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301064A - 接线盒触头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接线盒触头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301064A
CN1301064A CN00135825.1A CN00135825A CN1301064A CN 1301064 A CN1301064 A CN 1301064A CN 00135825 A CN00135825 A CN 00135825A CN 1301064 A CN1301064 A CN 130106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lexure strip
contact portion
contact
main part
contact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013582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56945C (zh
Inventor
菊池一哉
畠山健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oki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NEC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NEC Corp filed Critical NEC Corp
Publication of CN130106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30106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56945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56945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01R13/10Sockets for co-operation with pins or blades
    • H01R13/11Resilient sockets
    • H01R13/112Resilient sockets forked sockets having two leg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43/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 H01R43/16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manufacturing, assembling, maintaining, or repairing of line connectors or current collectors or for joining electric conductors for manufacturing contact members, e.g. by punching and by bending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Manufacturing Of Electrical Connectors (AREA)

Abstract

一种接线盒触头,具有一主体部分,一对在同一侧从所述主体部分的两侧如同梁一样伸出的弹性片,和分别形成在弹性片的末端的接触部分,以便与插入到所述接触部分之间的插头进入接触。弹性片对在其末端上具有待用于安排接触部分并且在背向另一个弹性片的横向方向上突出的突起部。通过扭转或弯曲变形弹性片对,就可使接触部分彼此面对。

