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95734C - 等离子体显示板及其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等离子体显示板及其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95734C
CN1295734C CNB028146158A CN02814615A CN1295734C CN 1295734 C CN1295734 C CN 1295734C CN B028146158 A CNB028146158 A CN B028146158A CN 02814615 A CN02814615 A CN 02814615A CN 1295734 C CN1295734 C CN 1295734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late
middle section
show electrode
electrode
row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B0281461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533582A (zh
Inventor
芦田英树
住田圭介
米原浩幸
藤谷守男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53358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533582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95734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95734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34Vessels, containers or parts thereof, e.g. substrates
    • H01J11/36Spacers, barriers, ribs, partitions or the lik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10AC-PDP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being out of contact with the plasma
    • H01J11/12AC-PDP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being out of contact with the plasma with main electrodes provided on both sides of the discharge space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22Electrodes, e.g. special shape, material or configura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22Electrodes, e.g. special shape, material or configuration
    • H01J11/24Sustain electrodes or scan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11/00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lternating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lternating current plasma display panels [AC-PDP];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out any main electrode inside the vessel;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with at least one main electrode outside the vessel
    • H01J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11/22Electrodes, e.g. special shape, material or configuration
    • H01J11/32Disposition of the electrod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9/00Apparatus or process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installation, removal, maintenance of 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discharge lamps, or parts thereof; Recovery of material from discharge tubes or lamps
    • H01J9/02Manufacture of electrodes or electrode system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11/00Plasma display panels with alternate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C-PDPs
    • H01J22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2211/22Electrodes
    • H01J2211/24Sustain electrodes or scan electrodes
    • H01J2211/245Shape, e.g. cross section or patter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JELECTRIC DISCHARGE TUBES OR DISCHARGE LAMPS
    • H01J2211/00Plasma display panels with alternate current induction of the discharge, e.g. AC-PDPs
    • H01J2211/20Constructional details
    • H01J2211/22Electrodes
    • H01J2211/32Disposition of the electrodes
