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109425A - 一种sucC突变体及其在L-缬氨酸发酵生产中的应用 - Google Patents

一种sucC突变体及其在L-缬氨酸发酵生产中的应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109425A
CN118109425A CN202410447442.4A CN202410447442A CN118109425A CN 118109425 A CN118109425 A CN 118109425A CN 202410447442 A CN202410447442 A CN 202410447442A CN 118109425 A CN118109425 A CN 11810942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valine
succ
strain
coli
mut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410447442.4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高利平
崔丹瑶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efei Huaheng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o ltd
Anhui Huaheng Bio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Hefei Huaheng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o ltd
Anhui Huaheng Bio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efei Huaheng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o ltd, Anhui Huaheng Bio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Hefei Huaheng Biological Engineering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410447442.4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109425A/zh
Publication of CN11810942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10942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Preparation Of Compounds By Using Micro-Organisms (AREA)
  • Micro-Organisms Or Cultivation Processes Thereof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生物工程技术领域,提供了一种sucC突变体及其在L‑缬氨酸发酵生产中的应用。本发明通过对sucC基因进行点突变,降低酶表达活性,平衡供细胞生长的TCA循环与产物积累之间的代谢流问题,进而提高缬氨酸产量。并进一步通过实验筛选,得到了能够显著提高缬氨酸产量的重组菌株。通过发酵结果可以看出,该方法能够明显提高缬氨酸的产量,由原先的1.3 g/L提高为1.61 g/L,产量提高了23.8%,为进一步产业化提供了有力的菌株支持。

Description

一种sucC突变体及其在L-缬氨酸发酵生产中的应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生物工程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sucC突变体及其在L-缬氨酸发酵生产中的应用。
背景技术
缬氨酸(valine)是一种支链氨基酸(branchedchain amino acids,BCAA),分子式C5H11NO2,为白色结晶或粉末,溶于水,密度1.316g/cm3。缬氨酸分子是手性分子,根据偏振光的旋转方向分为D型和L型,天然的缬氨酸都为L-缬氨酸。L-缬氨酸是人体必需氨基酸之一,自身不能合成,必须通过膳食来源获得补充,其具有多种生理功能,被广泛应用于食品、医药、化妆品以及饲料等领域。