Description

接线盒触头及其制造方法
本发明涉及一种能够解决间距减小和缩短组装所需时间的接线盒触头。
作为传统接线盒触头的一个实例,有一种具有图1所示结构的所谓的喇叭口形的触头100。触头100是由一个弯曲成U形断面并具有一个底板部分101和从底板部分101两侧垂直立起的一对平行竖板部分102的主体部分103,从主体部分103的两个竖板102以相同方向像梁一样伸出的弹性片104,和形成在弹性片104末端的接触部分105构成的。当把插头106插入接触部分105之间时,弹性片104产生弹性变形,在插头106迫使它们分开时,接触部分105彼此分离,以便在它们之间接受插入的插头106。同时,弹性片104的弹力促使接触部分105压紧插头106,从而使它们与插头106可靠地接触。
假设接线盒是通过把这个触头100安装在图3中所示的接线盒外壳107中制造的。首先,将平板元件冲压成一个平板状的毛坯,在毛坯中有多个如图2所示的触头形成部分100A以相等间距排列在一个图3中所示的公共载体110中。在这个毛坯的每个触头形成部分110A的弹性片104上形成接触部分105,以便使弹性片104用作触头,在沿图2中长短交替的间断线指示的弯曲线上将触头形成部分100A弯曲之后,就形成了触头100的形状。如图3中所示,由载体110以这种方式固定的多个触头100被同时插入到接线盒外壳107的孔111中,然后通过切割就可形成分离的单个触头100。
在近些年中,图3中所示的触头100在接线盒中放置的间距W0大大地减小。主流间距W0是2.0mm,并且约1.5mm间距的接线盒也在开发中。为了适应间距的减小,用作触头100的展开形式的触头形成部分100A设置的间距也必须减小。对于具有上述形状的触头100,在展开具有U形断面的主体部分103时,图2中所示的它的宽度W2比较大,因而限制了间距减小。更具体地讲,利用具有上述形状的触头100,在把插头106插入它中间之后,它用接触力夹住插头106,因而显示出它的连接功能。为了以这种方式夹住插头106,必须把支撑弹性片104的邻接部分以使它们彼此相对的主体部分103弯曲成U形,并且U形主体部分103必须具有适当尺寸以足以接受插头106(具体地讲,当插头具有0.5mm宽度时,主体部分103必须具有大约1.5mm的内部宽度)。结果,不适当地增大了上述宽度W2。
由于这个原因,对于这些触头100,不可避免地大于展开每个主体部分103得到的宽度W2的毛坯中触头形成部分100A的间距W2′(如图3中所示)必须两倍于接线盒外壳107中形成孔111的间距W0,必须把载体110固定的多个触头100插入到每隔一个接线盒外壳107的孔111中,并且同样地把另一个载体110固定的多个触头100插入到剩余的间隔孔111中。否则就不能够解决间距减小的问题(更具体地讲,W2≤W2′=2×W0)。
但是,需要两个步骤来排置触头100,结果不适当地增加了组装所需的时间。如果W2的宽度大,形成每个触头100所需的材料量增大,从而导致成本增大。
作为接线盒触头的另一个实例,有一种具有图4中所示结构的所谓的叉形触头120。触头120整体具有一种平板的形状,并且是由一个主体部分121,一对从主体部分121的两侧像梁一样伸出的弹性片122,以及分别形成在弹性片122末端的接触部分123构成的。当把插头插入接触部分123之间时,随着插头迫使它们分开,弹性片122弹性变形,使接触部分123彼此分离,以便接受插入在它们之间的插头。与此同时,弹性片122的弹性力使接触部分123压紧插头,从而使它们与插头接触。
假设接线盒是通过把触头120安装在接线盒外壳中制造的。首先,冲压一个平板元件被冲压以形成一个平板形毛坯,其中以等间距排列有多个具有上述形状的触头120,之后多个触头120被同时插入接线盒外壳的孔中。
对于触头120,由于主体部分121不需要形成具有像主体部分103那样的U形断面,因而触头120的宽度被减小,而且还可以减小触头在毛坯中排列的间距。甚至于在解决了减小触头排列的间距之时,可以用一个毛坯同时把触头120插入到接线盒的相邻孔中。结果,可以缩短组装所需时间,并且减少了形成每个触头120所需的材料用量,从而导致成本降低。
在具有这种结构的触头120中,由于它的与插头106接触的接触部分123的表面是冲压形成的低平滑度剪切断面,因而会产生不适当的接触误差。
由于接触部分123和主体部分121定位在同一平面中,因为与主体部分121的干扰问题,使得插头不能具有足够大的插入长度,插头在使用期间有时可能会脱离啮合。
日本未审查专利公开第7-326417号公开了一种能够解决上述触头120的接触误差问题的触头。这种触头是由一个主体部分,一对从主体部分的两侧如同梁一样以相同方向伸出的弹性片,和分别形成在弹性片末端的接触部分构成的叉形触头。扭转弹性片的中间部分,从而与插头接触的接触部分的那些部分形成高平滑度的轧制表面。
