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44027C - 成像设备 - Google Patents

成像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44027C
CN1244027C CN03120417.1A CN03120417A CN1244027C CN 1244027 C CN1244027 C CN 1244027C CN 03120417 A CN03120417 A CN 03120417A CN 1244027 C CN1244027 C CN 1244027C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intermediate transfer
cleaning
bias voltages
transfer element
element bia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Expired - Fee Rela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03120417.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467587A (zh
Inventor
三宅弘二
须藤真树
三津博之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 Xerox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 Xerox Co Ltd filed Critical Fuji Xerox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46758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467587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244027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44027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14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 G03G15/16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 G03G15/1665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 G03G15/167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 G03G15/168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for transferring a pattern to a second base of a toner pattern, e.g. a powder pattern, e.g. magnetic transfer by introducing the second base in the nip formed by the recording member and at least one transfer member, e.g. in combination with bias or heat at least one of the recording member or the transfer member being rotatable during the transfer with means for conditioning the transfer element, e.g. cleaning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lectrostatic Charge, Transfer And Separation In Electrography (AREA)

Abstract

公开了一种成像设备,其能够防止在清理元件与中间转印元件之间产生过大的电势差,从而延长中间转印元件的使用寿命。该成像设备包括:图像承载元件;成像单元,其用于在图像承载元件上形成调色剂图像;中间转印装置,其由至少一个中间转印元件构成,并且与该图像承载元件接触;最终转印元件,其与中间转印元件接触;清理元件,其与中间转印元件接触;及控制单元,其用于将中间转印元件偏压施加到中间转印元件上,并将清理元件偏压施加到与中间转印元件接触的清理元件上,从而对清理元件与中间转印元件之间的电势梯度进行控制。

Description

