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78201A - 头滑动件及盘片记录重放装置 - Google Patents

头滑动件及盘片记录重放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78201A
CN1378201A CN02107691A CN02107691A CN1378201A CN 1378201 A CN1378201 A CN 1378201A CN 02107691 A CN02107691 A CN 02107691A CN 02107691 A CN02107691 A CN 02107691A CN 1378201 A CN1378201 A CN 137820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lide piece
head slide
generating unit
disc
load forc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21076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97954C (zh
Inventor
上野善弘
稻垣辰彦
邓志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08947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2288959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21776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3030946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21777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3030943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22590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3036617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0122590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708457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37820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7820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9795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9795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5/00Recording by magnetisation or demagnetisation of a record carrier; Reproducing by magnetic means; Record carriers therefor
    • G11B5/4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 G11B5/58Disposition or mounting of heads or head supports relative to record carriers ; arrangements of heads, e.g. for scanning the record carrier to increase the relative speed with provision for moving the head for the purpose of maintaining alignment of the head relative to the record carrier during transducing operation, e.g. to compensate for surface irregularities of the latter or for track following
    • G11B5/60Fluid-dynamic spacing of heads from record-carriers
    • G11B5/6005Specially adapted for spacing from a rotating disc using a fluid cushion

Landscapes

  • Supporting Of Heads In Record-Carrier Devic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耐冲击性优异的头滑动件和使用它的头支承部及盘片装置。该头滑动件的特点在于盘片相对面的形状。即,以在来自外部的冲击力作用于滑动件上时位于滑动件后端部的外方并离对滑动件施加盘片方向的负荷力的作用点位置具有规定距离的位置为不动点,并构成使以至少将滑动件的节距角度和转动角度的一方保持正的角度的状态旋转的盘片相对面形状。通过该结构能获得耐冲击性优异的盘片装置。

Description

头滑动件及盘片记录重放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搭载对磁盘及光磁盘等的盘片状记录媒体进行记录重放的信息变换元件的头滑动件和使用它的盘片记录重放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对硬盘及光磁盘等的盘片状记录媒体(以下,称作盘片)进行记录重放的记录重放装置(以下,称作盘片装置)的技术的进步显著、并正在扩大不仅是以往的计算机用的许多领域中的用途。在这样的盘片装置中,要求更高密度化、及即使受到冲击等的外扰盘片及头滑动件也不破损、能稳定地进行记录重放、在便携机上也能搭载的小型的装置。但是,在以往的装置中施加来自外部的冲击力时,头滑动件与盘片冲撞或接触而对头滑动件及盘片产生磨损及损伤,往往使盘片上所记录的数据破坏或使盘片本身损坏。
因此,要求提高头滑动件及悬臂或作动臂的耐冲击性。尤其,由于头滑动件相对盘片具有微小的上浮量而上浮,在冲击力作用时容易与盘片冲撞。因此,要求头滑动件的结构即使作用有冲击力至少也不致于对头滑动件及盘片产生致命的损伤。但是,为了提高耐冲击性,对头滑动件与盘片相面对的面(盘片相对面)的最适当的形状进行研究的例子很少。以往曾进行过设有信息变换元件的后端部的上浮量对于斜交角度变动及大气压变动等难以变动的研究。
例如,美国专利US6,021,020号公报中揭示了一种即使伴随斜交角度的变动、大气压变动、摆动的外力变动或产生负荷变动,施加于头滑动件上的正压力和负压力也能随其而平衡的头滑动件的结构。通过使其平衡,信息变换元件附近的上浮量几乎不变化,使能进行稳定的信息的记录或重放。又,日本专利JP8-227,514号公报中揭示了一种即使作用有使头滑动件的节距角度增大那样的外力也使相对安装有信息变换元件的头滑动件部分的盘片表面的距离几乎不变化的结构。又,美国专利US4,909,223号公报中揭示了一种为了抑制在盘片表面上头滑动件的上浮量的偏差,由润滑方程式计算获得头滑动件的盘片相对面的最佳形状的方法。又,美国专利US2001、010、612号公报中揭示了一种利用横摆使头滑动件的动刚性增大来防止与盘片冲撞的结构。但是,在该结构中,由于将在头滑动件与盘片之间形成的粘性流体膜假定为弹簧时的弹簧刚性小而对于冲击力并不充分。
这些揭示例的目的在于,对于头滑动件的斜交角度变动、大气压变动或来自悬臂的负荷等的变动,抑制滑动件的后端部的上浮量变动。但是,若将这样的变动量与来自外部作用的冲击力相比较,由于冲击力的一方大得多,所以不能说这些揭示例对于冲击力也能发挥足够的效果。
例如,当从外部有大的冲击力作用时,存在头滑动件的负的节距角度、即头滑动件的前端部的上浮量与后端部的上浮量相比相反地成为变小状态的情况。在这样的负的节距角度状态下,在头滑动件与盘片表面间空气等的粘性流体就不能足够地流入,正压力消失并往往导至头滑动件与盘片冲撞而破损。
尤其是便携机用的盘片装置在盘片尺寸小直径化的同时还必须使盘片旋转速度变小,与以往的盘片装置相比在头滑动件与盘片表面间流动的粘性流体的流速变小。即使在这种低流速状态下也存在实现具有足够的耐冲击性的滑动件结构的问题。
发明的概述
本发明为解决上述问题,其目的在于,获得在头滑动件上施加来自外部的冲击力时,在离头滑动件的后端部至少外方的规定位置具有不动点、并在将不动点作为中心使头滑动件的节距角度和转动角度的至少一方的角度向减小的方向产生旋转变化而吸收冲击力的结构的头滑动件及使用它的盘片记录重放装置。
