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65330A - 用于轨道的终端位置锁定和/或检验的装置 - Google Patents

用于轨道的终端位置锁定和/或检验的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65330A
CN1365330A CN00810949A CN00810949A CN1365330A CN 1365330 A CN1365330 A CN 1365330A CN 00810949 A CN00810949 A CN 00810949A CN 00810949 A CN00810949 A CN 00810949A CN 1365330 A CN1365330 A CN 1365330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ail
aforementioned
holding element
lever
terminal loca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081094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91956C (zh
Inventor
A·德米格
H·U·迪策
H·赫尼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Voestalpine Turnout Technology Germany GmbH
Original Assignee
Voestalpine BWG GmbH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Voestalpine BWG GmbH filed Critical Voestalpine BWG GmbH
Publication of CN1365330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65330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91956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91956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1RAILWAYS
    • B61LGUIDING RAILWAY TRAFFIC; ENSURING THE SAFETY OF RAILWAY TRAFFIC
    • B61L5/00Local operating mechanisms for points or track-mounted scotch-blocks; Visible or audible signals; Local operating mechanisms for visible or audible signals
    • B61L5/10Locking mechanisms for points; Means for indicating the setting of points
    • B61L5/107Locking mechanisms for points; Means for indicating the setting of points electrical control of points position

Landscapes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Railway Tracks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 Machines For Laying And Maintaining Railways (AREA)
  • Massaging Devices (AREA)
  • Train Traffic Observation, Control, And Security (AREA)
  • Escalators And Moving Walkways (AREA)
  • Drawers Of Furniture (AREA)
  • Spinning Or Twisting Of Yarns (AREA)
  • Ceramic Products (AREA)
  • Curtains And Furnishings For Windows Or Doors (AREA)
  • Near-Field Transmission Systems (AREA)
  • Support Devices For Sliding Doors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zing Materials By The Use Of Ultrasonic Waves (AREA)
  • Radar Systems Or Details Thereof (AREA)
  • Transmission Devices (AREA)
  • Control Of Turbines (AREA)
  • Control Of Position, Course, Altitude, Or Attitude Of Moving Bodies (AREA)
  • Vehicle Body Suspensions (AREA)
  • Body Structure For Vehicles (AREA)
  • Inspection Of Paper Currency And Valuable Securities (AREA)
  • Automotive Seat Belt Assembly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个用于相对一护轨(12)可调的一尖轨(14)之终端位置锁定和检验的装置,从尖轨(14)起设置一带动元件,其与一杠杆元件如此地相互作用,以便在尖轨的相应终端位置上并在同时测量该尖轨之位置的情况下实现一个对终端位置的支持。

Description

用于轨道的终端位置锁定和/或检验的装置
本发明涉及一用于相对一位置固定的第二轨如护轨可调节的第一轨道如尖轨之终端位置锁定和/或检验的装置,其中该第一轨至少与一个被一弹簧元件施加压力的相对于围绕一位置固定的第一轴可转动的导引元件可移动的保持元件处于作用连接,该保持元件本身支持该第一轨在其相应的终端位置上。
具体说,本发明涉及一个用于相对于一位置固定的第二轨如护轨可调节的第一轨道如尖轨之终端位置锁定和/或检验的装置,其中该第一轨至少与一个被一弹簧元件施加压力的保持元件处于作用连接,该保持元件本身支持该第一轨在其相应的终端位置上。
