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95851A - 检查压缩数据差错的方法和设备 - Google Patents

检查压缩数据差错的方法和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95851A
CN1195851A CN97108765A CN97108765A CN1195851A CN 1195851 A CN1195851 A CN 1195851A CN 97108765 A CN97108765 A CN 97108765A CN 97108765 A CN97108765 A CN 97108765A CN 1195851 A CN1195851 A CN 1195851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ata
disc
error
mistake
packed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9710876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00320C (zh
Inventor
木原信之
井上启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ony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ony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ony Corp filed Critical Sony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9585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9585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00320C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00320C/zh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Expired - Fee Related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8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8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 G11B20/1806Pulse code modulation systems for audio signals
    • G11B20/1813Pulse code modulation systems for audio signals by adding special bits or symbols to the coded information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00007Time or data compression or expansion
    • G11B2020/00072Time or data compression or expansion the compressed signal including a video signal
    • GPHYSICS
    • G11INFORMATION STORAGE
    • G11BINFORMATION STORAGE BASED ON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RECORD CARRIER AND TRANSDUCER
    • G11B20/00Signal processing not specific to the method of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Circuits therefor
    • G11B20/10Digital recording or reproducing
    • G11B20/18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 G11B20/1833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by adding special lists or symbols to the coded information
    • G11B2020/1836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by adding special lists or symbols to the coded information using a Reed Solomon [RS] code
