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407939A - 饮料容器 - Google Patents

饮料容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407939A
CN1407939A CN01805967.8A CN01805967A CN1407939A CN 1407939 A CN1407939 A CN 1407939A CN 01805967 A CN01805967 A CN 01805967A CN 1407939 A CN1407939 A CN 140793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rface element
suction pipe
inside portion
agent structure
drinking contain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1805967.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38687C (zh
Inventor
久下镭藏
市川彻
丹羽进
足立修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jinomoto Co Inc
Flexo Manufacturing Corp
Original Assignee
Ajinomoto Co Inc
Mitsubishi Corp
Flexo Manufacturing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016592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18173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02529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4590501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025299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2068310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029300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2104444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Ajinomoto Co Inc, Mitsubishi Corp, Flexo Manufacturing Corp filed Critical Ajinomoto Co Inc
Publication of CN140793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07939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3868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3868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31/00Bags or like containers made of paper and having structural provision for thickness of contents
    • B65D31/06Bags or like containers made of paper and having structural provision for thickness of contents with rigid end wal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DCONTAINERS FOR STORAGE OR TRANSPORT OF ARTICLES OR MATERIALS, e.g. BAGS, BARRELS, BOTTLES, BOXES, CANS, CARTONS, CRATES, DRUMS, JARS, TANKS, HOPPERS, FORWARDING CONTAINERS; ACCESSORIES, CLOSURES, OR FITTINGS THEREFOR; PACKAGING ELEMENTS; PACKAGES
    • B65D77/00Packages formed by enclosing articles or materials in preformed containers, e.g. boxes, cartons, sacks or bags
    • B65D77/22Details
    • B65D77/24Inserts or accessories added or incorporated during filling of containers
    • B65D77/28Cards, coupons, or drinking straws
    • B65D77/283Cards, coupons, or drinking straws located initially inside the container, whereby the straw is revealed only upon opening the container, e.g. pop-up straw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 Y10S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10S383/00Flexible bags
    • Y10S383/906Dispensing featur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Bag Frames (AREA)
  • Packages (AREA)

Abstract

一种由表面部(5)、里面部(6)、底部、在表面部和里面部的和底部上相互对向的边缘部之间接合而构成侧部的一对角撑片(7)构成的饮料容器。表面部和里面部的上部构成呈宽度比其残留部窄的细条状并向一方延伸的顶部。顶部边缘熔融部形成有凹口(12),不是在与凹口对应的指定区域存在角撑片部、而是表面部和里面部直接热熔接。吸管从顶部向底部延伸并且吸管上部位于顶部内。设置箭头标记(15),用于向使用者指示握住凹口互为相反的两侧、沿吸管方向、在互为相反方向拉伸撕开,从凹口越过吸管上部就能将顶部开封。

