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735288A - 传送装置及处理系统 - Google Patents

传送装置及处理系统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735288A
CN117735288A CN202310290758.2A CN202310290758A CN117735288A CN 117735288 A CN117735288 A CN 117735288A CN 202310290758 A CN202310290758 A CN 202310290758A CN 117735288 A CN117735288 A CN 11773528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recording medium
rotation
conveyance object
conveying
discharg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90758.2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土井雷太
梁川祯介
田中胜己
栗田知一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Business Innovati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73528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73528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5/00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 B65H5/18Feeding articles separated from piles; Feeding articles to machines by rotary dials or tabl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41PRINTING; LINING MACHINES; TYPEWRITERS; STAMPS
    • B41JTYPEWRITERS;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i.e. MECHANISMS PRINTING OTHERWISE THAN FROM A FORME; CORRECTION OF TYPOGRAPHICAL ERRORS
    • B41J1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of selective printing mechanisms, e.g. ink-jet printers or thermal printers, for supporting or handling copy material in sheet or web form
    • B41J11/0045Guides for printing material
    • GPHYSICS
    • G03PHOTOGRAPHY; CINEMATOGRAPHY; ANALOGOUS TECHNIQUES USING WAVES OTHER THAN OPTICAL WAVES; ELECTROGRAPHY; HOLOGRAPHY
    • G03GELECTROGRAPHY; ELECTROPHOTOGRAPHY; MAGNETOGRAPHY
    • G03G15/00Apparatus for electrographic processes using a charge pattern
    • G03G15/65Apparatus which relate to the handling of copy material
    • G03G15/6529Transport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5CONVEYING; PACKING; STORING; 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 B65HHANDLING THIN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e.g. SHEETS, WEBS, CABLES
    • B65H2404/00Parts for transporting or guiding the handled material
    • B65H2404/10Rollers
    • B65H2404/14Roller pairs
    • B65H2404/142Roller pairs arranged on movable frame
    • B65H2404/1424Roller pairs arranged on movable frame moving in parallel to their axi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Delivering By Means Of Belts And Rollers (AREA)
  • Registering Or Overturning Sheets (AREA)

Abstract

一种传送装置及处理系统,所述传送装置具备:搬入构件,搬入片状的传送对象;旋转构件,使由所述搬入构件搬入的传送对象朝向厚度方向观察时旋转;及排出构件,排出由所述旋转构件旋转的传送对象。

Description

传送装置及处理系统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传送装置及处理系统。
背景技术
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薄片传送装置,该薄片传送装置具有:第一轴,具备用于传送薄片的辊;及第二轴,具备用于传送薄片的辊,且相对于第一轴以90°的角度配置,通过选择性地旋转第一轴和第二轴,将薄片向不同的方向传送。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3/0107169号说明书
作为传送装置,可以考虑如下传送装置,其具备:搬入构件,搬入片状的传送对象;旋转构件,将由所述搬入构件搬入的传送对象卷绕在辊或滚筒等旋转体上,使其朝向传送对象的宽度方向观察时旋转;及排出构件,排出由所述旋转构件旋转的传送对象。
在该传送装置中,例如,在旋转构件将传送对象卷绕在旋转体上并使其旋转,以使传送对象的朝向搬入方向下游侧的末端朝向搬入方向上游侧的情况下,传送对象的正背面(厚度方向的一侧的面和另一侧的面)翻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传送装置,该传送装置能够在不使传送对象的正背面翻转的情况下变更传送对象的朝向。
第1方式具备:搬入构件,搬入片状的传送对象;旋转构件,使由所述搬入构件搬入的传送对象朝向厚度方向观察时旋转;及排出构件,排出由所述旋转构件旋转的传送对象。
在第2方式中,在第1方式中,朝向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所述旋转构件以预先设定的旋转轴为中心使所述传送对象旋转。
在第3方式中,在第2方式中,所述旋转构件在使所述传送对象的重心与所述旋转轴对齐的状态下使所述传送对象旋转。
在第4方式中,在第2方式中,所述旋转构件在使所述传送对象的搬入方向的中央部与所述旋转轴对齐的状态下使所述传送对象旋转。
在第5方式中,在第2方式中,所述旋转构件在使所述传送对象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与所述旋转轴对齐的状态下使所述传送对象旋转。
在第6方式中,在第1方式至第5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所述旋转构件在大于0度且小于360度的范围内使所述传送对象旋转。
在第7方式中,在第6方式中,所述旋转构件在大于0度且180度以下的范围内使所述传送对象旋转。
在第8方式中,在第1方式至第7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朝向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所述旋转构件能够使所述传送对象向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这两个方向旋转。
在第9方式中,在第8方式中,所述旋转构件使所述传送对象向所述两个方向中的、所述传送对象朝向预先设定的方向为止的旋转角度小的方向旋转。
在第10方式中,在第1方式至第9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所述旋转构件与所述搬入构件及所述排出构件分体。
在第11方式中,在第1方式至第10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朝向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所述排出构件向与所述搬入构件的搬入方向不同的排出方向排出,所述旋转构件使所述传送对象旋转,以使所述传送对象的朝向搬入方向下游侧的末端朝向所述排出方向。
在第12方式中,在第1方式至第11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所述旋转构件在所述传送对象向所述搬入构件的搬入方向的移动停止的状态下,使所述传送对象旋转。
在第13方式中,在第12方式中,所述搬入构件具有传送部,所述传送部以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夹持所述传送对象的夹持状态传送所述传送对象,所述旋转构件在所述传送部的夹持状态被解除的状态下使所述传送对象旋转。
