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419C - 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 - Google Patents
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80419C CN1180419C CNB008025916A CN00802591A CN1180419C CN 1180419 C CN1180419 C CN 1180419C CN B008025916 A CNB008025916 A CN B008025916A CN 00802591 A CN00802591 A CN 00802591A CN 1180419 C CN1180419 C CN 1180419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in
- acting force
- pallet
- plate
- presses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 230000003287 opt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30
- 238000003825 pressing Methods 0.000 abstract description 5
- 230000002093 peripheral effect Effects 0.000 abstract 1
- 238000003780 inser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0000037431 inser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7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5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5
- 230000001276 controll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2
- 230000001105 regulatory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7
- 230000009471 a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238000006243 chemical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6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6
-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aluminium Chemical compound [Al] XAGFODPZIPBFFR-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5
- 229910052782 aluminium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411 aluminium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8878 coupl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0168 coupl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859 coupling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9466 transform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15572 biosynthetic proces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4
- 230000006835 compre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7906 compress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354 decomposition reac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7246 mechanism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3
- 238000000034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3
- 230000008859 chang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2745 absorben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250 absorb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RKTYLMNFRDHKIL-UHFFFAOYSA-N copper;5,10,15,20-tetraphenylporphyrin-22,24-diide Chemical compound [Cu+2].C1=CC(C(=C2C=CC([N-]2)=C(C=2C=CC=CC=2)C=2C=CC(N=2)=C(C=2C=CC=CC=2)C2=CC=C3[N-]2)C=2C=CC=CC=2)=NC1=C3C1=CC=CC=C1 RKTYLMNFRDHKIL-UHFFFAOYSA-N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7423 decrease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994 depressogenic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516 engineering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10000003128 head Anatomy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10354 integr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737 promot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9467 reduc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41 reversibl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0926 separation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35939 shock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2459 sustained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131 transforming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1052 transient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22—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 G11B17/221—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with movable magazine
- G11B17/223—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with movable magazine in a vertical direction