Description

饮料容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饮料容器,特别涉及将饮料和吸管一起封入的饮料容器。
技术背景
作为饮料容器,一直以来由柔软的树脂制成的容器被广泛使用。这种饮料容器中,切断容器的上部形成注液开口,将吸管插入开口,能够通过吸管吸饮容器内的饮料。但是这样的结构中,需要将吸管插入,比较麻烦,另外,需要分别准备吸管和容器,作为饮料容器欠缺便利性。
因此,如图22所示的吸管型封入的饮料容器1200被公开。该饮料容器1200具有将四边形的四个边热熔接后装入饮料的主体结构部1202。主体结构部1202由表面部1205、与表面部1205具有相同形状的里面部1206、连接表面部1205和里面部1206构成底部的底部角撑片1203形成。底部角撑片1203通过弯曲部1203a向内部折叠成截面为V字形而形成,并通过热熔接与表面部1205和里面部1206熔接在一起。主体结构部1202的最上部的一端上,通过改变热熔接的宽度形成细口的顶部1209,此处通过切断能够形成注液开口。主体结构部1202内设置了用于吸饮饮料的吸管1213。
这样的饮料容器1200整体上为平坦形状,为了多装入饮料,有必要加大表面部1205和里面部1206的面积。另外,使用者使用这样的饮料容器1200,将顶部1209开封时,一般是用两手的手指握拿住顶部附近的热熔接部,如箭头A所示沿穿过顶部1209的方向撕开。例如,对着纸面将右手拉向靠近自己一侧,而将左手拉向对着纸面的里面一侧,拧住容器沿箭头A方向撕开。但是,这样的开封方法,撕开很困难,表面部1205一侧的开封轨迹和里面部1206一侧开封轨迹非常不一致,是否能穿过顶部确实将其撕开,受偶然因素影响。假使开封轨迹不是在顶部而是偏向图的上方,则开封不充分,如果是偏向下方,则与本意相反饮料会漏出。
另外,开封时,吸管1213上部在顶部1209内时,如果象上述所述拧住顶部撕开的话,存在撕开轨迹碰到吸管上部、使那以后的撕开中断的缺点。
而且,吸管的顶端靠到表面部或里面部的内壁、吸管沉在饮料中时,虽然有必要将撕开后饮料容器中的吸管从开封部拿出使其伸向外部,但在指尖脏的时候,由于脏的指尖与饮料口直接接触,很不卫生。
而且,被撕开的上部的用不着的热熔接部,如果只有顶部部分撕开结束,即使从容器不能完全分离,也能吸饮饮料,但吸饮时被撕开的上部的用不着的热熔接部会接触到面部,令人产生不快感。
虽然使用剪刀等可以在顶部1209上所希望的位置开封,但将饮料容器1200携带到室外开封时,要另外准备剪刀,很麻烦。而且,使用剪刀等工具将顶部1209开封时,在吸管1213的上部位于顶部1209内时,必须避开吸管,将顶部1209的表面部1205和里面部1206切断,有可能将顶部1209内的吸管1213的上部剪断。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内部设置了吸管的饮料容器,在开封部位不必使用剪刀等工具、用指尖的撕力就能容易地开封,而吸管的上部对于开封没有妨碍。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饮料容器为一种具有收入饮料的主体结构部和在该主体结构部内与饮料一起封入的吸饮用的吸管的饮料容器,其特征为,该主体结构部由表面部、具有与表面部相同形状的里面部、底部、封入饮料前断面为V字形的一对角撑片构成,该角撑片通过热熔接而接合在该表面部和该里面部以及该底部上相对向的边缘部之间,构成侧部,且具有弯曲部,通过该角撑片部的变形,该表面部和该里面部向相互分离的方向移动,从而能够向该主体结构部内装入饮料,该表面部的上部和该里面部的上部构成呈宽度比该表面部和里面部的残留部窄的细条状、并向一方延伸构成顶部,该吸管从该顶部向底部在该方向上延伸且吸管的上部能够设在该顶部内,为了开始撕开,该顶部的边缘部熔接部处形成与撕开位置对应的作为撕开位置指示部的凹口,并且,至少在与该凹口对应的指定区域中没有该角撑片部、该表面部和该里面部直接熔接,在该表面部或该里面部或角撑片部中的任一部位设有撕开方向指示部,向使用者指示使用者可以通过拿住该凹口的两侧附近、在该同一方向上沿相反方向拉伸将其撕开,从凹口越过该吸管的上部地撕开即能够将该顶部开封。
根据具有这样结构的饮料容器,因为设有撕开方向指示部,根据该指示夹住该凹口、在同一直线的相反方向、且沿从顶部向底部的同一个方向拉伸、以凹口最深部为起点撕开,这样表面部及里面部上作用的力,与在凹口最深部集中相同,能够一直集中在裂开来的先端部,撕开轨迹到达与凹口形成一侧相反一侧的热熔接部时,由于撕开力集中在撕开轨迹的先端,在相反侧的热熔接部的撕开也容易继续,能够可靠穿过顶部将其撕开,能够完全除去顶部上部的热熔接部。
另外,即使表面部和里面部的撕开轨迹有若干不一致,如上述所述,因作用在表面部和里面部的力一直集中在撕开轨迹的先端,所以位于凹口相反侧的表面部侧的热熔接部和位于凹口相反侧的里面部的热熔接部中分别都容易继续撕开。因此,能够完全除去顶部上部的热熔接部,这样,吸饮时,顶部上部的热熔接部就不会接触使用者的面部。
再有,该撕开力的作用方向与吸管上部相互不干涉,在撕开时对吸管没有妨碍。
而且,在撕开发生的部分没有角撑片部,只有表面部和里面部,与撕开发生部分有角撑片存在的情况相比,撕开时使用更小的力就能完成。
而且,饮料容器的侧部除了特定部分以外都用角撑片形成,能够增大饮料的收入量,使饮料容器具有稳定的立体结构,按照需要能够使饮料容器立住。
在上述结构中,该主体结构部的该表面部的上部和该里面部的上部构成呈宽度比该表面部和该里面部的残留部窄的细条状,该细条状的整体成为该指定区域部,相对向的边缘部不通过角撑片部、而相互直接热熔接并在垂直方向延伸形成的该顶部。该顶部的边缘部间的距离与该角撑片部的弯曲部的折线间的距离相同和比其小为好。根据这样构成的饮料容器,因顶部侧部整体没有角撑片部,与只在顶部的指定区域没有角撑片部的情况相比,饮料容器的结构变得更简单。
另外,该撕开方向指示部采用在该表面部或该里面部或角撑片部的任一位置直接印刷撕开方向为好。撕开方向指示部因为采用在该表面部或该里面部或角撑片部的任一位置直接印刷撕开方向的结构,能够简单地设置该指示部。
另外,还可以通过将表示了撕开方向的标签和封印设在或贴在该表面部或该里面部或角撑片部的任一位置构成该撕开方向指示部。通过这样的结构,能够在制袋后另外设置该指示部。
而且,该表面部和该里面部为层压片制,与该表面部和该里面部中至少一方的与撕开位置指示部相对应的位置处,在该顶部的整个宽度上,至少除该层压片中的一层以外,贯穿形成点线孔为好。通过形成点线状的孔,因在点线孔部分层压片的撕开强度小,所以使用者通过用指尖撕开就可以从凹口沿点线孔越过该吸管的上部、容易进行开封。另一方面,通过使点线孔部不贯穿表面部后和里面部地对其进行封堵加工,能够防止液体从饮料容器内部泄漏。
而且,将该吸管不能移动地固定在将该顶部或该顶部附近为好。由于吸管不能移动地固定在该顶部或该顶部附近,就能够省略开封后将吸管从容器内部拿出的过程。再有,表面部和里面部用柔软的材料形成时,在顶部附近,吸管还能起到加固材料的作用,因撕开时指尖位于压住吸管的位置,饮料容器容易被拿住,使撕开更容易。
这时,为了保持该吸管相对于该主体结构部的位置,与该凹口对应的指定区域中该表面部和该里面部直接熔接的区域一直延伸到位于该顶部内的吸管上部的外周面附近为好。采用这样的结构,通过饮料容器的热熔接工序能够简单地实现吸管的保持。
另外,为了保持该吸管相对于该主体结构部的位置,在位于该顶部内的该吸管的上部、凹口部的下侧与该表面部和该里面部中至少一方局部热熔接也可以。热熔接能够通过点熔接等简单的方法实现,吸管能容易地固定在主体结构部上。
再者,为了防止该吸管从该主体结构部掉出来,在该吸管上设置能够与该顶部内周面卡合的突起部为好。因此,在吸管是用比重低的材料制成时,吸管即使与本主体结构部分离,由于吸管的突起部与顶部内周面卡和,能够防止它过分浮起以及掉出。
并且,在饮料装入前的状态,该一对角撑片部的弯曲部相对该主体结构部的长度方向中心线对称地相互平行,将该吸管保持在该弯曲部之间为好。因为角撑片部的弯曲部相对该主体结构部的长度方向中心线对称地平行,在饮料装入前,吸管能够被保持在弯曲部之间。因此,吸管被保持在没有角撑片的主体结构部中厚度薄的部分,且容器的长度方向中央部,搬运时多个饮料容器叠放在一起体积也不会增大,便于搬运。
另外,该表面部和该里面部由透明或半透明的树脂材料制成为好。采用这样的结构,从外部容易确认吸管位置、把握饮料的量。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收入饮料的主体结构部和在该主体结构部中与饮料一起装入的吸饮用的吸管的本发明的饮料容器,该主体结构部由表面部、具有与该表面部相同形状的里面部、底部,饮料封入前断面呈V字形的一对角撑片构成,该角撑片通过热熔接而接合在该表面部和该里面部和该底部上相对向的边缘部之间构成侧部,并且具有弯曲部,通过该角撑片的变形,该表面部和该里面部朝相互离开的方向移动,从而该主体结构部内能够装入饮料,该主体结构部的该表面部的上部和该里面部的上部具有呈宽度比该表面部和该里面部的残留部细的细条状、且在垂直方向延伸的顶部,该角撑片部还构成该顶部的侧部,该顶部呈通过撕开而开口的上部注液开口,该吸管的上部延伸地位于该顶部内,在该顶部的边缘部熔接部设置撕开位置指示部做为该顶部的撕开位置的基准,并且,只有在与该撕开位置指示部相对应的指定区域没有该角撑片,该表面部和该里面部直接热熔接,该表面部和该里面部为层压片制,该表面部和该里面部中至少一方上与撕开位置指示部的相对应的位置处,在该顶部的整个宽度上,除该层压片的至少一层,贯穿形成点线孔。从撕开指示部沿点线孔越过该吸管的上部,就能容易地将顶部开封。
作为顶部的撕开位置的基准,在顶部边缘部热熔接部例如可以设置凹口等撕开位置指示部,因为不是只有与撕开位置指示部相对应的指定区域存在角撑片部,而是表面部和里面部直接热熔接,与撕开位置指示部相对应的指定区域处的强度弱,所以容易撕开。
另外,表面部和里面部是层压片制,与表面部和里面部中至少一方上与撕开位置指示部相对应的位置处,在顶部的整个宽度上,除了层压片中至少一层以外贯穿形成点线孔,层压片的撕开强度在点线部小,使用者通过用指尖撕开,从撕开指示部起沿着点线孔越过该吸管的上部,就能容易地开封。另外,由于点线孔不贯穿表面部和里面部,将其进行了封堵加工,能够防止饮料从饮料容器漏出。
