通信机的特征识别使用模式的实现方法来检测使用模式并将输出信号变更为适当的发送输出值。
附图说明
图1所示为日本国特开平8-65365所阐示的无线通信装置的硬件结构框图。
图2所示为依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无线通信机硬件结构框图。
图3为由依据实施例1的无线通信机所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4为将无线通信机设置于桌面使用的模式的说明用图。
图5为将无线通信机放入提包中使用的模式的说明用图。
图6为利用者将无线通信机贴于耳部使用的模式的说明用图。
图7为由依据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机所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8为图7的S28及S38的使用模式识别处理的流程图。
图9为由依据实施例3的无线通信机所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0所示为依据实施例4的无线通信机的硬件结构框图。
图11为由依据实施例4的无线通信机所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2所示为依据实施例5的无线通信机的硬件结构框图。
图13为由依据实施例5的无线通信机所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4所示为依据实施例6的无线通信机的硬件结构框图。
图15为由依据实施例6的无线通信机所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6所示为依据实施例7的无线通信机的硬件结构框图。
图17为由依据实施例7的无线通信机所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18所示为依据实施例8的无线通信机的硬件结构框图。
图19为由依据实施例8的无线通信机所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20所示为依据实施例9的无线通信机的硬件结构框图。
图21为由依据实施例9的无线通信机所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图22所示为依据实施例10的无线通信机的硬件结构框图。
图23为由依据实施例10的无线通信机所执行的处理的流程图。
实施方式
[实施例1]
参照图2,依据本发明实施例1的无线通信机1包括:天线5;连接于天线5并从天线5发送输出信号的发送电路2;连接于发送电路2并对发送电路2的输出加以控制的输出控制电路4;两个插接件8及9;连接于插接件8及9并检测是否有外部设备等连接于插接件8或9的外部设备等连接检测部10;连接于插接件8及9、外部设备等连接检测部10及输出控制电路4并按照外部设备等连接检测部10的输出来控制输出控制电路4的控制电路3。
控制电路3包括:对按照无线通信机1的多个使用模式所分别规定的多个最大发送输出进行记忆的使用模式最大发送输出对应记忆部6;连接于使用模式最大发送输出对应记忆部6及外部设备等连接检测部10并按照外部设备等连接检测部10的输出来执行依从后述流程的处理并对输出控制电路4加以控制的CPU7。
参照图3,无线通信机1的各部位进行如下动作。在此,作为无线通信机1的使用模式,假定存在如图4所示将无线通信机1设置于桌面使用的模式、如图5所示将无线通信机1放入提包中使用的模式及如图6所示利用者贴于耳部使用的模式共三种使用模式。
无线通信机1上存在插接件8及9这两个插接件,在插接件8上有外部设备等连接时将判断为无线通信机1正在桌面使用。在插接件9上有外部设备等连接时将判断为无线通信机1正被放入提包中使用。在插接件8及9上都没有外部设备等连接时,将判断为利用者正将无线通信机1贴于耳部使用。该外部设备等的连接与使用模式的对应关系被记忆在CPU7中。此时,例如令使用模式最大发送输出对应记忆部6分别记忆最大发送输出值:在设置于桌面使用的模式时为“A”、在放入提包中使用的模式时为“B”、在利用者贴于耳部使用的模式时为“C”。
外部设备等连接检测部10对插接件8或9上的外部设备等的连接状态进行检测(S2)。外部设备等连接检测部10将检测结果报告给CPU7(S3)。例如检测到插接件8上有外部设备等的连接时,外部设备等连接检测部10向CPU7报告“插接件8上有外部设备等的连接”。
CPU7按照来自外部设备等连接检测部10的报告进行使用模式的判断(S6)。例如在接到“插接件8上有外部设备的连接”的报告时,CPU7判断为无线通信机1设置于桌面使用的模式。插接件8及9的连接状态与模式的关系同上述。
CPU7在判断为无线通信机1设置于桌面使用的模式时(S6为“设置于桌面使用的模式”),其从使用模式最大发送输出对应记忆部6得到最大发送输出值=“A”(S8)。
CPU7在判断为无线通信机1被放入提包中使用的模式时(S6为“放入提包中使用的模式”),其从使用模式最大发送输出对应记忆部6得到最大发送输出值=“B”(S10)。
CPU7在判断为利用者将无线通信机1贴于耳部使用的模式时(S6为“利用者贴于耳部使用的模式”),其从使用模式最大发送输出时应记忆部6得到最大发送输出值=“C”(S12)。
控制电路3根据CPU7的指示在输出控制电路4中设定S8~S12中的某一处理所得到的最大发送输出值(S14)。其后,继续进行无线通信处理(S16)。
