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51036A - 印刷用夹具、印刷装置及印刷方法 - Google Patents

印刷用夹具、印刷装置及印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51036A
CN117751036A CN202280033418.5A CN202280033418A CN117751036A CN 117751036 A CN117751036 A CN 117751036A CN 202280033418 A CN202280033418 A CN 202280033418A CN 117751036 A CN117751036 A CN 11775103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printing
pad
jig
printed matter
ink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33418.5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村冈贡治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uhou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uhou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uhou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uhou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75103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5103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7/00Print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of special types or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F17/001Pad print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7/00Print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of special types or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7/00Print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of special types or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F17/08Print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of special types or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printing on filamentary or elongated articles, or on articles with cylindrical surfaces
    • B41F17/14Print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of special types or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printing on filamentary or elongated articles, or on articles with cylindrical surfaces on articles of finite length
    • B41F17/18Print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of special types or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printing on filamentary or elongated articles, or on articles with cylindrical surfaces on articles of finite length on curved surfaces of articles of varying cross-section, e.g. bottles, lamp glass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FPRINTING MACHINES OR PRESSES
    • B41F17/00Print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of special types or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41F17/30Print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of special types or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printing on curved surfaces of essentially spherical, or part-spherical, articles
    • B41F17/34Printing apparatus or machines of special types or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for printing on curved surfaces of essentially spherical, or part-spherical, articles on articles with surface irregularities, e.g. fruits, nu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MPRINTING, DUPLICATING, MARKING, OR COPYING PROCESSES; COLOUR PRINTING
    • B41M1/00Inking and printing with a printer's forme
    • B41M1/40Printing on bodies of particular shapes, e.g. golf balls, candles, wine corks

Landscapes

  • Printing Metho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印刷用夹具在通过使印刷用垫片在朝向印刷台的第一方向上直线性移动并按压于印刷物而将转印到印刷用垫片的印刷面上的墨图像向印刷物转印的印刷中,配置于印刷物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其中,印刷用夹具具备内侧缘,该内侧缘在与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与印刷物相邻地配置,并在第二方向上与印刷物的印刷范围的外侧的部分即周缘部相向。

Description

印刷用夹具、印刷装置及印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印刷用垫片直线性移动并将印刷面按压于被印刷面来进行的印刷,特别涉及印刷用夹具的构造以及使用印刷夹具的印刷装置及印刷方法。
背景技术
以往,胶版印刷是如下方式的印刷:将印刷用垫片(printing pad)的印刷面按压于印刷原版,将根据印刷图案载置于印刷原版的墨转印到印刷用垫片上。然后,将转印有墨的印刷用垫片的印刷面按压于被印刷面,将墨转印到被印刷面上,从而将印刷图案印刷在被印刷面上。
在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发明中,印刷用垫片(印刷用橡皮布)按压于印刷原版。印刷原版载置有微细网点图案的墨。由印刷原版保持的墨转印到按压于印刷原版的印刷用垫片。另外,印刷用垫片按压于印刷原版而被转印墨,墨从印刷用垫片转印到印刷物上。
