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916959A - 层叠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层叠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916959A
CN117916959A CN202280060218.9A CN202280060218A CN117916959A CN 117916959 A CN117916959 A CN 117916959A CN 202280060218 A CN202280060218 A CN 202280060218A CN 117916959 A CN117916959 A CN 11791695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locking piece
elastic locking
elastic
guid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60218.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宫村哲矢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91695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91695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14Bases; Cases composed as a modular blocks or assembly, i.e. composed of co-operating parts provided with contact members or holding contact members between them

Abstract

实现层叠方向上的小型化。层叠连接器具备扁平形状的第1壳体(11)和为扁平形状且层叠于第1壳体(11)的第2壳体(30),第1壳体(11)具有能弹性变形的第1弹性锁定片(19)和不能弹性变形的第1锁定部(17),第1弹性锁定片(19)向与两壳体(11、30)的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呈悬臂状延伸,第2壳体(30)具有能弹性变形的第2弹性锁定片(36)和不能弹性变形的第2锁定部(39),第2弹性锁定片(36)向与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呈悬臂状延伸,通过第1弹性锁定片(19)和第2锁定部(39)的卡止或者第2弹性锁定片(36)和第1锁定部(17)的卡止,第1壳体(11)和第2壳体(30)保持为层叠状态。

Description

层叠连接器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层叠连接器。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将两个板状壳体层叠而构成的层叠连接器。通过使形成于一方板状壳体的能弹性变形的卡合片和另一方板状壳体的凸部卡合,从而两板状壳体保持为层叠状态。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846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卡合片是呈悬臂状延伸的形状。为了防止卡合片的弹性变形时的破损,需要在某种程度上确保卡合片的延伸尺寸。卡合片的延伸方向是与两板状壳体的层叠方向相同的方向,因此专利文献1的层叠连接器难以实现层叠方向上的小型化。
本公开的层叠连接器是基于上述那样的情况而完成的,以实现层叠方向上的小型化为目的。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公开的层叠连接器具备:
扁平形状的第1壳体;和
为扁平形状且层叠于所述第1壳体的第2壳体,
所述第1壳体具有能弹性变形的第1弹性锁定片和不能弹性变形的第1锁定部,所述第1弹性锁定片向与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的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呈悬臂状延伸,
所述第2壳体具有能弹性变形的第2弹性锁定片和不能弹性变形的第2锁定部,所述第2弹性锁定片向与所述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呈悬臂状延伸,
通过所述第1弹性锁定片和所述第2锁定部的卡止或者所述第2弹性锁定片和所述第1锁定部的卡止,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保持为层叠状态。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实现层叠方向上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从斜左上前方观看实施例1的层叠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从斜右上前方观看分解状态的层叠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3是从斜左下前方观看第2盖的立体图。
