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35988A - 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35988A
CN1335988A CN00802590A CN00802590A CN1335988A CN 1335988 A CN1335988 A CN 1335988A CN 00802590 A CN00802590 A CN 00802590A CN 00802590 A CN00802590 A CN 00802590A CN 1335988 A CN1335988 A CN 13359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stalling
replay
disk recording
space
p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080259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248218C (zh
Inventor
渡边智弘
滝泽和幸
石桥隆行
高义辉
滨透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736289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1101754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762879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978948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762899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978950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9375099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397895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3359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3598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48218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48218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21Selecting or spacing of record carriers for introducing the head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02Details
    • G11B17/04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 G11B17/041Feeding or guiding single record carrier to or from transducer unit specially adapted for discs contained within cartridges
    • G11B17/044Indirect insertion, i.e. with external loading means
    • G11B17/047Indirect insertion, i.e. with external loading means with sliding loading means
    • G11B17/0476Indirect insertion, i.e. with external loading means with sliding loading means with opening mechanism of the cartridge shutter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22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 G11B17/221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with movable magazine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22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 G11B17/221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with movable magazine
    • G11B17/223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with movable magazine in a vertical direc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22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 G11B17/26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the magazine having a cylindrical shape with vertical axi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220/00Record carriers by type
    • G11B2220/20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 G11B2220/25Disc-shaped record carriers characterised in that the disc is based on a specific recording technology
    • G11B2220/2537Optical discs
    • G11B2220/2545CDs

Landscapes

  • Automatic Disk Changers (AREA)
  • Sheets, Magazines, And Separation Thereof (AREA)
  • Feeding And Guid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 Holding Or Fastening Of Disk On Rotational Shaft (AREA)

Abstract

一对销柱(2c、2d)配置在沿铅直方向可动地安放的、许多托盘(2)之中的每一个的左边和右边以致向侧面伸出,而各分离凸轮(82)以可伸出和可撤回的方式配置在各托盘(2)的两侧上。各分离凸轮(2)制有(4)个第一分离控制部分(82c1),用于向上移动所选定的托盘(2)及其以上(各)托盘(2)的各销柱(2c、2d);四个第二分离控制部分(82c2),用于向上移动只是所选定的托盘(2)以上的(各)托盘(2)的各销柱(2c、2d);以及四个第三分离控制部分(82d),各自用于接合于只是所选定的托盘(2)的一对销柱(2c、2d)。分离凸轮(82)的移动形成所选定的托盘(2)以上和以下的空间以便从上面和下面卡持一所选定的托盘(2)上的光盘用于就地重放。

Description

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用于容放和录制/重放许多光盘。
背景技术
一种光盘作为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的光盘放送机装在汽车上用于录制和/或重放声音。此种光盘放送机设计得可以储放许多CD(声碟)在一盘盒之中并不时与盘盒一起更换全部CD。这就导致装置加大,以致主体容放在一箱器之中,而只是为操作所必需的部分配置在一驾驶室之中。不过,在驾驶车辆期间不可能更换各CD,而需要停下车来打开箱器,使事情很麻烦。
考虑到这一点,近些年来研制了容放在驾驶室之中的车装光盘放送机。这种车装光盘放送机,要求能够储放许多CD,容放在驾驶室内一预定的仪表盘内的空间之中。因此,在减少车装光盘放送机的尺寸方面始终存在重要的挑战。
车装光盘放送机包括一大致上矩形棱柱状的机壳,具有一称作1DIN尺码或类似尺码的给定尺寸,其中比如用于其上各别地装放6个CD的6个托盘彼此上下地安放而构成一光盘储放间。6个CD可以各别地予以装放和弹出以陆续地选定6个CD之中的一个用于重放。
一种车装光盘放送机的先前技术参照物1设计得以致为了选定和重放6个CD之中的一个,用于装设各CD的6个托盘配置得沿铅直方向彼此上下安放,而一沿着长度在中段上具有较大节距的公螺丝与一配置得穿过各托盘的轴件制成在一起以获得一带螺丝的轴件。带螺丝轴件的转动可使各托盘从顶上陆续地抬高。在一新选定的、装设新选定的CD的托盘位于带螺丝轴件的中段点时,空隙被形成在所选定的托盘以上和以下。然后,一主轴马达和转盘以及一检拾器组件被插入所选定的CD以下以使一从转盘中心向上突起的勾爪通过转盘的向上移动接合于CD的一死眼,把CD装设在转盘上。撤回转盘之后,CD被转动用于重放。
一种先前技术参照物2设计得以致通过向上或向下移动一盒架而把有待重放的CD移动到一预定的高度位置之后,以空隙形成装置在有待重放的CD以上和以下都形成空隙。一转盘和一夹板被送进各空隙而把有待重放的CD卡住在转盘上,而一光学检拾器从一待用位置被移动到一重放位置。
然而,先前技术的参照物1具有下述问题:
由于此装置没有设计得从两边卡持CD以便转动,转盘与CD之间的联接并不充分而使重放期间的振动特性劣化。在某些情况下,CD会意外地从转盘上脱解开来。
先前技术的参照物2表现出以下1)和2)两种问题:
1)盒架相对于固定在由图38之中H所示的高度位置处的光学检拾器被向上或向下移动,以致为了把由实线表示的盒架20从盒架201的最上面台阶上重放CD 202的状态移动到最下面台阶上重放CD 203的状态,盒架201应当被抬高到由双点划线所表示的位置。结果,一盒架容放空间的高度T1大致上是盒架201高度T2的两倍,在减小光盘放送机的厚度方面形成难题。
2)在把有待重放的CD移动到一预定的高度位置之后,空隙形成装置被移向CD以形成有待重放的CD以上和以下的空隙。转盘和夹板被送进各空隙以便把CD在转盘上,而光学检拾器从待用位置被移动到重放起动位置。因而,更换CD需要很多时间。
此外,为了容纳许多CD,此装置需要拥有各种操作机构器件以便从事诸如CD装放、弹出、录制、重放等等多种操作,导致在装置整体上难以减小其尺寸。
发明内容
因此,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以解决这些问题。
