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242742A - 印刷装置 - Google Patents

印刷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242742A
CN1242742A CN98801567A CN98801567A CN1242742A CN 1242742 A CN1242742 A CN 1242742A CN 98801567 A CN98801567 A CN 98801567A CN 98801567 A CN98801567 A CN 98801567A CN 1242742 A CN1242742 A CN 12427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aper
record
print
printing
printing equipme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9880156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桥计行
横山嘉广
岩川浩文
宫崎和义
外村哲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Panasonic Holdings Corp
Original Assignee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87492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H11124237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31572697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H11147336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409379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0071489A/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10240938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00072304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Matsushita Electric Industrial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2427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24274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10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 B41J13/22Clamps or grippe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1/00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 B65H1/08Supports or magazines for piles from which articles are to be separated with means for advancing the articles to present the articles to the separating devic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3/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ort lengths, e.g. sheets
    • B41J13/10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 B41J13/103Sheet holders, retainers, movable guides, or stationary guides for the sheet feeding s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2/00Constructional details of the handling apparatus
    • B65H2402/60Coupling, adapter or locking means

Abstract

一种印刷装置,为了减少各机构的零件数,简化整体结构,实现小型化和低成本化,作为一个示例,在将印相用的记录纸108供给印刷机主体内的供给机构中,设有由盘104、106构成的记录纸108的容纳装置;与该容纳的记录纸108旋转接触的、从多张记录纸108中分离出1张进行运送的供纸辊110;为了实现该旋转接触而始终将记录纸108向供纸辊110推压的、由盘104、106和板材114等构成的推压装置,并通过前述旋转接触而将记录纸108运送到印刷机主体内部。

Description

印刷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在作为记录媒体的记录纸上印相记录用的印刷装置。
背景技术
现在,在办公室或一般家庭中,以记录纸为记录媒体并在其表面印像记录图象或文字等信息的印刷装置大多采用热敏方式、电子照相方式及其他各种方式。
这些印刷装置通常由以下机构组成:将印相记录用的记录纸供给印刷机主体内的供纸部、为了在从供纸部供给的记录纸上进行印相记录而往返运送该记录纸的运纸部、用譬如油墨片上的油墨在由运纸部往返运送的记录纸上进行印相记录的印相部、将在往返运送的过程中完成了印相记录的记录纸排出印刷机主体外的排纸部以及为使以上各机构工作而进行驱动的驱动部等。
在上述热敏方式的印刷装置上,首先说明供纸机构,该供纸机构由供纸部和对该供纸部进行驱动的驱动部构成、通过驱动部对供纸部进行驱动而将印相记录图象或文字用的记录纸从供纸部向印刷机主体供给的。
这种印刷装置的供纸机构经常采用譬如图39所示的结构。
该供纸结构如图39所示,供纸盘602固定在外装100上,在该供纸盘602的底部安装着可以铰链部H7为中心沿箭头Y70所示方向转动自如的可动板606。另外,上推杆604由于上推弹簧608在箭头Y71所示方向的加力而以点C7为支点沿箭头Y72所示方向转动,可将可动板606上推到与位于其上方的供纸辊110的外周面抵接的位置。
在上述结构的供纸机构中,一旦将记录纸108装在供纸盘602上,记录纸108就被一定的压力推向供纸辊110。
在此状态下,一旦驱动供纸辊110沿箭头Y73所示方向旋转,装在供纸盘602上的记录纸108中最上面的记录纸就如箭头Y74所示,被运送到印刷机主体内部。然后,一旦运送到印刷机主体内部的记录纸108到达非供纸辊110的其他低速输送机构、譬如夹送辊·主导辊(未图示),则由于未图示的切换机构的作用,上推杆604就以点C7为支点沿箭头Y75所示的方向变位,解除记录纸108对供纸辊110的压接。这样,后面就能在印刷机主体内部作印相动作所需的高精度的运纸动作。
以下说明热敏方式印刷装置的记录纸运送机构,该机构由运纸部和对该运纸部进行驱动的驱动部构成,通过驱动部对运纸部进行驱动,当印相部在从供纸部供给的记录纸上将图象或文字等信息进行印相记录时,该机构夹持被供给的记录纸的前端进行往返运送。
作为这种印刷装置的记录纸运送机构,经常采用譬如日本发明专利公开1995-76144号等所公开的、图40及图41所示的结构。
图40及图41表示采用传统夹紧方式的印刷装置的记录纸运送机构的结构。该记录纸运送机构如图40及图41所示,通过未图示的驱动机构,对热敏头600B进行有选择的往返驱动,使之在被弹簧602B的加力推压到压纸辊604B的工作位置和未被推压的避让位置之间往返。在该工作位置上,利用来自热敏头600B的热量,在被热敏头600B以及压纸辊604B夹持着移动的记录纸636B上进行印相记录。
记录纸636B通常装入供纸盒606B中,由供纸辊608B运送到主体内部。该记录纸636B一旦被送入能被装在后述的滑架610B上的推压构件620B夹住的位置(图40表示该位置),以后就由该滑架610B进行运送驱动。
滑架610B由2根导向轴612B、614B支承,可在开始印相的起动位置和完成印相的结束位置之间往返自如,两端固定在后述的2根同步皮带616B、618B上。另外,滑架610B如上所述,具有推压构件620B,用该推压构件620B夹住记录纸636B的前端进行往返运送。
推压构件620B可以选择利用推压弹簧622B的加力而推压保持记录纸636B的位置或利用柱塞623B的工作而解除推压保持的位置。
2根同步皮带616B、618B分别支承在驱动方同步皮带轮624B、626B以及从动方同步皮带轮628B、630B上,利用电动机M11的动力,通过齿轮(未图示)在正转方向(在记录纸636B上记录时滑架610B向图中左方变位)以及逆转方向(将记录纸636B返回时向图中右方)进行驱动。
如上所述,各同步皮带616B、618B分别通过固定构件632B、640B固定在滑架610B上。
用供纸辊608B送来的记录纸636B保持在滑架610B上,并在其起动位置和结束位置之间实质性地往返3次的过程中,用黄、蓝、红3色进行热记录,再排出到主体外部。
另外,该记录纸636B由自发色性材料构成,用光源进行光定影。其原理等与本发明无直接关系,故省略详细说明。