    • G11B2020/184Error detection or correction; Testing, e.g. of drop-outs by adding special lists or symbols to the coded information using a Reed Solomon [RS] code using a cross-interleaved Reed Solomon [CIRC]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For Digital Recording And Reproducing (AREA)
  • Optical Recording Or Reproduction (AREA)

Abstract

依据本发明,想要对数据进行两次差错修正,因为在从目标盘片介质的扇区中读出压缩数据后,在差错检测电路和差错修正电路中只对其进行一次差错检测,依据标志C2PO而判定数据记录在盘片介质上的可靠性表明即使进行两次修正处理,也不能修正差错,从而提供了一种盘片播放设备,该设备能判断数据差错的状态,而不必对压缩数据执行扩展处理。

Description

检查压缩数据差错的方法和设备
本发明涉及用于播放相应于例如其上记录有数字数据的记录介质的信号。
相应于各种类型的记录介质,已开发了许多记录和播放设备。尤其是,众所周知,现在非常流行一种品名为“迷你盘片系统”的设备,用户可使用该设备来随意地记录音频数据等。
例如,在上述迷你盘片系统中,为了检查是否把音频数据正确地记录在盘片上,用户实际上可以收听所播放的记录在盘片上的音频信号,如果所播放的声音保持连续性,则可判断数据已被正确地记录下来。
然而,在此数据检查方法中,在播放期间,用户常常不能捕捉到异常的音频信号,从而用户的判断不全是可靠的。
此外,在检查记录在盘片上的每个数据时,用户必须最多连续60到70分钟(相应于盘片可能的记录时间)收听所播放的音频信号。即使以节目来检查以节目记录在迷你盘片上的音频数据时,一般也需要几分钟来完成检查。换句话说,完成检查需要很多时间而且这种检查不是非常有效。
在此情况下,本发明的一个目的是提供一种方法和设备,用于以较高的可靠性以及在短时间内有效地检查记录在盘片上的音频数据等。
为了实现以上目的,依据本发明用于检查是否把经压缩的数据正确地记录在记录介质上的设备包括:
按键,用于指示差错检查模式;
头,用于读出记录在记录介质上的压缩数据;以及
差错检测器,用于依据加到头读出的压缩数据的差错修正代码来检查差错,其中当通过按键指示进行差错检查模式时,头读出压缩数据,差错检测器执行差错检测操作,从而依据差错检测器检测到的差错信息来判断是否把压缩数据正确地记录在记录介质上,以对压缩数据进行差错检查。
图1是应用于本发明的磁-光盘记录与播放设备的外观图;
图2是示出应用于本发明的磁-光盘记录与播放设备内部结构的方框图;
图3A是按群记录在磁-光盘上的数据的示意图;
图3B是示出一群数据的数据结构图,该群数据包括36个扇区,4个扇区是链接数据,另外32个扇区是主要数据;
图3C是示出由两个成对的扇区形成一个声音帧的数据结构图;
图3D是示出一声音帧的数据结构图,该声音帧包括11个声音组;
图3E是示出一声音组的数据结构图,该声音组包括右声道数据和左声道数据;
图4是示出图2所示EFM与ACIRC解码器主要部分结构的方框图;
图5是说明差错检查模式中第一实施例的处理的流程图;以及
图6是说明差错检查模式中第二实施例的处理的流程图。
以下,将描述本发明播放设备的一个实施例。
在此实施例中,把磁-光盘(迷你盘片)用作记录介质,读取与播放设备相应于此记录介质。
将按照以下次序来说明该实施例。
<1.读取与播放设备的结构>
<2.群格式>
<3.编码器与解码器的结构>
<4.盘片检查模式操作>
(4.a.第一示例)
(4.b.第二示例)
<1.读取与播放设备的结构>
首先,将参考图1和2描述用于迷你盘片的读取与播放设备的结构。
图1是读取与播放设备的外观图。
在读取与播放设备的前面板上形成显示单元20,例如,显示单元20是液晶显示器。此显示单元20显示其上记录有数据/从中读取数据的盘片的操作状态、轨迹(track)号、记录或播放时间、编辑操作状态、播放模式等。可把字符数据记录在盘片上的迷你盘片系统也可显示输入的字符数据,以及从盘片中读取字符数据。
此外,在本实施例中,此显示单元也可显示以盘片检查模式获得的检查结果(以下将进行说明)。
设置了电源(POWER)键33以接通/断开读取与播放设备的电源。
在读取与播放设备的前面板上还设有一装盘器22,用于按照弹出(EJECT)键34的操作把盘片插入或弹出读取与播放设备。
在读取与播放设备的前面板上还设有进行记录/播放操作的各种装置。例如,这些装置有播放(PLAYBACK)键24、暂停(HALT)键23、停止(STOP)键25、记录(RECORD)键26、用于执行访问操作(以下叫做微动转盘)的AMS(自动音乐传感器)操作转盘27和用于执行快速播放操作的搜索(SEARCH)键28。上述按键是与音频信号进行记录和播放操作有关的基本按键。
