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613651A - 聚氨酯泡沫 - Google Patents
聚氨酯泡沫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9613651A CN119613651A CN202411655197.2A CN202411655197A CN119613651A CN 119613651 A CN119613651 A CN 119613651A CN 202411655197 A CN202411655197 A CN 202411655197A CN 119613651 A CN119613651 A CN 119613651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water absorption
- washing
- dehydration
- polyurethane foam
- weight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Pending
Links
Classification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C08G18/06—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28—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with compounds having active hydrogen characterised by the compounds used containing active hydrogen
- C08G18/30—Low-molecular-weight compounds
- C08G18/36—Hydroxylated esters of higher fatty acid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18/00—Polymeric products of isocyanates or isothiocyanate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9/00—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 C08J9/04—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using blowing gases generated by a previously added blowing agent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9/00—Working-up of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to porous or cellular articles or materials; After-treatment thereof
- C08J9/36—After-treatment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G—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OBTAINED OTHERWISE THAN BY REACTIONS ONLY INVOLVING UNSATURATED CARBON-TO-CARBON BONDS
- C08G2101/00—Manufacture of cellular products
-
- C—CHEMISTRY; METALLURGY
- C08—ORGANIC MACROMOLECULAR COMPOUNDS; THEIR PREPARATION OR CHEMICAL WORKING-UP; COMPOSITIONS BASED THEREON
- C08J—WORKING-UP; GENERAL PROCESSES OF COMPOUNDING; AFTER-TREATMENT NOT COVERED BY SUBCLASSES C08B, C08C, C08F, C08G or C08H
- C08J2375/00—Characterised by the use of polyureas or polyurethanes; Derivatives of such polymers
- C08J2375/04—Polyurethanes
- C08J2375/14—Polyurethanes having carbon-to-carbon unsaturated bonds
Landscapes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Chemical Kinetics & Catalysi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olymers & Plastics (AREA)
- Organic Chemistry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aterials Engineering (AREA)
- Polyurethanes Or Polyureas (AREA)
Abstract
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聚氨酯泡沫,所述聚氨酯泡沫的洗涤后的干燥性良好,适用于进行洗涤的物品、例如床垫或枕头等床上用品、坐垫用靠垫等家具、内衣用胸垫等衣服等。聚氨酯泡沫由含有多元醇成分、多异氰酸酯和发泡剂的聚氨酯泡沫组合物得到,在该聚氨酯泡沫中,多元醇成分中含有植物来源多元醇,根据ASTM D6866‑20测量的生物质含量为24%以上。