微生物细胞可以直接合成L-缬氨酸,通过大量培养微生物,利用其代谢反应进行合成。目前世界上L-缬氨酸的工业化生产大都采用此方法,使用的生产菌株有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谷氨酸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glutacium)、黄色短杆菌(Brevibacterium flavum),北京棒杆菌(Corynebacteriumpekineise)等亚种,粘质赛氏杆菌(Serratiamarcescens),芽孢杆菌(Bacillus)等。其中,大肠杆菌因其具有遗传背景清晰、生长快速、基因编辑技术成熟等优点,常被作为底盘细胞以生产多种不同的天然产物。
虽然微生物细胞可以直接合成L-缬氨酸,但胞内大量反馈抑制等调控网络极大地限制了野生菌的生产能力。要想获得高效生产L-缬氨酸的发酵菌株,必须有效解除微生物细胞内部的自我调节机制。近年来,随着合成生物学和代谢工程的迅速发展,通过遗传改造获得能够高效生产L-缬氨酸,且易于培养的重组工程菌株应运而生并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谢希贤等整合枯草芽孢杆菌乙酰乳酸合酶的编码基因alsS,解除了L-缬氨酸对合成通路的反馈抑制,同时整合大肠杆菌ppGpp3’-焦磷酸水解酶的突变基因spoTM,增强了丙酮酸供应,提高出发菌株VHY03的摇瓶发酵生产L-缬氨酸水平(ZL2020009206)。
在大肠杆菌生产L-缬氨酸的代谢通路中,如图1,丙酮酸是缬氨酸的前体物质,同时又连接着细胞生长所必需的TCA循环,直接敲除该循环中关键酶会使得TCA循环阻断,导致细胞生长受到严重影响,进而缬氨酸产量发生降低,因此平衡菌体生长和产物积累成为代谢改造的关键。有研究表明,TCA循环的强弱与琥珀酰辅酶A合成酶(sucCD)的转录水平有直接关系,故合理调控sucCD蛋白催化能力对缬氨酸工程菌至关重要。
发明内容
本发明目的是提供一种在代谢工程改造过程中,平衡菌体生长所需的氨基酸合成和产物生成的一种通用方法。本发明通过对sucC基因进行点突变,降低酶表达活性,达到碳流代谢平衡,进而实现提高缬氨酸产量的目的。并通过实验筛选,得到了能够显著提高缬氨酸产量的重组菌株。
本发明提供一种sucC突变体,其是相应于sucC的野生型的氨基酸的下述至少一个位点存在突变:L17、S36、G53、A125、L223或F286。
所述突变是根据sucC野生型序列进行分子对接,模拟出不同突变位点的序列,突变型蛋白会降低一定酶催化能力,同时又保留部分蛋白活性,使得菌株在能够正常生长的同时提高L-缬氨酸的积累。
具体地,其是相应于sucC的野生型的氨基酸的下述至少一个位点存在突变:L17S、S36P、G53A、A125D、L223P、F286S。
本发明提供所述的sucC突变体的编码核酸。
本发明也提供含有所述编码核酸的重组表达载体。
本发明进一步提供含有所述重组表达载体的重组菌,优选地,其是大肠杆菌。
本发明还提供如上所述的sucC突变体的编码核酸、所述编码核酸、所述重组表达载体或所述的重组菌在制备L-缬氨酸中的应用。
本发明尤其提供一种提高L-缬氨酸产量的生产菌株,其通过如下方法得到:
S1:为实现基因组中单点突变,根据CRISPR-cas9原理,编辑成功后的基因组中不能存在PAM位点对应的原N20序列,需对初始菌(具体如大肠杆菌Sva1024和野生型大肠杆菌ATCC8739)分别构建一株通用型底盘菌。具体为对sucC基因进行20bp特定位点突变,获得第一改造菌株;
S2:将如权利要求3所述编码核酸分别对第一改造菌株中sucC基因进行相应的点突变和20bp特定位点回复突变,获得第二改造的L-缬氨酸生产菌株。
本发明进一步提供一种制备L-缬氨酸的方法,其包括所述的重组菌的发酵培养以获得L-缬氨酸的步骤,任选地,还包括分离所述L-缬氨酸的步骤。
在一个具体实施方式,通过发酵结果可以看出,本发明改造得到的菌株能够明显提高缬氨酸的产量,例如初始菌Sva1024由原先的1.3g/L提高为1.61g/L,产量提高了23.8%,野生型菌株E.coliATCC8739由原先的0提高为0.11g/L,L-缬氨酸有明显积累,为进一步产业化提供了有力的菌株支持。
附图说明:
图1为大肠杆菌合成L-缬氨酸代谢通路;
图2为琥珀酰辅酶A生成结果图;
图3为代谢改造Sva1024菌株发酵结果;
图4为代谢改造野生型ATCC8739菌株发酵结果。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作进一步说明,以使本领域的技术人员可以更好地理解本发明并能予以实施,但所举实施例不作为对本发明的限定。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描述,但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并不仅限于此:
下述实施例中的实验方法,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方法。
下述实施例中所用的试验材料,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常规生化试剂。