在微动转盘27被转动时,它用作指示AMS操作的操作装置。然而,在编辑模式之一的字符输入模式(盘片或节目名输入模式)下,转动微动转盘27使得字符代码向前或向后滚动以选择字符。
可推动微动转盘27的中央部分以执行一操作。在推动中央部分时,微动转盘27用作盘片名输入、节目名输入、节目建立和多种访问建立模式下的输入(ENTER)键。微动转盘27的推动操作也可用于执行类似于PLAYBACK键24的播放操作。
除了这些操作装置以外,读取与播放设备还设有数字键39。
例如,数字键39是用于输入26个数字以上的键,具有数字“1”到“25”以及“>25”的键。
数字键39可用于直接选择播放节目号以及选择节目播放或多种访问播放模式下的轨迹号。
还设有在编辑模式下进行操作的编辑(EDIT)键29、同意(YES)键30和取消(CANCEL)键31。
EDIT键29用于调用和终止各种编辑模式。YES键30和CANCEL键31在编辑期间用于操作。例如,YES键30用作输入(ENTER)操作,而CANCEL键31用于取消操作。
编辑模式包括用于输入诸如每个节目的节目名等字符的节目名输入模式、用于输入诸如盘片的盘片名等字符的盘片名输入模式、用于删除寄存字符的名字删除模式、用于把一个节目分成多个节目的分割模式、用于把多个节目组合成一个节目的组合模式以及用于删除节目的删除模式。
读取与播放设备还设有播放模式下的以下操作键:连续播放(CONTINUOUSPLAYBACK)键35、节目(PROGRAM)键36、快进(SHUFFLE)键37和多种访问(MULTIPLE ACCESS)键38。
操作以上任一个键,就可把连续播放模式、节目播放模式、快进播放模式或多种访问播放模式设定为播放模式。
在本实施例中,还设有盘片检查(DISK CHECK)键40。例如,在操作此DISKCHECK键40并结合盘片播放操作时,操作模式变换到盘片检查模式。这里所述的盘片检查模式是一种依据对盘片播放数据的差错修正处理的差错检测结果来判断是否把数据正确地记录在设备一侧的目标盘片上的模式。此外,例如,判断结果显示在显示单元20上。依据特定的操作,既可对每一个数据也可在轨迹中进行此种盘片检查。
当在此盘片检查模式下对记录的数据进行盘片检查时,在数据扩展到以下所述的形式前对其进行检查,从而检查时间比要求最终输出音频信号的普通播放时间短。在此检查模式下,鉴于以下所述的原因最好不输出播放的音频信号。
虽然本实施例在读取与播放设备的前面板上设有这些操作装置,但这些装置也可设在例如遥控器上,该遥控器使用红外线来操作读取与播放设备。
以下,将参考图2说明图1所示迷你盘片读取与播放设备的内部结构。
由主轴电动机2来驱动和旋转记录有音频数据的磁-光盘1。当记录或播放数据时,光头3向磁-光盘1发出激光束。
在记录时,光头3输出高能级的激光束,把记录轨迹加热到居里温度。在播放时,光头3输出能级相当低的激光束,以利用磁性克耳效应从反射的光中检测数据。
因此,对于此种激光输出,光头3配有用作激光输出装置的激光二极管、包括偏振光束分光器、物镜等的光学系统以及用于检测反射光的检测器。物镜3a由双轴机构4来固定,从而物镜3a的位置既可沿盘片的径向移动,也可沿物镜3a与盘片接触或分离的方向移动。
此外,跨越盘片1面对光头3的位置处设有磁头6a。磁头6a给磁盘1施加由所提供的数据来调制的磁场。
穿行(threading)机构5可沿盘片的径向来移动整个光头3和磁头6a。
把光头3在播放操作中从盘片1中检测到的信息提供给RF放大器7。RF放大器7从通过算法操作提供的信息中提取播放RF信号、跟踪差错信号TE、聚焦差错信号FE、组信息(作为预组(pre-group)(摆动组)记录在磁-光盘1中的的绝对位置信息)GFM等。
把提取的RF信号提供给编码器与解码器8。此外,把跟踪差错信号TE和聚焦差错信号FE提供给伺服电路9。把组信息GFM提供给地址解码器10。
伺服电路9依据所提供的跟踪差错信号TE和聚焦差错信号FE、来自系统控制器11(包括微型机)的轨迹跳跃命令和访问命令以及来自主轴电动机2的转速检测信息来产生各种伺服驱动信号,以控制双轴机构4和穿行机构5来控制聚焦和跟踪,以及以固定的线速度来控制主轴电动机2(CLV:控制线速度)。
地址解码器10通过对所提供的组信息GFM进行解码来提取地址信息。把该地址信息提供给系统控制器11并用于控制各种目标。
在编码器与解码器8中以诸如EFM(八-十四解调编码)解调或ACIRC(先进的十字交叉Reed Solomon编码)解码等处理对播放的RF信号进行解码。此时,也提取地址和子码数据,并把它们提供给系统控制器11。
由存储器控制器12把在编码器与解码器8中以诸如EFM调制和ACIRC解码等处理进行解码的扇区数据写入缓存器13一次。光头3从盘片1中读出数据并把播放的数据传递到缓存器13的速度为1.41Mbit/sec。通常,周期性地进行此读取/传递操作。
以某个时序来读取写入缓存器13的数据,从而可以0.3Mbit/sec的速度把播放数据传递给编码器与解码器14。然后,通过对压缩音频数据的处理使该数据进行扩展和解码,从而可把该数据播放成为44.1kHz采样和16位量化的数字音频信号。