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印刷用垫片将载置于印刷原版的墨转印到印刷面,将转印到印刷面上的墨向印刷物转印。印刷用垫片通过使其顶点(最下部)与载置有印刷物的基板抵接而变形。印刷面位于印刷用垫片的远离顶点的侧面,通过印刷用垫片变形而与印刷物的侧面抵接。由此,即使印刷物的被印刷面相对于印刷用垫片的按压方向倾斜,印刷用垫片的印刷面也会从接近被印刷面的法线方向的角度按压。因此,能够抑制印刷用垫片的变形的影响以及印刷面与被印刷面的滑动的影响,能够抑制转印到被印刷面上的图像的精度的降低。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5295005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将专利文献1的印刷用垫片按压于被印刷面来进行印刷的情况下,若想要将印刷图像转印至印刷物的侧面,则必须将印刷用垫片深深按压来进行印刷。因此,存在如下课题:产生印刷用垫片的表面与被印刷面之间的滑动而使墨变形,产生印刷图像的精度的降低以及垫片的损伤。为了进行印刷,需要将整个被印刷面分成多个部分来进行印刷。因此,存在如下课题:在对整个印刷物进行印刷时,必须反复多次将印刷面按压于印刷原版的工序以及将印刷面按压于被印刷面的工序。
另外,在对印刷物的大范围进行印刷的情况下,例如有时将印刷用垫片按压于印刷物的截面形状有棱角的部分来进行印刷。此时,与印刷物的有棱角的部分接触的印刷用垫片的表面的表面压力升高。因此,存在印刷用垫片的表面会反复承受高负荷而损伤的课题。
本发明是为了解决上述这样的课题而完成的,提供一种印刷用夹具、印刷装置及印刷方法,能够相对于复杂的形状的被印刷面而抑制墨的滑动变形以及图像的失真,且能够抑制印刷用垫片的损伤。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案
本发明的印刷用夹具在通过使印刷用垫片在朝向印刷台的第一方向上直线性移动并按压于印刷物而将转印到所述印刷用垫片的印刷面上的墨图像向所述印刷物转印的印刷中,配置于所述印刷物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其中,所述印刷用夹具具备内侧缘,所述内侧缘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与所述印刷物相邻地配置,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印刷物的印刷范围的外侧的部分即周缘部相向。
本发明的印刷装置具备:上述的印刷用夹具;固定所述印刷用夹具的所述印刷台;以及按压于所述印刷用夹具及所述印刷物的所述印刷用垫片。
本发明的印刷方法是通过使印刷用垫片在朝向印刷台的第一方向上直线性移动并按压于印刷物而将转印到所述印刷用垫片的印刷面上的墨图像向所述印刷物转印的印刷方法,其中,在所述印刷台载置印刷用夹具,所述印刷用夹具具备:与所述印刷物的周缘部相向地配置的内侧缘;以及从所述内侧缘朝向外侧延伸的垫片承接面,将所述印刷用垫片按压于所述印刷物及所述印刷用夹具,所述印刷用垫片按压于所述印刷用夹具直至与所述垫片承接面抵接。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通过与印刷物的周缘部相邻地配置印刷用夹具,抑制印刷用垫片的变形,使来自印刷用垫片的载荷尽量均等地施加于印刷物的各部分。因此,能够抑制由印刷物与印刷面的滑动导致的图像的失真而实现精度高的印刷,并且能够抑制在向印刷物按压时载荷局部地集中于印刷用垫片的表面,抑制印刷用垫片的损伤。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印刷装置100的一例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印刷装置100所具备的印刷用垫片10的一例的剖视图。
图3是实施方式1的印刷装置100所具备的印刷用垫片10按压于印刷物70时的剖视图。
图4是实施方式1的印刷物70及印刷用夹具80的一例的立体图。
图5是图4的A-A部的剖视图。
图6是实施方式1的印刷用垫片10按压于印刷物70的状态的剖视图。
图7是位于图6的印刷物70的右端的圆角部70a的周边的放大图。
图8是使图7的印刷用夹具80的形状变更的情况下的印刷用垫片10的接触状态的说明图。
图9是使图7的印刷用夹具80的形状变更的情况下的印刷用垫片10的接触状态的说明图。
图10是位于图6的印刷物70的左端的突出部的周边的放大图。
图11是使图10的印刷用夹具80的形状变更的情况下的印刷用垫片10的接触状态的说明图。
图12是使图10的印刷用夹具80的形状变更的情况下的印刷用垫片10的接触状态的说明图。
图13是实施方式1的印刷装置100的功能框图的一例。
图14是利用实施方式1的印刷装置100的印刷物70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印刷用夹具80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实施方式1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印刷用夹具、印刷装置及印刷物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此外,本发明并不由以下说明的实施方式限定。另外,在各图中对相同的部分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省略一部分说明。另外,各图是示意性地绘制的,本发明并不限定于图示的形状。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弹性体或弹性并不限定于施加于弹性体的载荷与由该载荷产生的变形量处于线性关系。包括在施加的载荷与由该载荷产生的变形量是非线性关系且在去除已施加的载荷的情况下立即或在规定的时间后恢复原来的形状。
<印刷装置100>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印刷装置100的一例的侧视图。印刷装置100将载置在印刷原版50上的墨向印刷用垫片10的印刷面4转印,然后将转印到印刷面4上的墨向印刷物70的被印刷面71转印。被印刷面71是包含于印刷范围A的面的统称,有时具备凹凸形状。印刷装置100在被印刷面71具有相对于印刷用垫片10的按压方向倾斜的面的情况下也能够对该倾斜的面进行印刷。此外,印刷用垫片10的按压方向是图1等所示的Z方向,有时称为第一方向。
印刷装置100具备能够在上下方向上直线性移动的印刷用垫片10。印刷用垫片10通过印刷装置100所具备的上下方向移动装置11而上下移动,将印刷面4按压于印刷物70的被印刷面71,将转印到印刷面4上的墨向被印刷面71转印。另外,印刷装置100具备水平方向移动装置12。水平方向移动装置12使印刷用垫片10及上下方向移动装置11在水平方向上移动。印刷用垫片10通过水平方向移动装置12而在印刷物70、清洁装置60、活化装置61、吹气装置62或印刷原版50的上方移动。印刷用垫片10的印刷面4通过上下方向移动装置11而上下移动,分别按压于印刷物70、清洁装置60、活化装置61或印刷原版50。
在图1中,印刷装置100从左侧起具有:载置印刷物70的印刷台87;具备清洁装置60、活化装置61以及吹气装置62的表面处理台86;以及载置印刷原版50的印刷原版台85。但是,在印刷装置100中,这些台能够自由地配置,能够根据作业者或设置印刷装置100的场所等的情况而适当变更。另外,印刷装置100的各装置根据需要而设置于印刷装置100,有时也不设置。
如图1所示,在印刷台87设置有送风机66。送风机66朝向印刷用垫片10的印刷面4送风。此外,印刷装置100也可以具备送风机66或吹气装置62中的任一方,作为送风机66和吹气装置62发挥功能。另外,送风机66也可以作为送风机66A设置于表面处理台86。在该情况下,省略送风机66。
<印刷用垫片10>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印刷装置100所具备的印刷用垫片10的一例的剖视图。图2是图1的印刷用垫片10的剖视图,示出了通过印刷用垫片10的顶点6且与固定有基材5的支承构件7垂直的截面。印刷用垫片10例如为大致半球形状。印刷用垫片10的形状不限定于此,例如炮弹形状、具有使抛物线绕其对称轴旋转而形成的曲面的形状、将椭圆体切断而得到的一部分等的形状、或者使炮弹形状或半圆形状的截面在一条直线上连续地延伸的形状等,能够根据印刷物70的规格等而适当变更形状。印刷用垫片10具备最先与印刷物70或印刷原版50接触的顶部。顶部由点或线构成。由此,抑制在印刷用垫片10按压于印刷物70或印刷原版50时将空气夹带到印刷面4与印刷物70或印刷原版50之间。通过避免空气的夹带,能够抑制产生从印刷原版50向印刷用垫片10的墨40的转印的缺失以及施加于印刷物70的印刷图像的缺失。在实施方式1中,印刷用垫片10的表面中的以顶点6为中心的规定的范围成为从印刷原版50移取墨40并向印刷物70转印的印刷面4。但是,印刷面4也可以设定为不包含顶点6。即,顶点6也可以在不与被印刷面71抵接的情况下按压于印刷用夹具80或印刷台87的表面。由此,能够在不使用容易夹带空气的顶部的情况下进行印刷。
