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95412A -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 Google Patents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95412A
CN117795412A CN202280002454.5A CN202280002454A CN117795412A CN 117795412 A CN117795412 A CN 117795412A CN 202280002454 A CN202280002454 A CN 202280002454A CN 117795412 A CN117795412 A CN 11779541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splay
substrate
conductive layer
display substrate
signal lines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02454.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徐海峰
王子峰
王文涛
王利娜
王培�
侯耀达
唐庆
刘原涛
曹鑫
谢艳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Mianya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Mianya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Mianyang BOE Optoelectronics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79541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9541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6Liquid crystal cells structurally associated with a semi-conducting layer or substrate, e.g. cells forming part of an integrated circuit
    • G02F1/1362Active matrix addressed cells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其可解决现有的显示基板中电荷有效传输路径较少的问题。本公开的显示基板具有显示区、至少设置于显示区一侧的边缘区、及设置于显示区与边缘区之间的过渡区;其中,显示基板包括:基底、位于基底上的多个子像素及冗余走线;多个子像素阵列排布于显示区;冗余走线沿子像素的列方向延伸且贯穿过渡区;每个子像素包括:像素驱动电路;像素驱动电路包括:存储电容;至少部分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由显示区延伸至过渡区且与冗余走线电连接。

Description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属于显示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显示技术的不断发展,用户对显示画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全面屏摄像头(Full Display Camera,FDC)技术应运而生。
发明内容
本公开旨在至少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技术问题之一,提供了一种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基板,具有显示区、至少设置于所述显示区一侧的边缘区、及设置于所述显示区与所述边缘区之间的过渡区;其中,所述显示基板包括:基底、位于所述基底上的多个子像素及冗余走线;所述多个子像素阵列排布于所述显示区;所述冗余走线沿所述子像素的列方向延伸且贯穿所述过渡区;
每个所述子像素包括:像素驱动电路;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包括:存储电容;
至少部分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由所述显示区延伸至所述过渡区且与所述冗余走线电连接。
可选地,靠近所述过渡区的一列所述子像素中的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与所述冗余走线电连接。
可选地,靠近所述过渡区的一列所述子像素中的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包括:主体部及与所述主体部连接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冗余走线 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突出部在所述基底上的投影沿列方向上的长度为所述主体部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沿列方向上的长度的1/2至1/3;
所述突出部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沿行方向上的长度为所述冗余走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沿行方向上的长度的2倍至4倍。
可选地,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基底上且沿着背离所述基底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第三导电层和第四导电层;