例如,由数字信号处理器21把这些数字音频信号调节成均衡、混响、增益等,然后在D/A(数字-模拟)转换器15中把这些信号转换成模拟信号,并从输出端16提供给特定的放大器,从而把它们输出为播放信号。例如,把它们输出为左右两声道的模拟音频信号。
例如,数字信号处理电路21由所谓的DSP(数字信号处理器)来形成并用于各种处理。例如,除了在声音装置处于各种模式下实施的均衡处理以外,电路21还可通过逐步改变输出声音的音量级来实施渐现和渐隐处理。
此处理器也可设置在D/A转换器15后的一级中,从而可对信号进行模拟处理。
当把数据记录在磁-光盘1上时,由A/D(模拟-数字)转换器18把提供给输入端17的信号转换成数字数据,然后把这些数字数据提供给编码器与解码器14,以把它们压缩并编码成为音频信号。
虽然未示出,但也可对输入/输出数字音频数据提供数字接口单元。
在缓存器13中由存储器控制器写入一次被编码器与解码器14压缩的记录数据,然后以特定的时序读出这些数据并把它们传递到编码器与解码器8。然后在编码器与解码器8中以诸如CIRC编码或EFM解调等处理对这些数据进行编码,并把它们提供给磁头驱动电路6。
磁头驱动电路6依据经编码的记录数据,把磁头驱动信号提供给磁头6a。换句话说,读取与播放设备驱动磁头6a,以在磁-光盘1上施加极性为N或S的磁场。此时,系统控制器11把控制信号提供给光头,从而光头输出具有记录能级的激光束。
操作单元19表示由用户操作的部分。该部分相当于参考图1所述的操作键或转盘。把由该键或转盘给出的操作信息提供给系统控制器11,然后系统控制器11依据操作信息控制目标项目。
在图1所示的读取与播放设备上设有显示单元20,它是由系统控制器11来控制的。
系统控制器11用作设有CPU、程序ROM、RAM和接口等的微型计算机。在本实施例中,形成的系统控制器11能实现上述盘片检查模式功能。
<2.群格式>
首先,以下将描述群单元。
图3A到3E示出群格式,它是迷你盘片系统中的记录单元。
如图3A所示,群CL连续地形成迷你盘片系统中的记录轨迹。一个群是最小的记录单元。虽然一个群依赖于内周长度和外周长度之间的差,但一个群等于2到3圈的记录轨迹。
如图3B所示,一个群CL包括4个扇区(即扇区SFC到SFF)的链接区以及32个扇区(示为扇区SOO到SIF)的主数据区。
一个扇区是包括2352字节的数据单元。
四个扇区SFC到SFF用于记录子数据或用作链接区。在包括32个扇区的主数据区中记录有TOC数据、音频数据等。
在每个扇区中记录有一个地址。
如图3C所示,一个扇区还可被分成若干声音组。两个成对的扇区可分成11个声音组。
如图3D所示,两个连续扇区(即,偶数扇区诸如扇区S00和奇数扇区诸如扇区S01)包含声音组SG00到SG0A。一个声音组包括424个字节,音频数据的容量等于11.61msec。
在一个声音组SG中记录数据,从而该数据被分成右声道数据和左声道数据。例如,声音组SG00包括L声道数据L0和右声道数据R0。声音组SG01包括L声道数据L1和R声道数据R1。
用于右或左声道数据区的212字节的区域叫做声音帧。
<3.编码器与解码器的结构>
图4是示出图2所示编码器与解码器8中解码器8的主要部分结构的方框图。此解码器8在对数据实施EFM解调和ACIRC(先进的交叉+CIRC)解码后输出数据。
从RF放大器7输出的播放RF信号在二进制转换器51中被转换成二进制信号,然后经由寄存器52提供给EFM解调器53进行EFM解调。换句话说,RF信号要经过8-14转换。
二进制转换器51的输出被提供给PLL电路54,然后PLL电路54产生与EFM信号同步的时钟。
同步检测器55检测EFM信号的帧同步。同步检测器55也保护用于检测帧同步的窗口,并在准备检测相同的帧同步方式或因信号失落或跳动的干扰而引起不能检测原始的帧同步时,插入帧同步方式。此外,在某时间没有正确地检测到帧同步方式时,停止窗口保护和帧同步插入处理,而执行重新同步的处理。
于是,寄存器52依据同步检测器55的输出来起作用。
经由总线57把在EFM解调器53中解调的数据输入RAM 58。
地址发生器59相应于从多路复用器62和67输出的各种请求产生写入和读出地址。
由多路复用器62选择写入基数计数器60和读出基数计数器61的输出,并把它们提供给地址发生器59。
由多路复用器67选择RAM写入请求发生器64、RAM读出请求发生器65和C1或C2请求发生器66的输出,并把它们提供给地址发生器59。
写入基数计数器60和读出基数计数器61对帧中的数据进行计数。写入基数计数器60用于把EFM解调数据写入RAM 58。写入基数计数器60对同步检测器55检测到的帧同步进行计数。
RAM写入请求发生器64相应于同步检测器55检测到的帧同步产生写入请求。换句话说,依据与EFM信号同步的PLL系统的时钟把数据写入RAM 58。
时序发生器56产生石英振荡器系统的稳定时钟,读出基数计数器61对来自时序发生器56的时钟输出进行计数。RAM读出请求发生器65和C1或C2请求发生器66也接收来自时序发生器56的时钟并相应于该时钟产生请求信号。于是依据稳定的时钟,从RAM 58中读出信号。虽然与EFM信号同步的PLL系统的时钟包含盘片旋转伺服系统中的寄生振荡,但依据稳定时钟从RAM 58中读出数据的操作也使RAM 58可依据时间轴来进行修正。