本发明提供一种具有收入饮料的主体结构部和在该主体结构部中与饮料一起装入的吸饮用的吸管,该主体结构部由表面部、具有与该表面部相同形状的里面部、底部,饮料封入前断面呈V字形的一对角撑片构成,该角撑片通过热熔接而接合在该表面部和该里面部和该底部的相互对向的边缘部,构成侧部且具有弯曲部,通过该角撑片的变形,该表面部和该里面部朝相互分离的方向移动,从而该主体结构部中能够装入饮料,该主体结构部的该表面部的上部和该里面部的上部具有呈宽度比该表面部和该里面部的残留部更细的细条状、该细条状表面部上部与该细条状里面部上部相对向的边缘部相互热熔接、在垂直方向延伸的顶部,该顶部的边缘部间的距离与该角撑片部的弯曲部的折线间的距离相同或比其小,该顶部呈通过撕开而开口的上部注液开口,在该顶部的边缘部的熔接部上设置撕开位置指示部作为该顶部的撕开位置的基准,该表面部和该里面部为层压片制,该表面部和该里面部上与撕开位置指示部相对应的位置处,在该顶部的整个宽度上,除该层压片中的至少一层以外,贯穿形成点线孔,该吸管的上部在该主体结构部内一直延伸到该点线孔形成的位置上方,为了保持该吸管相对于该主体结构部的位置而设置的位置保持装置设在该顶部和该顶部内吸管上部之间,从撕开指示部起,沿该点线孔越过该吸管的上部,该顶部即可开封。
在顶部的边缘部热熔接部设置例如凹口等撕开位置指示部做为顶部的撕开位置的基准,顶部边缘部间的距离比角撑片部的弯曲部的折线间的距离小,而且表面部和里面部直接熔接,与撕开位置指示部相对应的指定区域的强度小,使为开封而进行的撕开动作就容易进行。
另外,表面部和里面部由层压片制成,因为在表面部和里面部中至少一方上与撕开位置相对应的位置处,在顶部的整个宽度上,除了层压片的至少一层以外,贯穿形成点线孔,而点线孔处的层压片的撕开强度降低,使用者就能通过指尖的撕开动作从撕开指示部沿点线孔越过该吸管上部,很容易地开封。另一方面,由于使点线孔不贯穿表面部和里面部,对其进行封堵加工,所以能够防止液体从饮料容器内部漏出。
而且,吸管上部位于比顶部内的点线孔形成的位置还要延伸的位置上,而为使吸管保持在相对于主体结构部的位置而设置的位置保持部装置设在顶部和顶部内吸管上部之间,开封时以及开封后,吸管在饮料容器的主体结构部内部就不会沉下去,只有比点线孔的位置还要延伸的部分能够维持从注液口突出的状态。
附图说明
图1表示根据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在装入饮料时的立体图。
图2表示根据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装入饮料前的正视图。
图3表示根据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处于吸管从顶部以及注液口突出状态时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4表示在制造根据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过程中,将构成表面部、角撑片部、里面部的层压片层叠起来的附图。
图5表示在制造根据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过程中,为了将构成表面部、角撑片部、里面部的层压片层叠而进行热熔接的附图。
图6表示在制造根据本发明第1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过程中,将表面部、角撑片、里面部进行热熔接后形成的物体切割成饮料容器形状的附图。
图7(a)是沿图6的VIIa-VIIa线的剖视图,(b)是沿图6的VIIb-VIIb线的剖视图。
图8表示根据本发明第2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装入饮料前的正视图。
图9表示根据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装入饮料前的正视图。
图10表示根据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装入饮料前的正视图。
图11表示根据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装入饮料前的正视图。
图12表示根据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处于吸管从顶部以及注液口突出状态时的局部放大剖视图。
图13表示根据本发明第6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装入饮料前的正视图。
图14表示在根据本发明第6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表面部上形成的点线孔的局部放大剖视图。(a)表示形成点线孔方法的第1具体例中的贯穿层压片形成点线孔的状态,(b)表示形成点线孔方法的第1具体例中的对进行了点线孔加工的层压片膜的单侧进行封堵加工的状态,(c)表示形成点线孔方法的第2具体例中的将厚度为20微米的直链状低密度的聚乙烯薄膜5C’进行层压后的状态。
图15表示根据本发明第7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装入饮料前的正视图。
图16表示根据本发明第8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装入饮料前的正视图。
图17表示根据本发明第9实施方式饮料容器装入饮料前的正视图。
图18表示根据本发明第10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装入饮料前的正视图。
图19表示根据本发明第11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装入饮料前的正视图。
图20表示根据本发明第12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装入饮料前的正视图。
图21表示根据本发明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装入饮料后变形的例子的侧面图。
图22表示原来的饮料容器装入饮料前的正视图。
实施发明的优选方式
依据图1~7对根据本发明的第1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及其制造过程进行说明。图1表示装入了饮料的饮料容器1。饮料容器1具有收入饮料的主体结构部2。主体结构部2由底部3,表面部5,与表面部5具有相同形状的里面部6,连接表面部5和里面部6、构成侧部的一对角撑片部7、7构成。角撑片部7、7通过弯曲部7a、7a向内折叠形成V断面为字形(图2),通过热熔接等与表面部5和里面部6熔接。即表面部5的左右边缘部分别与角撑片部7、7的一方边缘部、里面部6的左右边缘部分别与角撑片部7、7的另一方边缘部通过热熔接熔接,形成宽度为3mm至5mm的热熔接部8。饮料装入前的状态如图2所示的那样,角撑片7、7的弯曲部7a、7a位于主体结构部2的长度方向中心线X两旁对称且平行的位置。
表面部5和里面部6的上部,呈宽度比表面部5和里面部6的残留部更窄的细条状,构成垂直方向延伸的顶部9和从顶部9向下平稳倾斜的肩部10,形成宛如瓶子的瓶颈部的形状。顶部9位于主体结构部2的长度方向中心线X(图2)上,肩部10、10形成以中心线X左右对称的形状。
主体结构部2的表面部5除去顶部9以及肩部10后的残留部、里面部6除去顶部9以及肩部10后的残留部、和构成连接两残留部的侧部的角撑片部7、7构成保持饮料的主要填充部11,其断面B大致为正方形。而且,为了形成如图1所示的底部3,如图2所示,表面部5和里面部6各自的下边缘以及角撑片部7、7的下边缘由一对对称的倾斜边缘部8b、8b和中央边缘部8c构成。
主体结构部2内设置吸饮饮料的吸管13。吸管13由比主体结构部2中装入的饮料的比重要轻的材料例如树脂制成。吸管13上在长度方向中间位置处形成从吸管13的外周面起相对于长度方向呈垂直突出的突起部13A。吸管13的长度L比饮料填充后的高度h短。另外,如图3所示,注液口4的内周长度形成为比吸管13的外周长度要长。本实施方式中吸管13的长度虽然没有形成为长至饮料容器1的底部3的长度,但由于容器整体具有柔软结构,随着吸饮容器也收缩,所以能够将容器内的饮料全部吸饮没有残留。
表面部5和里面部6由柔软的塑料材料(树脂薄膜)通过层压构成。具体举例,可以使用由厚度为12微米的两轴拉伸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PET)和厚度为15微米的两轴拉伸尼龙薄膜以及厚度为20~80微米的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薄膜构成的3层层压薄膜。
另外,角撑片7、7由比表面部5以及里面部6柔软的材料构成为好。具体来说,可以使用厚度为15微米的两轴拉伸尼龙薄膜和厚度为120微米的直链低密度聚乙烯薄膜构成的2层层压薄膜。
这里,由于PET薄膜是耐热性好,能够保持形状的材料,在制袋工序中为了保持尺寸的稳定性而被使用。再有,该材料还具有通过热熔接进行成形时加工容易的优点。两轴拉伸尼龙薄膜的韧性好,不会使饮料容器1体积增大而且具有而授运输或处理所需的强度而被使用。直链低密度聚乙烯薄膜具有热粘合性,使用它是为了通过热熔接形成饮料容器1。再有,该材料的韧性虽然不如尼龙薄膜但也具备一些。本实施方式中,通过表面部5和里面部6由透明材料制成,从外部能够确认主体结构部2内部中配置的吸管13的位置。PET薄膜和两轴拉伸尼龙薄膜具有取向性,通过使拉伸方向和后面所述的撕开轨迹相一致,使撕开容易进行。因此只要将没有取向性的直链低密度聚乙烯薄膜的厚度定为能够进行撕开动作的厚度就可以。另外,如上所所述,直链低密度聚乙烯薄膜因为具有一定程度的韧性,虽然是容易拉伸但不易撕开的材料,但由于和拉伸薄膜一起被层压,另一方面又变得容易被撕开。
作为直链状低密度的聚乙烯如果选定没有添加润滑剂的格栅,能够作为官方指定的装牛奶等容器使用。
顶部9的热熔接部8上形成了为开始撕开顶部9而设置的V字形状的凹口12(撕开位置指示部)。另外,角撑片部7、7虽然构成顶部9的侧部,但与凹口12的位置对应的指定区域没有角撑片部7、7,表面部5和里面部6的边缘部相互直接熔接,吸管13的上部在顶部9内延伸,一直延伸到比形成凹口12的位置更靠上的位置。