为了达到这一目的,与权利要求1相关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设计得以致它包括:许多光盘装设装置,用于在其上装设各光盘;一支承装置,用于彼此上下地安放所述许多光盘装设装置并在安放方向上可动地予以支承;一光盘驱动装置,用于驱动一可转动地支承一所选定光盘的转动支承装置;一弹力推压装置,用于在安放方向的一边上推压所述许多光盘装设装置;以及一可动的控制装置,配有一分离控制部分,用于顶住所述偏压装置把一所选定的装设所选定光盘的光盘装设装置移动到另一边以便形成用于在所述所选定光盘装设装置的一边上设置所述光盘驱动装置的一第一空隙,并且用于形成所述第一空隙。
与权利要求2相关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设计得以致在权利要求1中它包括:一位置限制装置,用于当光盘装设装置处在所述所选定光盘装设装置的一边上时限制一边上的光盘装设装置移动到另一边。其中一边上的光盘装设装置的位置受到限制以形成所选定的光盘装设装置与一边上的光盘装设装置之间的所述第一空隙。
与权利要求3相关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设计得以使在权利要求2中所述位置限制装置制有所述控制装置。
与权利要求4相关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设计得以致在权利要求3中所述位置限制装置包括一个沿着所述移动方向的所述控制装置表面。
按照与权利要求1-4相关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第一空隙形成在具有一所选定的光盘装设在所安放的光盘装设装置之中的所选定的光盘装设装置的一边上,转动支承装置插入其中以装设所选定的光盘,使光盘装设稳定。
与权利要求5相关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设计得以致在权利要求4中它包括一光盘卡持装置,用于把所述所选定的光盘卡持在光盘卡持装置与所述转动支承装置之间,其中当光盘装设装置处在所述所选定的光盘装设装置的另一边上时,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所选定的光盘装设装置与所述另一边上的光盘装设装置之间形成一第二空隙以设置所述光盘卡持装置。
按照这种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它包括一光盘卡持装置,用于把所选定的光盘卡持在光盘卡持装置与所述转动支承装置之间,允许在卡持状态下重放光盘而导致在重放期间不可能出现光盘的脱解。
与权利要求6相关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设计得以致在权利要求1中一对所述控制装置配置得以致其移动可导致在所选定的光盘装设装置的一边上形成所述第一空隙。
与权利要求7相关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设计得以致在权利要求6中所述一对控制装置包括所述位置限制装置。
按照与权利要求6-7相关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配置一对所述控制装置,为光盘装设装置取得稳定的支承。
与权利要求8相关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设计得以致在权利要求1中一对所述分离控制部分配置得以借此把所述选定的光盘装设装置移动到另一边。
按照这种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一对所述分离控制部分与控制装置配置在一起,为光盘装设装置取得稳定的支承。
与权利要求9相关的一种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设计得以致它包括:许多光盘装设装置,用于在其上装设各光盘;一支承装置,用于彼此上下地安放所述许多光盘装设装置并在安放方向上可动地予以支承;一光盘驱动装置,用于驱动一可转动地装设和支承一所选定光盘的转动支承装置;一光盘卡持装置,用于卡持装设在所述转动支承装置上的光盘;一偏压装置,用于在安放方向的一边上偏压所述光盘装设装置;以及一控制装置,用于形成一第一空隙,以便把所述光盘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选定光盘装设所在的所选定光盘装设装置的一边上,以及一第二空隙,以便把所述光盘卡持装置设置在其另一边上,其中所述控制装置包括:一第一分离控制部分,用于按照一所述控制装置的第一半的移动把所述所选定的光盘装设装置和与所选定的光盘装设装置相比在另一边上的光盘装设装置移动到所述另一边;一第二分离控制部分,用于按照一所述控制装置的第二半的移动把只是与所述所选定的光盘装设装置相比在另一边上的所述光盘装设装置移动到所述另一边;以及一第三分离控制部分,配置在第一与第二分离控制部分之间并用于卡持所述所选定的光盘装设装置。
与权利要求10相关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设计得以致在权利要求9中它包括一位置限制装置,用于当光盘装设装置处在所述所选定光盘装设装置的一边上时限制一边上的光盘装设装置移动到另一边,其中一边上的光盘装设装置的位置受到限制以形成所选定光盘装设装置与一边上的光盘。
与权利要求11相关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设计得以致在权利要求10中所述位置限制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配置在一起。
与权利要求12相关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设计得以致在权利要求11中所述位置限制装置包括一沿着所述移动方向的所述控制装置表面。
按照与权利要求9-12相关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空隙形成在所选定的光盘装设装置的两边上,转动支承装置和光盘卡持装置分别插进,其中,使光盘得到稳定的卡持。因此,在重放期间的振动特性极好,导致决不出现在先前技术中所产生的光盘与转动支承装置的脱解现象。
与权利要求13相关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设计得以致在权利要求9中所述第三分离控制部分包括一落下控制段,用于把所述所选定的光盘装设装置落下以设置所述所选定的光盘在设置在所述第一空隙内的转动支承装置上。
与权利要求14相关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设计得以致在权利要求9中所述光盘装设装置与一用于从另一边压紧光盘的弹簧装置配置在一起,其中弹簧装置通过所述控制装置解除对光盘的压紧。
按照相关于权利要求13-14的光盘复制和/或重放装置,配置一落下控制部分和一弹簧装置,使得可能只要通过在卡持所选定的光盘之后从它那里移开控制装置和分开光盘装设装置而把所选定的光盘装设在转动支承装置上,从而具有极好的操作性。
与权利要求15相关的一种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设计得以致它包括:一光盘储放间,  包括许多彼此上下安放的光盘装设装置,在其上装设各光盘;一录制和/或重放装置,用于任由选择地录制和/或重放一装设在所述许多光盘装设装置之中所选定的一个之上的光盘;一弹出装置,用于弹出装设在所述光盘装设装置上的光盘;一控制装置,沿着一条基本上垂直于所述安放方向的直线移动,用于当沿着此直线到达一边上的一第一位置时起动所述录制和/或重放装置,并当沿着此直线到达另一边上的一第二位置时起动所述弹出装置。
与权利要求16相关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设计得以致在权利要求15中它包括一空隙形成装置,用于在安放方向上移动所述光盘储放间之中并邻近所选定的光盘装设装置的光盘装设装置,以致在所选定的光盘装设装置安放方向的一边上形成一第一空隙,其中所述录制和/或重放装置可确保移动一光盘驱动装置以便卡持并转动/驱动光盘于由所述空隙形成装置形成的第一空隙的动作,以及其中所述弹出装置可确保打开一光盘装放/卸除孔口的一档板并移动光盘到所述装放/卸除孔口的动作。
与权利要求17相关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设计得以致在权利要求15中所述控制装置包括一起动板件,具有一接合于所述录制和/或重放装置的第一接合部和一接合于所述弹出装置的第二接合部。
与权利要求18相关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设计得以致在权利要求16中所述控制装置包括一起动板件,具有一接合于所述录制和/或重放装置的第一接合部和一接合于所述弹出装置的第二接合部。
按照与权利要求15-18相关的本发明,录制和/或重放装置的相反动作由只是一个控制装置(起动板件)予以确保,以致没有必要单独地配置一起动装置,用于起动录制和/或重放装置,以及一起动装置,用于起动弹出装置,从而获得简化的装置结构和减少的零件数量,导致整个装置尺寸减小。
与权利要求19相关的一种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设计得以致它包括:一光盘储放间,包括许多光盘装设装置,彼此上下可动地安放在安放方向上并用于在其上装设各光盘;一空隙形成装置,与一在所述光盘储放间中安放方向上移动的检拾器抬起/落下装置配置在一起并用于在上面装设一所选定的光盘的、光盘装设装置的移动方向一边和另一边上形成空隙;一转动支承装置,用于在上面装设所述所选定的光盘并转动/支承此光盘;一光盘卡持装置,用于把光盘卡持在光盘卡持装置与所述转动支承装置之间;以及一光学检拾器,用于录制和/或重放装设在所述转动支承装置上的光盘。
按照这种发明,光学检拾器相对于光盘储放间沿铅向方向被移动,因而与其中光盘储放间相对于光学检拾器沿铅向方向被移动相比,允许减小装置厚度。其次,光学检拾器和空隙形成装置由检拾器抬起/落下装置使之同时沿铅直方向移动,允许结构简化和相应的光盘更换时间减少。
与权利要求20相关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设计得以致在权利要求19中所述空隙形成装置与所述检拾器抬起/落下装置可动地配置在一起,而所述转动支承装置与一卡持装置可转动地配置在一起,后者可转动地与所述检拾器抬起/落下装置设置在一起。
按照这种发明,在滑动空隙形成装置以形成所选定的光盘以上和以下的空隙和转动卡持装置以前,一系列沿铅直方向移动检拾器抬起装置向上达到所选定光盘的位置的动作使得可能把转动支承装置移动到所选定光盘的位置。
与权利要求21相关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设计得以致在权利要求20中所述卡持装置包括:一第一臂杆,配有所述转动支承装置;一第二臂杆,配有所述光盘卡持装置;以及一限制装置,用于移动所述光盘卡持装置并限制其移动。
按照这种发明,转动支承装置和光盘卡持装置在移动光盘卡持装置之前由卡持装置的第一和第二臂杆移动到所选定光盘的中心,使得所选定的光盘被卡持(夹住)在转动支承装置上。
与权利要求22相关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设计得以致在权利要求21中所述限制装置包括一第一限制装置,用于限制所述光盘卡持装置的移动,以及一第二限制装置,用于解除第一限制装置所作的限制。
按照这种发明,与卡持装置配置在一起的限制装置使得可能可靠地达到通过光盘卡持装置卡持和释放光盘。
