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29217C - 采用柔性板形构件控制通风的汽车空调装置 - Google Patents
采用柔性板形构件控制通风的汽车空调装置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329217C CN1329217C CNB021575207A CN02157520A CN1329217C CN 1329217 C CN1329217 C CN 1329217C CN B021575207 A CNB021575207 A CN B021575207A CN 02157520 A CN02157520 A CN 02157520A CN 1329217 C CN1329217 C CN 1329217C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plate type
- type member
- air conditioning
- conditioning device
- exhaust outle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Expired - Fee Related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664—Construction or arrangement of damper doors
- B60H1/00692—Damper doors moved by translation, e.g. curtain doors
-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H—ARRANGEMENTS OF HEATING, COOLING, VENTILATING OR OTHER AIR-TREAT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ASSENGER OR GOODS SPACES OF VEHICLES
- B60H1/00—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HVAC] devices
- B60H1/00642—Control systems or circuits; Control members or indication devices for heating, cooling or ventilating devices
- B60H1/00664—Construction or arrangement of damper doors
- B60H2001/00728—Film door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Conditioning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一种汽车空调装置,包含一限定沿允许通风的第1方向延伸的空间的风道(1);和一设置在上述风道并沿与上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延伸的引风道(8)。一设置在上述空间并沿引风道移动以控制上述空间通风的可动板形构件(6)。上述板形构件在第1方向带有挠性。上述板形构件可用于调节在上述第2方向相互平行的通风道上述通风道通(4,5)风量比例的构件。上述板形构件还可用于调节从风道的排风口(13,14,15)排出的与不同的空调模式相应的风量。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汽车空调装置,特别涉及控制空调装置内的通风。
背景技术
这种空调装置由于装在汽车有限的狭小空间内,因此要求外形极小。为了满足空调装置小型化的要求,将各装置组装在指定允许通风空间的较狭小风道内。通常情况下,风道内的空间分成数条通风道。在这些通风道中分别配置有如冷却器及加热器,调整通过空间的气体状态。在风道的出口分支成数个排风口。经冷却器或加热器调整状态后的气体由以上排风口排出。组装在风道内的各装置包括相对通风道调节通风量比例的调节器和调节排风口排风量比例的调节风门。这种调节风门由刚性板制成,在风道的空间内,以其一端为中心进行转动。
但要转动这样的调节风门,需要确保风道内具有较大的空间,因此,风道的小型化,进而给空调装置小型化设计带来很大障碍。
如特开平9-99725号公报中公开展示了采用滑动式门及旋转式门替代调节风门的调节方式。然而,由于滑动式门及旋转式门为刚性结构,在移动形态及移动方向方面无互换性,从而很大程度上限制了空调装置设计的自由度。另外,在动式门中,为了滑动,需要很大空间,在旋转式门中,为了设置也需很大空间,因此,不利于空调装置的小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设计自由度大,且以有利于小型化结构,实现装置内通风控制的汽车空调装置。
本发明的另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简易结构,实现调节风道内通风道通风量比例的机构的上述汽车空调装置。
本发明的再一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利用简易结构,实现调节风道各排风口开口度的机构的上述汽车空调装置。
根据本发明,提供一种汽车用空调装置,包括:限定沿允许通风的第1方向延伸的空间的风道;与所述风道相组合,在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延伸的引风道;在第1方向带有挠性并且在所述引风道中被导向以控制所述空间通风的可动板形构件;以及将所述板形构件在所述第2方向上移动的驱动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形构件具有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相互对置的第1和第2面,所述第1面具有大致为平面的形状,所述第2面具有多个在所述第2方向上相互间隔地配置并且沿与所述第1和第2方向垂直的第3方向延伸的山部;所述驱动装置具有直接与所述山部啮合并且在转动时在所述第2方向上移动所述板形构件的齿轮。