然而,RAM 58的容量限制了时间轴修正。例如,当写入基数计数器60和读出基数计数器61的计数之差超过+/-5个帧时,将破坏其它数据,而且不能保证可播放信号。因此,为了防止这种情况,基数计数器监测器64监测计数值,从而当写入基数计数器60和读出基数计数器61的计数之差超过+/-4个帧时,把读出基数计数器61的计数值置于写入基数计数器60中。
ECC处理器68对存储在RAM 58中的EFM解码数据的差错进行修正。在本实施例中,把ACIRC(先进的交叉+CIRC)用作差错修正码。
众所周知,使用ACIRC的差错修正是一种以C1和C2级数(series)实施的差错修正。ECC处理器68检测EFM解码数据的差错(例如,用C1级数),从而当可能以C1级数进行差错修正时,则在该级中执行差错修正。当不可能以C1级数进行差错修正时,则用C2级数检测差错,且当判定可以C2级数进行差错修正时,则执行此差错修正。当判定即使以C2级数检测差错也不能进行差错修正时,则不可能判定EFM解码数据差错修正。
在本实施例的ECC处理器68中,当如上所述不可能判定差错修正时,则设定一C2PO差错标志,表示不可能对EFM解码数据进行差错修正。在图中所示的ECC处理器68中,经由控制器接口69把依据C2PO差错标志的C2PO差错信号SE输出传输到系统控制器11。
形成的系统控制器11对盘片进行检查,以在盘片检查模式下依据接收到的C2PO差错信号SE来判断是否把数据正确地记录在目标盘片上。
控制器接口69用于把控制信号和其它各种信息信号传输到图2所示的系统控制器11并接收来自该系统控制器11的控制信号和其它各种信息信号。
此外,在ECC处理器68中对音频数据的差错进行修正后,从寄存器70经由输出控制器71输出该数据。在图2所示存储器控制器的控制下,把此输出音频数据写入缓存器13。
<4.盘片检查模式下的操作>
(4.a.第一示例)
以下,将参考图5所示的流程图来说明本实施例中盘片检查模式的第一操作例子。图5所示的流程图说明系统控制器11在此盘片检查模式下的处理。
当用户执行特定操作而使记录与播放设备处于盘片检查模式时,系统控制器11的处理转到步骤S101,以设定盘片检查模式。在步骤S102,把下述表示重试次数的变量n设定为n=0,然后处理转到步骤S103。
在步骤S103,执行播放控制以从盘片1中读出数据。在此情况下,从盘片1中按扇区依次读出数据(见图3B)并把它们写入缓存器13。
在接着的步骤S104,系统控制器11进行控制,从而对按扇区写入缓存器13的每个数据执行差错检测。在设置在上述解码器8内的ECC处理器68来执行此差错检测处理。
在此盘片检查模式下,不把上述写入缓存器13的数据提供给编码器与解码器14。换句话说,在盘片检查模式下,编码器与解码器14不执行对从盘片1读出的数据进行扩展以及输出该数据作为音频信号的处理。
于是,不需要像普通播放(它要考虑编码器与解码器14上的数据传递速率(0.3Mbits/sec))中以时序从盘片1中周期性地读出数据。因此,可连续地读出数据,或以比普通播放更快的时序周期性地读出数据。结果,与普通播放相比,读出一定量的数据只需要较少的时间。结果,可明显地减少盘片检查时间。
在步骤S104以后的步骤S105中,判断是否把C2PO差错信号SE(见图4)从ECC处理器68传输到系统控制器11。差错信号SE表示在步骤S104中在扇区数据检测到的差错是不可修正的。当判定系统控制器11未接收到C2PO差错信号SE时,则判定已把扇区数据正确地记录在盘片上了。于是,程序转到步骤S106。
在步骤S106,判断盘片1上每个记录扇区的数据检查是否结束。在此步骤,当规定在盘片检查模式操作中对盘片1上的每个数据进行检查时,判断每个记录扇区的数据检查是否结束。例如,在规定按记录轨迹进行数据检查时,判断是否对形成每个目标记录轨迹(已规定盘片检查)的所有扇区进行了差错检测。
当在步骤S106判定仍留下一个扇区必须进行差错检测时,则处理转到步骤S107,以控制对盘片1的访问,从而从下一扇区的起始处读出数据。然后,处理返回步骤S102的处理。
另一方面,当在步骤S106判定对所有目标扇区的差错检测已结束,则处理转到步骤S108。
在步骤S108,输出盘片检测结果,该结果表示没有检测到不适当记录数据所引起的读出差错(以下叫做“盘片差错”)。在本实施例中,进行如此控制,例如在显示单元20上以输出的形式进行显示,以示出如上所述没有检测到盘片差错。
通过观看该显示,用户可知道在盘片检查模式下已把每个数据或每个扇区数据正确地记录在目标盘片上。
显示的形式不限于此,从而不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具体说明。
此外,当在步骤S105判定ECC处理器68已传输C2PO差错信号SE时,则处理转到步骤S109或其以后的处理。
在步骤S109,首先把变量n增加到n=n+1。接着,在步骤S110,判定变量n是否已达到预定次数m(n=m)。此预定次数m相应于下述要执行的重试次数的极限。例如,当把预定的重试次数取作L时,则预定次数m表示为m=L-1。
当在步骤S110判定n还未达到n=m时,则处理转到步骤S111,从而执行在步骤S103对从盘片1上读出的同一扇区的起始部分进行访问的控制。在步骤S111中的处理后,处理转到步骤S103,以再次从盘片上读出同一扇区的数据,并从步骤S104开始执行差错检测处理。这是在盘片检查模式下的重试操作。