如图2所示,印刷用垫片10的基材5具备内部层1和以覆盖内部层1的表面的方式配置的外部层2。内部层1和外部层2分别固定于支承构件7。另外,印刷用垫片10不仅为2层构造,也可以为更多层构造。
外部层2例如对硅橡胶进行成形而构成。外部层2具备弹性(挠性),为了容易变形而混合有硅油。在实施方式1中,外部层2为大致半球形状,但能够根据印刷物70的规格等而适当变更形状。外部层2在印刷用垫片10按压于印刷原版50时变形,将载置于印刷原版50的载置面51的墨40(参照图3)移取到印刷面4。载置于印刷原版50的载置面51的墨40与要向印刷物70印刷的图像对应配置,形成印刷图案。
图3是实施方式1的印刷装置100所具备的印刷用垫片10按压于印刷物70时的剖视图。印刷用垫片10沿着Z方向移动,外部层2的表面按压于印刷物70,印刷面4追随被印刷面71及印刷用夹具80而变形。在该情况下,例如,构成靠近印刷面4的部分的外部层2的材料设定成Asker C硬度为0~20点的范围。而且,位于外部层2的内侧的内部层1例如可以由硬度比外部层2高的硅橡胶形成,也可以由塑料的发泡体等不易变形的材料构成。例如,内部层1也可以由ABS发泡体、泡沫聚苯乙烯等泡沫塑料构成。也就是说,内部层1也可以为在内部具有空洞的构造。该空洞作为一例是微细的气泡。内部层1也可以由在内部具有空洞的同时具有在向印刷物70按压时能够维持形状的程度的强度及刚性的构件构成。
内部层1位于在印刷时施加用于将印刷面4按压于被印刷面71的力的一侧,从印刷面4侧观察时配置在外部层2的内侧。支承构件7是与上下方向移动装置11连接而将来自上下方向移动装置11的力传递到印刷用垫片10的部分。
为了使印刷用垫片10变形而追随被印刷面71及印刷用夹具80的表面,优选印刷用垫片10的硬度设定得低(软)。因此,按压于印刷物70的印刷面4侧的部分的硬度、即外部层2的硬度需要设定得比内部层1低。通过这样构成外部层2,印刷面4由于柔软层而容易追随被印刷面71,并且印刷用垫片10的整体的形状容易由即使按压于印刷物70也几乎不产生变形的内部层1保持。与此同时,直接按压于被印刷面71的外部层2具有容易变形以追随作为曲面的被印刷面77和相对于印刷用垫片10移动的方向倾斜的被印刷面76的优点。但是,基材5的各部分的硬度并不限定于上述的硬度。
印刷用垫片10优选构成为至少印刷面4确保被印刷面71的面积的1.5倍以上的面积。由此,印刷用垫片10按压于印刷物70时的变形率(变形量相对于印刷用垫片10的大小的比例)小,因此,能够抑制印刷面4相对于被印刷面的滑动。另外,通过降低印刷用垫片10的硬度,也能够抑制印刷面4相对于被印刷面的滑动。在实施方式1中,印刷面4位于外部层2的表面。此外,内部层1的表面(朝向印刷面4侧的表面)也可以为与外部层2的表面的形状相似的形状,例如也可以为与外部层2的表面的形状相比在按压方向上长的形状。内部层1优选设定为包含内部的空洞(内部的气泡)的体积为整个基材5的体积的30%以下。
<清洁装置60>
如图1所示,在印刷装置100的印刷台87的旁边配置有表面处理台86。在表面处理台86设置有清洁装置60。清洁装置60具备例如纸或粘附带。印刷用垫片10的印刷面4通过按压于纸或粘附带的表面而除去印刷后残存的墨40、污渍或灰尘等。
<活化装置61>
活化装置61具备贮存液体的贮存槽、吸收并保持液体的吸收单元。印刷用垫片10的印刷面4通过按压于吸收单元的表面而附着吸收单元所保持的液体。印刷用垫片10通过使水或溶剂附着或渗入到基材5,使载置于印刷原版50的墨40容易转印到印刷面4。液体根据与墨40的性质而适当选定,且具有使较硬的墨40软化的性质。墨40通过在水或溶剂中加入颜料或染料而构成。用于活化装置61的液体例如是丙烯酸树脂或聚氨酯树脂等合成树脂类以及水、稀释剂、二甲苯或甲苯等的混合剂,优选选择与墨40所含的溶剂的亲和性高的材料。但是,用于活化装置61的液体并不仅限定于上述材料。
活化装置61的吸收单元例如也可以将薄片状的吸收材料层叠而构成。吸收材料例如由纸构成,但不仅限定于纸,只要是吸收液体的吸收材料,则也可以由布、树脂等其他材质构成。例如,吸收单元也可以在海绵状的树脂上层叠纸而成。供印刷用垫片10的印刷面4按压的吸收单元的表面有时会附着残存于印刷用垫片10的印刷面4的墨40等污渍,或者吸收单元的表面被削刮而使构成吸收单元的纸破裂。因此,位于吸收单元的最上层的纸构成为能够从吸收单元的最上层剥离并除去而将层叠的一张一张除去,或者能够机械性地更换上层部。但是,位于最上层的纸的更换方法并不仅限定于该方法。吸收单元构成为自如地除去或更换构成最上层的纸等,表面始终保持洁净且渗透有液体。因此,只要将印刷用垫片10的印刷面4按压于吸收单元的表面就能够使印刷面活化。此外,活化装置61的吸收单元并不限定于层叠的构造,也可以由单一构件构成。
<吹气装置62>
吹气装置62将通过活化装置61附着于印刷用垫片10的印刷面4的水或溶剂调整为适量。吹气装置62朝向按压到活化装置61上之后且转印墨之前的印刷面4吹送空气,从印刷面4除去多余的水或溶剂。此外,吹气装置62的形式、数量以及吹送空气的方向没有限定。另外,只要能够将在活化装置61中附着于印刷面4的液体控制成适量,则也可以省略吹气装置62。
<印刷原版50>
印刷原版50载置在印刷原版台85上,通过在载置面51载置墨40,将印刷用垫片10的印刷面4按压于载置面51,从而在印刷面4上转印墨40。
印刷原版50例如是凹版。或者,实施方式1的印刷装置100例如进行凹版印刷或凸版印刷。另外,也可以在印刷原版50上通过喷墨印刷来载置墨。也就是说,墨40向印刷原版50的配置的方式不限。
<墨载置装置63>
如图1所示,墨载置装置63具备墨保持部64,该墨保持部64是在表面具备保持墨的材质的辊。墨保持部64构成为绕旋转轴65旋转。墨载置装置63通过使墨保持部64与印刷原版50的载置面51接触并使墨保持部64在载置面51上旋转移动,将墨40载置于载置面51的亲墨区域。墨载置装置63并不限定于图1所示的具备辊的结构,只要为墨保持部64与印刷原版50的载置面51能够接触的结构,则也可以为例如墨保持部64相对于载置面51垂直移动的形式。
印刷原版50具备疏墨区域和亲墨区域,疏墨区域排斥墨,因此,即使亲墨区域细小,墨载置装置63也能够将墨载置于亲墨区域。另外,由于疏墨区域排斥多余的墨,因此,墨载置装置63也可以不具备在载置墨之后去除多余的墨的刮墨刀。
另外,在印刷物70的表面上印刷彩色图像时,有时会使用多个单色用印刷原版50。在该情况下,印刷装置100也可以具备多个墨载置装置63。或者,也可以通过多个印刷装置100对1个印刷物70进行印刷。此时,多个印刷装置100分别与多个单色用印刷原版50中的每一个对应。此外,在实施方式1中,对凹版印刷的情况下的墨载置装置63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在凸版印刷的情况下或通过喷墨印刷在印刷原版50上配置墨40。墨载置装置63能够根据印刷方式而适当变更。
<送风机66>
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00具备送风机66,该送风机66在印刷用垫片10的印刷面4转印有墨40的状态下向印刷面4输送空气。在实施方式1中,在印刷台87的载置印刷物70的周边配置有送风机66。送风机66向处于附着有墨40的状态且按压于被印刷面71之前的印刷面4吹送空气。送风机66通过朝向印刷面4吹送空气,使通过活化装置61附着于印刷面4的液体及渗入墨40的溶剂等液体也蒸发。由此,墨40与印刷面4的亲和性降低。另外,墨40的粘度增加。也就是说,通过送风机66的送风,墨40固化。
送风机66优选设置在多处以使空气吹到印刷面4上。另外,送风机66也可以在内部具备加热器,调整向印刷面4输送的空气的温度。向印刷面4输送的空气的温度的调整也可以通过利用温度传感器68(参照图13)检测向印刷面4输送的空气的温度并调整加热器的输出来进行。另外,温度传感器68也可以检测放置印刷装置100的环境的室温,根据室温来调整加热器输出。例如,在送风机66中,筒状的框体的一端成为送风口,在框体的另一端侧的内部设置风扇及加热器67并具有吸入空气的流入口。
<印刷用夹具80>
图4是实施方式1的印刷物70及印刷用夹具80的一例的立体图。图5是图4的A-A部的剖视图。印刷物70及印刷用夹具80配置在印刷台87上,配置成印刷用夹具80包围印刷物70的周围。但是,印刷用夹具80不限定于在整周上包围印刷物70的周围,也包括部分地配置于印刷物70的周围。另外,图4等所示的截面构造是印刷用夹具80的至少一部分的截面构造的一例,整个印刷用夹具80也可以不具有同样的截面构造。印刷用夹具80根据印刷物70的形状及印刷范围A而设定形状。在图5所示的截面中,印刷范围A是在与Z方向垂直的X方向上从位于印刷物70的左端的部分的向Z方向上侧突出的部分到位于右端的将角形成为圆弧形状的部分为止的范围。印刷范围A的左端的部分是突出部的前端的圆角形状开始的点(圆角形状的假想线C侧的端部)。印刷范围A的右端的部分是圆角上的点(位于比圆角与印刷物70的沿着Z方向的平面相交的点靠假想线C侧的位置的点)。此外,X方向有时称为第二方向。