以上说明的处理与无线通信机的通信不同,其时常以后台处理或定时加插处理来进行。
依据本实施例,既使因外部设备等的连接而改变了使用模式,也可以控制从天线的最大输出功率为最合适。
另外,可以针对将无线通信机设置于桌面使用时、放入提包中使用时、利用者贴于耳部使用时等使用模式的不同,将从天线的最大输出功率控制为最合适。
再有,与无线通信机的通信不同,图3所示的处理以后台处理或定时加插处理来时常进行。因此,可以经常响应使用模式的变更而从天线输出最合适的最大输出功率。
[实施例2]
依据本发明实施例2的无线通信机具有与参照图2所说明的无线通信机相同的硬件结构。因此,在此不再重复其详细说明。
在实施例1中,以后台处理或定时加插处理来时常进行使用模式的识别处理。在本实施例中,在来话响应前或呼出请求发送前进行使用模式的识别处理。
参照图7,无线通信机1的各部位进行如下动作。
无线通信机1投入电源后(S22),无线通信机1即进入待机状态(S4)。控制电路3判断无线通信机1是否有来话(S26)。当无线通信机来话时(S26为YES:是),在CPU7中执行对无线通信机1的使用模式进行识别的使用模式识别处理(S28)。有关使用模式识别处理在后文叙述。
S28之后,无线通信机1进行来话响应(S30),并继续无线通信处理(S32)。控制电路3判断通话是否结束(S34),如果通话未结束(S34为NO:否)则返回S32。如果通话结束(S34为YES:是)则返回S24再次进入待机状态。
在无线通信机1未来话时(S26为NO:否),控制电路3判断是否有利用者的呼出操作(S36)。当判断为有呼出操作时(S36为YES:是),执行与S28相同的使用模式识别处理(S38)。S38之后,从发送电路2发送呼出请求(S40)。其后继续无线通信处理(S42)。控制电路3判断通话是否结束(S44),若通话未结束(S44为NO:否)则返回S42。若通话已结束(S44为YES:是)则返回S24再次进入待机状态。
若无来话也无呼出操作(S26为NO:否且S36为NO:否),控制电路3判断无线通信机1的电源是否切断(S46为NO:否),若无线通信机1的电源未切断(S46为NO:否)则返回S24再次进入待机状态。若无线通信机1的电源切断(S46为YES:是)则结束处理。
参照图8,就图7的S28及S38的使用模式识别处理进行说明。该处理为识别无线通信机1的使用模式并将适当的最大发送输出值设定于输出控制电路4的处理。处理内容与图3的S6~S14的处理相同。因此,在此不重复其详细说明。
依据本实施例,仅在来话响应前或呼出请求发送前进行使用模式识别处理。因此,在象通信中不变更使用模式这样的无线通信机的情况下,与实施例1相比可以减少使用模式识别处理的次数。其结果,可以降低无线通信机的消耗功率。
[实施例3]
依据本发明实施例3的无线通信机具有与参照图2所说明的无线通信机相同的硬件结构。因此,在此不重复其详细说明。
在实施例1中,以后台处理或定时加插处理来时常进行使用模式的识别处理。在本实施例中,在投入电源时进行使用模式的识别处理。
参照图9,无线通信机1的各部位进行如下动作。
无线通信机1投入电源后(S22),则进行使用模式识别处理(S52)。使用模式识别处理与参照图8所说明的相同。因此,在此不重复其说明。
使用模式识别处理(S52)之后,无线通信机1进入待机状态(S24)。进入待机状态之后的处理与图7中除S28及S38的使用模式识别处理之外的内容相同。因此,在此不重复其详细说明。
依据本实施例,仅在无线通信机1投入电源时进行使用模式识别处理。因此,象在投入电源后不变更使用模式这样的无线通信机的情况下,与实施例1或实施列2相比可以减少使用模式识别处理的次数。其结果,可以降低无线通信机的消耗功率。
[实施例4]
参照图10,依据本发明实施例4的无线通信机21包括:天线5;连接于天线5并从天线5发送输出信号的发送电路2;连接于发送电路2并对发送电路2的输出加以控制的输出控制电路4;插接件8;连接于插接件8及输出控制电路4并根据插接件8上的外部设备等25的连接状态控制输出控制电路4的控制电路23。
控制电路23包括:对按照无线通信机21的多个使用模式所分别规定的多个最大发送输出进行记忆的使用模式最大发送输出对应记忆部6;连接于使用模式最大发送输出对应记忆部6及插接件8并根据插接件8上的外部设备等25的连接状态来执行依从后述流程的处理并对输出控制电路4加以控制的CPU27。
CPU27与连接于插接件的外部设备等进行通信,并以该信息为基础来识别无线通信机21的使用模式。
参照图11,无线通信机21的各部位进行如下动作。
在此,作为使用模式,假定有设置于桌面使用的模式及利用者贴于耳部使用的模式这两种模式。
例如,当作为外部设备在插接件8上连接摄像装置,并使用该摄像装置将无线通信机21用作电视电话时,必须使利用者本人摄入摄像机。这种情况考虑为设置于桌面使用的模式。
另一方面,在仅凭将摄像装置连接于插接件8不能决定为设置于桌面使用的模式时,例如象安装有摄像装置却不作为电视电话使用而只收发声音这样的使用方法的情况可考虑为利用者贴于耳部使用的模式。
在将无线通信机21及摄像装置作为电视电话使用之际,需要从摄像装置取入图像数据。在取入图像数据时,将进行用以确认无线通信机21与摄像装置之间是否连接完好的数据交接处理(以下称“信号交换操作”)。因此,在无线通信机21与摄像装置之间进行信号交换操作时,考虑为设置于桌面使用的模式。在此外的场合考虑为利用者正手持无线通信机21且贴于耳部使用。
令与该外部设备等25的通信结果和使用模式的对应关系预先记忆在CPU27中。这时,令使用模式最大发送输出对应记忆部6所记忆的最大输出值分别为在设置于桌面使用的模式时为“A”;在利用者贴于耳部使用的模式时为“C”。
CPU27通过插接件8与外部设备等2 5进行通信(S64)。