Description
本申请是申请日为2021年10月18日、申请号为202180103415.X、名称为“聚氨酯泡沫”的中国发明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洗涤后干燥性良好的聚氨酯泡沫。
背景技术
聚氨酯泡沫是由含有多元醇成分、异氰酸酯和发泡剂的聚氨酯泡沫组合物形成的,被广泛用作床上用品或衣物等(专利文献1、2、3)。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特开2005-270146号公报
专利文献2:特开2019-17948号公报
专利文献3:特开2019-203061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由于聚氨酯泡沫由细小的单元(气泡)结构构成,因此存在保水性高、洗涤后干燥性差的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洗涤后干燥性良好的聚氨酯泡沫。
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特征在于,根据ASTM D6866-20测量的生物质含量为24%以上的聚氨酯泡沫。
发明的效果
本发明的聚氨酯泡沫根据ASTM D6866-20测量的生物质含量为24%以上,由此洗涤后的干燥性变得良好。
生物质含量是指产品中所含天然来源原料的比例,通过测量产品中含有多少仅存在于天然来源物质中的放射性碳C14,可以测量该产品的生物质含量。
本发明中的生物质含量是通过如下方式而求得的:基于ASTM D6866-20,通过加速器质谱法(AMS法)测量聚氨酯泡沫的C14浓度,并计算相对于当前100%天然来源物质的C14浓度的比例(%)。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的各实施例及各比较例的配方、物理性质及洗涤后干燥性的测量结果的表。
图2是示出洗涤性试验的各程序的内容的表。
图3是示出干燥试验的结果的表。
具体实施方式
关于本发明的聚氨酯泡沫,由于基于ASTM D6866-20通过加速器质谱法(AMS法)测量的生物质含量为24%以上,因此洗涤后的干燥性变得良好,能够缩短干燥时间。
聚氨酯泡沫有硬质、半硬质、软质,可以根据用途进行选择。例如,软质聚氨酯泡沫被广泛用于床垫等床上用品或内衣的胸垫等衣服中。本发明的聚氨酯泡沫可以包括硬质、半硬质、软质聚氨酯泡沫的任一种情况。
本发明的聚氨酯泡沫可以是由含有多元醇成分、多异氰酸酯和发泡剂的聚氨酯泡沫组合物得到的。聚氨酯泡沫组合物通过混合搅拌,使多元醇成分与多异氰酸酯反应,并发泡形成聚氨酯泡沫。
多元醇成分含有多元醇,所述多元醇为1个分子内具有2个以上羟基的化合物。多元醇成分中含有植物来源多元醇。植物来源多元醇是使用例如植物油等植物来源的原料制造而成的多元醇。
作为植物油,可以举出蓖麻油、葵花籽油、菜籽油、亚麻籽油、棉籽油、桐油、椰子油、玉米油以及大豆油等。其中,作为植物来源多元醇,以蓖麻油为原料制造而成的蓖麻油多元醇是优选的一个示例。
蓖麻油多元醇可以是改性蓖麻油多元醇或未改性蓖麻油多元醇中的任一种,或者也可以含有两者。
改性蓖麻油多元醇可以举出蓖麻油与蓖麻油以外的油脂的酯交换反应物、蓖麻油与油脂脂肪酸的酯交换反应物、蓖麻油与多元醇的酯交换反应物、蓖麻油脂肪酸与多元醇的酯化反应物、蓖麻油中含有的羟基的一部分与醋酸等一元羧酸的酯化反应物、在上述化学物质中加成聚合环氧烷而得到的反应物、以及在上述化学物质中加成氢而得到的氢化物等。
未改性蓖麻油多元醇可以举出精制蓖麻油多元醇、半精制蓖麻油多元醇以及未精制蓖麻油多元醇等。
植物来源多元醇的官能团数优选为2~3.5,羟基值优选为40~180mgKOH/g,分子量优选为724~2931,且可以使用一种或多种。
植物来源多元醇的量是以使根据ASTM D6866-20测量的生物质含量为24%以上的方式被确定的,但在100质量份的多元醇成分中优选为15质量份以上,更优选为30质量份以上,进一步优选为80质量份以上。多元醇成分中也可以含有石油来源多元醇。通过含有石油来源多元醇,成形性和生产率变得良好。
石油来源多元醇可以是聚醚多元醇、聚酯多元醇、聚醚酯多元醇等中的任一种,也可以使用它们中的一种或多种。
作为聚醚多元醇,例如可以举出在乙二醇、二甘醇、丙二醇、二丙二醇、丁二醇、新戊二醇、甘油、季戊四醇、三羟甲基丙烷、山梨糖醇、蔗糖等多元醇中加成环氧乙烷、环氧丙烷等环氧烷而得到的聚醚多元醇。
作为聚酯多元醇,例如可以举出脂肪族羧酸或芳香族羧酸与脂肪族二醇等缩聚而得到的聚酯多元醇,其中,所述脂肪族羧酸为丙二酸、琥珀酸、己二酸等,所述芳香族羧酸为邻苯二甲酸等,所述脂肪族二醇为乙二醇、二甘醇、丙二醇等。
另外,作为聚醚酯多元醇,可以举出聚醚多元醇与多元酸反应而聚酯化得到的多元醇,或者在1个分子内具有聚醚和聚酯的两段的多元醇。
石油来源多元醇的官能团数优选为2.0~3.5,羟基值优选为15~1000mgKOH/g,分子量优选为100~10000。
多异氰酸酯没有特别的限制,可以是芳香族系、脂环式、脂肪族系中的任一种,另外,也可以是1个分子中具有2个异氰酸酯基的2官能异氰酸酯、或者1个分子中具有3个以上异氰酸酯基的3官能以上异氰酸酯,它们还可以单独使用或多个组合使用。