附图说明
图1为与本发明第1实施例相关的汽车空调装置概略剖面图;
图2为图1空调装置上板形构件的斜视图;
图3为表示图1空调装置风量比例调节部一工作状态的概略局部剖面图;
图4为表示图1空调装置风量比例调节部另一工作状态的概略局部剖面图;
图5为表示图1空调装置风量比例调节部另一工作状态的概略局部剖面图;
图6为与本发明第2实施例相关的汽车空调装置概略剖面图;
图7为图6空调装置上板形构件的斜视图;
图8为图6空调装置上排风口控制板形构件的斜视图;
图9为表示图6空调装置的VENT模式的板形构件工作状态的概略局部剖面图;
图10为表示图6空调装置的两级模式的板形构件工作状态的概略局部剖面图;
图11为表示图6空调装置的FOOT模式的板形构件工作状态的概略局部剖面图;
图12为表示图6空调装置DEF-FOOT模式的板形构件工作状态的概略局部剖面图;
图13为表示图6空调装置DEF模式的板形构件工作状态的概略局部剖面图;
图14为与本发明第3实施例相关的汽车空调装置的概略剖面图;
图15为图14空调装置的风量比例调节用板形构件的斜视图;
图16为图14空调装置排风口控制用板形构件的斜视图;
图17为图14空调装置板形构件驱动方式的结构图;
图18为板形构件驱动方式第1变化例的结构图;
图19为板形构件驱动方式第2变化例的结构图;
图20为板形构件驱动方式第3变化例的结构图;
图21为表示图14空调装置风量比例调节部一工作状态的概略局部剖面图;
图22为表示图14空调装置风量比例调节部另一工作状态的概略局部剖面图;
图23为表示图14空调装置风量比例调节部另一工作状态的概略局部剖面图;
图24为表示图14空调装置在VENT模式下排风口控制部工作状态的概略局部剖面图;
图25为表示图14空调装置处于两级模式下排风口控制部工作状态的概略局部剖面图;
图26为表示图14空调装置处于FOOT模式下排风口控制部工作状态的概略局部剖面图;
图27为表示图14空调装置处于DEF-FOOT模式下排风口控制部工作状态的概略局部剖面图;
图28为图14空调装置处于DEF模式下排风口控制部工作状态的概略局部剖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照图1-5,说明与本发明第1实施例相关的汽车空调装置。
图1中风道1指定着从图下方大致朝着上方的第1方向延伸的空间。
在风道1内,按第1方向即通风方向顺序,设置有作为冷却器的冷媒蒸发器2和作为加热器的加热器3。在蒸发器2和加热器3之间,分路形成使通过蒸发器2的气体通过加热器3的暖风道4和旁路通过加热器3的冷风道5。暖风道4和冷风道5并联设在与第1方向交叉或直交的第2方向(图1的左右方向)。
在蒸发器2与加热器3之间,设有调节两个风道,即暖风道4及冷风道5通风量比例的作为风量比例调节手段的第1板形构件6。第1板形构件6被设置成可沿第2方向,具体讲,沿箭头A所示方向(以下称“移动方向A”)移动。第1板形构件6沿着带有弯曲部7的槽状引风道8导向。引风道8设在与第1方向及第2方向交叉或直交的第3方向(与图1的图面垂直方向)的第1板形构件6的两侧。
第1板形构件6用挠性树脂形成如图2所示的形状。这样,可为第1板形构件6提供沿第3方向延伸的轴心周边的挠性。这也可以认为第1板形构件6在移动方向A处具有柔软性。本文称这种状态为“「第1板形构件6在第1方向具有挠性」。
第1板形构件6的侧面6a实际上为平面形状(图2下面侧),其它面为凹凸形状11。在凹凸形状11处,相互有序地形成向第3方向延伸的多个山部9和多个谷部10。换言之,山部9在第2方向即移动方向A处,按一定间隔形成。在山部9的相互间,即对应谷部10的部分,第1板形构件6带有挠性。凹凸形状11排列有序,因此,可与齿轮或齿形构件啮合。另外,山部9被形成为带有中间空心9a的中空结构,从而保证了第1板形构件6的轻型化。这样,第1板形构件6通过表面凹凸从结构上使第2及第3方向拥有刚性。
配设第1板形构件6,使形成该凹凸形状11的面朝向蒸发器2侧,形成平面状的面6a朝向加热器3侧,如图1所示可沿引风道8移动。如,在对应引风道8弯曲部7的位置上,设有与第1板形构件6的凹凸形状11啮合的齿轮12。通过转动齿轮12,可将第1板形构件6沿移动方向A,按所要求移动量移动。此时,第1板形构件6,第3方向的两侧部沿引风道8滑动。
在风道1内加热器3的下游,设有DEF排风口13,VENT排风口14及FOOT排风口15。以上排风口13,14,15的开口度控制,采用拥有与上述第1板形构件6相同构造的移动式第2板形构件16完成。第2板形构件16带有一个开口17,可沿着设在横方向两侧的引风道18进行移动控制,由此可以选择所定目标的排风口。第2板形构件16也是通过与其一面形成的凹凸形状啮合的齿轮19的旋转进行移动控制。
在该汽车空调装置中,第1板形构件6由于在第1方向带有挠性,因此,可将引风道8设计成为实质上能自由弯曲状,设计的自由度很大。如图1所示,如果形成成带有弯曲部7的引风道8,即使蒸发器2与加热器3的间隔比较狭小,也不用加大或延长风道1,可移动规定量地在其狭小的空间内设置第1板形构件6。因此,不需要现有技术的旋转式调节风门那样大的旋转用空间,该部分可小型化,可实现风道的小型化,以及汽车空调装置本体的小型化。
另外,第1板形构件6在第2及第3方向通过凹凸形状11可以提供刚性,因此,即便在第1板形构件6移动时,以及第1板形构件6受到风压时,也可以防止不必要的变形,并发挥出规定风量的控制机能。从而在发挥出作为目标的所希望的风量比例调节机能的同时,还可以满足小型化的要求。
有关风量比例调节,更具体地讲,可按图3~5所示进行。
图3表示通过蒸发器2但不经加热器3的冷风比例为100%(最大冷风)的状态,即表示将第1板形构件6在引风道8移动至暖风道4侧的端部,完全切断暖风道4的状态。