成像设备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电子照相成像设备,如复印机,打印机,传真机或者通过组合它们而形成的多功能设备,特别地,涉及对成像设备清理技术的改进。
背景技术
迄今为止,电子照相(静电转印型)成像设备,如复印机和打印机,已经广泛公知。在这些成像设备中,调色剂图像通过最终转印元件转印到记录片,然后将调色剂定影,从而在记录片上获得作为永久图像的调色剂图像。保留在转印元件上没有被转印的一部分调色剂必须用成像设备中的清理装置去除。作为去除这种残留调色剂的一种方法,已经提出了一种技术,根据该技术,使金属清理辊压靠转印元件,从而通过静电力使残留调色剂粘结到清理辊上(例如参见JP 6-59586A和JP 6-35340A)。另外,还提出了一种技术,根据该技术,使金属清理刀片压靠一金属清理辊,以防止清理刀片向上卷起(例如参见JP 2000-142310)。
但这些常规技术存在下面的问题。
金属清理辊呈现相对较低的电阻值,因此其表面电势响应施加到其上的偏压的变化而快速改变。而与清理辊接触的中间转印元件呈现出相对较高的电阻值,因而即使施加到其上的偏压变化,其表面电势也只是过渡改变。因此在清理辊与中间转印元件之间会瞬间产生过多的电势差。结果,放电应力施加到中间转印元件上,从而使中间转印元件的表面退化或损坏。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有鉴于上述问题而提出的,提供一种成像设备,其能够防止在清理元件与中间转印元件之间产生过多的电势差,从而能够延长中间转印元件的使用寿命。
根据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一种成像设备包括:图像承载元件;成像单元,其用于在图像承载元件表面上形成调色剂图像;中间转印装置,其由至少一个中间转印元件构成,并且与该图像承载元件接触;最终转印元件,其与中间转印元件接触;清理元件,其与中间转印元件接触;及控制单元,其用于将中间转印元件偏压施加到中间转印元件上,并将清理元件偏压施加到与中间转印元件接触的清理元件上,从而对清理元件与中间转印元件之间的电势梯度进行控制,其中当分别将施加到中间转印元件上的中间转印元件偏压从第一中间转印元件偏压切换到第二中间转印元件偏压,并将施加到清理元件上的清理元件偏压从第一清理元件偏压切换到第二清理元件偏压时(基本上同时),控制单元使中间转印元件偏压的切换开始时刻早于清理元件偏压的切换开始时刻。
更具体地,控制单元可构造成这样,在中间转印元件偏压从第一中间转印元件偏压过渡到第二中间转印元件的过程中,开始切换清理元件偏压。另外,控制单元还可构造成,在将中间转印元件偏压过渡到第二中间转印元件偏压之后,开始切换清理元件偏压。
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一种成像设备包括:图像承载元件;一在图像承载元件上形成调色剂图像的成像单元;中间转印装置,其由至少一个中间转印元件构成,并且与该图像承载元件接触;最终转印元件,其与中间转印元件接触;清理元件,其与中间转印元件接触;及控制单元,其用于将中间转印元件偏压施加到中间转印元件上,并将清理元件偏压施加到与中间转印元件接触的清理元件上,从而对清理元件与中间转印元件之间的电势梯度进行控制,其中当分别将施加到中间转印元件上的中间转印元件偏压从第一中间转印元件偏压切换到第二中间转印元件偏压,并将施加到清理元件上的清理元件偏压从第一清理元件偏压切换到第二清理元件偏压时(基本上同时),控制单元分步实现对清理元件偏压的切换。
更具体地,分步切换清理元件偏压可以两个步骤实施;能够实施从第一清理元件偏压向过渡清理元件偏压的切换,然后实施从中间转印元件偏压向第二清理元件偏压的切换。清理元件偏压的切换可以三个步骤实施;能够实施从第一清理元件偏压向第一过渡清理元件偏压的切换,然后实施从第一过渡清理元件偏压向第二过渡清理元件偏压的切换,然后实施从第二过渡清理元件偏压向第二清理元件偏压的切换。
另外,能够将过渡清理元件偏压(第一过渡清理元件偏压和第二过渡清理元件偏压)设定成小于第二中间转印元件偏压。
另外,实施分步切换清理元件偏压,使得清理元件偏压的变化逐渐增大。例如,能够进行设定,使下面的不等式成立:|(过渡清理元件偏压)-(第一清理元件偏压)|<|(第二清理元件偏压)-(过渡清理元件偏压)|;且下面的不等式成立:|(第一过渡清理元件偏压)-(第一清理元件偏压)|<|(第二过渡清理元件偏压)-(第一过渡清理元件偏压)|<|(第二清理元件偏压)-(第二过渡清理元件偏压)|。
另外,还可以将本发明的第一和第二方面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根据本发明的另一方面,成像设备包括:图像承载元件;成像单元,其用于在图像承载元件表面上形成调色剂图像;中间转印装置,其由至少一个中间转印元件构成,并且与该图像承载元件接触;最终转印元件,其与中间转印元件接触;清理元件,其与中间转印元件接触;及控制单元,其用于将中间转印元件偏压施加到中间转印元件上,并将清理元件偏压施加到与中间转印元件接触的清理元件上,从而对清理元件与中间转印元件之间的电势梯度进行控制,其中当分别将施加到中间转印元件上的中间转印元件偏压从第一中间转印元件偏压切换到第二中间转印元件偏压,并将施加到清理元件上的清理元件偏压从第一清理元件偏压切换到第二清理元件偏压时(基本上同时),控制单元使中间转印元件偏压的切换开始时刻早于清理元件偏压的切换开始时刻,并分步实施对清理元件偏压的切换。