图4是从斜右上前方观看第1壳体的立体图。
图5是从斜左下前方观看第1壳体的立体图。
图6是从斜右上前方观看第2壳体的立体图。
图7是从斜左下前方观看第2壳体的立体图。
图8是从斜右上前方观看端子零件的立体图。
图9是从斜左下前方观看端子零件的立体图。
图10是从斜右上前方观看在第1壳体装配有端子零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1是从斜右上前方观看在第2壳体装配有端子零件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2是从斜右上前方观看第1壳体和第2壳体的组装中途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3是从斜右上前方观看将第1壳体和第2壳体组装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14是将第1壳体和第2壳体组装的状态的主视剖视图。
图15是图14的A-A线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层叠连接器,
(1)具备:扁平形状的第1壳体;和为扁平形状且层叠于所述第1壳体的第2壳体,所述第1壳体具有能弹性变形的第1弹性锁定片和不能弹性变形的第1锁定部,所述第1弹性锁定片向与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的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呈悬臂状延伸,所述第2壳体具有能弹性变形的第2弹性锁定片和不能弹性变形的第2锁定部,所述第2弹性锁定片向与所述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呈悬臂状延伸,通过所述第1弹性锁定片和所述第2锁定部的卡止或者所述第2弹性锁定片和所述第1锁定部的卡止,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保持为层叠状态。本公开的层叠连接器的第1弹性锁定片和第2弹性锁定片是向与第1壳体和第2壳体的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呈悬臂状延伸的形状。与第1弹性锁定片和第2弹性锁定片向层叠方向延伸的结构相比,本公开的层叠连接器能实现层叠方向上的小型化。
(2)优选的是,所述第1弹性锁定片以沿着所述第1壳体中的与层叠方向平行的外表面的方式配置,所述第2弹性锁定片以沿着所述第2壳体中的与层叠方向平行的外表面的方式配置。根据该结构,与第1弹性锁定片和第2弹性锁定片从第1壳体及第2壳体中的与层叠方向平行的外表面向垂直方向突出的结构相比,在沿层叠方向观看两壳体的层叠方向观看时,能实现小型化。
(3)优选的是,进行所述第1弹性锁定片和所述第2锁定部的卡止或者所述第2弹性锁定片和所述第1锁定部的卡止时的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的相对移动方向是与所述第1弹性锁定片及所述第2弹性锁定片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根据该结构,在第1弹性锁定片和第2锁定部卡止时,能防止第1弹性锁定片以扭转的方式弹性变形。在第2弹性锁定片和第1锁定部卡止时,能防止第2弹性锁定片以扭转的方式弹性变形。
(4)在(3)中,优选的是,在所述第1壳体和第2壳体形成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在与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的所述相对移动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根据该结构,通过导向部,第1壳体和第2壳体的相对移动时的位置关系稳定,所以能可靠地进行第1弹性锁定片和第2锁定部的卡止及第2弹性锁定片和第1锁定部的卡止。
(5)在(4)中,优选的是,所述导向部的导向长度是在所述导向部的长度方向上比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的全长短的尺寸。根据该结构,第1壳体和第2壳体的滑动量可以较小,所以组装两壳体时的作业性良好。
(6)优选的是,在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形成有端子收纳部,所述端子收纳部以使端子零件在所述层叠方向露出的状态进行收纳。根据该结构,与以使端子零件不在层叠方向露出地收纳的状态进行收纳的结构相比,能在层叠方向上实现小型化。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情]
[实施例1]