在本实施例中如此执行重试操作的原因是,检测到不可修正的差错不是由盘片上的不当记录数据(盘片差错)引起的,而是因读取与播放设备中的某种扰动使播放系统极有可能不正确地播放数据而引起的,重复以上的重试操作可稳定以上的播放系统,从而可正确地读取数据。
结果,通过考虑足够多的重试次数来恢复正确的读取操作,可随意地设定预定次数m。
当在步骤S110判定变量n已达到预定次数m(n=m)时,处理转到步骤S112,以确定是否存在盘片差错。
在步骤S112,系统控制器11执行控制,从而显示检测到盘片差错的结果作为盘片检查的结果。例如,通过观看该显示,用户可知道没有把数据正确地记录在进行了盘片检查的目标盘片上,存在异常的可能性很大,诸如在实际输出盘片的记录数据作为音频信号时,音频信号不能连续地输出。
在结束步骤S112或S108输出盘片检查结果的控制时,流程转出该程序,以完成盘片检查模式。
(4.b.第二示例)
接着,将说明本实施例中盘片检查模式的第二操作例子。
在上述第一盘片检查模式操作中,如果确定检测到一次盘片差错,就在输出检测到盘片差错的结果后,结束数据读出操作。
相反,在此第二盘片检查模式操作中,即使在获得一次盘片差错检测的结果时,仍旧继续读取操作,以完成对所有目标盘片数据(扇区)的差错检测。此外,每个检测到的盘片差错可与差错位置信息一起输出。
图6是表示第二盘片检查模式下系统控制器11的处理流程图。在图6所示的程序中,步骤S201、S203到S208以及S212到S214中的处理与图5所示步骤S101、S102到S107以及S109到S11中的处理都相同。于是,这里将省略对这些步骤的说明。
在此情况下,当在步骤S201设定盘片检查模式时,则相应于盘片差错检测次数的变量E变为E=0。然后,处理转到步骤S203。
在步骤S203到S206的处理后,当在步骤S206判定接收到来自ECC处理器68的C2PO差错信号时,在步骤S212增加变量n,然后转到步骤S213。
在此第二盘片检查模式下,当在步骤S213通过终止预定重试操作次数n=m而确定在目标扇区中存在盘片差错时,处理转到步骤S215以增加变量E,然后转到步骤S207。结果,即使在某个扇区部分检测到盘片差错时,仍继续从盘片中读出数据,直到结束对每个目标盘片数据(所有的扇区)的差错检测操作。
此外,在此第二盘片检查模式下,当在步骤S207判定对目标盘片每个扇区的差错检测处理结束时,处理转到步骤S209,以判断表示盘片差错检测次数的变量E是否为E≥1,即在迄今为止所执行的盘片检查中,是否已至少检测到一次盘片差错。
当判定变量E不是E≥1时,则系统控制器11执行控制,显示未检测到盘片差错。另一方面,当判定变量E为E≥1,则系统控制器11执行控制,显示检测到盘片差错。在此情况下,除了显示盘片差错检测的结果以外,还可依据相应于变量E的信息显示与盘片差错位置数目有关的信息以及检测到盘片差错的位置等。这里,显示这些项目的形式也不限于此例所述。
本发明不限于迄今为止说明的实施例结构。例如,在以上实施例中,所述的系统控制器11使用C2PO差错信号SE来判断盘片差错。然而,系统控制器11也可参考更精确地得到的差错率来判断是否存在盘片差错,因为系统控制器11也可取相应于标志信息的信号,该标志是依据ECC处理器68对例如C1差错请求两次修正或C2差错请求四次修正所进行的差错检测处理结果而设定的。
此外,根据盘片检查模式下盘片1的旋转速度为普通播放中旋转速度一倍的情况来说明以上实施例。然而,可以规定速度的两倍速度从盘片1中读出数据,还可依据相应于此两倍读取速度的时钟来进行把数据写入缓存器13或从中读出数据的控制以及解码器8的数据处理操作,因为如上所述不必考虑正确地输出播放音频信号。在此情况下,可以更加明显地减少盘片检查时间。
此外,除了上述迷你盘片系统以外,本发明也可应用于各种数据播放设备。尤其是,在可应用于其上记录有压缩数据的记录介质的播放设备中,本发明更加有用,因为可使用扩展前一阶段的数据来进行盘片检查。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通过使用对从记录介质中读出的数据进行差错修正处理获得的差错检测信息,可判断是否把数据正确地记录在目标记录介质上。结果,例如,与用户依据实际播放记录在目标记录介质上的数据而获得的音频信号等来进行判断相比,上述判断更为准确。
此外,当把压缩数据记录在目标记录介质上时,可通过使用在压缩数据扩展前所执行的差错修正处理而获得的差错检测信息来进行以上判断。结果,例如,与使用实际从记录介质播放的音频信号等来进行确认的情况相比,可以更快地获得以上判断结果。通常,在迷你盘片的情况下,记录数据的时间最高可能达到74分钟。因此,在数据被扩展后所执行的常规差错检查一共要花费74分钟。然而,在本发明中,可对压缩数据进行差错检查,从而可在大约15分钟内完成该差错检查。

Claims (2)

1.一种差错检查设备,用于判断是否把压缩数据正确地记录在记录介质上,其特征在于包括:
用于指令差错检查模式的装置;
用于读出记录在所述记录介质上的压缩数据的装置;以及
用于依据差错修正代码来检测差错的装置,所述差错修正代码加到从所述记录介质上读出的所述压缩数据上,