所述第二导电层包括: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
所述第三导电层包括:所述冗余走线。
可选地,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基底上且设置于所述边缘区的多个第一转接部和由所述边缘区经所述过渡区延伸至所述显示区的多条扫描信号线、位于所述基底上且由所述边缘区经所述过渡区延伸至所述显示区的多条发光控制信号线、及位于所述基底上且由所述边缘区经所述过渡区延伸至所述显示区的多条复位信号线;所述像素驱动电路还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
部分所述第一转接部通过所述扫描信号线与部分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
部分所述第一转接部通过所述发光控制信号线与部分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
部分所述第一转接部通过所述复位信号线与部分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所述扫描信号线、所述多个第一转接部、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栅极、所述多条发光控制信号线、及所述多条复位信号线中的至少一者。
可选地,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基底上且由所述边缘区经所述 过渡区延伸至所述显示区的多条第一初始化信号线和多条第二初始化信号线;
部分所述第一转接部通过所述多条第一初始化信号线或所述多条第二初始化信号线与部分所述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或第二极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二导电层还包括:所述多条第一初始化信号线和所述多条第二初始化信号线;
所述第三导电层还包括:所述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和第二极。
可选地,部分所述第一转接部之间通过第一转接走线电连接;
所述第三导电层还包括:所述第一转接走线。
可选地,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基底上且设置于所述显示区的多条数据信号线;
所述数据信号与部分所述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或第二极电连接;
所述第三导电层还包括:所述多条数据信号线。
可选地,所述显示基板还具有设置于所述显示区中的摄像器件区;在所述摄像器件区,部分所述数据信号线通过第二转接走线电连接;
所述第三导电层还包括:所述第二转接走线。
可选地,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基底上且设置于所述边缘区的多个第二转接部和邦定走线;所述第二转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转接部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侧;
所述第二转接部与所述第一转接部通过所述邦定走线电连接。
可选地,所述第三导电层还包括:所述多个第二转接部和所述邦定走线。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提供的显示基板。
附图说明
图1为一种示例性的显示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一种示例性的像素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基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公开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的所采用的晶体管可以为薄膜晶体管或场效应管或其他特性的相同器件,由于采用的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是对称的,所以其源极、漏极是没有区别的。在本公开实施例中,为区分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将其中一极称为第一极,另一极称为第二极,栅极称为控制极。此外按照晶体管的特性区分可以将晶体管分为N型和P型。当采用N型晶体管时,第一极为N型晶体管的源极,第二极为N型晶体管的漏极,栅极输入高电平时,源漏极导通,P型相反。可以想到的是采用P型晶体管 实现是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没有付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轻易想到的,因此也是在本公开实施例的保护范围内的。
图1为一种示例性的显示基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1所示,该显示基板具有显示区、至少设置于显示区一侧的边缘区、及设置于显示区与边缘区之间的过渡区;其中,显示基板包括:基底101、位于基底101上且设置于显示区阵列排布的多个子像素P;每个子像素P包括:像素驱动电路;像素驱动电路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及存储电容C;显示基板还包括:位于基底101上且设置于边缘区的多个第一转接部102和由边缘区经过渡区延伸至显示区的多条信号传输线。具体地,信号传输线可以为扫描信号线S1、发光控制信号线EM、第一初始化信号线INIT1、第二初始化信号线INIT2。
图2为一种示例性的像素驱动电路的结构示意图,如图2所示,该像素驱动电路包括:第一晶体管T1、第二晶体管T2、第三晶体管T3、第四晶体管T4、第五晶体管T5、第六晶体管T6、第七晶体管T7、存储电容C,发光器件OLED。其中,第三晶体管T3为驱动晶体管,被配置为通过控制流过该晶体管的电流大小来控制发光器件OLED的亮度。与第三晶体管栅极连接的节点为第一节点N1,第三晶体管T3与第四晶体管T4连接的节点为第二节点N2,第二晶体管T2与第三晶体管T3连接的节点为第三节点N3。