以下说明热敏方式印刷装置的印相机构,该机构由印相部和对该印相部进行驱动的驱动部构成,通过驱动部对印相部进行驱动,用印相部在从供纸部供给的记录纸上将图象或文字等信息作为图象进行印相记录。
这种印刷装置的印相机构经常采用譬如图42所示的结构。
以下结合图42说明这种结构的传统印相机构的大致动作。
当在记录纸上对图象作印相记录时,如图42(a)所示,通过驱动部(未图示)对供纸部的供纸辊601进行旋转驱动,并通过该供纸辊601将记录纸605送到印刷机主体内,该记录纸605的前端被受驱动部旋转驱动的送纸用主导辊606和夹送辊607夹持,进而通过主导辊606的旋转将记录纸605运送到印相记录时的起动位置。
在这一状态下,如图42(b)所示,用驱动部驱动的联杆机构(未图示)使热敏头单元608移动位置,以将记录纸605夹持在热敏头单元608上所设的热敏头609与压纸辊610之间。
该记录纸605再如图42(b)所示,被夹持在主导辊606与夹送辊607之间,并被夹持在因向供纸辊601推压而旋转的排纸辊61与惰辊612之间,在其印相记录时的起动位置与结束位置之间实质性往返移动3次,在此期间,基于从印刷装置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产生的图象利用根据该图象而从排列在热敏头609上的多个发热体(未图示)中有选择地产生的热量将油墨片613上的黄、蓝、红3色油墨转印,这样就可在表面用全色进行印相记录,然后通过排纸辊611排出到印刷机主体外的排纸盘614上。
另外,具有日本实用新型公开1990-22853号公报及日本发明专利公开1989-97670号公报所公开的印相机构的印刷装置也被广泛利用。
以下说明热敏方式印刷装置的排纸机构,该机构由排纸部和对该排纸部进行驱动的驱动部构成,通过驱动部对排纸部进行驱动,将由运纸部及印相部进行了印相记录的记录纸排出到印刷装置的主体外。
这种印刷装置的排纸机构经常采用譬如图42所示的结构。
以下结合图42并按印刷装置上的供纸动作、印相动作及排纸动作的顺序来说明这种结构的传统排纸机构的各个动作。
首先,在供纸动作(供纸模式)时,如图42(a)所示,用驱动部(未图示)驱动供纸部的供纸辊601旋转,由于该供纸辊601的作用,装在供纸盘602内且被上推杆603通过上推板604上推到供纸辊601一侧的记录纸605因被推压到供纸辊601上而从供纸盘602被运到印刷机主体内,该记录纸605的前端被夹持在受驱动部驱动而旋转的运纸用主导辊606和夹送辊607之间,进而通过主导辊606的旋转,将记录纸605运送到其印相记录时的起动位置。
在这个状态下,进行印相动作(印相模式)时,如图42(b)所示,通过受驱动部驱动的联杆机构(未图示)使热敏头单元608移动位置,将记录纸605夹持在热敏头单元608上所设的热敏头609和压纸辊610之间。
该记录纸605还如图42(b)所示,夹持在主导辊606和夹送辊607之间,并且夹持在因向供纸辊601推压而旋转的排纸辊611和惰辊612之间,这样在其印相记录时的起动位置与结束位置之间实质性地往返3次,在此期间,基于从印刷装置外部输入的信息而产生的图象利用根据该图象而从排列在热敏头609上的多个发热体(未图示)中有选择地产生的热量而将油墨片613上的黄、蓝、红3色油墨转印,这样在表面进行全色印相记录。
在将经过上述过程后结束了印相记录的记录纸605排出印刷机主体外时,即,在作排纸动作(排纸模式)时,如图42(c)所示,记录纸605被夹持在因向供纸辊601推压而旋转的排纸辊611和惰辊612之间,并且夹持在受驱动部驱动而旋转的主导辊606和夹送辊607之间,并由于它们的旋转而沿箭头Y61所示的方向运送,排出到设于印刷机主体外的排纸盘614上。
然而,在上述印刷装置上,在采用传统的供纸机构时,为了将供纸盘602上的记录纸108推压到供纸辊110上,需要设置将该记录纸108向供纸辊110方向上推用的机构,需要设置构成该机构的可动板606和上推杆604以及上推弹簧608等零件,由于设置了由这些零件构成的上述机构,使装置的结构十分复杂。
另外,为了在供纸盘602上将记录纸108向供纸辊110方向上推,需要有使上述供纸机构动作的动力,且为了使可动式上推杆604克服上推弹簧608的弹力而变位也需要较大的动力。
另外,采用传统的记录纸运送机构时,第1,需要设置2根同步皮带616B、618B和2根导向轴612B、614B,还要设置变速齿轮(未图示),再加上4个同步皮带轮624B、626B、628B、630B等许多零件,机构十分复杂。
第2,两侧的同步皮带616B、618B的齿距差以及2个驱动方同步皮带轮624B、626B的形状精度之差会表现为记录纸636B上一侧的跳动特别明显等问题,导致图象不均匀。
第3,为了使上述推压构件620B变位,要设置柱塞623B等,导致滑架610B大型化及复杂化。
另外,在进行印相记录时,一般主要是用图42所示的主导辊606及夹送辊607来往返运送记录纸605,但压纸辊610和主导辊606及夹送辊607、甚至热敏头609的相互大小都会限制记录纸605对于热敏头单元608的位置,且主导辊606或夹送辊607与压纸辊6 10之间的距离较大,致使在记录纸605上记录后的无用空白处增大。
原是要通过采用夹持器方式来解决问题,结果反而产生了上述问题。
另外,采用传统的印相机构时,在构成印相部的联杆机构和热敏头单元或压纸辊等零件上,通常由于这些构成零件的各个尺寸误差等的误差积累,致使装配精度不够高,当在这种状态下进行印相记录时,通过联杆机构而受变位驱动的热敏头单元的热敏头就与压纸辊的设置状态完全无关地与该压纸辊压接,故压纸辊和热敏头之间的定位精度不够高。
因此,在对上述的联杆机构或热敏头单元或压纸辊等进行驱动,以在记录纸上进行印相记录时,在其记录图象上就会发生图象不匀等现象,致使印相质量不够高。
另外,采用日本实用新型公开1990-22835号公报以及日本发明专利公开1989-97670号公报公开的结构时,通过定位构件来决定热敏头与压纸辊接触时的相对位置,但用这些结构时,在需要将油墨盒做成可对压纸辊轴垂直方向装拆的结构时,为了避免上述定位构件妨碍油墨盒的油墨片,要使压纸辊距离热敏头相当远。
而在采用日本发明专利公开1989-97670号公报的结构时,由于是利用转动支点来进行热敏头与压纸辊之间的开闭,故移动构件的轨迹占有空间相当大,难以实现小型化(不过,日本实用新型公开1990-22835号公报的结构未记载热敏头与压纸辊的开闭机构)。
另外,采用传统的排纸机构时,除了在供给动作及印相动作各动作时工作的机构零件以外,还需设置排纸动作用的排纸辊和排纸盘等零件,排纸机构需要的零件相当多,其结构复杂。
因此,面对用户提出的装置小型化及薄型化要求,即使从印刷装置整体来说,其结构也十分复杂,难以实现其外形的小型化及薄型化。
发明的公开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印刷装置,可以解决上述问题,其供纸机构无需原来必需的上推记录纸用的可动板和上推杆及上推弹簧等组成的机构,同时也无需因使用该机构而必需的使可动式上推杆克服上推弹簧的弹力而变位用的较大动力,可以用较少的零件构成供纸机构且可用较小的动力供纸,可以实现小型化及低成本化。
本发明的目还在于提供一种高性能的印刷装置,可以在记录纸运送机构中削减原来需要许多的零件数量,使记录纸运送机构的结构极为简单,同时可消除记录纸上印制的图象两侧的质量不均匀,可以实现小型、价廉、且印相质量更佳,还可防止记录后的记录纸上无用的空白处增大。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印刷装置,即使印相机构中构成印相部的联杆机构或热敏头单元或压纸辊等零件有零件误差,致使它们的组装精度不够高,仍很容易提高压纸辊与热敏头之间的定位精度,比传统装置小型、价廉、且印相质量更高。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印刷装置,在印相机构中采用上述定位构件将热敏头与压纸辊之间定位的结构,当将油墨盒做成可相对压纸辊轴从垂直方向拆装的结构时,通过用联杆机构使热敏头大致平行地移动,来缩小热敏头与压纸辊之间的开闭机构的移动空间,可以降低装置整体的高度。
本发明的目的还在于提供一种印刷装置,可以减少将印相结束后的记录纸排出印刷机主体外用的排纸机构的零件数量,使其结构极为简单,且印刷装置整体的结构简化、价格低廉且其外形小型化及薄型化。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是一种在作为记录媒体的记录纸上进行印相记录用的印刷装置,其特点是,设有为了进行前述印相记录而将该记录纸供给印刷机主体内的供纸机构,前述供纸机构具有:容纳前述记录纸的容纳装置、可与前述容纳装置中容纳的记录纸旋转接触并通过该旋转接触而运送前述记录纸且在前述记录纸有多张时进行分离运送的供纸辊、为了使前述供纸辊与记录纸旋转接触而始终将记录纸向前述供纸辊推压的推压装置,通过前述供纸辊与记录纸的旋转接触来运送该记录纸而向前述印刷机主体内供给。
采用上述结构时,作为供纸机构,至少具有容纳作为记录媒体而向印刷机主体内供给的记录纸的容纳装置、通过与容纳于该容纳装置中的记录纸进行旋转接触而运送记录纸以向印刷机主体内供纸的供纸辊、为了使该供纸辊与记录纸旋转接触而始终将记录纸向供纸辊推压的推压装置,且通过将该推压装置作为将容纳装置转动自如地支承在印刷机主体上的支承装置,利用容纳装置及记录纸的自重而在容纳装置上产生的在支承装置的支承部分周围的力矩,以通过该容纳装置将记录纸向供纸辊推压,在这一状态下将供纸辊所旋转接触的最上面的记录纸运送到印刷机主体内。
这样,供纸机构中就不必再设原来必需的由上推记录纸用的可动板和上推杆及上推弹簧等组成的机构,而且不再需要因使用该机构而必须使可动式上推杆克服上推弹簧的弹力而变位用的较大动力,可减少供纸机构的零件数,简化结构,且可用较小的动力供纸,可实现小型化及低成本化。