图6是实施方式1的印刷用垫片10按压于印刷物70的状态下的剖视图。图6是在图4的A-A部的截面中将印刷物70的周边放大的图。印刷用夹具80构成为使内侧缘81及内侧缘82与印刷物70的周缘部74及周缘部75相向。也就是说,印刷用夹具80具有在大致板状的构件的中央部沿着印刷物70的周缘部74及周缘部75的形状的内周面。其中,印刷用夹具80通过将板状的构件的中央部挖空成印刷物70的形状而形成,或者将板状的构件抵接于印刷物70的周缘部74及周缘部75并按照印刷物70的形状通过切刀等切削的同时形成。内侧缘81及内侧缘82包含在形成于印刷用夹具80的内周面中。另外,内侧缘81及内侧缘82与印刷物70的周缘部74及周缘部75邻接或隔开规定的间隙G地配置。若间隙G极小,则有可能印刷用垫片10进不去,印刷不到印刷范围A的端部的部分。因此,间隙G的尺寸设定成能够得到所需的印刷范围A。此外,用于印刷用夹具80的材料优选为例如聚乙烯泡沫等树脂发泡体等容易调整加工且不易损伤印刷用垫片10的材料,但并不仅限定于此。
图7是位于图6的印刷物70的右端的圆角部70a的周边的放大图。将印刷物70的表面中的印刷范围A的外侧的区域称为周缘部。在图7中,印刷物70的右端的与Z方向平行的面以及圆角形状的一部分是周缘部74。周缘部74的上端也是印刷范围A的外缘72。此外,周缘部74根据印刷物70的形状及印刷范围A的设定而适当设定。在图7中,印刷范围A与按压印刷用垫片10而使印刷面4按压于印刷物70并接触的范围一致。将印刷面4与印刷物70接触的范围称为接触范围B。在图7中,示出了印刷范围A与接触范围B一致的状态,示出了转印到印刷面4上的印刷图像转印到印刷范围A的理想状态。
另外,周缘部74的上端且被印刷面71的外缘72是印刷范围A的端部,但实际上,印刷用垫片10的印刷面4有时也会按压于进入到周缘部74侧的区域。此时,虽然印刷用垫片10的印刷面4超过印刷范围A地按压于印刷物70(参照图8),但向印刷物70的表面转印的印刷图像的范围由从印刷原版50转印到印刷用垫片10的印刷面4上的印刷图像决定。也就是说,印刷用垫片10的印刷面4通过使比印刷面4上的印刷图像大的范围按压于印刷物70,直至印刷面4上的印刷图像的端部为止可靠地按压于印刷物70,在印刷范围A转印印刷图像。此外,有时将图7所示的被印刷面71的外缘72称为第一外缘72。
在实施方式1中,印刷物70的右端的周缘部74具有与Z方向平行的面,在该与Z方向平行的面的上端与圆角部70a连接。在印刷物70中,直至位于比与Z方向平行的面的上端靠假想线C侧的位置的点为止的区域设为印刷范围A。换言之,印刷范围A的端部、即被印刷面71的外缘72位于圆角部70a的表面上。也就是说,周缘部74的上端是圆角上的点,上端处的面的切线T1与假想线C所成的角度α大于90°。也就是说,印刷范围A的端部成为以从印刷物70的中央部(假想线C)朝向外侧而靠近印刷台87侧的方式倾斜的面。在这样的面上按压印刷用垫片10来进行印刷的情况下,印刷面4有时无法顺利地追随被印刷面71。另外,若为了使印刷面4可靠地接触至印刷范围A的端部而将印刷用垫片强力地按压于印刷物70,则有时印刷用垫片10会大幅变形而产生图像的失真以及墨的滑动变形。另外,由于将印刷用垫片10强力地按压于印刷物70,使得印刷物70的圆角形状有可能损伤印刷用垫片10。因此,通过使用印刷用夹具80,使印刷面4追随被印刷面71的同时抑制印刷面4过度强力地按压于印刷物70的角上。
印刷用夹具80的内侧缘82与周缘部74相邻地配置,该周缘部74是印刷物70的与印刷范围A邻接的外侧部分。另外,内侧缘82配置成隔开间隙G与印刷物70的周缘部74相向。印刷用夹具80具备从内侧缘82的上端82a朝向外侧延伸的垫片承接面83。垫片承接面83是相对于通过印刷物70的中心且与Z方向平行的假想线C而切线角度θ为90°以下的倾斜面。换言之,垫片承接面83是随着朝向印刷物70而向印刷台87侧倾斜的面。垫片承接面83不限定于平面,也可以为曲面83a。
垫片承接面83是向印刷物70侧倾斜的面,因此,抑制在印刷用垫片10被按压时印刷用垫片10向外侧(图7的X方向右方向)扩展的变形。另外,通过垫片承接面83,印刷面4容易追随包含印刷物70的周缘部74的上端的区域的形状,对于切线角度α为90°以上的面也以适当的载荷按压。但是,垫片承接面83并不限定于上述的方式,也能够使切线角度θ大于90°,也可以存在印刷用夹具80部分地具有切线角度θ≥90°的垫片承接面83的情况。
并且,内侧缘82的上端82a在Z方向上位于比印刷范围A的端部、也就是说被印刷面71的外缘72靠印刷台87侧的位置。由此,印刷用垫片10以进入到周缘部74与内侧缘82之间的间隙G的方式变形,因此,印刷面4对于具有接近与Z方向平行的倾斜的面也容易按压。
图8是使图7的印刷用夹具80的形状变更的情况下的印刷用垫片10的接触状态的说明图。在图8中,变更印刷用夹具80的尺寸,使得与图7相比印刷用夹具80的内侧缘82的上端82a向印刷台87侧移动。由此,内侧缘82的上端82a和垫片承接面83向下方移动,接触范围B进一步向外侧(印刷台87侧)扩大。接触范围B比图7所示的范围向印刷台87侧移动,接触范围B的端部处的切线角度α也成为180°或接近于180°的角度。在这样的情况下,接触范围B变得比印刷范围A大,因此,转印到印刷用垫片10的印刷面4上的印刷图像全部被转印到被印刷面71,在期望的印刷范围A形成印刷图像。
但是,在图8的印刷用夹具80中,若拉开印刷用夹具80的内侧缘82的上端82a与被印刷面71的外缘72的Z方向上的距离,则印刷用垫片10被强力地按压于印刷物的圆角部70a,因此,印刷用垫片10变得容易损伤。另外,由于印刷用垫片10的变形变大,因此,图像伸长,容易产生墨的滑动变形。因此,在如图8这样使接触范围B比印刷范围A大的情况下,印刷用夹具80的内侧缘82的上端82a的位置也要调整成使接触范围B相对于印刷范围A不会过大。
图9是使图7的印刷用夹具80的形状变更的情况下的印刷用垫片10的接触状态的说明图。在图9中,变更印刷用夹具80的尺寸,使得与图7相比印刷用夹具80的内侧缘82的上端82a向远离印刷台87的方向移动。由此,内侧缘82的上端82a和垫片承接面83向上方移动,接触范围B进一步向内侧(远离印刷台87的一侧)缩小。印刷范围A的端部即被印刷面71的外缘72向印刷物70的中央侧移动,外缘72的切线角度α成为大于90°但接近于90°的角度。此时,印刷用垫片10的接触范围B变得比印刷范围A小,转印到印刷面4上的印刷图像的端部的部分未按压于被印刷面71而不会转印。
但是,即使对于如图9所示的印刷用夹具80,只要将印刷范围A设定为更内侧(假想线C侧)的区域,也能够将印刷用垫片10上的印刷图像可靠地转印到被印刷面71。图9的印刷用夹具80形成为垫片承接面83相对于假想线C的切线角度θ小于90°,因此,印刷用垫片10以进入到间隙G的方式变形,从而适当地按压于包含周缘部74的上端即印刷物70的圆角部70a的区域。
图10是位于图6的印刷物70的左端的突出部的周边的放大图。在图10中,印刷物70的左端的与Z方向平行的面以及突出部70b的圆角形状的一部分是周缘部75。周缘部75的上端是印刷范围A的端部即被印刷面77的外缘73。此外,周缘部75根据印刷物70的形状及印刷范围A的设定而适当设定。将印刷面4与印刷物70接触的范围称为接触范围B。在图10中,示出了印刷范围A与接触范围B一致的状态,示出了转印到印刷面4上的印刷图像转印到印刷范围A的理想状态。
另外,周缘部75的上端是印刷范围A的端部,但实际上,印刷用垫片10的印刷面4有时也按压于图10所示的进入到周缘部75侧的区域。此时,虽然印刷用垫片10的印刷面4超过印刷范围A地按压于印刷物70,但向印刷物70的表面转印的印刷图像的范围由从印刷原版50转印到印刷用垫片10的印刷面4上的印刷图像决定。也就是说,印刷用垫片10的印刷面4通过使比印刷面4上的印刷图像大的范围按压于印刷物70,直至印刷面4上的印刷图像的端部为止可靠地按压于印刷物70,在印刷范围A转印印刷图像。
在实施方式1中,印刷物70的左端的周缘部75具有与Z方向平行的面,在该与Z方向平行的面的上端经由圆角部与被印刷面77连接。在图10的印刷物70中,从假想线C所在的中央部到比突出部70b的顶点稍微靠假想线C侧的点为止的区域设为印刷范围A。周缘部75的上端是突出部70b的圆角上的点,是被印刷面77的外缘73。被印刷面77的外缘73处的面的切线T2与假想线C形成角度β。在这样的面上不用印刷用夹具80而按压印刷用垫片10来进行印刷的情况下,施加于与突出部70b抵接的印刷面4的表面压力升高,印刷面4有可能损伤。另外,若为了使印刷面4可靠地接触至印刷范围A的端部而将印刷用垫片强力地按压于印刷物70,则有时印刷用垫片10会大幅变形而产生图像的失真以及墨的滑动变形。另外,由于将印刷用垫片10强力地按压于印刷物70,使得突出部70b的圆角形状有可能损伤印刷用垫片10。因此,通过使用印刷用夹具80,使印刷面4追随被印刷面77的同时抑制印刷面4过度强力地按压于印刷物70的角上。