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极与第一初始化信号线INIT1连接,第一晶体管T1的控制极与第一复位信号线Re1连接,第一晶体管T1的第二极与第一节点N1连接;当导通电平扫描信号施加到第一复位信号线Re1时,第一晶体管T1将第一初始化信号传输到第三晶体管T3的控制极,以使第三晶体管T3的控制极的电压初始化。
第二晶体管T2的控制极与扫描信号线S1连接,第二晶体管T2的第一极与第一节点N1连接,第二晶体管T2的第二极与第三晶体管T3的第二极连接;当导通电平扫描信号施加到扫描信号线S1时,第二晶体管T2使第三 晶体管T3的控制极与第二极连接。
第三晶体管T3的控制极与第一节点N1连接,即第三晶体管T3的控制极与存储电容C的第二极板连接,第三晶体管T3的第一极与第二节点N2连接,第三晶体管T3的第二极与第三节点N3连接。第三晶体管T3根据其控制极与第一极之间的电位差来确定在发光器件OLED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之间流动的驱动电流值,以驱动发光器件OLED进行发光。
第四晶体管T4的第一极与数据信号线DATA连接,第四晶体管T4的第二极与第三晶体管T3的第二极连接,第四晶体管T4的控制极与扫描信号线S1连接;当导通电平扫描信号施加到扫描信号线S1时,第四晶体管T4被配置为将数据信号线DATA提供的数据电压输入到像素驱动电路。
第五晶体管T5的控制极与发光信号控制线EM连接,第五晶体管T5的第一极与第一电源信号线VDD连接,第五晶体管T5的第二极与第三晶体管T3的第一极连接,即第五晶体管T5的第二极与第二节点N2连接;第六晶体管T6的控制极与发光信号控制线EM连接,第六晶体管的第一极与第三晶体管T3的第二极连接,第六晶体管T6的第二极与发光器件的第一电极连接,第六晶体管T6的第一极与第三节点N3连接。当导通电平发光信号施加到发光信号线EM时,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导通,驱动电流流过发光器件OLED,以使发光器件OLED发光。
第七晶体管T7的控制极与第二复位信号线Re2连接,第七晶体管T7的第一极与第二初始化信号线INIT2连接,第七晶体管T7的第二极与发光器件的第一电极连接。当导通电平扫描信号施加到第二复位信号线Re2时,第七晶体管T7将第二初始化信号传输到发光器件的第一极,以使发光器件的第一电极中累积的电荷量初始化或释放发光器件的第一极中累积的电荷量。
存储电容C具有第一极板和第二极板C’,第一极板与第一电源信号线 VDD连接,第二极板C’与第一节点N1连接。即存储电容C的第二极板C’与第三晶体管T3的控制极连接。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发光器件可以是有机电致发光二极管(Organic Light-Emitting Diode,OLED),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阳极)、有机发光层和第二电极(阴极),或者可以是量子点发光二极管(Quantum Dot Light Emitting Diodes,QLED),包括层叠设置的第一电极(阳极)、量子点发光层和第二电极(阴极)。当然还可以为其他类型的发光器件,在此不再进行一一列举。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发光器件的第二极与第二电源信号线VSS连接,第二电源信号线VSS的信号为低电平信号,第一电源信号线VDD的信号为持续提供高电平信号。即对于第m显示行,第二复位信号线Re2为Re(m),第一复位信号线Re1为Re(m-1),本显示行的第一复位信号线Re1与上一显示行像素驱动电路中的第二复位信号线Re2可为同一信号,可以减少显示面板的信号线,实现显示面板的窄边框。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像素驱动电路中的七个晶体管均可以是P型晶体管,或者可以是N型晶体管。像素驱动电路中采用相同类型的晶体管可以简化工艺流程,减少显示面板的工艺难度,提高产品的良率。在一些可能的实现方式中,第一晶体管T1到第七晶体管T7可以包括P型晶体管和N型晶体管。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的实施例中采用的晶体管可以为薄膜晶体管或场效应晶体管或其他特性相同的开关器件,薄膜晶体管可以包括氧化物半导体薄膜晶体管、非晶硅薄膜晶体管或多晶硅薄膜晶体管等。晶体管的源极、漏极在结构上可以是对称的,所以其源极、漏极在物理结构上可以是没有区别的。在本公开的实施例中,为了区分晶体管,除作为控制极的栅极,直接描述了其中一极为第一极,另一极为第二极,所以本公开的实施例中全部或部分晶体管的第一极和第二极根据需要是可以互换的。
在示例性实施方式中,子像素的像素驱动电路除了可以为上述的7T1C(即七个晶体管和一个电容)结构之外,还可以为包括其他数量的晶体管的结构,如7T2C结构、6T1C结构、6T2C结构或者9T2C结构,本公开实施例对此不作限定。
显示基板中一般沿着背离基底101的方向上依次设置有多层导电层,例如,四层导电层,四层导电层依次为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第三导电层和第四导电层,可以分别称为第一栅极导电层Gate1、第二栅极导电层Gate2、第一源漏导电层SD1和第二源漏导电层SD2。在高分辨显示结合全面屏摄像头技术中,为了保证高分辨率和窄边框的要求,将在显示基板显示区边缘的冗余子像素取消,同时为了降低寄生电容,高分辨率的显示基板中数据线及电源信号线等需要利用第二源漏导电层SD2进行布线,第一源漏导电层SD1仅在摄像器件显示区周围起到转接数据线DATA的作用。
在显示基板的制备过程中,第一源漏导电层SD1形成后,需要在第一源漏导电层SD1上形成钝化层,之后再在钝化层上形成第二源漏导电层SD2。由于第一源漏导电层SD1的走线密度大幅降低,导致电荷有效传输路径减少,在钝化层制备工艺过程中静电释放高发,使得静电由信号传输线向显示区中的器件进行释放,例如图1中所示的四个路径,其中,第一条路径①为沿着扫描信号线S1进行释放,第二条路径②为沿着发光控制信号线EM进行释放,第三条路径③为沿着第一初始化信号线INIT1进行释放,第四条路径④为沿着第二初始化信号线INIT2进行释放。