-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17/00—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 G11B17/22—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 G11B17/26—Guiding record carriers not specifically of filamentary or web form, or of supports therefor from random access magazine of disc records the magazine having a cylindrical shape with vertical axis
Landscapes
- Automatic Disk Changers (AREA)
- Holding Or Fastening Of Disk On Rotational Shaft (AREA)
- Feeding And Guiding Record Carriers (AREA)
Abstract
在一种具有一光盘升降器(22)用于使各自具有一CD安放在它上面、在铅直方面上彼此上下叠置的许多托盘(2)在叠置方向上移动的车上光盘放送机中,设置各板簧(2e)用于在托盘(2)两侧处压紧一插入的CD。其次,设置各分离凸轮(82)用于通过在前后方向上移动而在具有一有待重放的CD的托盘(2)两侧处形成空隙。用于卡持和转动CD的卡持装置被插入由各分离凸轮(82)形成的各空隙而卡持CD。此后,通过向下推动已经借助于各分离凸轮(82)上部台阶进入部分(82j)的下部表面周边部分(82x)推动和捕捉了托盘(2)中的CD的各板簧(2e),CD被松脱而托盘(2)被向下推动以便与CD分离。这样使得可能在与支承位置同一位置处从事重放,并从而有可能使装置尺寸较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用于在其中储放并录制和/或重放许多光盘。
背景技术
作为一种目的在于放送声音的配备在车辆上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有一种光盘放送机。这样一种光盘放送机采用的方法是,在一只储盒中储放许多光盘比如声碟(此后称作CD)并在一只储盒中一次一起更换许多CD。由于因如此配置它制作得尺寸较大,所以其主体部分储放在一箱器中,而只是一些为操作所必需的部分装设和乘客隔间之内。不过,由于各CD在车辆正行进时是不能更换的,所以必需停车并打开箱器以便更换,而这是很麻烦的。
与此相应,近年来研制出了一种放在车辆隔间之中的车上光盘放送机。一车上光盘放送机要求在其中储放许多CD并放在车辆乘客隔间之内的专用仪表盘空间之中。因此,使车上光盘放送机尺寸小一些一直是一项重要的课题。
这样一种车上光盘放送机通过彼此上下叠置比如6个托盘(光盘托持装置)而形成一光盘储放部分,6个托盘在一盒器中各自在其上面托持一CD,盒器比如大致是一矩形平行六面体形状,具有一称作尺码IDIN等的确定尺码,并且这种放送机使得可能各别地插入和弹出6个CD和使得可能选定和重放6个CD之中的一个。
不过,由于一车上光盘放送机必须在其中储放许多CD和装放一些与控制用于实现一光盘的诸如插入、弹出、重放(录制)等许多操作的各相应机构相关的部件,要使整个装置尺寸小一些一直是很困难的。
通常,一CD的插入位置和重放位置如图36之中所示在CD的平面方向上彼此总是偏移开来的。这就是说,当一CD被插进通常的装置之中时,CD由一对固定于用于CD的一托盘(图中略去未画)的翅片300予以捕捉。当装置重放CD时,CD从被捕捉位置不断移动而一间隙400在平面方向上从各翅片300到CD不断形成。
因此,始终存在的问题是,由于用于间隙400的尺寸D而装置变大。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其组成得到简化和尺寸做得较小的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包括:用于捕捉光盘的捕捉装置,捕捉装置设置在用于装设光盘的光盘装设装置上,捕捉装置包括压靠部分和作用力承接部分,压靠部分在光盘的被捕捉状态下靠压光盘;松脱装置,松脱装置可施加作用力于捕捉装置的作用力承接部分,用于在把光盘装放于一转盘同时保持光盘表面的方向之后松脱由捕捉装置所捕捉的光盘的被捕捉状态,松脱装置包括一作用力施加部分,作用力施加部分在松脱装置相对于光盘装设装置运动时靠压作用力承接部分,从而将压靠部分从靠压光盘的位置移开;分离装置,用于在光盘被装放在转盘上的条件下把光盘装设装置从光盘分离开,分离装置包括作用力施加部分,该作用力施加部分在分离装置相对于光盘装设装置运动时沿背离光盘的方向靠压设置在光盘装设装置上的作用力承接部分,从而将光盘装设装置从光盘分离开。
优选地,所述捕捉装置包括一板簧,所述板簧装接于所述光盘装设装置,其一端设置有所述压靠部分,用以推压光盘一圆周部分的表面,且所述板簧上设置有所述作用力承接部分。
优选地,所述捕捉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彼此分开的构件,所述各构件装接于所述光盘装设装置上并分别设置有所述压靠部分和作用力承接部分。
优选地,所述捕捉装置包括一压靠光盘一圆周部分的一表面的第一板簧,和一压靠光盘的所述圆周部分的另一表面的第二板簧,所述第一和第二板簧装接于所述光盘装设装置,第一和第二板簧的一端设置有所述压靠部分,且第一和第二板簧上分别设置有所述作用力承接部分。
本发明的一种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的特征在于一种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包括:一捕捉装置,用于卡持一光盘,所述捕捉装置设置在一用于装设光盘的光盘装设装置上;一松脱装置,用于在把光盘装放于一转盘同时保持光盘表面的方向之后松脱由所述捕捉装置所捕捉的光盘的被捕捉条件;以及一分离凸轮,用于在光盘被装放在转盘上的条件从所述光盘装设装置上分离光盘。
本发明的一种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的特征在于一种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包括:一捕捉装置,用于卡持一光盘,所述捕捉装置设置在一用于装设光盘的光盘装设装置上;一松脱装置,用于在把光盘装放于一转盘同时保持光盘表面的方向之后松脱由所述捕捉装置所捕捉的光盘的被捕捉条件;以及一分离凸轮,用于在光盘被装放在转盘上的条件从所述光盘装设装置上分离光盘;其中捕捉装置包括一板簧,推压光盘一环形部分的表面。
附图说明
图1是一种光盘放送机外观透视图,表明符合本发明的一种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的一项实施例;
图2是此光盘放送机的分解透视图;
图3表明本发明的一项实施例,而其图(a)是光盘放送机一光盘储放部分的分解透视图,以及其图(b)是一些托盘主要部分的局部切除透视图;
图4表明光盘放送机的光盘储放部分,而其图(a)是此部分的平面视图,以及图(b)是前视图;
图5是从后侧看到的机壳前部内侧的透视图;
图6是一传动装置、一扭力提供装置等的分解透视图;
图7是一重放装置的透视图;
图8是一卡持装置主要部分的剖面视图;
图9是一检拾器组件的平面视图;
图10表明一定位装置,而其图(a)是在卡持装置被定位在待用位置处时的后视图,以及其(b)是卡持装置被定位在重放位置处时的后视图;
图11表明一操作装置,而其图(a)是一检拾器升降器和一光盘升降器的前视图,其图(b)是一内滑片的前视图,以及其图(c)是一外滑片的前视图;
图12是操作装置的操作说明图,表明在用于插入或弹出一CD的插入/弹出模态下的模态变换位置;
图13表明从顶部插入或弹出第二CD的情况,而其图(a)是在第二CD被选定的等待状态下操作装置的操作说明图,以及其图(b)是在挡板被打开的状态下操作装置的操作说明图;
图14是在从顶部弹出第二CD的情况下各推出杠杆被转动的状态下操作装置的操作说明图;
图15表明用于重放一CD的重放模态,而其图(a)是在从顶部重放第六CD的情况下操作装置的操作说明图,以及其图(b)是从顶部重放第一CD的情况下操作装置的操作说明图;
图16表明从顶部重新第二CD的情况,而其图(a)是当销柱处在等待状态下位置D处时操作装置的操作说明图,以及其图(b)是当销柱等在重放状态下位置I处时操作装置的操作说明图;
图17表明插入一CD时的光盘放送机,和其图(a)是它的平面视图,以及其图(b)是前视图;
图18是插入一CD时光盘放送机的侧面剖视图;
图19表明弹出一CD时的推出装置,而其图(a)是它的平面视图,以及其图(b)是前视图;
图20是弹出一CD时推出装置的侧面剖视图;
图21表明一分离凸轮的操作,而其图(a)是表明与各托盘移动的关系的操作说明图,以及其图(b)表明与一销柱的关系的操作说明图;
图22是侧视图,表明分离凸轮分离各托盘之前的状态;
图23是侧视图,表明各托盘由分离凸轮使之分离到两处的状态;
图24是侧视图,表明各托盘由分离凸轮使之分离到三处的状态;
图25是侧视图,表明各托盘被分离到三处而其后只是一选定的托盘降下和一选定的CD装于转盘并由一捕捉装置卡持的状态;
图26是侧视图,表明选定的CD由捕捉装置卡持而后只是选定的托盘再次降下并离开选定的CD的状态;
图27是说明图,表明在重放时选定的托盘的一板簧提高而选定的CD被松脱的状态;