CPU27信号交换操作的结果,识别使用模式(S64),信号交换操作成功时,CPU27判断为将无线通信机21设置于桌面使用(S64为“设置于桌面使用的模式”),并从使用模式最大发送输出对应记忆部6得到最大发送输出值=“A”(S8)。在信号交换操作失败时或未进行信号交换操作时,CPU27判断为利用者将无线通信机21贴于耳部使用(S64为“利用者贴于耳部使用的模式”),并从使用模式最大发送输出对应记忆部6得到最大发送输出值=“C”(S12)。
控制电路33按照CPU37的指示将S8或S12的处理所得到的最大发送输出值设定于输出控制电路4(S14)。其后,继续无线通信处理(S16)。
依据本实施例,可以凭借与外部设备等的通信从天线输出最合适的最大输出功率。
[实施例5]
参照图12,依据本发明实施例5的无线通信机31包括:天线5;连接于天线5并从天线5发送输出信号的发送电路2;连接于发送电路2并对发送电路2的输出加以控制的输出控制电路4;对无线通信机31的周边温度或无线通信机31的表面温度进行测定的温度测定部11;连接于温度测定部11及输出控制电路4并根据温度测定部11的输出结果对输出控制电路4加以控制的控制电路33。
控制电路33包括:对按照无线通信机31的多个使用模式所分别规定的多个最大发送输出进行记忆的使用模式最大发送输出对应记忆部6;连接于使用模式最大发送输出对应记忆部6及温度测定部11并根据温度测定部11的输出结果执行依从后述流程的处理并控制输出控制电路4的CPU37。
参照图13,无线通信机31的各部位进行如下动作。
在此,作为使用模式,假定有设置于桌面使用的模式及利用者贴于耳部使用的模式共两种模式。
测定无线通信机31的表面温度并调查其分布,当其温度分布为平缓变化时考虑为无线通信机设置于桌面使用;当温度分布为在若干处急剧变化时考虑为利用者手持无线通信机31且贴于耳部使用。
令该温度分布的变化程度的判断基准预先设定于CPU37中。另外,令无线通信机31的表面温度的分布与使用模式的对应关系记忆于CPU37中。这时,令使用模式最大发送输出对应记忆部6分别记忆最大输出值:在设置于桌面使用的模式时为“A”;在利用者贴于耳部使用的模式时为“C”。
温度测定部11测定无线通信机31的表面温度(S72),并向CPU37报告测定温度(S74)。CPU37根据温度测定部11的测定温度制作无线通信机31的表面温度的分布(S76)。
CPU37判断无线通信机31的表面温度分布的变化是平缓还是急剧(S78)。当表面温度的分布平缓时,CPU37判断为正将无线通信机31设置于桌面使用(S78为“设置于桌面使用的模式”),并从使用模式最大发送输出对应记忆部6得到最大发送输出值=“A”(S8)。当表面温度的分布急剧时,CPU37判断为利用者正将无线通信机31贴于耳部使用(S78为“利用者贴于耳部使用的模式”),并从使用模式最大发送输出对应记忆部6得到最大发送输出值=“C”(S12)。
控制电路33按照CPU37的指示将S8或S12的处理所得到的最大发送输出值设定于输出控制电路4(S14)。其后,继续无线通信处理(S16)。
依据本实施例,当周边温度或无线通信机的表面温度由使用模式变化时可以从天线输出最合适的最大输出功率。
[实施例6]
参照图14,依据本发明实施例6的无线通信机41包括:天线5;连接于天线5并从天线5发送输出信号的发送电路2;连接于发送电路2并对发送电路2的输出加以控制的输出控制电路4;对无线通信机41至障碍物的距离进行测定的距离测定部12;连接于距离测定部12及输出控制电路4并根据距离测定部12的输出结果控制输出控制电路4的控制电路43。
控制电路43包括:对按照无线通信机43的多个使用模式所分别规定的多个最大发送输出进行记忆的使用模式最大发送输出对应记忆部6;连接于使用模式最大发送输出对应记忆部6及距离测定部12并根据距离测定部12的输出结果执行依从后述流程的处理并控制输出控制电路4的CPU47。
距离测定部12将所测定的无线通信机41至障碍物的距离报告给CPU47,CPU47以来自距离测定部12的信息为基础来识别使用模式。距离的测定方法例如可以考虑从无线通信机41发送红外线、光、声音等并测定其被障碍物反射后返回无线通信机41所需的时间并从该时间求出距离的方法等。
参照图15,无线通信机41的各部位进行如下动作。
在此,作为使用模式,假定有设置于桌上使用的模式及利用者贴于耳部使用的模式共两种模式。
当无线通信机41与障碍物(例如利用者)之间的距离在预先规定的阈值以上时,考虑无线通信机41正被设置于桌面使用;当该距离不足该阈值时,考虑利用者正手持无线通信机41且贴于耳部使用。
令该阈值预先设定于CPU47中。另外,令无线通信机41至障碍物之间的距离与使用模式的对应关系记忆于CPU47中。此时,令使用模式最大发送输出对应记忆部6分别记忆最大输出值:在设置于桌面使用的模式时为“A”;在利用者贴于耳部使用的模式时为“C”。
距离测定部12测定无线通信机41至障碍物之间的距离(S82),并向CPU47报告距离测定结果(S84)。CPU47判断距离测定结果是否在预先规定的阈值以上(S86)。当距离测定结果在阈值以上时,CPU47判断为正将无线通信机41设置于桌面使用(S86为“设置于桌面使用的模式”),并从使用模式最大发送输出对应记忆部6得到最大发送输出值=“A”(S8)。当距离测定结果不足阈值时,CPU47判断为利用者正将无线通信机贴于耳部使用(S86为“利用者贴于耳部使用的模式”),并从使用模式最大发送输出对应记忆部6得到最大发送输出值=“C”(S12)。
控制电路43按照CPU47的指示将S8或S12的处理所得到的最大发送输出值设定于输出控制电路4(S14)。其后,继续无线通信处理(S16)。