分别将施加到中间转印元件上的中间转印元件偏压从第一中间转印元件偏压切换到第二中间转印元件偏压,将施加到清理元件上的清理元件偏压从第一清理元件偏压切换到第二清理元件偏压(基本上同时)的情况的例子包括:打开电源时,从待机模式过渡到成像模式时,从成像模式过渡到清理模式时,从清理模式过渡到成像模式时,从清理模式过渡到待机模式时,以及从正常极性清理模式过渡到颠倒极性清理模式时。
另外,第二中间转印元件偏压和第二清理元件偏压具有相同的极性,当下面的不等式:|(第二中间转印元件偏压)|<|(第二清理元件偏压)|成立时,一般会在清理元件与中间转印元件之间发生放电,因而将本发明应用于这种情况特别有效。
另外,考虑到当清理元件的电势高于中间转印元件的电势时会在清理元件与中间转印元件之间发生放电,需要进行控制,使得在从第一中间转印元件偏压切换到第二中间转印元件偏压的过程中,满足下面的关系:-Δ(下限)(0<Δ(下限))<(清理元件偏压)-(中间转印元件偏压)<Δ(上限)(0<Δ(上限)),以及Δ(上限)<Δ(下限)。另外,需要进行控制,使得在从第一中间转印元件偏压切换到第二中间转印元件的过程中,满足下面的关系:(清理元件偏压)<(中间转印元件偏压)。
另外,一般来讲,当清理元件的电阻低于与清理元件接触的中间转印元件的电阻时,会在清理元件与中间转印元件之间发生放电,因而将本发明应用于这种情况特别有效。特别地,作为清理元件,可采用金属清理辊。在这种情况下,可采用一种布置,其中使金属清理刀片压靠在清理辊上。
另外,本发明不仅可用于单色成像设备,而且可应用于多色成像设备。也就是说,可以采用这样一种结构,具有作为图像承载元件的多个用于不同颜色的图像承载元件,以及作为中间转印装置的单个中间转印元件。另外,还可以采用这样一种结构,具有作为图像承载元件的多个用于不同颜色的图像承载元件,及作为中间转印装置的与该多个图像承载元件中的一部分接触的一个第一上游侧中间转印元件,与该多个图像承载元件中的其余部分接触的一个第一下游侧中间转印元件,及与第一上游侧中间转印元件和第一下游侧中间转印元件接触的一个第二中间转印元件,在将一个调色剂图像从第一上游侧中间转印元件转印到该第二中间转印元件之后,将一个调色剂图像从第一下游侧中间转印元件转印到该第二中间转印元件上。
更具体地,后一种类型的成像设备可具有作为图像承载元件的用于黄色、品红、青色和黑色的四个图像承载元件,及作为中间转印装置的分别与该四个图像承载元件中的两个接触的一个第一上游侧中间转印元件和一个第一下游侧中间转印元件,及与第一上游侧中间转印元件和第一下游侧中间转印元件接触的一个第二中间转印元件,在将一个调色剂图像从第一上游侧中间转印元件转印到该第二中间转印元件之后,将一个调色剂图像从第一下游侧中间转印元件转印到该第二中间转印元件上。
根据本发明,可以提供一种成像设备,能够防止在清理元件与中间转印元件之间产生过大的电势差,并延长中间转印元件的使用寿命。
附图说明
下面基于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作详细描述,其中:
图1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全色打印机的示意性剖视图;
图2是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一全色打印机的主要部件剖视图;
图3是一框图,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全色打印机的电势梯度控制系统的构造;
图4是一时间流程图,表示表示根据本发明的全色打印机的电势梯度控制系统的操作;
图5是一图表,表示根据实施例1的全色打印机的偏压切换操作;
图6是一图表,表示根据实施例2的全色打印机的偏压切换操作;
图7是一图表,表示根据实施例3的全色打印机的偏压切换操作;
图8是一图表,表示根据实施例4的全色打印机的偏压切换操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例进行详细描述。
图1表示根据本发明一实施例的串联型全色打印机(成像设备)。图2表示图1中所示全色打印机(成像设备)的主要成像部分。
该全色打印机大致由成像部分、中间转印装置、最终转印辊40、定影装置6和片进给部分构成。
成像部分由用于黄色(Y)、品红(M)、黑色(K)和青色(C)的四个成像单元1Y至1K和一个曝光装置12构成。成像单元1Y至1K分别由四个感光鼓(图像承载元件)10Y至10K,分别与感光鼓10Y至10K接触的充电辊(接触型充电元件)11Y至11K,分别与感光鼓10Y至10K相对的显影装置12Y至12K,以及分别与感光鼓10Y至10K接触的刷辊13Y至13K构成。
考虑环绕每个感光鼓10的元件布置,充电辊11、显影装置12(显影装置的显影套)、第一中间转印辊(下面描述)和刷辊13相对于感光鼓10的旋转方向从上游侧向下游侧环绕感光鼓10布置。