本发明的头滑动件包括:
相对盘片状记录媒体的旋转方向的前端侧的前端部,
后端侧的后端部,
与盘片状记录媒体相面对的盘片相对面,
设在该盘片相对面上的信息变换元件;
受到利用伴随该盘片状记录媒体的旋转的粘性流体产生的动压力和向该盘片状记录媒体方向施加的负荷力,在该盘片状记录媒体表面上上浮并利用信息变换元件至少进行记录和重放的一方,
其特点是,具有构成为在来自外部的冲击力作用于在该盘片状记录媒体表面上浮的头滑动件上时,将在比头滑动件的后端部更后方、且离负荷力的作用点位置具有规定距离的位置作为不动点、使节距角和转动角的至少一方保持正的角度并向减小的方向旋转的盘片相对面形状。
采用这样的盘片相对面的结构,即使对头滑动件施加来自外部的冲击力,头滑动件利用前端部侧和后端部侧的粘性流体膜的弹簧刚性也能一边将节距角度和转动角度的至少一方保持正的角度一边旋转而吸收冲击力。因此,即使作用大的冲击力,也能防止头滑动件与盘片表面的冲撞或使冲撞时的能量减小而防止头滑动件或盘片受损伤。其结果,能制作高可靠性的头支承部和盘片装置,就能将大容量、小型、薄型的盘片装置搭载于便携机中。
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A是本发明的第1实施例的从头滑动件的盘片相对面看的立体图。
图1B是图1A头滑动件的俯视图。
图2是本发明的盘片装置的主要部分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的头支承部的立体图。
图4是说明在本发明中从粘性流体膜的弹簧刚性值求取不动点位置的原理的图。
图5A是说明图1A头滑动件的冲击力吸收的动作的图。
图5B是说明由比较例1场合的冲击力引起的头滑动件的动作的图。
图5C是说明由比较例2场合的冲击力引起的头滑动件的动作的图。
图6A是本发明的另一结构的头滑动件的俯视图。
图6B是本发明的又一结构的头滑动件的俯视图。
图6C是本发明的再一结构的头滑动件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第1实施例的头滑动件中的Lo/Ls与耐冲击值的关系的图。
图8A是比较例1的头滑动件的俯视图。
图8B是比较例2的头滑动件的俯视图。
图9是说明本发明的第2实施例的头滑动件的冲击力吸收的原理的图。
图10A是说明第2实施例的由头滑动件的冲击力引起的动作的图。
图10B是说明比较例3的由头滑动件的冲击力引起的动作的图。
图10C是说明比较例4的由头滑动件的冲击力引起的动作的图。
图11是表示第2实施例的头滑动件中的Lo/Ld与耐冲击值的关系的图。
图12是第3实施例的头滑动件的俯视图。
图13是说明第3实施例的头滑动件的冲击力吸收的原理的图。
图14是表示第3实施例的头滑动件的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5是表示第3实施例的头滑动件的另一变形例的俯视图。
图16是表示本发明的盘片装置的另一结构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分别用附图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头滑动件和使用它的盘片装置。对同一结构要素采用同一标号。
(第1实施例)
图1A和图1B分别表示本发明第1实施例的从盘片相对面看头滑动件的立体图及其俯视图。头滑动件20在大致立方体形状的一面设有盘片相对面28。
图2是使用该头滑动件20的盘片装置的主要部分立体图。盘片2由主轴1支承并利用驱动装置3旋转驱动。该驱动装置3采用例如主轴电动机。具有进行记录重放的信息变换元件(未图示)的头滑动件20固定在悬臂5上。悬臂5固定在作动臂6上,并且,作动臂6旋转自如地安装在作动轴7上。定位装置8采用例如音圈电动机,使作动臂6摆动,使头滑动件20向盘片2的规定的轨迹位置移动。框体9将其保持成规定的位置关系,并盖上未图示的曾以防止尘埃及有害气体的侵入。
图3是表示将头滑动件20固定于悬臂5上的头支承部10的结构的主要部分立体图。悬臂5由滑动件保持部11和梁13构成。头滑动件20固定于设在滑动件保持部11的前端部上的舌状部12上。并且,滑动件保持部11的另一端固定在梁13上。滑动件保持部11采用例如平衡弹簧对于头滑动件20具有允许节距动作和转动动作。头滑动件20的向头保持部11的固定例如可用粘接剂进行粘接,头保持部11向梁13的固定例如可用焊接来进行。在梁13的前端部具有将负荷力给予头滑动件20的枢轴14,通过该枢轴14将规定的负荷力给予头滑动件20。
在这种盘片装置上进行记录重放的场合,在头滑动件20上作用有下述的3个力,这些力以平衡的状态使其在盘片面上上浮。即,第1,由悬臂5施加的负荷。第2,随着盘片的旋转,因空气等的粘性流体流入盘片2与头滑动件20之间而使头滑动件20上浮地动作的正压力。第3、因相同的粘性流体流入设于头滑动件20上的大间隙的负压发生部而急剧膨胀而产生的负压力,该负压力作用成使头滑动件20接近盘片2的状态。在头滑动件20保持一定的上浮量的状态下,驱动定位装置8而一边将头滑动件定位于规定的轨迹位置、一边利用信息变换元件(未图示)进行向盘片2的记录或进行被记录在盘片上的信息的重放。
以下结合图1A和图1B详细说明本实施例的头滑动件20的结构。在盘片相对面28上形成有正压发生部21和负压发生部221。正压发生部21由第1正压发生部211、与该第1正压发生部211连接地形成于宽度方向两侧的侧导轨213、在后方端部27宽度方向的中心部处图示那样的六角形状的第2正压发生部212构成。另外,第1正压发生部211由从第1中层面23的端部具有阶梯状的层差并与粘性流体的流入方向正交的部分和从该正交部分与各个侧导轨213连接的斜行部构成。
负压发生部221是正压发生部21与第2中层面24围住的区域,具有比这些面较深的层差。该负压发生部221与位置比侧导轨213更外方的侧下层面222和设在后方端部27附近的后方侧下层面为同一平面。信息变换元件25被一体地设在第2正压发生部212的后方侧的端部上。
采用该结构,即使由设在前端部侧和后端部侧的正压发生部21产生的正压力作成在后端部侧变大的状况,由于由负压发生部28产生的负压力的作用中心被设在比负荷力的作用点(未图示)更后端部侧,故在盘片表面上浮时能稳定地实现正的节距角的上浮姿势。并且,由于设置侧导轨,故在提高耐冲击值的同时还能提高对于头滑动件的宽度方向的变动即对转动角变动的稳定性。另外,所谓节距角是指头滑动件的长度方向的相对盘片表面的倾斜,将前端部的上浮量比后端部的上浮量大的状态称为正节距角。并且,所谓转动角是指头滑动件的宽度方向的相对盘片表面的倾斜,将在盘片面上上浮的状态下内周侧的上浮量比外周侧的上浮量大的状态称为正转动角。
这些加工虽然也可利用头滑动件的模具成形及通用的机械加来制作,但较好的是进行利用湿式或干式的蚀刻加工,在以更高精度进行复杂加工的场合可使用利用激光束照射的加工、利用离子照射的加工等。
在实施例1中,使用利用离子照射的加工方式将正压发生部21与第1中层面23及第2中层面24的层差作成0.08μm,将正压发生部21与下层面22的层差作成1.0μm。另外,作为头滑动件20的整体形状,长度、宽度和厚度分别为1.24mm、1.00mm和0.3mm。
另外,为了与实施例1的头滑动件20进行比较,还试作了图8A、图8B所示形状的头滑动件。将图8A所示的头滑动件70称作比较例1,将图8B所示的头滑动件80称作比较例2。比较例1也具有正压发生部21和负压发生部221,但其结构与实施例1的头滑动件20不同。也就是说,正压发生部21由在前端部26侧其中央部分被分离的形状的第1正压发生部71和在后端部侧被第2中层面74围住地形成的第2正压发生部72构成。第1正压发生部71与从前端部26延伸的第1中层面73连接,并与具有侧导轨的L字形的第3中层面75连接。如上所述,第2正压发生部72设在后端部27侧的第2中层面74并被围住,在该第2正压发生部72的后方的端部形成有信息变换元件25。负压发生部221是由第1中层面73、第2中层面74、第3中层面75和第1正压发生部71所围住的区域,与其他面相比具有最深的层差。该负压发生部221、侧下层面222和后方侧下层面223为同一平面。
并且,比较例2在以下所述部分具有特点。第1,第3中层面82形成コ字状。第2,用第3中层面82和第1中层面23夹住的状态形成条状的第1正压发生部81。第3,将被第2中层面24和第3中层面82围住的负压发生部221作成小面积。其余结构与头滑动件20相同。
当盘片旋转时,空气等的粘性流体流入盘片与头滑动件之间而在盘片与头滑动件的间隙部分形成粘性流体膜。该粘性流体膜当头滑动件在盘片表面上变位时起到弹簧的作用。根据盘片相对面形状,该膜的弹簧刚性具有不同的值。若将盘片相对面作成适当的形状,在头滑动件靠近盘片方向那样的冲击力作用时,将与膜的弹簧刚性值对应的一定的位置作为基准使头滑动件旋转变位而能吸收冲击力。将该位置称作不动点。如果确定盘片相对面形状、头滑动件的上浮量、节距角、转动角及盘片旋转速度等就能利用数值分析来求得粘性流体膜的弹簧刚性值。并且,若求得弹簧刚性值,也能同样地通过计算求得头滑动件与盘片刚好接触时的耐冲击值。