在第14方式中,在第1方式至第13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所述排出构件在所述旋转构件的旋转停止后,排出所述传送对象。
在第15方式中,在第1方式至第14方式中的任一方式中,所述旋转构件具有接触部件,所述接触部件能够与所述传送对象的厚度方向的一个面接触,所述接触部件在将所述传送对象夹持在与配置于所述传送对象的厚度方向的另一侧的配置部件之间的状态下朝向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旋转,由此使所述传送对象旋转。
在第16方式中,在第15方式中,所述旋转构件具有所述配置部件,所述接触部件及所述配置部件在夹持所述传送对象的状态下朝向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旋转,由此使所述传送对象旋转。
在第17方式中,在第15方式中,所述接触部件在旋转中心与所述传送对象接触。
在第18方式中,在第15方式中,所述接触部件在所述传送对象向所述搬入构件的搬入方向的移动停止的状态下,开始与所述传送对象接触。
第19方式具备:预处理装置,对传送对象执行预处理;后处理装置,对所述传送对象执行后处理;及第1方式至第18方式中任一方式所述的传送装置,将从所述预处理装置传送的传送对象向所述后处理装置传送。
在第20方式中,在第19方式中,所述预处理装置具有在作为所述传送对象的记录媒体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发明效果
根据第1方式的结构,能够在不使传送对象的正背面翻转的情况下变更传送对象的朝向。
根据第2方式的结构,与旋转构件在旋转轴未确定的状态下使传送对象旋转的情况相比,容易控制旋转角度。
根据第3方式的结构,与旋转构件以通过从传送对象的重心偏离的位置的轴为旋转轴使传送对象旋转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传送对象的旋转所使用的空间。
根据第4方式的结构,与旋转构件以传送对象的搬入方向的端部为旋转轴使传送对象旋转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传送对象的旋转所使用的空间。
根据第5方式的结构,与旋转构件以传送对象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为旋转轴使传送对象旋转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传送对象的旋转所使用的空间。
根据第6方式的结构,与旋转构件仅在大于360度的范围内使传送对象旋转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使传送对象向预先设定的旋转角度旋转的旋转时间。
根据第7方式的结构,与旋转构件仅在大于180度的范围内使传送对象旋转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使传送对象向预先设定的旋转角度旋转的旋转时间。
根据第8方式的结构,与旋转构件能够使传送对象仅向一个方向旋转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使传送对象向预先设定的旋转角度旋转的旋转时间。
根据第9方式的结构,在旋转构件以传送对象的朝向搬入方向下游侧的末端朝向预先设定的方向的方式使传送对象旋转的情况下,与使传送对象向两个方向中的、朝向预先设定的方向为止的旋转角度大的方向旋转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该末端朝向预先设定的方向为止的旋转时间。
根据第10方式的结构,与旋转构件与搬入构件或排出构件一体构成的情况相比,旋转构件的驱动控制不会变得复杂。
根据第11方式的结构,排出构件能够在传送对象的朝向搬入方向下游侧的末端朝向排出方向的状态下排出传送对象。
根据第12方式的结构,与旋转构件使向搬入方向移动的状态的传送对象旋转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传送对象的旋转不良。
根据第13方式的结构,与在维持传送部的夹持状态的状态下,旋转构件使传送对象旋转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传送对象的旋转不良。
根据第14方式的结构,与排出构件在旋转构件旋转传送对象的状态下排出传送对象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传送对象的排出不良。
根据第15方式的结构,与通过接触部件在未夹持传送对象的状态下朝向厚度方向观察时旋转而使传送对象旋转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传送对象的旋转不良。
根据第16方式的结构,与仅接触部件旋转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传送对象的旋转不良。
根据第17方式的结构,与接触部件与传送对象的旋转中心的外周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接触部件小型化。
根据第18方式的结构,与接触部件在传送对象向搬入方向移动的状态下开始与传送对象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传送对象的旋转不良。
根据第19方式的结构,能够对在不使执行预处理的传送对象的正背面翻转的情况下变更朝向的传送对象执行后处理。
根据第20方式的结构,能够对在不使形成图像的记录媒体的正背面翻转的情况下变更朝向的记录媒体执行后处理。
附图说明
根据以下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叙述。
图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处理系统的概略的侧视图;
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处理系统的概略的俯视图;
图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预处理装置中的图像形成装置的概略的概略图;
图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后处理装置的概略的概略图;
图5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送装置的概略的侧视图;
图6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送装置的概略的俯视图;
图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引导机构及第一传送部的概略的侧视图;
图8是表示在图7所示的结构中,引导部件位于搬入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图;
图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传送部及移动机构的概略的侧视图;
图10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传送部的概略的立体图;
图11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二传送部及移动机构的概略的俯视剖视图;
图1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三传送部及移动机构的概略的侧视图;
图13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第三传送部及移动机构的概略的俯视剖视图;
图14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机构的概略的侧视剖视图;
图15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机构中,配置部件位于接触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
图16是表示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机构中,配置部件位于分开位置的状态的侧视剖视图;
图17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机构的概略的俯视图;
图18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旋转机构使记录媒体旋转的情况的俯视图;
图19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传送装置的概略的侧视图;
图20是表示变形例所涉及的传送装置的概略的俯视图;
图21是用于说明变形例所涉及的传送装置的连接的俯视图。
符号说明