LB培养基组成:蛋白胨10g/L、酵母粉5g/L、氯化钠10g/L,溶剂为去离子水。固体培养基需要加终浓度20g/L琼脂。
种子培养基:葡萄糖20g/L,玉米浆干粉10g/L,KH2PO48.8 g/L、(NH4)2SO42.5 g/L、MgSO4·7H2O 2g/L。
发酵培养基:发酵培养基和种子培养基成分相同,区别仅在于葡萄糖浓度为50g/L。
本发明初始缬氨酸转氨酶来自实验室保藏菌株Sva1024。
本发明所用的菌株和质粒如表1所示。
表1为本发明所用的菌株和质粒
实施例中所有引用的如表2所示。
表2为本发明所用的引物
引物名称 序列(5’-3’)
suc-F caaatgggtcgcggatccgaattcgagctcatgaacttacatgaatatca
suc-R gtggtggtgctcgagtgcggccgcaagcttttatttcagaacagttttca
pET28a-xian-F aagcttgcggccgcactc
pET28a-xian-R gagctcgaattcggatccgc
pET28a-seq-F ggtgatgtcggcgatataggc
pET28a-seq-R cggatatagttcctcctttcagca
sucC-N20-F taatactagtgcggcttcttctgcttcgcggttttagagctagaaatagc
sucC-N20-R gctctaaaaccgcgaagcagaagaagccgcactagtattatacctaggac
sucC-F1 ccgagtcggtgctttttttgaattctctagaatgcacgctatcaaagatcgt
sucC-R1 ccggcaccgatttttgaagctgcctcctcggcctctcgcggagtagtacaggcataaccc
sucC-F2 ggttatgcctgtactactccgcgagaggccgaggaggcagcttcaaaaatcggtgccggtcc
sucC-R2 agggtaatagatctaagcttctgcaggtcgacagtggcagcaacggcttca
suc-seq-F1500 gagaggccgaggaggca
suc-seq-R cgatacccactttacccggt
S-N20-F taatactagtgctgcctcctcggcctctcggttttagagctagaaatagc
S-N20-R gctctaaaaccgagaggccgaggaggcagcactagtattatacctaggac
S-seq-F1500 cgaagcagaagaagccgc
实施例1、检测sucCD不同突变体酶学参数
(1)以sucC野生型序列(野生型sucC基因核苷酸序列如SEQ ID NO.1所示,NCBI基因编号:NZ_CP043852.1:364930-366096)为对象,采用分子对接方法,模拟出6种不同突变位点的序列,分别是:sucCDL17S、sucCDS36P、sucCDG53A、sucCDA125、sucCDL223P、sucCDF286S。这些突变型蛋白会降低一定酶催化能力,同时又能保留部分蛋白活性,将模拟出的基因序列送至通用生物进行基因合成,并构建到质粒pET28a,分别得到质粒pET28a-sucCD1、pET28a-sucCD2、pET28a-sucCD3、pET28a-sucCD4、pET28a-sucCD5及pET28a-sucCD6,其中各个质粒序号对应上述的sucCD突变位点。
(2)扩增sucCD片段
sucCD片段获得:以suc-F/suc-R为引物,以Sval024为模板,进行PCR扩增(2036bp为阳性)。PCR反应体系:KOD酶25μL,suc-F/suc-R各1μL,模板DNA 1μL,ddH2O22μL。PCR反应程序:95℃5min;98℃10s,58℃5s,68℃20s,35个循环;72℃10min。经电泳验证后,将阳性扩增子用DNA产物纯化试剂盒纯化,获得片段sucCD。
(3)pET28a质粒线性化
以pET28a-xian-F/pET28a-xian-R为引物,以pET28a质粒为模版,进行PCR扩增(5362bp为阳性)。PCR反应体系:KOD酶25μL,pET28a-xian-F/pET28a-xian-R各1μL,pET28a质粒1μL,ddH2O 22μL。PCR反应程序:95℃5min;98℃10s,58℃5s,68℃30s,35个循环;72℃10min。使用DpnⅠ酶消化原pET28a质粒模板,并使用DNA产物纯化试剂盒纯化PCR产物,获得线性化pET28a片段。
(4)目的基因克隆与鉴定