另外,根据该弹簧刚性值同样能求出不动点。将从粘性流体膜的弹簧刚性值求取不动点位置的方法用图4所示的剖视图进行说明。根据盘片相对面与盘片之间的粘性流体膜的弹簧刚性值,将头滑动件30在盘片2上以节距角θp、后端部的上浮量X1上浮的状态用实线表示。将冲击力F作用于该头滑动件30上而以垂直方向的变位x、节距方向的角度变位θ变位后的状态的头滑动件301用点划线表示。这时不动点G如图所示,是正常上浮状态的头滑动件30与受冲击而变位后的头滑动件301的从各自盘片相对面延长的延长线的交点。负荷力的作用点虽然是从未图示的悬臂向盘片2的方向对头滑动件30施加的负荷力作用的点,但往往使其位于头滑动件30的重心。该负荷力的作用点在从正常上浮状态的P1至变位后的P2的位置以动点G为中心进行旋转。从这时的作用点P1至不动点G的距离Lo由于θp非常小(约0.1mrad)故可看作cosθp≈1而从式(1)求得。 Lo = x θ . . . . . . . ( 1 )
另外,将对于来自外部的冲击力引起的变位能用在负荷力的作用点的旋转变位和向盘片方向的垂直变位来表示。将向头滑动件30的负荷力的作用点P1作为基准并将与盘片2垂直方向的变位设为x、将旋转变位设为θ则(2)式成立: K 11 K 12 K 21 K 22 x θ = F 0 . . . . . . . . ( 2 )
式中,K11、K12、K21和K22是由在头滑动件与盘片之间流入的粘性流体产生的粘性流体膜的刚性系数,K11是垂直刚性、K22是旋转刚性、K12和K21是头滑动件在与盘片垂直的方向运动时产生的旋转方向的力的系数和由旋转运动产生的垂直方向的力的系数。如将式(2)变换后可获得式(3)。 x θ = 1 Δ K 11 - K 12 - K 21 K 11 F 0 = 1 Δ K 22 F - K 21 F . . . . . . ( 3 )
因此,从负荷力的作用点至不动点G的距离Lo从(1)式与(3)式可求得式(4)。也就是说,作为粘性流体膜的旋转刚性K22与由旋转运动产生的垂直方向的力的系数K21之比求得Lo: Lo = x θ = K 22 K 21 . . . . . . ( 4 )
若确定头滑动件的与盘片相对面的形状、盘片的旋转速度、等价质量等则一义地求出这些所谓刚性系数K22和K21,由该值能规定至不动点的距离。
通过实施例1的头滑动件20、比较例1和比较例2的上述的数值分析来计算弹簧刚性、不动点和耐冲击值。在该数值分析中,将包含头滑动件和悬臂的等价质量设为8mg、将从悬臂向头滑动件施加的负荷力设为2gf、将盘片转速设为4500rpm及将在盘片半径6mm位置上的斜交角度设为-5度。
从上述刚性系数的比求得至不动点G的距离并将对于头滑动件的长度Ls正规化的Lo/Ls示于表1。并且,将利用从弹簧刚性值计算求得的耐冲击值也示于表1。另外,头滑动件的长度Ls是与盘片表面平行的长度,虽然与实际的头滑动件的长度不同,但由于θp非常小可看到cosθp≈1,故也可以看作实质上相同。
                    表1
    Lo/Ls     耐冲击值:G
    实施例1     0.9     1000
    比较例1     3.6     260
    比较例2     0.45     570
由表1可知,在实施例1的头滑动件20中,Lo/Ls的值为0.9、耐冲击值约为1000G。另外,在比较例1中,Lo/Ls的值为3.6、耐冲击值约为260G,在比较例2中Lp/Ls的值为0.45、耐冲击值约为570G。
以下用图5A、图5B和图5C所示的模式图来说明这样的结果。
图5A为实施例1的场合。在正常状态下,头滑动件20相对盘片2表面其前端部和后端部分别以Z1和X1的上浮量上浮。该状态下当冲击力F作用于头滑动件20上时,向以头滑动件201所示的位置变位。虽然这时前端部的上浮量的变位(Z1-Z11)比后端部的上浮量的变位(X1-X11)较大,但头滑动件保持正的节距角。当冲击力F变得更大时,向头滑动件202所示的位置变位。即使在这样的状态下,由于头滑动件仍保持正的节距角(Z12>X12),故粘性流体继续流入。因此,因粘性流体膜的弹簧刚性作用吸收冲击力而防止冲撞。或即使冲撞也能使冲撞的能量变小。这样的耐冲击值可通过将至不动点G的距离Lo设为Lo/Ls=0.9来获得。若将粘性流体的粘性系数、盘片旋转速度、斜交角度、负荷力等设成一定,则可根据盘片相对面的形状自由地设定该Lo值的弹簧刚性。虽然旋转速度及斜交角度在盘片的内周和外周是不同的,但对于耐冲击值最好用旋转速度为最小的内周侧来求得。
下面,图5B表示比较例1场合的模式图。当在比较例1的头滑动件70上有冲击力F作用时,向头滑动件701所示的位置变位。之所以这样变位是由于不动点G2位于比头滑动件70的长度Ls远3.6倍的空间位置。也就是说,在这样的不动点G2位置上,在作用冲击力F时几乎不产生节距方向的旋转((Z1-Z13)≈(X1-X13)),故成仅在大致垂直方向的变位。因此,后端部以较小的冲击力与盘片冲撞,故耐冲击值小。
又,图5C中表示比较例2场合的模式图。在比较例2的头滑动件80中Lo/Ls比为0.45、不动点G3位于比后端部稍向负荷力的作用点P3侧。由此,即使因冲击力F作用而向头滑动件801所示的位置变位也不会与盘片冲撞,与比较例1相比其耐冲击值变大。但是,当进一步加大冲击力时,如用头滑动件802所示,前端部的上浮量(Z15)成为比后端部的上浮量(X1)小(Z15<X1)。当成为这种状态时,由于粘性流体不流入头滑动件与盘片2之间,故就不形成粘性流体膜。因此,就无粘性流体膜的弹簧刚性作用,头滑动件80与盘片2的表面冲撞,使头滑动件80或盘片2破损。另外,当产生前端部的上浮量比后端部的上浮量小的现象(Z15<X1)时,由于盘片的旋转速度、斜交角度或负荷力等的微小变动对耐冲击值有大的影响,故耐冲击值的偏差变大。
如以上模式说明的那样,在从外部对头滑动件施加冲击力而将头滑动件与盘片之间的粘性流体膜压缩时,若将盘片相对面设计成使前端部侧与后端部侧的粘性流体膜的弹簧刚性成为规定值的状态,虽然头滑动件的节距角变小,但旋转能维持正的状态、并能吸收到大的冲击力。
关于这样的Lo/Ls值与耐冲击值的关系可进一步从各种盘片相对面形状的相对头滑动件来求得。图6A至图6C表示其中3种盘片相对面的形状。图6A的头滑动件40(以下设为型式A)具有被从前端部26延续的第1中层面23和在两侧有侧导轨的第3中层面42所夹的第1正压发生部41。与实施例1的头滑动件20的不同点在于,第1正压发生部是条状,并在靠近前端部26的位置形成得较宽,以及,负压发生部221主要由第3中层面42所围住的区域构成。因此,由第2正压发生部41产生的正压力的中心成为比实施例1的头滑动件20稍微位于前端部26侧的状态。
又,图6B的头滑动件50(以下设为型式B)中,第1正压发生部51是由第1中层面23和コ字状的第3中层面52所围区域形成,以及,负荷发生部221由第3中层面52所围区域形成,这是与实施例1的头滑动件20不同之处。通过作成这样的结构,由于负压发生部221区域和正压发生部21区域可设计成各自独立且最适当的值,就能使不动点的位置容易地位于任意规定的空间位置。因此,在型式B50中,与实施例1的头滑动件20相比在第1正压发生部51产生的正压力的中心稍微位于前端部26侧,并且,由在该区域形成的粘性流体膜的弹簧刚性值变得稍小。
又,图6C的头滑动件60(以下设为型式C)中,与实施例1的头滑动件20之不同点在于使第1正压发生部61靠近前端部26侧、将负荷发生部221的区域作成较大、将设在两侧的侧导轨从中途作成第3中层面62。因此,在型式C60中,负荷力的作用点位置也同样地向前端部26侧移动,由负荷发生部产生的负压力的中心作成比负荷力的作用点位置位于后端部27侧的状态。
这3种头滑动件的Lo/Ls值与耐冲击值示于表2。
                    表2
    Lo/Ls     耐冲击值:G
    型式A     0.7     900
    型式B     1.6     870
    型式C     1.8     800
由表2可知,型式A、型式B和型式3中Lo/Ls值都在从0.7至1.8的范围,此时的耐冲击值在800G至900G的范围。
图7为具有各种盘片相对面形状的头滑动件求得Lo/Ls值与耐冲击值的关系的结果。Lo/Ls为0.5以下时不仅耐冲击值急剧地下降,而且在该区域中耐冲击值的偏差也增大。如上所述,不动点G的位置成为比头滑动件的后端部较内侧时是由于在头滑动件受冲击力时就容易产生负的节距角的缘故。因此,Lo/Ls值最好比0.5大。另外,在Lo/Ls值为1时,耐冲击值大致表示为峰值,从此增大时耐冲击值大致呈直线状减小。在便携机中,为了搭载盘片而对耐冲击值提出尽可能增大的要求。由图可知,为使耐冲击值作成750G以上,Lo/Ls值必须在2.0以下,为使耐冲击值作成650G以上,Lo/Ls值必须在2.4以下。根据以上的结果,作为便携机若使Lo/Ls值成为比0.5大而在2.0以下的范围制作盘片相对面形状能实现具有足够耐冲击性的盘片。另外,即使作成2.4以下,与以往的盘片装置相比还能大大地改善耐冲击性。
又,在本实施例中虽然说明了从悬臂施加负荷力的情况,但本发明也可构成仅将头滑动件自身的质量作为负荷力作用的结构,在该场合负荷力的作用点与重心一致。并且,也可以是由悬臂的负荷力作用于与头滑动件的重心不同位置的情况,在该时负荷力的作用点只要设在由悬臂的负荷力与头滑动件重心的平衡位置即可。在使负荷力的作用点位置与头滑动件的重心位置一致的场合,在施加冲击力时由于作用的惯性力作用于头滑动件的重心位置,即使对于由头滑动件与悬臂的安装误差等引起的加工误差也难以产生节距角变动,能扩大盘片相对面的设计的容许范围。