图28表明一扭力提供装置,而其图(a)是操作说明图,表明扭力未被提供的状态,以及其图(b)是操作说明图,表明扭力被提供的状态;
图29是操作说明图,表明扭力被提供给捕捉装置的状态;
图30是操作说明图,表明卡持装置占有待用位置的状态;
图31是操作说明图,表明卡持装置占有重放位置的状态;
图32表明当卡持装置占有待用位置时一调节装置的状态,而图(a)是它的操作说明图,以及图(b)是一主要部分说明图;
图33表明当卡持装置占有重放位置时的调节装置,而其图(a)是操作说明图,表明阻滞卡持的状态,以及图(b)是操作说明图,表明取消阻滞的状态;
图34是操作说明图,表明由于由调节装置取消阻滞而卡持装置卡持一CD的状态;
图35是说明图,表明符合本发明的一松脱装置和一分离装置松脱一CD和从与CD捕捉位置同一位置处的托盘上分离CD的状态;
图36是说明图,表明一种通常的录制/重放装置的各种问题。
具体实施方式
一项符合本发明的一种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的实施例参照各图纸说明如下。
此实施例是本发明所适用的一种用于重放声音的光盘放送机。
(A)光盘放送机的整体组成
如图1至11之中所示,简略地说,一光盘放送机包括一机壳1,用于形成其外观;一光盘储放部分,设置在机壳1之中的前部处并包括许多各自托持一CD的托盘2(光盘托持装置);一传动装置5,设置在机壳1前部面板1a的一插入/弹出孔口4处并向或从光盘储放部分3插入或弹出一CD;一开启/关闭装置6,设置在传动装置5的前侧处并开启或关闭前部面板1a的插入/弹出孔口4;一重放装置7,设置在机壳1之中的后部处并选定和重放出自光盘储放部分3之内的各CD之一;一推出装置8,设置在光盘储放部分3后面左和右两侧处并朝向传动装置5推出一有待弹出的CD;以及一操作装置9,主要设置在机壳1左和右侧板1b和1c的外侧并操作光盘储放装置3、重放装置7等。
重放装置7包括一空隙形成装置11,设置一检拾器升降器10的两侧处,可抬高和落下用于在出自光盘储放部分3之中许多CD的一个有待重放的上面和下面形成空隙;一卡持装置14(驱动部分)包括可转动地设置在检拾器升降器10上的一上部臂杆12和一下部臂杆13并进入空隙而卡持一选定的CD;一CD驱动装置15(驱动部分),装接于下部臂杆13并以转动方式驱动一被卡持的CD;一检拾器组件16,设置在下部臂杆13上并从一转动CD上读取信息;一扭力提供装置17,用于把传动装置5的驱动力传送给卡持装置14,以便只是在乃是用于插入/弹出一CD的状态的插入/弹出模态和乃是用于重放一CD的状态的重放模态这二者之中的重放模态中转动,一CD;以及一调节装置18,用于当卡持装置14卡持一CD时设定时间。
(B)机壳
首先,说明机壳1。机壳1包括一前部面板1a、侧板1b和1c、一顶板1d和一底板1e,而其后面是畅开的。侧板1b、1c和底板1e是制成一体的。
(C)光盘储放部分
如图3(a)之中所示,在此实施例中,光盘储放部分3包括6个托盘2,各自是一光盘托持装置,以及一光盘升降器22,托持这6个托盘;并在机壳1前部处,作为一支承装置,沿着铅直方向的4根导柱23通过将其两端接合于底板1e和顶板1d而受到支承。
如图4之中所示,每一托盘2是通过把一树脂制件2b粘接于一铝质薄板2a的两侧部分各自的上述表面而制成的。一对向侧面伸出的销柱2c和2d制成在每一树脂制件2b的中部和后部处,而在中部处的各销柱较长,在后部处的各销柱较短。树脂制件2b的高度设定为几乎与一CD的厚度相同,而用于捕捉位于树脂制件2b与铝板2a之间的一CD的、一板簧2e(用于捕捉一光盘的捕捉装置)的前部固定在树脂制件2b的上部表面上。
一用于压紧一CD的压紧部分2f制成在板簧2e后部的内侧,而一有待由稍后说明的一分离凸轮82的下部表面压下的承接部分2g和一通过稍后说明的一上部台阶进入部分82j的下部表面接受一向上作用力的承接部分2h都制成在板簧2e后部的外侧。各导引孔眼2i,用于使各导柱23插进它们,制成得以致在树脂制件2b的前部和后部分别地穿过树脂制件2b和铝板2a。
一未画出的吸震构件沿着一圆弧粘接于铝板2a两个表面的各一部分,一CD的外部环形表面附近接触于这些部分。在顶部托盘2上树脂制作2b的两端处,如图3(a)之中所示,各圆柱弹簧承接部2j,各自承接一螺旋弹簧24作为设置在顶板1d与顶部托盘2之间供能装置,与树脂制件2b制成为一体,并且如图3(b)之中所示,弹簧承接部2j的底部稍微向内伸出以形成一承接部分2k而这一承接部分2k承接螺旋弹簧24的下端。这样设置是为了即使由于采用一较长弹簧作为此弹簧而使压缩长度大些也要防止为压缩弹簧所必需的载荷变得过大。
另一方面,光盘升降器22的形状做成其中它的左和右端部是向上弯折的。各个用于使各个导柱23插进其中的导引孔眼22a制成在它的水平部分上而一对沿水平方向伸出用于抬起和落下光盘升降器22的销柱22b固定在每一左和右铅直部分的外侧上。这对销柱22b插进制成在机壳1每一侧板1b和1c上的两条槽缝25之中以伸出在机壳1以外。
光盘升降器22和6个托盘由于把各导柱23插进到这些导引孔眼22a和2i之中而被支承得以致可以自由地被抬起和落下。4根弹簧导杆26的各上端和下端分别地固定在机壳1的顶板1d和底板1e上,而各弹簧导杆26分别地插进到各弹簧承接部2j。而作为设置得以致围绕弹簧导杆26的供能装置的、一螺旋弹簧24的下端接触于弹簧承接部下端的承接部分。
(D)传动装置
如图2之中所示,传动装置5设置在机壳1的前部面板1a上。前部面板1a具有制成在它上面的插入/弹出孔口4。一主动轴30和一从动轴31可转动地支承在插入/弹出孔口4处。主动轴30的两端可转动地装接于前部面板1a。从动轴31的两端插进前部面板两侧上制成得在铅直方向上较长的各槽孔32。
为了支承主动轴30和从动轴31的中部,如图5之中所示,主动轴30中部上的一小直径段可转动地配装到一向下移动受到限制的树脂轴承33后部上的一沟槽33a之中,而从动轴31中部上的一小直径段可转动地配装到一通过未画出的一对导引突起和一对沟槽而能够自由地上下移动的树脂轴承34后部上的一沟槽34a之中。
一对由树脂制成的滚轮35装接于从动轮31而一对由橡胶制成的滚轮36装接于主动轮30,而它们二者都在轴向滑动方向受到未画出的各止动圆环的限制。一圆环沟槽制成在从动轮31的每一端上而一用于朝向主动轴30压紧从动轴31的弹簧38的两端接合于圆环沟槽,以及一弹簧接合销柱37固定在前部面板1a的每一侧上。
现在说明主动轴30的驱动装置。如图6之中表示,一齿轮39固定在主动轴30的右端上,而一齿轮40、一齿轮41和制成为一体的齿轮42和43都被支承得以致在右侧板1c的内侧自由地转动。一啮合于齿轮43的蜗杆44和一齿轮45作为一体可转动地支承在底板1e上,而齿轮45啮合于一蜗杆47,后者固定在一装在底板1e上的传动马达46的输出轴上。
为了在由滚轮35和36完成CD的插入之后自动地进行进一步推入一CD更多几毫米的动作,一推入装置48设置得如图2和5之中所示。三对导引槽孔49、50和51,各自形为一较长槽孔,分别沿水平方向制成在前部面板1a的插入/弹出孔口4以上和以下。
一对滑架52设置在前部面板1a后面的左和右两部分上,而三个固定在每一滑架52上的导引销柱53、54和55插进导引槽孔49、50和51,以致它们不能被拽出。
一由树脂制成的铅直滚轮57通过一铅直轴件56支承在每一滑架52的后部处。为了朝向彼此地推动一对滑架52,一推入弹簧60设置在一制成在前部面板1a上的弹簧接合部58与一制成在每一滑架52上的弹簧接合部59之间。
一处在设置铅直滚轮57所在的一高度位置上的CD在水平方向上由铅直滚轮57予以定位,但是,一在滚轮57以下或以上的CD则由如图5之中所示鉴定在底板1e上的各定位杆61和62以及一对未画出的装接于顶板1d而从那里垂下的定位杆(它们配置在定位杆61和62的延伸直线上,而一有待插入或弹出的CD穿之而过的一空间形成定位杆61与62之间)予以定位。
(E)开启/关闭装置
现在说明一用于开启/关闭前部面板插入/弹出孔口4的开启/关启装置6。如图2之中所示,一挡板64设置得以致可以在前部面板1a前侧处自由地上下移动。一用以使一CD通过它的孔口64a制成在挡板64上,而当挡板64抬高时,孔口64a的中间高度位置占有滚轮35与36之间的交界位置以造成一“开启”状态,并当挡板64落下时,造成一“关闭”位置。
这就是说,一对上部和下部导引销柱65鉴定在前部面板1a的每一左和右部分处,而一对在铅直方向上较长的导引槽孔64b制成在挡板64的每一左和右部分处以及一止动圆环配装到插进到每一导引槽孔64b之中的、每一导引销柱65的前端上。
为了使得一对滑架52之间的间隔只当挡板抬高而是“开启的”时候变得较大,靠近中心的一对导引销柱54比另外的导引销柱53和55做得长些,而用于把各导引销柱54插进其内的各L形导引槽孔64c制成在挡板64上。
为了当由于某种原因一对铅直滚轮57之间的间隔被扩大而一CD被迫弹出时使挡板64被迫抬高而“开始”,一导轨段64d制成在这一导引槽孔64c的上部表面上。
下面,说明一用于开启和关闭挡板64的联动机构。在左和右方向上较长的各导引槽孔66a制成在前部表面上和一截面几乎是L形的侧向滑板(左和右)66的下侧,而插进各导引槽孔66a的各导引销柱67固定在前部面板1a和底板1c上。
一凸轮槽孔64e制成在挡板64每侧处的下部上,而一滑销66b固定在侧向滑板66前部表面处的每一端部上和此滑销66b插进凸轮槽孔64e。如图17(b)之中所示向下伸出的弹簧接合部66c和68分别制成在侧向滑板66的下侧上和底板1e的下侧上,而一复位弹簧69接合在它们二者之间。