参照图1~图15说明将本公开具体化的实施例1。此外,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通过請权利要求书示出,旨在包括与权利与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范围内的所有变形。在本实施例1中,关于前后方向,将图1~13、15中的X轴方向定义为前方。关于左右方向,将图1~14中的Y轴方向定义为右方。关于上下方向,将图1~15中的Z轴方向定义为上方。
<层叠连接器的概要>
本实施例1的层叠连接器在搭载于车辆的CAN(Controller Area Network:控制器局域网)或在车辆以外布设的传输线路等中作为接头连接器执行功能。如图1所示,层叠连接器在整体上呈长方形。如图2所示,一个层叠连接器通过将一个层叠壳体10和多对端子零件60组装而构成。一个层叠壳体10通过将多个第1壳体11、多个第2壳体30、一个第1盖50以及一个第2盖53在左右方向层叠地组装而构成。第1壳体11的数量、第2壳体30的数量以及端子零件60的对数是相同数量。
在将层叠壳体10组装的状态下,第1盖50配置于层叠壳体10中的最左端的位置,第2盖53配置于层叠壳体10中的最右端的位置。在第1盖50的右侧相邻地配置有第2壳体30,在第2盖53的左侧相邻地配置有第1壳体11。在第1盖50和第2盖53之间,相同数量的第1壳体11和第2壳体30以在左右方向交替地排列的方式配置。
<第1壳体11>
第1壳体11是合成树脂制的单一部件。如图4、5所示,第1壳体11形成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相对于前后方向的进深尺寸及上下方向的高度尺寸小的扁平形状。第1壳体11具有第1板状基部12、第1前壁部13、第1上壁部14、第1下壁部15、第1大宽度部18以及第1弹性锁定片19。在从左右方向观看第1壳体11的侧视时,第1板状基部12呈长方形。第1前壁部13为在上下方向细长的形状,以沿着第1板状基部12的前端缘的方式配置。第1前壁部13中的右侧部位从第1板状基部12向右方呈肋状伸出。
第1上壁部14为在前后方向上细长的形状,以沿着第1板状基部12的上端缘的方式配置。第1上壁部14中的右侧部位从第1板状基部12向右方呈肋状伸出。在第1上壁部14的后端部形成有第1伸出部16。第1伸出部16中的左侧部位从第1板状基部12向左方伸出。在第1伸出部16的上表面(外表面)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突起状的第1锁定部17。
第1下壁部15为在前后方向上细长的形状,以沿着第1板状基部12的下端缘的方式配置。第1下壁部15中的右侧部位从第1板状基部12向右方呈肋状伸出。第1大宽度部18以沿着第1下壁部15的外表面(下表面)的方式配置。第1大宽度部18中的右侧部位向比第1下壁部15靠右方呈肋状伸出。第1大宽度部18中的除后端部之外的区域与第1下壁部15的外表面相连。
第1大宽度部18的后端部作为第1弹性锁定片19执行功能。第1弹性锁定片19从第1下壁部15的外表面(下表面)向下方分离,为向后方呈悬臂状延伸的形状。第1弹性锁定片19的延伸方向是与层叠壳体10的层叠方向(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且是沿着第1壳体11的外表面(下表面)的方向。第1弹性锁定片19具有第1锁定孔20,能以第1弹性锁定片19的前端为支点向下方弹性移位。
在第1板状基部12的右表面形成有在上下方向隔开间隔的三个第1分隔壁21。前后方向上的第1分隔壁21的形成范围是从第1前壁部13到第1板状基部12的后端的区域。在第1板状基部12形成有由三个第1分隔壁21划区的上下一对第1端子收纳部22。第1端子收纳部22具有在前后方向上细长地延伸并向第1壳体11的右方开放的腔。在第1端子收纳部22的上表面形成有前后一对第1定位凹部23。在第1板状基部12形成有在左右方向贯穿第1板状基部12的上下一对第1连通孔24。上侧的第1连通孔24与上侧的第1端子收纳部22连通。下侧的第1连通孔24与下侧的第1端子收纳部22连通。
在第1板状基部12的右表面形成有在前后方向上细长地延伸的上下一对第1导向槽25。上侧的第1导向槽25通过第1板状基部12的右表面、第1上壁部14以及从第1上壁部14的右侧缘向下方突出的第1导向壁26构成。下侧的第1导向槽25通过第1板状基部12的右表面、第1下壁部15以及从第1下壁部15的右侧缘向上方突出的第1导向壁26构成。在第1导向壁26形成有在前后方向隔开间隔的两个第1缺口部27。
第1板状基部12具有从第1板状基部12的左表面向左方伸出的第1厚壁部28。在第1厚壁部28的上表面,在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三个第1导向肋29。在第1厚壁部28的下表面,在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三个第1导向肋29。第1导向槽25、第1导向壁26以及第1导向肋29作为在组装第1壳体11和第2壳体30时用于使两壳体11、30的位置关系稳定的导向部执行功能。
<第2壳体30>
第2壳体30是合成树脂制的单一部件。如图6、7所示,第2壳体30形成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相对于前后方向的进深尺寸及上下方向的高度尺寸小的扁平形状。第2壳体30具有第2板状基部31、第2前壁部32、第2上壁部33、第2下壁部34、第2大宽度部35以及第2弹性锁定片36。在从左右方向观看第2壳体30的侧视时,第2板状基部31呈长方形。第2前壁部32是在上下方向上细长的形状,以沿着第2板状基部31的前端缘的方式配置。第2前壁部32中的右侧部位从第2板状基部31向右方呈肋状伸出。