图4表示冷风和暖风比例为50∶50的状态,即表示第1板形构件6位于引风道8的中间位置,冷风道5和暖风道4各为半开状态。
图5表示通过加热器3的暖风比为100%(最大热风)状态,即表示第1板形构件6在引风道8移动至冷风道5侧的端部,完全切断冷风道5的状态。
这样通过移动第1板形构件6,可顺利地对各模式进行控制。
采用上述汽车空调装置,可以将拥有柔性的第1板形构件6沿带有弯曲部7的引风道8移动,因此,可以大幅度提高设计的自由度,而且,可以进一步促进该部分的小型化。从而实现风道1的小型化,以及汽车空调装置整体更加小型化。
参照图6-13,说明与本发明第2实施例相关的汽车空调装置。
图6中指定了风道31从图下方大致朝着上方的第1方向延伸的空间。在风道31内,按第1方向即通风方向顺序,设置有作为冷却器的冷媒蒸发器32和作为加热器的加热器33。在蒸发器32和加热器33之间,分路形成使通过蒸发器32的气体通过加热器33的暖风道34和旁路通过加热器33的冷风道35。暖风道34和冷风道35并联设在与第1方向交叉或直交的第2方向(图6的左右方向)。
在蒸发器32与加热器33之间,设有调节两个风道、即暖风道34及冷风道35通风量比例的作为风量比例调节手段的第1板形构件36。第1板形构件36被设置成可沿大致第2方向,具体讲,沿箭头A所示方向(以下称“移动方向A”)移动。第1板形构件36沿着带有弯曲部37的槽状引风道38导向。引风道38设在与第1方向及第2方向交叉或直交的第3方向(与图6的图面垂直方向)的第1板形构件36的两侧。
第1板形构件36用挠性树脂形成如图7所示的形状。这样,可为第1板形构件36提供沿第3方向延伸的轴心周边的挠性或柔性。这也可以认为第1板形构件36在移动方向A处具有柔软性。本文称这种状态为「第1板形构件36在第1方向具有挠性」。
第1板形构件36的侧面36a实际上为平面板(图7下面侧),其它面为凹凸形状41。在凹凸形状41处,相互有序地形成向第3方向延伸的多个山部39和多个谷部40。换言之,山部39在第2方向即移动方向A处,相互按一定间隔形成。在山部39的相互间,即相对谷部40的部分,第1板形构件36带有挠性。凹凸形状41排列有序,因此,可与齿轮或齿形构件啮合。另外,山部39形成为带有中间空心39a的中空结构,从而保证了第1板形构件36的轻型化。这样,第1板形构件36通过表面凹凸从结构上使第2及第3方向拥有刚性。
配设第1板形构件36,使形成其凹凸形状41的面朝向蒸发器32侧,形成平面状的面36a朝向加热器33侧,如图6所示,可沿引风道38移动。如,在对应引风道38的弯曲部37位置,设有与第1板形构件36的凹凸形状41啮合的齿轮42。通过转动齿轮42,可将第1板形构件36沿移动方向A,仅移动所要求移动量。此时,第1板形构件36,其第3方向两侧部沿引风道38滑动。
在风道31内加热器33的下游设有DEF排风口43、VENT排风口44及FOOT排风口45。以上排风口43,44,45的开口度控制,采用拥有与上述第1板形构件36相同结构的移动式第2板形构件46完成。
第2板形构件46用挠性树脂形成如图8所示形状。这样,可为第2板形构件46提供沿第3方向延伸的轴心周边的挠性或柔性。这也可以认为第2板形构件46在移动方向B处具有柔软性。本文称这种状态为“「第2板形构件46在第1方向具有挠性」。
第2板形构件46的侧面46a实际上为平面形状(图8下面侧),其它面为凹凸形状52。在凹凸形状52处,相互有序地形成向第3方向延伸的多个山部50和多个谷部51。换言之,山部50在第2方向即移动方向A处,相互按一定间隔形成。山部50的相互间,即相对谷部51的部分,第2板形构件46带有挠性。凹凸形状52排列有序,因此,可与齿轮或齿形构件啮合。另外,山部50被形成为带有中间空心50a的中空结构,从而保证了第2板形构件46的轻型化。这样,第1板形构件46通过表面凹凸,从结构上使第2及第3方向拥有刚性。
配设第2板形构件46,使形成该凹凸形状52的面朝向加热器33侧,使形成平面状的面46a朝向排风口43、44、45侧,可沿槽状引风道48移动设置。如,在对应引风道48弯曲部47的位置上,设有与第2板形构件46的凹凸形状52啮合的齿轮49。通过转动齿轮49,可将第2板形构件46沿移动方向A,按所要求移动量移动。此时,第2板形构件46,第3方向两侧部沿引风道48滑动。
第2板形构件46,其横向两侧沿引风道48滑动,通过该滑动控制排风口43、44、45的开口度。并通过根据其滑动状态变化形状的第2板形构件46的内面(下面46a侧)及因上述滑动位置变化的第2板形构件46的移动方向端部54、55及开口部47,调节各排风口的开口度。另外,通过板形构件的内面及移动方向端部54、55,为暖风及混风后的气体提供希望的最佳风向。
在图9所示的VENT模式下,第2板形构件46的移动方向端部54移动至引风道48的端部,在此状态下,开口部47的位置与VENT排风口44基本一致,只有VENT排风口44打开,其它排风口43、45关闭。在该模式下,通过蒸发器2的冷风只从VENT排风口44排出。另外,该模式下,在冷媒至VENT排风口44的流路处,没有第2板形构件46,因此,可以防止压力损失。
在图10所示的双级模式下,第2板形构件46移动至开口部47将VENT排风口44和FOOT排风口45部分打开的位置处。为此,DEF排风口43由第2板形构件46完全关闭。另外,从混风道57至VENT排风口44侧的流路处没有第2板形构件46。由混风道57混合的气体顺畅地进入VENT排风口44、FOOT排风口45。另外,由第2板形构件46的端部55及从该端部55至开口47的边部56的弯曲内面,提供进入VENT排风口44、FOOT排风口45的风向。
在图11所示的FOOT模式下,第2板形构件46移至开口部47与FOOT排风口45基本一致的位置处。另外,DEF排风口43及VENT排风口44,由第2板形构件46完全关闭。
在图12所示的DEF-FOOT模式下,第2板形构件46移至端部54打开部分DEF排风口43的位置。另外,此时开口47部的一部分与低位排风口45一部分相一致,从而,FOOT排风口45的一部分打开。排风口控制第2板形构件46的端部55伸出,关闭部分暖风道34。但是,开口47部的一部分仍延伸至暖风道34内。为此,通过加热器33的部分气体,通过第2板形构件46的开口部47直接进入FOOT排风口45侧。并为受阻第2板形构件46的气体提供进入混合风道57内的风向。