印刷用夹具80的内侧缘81与周缘部75相邻地配置,该周缘部75是印刷物70的与印刷范围A邻接的外侧部分。另外,内侧缘81配置成隔开间隙G与印刷物70的周缘部75相向。印刷用夹具80具备从内侧缘81的上端81a朝向外侧延伸的垫片承接面83b。垫片承接面83b是相对于通过印刷物70的中心且与Z方向平行的假想线C形成切线角度θ的倾斜面。垫片承接面83b的切线角度θ设定为与印刷物70的周缘部75的上端、即被印刷面77的外缘73处的切线角度β相同的程度。在图10中,垫片承接面83b除了间隙G以及角的圆角部之外,形成为使被印刷面77向外侧延长而得到的形状或形成于比被印刷面77高的位置,因此,在印刷面4追随包含印刷物70的周缘部75的上端的区域的形状时,能够抑制印刷面4的急剧的变形。
在垫片承接面83b的外侧连接有第二垫片承接面84。第二垫片承接面84以顶点84a为界具有例如朝向外侧变低的倾斜。也就是说,第二垫片承接面84相对于假想线C的切线角度θ2也可以大于90°。另外,印刷用夹具80通过使与印刷物70的被印刷面77相邻地配置的垫片承接面83b及垫片承接面84的切线角度逐渐变化,在印刷用垫片10抵接时抑制与印刷用夹具80接触的印刷面4的局部的变形。由此,即使在印刷物70具有如突出部70b这样在截面形状中比其他部分突出的形状的情况下,印刷用垫片10也会以平均地施加载荷的方式按压于印刷物70。另外,通过将第二垫片承接面84配置在垫片承接面83b的外侧,印刷用垫片10不会被极端地抑制向外侧的变形(向X方向左方向的变形)或向内侧的变形(向X方向右方向的变形)。因此,能够抑制印刷面4以在被印刷面77上滑动的方式变形而使印刷图像的精度降低。此外,优选为垫片承接面83和第二垫片承接面84在顶点84a处平滑地连接。
印刷用垫片10以进入到周缘部74与内侧缘82之间的间隙G的方式适度变形。因此,印刷面4对于如突出部70b这样具有锐角的角部的面也容易按压。
图11是使图10的印刷用夹具80的形状变更的情况下的印刷用垫片10的接触状态的说明图。在图11中,变更印刷用夹具80的尺寸,使得与图10相比印刷用夹具80的内侧缘81的上端81a向远离印刷台87的方向移动。由此,内侧缘81的上端81a以及垫片承接面83b向上方移动,接触范围B进一步向内侧(假想线C侧)缩小。接触范围B的端部比原来的印刷范围A的端部即被印刷面77的外缘73向假想线C侧移动,接触范围B的端部的切线角度β也成为比图10的情况小的角度。例如,切线角度β成为90°以下。此时,印刷用垫片10的接触范围B变得比印刷范围A小,转印到印刷面4上的印刷图像的端部的部分未按压于被印刷面71而不会转印。
但是,即使在这样的情况下,只要将印刷范围A设定为更内侧(假想线C侧)的区域,也能够将印刷用垫片10上的印刷图像可靠地转印到被印刷面71。图11的印刷用夹具80形成为垫片承接面83b相对于假想线C的切线角度θ小于90°,因此,印刷用垫片10以进入到间隙G的方式变形,从而适当地按压于包含印刷范围A的区域。此外,切线角度θ不限定于上述的方式,也能够设为90°以上。垫片承接面83b不限定于上述的方式,也能够使切线角度θ为90°以上,也可以存在印刷用夹具80部分地具有切线角度θ≥90°的垫片承接面83b的情况。
图12是使图10的印刷用夹具80的形状变更的情况下的印刷用垫片10的接触状态的说明图。在图12中,变更印刷用夹具80的尺寸,使得与图10相比印刷用夹具80的内侧缘81的上端81a向远离印刷台87的方向移动。另外,在图12中,印刷物70的突出部70b在截面形状中锐利地形成。在这样的情况下,印刷用夹具80优选在印刷物70的被印刷面77的延长线上配置垫片承接面83b,使印刷用垫片10不会强力地按压于突出部70b的前端。由于在印刷物70与印刷用夹具80之间存在间隙G,因此,印刷用垫片10以进入到间隙G的方式变形,从而可靠地压接至印刷范围A的端部为止。由此,印刷用垫片10适当地按压至成为印刷范围A的突出部70b的前端为止。
另外,在图12中,也可以与垫片承接面83b邻接地配置第二垫片承接面84,相对于假想线C的切线角度θ2也可以设定为大于90°。由此,在印刷用垫片10抵接时,抑制印刷面4的局部的变形。
(印刷用夹具80的材质)
印刷用夹具80由硬度比构成印刷用垫片10的硅橡胶高的材质形成。例如,印刷用夹具80可以由泡沫聚苯乙烯等泡沫塑料构成,优选为在按压印刷用垫片10时变形量小的材质。另外,印刷用夹具80优选由容易加工的材质构成,以便能够根据印刷物70的形状及印刷范围A而变更形状。例如,印刷用夹具80由聚乙烯泡沫等发泡体、聚烯烃等构成。构成印刷用夹具80的材质优选由能够通过切刀等切削且能够进行微调的材料构成。
<利用印刷装置100的印刷物70的制造方法>
图13是实施方式1的印刷装置100的功能框图的一例。下面,对利用印刷装置100的印刷物的制造方法进行说明。如图1所示,印刷装置100具备控制装置20。控制装置20例如由微型计算机构成,具备运算装置20a和存储装置20b。控制装置20的功能、即图8所示的各功能块利用运算装置20a和存储装置20b(参照图1)来实现。
存储装置20b是预先保持有程序及数据等的ROM、在程序的执行时用于暂时存储数据的RAM等。另外,作为存储装置20b,可使用闪存、EPROM(Erasable and Programable ROM)以及EEPROM(Electrically Erasable and Programable ROM)等非易失性或易失性的半导体存储器等。另外,作为存储装置20b,例如也可以使用磁盘、软盘、光盘、CD(CompactDisc)、MD(Mini Disc)以及DVD(Digital Versatile Disc)等可拆卸的存储介质。存储装置20b能够存储从温度传感器68等得到的信息、在运算装置20a中处理后的信息。
运算装置20a例如进行用于执行控制装置20的功能的各种处理。例如,运算装置20a作为垫片控制部21发挥功能,处理上下方向移动装置11及水平方向移动装置12的坐标信息以及加速度传感器69等的信息,控制印刷用垫片10的移动。除此之外,运算装置20a作为送风部22、吹气部23、活化部24、墨载置部25或温度控制部26发挥功能。送风部22控制送风机66的运转,温度控制部26基于温度传感器68的信息等而控制送风机66所具备的加热器67的运转,吹气部23控制吹气装置62的运转。活化部24基于活化装置61的状态(液体的量等)的信息而将活化装置61的状态保持为适宜。墨载置部25控制在印刷原版50上配置墨40的墨载置装置63的运转。此外,控制装置20不需要具备所有的上述的各功能,也可以根据印刷装置100的规格而不具有送风部22、吹气部23、活化部24或温度控制部26。
图14是利用实施方式1的印刷装置100的印刷物70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流程图。印刷装置100具备在印刷装置100的起动时或重新开始运转时进行的开始工序和制造多个印刷物70的反复工序。开始工序根据印刷用垫片10的状态而进行,也可以省略。
(开始工序)
开始工序例如是在印刷装置100刚起动之后进行的工序。有时在刚开始印刷物70的制造之后,印刷用垫片10的表面未被活化,因此,进行将印刷用垫片10的印刷面4适当地活化的工序。印刷用垫片10由硅橡胶等不易附着较硬的墨40的材质构成,因此,有时即使直接按压于印刷原版50,墨40也不会按预期转印。因此,实施方式1的印刷装置100在开始工序中根据需要而将印刷面4活化。
首先,在印刷装置100起动后,印刷装置100使印刷用垫片10移动到活化装置61的上方,朝向活化装置61下降。在印刷面4按压于活化装置61的吸收单元而使包含印刷面4的规定的范围与吸收单元接触之后,印刷用垫片10上升。将其称为活化工序(SP1)。由此,渗入活化装置61的吸收单元中的水或溶剂等液体附着或渗入到印刷用垫片10的印刷面4。此外,印刷面4在表面形成有微小的凹凸,能够在来自吸收单元的液体附着时保持该液体。印刷面4的凹凸优选形成为具有2~5μm的高低差。控制装置20的垫片控制部21控制上下方向移动装置11及水平方向移动装置12。由此,控制印刷用垫片10的位置、从制造开始时的位置向活化装置61的移动以及按压的动作。活化部24进行控制或报告,以将活化装置61的吸收单元所含的液体的量维持为规定的量。另外,活化部24在吸收单元发生了劣化的情况下,进行控制或报告以进行吸收单元的更新。
在活化工序(SP1)完成之后,判断附着于印刷用垫片10的印刷面4的液体是否为适量(SP2)。在附着于印刷面4的液体不是适量的情况下(在SP2中为否的情况下),印刷装置100进行吹气工序(SP3)。在吹气工序中,吹气装置62向印刷用垫片10的印刷面4吹送空气,除去附着于印刷面4的多余的液体。此外,附着于印刷面4的液体不是适量的情况是指液体过剩地附着于印刷面4的情况。控制装置20的吹气部23控制吹气装置62的运转。吹气部23驱动吹气装置62,以便在印刷用垫片10移动到从吹气装置62输送的空气吹到印刷用垫片10时进行吹气工序。