    • H01J2211/323Mutual disposition of electrod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Plasma & Fusion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Gas-Filled Discharge Tub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属于一种多个地址电极行向排列的第2板与多对显示电极列向排列的第1板相向,对应于一对显示电极和一根地址电极的交叉部分,有多个单元呈矩阵状排列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特征是,其平均单元面积、平均单元开口率、平均可见光透射率之中的至少某一项的值,在板的中央区域比在板的周边区域大。

Description

等离子体显示板及其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等离子体显示板及其制造方法,特别是涉及旨在降低电能消耗的同时提高显示板识别性的改进技术。
技术背景
作为一种气体放电面板的等离子体显示板(以下称作“PDP”),是靠通过气体放电而产生的紫外线激励荧光物质发光而显示图像的自发光型显示板。按其放电方法分类,可分为交流(AC)型和直流(DC)型。AC型的特点是,在亮度、发光效率、寿命方面优于DC型。AC型中的反射式面放电型,尤以其显著的亮度、发光效率方面的优点,成为最常用的一种型式。AC型PDP作为计算机显示器和大型电视监视器等,其社会需求量在不断增加。
但是,在希望电气产品的电能消耗尽可能低的今天,对于PDP,人们也希望能够降低其工作时的电能消耗。特别是近来的大画面及高清晰化发展动向,使得所开发出来的PDP的电能消耗有增大趋势,因此,人们对节电技术的要求在提高。此外,作为基本要求,人们还希望PDP具有稳定的图像显示性能。
综上所述,当前人们希望能够制造出电能消耗低且显示性能良好的PDP。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针对上述问题而提出的,其目的是,提供一种电能消耗低而显示性能良好的PDP及其制造方法。
为实现上述任务,本发明人经过专心研究,研究出一种多个地址电极行向并列排列的第2板与多对显示电极列向并列排列的第1板相向,对应于一对显示电极与一根地址电极的交叉部分,有多个单元呈矩阵状排列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平均单元面积、平均单元开口率、平均可见光透射率之中的至少某一项的值,在板的中央区域比在板的周边区域大。
具体地说,这一点可通过这样的结构来实现,即,相邻的各显示电极的间距,自板的列向的中央区域向板的列向的端部减小。关于板的区域的定义,将在后面的实施形式中说明其具体的数值范围。
一般来说,当显示器显示动态画面时,呈现这样一种性质,即,显示信息易集中于板的中央区域,而且观看该显示器的人的视觉,无论相对于板的上下还是左右,也容易集中在板的中央区域。此外,还呈现这样的性质,即,如果视觉所集中的区域亮度相同,则当将板的中央区域围起来的板的周边区域较暗时识别性可得到提高。
本发明是利用上述性质开发出来的,通过采用上述结构,使得PDP的板的中央区域,其平均单元面积、平均单元开口率、平均可见光透射率之中的至少某一项局部较大,这样,可使该区域的单元群的发光亮度,与板周边区域的单元群的发光亮度相比相对要高。因此,作为本发明的PDP,人的视觉所集中的板中央区域的单元群的发光亮度可有效地得到提高,达到优良的识别性,获得良好的显示性能。
此外,本发明的PDP,虽然平均单元面积、平均单元开口率、平均可见光透射率之中的至少某一项如上所述发生局部性改变,但由于显示电极及地址电极可以使用与现有技术大体相同的电极,因此,具有不必为获得本发明的效果而特别增加电能消耗的优点。
作为如上所述的本发明,也可以做成这样的结构,即,相邻的一对显示电极的间隙,自板的列向的中央区域向板的列向的端部减小。
当采用这种结构时,虽然单元面积和可见光透射率在整个板面上是一定的,但通过使显示电极的间隙、所谓主放电间隙在板的中央区域较大,可保证发光亮度相对高,因此,能够得到与前述结构大致同样的效果。
另外,既可以使地址电极的间距同样地改变,也可以将显示电极间距发生改变的结构与地址电极的间距发生改变的结构组合起来。
此外,作为本发明,各显示电极也可以做成这样的结构,即,总线的宽度自该电极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位向两端部增加。
根据这种结构,在有助于增大放电规模的板中央区域总线最细,随着向板的端部排列总线面积增大。因此,能够在板的中央区域使单元开口率较大,故能够得到与前述结构大致同样的效果。
此外,本发明还可以做成这样的结构,即,各显示电极由电气上相连接的多个金属线条部分构成,相邻的各显示电极的金属线条部分的宽度,在各对显示电极上,自板的列向的中央区域向板的列向的端部增大。
根据这种结构,通过调节线条部分的粗细可改变单元开口率,能够得到与前述结构大致同样的效果。
此外,本发明还可以做成这样的结构,即,在相邻的显示电极之间形成有黑色膜(黑底),各黑色膜的宽度,自板的列向的中央区域向板的列向的端部增大。
根据这种结构,通过调整黑底的粗细也可以改变单元开口率,能够得到与前述结构大致同样的效果。
此外,本发明还可以做成这样的结构,即,在第1板与第2板之间,与各地址电极交替地并排设置有分隔壁,所说分隔壁的宽度,自板的行向的中央区域向板的行向的端部增大。
根据这种结构,通过调整分隔壁的粗细可改变单元开口率,能够得到与前述结构大致同样的效果。
此外,本发明还可以做成这样的结构,即,在第1板与第2板之间与各对显示电极交替地并排设置辅助分隔壁,所说辅助分隔壁的宽度,自板的列向的中央区域向板的列向的端部增大。
根据这种结构,通过调整辅助分隔壁的粗细可改变单元开口率,能够得到与前述结构大致同样的效果。
此外,也可以使显示电极、黑底(黑色矩阵)、分隔壁、辅助分隔壁等的面积自各自的长度方向的中央向端部增大。
附图的简要说明
图1是PDP的局部断面立体图。
图2是对PDP的单元的排列方式加以展示的概略图。
图3是对实施形式1中的PDP的单元的排列方式加以展示的概略图。
图4是对实施形式1的变型例中的PDP的单元的排列方式加以展示的概略图。
图5是对实施形式1的变型例中的PDP的单元的排列方式加以展示的概略图。
图6是对PDP的显示区域中的显示电极的排列方式加以展示的概略图。
图7是对实施形式2中的显示电极的形状加以展示的概略图。
图8是对实施形式2的变型例中的显示电极的形状加以展示的概略图。
图9是对实施形式2的变型例中的显示电极的形状加以展示的概略图。
图10是对实施形式3中的显示电极的形状加以展示的概略图。
图11是对实施形式3的变型例中的显示电极的形状加以展示的概略图。
图12是对实施形式4中的显示电极的形状加以展示的概略图。
图13是对实施形式5中的显示电极之间的黑色膜的形状加以展示的概略图。
图14是对实施形式5的变型例中的显示电极之间的黑色膜的形状加以展示的概略图。
图15是对实施形式5的变形例中的显示电极间的黑色膜的形状加以展示的概略图。
图16是对实施形式6中的分隔壁的形状加以展示的概略图。
图17是对实施形式6的变型例中的辅助分隔壁的形状加以展示的概略图。
图18是对实施形式7中的电介质层的形状加以展示的概略图。
图19是对显示电极的图案形成用掩模的形状加以展示的附图。
图20是对显示电极的图案形成用掩模的形状加以展示的附图。
图21是对曝光步骤的工艺顺序加以展示的附图。
图22是使用凹透镜时的曝光步骤的示意图。
图23是对电介质层的制作步骤加以展示的附图。
发明的最佳实施形式
图1是对本发明的AC型PDP1的结构加以展示的局部立体图。PDP1,是由多个发出R(红)、G(绿)、B(蓝)颜色光的放电单元依次排列而构成。
在由钠钙玻璃等构成的前板玻璃11上,以x方向为长度方向,条状地形成有多根带状透明电极121、131(使用的是ITO或SnO2)。因透明电极121、131的薄膜电阻较大,故在透明电极121、131上以Ag厚膜或铝薄膜或Cr/Cu/Cr的层叠薄膜形成总线电极120、130,以减小薄膜电阻。根据这种结构,沿板的列向(y方向)排列有多对成对的显示电极12、13{维持电极12(Y电极)12、扫描电极13(X电极)电极13)。