10、10A、10B-传送装置,11-装置主体,11A-框体,11B-排出口,11F-排出口,11L-搬入口,11R-排出口,12-引导部,13-轴承,14-第一对置部件,14A-开口,14B-开口,14C-开口,15-弹性体,16-第二对置部件,16A-开口,16B-开口,16C-开口,17-支承部,19-检测部,20-搬入机构(搬入构件的一例),21-第一传送部,22-第二传送部(传送部的一例),23-传送部件,23A-旋转轴,23B-辊部,24-传送部件,24A-旋转轴,24B-辊部,25-传送部件,25B-辊部,26-传送部件,26A-旋转轴,26B-辊部,27-第三传送部(传送部的一例),28-传送部件,28A-旋转轴,28B-辊部,29-传送部件,29B-辊部,30-引导机构,31-引导部件,31A-主体部,31B-侧部,32-引导部件,32A-主体部,32B-侧部,33-轴部,34-轴部,35-传递部,36-小齿轮,37-小齿轮,38-齿条,38A-长孔,38B-轴部,39-驱动部,39A-可动轴,39B-连结部,40-移动机构,41-支承体,41B-后壁,41F-前壁,41L-左壁,42-驱动部,42A-可动轴,43-轴部,44-圆筒体,45-连结部,46-臂部,50-旋转机构(旋转构件的一例),52-接触部件,52A-接触部,52B-轴部,53-驱动机构,54-支承部,54A-容纳空间,54B-支承体,54C-容纳空间,54D-支承体,54E-轴承,55-传递部,55A-滑轮,55B-滑轮,55C-同步带,56-配置部件,56A-接触部,56B-轴部,58-驱动部,58A-驱动轴,58B-主体部,59-容纳部,59A-容纳空间,60-移动机构,61-齿条,63-移动体,63A-突出部,63B-形成部,63F-前方侧部分,63R-后方侧部分,64-限制部,65-压缩弹簧,67-支承部,67A-容纳空间,67B-支承体,67C-轴部,67R-右臂,68-驱动部,68A-驱动轴,68B-主体部,69-传递部,69A-小齿轮,69B-齿条,70-排出机构(排出构件的一例),71-第一排出部,72-第二排出部,73-第三排出部,74-第四排出部,75-第五排出部,76-引导机构,77-引导机构,78-检测部,79-检测部,80-排出机构,86-第六排出部,87-第七排出部,88-引导机构,89-检测部,100-处理系统,110-预处理装置,111-装置主体,111A-壳体,111C-排出口,112-媒体容纳部,114-图像形成部,116-传送机构,117-传送部件,120-后处理装置,121-装置主体,121A-框体,121B-入口,121C-排出口,124-后处理部,126-传送机构,127-传送部件,130-图像形成装置,140-后处理装置,150-传送装置,160-后处理装置,170-传送装置,202-容纳部,204-切换部,206-传送部,208-传送部件,P-记录媒体,PD-下表面,PU-上表面。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根据附图对本发明所涉及的实施方式的一例进行说明。
<处理系统100>
首先,对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处理系统100进行说明。图1及图2是表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处理系统100的概略图。
另外,图中所示的箭头UP表示装置的上方,箭头DO表示装置的下方。并且,图中示出的箭头LH表示装置的左方,箭头RH表示装置的右方。并且,图中示出的箭头FR表示装置的前方,箭头RR表示装置的后方。这些方向是为了便于说明而设定的方向,因此装置结构并不限定于这些方向。另外,在装置的各方向上,有时省略“装置”这一用语来示出。即,例如,有时将“装置的上方”简单地示为“上方”。
并且,在下述说明中,有时将“上下方向”用作“上方及下方这两者”或“上方及下方中的任一者”的含义。有时将“左右方向”用作“右方及左方这两者”或“右方及左方中的任一者”的含义。另外,“左右方向”也可以称为侧方、横向及水平方向。有时将“前后方向”用作“前方及后方这两者”或“前方及后方中的任一者”的含义。另外,“前后方向”也可以称为侧方、横向及水平方向。并且,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前后方向是彼此交叉的方向(具体而言,正交的方向)。
并且,在图中的“○”中记载有“×”的记号表示从纸面的跟前侧朝向里侧的箭头。并且,在图中的“○”中记载有“·”的记号表示从纸面的里侧朝向跟前侧的箭头。并且,各图所示的各部分彼此的上下方向、左右方向、前后方向的尺寸比有时与实际的尺寸比不同。
处理系统100是执行预先设定的处理的系统,如图1所示,具备预处理装置110、后处理装置120及传送装置10。如图2所示,处理系统100还具备后处理装置140、160。
<预处理装置110>
预处理装置110是对传送对象执行预处理的装置。具体而言,预处理装置110具备图像形成装置130及传送装置150、170。
<图像形成装置130>
图像形成装置130是作为预处理在记录媒体P上形成图像的装置。如图3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30具备装置主体111、媒体容纳部112、作为预处理部的图像形成部114及传送机构116。另外,记录媒体P是传送对象的一例。
<装置主体111>
图3所示的装置主体111是设置预处理装置110的各构成部的部分。该装置主体111具有容纳预处理装置110的各构成部的箱状的壳体111A。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3所示,例如,媒体容纳部112、图像形成部114及传送机构116设置于装置主体111的内部。
<媒体容纳部112>
如图3所示,媒体容纳部112是在预处理装置110中容纳记录媒体P的部分。容纳在该媒体容纳部112的记录媒体P供给至图像形成部114。另外,作为记录媒体P,例如使用纸张。
<图像形成部114>
图3所示的图像形成部114是作为预处理对从媒体容纳部112送出的记录媒体P进行图像形成的构成部。作为图像形成部114,例如使用利用色调剂在记录媒体P上形成图像的电子照相式的图像形成部。
在电子照相式的图像形成部中,例如进行充电、曝光、显影、转印及定影的各工序,在记录媒体P上形成图像。作为电子照相式的图像形成部,也可以进行充电、曝光、显影、转印的各工序在转印体上形成图像,将该图像从转印体转印到记录媒体P上后,将该图像定影在记录媒体P上,由此在记录媒体P上形成图像。
另外,作为图像形成部的一例,并不限于前述电子照相式的图像形成部,例如也可以是喷墨式的图像形成部,能够使用各种图像形成部。在喷墨式的图像形成部中,例如从吐出部向记录媒体P吐出墨滴而在记录媒体P上形成图像。
<传送机构116>
图3所示的传送机构116是传送记录媒体P的机构。作为一例,传送机构116通过传送辊等传送部件117传送记录媒体P。另外,作为传送部件117,也可以是传送带等,只要是能够对记录媒体P施加传送力而传送记录媒体P的部件即可。
传送机构116从媒体容纳部112向图像形成部114传送记录媒体P。而且,传送机构116向设置于装置主体111的排出口111C传送记录媒体P。
<传送装置150、170>
传送装置150、170是作为预处理传送由图像形成装置130形成图像的记录媒体P的装置。
传送装置150、170具有传送记录媒体P的传送机构(省略图示)。作为一例,该传送机构通过传送辊等传送部件(省略图示)传送记录媒体P。另外,作为该传送部件,也可以是传送带等,只要是能够对记录媒体P施加传送力而传送记录媒体P的部件即可。
另外,传送装置150、170除了具有传送记录媒体P的功能以外,还可以具有矫正记录媒体P的弯曲(所谓卷曲)的矫正功能、冷却记录媒体P的冷却功能、及通过将从图像形成装置130传送的记录媒体P暂时停止后向传送装置10传送,来调整预处理和后处理的处理定时的调整功能等。
<关于预处理>
在此,预处理是指在由传送装置10传送传送对象之前对该传送对象执行的处理。作为预处理装置110,可以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由多个装置构成,也可以由单一的装置构成。因此,作为预处理,可以执行多个处理,也可以执行单一的处理。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预处理,执行了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处理及传送传送对象的传送处理,但并不限于此。作为预处理,例如也可以是读取传送对象的图像的图像读取处理及送出传送对象的送出处理等,只要是在由传送装置10传送前执行的处理即可。
<后处理装置120>
图4是表示后处理装置120的概略图。该后处理装置120是对记录媒体P执行后处理的装置。具体而言,如图4所示,后处理装置120具备装置主体121、后处理部124及传送机构126。另外,后处理装置120与传送装置10中的后述的排出口11R连接。
<装置主体121>
图4所示的装置主体121是设置后处理装置120的各构成部的部分。该装置主体121具有容纳后处理装置120的各构成部的箱状的壳体121A。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4所示,例如后处理部124及传送机构126设置于装置主体121的内部。
<后处理部124>
图4所示的后处理部124是对从传送装置10传送的记录媒体P执行预先设定的后处理的构成部。具体而言,后处理部124作为后处理例如执行装订多个记录媒体P的装订处理。
在此,后处理是指在由传送装置10传送传送对象之后对该传送对象执行的处理。在后处理装置120中,后处理部124执行了装订处理,但并不限于此。作为后处理,例如也可以是装订多个记录媒体P的装订处理、对传送对象施加折痕的折叠处理、裁切传送对象的裁切处理、在传送对象上开孔的开孔处理等,只要是在由传送装置10传送后执行的处理即可。并且,作为预处理,在执行送出传送对象的送出处理的情况下,作为后处理,也可以执行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处理。
<传送机构126>
图4所示的传送机构126是传送记录媒体P的机构。作为一例,传送机构126通过传送辊等传送部件127传送记录媒体P。另外,作为传送部件127,也可以是传送带等,只要是能够对记录媒体P施加传送力而传送记录媒体P的部件即可。
传送机构126从设置于装置主体121的入口121B向后处理部124传送记录媒体P。而且,传送机构126从后处理部124向设置于装置主体121的排出口121C传送记录媒体P。
<后处理装置140、160>
图2所示的后处理装置140、160是执行后处理的装置,除了后处理部执行的后处理不同以外,与后处理装置120同样地构成。在后处理装置140、160的每一个中,例如执行与后处理装置120不同的方式的装订处理。另外,后处理装置140与传送装置10中的后述的排出口11R连接,后处理装置160与传送装置10中的后述的排出口11F连接。
另外,作为由后处理装置140、160执行的后处理,例如也可以是装订多个记录媒体P的装订处理、对传送对象施加折痕的折叠处理、裁切传送对象的裁切处理、在传送对象上开孔的开孔处理等,只要是在由传送装置10传送后执行的处理即可。而且,作为由后处理装置140、160执行的后处理,也可以是与由后处理装置120执行的后处理相同的后处理。
作为后处理装置140、160,也可以是用户进行操作等的装置正面例如存在于图2中的右方侧及左方侧中的任一侧的装置。因此,作为后处理装置140,例如能够使用将图2中的右方侧作为装置正面,从装置左方侧搬入记录媒体P的装置。并且,作为后处理装置140,例如能够使用将图2中的左方侧作为装置正面,从装置右方侧搬入记录媒体P的装置。