(第2实施例)
以下对第2实施例的头滑动件进行说明。在本实施例中也与图1A和图1B所示的头滑动件的外观形状相同。但头滑动件的整体形状为将滑动件长度、滑动件宽度和厚度分别设成1.30mm、1.05mm和0.30mm。另外,不同之处在于将正压发生部21与第1和第2中层面23、24的层差设成0.1μm,将正压发生部21与下层面22的层差设成1.2μm。将该头滑动件25称作实施例2。该头滑动件25也能安装于第1实施例同样的头支承部和盘片装置中使用。并且,为了与实施例2比较还试作了与图8A、图8B所示的头滑动件同样的形状,对这些头滑动件如上述那样将各自的尺寸作了变更。将这些滑动件称作比较例3、比较例4。
关于实施例2、比较例3和比较例4,在从外部施加冲击力时求得成为节距方向的旋转中心的不动点G作成离负荷力作用点的距离Lo。并且,从以一定上浮状态的节距角θp和在后端部的上浮量X2求得盘片相对面的延长线与盘片表面的交点作成离负荷力作用点的距离Ld。以下用图9对求得该Lo和Ld的方法进行说明。将头滑动件35在盘片2上以节距角θp、后端部的上浮量X2上浮的状态用实线表示,将冲击力F作用于头滑动件35上并以垂直方向的变位x、角度方向的角度变位θ变位的状态的头滑动件351用点划线表示。不动点G如图所示,用正常上浮状态的头滑动件35与受冲击力而变位后的头滑动件351的各自的盘片相对面延伸的延伸线的交点表示。负荷力的作用点P3与头滑动件35的重心的位置相当,在本实施例中则与滑动件长度的中心一致,来自未图示的悬臂的负荷也施加于该部分。将从头滑动件35在盘片2上在上述条件下上浮时的负荷力的作用点至不动点的距离Lo,由于可利用与第1实施例场合同样的方法来求得,故省略其说明。
下面对求取从负荷力的作用点P3至盘片相对面的延伸线与盘片表面的交点W的距离Ld的方法进行说明。由于节距角θp非常小,故可看作cosθ≈1,可用式(5)求得Ld: Ld = Ls 2 + X 2 tan ( θp ) . . . . . ( 5 )
若设定头滑动件的盘片相对面的形状、盘片旋转速度、等价质量等时,由于决定了节距角θp和后端部的上浮量X2而可一义地求得该Ld。例如,在实施例2的场合,在盘片面上上浮时的节距角θp是70μrad、X2是13nm,将这些值和头滑动件的长度Ls代入(5)式而能求得Ld。
并且,对耐冲击值也利用与第1实施例同样的条件求得。将对实施例2、比较例3和比较例4求得Lo/Ld比和耐冲击值的结果表示于(表3)。
                 表3
    Lo/Ld     耐冲击值:G
    实施例2     1.15     800
    比较例3     6.07     250
    比较例4     0.89     410
从(表3)可知,在实施例2中,Lo/Ld值为1.15,耐冲击值约为800G。另外,在比较例3中,Lo/Ld值为6.07,耐冲击值为250G,在比较例4中,Lo/Ld的值为0.75,耐冲击值约为440G。
以下用从图10A至图10C所示的模式图对这样的结果进行说明。在图10A所示的实施例2的头滑动件25的场合,相对盘片2的表面后端部的上浮量为X2、如图所示以正的节距角上浮。在该状态下当冲击力F作用在头滑动件25上时,即向头滑动件25所示的位置变位。这时,虽然前端部的变位量(Z2-Z21)比后端部的变位量(X2-X21)大,但仍保持正的节距角。并且,当作用大的冲击力F时,即向头滑动件252所示的位置变位。由于在该状态下头滑动件也能保持正的节距角(Z22>X22),故能保持粘性流体膜不破坏的弹簧刚性。因此能防止冲撞,或即使冲撞也由于冲撞的能量小而不易损伤。这是由于使至不动点G4的距离成为至交点W的距离Ld的1.15倍的位置来设定盘片相对面的形状的缘故。
图10B为表示比较例3场合的模式图。当冲击力F作用于比较例3的头滑动件75上时,即向头滑动件751所示的位置变位。也就是说,前端部的变位量与后端部的变位量成为大致相同的变位量((Z2-Z23)≈(X2-X23))。产生这样的变位的理由,是由于至不动点G5的距离Lo为至交点W2的距离的6.07倍的大小。也就是说,在具有这样大的距离的不动点位置上,在冲击力F作用时在头滑动件75上实际上几乎不产生节距方向的旋转变位,是由于仅成为在大致垂直方向的变位。因此,以小的冲击力向头滑动件752所示的位置变位,后端部与盘片冲撞。
图10C中表示比较例4场合的模式图。在比较例4的头滑动件85中,Lo/Ld比为0.75,不动点G6位于比交点W3更向头滑动件侧。即使冲击力F作用而向头滑动件851所示的位置变位也不会与盘片冲撞,与比较例3的头滑动件75相比其耐冲击值提高。但是,当进一步施加大的冲击力时,如头滑动件852所示,前端部的上浮量(Z26)与后端部的上浮量(X26)相比变小,不形成由粘性流体构成的流体膜而成为没有弹簧刚性。
由上述模式图的说明可知,通过使不动点G位置的最优化能获得耐冲击值大的头滑动件。
对于图6A至图6C所示的盘片相对面形状的头滑动件,也能求得这样的Lo/Ld值与耐冲击值的关系。但是,头滑动件的外形及层差结构作成与实施例2的头滑动件25相同。将这些头滑动件设成型式D、型式E和型式F。将求得Lo/Ld值和耐冲击值的结果示于表4。
                   表4
    Lo/Ld     耐冲击值:G
    型式D     1.05     700
    型式E     1.36     770
    型式F     1.81     720
由表4可知,在型式D、型式E和型式F中都能获得Lo/Ld值为从1.05至1.81的范围、耐冲击性为从720至770G的范围。
图11是使用具有各种盘片相对面形状的头滑动件而求得Lo/Ld值与耐冲击值的关系的结果的图。在Lo/Ld为1.0以下时,耐冲击值不仅急剧下降,而且在该区域中耐冲击值的偏差也增大了。一旦不动点G的位置与交点W的位置相比向头滑动件侧,在施加冲击力时就容易产生头滑动件成为负的节距角的现象。在后端部侧的粘性流体膜的弹簧刚性大的场合可获得这样的不动点G的位置。另一方面,当使前端部侧的粘性流体膜的弹簧刚性增大时,从头滑动件的负荷力的中心至不动点G的距离比交点W的距离较大。当这样的头滑动件受到冲击力时,节距角几乎不变而仅产生垂直方向的变位,耐冲击值同样降低。因此,在由前端部侧和后端部侧的膜刚性所获得的至不动点的距离Lo,相对至交点W的距离Ld成为一定值的区域中可获得大的耐冲击值。
又,由图11可见,虽然在Lo/Ld值小于1.0的小的值时也能获得耐冲击值大的头滑动件,但其误差变大。因此,为了在该区域获得稳定的特性,对制造时的形状误差要求作成非常小。另外,在Lo/Ld值为1以上时,由于耐冲击值大致直线地减小,故制造误差的容许度就可较大。但是,当Lo/Ld值大于2.5时,则小于为搭载于便携机上所必需的650G左右的耐冲击值。根据上述各点,作为Lo/Ld的最适当的范围最好在1以上、2.5以下。
又,在本实施形态中虽然对从悬臂施加负荷力的情况作了说明,但本发明也可构成仅将头滑动件自身的质量作为负荷力作用的结构,该场合负荷力的作用点与重心一致。并且,也可以是由悬臂的负荷力作用于与头滑动件的重心不同的位置的情况,其时负荷力的作用点只要是从悬臂的负荷力与头滑动件的重心平衡的位置即可。
又,本发明不限于在本实施形态中说明的盘片相对面形状,只要是在规定的外方位置上具有不动点那样的盘片相对面的形状而对具体形状则不作限制。
(第3实施例)
图12中表示第3实施例的头滑动件的盘片相对面的形状。头滑动件90为大致立方体形状。盘片相对面92主要包括:第1正压发生部93;一对第2正压发生部94;被这些正压发生部93、94围住并相对正压发生部面具有深的层差的负压发生部95;及设在第2正压发生部94的一方的正压发生部941侧的信息变换元件104。
第1天压发生部93由与盘片的旋转产生的粘性流正交的方向、即与滑动件宽度方向平行的正压导轨931和与该正压导轨931连接地形成于宽度方向两侧的侧导轨932、933构成。并且,该正压导轨931由与从第1中层面99的端部具有状的层差地形成的宽度方向平行的部分和分别从该平行部分起用于与侧导轨932、933连接的斜行部形成。
第2正压发生部94由在后端部101侧图示于宽度方向两侧部的大致六角形状的一方的正压发生部941和另一方的正压发生部942构成。在各自的正压发生部941、942的前端部100侧分别设有第2中层面102、103。该第2中层面102、103与第1中层面99为同一平面,如以第1正压发生部93和第2正压发生部94的面为基准时是比负压发生部95浅的层差。并且,第1正压发生部93与第2正压发生部94作成同一平面。
又,第2正压发生部94的一方的正压发生部941的面积大于另一方的正压发生部942,并且,在一方的正压发生部941中设有切入成四角形的第2负压发生部96。该第2负压发生部96与第2中层面102相比较深,并加工成与负压发生部95大致相同的深度。
又,在与负压发生部95同一平面上,还设有比侧导轨932、933位于宽度方向更外侧的侧下层面97和用于在第2正压发生部94的2个正压发生部之间流出粘性流的后方侧下层面98。