第2上壁部33是在前后方向上细长的形状,以沿着第2板状基部31的上端缘的方式配置。第2上壁部33中的右侧部位从第2板状基部31向右方呈肋状伸出。第2大宽度部35以沿着第2上壁部33的外表面(上表面)的方式配置。第2大宽度部35中的右侧部位向比第2上壁部33靠右方呈肋状伸出。第2大宽度部35中的除后端部之外的区域与第2上壁部33的外表面相连。
第2大宽度部35的后端部作为第2弹性锁定片36执行功能。第2弹性锁定片36从第2上壁部33的外表面(上表面)向上方分离,为向后方呈悬臂状延伸的形状。第2弹性锁定片36的延伸方向是与层叠壳体10的层叠方向(左右方向)正交的方向,且是沿着第2壳体30的外表面(上表面)的方向。第2弹性锁定片36具有第2锁定孔37,能以第2弹性锁定片36的前端为支点向上方弹性移位。
第2下壁部34为在前后方向上细长的形状,以沿着第2板状基部31的下端缘的方式配置。第2下壁部34中的右侧部位从第2板状基部31向右方呈肋状伸出。在第2下壁部34的后端部形成有第2伸出部38。第2伸出部38中的左侧部位从第2板状基部31向左方伸出。在第2伸出部38的下表面(外表面)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突起状的第2锁定部39。
第1弹性锁定片19的延伸方向和第2弹性锁定片36的延伸方向是相同方向(后方)。第1壳体11中的第1弹性锁定片19的位置和第2壳体30中的第2弹性锁定片36的位置是在上下方向上相互相反的位置关系。第1壳体11中的第1锁定部17的位置和第2壳体30中的第2锁定部39的位置是在上下方向上相互相反的位置关系。
在第2板状基部31的右表面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的三个第2分隔壁40。前后方向上的第2分隔壁40的形成范围是从第2前壁部32到第2板状基部31的后端的区域。在第2板状基部31形成有由三个第2分隔壁40划区的上下一对第2端子收纳部41。第2端子收纳部41具有在前后方向上细长地延伸并向第2壳体30的右方开放的腔。在第2端子收纳部41的上表面形成有前后一对第2定位凹部42。在第2板状基部31形成有在左右方向贯穿第2板状基部31的上下一对第2连通孔43。上侧的第2连通孔43与上侧的第2端子收纳部41连通。下侧的第2连通孔43与下侧的第2端子收纳部41连通。
在第2板状基部31的右表面形成有在前后方向细长地延伸的上下一对第2导向槽44。上侧的第2导向槽44通过第2板状基部31的右表面、第2上壁部33以及从第2上壁部33的右侧缘向下方突出的第2导向壁45构成。下侧的第2导向槽44通过第2板状基部31的右表面、第2下壁部34以及从第2下壁部34的右侧缘向上方突出的第2导向壁45构成。在第2导向壁45形成有在前后方向隔开间隔的两个第2缺口部46。
第2板状基部31具有从第2板状基部31的左表面向左方伸出的第2厚壁部47。在第2厚壁部47的上表面,在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三个第2导向肋48。在第2厚壁部47的下表面,在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三个第2导向肋48。第2导向槽44、第2导向壁45以及第2导向肋48作为在组装第1壳体11和第2壳体30时用于使两壳体11、30的位置关系稳定的导向部执行功能。
<第1盖50>
第1盖50是合成树脂制的单一部件。如图2所示,第1盖50第一盖50形成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相对于前后方向的进深尺寸及上下方向的高度尺寸小的板状。第1盖50具有第1基板部51、上缘部52、第1下壁部15、第1大宽度部18以及第1弹性锁定片19。在从左右方向观看第1盖50的侧视时,第1基板部51呈长方形。上缘部52是在前后方向上细长的形状,以沿着第1基板部51的上端缘的方式配置。上缘部52中的右侧部位从第1基板部51向右方伸出。
第1盖50的第1下壁部15与第1壳体11的第1下壁部15是相同形状。第1下壁部15是在前后方向上细长的形状,以沿着第1基板部51的下端缘的方式配置。第1下壁部15中的右侧部位从第1基板部51向右方呈肋状伸出。第1盖50中的第1大宽度部18的形状及第1大宽度部18和第1下壁部15的位置关系与第1壳体11相同。第1大宽度部18的后端部作为第1弹性锁定片19执行功能。第1盖50中的第1弹性锁定片19的形状、第1弹性锁定片19和第1大宽度部18的位置关系、第1弹性锁定片19和第1下壁部15的位置关系与第1壳体11相同。
在第1基板部51的右表面形成有在前后方向细长地延伸的上下一对第1导向槽25。第1盖50的第1导向槽25的基本形状与第1壳体11的第1导向槽25相同。上侧的第1导向槽25通过第1基板部51的右表面、上缘部52以及从上缘部52的右侧缘向下方突出的第1导向壁26构成。下侧的第1导向槽25通过第1基板部51的右表面、第1下壁部15以及从第1下壁部15的右侧缘向上方突出的第1导向壁26构成。在第1导向壁26形成有在前后方向隔开间隔的两个第1缺口部27。第1盖50的第1导向槽25及第1导向壁26和第2壳体30的第2导向肋48作为在组装第2壳体30和第1盖50时用于使第2壳体30和第1盖50的位置关系稳定的导向部执行功能。