一个开头所称类型的装置可从DE 29510718U1中获知。通过这种公知的用于一道岔的调节装置就可确保,该尖轨总是仅占据该两个终端位置的一个,亦即靠接的位置或远离的位置。为此从尖轨起始设置一个相对一转轴导引的调节杆,从该调节杆起设置了两个相互对称安置的保持导引元件结构,它们是分别围绕一位置固定的轴可回转的。其中在保持元件上如此地作用着一弹簧力,以便该导引/保持元件结构基于这种作用的弹簧力总是必须占据两个静止位置中的一个,而这两个位置分别对应于尖轨之终端位置的一个。同时在该相应的终端位置中所述其上设置了调节杆的转轴则位于一条将导引/保持元件结构的位置固定轴连接之直线的相对侧。这就意味着,必需一个通常不希望的空间要求。另外,在转换该导引/保持元件结构情况下为了克服作用在保持元件上的弹簧力则必需明显大的力。和这种早已公知的调节装置无关,还需要附加的终端位置检验,以便可监控尖轨的位置。其中,相应的终端位置检验装置被固定到枕木外边的支承铁上,同时从尖轨本身设置了通向该终端位置检验装置的检验杆。通过这种附加的结构上要求的构件,就必需对这些构件在它们的工作性能方面有规律地进行检测。
一个用于道岔的转换装置可从FR A2387833中获知。为了转换尖轨道岔,将一调节杠杆围绕第一轴回转,从该第一轴设置一连杆,其与一角形杠杆相连接,在角形杠杆上铰接一个朝尖轨导引的调节构件。该第一轴以垂直于角形杠杆和调节构件之回转轴的方向延伸。在角杆和调节构件之间的铰接点上作用一个围绕一固定轴可回转的弹簧预张紧的保持元件。
在DE 44 03 259 A1中描述了一用于调节和闩锁并开锁一轨道分段的装置。这个轨道分段的终端位置可以借助一弹簧预张紧的球体元件被制动。
本发明旨在提供一开头所称类型的装置,它可在紧凑的和结构上很少维护的结构方案下确保,一个可运动的轨道如尖轨可靠地被保持在其终端位置上,同时还能实现一种检验工作。其中,不管为了终端位置固定所必需的弹簧力都应能确保,在调节第一轨道时不必为了克服这个弹簧力施加不希望高的调节力。
按发明要求,上述问题基本上这样解决:相对于导引和保持元件之位置固定的第一轴位置固定地支承一个围绕第二轴可回转的杠杆元件,其与保持元件相连接并与至少一个从可调节的第一轨起设置的带动元件如此地相互作用,以便在该第一轨之相应的终端位置上该保持元件如此地被施加作用力,使得该相应的终端位置调节被支持和可被检验,其中该杠杆元件通过一个与杠杆元件铰接的关节元件和通过一个第三轴与保持元件铰接,该第三轴平行于第一轴和第二轴地延伸。
按发明要求设置一个装置,借助它,该第一轨如尖轨在其相应的终端位置上被附加地通过作用在保持元件上的弹簧力所固定。为此从该轨道起设置了带动元件,它通过杠杆元件或与这个杠杆元件铰接的关节元件与保持元件如此地配合作用,以便在所述终端位置的一个情况下该弹簧力如此地作用到带动元件上,使得这个带动元件并因此使该第一轨被固定。其中,特别是这个被作用到保持元件的弹簧元件导致的力总是如此地指向,以便该杠杆元件致力于和带动元件如此地配合作用,使得该第一轨要达到的终端位置在其运动时被支持并且尤其在调节行程的最后1/3中被支持。
另外,与带动元件应如此地对应配置一个控制元件,以便它的促动器依据带动元件的位置产生控制信号并且当第一轨处于其终端位置的一个中时才产生。特别地与带动元件对应配置两个控制元件如速动开关,其相应的促动器在第一轨如尖轨处在其终端位置的一个中时就啮合在一个于该带动元件中设置的凹槽中。依此,轨道位置的检验就能如此地实现,即不仅终端位置而且中间位置中依据从控制元件导出的信号可被检测。因为该控制元件直接与带动元件配合作用,该带动元件又与可调节轨连接,故就产生一个如此紧凑的结构方案,使得该总体结构包括控制器就可定位在一个枕木区域中,那些不然的话附加需要的枕木外边的支承铁就可以省去了,而在支承铁上固定了终端位置检测器,其本身又通过检测杆与尖轨相连接。
作为另一种选择,该保持元件和控制元件可以构成一个单元或者可以操作后者。而且存在这种可能方案,将本装置之其他的通过第一轨的运动所带动的或带动调节的元件用来激发一信号如控制信号或作相应地结构设计。
具体说,本发明之特征在于,从可调节的第一轨起设置了两个带动元件,其中总是在第一轨的一个终端位置中该带动元件的一个与杠杆元件如此地相互作用,以便该带动元件被位置锁定了,其中在此之前还实现一个运动支持作用。
关于杠杆元件,最好涉及一个两臂式构件,其中在其转轴的相对侧上分别设置一个在每一个带动元件上沿着导行的滑动元件如滚子。特别是,该相应的滑动元件被安置在一个直线腿件或腿分段的对应端部上,该腿件或腿分段过渡到一个被弯曲的分段,其上铰接了该朝向保持元件导引的关节元件。
其中,该带动元件被如此地设置或该滑动元件被如此调整定位在这个带动元件上,即在第一轨位于终端位置之一中情况下,该滑动元件之一与带动元件之一相互作用,而另一个滑动元件与另一个带动元件处于脱合。依此,通过与保持元件的连接作用就可以如此地实现该杠杆元件的适当的回转,使得这个杠杆元件如此地作用在那个与其相互作用的带动元件上,从而其调节实现这样的支持,即使该与带动元件连接的轨道到达其终端位置并停留在那里。
特别地,为了实现一个紧凑的单元并为了确保,该用于调节第一轨道必需的力不必克服不希望的高弹簧力而规定,在该第一轨道之终端位置的每个中沿相同的方向特别是在向第一轨道的方向上作用一个力于该保持元件上。
为了确保带动元件附加的固定并因此确保第一轨在相应的终端位置中的附加固定,特规定,该带动元件在其与滑动元件相互作用的表面上具有一个凹槽,其中啮合了在第一轨之该终端位置中的滑动元件。为此,该凹槽特别地被安置在带动元件的两个最好相互垂直延伸的表面之相交区域中。
按照本发明的一个改进方案规定,在和与第一轨连接的带动元件之间安置了该杠杆元件,其中,该杠杆元件以其滑动元件沿着带动元件之相互面对的表面如滚动一样地导行。
为了在到达第一轨之终端位置之一之前和处在这个终端位置中时该杠杆元件只用滑动元件之一与带动元件的一个相互作用而规定,该带动元件在其相互面对的表面中分别具有两个相互错位延伸的分段,即一个伸出的分段和一个回缩的分段,其中在各相应伸出的分段中设置了一凹槽,其中在第一轨处于终端位置之一情况下啮合了滑动元件的一个。为此,该分段最好是相互平行地安置并平行于带动元件之移动行程地安置。
为了确保在各相应的终端位置中或在这个终端位置之前不久仅有一个滑动元件与一个带动元件相互作用,与此不同,另一个滑动元件是自由的,则在垂直于带动元件之移动行程的投影中该伸出的分段在移动行程的方向上是相互间隔开地延伸的。
关于终端位置检验,该设置的两个控制元件如速动开关器应该以它们的各自的促动器与带动元件之一的一个表面相互交替作用,这个表面与该杠杆元件之滑动元件的一个所滑行的表面相对置地延伸。但是,这一点不是强制性的特性。
具体说,本发明之特征在于,该装置包括两个最好是构造为导引管的导引元件,它们是可围绕各自一个位置固定的轴回转的,相对于这个导引元件在轴向上可调节的或可移动的保持元件如对置支架分区域地延伸在该导引元件内部或以部分方式包围着这个导引元件地延伸;每个对置支架借助与导引元件相反对置的最好是包围着这个导引元件的弹簧元件如压力弹簧被弹性地预张紧;该保持元件在端部侧是可围绕一共同的并平行于所述固定轴延伸的轴回转的,该轴形成了所述第二轴;从此轴起设置了与保持元件连接的关节元件。其中,在调节该第一轨并因此调节该带动元件情况下该第二轴可沿着一直线调节,该直线平行于或大致平行于带动元件的移动行程。