通过充电辊11Y至11K向感光鼓10Y至10K施加约-840V的DC电压,从而将感光鼓均匀充电到大约300V;当通过曝光装置15将静电潜像写到其上时,其表面电势降低到大约-60V。
每个显影装置12Y至12K是一个磁刷接触两部件显影型显影装置,装有一显影辊、一显影剂量调节元件、一显影剂承载元件和一个用于承载和搅拌显影剂的螺旋输送机。由显影剂量调节元件调节并承载到显影部分的显影剂量大致是30至40g/m2;此时,存在于显影辊上的调色剂的充电量大致是-20到-30μC/g。将AC+DC显影电压施加到这些显影装置12Y至12K上以执行显影;该显影电压由大致4kHz和1.6kVpp的一个AC分量和大致-230V的一个DC分量构成。
中间转印装置装有一与感光鼓10Y至10M接触的第一上游侧中间转印辊(第一上游侧中间转印元件)20a,一与感光鼓10C至10K接触的第一下游侧中间转印辊(第一下游侧中间转印元件)20b,一与两个第一中间转印辊20a和20b接触的第二中间转印辊30,和一个以非接触方式有选择地检测第二中间转印辊30上调色剂图像的存在和密度的调色剂传感器8。
另外,第一上游侧中间转印辊20a装有一个第一上游侧清理装置(清理装置)21a。该第一上游侧清理装置21a装有一与第一上游侧中间转印辊20a接触的金属(不锈钢)清理辊(清理元件)210a,一压靠清理辊210a的清理刀片211a,一相对于第一上游侧中间转印辊20a的旋转方向靠近清理辊210a的上游侧与中间转印辊20a接触的中间转印刷辊213a,和一个容纳清理辊210a、清理刀片211a和中间转印刷辊213a的清理器壳体212a。
相似地,第一下游侧中间转印辊20b装有一个第一下游侧清理装置(清理装置)21b。该第一下游侧清理装置21b装有一与第一下游侧中间转印辊20b接触的金属(不锈钢)清理辊(清理元件)210b,一压靠清理辊210b的清理刀片211b,一相对于第一下游侧中间转印辊20b的旋转方向靠近清理辊210b的上游侧与中间转印辊20b接触的中间转印刷辊213b,和一个容纳清理辊210b、清理刀片211b和中间转印刷辊213b的清理器壳体212b。
第二中间转印辊30装有一个第二清理装置(清理装置)31。该第二清理装置31装有一与第二中间转印辊30接触的金属(不锈钢)清理辊(清理元件)310,一压靠清理辊310的清理刀片311,一相对于第二中间转印辊30的旋转方向靠近清理辊310的下游侧与中间转印辊30接触的刷辊313,和一个容纳清理辊310、清理刀片311和刷辊313的清理器壳体(容纳元件)312。
考虑环绕第一上游中间转印辊20a的元件布置,感光鼓10M、感光鼓10Y、第二中间转印辊30、中间转印刷辊213a和清理辊210a相对于第一上游侧中间转印辊20a的旋转方向从上游侧向下游侧环绕第一上游侧中间转印辊20a布置。另外,考虑环绕第一下游中间转印辊20b的元件布置,感光鼓10K、感光鼓10C、第二中间转印辊30、中间转印刷辊213b和清理辊210b相对于第一下游侧中间转印辊20b的旋转方向从上游侧向下游侧环绕第一下游侧中间转印辊20b布置。另外,考虑环绕第二上游中间转印辊30的元件布置,第一上游侧中间转印辊20a、第一下游侧中间转印辊20b、调色剂传感器8、最终转印辊40、清理辊310和刷辊313相对于第二中间转印辊30的旋转方向从上游侧向下游侧环绕第二中间转印辊30布置。
每个第一中间转印辊20a和20b是通过在一金属管上设置一硅橡胶层并在其上形成一高脱模涂层而制成的;其可接受的电阻值通常在105至109Ω范围内,本例中大约是108Ω。该电阻值高于清理辊210a、210b和310的电阻值。并且,将调色剂图像从感光鼓10Y至10K转印到第一中间转印辊20a和20b所必需的表面电势通常在大约+250到500V范围内,可根据调色剂充电条件、大气温度、湿度等设定最佳电势值。
与第一中间转印辊20a和20b类似,第二中间转印辊30是通过在一金属管上设置一硅橡胶层并在其上形成一高脱模涂层而制成的;其可接受的电阻值通常在108至1012Ω范围内,本例中大约是1011Ω(也就是说,它呈现高于第一中间转印辊20a和20b的电阻值)。并且,将调色剂图像从第一中间转印辊20a和20b转印到第二中间转印辊30所必需的表面电势通常在大约+600到1200V范围内,可根据调色剂充电条件、大气温度、湿度等设定最佳电势值。
最终转印辊40是通过在一金属管上设置一聚氨酯橡胶层并在其上设置一树脂涂层而制成的;其可接受的电阻值通常在106至109Ω范围内,本例中大约是108Ω(也就是说,它呈现低于第二中间转印辊30的电阻值)。并且,将调色剂图像从第二中间转印辊30转印到片(记录片)所需要施加到该最终转印辊40上的转印电压通常在大约+1200到5000V范围内,可根据大气温度、湿度和片S类型(其电阻值等)等设定最佳电压值。本例中采用恒流系统,在正常温度和湿度下施加大约+μ6A,以获得大致+1600到2000V的基本上适当的最终转印电压。
另外,(与第一中间转印辊20a和20b及第二中间转印辊30不同),最终转印辊40不压靠清理辊(清理元件)。另外,(不包括更换成像单元的时间,包括设备处于成像模式、流程控制模式和清理模式的时间),最终转印辊40与第二中间转印辊30接触,不需要特殊的收缩机构等。