并且,作为后处理装置160,例如能够使用将图2中的左方侧作为装置正面,从装置左方侧搬入记录媒体P的装置。并且,作为后处理装置160,例如能够使用将图2中的右方侧作为装置正面,从装置右方侧搬入记录媒体P的装置。
<传送装置10>
图2所示的传送装置10是将从预处理装置110传送的记录媒体P向后处理装置120、140、160传送的装置。具体而言,传送装置10将从预处理装置110传送的记录媒体P从搬入口11L搬入,将搬入的记录媒体P从排出口11F、11B、11R中的任一个排出。即,传送装置10具有选择性地向多个后处理装置120、140、160中的任一个传送的功能(参考图2)。
图5是表示传送装置10的概略的侧视图。图6是表示传送装置10的概略的俯视图。具体而言,传送装置10具备装置主体11、引导部12、搬入机构20、旋转机构50、排出机构70及排出机构80。
以下,对作为传送装置10的传送对象的记录媒体P及传送装置10的各部进行说明。
<记录媒体P>
具体而言,记录媒体P是纸张,是片状的传送对象的一例。在此,片状是指与传送装置10的搬入方向交叉的厚度方向的尺寸比该搬入方向的尺寸、及与该搬入方向及该厚度方向交叉的宽度方向的尺寸小的形状。
另外,作为传送对象的一例,并不限于纸张。作为传送对象的一例,例如也可以是薄膜等,只要是能够由传送装置10传送的片状的对象即可。
<装置主体11>
图5及图6所示的装置主体11是设置传送装置10的各构成部的部分。该装置主体11具有容纳传送装置10的各构成部的箱状的壳体11A。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及图6所示,例如,引导部12、搬入机构20、旋转机构50、排出机构70及排出机构80设置于装置主体11的内部。
如图6所示,装置主体11具有从装置主体11的外部向内部搬入记录媒体P的搬入口11L、及从装置主体11的内部向外部排出记录媒体P的排出口11F、11B、11R。
搬入口11L形成于装置主体11的左侧面。排出口11F形成于装置主体11的前表面。排出口11B形成于装置主体11的后表面。排出口11R形成于装置主体11的右侧面。
换言之,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形成于装置主体11的左侧面的开口用作搬入口11L,将分别形成于装置主体11的前表面、后表面、右侧面的开口用作排出口11F、11B、11R。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前所述,装置主体11形成有4个作为搬入口或排出口的开口,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四边形状。
<引导部12>
图5及图6所示的引导部12是对在传送装置10中传送的记录媒体P进行引导的构成部。具体而言,如图5所示,引导部12具有与记录媒体P的一个面(具体而言,上表面)对置的第一对置部件14、与记录媒体P的另一个面(具体而言,下表面)对置的第二对置部件16。
第一对置部件14及第二对置部件16分别由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厚度方向的板状的框架构成。
第一对置部件14(具体而言,下表面)及第二对置部件16(具体而言,上表面)分别通过与记录媒体P接触来引导记录媒体P。换言之,第一对置部件14的下表面及第二对置部件16的上表面形成传送记录媒体P的传送路面。
<搬入机构20>
图5及图6所示的搬入机构20是搬入构件的一例,是搬入记录媒体P的机构。具体而言,搬入机构20向旋转机构50(具体而言,后述的接触部件52)搬入记录媒体P。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5及图6所示,搬入机构20具有引导机构30、第一传送部21、第二传送部22、移动机构40(参考图9)、一对第三传送部27及检测部19。
<引导机构30>
图7及图8是表示引导机构30及第一传送部21的概略的侧视图。如图7及图8所示,引导机构30是设置于搬入口11L,且引导记录媒体P的机构。引导机构30具有一对引导部件31、32、传递部35及驱动部39。
引导部件31具有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厚度方向的板状的主体部31A、及分别从主体部31A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向上方侧立起的一对侧部31B。
主体部31A形成为俯视观察时在前后方向上具有长度的长方形状(参考图6)。引导部件31由分别贯穿一对侧部31B的一对轴部33可旋转地支承。具体而言,引导部件31被支承为能够在排出位置(图7所示的位置)和搬入位置(图8所示的位置)旋转。
该排出位置(图7所示的位置)是从装置主体11的内部向外部排出记录媒体P时使用的位置。该搬入位置(图8所示的位置)是从装置主体11的外部向内部搬入记录媒体P时使用的位置。
引导部件31在排出位置(图7所示的位置)成为主体部31A的下表面在侧视观察时沿着引导部12的第一对置部件14的下表面的状态。具体而言,引导部件31在排出位置(图7所示的位置)成为主体部31A的下表面在侧视观察时沿着水平方向的状态。引导部件31在搬入位置(图8所示的位置)成为侧视观察时向左斜上方侧倾斜的状态。
另外,在图7及图8中,在一对侧部31B中,仅图示了配置于主体部31A的后方侧的侧部31B,在一对轴部33中,仅图示了配置于主体部31A的后方侧的轴部33。
引导部件32具有形成为以上下方向为厚度方向的板状的主体部32A、及分别从主体部32A的前端部及后端部向下方侧延伸的一对侧部32B。
主体部32A形成为俯视观察时在前后方向上具有长度的长方形状。引导部件32由分别贯穿一对侧部32B的一对轴部34可旋转地支承。具体而言,引导部件32被支承为能够在排出位置(图7所示的位置)和搬入位置(图8所示的位置)旋转。
该排出位置(图7所示的位置)是从装置主体11的内部向外部排出记录媒体P时使用的位置。该搬入位置(图8所示的位置)是从装置主体11的外部向内部搬入记录媒体P时使用的位置。
引导部件32在排出位置(图7所示的位置)成为主体部32A的上表面在侧视观察时沿着引导部12的第二对置部件16的上表面的状态。具体而言,引导部件32在排出位置(图7所示的位置)成为主体部32A的上表面在侧视观察时沿着水平方向的状态。
引导部件32在搬入位置(图8所示的位置)成为侧视观察时向左斜下方侧倾斜的状态。由此,引导部件32和引导部件31的末端部(左端部)彼此的间隔比位于排出位置时变大。
另外,在图7及图8中,在一对侧部32B中,仅图示了配置于主体部32A的后方侧的侧部32B,在一对轴部34中,仅图示了配置于主体部32A的后方侧的轴部34。
驱动部39是产生使引导部件31、32旋转的驱动力的构成部。具体而言,驱动部39由使可动轴39A向轴向移动的螺线管构成。
传递部35是将驱动部39的驱动力传递到引导部件31、32,使引导部件31、32在排出位置(图7所示的位置)与搬入位置(图8所示的位置)之间旋转的构成部。具体而言,传递部35具有一对小齿轮36、一对小齿轮37及齿条38。
齿条38沿着左右方向形成有长孔38A。通过将一对轴部38B插入长孔38A中,齿条38被支承为能够在左右方向上移动。齿条38经由连结部39B与驱动部39的可动轴39A连结。
一对小齿轮36分别安装于一对轴部33。一对小齿轮37分别安装于一对轴部34,并且与一对小齿轮36分别啮合。而且,一对小齿轮37中的一个小齿轮37与齿条38啮合。
在引导机构30中,如图7所示,通过驱动部39的可动轴39A向左方侧移动,齿条38向左方侧移动。当齿条38向左方侧移动时,与齿条38啮合的小齿轮37向图7中的逆时针方向正转。由此,一对小齿轮37和与一对小齿轮37啮合的一对小齿轮36正转,引导部件31、32移动到排出位置(图7所示的位置)。
另一方面,如图8所示,通过驱动部39的可动轴39A向右方向移动,齿条38向右方侧移动。当齿条38向右方侧移动时,与齿条38啮合的小齿轮37向图8中的顺时针方向反转。由此,一对小齿轮37和与一对小齿轮37啮合的一对小齿轮36反转,引导部件31、32移动到搬入位置(图8所示的位置)。
<第一传送部21>
图7所示的第一传送部21是传送记录媒体P的构成部。如图7所示,第一传送部21具有由传送辊构成的传送部件23、25。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将传送部件23作为从动辊,将传送部件25作为驱动辊。
具体而言,传送部件23、25具有旋转轴23A、25A、及辊部23B、25B。旋转轴23A、25A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部。
具备2个辊部23B、25B(参考图6)。该2个辊部23B、25B以彼此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方式在前后方向上隔着间隔安装于旋转轴23A、25A。如图7所示,辊部23B与辊部25B通过形成于第一对置部件14上的开口14A和形成于第二对置部件16上的开口16A而接触。
在第一传送部21中,在传送部件23的辊部23B与传送部件25的辊部25B夹持记录媒体P的状态下,传送部件25旋转驱动,由此将记录媒体P向右方侧传送。在本实施方式中,传送部件23的辊部23B始终位于与传送部件25的辊部25B接触的接触位置。
另外,在第一传送部21中使用了传送辊,但并不限于此。作为传送部的一例,也可以是使用传送带等的结构,能够设为具有能够对记录媒体P施加传送力而传送记录媒体P的部件的结构。
<第二传送部22>
图9是表示第二传送部22及移动机构40的概略的侧视图。图10是表示第二传送部22的概略的立体图。图11是表示第二传送部22及移动机构40的概略的俯视剖视图。
图9~图11所示的第二传送部22是传送部的一例,是传送记录媒体P的构成部。如图9所示,第二传送部22具有由传送辊构成的传送部件24、26。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将传送部件24作为从动辊,将传送部件26作为驱动辊。
具体而言,传送部件24、26具有旋转轴24A、26A、及辊部24B、26B。旋转轴24A、26A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部。
