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8050929A - 发光基板、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发光基板、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8050929A
CN118050929A CN202211437806.8A CN202211437806A CN118050929A CN 118050929 A CN118050929 A CN 118050929A CN 202211437806 A CN202211437806 A CN 202211437806A CN 118050929 A CN118050929 A CN 11805092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ub
signal line
line
substrate
detou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437806.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张冰
王肖
刘星
王康丽
高亮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Hefei BOE Ruisheng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Hefei BOE Ruisheng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Hefei BOE Ruisheng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211437806.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8050929A/zh
Priority to PCT/CN2023/118021 priority patent/WO2024103933A1/zh
Publication of CN11805092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805092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12Electrical detai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3Direct backlight with LE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5Structural association of cells with optical devices, e.g. polarisers or reflectors
    • G02F1/1336Illuminating devices
    • G02F1/133602Direct backlight
    • G02F1/133608Direct backlight including particular frames or supporting means
    • GPHYSICS
    • G09EDUCATION; CRYPTOGRAPHY; DISPLAY; ADVERTISING; SEALS
    • G09FDISPLAYING; ADVERTISING; SIGNS; LABELS OR NAME-PLATES; SEALS
    • G09F9/0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 G09F9/30Indicating arrangements for variable information in which the information is built-up on a support by selection or combination of individual elements in which the desired character or characters are formed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3/00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 state devices
    • H01L23/544Marks applied to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parts, e.g. registration marks, alignment structures, wafer map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7/00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 H01L27/15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 H01L27/153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 H01L27/156Devices consisting of a plurality of semiconductor or other solid-state components formed in or on a common substrate including semiconductor component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in a repetitive configuration, e.g. LED bars two-dimensional array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33/00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 H01L33/48Semiconductor devices having potential barriers specially adapted for light emission; Processes or apparatus specially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thereof or of parts thereof; Details thereof characterised by the semiconductor body package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Power Engineering (AREA)
  • Microelectronics & Electronic Packaging (AREA)
  • Computer Hardware Design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Condensed Matter Physics & Semiconductors (AREA)
  • Manufacturing & Machinery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Led Device Packages (AREA)
  • Devices For Indicating Variable Information By Combining Individual Elements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发光基板、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发光基板包括衬底、多条信号线、至少一个支撑结构和器件层。衬底包括第一表面。多条信号线设置于第一表面。支撑结构设置于第一表面。器件层设置于所述多条信号线远离第一表面的一侧。其中,所述多条信号线中的任意一条信号线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支撑结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重合面积与,支撑结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比大于等于零且小于0.1。

Description

发光基板、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显示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发光基板、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背光模组包括发光基板和光学膜片组,发光基板和光学膜片组之间设置有支撑柱,支撑柱用于支撑光学膜片组,使发光基板与光学膜片组之间具备一定距离。对于铝衬底或者PCB(Printed Circuit Board,印制电路板)衬底,支撑柱可以铆接在基板上的定位孔中;对于玻璃衬底,在其表面打孔会影响降低玻璃衬底的强度,因此,一般采用热熔胶将支撑柱粘接在玻璃衬底上。
在支撑柱受力发生偏移的情况下,支撑柱底部的热熔胶随其产生偏移,如果热熔胶偏移至与发光基板上的信号走线接触时,信号走线受到热熔胶施加的力,使得信号走线存在从发光基板上剥离的风险。
发明内容
本公开的实施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发光基板、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用于解决支撑柱与信号走线存在交叠的情况下,支撑柱受力产生偏移时,支撑柱底部的热熔胶随支撑柱偏移的过程中牵动与其相邻的信号走线,使得信号走线存在从发光基板上剥离的风险。
为达到上述目的,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了如下技术方案:
一方面,提供一种发光基板。所述发光基板包括衬底、多条信号线、至少一个支撑结构和器件层。衬底包括第一表面。所述多条信号线设置于第一表面。支撑结构设置于第一表面。器件层设置于所述多条信号线远离第一表面的一侧。其中,所述多条信号线中的任意一条信号线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支撑结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重合面积与,支撑结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比大于或者等于零且小于0.1。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条信号线包括至少一条第一信号线,第一信号线包括至少两个直行子部和至少一个绕行子部,第一信号线的各直行子部和各绕行子部交替设置。其中,第一信号线的直行子部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内边界线和外边界线,第一信号线的直行子部的内边界线的延伸线穿过与其相邻的支撑结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
支撑结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被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参考线分为第一子区域和第二子区域,第一子区域在沿第二方向上的尺寸的最大值与第二子区域在沿第二方向上的尺寸的最大值相等。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
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包括靠近参考线一侧的内边界线和远离参考线一侧的外边界线,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的内边界线与该第一信号线的直行子部的内边界线相接,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的外边界线与该第一信号线的直行子部的外边界线相接。
沿第二方向上,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的内边界线与参考线之间的距离的最大值大于该第一信号线的直行子部的内边界线与参考线之间的距离,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的外边界线位于支撑结构沿第二方向上的一侧,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的外边界线与支撑结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无交叠,且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的外边界线与参考线之间的距离大于该第一信号线的直行子部的外边界线与参考线之间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位于支撑结构的一侧。第一信号线的直行子部的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对称轴位于参考线的一侧。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与,该第一信号线的直行子部的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对称轴位于参考线的同一侧。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位于支撑结构的一侧。第一信号线的直行子部的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对称轴与参考线重合,该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位于参考线的任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在垂直于其延伸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或者等于,该第一信号线的直行子部在垂直于其延伸方向上的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条信号线包括至少一条第二信号线,第二信号线至少与一条第一信号线相邻。第二信号线包括至少两个直行子部和至少一个绕行子部,第二信号线的各直行子部和各绕行子部交替设置。其中,第二信号线的直行子部沿第一方向延伸,第二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相较于与其相邻的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更远离支撑结构。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信号线的绕行子部沿与其相邻的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的边界设置。第二信号线的直行子部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内边界线和外边界线。