与权利要求23相关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设计得以致在权利要求21中所述光学检拾器与所述第一臂杆可动地配置在一起。
按照这种发明,在事先移动光学检拾器到转动支承装置一边以后,通过在第一臂杆端头处转动所述第一臂杆,检拾器在转动支承装置被移动到光盘装设位置的瞬间被移动到录制/重放起始装置,允许进一步减少光盘更换时间。
与权利要求24相关的一种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设计得以致它包括:一光盘储放间,包括许多彼此上下安放的光盘装设装置,在其上装设各光盘;一弹力推压装置,用于提供一压紧力在所述光盘储放间所述安放方向的一边上以稳定所述光盘装设装置;以及一空隙形成装置,在基本上垂直于所述光盘装设装置安放方向的方向上被移动,用于顶住所述弹力推压装置的压紧力把所述光盘装设装置移动到另一边,所述空隙形成装置具有制成在其一部分上的一圆弧部分,贴靠在所述光盘装设装置上以便在所述移动期间获得基本上均匀的负载。
按照这种发明,空隙形成装置的圆弧部分包括一在移动期间提供基本上均匀负载的圆弧,为空隙形成装置在用于在安放方向上分离光盘装设装置的、分离动作的初始、中间和最后阶段之中的任一阶段上获得基本上相同的动力负载。结果,用于驱动空隙形成装置的动力效率显然是极高的。
其次,空隙形成装置的圆弧部分,比起通常的成一预定角度的倾斜直线来,允许在移动方向上(垂直于光盘装设装置的安放方向)减小空隙形成装置的尺寸,从而导致可能减小整个装置的尺寸。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光盘放送机外表分解透视图,表明符合本发明的一种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的一实施例;
图2是此光盘放送机的分解透视图;
图3(a)是光盘放送机中一光盘储放间的分解透视图,而图3(b)是各托盘主要部分的局部破断透视图;
图4表明光盘放送机中的光盘储放间,其中(a)是平面视图,而(b)是一简视图;
图5是从后侧看到的一机壳内侧的透视图;
图6是传动装置、扭矩提供装置等的分解透视图;
图7是重放装置的透视图;
图8是卡持装置主要部分的剖面视图;
图9是检拾器组件的前视图;
图10表明定位装置,其中(a)是当卡持装置设置在待用位置上时的后视图,而(b)是当它设置在重放位置上时的后视图;
图11表明操作装置,其中(a)是一检拾器抬起/落下台阶和一光盘抬起/落下台阶的前视图,(b)是一内部滑板的前视图,以及(c)是一外部滑板的前视图;
图12是操作装置的操作说明图,表明用于从事CD装放和弹出的装放/卸除模式状态下的模式变换位置;
图13表明顶部第二CD的装放/卸除情况,其中(a)是在选定第二CD处的待用状态下操作装置的操作说明图,而(b)是在一档板开启的情况下操作装置的操作说明图;
图14是当弹出顶部第二CD时在一推压杠杆被转动的情况下操作装置的操作说明图;
图15表明用于从事CD重放的重放模式的状态,其中(a)是当重放顶部第二CD时操作装置的操作说明图,而(b)是当重放最顶上的CD时操作装置的操作说明图;
图16表明重放顶部第二CD的情况,其中(a)是当一销柱处在(D)位置或待用状态下时操作装置的操作说明图,而(b)是当此销柱处在(I)位置或重放状态下时操作装置的操作说明图;
图17表明CD装放时的光盘放送机,其中(a)是平面视图,而(b)是前视图;
图18是CD装放时光盘放送机的侧视剖面图;
图19表明CD弹出时的推压装置,其中(a)是平面视图,而(b)是前视图;
图20是当CD弹出时推压装置的侧视剖面图;
图21表明一分离凸轮的操作,其中(a)是表明与各托盘的关系的操作说明图,而(b)是表明与销柱的关系的操作说明图;
图22是侧视图,表明分离凸轮开始分离各托盘之前的状态;
图23是侧视图,表明各托盘由分离凸轮分离成为两部分的状态;
图24是侧视图,表明各托盘由分离凸轮分离成为三部分的状态;
图25是侧视图,表明由于在各托盘被分离成为三部分之后只是一个所选定的托盘被落下而所选定的CD被装在一转盘上和由卡持装置予以卡持的状态;
图26是侧视图,表明由于在所选定的CD由卡持装置予以卡持之后只是一个所选定的托盘再被落下而所选定的托盘从所选定的CD分离开来的状态;
图27是说明图,表明由于重放时所选定的托盘的一板簧被向上移动而所选定的CD被敞开的状态;
图28表明扭矩提供装置,其中(a)是当未提供扭矩时的操作说明图,而(b)是当提供扭矩时的操作说明图;
图29是操作说明图,表明扭矩被提供给卡持装置的状态;
图30是操作说明图,表明卡持装置占有了待用位置的状态;
图31是操作说明图,表明卡持装置占有了重放位置的状态;
图32是操作说明图,表明当卡持装置占有待用状态时限制装置的状态;
图33表明当卡持装置占有重放位置时的限制装置,其中(a)是操作说明图,表明停用卡持的状态,而(b)是操作说明图,表明解除停用的状态;
图34是操作说明图,表明由于限制装置解除了停用而卡持装置夹持CD的状态;
图35是主要部分的透视图,用于说明一一般的分离凸轮的坡面是直线型的;
图36是说明图,表明分离凸轮的动力关系;
图37是侧视图,表明各托盘由分离凸轮分离成为三部分的状态;以及
图38是说明图,表明一先前技术中参照物1之中的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此后关于符合本发明的一种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的最佳模式作出说明。最佳模式是本发明施用于一种重放声音的光盘放送机的一个模式。
(A)光盘放送机构造的一般形态
图1至11表明一种光盘放送机,构成一优选实施例。此光盘放送机包括一机壳1,用于形成外部形状;一光盘储放间3,设置在机壳1之内前侧上用于储放各CD;传送装置5,配置在机壳1前板1a的一装放/卸除孔口4之内并用于从光盘储放间3装放和弹出各CD;开启/关闭装置6,配置在传送装置5的前侧上并用于开启和关闭前板1a的装放/卸除孔口;重放装置7,设置在机壳1之内后侧上并用于选定和重放光盘储放间3之内的任一CD;推压装置8,配置在光盘储放间3之内后侧上的左和右方并用于把有待弹出的CD推向传送装置5;以及操作装置9,主要配置在机壳1左和右边板1b、1c的外侧并用于操作光盘储放间3、重放装置7等。
重放装置7包括空隙形成装置11,设置在一沿铅直方向移动的检拾器抬起/落下台阶(检拾器抬起/落下装置)10的两侧上并用于形成光盘储放间3中一选定的CD下面的一个空隙(第一空隙)和其上面的一个空隙(第二空隙);卡持装置14,包括可转动地配置在检拾器抬起/落下台阶10上的一上部臂杆(第一臂杆)13和一上部臂杆(第二臂杆)12,并进入各空隙以便卡持所选定的CD;光盘驱动装置15,装于下部臂杆13并用于驱动所卡持的CD;一检拾器组件16,装于下部臂杆13并用于读取转动着的CD上的信息;扭矩提供装置17,用于只在重放CD的重放模式下而不在装放或卸除CD的装放/卸除模式下把扭矩传递给卡持装置14,以致限制装置18,用于在卡持装置14卡持CD的场合下设定某一时限。
(B)机壳
机壳1包括前板1a、各侧板16和1c、顶板1d以及底板1c,并具有一后部开孔。各侧板1b、1c以及底板1e彼此形成一体。
(C)光盘储放间
如图3(a)之中所示,在此实施例中,光盘储放间3包括6个托盘(光盘装设装置)2和一在其上装设6个光盘的光盘抬起/落下台阶22,并由沿铅直方向伸展并使两端连接于底板1c和顶板1d的4个导引支柱(支承装置)予以支承。
如图4之中所示,各树脂件2b安放在一铝质薄板2a上部端面的两侧上。一对销柱2c、2d在中部和后部上配置在每一树脂件2b上而向侧面突出。前面销柱长于后面销柱。树脂件2b的高度设定为基本上与CD的厚度一样。各板簧(弹簧装置)2e的前部固定于树脂件2b的上部端面以卡持弹簧与铝板2a之间的CD。一压紧器2f制成在板簧2e内侧后部上以便压紧CD,而制成在板簧2e外侧后部上的是一个一如稍后所述由一分离凸轮82下部端面向下压紧的承接部29以及一个一如稍后所述从一上部台阶啮合部82j的下部端面承受一向上作用力的承受部2h。在各个树脂件2b的前部和后部上,穿过各树脂件和铝板2a制成各导引孔眼2i以容放各导引支柱23。各衬垫,未曾画出,在CD外部周边端面附近所接触的一段上沿圆周安放在铝板2a的两面上。如图3(a)之中所示,各圆柱弹簧承座2j与最上面托盘2的树脂件2b两端形成一体,以便容放配置在顶板1d与最上面托盘2之间的各螺旋弹簧(反弹装置)24。如图3b之中所示,弹簧承座2j的下端稍微向内突出而形成一可容放螺旋弹簧24下端的容放部2k。这样的配置是为了防止压缩所需的载荷大得过分,即使在使用较长弹簧的情况下压缩长度是较大的。
另一方面,光盘抬起/落下台阶22具有向上弯曲的两端。各导引孔眼22a制成在台阶的水平部分上以容放各导引支柱23,而一对销柱22b固定于台阶左和右两铅直部分的外部端面上而沿水平方向突出。这一对销柱22b穿过制成在机壳1相应边板1b、1c上的两条铅直槽缝25而突出在机壳1之外。
光盘抬起/落下台阶22和6个托盘2通过穿过各导引孔眼22a、2i配置各导引支柱23而沿铅直方向可动地受到支承。4个弹簧导柱26具有固定于机壳1顶板1d和底板1c的各自的上和下端,每一弹簧导柱配置得穿过弹簧容放部2s。配置得封围弹簧导柱26的螺旋弹簧(反弹装置)24的下端在弹簧容放部2i的下端处抵靠在容放部上。
(D)传送装置
如图2之中所示,传送装置5与机壳1前板1a配置在一起。装放/卸除孔口4制成在前板1a上。一主动轴30和一从动轴31可转动地支承在装放/卸除孔口4之中。主动轴30的两端可转动地安装于前板1a,而从动轴31的两端配置得穿过制成在前板1a一侧面上的一条沿铅直方向伸展的槽孔32。如图2之中所示,为了支承主动轴30和从动轴31的中部,主动轴3c中部的小直径段可转动地啮合于制成在具有受限向下运动的一树脂轴承33的、后部端面上的一条凹槽33a。从动轴31中部的小直径段通过一对导引突起和一对导引凹槽(未画出)可转动地啮合于制成在沿铅直方向可动的树脂轴承34后部端面上的一条凹槽34a。一对橡胶滚轮35安装于从动轴31,而一对橡胶滚轮36安装于主动轴30,其中每一滚轮的轴向滑移由一档圈(未画出)予以限制。各环形凹槽制成在从动轴31的两端。一弹簧38,用于把从动轴31推向主动轴30,具有两端啮合于固定于前板1a的侧面的一弹簧销柱37和此环形凹槽。
下面,将说明用于驱动主动轴30的装置。如图6之中所示,一齿轮39固定于主动轴30的右端,而齿轮40、41和彼此形成一体的齿轮42、43可转动地支承在右侧面1c的内侧旁边。一啮合于齿轮43的蜗轮44和齿轮45成一体地可转动地支承在底板1e上,而一蜗轮47啮合于齿轮45并固定于安装于底板1e的一传送马达46的输出轴。
如图2和5之中所示,推压装置48配置得在由滚轮35、36完成CD装放之后自动地确保进一步压紧CD达几毫米的操作。三对沿水平方向伸展的导引槽孔49、50、51在装放/卸除孔口4以上和以下制成在前板1a上。一对滑架52配置在左右两侧和前板1a的后面,而3个导引销柱53、54、55则固定于各滑架52并不可拆卸地配置得穿过导引槽孔49、50、51。一铅直的树脂滚轮57通过一铅直轴56在后部上可转动地支承于相应的各滑架52。为了在彼此趋近的方向上推压各滑架52,一推压弹簧60配置在与前部端面1a制成在一起的一弹簧接合部58和与滑架52制成在一起的一弹簧接合部59之间。
在对应于铅直滚轮57的高度位置处的CD由铅直滚轮57沿水平方向予以定位,而在铅直滚轮57以上和以下的各CD由如图5之中所示的一对沿铅直方向安装于底板1e的定位杆61、62和一对未画出的沿铅直方向安装于顶板1d的定位杆予以定位。(未表明的各定位杆设置在定位杆61、62的长度方向上,而一空隙形成在定位杆61、62与未画出的各定位杆之间而允许有待装放和卸除的CD通过)。
(E)开启/关闭装置