在图13所示DEF模式下,第2板形构件46的端部55移至引风道48的端部。在此状态下,端部54处于完全打开DEF排风口43的位置。为此,只有DEF排风口43打开,VENT排风口44、FOOT排风口45由第2板形构件46完全关闭。在此模式下,与DEF-FOOT模式相同,开口47起到通过加热器33后暖风的通风口的作用。另外,为受阻第2板形构件46的气体提供进入图13左右的风向。从而空气分开进入混风道57侧及开口部47侧。
第2板形构件46向第1方向移动时,端部54、55的位置及开口47的位置随之移动,如上所述,可按照各模式调节排风口43、44、45的开口度。另外,采用第2板形构件46,可按照各模式向排风口侧提供最佳的风向。因此,可大幅度减少压力损失。
若采用上述汽车空调装置,通过在带有柔软性的第2板形构件46上设置开口部47,并通过向第1方向移动第2板形构件46,可按照各模式调节各排风口43、44、45的开口度。从而实现风道31的小型化,进而达到实现汽车空调装置整体小型化。
前面就移动第2板形构件46调节各排风口43、44、45的开口度进行了说明。下面就控制各排风口43、44、45的风向加以说明。
如上所述,第2板形构件46,根据其移动状态而改变形状。此时,通过第2板形构件46的内面(下面46a侧)、第2板形构件46的移动方向端部54、55、及开口47的边部56,向风道31内的气体提供最佳风向。在此情况下,第2板形构件46起到控制风向的排风口控制板的作用。
在图9所示的VENT模式下,第2板形构件46移动方向端部54移动至引风道48的端部。在此状态下,开口部47的位置与VENT44基本一致,只有VENT44打开,其它排风口43、45被关闭。另外,在混风道57与VENT排风口44之间,不存在第2板形构件46。为此,通过蒸发器32的冷风,形成由冷风道35穿过混风道57及引风道48之间排风口44的风道。
在图10所示双级模式下,第2板形构件46移动到开口47打开部分VENT排风口44和FOOT排风口45的位置。DEF排风口43由第2板形构件46完全关闭。另外,从混风道57至排风口44侧的风道处不存在第2板形构件46。为此,由混风道57混合的气体与上述VENT模式时一样,可顺畅进入VENT排风口44、FOOT排风口45。另外,由第2板形构件46的端部55及从该端部55直至开口部47边部56弯曲的内面,提供进入VENT排风口44、FOOT排风口45的风向。
在图11所示FOOT模式下,第2板形构件46移动到开口部47与FOOT排风口45基本一致的位置。另外,DEF排风口43及VENT排风口44由第2板形构件46完全关闭。第2板形构件46的端部56只需向通过加热器33的暖风道34内稍微延伸,就可缩短风向大致成直角的通风道,减少压损,确保充分的低位风量。为此,通过加热器33的暖风,将经过引风道48顺畅进入FOOT排风口45。另外,由端部55及从端部55至边部56弯曲的内面,对通过第2板形构件46的端部55侧的暖风,提供最佳进入FOOT排风口45的风向。
在图12所示的DEF-FOOT模式下,第2板形构件46移动至端部54打开部分DEF排风口43的位置。此时,开口部47的一部分与FOOT排风口45的一部分相一致,因此,FOOT排风口45部分打开。另外,第2板形构件46的端部55伸出,关闭部分暖风道34。但开口部47要延展至暖风道34内。为此,通过加热器33的部分气体,经第2板形构件46的开口47,会直接进入FOOT排风口45侧。另外,为受阻第2板形构件46的气体提供进入混合风道57内的风向。在该模式下,由于开口部47暖风不混合,形成直接进入FOOT排风口45的通风口,因此,可显著减少压损。
在图13所示的DEF模式下,第2板形构件46的端部55移动至引风道48的端部。在此状态下,端部54处于完全打开DEF排风口43的位置。为此,只有DEF排风口43打开。此模式也与DEF-FOOT模式相同,开口部47起到暖风通风口的作用。另外,为受阻第2板形构件46的气体提供进入图13左右的风向。因此,将气体分开给混合风道57侧及开口47侧。
若使用上述汽车空调装置,设置风向控制板,将根据各模式移动并改变形状及位置的第2板形构件46的部分作为对混合后的气体及暖风提供希望的最佳风向,因此,可大幅度减少通风道31内的压损,并确保需要的风量。从而可以实现能排出设定的希望温度的气体的具有最佳调温性的汽车空调装置。
参照图14-28,说明与本发明第3实施例相关的汽车空调装置。
图14中指定了风道61从图下方大致朝着上方的第1方向延伸的空间。
在风道61内,按第1方向即通风方向顺序设置有作为冷却器的冷媒蒸发器62和作为加热器的加热器63。在蒸发器62和加热器63之间,分路形成使通过蒸发器62的气体通过加热器63的暖风道64和旁路通过加热器63的冷风道65。暖风道64和冷风道65并联设在与第1方向交叉或直交的第2方向(图14的左右方向)。
在蒸发器62与加热器63之间,设有作为调节两个通风道,即暖风道64及冷风道65通风量比例的风量比例调节手段的第1板形构件66。第1板形构件66被设置成可沿大致第2方向,具体讲,沿箭头A所示方向(以下称“移动方向A”)移动。第1板形构件66沿着带有弯曲部67的槽状引风道68导向。引风道68设在与第1方向及第2方向交叉或直交的第3方向(与图14的图面垂直方向)的第1板形构件66的两侧。
第1板形构件66采用挠性树脂,形成如图15所示的形状。为这样,可为第1板形构件66提供沿向第3方向延伸的轴心周边的挠性或柔性。这也可以认为第1板形构件66在移动方向A处具有柔软性。本文称这种状态为「第1板形构件66在第1方向具有挠性」。
第1板形构件66的侧面66a实际上为平面形状(图15下侧),其它面为凹凸形状71。在凹凸形状71处,相互有序地形成向第3方向延伸的多个山部69和多个谷部70。换言之,山部69在第2方向即移动方向A处,相互按一定间隔形成。在山部69的相互间,即对应谷部70部分,第1板形构件66带有挠性。凹凸形状71排列有序,因此可与齿轮或齿形构件啮合。另外,山部69被形成为带有中间空心69a的中空结构,从而保证了第1板形构件66的轻型化。这样,第1板形构件66通过表面凹凸,从结构上使第2及第3方向拥有刚性。