第二信号线的绕行子部包括靠近与其相邻的第一信号线的一侧的内边界线和远离与其相邻的第一信号线的一侧的外边界线。第二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的内边界线与该第二信号线的直行子部的内边界线相接,第二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的外边界线与该第二信号线的直行子部的外边界线相接。第二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的内边界线的形状和与其相邻的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的外边界线的形状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信号线的绕行子部在垂直于其延伸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或者等于,该第二信号线的直行子部在垂直于其延伸方向上的尺寸。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条信号线包括至少一条第一信号线,第一信号线包括至少两个直行子部和至少一个绕行子部,第一信号线的各直行子部和各绕行子部交替设置。
其中,第一信号线的直行子部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包括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内边界线和外边界线,第一信号线的直行子部的内边界线的延伸线穿过与其相邻的支撑结构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支撑结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被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参考线分为第一子区域和第二子区域,第一子区域在沿第二方向上的尺寸的最大值与第二子区域在沿第二方向上的尺寸的最大值相等。第一方向与第二方向垂直。
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包括靠近参考线一侧的内边界线和远离参考线一侧的外边界线,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的内边界线与该第一信号线的直行子部的内边界线相接,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的外边界线与该第一信号线的直行子部的外边界线相接。
支撑结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所覆盖的区域为支撑区。沿第二方向上,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的内边界线与参考线之间的距离的最大值大于该第一信号线的直行子部的内边界线与参考线之间的距离,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的外边界线位于支撑结构沿第二方向上的一侧,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的外边界线与支撑结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无交叠,且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的外边界线与该第一信号线的直行子部的外边界线共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在垂直于其延伸方向上的尺寸小于,该第一信号线的直行子部在垂直于其延伸方向上的尺寸。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在垂直于其延伸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或者等于100μm。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沿支撑结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边界设置,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的内边界线的形状与支撑结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的形状相匹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条信号线包括至少两条第一信号线,支撑结构被与其相邻的两条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包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基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多条信号线远离第一表面一侧的绝缘层,绝缘层包覆所述多条信号线。绝缘层位于多条信号线与支撑结构之间,绝缘层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支撑结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在沿垂直于第一表面的方向上,绝缘层位于支撑结构与衬底之间的部分的表面与第一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绝缘层覆盖所述多条信号线的部分的表面与第一表面之间的距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结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所覆盖的区域为支撑区。支撑区内设置有粘合胶,支撑结构的一端通过粘合胶固定于支撑区内。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支撑结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所覆盖的区域为支撑区。支撑区内设置有盲孔,支撑结构的一端设置于盲孔内。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支撑结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所覆盖的区域为支撑区。支撑区内设置有沿垂直于第一表面的方向贯穿衬底的通孔,支撑结构的一端设置于通孔中。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结构的颜色包括但不限于白色。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结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形状包括但不限于圆形、椭圆形、多边形。
在一些实施例中,器件层包括多个发光器件和多个驱动电路。多个驱动电路被配置为驱动多个发光器件发光。
上述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发光基板,通过设置第一信号线和/或第二信号线,在保证信号线正常传输信号的同时,有效避免了支撑结构与信号线产生部分重叠的情况,进而避免了支撑结构在受力产生偏移时推动信号线,使得信号线从衬底表面剥离的情况。
另一方面,提供一种背光模组。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发光基板以及光学膜片组。光学膜片组设置于器件层远离衬底的一侧。其中,器件层与光学膜片组之间具有设定距离。发光基板包括的支撑结构远离衬底的一端与光学膜片组相抵。
上述背光模组具有与上述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发光基板相同的结构和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又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模组。显示模组包括:如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以及显示面板。显示面板设置于光学膜片组远离发光基板的一侧。
上述显示模组具有与上述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发光基板相同的结构和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再一方面,提供一种显示装置。显示装置包括根据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的显示模组。
上述显示装置具有与上述一些实施例中提供的发光基板相同的结构和有益技术效果,在此不再赘述。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公开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的附图,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此外,以下描述中的附图可以视作示意图,并非对本公开实施例所涉及的产品的实际尺寸、方法的实际流程、信号的实际时序等的限制。
图1A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背光模组的截面图;
图1B为图1A中截面线AA得到的截面结构图;
图2为根据另一些实施例的发光基板的平面结构图;
图3A为一些实施例的发光基板根据图2中C处的放大结构图;
图3B为另一些实施例的发光基板根据图2中C处的放大结构图;
图4A为一些实施例的发光基板根据图2中D处的放大结构图;
图4B为另一些实施例的发光基板根据图2中D处的放大结构图;
图5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发光基板的第二信号线结构图;
图6为根据另一些实施例的发光基板的第二信号线结构图;
图7A为一些实施例的发光基板根据图2中截面线BB得到的截面结构图;
图7B为另一些实施例的发光基板根据图2中截面线BB得到的截面结构图;
图7C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发光基板的粘接结构的结构图;
图8为一些实施例的发光基板根据图7A中E处的放大结构图;
图9为一些实施例的发光基板根据图7B中F处的放大结构图;
图10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模组的截面结构图;
图11为另一些实施例的发光基板根据图7B中F处的放大结构图;
图12为又一些实施例的发光基板根据图7B中F处的放大结构图;
图13为根据一些实施例的显示装置的平面结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公开一些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公开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公开所提供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公开保护的范围。
除非上下文另有要求,否则,在整个说明书和权利要求书中,术语“包括(comprise)”及其其他形式例如第三人称单数形式“包括(comprises)”和现在分词形式“包括(comprising)”被解释为开放、包含的意思,即为“包含,但不限于”。在说明书的描述中,术语“一个实施例(one embodiment)”、“一些实施例(some embodiments)”、“示例性实施例(exemplary embodiments)”、“示例(example)”、“特定示例(specific example)”或“一些示例(some examples)”等旨在表明与该实施例或示例相关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性包括在本公开的至少一个实施例或示例中。上述术语的示意性表示不一定是指同一实施例或示例。此外,所述的特定特征、结构、材料或特点可以以任何适当方式包括在任何一个或多个实施例或示例中。
以下,术语“第一”、“第二”仅用于描述目的,而不能理解为指示或暗示相对重要性或者隐含指明所指示的技术特征的数量。由此,限定有“第一”、“第二”的特征可以明示或者隐含地包括一个或者更多个该特征。在本公开实施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说明,“多个”的含义是两个或两个以上。
在描述一些实施例时,可能使用了“耦接”和“连接”及其衍伸的表达。术语“连接”应做广义理解,例如,“连接”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可拆卸连接,或成一体;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通过中间媒介间接相连。术语“耦接”例如表明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有直接物理接触或电接触。术语“耦接”或“通信耦合(communicatively coupled)”也可能指两个或两个以上部件彼此间并无直接接触,但仍彼此协作或相互作用。这里所公开的实施例并不必然限制于本文内容。
“A、B和C中的至少一个”与“A、B或C中的至少一个”具有相同含义,均包括以下A、B和C的组合:仅A,仅B,仅C,A和B的组合,A和C的组合,B和C的组合,及A、B和C的组合。
“A和/或B”,包括以下三种组合:仅A,仅B,及A和B的组合。
本文中“适用于”或“被配置为”的使用意味着开放和包容性的语言,其不排除适用于或被配置为执行额外任务或步骤的设备。
如本文所使用的那样,“约”、“大致”或“近似”包括所阐述的值以及处于特定值的可接受偏差范围内的平均值,其中所述可接受偏差范围如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考虑到正在讨论的测量以及与特定量的测量相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局限性)所确定。