即使在这种触头中,由于接触部分和主体部分位于同一平面中,因为与主体部分的干扰问题,插头不能具有足够大的插入长度,并且在使用期间插头有时可能会脱离啮合。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的问题作出的,其目的是要提供一种能够解决间距减小,缩短组装所需时间,降低成本,形成与插头的高平滑度轧制表面接触,并能保证足够大的插头插入长度的接线盒触头。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主要方面,提供了一种具有一个主体部分,一对在同一端上从主体部分两侧如同梁一样伸出的弹性片以及分别形成在弹性片末端的接触部分,用以形成与插入接触部分之间的插头接触的接线盒触头,其中该对弹性片在它们的末端具有突起部,在突起部准备排列接触部分,并且每个突起部背向另一个弹性片横向突出,并且通过扭曲或弯曲变形这对弹性片,从而使接触部分彼此面对。
以这种方式,在同一侧从主体部分的两侧如同梁一样伸出的这对弹性片在它们的末端具有将用于安排接触部分的突起部,并且每个突起部向背向另一个弹性片的横向方向上突出,通过扭转或弯曲变形弹性片对,从而使排列在突起部上的接触部分彼此面对。因此,主体部分不需要被形成具有C形部分,并且可以减小触头的宽度。甚至在解决减小接线盒外壳的触头间距时,从一个毛坯制造的并且彼此连接的多个触头可以被同时插入到接线盒外壳的相邻孔中,从而缩短了组装所需时间,并且可以减少形成每个触头所需的材料量,因而达到了降低成本的目的。
通过扭转或弯曲变形弹性片对,从而使它们的接触部分彼此面对。因此,接触部分可与插头接触的接触部分的这些部分形成高平滑度的轧制表面。因此,接触部分可以以高平滑度轧制表面进入与插头的接触。
弹性片对在它们各自的末端具有将用于安排接触部分的突起部,并且每个突起部朝背向另一个弹性片的横向方向上突出,通过扭转或弯曲变形弹性片,从而使接触部分彼此面对。因此接触部分可以安排在与主体部分错开的位置上。因而插头可以具有足够大的插入长度。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次要方面,在根据上述第一主要方面的接线盒触头中,通过弯曲变形弹性片对,就可使接触部分彼此面对。
以这种方式,通过弯曲变形弹性片对,从而使接触部分彼此面对。因此,在与通过扭转变形弹性片对以使接触部分彼此面对的情况相比时,可以减少步骤数,并且接触部分可以具有高的精确度。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次要方面,在根据上述第一次要方面的接线盒触头中,通过沿突起部中的插头插入方向延伸的直线部分使弹性片对弯曲变形,就可使接触部分彼此面对。
以这种方式,通过沿突起部中的插头插入方向延伸的直线部分弯曲变形弹性片对,就可使接触部分彼此面对。因此,冲头和压模可以具有简单的形状。从而降低了制造成本。
根据本发明的第三次要方面,在根据上述第一次要方面的接线盒触头中,通过在安排在比一个弹性片的突起部更靠近另一个弹性片位置的第一直线部分、和一个从第一直线部分靠近主体部分的一侧向弹性片外端倾斜延伸的第二直线部分,弯曲弹性片对中的每一个,就可使接触部分彼此面对。
以这种方式,通过在安排在比一个弹性片的突起部更靠近另一个弹性片的第一直线部分、和一个从第一直线部分靠近主体部分的一侧向弹性片外端倾斜延伸的第二直线部分,弯曲弹性片对中的每一个,就可使接触部分彼此面对。因此,可以把在更靠近主体部分的突起部的邻接部分形成斜面部分。因此,斜线部分可以防止应力集中在突起部的邻接部分上并且可以提高强度。
由于强度的提高,当把插头插入到接触部分之间时,可以使接触部分彼此分离,而不会改变它们的形态,结果它们可以与插头良好地接触。
由于每个弹性片是在位于比它的突起部更靠内的位置沿插头插入方向延伸的第一直线部分上弯曲的,因而可以进一步减小弯曲之前的两个突起部之间的距离,同时保证了弯曲之后的突起部的高度。这可以进一步解决触头间距减小的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第四次要方面,在根据上述方面中任何一个的接线盒触头中,突起部在靠近主体部分的一侧具有一个斜面部分,斜面部分的斜度是越靠近主体部分其突出量越小。
以这种方式,突起部在靠近主体部分的一侧具有越靠近主体部分其突出量越小的斜面的倾斜部分。因此,这些倾面部分可以防止应力集中在突起部的邻接部分上,并可以提高强度。
由于强度的提高,当把插头插入接触部分之间时,可以使接触部分彼此分离而不会改变它们的形态,因而可以使它们进入与插头的良好接触。