配设第1板形构件66,使形成该凹凸形状71的面朝向蒸发器62侧,使形成平面状的面66a朝向加热器63侧,如图14所示。可沿引风道68移动,如,在对应引风道68弯曲部67的位置上,设有与第1板形构件66的凹凸形状71啮合的齿轮72。通过转动齿轮72,可将第1板形构件66沿移动方向A,按所要求移动量移动。此时,第1板形构件66,第3方向两侧部沿引风道68滑动。
在风道61内加热器63的下游,设有DEF排风口73,VENT排风口74及FOOT排风口75。以上排风口73、74、75的开口度控制,采用拥有与上述第1板形构件66相同构造的移动式第2板形构件76完成。
第2板形构件76采用挠性树脂形成如图16所示形状。这样,可为第2板形构件76提供沿第3方向沿伸的轴心周边的挠性或柔性。这也可以认为第2板形构件76在移动方向B具有柔软性。本文称这种状态为「第2板形构件76在第1方向具有挠性」。
第2板形构件76的侧面76a实际上为平面形状(图16下面侧),其它面为凹凸形状82。在凹凸形状82处,相互有序地形成向第3方向延伸的多个山部80和多个谷部81。换言之,山部80在第2方向即移动方向A处,相互按一定间隔形成。在山部80的相互间,即相对谷部81的部分,第2板形构件76带有挠性。凹凸形状82排列有序,因此,可与齿轮或齿形构件啮合。另外,山部80被形成为带有中间空心80a的中空结构,从而保证了第2板形构件76的轻型化。这样,第1板形构件76通过表面凹凸,从结构上使第2及第3方向拥有刚性。
配设第2板形构件76,使形成该凹凸形状82的面朝向加热器63侧,使形成平面状的面76a朝向排风口73、74、75侧,沿槽状引风道78移动。如,在对应引风道78弯曲部77的位置上,设有与第2板形构件76的凹凸形状82啮合的齿轮79。通过转动齿轮79,可将第2板形构件76沿移动方向A,仅移动所要求移动量。此时,第2板形构件76,第3方向两侧沿引风道78滑动。
第2板形构件76,其横向两侧部沿引风道78滑动,通过该滑动控制排风口73、74、75的开口度。通过根据其滑动状态变化形状的第2板形构件76的内面(下面76a侧)及因上述滑动通过变化位置的第2板形构件76的移动方向端部84、85及开口部77,调节各排风口的开口度。另外,通过板形构件的内面及移动方向端部84、85,为暖风及混风后的气体提供希望的最佳风向。
如下所述,第1板形构件66,借助具有齿轮72的驱动手段进行移动,板形构件76则借助具有齿轮79的驱动手段进行移动。另外,以下将就第1板形构件66的驱动手段进行说明。如图中用括弧上的参考符号所示,第2板形构件76也可采用同样的驱动手段。
在图17中,与第1板形构件66凹凸形状71啮合的齿轮72,由插入其轴心的齿轮轴88进行固定。齿轮轴88两端可以转动,由安装在风道61壁上的轴承89支撑。另外,在齿轮轴88的端部附近固定有小齿轮90。小齿轮90与齿条91啮合。齿条91与钢丝绳92连接。拉线92与控制杆(图略)连接。使用者(如汽车驾驶员等)操作控制杆时,齿条91将按箭头方向移动,随之,小齿轮90及齿轮72转动,与该齿轮72啮合的第1板形构件66沿引风道68移动。
如图18所示,扇形齿轮93与小齿轮90啮合。钢丝绳92与扇形齿轮93连接。另外,如图19所示,最好将扇形齿轮93与电机调节器连接。在图18及19中,扇形齿轮93按箭头方向摇摆时,齿轮82转动,与齿轮82啮合的第1板形构件66则沿引风道68移动。
如图20所示,齿轮轴88的一端直接与电机调节器94连接,电机调节器94的驱动力直接传给齿轮轴88,驱动第1板形构件66。
图21-23表示为将第1板形构件66用于调节风量比例时的第1板形构件66的移动状态。
图21表示通过蒸发器62但不通过加热器63的冷风比例为100%(最大冷风)的状态,表示第1板形构件66在引风道68内移至暖风道64侧的端部,完全切断暖风道64后的状态。
图22表示冷风和暖风比例为50∶50的状态,表示第1板形构件66位于引风道68的中间位置,冷风道65和暖风道64各打开一半的状态。
图23表示通过加热器63的暖风比例为100%(最大暖风)的状态,表示第1板形构件66在引风道68内移至冷风道65侧端部,完全切断冷风道65的状态。
图24-28表示将带有开口77的第2板形构件76用于排风口控制,即排风口开口度调节时,第2板形构件76的移动状态。
在图24示的VENT模式下,第2板形构件76的移动方向端部84移动至引风道78的端部。在此状态下,开口77的位置与VENT排风口74基本一致,只有VENT排风口74打开,其它排风口73、75关闭。在该模式下,通过蒸发器62的冷风,只有从VENT排风口74排出。另外,在该模式下,在冷风至VENT排风口74的流路处不存在第2板形构件76,因此,可以防止压力损失。
在图25所示的双级模式下,第2板形构件76移动至开口77将VENT排风口74和FOOT排风口75部分打开的位置处。为此,DEF排风口73通过第2板形构件76完全关闭。另外,从混风道87至VENT排风口74侧的流路处不存在第2板形构件76。因此,由混风道87混合的气体,可顺畅地进入VENT排风口74、FOOT排风口75。另外,通过第2板形构件76的端部85及从该端部85至开口部77的边部86的弯曲内面,可以向VENT排风口74、FOOT排风口75提供风向。
在图26所示的FOOT模式下,第2板形构件76移至开口部77与FOOT排风口75基本一致的位置处。另外,DEF排风口73及VENT排风口74,由第2板形构件76完全关闭。
在图27所示的DEF-FOOT模式下,第2板形构件76移至端部84打开部分DEF排风口73的位置。另外,此时部分开口部77与部分FOOT排风口75相一致。因此,部分FOOT排风口75被打开。排风口控制第2板形构件76的端部85突出,关闭部分暖风道64。但是,开口77部分仍延伸至暖风道64内。为此,通过加热器63的部分气体,通过第2板形构件76的开口部77直接进入FOOT排风口75侧。另外,为受阻于第2板形构件76的气体提供进入混合风道87方向的风向。