如本文所使用的那样,“平行”、“垂直”、“相等”包括所阐述的情况以及与所阐述的情况相近似的情况,该相近似的情况的范围处于可接受偏差范围内,其中所述可接受偏差范围如由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考虑到正在讨论的测量以及与特定量的测量相关的误差(即,测量系统的局限性)所确定。例如,“平行”包括绝对平行和近似平行,其中近似平行的可接受偏差范围例如可以是5°以内偏差;“垂直”包括绝对垂直和近似垂直,其中近似垂直的可接受偏差范围例如也可以是5°以内偏差。“相等”包括绝对相等和近似相等,其中近似相等的可接受偏差范围内例如可以是相等的两者之间的差值小于或等于其中任一者的5%。
应当理解的是,当层或元件被称为在另一层或衬底上时,可以是该层或元件直接在另一层或衬底上,或者也可以是该层或元件与另一层或衬底之间存在中间层。
本文参照作为理想化示例性附图的剖视图和/或平面图描述了示例性实施方式。在附图中,为了清楚,放大了层的厚度和区域的面积。因此,可设想到由于例如制造技术和/或公差引起的相对于附图的形状的变动。因此,示例性实施方式不应解释为局限于本文示出的区域的形状,而是包括因例如制造而引起的形状偏差。例如,示为矩形的蚀刻区域通常将具有弯曲的特征。因此,附图中所示的区域本质上是示意性的,且它们的形状并非旨在示出设备的区域的实际形状,并且并非旨在限制示例性实施方式的范围。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A所示,背光模组100’包括发光基板10’和光学膜片组20,发光基板10’包括衬底1、多条信号走线2’和支撑柱3’。所述多条信号走线2’设置于衬底1的第一表面1a的一侧,支撑柱3’通过热熔胶固定于衬底1的第一表面1a的一侧,且位于衬底1与光学膜片组20之间,用于保证衬底1与光学膜片组20之间具有设定距离d1’。如图1B所示,所述多条信号走线2’例如沿第二方向Y间隔排布,且多条信号走线2’中的每条信号走线2’均呈直线状,每条信号走线2’例如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交叉。信号走线2’被配置为传输电信号。
如图1A、图1B所示,将信号走线2’在沿其延伸方向上的尺寸称为信号走线2’的长度L1,将信号走线2’在沿垂直于其延伸方向上的尺寸称为信号走线2’的宽度L2,将信号走线2’沿垂直于衬底1的第一表面1a的方向上的尺寸称为信号走线2’的厚度L3。
R=(ρ×L1)/(L2×L3);其中,R是信号走线2’的线阻,单位Ω;ρ为信号走线2’的材料的电阻率,单位Ω·m;L1为信号走线2’的长度,单位m;L2为信号走线2’的宽度,单位m;L3为信号走线2’的厚度,单位m;(L2×L3)为信号走线2’的截面积,单位m2
需要说明的是,降低信号走线2’的厚度L3是降低发光基板的制造成本的主要方式之一,在确保信号走线2’的线阻R满足设计要求的前提下,即信号走线2’的线阻R是确定值,由于信号走线2’的材料的电阻率ρ是不变的,且在相同尺寸的发光基板10’上的信号走线2’的长度L1是确定的,即(ρ×L1)的值是确定的。在R值和(ρ×L1)值确定的情况下,可以理解的是,信号走线2’的厚度L3减小的同时,信号走线2’的宽度L2需同步增加,因此,如图1A、图1B所示,会出现信号走线2’的设置位置与支撑柱3’的设置位置存在部分交叠,从而导致支撑柱3’与信号走线2’存在交叠的现象。
信号走线2’例如直接设置在衬底1的第一表面1a上,支撑柱3’例如通过热熔胶粘接于衬底1的第一表面1a上。支撑柱3’需要支撑光学膜片组20,当背光模组应用至显示模组中时,支撑柱3’还需要支撑显示面板等。在支撑柱3’受力的情况下,支撑柱3’底部的热熔胶相对于在衬底1上设定位置产生移动,这时,如果支撑柱3’底部的热熔胶与衬底1上信号走线2’存在交叠,由于热熔胶的粘性作用,信号走线2’与热熔胶存在交叠的部分,会在支撑柱3’受到外力产生移动时,随着支撑柱3’底部的热熔胶产生位置移动,进而造成信号走线2’受到热熔胶牵动的部分有从衬底1表面剥离的风险。
示例性地,对于相对较宽的信号走线2’,例如信号走线2’的宽度为10mm,信号走线2’与热熔胶存在交叠的部分在沿信号走线2’的宽度的方向上的尺寸为4mm,信号走线2’与支撑柱3’底部的热熔胶存在交叠的部分随热熔胶移动从衬底1表面剥离后,会导致信号走线2’的宽度L2减小,使得信号走线2’的线阻R提升。对于较细的信号走线2’,例如信号走线2’的宽度为2mm,信号走线2’与热熔胶存在交叠的部分在沿信号走线2’的宽度的方向上的尺寸为1mm,可以理解的是,当信号走线2’与热熔胶存在交叠的部分随热熔胶的移动被从衬底上剥离时,还可能会将热熔胶存在交叠的部分相邻的部分走线同时剥离,这样,会导致信号走线2’断路,造成电信号传输故障,导致发光基板发光不良。
基于此,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发光基板10、背光模组100、显示模组1000和显示装置10000以克服上述问题。以下对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的发光基板10、背光模组100、显示模组1000和显示装置10000分别进行介绍。
图2为根据在一些实施例的发光基板的平面结构图,图3A、图3B、图4A、图4B为一些实施例的发光基板根据图2中的区域C和区域D的放大图,图7A、图7B为一些实施例的发光基板根据图2中的截面线B-B得到的截面图。图7C为一些实施例的发光基板的粘接结构在设置支撑结构前的结构图。图8为一些实施例的发光基板根据图7A中的区域E的放大结构图。图9、图11、图12为一些实施例的发光基板根据图7B中的区域F的放大结构图。图10为根据一些实施例提供的显示模组的截面结构图。
为了便于清晰地描述信号线(例如第一信号线21和/或第二信号线22)的结构细节,如图3A、图4A、图5和图6中所示的,为信号线在与支撑结构相邻的部分的放大结构图。
为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发光基板10,如图2、图3A、图4A、图5、图6所示,包括衬底1、多条信号线2、至少一个支撑结构3和器件层4。衬底1包括相对的第一表面1a,所述多条信号线2设置于衬底1的第一表面1a一侧。
支撑结构3设置于衬底1的第一表面1a一侧。器件层4设置于多条信号走线2远离衬底1的第一表面1a的一侧。其中,所述多条信号线2中的任意一条信号线2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与支撑结构3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的重合面积与,支撑结构3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比大于或者等于零且小于或者等于0.1。
所述多条信号线2中的任一条信号线2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与支撑结构3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无重合,或者,二者重合面积在设定范围内。
信号线2和支撑结构3是彼此独立的,因此,在衬底1的制备过程中,设置支撑结构3的步骤和设置信号线2的步骤可以是同时进行或者先后分别进行。
在一些示例中,设置支撑结构3的步骤在设置信号线2的步骤之后,在设置支撑结构3时,由于工艺误差等情况导致支撑结构3与信号线2存在部分交叠。多条信号线2中的任一条信号线2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与支撑结构3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的重合面积与,支撑结构3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比大于或者等于零且小于或者等于0.1。
需要说明的是,只要保证支撑结构3与信号线2的交叠面积在设定范围内,即使支撑结构3与信号线2存在交叠,由于交叠面积较小,信号线2除去与支撑结构3存在交叠的部分的剩余部分的宽度仍能保证信号线2能够正常传输信号,使得支撑结构3不会对信号线2造成影响。
上述发光基板中,通过设计使得支撑结构和与其相邻的任意一条信号线无交叠或者交叠面积很小,从而避免支撑结构设置于信号线上,导致信号线与衬底结合不良的情况。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条信号线设置于第一表面上。信号线与衬底结合不良是指,支撑结构例如通过热熔胶粘接于第一表面上,由于支撑结构与信号线存在交叠,因此,在支撑结构受力产生偏移时,热熔胶随着支撑结构的移动也产生偏移,热熔胶位置的偏移则可能会推动与其相邻的信号线,使得信号线被热熔胶推动的部分从衬底表面剥离。
进一步地,对于宽度较宽的信号线,从衬底表面剥离的部分可能会断裂导致信号线的宽度减小,线阻增大,导致该信号线的功耗升高;对于宽度较窄的信号线,则可能会导致该信号线从衬底剥离处断裂,导致信号无法正常传输,造成发光基板显示异常。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条信号线与衬底之间还包括其他膜层结构。对于这种情况,信号线与衬底结合不良是指,支撑结构例如通过热熔胶粘接于信号线与衬底之间的膜层结构上,由于支撑结构与信号线存在交叠,因此,在支撑结构受力产生偏移时,热熔胶随着支撑结构的移动也产生偏移,热熔胶位置的偏移则可能会推动与其相邻的信号线,使得信号线被热熔胶推动的部分从信号线与衬底之间的膜层结构表面剥离。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条信号线2例如包括VLED(Visible Light EmittingDiode,可见光发光二极管)线、GND(Ground,接地)线,与每个支撑结构3相邻的两条信号线2例如为一条VLED线和一条GND线。
以下对发光基板10包括的多条信号线2的具体结构和设置方式做介绍。
示例性地,如图2所示,发光基板10包括的多条信号线2例如包括第一类信号线和第二类信号线,每条信号线2均可切分为多个依次首尾连接的子部。
第二类信号线23包括的多个子部中的每个子部具有不变的延伸方向,即可认为第二类信号线23的子部均为直行子部。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2所示,第二类信号线23包括的每个直行子部的延伸方向一致,第二类信号线23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例如为矩形。
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二类信号线包括的多个直行子部的延伸方向不完全相同。第二类信号线在基板上的正投影的形状可以为折线型结构,例如呈“L”型。
第一类信号线,例如图2中所示的第一信号线21和第二信号线22,设置在至少一个支撑结构3附近,其中,第二信号线22相较于与其相邻的第一信号线21更远离前述支撑结构3。同时,第一信号线21和第二信号线22的整体大致可以认为是沿Y方向延伸的,第一信号线21和第二信号线22例如包括多个交替设置的直行子部和绕行子部。
如图2、图3A、图4A所示,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沿支撑结构3的边界设置,第二信号线22设置于第一信号线21远离支撑结构3的一侧,且第二信号线22的绕行子部221沿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边界设置。
需要说明的是,对于发光基板包括多个支撑结构3、多条信号线2(例如第一信号线21和/或第二信号线22)的情况,这里所比较的是任意一个支撑结构和,与该支撑结构相邻的信号线的绕行子部(例如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和/或第二信号线22的绕行子部221),以及与该绕行子部相接的直行子部(例如第一信号线21的直行子部212和/或第二信号线22的直行子部222)之间的关系,对于信号线的其余部分的结构不做限定。
示例性地,如图3A、图4A所示,支撑结构3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被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参考线K分为第一子区域BN1和第二子区域BN2,第一子区域BN1沿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的最大值与第二子区域BN2在沿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的最大值相等。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垂直。
例如,支撑结构3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为圆形,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参考线K可以视为前述支撑结构3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的一个对称轴,参考线K将支撑结构3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划分为两个半圆形的第一子区域BN1和第二子区域BN2。当信号线2的直行子部的对称轴G位于参考线K的一侧时,该信号线2的绕行子部位于前述参考线K的同一侧;当信号线2的直行子部的对称轴G与参考线K共线时,该信号线2的绕行子部位于参考线K的任意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A、图4A所示,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位于支撑结构3的一侧。第一信号线21的直行子部212的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对称轴G位于参考线K的一侧,该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与前述第一信号线21的直行子部212的对称轴G位于参考线K的同一侧。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信号线21的直行子部212整体相较于参考线K更靠近第一子区域BN1(或第二子区域BN2)时,该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从第一子区域BN1(或第二子区域BN2)一侧绕行支撑结构3,从而避免出现支撑结构3与信号线2存在交叠的情况。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述的支撑结构与信号线存在交叠的情况包括:支撑结构与信号线直接接触,支撑结构位置移动时使得信号线与其存在交叠的部分受到支撑结构移动的影响,而使信号线与衬底发生分离或产生剥离风险;或者,支撑结构与信号线通过其他结构间接接触,即二者在正投影方向交叠,使得支撑结构位置移动时会通过前述其他结构使得信号线与其存在交叠的部分受到支撑结构移动的影响,进而使信号线与衬底发生分离或产生剥离风险。