由于第一初始化信号线INIT1连接第一晶体管T1的第一极,第二初始化信号线INIT2连接第七晶体管T7的第一极,其均与对应的薄膜晶体管的有源层电连接,在静电释放过程中,静电容易导致显示区中的第一晶体管T1和第七晶体管T7的有源层被静电击穿,影响显示效果。
为了至少解决上述的技术问题之一,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基板 及显示装置,下面将结合附图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进行进一步详细描述。
第一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基板,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显示基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3所示,该显示基板具有显示区、至少设置于显示区一侧的边缘区、及设置于显示区与边缘区之间的过渡区;其中,显示基板包括:基底101、位于基底101上的多个子像素P及冗余走线103;多个子像素P阵列排布于显示区;冗余走线103沿子像素P的列方向延伸且贯穿过渡区;每个子像素包括:像素驱动电路;像素驱动电路包括:存储电容C;至少部分存储电容C的第二极板C’由显示区延伸至过渡区且与冗余走线103电连接。
基底101可以采用玻璃等刚性材料制成,可以提高基底101对其上的其他膜层的承载能力。当然,基底101还可以采用聚酰亚胺(polyimide,PI)等柔性材料制成,可以提高显示基板整体的抗弯折、抗拉伸性能,避免在弯折、拉伸、扭曲过程中产生的应力使得基底101发生断裂,造成断路不良。在实际应用中,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合理选择基底101的材料,以保证显示基板具有良好的性能。
显示基板可以包括阵列方式排布于显示区的多个子像素P,且相邻的各个子像素可P可以发出不同颜色的光线。例如,相邻的三个子像素可以分别发出红色光线,绿色光线和蓝色光线。每个子像素P可以均包括像素驱动电路和发光器件,其中,像素驱动电路的结构可以与图3所示的结构相同。每个子像素中的像素驱动电路分别与扫描信号线S1、数据信号线DATA、发光控制信号线EM、第一初始化信号线INIT1、第二初始化信号线INIT2等连接,像素驱动电路在扫描信号线S1和发光控制信号线EM的控制下,接收数据信号线DATA传输的数据电压,向发光器件输出相应的电流。每个子像素中的发光器件分别与像素驱动电路连接,发光器件可以在像素驱动电路输 出的电流发出相应亮度的光。
冗余走线103和存储电容C的第二极板C’可以采用导电性能较好的金属材料制成,例如,铜、铝、钼、镍中的至少一种。冗余走线103和存储电容C的第二极板C’可以采用由上述的一种材料制成的单层结构,也可以采用由上述的多种材料制成的多层结构。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中,冗余走线103可以沿着子像素P的列方向延伸且贯穿过渡区,存储电容C的第二极板C’可以由显示区延伸至过渡区且与冗余走线103电连接。可见,冗余走线103的延伸方向与存储电容C的第二极板C’的延伸方向相交,二者可以电连接形成网状结构。所形成的网状结构的横截面积要远远大于显示基板中的信号传输线的横截面积,使得所形成的网状结构的阻抗要远远小于信号传输线的阻抗。在静电释放过程中,所形成的网状结构可以为最优的电荷释放路径(即图中所示的路径⑤),可以避免电荷由其他信号传输线传输至显示区中的器件中,从而以避免静电对像素驱动电路中的薄膜晶体管的有源层击穿,进而可以提高显示效果。同时,所形成的网状结构增加了静电释放的路径,可以将电荷进行有效释放,避免显示基板中积累大量的电荷,从而可以提高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靠近过渡区的一列子像素P中的存储电容C的第二极板C’与冗余走线103电连接。
具体地,靠近过渡区的一列子像素P的驱动电路中的各个存储电容C的第二极板C’可以与冗余走线103电连接,该列子像素P中的各个存储电容C的第二极板C’可以与冗余走线103形成网状结构,所形成的网状结构的横截面积要远远大于显示基板中的信号传输线的横截面积,使得所形成的网状结构的阻抗要远远小于信号传输线的阻抗。在静电释放过程中,所形成的网状结构可以为最优的电荷释放路径,可以避免电荷由其他信号传输线传输至显示区中的器件中,从而以避免静电对像素驱动电路中的薄膜晶体管的有 源层击穿,进而可以提高显示效果。并且,靠近过渡区的一列子像素P与冗余走线103的距离较近,便于冗余走线103与各个电容C的第二极板C’之间的走线,从而可以降低工艺难度,节约制备成本。当然,也可以采用其他列子像素P中的存储电容C的第二极板C’与冗余走线103电连接,在此不在一一进行列举。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靠近过渡区的一列子像素P中的存储电容C的第二极板C’包括:主体部a及与主体部a连接的突出部b;突出部b与冗余走线103电连接。
存储电容C的第二极板C’的主体部a可以与第一极板之间相互交叠,以起到存储电荷的作用。突出部b向过渡区延伸,以与冗余走线103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3所示,突出部b在基底101上的投影沿列方向上的长度为主体部a在基底101上的正投影沿列方向上的长度的1/2至1/3;突出部b在基底101上的正投影沿行方向上的长度为冗余走线103在基底101上的正投影沿行方向上的长度的2倍至4倍。
突出部b在列方向上的长度可以稍小于主体部a在列方向上的长度,避免突出部b与其他信号走线之间相互交叠,造成短路,影响显示基板的性能。同时,突出部b在行方向上的长度要大于冗余走线103在行方向上的长度,以利于突出部b与冗余走线103之间搭接,避免由于二者接触不良,影响电荷的传输路径。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基板还包括:位于基底101上且沿着背离基底101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第三导电层和第四导电层;第二导电层包括:存储电容C的第二极板C’;第三导电层包括:冗余走线103。