另外,本发明是一种在作为记录媒体的记录纸上进行印相记录用的印刷装置,其特点是,设有在印刷主体内在前述记录纸上进行印相记录时将该记录纸往返运送的记录纸运送机构,该记录纸运送机构具有:在保持前述记录纸前端部的同时往返运送该记录纸的滑架装置、当前述滑架装置对记录纸作往返运送动作时支承该滑架装置以引导前述往返运送动作的引导装置、为使前述滑架装置作往返运送动作而进行驱动的实质上1组驱动装置、对前述驱动装置施加动力的动力装置,且将前述驱动装置设置在前述记录纸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
采用上述结构时,在记录纸运送机构设有保持记录纸前端部的滑架装置、支承该滑架装置的引导装置、使前述滑架装置沿记录纸移动方向往返移动的实质上1组驱动装置、对前述驱动装置施加动力的动力装置,且将前述驱动装置设置在记录纸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且前述驱动装置采用丝杆或1根同步皮带,因此只需用丝杆或1根同步皮带就可使滑架往返运送记录纸。
另外,为了对夹住记录纸的推压构件进行驱动,不用传统示例的柱塞,而是采用为驱动滑架装置往返移动动作的原本就需要的丝杆,用电动机并通过1根同步皮带对丝杆进行旋转驱动。
这样,就可在记录纸运送机构中削减传统装置所需的许多零件,使记录纸运送机构的结构极其简化,同时可以消除在记录纸上印相后图象两侧质量不均匀的现象,可小型且价廉地实现更高的印相质量,还可防止记录后的记录纸上无用的空白处增大。
本发明是一种在作为记录媒体的记录纸上进行印相记录用的印刷装置,其特点是,使用内部设有油墨片和供给及卷绕该油墨片用的2根心轴的油墨盒,在印刷机主体内设有印相机构,该机构具有:将前述油墨片上的油墨在前述记录纸上进行热转印、以印相记录基于从印刷机主体外部输入的信息而形成的图象、且点状的多个发热体排列成大致直线状、根据前述印相记录的图象而从前述多个发热体有选择地产生前述热转印用的热量的热敏头装置;在进行前述印相记录时、利用与前述热敏头装置上的多个发热体的排列同方向的旋转轴一边旋转一边将前述记录纸及油墨片向前述多个发热体推压的压纸辊;以及对前述压纸辊的旋转轴两端进行支承保持的轴承,且可将前述油墨盒从与前述压纸辊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安装,前述印相机构具有可使前述热敏头装置相对其发热体的排列而在大致垂直方向变位的变位装置,在前述热敏头装置上,在其发热体排列的两端形成第1定位装置,同时在前述轴承上,在前述压纸辊的支承部附近形成第2定位装置,通过前述变位机构使热敏头装置进行前述变位,使前述第1定位装置与第2定位装置卡合,这样来确定前述压纸辊与热敏头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
采用上述结构,印相机构在热敏头装置的发热体排列两端形成第1定位装置,同时在轴承上的压纸辊支承部附近形成第2定位装置,这样在进行印相记录时,利用变位机构使热敏头装置相对其发热体的排列而在大致垂直方向变位,并使第1定位装置与第2定位装置在热敏头装置及压纸辊的两端卡合,以确定压纸辊与热敏头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
这样,即使印相机构中构成印相部的联杆机构或热敏头单元或压纸辊等零件有零件误差,致使它们的组装精度不够高,仍很容易提高压纸辊与热敏头之间的定位精度,可以比传统装置小型、价廉地实现更高的印相质量。
另外,在印相机构中采用上述定位构件将热敏头与压纸辊之间定位的结构,当将油墨盒做成可相对压纸辊轴从垂直方向拆装的结构时,用联杆机构使热敏头大致平行地移动,这样可减少热敏头与压纸辊之间的开闭机构的移动空间,降低装置整体的高度。
本发明是一种在作为记录媒体的记录纸上进行印相记录用的印刷装置,其特点是,设有把安装于印刷机主体上的记录纸容纳部容纳的前述记录纸中为了进行印相记录而从前述记录纸容纳部向印刷机主体供给、并在印刷机主体内部往返运送后完成了印相记录的记录纸向印刷主体外排出的排纸机构,前述排纸机构具有:对完成了前述印相记录的记录纸端部进行推压的排纸杆装置、在记录纸排出之际容纳被前述排纸杆装置推压端部的记录纸的排纸容纳部,在将完成前述印相记录的记录纸向前述排纸容纳部运送之际,前述排纸杆装置推压该记录纸的端部。
采用上述结构,在印相结束后,在记录纸的端部载于压缩辊上的状态下,排纸机构的排纸杆装置转动并推压记录纸的端部,使该记录纸越过压纸辊进而自然下落到位于记录纸容纳部下方的印刷机主体底部的排纸容纳部,这样将记录纸排出到印刷机主体外。
因此,可减少将印相结束后的记录纸排出印刷机主体外用的排纸机构的零件数量,可使其结构极为简单,印刷装置整体也可实现结构简化,价格低廉、外形小型化及薄型化。
对附图的简单说明
图1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1印刷装置的供纸机构结构的主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形态1印刷装置的供纸机构结构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实施形态1的向运纸部作供纸动作的说明图。
图4是实施形态1的与运纸部之间交接记录纸动作的说明图。
图5是说明实施形态1的供纸动作用的驱动部主视图。
图6是说明实施形态1的供纸动作用的驱动部俯视图。
图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2印刷装置的记录纸运送机构结构的俯视图。
图8是表示实施形态2印刷装置的记录纸运送机构结构的主视图。
图9是表示实施形态2的印相模式时状态的主视图。
图10是表示实施形态2的运纸部局部结构的分解立体图。
图11是表示实施形态2的运纸部等待印相开始状态的俯视图。
图12是实施形态2的从供纸部供纸动作的说明图。
图13是实施形态2的从供纸部接受记录纸的动作的说明图。
图14是表示实施形态2的运纸部在印相结束状态的主视图。
图15是说明实施形态2的运纸动作用的驱动部主视图。
图16是说明实施形态2的运纸动作用的驱动部俯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3印刷装置的印相机构结构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实施形态3印刷装置的印相机构结构的主视图。
图19是表示实施形态3的印相结束状态的主视图。
图20是表示实施形态3的油墨片结构的立体图。
图21是实施形态3的热敏头动作说明图。
图22是表示实施形态3的热敏头用驱动机构结构的俯视图。
图23是实施形态3的热敏头待机时的状态说明图。
图24是实施形态3的热敏头印相时的状态说明图。
图25是实施形态3的印相部待机时的位置关系说明图。
图26是实施形态3的印相部印相开始时的位置关系说明图。
图27是实施形态3的印相部印相结束时的位置关系说明图。
图28是表示实施形态3的驱动部结构的主视图。
图29是表示实施形态3的驱动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30是表示本发明实施形态4印刷装置的排纸机构结构的俯视图。
图31是表示实施形态4印刷装置的排纸机构结构的主视图。
图32是表示实施形态4的印相结束时的状态的主视图。
图33是实施形态4的与动作模式对应的热敏头位置说明图。
图34是实施形态4待机时与印相部之间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35是实施形态4印相开始时与印相部之间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36是实施形态4印相结束时与印相部之间位置关系的说明图。
图37是表示实施形态4的驱动部结构的主视图。
图38是表示实施形态4的驱动部结构的俯视图。
图39是表示传统印刷装置供纸机构的结构示例的俯视图。
图40是表示传统印刷装置记录纸运送机构的结构示例的主视图。
图41是表示传统印刷装置记录纸运送机构的结构的俯视图。
图42(a)是传统的其他印刷装置供纸模式时的动作说明图。
图42(b)是传统的其他印刷装置印相模式时的动作说明图。
图42(c)是传统的其他印刷装置排纸模式时的动作说明图。
实施发明的最佳形态
以下结合附图具体说明本发明实施形态的印刷装置。
(实施形态1)
以下结合图1到图6说明实施形态1的印刷装置的结构及具体的作用。
这里说明的印刷装置与在背景技术部分说明的印刷装置一样,基本上是由供纸部、印相部、运纸部、排纸部及驱动部等机构组成的,各部分的基本动作也相同。这里主要就与供纸机构关系密切的供纸部、运纸部、及为了使这些供纸部和运纸部按规定工作而对它们进行驱动的驱动部作说明。
首先说明构成本发明实施形态1的印刷装置供纸机构的供纸部及驱动部中的供纸部。
图1及图2分别是表示本实施形态1的印刷装置供纸机构的大致结构的主视图及俯视图。
该供纸机构的供纸部如图1及图2所示,由盘(A)104和盘(B)106构成容纳装置,盘(A)104通过构成推压装置的支承装置、即旋转轴102而旋转自如地支承在外装100上,盘(B)106同样旋转自如地支承在该盘(A)104上,由盘(A)104及盘(B)106构成的容纳装置在不使用时可如图1点划线所示那样折叠,使用时则可如实线所示装载记录纸108。
记录纸108与供纸辊110压接,与供纸辊110沿箭头Y10方向的旋转同步地沿箭头Y11方向运送到印刷机内部。由于记录纸108、盘(A)104、盘(B)106及安装在盘(B)106上构成推压装置的板材114等各自的自重合成后形成的重力W而在旋转轴102周围产生旋转力矩M1,该旋转力矩M1对记录纸108施加压接力。板材114为一种加重构件,其重量设定为可得到供纸动作所需的最佳推压力。
另外,安装有橡胶构件118的防重叠运送衬垫116因扭簧(未图示)的作用而始终被推压到供纸辊110上。被供纸辊110向印刷机主体内部方向运送的记录纸108通过上导纸板120和聚酯薄膜制、且由于其自身的弹性而向上导纸板120方向加力的下导纸板122之间后,被送往印相部和运纸部,该印相部设置装有热敏头的热敏头单元S1和将记录纸向热敏头单元S1方向推压的压纸辊72等,该运纸部设置在向记录纸108印相时将该记录纸108往返运送的滑架210等。