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主要方面,提供了一种制造一个具有一个主体部分和一对在相同侧面从主体部分两侧如同梁一样伸出的弹性片的接线盒触头的方法,其中这对弹性片末端具有准备设置接触部分的突起部,每个突起部以背向另一个弹性片的横向方向突出,通过弯曲变形这对弹性片,就可使接触部分彼此面对,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通过弯曲使形成弹性片对的主体部分的末端变形,从而使接触部分彼此面对;在纵向方向上把主体部分的末端的中间部分冲裁掉预定的长度,以形成分离的弹性片对。
以这种方式,在通过弯曲使主体部分的末端变形之后,通过冲裁主体部分的末端的中间部分,就可形成分离的弹性片对。因此,可以进行弯曲变形,同时保持了主体部分的末端的强度,从而可以大大提高弯曲变形的精度。
通过参考以下的详细说明和附图,熟悉本领域的人员可以对本发明的上述和许多其它目的、特征和优点有更清楚的理解,在附图中以示例的方式示出了结合本发明的原理的优选实施例。
图1至4是现有技术,其中图1是一个现有接线盒触头实例的斜视图,图2是图1中所示接线盒触头的毛坯的平面图,图3是图2中所示接线盒触头在插入到接线盒外壳之前的透视图,图4是另一个现有接线盒触头实例的斜视图;
图5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例的一个接线盒触头的斜视图;
图6是图5中所示接线盒触头的局部放大平面图;
图7是图5中所示接线盒触头的毛坯的平面图;
图8是根据本发明的接线盒触头的局部放大平面图;
图9是显示根据本发明的接线盒触头的制造步骤的斜视图;
图10是显示在到达图9中所示步骤之前的加压步骤的示意斜视图;
图11是根据本发明的接线盒触头在插入到接线盒外壳中之前的斜视图;
图12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二实施例的接线盒触头的斜视图;
图13是根据本发明的第三实施例的接线盒触头的透视图;和
图14是根据本发明的第四实施例的接线盒触头的透视图。
以下参考附图说明本发明的几个优选实施例。
如图5中所示,根据第一实施例的接线盒触头(此后简称为触头)10是一个插座触头,用于与一个带有锥形末端的矩形棱柱插头11配合,它具有一个主体部分12,一对在同一侧从主体部分12的两侧如同梁一样伸出的弹性片13,以及分别形成在弹性片13末端的接触部分14。触头10整体上是长的平板形,并且沿纵向中心线成镜面对称。
例如,触头10通过在磷青铜的镀镍底层上镀金面层形成,并且具有大约0.2mm的厚度。在连接接线盒时,把插头11平行于触头10的纵向方向直线插入到触头10中。
主体部分12整体上是一个长形的平板,并且在主体部分12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中形成有在宽度方向上向外突出的突起部16。
弹性片对13从主体部分12的纵向方向的一端的宽度方向上的两侧伸出,沿主体部分12纵向方向彼此分离,它们的延长末端稍微倾斜以彼此靠近。整体连接于主体部分12的弹性片对13的这些部分是弧形倒角的(所谓的曲线倒角)。突起部17形成在弹性片对13的各末端的相反两侧以便彼此突出靠近,从而使它们相对的表面相互平行。
弹性片对13具有形成在它们的主体部分12两侧大部分上的与主体部分12同平面的平面部分18。直立部分20形成在弹性片对13的各末端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实际上垂直地从平面部分18向上直立,从而它们具有互相面对的表面。
弹性片对13的直立部分20大致按如下方式形成。
从图6的一长两短交替间断线所指示的分解平面图中可见,弹性片邻接部分22与主体部分12平齐,并且从主体部分12像梁一样伸出,形成了分别从弹性片邻接部分22像梁一样伸出并且与邻接部分22平齐的弹性片13。在制备毛坯的过程中,在弹性片13的各末端的宽度方向上的外侧形成了一对与弹性片13平齐的突起部23。在图6中,用交替的长短间断线X表示弹性片13与突起部23之间的交界线。
通过在对应的弯曲线26上弯曲,使弹性片对13中的每一个弹性片变形,从而形成上述的直立部分20,弯曲线26包括第一直线部分26a、第二直线部分26b和弧线部分26c,第一直线部分26a位于比弹性片13与它的突起部23之间的交界线X更靠近另一个弹性片13的一侧,并且与触头10的纵向方向(即插头11的插入方向)平行。第二直线部分26b从主体部分12一侧上的对应的第一直线部分26a向比突起部23更靠近主体部分12的弹性片邻接部分22的相邻外端倾斜延伸。弧线部分26c将对应的第一和第二直线部分26a和26b以弧形方式相互连接。弹性片对13的两个第一直线部分26a相互平行。