在形成有显示电极12、13的前板玻璃11上,依次形成由透明的低融点玻璃制成的电介质层14及由氧化镁(MgO)构成的保护层15。电介质层14,具有AC型PDP所特有的电流限制功能,与DC型相比可具有更长的寿命。保护层15,可在放电时保护电介质层14避免受到溅蚀而损伤,具有优良的耐溅蚀性,并具有很高的2次电子发射系数(γ),起着降低放电起始电压的作用。
在后背板玻璃17上,以y方向为长度方向,沿x方向排列有多条与显示电极12、13相垂直的写入图像数据的地址电极(数据电极18;DAT)。在后背板玻璃17的表面形成有将该地址电极18覆盖的基底电介质膜19。在电介质膜19的表面,与地址电极18的位置相对应地形成有多条分隔壁20,在相邻的两条分隔壁20之间形成有荧光层21(R)、22(G)、23(B)之中的某一种荧光层。
相邻的两条分隔壁20所围起来的空间是放电空间24,作为放电气体在其中以66.5kPa(500Torr)的压力填充有氖(Ne)与氙(Xe)的混合气体。分隔壁20还起着,将相邻的放电单元之间分隔开,防止发生误放电和光学串扰的作用。
有时,在相邻的两对显示电极12、13之间,还形成有黑底(黑色膜)或辅助分隔壁等。
通过向一对显示电极12、13之间施加数十kHz~数百kHz的AC电压,在放电空间24内发生放电,靠受激Xe原子所产生的紫外线激励荧光层21(R)、22(G)、23(B),从而产生可见光而显示图像。
在PDP1中,如图2的前板局部主视图所示,与成对的显示电极12、13和地址电极18中间夹着放电空间垂直交叉的区域相对应地,有多个单元呈矩阵状排列。
各实施形式的PDP,其主要特征在于显示电极周边的结构。在各实施形式中,将以各自的特征部分为核心进行说明。
<实施形式1>
1-1PDP的构成
图3是对本实施形式1的PDP1中的显示电极及地址电极的排列方式加以展示的概略图。图3是与图1的xy平面平行的平面图。图3中,Px是在板的横(x)向上相邻的地址电极18之间的间距,Py是在板的纵(y)向上相邻的显示电极12、13之中的某一种电极之间的间距(以下称作“显示电极的间距”)。显示电极12、13如前所述,为透明电极与总线层叠而成的结构,但在这里示意性地用直线表示之。
在所有的实施形式中,将x方向作为行向、y方向作为列向。
如图3所示,本实施形式1的PDP1中,呈矩阵状排列的多个放电单元,对应于自板的中央区域向板的上下两端(纵向上的两端)排列的多对显示电极,其单元面积顺沿于各显示电极逐渐减小。具体地说,在y方向上相邻的显示电极的各间距Py,自板的中央区域向板的上下两端的间距依次减小。之所以显示电极的间距越小单元面积则越小,其理由是,随着显示电极的间距减小,相邻的单元之间的距离(即相邻维持电极的距离)也会变小。
这样,在PDP1中,板的中央区域的平均单元面积要比将板的中央区域围起来的板的周边区域的平均单元面积大。
这里所说的“板的中央区域”,是指以长方形前板玻璃的对角线的交点为中心,短边长度及长边长度的90~95%以内的区域,而将该板的中央区域围起来的板的区域作为“板的周边区域”。此外,所说的“平均单元面积”,是将对应于上述各区域的多个单元的面积进行平均而计算出来的数值。按照这种定义,板的中央区域的面积占全部单元面积的60~70%。
该PDP1的尺寸的一个例子如下所述。
一对显示电极的间隙:90μm
Px:360μm
板的中央区域的Py:1080μm
板的上下两端处的Py:810μm
透明电极宽度:100μm
总线宽度:40μm
根据如上构成的PDP1,在与以较大Py排列的显示电极12、13相对应的板中央区域,单元面积较大,相应地可保证充分的发光亮度,反之,在与以较小Py排列的显示电极12、13相对应的板的上下两端附近,与单元面积较小相应地,发光亮度相对要弱。作为最小单元尺寸相对于最大单元尺寸之差,若单元间距之差如上所述为1080μm∶810μm则为1∶0.75的程度,只要像这样相差数分之一即可,因此,显示板上所显示的图像不会发生变形,而且显示板尺寸也不会与图像尺寸规格相差太多。
一般来说,当显示器上显示动态图像时,呈现这样一种性质,即,该图像信息易集中于板的中央区域,观看显示器的人的视觉也易集中于板的中央区域。
本实施形式1的PDP1正是着眼于这一性质而开发出来的,在提高包括PDP1的板中央区域在内的单元(该场合下是顺沿于板中央区域的显示电极12、13而与之对应的单元群)的发光亮度的同时,使板周边区域的较小的单元(该场合下是顺沿于板的y方向两端的显示电极12、13而与之对应的单元群)发光亮度反之较低。据此,使得板中央区域的平均单元面积相对于板周边区域的平均单元面积大,与现有技术同样,能够在降低PDP1整体的电能消耗的同时,保证人们视觉所集中的板的区域的发光亮度,从而在具有优异的识别性的情况下实现良好的显示性能。在这里,虽然也可以使板中央区域的平均单元面积绝对地大、使板的周边区域的平均单元面积绝对地小,但特别是在将单元面积做得大于现有PDP的场合,需要注意不使显示板整体的电能消耗增加。
而作为本实施形式1的PDP1,在与各单元相对应的显示电极12、13以及地址电极18使用与现有技术同样的电极的场合,能够在保证优异的识别性的情况下,仍然以与现有技术相同的电能消耗进行工作,能够发挥良好的发光效率。
在本实施形式1中,列举了Py自板的中央区域向板的上下端部逐渐减小的例子,但本实施形式1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做成使Py分为数个~数十个阶段逐渐减小的结构。但这种场合需要注意不要因单元尺寸的差异而导致显示时图像发生变形(即肉眼能够感觉到变形的存在)。
1-2实施形式1的变型例
在上述实施形式1中,列举的是相邻显示电极的间距Py在板的中央区域较大,与从板的中央区域通过的显示电极相对应的单元的面积局部较大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如图4的变型例1-1所示,相邻的地址电极18的间距Px自板中央区域向板的宽度方向(x方向)两端逐渐减小(其一个例子为360μm~270μm)。据此,顺沿于板中央区域的地址电极18而与之对应的单元群的单元面积取得较大,与其它地址电极18相对应的单元群的单元面积取得较小。根据这种结构,也能够使板中央区域的平均单元面积大于板周边区域的平均单元面积,得到与上述实施形式1大致同样的效果。
除此之外,由于通常地址电极的根数多于显示电极的对数,因而若将地址电极18的间距如上进行调整,则对于诸如高清晰度PDP等横向宽度较大的PDP来说,可使单元面积自板的中央区域向板的左右两端改变而使得单元宽度以看起来几乎觉察不到的微小的层次改变,能够有效地提高板中央区域的识别性。
此外,也可以将上述实施形式1与上述变型例1-1组合起来,如图5的变型例1-2所示那样,对相邻显示电极的间距Py与相邻地址电极18的间距Px二者进行调整,从而使得板中央区域的单元面积较大,板周边区域的单元面积较小。根据这种结构,也能够使板中央区域的平均单元面积大于板周边区域的平均单元面积,得到上述实施形式1及变型例1的综合效果,获得具有良好显示性能的PDP1。
1-3PDP的制造方法
在这里,就实施形式1的PDP1的制造方法对其一个例子进行说明。这里所列举的制造方法,与之后所说明的各实施形式的PDP1的制造方法大体上是共通的。
1-3-1前板的制作
在由厚度约2.6mm的钠钙玻璃构成的前板玻璃11的面上制作显示电极12、13。在这里,首先对以使用金属材料(Ag)的金属电极形成显示电极12、13的例子(厚膜形成法)进行说明。
将感光材料(光解树脂)与金属(Ag)粉末和有机载色剂进行混合制成感光涂膏。将其涂布在前板玻璃11的单侧主面上,以具有所要形成的显示电极12、13的图案的曝光掩模覆盖之。之后,从该曝光掩模上方进行曝光,显影·烧结(590℃~600℃程度的烧结温度)。这样,与以往以100μm线宽为极限的丝网印刷法相比,能够使线宽细小到30μm的程度。作为该金属材料,除了上述Ag之外,也可以使用Pt、Au、Al、Ni、Cr或氧化锡、氧化铟等材料。对所涂布的感光涂膏的量进行调整,使得电极厚度为2~5μm。