例如,图3A中所示的两条第一信号线21,其中,左侧的第一信号线21的直行子部212相较于参考线K更靠近第一子区域BN1,左侧的第一信号线21的直行子部212的对称轴G相较于参考线K更偏向第一子区域BN1,因此,该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从第一子区域BN1远离第二子区域BN2的一侧绕行,实现对支撑结构3的避让,从而避免出现支撑结构与信号线存在交叠的问题,确保信号线2能够正常传输电信号,避免信号线2与衬底1结合不良,导致发光基板显示异常的情况。图3A中右侧的第一信号线21的直行子部212相较于参考线K更靠近第二子区域BN2,右侧的第一信号线21的直行子部212的对称轴G相较于参考线K更偏向第二子区域BN2,因此,图3A中右侧的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从第二子区域BN2远离第一子区域BN1的一侧绕行,实现对支撑结构3的避让,从而避免出现支撑结构与信号线存在交叠的问题,确保信号线2能够正常传输电信号,避免信号线2与衬底1结合不良,导致发光基板显示异常的情况。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A所示,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位于支撑结构3的一侧。第一信号线21的直行子部212的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对称轴与参考线K重合,该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位于参考线K的任一侧。
例如,图4A中所示的两条第一信号线21,其中,右侧的第一信号线21的直行子部212的对称轴G与参考线K共线。在一些示例中,该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从第一子区域BN1远离第二子区域BN2的一侧绕行。在另一些示例中,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从第二子区域BN2远离第一子区域BN1的一侧绕行。
可以理解的是,信号线的绕行方向是根据信号线靠近支撑结构的直行子部的延伸路径与支撑结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的部分,与参考线的相对位置决定的。这里所说延伸路径所指的是信号线不绕行支撑结构时的原始路径,例如图4A中所示的中间的第一信号线21的直行子部212的内边界线212a的延伸线S1和外边界线212b的延伸线S3之间的部分。
可以理解的是,发光基板一侧的多个支撑结构3的设置位置是确定的,如图2所示,多条信号线2的整体大致例如均呈直线状沿第一方向X延伸。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仅作为对信号线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的举例说明,不作为对信号线的结构的限定。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A至图6,第一信号线21的与支撑结构3相邻的两个直行子部212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的内边界线的连线,将支撑结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分为第一区和第二区。其中,第一区相较于第二区更靠近前述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第一区的面积为M1。第一信号线21的与支撑结构3相邻的两个直行子部212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的内边界线的连线,与第一信号线21的这两个直行子部212之间的绕行子部211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的内边界线构成的封闭图形的面积为M2。M1与M2的比值大于1,且小于1.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A、图4A、图5、图6所示,所述多条信号线2包括至少一条第一信号线21,第一信号线21支撑结构的一种实施例如下:
第一信号线21包括至少一个绕行子部211和至少两个直行子部212,第一信号线21的各绕行子部211和各直行子部212交替设置。其中,第一信号线21的直行子部212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包括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内边界线212a和外边界线212b,第一信号线21的直行子部212的内边界线212a的延伸线S1穿过与其相邻的支撑结构3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即当第一信号线21不包括绕行子部211时,该支撑结构3与第一信号线21存在交叠。
如图3A、图4A所示,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包括靠近参考线K3一侧的内边界线211a和远离参考线K一侧的外边界线211b,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内边界线211a与该第一信号线21的直行子部212的内边界线212a相接,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外边界线211b与该第一信号线21的直行子部212的外边界线212b相接。
如图2、图3A、图4A、图5、图6所示,沿第二方向Y上,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211的内边界线211a与所述参考线之间的距离的最大值大于该第一信号线21的直行子部212的内边界线212a与参考线K之间的距离,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外边界线211b位于支撑结构3沿第二方向Y上的一侧,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外边界线211b与支撑结构3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无交叠,且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外边界线211b与参考线K之间的距离大于该第一信号线21的直行子部212的外边界线212b更远离支撑结构3。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垂直。也就是说,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整体偏离原本的延伸路径,偏向支撑结构3一侧。
通过将多条信号线2中与支撑结构3相邻的信号线2设置为第一信号线21,第一信号线21包括沿支撑结构3的边界设置的绕行子部211,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内边界线211a例如沿着其所靠近的支撑结构3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的边界设置。如图2、图3A、图4A、图5、图6所示,支撑结构3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的形状例如为圆形,第一信号线21的内边界线211a的形状例如为圆弧形,且第一信号线21的内边界线211a与支撑结构3无交叠。
采用这样的设计,第一信号线2的绕行子部211的延伸路径与该第一信号线21的直行子部212的延伸路径不完全一致,绕行子部211的内边界线211a沿着支撑结构3的边界绕行,从而实现第一信号线21对支撑结构3的,使得支撑结构3和与其相邻的第一信号线21无交叠,能够避免支撑结构3设置于信号线2上,使得支撑结构3受力产生偏移时,导致信号线2与支撑结构3存在交叠的部分从衬底1上剥离的问题,确保信号线2能够正常传输电信号,从而避免信号线2与衬底1结合不良,导致发光基板显示异常的情况。
如图2所示,第一信号线21整体大致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一信号线21包括的绕行子部211的两端分别连接有一个直行子部212,这里以第一信号线21中包括的直行子部212的外边界线212b的延伸线共线,且第一信号线21中包括的直行子部212的内边界线212a的延伸线共线为例进行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信号线21包括多个绕行子部211和多个直行子部212,第一信号线21包括的多个绕行子部211和多个直行子部212交替设置。如图2所示,第一信号线21例如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直行子部212、绕行子部211、直行子部212、绕行子部211、直行子部212、绕行子部211和直行子部212。第一信号线21包括的多个直行子部212的内边界线212a的延伸线共线,且前述多个直行子部212的外边界线212b的延伸线共线。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第一信号线21包括一个绕行子部211和两个直行子部212,第一信号线21包括的一个绕行子部211和两个直行子部212交替设置。如图2、图3A、图4A所示,第一信号线21例如包括依次首尾连接的直行子部212、绕行子部211和直行子部212。第一信号线21包括的两个直行子部212的内边界线212a的延伸线共线,且这两个直行子部212的外边界线212b的延伸线共线。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内边界线211a与该第一信号线21的直行子部212的内边界线212a相接,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外边界线211b与该第一信号线21的直行子部212的外边界线212b相接,所述的边界线相接所指的是,第一信号线21的任意一个绕行子部211的边界线(内边界线211a或外边界线211b)和,与该绕行子部211相接的直行子部212的边界线(内边界线212a或外边界线212b)相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条信号线2中的至少两条信号线的宽度d2不同。例如,如图2所示,发光基板10包括的多条信号线2中的至少两条信号线2的宽度d2不同。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基板包括的多条信号线中的任意两条信号线的宽度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如图2所示,多条信号线2例如沿第二方向Y并列排布,其整体大致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一方向X与第二方向Y交叉,这里对于相邻的两条信号线2的宽度d2的比较是指相邻的两条信号线2的直行子部沿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第一类信号线(例如图2中示出的第一信号线21和第二信号线22)包括绕行子部,信号线的宽度不唯一,在一些示例中,信号线的直行子部和绕行子部的宽度不同,且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的宽度是变化的,但同一条信号线的直行子部的宽度是相同或大致相同的,因此,任意两条信号线的宽度比较的是这两条信号线的直行子部的宽度。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中所述的信号线,例如第一信号线21,仅对信号线的靠近支撑结构3的部分的结构,例如图2、图3A、图4A、图5、图6中所示出的部分,对于信号线的其余部分的结构不做限定。
示例性地,如图3A、图4A所示,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沿支撑结构3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边界设置,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内边界线211a的形状与支撑结构3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的形状相匹配。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A、图4A所示,第一信号线2的直行子部212的内边界线212a和外边界线212b例如为直线,支撑结构3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例如为圆形。支撑结构3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的边界与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内边界线211a相对的部分的形状为圆弧形,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内边界线211a的形状为圆弧形。
采用这样的设计,在保证信号线(例如第一信号线21)的延伸路径避开设置支撑结构的区域,即支撑结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同时,还保证了信号线的宽度,使得信号线的宽度在允许范围内更大,可以理解的是,在信号线的长度及厚度相同的情况下,信号线的宽度越大,信号线的线阻相应减小,使得信号线的功耗更小,更利于降低发光基板的功耗。
例如,如图3A所示,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外边界线211b的形状与该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内边界线211a的形状不同。如图3A中所示的两条第一信号线21,其中,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内边界线211a的形状例如为圆弧形,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外边界线211b的形状例如呈直线、“【”形或“】”形。
当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外边界线211b呈“】”形时,如图3A所示,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宽度d1(例如图3A中示出的尺寸d11或d12)大于或者等于该第一信号线21的直行子部212的宽度d2(例如图3A中示出的尺寸d21)。采用这样的设计,在实现第一信号线21支撑结构3,从而避免出现支撑结构3与信号线(例如第一信号线21)交叠的前提下,增加了第一信号线21靠近支撑结构3的部分(例如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宽度,使得第一信号线21靠近支撑结构3的部分线阻减小,有利于降低信号线2的功耗,进而降低发光基板10的功耗。