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第三导电层和第四导电层可以分别称为第一栅极导电层Gate1、第二栅极导电层Gate2、第一源漏导电层SD1和第二源漏导电层SD2。存储电容C的第二极板C’可以采用第二栅极导电层Gate2 进行布线,冗余走线103可以采用第一源漏导电层SD1进行布线。冗余走线103与存储电容C的第二极板C’之间设置有绝缘层,二者通过贯穿绝缘层的过孔电连接。由于显示基板中信号传输线并不采用第一源漏导电层SD1进行布线,冗余走线103的设置并不影响其他信号传输线的走线,同时也不同影响显示基板的窄边框及高分辨率的结构设计。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基板还包括:位于基底101上且设置于边缘区的多个第一转接部102和由边缘区经过渡区延伸至显示区的多条扫描信号线S1、位于基底101上且由边缘区经过渡区延伸至显示区的多条发光控制信号线EM、及位于基底101上且由边缘区经过渡区延伸至显示区的多条复位信号线Re;像素驱动电路还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部分第一转接部102通过扫描信号线S1与部分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部分第一转接部102通过发光控制信号线EM与部分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部分第一转接部102通过复位信号线Re与部分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
部分第一转接部102可以传输栅极驱动电路提供的扫描信号,其可以与扫描信号线S1电连接,并通过扫描信号线S1传输至显示区中的第二晶体管T2的栅极。冗余走线103与存储电容C的第二极板C’所形成的网状结构的横截面积要远远大于显示基板中的扫描信号线S1的横截面积,使得所形成的网状结构的阻抗要远远小于扫描信号线S1的阻抗。在静电释放过程中,所形成的网状结构可以为最优的电荷释放路径,可以避免电荷由扫描信号线S1传输至显示区中的器件中,从而以避免静电对像素驱动电路中的第二晶体管T2造成影响,进而可以提高显示效果。
部分第一转接部102可以传输栅极驱动电路提供的发光控制信号,其可以与发光控制信号线EM电连接,并通过发光控制信号线EM传输至显示区中的第五晶体管T5的栅极和第六晶体管T6的栅极。冗余走线103与存储电容C的第二极板C’所形成的网状结构的横截面积要远远大于显示基板中的 发光控制信号线EM的横截面积,使得所形成的网状结构的阻抗要远远小于发光控制信号线EM的阻抗。在静电释放过程中,所形成的网状结构可以为最优的电荷释放路径,可以避免电荷由发光控制信号线EM传输至显示区中的器件中,从而以避免静电对像素驱动电路中的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造成影响,进而可以提高显示效果。
复位信号线Re具体可以分为第一复位信号线Re1和第二复位信号线Re2,其分别连接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和第七晶体管T7的栅极。部分第一转接部102可以传输栅极驱动电路提供的复位信号,其可以与复位信号线Re电连接,并通过复位信号线Re传输至显示区中的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和第七晶体管T7的栅极。冗余走线103与存储电容C的第二极板C’所形成的网状结构的横截面积要远远大于显示基板中的复位信号线Re的横截面积,使得所形成的网状结构的阻抗要远远小于复位信号线Re的阻抗。在静电释放过程中,所形成的网状结构可以为最优的电荷释放路径,可以避免电荷由复位信号线Re传输至显示区中的器件中,从而以避免静电对像素驱动电路中的第一晶体管T1和第七晶体管T7造成影响,进而可以提高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导电层包括:扫描信号线S1、多个第一转接部102、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多条发光控制信号线EM、及多条复位信号线Re中的至少一者。
扫描信号线S1、第一转接部102和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均可以采用第一导电层即第一栅极导电层Gate1进行布线。扫描信号线S1、第一转接部102和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可以采用相同材料,同一工艺制备形成,可以减少工艺步骤,节约制备成本。
多条发光控制信号线EM可以采用第一导电层即第一栅极导电层Gate1进行布线。多条发光控制信号线EM、扫描信号线S1、第一转接部102和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可以采用相同材料,同一工艺制备形成,可以减少工艺步骤, 节约制备成本。
多条复位信号线Re可以采用第一导电层即第一栅极导电层Gate1进行布线。多条复位信号线Re、多条发光控制信号线EM、扫描信号线S1、第一转接部102和薄膜晶体管的栅极可以采用相同材料,同一工艺制备形成,可以减少工艺步骤,节约制备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基板还包括:位于基底101上且由边缘区经过渡区延伸至显示区的多条第一初始化信号线INIT1和多条第二初始化信号线INIT2;部分第一转接部102通过多条第一初始化信号线INIT1或多条第二初始化信号线INIT2与部分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或第二极电连接。