为了向使用者表示使用者要握住该凹口12互为相反两侧的附近处,一只手向顶部的端部方向、而另一只手向底部方向,在同一条直线上、分别朝相反方向撕开而设置的撕开方向指示部可以通过印刷在顶部9附近的热熔接部8处形成例如以箭头标记15。例如夹住凹口12、两手的手指握住边缘部熔接部附近,左手向图1的下方、右手向图1的上方拉伸,以凹口12为起点开始撕开动作,越过吸管13上部、就能除去顶部9的上部热熔接部8a、简单地开封。一旦将热熔接部8a除去,饮料容器1开封后,如图3所示,形成了作为内容物的饮料倒出的注液开口4。这时,由于吸管13由比主体结构部2内装入的饮料的比重要轻的材料制成、而形成的注液开口4的内周长要比吸管13的外周长要长,虽然通过作用于吸管13上的浮力吸管13有从注液开口4向上方移动的可能性,但因为吸管13的长度方向中间位置设置了突起部13A,从吸管13由注液开口4移动到一定程度开始,突起部与顶部的内周面卡合。这样,就阻止了吸管13从上部注液开口4过分突出,能够防止吸管13从主体结构部向外部掉出。在后面所述的实时形式中,因为吸管被固定在主体结构部上,虽然象上述的吸管漂浮现象不会发生,但是在万一出现吸管固定不善的情况下,上述的突起部13A是极为有效的,所以后面所述的上述形式中,按需要也可设吸管突起部13A。
下面,对于根据第1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的制造工序进行说明。
如图4所示,将构成表面部5、角撑片部7、7、里面部6的层压片层叠。构成角撑片7、7的层压片上,在弯曲部7a、7a一侧形成缺口部7b、7b。而且如图5所示,对表面部5、角撑片部7、7、里面部6的层叠物按照饮料容器1的主体结构部2的形状进行热熔接8,这时,虽然表面部5和角撑片部7、7、里面部6和角撑片7、7熔接,在没有角撑片部7的弯曲部7a、7a之间的8a以及相当于缺口部7b、7b的部分,表面部5和里面部6是直接熔接的。而且,如图6所示,按饮料容器1的主体结构部2的形状切断层压片。图7是使表面部5、角撑片部7、7、里面部6层叠进行熔接的形成物的剖视图,在角撑片7、7存在的部分,如图7(a)所示,表面部5和角撑片7、7,里面部6和角撑片7、7熔接;而在相当于缺口部7b、7b的部分,如图7(b)所示,表面部5和里面部6直接熔接。
根据上述所述制造的饮料容器1在被装入饮料前的状态(图2)中,吸管13被保持在弯曲部7a、7a之间。这样,吸管13的位置被保持在没有角撑片部7的主体结构部2中厚度薄的部分,将多个主体结构部2摞放进行运输时,不会增大体积,所以很方便。
饮料被装入到饮料容器1中后,如图1所示,通过角撑片部7、7呈V字形打开,饮料容器形成了安定的立体构造。填充量饮料时的饮料容器1的底部3大致呈正方形,以该底部3为下、顶部9为上,饮料容器就能安定地立住。
下面根据箭头标记15表示的信息,夹住凹口12,在同一直线的相反方向、且与吸管13平行的上下方向上拉伸,作用在表面部和里面部上的力与集中在凹口12最深部一样,能够使力一直集中在撕裂开来的先头部分,即使在撕开轨迹到达凹口12形成一侧的相反侧的热熔接部处时,撕开力也能集中在撕开轨迹的先头部分,这样即使在相反侧的热熔接部,也能够继续撕开,使在横穿顶部方向上的撕开动作能可靠进行,能够完全将顶部9上部的热熔接部8a完全除去。另外,即使表面部和里面部的撕开轨迹有一些不一致,表面部和里面部上的作用力如上述所述,因为一直集中于撕开轨迹的先头部分,凹口12相反侧的表面部一侧的热熔接部、以及与凹口12相反侧的里面部一侧的热熔接部处也都分别容易继续进行撕开动作,能够完全除去顶部9上部的热熔接部8a。这样,吸饮时,顶部9上部的热熔接部8a不会碰到使用者的面部。
另外,产生撕裂的部分没有角撑片7,只有表面部5和里面部6,与产生撕裂的部分有角撑片7的情况相比,完成撕开所需的力要小。而且,在同一直线的相反方向且与吸管平行的方向上撕开,因为必须越过吸管13上部进行撕开动作,所以吸管上部不会妨碍撕开轨迹。因此,越过吸管13的上部能够容易地使顶部9开封。
下面对根据本发明第2实施例的饮料容器100,依据图8进行说明。对于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结构部分使用相同参考序号,并省略说明。在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100中,在主体结构部2内部设置的吸管113上没有象第1实施方式中吸管13那样设置突起部13A。另外,凹口12附近,热熔接部8一直延伸到吸管113上部的外周面附近,成为保持吸管113的保持部8d。这样,去掉热熔接部8a,饮料容器1开封时形成的注液开口4密合在吸管113的外周上,吸管113通过保持部8d而被保持。因此,开封时以及开封后,吸管113在液体容器100的主体结构部2内就不会沉下去,维持从注液开口4突出的状态。
在吸管113固定在主体结构部2上的构造中,开封时,吸管113可作为柔软的容器100的框架发挥作用,这样用手指容易握住容器。因此,开封更加容易进行。而且,通过将吸管113可靠地固定在主体结构部2,吸管不会下沉,开封后不必用手进行寻找、拿出吸管。
下面对于根据本发明第3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200,依据图9进行说明。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结构的部分使用相同参照序号,并省略说明。根据本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200中,主体结构部2内部设置与第2实施方式一样的吸管113。在吸管113上部、比凹口12靠下的位置,通过热熔接形成的点熔接部8e与表面部5接合。于是,开封时以及开封后,吸管113在饮料容器200的主体结构部2内不会沉下去,维持从注液开口4突出的状态。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点熔接部8e设在表面部5一侧,设在里面部6一侧也可以,表面部5和里面部6两方均设也可以。
下面对根据本发明第4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300,依据图10进行说明。与第1实施方式具有相同结构的部分使用相同参照序号,并省略说明。在根据本发明的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300中,吸管313上设置褶皱部313A。褶皱部313A位于吸管313上部、比凹口12低的位置处,在该褶皱部313A的位置处,吸管313通过由热熔接形成的点熔接部8f与表面部5接合。因此,开封时以及开封后,吸管313在饮料容器300的主体结构部2内不会沉下去,能够维持从注液开口4突出的状态。因为,褶皱部313A处集中的材料比吸管313的其他地方多,通过对褶皱部313A进行热熔接、形成点熔接部8f,能够使吸管313受热、受压时不会变形。另外,由于褶皱部313A的变形性,吸饮饮料很容易。虽然在本实施方式中点熔接部8f设在表面部5一侧,设在里面部6一侧也可以,表面部5和里面部6两方均设也可以。
下面对根据本发明第5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400,依据图11、图12进行说明。具有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结构的部分使用相同参照序号,并省略说明。
本实施方式中,在主体结构部的表面部405的上部和里面部406的上部的整个细条状上,相对向的边缘部不通过角撑片部而直接互相热熔接。因此,顶部409的边缘部之间的距离(热熔接部的外缘之间的距离)在与角撑片407、407的弯曲部407a、407a之间的距离相同或者比其小。换句话说,在顶部409没有通过角撑片407、407形成的侧部,表面部405和里面部406的边缘部相互是直接熔接的。本实施方式中,虽然顶部409的上端为盖状,此处顶部409的边缘部之间所距离在形成时比角撑片407、407的弯曲部407a、407a之间的距离大,但这只是例外,只不过是起到装饰作用的形状。另外,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在吸管113上不设突起部,在凹口412的附近,热熔接408一直延伸的吸管113的上部外周面附近,形成保持吸管113的保持部408d。吸管113的上部位于顶部409内并延伸,比形成凹口412的位置还向上部延伸。
分别用两只手的指尖夹住V形凹口412的互为相反的两侧,按照撕开方向指示部15的指示,向相互相反的方向且是吸管113延伸的方向拉伸,这样就能产生以凹口412为起点的撕裂,越过吸管113的上部将上侧的顶部除去。这时,因为在产生撕裂的部分都没有角撑片部407,而只有表面部405和里面部406,与产生撕裂部分存在角撑片407的情况相比,只用较小的力就能撕开。而且,由于是如上述所述的撕裂方向,撕力集中在上述撕裂线的最深部,能够很简单地开始撕裂,越过吸管113的上部将顶部409开封。通过开封,如图12所示,就形成了能够倒出作为饮料的内容物的注液开口404。
另外,如上所述,在凹口412附近,热熔接408一直延伸的吸管113上部的外周面附近,形成保持吸管113的保持部408d。这样,除去热熔接部408a、将饮料容器400开封时形成的注液开口404,如图12所示与吸管113的外周密合,吸管113被保持部408d保持。因此,开封时以及开封后,吸管113在饮料容器400的主体结构部402内就不会沉下去,维持从注液开口404突出的状态。
下面对根据本发明第6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500依据图13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与第1实施方式大致具有相同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500中与凹口12对应的位置处,沿穿过主体结构部2的长度方向中心线X的方向、在顶部9的整个宽度上,构成表面部5和里面部6的层压片至少除了一层以外,贯穿形成了点线孔512a。因为点线孔512a未贯穿构成表面部5和里面部6的层压片中至少一层,所以表面部5和里面部6本身并没有贯穿。表面部5的点线孔512a和里面部6的点线孔512a是重叠的。
对于点线孔512的形成方法进行说明。如上述所述,表面部5和里面部6由厚度为12微米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PET)和厚度为15微米的两轴拉伸尼龙薄膜以及厚度为80微米的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薄膜构成的3层层压薄膜形成。以下,虽然对构成表面部5的层压片的加工进行说明,但构成里面部6的层压片的加工也是同样的。