在吹气工序(SP3)完成之后,判断附着于印刷用垫片10的印刷面4的液体是否为适量(SP4)。在印刷用垫片10的印刷面4仍附着有多余的水或溶剂的情况下(在SP4中为否的情况下),印刷装置100进行吸收工序(SP5)。在吸收工序中,印刷装置100将印刷用垫片10的印刷面4按压于清洁装置60。由此,除去附着于印刷用垫片10的印刷面4的多余的液体。
此外,在适量的水或溶剂附着或渗入印刷用垫片10的情况下(在SP2中为是或在SP4中为是的情况下),也可以省略吹气工序(SP3)和吸收工序(SP5)中的一方或双方的实施。另外,吹气工序和吸收工序也可以变更实施的顺序。并且,吹气工序和吸收工序也可以实施多次。附着于印刷面4的液体是否为适量也可以由作业者目视确认。在作业者判断为在印刷面4附着有多余的液体的情况下,也可以是作业者进行吸收工序的指示,控制装置20的垫片控制部21使印刷用垫片10移动以进行吹气工序和吸收工序中的至少一方。
(反复工序)
在开始工序完成且印刷用垫片10的印刷面4的状态适当地进行活化处理后,转向反复工序。反复工序包括:墨载置工序(S1)、墨转印工序(S2)、送风工序(S3)、印刷工序(S4)、清洁工序(S5)、活化工序(S6)、吹气工序(S8)以及吸收工序(S10)。如图8所示,印刷装置100按墨载置工序(S1)、墨转印工序(S2)、送风工序(S3)、印刷工序(S4)、清洁工序(S5)、活化工序(S6)、吹气工序(S8)以及吸收工序(S10)的顺序进行工序。但是,反复工序并不仅限定于该顺序。例如,在墨载置工序(S1)和墨转印工序(S2)完成之后,印刷装置100实施送风工序(S3)至吸收工序(S10)。另一方面,印刷装置100也可以在实施送风工序(S3)至吸收工序(S10)的期间TS并行地进行下一次的墨载置工序(S1)。
反复工序每次进行印刷工序(S4)时在印刷物70的表面形成印刷图像。印刷物70不限定于1个,也可以多个同时印刷。在多个同时印刷的情况下,也可以在印刷装置100设置多个印刷用垫片10。
(墨载置工序)
墨载置工序(S1)是通过墨载置装置63将墨40载置于印刷原版50的工序。墨载置装置63使墨保持部64与印刷原版50的载置面51接触,使墨保持部64在载置面51上滚动。被墨保持部64吸收的墨40仅载置到设置于载置面51的亲墨区域58。吸收有墨40的墨保持部64也与疏墨区域57接触。但是,疏墨区域57会排斥墨40,因此不会载置墨40。为了使墨40被疏墨区域57排斥,墨40优选设定得硬。例如,墨40的粘度优选设定为700P~1200P(Poise)的范围。控制装置20的墨载置部25控制墨载置装置63的动作,在印刷用垫片10按压于印刷原版50之前将墨40载置于印刷原版50。
(墨转印工序)
在墨转印工序(S2)中,印刷用垫片10的印刷面4按压于印刷原版50的载置面51。印刷用垫片10的印刷面4与图11所示的载置于印刷原版50的亲墨区域58的墨40接触。之后,印刷用垫片10向上方移动,印刷面4从印刷原版50的载置面51脱离。与印刷面4接触的墨40直接移动到印刷面4。墨40与配置于印刷原版50的载置面51的亲墨区域58对应地配置到印刷面4。印刷用垫片10向印刷原版50的按压也由垫片控制部21控制。
印刷用垫片10的印刷面4通过活化工序(SP1或S6)而附着或渗入有水或溶剂,容易附着墨40。特别是为了得到精度高的印刷图像,需要减小向印刷面4转印的墨40的每一个网点的大小,也需要缩小相邻的墨40彼此的间隔。因此,墨40优选使用粘度高的墨。具体而言,如上所述,墨40的粘度优选构成为700P~1200P的范围。根据印刷装置100,印刷用垫片10的印刷面4通过活化装置61进行活化,即使墨40的粘度高也容易附着墨40。
(送风工序)
在送风工序(S3)中,印刷用垫片10移动到从送风机66输送的空气吹到印刷面4上的位置。在印刷用垫片10移动到规定的位置时,开始送风机66的运转,空气吹到印刷面4上。在空气吹到印刷面4上而经过了规定时间之后,控制装置20的送风部22可以进行停止送风机66的运转的控制,也可以进行控制以开始已停止的印刷用垫片10的移动。从送风机66吹出的空气例如控制为40~80℃。
另外,在送风工序(S3)中,也可以根据室内环境的温度来控制向印刷用垫片10吹送空气的时间。送风部22从温度传感器28接收室温的信息,控制送风机66的运转,以将吹送空气的运转进行根据室温设定的长度的时间。例如,若室温高,则进行缩短吹送时间等的控制。
另外,送风部22也可以根据来自控制内置于送风机66的加热器67的输出的温度控制部26的信息来调节吹送空气的时间的长度。具体而言,送风部22基于由温度传感器68测定了温度的从送风机66吹出的空气的温度的信息,控制吹送空气的量。通过吹送空气,印刷面4的墨40的粘度优选调整为例如900P以上且1100P以下的范围。但是,墨的粘度并不限定于上述说明的粘度。
(印刷工序)
在印刷工序(S4)中,附着有墨40的状态的印刷用垫片10的印刷面4按压于印刷物70。实施方式1的印刷装置100能够对如图3和图4所示的印刷物70的被印刷面71进行印刷。对于印刷用垫片10,被印刷面71也可以具有包含平面、曲面的凹凸。另外,印刷范围A也可以具有相对于印刷用垫片10移动的Z方向倾斜的面或平行的面。在印刷工序(S4)中,将印刷用垫片10朝向印刷台87侧按压,以使附着有墨40的印刷面4与被印刷面71紧贴。附着于印刷面4的墨40与印刷范围A接触,进行转印。印刷工序中的印刷用垫片10的移动也由垫片控制部21控制。
印刷物70在印刷台87上例如以被印刷用夹具80包围的方式配置并定位固定。由此,印刷用垫片10、印刷物70以及印刷用夹具80的位置关系确定,能够高精度地在被印刷面71上实施印刷。另外,印刷用垫片10不仅按压于被印刷面71,也按压于印刷用夹具80的表面。如图6~图12所示,印刷用夹具80具有垫片承接面83、或垫片承接面83及第二垫片承接面84,限制印刷用垫片10的变形,使从印刷用垫片10施加于印刷范围A的载荷尽量均等。上下方向移动装置11控制成印刷用垫片10在印刷时至少按压于垫片承接面83。
此外,印刷用夹具80根据印刷物70的形状及印刷范围A而形成,通过抑制印刷用垫片10的不需要的变形,抑制印刷用垫片10的损伤,抑制印刷面4与被印刷面71的滑动以及印刷图像的失真。
(清洁工序)
在清洁工序(S5)中,将在被印刷面71上转印墨40之后的印刷用垫片10的印刷面4按压于清洁装置60的平坦的清洁面。使残存于印刷用垫片10的墨40附着于清洁面。清洁面由纸或粘附带构成,但并不限定于此。
(活化工序、吹气工序、吸收工序)
活化工序(S6)是与开始工序中的活化工序(SP1)相同的内容的工序。吹气工序(S8)是与开始工序中的吹气工序(SP3)相同的内容的工序。吸收工序(S10)也是与开始工序中的吸收工序(SP5)相同的内容的工序。吹气工序(S6)和吸收工序(S10)根据附着于印刷用垫片10的印刷面4的水或溶剂等液体的量而实施,可以省略一方,也可以将至少一方实施多次。吹气工序(S8)和吸收工序(S10)在各个工序之前,在确认了印刷用垫片10的印刷面4的状态(S7和S9)之后,根据印刷面4的活化状态而实施。
在S7或S9中判断为印刷面4的状态处于适合转印墨40的状态之后对下一个印刷物70进行印刷的情况下,流程再次返回到S1,在印刷物70的制造结束的情况下,流程结束(S11)。如以上这样,印刷装置100通过在起动时实施开始工序并在之后进行反复工序,对大量的印刷物70进行印刷。
在印刷原版50由例如多个单色用印刷原版50构成的情况下,也可以使用与多个单色用印刷原版50的每一个对应的多个印刷装置100来进行印刷。例如,1个印刷装置100具备单色用印刷原版50,仅使用品红的墨对印刷物70进行印刷。之后,印刷物70在具备单色用印刷原版50的其他印刷装置100中,仅使用青色的墨进行印刷。能够将其与多个单色用印刷原版50的数量相应地反复进行印刷。
在印刷装置100与多个单色用印刷原版50对应地具备多个印刷原版台85及多个墨载置装置63的情况下,印刷装置100相对于1个印刷物70,至少将墨载置工序、墨转印工序以及印刷工序反复与多个单色用印刷原版50的数量相同的次数。另外,印刷装置100也可以将清洁工序、活化工序、吹气工序以及吸收工序中的至少1个反复与多个单色用印刷原版50的数量相同的次数。
以上,说明了利用印刷装置100的印刷物70的制造方法,但制造方法并不限定于上述,能够适当变更地实施各工序。
图15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印刷用夹具80的制造方法的一例的剖视图。首先,如图15(a)所示,在印刷物70的周围由比印刷物70的最高的部位略高的平板状的构件包围。一边反复印刷物70的印刷,一边削刮平板状的构件的上表面和内侧缘81及内侧缘82。一边观察相对于印刷物70的印刷图像,一边调整削刮构件的量。此外,在图15中,在印刷物70与印刷用夹具80之间存在间隙,但有时也没有间隙。例如,也可以将印刷用夹具80从水平方向按压于印刷物70而消除印刷用夹具80与印刷物70的间隙。或者,也可以将印刷物70在印刷用夹具80的内侧靠近一方地定位来进行印刷。另外,印刷用夹具80不限定于在整周上包围印刷物70的周围,也包括部分地配置于印刷物70的周围。