在本实施例中,将第1和第2正压发生部93、94与第1和第2中层面99、102、103的层差设成0.08μm,同样地将前述的正压发生部与负压发生部95的层差设成1.0μm,作成头滑动件的整体形状,其长度、宽度和厚度分别为1.24mm、1.0mm和0.3mm。
能将该头滑动件90与第1实施例同样地安装在悬臂和盘片装置上进行驱动。以下用图13说明在驱动盘片装置时的头滑动件在盘片面上的上浮姿势及规定从该上浮姿势至不动点的距离的方法。
用实线表示将头滑动件90以节距角θp、转动角φp和信息变换元件104所在后方端部的上浮量X3在盘片2上上浮的状态。用虚线表示冲击力F作用于头滑动件90的负荷力的作用点P5上、垂直方向的变位为x(未图示)、节距方向和转动方向的角度变位分别为θ、φ进行变位状态的头滑动件901用虚线表示。
如图所示,将向节距方向旋转时的不动点H2和向转动方向旋转时的不动点H3作为各自的座标位置的正交座标的交点而求得不动点H1。而将负荷力的作用点P5作为基准,如下所述求得节距方向的不动点H2和转动方向的不动点H3。由于θp和φp都非常小,由于可看作cosθp≈1、cosθp≈1而能作如下地近似。
从负荷力的作用点P5至节距方向的不动点H2的距离Lo可用与第1实施例场合同样的式(1)来近似。 Lo = x θ . . . . . . . . ( 1 )
并且,同样地从负荷力的作用点P5至转动方向的不动点H3的距离Lr可用式(6)来近似。 Lr = x φ . . . . . . . ( 6 )
另外,当将对于来自外部的冲击力F的变位作成围绕负荷力的作用点P5的旋转及向作用点位置的盘片方向进行并进运动时,将向头滑动件90的负荷力的作用点P5作为基准而将与盘片2垂直的方向的变位设成x、将节距方向的旋转设成θ、将转动方向的旋转设成则可获得式(7)。 K 11 K 12 K 13 K 21 K 22 K 23 K 31 K 32 K 33 X θ φ = F 0 0 . . . . . . ( 7 )
这里,Kmn(m、n为从1至3的整数)是在头滑动件90与盘片2之间的粘性流体膜作为弹簧作用时的刚性系数,K11是垂直刚性、K22是节距方向的旋转刚性、K33是转动方向的旋转刚性,对角成分以外,例如K12和K21分别是头滑动件90在盘片2上沿垂直方向运动时产生的旋转方向的力的系数和由旋转运动产生的垂直方向的力的系数。通过将该式变形可获得(8)式。 X θ φ = G 11 G 12 G 13 G 21 G 22 G 23 G 31 G 32 G 33 F M θ M φ . . . . . ( 8 ) 因此,至H2的距离Lo被表示为由式(1)和式(8)变换成的式(9),至H3的距离Lr被表示为由式(6)和式(8)变换成的式(10)。这里,G11、G21和G31分别是粘性流体的弹簧刚性的垂直刚性K11、节距方向的旋转刚性K22和转动方向的旋转刚性K33的倒数,是对于力的变位的系数,是表示各方向的动作容易度的系数(称作力的系数)。
并且,如上所述,G11、G21和G31由于分别是K11、K22和K33的倒数,故式(9)与式(4)是相同的。 Lo = x θ = - G 11 G 21 . . . . . ( 9 ) Lr = x φ = - G 11 G 31 . . . . . . . ( 10 )
若头滑动件的盘片相对面的形状、盘片旋转速度、等价质量等被确定,则可一义地求得上述作为力的系数的G11、G21和G31,通过将该两个值作为座标位置并合成,就可规定从负荷力的作用点至不动点H1的距离。
作为该不动点H1的位置,在设定节距方向的Lo、转动方向的Lr、头滑动件的长度Ls和头滑动件的宽度Ws时,最好位于从在0.5<Lo/Lr≤2.5、0.5<Lr/Ws≤2.5的范围所求得的Lo、Lr所规定的区域。
也就是说,在Lo/Ls>2.5、Lr/Ws>2.5的场合成为以下的状态。一旦作为离头滑动件90的一方的正压发生部941的后端部101的距离表现不动点H1时,即位于从后端部101分别相对头滑动件的长度Ls和宽度Ws超过2倍的外方空间。当冲击力作用于具有这样的不动点位置的头滑动件上时,虽然一面以该不动点位置作为旋转中心而在节距方向和转动方向上具有正的角度一面旋转,但因该角度变位小,故实际上在垂直方向上产生大致平行的变位。因此,后端部以较小的冲击力与盘片冲撞,往往产生损伤。因此,不能耐受搭载于便携机时所要求的650G左右的耐冲击值。
另外,在Lo/Lr≤2.5、Lr/Ws≤0.5的场合,不动点H1位于头滑动件90的一方的正压发生部941的后端部、或比后端部更向头滑动件的内侧。在这样的不动点位置上,即使冲击力F作用而向头滑动件901所示的位置变位也不会与盘片冲撞。但是,当进一步加大冲击力时,即产生前端部侧的上浮量比后端部侧的上浮量较小的现象,在盘片相对面与盘片表面之间不形成粘性流体膜。当产生这样的现象时,由于由粘性流体产生的弹簧刚性为无,故上浮力也为无,头滑动件90与盘片2的表面冲撞,使头滑动件90或盘片2破损。当产生这样的负的节距角或负的转动角时,耐冲击值就取决于旋转速度、斜交角度或负荷力的微小变动。并且,当上浮量变小时导致急剧破损,因此,耐冲击值的偏差变大,在该范围内具有不动点的场合也就不能保证便携机所要求的耐冲击值。
如上所述,可从粘性流体膜的弹簧刚性分别求得至节距方向和转动方向的不动点H2、H3的距离Lo、Lr,并如前所述从这些Lo、Lr求得合成的不动点H1。通过使该不动点H1位置位于从头滑动件的后端部向规定的外方的状态设定盘片相对面,能实现耐冲击性良好的头滑动件90。在本实施例中,将第1正压发生部93和第2正压发生部94分别设在前端部侧和后端部侧。另外,由搭载信息变换元件104的一方的正压发生部941产生的正压力设定成比由另一方的正压发生部942产生的正压力较大。当这种头滑动件90在盘片面上上浮时受到冲击的场合,弹簧刚性在设置有信息变换元件104一方的后端部直至与盘片Z接触前有效地起作用。头滑动件90利用该弹簧刚性向节距方向和旋转方向的两方进行旋转变位,能吸收冲击力。另外,在实施例3的头滑动件90中,由于在第1正压发生部93上设有侧导轨,故在该侧导轨上也产生正压力。由于该正压力在宽度方向上作为2个峰,故对于转动角度的变动的稳定性提高。
在本实施例中,在第2正压发生部94的一方的正压发生部941中设有负压发生部96。由此,使正压力变大并使弹簧刚性变大,并利用负压力使信息变换元件104搭载侧的后端部的上浮量变小,但本发明不限于该形状。例如,也可以是图14所示的盘片相对面的形状。并且,对与图12相同的要素标上相同的符号。图14所示的头滑动件110的盘片相对面112构成第2正压发生部114的一方的正压发生部1141和另一方的正压发生部1142均延伸至后端部101,使一方的正压发生部1141的面积大于另一方的正压发生部1142,并在正压发生部上第2负压发生部118。另外,第2中层面117与侧导轨993的间隔大于第2中层面116与侧导轨932的间隔。这样,使由负压发生部95产生的负压力中心向设置有信息变换元件104的方向偏移。利用该负压力中心的偏移和第2负压发生部118,即使一方的正压发生部1141产生的正压力增大,也能将形成着信息变换元件104的后端部101侧作成最小上浮量。
又,图15所示的头滑动件120的盘片相对面122使一方的正压发生部1231大于另一方的正压发生部1232,而且形成比另一方的正压发生部1232的面较高约10nm。另外,在构成第1正压发生部122的正压导轨1221、侧导轨1222、1223中,侧导轨1222与第2正压发生部123的一方的正压发生部1231的间隔作成短于侧导轨1223与另一方的正压发生部1232的间隔。通过作成这样的形状,使一方的正压发生部1231的正压力增大,并使产生于负压发生部95的负压力中心向信息变换元件104侧偏移,也能获得规定的倾斜角度。
又,在本实施形态中,虽然一方的正压发生部和另一方的正压发生部都作成大致六角形状,当然也可以是四角形或其他的多角形。此外,虽然在本实施形态中将设在一方的正压发生部上的第2负压发生部作成四角形,但对形状并不特别限定,也可以设置与滑动件的宽度方向平等的槽而作成将一方的正压发生部一分为二的形状。
又,在本实施形态中,虽然说明了对第1正压发生部附加侧导轨的形状,但若能获得规定的弹簧刚性,则侧导轨并非必须。
又,在本实施例中,虽然是从粘性流体膜的弹簧刚性求得至不动点的距离,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即使利用其他方式求得也能获得同样的效果。另外,本实施例的头滑动件是其一形态,只要是在节距方向和转动方向的两方向上具有规定的倾斜角度、并将从头滑动件规定的外方位置的不动点作为旋转中心进行旋转且吸收冲击的盘片相对面,而并不具体限定其形状。
(第4实施例)
在本实施例中,说明能搭载在使用上述的本发明的头滑动件的便携机上的小型、薄型盘片装置。图16是表示仅在盘片的一方的面上形成磁记录层、将在另一方的面上设有倾斜面的磁盘安装于驱动装置后状态的主要部分剖视图。磁盘300在盘片基板310的一方的平面上形成有磁记录层320,其相反面构成从中心向外周其板厚逐渐变薄的状态。驱动装置650例如采用主轴电动机,并由下述构件构成:安装有旋转磁铁370的转子350、与旋转磁铁370相对设置的定子500、旋转自如地轴支承转子350的轴承部450和将轴承部450与定子500固定的框架550。并且,转子350由通过背轭铁360安装旋转磁铁370的旋转座380和固定在该旋转座380上的轴390构成。又,轴承部450用由径向轴承460和轴向推力轴承470构成的动压流体轴承构成。又,将与旋转磁铁370面对状地由圆周状的软磁性材料构成的吸引板600设置在框架550上,以防止转子350从轴承部450上浮。