特别地,该由导引和保持元件构成的结构单元是相对于所述直线对称安置的,沿着该直线第二轴是可调节的。
为了使弹簧力总是在一个方向上作用在该杠杆元件上,按照本发明结构方案,该第二轴是与第一轨的位置无关地延伸在一条贯穿第一轴之直线的一侧上,尤其是于所述直线与第一轨之间,从该第二轴起设置了该与杠杆元件连接的关节元件。
为了使带动元件在较小的支承结构下可以带动第一轨一起无摩擦地调节,该带动元件被一导引轴所贯穿,其起始于一个支座或一壳体,而该支座或壳体应该延伸在一枕木区域内,并且直接地或几乎直接地在轨道下方。依此,特别是一个铁轨的垫塞不被妨碍。
在公知的结构方案中,从第一轨起设置了一夹板,它然后本身通过一固定元件如螺杆与带动元件连接,其中在带动元件和夹板之间的距离是可调节的。依此控制元件的控制点可以被改变。
本装置之紧凑的结构方案特别是还如此得出的,即该由导引和保持元件构成的结构单元被安置在支座或壳体的第一平面内而带动元件被安置在一个与第一平面相平行延伸的第二平面中,该壳体被安置在枕木区域内。
该带动元件本身具有一个在俯视图中特别为一L形或T形几何结构的长方六面体结构。
该关节元件本身具有两个转轴,其中第一转轴与贯穿保持元件的第二轴重合。从第二转轴起可转动地设置了一个腿件,其是杠杆元件的分段,该分段最好是L形的结构并且它们的腿件同样最好夹成一个钝角。另外,所述两个转轴贯穿该关节元件的一板件或搭板件,其中,该板件或搭板件在其杠杆侧的边缘区域中可以具有一个凹槽,其中在第一轨之靠接的位置情况下啮合了那个与这个凹槽接近的滑动元件,同时另一个滑动元件就啮合在带动元件之一的那个和与这个靠接的位置相应的终端位置对应配置的凹槽中,其中该杠杆元件的转轴延伸在保持元件的转轴和关节元件的第二转轴之间。依此,该被弹簧元件引起的力通过关节元件和杠杆元件被如此地传递到带动元件上,以便这个带动元件支持所述的将第一轨保持在其一个终端位置上。
这种分别在调节行程的最好为后三分之一分段行程中对调节的支持是如此实现的,即该滚子元件啮合在那个与其几何形状相匹配的凹槽中并且通过弹簧此后的作用力将该滚子元件几乎完全地压入到该凹槽中。
本发明的任务也特别地通过一个装置得以解决,该装置用于终端位置锁定和/或检验一个相对于一位置固定的第二轨如护轨可调节的第一轨道如尖轨,其中该第一轨至少与一个被一弹簧元件施加压力的保持元件处于作用连接,该保持元件本身支持该第一轨在其相应的终端位置上,即:从该可调节的第一轨道起设置了至少一个带动元件,其与保持元件如此地相互作用,以便在第一轨之相应的终端位置上该保持元件如此地被施加作用力,使得该相应的终端位置可被支持和被检验,其中该保持元件可在垂直于或近似垂直于带动元件之移动行程的方向上被施加弹性力地调节并且与一个从带动元件起设置的滑环如此地相互作用,使得该第一轨道在到达终端位置的一个之前通过经由保持元件传递的弹簧力在其向该终端位置的运动中得到支持。该滑环本身可以是一个为一有效宽度的突起或一个深凹结构,该有效宽度对应于第一轨道在其被保持元件不支持的调节行程长度上。
与带动元件本身对应配置至少一个信号发送器,它产生和第一轨道的调节行程尤其是其终端位置可对应配置的信号。其中,该信号发生器和保持元件可以构成一个结构单元。
本发明之另外的细节、优点和特征不仅表明于权利要求、从这些权利要求获知的特征内容中(本身和/或组合中),而且也描述于下面的对一个从附图中获知之优选实施例的说明中。
附图中表明:
图1是通过一具有按发明要求安置在一枕木区域(Schwellenfeld)中之装置的道岔之横截面图;
图2是通过图1的装置在一护轨(Backen)上邻接了尖轨道情况下的纵剖图;
图3是通过图2之装置的横剖图;
图4是一对应于图2的示意图,其中该道岔尖大约位于它们之调节行程的第二个三分之一分段中和
图5是另一实施方案的原理图;
在图1中描绘了一通过具有一护轨12和一相对这个轨可调节的尖轨14的一道岔的剖面图。但是不能因此限制本发明的原理方案。而是,这个原理方案涉及到轨道上层结构,其中一个第一可运动的轨道如尖轨14相对一个位置固定的第二轨道如护轨12是可调节的。然而出于简化的原因,在以后通常将尖轨14称之为第一轨和将护轨12称之为第二轨。
该护轨12是以公知方式固定在一个肋条板上的,该肋条板可起始于一枕木。该尖轨本身是被滑动地支承在一个滑座上的。在这方面可参见具体的结构内容,而无需进一步的深入讨论。同样地也适用于关于用于道岔尖轨14本身的调节装置以及闭锁装置方面的内容。
如从图1和2的原理图中看出的那样,从道岔尖轨14的脚件16起设置一个具有一支座20的尖轨夹板(ZungenKloben)18,又从支座20起设置了螺纹轴22,24,该轴22,24通向带动元件26,28,而元件26,28被安置在该枕木区域的一壳体30中。这些具有长方六面体形几何结构的带动元件26,28被滑动地支承在轴件32,34上,而轴32,34本身被固定在壳体30中。通过螺纹杆22,24或相同作用的元件在尖轨夹板18或其支座20与带动元件26,28间的连接作用就可确保,带动元件26,28沿着导引轴32,34同步地带动尖轨14一起运动。
如特别地由图3的剖面图清楚表明地那样,该带动元件26,28具有一个直角形的横截面,其中,在俯视图中给出一个L形(带动元件28)及一个非对称的T-形(带动元件26)结构。本发明原理方案同样不应该由于这种相应的几何结构受到限制。
该螺纹杆22,24另外能实现,相对于尖轨夹板18的间距是可调节的。
该带动元件26,28在其相互面对的表面38,40中各具有一个台阶42,44,通过它们,该表面38,40被再分为两个相互错位延伸的分段46,48及50,52,它们在外侧通过表面49,51和47,53被限界,这些表面是相互相对置地延伸并最好是相互平行地延伸。伸出之分段46,50的外表面47,51相互平行地延伸并平行于带动元件26,28本身的调节行程。在带动元件26,28之伸出分段46,50的外边的、亦即远离台阶的角部设置了凹槽54,56。这些向后错位的分段48,52可以但不是必需地平行于移位行程地延伸。更确切地说,这些分段只需构成一自由空间用于两个滚动元件78,80之一即可,因为此时另一个滚动元件与伸出的被称之为滚动表面的表面47,51之一相互交替作用了。
另外与带动元件之一(在本实施例中为带动元件28)对应配置两个控制元件58,60,它们可用其各自的促动器62,64沿着带动元件28的一外表面66滑动。同时,该外表面66与带动元件28之具有台阶44的表面40或51相对置地延伸。
在与促动器62,64交替作用的表面66中同样设有凹槽68,70,它们在相互错位延伸的平面中被如此地安置,以便总是该凹槽68,70之一与促动器62,64之一对应配置,而另一个凹槽与另一促动器对应配置。依此就建立这样的可能性,即在调节带动元件28时促动器62,64之一就可以嵌合在与它对应配置的凹槽68,70中,同时尖轨14位于它终端位置之一中。为了调节该控制点,带动元件28以及带动元件26可以通过螺纹杆24,22相对于尖轨夹板18因此相对于尖轨14被调节。