以下对图1和图2的供纸辊110沿箭头Y10方向进行旋转驱动的驱动部作说明。
该驱动部在图1及图2中是用双点划线表示的驱动部96,如图5和图6所示,在送进电动机400的旋转轴上固定着驱动皮带轮402和蜗轮(A)404。其中驱动皮带轮402通过橡胶皮带436而驱动图1及图2所示的滑架210往返移动。
另一方面,上述送进电动机400的部分动力有选择地从蜗轮(A)404传递到2级惰轮(A)406、作为传动装置的惰轮(A)408、2级惰轮(B)437、及在卷绕油墨片的卷片轴台8上形成的卷片轴台齿轮438。惰轮(A)408轴支承在以点C5为支点进行转动的转动杆410上,在转动杆410上形成的凸起T5随着后述的作为选择装置的驱动凸轮422的旋转而边与在该驱动凸轮422上形成的凸轮槽卡合边滑动,并如箭头Y50所示,以点C5为支点进行摆动,可使上述惰轮(A)408选择与卷片轴台齿轮438所啮合的2级惰轮(B)437啮合的非工作位置、即卷片轴驱动位置,或与后述的惰轮(B)414啮合的工作位置、即供纸位置,或不与任何一方啮合的中立位置。
当惰轮(A)408处于供纸位置时,来自送进电动机400的动力传递到惰轮(A)408、转动自如地轴支承在凸轮轴418上的惰轮(B)414(与同轴地轴支承在凸轮轴418上的驱动凸轮422分开设置,可独立转动)、惰轮(C)416(与同轴设置的后述2级惰轮(C)426分开设置,可独立转动)、惰轮(D)417、以及供纸齿轮420,对前述的供纸辊110进行旋转驱动。在对送进电动机400的正转以及逆转作如下定义时,卷片轴台8的驱动为正转,供纸辊110的驱动为逆转。这里所谓的正转表示滑架210在往返移动时从起动位置向结束位置移动的方向,逆转则表示与正转方向相反的方向。
另一方面,轴支承在凸轮轴418上的驱动凸轮422被凸轮电动机421通过蜗轮(B)424、2级惰轮(C)426而驱动。驱动凸轮422可对应后面的动作说明中所述的7种动作模式选择6处停止位置(7种动作模式中有2种是同一个停止位置)。对该位置的检测通过对应各停止位置而形成规定的缝隙且与驱动凸轮422一体地旋转的位置检测板428、设置在与之相对的位置上的位置检测用光传感器432、及进行原点检测的微动开关(未图示)来进行。
以下说明本实施形态1的印刷装置的动作模式。本印刷装置的动作模式有待机、排纸、油墨片卷紧、供纸、记录纸送进、油墨片送进以及印相这7种动作模式,如上所述,上述驱动凸轮422对应这些动作模式而具有6处停止位置。表1表示上述7种动作模式中尤其与供纸机构关系密切的待机模式、供纸模式、及印相模式时惰轮(A)408的工作状态(位置),以下说明这些动作中的供纸模式。
表1
   动作模式       惰轮(A)
   待机模式       中立位置
   供纸模式    供纸辊驱动位置
   印相模式    卷片轴驱动位置
一旦本印刷装置成为供纸模式,送进电动机400即逆转驱动,如图3所示,处于任意位置的滑架210就移动到解除位置,记录纸108被供纸辊110从供纸部运送到印刷机主体内部。滑架210先到达解除位置,等待记录纸108到达(在此期间,送进电动机400仍然逆转驱动,故滑架210保持释放状态)。
然后,由供纸辊110从供纸部运送的记录纸108到达图3所示的位置,并如图4所示,滑架210将记录纸108的前端夹住,至此,受驱动部96驱动的供纸部所作的供给记录纸108的供纸动作结束。在此期间,印相部的热敏头单元S1到达图3所示的供纸位置。
这样,一旦滑架210夹住记录纸108的前端,记录纸位置检测传感器(未图示就工作,送进电动机400被切换到正转驱动,滑架210向图中左方移动到起动位置,并开始印相动作。
如上所述,利用盘104、106以及记录纸108和板材114因自重而在盘104、106上产生的旋转轴102的支承部分周围的力矩M1,并通过该盘104、106将记录纸108推压到供纸辊110上,在此状态下可将供纸辊110旋转接触的最上面的记录纸运送到印刷机主体内。
其结果,供纸机构中不必再设置原来必需的由上推记录纸用的可动板和上推杆及上推弹簧等构成的机构,同时也不再需要使用上述机构时必需的、使可动式上推杆克服上推弹簧的弹力而变位用的较大动力,可以减少供纸机构的零件数,简化结构,且可以较小的动力供纸,可实现小型化及低成本化。
另外,通过驱动凸轮422,可使惰轮(A)408在将运送记录纸用的动力传递到供纸辊110上的供纸位置和断开的卷片轴驱动位置之间切换,在印刷装置供纸动作时使惰轮(A)408处于供纸位置,将来自电动机400的运送记录纸用的动力传递到供纸辊110,在此状态下,可将供纸辊110旋转接触的最上面的记录纸运送到印刷机主体内。
其结果,可以减少供纸机构的零件数,简化结构,且可以较小的动力供纸,可实现小型化及低成本化。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1中,是利用将容纳装置转动自如地支承在印刷机主体上的支承装置、即旋转轴102以及板材114作为推压装置,利用因容纳装置及记录纸108和板材114的总自重而在容纳装置上产生的在旋转轴102的支承部分周围的力矩,并通过该容纳装置而将记录纸108推压到供纸辊110上,在此状态下,将供纸辊110所旋转接触的最上面的记录纸运送到印刷机主体内,但为了将容纳装置以旋转轴102为旋转中心而始终推压到供纸辊110一方,也可以设置可从下面加力的弹簧等加力装置,可得到同样的效果。
(实施形态2)
以下结合图7到图16说明实施形态2印刷装置的结构及具体的作用。
这里说明的印刷装置也与背景技术部分说明的印刷装置一样,基本上是由供纸部、印相部、运纸部、排纸部及驱动部等机构组成的,各部分的基本动作也相同。这里主要就与记录纸运送机构关系密切的运纸部、印相部及为了使这些运纸部和印相部按规定工作而对它们进行驱动的驱动部作说明。
首先说明构成本发明实施形态2印刷装置记录纸运送机构的运纸部及驱动部中的运纸部。
图7及图8分别是表示本实施形态2的印刷装置记录纸运送机构大致结构的俯视图及主视图。
该记录纸运送机构的运纸部如图7和图8所示,在印刷机主体内往返运送(实质上往返3次)记录纸108以在印相部形成彩色图象。如图7所示,支承在轴承200、202上的驱动装置、即丝杆204设置在印刷机主体的大致中央位置,受图11所示的后述动力装置、即送进电动机400及作为驱动装置的橡胶皮带436的驱动而正转或逆转。
在丝杆204的一端(图中右端)固定着周围经过多极磁化的树脂磁铁制位置检测圆盘206。在与该位置检测圆盘206相对地设有MR传感器208,用它们来检测丝杆204的旋转量。
另外,图9表示本实施形态2的印刷装置的记录纸运送机构在印相模式(记录纸送进模式)时刚刚结束印相的状态。
以下结合图10到图14说明上述运纸部的详细结构。
图11及图13是表示后述的滑架210处于印相模式时的起动位置的状态、即印相开始状态的俯视图及侧视图,图12是表示该滑架处于解除位置的状态、即在印相动作的前后保持及释放记录纸108的状态的侧视图,图14是表示记录纸送进模式中的结束位置、即印相模式时印相结束状态(不仅包括3色印刷全都完成时,而且包括各色的印刷结束时)的侧视图。图10则是表示滑架210主要构成零件概况的分解立体图。
滑架210滑架主体210a中装有与丝杆204嵌合的内螺纹构件212,对应送进电动机的正转、逆转而在解除位置及结束位置之间往返移动。
滑架210的起动位置如图13所示,处于比图12所示的解除位置略向图面左方变位的位置。用图7及图8所示的在外装100上形成的引导装置、即槽216来引导支承在滑架主体210a的下方伸出的滑架轴214,由此来限制滑架210在丝杆204中心轴周围的旋转。
另外,滑架210具有转动自如地支承在滑架主体210a上的2个推压构件218、220,利用这些推压构件218、220可以如图13那样夹持记录纸108的前端。为了得到该夹持力,用压缩弹簧232、234对推压构件218、220施加转动力。
内螺纹构件212如图10所示,外形为圆筒形,与在滑架主体210a的中央部形成的嵌合孔222滑动自如地嵌合。另外,在内螺纹构件212的两侧伸出的驱动轴224、226同样与在滑架主体210a上形成的2个U字型长孔228、230嵌合,内螺纹构件212可在该长孔228、230所限定的范围内滑动。
推压构件218、220的前端形成弯折部240、242,它们的前端成为凸轮面236、238,该凸轮面236、238与驱动轴224、226抵接。因此,如图13及图14所示,内螺纹构件212由于压缩弹簧232、234的加力作用而始终对滑架主体210a内的左端加力。
另外,一旦使内螺纹构件212相对滑架主体210a而从上述左端向图13的右方、即热敏头单元S1所在的方向变位,内螺纹构件212的驱动轴224、226就通过凸轮面236、238而将推压构件218、220向图面上的逆时针方向转动。即,如图12所示,滑架210处在解除位置,推压构件218、220成为将口打开的释放状态。
内螺纹构件212的内部具有螺纹牙244,丝杆204则大致沿其全长设有螺纹牙(不过在各图中省略其中途部分),但在其端部设有未形成螺纹牙的部分246,在此处,即使驱动丝杆204,也不能将内螺纹构件212送进。图12就表示这种状态,其详细情况将在后面说明。
以下简单地说明其动作。一旦使处于图13和图14所示的起动位置及结束位置之间的任意位置的滑架210越过起动位置而向图面右方变位,如图12所示,滑架210的滑架主体210a的一端就与图10所示的止动块248抵接,使之位于解除位置。
这里,一旦使送进电动机400继续旋转,内螺纹构件212就继续向图面右方变位,一旦到达丝杆204端部无螺纹牙的部分246,就在该位置上空转。在此期间,用内螺纹构件212的驱动轴224、226推压凸轮面236。238,其结果是,如图12所示,推压构件218、220保持释放状态。这是因为,丝杆204在图面上最右端的螺纹牙右侧斜面保持一边在内螺纹构件212于图面上最左端的螺纹牙左侧斜面上旋转一边滑动的状态。
接着,一旦将送进电动机400的旋转倒转成正转驱动,内螺纹构件212就再度开始与丝杆204的螺纹牙啮合,且留下滑架主体210a而独自向图面左方变位。一旦内螺纹构件212到达滑架主体210a内可移动范围的最左侧,以后就是二者一体地开始向图14所示的结束位置方向变位。