作为点线孔512a的形成方法的第1具体例,首先,如图14(a)所示,形成完全贯穿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5A、两轴拉伸尼龙薄膜5B、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薄膜5C的点线孔。然后,如图14(b)所示,使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薄膜5C的表面与热熔接杆抵接并加热熔融,进行以层压薄膜的单面一侧将贯穿了整个层压薄膜的点线孔封堵的加工。这样,就形成贯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5A、两轴拉伸尼龙薄膜5B而不贯通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薄膜5C的点线孔512a。通过这样的形成方法,在制袋工序中就能进行点线孔的形成和通过热熔接杆20封堵点线孔这两个工序。
作为点线孔512a的形成方法的第2具体例,首先,如图14(c)所示,使厚度为12微米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5A、厚度为15微米的两轴拉伸尼龙薄膜5B、厚度为60微米的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薄膜5C层叠形成3层层压薄膜。然后形成贯穿该层压薄膜的点线孔。之后,在厚度为60微米的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薄膜5C的表面层压厚度为20微米的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薄膜5C′。这样,就能提供贯通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薄膜5A、两轴拉伸尼龙薄膜5B、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薄膜5C的点线孔512a。通过这样的形成方法,在形成了点线孔的层压片上再层压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薄膜5C′,卷成滚筒状后,就能够进行制袋工序。
这样,通过形成点线孔512a,层压片的撕开强度降低,使用者通过尖指的撕开、越过吸管13上部、除去顶部9的上部热熔接部8a,容易进行饮料容器1的开封。另一方面,通过封堵工序堵住点线孔512a,使点线孔512a不贯穿表面部5和里面部6,就能够防止液体从饮料容器1内部漏出。
下面对根据本发明第7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600依据图15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与第2实施方式大致具有相同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600中,在与凹口12对应的位置形成了与第6实施方式中的饮料容器500相同的点线孔512a。这样,起到与第2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100相同效果,而且使饮料容器的开封更加容易进行。
下面对根据本发明第8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700依据图16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与第3实施方式大致具有相同的结构,而本实施方式进一步在饮料容器700上与凹口12对应的位置形成了与第6实施方式中的饮料容器500相同的点线孔512a。这样,起到与第3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200相同作用,而且使饮料容器的开封更加容易进行。
下面对根据本发明第9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800依据图17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与第4实施方式大致具有相同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800中,在与凹口12对应的位置形成了与第6实施方式中的饮料容器500相同的点线孔512a。这样,起到与第4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300相同作用,而且使饮料容器的开封更加容易进行。
下面对根据本发明第10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900依据图18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与第5实施方式大致具有相同的结构。本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900中,在与凹口12对应的位置形成了与第6实施方式中的饮料容器500相同的点线孔512a。这样,起到与第5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400相同作用,而且使饮料容器的开封更加容易进行。
下面对根据本发明第11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1000依据图19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虽然与第10实施方式大致具有相同的结构,但没有形成保持部408d。但与第3实施方式中的饮料容器200相同,在吸管113上部、比凹口412靠下的位置处,通过利用热熔接形成的点熔接部8e与表面部405接合,因此,起到与3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200相同效果,而且使饮料容器的开封更加容易进行。
下面对根据本发明第12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1100依据图20进行说明。本实施方式虽然与第10实施方式大致具有相同的结构,但没有形成保持部408d。但是,与第4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300同样,在吸管313上设了褶皱部313A。褶皱部313A在吸管313上部、比凹口12还靠下侧的位置处形成,在该褶皱部313A处,吸管313通过利用热熔接形成的点熔接部8Ff与表面部405接合,因此,起到与第4实施方式的饮料容器300相同效果,而且使饮料容器的开封更加容易进行。
根据本发明的饮料容器不受上述实施方式的限制,在权利要求书中记载的范围内能够进行种种变形以及改良。
例如,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虽然使顶部开始撕开的凹口做成了V字形,做成I字形也可以。另外凹口既可以在顶部边缘部的左右两侧形成,也可以只在单侧形成。
另外,在第1到第5实施方式中,用于向使用者指示使用者拿住该凹口的两侧附近、一只手向顶部的端部方向、另一只手朝着底部方向、在同一直线的相互相反的方向上进行撕开动作的撕开方向指示部设在顶部附近,该指示部的设置位置并不限于顶部。而且该撕开指示部不限于只通过印刷,在表面部、里面部以及角撑片中的任意一处贴上指示撕开方向等的标签或封印也是可以的。
而且,在第5实施方式中,将凹口412附近的热熔接部的面积增大而构成了吸管保持部408d,取而代之,对吸管采用如图9所示的第3实施方式中的点熔接也是可以的。
而且在第5实施方式中,与图10所示的第4实施方式一样设置褶皱部,在褶皱部进行点熔接也可以。
而且,在第1实施方式、第6实施方式中,上部注液开口上方的顶部9部分的内周长形成为比吸管外周长短也可以。这样,在从凹口开始切断饮料容器、顶部上部的热熔接部被除去之前的状态中,吸管的一端部卡合固定在上部注液开口上方的顶部部分的内周。这样,在从底部开口装入饮料时,吸管不会由于饮料的浮力而沿垂直方向浮上,不会妨碍从底部开口进行的饮料的装入。因此,可在将吸管保持在主体结构部内的状态下,使从填充机出来的饮料与吸管互不干涉,容易装入饮料。
而且,如图21所示,在肩部的热熔接部处,将角撑片部一部分切掉形成缺口部,表面部和里面部在肩部的边缘部直接热熔接也是可以的。
饮料容器的材料,为了提高其封闭性,表面部和里面部采用由厚度为12微米的两轴拉伸聚酯薄膜、厚度为9微米的铝箔、厚度为15微米的两轴拉伸尼龙薄膜、厚度为100微米的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薄膜形成的4层层压薄膜构成。另外,这时,角撑片部采用由厚度为12微米的两轴拉伸聚酯薄膜、厚度为9微米的铝箔、厚度为15微米的两轴拉伸尼龙薄膜、厚度为70微米的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薄膜形成的4层层压片构成。
通过该结构,铝箔对于水分、氧气、光等具有很强的遮蔽性,能够提高封闭性。
另外,表面部和里面部,可以采用由厚度为12微米的两轴拉伸聚酯薄膜、使氧化硅等蒸镀的厚度为12微米的两轴拉伸聚酯薄膜(透明蒸镀加工薄膜)、厚度为120微米的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薄膜形成的3层层压薄膜构成。这时,角撑片部可以采用由厚度为12微米的两轴拉伸聚酯薄膜、使氧化硅等蒸镀的厚度为12微米的两轴拉伸聚酯薄膜(透明蒸镀加工薄膜)、厚度为80微米的直链状低密度聚乙烯薄膜形成的3层层压薄膜构成。采用这样的结构,透明蒸镀加工薄膜是起到遮蔽作用,且透明的薄膜,并提高了遮蔽性。通过使用这样的透明材料,构成表面部和里面部,从外部就能够确认在主体结构部内设置的吸管位置。
而且,在第6到第12实施实施方式中,必要时可以省略撕开方向指示部15。这是因为通过点线孔的撕开变得容易。
工业上的应用性
本发明的饮料容器主要作为携带用的饮料容器使用。