第一初始化信号线INIT1和第二初始化信号线INIT2分别连接第一晶体管T1的栅极和第七晶体管T7的源极(或漏极)。部分第一转接部102可以传输栅极驱动电路提供的初始化信号,其可以与第一初始化信号线INIT1和第二初始化信号线INIT2电连接,并通过第一初始化信号线INIT1和第二初始化信号线INIT2传输至显示区中的第一晶体管T1的源极(或漏极)和第七晶体管T7的源极(或漏极)。冗余走线103与存储电容C的第二极板C’所形成的网状结构的横截面积要远远大于显示基板中的第一初始化信号线INIT1和第二初始化信号线INIT2的横截面积,使得所形成的网状结构的阻抗要远远小于第一初始化信号线INIT1和第二初始化信号线INIT2的阻抗。在静电释放过程中,所形成的网状结构可以为最优的电荷释放路径,可以避免电荷由第一初始化信号线INIT1和第二初始化信号线INIT2传输至显示区中的器件中,从而以避免静电击穿第一晶体管T1和第二晶体管T7的有源层,进而可以提高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导电层还包括:多条第一初始化信号线INIT1和多条第二初始化信号线INIT2;第三导电层还包括: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和第二极。
多条第一初始化信号线INIT1和多条第二初始化信号线INIT2可以采用第二导电层即第二栅极导电层Gate2进行布线。多条第一初始化信号线INIT1、多条第二初始化信号线INIT2和存储电容C的第二极板C’可以采用相同材料,同一工艺制备形成,可以减少工艺步骤,节约制备成本。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和第二极可以采用第三导电层即第一源漏导电层SD1进行布线,其与冗余走线103可以采用相同材料,同一工艺制备形成,可以减少工艺步骤,节约制备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部分第一转接部102之间通过第一转接走线104电连接;第三导电层还包括:第一转接走线104。
部分第一转接部102所传输的信号的时序是相同的,例如发光控制信号,向第五晶体管T5和第六晶体管T6所输入的发光控制信号的时序是相同的,可以将传输的信号时序相同的第一转接部102通过第一转接走线104电连接在一起。第一转接走线104可以采用第三导电层即第一源漏导电层SD1进行布线,其可以与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及漏极采用相同材料,同一工艺制备形成,可以减少工艺步骤,节约制备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基板还包括:位于基底101上且设置于显示区的多条数据信号线DATA(图4中未示出);数据信号DATA与部分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或第二极电连接;第三导电层还包括:多条数据信号线DATA。
数据信号线DATA可以与第二晶体管T2的第一极或第二极电连接,可以将数据信号输入通过第二晶体管T2输入至第二节点N2,即第三晶体管T3的源极,以控制第三晶体管T3的开启程度,来控制发光器件中的电流大小,从而控制发光器件的发光亮度。多条数据信号线DATA可以采用第三导电层即第一源漏导电层SD1进行布线,其可以与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及漏极采用相同材料,同一工艺制备形成,可以减少工艺步骤,节约制备成本。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基板还具有设置于显示区中的摄像器件区(图中 未示出);在摄像器件区,部分数据信号线DATA通过第二转接走线(图中未示出)电连接;第三导电层还包括:第二转接走线。
在摄像器件区中,为了实现全面屏摄像头的显示效果,需要将其中的部分的数据信号线DATA通过第二转接走线进行电连接。第二转接走线可以采用第三导电层即第一源漏导电层SD1进行布线,其可以与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及漏极采用相同材料,同一工艺制备形成,可以减少工艺步骤,节约制备成本。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显示基板的结构示意图,如图4所示,显示基板还包括:位于基底101上且设置于边缘区的多个第二转接部105和邦定走线106;第二转接部105设置于第一转接部102远离显示区的一侧;第二转接部105与第一转接部102通过邦定走线106电连接。
第二转接部可105可以为栅极驱动电路中的转接部,第二转接部105与第一转接部102可以通过邦定走线106电连接,以使得栅极驱动电路提供的信号通过第二转接部105、邦定走线106及第一转接部102传输至显示中的信号线。同时,第二绑定走线106可以提供静电释放路径,使得电荷向边缘区进行释放(即图中所示的路径⑥),可以避免电荷由其他信号传输线传输至显示区中的器件中,从而以避免静电对像素驱动电路中的薄膜晶体管的有源层击穿,进而可以提高显示效果。同时,第二绑定走线106增加了静电释放的路径,可以将电荷进行有效释放,避免显示基板中积累大量的电荷,从而可以提高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导电层还包括:多个第二转接部105和邦定走线106。
多个第二转接部105和邦定走线106可以采用第三导电层即第一源漏导电层SD1进行布线,可以不必采用原有的第四导电层即第二源漏电极层SD2进行布线,可以避免电荷由其他信号传输线传输至显示区中的器件中,从而 以避免静电对像素驱动电路中的薄膜晶体管的有源层击穿,进而可以提高显示效果。
在一些实施例中,显示基板还包括:位于基底上且设置于边缘区的栅极驱动电路(图中未示出);栅极驱动电路设置于第二转接部105远离显示区的一侧;栅极驱动电路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栅极驱动电路中的薄膜晶体管的有源层的沟道区宽长比大于像素驱动电路中的薄膜晶体管的有源层的沟道区宽长比。