又如,如图4A所示,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外边界线211b的形状与该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内边界线211a的形状相同。如图4A所示的两条第一信号线21,其中,左侧的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外边界线211b的形状例如呈圆弧形,该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内边界线211a的形状例如为圆弧形。
采用这样的设计,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各处的宽度相同或大致相同,使得信号线2的整体外观更美观,且圆弧形的边界有利于信号线2和衬底的贴合。使得发光基板中的其余构件意外碰撞到信号线2时,不易将信号线2从衬底上剥离,更利于保证信号线2的信赖性。
可以理解的是,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内边界线211a和外边界线211b的形状可以相同或者不相同,可以根据实际结构选择,不做限定,设置方式更灵活,使得第一信号线21的结构的适用场景更多。
示例性地,相邻的两条信号线的宽度可以相同或者不同,信号线包括的各直行子部和各绕行子部的宽度不完全相同。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A、图4A所示,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在垂直于其延伸方向上的尺寸d1大于或者等于,该第一信号线21的直行子部212在垂直于其延伸方向上的尺寸d2。需要说明的是,这里所述的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延伸方向所指的是,该绕行子部211的内边界线211a的延伸方向。
例如图3A中所示的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内边界线211a为弧形,该绕行子部211的内边界线211a的延伸方向是指,该绕行子部211的内边界线211a上的任意一点的切线的延伸方向。在沿着其内边界线211a上的任一点的切线做垂线,该绕行子部211在沿着该垂线的方向上的尺寸d12为该绕行子部211的宽度。
例如图3A中所示的两条第一信号线21中,两条第一信号线21的直行子部212的宽度d2(例如图3A中示出的尺寸d21和d22)不同。右侧的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宽度d1(例如图3A中示出的尺寸d11和d12)大于或者等于,该第一信号线21的直行子部212的宽度d2(例如图3A中示出的尺寸d21)。
例如图4A中所示的两条第一信号线21中,两条第一信号线21的直行子部212的宽度d2(例如图4A中示出的尺寸d23和d24)不同。左侧的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宽度d1(例如图3A中示出的尺寸d14和d15)大于或者等于,该第一信号线21的直行子部212的宽度d2(例如图3A中示出的尺寸d24)。右侧的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宽度d1(例如图4A中示出的尺寸d16)等于,该第一信号线21的直行子部212的宽度d2(例如图4A中示出的尺寸d25)。
采用这样的设计,在与发光基板的其余结构不产生干涉的情况下,增大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的宽度,进而降低信号线的线阻,使得信号线的功耗降低,从而降低发光基板的功耗。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2、图3A、图6所示,多条信号线2包括至少一条第一信号线21,第一信号线21支撑结构的另一种实施例如下:
第一信号线21包括至少两个直行子部212和至少一个绕行子部211,第一信号线21的各直行子部212和各绕行子部211交替设置。其中,第一信号线21的直行子部212沿第一方向X延伸,且包括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内边界线212a和外边界线212b,第一信号线21的直行子部212的内边界线212a的延伸线S1穿过支撑结构3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
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包括靠近参考线K一侧的内边界线211a和远离参考线K一侧的外边界线211b,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内边界线211a与该第一信号线21的直行子部212的内边界线212a相接,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外边界线211b与该第一信号线21的直行子部212的外边界线212b相接。
沿第二方向Y上,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内边界线211a与参考线K之间的距离的最大值大于该第一信号线21的直行子部212的内边界线212a与参考线K之间的距离,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外边界线211b位于参考线K沿第二方向Y上的一侧,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外边界线211b与支撑结构3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无交叠,且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外边界线211b与该第一信号线21的直行子部212的外边界线212b共线。
例如,参见图3A中左侧的第一信号线21,该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为,去除信号线2与支撑结构3可能存在交叠的部分,从而实现信号线对支撑结构3的。
第一信号线21采用这种设计的有益效果参见前文,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3A、图4A所示,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在垂直于其延伸方向上的尺寸d1小于,该第一信号线21的直行子部212在垂直于其延伸方向上的尺寸d2。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在垂直于其延伸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或者等于100μm。
图3A中所示的两条第一信号线21中,两条第一信号线21的直行子部212的宽度d2(例如图3A中示出的尺寸d21和d22)不同。左侧的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宽度d1(例如图3A中示出的尺寸d13)小于,该第一信号线21的直行子部212的宽度d2(例如图3A中示出的尺寸d22)。
在保证信号线的最小宽度d1(例如图3A中示出的尺寸d13)满足线阻要求的情况下,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的外边界线例如和与该绕行子部相接的直行子部的外边界线共线,采用这样的设计,信号线的整体的延伸路径不改变,仅在靠近支撑结构的部分去除掉可能会与支撑结构会产生交叠的部分。
在这种情况下,信号线的多个子部(直行子部和绕行子部)的外边界线共线,信号线的多个直行子部的宽度相同,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的宽度小于直行子部的宽度,且绕行子部的最小宽度满足信号线的线阻要求。可以理解的是,信号线例如采用如图3A中左侧的第一信号线21的结构,适用于宽度较宽的信号线,且绕行子部的最小宽度(例如图3A中示出的尺寸d13)大于或者等于100μm。
示例性地,如图2、图3A、图4A、图5、图6所示,多条信号线2包括至少两条第一信号线21,支撑结构3被相邻的两条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包围。
示例性地,如图2、图4A、图5、图6所示,多条信号线2包括至少一条第二信号线22,第二信号线22至少与一条第一信号线21相邻。第二信号线22包括至少两个直行子部222和至少一个绕行子部221,第二信号线22的各直行子部222和各绕行子部221交替设置。其中,第二信号线22的直行子部222沿第一方向X延伸,第二信号线22相较于与其相邻的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远离支撑结构3。
多条信号线2中的任意两条信号线2沿第二方向Y上的间距小于,支撑结构3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沿第二方向Y上的最大尺寸;与支撑结构3相邻的信号线2在沿第二方向Y上的尺寸小于,支撑结构3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沿第二方向Y上的最大尺寸。可以理解的是,在这种情况下,每个支撑结构3至少会与两条信号线2相邻。
这里以与支撑结构相邻的信号线不包括绕行子部时会与支撑结构3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的情况进行说明。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A所示,支撑结构3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与两条信号线2相邻,这时,与该支撑结构3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相邻的两条信号线2均为第一信号线21。这两条第一信号线21例如位于参考线K的两侧,例如其中一条第一信号线21位于第一子区域BN1远离第二子区域BN2的一侧,相应地,另一条第一信号线21位于第二子区域BN2远离第一子区域BN1的一侧。
位于第一子区域BN1远离第二子区域BN2的一侧的一条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沿着第一子区域BN1的边界绕行,位于第二子区域BN2远离第一子区域BN1的一侧的另一条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沿着第二子区域BN2的边界绕行。这两条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将支撑结构3包围。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A、图5所示,支撑结构3与三条信号线2相邻。这三条信号线2中,中间的信号线2为第一信号线21,中间的第一信号线21的直行子部212的对称轴G例如与参考线K共线,这三条信号线2包括两条第一信号线21和一条第二信号线22,这两条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将支撑结构3包围。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A所示,这三条信号线2中,位于中间位置的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自第二子区域BN2远离第一子区域BN1的一侧绕行,位于左侧的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自第一子区域BN1远离第二子区域BN2的一侧绕行,这两条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将支撑结构3围其中。第二信号线22的绕行子部221沿着位于中间位置的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边界设置,第二信号线22的绕行子部221将与其相邻的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包围。
当存在三条信号线2与支撑结构3相邻时,这三条信号线2中任意相邻的两条信号线2为第一信号线21,这两条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将支撑结构3包围,另一条为第二信号线22。以下对第二信号线的具体结构进行介绍。
示例性地,如图4A、图5所示,第二信号线22的绕行子部221沿与其相邻的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边界设置。第二信号线22的直行子部222包括沿第一方向X延伸的内边界线222a和外边界线222b。第二信号线22的绕行子部221包括靠近与其相邻的第一信号线21的一侧的内边界线221a和远离与其相邻的第一信号线21的一侧的外边界线221b。
第二信号线22的绕行子部221的内边界线221a与该第二信号线22的直行子部222的内边界线222a相接,第二信号线22的绕行子部221的外边界线221b与该第二信号线22的直行子部222的外边界线222b相接。第二信号线22的绕行子部221的内边界线221a的形状和与其相邻的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外边界线211b的形状相同。
对于第二信号线22的绕行子部221的内边界线221a和与其相邻的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外边界线211b的对应关系及有益效果,参见前文对于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内边界线211a与支撑结构3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线的关系,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示例中,如图4A所示,第二信号线22的绕行子部221的外边界线221b的形状与该第二信号线22的绕行子部221的内边界线221a的形状不同。
在另一些示例中,如图5所示,第二信号线22的绕行子部221的外边界线221b的形状与该第二信号线22的绕行子部221的内边界线221a的形状相同。