在带动元件26,28之间围绕一位置固定的轴线72可转动地安置了杠杆元件74,其是两臂式结构和具有一L形的几何结构并具有长的及短的腿件76,82。从杠杆元件74的长腿件76起设置了滚动元件或滑动滚子78,80,它们围绕着相对该位置固定的轴线72为直径的相反两侧端延伸的未详细标记的轴是可转动的。在该短的腿件82之端部区域中围绕一轴87可转地铰接一个关节元件84。该关节元件84是板形或杆形的结构并在它的远离轴87安置的端部具有一个另外的轴86,其被保持元件88、90所贯穿。另外,该关节元件84在滑动滚侧具有一个凹槽85。这些也被称之为对置支架的保持元件88,90延伸在导引管92,94中,而导引管92,94是围绕固定轴96,98可回转的,该固定轴96,98起始于壳体30并平行于轴87和72地延伸。该轴86,96,98通过销件100,102,104构成,它们在其端部区域中贯穿该导引管92,94并在其前边自由端部中贯穿该对置支架88,90。
该导引管92,94和对置支架88,90是在圆周侧被一个螺旋弹簧105,106或一个相同作用的元件包围着的,它们一方面支承在对置支架88,90之一个环绕的领件108,110上并另一方面支承在一个销件侧延伸的限位件112,114上,该限位件从导引管92,94上伸出。
这个将对置支架88,90连接的销件102因此也贯穿该关节元件84,它虽然也以铰接方式与杠杆元件74亦即它的较短的腿件84和该对置支架88、90相连接。
所以如果该杠杆元件74被回转,这一运动就通过关节元件84被传递到对置支架88、90,它们就可以与由螺旋弹簧105,106导致的力相反地分别伸入该导引管92,94中或从其中压出。依此该杠杆元件74和关节元件84就可以说执行了铰接式开口链件的功用,以便传递一个运动或作用力。
如通过图2和4的描绘所表明的那样,该杠杆元件74或长腿件76以其滑动滚子78、80相对于带动元件26,28被如此地调整定位,即该滑动滚子78,80在调节该尖轨14并因此在该带动件26,28之同步的带动情况下与该伸出的分段46,50之相互面对的表面47,51根据该尖轨14的位置如此地交替作用,以便这个尖轨另外在其相应的终端位置通过由螺旋弹簧106,105经过对置支架88,90,关节件84以及杠杆元件74和这些与其滑动滚子78,80交替作用的带动元件26,28所引起的作用力而被附加地固定。而且,这个运动的支持作用最好发生在所述调节行程之相对于相应终端位置而言之最后的那个三分之一分段行程中。
在这些相应的位置中借助控制元件58,60同时实现一个终端位置检验,而该控制元件58,60可以被构造为所谓的速动开关器。
在图2中描述了本发明之用于尖轨14的终端位置锁定和检验的装置10在尖轨靠接的位置中的状态。其中,该杠杆元件74的滑动滚子78处在带动元件26的凹槽54中,而且,该由螺旋弹簧105,106施加到对置支架88,90上的作用力通过关节件84和杠杆元件74借助滑动滚子78如此地被传递到带动元件26上,以使这个元件26获得一个与一调节作用相反(在本实施例中也即与一向上的运动相反)的力导入。依此该尖轨14在其靠接的位置中被附加地固定了。为了传递必需的作用力,这个其上使关节件84与杠杆元件74铰接的轴87在本实施例中延伸在杠杆元件74的转轴72的上方,为的是该杠杆元件74被致力于按顺时针转动,结果是所述必需的向带动元件26中反向于其调节方向的力导入可被传入。同时该相反对置的滚子元件76就啮合在关节件84之一个凹槽85中。
如果借助一未示出的调节传动装置使该尖轨14从护轨12作离开调节时,亦即被支开时,则杠杆元件74的滚子件78就从凹槽54出来并沿着伸出的表面47滑行。同时,该相反对置的滚子件76从凹槽85中出来。由此,条件是该杠杆元件74围绕它的转轴72与顺时针相反地被回转。同时通过关节件84,这个使对置支架88、90相连接的销件102被从杠杆元件74的轴件72作离开(在本实施例中向下方)调节。一个回摆亦即一个沿杠杆元件74之顺时针的运动发生在这个时刻,即该滑动滚子或滚子件78运行在带动件26的台阶42内并且该滚子件80与相反对置的带动件28之分段50的伸出表面51(交替)相互作用的时刻。该杠杆元件74在这个时刻沿顺时针转动。在尖轨14之进一步运动并因此同步带动的带动元件26,28情况下该滑动滚子或滚子件80就继续地支承在带动件28之平行于调节行程延伸的表面51上,以便之后在尖轨14的第二个终端位置亦即它的开启位置之前到达凹槽56中,同时由于在关节件84和杠杆元件74之间通过连接销件102的铰接作用,弹簧106、105的作用力就如此地被传递,使得通过滚子件80在杠杆元件74沿顺时针之同时地回转情况下该带动件28获得一个如此形式的作用力,从而这个元件28在本实施例中被向上运动,依此,尖轨14的为了达到其被开启之位置的运动就得到支持。
换句话说,采用本发明的结构方案,弹簧105,106的作用力通过关节连杆84和杠杆元件74最好在尖轨14之调节行程的最后三分之一分段中如此地被传递到带动元件26,28之一上,以使得尖轨14的运动得到支持。同时通过滚子件78,80之一啮合在凹槽54,56或相同作用的元件之一中,实现在尖轨14的终端位置之一中该带动元件26,28之相应一个的一种力传递接合的固定安置。
如从图示的描绘中所看出的那样,在带动元件26,28之相反对置的表面47,49之间或相互面对的表面38,40的51,53之间的距离(在垂直于该移动运动延伸的平面中观看时)被如此地选择,以便当滚子件78或80之一与伸出表面47或51之一交替相互作用时,另外的滚子件是自由的。另外,在表面分段47,53或49,51之间该台阶42,44的距离(同样是在垂直于带动件26,28之调节行程的方向观看)被如此地协调到该杠杆元件74之滚子件78,80的有效间距上,以便当滚子件78,80之一个到达与相应的滚动表面47,51脱合时,另一个滚子件80,78到达与另一个滚动表面51,47相接触。
还应提及的是,这些相互交替作用的元件如滑动件78,80,促动器62,64以及凹槽54,56,68,70也可以被构造为不同于所描述的结构。特别是,凹槽可以通过突起结构代替而该滑动件和促动器相应地匹配。
在图5中描绘了一用于尖轨之终端位置锁定和/或检验的另外实施方案的一原理描述。从尖轨起设置一个其形式例如为一杆件120的带动元件,其可在一方面滚子轴承122和另一方面一滚子件124之间被支承地移动。同时,该滚子件124借助一弹簧元件126在杆120的方向上被施加作用力。该滚子件124当它可垂直于杆120的纵轴线亦即垂直于这杆和尖轨的移动行程作调节时是被游动支承的。依此,该滚子件124与弹簧元件126和其未详细描绘的导引结构可被称为保持元件。从杆120起设置一个在本实施例被构造为突起结构的滑环128。其中,该滑环128相对于尖轨被如此调整定位,以便该滚子件124在到达终端位置之前不久就作用到该突起128之侧面130,132之一下,结果是:通过由弹簧126引起的力这个以提到的方式在垂直于杆120之纵轴线的方向上可调节的滚子件就支持了杆120的移动。因此该尖轨就同步地在其到相应的终端位置的调节中被支持了。