作为2官能多异氰酸酯,可以举出2,4-甲苯二异氰酸酯(2,4-TDI)、2,6-甲苯二异氰酸酯(2,6-TDI)、间苯二异氰酸酯、对苯二异氰酸酯、4,4’-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4,4’-MDI)、2,4’-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2,4’-MDI)、2,2’-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2,2’-MDI)、二甲苯二异氰酸酯、3,3’-二甲基-4,4’-联苯二异氰酸酯、3,3’-二甲氧基-4,4’-联苯二异氰酸酯等芳香族系物质、环己烷-1,4-二异氰酸酯、异佛尔酮二异氰酸酯、二环己基甲烷-4,4’-二异氰酸酯、甲基环己烷二异氰酸酯等脂环式2官能多异氰酸酯、以及丁烷-1,4-二异氰酸酯、六亚甲基二异氰酸酯、异丙基二异氰酸酯(Isopropylene diisocyanat)、亚甲基二异氰酸酯、赖氨酸二异氰酸酯等芳香族系2官能多异氰酸酯。需要说明的是,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MDI)也可以与多种类型的聚合MDI和聚合MDI的预聚物一起使用。
作为3官能以上的多异氰酸酯,可以举出1-甲基苯-2,4,6-三异氰酸酯、1,3,5-三甲基苯-2,4,6-三异氰酸酯、联苯-2,4,4’-三异氰酸酯、二苯基甲烷-2,4,4,4’-三异氰酸酯、甲基二苯基甲烷-4,6,4’-三异氰酸酯、4,4’-二甲基二苯基甲烷-2,2’,5,5’-四异氰酸酯、三苯基甲烷-4,4’,4”-三异氰酸酯等。
异氰酸酯指数(INDEX)优选为70~150,更优选为80~130,最优选为90~120。当异氰酸酯指数小于70时,发泡成形性变差。另一方面,当异氰酸酯指数超过150时,泡沫变得过硬而变脆,使得耐用性变差。异氰酸酯指数是,将多异氰酸酯中的异氰酸酯基的摩尔数除以多元醇成分的羟基或作为发泡剂的水等活性氢基的合计摩尔数而得到的值,再将该值乘以100而得到的值,通过[多异氰酸酯的NCO当量/活性氢当量×100]计算得到的。
发泡剂可以举出水、碳化氢、卤素系化合物等,可以是它们当中的一种,也可以是两种以上。作为碳化氢,可以举出环戊烷、异戊烷、正戊烷等。另外,作为卤素系化合物,可以举出二氯甲烷、三氯氟甲烷、二氯二氟甲烷、九氟丁基甲基醚、九氟丁基乙基醚、五氟乙基甲基醚、七氟异丙基甲基醚等。其中,作为发泡剂,特别优先使用水。水可以是离子交换水、自来水、蒸馏水等中的任一种。在多元醇成分为100质量份的情况下,作为发泡剂的水的调配量为0.5~10质量份,优选为1~8质量份,更优选为1.5~5质量份。
在多元醇组合物中,催化剂和助剂作为其他成分适当调配。
用于聚氨酯泡沫的催化剂可以使用公知的物质,并且没有特别的限制。作为可使用的催化剂,例如可以举出三乙胺、三乙二胺以及四甲基胍等胺催化剂、二月桂酸二丁基锡和辛酸亚锡等锡催化剂、以及苯基汞丙酸盐(Phenyl mercuric propionate)或辛烯酸铅等金属催化剂(也称为有机金属催化剂)。催化剂的总调配量根据催化剂的种类而适当决定,相对于100质量份的多元醇成分,一般为0.01~3.0质量份,优选为0.02~1.5质量份,更优选为0.05~1.2质量份。
作为助剂,例如可以举出泡沫稳定剂、交联剂、着色剂、阻燃剂、抗菌剂、稳定剂以及增塑剂等。
用于聚氨酯泡沫的泡沫稳定剂可以使用公知的物质,可以举出硅酮系泡沫稳定剂、含氟化合物系泡沫稳定剂以及表面活性剂。硅酮系泡沫稳定剂是特别优选的泡沫稳定剂。作为硅酮系泡沫稳定剂,可以举出由硅氧烷链本体构成的硅酮系泡沫稳定剂、硅氧烷链和聚醚链呈线状结构的硅酮系泡沫稳定剂、分支且支化而成的硅酮系泡沫稳定剂、聚醚链在硅氧烷链上改性为吊坠状后的硅酮系泡沫稳定剂等。
作为交联剂,可以举出乙二醇、二甘醇、甘油、丁烷四醇、聚氧丙二醇等多元醇、二乙醇胺、多胺等,它们可以单独使用或两种以上并用。
聚氨酯泡沫中具有块状发泡品(slab foamed article)和模制发泡品(moldfoamed article),本发明的聚氨酯泡沫可以是任一种。
块状发泡品是对聚氨酯泡沫组合物进行混合搅拌并排出到传送带上,使其在传送带上发泡而连续形成聚氨酯泡沫,然后通过裁剪使其成为规定尺寸的发泡品。与此相对的是,模制发泡品是在模具中注入聚氨酯泡沫组合物使其发泡而成的,具有与模具的内面形状对应的外形。
另外,本发明的聚氨酯泡沫可以是具有未经除膜处理的单元膜的聚氨酯泡沫,或者可以是进行除膜处理并将单元膜除去后的聚氨酯泡沫中的任一种。
除膜处理是一种用于将聚氨酯泡沫的单元膜除去的公知的处理,所述除膜处理具有将聚氨酯泡沫浸渍在碱性溶液中以使单元膜熔融的方法、或如下的方法等:在密闭容器中收容聚氨酯泡沫,在密闭容器中填充氧气等可燃气体,然后通过点火使其爆炸,从而破坏单元膜。
实施例
将本发明的实施例与比较例一同进行具体说明。对将以下的原料设为如图1的表所示的配方的各实施例及各比较例的聚氨酯泡沫组合物进行搅拌混合,使其发泡,以制作各实施例及各比较例的聚氨酯泡沫。需要说明的是,比较例1及实施例1~3是块状发泡品,比较例2和实施例4是模制发泡品。另外,关于实施例2,通过爆炸对实施例1的聚氨酯泡沫进行除膜处理以去除单元膜,且除了有无单元膜以外,其余与实施例1相同。
<多元醇成分>
·植物来源多元醇1:未改性(精制处理)蓖麻油多元醇,植物性为100%,官能团数为2.7,羟基值为160mgKOH/g,分子量为947,产品名称:H-30,伊藤制油株式会社制
·植物来源多元醇2:是对100质量份的精制蓖麻油和10.9质量份的癸二酸进行搅拌的同时使其反应而成的,由精制蓖麻油/癸二酸=2/1摩尔组成的植物性100%的蓖麻油多元醇,官能团数为3.5,羟基值为86mgKOH/g,分子量为2182
·石油来源多元醇1:官能团数为3,羟基值为24.1mgKOH/g,分子量为6983.4,产品名称:KC737,三洋化成工业株式会社制
·石油来源多元醇2:官能团数为3,羟基值为56.1mgKOH/g,分子量为3000,产品名称:EP505S,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制
·石油来源多元醇3:聚醚多元醇,官能团数为3,羟基值为56.1mgKOH/g,分子量为3000,产品名称:GP-3050NS,三洋化成工业株式会社制
·石油来源多元醇4:官能团数为3,羟基值为31mgKOH/g,分子量为5429,产品名称:Y-7530,三井化学SKC聚氨酯株式会社制
<交联剂>
·二甘醇
<发泡剂>
·水