依据本实施例,当无线通信机与障碍物(例如利用者)之间的距离由使用模式变化时,可以通过对无线通信机至障碍物(例如利用者)的距离的测定来从天线输出最合适的最大输出功率。
[实施例7]
参照图16,依据本发明实施例7的无线通信机51包括:天线5;连接于天线5并从天线5发送输出信号的发送电路2;连接于发送电路2并对发送电路2的输出加以控制的输出控制电路4;对无线通信机51振动振幅进行测定的振幅测定部13;连接于振幅测定部13及输出控制电路4并根据振幅测定部13的输出结果控制输出控制电路4的控制电路53。
控制电路53包括:对按照无线通信机51的多个使用模式所分别规定的多个最大发送输出进行记忆的使用模式最大发送输出对应记忆部6;连接于使用模式最大发送输出对应记忆部6及振幅测定部13并根据振幅测定部13的输出结果执行依从后述流程的处理并控制输出控制电路4的CPU57。
参照图17,无线通信机51的各部位进行如下动作。
在此,作为使用模式,假定有放置于桌面使用的模式及利用者贴于耳部使用的模式共计两种模式。
测定无线通信机51的振幅,并对单位时间内以预先所规定的振幅阈值以上的振幅进行振动的次数进行计数。当无限通信机51的振动次数不足预先所规定的计数阈值时,考虑为无线通信机51正被设置于桌面使用;当振动次数在计数阈值以上时,考虑为利用者正手持无线通信机51且贴于耳部使用。
令该单位时间、振幅阈值及计数阈值预先设定于CPU57中。另外,令振幅次数与使用模式的对应关系被记忆在CPU57中。此时,令使用模式最大发送输出对应记忆部6分别记忆最大输出值:在设置于桌面使用的模式时为“A”,在利用者贴于耳部使用的模式时为“C”。
振幅测定部13测定无线通信机51振动振幅(S92),并向CPU57报告振幅测定结果(S94)。CPU57对单位时间内无线通信机以振幅阈值以上的振幅进行振动的次数进行计数(S96)。CPU57判断该次数是否不足计数阈值(S98)。当该次数不足计数阈值时,CPU57判断为正将无线通信机51设置于桌面使用(S98为“设置于桌面使用的模式”),并从使用模式最大发送输出对应记忆部6得到最大发送输出值=“A”(S8)。当该次数在计数阈值以上时,CPU57判断为利用者正将无线通信机5 1贴于耳部使用(S 9 8为“利用者贴于耳部使用的模式”),并从使用模式最大发送输出对应记忆部6得到最大发送输出值=“C”(S12)。
控制电路53按照CPU57的指示将S8或S12的处理所得到的最大发送输出值设定于输出控制电路4(S14)。其后,继续无线通信处理(S16)。
依据本实施例,当无线通信机的振动由使用模式变化时,可以通过对无线通信机振动振幅的测定来从天线输出最合适的最大输出功率。
[实施例8]
参照图18,依据本发明的实施8的无线通信机61包括:天线5;连接于天线5并从天线5发送输出信号的发送电路2;连接于发送电路2并对发送电路2的输出加以控制的输出控制电路4;测定无线通信机61的倾斜的倾斜测定部14;连接于倾斜测定部14及输出控制电路4并根据倾斜测定部14的输出结果控制输出控制电路4的控制电路63。
控制电路63包括:对按照无线通信机61的多个使用模式所分别规定的多个最大发送输出进行记忆的使用模式最大发送输出对应记忆部6;连接于使用模式最大发送输出对应记忆部6及倾斜测定部14并根据倾斜测定部14的输出结果执行依从后述流程的处理并控制输出控制电路4的CPU67。
参照图19,无线通信机61的各部位进行如下动作。
在此,作为使用模式,假定有设置于桌面使用的模式及利用者贴于耳部使用的模式共两种模式。
在将无线通信机61设置于桌面使用时,存在一个容纳无线通信机61的专用支座。因此,在无线通信机61的倾斜大于预先所规定的阈值1且不足具有大于阈值1的值的预先所规定的阈值2时,考虑为无线通信机61正设置于桌面的专用支座。在此外的场合考虑为利用者正手持无线通信机61贴于耳部使用。
令阈值1及阈值2预先设定于CPU67中。另外,令无线通信机61的倾斜与使用模式的对应关系被记忆在CPU67中。此时,令使用模式最大发送输出对应记忆部6分别记忆最大输出值:在设置于桌面使用的模式时为“A”,在利用者贴于耳部使用的模式时为“C”。
倾斜测定部14测定无线通信机61的倾斜(S102),并向CPU67报告该倾斜(S104)。
CPU67判断无线通信机61的倾斜是否大于阈值1且不足阈值2(S106)。当无线通信机61的倾斜大于阈值1且不足阈值2时,CPU67判断为正将无线通信机61设置于桌面使用(S106为“设置于桌面使用的模式”),并从使用模式最大发送输出对应记忆部6得到最大发送输出值=“A”(S8)。当无线通信机61的倾斜为此外的场合,CPU67判断为利用者正将无线通信机61贴于耳部使用(S106为“利用者贴于耳部使用的模式”),并从使用模式最大发送输出对应记忆部6得到最大发送输出值=“C”(S12)。
控制电路63按照CPU67的指示,将S8或S12的处理所得到的最大发送输出值设定于输出控制电路4(S14)。其后,继续无线通信处理(S16)。
依据本实施例,在无线通信机的倾斜由使用模式变化时,可以通过对无线通信机的倾斜的测定来从天线输出最合适的最大输出功率。
[实施例9]
参照图20,依据本发明实施例9的无线通信机71包括:天线5;连接于天线5并从天线5发送输出信号的发送电路2;连接于发送电路2并对发送电路2的输出加以控制的输出控制电路4;受理对无线通信机71的操作的操作部15;连接于操作部15及输出控制电路4并根据操作部15的输出结果控制输出控制电路4的控制电路73。
控制电路73包括:对按照无线通信机71的多个使用模式所分别规定的多个最大发送输出进行记忆的使用模式最大发送输出对应记忆部6;连接于使用模式最大发送输出对应记忆部6及操作部15并根据操作部15的输出结果执行依从后述流程的处理并对控制输出控制电路4的CPU77。