另外,在显示电极12、13由透明电极120、130与金属电极的总线121、131构成的场合,首先,在前板玻璃11的整个面上以0.5μm的厚度涂布感光材料(例如紫外线固化型树脂)。之后,在它上面重叠具有所希望图案的曝光掩模照射紫外线,并浸渍在显影液中将未固化的树脂清除。此时,曝光掩模若如图19、20那样,使用按既定图案冲制而成的掩模,则能够适当改变电极的图案。其次,采用CVD法,将作为透明电极120、130的材料的ITO涂布在前板玻璃11的抗蚀剂间隔中。对其进行烧结,得到宽度为10~150μm、厚度为2~5μm的透明电极120、130。
在所形成的透明电极120、130上,使用曝光掩模如前所述地形成金属电极的总线121、131。
此外,作为前述显示电极12、13,除了上述方法之外,也可以在以蒸镀法、溅射法等方法成膜为电极材料之后进行蚀刻处理而形成之。
其次,采用印刷法等方法涂布玻璃涂膏,对其进行烧结而形成电介质层14。
其次,以蒸镀法或CVD(化学蒸镀法)等方法在电介质层14的表面形成厚度约为0.3~0.6μm的保护层15。保护层15以采用氧化镁(MgO)为宜。
由此,制作成前板10。
1-3-2后背板的制作
在由厚度约为2.6mm的钠钙玻璃构成的后背板玻璃17的表面上,呈条状涂布以Ag为主成分的导体材料,以形成厚度约5μm的地址电极18。地址电极18的形成,可以采用丝网印刷法和光蚀刻法等方法。
接着,在形成有地址电极18的后背板玻璃17的整个面上以20~50μm的厚度涂布铅玻璃涂膏并进行烧结,从而形成电介质膜19。
其次,使用与电介质膜19相同的铅玻璃材料,在电介质膜19上,在每一相邻的地址电极之间形成高度为80~150μm的分隔壁20。该分隔壁20,例如可以是将上述含有玻璃材料的涂膏以丝网印刷法反复进行印刷后进行烧结而形成。
另外,地址电极18及分隔壁20,也可以像上述显示电极12、13的形成方法那样,以光蚀刻法形成。
分隔壁20形成之后,在分隔壁20的壁面、以及、在相邻的两个分隔壁20之间所露出的电介质膜19的表面,涂布含有红色(R)荧光物质、绿色(G)荧光物质、蓝色(B)荧光物质之中的某一种荧光物质的荧光墨,对其进行干燥和烧结,使之各自成为膜厚为10~40μm的荧光层21、22、23。
下面列举一般PDP中所使用的荧光材料的一个例子。
红色荧光物质:(YxGd1-x)BO3:Eu3+
绿色荧光物质:Zn2SiO4:Mn3+
蓝色荧光物质:BaMgAl10O17:Eu3+(或者BaMgAl14O23:Eu3+)
各荧光材料,例如可使用平均颗粒直径约为3μm左右的粉末。作为荧光墨的涂布方法,可以有几种方法,这里采用的是公知的被称作弯液面(meniscus)法的、边从极细的喷嘴形成弯液面(靠表面张力交联)边喷出荧光墨的方法。这种方法对于将荧光墨均匀地涂布在目标区域上是一种很好的方法。当然,本发明并不限于该方法,也可以采用丝网印刷法等其它方法。
通过以上过程,后背板16便制作完成。
前板玻璃11与后背板玻璃17是由钠钙玻璃形成的,但这只是所列举材料的一个例子,也可以是除此之外的材料。
1-3-3PDP的制作完成
将所制作的前板10与后背板16用封粘用玻璃粘合。之后,将放电空间24内部抽成高真空(1.1×10-4Pa)程度,向其中以既定的压力(这里为66.5kPa)密封诸如Ne-Xe或He-Ne-Xe类、或He-Ne-Xe-Ar类等放电气体。
通过以上过程,PDP1便制作完成。
<实施形式2>
2-1PDP的构成
图6是对PDP1的显示区域内显示电极12、13(x、y)的排列方式加以展示的总体图,图7是对前述显示区域内的显示电极12、13的排列方式加以具体展示的概略图。
如该图所示,本实施形式2具有这样的特征,即,沿板的纵向(y方向)排列的显示电极12、13的宽度(具体地说是透明电极120、130的宽度),自x方向上的板的中央区域向板的上下两端逐渐增大。
该PDP1的尺寸的一个例子如下。
一对显示电极的间隙:80μm~100μm
透明电极的宽度:215μm~320μm
间距Px:360μm
间距Py:1080μm
根据这种结构,作为与通过板的中央区域的宽度较细的显示电极12、13相对应的单元群,由于显示电极12、13宽度较小而显示电极12、13之间的距离G相应地要大,故单元开口率大,可保证充分的发光亮度。反之,作为与通过板的上下两端附近的宽度较粗的显示电极12、13相对应的单元群,与显示电极12、13的较大的宽度相应地,其单元开口率较小,发光亮度较弱。这里所说的“单元开口率”,是指单元的发光区域中未被显示电极或遮光材料等覆盖的区域在板上所占的面积。在上述例子中,板中心区域的显示电极的宽度与板周边区域的显示电极的宽度之比以1∶1.1~1∶1.5为宜。此外,板中心区域与板周边区域的一对显示电极的间隙G之比以1∶0.5~1∶0.8为宜。这些比值可适当加以改变。
由此,作为实施形式2,板中央区域的平均单元开口率大于板周边区域的平均单元开口率,与实施形式1大体同样,可增加板的中央区域的相对发光亮度从而提高识别性。
这里列举的是使透明电极的宽度改变的例子,但做成如下结构也能够得到大致同样的效果,即,使透明电极的宽度一定,而使一对显示电极的间隙自板的中央区域向板的上下方向的两端逐渐减小。在这种场合,各显示电极的图案在板的整个面上是相同的,故还具有制作时易于形成的优点。
2-2实施形式2的变型例
在上述图7的实施形式2的例子中,展示了以具有带状透明电极120、130而构成的显示电极,但本实施形式2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如图8所示的变型例2-1那样,在从板的中央区域通过的显示电极12、13上,该电极12、13的透明电极120、130,呈顺沿于长度方向其端部呈曲线状弯曲的凹形图案。该透明电极120、130的凹形图案,随着向板的上下两端部一侧进行排列,相应地逐渐变成带状。在这里,呈凹形图案的透明电极120、130的最大宽度为320μm,最小宽度为215μm,但也可以是除此之外的尺寸。
根据这样的结构,作为具有呈凹形图案的透明电极120、130的一对显示电极的间隙,在该间隙较宽的电极中央部位,透明电极120、130的宽度较窄故而单元开口率高,可使发光亮度提高。反之,在前述间隙较窄的电极两端处,透明电极120、130的宽度较宽故而单元开口率较低,发光亮度减弱。由此,作为本变型例2-1,与实施形式2相比,能够进一步有效地提高板中央区域的平均单元开口率,得到良好的显示性能。
透明电极120、130,并不限于沿显示电极的长度方向成一体的图案,也可以这样构成,即,将透明电极120、130分别分为多个部分,并使之与对应的总线在电气上相连接。在这里,图9示出以图8所示的变型例2-2为基础,透明电极120、130以单元为单位呈岛状分开的图案。根据这样的结构,若例如使相邻的岛状透明电极120、130之间的间隙位于与分隔壁20相交叉的位置上,便可有效地略去透明电极120、130的无助于发光的部分,能够提高节电性能,故适宜采用。
在以本实施形式2为首的其它实施形式中,作为在板的中央区域形成面积或宽度较小的显示电极12、13、黑底(BM)、分隔壁20顶部等的方法,可列举出以实施形式1的PDP1的制造方法进行了说明的光蚀刻法,而作为此时的感光材料的曝光步骤可采用如下工序。
即,如图21所示,首先准备前板玻璃11上涂布有感光材料的板210,作为第1曝光步骤,以曝光量M对斜线所示的板的周边区域211进行曝光。其次,作为第2曝光步骤,以曝光量N对斜线所示的板的中央区域212进行曝光,曝光工序即结束。此时,曝光量M与N的关系为M>N。
根据这种方法,与板的中央区域相比,板的周边区域211的曝光量大,由此可使得相对于板的中心附近,板的周边区域的显示电极12、13、黑底(BM)、分隔壁20的顶部等以较大的面积形成。其结果,能够增加板的中央区域的发光亮度。