其中,该突起128的有效宽度应该被调准到尖轨之调节行程的长度上,其中,通过滚子件124不应该传递这种支持尖轨调节的有效作用力了。
与滚子件124或其导引结构就可以连接一个控制元件,以便依据该导引结构或滚子元件124的位置产生一个信号,通过该信号可实现该尖轨之位置特别是其终端位置的一个检验。理所当然地该杆120可以对应地配置一个单独的信号发送器,它与例如杆120与一个另外的突起或凹槽相互作用以激发一个信号。按照图1至4的实施例也可以设置多个相应的突起如凸轮或凹槽如凹下结构,以便激发多个控制信号。

Claims (39)

1.用于相对于一位置固定的第二轨道(12)如护轨可调节的第一轨道(14)如尖轨之终端位置锁定和/或检验的装置(10),其中该第一轨至少与一个被一弹簧元件(105,106)施加压力的并相对一可围绕固定的第一轴(96,98)转动的导引元件(92,94)可移动的保持元件(88,90)处于作用连接,该保持元件本身支持该第一轨在其相应的终端位置上,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导引和保持元件(88,90,92,94)之位置固定的第一轴(96,98)位置固定地支承一个围绕第二轴(72)可回转的杠杆元件(74),该杠杆元件(74)与保持元件(88,90)相连接并且与至少一个从可调节的第一轨(14)起设置的带动元件如此地相互交替作用,以便在第一轨之相应的终端位置中该保持元件被如此地施加作用力,使得该相应的终端位置被支持和可被检验,其中,该杠杆元件(74)通过一个与杠杆元件铰接的关节件(84)和通过第三轴(86)与保持元件(88,90)铰接;该轴(86)平行于第一和第二轴(96,98;72)地延伸。
2.按权利要求1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可调节的第一轨(14)起设置两个带动元件(26,28),其中分别在第一轨的一个终端位置上,该带动元件之一与杠杆元件(74)如此地相互作用,即这个带动元件被位置锁定了。
3.按权利要求1或2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杠杆元件(74)是一个两臂式元件,其中在相对于其回转轴(72)的相对置的侧端上分别设置一个在相应一个带动元件(26,28)上沿着导行的滑动元件(78,80)如滚子。
4.按前述权利要求之一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滑动元件(78,80)被安置在杠杆元件(74)之一直线腿或腿分段的相应端部区域中。
5.按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个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杠杆元件(74)具有L形的几何结构,其中它的腿特别是夹成一个钝角。
6.按前述权利要求至少中一个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分别位于终端位置之一中的第一轨(14)情况下,该滑动元件(78,80)之一与带动元件(26,28)之一相互作用;而另一个滑动元件(80;78)与另一个带动元件(28;26)处于脱合状态。
7.按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之一个的装置,其特征在于:在第一轨(14)的每个终端位置,保持元件(88,90)在相同方向尤其在第一轨的方向上施加弹簧力。
8.按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之一个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带动元件(26,28)在其与杠杆元件(74)之滑动元件(78,80)相互作用的表面(38,40)上具有一个凹槽(54,56),其中啮合了在第一轨(14)之终端位置的一个时的滑动元件。
9.按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个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处在第一轨(14)之终端位置之一中时杠杆元件(74)之滑动元件(78,80)啮入的凹槽(54,56)延伸在带动元件(26,28)之两个最好是垂直相交的表面之区域中。
10.按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个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与第一轨(14)相连接的带动元件(26,28)之间安置了杠杆元件(74),它的滑动元件(78,80)沿着带动元件之相互面对的表面(47,51)如同滚动一样地滑动。
11.按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个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带动元件(26,28)在其相互面对的表面(38,40)中具有两个相互错位延伸的分段(46,48,50,52):一个突出的分段和一个回缩的分段,其中在相应的突出分段中设置了凹槽(54,56),其中啮合了在第一轨(14)位于其终端位置之一个情况下的滑动元件(78,80)之一。
12.按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个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分段(46,48,50,52)之与滑动元件(78,80)相互交替作用的表面(47,51)不仅相互平行地而且平行于带动元件(26,28)之移动行程地延伸。
13.按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个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横向于带动元件(26,28)的移动行程观看时,这些构成突起之台阶(42,44)的分段(46,50)在移动行程的方向上以相互间隔地延伸。
14.按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个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至少一个控制元件(58,60)与带动元件(26,28)的至少一个如此地交替作用,即在第一轨(14)的相应终端位置上可产生一个信号。
15.按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个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为了检验终端位置,设置至少一个控制元件,其被构造为与带动元件成一体的结构和/或是一个被第一轨带动的元件或是该元件的一部分。