以上述方式形成的每个直立部分20是由一个突起部23和一个形成在比弹性片13的弯曲线26更靠近突起部23的连接部分27构成的。因此,弹性片13的排除了连接部分27的部分(即,比弯曲线26更靠近主体部分12的那部分)形成了平面部分18。
当在每个包括第一和第二直线部分26a和26b以及曲线部分26c的弯曲线26上弯曲弹性片13时,每个连接部分27都在其作为更靠近主体部分12的突起部23的邻接部分的部分上形成了一个斜面部分28,它倾斜地把突起部23与平面部分18相互连接。更具体地讲,斜面部分28的倾斜形状是,越靠近突起部23,其在平面部分18上的高度越高,越靠近主体部分12,其在平面部分18以上的高度越低。更具体地说,斜面部分28越靠近具有比基于它们位于的弹性片13斜度更大的突起部23时,它们越向内倾斜,而越靠近主体部分12,它们越向外倾斜。
每个直立部分20都在它的突起部23上具有接触部分14,接触部分14沿主体部分12相反的方向延伸形成一个矩形,并且将它在延伸方向的中间部分向另一个弹性片13弯曲,从而在从垂直于主体部分12的方向看时形成一个V形。结果,使得在弹性片对13各末端形成的接触部分14彼此面对。
以下说明具有上述结构的触头10的制造方法。
首先,用一个压力机通过外形冲压冲压一个平板元件以形成一个平板状毛坯31,毛坯31中多个触头形成部分10A与一个载体30对准,并且在它们的邻接端一侧(与突起部23相反的一侧)连接到载体30,如图7中所示。在这个毛坯31中,每个触头形成部分10A在弯曲之前的触头10的展开形式中自然地具有平面形状。弹性片对13之间的部分不被冲裁掉,因此弹性片13不会被彼此分离。更具体地讲,触头形成部分10A具有一个主体部分12、一个其中一对弹性片邻接部分22在它们内侧的整个长度上相互连接在一起的弹性片形成部分13A,以及在与主体部分12相对的弹性片形成部分13A的横向方向上从两侧向外突出的一对突起部23。
接下来,如图8中所示,各突起部23被冲压,以形成弯曲成V形的向同一侧(内侧)凸出的接触部分14。
用压力机在每个由上述的第一和第二直线部分26a和26b以及曲线部分26c构成的弯曲线26上向接触部分14的凸出侧把更靠近突起部23的触头形成部分10A的弹性片形成部分13A的这些部分弯曲90°,如图9中所示,由此形成了直立部分20,从而使接触部分14彼此面对(更具体地讲,在这种情况下,直立部分20之间的相对于具有0.5mm宽度的插头11的最大宽度是0.85mm)。
如图10中所示,为了通过这种弯曲变形形成直立部分20,使用了一个带有形成在其两侧的边缘33以具有与弯曲线26匹配的形状的冲头34,和一个带有能够具有对应于触头10厚度的间隙的接受冲头34的凹槽35的冲模36,并且通过用冲头34把触头形成部分10A压入冲模36,冲压触头形成部分10A。
以这种方式,作为弹性片形成部分13A的一对弹性片13在分离前被弯曲成型直立部分20,从而使接触部分14彼此面对。然后,用冲压机冲裁掉未来的弹性片对13之间的部分,形成独立的弹性片对13。这样,触头形成部分10A就变成为触头10。
通过载体30排成一行并且相互连接的多个触头10被同时插入到接线盒外壳38的多个相邻的孔39中,然后通过切割分离出触头10。
在与接线盒相互连接中,当把插头11连接到对应的触头10时,它进入触头10的接触部分14之间。然后,插头11推开弹性片对13,并且使它们在相互分离的方向上弹性变形,从而在插头11可以插入它们之间的宽度,接触部分14彼此分离,而不会改变它们的形态。当把插头11插入到接触部分14之间时,弹性片13的弹性力从两侧把它们压向插头11,进入与插头11的良好接触,从而实现与插头11的导电连接。由于接触部分14的高度自然地不同于主体部分12的高度,所以插头11可被深深地插入而不会受到主体部分12的阻碍。
在根据上述实施例的触头10中,在同一端从主体12两侧如同梁一样伸出的弹性片对13的各自的末端具有待用于安排接触部分14并且每个在背向另一个弹性片13的横向方向上突出的突起部23。通过弯曲使弹性片对13变形,从而使形成在各突起部23上的接触部分14彼此面对。因此,不需要使主体部分12形成具有U形断面,并且如图7中所示,可以减小在展开形式中的触头形成部分10A的宽度W1。结果,也可以减小毛坯中的触头间距W1′(注意,W1′≥W1)。具体地讲,将突起部23形成在末端,并通过倾斜弹性片13使它们彼此靠近,从而减小了突起部23的整个宽度。即使在本实施例中最大宽度W1是由突起部23决定的,也可以可靠地减小宽度W1。因此,即使在处理其中触头间距W0很小的如图11所示的接线盒外壳38时,也可以把从一个毛坯31制造的并且通过载体30相互连接的多个触头10同时插入到接线盒外壳38的相邻孔39中(即,可以满足W1<W1′=W0)。结果,缩短了组装所需时间,并且可以减少形成每个触头10所需的材料量(更具体地讲,大约是现有用量的1/2),从而达到降低成本的目的。