一纵向滑板70设置在底板1e的左边下侧以致可以在纵向(前和后方向)上自由地滑动。这就是说,一对导引槽孔70a制成在纵向滑板70上,而一未画出的插进导引槽孔70a的榫头式销柱固定在底板1e上。
一几乎是L形的杠杆72的弯曲段如图5之中所示通过一固定轴件73可转动地装接于底板1e的下侧,而槽孔72a和72a制成在杠杆72的各端部处。分别固定于侧向滑板66和纵向滑板70的销柱66d和70b可滑动地配装到槽孔72a和72a之中。一有待由稍后说明的一外滑片140压紧的压下部分70c制成在纵向滑板70上。
(F)重放装置
一重放装置7配置得靠近光盘储放部分3的后面以便使光盘放送机的深度尽可能地小。由于重放装置7中的一卡持装置如图2之中所示装在检拾器升降器1a上,所以首先说明检拾器升降器10。
检拾器升降器10是通过把一水平板件和把在其两侧处的各铅直板件制成为一体而制作出来的,而一圆弧状的切出部分10a制作得允许一CD在水平板件的前侧处走进。一对沿水平方向伸出的销柱77,用于抬起和落下检拾器升降器10,固定在每一铅直板件。此对销柱77配置在同一高度处并做得短于光盘升降器22的一对销柱22b。这些销柱77插进到制成在机壳1每一侧板1b和1c上的一对铅直槽缝78而伸出在机壳1以外。
(F-1)空隙形成装置(松脱装置,分离装置)
如图2之中所示,作为一用于通过被插在沿铅直方向彼此上下叠置的各托盘2之间而在一选定的CD上面和下面形成空隙的空隙形成装置11,各个由树脂制成的分离凸轮82设置得以致可以在检拾器升降器10两侧铅直板件的内侧纵向上自由地滑动。
这就是说,一导引槽孔10a制成在检拾器升降器1a铅直板件的前面上部上和一插进导引槽孔10a的榫头状导引销柱82a固定在分离凸轮82上,而一导引槽孔82b如图3之中所示制成在分离凸轮82的下部上和一插进导引槽孔82b的图2的榫头状销柱10b固定在铅直板件纵向上的一中间位置处。
各分离凸轮82不仅起到一空隙形成装置的作用,而且一如稍后所述,还起到本发明的一松脱装置和一分离装置的作用。
各分离凸轮82插向托盘2并通过在托盘2的两侧处向上推动4个销柱2c和2d而稳定地托持托盘2和在托持一有待重放的CD的托盘2上面和下面形成空隙。
各分离凸轮82各自以如下方式制成,即两个纵向长度不同的板件,各自具有制成在其上的一条槽缝,彼此粘合,并组成得致使各分离凸轮82滑进一托盘2的两侧而从而使前面各部分向上推移一对较长的销柱2c和后面各部分向上推移一对较短的销柱2d。
这就是说,它们的组成如下。一对第一分离控制部分82c1、82c1制成得以便向上推移一选定的托持一选定的CD的托盘2和这一选定的托盘2以上的各托盘2,而一对用于向上推移只是选定的托盘2以上的各托盘2的第二分离控制部分82c2、82c2制成在第一分离控制部分82c1、82c1以上。
第三分离控制部分82d、82d,用于卡持只是选定的托盘2,分别制成在各第一分离控制部分82c1与第二分离控制部分82c2之间。一用于保持选定的托盘2上面的托盘2销柱2c和2d位置的上部表面82f,和一作为一位置控制装置用于保持选定的托盘2下面的托盘2销柱2e和2d位置并压紧板簧2e承接部2g的下部表面82h,沿着分离凸轮82的移动方向制成。
由于选定的托盘2和选定的托盘2上面的托盘2的各销柱2c和2d由第一和第二分离控制部分82c1和82c2的前移使之向上推动,所以它们最初设定比如在一诸如θ=45°或类似的固定值处。不过,在此情况下,各托盘2随着压缩各螺旋弹簧24而被抬起,而且各托盘2被抬起得越高,各螺旋弹簧24被压缩得越历害而当向上推动各托盘2时所施加的载荷也变得较大。换句话说,在压缩各螺旋弹簧24的初始台阶,载荷是很小的。因此,如图21(a)之中所示,第一和第二分离控制部分82c1和82c2的各上部比如采用θ1=45°,而各下部比如采用θ2=60°,以及它们二者之间的各中部由各弧形表面82f制成。
下面,说明第三分离控制部分82d、82d。第三分离控制部分82d、82d是由上部台阶进入部分82j、82j和中部台阶进入部分82k、82k以及下部台阶进入部分82m、82m(分离装置)组成的。上部台阶进入部分82j、82j用于在选定的托盘2上面和下面形成空隙,中部台阶进入部分82k、82k用于落下选定的托盘2和一选定的CD并把选定的CD安放在一下部臂杆13的一转盘97上,而下部台阶进入部分82m、82m用于再次落下只是选定的托盘2并使选定的托盘2与选定的CD分离。
如稍后指出那样,设置一边缘部分82x(松脱装置),用于按照上部台阶各进入位置82j下面各分离凸轮82的前移而向上推动选定的托盘2各板簧2的承接部分2h。
(F-2)卡持装置
现在说明卡持装置14,它被转向由空隙形成装置11形成在一选定的CD上面和下面的空隙并卡持此选定的CD。下部臂杆13和上部臂杆12的各底端部分可转动地装接于检拾器升降器10的左部。这就是说,它们被制成如下。
如图8之中所示,一空心轴件86的下端附近固定在下部臂杆13上,而此空心轴件86的下端穿过检拾器升降器10以致可自由地转动并具一扁平垫圈93和一装接于它用于防止它滑脱的止动圆环94。一由铜合金制成的套筒87穿过上部臂杆12底端部分并固定于它,而一选定的CD被卡持在下部臂杆13与由于空心轴件86插进到套筒87之中而与下部臂杆平行下降的上部臂杆12之间。
空心轴件86的上端部分穿过一扁平垫圈88并具有一装接于它的一止动圆环,一用于向下压紧上部臂杆12的卡持弹簧89设置在扁平垫圈88与套筒87之间。
一如图7之中所示鉴定在下部臂杆13上的滑销90可滑动地插进到一制成在上部臂杆12上的槽孔91,以致下部臂杆13和上部臂杆12彼此一起同步地作为一体围绕空心轴件86转动而不彼此相对转动。为了提高一稍后说明的转盘在下部臂杆13上的和一CD当卡持装置24被转动时的定位精度,一鉴定于底板1e上的支柱92被插进到检拾器升降器10上的空心轴件86之中。
(F-3)光盘驱动装置
一光盘驱动装置15设置在下部臂杆13前端部分的上部表面上。这就是说,一主轴马达96安装得如图7之中所示,而一有待配装到一CD的中心孔眼之中的转盘97安装在主轴马达96的输出轴上。另一方面,一支承板件98的一端如图34之中所示固定于上部臂杆12的前端,而另一端部具有一制成在它上面的圆孔。
一由树脂制成并具有一沿着一光盘下侧上的一圆周制成的脊状凸出部分的夹板99可自由转动地从上面配装到圆孔之中。此夹板99由一未画出的在其一端处固定在上部臂杆12下侧上的弹簧板件来防止滑脱出来。
(F-4)检拾器组件
一检拾器组件16如图9之中所示也安装在下部13的上部表面上。检拾器组件16的组成说明如下。一光学检拾器162设置得以致可以通过一条与下部臂杆13制成为一体的导轨161沿着下部臂杆13的长度方向自由移动。而且还设置一用于使光学检拾器162沿着导轨161往复移动的装置。
一螺旋轴件164通过一对支承件163可转动地支承在下部臂杆13的上部表面上,而一未画出的光学检拾器162的内螺旋部分拧在螺旋轴件上。一固定在套筒87附近的扫描马达165输出轴以齿轮连接于此螺旋轴件164。
这就是说,一具有制成为一体的一蜗轮166和一螺旋齿轮167的齿轮组168可自由转动地受到支承,以及输出轴的一蜗杆169啮合于蜗轮166,而一装接于螺旋轴件164的螺旋齿轮170啮合于螺旋齿轮167。
(E-5)扭力提供装置
一用于以传动马达46的驱动力转动卡持装置14的扭力提供装置的组成说明如下。一齿轮系统103如图6之中所示设置在机壳1左边侧板16的内侧。亦即,齿轮系统103是由齿轮103a至103h组成的。
另一方面,一齿轮104也固定在主动轴30的左端上。一板件105设置得以致可以在右边侧板1b内侧的铅直方向上自由地移动。亦即,一在铅直方向上较长的导引槽孔105a制成板件105的上部,而一插进导引槽孔105a之中的导引销柱106(见图28)固定在左边侧板1b上和一止动圆环装接于导引销柱106。
弹簧接合部分105b和107分别地设置在板件105和机壳1底板1e的各自下部上,而一用于拽下板件105的复位弹簧108设置在它们二者之间。
一退让孔眼105c,齿轮103h的一轴件(固定在侧板1b上)插入其中,制成在板件105上,而一杠杆110的底端部分可转动地装接于轴件109。一穿过杠杆110的活动轴件111固定在此杠杆110的前端部分上,而一啮合于齿轮103h的齿轮112可转动地装接于活动轴件111。
一凸轮槽孔105d制成板件105上的退让孔眼105c以上,而活动轴件111的一穿出端部插进到凸轮槽孔105d之中。亦即,当板件105被向上移动时,凸轮槽孔105d就被向上移动而插入凸轮槽孔105d的活动轴件111被向前移动,从而装接于活动轴件111的齿轮112趋向啮合于主动轴30的一齿轮104。
为了向上移动此板件105,一杠杆113的中部通过一销柱114可转动地支承在左边侧板1b内侧上,而杠杆113的一端通过一销柱115可转动地联接于板件105的下部。
杠杆113的另一端面对左边侧板1b一对导引槽孔25的前边导引槽孔的下部,此导引槽孔具有插进它的光盘升降器22的一销柱22b。亦即,当光盘升降器22走向处在一重放模态之中的最低位置时,销柱22b压下杠杆113的另一端以使齿轮112啮合于齿轮104。
接着,齿轮系统103的最高齿轮103a和卡持装置14的下部臂杆13以齿轮彼此连接,一如下述。如图2之中所示,一滑杆116,由一在纵向上较长的铅直段和一在铅直段的后部与铅直段制成为一体的水平段组成,设置得如图2之中所示。