具备2个辊部24B、26B(参考图9)。该2个辊部24B、26B以彼此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方式在前后方向上隔着间隔安装于旋转轴24A、26A。如图9所示,辊部24B与辊部26B通过形成于第一对置部件14上的开口14B和形成于第二对置部件16上的开口16B而接触。
如图10所示,旋转轴24A的轴向两端部可旋转地支承在设置于第一对置部件14的轴承13上。轴承13的上方侧开口,并且旋转轴24A能够在辊部24B与传送部件26的辊部26B接触的接触位置(在图9中实线所示的位置)和与辊部26B分开的分开位置(在图9中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之间移动。
旋转轴24A的轴向两端部由弹性体15(具体而言,螺旋弹簧)保持,利用弹性体15的弹力将旋转轴24A向接触位置按压。另外,在图10及图11中,省略轴承13及弹性体15的图示。
在第二传送部22中,在位于接触位置的传送部件24与传送部件26在厚度方向上夹持记录媒体P的夹持状态下,传送部件26旋转驱动,由此将记录媒体P向右方侧传送。并且,在第二传送部22中,通过位于接触位置的传送部件24向分开位置移动,第二传送部22的夹持状态被解除。
<移动机构40>
图9所示的移动机构40是使传送部件24移动到分开位置(在图9中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的机构。具体而言,如图9所示,移动机构40具有支承体41、驱动部42、轴部43、圆筒体44、连结部45及臂部46。
如图9所示,支承体41形成为箱状。另外,在图9中,将支承体41的外形用虚线表示。如图11所示,该支承体41至少具有前壁41F、后壁41B、左壁41L及上壁(省略图示)。
驱动部42由使可动轴42A向轴向移动的螺线管构成。该驱动部42通过安装于支承体41的左壁41L及上壁(省略图示)而被支承体41支承。
轴部43由以前后方向为轴向的圆柱状的轴构成。轴部43在贯穿圆筒体44的中空部分的状态下,轴向一端部安装于前壁41F,轴向另一端部安装于后壁41B。由此,圆筒体44在前壁41F与后壁41B之间被支承为能够绕轴部43旋转。
连结部45的一端部(具体而言,下端部)固定于圆筒体44,从圆筒体44向上方侧延伸。连结部45的另一端部(具体而言,上端部)与可动轴42A的末端以能够绕沿着前后方向的轴旋转的方式连结。
如图11所示,具备2个臂部46。如图9所示,该2个臂部46分别以潜入传送部件24的旋转轴24A的下方侧的方式从圆筒体44向旋转轴24A侧(具体而言,右方侧)突出。
在移动机构40中,当驱动部42的可动轴42A向左方侧移动时,连结部45、圆筒体44及臂部46绕轴部43向图9中的逆时针方向正转,臂部46克服弹性体15的弹力抬起传送部件24的旋转轴24A。由此,传送部件24向分开位置(在图9中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移动。
另一方面,当驱动部42的可动轴42A向右方侧移动时,连结部45、圆筒体44及臂部46绕轴部43向图9中的顺时针方向反转,臂部46的末端向下方侧移动,传送部件24由于弹性体15的弹力而下降。由此,传送部件24向接触位置移动。
<一对第三传送部27>
图12是表示一对第三传送部27及移动机构40的概略的侧视图。图13是表示一对第三传送部27及移动机构40的概略的俯视剖视图。
图12及图13所示的一对第三传送部27是传送部的一例,是传送记录媒体P的构成部。该一对第三传送部27隔着旋转机构50的后述的接触部件52在前后方向上分离配置。
如图12所示,一对第三传送部27分别具有由传送辊构成的传送部件28、29。在本实施方式中,例如将传送部件28作为从动辊,将传送部件29作为驱动辊。另外,一对第三传送部27同样地构成。
具体而言,如图12所示,传送部件28、29具有旋转轴28A、29A、及辊部28B、29B。旋转轴28A、29A是沿前后方向延伸的轴部。另外,在一对第三传送部27中,传送部件28彼此和传送部件29彼此分别配置于同轴上。
具备1个辊部28B、29B(参考图13)。该1个辊部28B、29B以彼此在上下方向上对置的方式安装于旋转轴28A、29A的轴向的中央部。如图12所示,辊部28B与辊部29B通过形成于第一对置部件14上的开口14C和形成于第二对置部件16上的开口16C而接触。
旋转轴28A的轴向两端部与传送部件24的情况同样地,可旋转地支承在上方侧开口的轴承(省略图示)上(参考图10)。旋转轴28A能够在辊部28B与传送部件29的辊部29B接触的接触位置(在图12中实线所示的位置)和与辊部29B分开的分开位置(在图12中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之间移动。
旋转轴28A的轴向两端部与传送部件24的情况同样地,利用弹性体(省略图示)的弹力将旋转轴28A向接触位置按压。
在一对第三传送部27中,在位于接触位置的传送部件28与传送部件29在厚度方向上夹持记录媒体P的夹持状态下,传送部件29旋转驱动,由此将记录媒体P向右方侧传送。并且,在一对第三传送部27中,通过位于接触位置的传送部件28向分开位置移动,一对第三传送部27的夹持状态被解除。
如图12及图13所示,对于一对第三传送部27,也设置有使传送部件28移动到分开位置(在图12中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的移动机构40。
在该移动机构40中,当驱动部42的可动轴42A向左方侧移动时,连结部45、圆筒体44及臂部46绕轴部43向图12中的逆时针方向正转,臂部46克服弹性体15的弹力抬起传送部件28的旋转轴28A。由此,传送部件28向分开位置(在图12中双点划线所示的位置)移动。
另一方面,当驱动部42的可动轴42A向右方侧移动时,连结部45、圆筒体44及臂部46绕轴部43向图12中的顺时针方向反转,臂部46的末端向下方侧移动,传送部件28由于弹性体15的弹力而下降。由此,传送部件28向接触位置移动。
<检测部19>
检测部19是检测由第一传送部21传送的记录媒体P的构成部。具体而言,检测部19检测由第一传送部21传送的记录媒体P的末端部。
检测部19在第一传送部21与第二传送部22之间配置于与第一传送部21靠近的位置。
作为一例,检测部19由透射型或反射型的光传感器等非接触型的传感器等构成。另外,作为检测部的一例,例如也可以是通过与记录媒体P接触来检测记录媒体P的接触型的传感器等,能够使用各种检测部。
第一传送部21、第二传送部22及一对第三传送部27根据检测部19检测到记录媒体P的检测结果(具体而言,检测定时),以预先设定的传送条件(例如,传送时间及传送速度)传送记录媒体P,由此将记录媒体P搬入到预先设定的搬入位置。
具体而言,第一传送部21、第二传送部22及一对第三传送部27在夹持记录媒体P的夹持状态下将其传送到预先设定的搬入位置,并停止传送。
搬入位置是记录媒体P的搬入方向(具体而言,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与接触部件52的旋转轴对齐的位置,且是记录媒体P的宽度方向(具体而言,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与接触部件52的旋转轴对齐的位置。进一步而言,搬入位置是记录媒体P的重心与接触部件52的旋转轴对齐的位置。另外,记录媒体P的重心是记录媒体P的对角线的交点。
<旋转机构50>
图14~图18是表示旋转机构50的概略的图。图14~图18所示的旋转机构50是旋转构件的一例,是使由搬入机构20搬入的记录媒体P朝向厚度方向观察时旋转的机构。如图14所示,旋转机构50具备接触部件52及配置部件56。
接触部件52是能够与记录媒体P的厚度方向的一个面(具体而言,下表面PD)接触的部件。配置部件56是配置于记录媒体P的厚度方向的另一侧(具体而言,上方侧)的部件。换言之,配置部件56与记录媒体P的厚度方向的另一个面(具体而言,上表面PU)对置。
具体而言,朝向记录媒体P的厚度方向观察时,旋转机构50使记录媒体P以预先设定的旋转轴(具体而言,接触部件52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另外,在旋转机构50中,使记录媒体P旋转时的旋转轴也可以是假设的旋转轴。
朝向记录媒体P的厚度方向观察时,旋转机构50能够使记录媒体P向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这两个方向旋转。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机构50在大于0度且小于360度的范围内使记录媒体P旋转。具体而言,旋转机构50在大于0度且180度以下的范围内使记录媒体P旋转。更具体而言,旋转机构50在俯视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上分别使记录媒体P旋转90度。
旋转机构50与搬入机构20及排出机构70分体。即,在本实施方式中,搬入记录媒体P的搬入功能、使记录媒体P旋转的旋转功能、及排出记录媒体P的排出功能被功能分离,旋转机构50不具有将记录媒体P向搬入方向(具体而言,左右方向)及排出方向(具体而言,前后方向)传送的功能。
具体而言,如图14所示,旋转机构50除了具备接触部件52及配置部件56以外,还具备驱动机构53及移动机构60。
<接触部件52>
接触部件52具有接触部52A及轴部52B。接触部52A是与记录媒体P的下表面PD接触的部分,形成为圆盘状。例如,接触部52A由摩擦系数比配置部件56的接触部56A大的材料(例如,橡胶材料)形成。接触部52A的直径例如设定在10mm以上且100mm以下的范围内。
轴部52B从接触部52A向下方侧延伸,由以上下方向为轴向的轴构成。该轴部52B固定于接触部52A,与接触部52A一体地旋转。
接触部件52的接触部52A的上表面形成为圆形,在接触部件52的旋转轴(旋转中心)处与记录媒体P接触。换言之,接触部件52在旋转中心与由接触部件52旋转的记录媒体P接触。
<驱动机构53>
驱动机构53是旋转驱动接触部件52的机构。具体而言,驱动机构53具备支承部54、驱动部58及传递部55。
支承部54是可旋转地支承接触部件52的构成部。支承部54例如具有:支承体54B,具有容纳接触部52A的容纳空间54A;支承体54D,具有容纳轴部52B的容纳空间54C;及一对轴承54E。
支承体54B例如以形成容纳空间54A的方式折弯,由固定于引导部12的第二对置部件16的下表面的框架构成。支承体54B的上方侧开口,露出接触部52A的上表面。