<胺催化剂>
·胺催化剂1:脂肪族3级胺组合物,产品名称:DABCO 33LSI,Evonik Japan公司制
·胺催化剂2:产品名称:2Mabs,日本乳化剂株式会社制
<泡沫稳定剂>
·泡沫稳定剂1:硅酮系,产品名称:SZ1136,东丽·道康宁株式会社制
·泡沫稳定剂2:硅酮系,产品名称:L-594Plus,Evonik Japan公司制
·泡沫稳定剂3:硅酮系,产品名称:L3184J,迈图高新材料日本有限责任公司
<金属催化剂>
·辛酸亚锡,产品名称:MRH-110,城北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
<多异氰酸酯>
·多异氰酸酯1:2,4-TDI/2,6-TDI=80/20的甲苯二异氰酸酯,产品名称:Coronate T-80,东曹株式会社制
·多异氰酸酯2:2,4-TDI/2,6-TDI=65/35的甲苯二异氰酸酯,产品名称:Coronate T-65,东曹株式会社制
·多异氰酸酯3:单体MDI(4,4’-MDI与2,4-MDI的混合物。2,4-MDI的比率为25~50%)
对于各实施例及各比较例的聚氨酯泡沫,对生物质含量、物理性质以及洗涤后干燥性进行测量。测量结果如图1所示。
生物质含量(植物性)是表示基于ASTM D6866-20通过加速器质谱法(AMS法)测量而得到的值和通过计算得到的值这两者。
在ASTM D6866中,对1950年大气中碳14浓度的标准物质与资料进行碳14浓度进行测量,将其比值规定为生物质含量。但是,由于目前大气中的碳14浓度逐年增加,因此规定将该值乘以系数,以进行修正。在根据ASTM D6866-20的计算中,使用2020年的大气修正系数REF(pMC)=100.0,对生物质含量进行了计算。
根据AMS法的测量值,对生物质含量进行了评价。在基于AMS法的测量值为50%以上时评价基准被设为“◎”,在基于AMS法的测量值为24~小于50%时评价基准被设为“○”,在基于AMS法的测量值为小于24%时评价基准被设为“×”。
关于计算而得到的值是由下述计算公式计算得到的:生物质含量=植物多元醇添加份数/(总添加份数-气体损失)气体损失=水添加份数/18×44
上述气体损失计算式中的“18”是水的分子量,“44”是二氧化碳的分子量。
关于物理性质,对密度(JIS K7222)、25%硬度(JIS K6400-2 6.7D法)、单元数(JIS K6400-1)、通气性(JIS K6400-7A法)、拉伸强度(JIS K6400-5 5)、伸长率(JISK6400-5 5)、撕裂强度(JIS K6400-5 6B)、干热变形(JIS K6400-4 4.5.2A法)、回弹(JISK6400-3)进行了测量。
关于洗涤后干燥性,使用以下方法对洗涤后吸水率、脱水后吸水率、干燥24小时后吸水率进行测量,并基于各测量结果进行了洗涤后吸水性评价、洗涤后脱水性评价、洗涤后干燥性评价、洗涤后干燥性综合评价。需要说明的是,与块状发泡品相比,模制发泡品具有表层,使得水难以排出,因此对块状发泡品和模制发泡品分开进行了洗涤后吸水性评价、洗涤后脱水性评价、洗涤后干燥性评价、洗涤后干燥性综合评价。
关于洗涤后吸水率,使用立式洗衣机,对各实施例及各比较例的样品依次实施图2所示的第1次洗涤程序、第2次洗涤程序、第3次洗涤程序,每当洗涤程序结束时测量样品的重量并计算吸水率,将第3次洗涤程序结束后的吸水率的值设置为洗涤后吸水率。各洗涤程序结束后的吸水率的计算根据下述计算公式进行。
吸水率(%)=(每次洗涤程序后的样品重量-洗涤前样品的重量)/(洗涤前样品的重量)×100
各次吸水率的值如图3所示。需要说明的是,“洗涤前”是第1次洗涤程序开始前。
洗涤后吸水性评价按照以下标准进行评价。关于块状发泡品的比较例1及实施例1~实施例3,在洗涤后吸水率为小于160%时设为“◎”,在洗涤后吸水率为160~小于200%时设为“○”,在洗涤后吸水率为200%以上时设为“×”。关于模制发泡品的比较例2和实施例4,在洗涤后吸水率为小于95%时设为“◎”,在洗涤后吸水率为95~小于100%时设为“○”,在洗涤后吸水率为100%以上时设为“×”。
关于脱水后吸水率,在第3次洗涤程序结束后,依次进行图2所示的第1次脱水程序和第2次脱水程序,在每次脱水程序结束时,测量样品的重量并计算吸水率,将第2次脱水程序结束后的吸水率设置为脱水后吸水率。各脱水程序结束后的吸水率的计算根据下述计算公式进行。
吸水率(%)=(每次脱水程序后的样品重量-洗涤前样品的重量)/(洗涤前样品的重量)×100
每次脱水程序结束后的吸水率的值如图3所示。
洗涤后脱水性评价按照以下基准进行了评价。关于块状发泡品的比较例1及实施例1~实施例3,在脱水后吸水率为小于120%时设为“◎”,在脱水后吸水率为120~小于185%时设为“○”,在脱水后吸水率为185%以上时设为“×”。关于模制发泡品的比较例2和实施例4,在脱水后吸水率为小于90%时设为“◎”,在脱水后吸水率为90~小于95%时设为“○”,在脱水后吸水率为95%以上时设为“×”。
关于干燥24小时后吸水率,将第2次脱水程序结束后的样品在室温(20~28℃称为室温)下放置24小时,然后根据样品的重量计算吸水率。干燥24小时后吸水率根据下述计算公式而得到。
干燥24小时后的吸水率(%)=(放置24小时后的样品重量-洗涤前样品的重量)/(洗涤前样品的重量)×100
干燥24小时后的吸水率的值如图3所示。
洗涤后干燥性评价按照以下基准进行了评价。关于块状发泡品的比较例1及实施例1~实施例3,在干燥24小时后吸水率为小于1%时设为“◎”,在干燥24小时后吸水率为1~小于3%时设为“○”,在干燥24小时后吸水率为3%以上时设为“×”。关于模制发泡品的比较例2和实施例4,在干燥24小时后吸水率为小于5%时设为“◎”,在干燥24小时后吸水率为5~小于10%时设为“○”,在干燥24小时后吸水率为10%以上时设为“×”。
关于洗涤干燥性综合评价,在洗涤后吸水性评价、洗涤后脱水性评价以及洗涤后干燥性评价仅为“◎”或仅由“◎”和“○”构成的情况下,洗涤干燥性综合评价设为“◎”,在洗涤后吸水性评价、洗涤后脱水性评价以及洗涤后干燥性评价全部为“○”的情况下,洗涤干燥性综合评价设为“○”,在洗涤后吸水性评价、洗涤后脱水性评价及洗涤后干燥性评价中即使有一个为“×”的情况下,洗涤干燥性综合评价也设为“×”。