当由所述指令装置指令所述差错检测模式时,所述读出装置读出所述压缩数据,所述差错检测装置执行差错检测操作,从而依据所述差错检测装置获得的检测到的差错信息来判断是否把所述压缩数据正确地记录在所述目标记录介质上,以对经压缩的数据执行差错检查。
2.一种检查差错的方法,判断是否把压缩数据正确地记录在目标记录介质上,其特征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指令差错检查模式;
读出记录在所述目标记录介质上的压缩数据;以及
依据差错修正代码来检测差错,所述差错修正代码加到从所述记录装置上读出的压缩数据上,
当由所述指令步骤指令所述差错检测模式时,在所述读出步骤读出所述压缩数据,所述差错检测步骤执行差错检测操作,从而依据所述检测到的差错信息来判断是否把所述压缩数据正确地记录在所述目标记录介质上,以对经压缩的数据执行差错检查。
CN97108765A 1996-12-16 1997-12-16 检查音频压缩数据记录差错的方法和设备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0320C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35252796A JP3787934B2 (ja) 1996-12-16 1996-12-16 再生装置
JP352527/1996 1996-12-16
JP352527/96 1996-12-16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95851A true CN1195851A (zh) 1998-10-14
CN1100320C CN1100320C (zh) 2003-01-29

Family

ID=1842468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97108765A Expired - Fee Related CN1100320C (zh) 1996-12-16 1997-12-16 检查音频压缩数据记录差错的方法和设备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US (1) US5951710A (zh)
JP (1) JP3787934B2 (zh)
KR (1) KR100554987B1 (zh)
CN (1) CN1100320C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DE19713286A1 (de) * 1997-03-29 1998-10-01 Thomson Brandt Gmbh Gerät zur CD-Wiedergabe mit veränderbarer Geschwindigkeit oder Richtung
KR100737067B1 (ko) * 2006-07-06 2007-07-06 주식회사 대우일렉트로닉스 영상 재생 시스템의 리셋 신호 출력 장치 및 그 방법
KR102081980B1 (ko) 2012-10-08 2020-02-27 삼성전자 주식회사 메모리 시스템에서의 라이트 동작 또는 리드 동작 수행 방법
US10445519B2 (en) * 2017-08-29 2019-10-15 Blackberry Limited System and method for data input resistant to capture

Family Cites Families (1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6280878A (ja) * 1985-10-04 1987-04-14 Sanyo Electric Co Ltd 情報記録装置
JP3163686B2 (ja) * 1991-10-08 2001-05-08 ソニー株式会社 再生装置
KR100263682B1 (ko) * 1992-05-22 2000-08-01 이데이 노부유끼 디스크 기록 장치
US5633841A (en) * 1992-05-25 1997-05-27 Sony Corporation Optical disc recording/reproducing apparatus having automatic protection of previously recorded data
JP3233234B2 (ja) * 1992-09-07 2001-11-26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記録装置
JP3431030B2 (ja) * 1992-11-12 2003-07-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再生装置および再生方法
JP3199082B2 (ja) * 1992-11-18 2001-08-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オーディオデータの区切り位置調整方法および装置