16.按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个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设置两个控制元件(58,60),其中每一个控制元件当第一轨(14)处在其终端位置之一中时才产生一个信号。
17.按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个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控制元件(58,60)具有一个促动器(62,64),其沿着带动元件之一个(28)的一表面(66)导行。
18.按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个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带动元件(28)之与促动器(62,64)交替作用的表面(66)中设置了凹槽或突起(68,70);并且每一个凹槽或一个突起当第一轨(14)处在其终端位置之一中时才与促动器(62,64)之一相互作用。
19.按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个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促动器(62,64)与带动元件(28)的一表面(66)配合作用,该表面(66)与表面(40)相对置地延伸,沿着该表面(40)可导行该杠杆元件(74)之滑动元件的一个(80)。
20.按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个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杠杆元件(74)的滑动元件(78,80)仅仅沿着带动元件(26,28)之表面(38,40)的伸出的分段(46,50)导行。
21.按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个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装置(10)包括两个最好构造为导引管的导引元件(92,94),其可围绕各自固定的并相互平行延伸的第一轴(96,98)回转;这个相对于导引元件轴向上可移动的并构成一个对置支架的保持元件(88,90)分区地延伸在导引元件内部或者以部分方式包围着这个导引元件地延伸;每个保持元件相对于导引元件借助最好是包围着这个导引元件的弹簧件如压力弹簧(105,106)而被弹性地张紧;并且该保持元件在端部侧可以围绕着共同的并平行于该固定的第一轴延伸的第三轴(86)被相对地回转,从该轴(86)起设置了与杠杆元件(74)铰接的关节件(80)。
22.按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个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使保持元件(88,90)连接的第三轴(86)是沿着一直线可调节的,该直线平行于或大致平行于带动元件(26,28)的移动行程地延伸。
23.按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个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这些相应配合作用的导引元件和保持元件(88,92,90,94)相对于所述平行于或大致平行于移动行程延伸的直线对称地延伸。
24.按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个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贯穿保持元件(88,90)的第三轴(86)与第一轨(14)的位置无关地总是延伸在一条连接第一轴(96,98)之直线的一侧上。
25.按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个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贯穿保持元件(88,90)的第二轴(86)延伸在连接第一轴(96,98)的直线和第一轨(14)之间。
26.按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个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带动元件(26,28)贯穿一导引轴(32,64),该带动件可沿着其(32,64)导行。
27.按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个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导引轴(32,34)起始于一支座或一壳体(30)上,其(30)特别地延伸在轨道(14)的一枕木区域内。
28.按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个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从第一轨(14)起设置一夹板,其通过一固定元件如螺纹杆(22,24)与带动件(26,28)相连接。
29.按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个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带动件(26,28)和夹板(18)之间的距离是可调节的。
30.按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个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导引和保持元件(88,90,92,94)被安置在支座或壳体(30)中的第一平面内,带动元件(26,28)被安置在平行于第一平面延伸的第二平面内。
31.按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个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带动元件(26,28)具有一个在垂直于轴线(96,98,72,86)的平面中最好为L形成T形几何长方六面体结构。