使变形弹性片对13弯曲,就可使它们的接触部分14彼此面对。因此,通过它们接触部分14与插头11进入接触的接触部分14的这些表面可以形成高度平滑的轧制表面。因此,接触部分14可以通过高度平滑的轧制表面与插头11进入接触。
弹性片13对的各末端具有待用于安排接触部分14并且每个在背向另一个弹性片13的横向方向突起的突起部分23,通过弯曲使弹性片对13变形,就可使形成在各突起部23上的接触部分14彼此面对。因此,可以把接触部分14安排在从主体部分12位置错开的位置(高度)上。因此,插头11就可以具有足够大的插入长度。
此外,弹性片对13的每个弹性片在对应的弯曲线26弯曲变形,弯曲线26包括一个安排在比对应的突起部23更靠近另一个弹性片13一侧的第一直线部分26a,一个从主体部分12一侧上的对应的第一直线部分26a上向它所在弹性片13的外端倾斜延伸的第二直线部分26b,和一个使安排在同一弹性片13上的对应的第一和第二直线部分26a和26b弧形彼此连接的曲线部分26c。这样使接触部分14彼此面对。因此,可以在更靠近主体部分12的突起部23的邻接部分上形成斜面部分28。因此,斜面部分28可以防止应力集中在突起部23的邻接部分处,并能够提高强度。
由于强度的提高,当把插头11插入到接触部分14之间时,就可以使接触部分14相互分离而不改变它们的形态,结果它们可以进入与插头11的良好接触。
由于每个弹性片13是在安排在比它的突起部23更靠内的第一直线部分26a弯曲的,这样就进一步减小了弯曲前的两个突起部23之间的距离,同时保证弯曲后的突起部23的高度。从而进一步减小触头中的间距。
根据上述制造触头10的方法,当形成触头10时,弹性片对13被弯曲成在分离前的弹性片形成部分13A的形式,从而使接触部分14彼此面对。此后,通过冲压形成弹性片对13的弹性片形成部分13A的中间部分,就可形成独立的弹性片13。因此,当进行弯曲时,可以在包括弹性片对13和它们中间部分的触头的宽而连续的弹性片形成部分13A上稳定地向触头10加压。因此,可以大大提高弯曲精度。
在上述实施例中,通过弯曲弹性片对13获得直立部分20,从而使接触部分14彼此面对。作为替代,可以如图12中所示通过扭转变形弹性片13。在图12中,扭转弹性片13突起部23与主体部分12之间的部分。
由于可以减少步骤数,上述通过弯曲弹性片对13使接触部分14彼此面对的实施例是优选的。具体地说,为了用压力机扭转弹性片13使接触部分14彼此面对,至少需要每次弯曲45°的两个步骤。如果像上述实施例中通过用压力机弯曲进行变形,可以在一个步骤中完成。
由于弯曲变形可以保证两个接触部分14的良好精度,因而它是优选的。更具体地讲,在相同制造条件下,在试验基础上制造50件触头,每个触头中接触部分14是通过扭转弹性片13而彼此面对的,和制造50件触头,每个触头中接触部分14是通过弯曲弹性片13而彼此面对的,并且测量所得触头的接触部分之间的距离。表1示出了结果。
表1
扭转变形     弯曲变形
平均值(mm)     0.205     0.208
最大值(mm)     0.228     0.219
最小值(mm)     0.182     0.189
    标准偏差     0.0104     0.0022
如表1中所示,当通过扭转弹性片13以使接触部分14彼此面对时,50件的平均值是0.205mm,最大值是0.228mm,最小值是0.182mm,标准误差是0.0104。与此对比,当通过弯曲弹性片13以使接触部分14彼此面对时,50件的平均值是0.208mm,最大值是0.219mm,最小值是0.189mm,和标准偏差是0.0022。因此,用弯曲变形,其变化降低到扭转变形的大约1/5,并且可以获得稳定的产品质量。
如图13中所示,可以通过在安排在各突起部23中且平行于插头11的插入方向(见图5)的直线部分42上弯曲触头10的一对弹性片13以使接触部分14彼此面对。在这种情况下,可以把压力机的冲头和冲模制造成简单的形状,从而可以降低制造成本。
作为替代,如图14中所示,可以在突起部23的靠近主体部分12的一侧形成斜面部分44,使斜面在越靠近主体部分12,突出量越小。利用这种安排,可以通过斜面部分44可靠地防止突起部23的邻接部分上的应力集中,因而可靠地提高了强度。如图14中所示,作为斜面部分44,从提高突起部23的强度的观点看,具有与突起部23的突出侧的末端面连续的斜面43的斜面部分44是最可取的。