JP3546432B2 (ja) * 1992-12-04 2004-07-28 ソニー株式会社 編集装置
DE69434692T2 (de) * 1993-01-06 2007-03-29 Sony Corp. Aufzeichnungsmethode für Aufzeichnungsmedium
TW223171B (en) * 1993-01-06 1994-05-01 Sony Co Ltd Playback method and device
JP3438747B2 (ja) * 1994-06-29 2003-08-18 ソニー株式会社 ディスク再生装置
KR0146902B1 (ko) * 1994-09-16 1998-10-15 김광호 엠피이지 스트림 재생장치 및 방법
JP3486988B2 (ja) * 1994-10-19 2004-01-13 ソニー株式会社 再生装置
AU700070B2 (en) * 1995-05-16 1998-12-17 Sony Corporation Data recording/reproducing apparatus and method corresponding to a plurality of data formats, and data recording medium
JPH09153273A (ja) * 1995-11-29 1997-06-10 Sony Corp 記録再生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00320C (zh) 2003-01-29
US5951710A (en) 1999-09-14
KR19980064135A (ko) 1998-10-07
KR100554987B1 (ko) 2006-05-24
JP3787934B2 (ja) 2006-06-21
JPH10177771A (ja) 1998-06-30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3598C (zh) 重播有节目区及相应文件信息区之记录介质的方法和装置
CN1127729C (zh) 自动指定与用户对应的语言的再现装置及其方法
CN1258763C (zh) 识别光盘的方法、重放光盘的方法和光盘设备
CN1183161A (zh) 光盘的替换处理方法及光盘装置
CN1106640C (zh) 光盘和光盘驱动装置
CN1507624A (zh) 数据记录介质、方法及装置、数据再现方法及装置、数据传送方法及接收方法
CN1153978A (zh) 用于光盘驱动器的记录方法
CN1297977C (zh) 光盘驱动器和记录/回放的方法
CN1278310C (zh) 光盘、信息重放装置、信息重放方法及信息记录方法
CN1145951C (zh) 记录和再现设备、再现设备、记录和再现方法及再现方法
CN1272795C (zh) 数据记录装置和方法,及数据重放装置
CN1280821C (zh) 记录效率提高的光盘装置
CN1547209A (zh) 用于记录介质的记录和/或再现的方法及其设备
CN1095166C (zh) 从记录介质再现数据的再现设备和方法
CN1199173C (zh) 再现方法和再现装置
CN1652235A (zh) 信息再现装置及其方法
CN1158655C (zh) 再现方法
CN1100320C (zh) 检查音频压缩数据记录差错的方法和设备
CN1459095A (zh) 光盘、光盘重放方法和设备、和光盘记录方法
CN1130717C (zh) 记录方法、记录装置、重放装置和重放方法
CN1174382C (zh) 光盘记录重放装置
JP4206758B2 (ja) データ記録媒体、データ記録装置及び方法並びにデータ再生装置及び再生方法
KR100300981B1 (ko) 디스크 기록 재생장치와 그 방법
JPH10154389A (ja) 情報記録媒体並びにこれを再生する再生装置、及び情報記録媒体の模擬装置
JP2001209944A (ja) 光ディスクのデータ消去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C06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C10 Entry into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C14 Grant of patent or utility model
GR01 Patent grant
C17 Cessation of patent right
CF01 Termination of patent right due to non-payment of annual fee

Granted publication date: 20030129

Termination date: 2010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