将磁盘300固定在驱动装置的方法是通过使构成转子350的轴390的中心与磁盘300的中心一致并在粘接部400处进行粘接来进行。
由粘接了这样的磁盘300后的驱动装置650、固定有本发明的头滑动件的悬臂和促动器臂、及用于对其进行驱动的促动器构成的盘片装置,其整体形状与图2所示的装置是同样的。并且,由于其记录重放动作也与以往的盘片装置同样,故说明省略。从上述说明可知,该装置结构,仅由一张盘片及与其对应的也仅为1个的信息变换元件构成。因此,利用上述的方法能可靠地改善耐冲击值。还可实现小型、薄型化。
在上述的盘片装置中,对悬臂和头滑动件施加的等价质量为8mg、在盘片面上上浮时的头滑动件的节距角θp为70μrad、在下游侧端部上的上浮量X2为13nm、来自悬臂5的负荷力为2gf、盘片的转速为4500rpm、斜交角度为-5度。在这种盘片装置中,当使负荷力作成大于2gf时虽然能抑制头滑动件的跳跃,但也必然产生正压力与其相应地增大。由此必须使头滑动件形状增大,容易产生垃圾等的卷入。又,在大的冲击力作用引起头滑动件跳跃的场合,对盘片冲撞的可能性变得非常大,耐冲击值容易有误差。为了使该耐冲击值的误差变小,负荷力最好在2gf以下。另外,也能完全不施加来自悬臂的负荷力,而仅将头滑动件的质量作为负荷力。
又,头滑动件的质量与悬臂的等价质量之和越小,就越不容易产生损伤。这是由于即使有大的冲击加速度作用,但只要质量小,则施加于头滑动件的冲击力自身也就变小。通过将该值设成10mg以下、更好的是设成8mg以下,即使有约650G至800G左右的冲击加速度作用也能防止产生损伤。并且,由于头滑动件和悬臂受到能使用的材料的制约,故其质量之和的最小值约为0.5mg。因此,在0.5mg至10mg的范围能实现具有良好的耐冲击值的盘片装置。
又,在本实施形态的盘片装置中,由于盘片形状形成为越靠外周部其板厚越薄的状态。即使在装置上有冲击加速度作用也能使盘片的变形与以往的盘片相比仅为约1/3。由于能这样地使变形量减小,故与以往相比即使施加大的冲击加速度也能防止由盘片的变形引起的与头滑动件的冲撞,能防止产生损伤。另外,施加于盘片上的最大拉伸应力和最大压缩应力与以往的盘片相比由于可分别作成为约1/3和1/2,故能防止产生由冲击力引起的盘片自身的破损。

Claims (35)

1.一种头滑动件,包括:
相对盘片状记录媒体的旋转方向前端侧的前端部和后端侧的后端部,
与所述盘片状记录媒体相对的盘片相对面,
设置在所述盘片相对面上的信息变换元件;
受到利用随着所述盘片状记录媒体的旋转的粘性流体产生的动压力和向所述盘片状记录媒体方向旋转的负荷力,在所述盘片状记录媒体表面上上浮并利用所述信息变换元件至少进行记录和重放的一方,
其特征在于,具有构成为在所述盘片状记录媒体表面上浮的所述头滑动件上在来自外部的冲击力作用时,将在比所述头滑动件的后端部更后方、且离所述负荷力的作用点位置具有规定距离的位置作为不动点,使节距角和转动角的至少一方保持正的角度并向减小的方向旋转的盘片相对面形状。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滑动件,其特征在于,从所述负荷力的作用点位置至所述不动点的距离相对从所述头滑动件的前端部至后端部的长度具有规定的比率,所述头滑动件以所述不动点为中心并构成为所述盘片相对面沿节距方向旋转。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头滑动件,其特征在于,在将从所述负荷力的作用点位置至所述不动点的距离设为Lo、将所述头滑动件的长度设为Ls时,所述盘片相对面构成为0.5<Lo/Ls≤2。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滑动件,其特征在于,从所述负荷力的作用点位置至所述不动点的距离,相对从所述负荷力的作用点至所述盘片相对面的延长线与所述盘片状记录媒体表面的交点的距离具有规定的比率,所述头滑动件以所述不动点为中心并构成为所述盘片相对面沿节距方向旋转。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头滑动件,其特征在于,将从所述负荷力的作用点位置至不动点的距离设为Lo、将所述头滑动件的长度设为Ls、将在所述盘片状记录媒体表面上上浮时的所述头滑动件的节距角设为θp、将从所述头滑动件的后端部的所述盘片状记录媒体表面的上浮量设为X2时,盘片相对面构成为
1≤Lo/Ld≤2.5
但其中Ld=(Ls/2)+(X2/tan(θp))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头滑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滑动件在所述盘片状记录媒体表面上具有规定的节距角度和转动角度的上浮姿势,所述不动点位于相对所述头滑动件的长度具有规定比率的位置和相对所述头滑动件的宽度具有规定比率的位置的合成位置,所述头滑动件以所述不动点为中心并使盘片相对面构成为一面将节距角度和转动角度保持正的角度一面向减少的方向旋转。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头滑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不动点用将在所述头滑动件的所述盘片相对面与所述盘片状记录媒体之间流入而形成的粘性流体膜作为弹簧时的旋转刚性与相对垂直方向的变位的旋转方向的刚性之比求得。
8.如权利要求2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头滑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盘片相对面具有正压发生部和负压发生部,
所述正压发生部具有使从所述头滑动件的在离前端部的规定位置相对所述头滑动件的长度方向正交状地形成的第1正压发生部和在相对所述头滑动件的长度方向垂直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在离后端部的规定位置形成的第2正压发生部,
所述负压发生部形成于所述第1正压发生部与所述第2正压发生部的中间,并且负压力中心位于从所述负荷力的作用点位置偏向后端部侧。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滑动件,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头滑动件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与所述第1正压发生部连接状设置有侧导轨。
10.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滑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发生部以所述正压发生部的表面为基准设置在用比所述正压发生部的表面低、比所述负压发生部的表面高的中层面所围区域。
11.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头滑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负压发生部以所述正压发生部的表面作为基准设置在用比所述正压发生部的表面低、比所述负压发生部的表面高的中层面所围区域。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头滑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荷力的作用点位于所述头滑动件的重心处。
13.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头滑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荷力的作用点位于所述头滑动件的重心处。
14.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头滑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荷力的作用点位于所述头滑动件的重心。
15.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头滑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荷力的作用点位于所述头滑动件的重心。
16.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头滑动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盘片相对面在离前端部的规定位置具有第1正压发生部、并在离后端部的规定位置具有分别产生不同正压力的一对第2正压力发生部,