现在将说明用于开启和关闭前部端面1a的装放/卸除孔口4的开启/关闭装置6。一档板64沿铅直方向可动地安装于如图2之中所示的前部端面上的前板1a。一孔口64a制成在档板64上以允许CD通过,其中当档板64升起时,孔口64a的中部高度位置对应于滚轮35、36二者之间的边界位置以使孔口64a“开启”,而当档板64落下时,孔口被“关闭”。
具体地说,一对上和下导引销柱65在左和右两侧上安装于前板1a,而一对沿铅直方向伸展的导引槽孔64b制成在档板64上。一档圈套合于配置得穿过各导引槽孔64b的每一导引销柱65的头部。为了使各滑架52之间的距离只当档板64升起而“开启”时大一些,在中心附近的各导引销柱54设定得长于其他销柱53、55,而一对L形导引孔眼64c制成在档板64上以容放相应的各导引销柱54。一导轨64d与每一导引孔眼64c的上部端面制成在一起以致档板64当CD由于某种原因在扩大各铅直滚轮57之间的距离方面受到约束而弹出时被迫升起而“开启”。
现在将说明用于开启和关闭档板64的一联动机构。沿侧向伸展的各导引槽孔66a制成在具有大致上L形截面的一侧向滑板66的前部和下部端面上,而各导引销柱67配置得穿过各导引槽孔66a并固定于前板1a和底板1e。各凸轮孔眼64e在两侧上和下部上制成在档板64上,而各滑动销柱66b在两侧上和前部端面上固定于侧向滑板66,并且配置得穿过相应的各凸轮孔眼64e。如图17(b)之中所示,弹簧接合部66c、68与侧向滑板66和底板1e的各下部端面制成在一起而向下突出,而一复位弹簧69设置在二者之间。一沿纵向的滑板70沿纵向可滑动地安装于底板1e的左下端面。具体地说,一对导引槽孔20a制成在沿纵向的滑板20上,而一对未画出的带端头的销柱配置得穿过各导引槽孔70a并固定于底板1e。一大致上L形杠杆72具有一弯曲段,如图5之中所示通过一固定不动的轴件73可转动地安装于底板1e的下部端面,以及各端部,制有相应的各槽孔72a。销柱66d、70b分别地固定于侧向滑板66和纵向滑板70并松动地嵌合于各槽孔72a。一加压部分70c,一如稍后所述由一外部滑板140挤压,与纵向滑板70制有在一起。
(F)重放装置
重放装置7设置得靠近光盘储放间3后部以尽量减小光盘放送机的深度。由于重放装置7之中的卡持装置14安装于如图2之中所示的检拾器抬起/落下台阶10,所以将首先就检拾器抬起/落下台阶10作出说明。
检拾器抬起/落下台阶10包括一水平板件和一些设置在两侧上并与水平板件形成一体的铅直板件。一圆形凹槽10a制成在水平板件前部以允许CD插入。一对沿水平方向伸出的销柱77固定于每一铅直板件以便在铅直方向上推动检拾器抬起/落下台阶10。这一对销柱77定位在同一高度上,并短于光盘抬起/落下台阶22的一对销柱22b。各销柱77配置得穿过制成在机壳1的侧板1c、1b上的一对铅直槽孔78而向外突出。
1)间隙形成装置(或控制装置)
如图2之中所示,由树脂制成的各分离凸轮82沿纵向可滑动地配置在检拾器抬起/落下台阶10各铅直板片的内侧,它们用作间隙形成装置(或控制装置)11,插入两个沿铅直方向相邻的托盘2之间用于在所选定的CD以上和以下形成间隙。具体地说,一导引槽孔10a制成在检拾器抬起/落下台阶10铅直板件的上前部分上,而一带端头的销柱82(a)配置得穿过导引槽孔10a并固定于分离凸轮82。如图3(a)之中所示,一导引槽孔82b制成在分离凸轮82的下部上,而一图2的带端头的销柱10b配置得穿过导引槽孔82b并固定于铅直板件的纵向中部。
各分离凸轮82插入各托盘2之间以抬起配置在托盘2两侧上的4个销柱2c、2d,从而稳定地支承托盘2并形成在其上装有有待重放的CD的托盘以上和以下的间隙。各分离凸轮82,其形状是通过安放制有一条槽缝的两块具有不同纵向长度的板件而获得的,滑进托盘2的两侧以通过前部使托盘2的一对较长销柱2c和通过后部使一对较短销柱2d向上移动。
具体地说,结构如下。一对第一分离控制部分82c1、82c1被制成,以使用于装设选定的CD的托盘(所选定的光盘装设装置)2以及它以上的(各)托盘2向上移动,而一对第二分离控制部分82c2、82c2被制成在相应的各第一分离控制部分82c1以上,以使只是所选定的托盘2以上的(各)托盘2向上移动。各第三分离控制部分82d被分别制成在各第一分离控制部分82c1与各第二分离控制部分82c2之间,用于只是卡持所选定的托盘2。第一分离控制部分82c1、第二分离控制部分82c2和第三分离控制部分82d构成一种分离控制部件。沿着移动方向与分离凸轮82一起制成一顶部端面82f,用于固定所选定的托盘2以上(各)托盘2的销柱2c、2d的位置,还有一下部端面(位置限制装置)82h,用于固定所选定的托盘2以下(各)托盘2的销柱2c、2d的位置并档持板簧2c的承接部29。
所选定的托盘2和在它以上的(各)托盘2由各第一和第二分离控制部分82c1、82c2使之向上抬起,以致θ基本上设定于一预定的数值,比如45°。不过,在此,各托盘2是在压缩各螺旋弹簧24的同时被抬起的,以致随着托盘2的位置越来越高,各螺旋弹簧14的压缩量也越来越大而增加了作用于抬起托盘2的负载。亦即,在压缩各螺旋弹簧24的初始阶段负载较小。结果,如图21(a)之中所示,由于负载较大,第一和第二分离控制部分82c1、82c2的上部的θ1设定为比如45°,而由于负载较小,下部的θ2设定为比如60°,同时二者的中部包括一圆形表面以具有不变的负载。
图35表明分离凸轮82的一参照实例。为了沿水平方向移动分离凸轮以升高托盘2,凸轮本来一般地设计得带有凸轮角θ为45°或以下一个直线斜坡表面。不过,在图35之中凸轮形状的情况下,由凸轮所升高的高度和凸轮行程局限为1∶1,以致凸轮行程较长,导致装置尺寸加大。
图36是说明图,表明分离凸轮的动力关系,图示了由水平作用力F使之向右移动的分离凸轮82抬起受螺旋螺簧24紧压的托盘2销柱2c的方式。在此图中,当从下向上移动销柱2c时,并且如果一斜坡表面(圆形部分)82c制成为具有一45°直线,则分离凸轮82原本会被移动一距离D。
不过,当斜坡表面82c如同本发明那样制有比如一行程短于45°直线的圆形部分(基本上圆弧、曲线)时,分离凸轮82只需移动一距离d,导致移动距离减小Δd和分离凸轮82尺寸可能减小Δd。
用于分离凸轮的作用力F将予以考查。假定弹簧常数为k,由螺旋弹簧24造成的紧压力从Δ×K增加到(Δ×+H)K,亦即增加HK。因而,在以上直线凸轮的情况下,在初始阶段负载较小,但在最终阶段为最大,效果不良。
于是,在本发明中,计算出来最佳曲线以便遍及整个行程获得同一的负载水平而施加于斜坡表面82c。最佳曲线是一条这样的曲线,即它具有比如R100并在上部相切一45度直线而在下部相切一60度直线。最佳线型并不局限于相切45°度直线的曲线,而且可以是相切以其他各种角度倾斜的一条直线的曲线。
在切线方向上斜坡表面82c的角度设计得以致一用于分离凸轮82的推动负载,在按照施用的螺旋弹簧24的一弹簧力的大小压缩螺旋弹簧时在用于向上转动托盘2的分离操作的任一初始、中部和最后阶段,基本上是同样的。这种结构提高了用于驱动分离凸轮的能量效率。
下面,将说明第三分离控制部分82d、82d。第三分离控制部分82d、82d包括上部台阶接合部82j、82j,中部台阶接合部(落下控制部分)82k、82k,以及下部台阶接合部82m、82m。上部台阶接合部82j、82j用以形成所选定的托盘2以上和以下的空隙,中部台阶接合部82k、82k用以一起落下所选定的托盘2和CD到下部臂杆13的一转盘97上,以及下部台阶接合部82m、82m用以只是再次落下所选定的托盘2以使之从所选定的CD分离开来。
2)卡持装置
卡持装置将予以说明,它朝向由空隙形成装置11形成在所选定的CD以上和以下的空隙以卡持所选定的CD。上部和下部臂杆13、12的底端在左边可转动地安装于检拾器抬起/落下台阶。如图8之中所示,一空心轴件86具有一固定于下部臂杆13的近下端,以及一可转动地配置得穿过检拾器抬起/落下台阶10的下端,一扁平垫圈93和一档圈94与此轴件下端接合以便防止松脱。一铜合金套筒87固定地接合于上部臂杆12的底端,空心轴件86配置得穿过此套筒,以致上部臂杆12平行于下部臂杆13被落下部卡持所选定的CD。一扁平垫圈88和一档圈接合于空心轴件86的上端。一卡持弹簧89配置在扁平垫圈88与套筒87之间以向下推压上部臂杆12。如图7之中所示,为了上部和下部臂杆12、13围绕空心轴件86的同步一致转动而无任何相对运动,一滑动销柱90设置在下部臂杆13上并可滑动地配置得穿过制成在上部臂杆12上的一孔眼91。为了如稍后所述在转动卡持装置14时相对于CD提高转盘97在下部臂杆13上的定位精度,一支柱92设置在底板1e上并配置得穿过检拾器抬起/落下台阶10上的空心轴件86。
3)光盘驱动装置
光盘驱动装置15配置在下部臂杆13一端头的顶面上。如图7之中所示,装有主轴马达(光盘驱动装置)15,它具有一输出轴,转盘(转动支承装置)97装于此轴以嵌合CD的一中心孔眼。另一方面,如图34之中所述,一支承板件98具有在上部臂杆12一端头附近与之固定的一端,以及制有一圆孔的另一端。一夹板(光盘卡持装置)99,由树脂制成并具有一肋状突起沿圆周制成在一圆盘的下部表面上,从上面可转动地接合于圆孔。夹板99的防止松脱由一未画出的簧板的另一端予以确保,此簧板具有一端固定于上部臂杆12的下部表面。CD由转盘97和夹板99予以卡持。
4)检拾器组件
如图9之中所示,检拾器组件16也装在下部臂杆13的顶面上。检拾器组件16的结构将予以说明。一光学检拾器162配置得可以通过与下部臂杆13形成一体的一导轨161沿着下部臂杆13的纵向移动。同样配置了用于使光学检拾器162沿着导轨161往返运动的装置。一带螺纹的轴件164通过一对支承件163可转动地支承在下部臂杆13的顶面上,一未画出的光学检拾器162的阴螺纹部分与之啮合。配置在套管87附近的一扫描马达165的输出轴联接于此带螺纹的轴件164。一齿轮装置168,具有相互形成一体的一蜗轮166和一交叉螺旋齿轮167,可转动地受到支承,其中蜗轮166啮合于马达165输出轴的一蜗杆,而交叉螺旋齿轮167啮合于装于带螺纹轴件164的交叉螺旋齿轮170。
5)扭矩提供装置
扭矩提供装置17借助于来自传送马达46的扭矩转动卡持装置14。如图6之中所示,一齿轮系统103配置在机壳1左边侧板1b的内侧。具体地说,齿轮系统103包括齿轮103a-103h。一齿轮104也固定地主动轴30的左端。一板件105沿铅直方向可动地配置在左边侧板1b的内侧。具体地说,一沿铅直方向伸展的导引槽孔105a制成在板件105的上部上,一导引销柱106(见图28)配置得穿之而过。导引销柱106固定于在边侧板1b,并具有一装于其上的档圈。弹簧接合部105b、107与板件105下部和机壳底板1e制成在一起,而一复位弹簧108配置在二者之间以便向下推压板件105。一贯穿孔眼105c制成在板件105上以容放齿轮103h的轴件109(固定于侧板1b)。一杠杆110的底端可转动地安装于轴件109。一移位轴件111配置得穿过杠杆110并固定于轴件109的端头。一齿轮112可转动地安装于移位轴件111并啮合于齿轮103h。一凸轮孔眼105d制成在板件105上贯穿孔眼105c的上方,移位轴件111的一端配置得穿之而过。具体地说,当向上移动板件105时,凸轮孔眼105d被向上移动,而配置得穿过凸轮孔眼105d的移位轴件111被向前移动,从而也达到装于移位轴件111的齿轮112啮合于主动轴30的齿轮104。为了向上移动板件105,杠杆113的中部通过一销柱114可转动地支承在左边侧板1b内侧近旁,而杠杆113的一端可转动地通过一销柱115连接于板件105的下部。杠杆113的另一端113面对左边侧板1b各导引孔眼25之中的前面一个的下部,光盘抬起/落下台阶的销柱22b配置得即穿过这个孔眼。亦即,当光盘抬起/落下台阶22处在最下面位置上以进入重放模式时,销柱22b向推动杠杆113的另一端以使齿轮112啮合于齿轮104。