CPU77具备分析利用者对无线通信机71进行了何种操作的功能。根据该分析结果识别使用模式。
参照图21,无线通信机71的各部位进行如下动作。
在此,作为使用模式,假定有设置于桌面使用的模式及利用者贴于耳部使用的模式共两种模式。
当利用者对无线通信机71进行了“从外部设备使用AT指令进行的操作”时,考虑为无线通信机71正被设置于桌面使用;此外的场合考虑为利用者正手持无线通信机71且贴于耳部使用。所谓AT指令是用以控制调制解调器(MODEM)的一般的指令组合。作为使用AT指令的情况,可以考虑将无线通信机71作为调制解调器使用并将个人计算机连接于无线通信机71进行数据传送的场合。
令为分析对象的利用者的操作预先设定于CPU77中。另外,令利用者对无线通信机71的操作与使用模式的对应关系被记忆于CPU中。此时,令使用模式最大发送输出对应记忆部6分别记忆最大输出值:在设置于桌面使用的模式时为“A”;在利用者贴于耳部使用的模式时为“C”。
CPU77由操作部15接受利用者对无线通信机71的操作并进行分析(S112)。CPU77判断利用者是否从外部设备使用AT指令进行了通过操作部15的操作(S114)。当利用者从外部设备使用AT指令操作了无线通信机71时,CPU77判断为正将无线通信机71设置于桌面使用(S114为“设置于桌面使用的模式”),并从使用模式最大发送输出对应记忆部6得到最大发送输出值=“A”(S8)。在此外的场合,CPU77判断为利用者正将无线通信机71贴于耳部使用(S114为“利用者贴于耳部使用的模式”),并从使用模式最大发送输出对应记忆部6得到最大发送输出值=“C”(S12)。
控制电路73按照CPU77的指示,将S8或S12的处理所得到的最大发送输出值设定于输出控制电路4(S14)。其后,继续无线通信处理(S16)。
依据本实施例,在使用模式以利用者的特定的操作方法来决定时,可以通过对用户操作的分析来从天线输出最合适的最大输出功率。
[实施例10]
在实施例1至实施例9中,示出了用以识别无线通信机的使用模式的各种实现方法。也可以构成组合有多个此类实现方法的无线通信机。
图22中示出其中一例。参照图22,依据本发明实施例10的无线通信机81包括:天线5;连接于天线5并从天线5发送输出信号的发送电路2;连接于发送电路2并对发送电路2的输出加以控制的输出控制电路4;测定无线通信机81振动振幅的振幅测定部13;测定无线通信机81的倾斜的倾斜测定部14;连接于振幅测定部13、倾斜测定部14及输出控制电路4并根据振幅测定部13及倾斜测定部14的输出结果控制输出控制电路4的控制电路83。
控制电路83包括:对按照无线通信机81的多个使用模式所分别规定的多个最大发送输出进行记忆的使用模式最大发送输出对应记忆部6;连接于使用模式最大发送输出对应记忆部6、振幅测定部13及倾斜测定部14并根据振幅测定部13及倾斜测定部14的输出结果执行依从后述流程的处理并控制输出控制电路4的CPU87。
参照图23,无线通信机81的各部位进行如下动作。
在此,作为使用模式,假定有设置于桌面使用的模式及利用者贴于耳部使用的模式共两种模式。
当将无线通信机81设置于桌面使用时,存在一个容纳无线通信机81的专用支座。因此,当无线通信机81的倾斜大于预先规定的阈值1且不足具有大于阈值1的值的预先规定的阈值2时,考虑为无线通信机81正被设置于桌面的专用支座。但是,即使无线通信机81的倾斜在阈值1和阈值2之间,也可考虑为利用者正手持无线通信机81贴于耳部使用的情况。因此,再增加条件。测定无线通信机81的振幅并对其在单位时间内以在振幅阈值以上的振幅进行振动的次数进行计数。
即,仅在单位时间内无线通信机81以振幅阈值以上进行振动的次数不足计数阈值且无线通信机81的倾斜在阈值1到阈值2之间时考虑为无线通信机81正被设置于桌面使用。在此外的场合,考虑为无线通信机81正被贴于利用者的耳部使用。
令阈值1、阈值2、振幅阈值、计数阈值及单位时间被预先设定于CPU87中。另外,令无线通信机81的倾斜及振动次数与使用模式的对应关系被记忆在CPU87中。此时,令使用模式最大发送输出对应记忆部6分别记忆最大输出值:在设置于桌面使用的模式时为“A”;在利用者贴于耳部使用的模式时为“C”。
首先,执行S92~S96的处理并求出无线通信机81的振动次数。此类处理与参照图17所说明的内容相同。因此,在此不重复其详细说明。
与S92~S96的处理并行执行S102~S104的处理并求出无线通信机81的倾斜。此类处理与参照图19所说明的内容相同。因此,在此不重复其详细说明。
CPU87判断无线通信机81的振动次数是否不足计数阈值且无线通信机81的倾斜是否大于阈值1且小于阈值2(S122)。
当满足S122的条件时,CPU87判断为正将无线通信机81设置于桌面使用(S122为“设置于桌面使用的模式”),并从使用模式最大发送输出对应记忆部6得到最大发送输出值=“A”(S8)。当不足S122的条件时,CPU87判断为利用者正将无线通信机81贴于耳部使用(S122为“利用者贴于耳部使用的模式”),并从使用模式最大发送输出对应记忆部6得到最大发送输出值=“C”(S12)。
控制电路83按照CPU87的指示,将S8或S12的处理所得到的最大发送输出值设定于输出控制电路4(S14)。其后,继续无线通信处理(S16)。
依据本实施例,可以通过针对无线通信机的特征而具备多个识别使用模式的实现方法,来从天线输出最合适的最大输出功率。
产业上利用的可行性
如上述,本发明所涉及的无线通信机可以检测利用者的使用状态。因此,适用于按照利用者的使用状态从天线输出最合适的最大输出功率。

Claims (12)