支承体54D例如以形成容纳空间54C的方式折弯,由固定于支承体54B的下表面的框架构成。
一对轴承54E中的一个安装于支承体54B的下壁,另一个安装于支承体54D的下壁。该一对轴承54E分别可旋转地支承接触部件52的轴部52B中的轴向的一端部及另一端部。
驱动部58是产生使接触部件52旋转的驱动力的构成部。具体而言,驱动部58由具有驱动轴58A和主体部58B的驱动马达构成。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一例,驱动部58由步进马达构成。
驱动部58的主体部58B固定于由框架等构成的固定部(省略图示)。驱动轴58A是以上下方向为轴向的轴,从主体部58B朝向容纳部59的容纳空间59A向上方侧延伸。该容纳部59例如以形成容纳空间59A的方式折弯,由固定于引导部12的第二对置部件16的下表面的框架构成。
传递部55是将驱动部58的驱动力向接触部件52传递的构成部。具体而言,传递部55具有滑轮55A、55B、及同步带55C。
具体而言,滑轮55A是同步带轮,固定于驱动部58的驱动轴58A。因此,滑轮55A与驱动部58的驱动轴58A一体地旋转。
具体而言,滑轮55B是同步带轮,固定于接触部件52的轴部52B的一对轴承54E之间。因此,滑轮55B与接触部件52的轴部52B一体地旋转。
同步带55C卷绕在滑轮55A和滑轮55B上。由此,在传递部55中,驱动部58的驱动轴58A的旋转力经由滑轮55A、同步带55C及滑轮55B传递到接触部件52的轴部52B。
<配置部件56>
配置部件56具有接触部56A及轴部56B。接触部56A是与记录媒体P的上表面接触的构成部,形成为圆盘状。该接触部56A与接触部件52的接触部52A配置于同轴上。
例如,接触部56A由摩擦系数比接触部件52的接触部52A小的材料(例如,树脂材料)形成。另外,接触部56A的摩擦系数也可以与接触部件52的接触部52A相同。并且,作为接触部56A的材料,可以是橡胶材料等,能够使用各种材料。
接触部56A的直径比接触部件52的接触部52A的直径小。具体而言,接触部56A的直径例如设定在10mm以上且100mm以下的范围内。另外,接触部56A的直径也可以与接触部件52的接触部52A的直径相同。
轴部56B从接触部56A向上方侧延伸,由以上下方向为轴向的轴构成。该轴部56B固定于接触部56A,与接触部56A一体地旋转。
<移动机构60>
图14~图17所示的移动机构60是使配置部件56移动的机构。具体而言,如图14~图17所示,移动机构60具有移动体63、限制部64、作为弹性体的压缩弹簧65、支承部67、驱动部68及传递部69。
移动体63是沿着配置部件56中的轴部56B的轴向(具体而言,上下方向)可移动地支承在支承部67上的结构体(参考图15及图16)。移动体63作为支承体发挥作用,该支承体将配置部件56支承为能够沿着该配置部件56的轴部56B的轴向(具体而言,上下方向)移动且能够绕该轴部56B的轴旋转。
侧视观察时,移动体63形成为在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分具有向下方侧突出的突出部63A的大致T字状。并且,移动体63通过使配置部件56的轴部56B沿上下方向贯穿移动体63的前后方向的中央部分,将配置部件56支承为能够沿着上下方向移动。
另外,如图14及图17所示,移动体63具有形成后述的齿条69B的形成部63B。形成部63B形成为从移动体63的后方侧部分63R向右方侧突出。
限制部64是限制配置部件56相对于移动体63的上下方向的移动的构成部。该限制部64设置于配置部件56的轴部56B的上端部,由向轴部56B的径向外侧伸出的环状的部件构成。并且,限制部64与移动体63的上表面接触,限制配置部件56相对于移动体63向下方侧移动。限制部64也可以称为阻止配置部件56的轴部56B从移动体63脱落的防脱落部。
压缩弹簧65设置于轴部56B中的接触部56A与移动体63之间。该压缩弹簧65利用弹力将配置部件56向下方侧按压。
支承部67是将移动体63支承为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的构成部。另外,通过对支承配置部件56的移动体63进行支承,具有支承配置部件56的功能。
具体而言,如图15及图16所示,支承部67具有:支承体67B,具有容纳配置部件56及移动体63等的容纳空间67A;及一对轴部67C。
支承体67B例如以形成容纳空间67A的方式折弯,由固定于引导部12的第一对置部件14的上表面的框架构成。
一对轴部67C由以上下方向为轴向的轴构成。该一对轴部67C在前后方向上隔着间隔安装于支承体67B。并且,一对轴部67C在移动体63的前方侧部分63F及后方侧部分63R沿上下方向贯穿,将移动体63支承为能够沿上下方向移动。具体而言,支承部67将移动体63支承为能够在配置部件56与接触部件52接触的接触位置(图15所示的位置)和配置部件56与接触部件52分开的分开位置(图16所示的位置)之间移动。换言之,也可以说支承部67经由移动体63将配置部件56支承为能够在接触位置(图15所示的位置)与分开位置(图16所示的位置)之间移动。
在接触位置,配置部件56的接触部56A与接触部件52的接触部52A接触。进一步而言,在接触位置,利用压缩弹簧65的弹力,将该接触部56A向接触部52A按压。
在分开位置,配置部件56的接触部56A与接触部件52的接触部52A分开。具体而言,在分开位置,在该接触部56A与该接触部52A之间形成记录媒体P能够通过的间隙。
驱动部68是产生使配置部件56移动的驱动力的构成部。具体而言,如图14及图17所示,驱动部68由具有驱动轴68A和主体部68B的驱动马达构成。具体而言,作为一例,驱动部68由步进马达构成。
驱动部68的主体部68B固定于支承体67B的右壁67R的外表面(具体而言,右表面)。驱动轴68A是以左右方向为轴向的轴,从主体部68B朝向支承体67B的容纳空间67A向左方侧延伸。
传递部69是将驱动部68的驱动力向移动体63传递的构成部。换言之,也可以说传递部69将驱动部68的驱动力经由移动体63向配置部件56传递。具体而言,传递部69具有小齿轮69A及齿条69B。
小齿轮69A固定于驱动部68的驱动轴68A,与该驱动轴68A一体地旋转。
齿条69B沿着上下方向设置于移动体63的形成部63B中的前表面。齿条69B与小齿轮69A啮合,通过小齿轮69A的正转及反转,移动体63向上下方向移动。
在旋转机构50中,当驱动部68的驱动轴68A正转时,小齿轮69A正转,经由齿条61,移动体63向下方移动。通过移动体63向下方移动,配置部件56移动到与接触部件52接触的接触位置(参考图15)。
并且,在旋转机构50中,当驱动部68的驱动轴68A反转时,小齿轮69A反转,经由齿条61,移动体63向上方移动。通过移动体63向上方移动,配置部件56移动到与接触部件52分开的分开位置(参考图16)。
<排出机构70>
图5及图6所示的排出机构70是排出构件的一例,是排出由旋转机构50旋转的记录媒体P的机构。具体而言,如图5及图6所示,排出机构70具有一对第一排出部71、第二排出部72、第三排出部73、第四排出部74、第五排出部75、引导机构76、77、及检测部78、79。
一对第一排出部71以轴向为左右方向,并且隔着接触部件52在左右方向上分离配置,将记录媒体P向后方侧或前方侧传送。除了这一点以外,一对第一排出部71与一对第三传送部27同样地构成。对于该一对第一排出部71,也设置有使传送部件28移动到分开位置的移动机构40。
第二排出部72配置于相对于一对第一排出部71的后方侧,并且以轴向为左右方向,将记录媒体P向后方侧传送。除了这一点以外,第二排出部72与第二传送部22同样地构成。对于该第二排出部72,也设置有使传送部件24移动到分开位置的移动机构40。
第三排出部73配置于相对于第二排出部72的后方侧,并且以轴向为左右方向,将记录媒体P向后方侧传送。除了这一点以外,第三排出部73与第一传送部21同样地构成。
检测部78在第二排出部72与第三排出部73之间配置于与第三排出部73靠近的位置。除了配置位置以外,检测部78与检测部19同样地构成。
引导机构76设置于排出口11B,并且引导部件31、32位于排出位置。除了这一点以外,引导机构76与引导机构30同样地构成。
第四排出部74配置于相对于一对第一排出部71的前方侧,并且以轴向为左右方向,将记录媒体P向前方侧传送。除了这一点以外,第四排出部74与第二传送部22同样地构成。对于该第四排出部74,也设置有使传送部件24移动到分开位置的移动机构40。
第五排出部75配置于相对于第四排出部74的前方侧,并且以轴向为左右方向,将记录媒体P向前方侧传送。除了这一点以外,第五排出部75与第一传送部21同样地构成。
引导机构77设置于排出口11F,并且引导部件31、32位于排出位置。除了这一点以外,引导机构77与引导机构30同样地构成。
检测部79在第四排出部74与第五排出部75之间配置于与第五排出部75靠近的位置。除了配置位置以外,检测部79与检测部19同样地构成。
<排出机构80>
图5及图6所示的排出机构80是排出通过旋转机构50(具体而言,接触部件52与配置部件56之间)的记录媒体P的机构。具体而言,排出机构80是排出在旋转机构50中未执行旋转动作而传送的记录媒体P的机构。
具体而言,如图5及图6所示,排出机构80具有第六排出部86、第七排出部87、引导机构88及检测部89。另外,一对第三传送部27构成排出机构80的一部分。
第六排出部86配置于相对于一对第三传送部27的右方侧。除了配置位置以外,该第六排出部86与第二传送部22同样地构成。对于该第六排出部86,也设置有使传送部件24移动到分开位置的移动机构40。
第七排出部87配置于相对于第六排出部86的右方侧。除了配置位置以外,该第七排出部87与第一传送部21同样地构成。
引导机构88设置于排出口11R,并且引导部件31、32位于排出位置。除了这一点以外,引导机构88与引导机构30同样地构成。
检测部89在第六排出部86与第七排出部87之间配置于与第七排出部87靠近的位置。除了配置位置以外,检测部89与检测部19同样地构成。
<传送装置10中的传送动作>
在记录媒体P从搬入口11L搬入时,预先在一对第一排出部71中,传送部件28位于分开位置,在第二排出部72、第四排出部74及第六排出部86中,传送部件24位于分开位置。而且,在旋转机构50中,配置部件56预先位于分开位置。
另一方面,在第一传送部21中,传送部件23位于接触位置,在第二传送部22中,传送部件24位于接触位置,在一对第三传送部27中,传送部件28位于接触位置。