然后,齿轮系统103的最上面的齿轮103a联接于卡持装置14的下部臂杆13如下。如图2之中所示,配置一滑条116,包括一沿纵向加长的铅直部分和一与铅直部分在后部形成一体的水手部分。一对导引槽孔116a制成在滑条116上铅直部分的两边附近,而且,如图5之中所示,一对导引销柱117配置得穿过一对导引槽孔116a并固定于左边侧板1b的内侧,各自具有一装于其上的档圈。以上述方式,一齿条116b与沿纵向可滑动的滑条116的下面前部制成在一起以啮合齿轮103a,而一向下伸出的接合销柱116c具有一上端固定于水平部分后部的端头。如图7之中所示,接合销柱116c与下部臂杆13的底端形成一体,并可移动地接合于一制成在水平部分上并伸向上部臂杆12高度的槽孔13a。如图9之中所示,槽孔13a制成得沿着一条经过套筒87轴线并正交于套筒87的径向直线伸展。
光盘放送机具有两种模式,亦即装放/卸除模式,其中CD被装放和从光盘储放间3中弹出,和重放模式,其中CD被重放。在前一情况下,卡持装置14占有一如图30之中所示的位置(B),而在后一模式情况下,卡持装置14占有一如图31之中所示的位置(A)。卡持装置14在位置(B)与位置(A)之间的转动,如上所述,是通过扭矩提供装置17进行的。不过,由于需要相对于下部臂杆13上的转盘97精确地定位所选定的CD,所以配置了图10的定位装置118。
现在将说明定位装置118的结构。如图9-10之中所示,一向下伸出的定位销柱119具有一上端固定于下部臂杆13空心轴件86附近。一圆弧孔眼10c在一对应于定位销柱119按照卡持装置14的转动而移动的范围的一部分上制成在检拾器抬起/落下台阶10上。定位销柱119松动嵌合于圆弧孔眼10c。一弹簧接合部10d与检拾器抬起/落下台阶10制成在一起而向下伸出。一肘环弹簧120的两端接合于定位销柱119和弹簧接合部10d。假定定位销柱119当卡持装置14占有位置(B)、(A)时处在位置b、a,则一位置c,即位置b与位置a之间的一中间点,对应于定位销柱119改变移动方向所在的拐点,以致弹簧接合部10d位于对应于位置c的一个位置上。
6)限制装置
卡持装置14的上部臂杆12由卡持弹簧89向下推压,并包括限制装置18,用于如图7之中所示设定由卡持弹簧89的反弹力使上部臂杆12落下的一个时限。限制装置18的结构如下:
一圆筒板件124直立地配置在检拾器抬起/落下台阶10的顶面上和卡持装置14与分离凸轮82之间。圆筒板件124形成一局部圆筒,包括中心在套筒87处的一圆筒的一部分,并具有一L形导引槽孔125,包括一沿圆周方向伸展的水平段125a和一沿轴向伸展的铅直段125b,如图32-33之中所示,一导引销柱12a固定于上部臂杆12的底端而在套筒87的径向上向外伸出。导引销柱12a配置得穿过导引槽孔125。结果,在图7中,当卡持装置14占有位置(B)或待用位置时和正好在从位置(B)挪开的卡持装置占有位置(A)或重放位置之前,导引销位12a定位在导引槽孔125的水平段125a上。因而,即使在施加卡持弹簧89的反弹力的情况下,上部臂杆12也不被落下而使卡持装置14是开启的。另一方面,当卡持装置14处在位置(A)上时,导引销柱12a定位在铅直段125b上,以致上部臂杆12由卡持装置89的反弹力使之落下而把导引销柱12a落下到铅直段125b的下端。
为了卡持装置14一当卡持装置14被转动到如图7之中所示的位置(A)以使导引销柱12a转动到导引槽孔125的铅直段125b不会马上开始卡持动作,而只在接受一项指令之后才开始卡持动作,配置了第一限制装置用于暂时限制导引销柱125的向下移动,以及第二限制装置用于当暂时限制之后分离凸轮82的向前移动导致所选定的CD和托盘2被落下和安放在转盘97上。具体地说,结构如下。一支承板件126直立地配置在检拾器抬起/落下台阶10的顶面上和圆筒板件124与分离凸轮82之间而平行于分离凸轮82,如图7和30之中所示。如图7之中所示,一约束杠杆127的中部通过一转动轴件129可转动地支承在支承板件126的近旁,而一销柱127a在前部上固定于约束杠杆127而向外伸出。约束杠杆127的后部向内弯曲以面对导引槽孔125的铅直段125b。如图30之中所示,一弹簧128配置得向下推压约束杠杆127的后部。约束杠杆127前部上的销柱127a松动地接合于一制成在分离凸轮82下部内侧上的一凸轮凹槽82时,如图32之中所示。一退让沟制成在凸轮凹槽82r的上边后部上。当分离凸轮82向前移动以使所选定的托盘2的销柱2c、2d接合于中间阶段接合部82k、82k,销柱127a可以退让到凸轮凹槽82r的退让沟里。然后,约束杠杆127由弹簧128使之转动,而上部臂杆12由卡持弹簧89使之落下。
(G)推动装置
推动装置8配置在机壳1里面其两侧上。由于两部推动装置8在结构上基本上是一样的,所以将说明其一。如图1和19之中所示,一用于推动CD的推动杠杆132可转动地安装于一从机壳1顶板1d向下伸出的静置轴件133。推动杠杆132处在与滚轮35、36之间的边界同一高度上。一复位弹簧134配置得封围住静置轴件133,并具有两端接合于推动杠杆132的一弹簧接合部132a和顶板1d的一弹簧接合部。推动杠杆132由如上所述分离凸轮82的向后移动使之转动,这一方向相反于通过凸轮的向前移动以形成空隙的方向。具体地说,结构如下。如图7之中所示,一板件(第二接合部)135配置在支承板件126的外侧而可以沿纵向滑动一预定量。亦即,一对导引槽孔126a制成在支承板件126上,而一对导引销柱135a配置得穿过此对导引槽孔126a并固定于板件135。板件135具有一向内弯曲的前侧端部,可以接合于与推动杠杆132形成一体的压下部分132b,以及一向外弯曲的后侧端部而伸出分离凸轮82后面。
(H)操作装置
最后,说明操作装置9。在装放/卸除模式中,操作装置9可抬起和落下光盘抬起/落下台阶22以允许在托盘2上装放和卸除CD,并且还可操作开启/关闭装置6和推动装置8。在重放模式中,操作装置9可抬起和落下检拾器抬起/落下台阶10以便在光盘抬起/落下台阶22保持在最低位置上的情况下拿取所选定的CD,并且还可操作空隙形成装置11和限制装置18。
如图2和11之中所示,一内滑片139和一外滑片(起动板件)140沿纵向可滑动地配置在机壳1左和右侧板1b、1c的外部。由于二者是对称的,所以将说明其中之一。导引槽孔139a、140a制成在滑片139、140上和下部上。导引销柱158、159配置得穿过导引槽孔139a、140a并固定于侧板,并具有装于其上的各档圈。一对台阶状槽缝141制成在内滑片139后部上以6步方式抬起和落下从铅直槽缝78伸出的检拾器抬起/落下台阶10的一对销柱77。一对台阶状槽缝142制成在内滑片139前部上以6步方式抬起和落下从铅直槽缝25伸出的光盘抬起/落下台阶22的一对销柱22b。一底部槽缝143连续地制成在每一台阶状槽缝142以下以便在光盘抬起/落下台阶22保持在最低位置上的情况下在重放模式中只是抬起和落下检拾器抬起/落下台阶10。另一方面,只是一对用于容放光盘抬起/落下台阶22的一对较长销柱22b的槽缝制成在外滑片140上。具体地说,以一种连通方式制成一方形装放/卸除模式槽缝144,用于向上和向下移动容放在台阶状槽缝142之中的销柱22b;一沿水平方向伸展的重放模式槽缝145,用于把容放在底部槽缝143之中的销柱22b卡持在最低位置上;以及一45°倾斜的变换槽缝146,用于通过在任一方向上滑动外滑片140而经由斜坡表面146a、146b向上或向上移动销柱22b来变换销柱22b在台阶状槽缝142与底部槽缝143之间的位置。如果各重放模式槽缝145制成在同一铅直位置上,它们就彼此叠置起来。因而,各重放模式槽缝145、各装放/卸除模式槽缝144、各底部槽缝143、各台阶状槽缝142,以及插入其中的各销柱22b均定位在不同的高度上。
外滑片140的一上部成直角地向内弯折以形成一突起(第一或第二接合部)140b。为了使突起140b与外滑片140一起移动,一退让凹槽139b和一退让槽缝147分别制成在内滑片139和侧板1b二者的后部上。为了分离凸轮(第一或第二接合部)82无论与检拾器抬起/落下台阶10一起抬起和落下的分离凸轮82的高度位置如何都可以与外滑片140一起滑动,一铅直接合槽沟82s如图2之中所示制成在分离凸轮82的后部外侧,突起140b与其可滑动地相互接合。一接合部(第二接合部)140c在前部上与左边外滑板140制成在一起以伸展在机壳1底板1e以下。当外滑板140被向后滑动时,接合部140c向后压紧压下部分70c以顶住复位弹簧69的弹力而打开档板64。
下面将说明一驱动机构,此机构用以同时同步地使左和右的内和外滑片139、140滑动。如图2和6之中所示,两个连接轴148、149通过两对轴承可转动地支承在后部机壳1底板1e以下。小齿轮150、151固定于连接轴148、149的各自两端,并啮合于在后部下边端面上与内和外滑片139、140制成在一起的齿条139c、140c。齿轮152、153固定于连接轴148、149,并各自联接于操作马达154、155。具体地说,结构如下。操作马达155、154安装于设置在机壳1右后部分上的支承板件126上和下边内侧部分,并具有各输出轴,通过配置在支承板件126的两套减速装置156、157联接于齿轮152、153。
此处,第一接合包括突起140b和分离凸轮82,以及第二接合,除了那些之外,包括板件135和接合部140c。
下面,将说这种光盘放送机的操作。
(I)操作的总的轮廓
光盘放送机的操作由三种功能组成:把各CD装放到光盘储放间3里面,从光盘储放间3弹出各CD,以及选定和重放储放在光盘储放间3之中各CD之一。
(J)CD装放
当装放CD到光盘储放间3里面时,选定指定给托盘2的号码而在按动一装放按钮(未画出)之前按动一比如“2”的号码按钮(未画出)。这里,号码1-6从顶部到底部指定给各托盘2。操作马达154输出轴的转动传递给减速装置156和连接轴148以使各内滑片139滑动。另外,操作马达155输出轴的转动传递给减速装置157和连接轴149以便各外滑片140滑动。当按动按钮而各销柱22b如图12之中所示进入外滑片140各装放/卸除槽缝144而比如处在装放/卸除模式中的模式变换位置上时,内滑片139的向后滑动可把各销柱22b抬高到如图13a之中所示的台阶状各槽缝142的从底部算起第二台阶。在此情况下,光盘抬起/落下台阶22被抬高而在推动杠杆132的高度上把CD安放在从顶部算起第二找盘2上。此时,检拾器抬起/落下台阶10被同时抬高。内滑片139的进一步向后移动9与各销柱22b一起抬高检拾器抬起/落下台阶10以陆续地使第三至第六托盘2处在推动杠杆132的高度处。
然后,当外滑片140从示于图13(a)之中的待用位置向后移动以使各销柱22b处在各装放/卸除模式槽缝144的纵向中部位置上时,外滑片140的接合部140c向后压紧底板1e以下示于图2之中的压下部分70c。因而,纵向滑板70的移动通到杠杆72传递给侧向滑板66,后者顶住复位弹簧69的反弹力被向左移动,抬高档板64以如图17(b)之中所示打开装放/卸除孔口4。
由于以上的动作,档板64被打开,而如上所述从顶部算起第二托盘2处在推动杠杆132的同样高度处,以致如图17(a)之中所示当一CD171插入滚轮35、36时,一传感器(未画出),设置在档板64前部中心上,可检测出CD171而转动传动马达46。由于来自传动马达46的扭矩通过各齿轮被传递给滚轮36,CD171如图18之中所示被咬住在由弹簧38施以弹力的滚轮36与滚轮35之间,并因滚轮35、36的转动而被装放到从顶部算起第二托盘2上面。在没有全部由滚轮35、36夹住时,CD171在中心方向上由受到推压弹簧60施以弹力的各铅直滚轮57推动最后几毫米。CD171由一对板簧2e的各压紧件2f卡持在托盘2上。当CD171从滚轮35、36分离时,一限位开关(未画出)开始工作以停止传动马达46的转动,这就同时导致各外滑片140向前移动并返回到待回位置,如图13(a)之中所示。因而,已经被向后压紧的压下部分70c被释放而通过复位弹簧69的作用关闭档板64。
同样,当各销柱22b处在任一另外位置,即从下面起台阶状槽缝142的第一和第三至第六步之中的一个位置上时,CD可以同样方式被装放在光盘储放间3之中。
(K)CD弹出