<块状发泡品的比较例1及实施例1~实施例3的结果>
·比较例1
比较例1是将多元醇成分设为100质量份的石油来源多元醇3并将植物油来源多元醇为0质量份的示例。
在比较例1中,基于AMS法的生物质含量为1%,生物质含量评价为“×”,计算而得到的生物质含量为0%,洗涤后吸水率为248.4%,洗涤后吸水性评价为“×”,脱水后吸水率为193.3%,洗涤后脱水性评价为“×”,干燥24小时后吸水率为3.95%,洗涤后干燥性评价为“×”,洗涤后干燥性综合评价为“×”。
·实施例1
实施例1是使多元醇成分构成为60质量份的植物来源多元醇1、20质量份的植物油来源多元醇2、20.45质量份的石油来源多元醇3的示例。
在实施例1中,基于AMS法的生物质含量为58%,生物质含量评价为“◎”,计算而得到的生物质含量为53%,洗涤后吸水率为169.9%,洗涤后吸水性评价为“○”,脱水后吸水率为137.0%,洗涤后脱水性评价为“○”,干燥24小时后吸水率为0.06%,洗涤后干燥性评价为“◎”,洗涤后吸水率、脱水后吸水率以及干燥24小时后吸水率中的任一项小于比较例1,洗涤后干燥性综合评价为“◎”。
·实施例2
实施例2是对聚氨酯泡沫进行除膜处理并将单元膜去除后的示例,所述聚氨酯泡沫由与实施例1相同配方的多元醇组合物形成。
实施例2示出与多元醇组合物的配方相同的实施例1相同的物理性质和生物质含量,基于AMS法的生物质含量为57%,生物质含量评价为“◎”,计算而得到的生物质含量为53%。
在实施例2中,洗涤后吸水率为136.0%,洗涤后吸水性评价为“◎”,脱水后吸水率为107.2%,洗涤后脱水性评价为“◎”,24小时干燥后吸水率为0.06%,洗涤后干燥性评价为“◎”,洗涤后吸水率、脱水后吸水率以及干燥24小时后吸水率中的任一项小于比较例1,洗涤后干燥性综合评价为“◎”。需要说明的是,通过将聚氨酯泡沫的单元膜去除,洗涤后吸水率和脱水后吸水率小于实施例1,干燥性良好。
·实施例3
实施例3是使多元醇成分构成为37质量份的植物来源多元醇1、63质量份的石油来源多元醇4的示例。
在实施例3中,基于AMS法的生物质含量为28%,生物质含量评价为“○”,计算而得到的生物质含量为26%,洗涤后吸水率为197.1%,洗涤后吸水性评价为“○”,脱水后吸水率为184.7%,洗涤后脱水性评价为“○”,干燥24小时后吸水率为1.77%,洗涤后干燥性评价为“○”,洗涤后吸水率、脱水后吸水率以及干燥24小时后吸水率中的任一项小于比较例1,洗涤后干燥性综合评价为“○”。
<模制发泡品的比较例2和实施例4的结果>
·比较例2
比较例2是使多元醇成分构成为70质量份的石油来源多元醇1、10质量份的石油来源多元醇2以及20质量份的石油来源多元醇3且植物油来源多元醇为0质量份的示例。
在比较例2中,计算而得到的生物质含量为0%,洗涤后吸水率为115.6%,洗涤后吸水性评价为“×”,脱水后吸水率为96.4%,洗涤后脱水性评价为“◎”,24小时干燥后吸水率为13.7%,洗涤后干燥性评价为“×”,洗涤后干燥性综合评价为“×”。
·实施例4
实施例4是使多元醇成分构成为22质量份的植物来源多元醇1、17质量份的植物油来源多元醇2、51质量份的石油来源多元醇1、10质量份的石油来源多元醇2的示例。
在实施例4中,基于AMS法的生物质含量为27%,生物质含量评价为“○”,计算而得到的生物质含量为23%,洗涤后吸水率为94.0%,洗涤后吸水性评价为“◎”,脱水后吸水率87.5%,洗涤后脱水性评价为“◎”,干燥24小时后吸水率为4.1%,洗涤后干燥性评价为“◎”,洗涤后吸水率、脱水后吸水率以及干燥24小时后吸水率中的任一项小于比较例2,洗涤后干燥性综合评价为“◎”。
这样,本发明的聚氨酯泡沫洗涤后的干燥性良好。
需要说明的是,本发明不限于实施例,可以在不脱离发明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变更。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的聚氨酯泡沫的洗涤后的干燥性良好,可用于进行洗涤的物品,例如床垫或枕头等床上用品、坐垫用靠垫等家具、内衣用胸垫等衣服等。
Claims (6)
1.一种物品,其中,
所述物品具备聚氨酯泡沫,
所述聚氨酯泡沫是由含有多元醇成分、多异氰酸酯和发泡剂的聚氨酯泡沫组合物得到的,
所述多异氰酸酯仅为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
所述聚氨酯泡沫根据ASTM D6866-20测量的生物质含量为24%以上,
所述聚氨酯泡沫具有表层,
所述物品为床上用品、家具或衣服中的任一种。
2.一种物品,其中,
所述物品具备聚氨酯泡沫,
所述聚氨酯泡沫是由含有多元醇成分、多异氰酸酯和发泡剂的聚氨酯泡沫组合物得到的,
所述多异氰酸酯仅为二苯甲烷二异氰酸酯,
所述聚氨酯泡沫根据ASTM D6866-20测量的生物质含量为50%以上,
所述聚氨酯泡沫具有表层,
所述物品为床上用品、家具或衣服中的任一种。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物品,其中,
所述聚氨酯泡沫含有植物来源多元醇、聚醚多元醇、聚酯多元醇、聚醚酯多元醇中的一种或多种。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物品,其中,
所述多元醇成分含有蓖麻油与癸二酸的反应物。
5.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物品,其中,
所述物品为内衣用胸垫。
6.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物品,其特征在于,
关于使用下述方法测量的所述聚氨酯泡沫的洗涤后吸水率、脱水后吸水率、干燥24小时后吸水率,