<第2盖53>
第2盖53是合成树脂制的单一部件。如图2、3所示,第2盖53形成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相对于前后方向的进深尺寸及上下方向的高度尺寸较小的板状。在第2盖53的下端缘中的后端部形成有第2伸出部38。第2伸出部38中的左侧部位从第2板状基部31向左方伸出。在第2伸出部38的下表面(外表面)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突起状的第2锁定部39。第2盖53的第2伸出部38及第2锁定部39与第2壳体30的第2伸出部38及第2锁定部39是相同形状。
第2盖53具有从第2盖53的左表面向左方伸出的第2厚壁部47。在第2厚壁部47的上表面,在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向上方突出的三个第2导向肋48。在第2厚壁部47的下表面,在前后方向隔开间隔地形成有向下方突出的三个第2导向肋48。第2盖53的第2导向肋48与第2壳体30的第2导向肋48是相同形状。第2盖53的第2导向肋48和第1壳体11的第1导向槽25及第1导向壁26作为在组装第1壳体11和第2盖53时用于使第1壳体11和第2盖53的位置关系稳定的导向部执行功能。
<端子零件60>
端子零件60是通过对金属板材实施弯曲加工等而成形的单一部件。如图8、9所示,端子零件60在整体上为在前后方向上细长的形状。在端子零件60的后端侧区域形成有开放筒状的压接部61。通过将压接部61压接于电线62的前端部,从而端子零件60和电线62连接。
在端子零件60的前端侧区域形成有方筒状的端子主体部63。在端子主体部63形成有呈突起状的前后一对定位突起64。一对定位突起64从端子主体部63的上表面中的前端部和后端部向上方突出。在端子主体部63内设置有由受压部66和弹性接触片67构成的连接部65。受压部66为从构成端子主体部63的下板部向上方突出的形状。弹性接触片67具有触点部68和配置于比触点部68靠前方的引导面69。触点部68和受压部66以在上下方向对置的方式配置。
在构成端子主体部63的左侧板部形成有使端子主体部63的内部和外部连通的开口部70。开口部70形成在前后方向上细长的缝隙状。前后方向上的开口部70的形成范围是从比引导面69的前端靠前方的位置到比触点部68靠后方的位置的范围。在端子主体部63形成有向比端子主体部63的右外侧面靠右方突出的突出部71。突出部71是使一个板状部位弯折成折回状的形状。在前后方向上,突出部71和触点部68配置于相同区域。
<层叠连接器的组装步骤>
如图10、11所示,端子零件60通过收纳于第1端子收纳部22而装配于第1壳体11,并且通过收纳于第2端子收纳部41而装配于第2壳体30。装配的端子零件60向第1壳体11或者第2壳体30的右方露出。装配的端子零件60通过使定位突起64与第1定位凹部23或者第2定位凹部42嵌合,从而相对于第1壳体11或者第2壳体30在前后方向上定位。通过定位突起64和第1定位凹部23的嵌合,端子零件60被保持为装配于第1壳体11的状态。通过定位突起64和第2定位凹部42的嵌合,端子零件60被保持为装配于第2壳体30的状态。
接着,组装第1壳体11和第2壳体30。此时,如图12所示,将第1壳体11配置于右侧,将第2壳体30配置于左侧,并且将第2壳体30配置于比第1壳体11稍微靠前方。在保持该位置关系的状态下,使第1壳体11和第2壳体30在左右方向接近,使第1导向肋29从第2导向壁45的第2缺口部46进入第2导向槽44内。将该状态称为两壳体11、30的临时组装状态。
在将两壳体11、30临时组装的状态下,第2弹性锁定片36的后端部以与第1锁定部17的前方相邻的方式配置。装配于第2壳体30的端子零件60的突出部71贯穿第1壳体11的第1连通孔24和装配于第1壳体11的端子零件60的开口部70,进入装配于第1壳体11的端子零件60的端子主体部63内。在端子主体部63内,突出部71位于比弹性接触片67的触点部68靠前方。
接着,从临时组装状态使第2壳体30相对于第1壳体11向后方相对地滑动。在两壳体11、30在前后方向相对移动的过程中,收纳于第2导向槽44内的第1导向肋29通过与第2导向壁45滑接而发挥导向功能。通过该导向功能,限制两壳体11、30向左右方向(即层叠方向)分离,并且限制两壳体11、30向上下方向(即与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相对移动。
在两壳体11、30相对移动的期间,第2弹性锁定片36通过跨上第1锁定部17而向上方弹性变形。并且,当两壳体11、30达到正规的组装状态时,第2弹性锁定片36通过第1锁定部17弹性恢复,如图13所示,第2锁定孔37和第1锁定部17嵌合。通过该嵌合,两壳体11、30锁定为正规的组装状态。突出部71嵌入到弹性接触片67与受压部66之间,通过弹性接触片67的弹性复原力与触点部68接触。由此,第1壳体11的端子零件60和第2壳体30的端子零件60连接。