对于第二信号线22的绕行子部221的内边界线221a和内边界线221b的对应关系及有益效果,参见前文对于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内边界线211a与外边界线211b的关系,此处不再赘述。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A、图5所示,第二信号线22的绕行子部221在垂直于其延伸方向上的尺寸d1(例如图4A中示出的尺寸d17和d18,以及图5中示出的尺寸d19)大于或者等于,该第二信号线22的直行子部222在垂直于其延伸方向上的尺寸d2(例如图4A中示出的尺寸d23,以及图5中示出的尺寸d25)。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二信号线22的绕行子部221在垂直于其延伸方向上的尺寸d1(例如图6中示出的尺寸d20)小于,该第二信号线22的直行子部222在垂直于其延伸方向上的尺寸d2(例如图6中示出的尺寸d26)。
第二信号线22的设置方式及有益效果参见前文对于第一信号线21和第二信号线22的描述,此处不再赘述。
示例性地,如图3A、图3B、图4A、图4B所示,第一信号线21远离支撑结构3一侧设置有至少一条第二信号线22。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A、图4A所示,第一信号线21远离支撑结构3一侧设置有一条第二信号线22。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B、图4B所示,第一信号线21远离支撑结构3一侧设置有多条第二信号线22。
示例性地,如图2所示,多条信号线2沿第二方向Y并列排布,且每条信号线2大致沿第一方向X延伸,相邻的两条信号线2沿第二方向Y上具有间距。多条信号线中的任意两条信号线之间的间距相同,或者,多条信号线中的任意两条信号线之间的间距不完全相同。
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类信号线包括直行子部和绕行子部,第二类信号线包括多个直行子部,这里所述的相邻两条信号线之间的间距是指信号线的直行子部之间的间距。此处以第一类信号线所包括的多个直行子部和第二类信号线所包括的多个直行子部的延伸方向相同为例进行说明。当信号线为第一类信号线,与该第一类信号线相邻的另一条信号线也为第一类信号线时,这两条信号线之间的间距所指的是这两条第一类信号线的直行子部之间的间距。当信号线为第一类信号线,与该第一类信号线相邻的另一条信号线为第二类信号线时,这两信号线之间的间距是指,第一类信号线的直行子部与第二类信号线之间的间距。
如图3A所示,支撑结构3在衬底上的正投影沿第二方向Y上的最大尺寸例如为2t1,支撑结构3在衬底上的正投影沿第二方向Y上的最大尺寸的二分之一为t1。以下讨论的多条信号线中的任意两条信号线位于一个支撑结构同一侧的情况。
多条信号线中的任意两条信号线之间的间距h1(例如图4B中示出的尺寸h11和h12)大于零且小于t1。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B所示,当这两条信号线2中的一条信号线2为第一信号线21时,那么另一条信号线2为第二信号线22。相应地,当这两条信号线2中的一条信号线2为第二信号线22时,那么,另外一条信号线2为第一信号线21或者第二信号线22。这是由于若两条信号线之间的间距过小,例如小于t1,那么其中一条信号线(称为第一条信号线)为第一类信号线时,另一条信号线(称为第二条信号线)必然也为第一类信号线,否则第一条信号线的绕行子部会和第二条信号线相互交叠。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A、图3B所示,当多条信号线2中的任意两条信号线2之间的间距h1(例如图3A、图3B中示出的尺寸h13)大于t1时,若其中一条信号线2为第一信号线21,另一条信号线有可能为第一类信号线或第二类信号线23,具体判断如下:如图3A所示,若第一信号线21的直行子部212与另一条信号线2之间的间距h13大于,该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的外边界211b与该第一信号线21的直行子部212的外边界线212b的延长线S3之间的最大距离(例如图3A中示出的尺寸h2)时,另一条信号线2为第二类信号线23,也就是说,间距h13足够大到使得另一条信号线避开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使二者不会交叠;否则,如图3B所示,另一条信号线为第二信号线22。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如图4A、图4B所示,当多条信号线2中的任意两条信号线2之间的间距h1(例如图4A、图4B中示出的尺寸h14)大于t1时,若其中一条信号线2为第二信号线22,另一条信号线有可能为第二信号线22或第二类信号线23,具体判断如下:如图4A所示,若第二信号线22的直行子部222与另一条信号线2之间的间距h14大于,该第二信号线22的绕行子部221的外边界线221b与第二信号线22的直行子部222的外边界线222b的延长线S4之间的最大距离(例如图4A中示出的尺寸h3)时,另一条信号线为第二类信号线23,也就是说,间距h14足够大到使得另一条信号线避开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使二者不会交叠;或者,如图4B所示,第二信号线22的直行子部222与另一条信号线2之间的间距h1(例如图4B中示出的尺寸h12)小于,该第二信号线22的绕行子部221的外边界线221b与第二信号线22的直行子部222的外边界线222b的延长线S4之间的最大距离(例如图4A中示出的尺寸h3),这时,另一条信号线也为第二信号线22。
示例性地,如图7A、图7B、图8、图9所示,发光基板10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多条信号线2远离衬底1的第一表面1a一侧的绝缘层5,绝缘层5包覆所述多条信号线2。绝缘层5位于多条信号线2与支撑结构3之间,绝缘层5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与支撑结构3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
如图8、图9所示,在沿垂直于衬底1的第一表面1a的方向上,绝缘层5位于支撑结构3与衬底1之间的部分的表面与衬底1的第一表面1a之间的距离e1,小于绝缘层5覆盖所述多条信号线2的部分的表面与衬底1的第一表面1a之间的距离e2。
如图8、图9所示,绝缘层5的除位于支撑结构3与衬底1之间的部分以及覆盖所述多条信号线2的部分之外的其余部分的表面与衬底1之间的距离e3与,绝缘层5位于支撑结构3与衬底1之间的部分的表面与衬底1的第一表面1a之间的距离e1相同或大致相同。
在一些实施例中,与支撑结构3相邻的两条信号线2将支撑结构3包围。例如,参见图2至图9,相邻的两条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将支撑结构3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包围。如图8、图9所示,由于距离e1小于距离e2,这样在支撑结构3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所对应的区域内形成了凹槽,支撑结构3的底部设置于该凹槽内。
可以理解的是,由于支撑结构3与信号线2无交叠,同时,与支撑结构3相邻的两条信号线(例如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将支撑结构3包围,因此,支撑结构3的设置区域的膜层厚度(例如支撑结构与衬底之间的部分的膜层的厚度,例如图8、图9中示出的尺寸e1)小于,与该支撑结构3相邻的部分的膜层厚度(例如图8、图9中示出的尺寸e2)。
这样,在将支撑结构3设置于衬底1上时,将支撑结构3设置于凹槽内即可,采用这样的设计,更便于支撑结构3的定位。同时,由于绝缘层5覆盖信号线2的部分的表面与衬底1之间的距离以及位于衬底1与支撑结构3相对的部分的表面与衬底1之间的距离不同,因此,在设置支撑结构3时,支撑结构3的一端设置于前述凹槽内,使得支撑结构3不会设置于信号线2的一侧,从而避免出现支撑结构3与信号线2存在交叠的情况。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图9所示,绝缘层5的除位于支撑结构3与衬底1之间的部分以及覆盖所述多条信号线2的部分之外的其余部分的表面与衬底1之间的距离e3小于或者等于,绝缘层5覆盖所述多条信号线2的部分的表面与衬底1的第一表面1a之间的距离e2。
示例性地,如图7A、图7B、图8、图9、图10所示,支撑结构3远离衬底1的一端的端部与衬底1的第一表面1a之间的距离e4大于发光器件层4远离衬底1的一侧表面与衬底1的第一表面1a之间的距离e5。
如图8、图9、图10所示,使得将发光基板10应用于背光模组100中时,通过支撑结构3,从而保证器件层4与光学膜片组20之间能够保证设定距离,使得器件层4包括的多个发光器件41能够获得设定的混光距离,从而消除灯影。
示例性地,如图2、图7A、图7B、图8、图9、图10所示,发光基板10的器件层4包括多个发光器件41和多个发光驱动电路。所述多个发光驱动电路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多个发光器件41发光。
每个发光驱动电路驱动控制一个、两个或多个发光器件41发光。例如,每个发光驱动电路驱动控制两个发光器件41、三个发光器件41、四个发光器件41或六个发光器件41,在此不做限定。同一个发光驱动电路控制的至少两个发光器件41通过串联方式相互连接。驱动电路例如是微型集成电路,或者是多个薄膜晶体管相互连接构成的像素电路。
在一些实施例中,发光基板还包括其他元件,例如包括传感芯片,传感芯片例如可以是光敏传感器芯片、热敏传感器芯片等。
在一些示例中,器件层4中的发光驱动电路的引脚与信号线2电连接,或者,发光器件41的引脚与信号线2(例如VLED线)电连接。
示例性地,发光器件41包括但不限于Mini LED、Mirco LED(Micro Light-Emitting Diode,微型发光二极管)可以加上。
由于Mini LED和Mirco LED的晶粒尺寸更小,可极大的缩短相邻的LED灯珠间的混光距离,使得发光基板具有区域亮度可调、高显色性、高对比度等优点。还可以使得发光基板更加轻薄化、更省电,进而使得包括Mini LED或Mirco LED的发光基板的应用更加灵活。此外,相比于OLED(Organic Light Emitting Diode,有机发光二极管)来说,包括Mini LED或Mirco LED的发光基板的成本更低、寿命更长,烧屏的风险较小。
示例性地,衬底1为柔性衬底。衬底1例如为PI基膜、FR4类型PCB、柔性PCB或者金属芯印刷电路板(Metal Core PCB)或MCCL(Metal Copper Clade Laminition,金属覆铜层压板)中的任一种。
示例性地,衬底1为刚性衬底。衬底1例如为玻璃、石英、塑料、氮化硅、氮化铝或者氧化铝的陶瓷材料,金属或者金属化合物。
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对于衬底1的材料仅作为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的举例说明,衬底1包括但不限于上述示例。
支撑结构3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所覆盖的区域为支撑区BN,即支撑区BN为支撑结构3的目标设置区域。
在一些实施例中,衬底1例如为玻璃衬底,在这种情况下,在衬底1表面打孔会影响玻璃衬底强度,导致玻璃衬底强度降低,容易出现裂纹等不良,这时,支撑结构3通过粘接结构设置于衬底1的第一表面1a一侧。例如,支撑结构3的一端通过粘合胶固定于衬底1的第一表面1a一侧。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衬底1例如为PI基膜,由于PI基膜厚度薄,且在PI基膜上打孔会影响其性能,因此,对于PI基膜的衬底1支撑结构3也是通过粘接结构设置于衬底1的第一表面1a一侧。
例如,粘接结构7为胶水、双面胶、热熔胶等粘接剂,可以理解的是,粘接结构7只要能够实现支撑结构3的固定即可,此处仅作为对可能的实施方式的举例说明,不作为对粘接结构7的限定。
进一步地,粘接结构7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和,与该粘接结构7对应的支撑结构3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重叠或大致重叠。可以理解的是,当粘接结构7例如为热熔胶时,如图7C、图8所示,先在支撑结构3的目标设置区域内设置热熔胶,接着,将支撑结构3设置于热熔胶远离衬底1的一侧,热熔胶受压会产生形变,其在如图7C中所示的Z方向上的尺寸减小,同时,在Y方向上的尺寸增大,如图8所示,热熔胶在Y方向上的尺寸例如略大于支撑结构3靠近热熔胶的一端在Y方向上的尺寸,但是热熔胶不会与信号线交叠。
如图2、图7A、图7B、图7C、图8、图9、图11、图12所示,在设置支撑结构3时,先在支撑结构3的目标设置区域内设置粘接结构7,再将支撑结构3放置于粘接结构7远离衬底1的一侧,使得支撑结构3通过粘接结构7设置于设定区域(即支撑结构3的目标设置区域)内。
粘接结构7例如为热熔胶,热熔胶在室温下(例如室内温度小于或者等于30℃)呈固态,当热熔胶的温度保持在一定范围(例如65℃~135℃)时,热熔胶具备一定的流动性。在设置支撑结构3时,先将加热后的具备一定流动性的热熔胶设置于设定区域内,可以理解的是,为保证支撑结构3的位置的有效固定,在将支撑结构3设置于热熔胶远离衬底1的一侧时,热熔胶的量需保持在一定范围内,以及将支撑结构3向着靠近衬底1的方向按压以使得热熔胶与支撑结构3的贴合更加紧密。热熔胶的量太少会导致支撑结构3粘合不稳,热熔胶的量太多则会使得支撑结构3与衬底1之间的热熔胶受到来自支撑结构3的压力时,出现热熔胶溢出设定区域外的问题。
当支撑结构3设置在热熔胶远离衬底1的一侧后,在室温下,热熔胶的温度逐渐降低,直至热熔胶固化,从而实现支撑结构3的固定。
可以理解的是,当存在热熔胶溢出设定区域外的情况时,溢出设定区域外的热熔胶固化后暴露在外,这里所述的暴露在外是指,溢出设定区域外的热熔胶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支撑结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即支撑结构3与热熔胶存在部分交叠。可以理解的是,溢出设定区域外的热熔胶为设计外的结构,其存在使得发光基板的表面结构出现非预期结构,导致发光基板的产品外观不良。
同时,一般情况下热熔胶为透明色,但当热熔胶溢出设定区域外时,溢出设定区域外的热熔胶与发光器件41之间的距离相较于设定距离减小,发光器件41工作时产生的热量会导致热熔胶受热变色,例如热熔胶受热使得其颜色变黄,黄色相较于白色,对光的反射率降低,使得器件层4的发光效率相较于设定值降低,导致发光基板的光学不良。
在一些实施例中,参见图3A至图6,将与支撑结构3相邻的信号线2设置为第一类信号线,所述第一类信号线例如为第一信号线21,参见图8、图9、图11、图12,e1<e2,支撑结构3的底部设置于相邻两条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形成的凹槽内。可以理解的是,采用这样的设计,在设置支撑结构3时,热熔胶在受到来自支撑结构3的压力,产生溢出设定区域外的倾向时,会被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阻挡,使得热熔胶能够保证处于相邻的两条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包围形成的区域内,从而避免了热熔胶溢出设定区域外的情况,实现发光基板的产品外观不良以及光学不良的规避。