在所述一对第2正压发生部中产生大的正压力的一方的正压发生部上搭载着信息变换元件。
17.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头滑动件,其特征在于,在从所述盘片相对面的前端部相对后端部方向正交的宽度方向的两侧上设置了与第1正压发生部连接、而与第2正压发生部分开的侧导轨。
18.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头滑动件,其特征在于,在被所述第1正压发生部和所述第2正压发生部所围住的区域上具有负压发生部,并构成使由所述负压发生部产生的负压力的中心位于从所述负荷力的点偏向所述信息变换元件。
19.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头滑动件,其特征在于,在被所述第1正压发生部和所述第2正压发生部所围住的区域上具有负压发生部,并构成使由所述负压发生部产生的负压力的中心位于从所述负荷力的作用点偏向所述信息变换元件侧。
20.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头滑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荷力的作用点位于所述头滑动件的重心。
21.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头滑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荷力的作用点位于所述头滑动件的重心。
22.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头滑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荷力的作用点位于所述头滑动件的重心。
23.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头滑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荷力的作用点位于所述头滑动件的重心。
24.如权利要求16所述的头滑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荷力的作用点构成位于从所负头滑动件的重心偏向信息变换元件侧。
25.如权利要求17所述的头滑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荷力的作用点构成位于从所述头滑动件的重心偏向信息变换元件侧。
26.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头滑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荷力的作用点构成位于从所述头滑动件的重心偏向信息变换元件侧。
27.如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头滑动件,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荷力的作用点构成位于从所述头滑动件的重心偏向信息变换元件侧。
28.如权利要求16至27所述的任一项的头滑动件,其特征在于,在搭载所述信息变换元件的所述一方的正压发生部设置有负压发生部。
29.一种头支承部,包括:头滑动件,将所述头滑动件固定在其一端部并将其另一端部固定在梁上的滑动件保持部,通过枢轴将负荷力给予所述头滑动件的所述梁,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滑动件具有:
相对盘片状记录的旋转方向的前端侧的前端部,
后端侧的后端部,
与所述盘片状记录媒体相面对的盘片相对面,
设在所述盘片相对面上的信息变换元件;
受到由伴随所述盘片状记录媒体的旋转的粘性流体所产生的动压力和向所述盘片状记录媒体方向施加的负荷力、在所述盘片状记录媒体表面上上浮并利用所述信息变换元件进行记录和重放的至少一方,
盘片相对面形状具有在所述盘片状记录媒体表面上浮的所述头滑动件上作用有来自外部的冲击力时以位于比所述头滑动件的后端部更后方、且具有离所述负荷力的作用点位置规定距离的位置作为不动点,并构成一边将节距角度和转动角度的至少一方保持正的角度一边向减小的方向旋转。
30.使用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头支承部的装置,其特征在于,是一种盘片记录重放装置,包括:
盘片状记录媒体,
旋转驱动所述盘片状记录媒体的驱动装置,
由头滑动件和悬臂构成的头支承部,
固定所述头支承部并旋转自如地轴支承的促动器臂,
使所述促动器臂摆动的定位装置。
31.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盘片记录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头支承部的质量设为0.5mg以上,10mg以下。
32.如权利要求30所述的盘片记录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荷力为2gf以下。
33.如权利要求31所述的盘片记录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负荷力为2gf以下。
34.如权利要求30至33中任一项所述的盘片记录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盘片状记录媒体是仅在盘片的一方的面上形成磁记录层的磁盘,
所述信息变换元件是磁头,
搭载有一对所述盘片状记录媒体和所述信息变换元件。
35.如权利要求34所述的盘片记录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磁盘在未形成磁记录层的面上设置从离盘片中心的规定的圆周位置向外周端部的倾斜面,且使所述盘片厚度以一定的比例向外周端部减薄。
CNB02107691XA 2001-03-27 2002-03-26 头滑动件及盘片记录重放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9795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0)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089476/01 2001-03-27
JP2001089476A JP2002288959A (ja) 2001-03-27 2001-03-27 ヘッドスライダおよびヘッド支持部並びに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
JP217770/01 2001-07-18
JP2001217768A JP2003030946A (ja) 2001-07-18 2001-07-18 ヘッドスライダおよびヘッド支持部
JP2001217770A JP2003030943A (ja) 2001-07-18 2001-07-18 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
JP217768/01 2001-07-18
JP225908/01 2001-07-26
JP225909/01 2001-07-26
JP2001225909A JP2003036617A (ja) 2001-07-26 2001-07-26 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
JP2001225908A JP3708457B2 (ja) 2001-07-26 2001-07-26 ヘッドスライダおよびヘッド支持部並びに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78201A true CN1378201A (zh) 2002-11-06
CN1297954C CN1297954C (zh) 2007-01-31

Family

ID=2753185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107691X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97954C (zh) 2001-03-27 2002-03-26 头滑动件及盘片记录重放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7095592B2 (zh)
CN (1) CN1297954C (zh)