除此之外,若如图22所示,对前板玻璃上涂布有感光材料的板210通过凹透镜220进行曝光,则能够使板的中央区域与周边区域的曝光量不同,可得到与前述做法大致同样的效果。
<实施形式3>
3-1PDP1的构成
图10是对本实施形式3中的显示电极的排列方式加以具体展示的概略图。
如该图所示,本实施形式3具有如下特征,即,沿板的纵向(y方向)排列的显示电极12、13的总线121、131的宽度,自x方向上的板的中央区域向板的上下两端逐渐增加。
该PDP1的尺寸的一个例子如下。
一对显示电极的间隙:90μm
透明电极的宽度:100μm
总线的宽度:40μm~100μm
间距Px:360μm
间距Py:1080μm
根据这种结构,在总线121、131的宽度较细的板的中央区域,与该较细的宽度相应地,单元开口率较大,可保证充分的发光亮度,反之,在板的上下两端附近,与较宽的前述宽度相应地,单元开口率较小,故发光亮度较弱。在上述尺寸例中,相对于板中央区域的总线宽度,板的上下端部的总线的宽度与之之比以1∶1.6~1∶2.5为宜,但也可以适当改变之。这样,板中央区域的平均单元开口率高于板周边区域的平均单元开口率,因此,与上述各实施形式大体同样,能够在降低电能消耗的同时相对提高板中央区域的发光亮度,从而提高识别性。
3-2实施形式3的变型例
在上述图10的实施形式3中,展示了带状总线结构,但本实施形式3并不限于该图案形状。例如也可以采用变型例2-1所示的凹形透明电极120、130的图案,并如图11的变型例3-1所示,与板中央区域所对应的总线121、131呈宽度较细的线条状,反之,随着总线121、131向板的上下两端方向排列,成为其宽度逐渐改变的凹形图案。此外,也可以做成该凹形图案的中央与总线121、131的长度方向的中央相对应的结构。
这种结构也与上述各实施形式同样,板中央区域的平均单元开口率比板周边区域的平均单元开口率相对提高,能够在降低电能消耗的同时保证板中央区域的优异的发光亮度,得到良好的识别性。
<实施形式4>
4-1PDP的构成
图12是对本实施形式4中的显示电极12、13的排列方式加以具体展示的概略图。
在该图所示的实施形式4中,显示电极12、13上未使用透明电极120、130,而由以x方向为长度方向的多个线条部分(该例中各显示电极有4根线条部分)以其x方向的端部在电气上相连接的金属构成,是作为栅(FE)电极而形成的。并具有如下特征,即,沿板的纵向(y方向)排列的线条部分,自x方向上的板的中央区域向板的上下两端逐渐呈凹形的图案,其电极面积增大。
该PDP1的尺寸的一个例子如下。
一对显示电极的间隙:90μm
间距Px:360μm
间距Py:1080μm
线条部分的宽度:20μm~50μm
在这里,本实施形式4中所使用的地址电极18,其尺寸大体与现有技术相同。
根据这种结构,在宽度较细的线条部分所在的板的中央区域,与该较细的宽度相应地,单元开口率较大,可保证充分的发光亮度,反之,在板的上下两端附近,线条部分呈凹形图案,在该凹形图案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线条部分的合计宽度增大从而单元开口率较小,可使发光亮度较弱。这样,与上述各实施形式大体同样,能够使板中央区域的平均单元开口率比板周边区域的平均单元开口率提高,能够在降低电能消耗的同时相对提高板的中央区域的发光亮度,使视觉辨认性得到提高。作为本实施形式4,由于显示电极由电阻较小的栅电极形成,因此,电力特性特别优异,可发挥优异的节电性能。
线条部分的根数并不限于图12所示的4根,也可以是其它数目,但根数增加过多,图案的形成将变得困难,而且也有可能导致单元开口率降低,故要加以注意。此外,还可以适当设置将各显示电极12、13内的多个线条部分在电气上进行连接的连接部。这可使得显示电极12、13的电阻进一步减小。此外,也可以做成这样的结构,即,替代各线条部分向板的上下方向逐渐呈凹形图案的方案,而使带状线条部分逐渐变粗,以此来调整单元开口率。
<实施形式5>
5-1PDP的构成
图13是对实施形式5中的显示电极周边的结构加以具体展示的概略图。
如该图所示,本实施形式5具有这样的结构,即,在相邻的两对显示电极12、13的间隙中设置有由黑色膜构成的黑底(BM)。并具有这样的特征,即,沿板的纵向(y方向)排列的各黑底的宽度,自x方向上的板的中央区域向板的上下两端逐渐增大。
该PDP1的尺寸的一个例子如下。
一对显示电极的间隙:90μm
透明电极的宽度:150μm
总线的宽度:40μm
间距Px:360μm
间距Py:1080μm
黑底的宽度:150μm~300μm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宽度较细的黑底所从中通过的板的中央区域,与黑底的较细的宽度相应地,单元开口率较大,可保证充分的发光亮度,反之,在板的上下两端附近,有宽度较粗的黑底通过,而与其对各单元表面一侧进行遮光的较大面积相应地,单元开口率较小,可使发光亮度较弱。这样,作为本实施形式5,板中央区域的平均单元开口率比板周边区域的平均单元开口率提高,因此,与上述各实施形式大体同样,能够在降低电能消耗的同时相对提高板中央区域的发光亮度,使识别性得到提高。
5-2实施形式5的变型例
在上述图13的例子中,展示了带状黑底的整个宽度改变的结构,但黑底的图案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做成这样的结构,即,如图14所示的变型例5-1那样,从板的中央区域通过的黑底,为颈部较细的凹形图案,反之,随着黑底向板的上下两端方向排列而呈颈部较粗的凹形图案,其面积逐渐增大。根据这样的结构,与图13的带状黑底相比,可进一步提高板的中央区域的单元开口率,因而能够提高本发明的效果。
此外,图15所示的变型例5-2展示了这样一种结构,即,与板的中央区域所对应的黑底为宽度较细的凹形图案并且在长度方向的两端其宽度较窄。根据这样的结构,能够进一步减小板中央区域的黑底的面积,便于采取进一步提高本发明效果的措施。
黑底的图案并不限于图13~15所示的图案,但若面积过小,则会丧失原有的效果,故显然应在设计上加以注意。
<实施形式6>
6-1PDP的构成
图16是对PDP1的显示电极、地址电极、分隔壁的排列方式加以展示的概略图。
如该图所示,本实施形式6具有如下特征,即,沿板的横向(x方向)排列的分隔壁20的宽度,自板的中央区域向板的左右两端逐渐增大。
该PDP1的尺寸的例子如下。
一对显示电极的间隙:90μm
透明电极的宽度:150μm
间距Px:360μm
间距Py:1080μm
分隔壁的宽度:30μm~80μm
在这里,本实施形式6中所使用的显示电极12、13以及地址电极18,其尺寸与现有技术大体相同。
根据这样的结构,在分隔壁20的宽度较窄的板的中央区域,与该较小的宽度相应地,单元开口率较大,可保证充分的发光亮度,反之,在板的左右两端附近,与前述较大的宽度相应地,单元开口率较小,可使发光亮度较弱。作为本实施形式6的一个例子,将分隔壁的最大宽度与最小宽度之比设定为1∶1.3~1∶2。这样,板中央区域的平均单元开口率将高于板周边区域的平均单元开口率。
由于PDP1的发光亮度还与面对放电空间24的荧光层21~23的面积成比例,因此,分隔壁20越细则涂布荧光物质的槽的宽度越大,故若在此处形成荧光层21~23,则其面积将变大。因此,作为本实施形式6的PDP1,在板中央区域的单元群处存在有较大量的荧光物质,因而可在此达到较高的发光亮度。另一方面,在板的左右两端侧分隔壁20较粗,故荧光物质的量较少,发光亮度也就较低。这样,本实施形式6与各实施形式同样,能够在降低电能消耗的同时相对提高板中央区域的发光亮度,使识别性得到提高。
6-2实施形式6的变型例
上述图16列举的是分隔壁20的宽度改变的例子,但本实施形式6并不限于此,当例如如图17所示的变型例6-1那样,PDP1具有与各对显示电极12、13交替地并排设置有辅助分隔壁的结构时,也可以以辅助分隔壁与分隔壁20一起随着远离板的中央区域其宽度变粗的方式而构成。