在所述聚氨酯泡沫为块状发泡品的情况下,所述洗涤后吸水率小于200%,所述脱水后吸水率小于185%,所述干燥24小时后吸水率小于3%,
在所述聚氨酯泡沫为模制发泡品的情况下,所述洗涤后吸水率小于100%,所述脱水后吸水率小于95%,所述干燥24小时后吸水率小于10%,
洗涤后吸水率的测量方法为,使用立式洗衣机,对所述聚氨酯泡沫的样品依次实施第1次洗涤程序、第2次洗涤程序、第3次洗涤程序,每当洗涤程序结束时测量所述样品的重量并计算吸水率,将第3次洗涤程序结束后的吸水率的值设置为所述洗涤后吸水率,
洗涤后吸水率(%)=(每次洗涤程序后的样品重量-洗涤前样品的重量)/(洗涤前样品的重量)×100,
脱水后吸水率的测量方法为,在第3次洗涤程序结束后,依次进行第1次脱水程序和第2次脱水程序,在每次脱水程序结束时,测量所述样品的重量并计算吸水率,将第2次脱水程序结束后的吸水率设置为所述脱水后吸水率,
脱水后吸水率(%)=(每次脱水程序后的样品重量-洗涤前样品的重量)/(洗涤前样品的重量)×100,
干燥24小时后吸水率是将第2次脱水程序结束后的所述样品在室温下放置24小时,然后根据所述样品的重量计算所述干燥24小时后吸水率,其中,将20~28℃称为室温,
干燥24小时后吸水率(%)=(放置24小时后的样品重量-洗涤前样品的重量)/(洗涤前样品的重量)×100,
在所述第1次洗涤程序中,清洗为11分钟,漂洗为26分钟,脱水为10分钟,在所述第2次洗涤程序中,漂洗为26分钟,脱水为10分钟,在所述第3次洗涤程序中,漂洗为26分钟,脱水为10分钟,在所述第1次脱水程序中,脱水为10分钟,在所述第2次脱水程序中,脱水为10分钟。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1655197.2A CN119613651A (zh) | 2021-10-18 | 2021-10-18 | 聚氨酯泡沫 |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CN202411655197.2A CN119613651A (zh) | 2021-10-18 | 2021-10-18 | 聚氨酯泡沫 |
CN202180103415.XA CN118541406A (zh) | 2021-10-18 | 2021-10-18 | 聚氨酯泡沫 |
PCT/JP2021/038421 WO2023067654A1 (ja) | 2021-10-18 | 2021-10-18 | 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 |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180103415.XA Division CN118541406A (zh) | 2021-10-18 | 2021-10-18 | 聚氨酯泡沫 |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9613651A true CN119613651A (zh) | 2025-03-14 |
Family
ID=86058878
Family Applications (4)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1655197.2A Pending CN119613651A (zh) | 2021-10-18 | 2021-10-18 | 聚氨酯泡沫 |
CN202411655561.5A Pending CN119613652A (zh) | 2021-10-18 | 2021-10-18 | 聚氨酯泡沫 |
CN202180103415.XA Pending CN118541406A (zh) | 2021-10-18 | 2021-10-18 | 聚氨酯泡沫 |
CN202411652505.6A Pending CN119613650A (zh) | 2021-10-18 | 2021-10-18 | 聚氨酯泡沫 |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3)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411655561.5A Pending CN119613652A (zh) | 2021-10-18 | 2021-10-18 | 聚氨酯泡沫 |
CN202180103415.XA Pending CN118541406A (zh) | 2021-10-18 | 2021-10-18 | 聚氨酯泡沫 |
CN202411652505.6A Pending CN119613650A (zh) | 2021-10-18 | 2021-10-18 | 聚氨酯泡沫 |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 Link |
---|---|
JP (5) | JP7320158B1 (zh) |
CN (4) | CN119613651A (zh) |
WO (1) | WO2023067654A1 (zh) |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06095082A (ja) * | 2004-09-29 | 2006-04-13 | Inoac Corp | マットレス |
TWI460194B (zh) * | 2005-08-12 | 2014-11-11 | Mitsui Chemicals Inc | 聚胺基甲酸酯發泡體用組成物,自該組成物所得之聚胺基甲酸酯發泡體及其用途 |
JP4772423B2 (ja) * | 2005-08-23 | 2011-09-14 | 株式会社イノア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 化粧用パフ |