从搬入口11L搬入的记录媒体P在通过引导机构30中的一对引导部件31、32之间后,在搬入机构20中的第一传送部21、第二传送部22及一对第三传送部27中,在夹持记录媒体P的夹持状态下,传送到预先设定的搬入位置(即,停止位置),并停止传送。
具体而言,第一传送部21、第二传送部22及一对第三传送部27根据检测部19检测到记录媒体P的检测结果(具体而言,检测定时),以预先设定的传送条件(例如,传送时间及传送速度)传送记录媒体P,由此将记录媒体P搬入到预先设定的搬入位置。
如前所述,搬入位置是记录媒体P的搬入方向(具体而言,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与接触部件52的旋转轴对齐的位置,且是记录媒体P的宽度方向(具体而言,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与接触部件52的旋转轴对齐的位置。进一步而言,如前所述,搬入位置是记录媒体P的重心与接触部件52的旋转轴对齐的位置。
接着,在旋转机构50中,配置部件56向接触位置移动。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部件52在记录媒体P向搬入方向的移动停止的状态下,开始与记录媒体P接触。
并且,通过配置部件56向接触位置移动,成为将记录媒体P在厚度方向上夹持在接触部件52与配置部件56(参考图14中的双点划线)之间的夹持状态。
接着,在第二传送部22中,使传送部件24向分开位置移动,在一对第三传送部27中,使传送部件28向分开位置移动,解除对记录媒体P的夹持状态。
接着,在将记录媒体P在厚度方向上夹持在接触部件52与配置部件56之间的状态下,使接触部件52朝向记录媒体P的厚度方向观察时旋转,由此使记录媒体P旋转。如此,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机构50在记录媒体P的朝向搬入方向(具体而言,左右方向)的移动停止的状态下,使记录媒体P旋转。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机构50在使记录媒体P的搬入方向的中央部与接触部件52的旋转轴对齐的状态下使记录媒体P旋转。并且,旋转机构50在使记录媒体P的宽度方向(具体而言,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与接触部件52的旋转轴对齐的状态下使记录媒体P旋转。而且,旋转机构50在使记录媒体P的重心与接触部件52的旋转轴对齐的状态下使记录媒体P旋转。
在将记录媒体P从排出口11B排出的情况下,旋转机构50使记录媒体P旋转,以使记录媒体P的朝向搬入方向下游侧的末端朝向排出方向(具体而言,后方)。
具体而言,旋转机构50使记录媒体P向俯视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这两个方向中的、记录媒体P朝向排出口11B侧(即,后方侧)为止的旋转角度小的方向(具体而言,俯视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90度。另外,后方是预先设定的方向的一例。
接着,在一对第一排出部71中,使传送部件28向接触位置移动,在第二排出部72中,使传送部件24向接触位置移动,从而夹持记录媒体P。
接着,在旋转机构50中,配置部件56向分开位置移动,解除记录媒体P的夹持状态。
接着,排出机构70中的一对第一排出部71、第二排出部72及第三排出部73以夹持记录媒体P的夹持状态向后方侧传送,将记录媒体P从排出口11B排出。
即,排出机构70向朝向记录媒体P的厚度方向观察时与搬入方向不同的排出方向(具体而言,后方)排出。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机构70在旋转机构50的旋转停止后,排出记录媒体P。并且,由后处理装置140对记录媒体P执行后处理。
另一方面,在将记录媒体P从排出口11F排出的情况下,旋转机构50使记录媒体P旋转,以使记录媒体P的朝向搬入方向下游侧的末端朝向排出方向(具体而言,前方)。
具体而言,旋转机构50使记录媒体P向俯视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这两个方向中的、记录媒体P朝向排出口11F侧(即,前方侧)为止的旋转角度小的方向(具体而言,俯视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旋转90度。另外,前方是预先设定的方向的一例。
接着,在一对第一排出部71中,使传送部件28向接触位置移动,在第四排出部74中,使传送部件24向接触位置移动,从而夹持记录媒体P。
接着,在旋转机构50中,配置部件56向分开位置移动,解除记录媒体P的夹持状态。
接着,排出机构70中的一对第一排出部71、第四排出部74及第五排出部75以夹持记录媒体P的夹持状态向前方侧传送,将记录媒体P从排出口11F排出。并且,由后处理装置160对记录媒体P执行后处理。
另外,在将记录媒体P从排出口11R排出的情况下,在旋转机构50中,不执行旋转动作,排出机构80中的一对第三传送部27、第六排出部86及第七排出部87以夹持记录媒体P的夹持状态向右方侧传送,将记录媒体P从排出口11R排出。并且,由后处理装置120对记录媒体P执行后处理。
<传送装置10的补充>
如图19所示,传送装置10具备可调整地支承装置主体11的高度的支承部17。具体而言,支承部17由支承装置主体11的下部的带脚轮的腿部构成。在支承部17中,装置主体11相对于支承部17向上下方向移动,调整装置主体11的高度。由此,能够根据预处理装置110的高度(例如,排出记录媒体P的排出口的高度)、及后处理装置120的高度(例如,搬入记录媒体P的搬入口的高度)等调整装置主体11的高度。另外,在图19中,用符号10A表示将装置主体11的高度调整为相对高时的传送装置10,用符号10B表示将装置主体11的高度调整为相对低时的传送装置10。
如图19所示,传送装置10在装置主体11的下方侧的部分具备容纳多个记录媒体P的容纳部202。具体而言,容纳部202配置于相对于旋转机构50(具体而言,接触部件52)的下方侧。该容纳部202能够容纳例如100张以上,优选1000张以上(例如,5000张左右)的记录媒体P。
如图5所示,传送装置10还具备切换记录媒体P的传送路径的切换部204、将记录媒体P向容纳部202传送的传送部206。切换部204配置于搬入口11L与旋转机构50(具体而言,接触部件52)之间。切换部204由能够在形成从搬入口11L向旋转机构50的传送路径的位置与形成从搬入口11L向容纳部202的传送路径的位置之间移动的移动部件(具体而言,爪部)构成。
传送部206将由切换部204引导至容纳部202的记录媒体P向容纳部202传送。传送部206具有传送辊等传送部件208,通过传送部件208传送记录媒体P。另外,作为传送部件208,也可以是传送带等,只要是能够对记录媒体P施加传送力而传送记录媒体P的部件即可。
<本实施方式的作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机构50使由搬入机构20搬入的记录媒体P朝向厚度方向观察时旋转。
在此,在将由搬入机构20搬入的记录媒体P卷绕在辊或滚筒等旋转体上,使其朝向记录媒体P的宽度方向观察时旋转的情况下(以下,称为方式A),例如在以记录媒体P的朝向搬入方向下游侧的末端朝向搬入方向上游侧的方式将记录媒体P卷绕在旋转体上并使其旋转的情况下,记录媒体P的正背面翻转。
相对于此,旋转机构50使记录媒体P朝向厚度方向观察时旋转,因此在不使记录媒体P的正背面翻转的情况下变更记录媒体P的朝向。
其结果,能够对在不使由预处理装置110执行预处理的记录媒体P的正背面翻转的情况下变更朝向的传送对象执行后处理。具体而言,能够对在不使由预处理装置110的图像形成装置130形成图像的记录媒体的正背面翻转的情况下变更朝向的记录媒体执行后处理。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朝向记录媒体P的厚度方向观察时,旋转机构50使记录媒体P以预先设定的旋转轴(具体而言,接触部件52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
因此,与旋转机构50在旋转轴未确定的状态下使记录媒体P旋转的情况相比,容易控制旋转角度。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机构50在使记录媒体P的搬入方向(具体而言,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与接触部件52的旋转轴对齐的状态下使记录媒体P旋转。
因此,与旋转机构50以记录媒体P的搬入方向的端部为旋转轴使记录媒体P旋转的情况相比,记录媒体P的旋转所使用的空间变小。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记录媒体P的宽度方向(具体而言,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与接触部件52的旋转轴对齐的状态下使记录媒体P旋转。
因此,与旋转机构50以记录媒体P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为旋转轴使记录媒体P旋转的情况相比,记录媒体P的旋转所使用的空间变小。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机构50在使记录媒体P的重心与接触部件52的旋转轴对齐的状态下使记录媒体P旋转。
因此,与旋转机构50以通过从记录媒体P的重心偏离的位置的轴为旋转轴使记录媒体P旋转的情况相比,记录媒体P的旋转所使用的空间变小。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机构50在大于0度且小于360度的范围内使记录媒体P旋转。因此,与旋转机构50仅在大于360度的范围内使记录媒体P旋转的情况相比,缩短使记录媒体P向预先设定的旋转角度旋转的旋转时间。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机构50在大于0度且180度以下的范围内使记录媒体P旋转。因此,与旋转机构50仅在大于180度的范围内使记录媒体P旋转的情况相比,缩短使记录媒体P向预先设定的旋转角度旋转的旋转时间。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朝向记录媒体P的厚度方向观察时,旋转机构50能够使记录媒体P向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这两个方向旋转。