Claims (13)

1.一种饮料容器,具有收入饮料的主体结构部、在该主体结构部内与饮料一起封入的吸饮用的吸管,其特征是:
该主体结构部由表面部、具有与表面部相同形状的里面部、底部、封入饮料前断面为V字形的一对角撑片部构成,该角撑片通过热熔接而接合在该表面部和该里面部以及该底部上相对向的边缘部之间,构成侧部,且具有弯曲部,通过该角撑片部的变形,该表面部和该里面部向相互分离的方向移动,从而该主体结构部内能够装入饮料;
该表面部的上部和该里面部的上部构成呈宽度比该表面部和里面部的残留部窄的细条状、并向一方延伸的顶部;
该吸管从该顶部向底部在该方向上延伸且吸管的上部能够设在该顶部内;为了开始撕开,该顶部的边缘部熔接部处形成与撕开位置对应的作为撕开位置指示部的凹口,并且,至少在与该凹口对应的指定区域中不必设有该角撑片部,该表面部和该里面部直接熔接;
在该表面部或该里面部或角撑片部中的任一部位设有撕开方向指示部,向使用者指示使用者可以通过拿住该凹口的两侧附近、沿该同一方向的相反方向拉伸将其撕开,从该凹口越过该吸管的上部地撕开即能够将该顶部开封。
2.权利要求1所记载的饮料容器,其特征是:
该主体结构部的该表面部的上部和该里面部的上部呈宽度为比该表面部和该里面部的残留部更窄的细条状,该细条状部的整体成为该指定区域部,相对向的边缘部不通过角撑片部而相互直接热熔接,形成在垂直方向上延伸的该顶部,该顶部的边缘部间的距离与该角撑片部的弯曲部的折线间的距离相同或比其小。
3.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饮料容器,其特征是:
该撕开方向指示部通过在该表面部或该里面部或角撑片部的任一位置上直接印刷撕开方向而构成。
4.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饮料容器,其特征是:
该撕开方向指示部通过将表示了撕开方向的标签和封印设在或贴在该表面部或该里面部或角撑片部的任一位置而构成。
5.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饮料容器,其特征是:
该表面部和该里面部为层压片制,在该表面部和该里面部中至少一方上与凹口相对应的位置处,在该顶部的整个宽度上除了该层压片中的至少一层以外,贯穿形成点线孔。
6.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饮料容器,其特征是:
将该吸管不能移动地固定在该顶部或该顶部附近。
7.权利要求6所记载的饮料容器,其特征是:
为了保持该吸管相对于该主体结构部的位置,与该凹口相对应的该指定区域中该表面部和该里面部直接熔接的区域一直延伸到位于该顶部内的该吸管上部的外周面附近。
8.权利要求6所记载的饮料容器,其特征是:
为了保持该吸管相对于该主体结构部的位置,位于该顶部内的该吸管的上部、凹口部的下侧与该表面部和该里面部中至少一方局部热熔接。
9.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记载的饮料容器,其特征是:
为了防止该吸管从该主体结构部脱落,在该吸管上设置能够与该顶部内周面卡合的突起部。
10.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2、权利要求5、权利要求6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饮料容器,其特征是:
在饮料装入前的状态中,该一对角撑片部的该弯曲部相对该主体结构部的长度方向中心线对称地相互平行,该吸管位于该弯曲部间并被保持。
11.权利要求1、权利要求2、权利要求5、权利要求6中任意一项所记载的饮料容器,其特征是:
该表面部和该里面部由透明或半透明的树脂材料构成。
12.一种饮料容器,具有收入饮料的主体结构部、在该主体结构部内与饮料一起封入的吸饮用的吸管,其特征是:
由主体结构部、表面部、具有与该表面部相同形状的里面部、底部,饮料封入前断面呈V字形的一对角撑片构成,该角撑片通过热熔接而接合在该表面部和该里面部和该底部上相对向的边缘部之间,构成侧部,且具有弯曲部,通过该角撑片的变形,该表面部和该里面部朝相互离开的方向移动,从而该主体结构部内能够装入饮料;
该主体结构部的该表面部的上部和该里面部的上部具有呈宽度比该表面部和该里面部的残留部细的细条状、且在垂直方向延伸的顶部,该角撑片部还构成该顶部的侧部,该顶部呈通过撕开而开口的上部注液开口;
该吸管上部延伸地位于该顶部内;
在该顶部的边缘部熔接部设置撕开位置指示部做为该顶部的撕开位置的基准,而且,不是只在与该撕开位置指示部相对应的指定区域存在该角撑片部、而是该表面部和里面部直接熔接;
该表面部和该里面部为层压片制,该表面部和该里面部中至少一方上与撕开位置指示部相对应的位置处,在该顶部的整个宽度上,除了该层压片中的一层以外,贯穿形成点线孔,从撕开指示部起,沿该点线孔越过该吸管的上部,该顶部即可开封。
13.一种饮料容器,具有收入饮料的主体结构部、该主体结构部内与饮料一起封入的吸饮用的吸管,其特征是:
该主体结构部由表面部、具有与该表面部相同形状的里面部、底部,饮料封入前断面呈V字形的一对角撑片构成,该角撑片通过该表面部和该里面部和该底部的相互对向的边缘部之间通过热熔接而接合、构成侧部且具有弯曲部,通过该角撑片的变形,该表面部和该里面部朝相互分离的方向移动,从而该主体结构部中能够装入饮料;
该主体结构部的该表面部的上部和该里面部的上部具有呈宽度比该表面部和该里面部的残留部细的细条状、该细条状表面部上部与该细条状里面部上部的相对向的边缘部相互热熔接而在垂直方向延伸的顶部,该顶部的边缘部间的距离与该角撑片部的弯曲部的折线间的距离相同或比其小;
该顶部呈通过撕开而开口的上部注液开口;
在该顶部的边缘部的熔接部上设置撕开位置指示部做为该顶部的撕开位置的基准;
该表面部和该里面部为层压片制,该表面部和该里面部上与撕开位置指示部相对应的位置处,在该顶部的整个宽度上,除了该层压片中的至少一层以外,贯穿形成点线孔;
该吸管的上部在该主体结构部内一直延伸到该点线孔形成的位置上方;
为了保持该吸管相对于该主体结构部的位置而设置的位置保持装置设在该顶部和该顶部内吸管上部之间;
从撕开指示部起,沿该点线孔越过该吸管的上部,该顶部即可开封。
CNB018059678A 2000-06-02 2001-05-30 饮料容器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3868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165928/2000 2000-06-02
JP2000165928A JP4181730B2 (ja) 2000-06-02 2000-06-02 飲料容器
JP2000252997A JP4590501B2 (ja) 2000-08-23 2000-08-23 飲料容器
JP2000252996A JP2002068310A (ja) 2000-08-23 2000-08-23 飲料容器
JP252996/2000 2000-08-23
JP252997/2000 2000-08-23
JP2000293000A JP2002104444A (ja) 2000-09-26 2000-09-26 飲料容器
JP293000/2000 2000-09-2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07939A true CN1407939A (zh) 2003-04-02
CN1138687C CN1138687C (zh) 2004-02-18