最终转印辊40的表面粗糙度(Rz)可以是20[μm(Rz)]或更小,例如10[μm(Rz)],第一和第二中间转印辊20a、20b和30的表面粗糙度可以是10[μm(Rz)]或更小,例如1[μm(Rz)]。另外,最终转印辊40呈现出高于第一和第二中间转印辊20a、20b和30的表面粗糙度(Rz)。这些辊的表面粗糙度要求不大于形成调色剂图像的调色剂的平均颗粒尺寸。
在定影装置6中,一加热辊62和一加压辊61彼此保持压力接触,以形成一定影辊隙。设置在加热辊62中的是一用作热源的卤灯(未图示);在定影时,加热辊62的表面被加热到一预定的定影温度。另外,在相对于片S输送方向的定影辊隙的下游侧,设有定影/排放辊对63a和63b。
片进给部分是沿从片进给盘50到排放盘70的片S输送路径(由点划线表示)P形成的。片进给盘50容纳多个片S,从片进给盘50到输送路径的下游侧,顺序地设置有由一拾取辊51a和一延迟辊51b形成的一个辊对,一对输送辊52a和52b,一对对准辊53a和53b,及(在最终转印辊40和定影装置6下游侧的)一对排放辊54a和54b。
图3是一框图,表示该全色打印机1的电势控制系统。根据全色打印机1所处的情况,也就是说,在打印机是否为打印顺序(成像模式)或清理顺序(清理模式)作好准备的事实的基础上,电势控制部分(控制单元)9对分别施加到充电辊11、第一中间转印辊20a和20b、清理辊210、第二中间转印辊30、清理辊310以及最终转印辊40上的电压V(11)、V(20)、V(210)、V(30)、V(310)和V(40)进行控制,结果是,根据全色打印机1所处的情况,在充电辊11、第一中间转印辊20a和20b、清理辊210、第二中间转印辊30、清理辊310以及最终转印辊40之间形成了一个适当的电势梯度。
图4是一时间流程图,表示以打印准备顺序、打印顺序和清理顺序在充电辊11、第一中间转印辊20a和20b、清理辊210、第二中间转印辊30、清理辊310以及最终转印辊40上施加的电压值。如可从该时间流程图中清楚地看到的,时间流程图中用椭圆圈出的部分表示施加到中间转印辊20a、20b和30上的偏压以及施加到清理辊210和310上的偏压被同时切换的时间点,即从待机状态过渡到打印顺序的过程中,以及在清理顺序中从正常极性清理过渡到颠倒极性清理的过程中。
在从待机状态过渡到打印准备顺序的过程中,施加到第二中间转印辊20上的偏压(中间转印元件偏压)从V1(30)=0[V](第一中间转印元件偏压)切换到V2(30)=+1000[V](第二中间转印元件偏压)。在从待机状态过渡到打印准备顺序的过程中,施加到清理辊310上的偏压(中间转印元件偏压)从V1(310)=0[V](第一清理元件偏压)切换到V2(310)=+1400[V](第二清理元件偏压)。这里,V2(30)和V2(310)具有相同的极性(负极),关系|V2(30)|<|V2(310)|成立。
下面对根据本发明实施例的从待机状态过渡到打印准备顺序的过程中偏压切换控制的不同操作模式进行说明。
实施例1
图5是一图表,表示对本实施例的全色打印机1的电势梯度控制操作。该图表中,水平轴线表示时间[秒],垂直轴线表示电势[V]。实线表示第二中间转印辊30的表面电势随时间的变化,交替的长短虚线表示清理辊310的表面电势随时间的变化。这里,当在时间点t1将施加到第二中间转印辊30上的偏压从V1(30)=0[V]切换到V2(30)=+1000[V]时,第二中间转印辊30的表面电势过渡提高,并在时间点t1’获得V2(30)。当在时间点t2将施加到清理辊310上的偏压从V1(310)=0[V]切换到V2(310)=+1400[V]时,清理辊310的表面电势立即获得V2(310)。
本实施例中,电势控制部分9对偏压切换时刻进行控制,使时间点t2位于时间点t1’之后。通过这样控制偏压切换时刻,在第二中间转印辊30与清理辊310之间没有(立即)产生大的电势差,从而能够延长第二中间转印辊30的寿命(使用寿命)。特别地,在时间点t1至时间点t1’之间,第二中间转印辊30的表面电势总是高于清理辊310,从而增强了排放防止效果。
实施例2
图6是一图表,表示对于根据本实施例的全色打印机1的电势梯度控制操作。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参考数字表示,并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例中,对偏压切换时刻进行控制,使时间点t2位于时间点t1之后和时间点t1’之前。通过这样控制偏压切换时刻,在第二中间转印辊30与清理辊310之间没有(立即)产生大的电势差,从而能够延长第二中间转印辊30的寿命(使用寿命)。
实施例3