如以上这样,对实施方式1进行了说明,但实施方式仅为一例,也能够将实施方式及变形例彼此组合,另外也能够与其他公知的技术组合。另外,也能够在不脱离本发明的要旨的范围内省略变更结构的一部分。具体而言,上述说明的印刷用夹具80、印刷装置100及印刷方法可包括如以下的附记1~附记15所示各项所具有的各特征的组合。其组合如下所示。
[附记1]
一种印刷用夹具80,在通过使印刷用垫片10在朝向印刷台87的第一方向上直线性移动并按压于印刷物70而将转印到所述印刷用垫片10的印刷面4上的墨图像向所述印刷物70转印的印刷中,所述印刷用夹具配置于所述印刷物70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其中,
所述印刷用夹具具备内侧缘81、82,
所述内侧缘81、82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与所述印刷物70相邻地配置,
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印刷物70的印刷范围A的外侧的部分即周缘部74、75相向。
[附记2]
在附记1所述的印刷用夹具80中,
所述内侧缘81、82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印刷物70隔开间隙地配置。
[附记3]
在附记1或2所述的印刷用夹具80中,
还具备从所述内侧缘81、82朝向外侧延伸的垫片承接面83,
在将所述印刷物的印刷范围的外缘的至少一部分设为第一外缘时,在所述第一外缘中,
该第一外缘处的被印刷面的切线与假想线所成的切线角度α大于90°,所述假想线通过所述印刷物的中心且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
所述内侧缘81、82包括第一内侧缘82,所述第一内侧缘82与邻接于所述第一外缘的所述周缘部74相邻地配置。
[附记4]
在附记3所述的印刷用夹具80中,
与所述第一内侧缘82邻接的所述垫片承接面83具备相对于所述假想线C而切线角度小于90°的倾斜面。
[附记5]
在附记3或4所述的印刷用夹具80中,
所述第一内侧缘82的上端82a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比所述第一外缘72靠所述印刷台87侧的位置。
[附记6]
在附记1~5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用夹具中,
还具备从所述内侧缘81、82朝向外侧延伸的垫片承接面83,
在将所述印刷物70的印刷范围A的外缘的至少一部分设为第二外缘73时,在所述第二外缘73中,
该第二外缘73处的被印刷面77的切线与假想线C所成的切线角度β小于90°,所述假想线C通过所述印刷物70的中心且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
所述内侧缘81、82包括第二内侧缘81,所述第二内侧缘81与邻接于所述第二外缘73的所述周缘部75相邻地配置。
[附记7]
在附记6所述的印刷用夹具80中,
所述第二内侧缘的上端81a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与所述第二外缘73相同的位置或比所述第二外缘73远离所述印刷台87的一侧的位置。
[附记8]
在附记6或7所述的印刷用夹具80中,
还具备与邻接于所述第二内侧缘81的垫片承接面83b的外侧连接的第二垫片承接面84。
[附记9]
在附记8所述的印刷用夹具80中,
与所述第二内侧缘邻接的垫片承接面83b的相对于所述假想线的切线角度θ小于90°,
所述第二垫片承接面84的相对于所述假想线C的切线角度θ2为90°以上。
[附记10]
在附记1~9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用夹具80中,
所述印刷用夹具由泡沫塑料构成。
[附记11]
一种印刷装置100,其中,所述印刷装置具备:附记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用夹具80;固定所述印刷用夹具80的所述印刷台87;以及按压于所述印刷用夹具80及所述印刷物70的所述印刷用垫片10。
[附记12]
一种印刷方法,通过使印刷用垫片10在朝向印刷台87的第一方向上直线性移动并按压于印刷物70而将转印到所述印刷用垫片10的印刷面4上的墨图像向所述印刷物70转印,其中,
在所述印刷台87载置印刷用夹具80,
所述印刷用夹具80具备:
与所述印刷物70的周缘部74、75相向地配置的内侧缘81、82;以及
从所述内侧缘81、82朝向外侧延伸的垫片承接面83,
将所述印刷用垫片10按压于所述印刷物70及所述印刷用夹具80,
所述印刷用垫片10按压于所述印刷用夹具80直至与所述垫片承接面83抵接。
[附记13]
在附记12所述的印刷方法中,
所述垫片承接面83具备相对于假想线C而切线角度小于90°的倾斜面,所述假想线C通过载置的所述印刷物70的被印刷面71的中心且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
将所述印刷物70配置成使所述内侧缘81与所述周缘部74、75在与所述第一方向Z正交的第二方向X、Y上相邻,从而进行印刷。
[附记14]
在附记13所述的印刷方法中,
所述印刷用夹具80还具备与所述垫片承接面83的外侧连接的第二垫片承接面84,
所述印刷用垫片10按压于所述印刷用夹具80直至与所述第二垫片承接面84抵接。
[附记15]
在附记14所述的印刷方法中,
所述第二垫片承接面84的相对于所述假想线C的切线角度θ2为90°以上。
附图标记说明
1内部层,2外部层,4印刷面,5基材,6顶点,7支承构件,10印刷用垫片,11上下方向移动装置,12水平方向移动装置,20控制装置,20a运算装置,20b存储装置,21垫片控制部,22送风部,23吹气部,24活化部,25墨载置部,26温度控制部,28温度传感器,40墨,50(单色用)印刷原版,51载置面,57疏墨区域,58亲墨区域,60清洁装置,61活化装置,62吹气装置,63墨载置装置,64墨保持部,65旋转轴,66送风机,66A送风机,67加热器,68温度传感器,69加速度传感器,70印刷物,70a圆角部,70b突出部,71被印刷面,72(第一)外缘,73(第二)外缘,74周缘部,75周缘部,76被印刷面,77被印刷面,80印刷用夹具,81(第二)内侧缘,81a上端,82(第一)内侧缘,82a上端,83垫片承接面,83a曲面,83b垫片承接面,84第二垫片承接面,84a顶点,85印刷原版台,86表面处理台,87印刷台,100印刷装置,A印刷范围,C假想线,G间隙,R角,T1切线,T2切线,X第二方向,Y第二方向,Z第一方向,α(切线)角度,β(切线)角度,θ切线角度,θ2切线角度。

Claims (15)

1.一种印刷用夹具,在通过使印刷用垫片在朝向印刷台的第一方向上直线性移动并按压于印刷物而将转印到所述印刷用垫片的印刷面上的墨图像向所述印刷物转印的印刷中,所述印刷用夹具配置于所述印刷物的周围的至少一部分,其中,
所述印刷用夹具具备内侧缘,
所述内侧缘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与所述印刷物相邻地配置,
并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印刷物的印刷范围的外侧的部分即周缘部相向。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印刷用夹具,其中,
所述内侧缘在所述第二方向上与所述印刷物隔开间隙地配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印刷用夹具,其中,
所述印刷用夹具还具备从所述内侧缘朝向外侧延伸的垫片承接面,
在将所述印刷物的印刷范围的外缘的至少一部分设为第一外缘时,在所述第一外缘中,
该第一外缘处的被印刷面的切线与假想线所成的切线角度大于90°,所述假想线通过所述印刷物的中心且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
所述内侧缘包括第一内侧缘,所述第一内侧缘与邻接于所述第一外缘的所述周缘部相邻地配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印刷用夹具,其中,
与所述第一内侧缘邻接的所述垫片承接面具备相对于所述假想线而切线角度小于90°的倾斜面。
5.根据权利要求3或4所述的印刷用夹具,其中,
所述第一内侧缘的上端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比所述第一外缘靠所述印刷台侧的位置。
6.根据权利要求1~5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用夹具,其中,
所述印刷用夹具还具备从所述内侧缘朝向外侧延伸的垫片承接面,
在将所述印刷物的印刷范围的外缘的至少一部分设为第二外缘时,在所述第二外缘中,