一对导引槽孔116a制成在滑杆116铅直段的两端附近,并如图5之中所示,一对插进此对导引槽孔116a的导引销柱117固定在左边侧板的内侧并具有装接于它们的各止动圆环。这样,一齿条116b制成在能够在纵向上自由滑动的滑杆116的前面下侧上并啮合于齿轮103a,而一向下伸出的接合销柱116c的上端固定于后面水平段的端部。
这一接合销柱116c可滑动地配装到一水平段的一槽孔13a之中,此水平段作为一体制成在下部臂杆13的底端部分处并伸展达到上部臂杆12的高度。此槽孔13a沿着一径向直线制成得较长,此直线经过套筒87的轴线并垂直于套筒87。
光盘放送机具有两种操作模态,包括一插入/弹出模态,用于把一CD插入光盘储放部3或从中弹出,以及一重放模态,用于重放一CD,而卡持装置14在前一模态中如图30之中所示占有位置B和在后一模态中如图31之中所有占有位置A。
卡持装置14在位置B与位置A之间的转动如上所述是通过扭力提供装置来实现的。不过,由于必需精确地定位一选定的CD和下部臂杆13上的转盘97,所以设置一图10的定位装置。
定位装置118的构造说明如下。如图9和10之中所示,一向下伸出的定位销柱119的上端固定在空心轴件86附近的下部臂杆13上。另一方面,一圆弧槽孔10c制成在检拾器升降器10的、对应于当卡持装置14被转动时定位销柱119在其中移动的某一范围的部分上,而定位销柱119可滑动地配装到圆弧槽孔10c之中。
一向下伸出的弹簧接合部分10d制成在检拾器升降器10上,而一肘环弹簧120的两端接合于弹簧接合部分10d和定位销柱119。假定当卡持装置14占有位置B或A时定位销柱119所占有的位置是位置b或a,则乃是位置b与a之间一中间点的位置c是一拐点,在此定位销柱119的移动方向发生改变,而且弹簧接合部分10d配置在对应于位置c的位置处。
(F-6)调节装置
卡持装置14的上部臂杆12由卡持弹簧89向下压紧,而一用于当上部臂杆应当由此卡持弹簧89的压紧力使之落下时设定时间的调节装置18设置得如图7之中所示。这就是说,其构成如下。
一圆筒板件124鉴定在卡持装置14与检拾器升降器10上部表面上的分离凸轮82之间。此圆筒板件124构成一局部圆筒,是一具有套筒87作为其中心的圆筒的一部分,并如图32和33之中所示,圆筒板件124具有一制成在其上的L形导引槽孔125,此槽孔是由一在圆环方向上较长的水平部分125a和在一轴向上较长的铅直部分125b组成的。
另一方面,一在一具有套筒87作为其中心的半径方向上向外伸出的导引销柱12a固定在上部臂杆12的底端部分上,而导引销柱12a插进导引槽孔125。
因此,由于当卡持装置14占有乃是一待用位置的位置B时并在它从位置B移动到只是在图7之中位置A的这一侧上的同时,导引销柱12a位于水平部分125a上,所以,即使上部臂杆12由卡持弹簧89的一压紧力予以压紧,它也不被落下而卡持装置14被保持在开启的状态下。另一方面,由于当卡持装置14走向位置B时导引销柱12a位于铅直部分125b上,所以,上部臂杆12由卡持弹簧89的压紧力使之落下而导引销柱12a结果也降下到铅直部分125b的下端。
为了使得卡持装置14即使当卡持装置14转向图7的位置A和导引销柱12a转向导引槽孔125的铅直部分125b时也不立即实现一卡持操作而即使卡持装置14在最后当它被给予一指令时才实现一卡持操作,设置了一第一调节装置,用于暂时调节导引销柱12a的向下移动,以及一第二调节装置,用于当调节之后分离凸轮82向前移动而后选定的CD和选定的托盘2被落下和安放在转盘97上时取消调节并使卡持装置14卡持一选定的CD。这就是说,它们的组成如下。
如图7和30之中所示,一支承板件126平行于分离凸轮82竖立在圆筒板件124与检拾器升降器10上部表面上的分离板件82之间。一限制杠杆127的中部如图7之中所示通过一转动轴件129可转动地支承在支承板件126的内侧上,而一向外伸出的销柱127a固定在限制杠杆的前部上,以及限制杠杆127的后部向内弯曲并面对导引槽孔125的铅直部分125b。
再有,一用于向下压紧限制杠杆127后部的弹簧128设置得如图30所示。另一方面,限制杠杆127后部销柱127a在如图32之中所示松动地配装到制成在分离凸轮82的下部内侧部分上的一凸轮沟槽82r之中。一退让孔眼在这一凸轮沟槽82r的后侧处制成在上部上,而当分离凸轮82向前移动和选定的托盘2的销柱2c和2d进入中间台阶进入部分82k和82k时,会形成一种其中销柱127a可以让进凸轮沟槽82r退让部分的状态,而限制杠杆127由弹簧128使之转动,以及上部臂杆12由卡持弹簧89的压紧力使之落下。
(G)推出装置
推出装置8设置在机壳1左和右每一内侧处。由于两侧的这些部分在组成上几乎是彼此一样的,所以只说明其中之一。如图1和19之中所示,一用于以其转动推出一CD的推出杠杆132可转动地装接于一从机壳1顶板1d向下伸出的固定轴件133。推出杠杆132的高度设定为与滚轮35与36之间的高度一样。
一设置得以致围绕固定轴件133的复位弹簧134的两端接合于一制成在推出杠杆132上的弹簧接合部分132a和一制成在顶板1d上的弹簧接合部分。
另一方面,此机构组成得以致推出杠杆132由分离凸轮82的向后移动使之转动,这种移动反向于一如至今所述的由分离凸轮82的向前移动造成的形成空隙的动作。这就是说,组成如下。
如图7之中所示,一板件135设置得以致可以在支承板件126外侧前后滑动一确定的距离。换句话说,一对导引槽孔126a制成在支承板件126上,而一插进每一导引槽孔126a的导引销柱135a固定在板件135上。板件135的前端部分向内弯折以便接合于一与推出杠杆132制成为一体的压下部分132b,而板件135的后端部分向外弯折而朝向分离凸轮82的后部伸出。
(H)操作装置
最后,说明一操作装置9。此操作装置9可抬起和落下光盘升降器22以使得可能在每一台阶上一托盘2上的一CD被插入和弹出并进而打开开启/关闭装置6和操作插入/弹出模态中的推出装置8,以及可抬起和落下检拾器升降器10以选定一有待重放的CD,进而操作空隙形成装置11并在一其中光盘升降器22在重放模态中保持在最低位置处的状态中操作调节装置18。
如图2和11之中所示,各内滑片139(第一控制板件)和各外滑片140(第二控制板件)设置在机壳1左和右边侧板1b和1c的外侧以致可以自由地前后滑动。由于它们在左和右侧处分别是彼此对称的,所以只说明其中一侧。导引槽孔139a和140a分别地制成在内和外滑片139和140的上和下部上,而固定在侧板上的导引销柱158和159分别地插进导引槽孔139a和140a二者,并具有装接于它们的各止动圆环。
一对用于以6步使检拾器升降器10的一对销柱77向上步进的台阶式槽缝141(位置控制部分)—此各销柱77从各铅直槽缝78中伸出—制成在内滑片139的后部上。一对用于以6步使光盘升降器20的一对销柱22b向上步进的台阶式槽缝142(位置控制部分)—各销柱22b从各铅直槽缝25中伸出—制成在内滑片139的前部上,而用于在重放模态中把光盘升降器22保持在最低位置处和使得只是检拾器升降器10抬高和降下的各底部槽缝143分别在各台阶式槽缝142下面与之连续地制成在一起。
另一方面,只有乃是光盘升降器12各较长销柱的一对销柱22b插入其中的各槽缝制成在外滑片140上。这就是说,一对用在插入/弹出模态中以便把一对销柱22b放入各台阶式槽缝142并使之上下移动的四角形槽缝144,一对用在重放模态中以便把销柱22b放入各底部槽缝143并使它们保持在最低位置处的水平直线形槽缝145,以及一对用于通过在任一方向上滑动外滑片140、借助于各斜坡表面146a和146b使各销柱22b上下移动以便变换这对销柱22b在这对台阶式槽缝142与这对底部槽缝143之间的位置的45°倾斜变换槽缝146(模态变换部分),这三对槽缝分别地彼此接续地制成在一起。
由于如果各重放模态槽缝145制成在同一铅直位置上,这些槽缝就会彼此叠置而成为彼此接续的,所以各重放模态槽缝145、各插入/弹出模态槽缝144、各底部槽缝143、各台阶式槽缝142以及有待插进它们的各销柱都在高度上是彼此不同的。
外滑片140的上边后部垂直地向内弯折以形成一伸出部分140b。一退让切口部分139b和一退让槽缝147分别地制成在内滑片139和侧板1b的各自后部上以致这一伸出部分140b可以与外滑片140一起移动。
为了使得分离凸轮82无论分离凸轮82与检拾器升降器10一起上下移动的高度位置如何都与外滑片140一起滑动,一接合沟槽82s如图2之中所示在分离凸轮82后部外侧表面上沿着铅直方向制成而伸出部分140b可滑动地配装到接合沟槽82s之中。再有一接合部分140c是通过朝向机壳1底板1e下面弯折左边外滑片140的前部而制成的。
此接合部分140c向后压紧压下部分70c并当外滑片140向后滑动时顶住复位弹簧69的压紧力而打开挡板64。
下面,说明一用于使左和右两内滑片139与左和右外滑片140彼此同步地同时滑动的驱动机构。如图2与6之中所示,两根联接轴件148和149通过机壳1底板1e后部下面的两对轴承可转动地受到支承。
小齿轮150和151分别地固定于联接轴件148和149的两端,而这些小齿轮150和151分别地啮合于制成在各内滑片139和各外滑片140后部下面部分上的齿条139c和140d。齿轮152和153分别地固定在联接轴件148和149上,而操作马达154和155各自以齿轮连接于这些齿轮152和153。这就是说,它们的组成如下。
操作马达155和154安装在配装在机壳1后部右侧处的支承板件126内侧的上部和下部位置处,而这些马达155和154的输出轴通过设置在支承板件126内侧的两套减速齿轮装置156和157分别地以齿轮连接于齿轮152和153。以上提及的实施例之中本发明的卡持装置包括各板簧2e和各压紧部分2f,以及松脱装置,而分离装置包括各分离凸轮82。