1.一种无线通信机,包括:
记忆部(6),记忆分别对应于预先规定的多个使用模式的多个最大发送输出;
检测使用模式的使用模式检测部(10、11、12、13、14、15、7、27、37、47、57、67、77、87);
最大发送输出决定部(7、3),连接于所述使用模式检测部(10、11、12、13、14、15、7、27、37、47、57、67、77、87)及所述记忆部(6)并根据所述使用模式检测部(10、11、12、13、14、15、7、27、37、47、57、67、77、87)的检测结果决定最大发送输出;
向外部发送信号的发送电路(2);
输出控制电路(4),连接于所述最大发送输出决定部(7、3)及所述发送电路(2)并根据所述最大发送输出对来自所述发送电路(2)的发送输出加以控制。
2.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无线通信机,其中,
所述使用模式检测部(10、11、12、13、14、15、7、27、37、47、57、67、77、87)根据是否有外部设备连接来检测使用模式。
3.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无线通信机,其中,
所述使用模式检测部(10、11、12、13、14、15、7、27、37、47、57、67、77、87)以预先所规定的间隔检测使用模式。
4.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无线通信机,其中,
所述使用模式检测部(10、11、12、13、14、15、7、27、37、47、57、67、77、87)在来话或呼出时检测使用模式。
5.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无线通信机,其中,
所述使用模式检测部(10、11、12、13、14、15、7、27、37、47、57、67、77、87)在向无线通信机投入电源时检测使用模式。
6.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无线通信机,其中,
所述使用模式检测部(10、11、12、13、14、15、7、27、37、47、57、67、77、87)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并根据通信结果检测使用模式。
7.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无线通信机,其中,
所述使用模式检测部(10、11、12、13、14、15、7、27、37、47、57、67、77、87)包括:
温度测定部(11),测定无线通信机的周边温度;
检测电路(37),连接于所述温度测定部(11)并根据所述温度测定部(11)的输出结果检测使用模式。
8.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无线通信机,其中,
所述使用模式检测部(10、11、12、13、14、15、7、27、37、47、57、67、77、87)包括:
距离测定部(12),测定无线通信机至障碍物的距离;
检测电路(47),连接于所述距离测定部(12)并根据所述距离测定部(12)的输出结果检测使用模式。
9.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无线通信机,其中,
所述使用模式检测部(10、11、12、13、14、15、7、27、37、47、57、67、77、87)包括:
振幅测定部(13),测定无线通信机的振动振幅;
检测电路(57),连接于所述振幅测定部(13)并根据所述振幅测定部(13)的输出结果检测使用模式。
10.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无线通信机,其中,
所述使用模式检测部(10、11、12、13、14、15、7、27、37、47、57、67、77、87)包括:
倾斜测定部(14),测定无线通信机的倾斜;
检测电路(67),连接于所述倾斜测定部(14)并根据所述倾斜测定部(14)的输出结果检测使用模式。
11.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无线通信机,其中,
所述使用模式检测部(10、11、12、13、14、15、7、27、37、47、57、67、77、87)包括:
操作部(15),受理对无线通信机的操作;
检测电路(77),连接于所述操作部(15)并根据所述操作部(15)的输出结果检测使用模式。
12.权利要求1中记载的无线通信机,其中,
所述使用模式检测部(10、11、12、13、14、15、7、27、37、47、57、67、77、87)包括:
振幅测定部(13),测定无线通信机的振动振幅;
倾斜测定部(14),测定无线通信机的倾斜;
检测电路(87),连接于所述振幅测定部(13)及所述倾斜测定部(14)并根据所述振幅测定部(13)及所述倾斜测定部(14)的各自的输出结果检测使用模式。
CN00816704A 2000-10-04 2000-10-04 无线通信机 Pending CN140814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00/006929 WO2002029986A1 (fr) 2000-10-04 2000-10-04 Dispositif de communication sans fil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08147A true CN1408147A (zh) 2003-04-02