根据这样的结构,作为具有被分隔壁20和辅助分隔壁呈井字形围起来的放电空间24的单元,其平均单元开口率,自板的中央区域向板的周边区域减小,因此,能够保证板中央区域具有相对优异的发光亮度。
在变型例6-1中,展示了对分隔壁20和辅助分隔壁二者的宽度进行调整的例子,但本发明并不限于此,也可以设计成仅分隔壁20或辅助分隔壁之某一方的宽度改变的结构。
<实施形式7>
7-1PDP的构成
图18(a)、(b)是对本实施形式7所涉及的PDP1的电介质层14的沿y方向剖开的断面形状加以展示的概略图。
如这些附图所示,本实施形式7中,面对放电空间24的电介质层14的厚度,在板的中央区域比在板的周边区域薄(“板的中央区域”与“板的周边区域”的定义,以实施形式1所描述的为准)。作为该电介质层14的一个例子,其膜厚值在板的中央区域为20μm,在板的周边区域为50μm,其膜厚比为1∶2~1∶2.5。上述膜厚值和膜厚比可适当改变。图18(a)展示了板中央区域与板周边区域之间厚度呈1阶梯形变化的结构,而图18(b)展示了自板中央区域向板周边区域电介质层表面发生倾斜的同时厚度发生变化的结构。
根据上述各结构,在电介质层14厚度较薄的板的中央部位,放电空间24内所产生的可见光的透射率较高,因此所显示的亮度提高。而在电介质层14厚度较厚的板的周边区域,可见光的透射率比板的中央区域相对要低。因此,根据本实施形式7的电介质层14的形状,板中央区域的平均可见光透射率要高于板周边区域的平均可见光透射率,因而能够在降低电能消耗的同时图像信息易于集中的板中央区域的发光亮度提高,得到良好的识别性。
在电介质层如图18(a)所示的场合,其厚度发生变化的部分位于板中央区域与板周边区域的边界处,因此,属于一种能够得到更为突出的提高板中央区域识别性的效果的结构。作为具有图18(a)的结构的变型例,可列举出电介质层的厚度呈阶形变化的结构。这种结构具有,通过与后述的中间冲孔的电介质层片材重叠便能够较为简便地制造出来的优点。而在电介质层如图18(b)所示的场合,自板的中央区域向板的周边区域其厚度平滑地变厚,但该倾斜角(自板中央区域向板周边区域倾斜的角度),在板的尺寸为42英寸的场合,以0.007°~0.002°的范围为宜。
除此之外,实施形式7的电介质层的断面形状,还可列举出以板的中央区域为顶点的半圆形拱状的例子。若为这种断面形状,则可使电介质层具有一定的透镜效果,还能够进一步有效提高板中央区域的单元开口率,故适宜采用。
对于具有这种形状的电介质层14,可列举出这样的制造方法,即,在制造工序中,预先准备厚度经过调整的电介质层片材,将其粘贴在形成有显示电极的前板玻璃表面并通过烧结而形成之。作为这种方法的一个例子,如图23所示,在形成有显示电极的前板230上,层叠并粘贴中间冲孔的电介质层片材231和平板型电介质层片材232。
电介质片材的粘贴并不限于上述方法,例如既可以将中间冲孔的电介质层片材231与平板型电介质层片材232的粘贴顺序颠倒,也可以预先将两种以上不同形式的电介质层片材层叠在一起后一并进行粘贴。
<其它事项>
上述各实施形式所展示的,是显示电极12、13、黑底、分隔壁20、以及辅助分隔壁等的尺寸和图案自板的中央区域向板的端部(左右或上下)逐渐减小或逐渐增大而改变的结构。但本发明并不限于这种结构,也可以是,显示电极以每数对乃至每数十对为单位,黑底、分隔壁20、辅助分隔壁以每数根乃至数十根为单位,使其尺寸或图案阶段性改变的结构。在这种场合,显然需要注意,显示时不要因单元开口率或单元面积或者单元可见光透射率的局部差异而影响识别性。
如上述实施形式所示,要使显示电极12、13以所希望的图案形成,可采用图19或图20所示的曝光掩模181。在这些曝光掩模181上,设有与所要形成的显示电极12、13的图案相符的曝光部180。为对其加以利用,首先在前板玻璃11的整个面上,以0.5μm厚度涂布感光材料(例如紫外线固化型树脂)。之后,将具有按所希望图案形成的曝光部180的曝光掩模181重叠在上面,照射紫外线。之后浸渍在显影液中,将未固化的树脂清除。由此,在前板玻璃11的表面便可形成感光材料的图案间隔,在间隔之间填充Ag涂膏或ITO材料后进行烧结,即可得到具有所希望图案的显示电极12、13。
产业上利用的可能性
本发明可应用于电视机和计算机监视器中所使用的等离子体显示板等气体放电面板中。

Claims (19)

1.一种等离子体显示板,多个地址电极行向并列排列的第2板与多对显示电极列向并列排列的长方形的第1板相向,对应于一对显示电极和一根地址电极的交叉部分,有多个单元呈矩阵状排列,
在板的中央区域、即以所说第1板的对角线的交点为中心,该板的短边长度及长边长度的90~95%以内的区域中,其平均单元面积、平均单元开口率、平均可见光透射率之中的至少某一项的值,比所说板的中央区域以外的板的周边区域大。
2.如权利要求1所说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特征是,相邻的各显示电极的间距,自板的列向的中央区域向板的列向的端部减小。
3.如权利要求1所说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特征是,相邻的地址电极的间距,自板的行向的中央区域向板的行向的端部减小。
4.如权利要求1所说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特征是,相邻的显示电极的间距,自板的列向的中央区域向板的列向的端部减小,并且地址电极的间距,自板的行向的中央区域向板的行向的端部减小。
5.如权利要求1所说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特征是,相邻的一对显示电极的间隙,自板的列向的中央区域向板的列向的端部减小。
6.如权利要求5所说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特征是,作为一对显示电极的间隙,该间隙的值,从该显示电极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位向两端部减小。
7.如权利要求1所说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特征是,
所说显示电极具有透明电极和总线,总线层叠在透明电极上,
相邻的各总线的宽度,自板的列向的中央区域向板的列向的端部增加。
8.如权利要求7所说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特征是,在各显示电极上,总线的宽度自该电极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位向两端部增加。
9.如权利要求1所说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特征是,
相邻的各显示电极,由电气上相连接的多个金属线条部分构成,
一对显示电极的金属线条部分的宽度,自板的列向的中央区域向板的列向的端部增大。
10.如权利要求9所说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特征是,在一对显示电极上,各显示电极的金属线条部分的合计宽度,从显示电极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位向两端部增大。
11.如权利要求1所说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特征是,
相邻的显示电极之间形成有黑色膜,
相邻的各黑色膜的宽度,自板的列向的中央区域向板的列向的端部增大。
12.如权利要求11所说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特征是,各黑色膜的宽度,从该膜的长度方向的中央部位向两端部增大。