当从储放间3弹出CD时,比如“2”的号码按钮与一卸除按钮被一起按下。然后,  以与装放时同样的方式,各销柱22b从如图12之中所示的装放/卸除模式中的模式变换位置被移动到如图13(a)之中所示的待用位置,以便在推动杠杆132的高度处把CD安放在从顶部算起第二托盘2上。而且当外滑片140(对应于第二位置)以与上述同样的方式被向后移动到如图13(b)之中所示的位置上时,档板64被打开。直至目前,操作与CD装放时是完全一样的。
然后,当外滑片140(对应于第二位置)进一步被向后移动直至各销柱22b成为如图14之中所示在各装放/卸除模式槽缝144的前方为止时,通过外滑片140的后部突起(第一接合部)140b与外滑片140一起动作的分离凸轮如图19之中所示被向后移动,以致分离凸轮82的后部表面向后压紧推动杠杆132的压下部分132b而转动推动杠杆132,以便把CD171的两侧推到托盘2上。由于传动马达46在推压卸除按钮时的瞬间被起动以转动滚轮35、36,受推动的CD171在被卡持在滚轮35、36之间时被弹出出来,如图20之中所示。为了防止CD171在卸除时跌落,一限位开关(未画出)在后部部分地被卡持在滚轮35、36之间时检测出CD171而停止传动马达46的转动。此后,CD171用手从滚轮35、36之间拿掉。当一传感器(未画出)检则出CD171被拿掉,各外滑片149被向前移动以使各销柱22b从示于图14之中的位置返回到示于图13(a)之中的待用位置。
然后,由于从分离凸轮82施加给板件135的向后作用力消失了,所以推动杠杆132由复位弹簧134的反弹力使之转动而返回到由图19(a)之中实线所表示的初始位置,然后档板以与CD装放之后同样的方式被关闭。
当一对销柱22b占有任一其他高度位置(从下面起台阶状槽缝142的第一和第三至第六步之中的一个位置)时,CD可以以同样方式从光盘储放间3弹出出来。
(L)CD重放
当重放CD时,所选定CD的比如“2”的号码按钮与一重放按钮一起被按下。然后,内滑片139从如图13(a)之中所示的位置被向前移动以便在外滑片140被向前移动之前把各销柱22b经由如图12之中所示的各装放/卸除模式槽缝144的最低位置落下到模式变换位置。然后,如图11(c)之中所示的各变换槽缝146的上部斜坡表面146b被压紧而落下各销柱22b。一当各销柱22b被推移到各底部槽缝143,它们就被推入外滑片143的各重放模式槽缝145以实现向如图15(a)之中所示的重放模式的变换。变换时,检拾器抬起/落下台阶10的各销柱77留在各台阶状槽缝141的最低位置上。此时,各销柱22b定位在从重放模式向装放/卸除模式的变换位置上。在此状态下,当向后移动各外滑片140时,各变换槽缝146的下部斜坡表面被压紧而抬高各销柱22b,后者因而可以返回到装放/卸除模式中的模式变换位置,如图12之中所示。
各销柱22b相对于各外滑片140的位置,如图15(a)之中所示,不仅对应于模式变换位置,而且对应于CD选定位置,在此,有待重放的CD通过仅仅改变检拾器抬起/落下台阶CD的高度而予以选定。具体地说,如果只是各内滑片13g从如图15(a)之中所示的位置被向后移动,则一对销柱22b表面上沿着各底部槽缝143被向前移动,而实际上被保持在各铅直槽缝25的最低位置上,结果光盘抬起/落下台阶22丝毫不离开最低的重放位置。另一方面,另一对销柱77,由于存在各外滑片140而看不见,表面上沿着各台阶状槽缝141被相对地抬起,但实际上沿着各铅直槽缝78以步进方式被抬起。亦即,当一对销柱22b通过向后移动各内滑片139而定位于任一指定给各底部槽缝143的号码1-6的位置上时,各销柱77在对应一个沿铅直方向指定给各台阶状槽缝142的号码1-6的高度处被抬起或落下,允许重放相应号码的CD。图15(a)表明其中可以重放第6号CD的状态,而图15(b)表明其中可以重放第1号CD的状态。
这里,可如上所述选定第2号CD,以致各销柱17如图16(a)之中所示被抬起到从顶部算起第二位置。以上的操作允许CD重放。接续的操作对于所选定的任一号码的CD都是一样的,并由移动各外滑片140和起动传动马达46而予以确保。
现在将说明其中第2号CD被选定用于重放的、如图16(a)之中所示的待用状态之后的操作。待用状态指的是当销柱22b占有如图16(b)之中所示外滑片140上位置(D)的状态,亦即如图16(a)之中所示的状态,其中分离凸轮82如图22之中所示予以定位。当外滑片140被向前移动以使销柱22b作为第一步而达到位置(E)时,分离凸轮82被向前移动以便下边后部端头被送入如图21(a)之中所示的从顶部算起第二与从顶部算起第三这两个托盘2的各销柱2c之间(而且下边前部端头被送入各销柱2c之间用于随后与各销柱2d同样的操作)。当销柱22b作为第二步而处于位置(F)时,从顶部算起第二托盘2的销柱2d沿着第一分离控制部分82c,被滑动到上部台阶接合部82j上,而分离凸轮82的上部端头被送入最顶上与从顶部算起第二这两个托盘2的各销柱2d之间,进入如图23之中所示的状态。当销柱作为第三步而处于位置(G)时,第一托盘2的销柱2d沿着第二分离控制部分82c2被滑动到分离凸轮82的顶部表面82f。结果,当销柱22b作为第三步而处在位置(G)时,各空隙形成在所选定的第二托盘2以上和以下,如图24之中所示。
图37表明当在从顶部算起第五托盘2以上和以下形成空隙时处于位置(G)上的销柱22b。
移向位置(G)时,销柱2c、2d滑动在大致上形成均匀动力负载的圆弧斜坡表面82c上,从而取得可导致分离凸轮82分平移动的大致上均匀的动力负载。
当一传感器(未画出)检测出各销柱22b到达如图16(b)之中所示的位置(G)处时,传动马达46开始转动。如上所述,当变换到重放模式时,各销柱22b进入各底部槽缝143以向上推动扭矩提供装置17的杠杆113。因而,杠杆113在如图28(a)之中所示的状态下围绕销柱114被反时针转动,以致板件105被抬高而围绕轴件109顺时针转动杠杆110,使齿轮112完全啮合于齿轮103h以及齿轮104,如图28(b)之中所示。因此,传动马达46的转动通过主动轴30和齿轮系统103被传递给带有齿条116b的滑条116,向后移动滑条116,如图29之中所示。然后,由于下边后部上滑条116的接合销柱116c松动地接合于槽孔13a,所以卡持装置14被向前转动。当如图10(a)之中所示的定位销柱119越出作为拐点的位置c时,肘环弹簧120的反弹力作用在相反方向以便把定位销柱119转动到如图10(b)之中所示的位置a,把夹板99和转盘97连同上部和下部臂杆12、13一起送到所选定的CD以上和以下,如图24之中所示。当在平面视图上观看时,这就是从图30之中的状态改变到图31之中的状态。一限位开关(未画出)检测出卡持装置14的转动而停止传动马达46的转动。
当外滑片140被向前移动而使销柱22b处于位置(H)作为如图16(b)之中所示的第四步时,所选定的托盘2的销柱2d被落下在中部台阶接合部82k,以致所选定的托盘2和CD被落下以安放所选定的CD在转盘97上,如图25之中所示。基本上同时,分离凸轮82与外滑片140一起被向前移动以操作限制装置18,后者通过启动卡持弹簧89而落下卡持装置14的上部臂杆12,把所选定的CD卡持在转盘97与夹板99之间。以下为详细的卡持操作。当销柱22b处在位置(G)上而卡持装置14处在待用位置(B)上时,导引销柱12a如图32之中所示定位在导引槽孔125的水平部分125a之中。当卡持装置14占有重放位置(A)时,导引销柱12a被移动到导引槽孔125的铅直部分125b,如图21(b)和33(a)之中所示。不过,由于销柱127a不能退让到分离凸轮82凸轮凹槽82r的退让沟里面,所以导引销柱12a受到约束杠杆127后部表面的阻挡,并因而不能落下。然后,当销柱22b被移动到位置(H)时,分离凸轮82也被向前移动,以致销柱127a可以退让到凸轮凹槽82r的退让沟里面,如图21(b)和33(b)之中所示。由弹簧128施以弹力的约束杠杆127的销柱127a被向上移动到分离凸轮82凸轮凹槽82r的退让沟,从而落下约束杠杆128的后部。结果,由卡持弹簧89施以弹力的上部臂杆12如图34之中所示被落下以如上所述卡持所选定的CD。
卡持装置14的转动中心通过安排直立地配置在底板1e上穿过空心轴件86的支柱92作为卡持装置14的转动中心而被精确地定位在底板1e上,而定位销柱119由肘环弹簧120使之压靠检拾器抬起/落下台阶10以便卡持而取得转盘97和夹板99在圆周轨线上的精确定位。另一方面,用于导引托盘2以便在其上装设CD171的各导引支柱23也以与支柱92同样的方式直立地配置在底板1e上而取得CD171在底板1e上的精确定位。因此有待重放的CD、转盘97和夹板99的各中心彼此重合,导致可靠地夹持CD171。
当外滑片140被向前移动以使销柱22b处在如图16(b)之中所示作为最后第五步的位置(I)(对应于第一位置)时,所选定的托盘2的销柱2d被落下到如图21(a)之中所示的下部台阶接合部82m。因而,一当已经接触到所选定CD171的所选定托盘2如图26之中所示被落下以便离开CD171时,已经如图27之中所示卡住所选定CD171的板簧2e容放部2h由分离凸轮82后部上上部台阶接合部82c的下部表面向前推动以释放所选定的CD171。此时,在所选定托盘2以下的各托盘2由分离凸轮82的下部表面82h卡住,而所选定托盘2以上的各托盘2螺旋弹簧24向下推压,从而防止各托盘2在振动着的车辆影响下发生振动。
在如上所述由卡持装置14卡持选定的CD后,CD在卡持装置14卡持在位置(A)的情况下被重放,如图31所示。随着主轴马达96的转动,CD通过转盘97转动。于是,检拾器组件16的扫描马达165转动,其被传递到带螺纹轴件164以在CD的径向上将光学165从内侧移到外侧,进行CD的重放。
在CD重放之后,带螺纹轴件164被反转而使光学检拾器162返回到初始位置。然后,扫描马达165停止转动,主轴马达96也停止转动。接着,通过各反转步骤,外滑片140被向后移动,分离凸轮82也被向后移动。当销柱127a如图21(b)之中所示从位置(H)返回到位置(G)时,约束杠杆127的销柱127a,已被定位如图33(b)之中所示,如图33(a)之中所示从分离凸轮82的退让沟中解脱而向下移动,从而落下约束杠杆127的后部。结果,从卡持装置14向外伸出的导引销柱12a沿着导引槽孔125的铅直部分125b被向上推动而把卡持装置14置于可转动的状态之中。接着,一传感器(未画出)检测出导引销柱12a的向上移动而使传动马达46在以上方向相反的方向上转动,从而取得卡持装置14的向后转动。当已经如图10(b)之中所示占有位置b的定位销柱119超出作为拐点的位置c时,肘环弹簧120的反弹力作用在相反方向而使定位销柱119转动到如图10(a)之中所示的位置(b),从而使卡持装置14返回到位置(B)或待用位置。一限位开关(未画出)检测出卡持装置14的转动以停止传动马达46的转动。卡持装置14即使在待用位置(B)上也由肘环弹簧120向后推压,致使不受车辆振动的影响。然后,外滑片140如图16(b)之中所示被向后移动以使销柱22b返回到待用位置(D)时,分离凸轮82也被向后移动以落下所有第一至第三各托盘2,使各托盘2返回到其中六个托盘2都不分开的如图22之中所示的状态。
当重放不同于从顶部算起第二CD的另一CD时,内滑片139在图16(a)之中所示的状态被向前或向后移动以便相对地把销柱22b移动到指定给内滑片139的1、3、4、5和6各位置之中的任一位置。然后,外滑片140被滑动以接续地把外滑片140上的位置(D)-(I)指派给销柱22b,重复了与上述同样的操作。
装放/卸除模式槽缝144的最低位置可以通过制成具有更大长度的变换槽缝146而予以加高,允许光盘抬起/落下台阶22当销柱22b处在图12的位置上时保持在较高位置处。结果,CD装放/卸除孔口4可以设置在较高位置处。
起动录制和/或重放装置可使一对销柱22b进入各底部槽缝143以向下压紧扭矩提供装置14的杠杆113,从而允许卡持装置14转动。另一方面,起动弹出装置可使接合部140c压紧压下部分70c以顶住弹簧69的反弹力而打开挡板64,并可使板件135的前部向后推动推动杠杆132的压下部分132b以使推动杠杆132转动。从而压紧CD。
起动这些不同的装置是由外滑片140或单一操作装置予以进行的,从而使零部件数量大为减少而简化和减小了装置结构。