32.按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个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关节元件(84)具有两个转轴(86,87),其中第一转轴是贯穿保持元件(88,90)的第三轴(86),第二转轴则贯穿杠杆元件(74)的一个腿分段(82),以及该关节元件包括一个平板或搭板元件,其在它的杠杆元件侧的边缘区域中具有一个凹槽(85),该杠杆元件(74)之邻近于这个凹槽的滑动元件(76)在第一轨(14)的终端位置之一情况下就啮合在该凹槽(85)中,同时,另一个滑动元件(78)就啮合在带动元件之一(26)的和与这种靠接位置相应的终端位置相对应配置的凹槽(54)中,其中,杠杆元件之构成第二轴(72)的转轴延伸在保持元件(88,90)之第三轴(86)和关节件(84)的第二转轴(87)之间。
33.用于相对于一位置固定的第二轨(12)如护轨可调节的第一轨(14)如尖轨之终端位置锁定和/或检验的装置(10),其中第一轨至少与一个由一弹簧元件(105,106)施加压力的保持元件(88,90)处于作用连接,该保持元件本身支持该第一轨在其相应的终端位置上,其特征在于:
相对于导引和保持元件(88,90,92,94)之位置固定的第一轴(96,98)位置固定地支承一个围绕第二轴(72)可回转的杠杆元件(74),该杠杆元件(74)与保持元件(88,90)相连接并且与至少一个从可调节的第一轨(14)起设置的带动元件(26,28)如此地相互交替作用,使得该相应的终端位置被支承和可被检验,其中与带动元件相应配置至少一个控制元件(58,60),然后通过它,当所述轨处于一个终端位置上时可产生一个控制信号。
34.用于相对于一位置固定的第二轨(12)如护轨可调节的第一轨(14)如尖轨之终端位置锁定和/或检验的装置,其中该第一轨至少与一个由一弹簧元件(126)施加压力的保持元件(124)处于作用连接,该保持元件(124)本身支持该第一轨在其相应的终端位置上,其特征在于:
从可调节的第一轨(14)起设置至少一个带动元件(20),其与保持元件(124)如此相互作用,以便在第一轨之相应的终端位置上该保持元件如此地被施加作用力,使得该相应的终端位置被支持和可被检验。
35.按照至少权利要求34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保持元件(124)是可以相对带动元件(120)之调节行程的垂直方向或大致垂直的方向上被施加弹性力地调节的,并且与一个从带动元件起设置的滑环(128)如此地相互作用,以便该第一轨在到达其终端位置之一之前通过经保持元件传递的弹簧力在其朝终端位置去的运动中受到支持。
36.按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个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滑环(128)是一个有效宽度的突起结构或深凹结构,该有效宽度对应于第一轨(14)在其被保持元件(124)支持的调节行程长度。
37.按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个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与带动元件(120)对应地配置至少一个信号发送器,其产生可与第一轨(14)之调节行程尤其是终端位置对应的信号。
38.按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个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信号发送器和保持元件(124)是直接耦连的。
39.按前述权利要求中至少一个的装置,其特征在于:
该信号发送器设置于带动元件(120)上并可通过该带动元件(124)被操作。
CNB008109494A 1999-05-28 2000-05-26 用于轨道的终端位置锁定和/或检验的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91956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DE19924427.8 1999-05-28
DE19924427A DE19924427A1 (de) 1999-05-28 1999-05-28 Anordnung zur Endlagensicherung und/oder -überprüfung einer Schiene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65330A true CN1365330A (zh) 2002-08-21
CN1191956C CN1191956C (zh) 2005-03-09

Family

ID=790943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08109494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91956C (zh) 1999-05-28 2000-05-26 用于轨道的终端位置锁定和/或检验的装置

Country Status (15)

Country Link
US (1) US6601518B1 (zh)
EP (2) EP1185449B1 (zh)
CN (1) CN1191956C (zh)
AT (2) ATE316029T1 (zh)
AU (1) AU760995B2 (zh)
CA (1) CA2374927C (zh)
CZ (1) CZ297060B6 (zh)
DE (3) DE19924427A1 (zh)
DK (1) DK1185449T3 (zh)
ES (2) ES2257502T3 (zh)
HU (1) HU223685B1 (zh)
PL (1) PL352130A1 (zh)
PT (1) PT1185449E (zh)
WO (1) WO2000073120A1 (zh)
ZA (1) ZA200109724B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AT5838U1 (de) 2001-11-23 2002-12-27 Vae Eisenbahnsysteme Gmbh Herzstück einer schienenweiche mit endlagen-sicherungseinrichtung
CA2387824C (en) * 2002-05-29 2007-08-07 Vae Nortrak North America Inc. Tongue switch
DE102012017627B4 (de) 2012-09-06 2022-08-04 Schwihag Ag Federwippe
CZ25802U1 (cs) * 2012-12-13 2013-08-27 DT-VÝHYBKÁRNA A STROJÍRNA, a.s. Dvoustranný stabilizátor