HK (1) HK1049911B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45474A (zh) * 2020-02-18 2021-09-03 株式会社东芝 盘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77255B2 (en) * 2003-10-21 2007-10-02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Head slider with positive dynamic pressure generating section
JP4041510B2 (ja) * 2005-09-01 2008-01-30 アルプス電気株式会社 磁気ヘッド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2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3230378A (ja) 1990-02-06 1991-10-14 Toshiba Corp 磁気ヘッドの支持装置
JP2568011B2 (ja) 1991-07-23 1996-12-25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磁気ヘツド
JPH0668462A (ja) 1992-08-19 1994-03-11 Fujitsu Ltd 磁気ディスク
JPH08227514A (ja) 1995-02-21 1996-09-03 Hitachi Ltd 負圧利用型磁気ヘッドスライダ
US6760193B1 (en) * 1995-04-07 2004-07-06 Hitachi Global Storage Technologies Japan, Ltd. Magnetic head gimbal assembly and magnetic disk unit
JP3139323B2 (ja) 1995-04-07 2001-02-26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磁気ディスク装置及びスライダ
JPH09153277A (ja) 1995-11-29 1997-06-10 Hitachi Ltd 情報記録再生装置
JPH09282602A (ja) 1996-04-16 1997-10-31 Hitachi Ltd 情報記録装置
US5777825A (en) * 1996-09-04 1998-07-07 International Business Machines Corporation Negative pressure step pad air bearing design and method for making the same
JPH10283622A (ja) 1996-10-28 1998-10-23 Toshiba Corp ヘッドスライダ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記録再生装置
US6021020A (en) * 1996-10-28 2000-02-01 Kabushiki Kaisha Toshiba Head slider and read/write apparatus using same
JP3292296B2 (ja) * 1997-03-25 2002-06-17 ティーディーケイ株式会社 スライダ、ヘッド、ヘッド装置及び記録再生装置
JPH1116141A (ja) 1997-06-26 1999-01-22 Toshiba Corp ヘッドスライダ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記録再生装置
JPH1069748A (ja) 1997-08-08 1998-03-10 Hitachi Ltd 浮動ヘッドスライダ
JPH11120726A (ja) * 1997-10-08 1999-04-30 Hitachi Ltd 磁気ヘッドスライダ
JP3772026B2 (ja) * 1998-06-30 2006-05-10 株式会社東芝 ディスク記憶装置及び同装置に使用するヘッドスライダ
JP3687831B2 (ja) 1998-07-23 2005-08-24 Tdk株式会社 磁気ヘッド支持機構
JP2000057724A (ja) 1998-08-04 2000-02-25 Hitachi Ltd 磁気ヘッドスライダ及びそれを用いた磁気ディスク装置
JP3674347B2 (ja) 1998-09-28 2005-07-20 富士通株式会社 負圧ヘッドスライダ
JP2000182344A (ja) 1998-12-17 2000-06-30 Sharp Corp サスペンション
JP2000306226A (ja) 1999-04-19 2000-11-02 Fujitsu Ltd 記録ディスク用ヘッドスライダ
JP2000339896A (ja) 1999-05-28 2000-12-08 Sony Corp ヘッドスライダ及び磁気ディスク装置
JP3444256B2 (ja) * 2000-01-18 2003-09-08 株式会社日立製作所 磁気ディスク装置
JP3990091B2 (ja) * 2000-04-13 2007-10-10 株式会社日立グローバルストレージテクノロジーズ 磁気ヘッドスライダ及び磁気ディスク装置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3345474A (zh) * 2020-02-18 2021-09-03 株式会社东芝 盘装置
CN113345474B (zh) * 2020-02-18 2022-09-02 株式会社东芝 盘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HK1049911B (zh) 2007-07-27
US7095592B2 (en) 2006-08-22
HK1049911A1 (en) 2003-05-30
US20020196585A1 (en) 2002-12-26
CN1297954C (zh) 2007-01-3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0276578B1 (ko) 헤드 슬라이더 및 이것을 이용한 기록재생장치
CN1199489A (zh) 用于减小磁道对准不良的侧倾偏置磁头悬架
CN1305068C (zh) 空气支承滑动器及生产该滑动器的方法
JP3960342B2 (ja) 回転駆動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975866A (zh) 制造磁头的方法、磁头、以及磁盘驱动设备
JP5735230B2 (ja) ハードディスクドライブのヘッドスライダの空気ベアリング面
CN1767041A (zh) 盘驱动单元
CN1282162C (zh) 磁头滑块和具有该磁头滑块的磁盘装置
CN1196113C (zh) 磁头滑动器以及使用该构件的磁盘驱动装置
JPH1196709A (ja) ディスク装置用サスペンション
JP2010282716A (ja) ディスクドライブ用のスライダ、ディスクドライブ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N1297954C (zh) 头滑动件及盘片记录重放装置
JPH10283622A (ja) ヘッドスライダ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記録再生装置
CN101046977A (zh) 磁头滑块、磁头支撑装置以及盘装置
JP2006300245A (ja) 動圧流体軸受装置
CN1637862A (zh) 旋转盘存储设备
CN1243343C (zh) 盘装置
JP4797987B2 (ja) ヘッドスライダ、ヘッド支持装置およびディスク装置
CN1317693C (zh) 头支撑机构、头驱动装置和盘设备
JPH08279265A (ja) 磁気ヘッドスライダ
CN1933007A (zh) 磁盘驱动器和磁头滑动器
CN1492436A (zh) 头支承装置及使用它的盘装置
JP4059087B2 (ja) ヘッドスライダおよび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
JP2003036617A (ja) 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
CN1272794C (zh) 浮动块及磁盘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GR

Ref document number: 104991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131

Termination date: 20150326

EXPY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