本实施例说明的是应用于重放声音的某种光盘放送机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另外,此装置可以应用于声音录制或录制/重放装置或者影像录制和/或重放装置。其次,本发明说明的是沿铅直方向安放的各托盘,而可供选择的是,各托盘也可以沿水平方向安放。再次,所使用的光盘具有的尺寸是12cm,而可供选择的是,它也可以具有诸如8cm的其他尺寸。
其次,在本实施例中,构成光盘储放间的托盘数量是6,另外可以是5或以下,或者7或以上。此外,在本实施例中,图3-4的各托盘都用作光盘装设装置,而可供选择的是,可以采用一对装设件,其取得方式是:切去图纸中由双点划线所表明的部分以除掉铝板2e的中心部分而留下只是两端用于装设CD的外部周边。
符合本发明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设计得可以在彼此上下安放的各光盘之中所选的一个光盘以上和以下形成空隙而将其卡住用于就地重放,允许尺寸减小并从而导致可适当地应用于装在具有较少装设空间的车辆上的一部光盘放送机上。

Claims (24)

1.一种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许多光盘装设装置,用于在其上装设各光盘;
一支承装置,用于一个位于另一个之上地安放所述许多光盘装设装置并在安放方向上可动地支承它们;
一光盘驱动装置,用于驱动一可转动地支承一选定光盘的转动支承装置;
一偏压装置,用于在安放方向的一侧偏压所述许多光盘装设装置;以及
一可动的控制装置,配设有一分离控制部分,用于克服所述偏压装置把一选定的装设所选定光盘的光盘装设装置移动到另一侧以便在所述所选定光盘装设装置的一侧形成用于设置所述光盘驱动装置的一第一空隙,并且用于形成所述第一空隙。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其中包括一位置限制装置,用于当所述选定光盘装设装置的一侧存在有光盘装设装置时限制一侧上的光盘装设装置移动到另一侧,
其中所述一侧上的光盘装设装置的位置受到限制以在所选定光盘装设装置与所述一侧上的光盘装设装置之间形成所述第一空隙。
3.按照权利要求2所述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其中所述位置限制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配置在一起。
4.按照权利要求3所述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其中所述位置限制装置包括一个沿着所述移动方向的所述控制装置的表面。
5.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其中它包括一光盘卡持装置,用于把所述所选定光盘卡持在光盘卡持装置与所述转动支承装置之间,
其中当所述选定光盘装设装置的另一侧存在有光盘装设装置时,所述控制装置在所述选定光盘装设装置与所述另一侧上的光盘装设装置之间形成一第二空隙以设置所述光盘卡持装置。
6.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其中设置有一对所述控制装置使得其移动导致在所选定光盘装设装置的一侧形成所述第一空隙。
7.按照权利要求6所述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其中所述对控制装置包括所述位置限制装置。
8.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其中一对所述分离控制部分设置用来把所述选定光盘装设装置移动到另一侧。
9.一种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许多光盘装设装置,用于在其上装设各光盘;
一支承装置,用于一个位于另一个之上地安放所述许多光盘装设装置并在安放方向上可动地支承它们;
一光盘驱动装置,用于驱动一装放和可转动地支承一选定光盘的转动支承装置;
一光盘卡持装置,用于卡持装放在所述转动支承装置上的光盘;
一偏压装置,用于在安放方向的一侧偏压所述光盘装设装置;以及
一控制装置,用于在其上装设有选定光盘的选定光盘装设装置的一侧形成一用于设置所述光盘驱动装置的第一空隙,并在其另一侧形成一用于设置所述光盘卡持装置的第二空隙,
其中所述控制装置包括:
一第一分离控制部分,用于按照所述控制装置的第一半移动把所述选定光盘装设装置和与选定光盘装设装置相比位于另一侧的光盘装设装置移动到所述另一侧;
一第二分离控制部分,用于按照所述控制装置的第二半移动把只是与所述选定光盘装设装置相比位于另一侧的所述光盘装设装置移动到所述另一侧;以及
一第三分离控制部分,配置在第一与第二分离控制部分之间并用于卡持所述选定光盘装设装置。
10.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其中包括一位置限制装置,用于当所述选定光盘装设装置的一侧存在有光盘装设装置时限制一侧上的光盘装设装置移动到另一侧,
其中所述一侧上的光盘装设装置的位置受到限制以在所选定光盘装设装置与所述一侧上的光盘装设装置之间形成所述第一空隙。
11.按照权利要求10所述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其中所述位置限制装置与所述控制装置配置在一起。
12.按照权利要求11所述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其中所述位置限制装置包括一个沿着所述移动方向的所述控制装置的表面。
13.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其中所述第三分离控制部分包括一落下控制部分,用于把所述选定光盘装设装置落下以将所述选定光盘设置在设置于所述第一空隙内的转动支承装置上。
14.按照权利要求9所述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其中所述光盘装设装置配置有一用于从另一侧靠压光盘的弹簧装置,其中该弹簧装置通过所述控制装置解除对光盘的靠压。
15.一种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一光盘储放间,包括许多其上装设有光盘的、一个位于另一个装设地安放的光盘装设装置;
一录制和/或重放装置,用于选择性地录制和/或重放一装设在所述许多光盘装设装置中一选定的光盘装设装置上的光盘;
一弹出装置,用于弹出装设在所述光盘装设装置上的光盘;
一控制装置,沿着一条基本上垂直于所述安放方向的直线移动,用于当沿着此直线到达一侧上的一第一位置时起动所述录制和/或重放装置,且当沿着此直线到达另一侧上的一第二位置时起动所述弹出装置。
16.按照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其中它包括一空隙形成装置,用于在安放方向上移动所述光盘储放间之中并相邻于所选定光盘装设装置的光盘装设装置,以便在所选定光盘装设装置的安放方向的一侧上形成一第一空隙,
其中所述录制和/或重放装置确保将一卡持并转动/驱动光盘的光盘驱动装置移动到由所述空隙形成装置形成的第一空隙的动作,以及
其中所述弹出装置确保打开一光盘装放/卸除孔口的一档板并将光盘移动到所述装放/卸除孔口的动作。
17.按照权利要求15所述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其中所述控制装置包括一起动板件,具有一与所述录制和/或重放装置接合的第一接合部和一与所述弹出装置接合的第二接合部。
18.按照权利要求16所述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其中所述控制装置包括一起动板件,具有一与所述录制和/或重放装置接合的第一接合部和一与所述弹出装置接合的第二接合部。
19.一种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一光盘储放间,包括许多光盘装设装置,在安放方向上一个位于另一个之上地可动地安放并用于在其上装设光盘;
一空隙形成装置,与一在所述光盘储放间中沿光盘安放方向移动的检拾器抬起/落下装置配置在一起并用于在其上装设一选定光盘的光盘装设装置的移动方向的一侧和另一侧上形成空隙;
一转动支承装置,用于在其上装设所述选定光盘并转动/支承此光盘;
一光盘卡持装置,用于把光盘卡持在光盘卡持装置与所述转动支承装置之间;以及
一光学检拾器,用于录制和/或重放装设在所述转动支承装置上的光盘。
20.按照权利要求19所述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其中所述空隙形成装置与所述检拾器抬起/落下装置可动地配置在一起,而所述转动支承装置与一卡持装置可转动地配置在一起,后者可转动地与所述检拾器抬起/落下装置设置在一起。
21.按照权利要求20所述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其中所述卡持装置包括:
一第一臂杆,配设有所述转动支承装置;
一第二臂杆,配设有所述光盘卡持装置;以及
一限制装置,用于移动所述光盘卡持装置并限制其移动。
22.按照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其中所述限制装置包括一第一限制装置,用于限制所述光盘卡持装置的移动,以及一第二限制装置,用于解除所述第一限制装置的限制。
23.按照权利要求21所述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其中所述光学检拾器与所述第一臂杆可动地配置在一起。
24.一种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其特征在于,它包括:
一光盘储放间,包括许多一个位于另一个之上安放的、其上装设有光盘的光盘装设装置;
一偏压装置,用于在所述光盘储放间中在所述安放方向的一侧施加一压紧力以稳定所述光盘装设装置;以及
一空隙形成装置,在基本上垂直于所述光盘装设装置安放方向的方向上移动,用于克服所述偏压装置的压紧力把所述光盘装设装置移动到另一侧,所述空隙形成装置具有在其一部分上形成的一圆弧部分,贴靠在所述光盘装设装置上以便在所述移动期间获得基本上均匀的载荷。
CNB008025908A 1999-09-28 2000-09-27 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48218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73628/99 1999-09-28
JP27362899A JP2001101754A (ja) 1999-09-28 1999-09-28 ディスクの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JP273628/1999 1999-09-28
JP276289/99 1999-09-29
JP276289/1999 1999-09-29
JP276287/1999 1999-09-29
JP27628799A JP3978948B2 (ja) 1999-09-29 1999-09-29 ディスクの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JP276287/99 1999-09-29