在图28所示DEF模式下,第2板形构件76的端部85移至引风道78的端部。在此状态下,端部84处于完全打开DEF排风口73的位置。为此,只有DEF排风口73打开,VENT排风口74、FOOT排风口75由第2板形构件76完全关闭。在此模式下,与DEF-FOOT模式相同,开口部77也起到作为通过加热器63后的暖风通风口的作用。另外,为受阻于第2板形构件76的气体提供进入图28左右的风向,因此,将气体分开给混风道87侧及开口77侧。
采用上述汽车空调装置,通过转动齿轮,将板形构件移动至控制通风经路的方向,因此,可以缩小设置空间及工作空间。并使通风道61小型化及汽车空调装置整体小型化。另外,还可简化驱动板形构件的机构的结构及提高设计的自由度。
Claims (19)
1.一种汽车空调装置,包括:限定沿允许通风的第1方向延伸的空间的风道;与所述风道相组合,在与所述第1方向交叉的第2方向延伸的引风道;在第1方向带有挠性并且在所述引风道中被导向以控制所述空间通风的可动板形构件;以及将所述板形构件在所述第2方向上移动的驱动装置;
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形构件具有在所述第1方向上的相互对置的第1和第2面,所述第1面具有大致为平面的形状,所述第2面具有多个在所述第2方向上相互间隔地配置并且沿与所述第1和第2方向垂直的第3方向延伸的山部;所述驱动装置具有直接与所述山部啮合并且在转动时在所述第2方向上移动所述板形构件的齿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间拥有至少两条与所述第2方向并行的通风道,所述板形构件是一个调节所述通风道通风量比例的构件。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汽车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形构件伴随着在所述第2方向的移动,调节所述通风道各开口度。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间设有与所述第2方向并行的暖风道和冷风道,所述板形构件调节所述暖风道和所述冷风道的通过风量比例。
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空间拥有数个与不同空调模式对应的排风口,所述板形构件调节从所述各排风口排出的风量。
6.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形构件在所述第2方向处移动的同时,拥有一个可以调节所述排风口各开口度的开口部。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汽车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开口部起到所述空间的出口作用。
8.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形构件拥有随着所述第2方向的移动可调节所述排风口各开口度的两个端部。
9.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形构件,随着所述第2方向的移动,在所述排风口处起到控制风向的风向控制构件的作用。
10.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形构件带有与所述排风口风向有关的开口部。
11.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汽车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形构件带有与所述排风口风向有关的端部。
1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引风道拥有至少一个在所述第1方向处弯曲的弯曲部。
13.如权利要求12所述的汽车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齿轮相对所述至少一个弯曲部配置。
1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固定在所述齿轮中心并由所述通风道支承的可转动齿轮轴,和固定在所述齿轮轴上的小齿轮及与所述小齿轮啮合并向小齿轮提供转动力的齿条。
15.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固定在所述齿轮中心并由所述通风道支承的可转动齿轮轴,和固定在所述齿轮轴上的小齿轮及与所述小齿轮啮合并向小齿轮提供转动力的扇形齿轮。
1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汽车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驱动装置包括固定在所述齿轮中心并由所述通风道支承并可转动的齿轮轴,及直接与所述齿轮轴连接并向所述齿轮轴提供转动力的电机调节器。
17.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形构件所述第2方向和所述第3方向带有刚性。
18.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板形构件在所述山部相互间对应的部位带有挠性。
19.如权利要求1至16中任一项所述的汽车空调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山部有中空结构。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2)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352999/01 | 2001-11-19 | ||
JP352999/2001 | 2001-11-19 | ||
JP2001352935A JP2003154833A (ja) | 2001-11-19 | 2001-11-19 |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