该第二外缘处的被印刷面的切线与假想线所成的切线角度小于90°,所述假想线通过所述印刷物的中心且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
所述内侧缘包括第二内侧缘,所述第二内侧缘与邻接于所述第二外缘的所述周缘部相邻地配置。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印刷用夹具,其中,
所述第二内侧缘的上端在所述第一方向上位于与所述第二外缘相同的位置或比所述第二外缘远离所述印刷台的一侧的位置。
8.根据权利要求6或7所述的印刷用夹具,其中,
还具备与邻接于所述第二内侧缘的垫片承接面的外侧连接的第二垫片承接面。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印刷用夹具,其中,
与所述第二内侧缘邻接的垫片承接面的相对于所述假想线的切线角度小于90°,
所述第二垫片承接面的相对于所述假想线的切线角度为90°以上。
10.根据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用夹具,其中,
所述印刷用夹具由泡沫塑料构成。
11.一种印刷装置,其中,所述印刷装置具备:权利要求1~10中任一项所述的印刷用夹具;固定所述印刷用夹具的所述印刷台;以及按压于所述印刷用夹具及所述印刷物的所述印刷用垫片。
12.一种印刷方法,通过使印刷用垫片在朝向印刷台的第一方向上直线性移动并按压于印刷物而将转印到所述印刷用垫片的印刷面上的墨图像向所述印刷物转印,其中,
在所述印刷台载置印刷用夹具,
所述印刷用夹具具备:
与所述印刷物的周缘部相向地配置的内侧缘;以及
从所述内侧缘朝向外侧延伸的垫片承接面,
将所述印刷用垫片按压于所述印刷物及所述印刷用夹具,
所述印刷用垫片按压于所述印刷用夹具直至与所述垫片承接面抵接。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印刷方法,其中,
所述垫片承接面具备相对于假想线而切线角度小于90°的倾斜面,所述假想线通过载置的所述印刷物的被印刷面的中心且与所述第一方向平行,
将所述印刷物配置成所述内侧缘与所述周缘部在与所述第一方向正交的第二方向上相邻,从而进行印刷。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印刷方法,其中,
所述印刷用夹具还具备与所述垫片承接面的外侧连接的第二垫片承接面,
所述印刷用垫片按压于所述印刷用夹具直至与所述第二垫片承接面抵接。
15.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印刷方法,其中,
所述第二垫片承接面的相对于所述假想线的切线角度为90°以上。
CN202280033418.5A 2022-07-21 2022-07-21 印刷用夹具、印刷装置及印刷方法 Pending CN11775103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2/028386 WO2024018602A1 (ja) 2022-07-21 2022-07-21 印刷用治具、印刷装置及び印刷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51036A true CN117751036A (zh) 2024-03-22

Family

ID=8961741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33418.5A Pending CN117751036A (zh) 2022-07-21 2022-07-21 印刷用夹具、印刷装置及印刷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KR (1) KR20240013726A (zh)
CN (1) CN117751036A (zh)
WO (1) WO202401860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S5295005U (zh) 1976-01-14 1977-07-16
JPS6436450A (en) * 1987-07-31 1989-02-07 Navitas Kk Registering method of work for pad printer
JPH0531879A (ja) * 1991-07-31 1993-02-09 Raito Kk 曲面印刷方法及びその装置
JP2944894B2 (ja) * 1994-08-08 1999-09-06 株式会社タカラ 人形頭部彩色装置
JP5259062B2 (ja) * 2006-08-29 2013-08-07 株式会社ニデック コーティング方法
JP5295005B2 (ja) * 2009-06-16 2013-09-18 株式会社秀峰 印刷方法および被印刷体
JP2021000776A (ja) * 2019-06-24 2021-01-07 菊池紙工株式会社 筆記具用のパッド印刷方法およびパッド印刷装置
US11485130B2 (en) * 2020-05-19 2022-11-01 Printex Inc. Printing pads and print pad machines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KR20240013726A (ko) 2024-01-30
WO2024018602A1 (ja) 2024-01-2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0845360B1 (en) Capping unit and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using the same
JP5350933B2 (ja) 媒体固定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5720345B2 (ja) 記録装置
EP2387504B1 (en) Digital cliché pad printing system and method
EP3283296B1 (en) Variable printing process using flexible secondary plates and specialty inks
JP2004262204A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プリンタ
WO2021166115A1 (ja)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物の製造方法
CN117751036A (zh) 印刷用夹具、印刷装置及印刷方法
WO2010061221A1 (en) Table for a printer
EP3530475B1 (en) Activation device for printing blanket and printing method using printing blanket
WO2021166114A1 (ja) 印刷装置、及び印刷物の製造方法
JP5968632B2 (ja) インクジェットヘッド位置調整方法
CN117320887A (zh) 印刷装置以及印刷物的制造方法
CN117320882A (zh) 印刷用衬垫
JP4231119B2 (ja) 孔版印刷装置の圧胴
JP6262998B2 (ja) 印刷方法
EP0136707A2 (en) Plate cylinder for printer
KR101115256B1 (ko) 미세패턴 인쇄방법
KR102133512B1 (ko) 복층구조의 전사롤러를 구비한 곡면 글래스 인쇄장치 및 이를 사용하는 인쇄방법
US11325411B2 (en) Printing blanket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printing blanket
JP2024085327A (ja) ブランケット、および、ブランケットの面取り装置
KR20190080441A (ko) 3차원 인쇄 장치 및 이를 이용한 3차원 인쇄 방법
JP3482114B2 (ja) インク転写プリンタ及びインク転写用アタッチメント
EP1702758A2 (en) Supporting plate for ink receiving member and ink jet printer incorporating the same
JP2023048005A (ja) 画像読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101851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