Family

ID=2748133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1805967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38687C (zh) 2000-06-02 2001-05-30 饮料容器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7005150B2 (zh)
EP (1) EP1291295B1 (zh)
CN (1) CN1138687C (zh)
AU (1) AU2001260660A1 (zh)
HK (1) HK1054728A1 (zh)
TW (1) TW552230B (zh)
WO (1) WO200109423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50599A (zh) * 2014-07-16 2017-03-29 陶氏环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配件的柔性容器及其生产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U2003208291A1 (en) * 2002-02-09 2003-09-02 Ball Packaging Europe Gmbh Turned-over beverage can with a bottom opening
DE10342742A1 (de) * 2003-09-16 2005-05-12 Braun Melsungen Ag Behälter für Infusionsflüssigkeiten
JP3604685B1 (ja) * 2003-10-20 2004-12-22 株式会社細川洋行 包装容器
US8021556B2 (en) * 2004-04-19 2011-09-20 Davis Stuart G Method of clarifying industrial wastewater for the reduction of organic waste content using cationic dispersion polymers combined with powdered activated carbon and anionic flocculent polymers
US7794149B2 (en) * 2005-05-31 2010-09-14 Smart Bottle Inc. Container of selectively expanded plastic film with fitment
WO2007089621A1 (en) * 2006-01-27 2007-08-09 The Procter & Gamble Company Packaging bag with pour spout
JP5183974B2 (ja) * 2007-06-05 2013-04-17 森永乳業株式会社 包装袋
US20090056281A1 (en) * 2007-08-27 2009-03-05 Pouch Pac Innovations, Llc Shaped Flexible Pouch With Elongated Neck And Method Of Manufacture
US20110019945A1 (en) * 2008-05-21 2011-01-27 Kao Corporation Bag container
HUP0800332A2 (en) * 2008-05-26 2009-11-30 Balazs Kiss Drink storage container with a straw
US20090304873A1 (en) * 2008-06-05 2009-12-10 Giordano Magnoni Single-dose container for liquids and/or solids
US8167174B2 (en) * 2008-09-17 2012-05-01 Harvey Elliott Berger Inline fluid dispenser
JP5593165B2 (ja) * 2009-08-26 2014-09-17 株式会社細川洋行 ガゼット袋及び口部材付ガゼット袋、並びにそれらの製造方法
JP5520548B2 (ja) * 2009-09-04 2014-06-11 株式会社細川洋行 スパウト及びスパウト付容器
US20110286688A1 (en) * 2010-05-18 2011-11-24 Gum Mark W Recolsable gusset bag
PL3140218T3 (pl) * 2014-05-05 2020-03-31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Giętki pojemnik
US10589882B2 (en) * 2014-07-16 2020-03-17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Flexible container with fitment and process for producing same
US9821284B2 (en) * 2014-08-05 2017-11-21 Jpro Dairy International, Inc. Shaker bag mixing assembly
MX2017012898A (es) * 2015-04-10 2018-01-11 Dow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Contenedor flexible con accesorio.
US11548712B2 (en) 2016-12-05 2023-01-10 Handipak Holdings Ltd Drinks pouch
ES2926039T3 (es) * 2018-02-26 2022-10-21 Handipak Holdings Ltd Bolsa para bebidas
US20220324639A1 (en) * 2021-04-08 2022-10-13 Kevin Blackwood Wedge press for use with making hot or cold beverages and methods of making and using same