图7是一图表,表示对于根据本实施例的全色打印机1的电势梯度控制操作。本实施例中,当在时间点t1将施加到清理辊310上的偏压从V1(310)=0[V]切换到Vm(310)=+400[V](V1(310)<Vm(310)<V2(310))时,清理辊310的表面电势立即获得Vm(310)。另外,当在时间点t3将施加到清理辊310的偏压从Vm(310)[V]切换到V2(310)=+1400[V]时,清理辊310的表面电势立即获得V2(310)。这里,关系|Vm(310)-V1(310)|<|V2(310)-Vm(310)|成立。与实施例1中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参考数字表示,并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例中,电势控制部分9对偏压切换时刻进行控制,使时间点t3位于时间点t1’之后。通过这样控制偏压切换时刻,在第二中间转印辊30与清理辊310之间没有(立即)产生大的电势差,从而能够延长第二中间转印辊30的寿命(使用寿命)。
实施例4
图8是一图表,表示对于根据本实施例的全色打印机1的电势梯度控制操作。本实施例中,当在时间点t4将施加到清理辊310上的偏压从V1(310)=0[V]切换到Vm(310)时,清理辊310的表面电势立即获得Vm(310)。另外,当在时间点t5将施加到清理辊310的偏压从Vm(310)[V]切换到V2(310)时,清理辊310的表面电势立即获得V2(310)。与实施例1和3中相同的部件用相同的参考数字表示,并省略其说明。
本实施例中,电势控制部分9对偏压切换时刻进行控制,使时间点t4位于时间点t1之后和t1’之前。另外,电势控制部分9对偏压切换时刻进行控制,使时间点t5位于时间点t1’之后。通过这样控制偏压切换时刻,在第二中间转印辊30与清理辊310之间没有(立即)产生大的电势差,从而能够延长第二中间转印辊30的寿命(使用寿命)。特别地,在时间点t1至时间点t1’之间,第二中间转印辊30的表面电势总是高于清理辊310的表面电势,从而增强了放电防止效果。
尽管如上所述,在实施例1至4中,对从待机状态过渡到打印顺序的过程中的偏压切换时刻进行了控制,也可以相同的方式在清理顺序中对从正常极性清理过渡到颠倒极性清理的过程中的偏压切换时刻进行控制。另外,尽管如上所述,在实施例1至4中,本发明应用于对第二中间转印辊30及与之接触的清理辊30的偏压切换控制,但也可以自然地将本发明应用于对第一中间转印辊20a和20b及与之接触的清理辊210a和210b的偏压切换控制。

Claims (12)

1.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图像承载元件;
成像单元,其用于在图像承载元件表面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中间转印装置,其由至少一个中间转印元件构成,并且与该图像承载元件接触;
最终转印元件,其与中间转印元件接触;
清理元件,其与中间转印元件接触;及
控制单元,其用于将中间转印元件偏压施加到中间转印元件上,并将清理元件偏压施加到与中间转印元件接触的清理元件上,从而对清理元件与中间转印元件之间的电势梯度进行控制,
其特征在于:当分别将施加到中间转印元件上的中间转印元件偏压从第一中间转印元件偏压切换到第二中间转印元件偏压,并将施加到清理元件上的清理元件偏压从第一清理元件偏压切换到第二清理元件偏压时,控制单元使中间转印元件偏压的切换开始时刻早于清理元件偏压的切换开始时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二中间转印元件偏压与第二清理元件偏压具有相同的极性,并满足下面的关系:|(第二中间转印元件偏压)|<|(第二清理元件偏压)|。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在从第一中间转印元件偏压切换到第二中间转印元件偏压的过程中,满足下面的关系:|(清理元件偏压)|<|(中间转印元件偏压)|。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清理元件的电阻低于与清理元件接触的中间转印元件的电阻。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清理元件是金属清理辊。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清理元件是金属清理辊,并使金属清理刀片压靠在该清理辊上。
7.一种成像设备,包括:
图像承载元件;
成像单元,其用于在图像承载元件表面上形成调色剂图像;
中间转印装置,其由至少一个中间转印元件构成,并且与该图像承载元件接触;
最终转印元件,其与中间转印元件接触;
清理元件,其与中间转印元件接触;及
控制单元,其用于将中间转印元件偏压施加到中间转印元件上,并将清理元件偏压施加到与中间转印元件接触的清理元件上,从而对清理元件与中间转印元件之间的电势梯度进行控制,
其特征在于:当分别将施加到中间转印元件上的中间转印元件偏压从第一中间转印元件偏压切换到第二中间转印元件偏压,并将施加到清理元件上的清理元件偏压从第一清理元件偏压切换到第二清理元件偏压时,控制单元分步实现对清理元件偏压的切换。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第二中间转印元件偏压与第二清理元件偏压具有相同的极性,并满足下面的关系:|(第二中间转印元件偏压)|<|(第二清理元件偏压)|。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在从第一中间转印元件偏压切换到第二中间转印元件偏压的过程中,满足下面的关系:|(清理元件偏压)|<|(中间转印元件偏压)|。