栅极驱动电路中的薄膜晶体管的有源层的沟道区宽长比大于像素驱动电路中的薄膜晶体管的有源层的沟道区宽长比,其对静电释放的承受能力较大,即使电荷传导至栅极驱动电路中的薄膜晶体管中,对其中的薄膜晶体管的影响较小,可以避免静电对像素驱动电路中的薄膜晶体管的有源层击穿,进而可以提高显示效果。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了一种显示装置,该显示装置包括如上述任一实施例提供的显示基板,该显示装置具体可以为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机、电脑显示器、笔记本电脑、数码相框、导航仪等任何具有显示功能的产品或部件,其实现原理及有益效果与上述的显示基板的实现原理及有益效果相同,在此不再进行赘述。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公开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Claims (15)

  1. 一种显示基板,具有显示区、至少设置于所述显示区一侧的边缘区、及设置于所述显示区与所述边缘区之间的过渡区;其中,所述显示基板包括:基底、位于所述基底上的多个子像素及冗余走线;所述多个子像素阵列排布于所述显示区;所述冗余走线沿所述子像素的列方向延伸且贯穿所述过渡区;
    每个所述子像素包括:像素驱动电路;所述像素驱动电路包括:存储电容;
    至少部分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由所述显示区延伸至所述过渡区且与所述冗余走线电连接。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靠近所述过渡区的一列所述子像素中的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与所述冗余走线电连接。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靠近所述过渡区的一列所述子像素中的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包括:主体部及与所述主体部连接的突出部;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冗余走线电连接。
  4. 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突出部在所述基底上的投影沿列方向上的长度为所述主体部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沿列方向上的长度的1/2至2/3;
    所述突出部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沿行方向上的长度为所述冗余走线在所述基底上的正投影沿行方向上的长度的2倍至4倍。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基底上且沿着背离所述基底方向依次设置的第一导电层、第二导电层、第三导电层和第四导电层;
    所述第二导电层包括:所述存储电容的第二极板;
    所述第三导电层包括:所述冗余走线。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位 于所述基底上且设置于所述边缘区的多个第一转接部和由所述边缘区经所述过渡区延伸至所述显示区的多条扫描信号线、位于所述基底上且由所述边缘区经所述过渡区延伸至所述显示区的多条发光控制信号线、及位于所述基底上且由所述边缘区经所述过渡区延伸至所述显示区的多条复位信号线;所述像素驱动电路还包括:多个薄膜晶体管;
    部分所述第一转接部通过所述扫描信号线与部分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
    部分所述第一转接部通过所述发光控制信号线与部分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
    部分所述第一转接部通过所述复位信号线与部分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电连接。
  7.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一导电层包括:所述扫描信号线、所述多个第一转接部、所述薄膜晶体管的栅极、所述多条发光控制信号线、及所述多条复位信号线中的至少一者。
  8.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基底上且由所述边缘区经所述过渡区延伸至所述显示区的多条第一初始化信号线和多条第二初始化信号线;
    部分所述第一转接部通过所述多条第一初始化信号线或所述多条第二初始化信号线与部分所述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或第二极电连接。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二导电层还包括:所述多条第一初始化信号线和所述多条第二初始化信号线;
    所述第三导电层还包括:所述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和第二极。
  10.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部分所述第一转接部之间通过第一转接走线电连接;
    所述第三导电层还包括:所述第一转接走线。
  11.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显示基板,其中,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位于 所述基底上且设置于所述显示区的多条数据信号线;
    所述数据信号与部分所述薄膜晶体管的第一极或第二极电连接;
    所述第三导电层还包括:所述多条数据信号线。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显示基板还具有设置于所述显示区中的摄像器件区;在所述摄像器件区,部分所述数据信号线通过第二转接走线电连接;
    所述第三导电层还包括:所述第二转接走线。