JP352935/01 | 2001-11-19 | ||
JP2001352999A JP2003154834A (ja) | 2001-11-19 | 2001-11-19 |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
JP352935/2001 | 2001-11-19 | ||
JP355877/2001 | 2001-11-21 | ||
JP355877/01 | 2001-11-21 | ||
JP2001355877A JP2003154835A (ja) | 2001-11-21 | 2001-11-21 |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
JP355876/2001 | 2001-11-21 | ||
JP355876/01 | 2001-11-21 | ||
JP2001355876A JP2003154843A (ja) | 2001-11-21 | 2001-11-21 |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420032A CN1420032A (zh) | 2003-05-28 |
CN1329217C true CN1329217C (zh) | 2007-08-01 |
Family
ID=2748268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B021575207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329217C (zh) | 2001-11-19 | 2002-11-19 | 采用柔性板形构件控制通风的汽车空调装置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EP (1) | EP1312494B1 (zh) |
CN (1) | CN1329217C (zh) |
DE (1) | DE60208642T2 (zh)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180751B2 (en) | 2011-08-18 | 2015-11-10 | Halla Visteon Climate Control Corporation |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7)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4017920A (ja) | 2002-06-20 | 2004-01-22 | Sanden Corp |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
MY130928A (en) * | 2002-10-31 | 2007-07-31 | Sanden Corp | Air conditioning system for vehicles |
DE10347247A1 (de) * | 2003-10-08 | 2005-05-04 | Behr Gmbh & Co Kg | Vorrichtung zum Verschliessen und Freigeben von Luftdurchtritts-Öffnungen |
CN102022809A (zh) * | 2010-12-24 | 2011-04-20 | 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一种调节新风和回风比例的hvac内外循环风门及其调节方法 |
CN102705907B (zh) * | 2012-04-18 | 2014-11-26 | 重庆市金泽鑫科技有限公司 | 商用冷暖环保空调 |
JP6031950B2 (ja) * | 2012-11-08 | 2016-11-24 | 株式会社デンソー | 空気通路開閉装置 |
CN112440680B (zh) * | 2019-08-31 | 2022-08-09 | 比亚迪股份有限公司 | 车辆的空调出风口结构和车辆 |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3170118A (ja) * | 1986-12-29 | 1988-07-14 | Nippon Denso Co Ltd |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の内外気切換機構 |
JPS63180512A (ja) * | 1987-01-21 | 1988-07-25 | Nippon Denso Co Ltd |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
FR2761011A1 (fr) * | 1997-03-18 | 1998-09-25 | Valeo Climatisation | Dispositif de chauffage-ventilation et/ou climatisation d'un vehicule, comprenant une commande par volet |
-
2002
- 2002-11-19 DE DE2002608642 patent/DE60208642T2/de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11-19 EP EP20020257958 patent/EP1312494B1/en not_active Expired - Lifetime
- 2002-11-19 CN CNB021575207A patent/CN1329217C/zh not_active Expired - Fee Related