JP27628999A JP3978950B2 (ja) 1999-09-29 1999-09-29 ディスクの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JP293750/1999 1999-10-15
JP29375099A JP3978954B2 (ja) 1999-10-15 1999-10-15 ディスクの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JP293750/99 1999-10-15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35988A true CN1335988A (zh) 2002-02-13
CN1248218C CN1248218C (zh) 2006-03-29

Family

ID=274789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0802590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48218C (zh) 1999-09-28 2000-09-27 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2) US6751181B1 (zh)
EP (1) EP1143435B1 (zh)
KR (1) KR100714957B1 (zh)
CN (1) CN1248218C (zh)
DE (1) DE60035256T2 (zh)
HU (1) HUP0104948A3 (zh)
WO (1) WO2001024175A1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70726C (zh) * 2003-03-31 2009-12-16 歌拉利旺株式会社 盘装置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01088914A1 (fr) * 2000-05-19 2001-11-22 Clarion Co., Ltd. Dispositif de retenue de disque
DE60119996T2 (de) * 2001-10-24 2007-05-10 Mitsubishi Denki K.K. Plattenlaufwerk
US7774805B2 (en) * 2004-03-31 2010-08-10 Clarion Co., Ltd. Disk clamping device
DE602005024530D1 (de) * 2004-03-31 2010-12-16 Clarion Co Ltd Disk-einrichtung
JP4641739B2 (ja) * 2004-05-10 2011-03-02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TW200603098A (en) * 2004-07-07 2006-01-16 Lite On It Corp Optical disc drive and optical disc cassette
EP1783765A4 (en) * 2004-08-23 2009-03-11 Panasonic Corp OPTICAL DATA DISTRIBUTION EQUIPMENT
JP4260081B2 (ja) * 2004-08-24 2009-04-30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ディスク装置におけるディスクのチェック方法、排出方法並びにローディング方法
WO2006030856A1 (ja) * 2004-09-17 2006-03-23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ディスク装置
JP4721852B2 (ja) * 2005-09-30 2011-07-13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収納型ディスク装置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859529B2 (ja) * 1993-12-15 1999-02-17 シンワ株式会社 記録再生ディスクの記録再生方法および装置
JPH07169170A (ja) 1994-10-12 1995-07-04 Shinwa Kk 記録再生ディスクの記録再生装置
DE19725169B4 (de) * 1996-06-13 2011-01-27 Fujitsu Ten Ltd., Kobe-shi Wiedergabevorrichtung für scheibenförmige Aufzeichnungsträger
JP3514588B2 (ja) * 1996-08-23 2004-03-31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装置
US6198716B1 (en) * 1996-12-03 2001-03-06 Sanyo Electric Co., Ltd. Disk player including a disk chucking mechanism and plate separator device
JP3540538B2 (ja) * 1996-12-27 2004-07-07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DE69815036T2 (de) * 1997-03-10 2004-04-08 Mitsubishi Denki K.K. Plattenvorrichtung
JP3359862B2 (ja) * 1998-03-30 2002-12-24 タカノ株式会社 ロッキング装置
JP3818612B2 (ja) * 1998-03-20 2006-09-06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JP3489431B2 (ja) * 1998-03-26 2004-01-19 ウシオ電機株式会社 外部電極式蛍光ランプおよび光照射装置
JP3589015B2 (ja) * 1998-03-31 2004-11-17 株式会社岡村製作所 椅子の背凭れ支持装置
JPH11293750A (ja) * 1998-04-09 1999-10-26 Taisei Corp 洋式便器
JP3624687B2 (ja) * 1998-04-17 2005-03-02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JP3502766B2 (ja) * 1998-06-03 2004-03-02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JP3569444B2 (ja) * 1998-06-03 2004-09-22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DE69921399T2 (de) * 1998-07-30 2005-10-20 Fujitsu Ten Ltd., Kobe Wiedergabevorrichtung für ein Aufzeichnungsmedium
DE69934456T2 (de) * 1998-07-30 2007-09-27 Fujitsu Ten Ltd., Kobe Speichervorrichtung für Aufzeichnungsträger
JP2000285565A (ja) 1999-03-31 2000-10-13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記録媒体再生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0570726C (zh) * 2003-03-31 2009-12-16 歌拉利旺株式会社 盘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DE60035256T2 (de) 2008-03-06
DE60035256D1 (de) 2007-08-02
EP1143435A4 (en) 2005-01-12
KR100714957B1 (ko) 2007-05-09
US20030198147A1 (en) 2003-10-23
KR20010080593A (ko) 2001-08-22
WO2001024175A1 (fr) 2001-04-05
HUP0104948A2 (hu) 2002-04-29
CN1248218C (zh) 2006-03-29
EP1143435A1 (en) 2001-10-10
US6760283B2 (en) 2004-07-06
EP1143435B1 (en) 2007-06-20
HUP0104948A3 (en) 2002-08-28
US6751181B1 (en) 2004-06-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48218C (zh) 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
CN1175767A (zh) 盘形记录载体的放/录设备、容纳设备以及放/录头机架
CN1096126A (zh) 带小型光盘盒的光盘重放机
CN1325109A (zh) 光盘驱动装置
CN1221181A (zh) 盘设备
CN1161776C (zh) 盘片支承板和盘片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CN1481555A (zh) 盘录-放设备
CN1294027C (zh) 间隙调整装置、记录设备和液体喷射设备
CN1180419C (zh) 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
CN1926617A (zh) 装卡装置
CN1313594A (zh) 盘支承板件,盘更换机构,以及盘记录和/或重放装置
CN100345689C (zh) 凸轮部件及具有该凸轮部件的记录装置
CN1224032C (zh) 光盘记录-再现装置
CN1143803A (zh) 盘传送设备
CN1224035C (zh) 光盘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CN1125453C (zh) 碟片更换器
CN1143802A (zh) 盘传送装置
CN1142668A (zh) 盘播放器-换盘器
CN1208227A (zh) 记录和/或重放装置和记录介质记录和/或重放装置
CN1398403A (zh) 盘记录和/或播放装置
CN1141487A (zh) 盘传送设备
CN1095850A (zh) 带有光盘盒的重放机
CN1237534C (zh) 盘片夹持装置及盘片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CN1320544C (zh) 光盘驱动装置
CN1160721C (zh) 记录媒体再生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329

Termination date: 201209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