本印刷装置是通过将黄Y、红M及蓝C这3色重叠来形成彩色图象的,故滑架210需要在起动位置和结束位置之间实质上往返3次。
在如上进行的印相动作结束后,滑架210如上所述,到达解除位置,且如图12所示,推压构件218、220成为释放状态。在此状态下,将热敏头单元S1从印相位置上升到排纸·油墨片卷紧位置,以解除热敏头S1对记录纸108向压缩辊72方向的推压。
以下对使图7和图8所示的运纸部中的滑架210沿箭头Y12方向往返移动的驱动部作说明。
该驱动部在图7和图8中是用双点划线表示的驱动部96,如图15所示,在送进电动机400旋转轴上固定着作为传动装置的驱动皮带轮402和蜗杆齿轮(A)404。
又如图15及图16所示,惰轮(A)408轴支承在以点C5为支点转动的转动杆410上,在转动杆410上形成的凸起T5随着后述的驱动凸轮422的旋转,一边与在该驱动凸轮422上形成的凸轮槽卡合一边滑动,并如箭头Y50所示,以点C5为支点进行摆动,使上述惰轮(A)408可以选择与卷片轴台齿轮438所啮合的2级惰轮(B)437啮合的卷片轴驱动位置、与后述的惰轮(B)414啮合的供纸位置及不与任何惰轮啮合的中立位置。
当惰轮(A)408处于供纸位置时,来自送进电动机400的动力传递给惰轮(A)408、转动自如地轴支承在凸轮轴418上的惰轮(B)414(与同轴地轴支承在凸轮轴418上的驱动凸轮422分开设置,可独立转动)、惰轮(C)416(与同轴设置的后述的2级惰轮齿轮(C)426分开设置,可独立转动)、惰轮(D)417、以及供纸齿轮420,驱动前述供给部作向印刷机主体内供纸的动作。
这样驱动供纸动作的送进电动机400的动力的一部分在惰轮(A)408处于卷片轴驱动位置时,有选择地从蜗轮(A)404传递到2级惰轮(A)406、惰轮(A)408、2级惰轮(B)437、以及在卷绕油墨片的卷片轴台8上形成的卷片轴台齿轮438。
另外,在对送进电动机400的正转及逆转作如下定义时,卷片轴台8的驱动用正转进行,供纸部的驱动用逆转进行。
即,将送进电动机400的正转定为滑架210往返移动时从起动位置向结束位置移动的方向,将送进电动机400的逆转定为与上述正转方向相反的方向。
轴支承在上述凸轮轴418上的驱动凸轮422被凸轮电动机421通过蜗轮(B)424、2级惰轮(C)426而驱动。该驱动齿轮422可对应后面的动作说明中所述的7种动作模式而选择6处停止位置(7种动作模式中有2种为同一停止位置)。对该位置的检测是通过对应各停止位置而形成规定的缝隙且与驱动凸轮422一体地旋转的位置检测板428、设置在与之相对的位置上的位置检测用光传感器432、及进行原点检测的微动开关(未图示)来进行。
在上述结构的驱动部96中,固定在送进电动机400的旋转轴上的驱动皮带轮402如图11所示,通过与固定在丝杆204右端的从动皮带轮403之间架设的橡胶皮带436,如图7及图8所示,驱动滑架210作箭头Y12方向的往返移动。
以下说明本实施形态2的印刷装置的动作模式。本印刷装置的动作模式有待机、排纸、油墨片卷紧、供纸、记录纸送进、油墨片送进以及印相这7种动作模式,如上所述,上述驱动凸轮422对应这些动作模式具有6处停止位置。表2表示上述7种动作模式中尤其与记录纸运送机构关系密切的供纸模式、记录纸运送模式及印相模式中的热敏头单元S1、惰轮(A)408、及滑架210的动作状态(位置)。
表2
    动作模式   热敏头位置     惰轮(A)   滑架移动方向
    供纸模式      中位  供纸辊驱动位置       正
 记录纸送进模式     中下位     中立位置     正、逆
    印相模式     最下位  卷片轴驱动位置       正
以下说明上述供纸模式、记录纸送进模式及印相模式的各动作模式。(供纸模式)
一旦本印刷装置成为供纸模式,送进电动机400就逆转驱动,如图12所示,处于任意位置的滑架210移动到解除位置,同时记录纸108从供纸部被运送到印刷机主体内部。先是滑架210到达解除位置,在将推压构件218、220释放的状态下,等待记录纸108的到达(在此期间,送进电动机400仍然逆转驱动,故滑架210保持在解除位置上)。
然后,一旦从供纸部运送的记录纸108的前端到达运纸部的位置,记录纸位置检测传感器(未图示)就开始工作,送进电动机400被切换到正转驱动。由于该送进电动机400的正转驱动,如图13所示,滑架210从图12所示的解除位置向图面左方移动,一旦到达起动位置,推压构件218、220就被压缩弹簧232、234的弹力转动,将记录纸108的前端夹住,这样,受驱动部96驱动的供纸部所作的供给记录纸108的供纸动作就结束了。其间,印相部的热敏头单元S1位于图12所示的供纸位置。
这样,一旦滑架210的推压构件218、220夹住记录纸108的前端,记录纸位置传感器(未图示)就开始工作,按照印相模式开始印相动作,送进电动机400被切换到正转驱动,进而滑架210移动到图面左方。
在该印相动作的过程中,按照记录纸送进模式,如图13及图14所示,运纸部同时作往返运送记录纸108的动作。
(记录纸送进模式之一记录纸送进)
譬如当滑架210停止在偏离图13所示的起动位置时,用记录纸送进模式使滑架210再度移动到起动位置。这时,由于惰轮(A)408处于中立位置,故油墨片12没有受到驱动。热敏头单元S1同样处于记录纸·油墨片送进位置。另外,在油墨片的找头过程中,当其送进量超过规定量时,就重复上述动作数次。
(印相模式)
接着,在给热敏头单元S1的热敏头22通电的同时,将滑架210从上述起动位置移动到图14所示的结束位置。共同驱动记录纸108及油墨片,并首先印刷黄色图象。当滑架210到达图14所示的结束位置时,第1色的印相完成。
(记录纸送进模式之二记录纸返回)
当黄色图象印相完毕后,切换成记录纸送进模式,记录纸108再度返回图13所示的起动位置。红色图象和蓝色图象也如上所述,通过反复进行记录纸送进模式及印相模式的动作,来完成在记录纸纸108上进行全色图象的印相记录。蓝色图象印相完毕后,在记录纸108返回到起动位置的状态下结束记录纸送进模式。
如上所述,作为驱动滑架210往返移动动作的驱动装置,是采用丝杆204及1根橡胶皮带436,这样,只用丝杆204及1根橡胶皮带436就可驱动滑架210,再通过该滑架210往返运送记录纸108。
另外,为了对作夹住记录纸108动作的推压构件218、220进行开闭驱动,不用图40及图41的传统示例中所示的柱塞623B那样的构件,而是如图12及图13所示,采用为驱动滑架210作往返移动的原本就需要的丝杆204,用送进电动机400并通过橡胶皮带436对该丝杆204进行旋转驱动,就可利用内螺纹构件212在滑架主体210a内的往返移动动作来进行。
其结果是,记录纸运送机构可以削减过去需要许多的零件数,使记录纸运送机构的结构极为简单,同时可避免记录纸上印制的图象两边质量不均匀的现象,可以实现小型、价廉且印相质量更佳,还可防止记录后的记录纸上无用空白处增大。
不过,作为本实施形态2的运纸部一例,以上所述是采用一根丝杆204的结构,当然,为了实现本发明的目的,并不限于上述结构。
譬如,也可以在记录纸108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位设置一根橡胶皮带。
这时,滑架210的导向器既可如图40和图41所示的传统例那样,使用2根导向轴612B、614B,也可将一根导向轴与上述橡胶皮带同样设置在大致中央部位,并用图10所示的滑架轴214和槽216对围绕该轴的旋转进行限制。
(实施形态3)
以下结合图17到图29说明实施形态3的印刷装置结构及具体作用。
这里说明的印刷装置也与背景技术部分说明的印刷装置同样,基本上是由供纸部、印相部、运纸部、排纸部及驱动部等机构组成的,各部分的基本动作也相同。这里主要说明构成印相机构的印相部及驱动部、及与印相部一同受该驱动部驱动并按规定工作且与印相部关系密切的供纸部及运纸部。
首先说明本实施形态3印刷装置的构成印相机构的印相部及驱动部中的印相部。
图17、图18及图19分别是表示本实施形态3的印刷装置印相机构的大致结构的俯视图及主视图。如图17、图18、图19所示,该印相机构中的印相部是在在印刷机主体内往返运送(实质上往返3次)的记录纸108表面形成彩色图象用的机构。
在该印相部,保持在主体底板4、6上的油墨盒2在其内部具有卷绕图20所示的油墨片12的2根心轴(未图示)。这2根心轴分别在一端与卷片轴台8及供片轴台14卡合,可向图面左方卷绕运送油墨片12。
油墨片12如图20所示,是在透明片10上交替涂有黄Y、红M、蓝C各色油墨。在黄色Y之前,涂有黑色不透明的找头标识部90,为了对其进行检测,在印刷机主体上设有LED92,且在与之相对的位置上设有受射传感器94。印相时,事先用这些找头标识部90、LED92以及受射传感器94来对油墨片12找头。
热敏头22一体地设有热敏头罩16,热敏头罩16上形成树脂制的导向构件18,并紧密地固定在位于其背面的散热板24上(以下称它们为热敏头单元26)。其中,导向构件18对上述油墨片12的移动进行引导,同时作为热敏头22的驱动电路的保护装置而驱动热敏头用的IC覆盖住。该热敏头单元26通过后述的联杆机构,如图21所示,可选择处于最下方的与后述压纸辊72压接的印相位置A(对应图19的状态)、最上方的待机位置E、处于这些位置中间的排纸·油墨片卷紧位置D、供纸位置C(对应图17及图18的状态)及记录纸·油墨片送进位置B。
图22及图23是使上述热敏头单元26上下变位移动用的变位机构、即联杆机构的详细图,表示热敏头单元26处于图21所示的待机位置E的状态。图24表示热敏头26位于图21所示的印相位置A的状态。如图22所示,コ字形的驱动角铁28转动自如地支承在固定于主体底板4、6上的轴30、32上,两端的弯折部34中的一方固定着与后述的驱动凸轮上形成的凸轮槽(未图示)卡合的凸轮轴419。
另外,两方的弯折部34具有向外伸出的2根轴36、38,在这些轴上分别转动自如地轴支承着联杆40、42。在联杆40、42的端部固定着同样向外伸出的轴44、46。该轴44、46变位自如地嵌合于在主体底板4、6上形成的引导槽48、50内。