AT516495B1 (de) * 2014-11-28 2016-06-15 Voestalpine Signaling Zeltweg Gmbh Vorrichtung zur Endlagenprüfung von beweglichen Teilen einer Schienenweiche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825469A (en) * 1929-02-04 1931-09-29 Cheatham Electric Switching Device Co Switch throwing device
GB430254A (en) * 1933-12-15 1935-06-17 Arthur Greenwood Kershaw Improvements relating to electric detector mechanism for track points for railways and the like
US3918665A (en) * 1974-01-30 1975-11-11 Mihai Alimanestianu Railroad type switch
US4059054A (en) * 1974-01-30 1977-11-22 Mihai Alimanestianu Railroad type switch
NL162024C (nl) * 1975-06-30 1980-04-15 Hoogovens Ijmuiden Bv Elektrisch aangedreven wisselsteller.
FR2387833A1 (fr) * 1977-04-18 1978-11-17 Solotrafer Mecanisme de commande de manoeuvre d'aiguillage a bras telescopique
DE2928194C2 (de) * 1979-07-12 1981-09-17 Siemens AG, 1000 Berlin und 8000 München Weichenantrieb
DE4403259C2 (de) * 1994-02-03 2000-11-23 Butzbacher Weichenbau Gmbh Vorrichtung zum Verstellen und Verriegeln bzw. Entriegeln zumindest eines Schienenabschnitts
DE29510718U1 (de) * 1995-07-01 1995-11-23 Wbg Weichenwerk Brandenburg Stellvorrichtung für eine Weich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HUP0201398A2 (en) 2002-08-28
AU5676200A (en) 2000-12-18
WO2000073120A1 (de) 2000-12-07
US6601518B1 (en) 2003-08-05
CN1191956C (zh) 2005-03-09
EP1185449A1 (de) 2002-03-13
ZA200109724B (en) 2003-04-30
CZ297060B6 (cs) 2006-08-16
EP1312530A3 (de) 2004-01-21
DE19924427A1 (de) 2000-12-07
CA2374927A1 (en) 2000-12-07
PL352130A1 (en) 2003-07-28
EP1312530A2 (de) 2003-05-21
ATE316029T1 (de) 2006-02-15
ATE244175T1 (de) 2003-07-15
AU760995B2 (en) 2003-05-29
PT1185449E (pt) 2003-11-28
DK1185449T3 (da) 2003-10-20
EP1185449B1 (de) 2003-07-02
CZ20014241A3 (cs) 2002-05-15
HU223685B1 (hu) 2004-12-28
EP1312530B1 (de) 2006-01-18
DE50002747D1 (de) 2003-08-07
ES2257502T3 (es) 2006-08-01
CA2374927C (en) 2004-08-03
DE50012098D1 (de) 2006-04-06
ES2202144T3 (es) 2004-04-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99840C (zh) 安全制动器和打开安全制动器的方法
CN1101333C (zh) 抬升装置
CN100339608C (zh) 双伺服型鼓式制动器内部制动蹄的调整装置
CN102076595B (zh) 带有轿厢门锁紧装置的电梯门系统
CN1153707C (zh) 火车和电车的转辙器箱
CN1191956C (zh) 用于轨道的终端位置锁定和/或检验的装置
CN1021211C (zh) 有皮带收卷器的座椅安全带系统的皮带夹紧装置
US20110139561A1 (en) Pressing-on device for a current collector and method for energy transmission
CN1101867C (zh) 送料牙高度调节机构
US4215837A (en) Track switching means for guideway vehicles
CN103791082A (zh) 一种车辆驻车锁定总成
MXPA03006066A (es) Unidad de guia para banda transportadora.
CN102879902A (zh) 采用凸轮驱动的摆镜机构
CN1045437A (zh) 装有横移式捣固装置的轨枕捣固抄平拨道机
CN2897913Y (zh) 皮带输送机
CN102089477B (zh) 将轨道固定在地基上的系统
AU2019219324B2 (en) Automated parking device
CN101481042A (zh) 螺杆滑靴式输送皮带张紧调偏装置
CN1140637A (zh) 轧辊交叉移位装置
CN1094849C (zh) 将座舱或座椅输送装置连接索道系统的传送或牵引索的机构
CN1024398C (zh) 改变罐身横截面形状的装置
CA3022261A1 (en) Aligner
CN1950553A (zh) 梭口形成机构和安装有该机构的织机
CN103717818B (zh) 用于隐藏地设置在框架与翼扇之间的铰链
US20070021252A1 (en) Tensioning system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