10.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清理元件的电阻低于与清理元件接触的中间转印元件的电阻。
11.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清理元件是金属清理辊。
12.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成像设备,其特征在于:清理元件是金属清理辊,并使金属清理刀片压靠在该清理辊上。
CN03120417.1A 2002-06-14 2003-03-13 成像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44027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02174831A JP4207472B2 (ja) 2002-06-14 2002-06-14 画像形成装置
JP174831/2002 2002-06-14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467587A CN1467587A (zh) 2004-01-14
CN1244027C true CN1244027C (zh) 2006-03-01

Family

ID=2972799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03120417.1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244027C (zh) 2002-06-14 2003-03-13 成像设备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6807385B2 (zh)
JP (1) JP4207472B2 (zh)
CN (1) CN1244027C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83310B (zh) * 2001-10-30 2010-09-01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用于生产线的管理系统和管理方法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EP3433677B1 (en) * 2016-07-14 2023-04-26 HP Indigo B.V. Electrical blanket conditioning

Family Cites Familie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099145B2 (ja) 1992-07-22 2000-10-16 コニカ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H0659586A (ja) 1992-08-07 1994-03-04 Konica Corp 画像記録装置
US5752130A (en) * 1995-07-07 1998-05-12 Canon Kabushiki Kaisha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for cleaning residual toner from an intermediate transfer member
JPH1031342A (ja) * 1996-05-15 1998-02-03 Sharp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H1172979A (ja) * 1997-07-01 1999-03-16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003117A (ja) * 1998-06-12 2000-01-07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3733249B2 (ja) * 1998-09-12 2006-01-11 キヤノン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142310A (ja) 1999-11-12 2001-05-25 Ricoh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859112B2 (ja) * 2000-02-28 2006-12-20 株式会社リコー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82007A (ja) * 