Claims (6)

1.一种接线盒触头,具有一主体部分,一对在同一侧从所述主体部分的两侧如同梁一样伸出的弹性片,和分别形成在所述弹性片末端的接触部分,以便与插入在所述接触部分之间的插头进入接触,其特征在于:
所述弹性片对在其所述末端上具有用于安排所述接触部分并且每个以背对另一个弹性片的横向方向突出的突起部,和通过扭转或弯曲变形所述弹性片对,从而使所述接触部分彼此面对。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接线盒触头,其特征在于通过弯曲变形所述弹性片对,使所述接触部分彼此面对。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线盒触头,其特征在于通过在沿所述插头的插入方向在所述突起部中延伸的直线部分上弯曲变形所述弹性片对,使所述接触部分彼此面对。
4.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接线盒触头,其特征在于通过在待用于安排在比一个弹性片的所述突起部更靠近另一个弹性片的第一直线部分,和在更靠近所述主体部分的一侧从所述第一直线部分倾斜地延伸到所述弹性片的外端的第二直线部分上弯曲变形所述弹性片对中的每个弹性片,使所述接触部分彼此面对。
5.如权利要求1至4中任何一个所述的接线盒触头,其特征在于所述突起部在所述更靠近所述主体部分的一侧上具有越靠近所述主体部分其突出量越小的斜度的斜面部分。
6.一种制造接线盒触头的方法,该接线盒触头具有一主体部分和一对在同一侧从所述主体部分的两侧如同梁一样伸出的弹性片,其中所述弹性片在其末端具有突起部,该突起部安排接触部分,每个突起在背向另一个弹性片的横向方向上突出,通过变形使所述接触部分彼此面对,从而使所述接触部分彼此面对,该方法包括:
通过弯曲使所述弹性片对在彼此分离前的状态下变形;和在此后冲压所述弹性片对之间部分,从而形成分离的所述弹性片对。
CNB001358251A 1999-12-20 2000-12-19 接线盒触头及其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56945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61903/1999 1999-12-20
JP36190399A JP3344981B2 (ja) 1999-12-20 1999-12-20 コネクタ用コンタク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301064A true CN1301064A (zh) 2001-06-27
CN1156945C CN1156945C (zh) 2004-07-07