使用诺唯赞重组试剂盒对sucCD片段和线性化pET28a片段进行无缝连接,取10μL连接产物转化进DH5α感受态细胞中,涂布于卡那霉素平板中,37℃倒置培养过夜。以pET28a-seq-F/pET28a-seq-R为引物,单菌落为模版,进行菌落PCR扩增(2500bp为阳性)。PCR反应体系:验证酶2×Rapid Taq Master Mix 10μL,pET28a-seq-F/pET28a-seq-R各1μL,ddH2O 8μL。PCR反应程序:95℃5min;95℃15s,58℃15s,72℃45s,35个循环;72℃10min。经电泳验证后,得到重组质粒pET28a-sucCD。将上述重组质粒和基因合成质粒pET28a-sucCD1、pET28a-sucCD2、pET28a-sucCD3、pET28a-sucCD4、pET28a-sucCD5及pET28a-sucCD6分别转化至BL21表达菌株中,涂布于卡那霉素抗性的平板中,37℃倒置过夜培养,得到重组克隆。
(5)重组质粒表达
将(4)中得到的重组克隆接种于5mL含有卡那霉素的LB培养基中,37℃200rpm培养过夜。然后按1%接种量接种于100mL LB培养基中,添加终浓度50mg/L卡那抗生素,37℃培养至菌体OD600达到0.6-1.0,添加终浓度0.4mM IPTG,18℃诱导16-20h。
(6)重组蛋白纯化
将(5)中诱导后的菌液进行离心(离心温度:4℃,转速:10000rpm,时间5min),收集菌体,然后将收集到的菌体沉淀以40:3比例重悬于Lysis Buffer中,并补加苯甲基磺酰氟溶液(PMSF)至终浓度1mM(添加100mM的PMSF异丙醇母液)。随后,使用超声破碎仪,冰上破碎细胞。将细胞破碎液4℃,10000rpm离心30min,得到破胞液上清及沉淀。
镍柱(Cytiva,5mL)装载于AKTA蛋白纯化仪上,使用Lysis Buffer,以2mL/min的流速平衡镍柱。镍柱平衡完毕后(10个柱体积左右),使用AKTA系统,以1mL/min的流速使破胞液上清穿过镍柱,His-sucCD、His-sucCD1、His-sucCD2、His-sucCD3、His-sucCD4、His-sucCD5和His-sucCD6会被镍柱捕获。上清全部进入AKTA系统后,使用Washing Buffer,冲洗镍柱直至AKTA的紫外吸收记录数值大致稳定。随后,使用Elution Buffer,洗脱镍柱中的目标蛋白,得到7种纯化蛋白——His-sucCD、His-sucCD1、His-sucCD2、His-sucCD3、His-sucCD4、His-sucCD5和His-sucCD6。
表3蛋白纯化试剂所需配方
试剂名称 LysisBuffer WashingBuffer ElutionBuffer
Tris-HCl 25mM 25mM 25mM
NaCl 500mM 500mM 150mM
咪唑 10mM 25mM 300mM
pH 8.0 8.0 8.0
(7)SDS-PAGE验证
分别取离心后的上清、沉淀(10%Lysis Buffer重悬)和纯化后产物40μL,加5×蛋白电泳缓冲液10μL,混匀,沸水浴5min,取10μL样品进行12%SDS-PAGE,分别在41.4kDa和29.8kDa附近有蛋白条带。
(8)酶活检测
琥珀酰辅酶A的硫酯键在230nm处有吸收峰,根据这一原理对重组蛋白的活性进行测定。首先配制4种蛋白反应底物母液,10g/L琥珀酸、0.1g/L辅酶A、0.1g/LATP-tris(pH7.2)和10g/L氯化镁溶液。10mL反应液中包括5mg的重组蛋白、50μL琥珀酸钠、50μL辅酶A、50μLATP-tris(pH 7.2)、50μL的氯化镁,剩下使用Lysis Buffer补齐10mL。混匀后25℃反应,分别取2、5、10、15和30分钟反应液,置于紫外分光光度计进行检测,测定波长为230nm,以Lysis Buffer替代酶液作为空白对照,琥珀酰辅酶A随时间生成结果结果如图2所示。
从琥珀酰辅酶A生成情况来看,6种突变酶催化能力均有所降低,但不会完全抑制,与本发明所要求结果一致,酶活降低会促使更多碳流流向L-缬氨酸生成方向,保留部分催化能力以保证菌株的正常生长。
实施例2、重组菌株获得
(1)构建重组菌株SS0及AS0
为了后续在基因组中进行点突变,首先构建一株通用型底盘菌株SS0和AS0,即在底盘菌Sva1024基因组和ATCC 8739基因组中引入突变型N20-1,整合方式采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方式,具体操作方式如下:
第一步,构建pTarget-sucC-N20质粒
利用CHOPCHOP在线网站设计sucCN20,序列见序列2,以pTarget(Li Q,Sun B,ChenJ,Zhang Y,Jiang Y,Yang S.A modified pCas/pTargetF system for CRISPR-Cas9-assisted genome editing in Escherichia coli.Acta Biochim Biophys Sin(Shanghai).2021Apr 15;53(5):620-627.doi:10.1093/abbs/gmab036.PMID:33764372.)载体作为模板,以sucC-N20-F/sucC-N20-R为引物,进行PCR扩增。PCR反应条件如下:95℃3min;95℃15s,58℃15s,72℃1.5min,重复35个循环;72℃继续延伸10min。将PCR产物用DpnI于37℃处理1h后,转化至E.coli DH5α受体菌中,涂布于含终浓度50mg/L盐酸壮观霉素抗性的LB固体平板上,37℃培养12h,随机挑取单菌落转接至含终浓度50mg/L盐酸壮观霉素抗性的LB液体培养基中,37℃培养12h,收集菌体并提取质粒,获得pTarget-sucC-N20载体。