Family

ID=1173656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0816704A Pending CN1408147A (zh) 2000-10-04 2000-10-04 无线通信机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7031673B1 (zh)
EP (1) EP1237286A4 (zh)
JP (1) JPWO2002029986A1 (zh)
CN (1) CN1408147A (zh)
WO (1) WO2002029986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186227A (zh) * 2011-04-19 2011-09-14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移动通信终端及其切换方法
CN101449484B (zh) * 2006-05-31 2014-08-20 索尼爱立信移动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在双传送模式下功率控制的方法和系统
TWI767038B (zh) * 2018-08-17 2022-06-11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操作裝置、外部末端裝置、設定方法及通訊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0230619A1 (de) * 2002-07-03 2004-01-29 Siemens Ag Funkmodul
JP2008263382A (ja) * 2007-04-11 2008-10-30 Sharp Corp 送信装置、送信装置の制御方法、送信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および送信装置の制御プログラムを記録した記録媒体
JP4953993B2 (ja) * 2007-08-31 2012-06-13 京セラ株式会社 携帯通信端末、送信電力切換方法および送信電力切換プログラム
JP4383480B2 (ja) * 2007-11-15 2009-12-16 株式会社エヌ・ティ・ティ・ドコモ 移動通信端末及び移動通信端末における送信電力制御方法
JP2009200653A (ja) * 2008-02-20 2009-09-03 Sanyo Electric Co Ltd 電子機器
JP2009253479A (ja) * 2008-04-02 2009-10-29 Sony Ericsson Mobilecommunications Japan Inc 携帯通信端末及びその送信特性制御方法
US20100203876A1 (en) * 2009-02-11 2010-08-12 Qualcomm Incorporated Inferring user profile properties based upon mobile device usage
KR20100103979A (ko) * 2009-03-16 2010-09-29 삼성전자주식회사 단말기의 전원 공급에 따른 시스템 제어 방법 및 장치

Family Cites Families (2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9622A (ja) * 1989-06-07 1991-01-17 Nissan Motor Co Ltd 携帯形電話機及び車両用電話装置
CA2021217C (en) * 1989-07-18 1994-11-01 Akira Ishikura Radio communication apparatus having a function for displaying reception field strength and method of controlling the apparatus
JP2746685B2 (ja) * 1989-09-06 1998-05-06 富士通株式会社 送信出力制御回路
JPH0396134A (ja) * 1989-09-08 1991-04-22 Sony Corp 無線電話機
JP2503284B2 (ja) * 1989-12-28 1996-06-05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回線保持装置
JP2973483B2 (ja) * 1990-07-16 1999-11-08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通信装置
JPH0495438A (ja) * 1990-08-10 1992-03-27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コードレス電話装置
BR9205851A (pt) 1992-02-06 1994-08-02 Motorola Inc Equipamento telefonico sem fio, celular, e processo de operar o mesmo.