另一方面,在热敏头单元26的两端固定着支承件52、54。在该支承件52、54上分别形成嵌合孔56、58和嵌合长孔60、62,在嵌合孔56、58中嵌合着联杆40、42上的轴64、66,在嵌合长孔60、62中嵌合着在驱动角铁28的两个弯折部34上向内侧伸出的轴68、70。
如上所述,通过构成联杆机构,可以使固定在热敏头单元26上的热敏头22在图21所示的印相位置A与待机位置E之间大致垂直且稳定地往返移动。
以下再回到图17、图18及图19来说明印相部其他构成零件。
如图17、图18、图19所示,压纸辊72在其两端通过轴承74、76而转动自如地受到支承。该轴承74、76分别具有与在主体底板4、6上形成的长孔78、80嵌合的凸出部82、84,可沿上下方向在该长孔78、80所限定的范围内变位。另外,在轴承74、76和底板(未图示)之间,如图23及图24所示,分别设有压缩弹簧86、88,通过轴承74、76而将压纸辊72向上方加力。
该压纸辊72在热敏头单元26位于图24所示的印相位置A以外时,如图23所示,轴承74、76停止在前述可变位的范围内最上方的位置,而当热敏头单元26位于图24所示的印相位置A时,压纸辊72的位置略低于上述位置,并在热敏头22上施加推压力。
当热敏头单元26位于图24所示的印相位置A时,在热敏头盖16的两端一体形成的第1定位装置、即定位轴17嵌入在压纸辊72的轴承74、76上形成的第2定位装置、即V型槽75、77内,在此状态下将热敏头22与压纸辊72相对定位。
该结构具有如下特征。即,由于热敏头盖16与热敏头22形成一体,故可以使定位轴17相对热敏头22的发热部(未图示)精确定位,而不会有零件的累积尺寸误差。
采用通过该定位轴17以及轴承74、76来保证热敏头22与压纸辊72之间相对位置精度(譬如发热部(未图示)与压缩辊72的中心轴之间的扭转位置精度)的结构,可以在记录纸108的整个表面实现比过去更精细的图象质量。
另外,通过将上述定位轴17与导向构件18成形为一体,可以低成本且更容易地提高热敏头22与压纸辊72之间的相对位置精度。
以下说明本实施形态3印刷装置中构成印相机构的印相部和驱动部中的驱动部。
图28是表示本实施形态3印刷装置的印相机构中驱动部结构的主视图,图29是其俯视图。如图28及图29所示,轴支承在凸轮轴418上的驱动凸轮422通过蜗轮(B)424、2级惰轮(C)426而被凸轮电动机421驱动。驱动凸轮422可以与后述的7种动作模式对应而选择6个停止位置(7种动作模式中有2种动作模式的停止位置相同)。
对这6个位置的检测是通过对应各停止位置而形成规定缝隙且与驱动凸轮422一体旋转的位置检测板428、设置在与之相对的位置上的位置检测光传感器432、进行原点检测的微动开关(未图示)来进行。通过该驱动凸轮422,再通过与其凸轮槽(未图示)卡合的凸轮轴419(见图22),如图22、图23及图24所示,对使热敏头单元26上下移动的联杆机构的驱动角铁28进行驱动。
为了表示构成印相机构的印相部及驱动部与供纸部及运纸部之间的动作关系,以下说明本实施形态3的印刷装置的动作模式。
本印刷装置的动作模式共有7种,即待机、排纸、卷紧油墨片、供纸、记录纸送进、油墨片送进、以及印相。前述的驱动凸轮422如上所述,对应这7种动作模式具有6处停止位置。以下分别说明这7种动作模式。
(待机模式)
图17、图18及图19所示的油墨盒2为可拆卸的状态。另外,热敏头单元26在图21中处于最上方的位置(待机位置E)。
在本实施形态3的印刷装置上,油墨盒2采用在图17中沿箭头Y1方向装拆的结构。
(供纸模式)
图28所示的送进电动机400逆转驱动,如图25所示,处于任意位置上的滑架210移动到解除位置,同时记录纸108由供纸部的供纸辊110运送到主体内部。滑架210先到达解除位置,推压部218、220在被释放的状态下等待记录纸108的到达(其间,送进电动机400仍然逆转驱动,故推压构件218、220保持释放状态)。
一旦记录纸108到达图25所示的位置,记录纸位置检测传感器(未图示)就工作,送进电动机400被切换到正转驱动,滑架210向图面左方移动到起动位置。如图26所示,一旦滑架210到达起动位置,推压构件218、220就因压缩弹簧232、234的作用而转动,将记录纸108的前端夹住。其间,热敏头单元26处于图21所示的供纸位置C。
(油墨片送进模式油墨片找头)
油墨片12的找头通过该油墨片送进模式进行。在该模式时,通过送进电动机400的正转,并通过驱动部96来运送油墨片12,直至检测到图20所示的找头标识部90。这时,滑架210因驱动系统未断开而仍夹住记录纸108向图25的左方移动到图26所示的起动位置。其间,热敏头单元26处于图21所示的记录纸·油墨片送进位置B。
(记录纸送进模式之一)
如上所述,当滑架210停止在偏离图26所示起动位置的位置时,用该记录纸送进模式将滑架210再度移动到起动位置。在这种场合,由于图28及图29所示的惰轮(A)408处于中立位置,故油墨片12未被驱动。热敏头单元26同样处于记录纸·油墨片送进位置B。另外,在油墨片12找头过程中,当其送进量超过规定量时,就重复上述动作数次。
(印相模式)
接着,一边对热敏头22通电,一边将滑架210从图26所示的起动位置移动到图27所示的结束位置。这时,对记录纸108及油墨片12共同进行驱动,首先印黄色图象。在滑架210到达结束位置时,就完成了第一色(黄色)的印相。其间,热敏头单元26处于图21所示的印相位置A。
(记录纸送进模式之二记录纸返回)
黄色图象印相完毕后,再度切换到记录纸送进模式,记录纸108再度返回到图26所示的起动位置。通过重复上述动作印红色图象和蓝色图象,就完成了全色图象的印相。在完成蓝色图象的印相后,在记录纸108返回到起动位置的状态下结束记录纸送进模式。在此期间,热敏头单元26也是处于图21所示的印相位置A。
(油墨片卷紧模式)
为了防止因热敏头单元26的位置上升导致油墨片12松弛,要将油墨片12卷紧。其间,热敏头单元26处于图21所示的排纸·油墨片卷紧位置D。
(排纸模式)
接着是排纸模式,记录纸108从图27所示的结束位置被驱动到图25所示的解除位置,在此处解除了推压构件218、220的夹持,再被排纸部(此处省略说明)向排纸容纳部302运送。在此期间,热敏头单元26也处于图21所示的排纸·油墨片卷紧位置D。这样就完成了一系列的印相动作。
如上所述,在印相机构中的热敏头单元26上,在其热敏头22上的发热体排列的两端形成作为第1定位装置的定位轴17,同时在轴承74、76上,在压纸辊72的支承部附近形成作为第2定位装置的V形槽75、77,这样,在进行印相记录时,就可通过联杆机构使热敏头22相对其发热体的排列而沿大致垂直方向变位,在热敏头22及压纸辊72的两端使定位轴17与V形槽75、77卡合,以确定压纸辊72与热敏头22之间的位置关系。
其结果,即使在印相机构中构成印相部的联杆机构和热敏头单元26及压纸辊72等零件有零件误差,致使它们的组装精度不够高,仍能容易地提高压纸辊72与热敏头22之间的定位精度,与传统装置相比,可小型价廉地实现更高的印相质量。
(实施形态4)
以下结合图30到图38说明实施形态4的印刷装置的结构及具体作用。
这里说明的印刷装置也与背景技术部分说明的印刷装置同样,基本上是由供纸部、印相部、运纸部、排纸部及驱动部等机构组成的,各部分的基本动作也相同。这里主要说明构成排纸机构的排纸部和驱动部、及与排纸部一同受该驱动部驱动并按规定工作且与排纸部关系密切的供纸部及运纸部。
首先说明本发明实施形态4印刷装置的构成排纸机构的排纸部及驱动部中的排纸部。
图30、图31及图32分别是表示本实施形态4印刷装置排纸机构的大致结构的俯视图及主视图。该排纸机构中的排纸部如图30、图31及图32所示,是将安装在印刷机主体上作为记录纸容纳部且由盘(A)104和盘(B)106构成的供纸盘(以下称为供纸盘104、106)中所容纳的作为记录媒体的记录纸108中、为了进行印相记录而从供纸盘104、106供给印刷机主体内、且在印刷机主体内被运纸部往返运送(实质上运送3次)后由印相部完成印相记录后的记录纸108排出到印刷机主体外用的机构,具有对完成了印相记录的记录纸108的端部用排纸杆前端部304进行推压的排纸杆300、及在记录纸108排出时容纳端部受排纸杆前端部304推压的记录纸108的排纸容纳部302。
其中,供纸盘104、106以对水平面倾斜的状态安装在印刷机主体上,使其中容纳的记录纸108的靠印刷机主体一方的端部低于相反方的端部,并且在供纸盘104、106的下方设置排纸容纳部302。
以下说明上述结构的排纸机构中排纸部的动作。
首先在印相部的印相记录完成后,运纸部的滑架210就从图32所示的结束位置来到图31所示的解除位置,其推压构件218、220呈释放状态。在此状态下,如图33所示,将热敏头单元26从印相位置A提升到排纸·油墨片卷紧位置D,解除对记录纸108的推压。
但在此时,记录纸108在图面上的左端仍搭在压纸辊72上,未被排出。这时,排纸杆300由于后述驱动凸轮422的作用而逆时针转动,其排纸杆前端部304推压记录纸108在图面上的左侧端部。这样就将记录纸108越过压纸辊72而向图面上的右方推压,一边将其引导到下部导纸板122的下侧面,一边使之自然地下落到位于其下方的印刷机主体底部的排纸容纳部302中。
这样,结束了印相记录后的记录纸108就被排出印刷机主体外。
另外,对图33所示的热敏头单元26的排纸·油墨片卷紧位置D作了如下的位置设定:使被排纸杆300推压的记录纸108在图面上的右端通过热敏头罩16的导向面18而顺利进入下部导纸板122的下方。譬如,如果设定在供纸位置C,记录纸108右侧的前端就会进入下部导纸板122的上部,可能碰上油墨盒2而被卡住。
另外,在本实施形态4的印刷装置上,供纸盘104、106及排纸容纳部302都能容纳约25张记录纸108。而且本实施形态4的排纸机构中的排纸部的一大特征在于,无需设置传统技术中常用的排纸盘及将记录纸108运送到排纸盘的橡胶制排纸辊等。
以下说明本实施形态4印刷装置的构成排纸机构的排纸部及驱动部中的驱动部。