如图8、图9、图11、图12所示,与支撑结构3相邻的两条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将支撑结构3包围,并在支撑结构3的设置区域内形成一凹槽。当在相邻的两条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形成的凹槽内设置支撑结构3时,相较于直线状的信号线只能从垂直于该信号线的延伸方向的方向上阻挡热熔胶的溢出,在沿该信号线的延伸方向上,溢出的热熔胶不会受到阻挡,会导致热熔胶溢出范围较大的情况,如图3A、图4A、图5、图6所示,第一信号线21的绕行子部211能够全方位的阻挡热熔胶的溢出,有效避免热熔胶溢出设定区域外。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1所示,衬底1例如为金属衬底或塑料衬底,在这种情况下,在衬底1表面打孔,衬底表面不易出现裂纹等不良,这时,支撑区BN内设置有盲孔K1,支撑结构3的一端设置于盲孔K1内。
在又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2所示,衬底1例如为金属衬底或塑料衬底,在这种情况下,在衬底1表面打孔,衬底表面不易出现裂纹等不良,这时,支撑区BN内设置有沿垂直于衬底1的第一表面1a的方向贯穿衬底1的通孔K2,支撑结构3的一端设置于通孔K2中。
可以理解的是,不论衬底采刚性材料或者柔性材料,不论衬底采用打孔设计(例如图11、图12中示出的设置盲孔K1或者通孔K2)连接支撑结构3,都适用于第一类信号线(例如图2至图6中示出的第一信号线21和/或第二信号线22)的设置结构及方式。
示例性地,如图2至图6所示,支撑区BN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的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或多边形。
如图10所示,发光基板10应用至内光模组100中时,支撑结构3的一端连接于衬底1的第一表面1a一侧,支撑结构3的另一端与光学膜片组20相抵。支撑结构3被配置为使器件层4与光学膜片组20之间具备设定距离,使得器件层4包括的多个发光器件41能够获得设定的混光距离,从而消除灯影,保证背光模组100的混光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支撑结构3为柱状,用于支撑背光模组100中的光学膜片组20,使得光学膜片组20和器件层4之间保持设定距离。
进一步地,如图10所示,支撑结构3可以为一端大一端小的棱柱或棱锥,且支撑结构3较大的一端设置于靠近衬底1的一侧。相较于采用柱状的棱柱或圆柱形的支撑结构,采用这样的设计能够减小支撑结构对器件层4发出光线的遮挡,从而使得支撑结构3在保证背光模组100具备设定的混光距离的同时,不会对发光基板10的出光效果造成不良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这里仅作为对支撑结构的一种可能的实施方式的举例,不作为对支撑结构的限定。
示例性地,如图10所示,支撑结构3的颜色包括但不限于白色。
白色具有良好的反光性能,使得器件层4发出的光线,即使被支撑结构3遮挡,但被遮挡的光线会反射再次射出,从而降低支撑结构3对器件层4出光效果的影响。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支撑结构3例如采用玻璃、透明塑料等材料,支撑结构3具备良好的透光性,使得器件层4中的发光器件41发出的光不会被支撑结构3遮挡,从而具备较高的出光率,提高发光基板10的发光效果。
示例性地,绝缘层5远离衬底1的一侧设置有反射层6,器件层4设置于反射层6远离衬底1的一侧。
在一些实施例中,反射层例如为白油层。
反射层6包括多个边界,衬底1的第一表面1a包括多个边界,如图2纸图10所示,反射层6的至少部分边界与衬底1的至少部分边界重合。即,反射层6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的最外侧的边界与衬底的表面重合或大致重合。
在一些实施例中,所述多条信号线2包括的第一信号线21和第二信号线22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与,器件层4包括的多个发光器件41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无交叠。
例如,所述多条信号线2包括的第一信号线21和第二信号线22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与器件层4包括的多个发光器件41在衬底1上的正投影之间没有重合的部分。也就是说,所述多条信号线2包括的第一信号线21和第二信号线22与,器件层4包括的多个发光器件41没有相互覆盖的部分。
示例性地,如图7A、图7B、图8、图9、图10、图11、图12所示,器件层4还包括保护结构42,所述保护结构42为层状结构,将多个发光器件41包覆其中。可以理解的是,保护结构42为透明材料,例如透明硅胶。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保护结构42环绕支撑结构3靠近衬底1的部分。
保护结构42能够对多个发光器件41进行保护,避免多个发光器件41在形成发光器件41之后的工艺制程中受到损坏。
可以理解的是,采用这样的设计,需要先将支撑结构3设置于支撑区BN内,接着,再设置保护结构42,这样,保护结构42在起到多个发光器件41的同时,还可以对支撑结构3的位置进行限定,避免支撑结构3的位置移动造成与发光基板10的其余结构造成干涉的情况。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10、图11、图12所示,保护结构42包括多个开口K3,支撑结构3穿过开口K3暴露在保护结构42外,且支撑结构3与保护结构42无接触。
采用这样的设计,保护结构42包括的多个开口K3增加了保护结构42的表面积,更有利于器件层4的散热,有利于提高发光器件41的适用寿命。
可以理解是,在一些实施例中,保护结构还可以是分立结构,将多个发光器件分别独立地包覆和保护。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背光模组100。如图7A、图7B、图10所示,背光模组100包括上述任一实施例所提供的发光基板10、设置于发光基板10的器件层4远离衬底1的一侧的光学膜片组20。
其中,衬底1的器件层4与光学膜片组20之间具有设定距离e4,发光基板10的支撑结构3远离衬底1的一端与光学膜片组20相抵。
背光模组100的有益效果与前述发光基板10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模组1000。如图10所示,显示模组1000包括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背光模组100和显示面板200。显示面板200设置于光学膜片组20远离发光基板10的一侧。
显示模组1000的有益效果与前述发光基板10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本公开的一些实施例还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10000。如图13所示,显示装置10000包括上述实施例所提供的显示模组1000。
该显示装置10000可以是显示不论运动的(例如,视频)、固定的(例如,静止图像)、文字的或是图像的任何装置。更明确地说,预期所述实施例可实施在多种电子装置中或与多种电子装置关联,所述多种电子装置例如(但不限于)移动电话、无线装置、个人数据助理(PDA)、手持式或便携式计算机、GPS接收器/导航器、相机、MP4视频播放器、摄像机、游戏控制台、手表、时钟、计算器、电视监视器、平板显示器、计算机监视器、汽车显示器(例如,里程表显示器等)、导航仪、座舱控制器和/或显示器、相机视图的显示器(例如,车辆中后视相机的显示器)、电子相片、电子广告牌或指示牌、投影仪、建筑结构、包装和美学结构(例如,对于一件珠宝的图像的显示器)等。
示例性地,上述显示装置10000还可以包括框架以及其他电子配件等。其中,显示面板200例如可以设置在该框架内。
显示装置10000的有益效果与前述发光基板10相同,此处不再赘述。
以上所述,仅为本公开的具体实施方式,但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并不局限于此,任何熟悉本技术领域的技术人员在本公开揭露的技术范围内,想到变化或替换,都应涵盖在本公开的保护范围之内。因此,本公开的保护范围应以所述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为准。

Claims (20)

1.一种发光基板,其特征在于,包括:
衬底,包括第一表面;
多条信号线,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
至少一个支撑结构,设置于所述第一表面;
器件层,设置于所述多条信号线远离所述第一表面的一侧;
其中,所述多条信号线中的任意一条信号线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至少一个所述支撑结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重合面积与,所述支撑结构在衬底上的正投影的面积之比大于或者等于零,且小于0.1。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信号线包括至少一条第一信号线,所述第一信号线包括至少两个直行子部和至少一个绕行子部,所述第一信号线的各直行子部和各绕行子部交替设置;
其中,所述支撑结构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被沿第一方向延伸的参考线分为第一子区域和第二子区域,所述第一子区域在沿第二方向上的尺寸的最大值与所述第二子区域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的最大值相等;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直行子部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内边界线和外边界线,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直行子部的内边界线的延伸线穿过与其相邻的支撑结构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发光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包括靠近所述参考线一侧的内边界线和远离所述参考线一侧的外边界线,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的内边界线与该第一信号线的直行子部的内边界线相接,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的外边界线与该第一信号线的直行子部的外边界线相接;
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的内边界线与所述参考线之间的距离的最大值大于该第一信号线的直行子部的内边界线与所述参考线之间的距离;
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的外边界线位于所述支撑结构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一侧,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的外边界线与所述支撑结构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无交叠,且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的外边界线与所述参考线之间的距离大于该第一信号线的直行子部的外边界线与所述参考线之间的距离。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发光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位于所述支撑结构的一侧;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的两端分别与一个直行子部直接连接;
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直行子部的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对称轴位于所述参考线的一侧,该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与所述对称轴位于所述参考线的同一侧;
或者,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直行子部的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对称轴与所述参考线重合,该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位于所述参考线的任一侧。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发光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在垂直于其延伸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或者等于,该第一信号线的直行子部在垂直于其延伸方向上的尺寸。
6.根据权利要求3~5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信号线包括至少一条第二信号线,所述第二信号线至少与一条所述第一信号线相邻;
所述第二信号线包括至少两个直行子部和至少一个绕行子部,所述第二信号线的各直行子部和各绕行子部交替设置;
其中,所述第二信号线的直行子部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所述第二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相较于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更远离所述支撑结构。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发光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号线的绕行子部沿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的边界设置;