如上所述,在将一组第1壳体11和第2壳体30组装后,剩余组的第1壳体11和第2壳体30也同样地组装。在将两组第1壳体11和第2壳体30组装后,组装一个组的第1壳体11和另一个组的第2壳体30。此时,将第1壳体11配置于左侧,将第2壳体30配置于右侧,并且将第1壳体11配置于比第2壳体30稍微靠前方。在保持该位置关系的状态下,使第1壳体11和第2壳体30在左右方向接近,使第2导向肋48从第1导向壁26的第1缺口部27进入第1导向槽25内,从而将两壳体11、30临时组装。
在将两壳体11、30临时组装的状态下,第1弹性锁定片19的后端部以与第2锁定部39的前方相邻的方式配置。装配于第1壳体11的端子零件60的突出部71贯穿第2壳体30的第2连通孔43和装配于第2壳体30的端子零件60的开口部70,进入装配于第2壳体30的端子零件60的端子主体部63内。在端子主体部63内,突出部71位于比弹性接触片67的触点部68靠前方。
接着,使第1壳体11相对于第2壳体30相对地向后方滑动。在两壳体11、30在前后方向相对移动的过程中,收纳于第1导向槽25内的第2导向肋48通过与第1导向壁26滑接而发挥导向功能。通过该导向功能限制两壳体11、30向左右方向(即层叠方向)分离,并且限制两壳体11、30向上下方向(即与层叠方向正交的方向)相对移动。
在两壳体11、30相对移动的期间,通过第1弹性锁定片19跨上第2锁定部39而向下方弹性变形。并且,当两壳体11、30达到正规的组装所状态时,第1弹性锁定片19通过第2锁定部39弹性恢复,第1锁定孔20和第2锁定部39嵌合。通过该嵌合,两壳体11、30锁定为正规的组装状态。
如上所述,当两组第1壳体11和第2壳体30的组装完成时,两个第1壳体11和两个第2壳体30在左右方向交替地层叠。之后,在位于层叠方向右端的第1壳体11组装第2盖53。在组装时,按照与组装第1壳体11和第2壳体30时相同的步骤,将第1壳体11和第2盖53临时组装。接着,通过第1壳体11的第1导向槽25及第1导向壁26和第2盖53的第2导向肋48发挥导向功能,使第1壳体11和第2盖53向前后方向相对移动。通过该相对移动,第1壳体11的第1弹性锁定片19和第2盖53的第2锁定部39嵌合,第1壳体11和第2盖53锁定为正规的组装状态。
接着,组装位于层叠方向左端的第2壳体30和第1盖50。在组装时,按照与组装第1壳体11和第2壳体30时相同的步骤将第2壳体30和第1盖50临时组装。接着,通过第1盖50的第1导向槽25及第1导向壁26和第2壳体30的第2导向肋48发挥导向功能,使第2壳体30和第1盖50向前后方向相对移动。通过该相对移动,第1盖50的第1弹性锁定片19和第2壳体30的第2锁定部39嵌合,第2壳体30和第1盖50锁定为正规的组装状态。通过以上,层叠连接器的组装完成。
层叠连接器的组装步骤不限于上述步骤。关于第1壳体11和第2壳体30的组装、第1壳体11和第2盖53的组装以及第2壳体30和第1盖50的组装顺序,能任意设定。
<实施例1的效果>
本实施例1的层叠连接器具备扁平形状的第1壳体11和为扁平形状且层叠于第1壳体11的第2壳体30。第1壳体11具有能弹性变形的第1弹性锁定片19和不能不能弹性变形的第1锁定部17,第1弹性锁定片19向与两壳体11、30的层叠方向(左右方向)交叉的方向(后方)呈悬臂状延伸。第2壳体30具有能弹性变形的第2弹性锁定片36和不能弹性变形的第2锁定部39,第2弹性锁定片36向与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后方)呈悬臂状延伸。通过第1弹性锁定片19和第2锁定部39的卡止或者第2弹性锁定片36和第1锁定部17的卡止,两壳体11、30保持为层叠状态。
本实施例1的层叠连接器的第1弹性锁定片19和第2弹性锁定片36是向与第1壳体11和第2壳体30的层叠方向交叉的后方呈悬臂状延伸的形状。与第1弹性锁定片和第2弹性锁定片向与层叠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结构相比,本实施例1的层叠连接器能实现层叠方向上的小型化。
第1弹性锁定片19以沿着与第1壳体11中的与层叠方向平行的外表面(下表面)的方式配置。第2弹性锁定片36以沿着与第2壳体30中的与层叠方向平行的外表面(上表面)的方式配置。根据该结构,与第1弹性锁定片和第2弹性锁定片从第1壳体11及第2壳体30中的与层叠方向平行的外表面向垂直方向突出的结构相比,能实现沿层叠方向观看两壳体11、30的层叠方向观看(侧视)时的小型化。
在进行第1弹性锁定片19和第2锁定部39的卡止或者第2弹性锁定片36和第1锁定部17的卡止时,第1壳体11和第2壳体30相对移动的方向是与第1弹性锁定片19及第2弹性锁定片36的延伸方向(后方)平行的前后方向。根据该结构,在第1弹性锁定片19和第2锁定部39卡止时,能防止第1弹性锁定片19以扭转的方式弹性变形。另外,在第2弹性锁定片36和第1锁定部17卡止时,能防止第2弹性锁定片36以扭转的方式弹性变形。
在第1壳体11和第2壳体30,作为在与两壳体11、30的相对移动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的导向部,形成有第1导向槽25、第1导向壁26、第1导向肋29、第2导向槽44、第2导向壁45及第2导向肋48。根据该结构,通过构成这些导向部的部位25、26、29、44、45、48,两壳体11、30的相对移动时的位置关系稳定,所以能可靠地进行第1弹性锁定片19和第2锁定部39的卡止及第2弹性锁定片36和第1锁定部17的卡止。