Family Cites Families (2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FR1120327A (fr) * 1955-03-05 1956-07-04 Sachet de matière flexible pour liquides et pâtes
US2992118A (en) * 1958-01-20 1961-07-11 Daline Gordon Liquid container with built-in drinking straw
US3074612A (en) * 1959-11-10 1963-01-22 Packaging Frontiers Inc Container with built-in straw
US3106312A (en) * 1960-11-25 1963-10-08 Helen K Hitchcock Feeding apparatus for infants
US3134680A (en) * 1961-07-10 1964-05-26 Daline Gordon Non-toxic liquid in container with multiple conduit built-in drinking straw
US3799914A (en) * 1970-04-29 1974-03-26 Jenos Inc Standable flexible container with straw
US3751581A (en) * 1971-10-18 1973-08-07 Japan Broadcasting Corp Color television standard system converting equipment
JPS5763072U (zh) * 1980-09-27 1982-04-14
JPS6121411Y2 (zh) * 1980-11-05 1986-06-26
US4411359A (en) * 1981-06-18 1983-10-25 Magna Technologies, Inc. Fluid pouch with integral straw
JPS63107968A (ja) 1986-06-30 1988-05-12 Toyo Jozo Co Ltd 2−置換アルコキシ−3−置換−ピラジン類化合物
JPH0416175U (zh) * 1990-05-28 1992-02-10
US5085335A (en) * 1991-03-04 1992-02-04 Donna Carbaugh Drinking cup apparatus
GB9321750D0 (en) * 1993-10-21 1993-12-15 Cambridge Consultants Improvements in or relating to packaging
US5564591A (en) 1994-02-25 1996-10-15 Inpaco Corporation Beverage container having sealed integral dispensing means
CA2196108A1 (en) * 1997-01-28 1998-07-28 Claire C. Sigouin Liquid pouch with internal straw restraining passage
US6375001B1 (en) * 1997-02-21 2002-04-23 Harland J. Beach Liquid storing pouch and extractor
US5782344A (en) * 1997-02-28 1998-07-21 Glopak Inc. Liquid plastic film pouch with inner straw
GB9714533D0 (en) * 1997-07-11 1997-09-17 Gore Michael S Drinking devices
JPH1143155A (ja) 1997-07-23 1999-02-16 Hosokawa Yoko Co Ltd 液体容器
US5937617A (en) * 1998-05-01 1999-08-17 Innoflex Incorporated Pouch with pre-inserted straw
EP0997392A1 (de) * 1998-10-27 2000-05-03 Alusuisse Technology & Management AG Verpackungsbeutel
US6854490B2 (en) * 2002-10-30 2005-02-15 Ppl Technologies, Llc Flexible pouch with self-contained straw and method of forming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6550599A (zh) * 2014-07-16 2017-03-29 陶氏环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配件的柔性容器及其生产方法
CN106550599B (zh) * 2014-07-16 2019-09-24 陶氏环球技术有限责任公司 具有配件的柔性容器及其生产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38687C (zh) 2004-02-18
US7005150B2 (en) 2006-02-28
AU2001260660A1 (en) 2001-12-17
HK1054728A1 (en) 2003-12-12
EP1291295A4 (en) 2004-03-17
US20030012851A1 (en) 2003-01-16
TW552230B (en) 2003-09-11
EP1291295B1 (en) 2005-09-14
WO2001094235A1 (fr) 2001-12-13
EP1291295A1 (en) 2003-03-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38687C (zh) 饮料容器
JP4996815B2 (ja) 液体注出ノズル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包装袋ならびに包装袋の使用方法
JP5104073B2 (ja) エアバッグ付スタンディングパウチ
JP5573304B2 (ja) 包装袋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JP4392198B2 (ja) 液体注出ノズル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包装袋
CN102625771A (zh) 具有柔性提手的柔性容器
US20060177162A1 (en) Pouch for retort-packaged food
CN100422059C (zh) 具有撕裂开口的包装袋
JP4221431B2 (ja) 液体包装袋
JP2013141985A (ja) 包装袋
CN107709184A (zh) 由包装用层叠膜形成的倒出嘴和在包装用层叠膜形成撕裂引导痕的方法
JP4669131B2 (ja)
JP4957097B2 (ja) 易開封性詰替え用袋
TWI570037B (zh) 具有改良的刺穿可能性的飲料容器
JP6711056B2 (ja) 包装袋、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206395118U (zh) 一种可选择食用的豆浆吸嘴袋
CN213385529U (zh) 新型液体包装盒
KR101065174B1 (ko) 절단이 용이한 레토르트 파우치 및 이를 제조하기 위한 장치
JP2006298422A (ja) 頂壁と側壁が紙基材で底部が熱可塑性材料からなる液体食品用容器の製造方法、製造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による液体食品用容器
CN213292983U (zh) 一种液体盛装盒
CN213385153U (zh) 一种新型液体盛装盒
CN208856124U (zh) 流体密封袋
CN206900964U (zh) 瓶盖及饮料瓶
JPH0612345U (ja) 包装用容器
JP4683699B2 (ja) 包装容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I01 Publication of corrected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Correction item: Priority

Correct: 2000.06.02 JP 165928/2000|2000.08.23 JP 252996/2000|2000.08.23 JP 252997/2000|2000.09.26 JP 293000/2000

False: 2000.06.02 JP 165928/00

Number: 7

Page: 385

Volume: 20

CI03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Correction item: Priority

Correct: 2000.06.02 JP 165928/2000|2000.08.23 JP 252996/2000|2000.08.23 JP 252997/2000|2000.09.26 JP 293000/2000

False: 2000.06.02 JP 165928/00

Number: 7

Page: The title page

Volume: 20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PRIORITY; FROM: 2000.6.2 JP 165928/00 TO: 2000.6.2 JP 165928/2000 2000.8.23 JP 252996/2000 2000.8.23 JP 252997/2000 2000.9.26 JP 293000/2000

ERR Gazette correction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PRIORITY; FROM: 00.6.2 JP 165928/00 TO: 2000.6.2 JP 165928/2000 2000.8.23 JP 252996/2000 2000.8.23 JP 252997/2000 2000.9.26 JP 293000/2000

CI01 Publication of corrected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Correction item: Priority

Correct: 2000.08.23 JP 252996/2000|2000.08.23 JP 252997/2000|2000.09.26 JP 293000/2000

False: Missing 2-4

Number: 7

Volume: 20

CI03 Correction of invention patent

Correction item: Priority

Correct: 2000.08.23 JP 252996/2000|2000.08.23 JP 252997/2000|2000.09.26 JP 293000/2000

False: Missing 2-4

Number: 7

Page: The title page

Volume: 20

COR Change of bibliographic data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PRIORITY; FROM: LACK 2~4 TO: 2000.8.23 JP 252996/2000 2000.8.23 JP 252997/2000 2000.9.26 JP 293000/2000

ERR Gazette correction

Free format text: CORRECT: PRIORITY; FROM: LACK 2~4 TO: 2000.8.23 JP 252996/2000 2000.8.23 JP 252997/2000 2000.9.26 JP 293000/2000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HOSOKAWA YOKO KK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HOSOKAWA YOKO KK MITSUBISHI CORP.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R01 Transfer of patent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101025

Address after: Tokyo, Japan

Co-patentee after: FLEXO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

Patentee after: Ajinomoto Co., Ltd.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Co-patentee before: FLEXO MANUFACTURING CORPORATION

Patentee before: Ajinomoto Co., Ltd.

Co-patentee before: Mitsubishi Corp.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0218

Termination date: 20170530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