  13. 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显示基板还包括:位于所述基底上且设置于所述边缘区的多个第二转接部和邦定走线;所述第二转接部设置于所述第一转接部远离所述显示区的一侧;
    所述第二转接部与所述第一转接部通过所述邦定走线电连接。
  14. 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显示基板,其中,所述第三导电层还包括:所述多个第二转接部和所述邦定走线。
  15. 一种显示装置,其中,所述显示装置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14任一项所述的显示基板。
CN202280002454.5A 2022-07-29 2022-07-29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Pending CN11779541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108922 WO2024021011A1 (zh) 2022-07-29 2022-07-29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95412A true CN117795412A (zh) 2024-03-29

Family

ID=8970501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2454.5A Pending CN117795412A (zh) 2022-07-29 2022-07-29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795412A (zh)
WO (1) WO202402101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10232621A (ja) * 1997-02-19 1998-09-02 Casio Comput Co Ltd 液晶表示パネル及び液晶表示モジュール
KR100286049B1 (ko) * 1999-01-15 2001-03-15 윤종용 정전기 보호 회로를 가지는 액정 표시 장치
JP4617861B2 (ja) * 2004-12-10 2011-01-26 ソニー株式会社 液晶表示装置
CN108803173B (zh) * 2018-07-02 2021-08-10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其制造方法、显示装置
CN114236925B (zh) * 2021-12-14 2023-02-28 苏州华星光电技术有限公司 阵列基板及液晶显示面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4021011A1 (zh) 2024-02-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2071882B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USRE48931E1 (en) Luminescent display device
CN101009308B (zh) 发光装置及电子机器
CN112885850B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US11272078B2 (en) Display device having an emission layer
US11810504B2 (en) Display substrate and display device
CN109935622B (zh) 阵列基板、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和阵列基板的制作方法
CN114495835B (zh) 像素驱动电路及其驱动方法、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US20240046862A1 (en) Display panel
CN111640774A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3990902A (zh) 一种显示面板和显示装置
WO2022041227A1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398631A (zh) 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US11900882B2 (en) Display device
EP4141858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CN117795412A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EP4303931A1 (en) Display panel and display apparatus
WO2022188091A1 (zh) 显示基板及显示装置
CN117642801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6998245A (zh) 显示面板、显示装置
CN117480609A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CN116600597A (zh) 一种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5191036A (zh) 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6312384A (zh) 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7280472A (zh) 显示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