13.如权利要求1所说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特征是,
在第1板与第2板之间,与各地址电极交替地并排设置有分隔壁,
所说分隔壁的宽度,自板的行向的中央区域向板的行向的端部增大。
14.如权利要求1所说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特征是,
在第1板与第2板之间与各对显示电极交替地并排设置有辅助分隔壁,
所说辅助分隔壁的宽度,自板的列向的中央区域向板的列向的端部增大。
15.如权利要求1所说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特征是,
在形成有显示电极的第1板的表面,形成有将所说显示电极覆盖的电介质层,
该电介质层在板的中央区域的厚度比在板的周边区域的厚度薄。
16.如权利要求1所说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特征是,以使用曝光掩模的光蚀刻法形成所说显示电极、分隔壁、以及黑色膜之中的至少任一种而成,所说曝光掩模在所说板的中央区域的平均开口率,比在板的周边区域的平均开口率高。
17.如权利要求1所说的等离子体显示板,其特征是,在所说第1板的表面上,以覆盖所说多对显示电极的方式形成有电介质层,
该电介质层由电介质层片材形成,所述电介质层片材调整成,与板的中央区域所对应的厚度,比在板的周边区域的电介质层片材的厚度薄。
18.一种等离子体显示板的制造方法,经由在第1板的表面形成多个显示电极的显示电极形成步骤、以及、在第2板的表面形成多个分隔壁的分隔壁形成步骤进行制造,
在所说显示电极形成步骤和分隔壁形成步骤之中的至少任一步骤中,进行在对应的第1或第2板的表面涂布紫外线固化型的感光材料,通过曝光掩模进行曝光处理的图案形成处理,
通过以下述曝光量条件进行曝光处理,来设定显示电极或者分隔壁的宽度,所述曝光量条件是指:板的中央区域即以所说第1板的对角线的交点为中心、该板的短边长度及长边长度的90~95%以内的区域中的曝光量,比该板的中央区域以外的板的周边区域中的曝光量小。
19.如权利要求18所说的等离子体显示板的制造方法,其特征是,所说感光材料是可用于蚀刻处理的抗蚀剂材料。
CNB028146158A 2001-05-28 2002-05-27 等离子体显示板及其制造方法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95734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1158726 2001-05-28
JP158726/2001 2001-05-28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533582A CN1533582A (zh) 2004-09-29
CN1295734C true CN1295734C (zh) 2007-01-17

Family

ID=1900240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B028146158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95734C (zh) 2001-05-28 2002-05-27 等离子体显示板及其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1) US20050041001A1 (zh)
KR (1) KR20040030641A (zh)
CN (1) CN1295734C (zh)
TW (1) TWI283882B (zh)
WO (1) WO2002097847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7256550B2 (en) * 2001-11-15 2007-08-14 Lg Electronics Inc. Plasma display panel
KR100931437B1 (ko) * 2003-02-25 2009-12-11 오리온피디피주식회사 멀티형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590040B1 (ko) * 2004-09-23 2006-06-14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의 제조방법
KR20060034156A (ko) * 2004-10-18 2006-04-21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KR100667931B1 (ko) * 2004-11-15 2007-01-11 삼성에스디아이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JP4597805B2 (ja) * 2005-07-29 2010-12-15 パナソニック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KR100743717B1 (ko) * 2005-09-08 2007-07-30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WO2007125589A1 (ja) * 2006-04-28 2007-11-08 Hitachi Plasma Display Limited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およびその製造に用いる成膜装置
KR100689066B1 (ko) * 2006-09-14 2007-03-02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필터 및 그를 이용한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US8013807B2 (en) * 2006-09-14 2011-09-06 Lg Electronics Inc. Plasma display device
KR100833713B1 (ko) * 2007-03-23 2008-05-29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디스플레이 패널 및 디스플레이 패널의 전극 조성물
KR20090031073A (ko) * 2007-09-21 2009-03-25 엘지전자 주식회사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장치
KR100969916B1 (ko) * 2008-01-16 2010-07-13 주식회사 팜텍 헬멧의 기능성 내피