JP2007246779A (ja) * | 2006-03-17 | 2007-09-27 | Inoac Corp | 低反発性ポリウレタン発泡体 |
JP2007314672A (ja) * | 2006-05-26 | 2007-12-06 | Inoac Corp | ポリウレタン発泡体 |
JP2008266451A (ja) * | 2007-04-20 | 2008-11-06 | Inoac Corp | 軟質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 |
JP5505921B2 (ja) * | 2007-08-01 | 2014-05-28 | 株式会社イノア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 軟質ポリウレタン発泡体 |
JP5166838B2 (ja) | 2007-11-28 | 2013-03-21 | 株式会社イノア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 滑り防止用クッション材 |
JP2009167255A (ja) * | 2008-01-11 | 2009-07-30 | Inoac Corp | 低燃焼性軟質ポリウレタン発泡体 |
JP2010053157A (ja) * | 2008-08-26 | 2010-03-11 | Nippon Polyurethane Ind Co Ltd | 軟質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の製造方法 |
JP2010166943A (ja) * | 2009-01-20 | 2010-08-05 | Inoac Corp | 枕 |
WO2011013815A1 (ja) * | 2009-07-31 | 2011-02-03 | 株式会社東洋クオリティワン | 自動車座席用ウレタンフォーム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JP5291569B2 (ja) | 2009-08-12 | 2013-09-18 | 武蔵塗料株式会社 | ビニル変性ポリエステルポリオール、二液硬化型塗料組成物および硬化物 |
JP5214682B2 (ja) * | 2009-08-31 | 2013-06-19 | 三洋化成工業株式会社 | 膜モジュールのシール材用ポリウレタン樹脂形成性組成物 |
JP5756266B2 (ja) * | 2010-08-27 | 2015-07-29 | 倉敷紡績株式会社 | マットレス用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および該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を用いてなるマットレス |
JP2012236910A (ja) * | 2011-05-11 | 2012-12-06 | Inoac Corp | フレームラミネーション用ポリウレタン発泡体 |
US9624336B2 (en) * | 2011-07-25 | 2017-04-18 | Inoac Corporation | Polyurethane foam |
JP2014162813A (ja) * | 2013-02-21 | 2014-09-08 | Inoac Gijutsu Kenkyusho:Kk | 新規なポリエーテルポリオール及びそれを用いて得られる軟質ポリウレタン発泡体 |
JP2015205424A (ja) * | 2014-04-18 | 2015-11-19 | 株式会社イノア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 表皮材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と車両用内装材 |
JP7202055B2 (ja) | 2018-12-25 | 2023-01-11 | 株式会社イノアックコーポレーション | 防ダニ性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 |
-
2021
- 2021-10-18 CN CN202411655197.2A patent/CN119613651A/zh active Pending
- 2021-10-18 CN CN202411655561.5A patent/CN119613652A/zh active Pending
- 2021-10-18 CN CN202180103415.XA patent/CN118541406A/zh active Pending
- 2021-10-18 CN CN202411652505.6A patent/CN119613650A/zh active Pending
- 2021-10-18 WO PCT/JP2021/038421 patent/WO2023067654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1-10-18 JP JP2023520505A patent/JP7320158B1/ja active Active
-
2023
- 2023-04-17 JP JP2023067487A patent/JP7520180B2/ja active Active
- 2023-04-17 JP JP2023067488A patent/JP7439319B2/ja active Active
- 2023-04-17 JP JP2023067489A patent/JP7439320B2/ja active Active
- 2023-04-17 JP JP2023067486A patent/JP7439318B2/ja active Active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9613652A (zh) | 2025-03-14 |