Family

ID=184752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0135825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56945C (zh) 1999-12-20 2000-12-19 接线盒触头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6)

Country Link
US (1) US6554659B2 (zh)
EP (1) EP1111726A3 (zh)
JP (1) JP3344981B2 (zh)
CN (1) CN1156945C (zh)
CA (1) CA2328658C (zh)
TW (1) TW483193B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4907468A (zh) * 2014-03-11 2015-09-16 雨果科恩及利伯斯两合公司 编织机或针织机用的线接触元件的制造方法和线接触元件
CN105359343A (zh) * 2013-06-26 2016-02-24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端子接头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端子接头的连接器
CN112600035A (zh) * 2020-12-03 2021-04-02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器、控制板和电子设备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6814631B2 (en) * 2002-04-02 2004-11-09 Marconi Intellectual Property (Ringfence) Inc. Electrical terminal for surge protection cartridge
US7377809B2 (en) * 2006-04-14 2008-05-27 Extreme Broadband Engineering, Llc Coaxial connector with maximized surface contact and method
US9491307B2 (en) * 2009-02-24 2016-11-08 Centurylink Intellectual Property Llc System and method for establishing pre-stored emergency messages
US8556666B2 (en) * 2011-10-14 2013-10-15 Delphi Technologies, Inc. Tuning fork electrical contact with prongs having non-rectangular shape
USD807293S1 (en) * 2016-04-25 2018-01-09 Phoenix Contact Gmbh & Co. Kg Contact for electrical connector
CN106410473A (zh) * 2016-06-22 2017-02-15 欧品电子(昆山)有限公司 高速连接器组件、插座连接器及其插座端子
DE102017122628A1 (de) * 2017-09-28 2019-03-28 Lisa Dräxlmaier GmbH Gabelkontakt zum elektrischen kontaktieren eines kontaktelements und verfahren zum herstellen eines gabelkontakts
CN110912357B (zh) * 2018-09-18 2022-04-05 联合汽车电子有限公司 理线紧固装置以及方法
DE102021111935B3 (de) * 2021-05-07 2022-04-21 Lumberg Connect Gmbh Steckkontakt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669054A (en) * 1970-03-23 1972-06-13 Amp Inc Method of manufacturing electrical terminals
DE2226561A1 (de) * 1972-05-31 1973-12-13 Bunker Ramo Gabelkontakt
US4743208A (en) * 1985-09-19 1988-05-10 Amp Incorporated Pin grid array electrical connector
DE4330390C2 (de) * 1993-09-08 1995-10-26 Erni Elektroapp Einteilige, zweischenklige Kontaktfeder
JP3110943B2 (ja) 1994-05-31 2000-11-20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アンプ株式会社 コンタクト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5359343A (zh) * 2013-06-26 2016-02-24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端子接头及其制造方法,以及使用该端子接头的连接器
CN104907468A (zh) * 2014-03-11 2015-09-16 雨果科恩及利伯斯两合公司 编织机或针织机用的线接触元件的制造方法和线接触元件
CN112600035A (zh) * 2020-12-03 2021-04-02 歌尔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连接器、控制板和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1111726A3 (en) 2004-12-22
US20010004568A1 (en) 2001-06-21
TW483193B (en) 2002-04-11
CA2328658C (en) 2004-08-03
CA2328658A1 (en) 2001-06-20
JP3344981B2 (ja) 2002-11-18
JP2001176593A (ja) 2001-06-29
EP1111726A2 (en) 2001-06-27
CN1156945C (zh) 2004-07-07
US6554659B2 (en) 2003-04-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56945C (zh) 接线盒触头及其制造方法
CN1656651A (zh) 电力连接器
CN1051175C (zh) 一种个人计算机卡连接器
CN1274006C (zh) 插入组件和方法
CN1081396C (zh) 连接器的插头接点及其加工方法
CN1147032C (zh) 印刷电路板用的边缘连接器
JP2934845B2 (ja) エッジカードコネクタ用端子の製造方法
CN1147034C (zh) 薄型电连接器
CN1771630A (zh) 连接器
CN1879263A (zh) 连接器
CN1111834A (zh) 插孔式电气插接元件
CN1799168A (zh) 电连接器
JP2934844B2 (ja) プリント回路板用エッジカードコネクタ
CN100352109C (zh) 连接器
US6309228B2 (en) C-shaped compliant contact
CN1130801C (zh) 触头、连接器及连接器的组合体
CN1702924A (zh) 端子及其制造方法
CN1248371C (zh) 一种卡连接器
CN1200481C (zh) 易于用量规检查触头平整度的可在表面安装接插件及量规
US20190305441A1 (en) Crimping tool and terminal obtained with the tool
CN1819352A (zh) 阳性端子接头,用于该接头的板材以及形成该接头的方法
EP0134094A1 (en) An improved compliant section for circuit board contact elements
CN1645676A (zh) 终端接头
EP0573825A1 (en) Improvement in or relating to receptacle terminals
CN212570867U (zh) 动簧引出片的限位结构及磁保持继电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ASS Succession or assignment of patent right

Owner name: NEC TOKIN CORP.

Free format text: FORMER OWNER: NIPPON ELECTRIC CO., LTD.

Effective date: 20020906

C4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or patent right or utility model
TA01 Transfer of patent application right

Effective date of registration: 20020906

Address after: Miyagi Japan

Applicant after: NEC Tokin Corp.

Address before: Tokyo, Japan

Applicant before: NEC Corp.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9 Lapse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the annual fee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