2000-03-29 2001-10-12 Canon Inc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372876A (ja) * 2001-06-13 2002-12-26 Fuji Xerox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3601514B2 (ja) * 2001-12-25 2004-12-15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4214715B2 (ja) * 2002-05-24 2009-01-28 富士ゼロックス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1383310B (zh) * 2001-10-30 2010-09-01 株式会社半导体能源研究所 用于生产线的管理系统和管理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4207472B2 (ja) 2009-01-14
US20030231892A1 (en) 2003-12-18
US6807385B2 (en) 2004-10-19
CN1467587A (zh) 2004-01-14
JP2004020859A (ja) 2004-01-2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262840B1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including discharging device for preventing reattachment of residual toner to intermediate transfer element
CN1244027C (zh) 成像设备
CN1658087A (zh) 成像设备及其操作方法
CN100492189C (zh) 成像设备
CN1467579A (zh) 成像设备
JP2002278307A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その除電手段のバイアス制御方法
JP2001337542A (ja) カラー画像形成装置
US7689152B2 (en)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with first and second transfer sections
JP384820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37972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7868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793696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7210011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221800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3965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2258626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618992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074749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10274889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512335B2 (ja)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クリーニング方法
CN1497397A (zh) 清洁装置及图像形成装置
JP3800307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3256938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14822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22165A (ja) 画像形成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60301

Termination date: 20160313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