JPWO2023067654A1 (zh) | 2023-04-27 |
JP7439319B2 (ja) | 2024-02-27 |
JP7520180B2 (ja) | 2024-07-22 |
JP7320158B1 (ja) | 2023-08-02 |
WO2023067654A1 (ja) | 2023-04-27 |
JP2023080375A (ja) | 2023-06-08 |
CN119613650A (zh) | 2025-03-14 |
JP2023080376A (ja) | 2023-06-08 |
JP7439318B2 (ja) | 2024-02-27 |
JP2023080377A (ja) | 2023-06-08 |
JP7439320B2 (ja) | 2024-02-27 |
JP2023080378A (ja) | 2023-06-08 |
CN118541406A (zh) | 2024-08-23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RU2435795C2 (ru) | Способ получения вязкоупругих полиуретановых пластифицированных пенопластов с открытыми ячейками | |
TW419489B (en) | Polyurethane elastomers | |
JPWO2007099995A1 (ja) | 軟質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およ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09203412A (ja) | 吸水性ポリウレタン発泡体 | |
BRPI1001629A2 (pt) | processo para a produção de espumas de poliuretano flexìveis com baixa emissão | |
CN103562250A (zh) | 含有蓖麻油的高回弹性聚氨酯泡沫 | |
US6136878A (en) | Very fine cell polyurethane foams and processes for producing the same | |
CN119613651A (zh) | 聚氨酯泡沫 | |
CN117551251A (zh) | 一种低密度耐压缩聚氨酯泡沫材料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 |
EP0567824A1 (en) | Polyurethane foam moldings | |
CA2394712A1 (en) | Flame-resistant hr cold-moulded foam with reduced fume density and toxicity | |
CA1073599A (en) | High resiliency foam with improved breathability and reduced shrinkage by use of certain tin catalysts | |
JP4406913B2 (ja) | 寝具用粘弾性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の製造方法 | |
JP2005264010A (ja) | 低反発性ポリウレタン発泡体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 |
JP2004231706A (ja) | シートクッション | |
JP3937811B2 (ja) | 軟質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の製造方法 | |
JP4154726B2 (ja) | 粘弾性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の製造方法 | |
WO2021141841A1 (en) | Soft, washable polyurethane foam with slow recovery time | |
US3215645A (en) | Process for preparing polyurethane foams | |
CN103044648A (zh) | 聚氨酯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 |
WO2024135690A1 (ja) | 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及び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製造用組成物 | |
WO2025146610A1 (en) | Composition of a crosslinking agent for polyurethane foam and its use in polyurethane compositions and foams | |
JP2024173163A (ja) | ポリオール組成物及びその製造方法並びにポリウレタンフォーム製造用組成物 | |
US20220195108A1 (en) | Process for preparing a reticulated flexible polyurethane foam | |
CN119409978A (zh) | 一种聚醚改性硅油及其制备方法,聚氨酯泡沫组合物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