下面说明这样一种光盘放送机的说明。
(I)操作的整体组成
光盘放送机的操作由三种操作组成,包括插入一CD到光盘储放部分3、从光盘储放部分3弹出一CD和重放一CD,这种操作可以选定和重放出自储放在光盘储放部分3之中的许多CD的一个CD。
(J)插入CD
在插入一CD到光盘储放部分3的情况下,选定一给定于一托盘2的号码(按照从顶部到底部的高度顺序给定于各托盘2号码1至6)并按下一未画出的号码按钮比如按钮“2”,而后按下一未画出的插入按钮。
操作马达154输出轴的转动被传递给减速齿轮装置156和联接轴件148以及一对内滑片139滑动的动作,以及操作马达155输出轴的转动被传递给减速齿轮装置157和联接轴件149以及一对外滑片140滑动的动作,是彼此分别和独立完成的。
如果当一对销柱22b进入外滑片140的一对插入/弹出模态槽缝144并比如如图12之中所示一对销柱22b处在插入/弹出模态中的模态变换位置处时压下一按钮,则内滑片139向后移动并从而如图13(a)之中所示一对销柱22b各自从台阶式槽缝142的底部抬高到第二台阶,而与此同时,光盘升降器22也会抬高而一在从顶部算起第二托盘2上的CD被设定在推出杠杆132的高度。
此时检拾器10也同时抬高,但这一动作并非必需。当内滑片139被进一步向后移动时,检拾器升降器10与各销柱22b一起抬高而第三至第六托盘又按顺序达到推出杠杆132的高度。
接着,当外滑片140向后移动直至销柱22b从图13(a)的待用位置达到插入/弹出模态槽缝144前后方向上的一中间位置为止时,由于外滑片140的接合部分140c向后压紧图2之中所示底板1e下面的压下部分70c,所以纵向滑板70的移动通过杠杆72被传递给侧向滑板66而侧向滑板66顶住复合弹簧69的拉力向左边移动,以及挡板64抬高和插入/弹出孔口4被打开,如图17(b)之中所出。
由于因以上动作挡板64被打开而从顶部算起第二托盘2如上所述已经达到与推出杠杆132一样的高度,所以当如图17(a)之中所示企图把一CD 171插入上部和下部滚轮35与36之间时,一未画出的配置在挡板64这一侧中心上的传感器可检测出CD 171而传动马达46开始转动。
由于传动马达46的扭力通过各齿轮被传递给滚轮36,所以CD 171如图18之中所示被拉入滚轮36与由弹簧38压紧于滚轮36的滚轮35之间而CD通过滚轮35和36的转动被插放到第二托盘2上,但是由于CD 171只在刚刚离开滚轮35和36时被插入的,所以它由一对依靠各推入弹簧60压向中心的铅直滚轮57再推入几毫米。
CD 171由一对板簧2e的捕捉部分2f捕捉在托盘2上。当CD 171离开滚轮35和36时,一未画出的限位开关工作而传动马达46停止转动,并在同时外滑片140向前移动和返回到图13(a)的待用位置,因此曾经被向后压紧的压下部分70被松脱而挡板64由于返回弹簧69的作用而被关闭。
在一对销柱22b占有台阶式槽缝142的另一高度位置(从底部算起第一或第三至第六)的情况下,一CD也可以通过与以上所述一样的操作予以插入。
(K)弹出CD
在从光盘储放部分3之中弹出一CD的情况下,比如按下号码按钮“2”和弹出按钮。此时,以与插入一样的方式,销柱22b比如从图12插入/弹出模态中的变换位置被移动到图13(a)的待用位置而从顶部算起第二托盘2上的CD被设定于推出杠杆132的高度。再有以与以上所述一样的方式,当外滑片140向后移动直至各销柱22b达到图13(b)之中所示的位置为止时,挡板64被打开。直至目前的操作完全与插入一CD的操作一样。
下面,当外滑片140进一步向后移动直至各销柱22b达到如图14之中所示的各插入模态槽缝144的前部时,如图19之中所示通过外滑片140后部伸出部分140b以齿轮连接于外滑片140的分离凸轮82向后移动而分离凸轮82的后面压紧板件135的后面向后移动。
于是,板件135的前部向后压紧推出杠杆132的压下部分132b,而推出杠杆132被转动以推出第二CD 171的每一侧。由于滚轮35和36因传动马达46当弹出按钮被按下时也同时被转动这一事实而已经正在转动,所以被推出的CD如图20之中所示被插入在滚轮35和36之间而被弹出。
为了防止弹出的CD 171坠落下来,当CD 171后部的一部分在滚轮35与36之间时,一未画出的限位开关检测出这一点而传动电达停止转动。在此之后,CD 171结果用于从滚轮35与36之间拽出。
当一未画出的传感器检测出CD 171已经被取出时,外滑片140向前移动而各销柱22b从图14的位置返回到图13(a)的待用位置。
于是,由于从分离凸轮82施加给板件135的向后力量被撤掉,所以推出杠杆132由复位弹簧134的弹力使之转动而返回到由图19(a)之中一条实线表明的初始位置,而后,挡板64以与插入一CD之后的同样方式被关闭。
在一对销柱22b占有各台阶式槽缝142的另一高度位置(从底部算起第一或第三至第六)的情况下,一CD也可以通过与以上所述一样的操作予以弹出。
(L)重放CD
为了重放一CD,按下被给以有待重放的一CD的号码的号码按钮比如按钮“2”和重放按钮。于是,内滑片139从图13(a)的状态向前移动而各销柱22b从而降下到插入/弹出模态槽缝144的最低位置以达到模态变换位置,而此后外滑片140向前移动。
于是,各销柱22b通过压紧各变换槽缝146的上部倾斜表面146b而被落下(见图11(c))并被推入各底部槽缝,而同时如图15(a)之中所示这些销柱22b被推入外滑片140的各重放模态槽缝145和变换到重放模态。在此变换期间,检拾器升降器10的一对销柱77停留在各台阶式槽缝141的最低位置处。
各销柱22b此时的位置是重放模态中向插入/弹出模态的变换位置,而当使得外滑片140从此状态向后移动时,各销柱22b通过压紧各变换槽缝146的下部倾斜表面146a而被抬起并可以如图12之中所示返回到插入/弹出模态中的变换位置。
示于图15(a)之中的各销柱22b相对于外滑片140的位置不仅是模态变换位置,而且也是用于只是改变检拾器升降器10的高度和选定有待重放的一CD的CD选定位置。
换句话说,当使得只是外滑片140从图15(a)的位置向后移动时,一对销柱22b看来在各底部槽缝143中相对地向前移动,但实际上都保持在各铅直槽缝25的最低位置处,因而光盘升降器22停留在最低的重放位置处;而另一对由外滑片140遮住而不被看到的销柱77看来沿着各台阶式槽缝141相对地抬高,但实际上沿着各铅直槽缝逐步抬高。
这就是说,当一对销柱22b通过使内滑片139向后移动而被安放在对应于给于各底部槽缝143位置的号码1至6的各位置处时,一对销柱77抬高或降下到对应于在铅直方向上给于的号码1至6的各高度而一对应于相关号码的CD进入到其中它可以被重放的状态。图15(a)是其中一号码为6的CD可以被重放的状态,而图15(b)是其中一号码为1的CD可以被重放的状态。
由于一号码为2的CD如上所述在此被选定,所以一对销柱77如图16(a)之中所示抬高到从顶部算起的第二位置。以上操作的结果是,一有待重放的CD进入其中它可以被重放的状态,而此后的操作在一任何号码的CD被选定的情况下也是一样的并通过移动外滑片140和驱动传动马达46予以实现。
在图16(a)的等待状态之后其中选定一有待重放的号码为2的CD的动作说明如下。一其中销柱22b占有图16(b)外滑片140上位置D,亦即一图16(a)的状态,是等待状态,而此时分离凸轮82在图22的位置处,并且当外滑片140向前移动和销柱22b达到作为第一台阶的位置E时,分离凸轮82向前移动和分离凸轮82后部的下边前端进入从顶部算起的第二与第三托盘2的各自销柱2d之间(至于各销柱2c,同样,分离凸轮82前部的下边前端进入各销柱2c之间而随后的操作以与各销柱2d同样的方式予以实现),以及接着,当销柱22b达到作为第二台阶的位置F,从顶部算起的第二托盘2的销柱2d滑动在第一分离控制部分82c1上并登上上部台阶进入部分82j而分离凸轮82的上边前端进入从顶部算起的第一与第二托盘2的销柱2d之间以进入到图23的状态,再下面,当销柱22b达到作为第三台阶的位置G时,从顶部算起的第一托盘2的销柱2d滑动在第二分离控制部分82c2上并登上分离凸轮82的上部表面82f。由于这一点,当销柱22b达到在第三台阶处的位置G时,如图24之中所示空隙形成在从顶部算起已选定的第二托盘2上面和下面。
当一未画出的传感器检测出销柱22b已经达到图16(b)的位置G时,传动马达46开始转动。由于当操作模态如上所述变换到重放模态时已经形成一种其中一对销柱22b进入各底部槽缝143而扭力提供装置17的杠杆113被压下的状态,所以也已经形成一种状态,其中杠杆113从图28(a)的状态起围绕销柱114反时针转动而板件105抬高和杠杆110围绕轴件109顺时针转动而齿轮112如图28(b)之中所示在啮合于齿轮103b时也啮合于齿轮104。
因此,传动马达46的转动通过主动轴30和齿轮系统103被传递给具有一齿条116b的滑杆116,而滑杆116如图29之中所示向后移动。于是,由于滑杆116下面后部的接合销柱116c可滑动地配装在一槽孔13a之内,卡持装置14被向前转动而当图10(a)的定位销柱119经过乃是拐点的位置C时,肘环弹簧120的压紧力作用在相反方向上而定位销柱119被转动到如图10(b)之中所示的位置a,并且如图24之中所示,上部臂杆和夹板99,以及下部臂杆13和转盘97分别地达到一有待重放的CD以上和以下。