第二步,构建重叠片段UsucC-sucCN20-1-DsucC
以Sva1024基因组为模板,分别使用引物sucC-F1/引物sucC-R1和引物sucC-F2/引物sucC-R2,通过PCR扩增,PCR反应条件如下:95℃3min;95℃15s,58℃15s,72℃1min,重复35个循环;72℃继续延伸10min。将PCR产物进行胶回收,得到片段UsucC(555bp为阳性)和片段sucCN20-1-DsucC(1254bp为阳性)。
使用引物sucC-F1和引物sucC-R2对上述片段UsucC和sucCN20-1-DsucC进行融合PCR,PCR反应条件如下:95℃3min;95℃15s,58℃15s,72℃1.5min,重复30个循环;72℃继续延伸10min。PCR产物进行胶回收,获得重叠片段UsucC-sucCN20-1-DsucC(1809bp为阳性)。
第三步,构建pTarget-sucC载体
将上述pTarget-sucC-N20载体和重叠片段UsucC-sucCN20-1-DsucC进行一步克隆,反应程序:37℃30min。将克隆产物转化至E.coli DH5α受体菌中,涂布于含终浓度50mg/L盐酸壮观霉素抗性的LB固体平板上,37℃培养12h。随机挑取单菌落转接至含终浓度50mg/L盐酸壮观霉素抗性的LB液体培养基中,37℃培养12h,收集菌体并提取质粒,获得pTarget-sucC载体。
第四步,获得重组菌株SS0和AS0
将上述pTarget-sucC载体电转化至含有pEccas载体(Li Q,Sun B,Chen J,ZhangY,Jiang Y,Yang S.A modified pCas/pTargetF system for CRISPR-Cas9-assistedgenome editing in Escherichia coli.Acta Biochim Biophys Sin(Shanghai).2021Apr15;53(5):620-627.doi:10.1093/abbs/gmab036.PMID:33764372.)的Sva1024和ATCC 8739菌株中,操作步骤如下:
电转:将转化有pEccas载体的Sva1024和ATCC 8739菌株在含有50mg/L的卡那霉素和10mM的L-阿拉伯糖的LB培养基中,在37℃下培养,直到OD600达到0.6,菌液经过离心得到菌体。菌体使用10%的甘油洗涤两次以便使用。电穿孔在2.5KV下进行。
质粒消除:将电转化后的菌液涂布至含有50mg/L卡那霉素和50mg/L盐酸壮观霉素抗性的LB平板上,37℃培养过夜。挑取单菌落作为模板,以引物suc-seq-F1500和引物suc-seq-R进行PCR扩增(1500bp为阳性)。将验证正确的菌株接种在含有50mg/L卡那霉素和10mM的鼠李糖的LB培养基中,37℃下培养过夜,去除pTarget-sucC载体。然后将去除pTarget-sucC载体的菌株接种在含有10g/L蔗糖的LB培养基中以去除pEccas载体,即可得到重组菌株SS0和AS0。
(2)构建重组菌株SS1、SS2、SS3、SS4、SS5、SS6、AS1、AS2、AS3、AS4、AS5、AS6
第一步,构建pTarget-S-N20-1载体
以pTarget载体作为模板,使用引物S-N20-F和引物S-N20-R,进行PCR扩增,将PCR产物用Dpn I于37℃处理1h后,转化至E.coli DH5α受体菌中,涂布于含终浓度50mg/L盐酸壮观霉素抗性的LB固体平板上,37℃培养12h。随机挑取单菌落转接至含终浓度50mg/L盐酸壮观霉素抗性的LB液体培养基中,37℃培养12h,收集菌体并提取质粒,获得pTarget-S-N20-1载体。
第二步,构建pTarget-S载体
分别以质粒pET28a-sucCD1、质粒pET28a-sucCD2、质粒pET28a-sucCD3、质粒pET28a-sucCD4、质粒pET28a-sucCD5、质粒pET28a-sucCD6为模板,使用引物sucC-F1和引物sucC-R2,通过PCR扩增,将产物进行胶回收,得到S1、S2、S3、S4、S5、S6片段(1809bp为阳性)。PCR反应条件如下:95℃3min;95℃15s,58℃15s,72℃2min,重复35个循环;72℃继续延伸10min。
分别将pTarget-S-N20-1载体和片段S1、S2、S3、S4、S5、S6进行一步克隆,反应程序:37℃30min。将克隆产物转化至E.coli DH5α受体菌中,涂布于含终浓度50mg/L盐酸壮观霉素抗性的LB固体平板上,37℃培养12h。随机挑取单菌落转接至含终浓度50mg/L盐酸壮观霉素抗性的LB液体培养基中,37℃培养12h,收集菌体并提取质粒获得pTarget-S1、pTarget-S2、pTarget-S3、pTarget-S4、pTarget-S5、pTarget-S6载体。