Patent Citations (3)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S63170118A (ja) * | 1986-12-29 | 1988-07-14 | Nippon Denso Co Ltd |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の内外気切換機構 |
JPS63180512A (ja) * | 1987-01-21 | 1988-07-25 | Nippon Denso Co Ltd |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
FR2761011A1 (fr) * | 1997-03-18 | 1998-09-25 | Valeo Climatisation | Dispositif de chauffage-ventilation et/ou climatisation d'un vehicule, comprenant une commande par volet |
Cited B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9180751B2 (en) | 2011-08-18 | 2015-11-10 | Halla Visteon Climate Control Corporation | Air conditioner for vehicle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EP1312494A1 (en) | 2003-05-21 |
CN1420032A (zh) | 2003-05-28 |
DE60208642D1 (de) | 2006-04-06 |
EP1312494B1 (en) | 2006-01-11 |
DE60208642T2 (de) | 2006-07-06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US5676595A (en) | Air duct selector and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er | |
US6814137B2 (en) | Automotive air conditioner | |
EP2357101B1 (en) | Sliding door device | |
CN112440677B (zh) | 叶片组结构、车辆的空调出风口结构及车辆 | |
US8302669B2 (en) | Louvre for an air-conduction housing of a vehicle air-conditioning system | |
DE112014005301T5 (de) | Klimaanlage | |
WO2008050856A1 (fr) | Climatiseur pour véhicule | |
JP2005145190A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JP2008526592A (ja) | 一体化された層状構造をもつ制御扉 | |
CN1329217C (zh) | 采用柔性板形构件控制通风的汽车空调装置 | |
CN112140847A (zh) | 通气孔 | |
CN113212112A (zh) | 用于车辆的通风口 | |
JP2004017920A (ja) | 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 |
JP2007508174A (ja) | 車室空気調和システム用部材および車室空気調和システム | |
KR102225316B1 (ko) | 차량용 후방 공기 조화 장치 | |
EP3578397A1 (en) | Air conditionning system for vehicle | |
JP4082381B2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JP2007168619A (ja) | 送風切換装置及びこれを用いた自動車用空調装置 | |
JP2560753B2 (ja) | 車両用空気調和装置 | |
JPS61226314A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JP2004090681A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JP2004237880A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 | |
CN100425921C (zh) | 落地式空调机 | |
JP2010208489A (ja) | 車両用空調装置のダンパ構造 | |
JP4111112B2 (ja) | 歯車機構および車両用空調装置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C06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C10 |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C14 |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 ||
GR01 | Patent grant | ||
CF01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801 Termination date: 20141119 |
|
EXPY |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