在用平面视图表明这一点时,状态从图30变换到图31。传动马达46由于一未画出的用于检测夹持装置14的转动的限位开关而停止转动。
当外滑片140向前移动直至销柱22b达到作为第四台阶的图16(b)的位置H时,选定的托盘2的销柱2d降下到中间台阶进入部分82k之内从而选定的托盘2和选定的CD降下而选定的CD如图25之中所示登上转盘97。
大体上与此同时,外滑片140和分离凸轮82向前移动,从而调节装置18开始工作而卡持装置14的上部臂杆12由于卡持装置89的作用而被向下移动和有待重放的CD被卡持在转盘97与夹板99之间。
这就是说,卡持操作的详细说明如下。当销柱22b处在位置G处和卡持装置14占有待用位置B时,导引销柱12a如图32之中所示位于导引槽孔125水平部分125a处,而当卡持装置14占有重放位置A,导引销柱12a如图23(a)之中所示移动到导引槽孔125的铅直部分125b,但是由于销柱127a不能退让到分离凸轮82凸轮沟槽82r的退让部分,所以导引销柱12a由于限制杠杆127后部表面的阻滞而不能降下。
下面,当销柱22b移动到位置H时,由于分离凸轮82也向前移动,销柱127a可以退让到如图33(b)之中所示凸轮沟槽82r的退让部分而由弹簧128压紧的限制杠杆127的销柱127a朝着分离凸轮82凸轮沟槽82r的退让部分向上移动和限制杠杆127的后部降下。由于这一点,如图34之中所示,由卡持弹簧89压紧上部臂杆12降下而选定的CD 171如上所述被卡持起来。
卡持装置14的转动中心通过把竖立在底板上的立柱92插进乃是卡持装置14转动中心的空心轴件86而以高精度定位在底板1e上,而定位销柱119被保持在一种其中它由肘环弹簧120使之压靠检拾器升降器的状态之中,并因此,转盘97和夹板99被精确地定位在一环形轨迹上。
另一方面,由于用于导引托持一CD的一托盘2的导引立柱23也以与立柱92同样的方式竖立在底板1e上,所以CD 171也被精确地定位在底板1e上。因此,有待重放的CD 171的中心、转盘97的中心和夹板99的中心彼此精确地重合,而CD 171被可靠地卡持起来。
作为最后的第五台阶,当外滑片140向前移动直至销柱22b达到图16(b)的位置I时,选定的托盘2的销柱2d降下到如图21(a)之中所示下部台阶进入部分82m之中而直至那时一直接触于选定的CD的选定的托盘2如图26之中所示降下以离开选定的CD 171,并在同时,一直压紧选定的CD的板簧2e的承接部分2h由分离凸轮82后部的上部台阶进入部分82j向上推动并从而如图27之中所示松脱选定的CD。在此状态下的一主要部分示于图35(a)和35(b)之中。
由于此时所选定的托盘2下面的各托盘2由分离凸轮82的下侧82h压紧而选定的托盘2上面的各托盘2由螺旋弹簧24向下压紧,可以防止各托盘2由于车辆振动造成的振动。
在选定的CD以这一方式被卡持装置14卡持之后,CD在一种其中卡持装置14如图31之中所示保持在位置A处的状态下予以重放。当主轴马达96首先转动时,CD通过转盘97被转动。
接着,当一用于扫描检拾器组件16的马达165转动时,其转动被传递给螺旋轴件164而光学检拾器162在CD径向上从内向外沿着螺旋164移动,实现了CD的重放。
如上所述,选定的CD 171在与卡持在选定的托盘之上的位置同样的位置处轻易地和平稳地得以重放。因此,不需要像示于图35之中的通常方法中所作的那样通过在平面方向上移动CD来造成某一间隙。进而有可能减小装置的边缘并借以使装置的尺寸较小。
在CD已经重放之后,当螺旋轴件164被倒转而光学检拾器162返回到其初始位置时,扫描马达165停止转动而主轴马达96也停止转动。在此之后,按照与上述程序相反的程序,外滑片140向后移动而分离凸轮82也向后移动。
如图21(b)之中所示,当销柱127a从位置H返回到位置G时,已经处在图33(b)位置处的限制杠杆127销柱127a从分离凸轮82的退让部分脱开并如图33(a)之中所示向下移动而限制杠杆127的后部向上移动。由于这一点,从卡持装置14向外伸出的导引销柱12a沿着导引槽孔125的铅直部分125b被向上推动而卡持装置14进入一种其中它可以被转动的状态。
此后,一未画出的传感器检测出导引销柱12a已经向上移动,传动马达46则在相反方向上被转动到上述方向而卡持装置14被转动到后侧。再有当已经占有图10(b)位置a的定位销柱119经过乃是拐点的位置C时,肘环弹簧120的压紧力作用在相反方向上并如图10(a)之中所示使定位销柱119转动到位置b,以及卡持装置14返回到乃是待用位置的位置B。
由于一未画出的用于检测卡持装置14的转动的限位开关所致,传动马达46停止转动。由于卡持装置14即使在待用位置处也由肘环弹簧120向后压紧,所以它不会受到车辆振动的影响。
此后,当外滑片140向后移动和销柱22b返回到图16(b)的待用位置D时,分离凸轮82也向后移动而所有第一至第三托盘2都降下并返回到其中6个托盘2都不分离的图22状态。
在重放一不是从顶部算起第二CD的CD的情况下,使内滑片139从图16(a)的状态向前或向后移动而使销柱22b相对地移动到给予图1内滑片139的各位置1、3、4、5和6之中的一个,此后外滑片140被滑动而图16(b)的外滑片140上的各位置D至I依次适应于销柱22b,从而可以重复如上所述的同样操作。
如上所述,光盘的被捕捉状态在基本上与光盘的被捕捉位置基本上同一位置处被松脱而不在平面方向上移动,而光盘装设装置从光盘被分离开来。因此,由于有可能通过在与光盘被捕捉位置基本上同一位置处转动光盘而施行重放和录制操作,所以在重放和录制操作期间在径向(平面方向)上移动光盘就成为不必要的了。这样使得在光盘径向上的储放尺寸可能小一些,并因而使得大量减小装置尺寸成为可能。
通过使变换槽缝146长一些,有可能使插入/弹出模态槽缝144的最低位置高一些和使光盘升降器22当销柱22b达到图12的位置时停留在一较高位置处。由于这一点,有可能使一CD的插入/弹出孔口较高一些。
另外,上述实施例一直假定构成光盘储放部分的托盘数目是6,但它也可以少于或多于6。其次,此实施例采用示于图3和4之中的托盘,但也可以采用通过切去图中由各交替的一长两短虚线所表明的部分而获得的一对托持件,只留下托持一CD的外部环形部分的两侧部分而切除铝板2a的中间部分。
上述实施例是一种用于重放声音的光盘放送机,本发明的一种光学录制和/或重放装置适用于此机,但本发明不限于此而可以适用于一种用于录制声音的装置、一种用录制和重放声音的装置或者一种用于录制和/或重放不仅声音还有图像的装置。上述实施例已经在假定各托盘彼此上下码放的方向是铅直方向情况下予以说明,但各托盘彼此上下码放的方向可以是水平方向。此实施例采用尺寸为12cm的光盘,但也可以适合于具有诸如8cm等的另一尺寸的光盘。
Claims (4)
1.一种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包括:
一用于捕捉一光盘的捕捉装置,所述捕捉装置设置在一用于装设光盘的光盘装设装置上,所述捕捉装置包括压靠部分和作用力承接部分,所述压靠部分在光盘的被捕捉状态下靠压所述光盘;
一松脱装置,该松脱装置可施加作用力于所述捕捉装置的作用力承接部分,用于在把光盘装放于一转盘同时保持光盘表面的方向之后松脱由所述捕捉装置所捕捉的光盘的被捕捉状态,所述松脱装置包括一作用力施加部分,所述作用力施加部分在松脱装置相对于光盘装设装置运动时靠压所述作用力承接部分,从而将所述压靠部分从靠压所述光盘的位置移开;以及
一分离装置,用于在光盘被装放在转盘上的条件下把所述光盘装设装置从光盘分离开,所述分离装置包括一作用力施加部分,所述作用力施加部分在分离装置相对于光盘装设装置运动时沿背离所述光盘的方向靠压设置在所述光盘装设装置上的作用力承接部分,从而将所述光盘装设装置从光盘分离开。
2.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其中所述捕捉装置包括一板簧,所述板簧装接于所述光盘装设装置,其一端设置有所述压靠部分,用以推压光盘一圆周部分的表面,且所述板簧上设置有所述作用力承接部分。
3.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其中所述捕捉装置包括至少两个彼此分开的构件,所述各构件装接于所述光盘装设装置上并分别设置有所述压靠部分和作用力承接部分。
4.按照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其中所述捕捉装置包括一压靠光盘一圆周部分的一表面的第一板簧,和一压靠光盘的所述圆周部分的另一表面的第二板簧,所述第一和第二板簧装接于所述光盘装设装置,第一和第二板簧的一端设置有所述压靠部分,且第一和第二板簧上分别设置有所述作用力承接部分。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76288/1999 | 1999-09-29 | ||
JP27628899A JP3978949B2 (ja) | 1999-09-29 | 1999-09-29 | ディスクの記録及び/又は再生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335989A CN1335989A (zh) | 2002-02-13 |
CN1180419C true CN1180419C (zh) | 2004-12-15 |
Family