导向部的导向长度、即能够通过导向部使两壳体11、30一边滑接一边被导向的前后方向的长度是在导向部的长度方向(前后方向)上比两壳体11、30的全长(前后方向的进深尺寸)短的尺寸。根据该结构,在使两壳体11、30从临时组装状态向正规的组装状态转移的过程中,两壳体11、30的相对移动量可以较小,所以组装两壳体11、30时的作业性良好。
在第1壳体11和第2壳体30形成有第1端子收纳部22和第2端子收纳部41,第1端子收纳部22和第2端子收纳部41以使端子零件60在层叠方向(右方)露出的状态进行收纳。根据该结构,与以使端子零件60不在层叠方向露出地收纳的状态进行收纳的结构相比,能在层叠方向上实现小型化。
[其他实施例]
本发明并不限定于通过上述记述及附图说明的实施例,而通过权利要求书示出。本发明包括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意思及保护范围内的所有变形,旨在也包括下述那样的实施方式。
在实施例1中,构成一个层叠连接器的第1壳体的数量是两个,但是构成一个层叠连接器的第1壳体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还可以是三个以上。
在实施例1中,构成一个层叠连接器的第2壳体的数量是两个,但是构成一个层叠连接器的第2壳体的数量也可以是一个,还可以是以上。
在实施例1中,构成一个层叠连接器的第1壳体和第2壳体的数量是相同数量,但是构成一个层叠连接器的第1壳体和第2壳体的数量的组合也可以是第2壳体的数量比第1壳体少一个的组合。
在实施例1中,第1弹性锁定片以沿着第1壳体中的与层叠方向平行的外表面(下表面)的方式配置,但是第1弹性锁定片也可以从第1壳体的外表面(下表面)垂直地向外方(下方)突出。
在实施例1中,第2弹性锁定片以沿着第2壳体中的与层叠方向平行的外表面(上表面)的方式配置,但是第2弹性锁定片也可以从第2壳体的外表面(上表面)垂直地向外方(上方)突出。
在实施例1中,通过使第1壳体和第2壳体在与弹性锁定片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前后方向)相对移动,从而进行弹性锁定片和锁定部的卡止,但是进行弹性锁定片和锁定部的卡止时的第1壳体和第2壳体的相对移动方向也可以是与弹性锁定片的延伸方向交叉的方向(左右方向)。
导向部(导向壁和导向肋)的导向长度也可以是与第1壳体及第2壳体的全长(前后方向的长度尺寸)相同的尺寸。
第1壳体和第2壳体也可以不具有导向部(导向壁和导向肋)。
在实施例1中,第1壳体的第1端子收纳部以使端子零件露出的状态进行收纳,但是第1端子收纳部也可以是使端子零件不露出地收纳的形状。
在实施例1中,第2壳体的第2端子收纳部以使端子零件露出的状态收纳,但是第2端子收纳部也可以是不使端子零件露出地收纳的形状。
附图标记说明
10:层叠壳体
11:第1壳体
12:第1板状基部
13:第1前壁部
14:第1上壁部
15:第1下壁部
16:第1伸出部
17:第1锁定部
18:第1大宽度部
19:第1弹性锁定片
20:第1锁定孔
21:第1分隔壁
22:第1端子收纳部(端子收纳部)
23:第1定位凹部
24:第1连通孔
25:第1导向槽(导向部)
26:第1导向壁(导向部)
27:第1缺口部
28:第1厚壁部
29:第1导向肋(导向部)
30:第2壳体
31:第2板状基部
32:第2前壁部
33:第2上壁部
34:第2下壁部
35:第2大宽度部
36:第2弹性锁定片
37:第2锁定孔
38:第2伸出部
39:第2锁定部
40:第2分隔壁
41:第2端子收纳部(端子收纳部)
42:第2定位凹部
43:第2连通孔
44:第2导向槽(导向部)
45:第2导向壁(导向部)
46:第2缺口部
47:第2厚壁部
48:第2导向肋(导向部)
50:第1盖
51:第1基板部
52:上缘部
53:第2盖
60:端子零件
61:压接部
62:电线
63:端子主体部
64:定位突起
65:连接部
66:受压部
67:弹性接触片
68:触点部
69:引导面
70:开口部
71:突出部

Claims (6)

1.一种层叠连接器,具备:
扁平形状的第1壳体;和
为扁平形状且层叠于所述第1壳体的第2壳体,
所述第1壳体具有能弹性变形的第1弹性锁定片和不能弹性变形的第1锁定部,所述第1弹性锁定片向与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的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呈悬臂状延伸,
所述第2壳体具有能弹性变形的第2弹性锁定片和不能弹性变形的第2锁定部,所述第2弹性锁定片向与所述层叠方向交叉的方向呈悬臂状延伸,
通过所述第1弹性锁定片和所述第2锁定部的卡止或者所述第2弹性锁定片和所述第1锁定部的卡止,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保持为层叠状态。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层叠连接器,其中,所述第1弹性锁定片以沿着所述第1壳体中的与层叠方向平行的外表面的方式配置,