第三步,获得重组菌株SS1、SS2、SS3、SS4、SS5、SS6、AS1、AS2、AS3、AS4、AS5、AS6
分别将pTarget-S1、pTarget-S2、pTarget-S3、pTarget-S4、pTarget-S5、pTarget-S6载体电转化至含有pEccas载体的SS0和AS0菌株中,电转化步骤同(1)中所述。
将电转化后的菌液涂布至含有50mg/L卡那霉素和50mg/L盐酸壮观霉素抗性的LB平板上,37℃培养过夜。挑取单菌落作为模板,以引物S-seq-F1500和引物suc-seq-R进行PCR扩增(1500bp为阳性),随后进行质粒消除,步骤同(1)中所述,即可得重组菌株SS1、SS2、SS3、SS4、SS5、SS6、AS1、AS2、AS3、AS4、AS5、AS6。
实施例3、12种突变菌株、原始菌Sva1024和野生型菌ATCC 8739发酵检测
对底盘菌Sva1024、野生型菌ATCC 8739及上述实施例2中构建的菌株(SS1、SS2、SS3、SS4、SS5、SS6、AS1、AS2、AS3、AS4、AS5、AS6)在发酵罐中进行发酵实验测试,以比较sucC基因不同突变位点之间对生产L-缬氨酸的能力影响。发酵实验按如下方案进行:
(1)种子培养:将LB平板上新鲜的克隆接种到含有4mL种子培养基的试管中,37℃,250rpm振荡培养过夜。然后,按照2%(V/V)的接种量将培养物转接到含有30mL种子培养基的250mL三角瓶中,在37℃,250rpm振荡培养12小时得到种子培养液用于发酵培养基接种。
(2)发酵培养:500mL厌氧罐中发酵培养基体积为250mL,将种子培养液按照终浓度OD550=0.1的接种量接种于发酵培养基,37℃,150rpm,发酵4天,得到发酵液。中和剂为5M氨水,使发酵罐的pH控制在7.0,培养过程中不通任何气体。
从发酵罐中取1mL发酵液,12000rpm离心1min取上清,通过过滤膜(孔径0.22μm)后,使用HPLC分析发酵液中L-缬氨酸的含量,最终比较每种菌株获得L-缬氨酸的量,结果如图3所示。
使用安捷伦高效液相色谱仪检测:色谱柱为月旭Ultimate HILIC Amphion II,流动相:有机相纯乙腈;水相0.05M磷酸二氢钾pH 3.0(配制方法称取0.05M对应浓度质量的磷酸二氢钾溶解于超纯水,用磷酸调节pH至3.0,抽滤后,按照乙腈:0.05M磷酸二氢钾=75:25的比例加入对应体积的乙腈,混匀后超声去除气泡),设置参数为检测波长206nm,进样量10μL,流速1mL/min,检测时间20min。
从图3和图4中可以看出,6种不同位点的突变均会使L-缬氨酸产量上升,初始菌Sva1024发酵4天后,缬氨酸产量达到1.3g/L,点突变后产量提升最高为SS3菌株,达到1.61g/L,提高23.8%。对于野生菌基因改造有同样提升效果,L-缬氨酸积累从0提高到0.11g/L。发酵结果表明该方法对TCA循环存在竞争关系的代谢产物来说,有广泛的适用性和有效性,为后续相关代谢改造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虽然本发明已以较佳实施例公开如上,但其并非用以限定本发明,任何熟悉此技术的人,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内,都可做各种的改动与修饰,因此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应该以权利要求书所界定的为准。

Claims (10)

1.一种sucC突变体,其特征在于,其是相应于sucC的野生型的氨基酸的下述至少一个位点存在突变:L17、S36、G53、A125、L223或F28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sucC突变体,其特征在于,其是相应于sucC的野生型的氨基酸的下述至少一个位点存在突变:L17S、S36P、G53A、A125D、L223P、F286S。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sucC突变体的编码核酸。
4.含有如权利要求3所述编码核酸的重组表达载体。
5.含有如权利要求4所述重组表达载体的重组菌,优选地,其是大肠杆菌。
6.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sucC突变体的编码核酸、如权利要求3所述编码核酸、如权利要求4所述重组表达载体或如权利要求5所述的重组菌在制备L-缬氨酸中的应用。
7.一种L-缬氨酸生产菌株,其特征在于,通过如下方法得到:
S1:对初始大肠杆菌分别构建一株通用型底盘菌,具体为对sucC基因进行20bp特定位点突变,获得第一改造菌株;
S2:将如权利要求3所述编码核酸分别对第一改造菌株中sucC基因进行相应的点突变和20bp特定位点回复突变,获得第二改造的L-缬氨酸生产菌株。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L-缬氨酸生产菌株,其特征在于,所述初始大肠杆菌是野生大肠杆菌,或能够产L-缬氨酸的大肠杆菌,具体如大肠杆菌Sva1024和野生型大肠杆菌ATCC8739。