ID=1756737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08025916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80419C (zh) | 1999-09-29 | 2000-09-28 | 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3) | US6724713B1 (zh) |
JP (1) | JP3978949B2 (zh) |
CN (1) | CN1180419C (zh) |
DE (1) | DE10083290B3 (zh) |
WO (1) | WO2001024177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3813607B2 (ja) * | 2003-11-26 | 2006-08-23 | 松下電器産業株式会社 | 光ピックアップ装置および光ディスク記録再生装置 |
JP2005310206A (ja) * | 2004-04-16 | 2005-11-04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 ディスク装置 |
JP4487885B2 (ja) | 2005-08-16 | 2010-06-23 |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 光ディスク装置 |
US7817504B2 (en) | 2006-01-20 | 2010-10-19 |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oration | Disk apparatus |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H0419633Y2 (zh) | 1985-11-30 | 1992-05-06 | ||
JPH0435271A (ja) | 1990-05-25 | 1992-02-06 | Matsushita Electric Ind Co Ltd | 水平偏向回路 |
JPH0486244A (ja) | 1990-07-31 | 1992-03-18 | Niyuumo Kogyo Kk | 革製表皮を有するクッション材の作成方法 |
JPH087569Y2 (ja) * | 1990-11-29 | 1996-03-04 | 富士通テン株式会社 | ディスクプレーヤ |
JP3305034B2 (ja) | 1993-03-02 | 2002-07-22 |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 ディスク装置 |
JPH07141750A (ja) | 1993-11-16 | 1995-06-02 | Alpine Electron Inc | 選択式ディスク装置 |
TW299063U (en) | 1996-08-20 | 1997-02-21 | Ind Tech Res Inst | Multi-disk disk changer |
JP3514588B2 (ja) | 1996-08-23 | 2004-03-31 |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 ディスク装置 |
US6198716B1 (en) * | 1996-12-03 | 2001-03-06 | Sanyo Electric Co., Ltd. | Disk player including a disk chucking mechanism and plate separator device |
JP3522504B2 (ja) * | 1997-09-08 | 2004-04-26 | アルパイン株式会社 | ディスク選択機能を有するディスク装置 |
JP3818612B2 (ja) * | 1998-03-20 | 2006-09-06 |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 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
CN1238854C (zh) | 1998-07-30 | 2006-01-25 | 富士通天株式会社 | 记录媒体的再生装置 |
-
1999
- 1999-09-29 JP JP27628899A patent/JP3978949B2/ja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0
- 2000-09-28 WO PCT/JP2000/006679 patent/WO2001024177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00-09-28 US US09/831,884 patent/US6724713B1/en not_active Ceased
- 2000-09-28 DE DE10083290.3T patent/DE10083290B3/de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0-09-28 CN CNB008025916A patent/CN1180419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 2000-09-28 US US11/407,396 patent/USRE42041E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0-09-28 US US11/984,087 patent/USRE42763E1/en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DE10083290B3 (de) | 2015-02-19 |
US6724713B1 (en) | 2004-04-20 |
USRE42041E1 (en) | 2011-01-18 |
JP3978949B2 (ja) | 2007-09-19 |
WO2001024177A1 (fr) | 2001-04-05 |
CN1335989A (zh) | 2002-02-13 |
JP2001101762A (ja) | 2001-04-13 |
USRE42763E1 (en) | 2011-09-27 |
DE10083290T1 (de) | 2001-12-1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27072C (zh) | 光盘驱动装置 | |
CN1248218C (zh) | 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 | |
CN1394336A (zh) | 记录再生装置的装盘装置 | |
CN1175767A (zh) | 盘形记录载体的放/录设备、容纳设备以及放/录头机架 | |
CN1577564A (zh) | 碟片装置 | |
CN1236443C (zh) | 盘录-放设备 | |
CN1180419C (zh) | 光盘录制和/或重放装置 | |
CN1221181A (zh) | 盘设备 | |
CN1697056A (zh) | 记录媒体驱动装置 | |
CN1224035C (zh) | 光盘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 |
CN1926617A (zh) | 装卡装置 | |
CN1161776C (zh) | 盘片支承板和盘片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 |
CN1183533C (zh) | 记录介质的记录和/或重放装置 | |
CN1313594A (zh) | 盘支承板件,盘更换机构,以及盘记录和/或重放装置 | |
CN2802652Y (zh) | 盘片播放装置 | |
CN1142668A (zh) | 盘播放器-换盘器 | |
CN1224032C (zh) | 光盘记录-再现装置 | |
CN1143803A (zh) | 盘传送设备 | |
CN1143802A (zh) | 盘传送装置 | |
CN1691190A (zh) | 车载播放器 | |
CN1398403A (zh) | 盘记录和/或播放装置 | |
CN1967693A (zh) | 盘装置 | |
CN1160721C (zh) | 记录媒体再生装置 | |
CN100342442C (zh) | 盘播放和/或记录装置中的盘定心机构 | |
CN1237534C (zh) | 盘片夹持装置及盘片记录和/或再现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17 |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41215 Termination date: 2012092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