图37是表示图30所示的本实施形态4印刷装置的排纸机构的驱动部96结构的主视图,图38是其俯视图。如图37及图38所示,轴支承在凸轮轴418上的驱动凸轮422通过蜗轮(B)424、2级惰轮(C)426而受凸轮电动机421驱动。驱动凸轮422可对应后述的7种动作模式而选择6处停止位置(7种动作模式中有2种动作模式的停止位置相同)。
对这6个位置的检测通过对应各停止位置而形成规定缝隙且与驱动凸轮422一体旋转的位置检测板428、设置在与之相对的位置上的位置检测光传感器432、进行原点检测的微动开关(未图示)来进行。通过该驱动凸轮422,再通过与其凸轮槽(未图示)卡合的凸起T9,以支点C9为中心转动排纸辅助杆306,并通过与设在排纸辅助杆306上的切口槽M8卡合的销子P9,使排纸杆300以支点C8为中心在从实线位置到双点划线(虚线)位置的范围内转动。
为了表示构成排纸机构的排纸部及驱动部96与供纸部及运纸部之间的动作关系,以下说明本实施形态4的印刷装置的动作模式。
本印刷装置的动作模式共有7种,即待机、排纸、卷紧油墨片、供纸、记录纸送进、油墨片送进、以及印相。前述的驱动凸轮422如上所述,对应这7种动作模式具有6处停止位置。以下分别说明这7种动作模式。
(待机模式)
图30、图31及图32所示的油墨盒2为可拆卸的状态。另外,热敏头单元26在图33中处于最上方的位置(待机位置E)。
在本实施形态4的印刷装置上,油墨盒2采用在图30中沿箭头Y1所示的图面直角方向装拆的结构。
(供纸模式)
图37所示的送进电动机400逆转驱动,且如图34所示,处于任意位置上的滑架210移动到解除位置,同时记录纸108由供纸部的供纸辊110运送到主体内部。滑架210先到达解除位置,推压部218、220在释放的状态下等待记录纸108的到达(其间,送进电动机400仍然逆转驱动,故推压构件218、220保持释放状态)。
一旦记录纸108到达图34所示的位置,记录纸位置检测传感器(未图示)就工作,送进电动机400被切换到正转驱动,滑架210向图面上的左方移动到图35所示的起动位置。如图35所示,一旦滑架210到达该起动位置,推压构件218、220就因压缩弹簧232、234的作用而转动,将记录纸108的前端夹住。其间,热敏头单元26处于图33所示的供纸位置C。
(油墨片送进模式油墨片找头)
油墨片12的找头通过该油墨片送进模式进行。在该模式时,通过图37所示的送进电动机400的正转,并通过驱动部96运送油墨片12,直至检测到找头标识部(未图示)。这时,滑架210因驱动系统未断开而仍夹住记录纸108向图34的左方移动到图35所示的起动位置。其间,热敏头单元26处于图33所示的记录纸·油墨片送进位置B。
(记录纸送进模式之一)
如上所述,当滑架210停止在偏离图35所示起动位置的位置时,用该记录纸送进模式将滑架210再度移动到起动位置。在这种场合,由于图37及图38所示的惰轮(A)408处于中立位置,故油墨片12未被驱动。热敏头单元26同样处于图33所示的记录纸·油墨片送进位置B。另外,在油墨片12找头过程中,当其送进量超过规定量时,就重复上述动作数次。
(印相模式)
接着,一边对热敏头22通电,一边将滑架210从图35所示的起动位置移动到图36所示的结束位置。这时,对记录纸108及油墨片12共同进行驱动,首先在记录纸108的表面印黄色图象。当滑架210到达结束位置时,就完成了第一色(黄色)的印相。其间,热敏头单元26处于图33所示的印相位置A。
(记录纸送进模式之二记录纸返回)
黄色图象印相完毕后,再度切换到记录纸送进模式,记录纸108再度返回到图35所示的起动位置。通过重复上述动作来印红色图象和蓝色图象,就完成了全色图象的印相。在完成了蓝色图象的印相后,在记录纸108返回到图35所示的起动位置的状态下结束记录纸送进模式。在此期间,热敏头单元26也是处于图33所示的印相位置A。
(油墨片卷紧模式)
为了防止热敏头单元26的位置上升导致油墨片12松弛,要将油墨片12卷紧。其间,热敏头单元26处于图33所示的排纸·油墨片卷紧位置D。
(排纸模式)
接着是排纸模式,记录纸108从图36所示的结束位置被驱动到图34所示的解除位置,在此处解除了推压构件218、220的夹持,并被排纸部(此处省略说明)向排纸容纳部302运送。在此期间,热敏头单元26也处于图33所示的排纸·油墨片卷紧位置D。这样就完成了一系列的印相动作。
如上所述,印相结束后,记录纸108在图面上的左侧端部仍搭在压纸辊72上,在这一状态下,排纸机构中的排纸杆300转动,用其排纸杆前端部304推压记录纸108的左侧端部,使该记录纸108越过压纸辊72自然地下落到位于供纸部的供纸盘104、106下方的印刷机主体底部的排纸容纳部302中,通过将结束印相的记录纸108运送到排纸容纳部302并容纳于该排纸容纳部302中,就可排出印刷机主体外。
这样,只要采用上述结构的排纸机构,就可将结束了印相的记录纸108排出到印刷机主体外,故可减少排纸机构的零件数量,使其结构极其简化,而且印刷装置整体也可简化结构,降低成本且实现外形小型化、薄型化。
又如图32所示,通过将供纸部的供纸盘104、106设置成对水平面倾斜的状态,就容易看到完成印相记录后从排纸容纳部302向印刷机主体外排出的记录纸108上的图象,可以在排纸过程中方便地检验印刷的图象。

Claims (13)

1.一种印刷装置,是在作为记录媒体的记录纸上进行印相记录用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为了进行所述印相记录而将该记录纸供给印刷机主体内的供纸机构,所述供纸机构具有:容纳所述记录纸的容纳装置;可与所述容纳装置中容纳的记录纸旋转接触、并通过该旋转接触而运送所述记录纸、且在所述记录纸有多张时进行分离运送的供纸辊;为了使所述供纸辊与记录纸旋转接触而始终将记录纸向所述供纸辊推压的推压装置,通过所述供纸辊与记录纸的旋转接触来运送该记录纸并向所述印刷机主体内供给。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推压装置由将容纳装置转动自如地支承在印刷机主体上的支承装置构成,利用由所述容纳装置及记录纸的自重而在其支承部分周围发生的力矩,始终将所述记录纸向供纸辊推压。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对供纸辊施加记录纸运送用动力的电动机、将记录纸运送用动力从所述电动机传递到所述供纸辊的传动装置、将所述传动装置切换成向供纸辊传递所述动力的工作位置与将所述动力断开的非工作位置的选择装置,所述选择装置在从所述供纸辊运送供给的记录纸到达印相记录时接受所述记录纸并作恒定速度运送的运纸装置的规定位置后,将所述传动装置切换到非工作位置。
4.一种印刷装置,是在作为记录媒体的记录纸上进行印相记录用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在印刷主体内在所述记录纸上进行印相记录时将该记录纸往返运送的记录纸运送机构,所述记录纸运送机构设有:保持所述记录纸的前端部同时往返运送该记录纸的滑架装置、当所述滑架装置对记录纸作往返运送动作时支承该滑架装置并引导所述往返运送动作的引导装置、为使所述滑架装置作往返运送动作而对其实施驱动的实质上1组驱动装置、对所述驱动装置施加动力的动力装置,且所述驱动装置设置在所述记录纸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驱动装置为一根丝杆,动力装置由电动机和将该电动机的动力传递到所述丝杆的传动装置构成。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驱动装置为一根同步皮带和对其进行支承及驱动的至少1个同步皮带轮,动力装置由电动机和将该电动机的动力传递到所述同步皮带轮的传动装置构成。
7.一种印刷装置,是在作为记录媒体的记录纸上进行印相记录用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在印刷主体内在所述记录纸上进行印相记录时将该记录纸往返运送的印刷装置的记录纸运送机构,所述记录纸运送机构设有:具有可选择将所述记录纸的前端部加以保持的工作位置和加以释放的非工作位置的推压构件、且通过所述工作位置上的推压构件来保持记录纸的前端部、同时往返运送该记录纸的滑架装置;当所述滑架装置对记录纸作往返运送动作时支承该滑架装置并引导所述往返运送动作的引导装置;为使所述滑架装置作往返运送动作而驱动的实质上1组驱动装置;对所述驱动装置施加动力的动力装置;通过从所述动力装置得到动力的所述驱动装置驱动、而将所述推压构件从所述工作位置变位到非工作位置的释放装置。
8.一种印刷装置,是在作为记录媒体的记录纸上进行印相记录用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使用内部设有油墨片和供给及卷绕该油墨片用的2根心轴的油墨盒,在印刷机主体内设有印相机构,该印相机构具有:将所述油墨片上的油墨在所述记录纸上进行热转印、以印相记录基于从印刷机主体外部输入的信息而形成的图象、且点状的多个发热体排列成大致直线状、根据所述印相记录的图象而从所述多个发热体有选择地产生所述热转印用的热量的热敏头装置;在进行所述印相记录时、利用与所述热敏头装置上的多个发热体的排列同方向的旋转轴一边旋转一边将所述记录纸及油墨片向所述多个发热体推压的压纸辊;以及对所述压纸辊的旋转轴两端进行支承保持的轴承,且可将所述油墨盒从与所述压纸辊的旋转轴平行的方向安装,所述印相机构还具有可使所述热敏头装置相对其发热体的排列而在大致垂直方向变位的变位装置,在所述热敏头装置上,在其发热体排列的两端形成第1定位装置,同时在所述轴承上,在所述压纸辊的支承部附近形成第2定位装置,通过所述变位机构使热敏头装置作所述变位,使所述第1定位装置与第2定位装置卡合,这样来确定所述压纸辊与热敏头装置之间的位置关系。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第1定位装置是在热敏头装置上的发热体排列两端向外侧凸出形成的定位轴,第2定位装置是在轴承上的压纸辊支承部附近形成的大致V字形槽。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作为第1定位装置形成的定位轴与对热敏头装置的发热体进行驱动的驱动电路的保护装置形成一体。