9.一种制备L-缬氨酸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其包括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重组菌的发酵培养以获得L-缬氨酸的步骤,任选地,还包括分离所述L-缬氨酸的步骤。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发酵培养是厌氧发酵培养。
CN202410447442.4A 2024-04-15 2024-04-15 一种sucC突变体及其在L-缬氨酸发酵生产中的应用 Pending CN118109425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447442.4A CN118109425A (zh) 2024-04-15 2024-04-15 一种sucC突变体及其在L-缬氨酸发酵生产中的应用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410447442.4A CN118109425A (zh) 2024-04-15 2024-04-15 一种sucC突变体及其在L-缬氨酸发酵生产中的应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109425A true CN118109425A (zh) 2024-05-31

Family

ID=912139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410447442.4A Pending CN118109425A (zh) 2024-04-15 2024-04-15 一种sucC突变体及其在L-缬氨酸发酵生产中的应用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8109425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0699394B (zh) 一种生产1,5-戊二胺的生物转化法
CN109777763B (zh) 一株用于l-茶氨酸生产的基因工程菌及其构建与应用
CN113278568B (zh) 生产l-缬氨酸的重组大肠杆菌及其应用
CN113278655B (zh) 生产l-缬氨酸的重组微生物及构建方法、应用
CN112280726B (zh) 一种高产四氢嘧啶工程菌株的构建方法与应用
WO2022174597A1 (zh) 一种用于l-肌氨酸生产的基因工程菌及构建方法与应用
CN111394288B (zh) 重组谷氨酸棒杆菌、其构建方法及其生产四氢嘧啶的方法
CN112063572B (zh) 一种高产o-乙酰-l-高丝氨酸的重组大肠杆菌及其应用
CN113278641B (zh) 生产l-缬氨酸的重组大肠杆菌、其构建方法及其应用
CN114874964A (zh) 一种高产2′-岩藻糖基乳糖的重组大肠杆菌的构建方法及应用
CN112877270A (zh) 一种生产羟基四氢嘧啶的基因工程菌及其应用
CN107227283B (zh) 一种谷氨酸棒杆菌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
CN113564090A (zh) 一种用于产四氢嘧啶重组菌的构建方法及其应用
CN116875519A (zh) 高产l-半胱氨酸的基因工程菌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
CN114940964B (zh) 工程菌及其高效催化cdca生产udca的方法
CN111454918A (zh) 一种烯醇还原酶突变体及其在制备(r)-香茅醛中的应用
CN118109425A (zh) 一种sucC突变体及其在L-缬氨酸发酵生产中的应用
JP4927297B2 (ja) 組換え型コリネ型細菌を用いるエタノールの製造方法
CN118272336A (zh) 一种avtA突变体及其在L-缬氨酸发酵生产中的应用
CN112779199B (zh) 一种表达亚磷酸盐脱氢酶的重组谷氨酸棒杆菌及其应用
CN117645985B (zh) 一种乙酰氨基葡萄糖-6磷酸磷酸酶突变体及其应用
CN117947075B (zh) 一种精氨酸生产菌株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
CN117866868B (zh) 一种l-高脯氨酸生产菌株及其构建方法与应用
CN114438002B (zh) 一种表达磷酸转移酶与非核糖体肽合成酶的细胞及其应用
JPS63105688A (ja) L−フエニルアラニンの製造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