CN109751519B (zh) * 2019-02-14 2023-12-12 武汉优炜芯科技有限公司 Cob光源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51712A (ja) * 1993-02-26 1994-09-09 Pioneer Electron Corp フラットパネル型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0357463A (ja) * 1999-04-14 2000-12-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交流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及び交流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Family Cites Families (1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35815A (en) * 1993-07-26 1998-04-07 Sentinel Medical, Inc. Method of using fluid jet surgical cutting tool
JP3655947B2 (ja) * 1995-07-19 2005-06-02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面放電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US5900694A (en) * 1996-01-12 1999-05-04 Hitachi, Ltd. Gas discharge display panel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JP3106992B2 (ja) * 1997-02-20 2000-11-06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Ac面放電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H117895A (ja) * 1997-06-05 1999-01-12 Lg Electron Inc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及びその隔壁の形成方法
KR100434977B1 (ko) * 1999-02-12 2004-06-09 도판 인사츠 가부시키가이샤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그 제조방법 및 그 제조장치
JP2000243300A (ja) * 1999-02-19 2000-09-08 Pioneer Electronic Corp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JP3589892B2 (ja) * 1999-03-18 2004-11-17 富士通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KR20000074094A (ko) * 1999-05-18 2000-12-05 구자홍 플라즈마 표시패널의 방전전극
JP3625157B2 (ja) * 1999-08-18 2005-03-02 パイオニア株式会社 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
KR100472997B1 (ko) * 1999-11-09 2005-03-07 미쓰비시덴키 가부시키가이샤 교류형 플라즈마 디스플레이 패널
US7256550B2 (en) * 2001-11-15 2007-08-14 Lg Electronics Inc. Plasma display panel

Patent Citation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6251712A (ja) * 1993-02-26 1994-09-09 Pioneer Electron Corp フラットパネル型ディスプレイ装置
JP2000357463A (ja) * 1999-04-14 2000-12-26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交流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装置及び交流型プラズマディスプレイパネルの駆動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02097847A1 (fr) 2002-12-05
CN1533582A (zh) 2004-09-29
TWI283882B (en) 2007-07-11
US20050041001A1 (en) 2005-02-24
KR20040030641A (ko) 2004-04-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63068C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295735C (zh) 等离子体显示器面板、其制造方法及转印薄膜
CN1286137C (zh) 气体放电面板和气体放电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295734C (zh) 等离子体显示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00350541C (zh) 发光特性良好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243335C (zh) 生产性优良的等离子体显示屏的制法
CN1790593A (zh) 气体放电屏
CN1304157A (zh) 交流电驱动型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及其生产方法
CN1290140C (zh)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及其制造方法
CN1258203C (zh) 等离子显示板
CN1473344A (zh) 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CN1707570A (zh) 等离子体显示模块及制造其的方法
CN100346439C (zh) 包括具有双重间隙的维持电极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及制法
CN1420520A (zh) 等离子显示板
CN1536605A (zh) 等离子显示面板
CN100347803C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145919C (zh) 等离子显示板及其制造方法
CN1264184C (zh) 气体放电面板以及气体放电面板的制造方法
CN1783402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和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CN1229261A (zh) 平面型等离子体放电显示设备
CN1614734A (zh) 等离子显示板
CN1502114A (zh) 在位于一对行电极上的多个单元内进行放电的屏板
CN1841628A (zh) 等离子体显示面板和等离子体显示装置
CN1841623A (zh) 电极端子部分连接结构和具有该结构的等离子体显示面板
CN1500282A (zh) 等离子体显示板及其制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70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