11.一种印刷装置,是在作为记录媒体的记录纸上进行印相记录用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设有把安装于印刷机主体上的记录纸容纳部容纳的所述记录纸中为了进行印相记录而从所述记录纸容纳部向印刷机主体供给、并在印刷机主体内部往返运送后完成了印相记录的记录纸向印刷主体外排出的排纸机构,所述排纸机构具有:对完成了所述印相记录的记录纸端部进行推压的排纸杆装置、在记录纸排出之际容纳被所述排纸杆装置推压端部的记录纸的排纸容纳部,在将完成了所述印相记录的记录纸向所述排纸容纳部运送之际,所述排纸杆装置推压该记录纸的端部。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排纸容纳部设置在容纳记录纸的记录纸容纳部的下部。
13.根据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印刷装置,其特征在于,记录纸容纳部相对水平面倾斜地安装在印刷机主体上,以使所容纳的记录纸的靠印刷机主体一侧的端部低于相反一侧的端部,且在该记录纸容纳部的下部设置排纸容纳部。
CN98801567A 1997-10-21 1998-10-19 印刷装置 Pending CN124274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8)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87492/1997 1997-10-21
JP28749297A JPH11124237A (ja) 1997-10-21 1997-10-21 プリンタの給紙装置
JP315726/1997 1997-11-18
JP31572697A JPH11147336A (ja) 1997-11-18 1997-11-18 プリンタの記録紙搬送装置
JP24093798A JP2000071489A (ja) 1998-08-27 1998-08-27 プリンタの印画装置
JP240937/1998 1998-08-27
JP10240938A JP2000072304A (ja) 1998-08-27 1998-08-27 プリンタの排紙装置
JP240938/1998 1998-08-27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242742A true CN1242742A (zh) 2000-01-26

Family

ID=2747781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8801567A Pending CN1242742A (zh) 1997-10-21 1998-10-19 印刷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20000069583A (zh)
CN (1) CN1242742A (zh)
WO (1) WO1999020470A1 (zh)

Cited By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16009A (zh) * 2011-01-31 2012-08-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104044333A (zh) * 2014-06-20 2014-09-17 张晓玲 一种防卡纸打印机
CN107199773A (zh) * 2016-03-17 2017-09-2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头单元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4136007U (zh) * 1978-03-15 1979-09-20
JPS5976351U (ja) * 1982-11-17 1984-05-23 株式会社リコー サ−マルヘツドの位置決め装置
JPS59118544U (ja) * 1983-01-27 1984-08-10 三洋電機株式会社 シ−ト排紙装置
JPS6049984A (ja) * 1983-08-31 1985-03-19 Toshiba Corp 記録ヘツド支持装置
JPS61116635U (zh) * 1984-12-28 1986-07-23
JPS6392536A (ja) * 1986-10-03 1988-04-23 Nec Corp 用紙送り装置
JPS6464929A (en) * 1987-09-02 1989-03-10 Nec Corp Automatic paper feed mechanism
JPH0292664A (ja) * 1988-09-30 1990-04-03 Toshiba Corp 画像形成装置
JPH02117529A (ja) * 1988-10-25 1990-05-02 Toshiba Corp 給紙装置
JP2552718B2 (ja) * 1988-11-09 1996-11-13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プリンタのプリント用紙搬送装置
JPH0273342U (zh) * 1988-11-28 1990-06-05
JPH02139753U (zh) * 1989-04-25 1990-11-21
JPH0437567A (ja) * 1990-06-04 1992-02-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プリンタ
JPH0485225A (ja) * 1990-07-25 1992-03-18 Nec Corp プリンタ装置
JP2635826B2 (ja) * 1990-12-21 1997-07-30 日立マクセル株式会社 預金通帳記帳用プリンタ
JPH04351570A (ja) * 1991-05-29 1992-12-07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記録装置
JPH0772027B2 (ja) * 1993-03-10 1995-08-02 日本電気株式会社 給紙装置
JPH07112563A (ja) * 1993-08-21 1995-05-02 Sony Corp 印刷装置

Cited B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2616009A (zh) * 2011-01-31 2012-08-01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记录装置
CN104044333A (zh) * 2014-06-20 2014-09-17 张晓玲 一种防卡纸打印机
CN107199773A (zh) * 2016-03-17 2017-09-26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头单元
CN107199773B (zh) * 2016-03-17 2019-01-15 精工爱普生株式会社 液体喷出装置以及头单元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000069583A (ko) 2000-11-25
WO1999020470A1 (fr) 1999-04-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220590C (zh) 进纸装置和具有该进纸装置的记录装置
CN1246161C (zh) 记录装置
CN101028771A (zh) 墨带匣盒和打印机装置
CN101028766A (zh) 打印机装置
CN1304204C (zh) 图像形成装置
CN1286654C (zh) 热敏式打印机
CN1128753C (zh) 供纸设备和记录设备
CN1232403C (zh) 供纸设备和具有供纸设备的成象设备
CN1310751C (zh) 记录装置
CN1070816C (zh) 具有可移动的供纸盘的数据处理设备
CN1349138A (zh) 纸张处理装置、安装纸张处理装置的方法以及成像装置
CN1876380A (zh) 液体盒、接触装置、记录装置、以及液体消耗装置
CN1659036A (zh) 喷墨记录装置
CN1058747A (zh) 纸页输送装置
CN1093042C (zh) 打印机
CN1990242A (zh) 喷墨记录装置和设置在喷墨记录装置中的驱动单元
CN1873548A (zh) 薄片给送装置和图像形成装置
CN2709169Y (zh) 记录设备
CN1103693C (zh) 记录设备
CN100349750C (zh) 打印设备
CN1990240A (zh) 图像记录设备
CN1242742A (zh) 印刷装置
CN1912896A (zh) 磁记录再生装置及带有它的传票打印机及磁记录再生方法
CN1854046A (zh) 片材处理设备和成像设备
CN100345689C (zh) 凸轮部件及具有该凸轮部件的记录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02 Deemed withdrawal of patent application after publication (patent law 2001)
WD01 Invention patent application deemed withdrawn after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