EP0559187B1 (en) * 1992-03-06 1998-11-04 Fujitsu Limited Adapter for connecting a portable telephone to a mobile telephone
JPH0877481A (ja) * 1994-06-30 1996-03-22 Omron Corp 認識装置および行動監視システム
JP3081460B2 (ja) 1994-08-23 2000-08-28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無線通信装置
JPH08195790A (ja) * 1995-01-19 1996-07-30 Hitachi Commun Syst Inc 電話機
US5732335A (en) 1995-04-28 1998-03-24 Telefonaktiebolaget Lm Ericsson Externally controlled output power by means of antenna keying
JPH1079701A (ja) 1996-09-03 1998-03-24 Fujitsu Ltd 移動通信端末及びその送信電力制御方式
JPH10313481A (ja) * 1997-05-12 1998-11-24 Kyocera Corp 携帯無線システム
JP3033725B2 (ja) * 1997-10-29 2000-04-17 埼玉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バイブレータ付き携帯電話機
IT1296492B1 (it) * 1997-11-21 1999-06-25 Whirlpool Co Sistema per indicare il calore residuo delle griglie di apparecchi domestici di cottura a gas
JPH11239201A (ja) * 1998-02-20 1999-08-31 Toyo Commun Equip Co Ltd 携帯電話機
JPH11308142A (ja) * 1998-04-21 1999-11-05 Casio Comput Co Ltd 携帯通信装置
KR20010014245A (ko) * 1998-04-28 2001-02-26 요트.게.아. 롤페즈 데이터 통신 장치를 무선 단말을 거쳐 통신망에 연결하기위한 시스템
JPH11331934A (ja) * 1998-05-21 1999-11-30 Sony Corp 移動体通信装置およびその応答方法
JP2000059482A (ja) * 1998-08-07 2000-02-25 Kenwood Corp 移動体通信端末
JP3252806B2 (ja) * 1998-08-28 2002-02-04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携帯電話機
JP2000101508A (ja) * 1998-09-28 2000-04-07 Nec Corp 移動通信用無線端末装置
JP2000165477A (ja) * 1998-11-20 2000-06-16 Nec Corp 携帯情報端末装置およびその操作方法
US6363260B1 (en) * 1999-07-07 2002-03-26 Qualcomm, Incorpora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edge of coverage detection in a wireless communication device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449484B (zh) * 2006-05-31 2014-08-20 索尼爱立信移动通讯股份有限公司 用于在双传送模式下功率控制的方法和系统
CN102186227A (zh) * 2011-04-19 2011-09-14 惠州Tcl移动通信有限公司 移动通信终端及其切换方法
TWI767038B (zh) * 2018-08-17 2022-06-11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操作裝置、外部末端裝置、設定方法及通訊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2029986A1 (fr) 2002-04-11
US7031673B1 (en) 2006-04-18
JPWO2002029986A1 (ja) 2004-02-19
EP1237286A1 (en) 2002-09-04
EP1237286A4 (en) 2005-11-16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7428C (zh) 移动通信中的呼叫控制方法和其系统
CN100342749C (zh) 一种信道分配方法及通信控制装置
CN1189058C (zh) 通信终端装置和基站装置
CN1241339C (zh) 基地台连接方法与无线网络控制装置及移动台
CN1408147A (zh) 无线通信机
CN1825994A (zh) 移动无线终端
CN1332536A (zh) 信道分配方法和通信装置
CN1491049A (zh) 移动通信系统,通信控制方法及其中所用的基站和移动台
CN1149873C (zh) 阵列天线基站装置和无线发送方法
CN1547829A (zh) 无线通信设备、无线通信方法、无线通信系统、记录介质和程序
CN1704888A (zh) 便携式电子设备、控制输入操作的方法、以及用于控制输入操作的程序
CN101043750A (zh) 无线通信系统和方法、便携式无线通信装置和方法
CN1878410A (zh) 基站设备和无线通信信道切换方法与切换程序
CN1381114A (zh) 无线通信装置和无线通信方法
CN101036319A (zh) 辅助放大器
CN101061675A (zh) 通信系统和通信装置
CN1230034C (zh) 小区搜索方法和通信终端设备
CN1263660A (zh) 干扰消除设备和干扰消除方法
CN1299444C (zh) 无线基站、无线终端、移动通信系统及接收操作控制程序
CN1825249A (zh) 信息处理设备、信息处理方法以及与之一起使用的程序
CN1788414A (zh) 检测电路及检测电路的调整方法
CN1643821A (zh) 无线装置、收发定向性控制方法及收发定向性控制程序
CN1617115A (zh) 用于将内容送到便携式终端的存储器扩充组件
CN1992935A (zh) 用于管理由基站覆盖的至少一个区域的方法
CN1315353C (zh) 无线通信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