所述第二信号线的直行子部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内边界线和外边界线;
所述第二信号线的绕行子部包括:靠近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一信号线的一侧的内边界线和远离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一信号线的一侧的外边界线;所述第二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的内边界线与该第二信号线的直行子部的内边界线相接,所述第二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的外边界线与该第二信号线的直行子部的外边界线相接;
所述第二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的内边界线的形状和与其相邻的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的外边界线的形状相同。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发光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信号线的绕行子部在垂直于其延伸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或者等于,该第二信号线的直行子部在垂直于其延伸方向上的尺寸。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发光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信号线包括至少一条第一信号线,所述第一信号线包括至少两个直行子部和至少一个绕行子部,所述第一信号线的各直行子部和各绕行子部交替设置;
其中,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直行子部沿第一方向延伸,且包括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内边界线和外边界线,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直行子部的内边界线的延伸线穿过与其相邻的支撑结构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所述支撑结构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被沿所述第一方向延伸的参考线分为第一子区域和第二子区域,所述第一子区域在沿第二方向上的尺寸的最大值与所述第二子区域在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尺寸的最大值相等;所述第一方向与所述第二方向垂直;
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包括靠近所述参考线一侧的内边界线和远离所述参考线一侧的外边界线,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的内边界线与该第一信号线的直行子部的内边界线相接,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的外边界线与该第一信号线的直行子部的外边界线相接;
所述支撑结构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所覆盖的区域为支撑区;沿所述第二方向上,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的内边界线与所述参考线之间的距离的最大值大于该第一信号线的直行子部的内边界线与所述参考线之间的距离更远离所述支撑区,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的外边界线位于所述支撑结构沿所述第二方向上的一侧,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的外边界线与所述支撑结构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无交叠,且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的外边界线与该第一信号线的直行子部的外边界线共线。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发光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在垂直于其延伸方向上的尺寸小于,该第一信号线的直行子部在垂直于其延伸方向上的尺寸;
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在垂直于其延伸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或者等于100μm。
11.根据权利要求3~5、9、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基板,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沿所述支撑结构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边界设置;
所述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的内边界线的形状与所述支撑结构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边界的形状相匹配。
12.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发光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多条信号线包括至少两条第一信号线,所述支撑结构被与其相邻的两条第一信号线的绕行子部包围。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发光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发光基板还包括设置于所述多条信号线远离所述第一表面一侧的绝缘层,所述绝缘层包覆所述多条信号线;
所述绝缘层位于所述多条信号线与所述支撑结构之间,所述绝缘层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支撑结构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存在交叠;
在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上,所述绝缘层位于所述支撑结构与所述衬底之间的部分的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的距离,小于所述绝缘层覆盖所述多条信号线的部分的表面与所述第一表面之间的距离。
14.根据权利要求13中所述的发光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所覆盖的区域为支撑区;
所述支撑区内设置有粘合胶,所述支撑结构的一端通过所述粘合胶固定于所述支撑区内;或者,
所述支撑区内设置有盲孔,所述支撑结构的一端设置于所述盲孔内;或者,
所述支撑区内设置有沿垂直于所述第一表面的方向贯穿所述衬底的通孔,所述支撑结构的一端设置于所述通孔中。
15.根据权利要求1~5、9、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的颜色包括白色。
16.根据权利要求1~5、9、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结构在所述衬底上的正投影的形状包括圆形、椭圆形、多边形。
17.根据权利要求1~5、9、10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基板,其特征在于,所述器件层包括多个发光器件和多个驱动电路;所述多个驱动电路被配置为驱动所述多个发光器件发光。
18.一种背光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17中任一项所述的发光基板;
设置于所述器件层远离所述基板的一侧的光学膜片组;其中,所述器件层与所述光学膜片组之间具有设定距离;
所述支撑结构远离所述基板的一端与所述光学膜片组相抵。
19.一种显示模组,其特征在于,包括: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背光模组;
显示面板,设置于所述光学膜片组远离所述发光基板的一侧。
20.一种显示装置,其特征在于,包括: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显示模组。
CN202211437806.8A 2022-11-15 2022-11-15 发光基板、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8050929A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37806.8A CN118050929A (zh) 2022-11-15 2022-11-15 发光基板、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PCT/CN2023/118021 WO2024103933A1 (zh) 2022-11-15 2023-09-11 发光基板、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211437806.8A CN118050929A (zh) 2022-11-15 2022-11-15 发光基板、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8050929A true CN118050929A (zh) 2024-05-17

Family

ID=9104711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437806.8A Pending CN118050929A (zh) 2022-11-15 2022-11-15 发光基板、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8050929A (zh)
WO (1) WO202410393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2004233828A (ja) * 2003-01-31 2004-08-19 Sanyo Electric Co Ltd 液晶表示装置
WO2011013455A1 (ja) * 2009-07-29 2011-02-03 シャープ株式会社 照明装置、表示装置、及びテレビ受信装置
CN104712969B (zh) * 2015-03-04 2017-06-16 青岛海信电器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直下式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KR102417795B1 (ko) * 2015-08-26 2022-07-05 엘지디스플레이 주식회사 백라이트용 서포트 구조물,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광원 모듈과 백라이트 유닛 및 액정 표시 장치
CN115274618A (zh) * 2021-04-30 2022-11-01 合肥京东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发光基板及显示装置
CN217691209U (zh) * 2022-05-16 2022-10-28 合肥京东方瑞晟科技有限公司 发光基板、背光模组及显示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103933A1 (zh) 2024-05-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8828841B (zh) Led背光装置及led显示装置
TWI495409B (zh) 驅動印刷電路板及含有該印刷電路板的液晶顯示裝置
US8039753B2 (en) Flexible printed circuit board
JP3996535B2 (ja) 液晶表示装置
JP4306590B2 (ja) 電気光学装置及び電子機器
WO2023065488A1 (zh) 一种显示模组及无缝拼接显示装置
US11942485B2 (en) Substrate having dual edge connection lin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WO2021062630A1 (zh) 背板以及玻璃基线路板
CN116819839A (zh) 电子装置
US20230326421A1 (en) Light-emitting assembly
US20240339459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preparation method therefor
TWI663452B (zh) 液晶顯示裝置與發光二極體組件
CN113570966A (zh) 一种显示装置及拼接屏
JP7148310B2 (ja) フレキシブル基板及び表示装置
WO2024114112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JP2006119321A (ja) 電気回路間の導通接続構造
JP2006210809A (ja) 配線基板および実装構造体、電気光学装置および電子機器
CN118050929A (zh) 发光基板、背光模组、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US11109487B2 (en) Electronic device
CN102170753A (zh) 一种线路板引脚结构
KR20170133040A (ko) 연성회로기판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WO2024031563A1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拼接显示装置
KR102559170B1 (ko) 인쇄회로기판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표시장치
JP2007219300A (ja) 表示装置
TWI837052B (zh) 拼接顯示器及其製造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