所述第2弹性锁定片以沿着所述第2壳体中的与层叠方向平行的外表面的方式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权利要求2所述的层叠连接器,其中,进行所述第1弹性锁定片和所述第2锁定部的卡止或者所述第2弹性锁定片和所述第1锁定部的卡止时的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的相对移动方向是与所述第1弹性锁定片及所述第2弹性锁定片的延伸方向平行的方向。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层叠连接器,其中,在所述第1壳体和第2壳体形成有导向部,所述导向部在与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的所述相对移动方向平行的方向延伸。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层叠连接器,其中,所述导向部的导向长度是在所述导向部的长度方向上比所述第1壳体及所述第2壳体的全长短的尺寸。
6.根据权利要求1至权利要求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层叠连接器,其中,在所述第1壳体和所述第2壳体形成有端子收纳部,所述端子收纳部以使端子零件在所述层叠方向露出的状态进行收纳。
CN202280060218.9A 2021-09-15 2022-08-25 层叠连接器 Pending CN11791695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49877 2021-09-15
JP2021149877A JP2023042646A (ja) 2021-09-15 2021-09-15 積層コネクタ
PCT/JP2022/031978 WO2023042619A1 (ja) 2021-09-15 2022-08-25 積層コネク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916959A true CN117916959A (zh) 2024-04-19

Family

ID=85602149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60218.9A Pending CN117916959A (zh) 2021-09-15 2022-08-25 层叠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42646A (zh)
CN (1) CN117916959A (zh)
WO (1) WO202304261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3565237B2 (ja) * 1996-07-11 2004-09-15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の連結構造
JP5116566B2 (ja) * 2008-06-05 2013-01-09 矢崎総業株式会社 合体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42646A (ja) 2023-03-28
WO2023042619A1 (ja) 2023-03-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9921248B (zh) 电连接器
JP5682997B2 (ja) 電気コネクタ
CN110021849B (zh) 电连接器
CN110534951B (zh) 连接器
US10622743B2 (en) Terminal module with a conductive obliquely wound coil spring held against an electrical contact member and connector having such a terminal module
CN111684666A (zh) 连接器
JP6519702B1 (ja) 電気コネクタ
JP5587807B2 (ja) フローティング型コネクタ
JP4274570B2 (ja) コネクタ
CN117916959A (zh) 层叠连接器
JP6768304B2 (ja) コネクタの組立方法
JP2019096548A (ja) 電気コネクタ及び該電気コネクタ内の接続端子の係止方法
JP5107004B2 (ja) 合体コネクタ
US20200083632A1 (en) Connector
WO2023042620A1 (ja) 端子金具の接続構造及び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JP6712385B2 (ja) コネクタ及びコンタクト、コンタクト連続体、コンタクトの製造方法
JP2012243562A (ja) コネクタ端子及びこのコネクタ端子を含むカードエッジ型コネクタ
WO2023021858A1 (ja) コネクタ
JP2012014862A (ja) コネクタ
WO2022176580A1 (ja) コネクタ
JP5569096B2 (ja) 外部接続が可能な電子回路ユニット
JP4494197B2 (ja) 合体コネクタ
JP2023038053A (ja) ジョイントコネクタ
CN114628937A (zh) 连接器
JP2023092966A (ja) 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