因此,与旋转机构50能够使记录媒体P仅向一个方向旋转的情况相比,缩短使记录媒体P向预先设定的旋转角度旋转的旋转时间。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机构50使记录媒体P向俯视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这两个方向中的、记录媒体P朝向排出口11B侧(即,后方侧)为止的旋转角度小的方向(具体而言,俯视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
因此,在旋转机构50以记录媒体P的朝向搬入方向下游侧的末端朝向预先设定的方向的方式使记录媒体P旋转的情况下,与使记录媒体P向俯视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这两个方向中、记录媒体P朝向排出口11B侧为止的旋转角度大的方向(具体而言,俯视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的情况相比,缩短该末端朝向排出口11B侧为止的旋转时间。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机构50与搬入机构20及排出机构70分体。
因此,与旋转机构50与搬入机构20及排出机构70一体构成的情况相比,旋转机构50的驱动控制不会变得复杂。
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机构50使记录媒体P旋转,以使记录媒体P的朝向搬入方向下游侧的末端朝向排出方向(具体而言,后方)。
因此,排出机构70能够在记录媒体P的朝向搬入方向下游侧的末端朝向排出方向的状态下排出记录媒体P。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机构50在记录媒体P的朝向搬入方向(具体而言,左右方向)的移动停止的状态下,使记录媒体P旋转。
因此,与旋转机构50使向搬入方向移动的状态的记录媒体P旋转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记录媒体P的旋转不良。
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机构50在第二传送部22及一对第三传送部27的夹持状态被解除的状态下,使记录媒体P旋转。
因此,与在维持第二传送部22及一对第三传送部27的夹持状态的状态下,旋转机构50使记录媒体P旋转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记录媒体P的旋转不良。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机构70在旋转机构50的旋转停止后,排出记录媒体P。
因此,与排出机构70在旋转机构50旋转记录媒体P的状态下排出记录媒体P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记录媒体P的排出不良。
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机构50在接触部件52将记录媒体P在厚度方向上夹持在与配置部件56(参考图14中的双点划线)之间的状态下,接触部件52朝向记录媒体P的厚度方向观察时旋转,由此使记录媒体P旋转。
因此,与通过接触部件52在未夹持记录媒体P的状态下朝向厚度方向观察时旋转而使记录媒体P旋转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记录媒体P的旋转不良。
具体而言,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部件52及配置部件56这两者朝向记录媒体P的厚度方向观察时旋转,由此使记录媒体P旋转。
因此,与仅接触部件52旋转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记录媒体P的旋转不良。
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部件52在旋转中心与记录媒体P接触。因此,与接触部件52与记录媒体P的旋转中心的外周接触的情况相比,接触部件52变小。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部件52在记录媒体P向搬入方向的移动停止的状态下,开始与记录媒体P接触。
因此,与接触部件52在记录媒体P向搬入方向移动的状态下开始与记录媒体P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记录媒体P的旋转不良。
<搬入口11L及排出口11F、11B、11R的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将形成于装置主体11的左侧面的开口用作搬入口11L,将分别形成于装置主体11的前表面、后表面、右左侧面的开口用作排出口11F、11B、11R,但并不限于此。在本实施方式中,能够将分别形成于装置主体11的左侧面、前表面、后表面、右左侧面的开口中的任意1~3个开口用作搬入口,将剩余的1~3个开口用作排出口。
在该情况下,在配置于用作搬入口的开口的引导机构30、76、77、88中,使引导部件31、32位于搬入位置(图8所示的位置)。并且,在配置于用作排出口的开口的引导机构30、76、77、88中,使引导部件31、32位于排出位置(图7所示的位置)。
并且,在将形成于装置主体11的后表面的开口(即排出口11B)用作搬入口的情况下,能够将第三排出部73、第二排出部72及一对第一排出部71用作向旋转机构50(具体而言,接触部件52)搬入记录媒体P的搬入机构20。而且,第三排出部73、第二排出部72及一对第一排出部71能够设为如下结构:根据检测部78检测记录媒体P的检测结果(具体而言,检测定时),以预先设定的传送条件(例如,传送时间及传送速度)传送记录媒体P,由此将记录媒体P搬入到预先设定的搬入位置,停止该搬入(即传送)。
并且,在将形成于装置主体11的前表面的开口(即排出口11F)用作搬入口的情况下,能够将第五排出部75、第四排出部74及一对第一排出部71用作向旋转机构50(具体而言,接触部件52)搬入记录媒体P的搬入机构20。而且,第五排出部75、第四排出部74及一对第一排出部71能够设为如下结构:根据检测部79检测记录媒体P的检测结果(具体而言,检测定时),以预先设定的传送条件(例如,传送时间及传送速度)传送记录媒体P,由此将记录媒体P搬入到预先设定的搬入位置,停止该搬入(即传送)。
并且,在将形成于装置主体11的右侧面的开口(即排出口11R)用作搬入口的情况下,能够将第七排出部87、第六排出部86及一对第三传送部27用作向旋转机构50(具体而言,接触部件52)搬入记录媒体P的搬入机构20。而且,第七排出部87、第六排出部86及一对第三传送部27能够设为如下结构:根据检测部89检测记录媒体P的检测结果(具体而言,检测定时),以预先设定的传送条件(例如,传送时间及传送速度)传送记录媒体P,由此将记录媒体P搬入到预先设定的搬入位置,停止该搬入(即传送)。
并且,在将形成于装置主体11的左侧面的开口(即搬入口11L)用作排出口的情况下,能够将一对第三传送部27、第二传送部22及第一传送部21用作排出由旋转机构50旋转的记录媒体P的排出机构70。
另外,在将形成于装置主体11的多个开口作为搬入口,连接多个预处理装置110的情况下,作为预处理装置110,能够使用送出传送对象的送出装置(例如,供给纸张的供纸装置)。在该情况下,作为后处理装置120,能够使用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装置主体11中的开口的数量的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前所述,装置主体11形成有4个作为搬入口或排出口的开口,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四边形状,但并不限于此。例如,装置主体11也可以是具有2个或3个开口的结构。并且,装置主体11也可以是具有5个以上的开口的结构,只要是至少分别具有1个以上的搬入口及排出口的结构即可。
而且,如图20所示,装置主体11也可以形成有6个作为搬入口或排出口的开口90,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六边形状。在图20所示的结构中,也与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四边形状的结构同样地构成。
因此,在图20所示的结构中,能够将6个开口中的任意1~5个开口用作搬入口,将剩余的1~5个开口用作排出口。并且,在图20所示的结构中,与引导机构30同样地构成的引导机构(省略图示)相对于各个开口90设置。该引导机构在成为设置对象的开口90用作搬入口的情况下,在使引导部件位于搬入位置的状态下使用,在成为设置对象的开口90用作排出口的情况下,在使引导部件位于排出位置的状态下使用。
并且,在图20所示的结构中,设置有与第一传送部21同样地构成的18个传送部91、与第二传送部22同样地构成的6个传送部92、与一对第三传送部27同样地构成的一对第三传送部93、及包括接触部件52的旋转机构50。在图20所示的结构中,也将从作为搬入口的开口90搬入的记录媒体P搬入到旋转机构50,利用旋转机构50使记录媒体P朝向厚度方向观察时旋转后,从作为排出口的开口90排出。
而且,在图20所示的结构中,如图21所示,也可以连续连接传送装置10。并且,也可以在配置于传送装置10的下游侧的后处理装置120的下游侧连接传送装置10。另外,在俯视观察时形成为四边形状的结构中,也能够适用连续连接传送装置10的结构、在配置于传送装置10的下游侧的后处理装置120的下游侧连接传送装置10的结构。
<变形例>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旋转机构50中,通过接触部件52及配置部件56使记录媒体P旋转,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通过一对第三传送部27、一对第一排出部71、及支承它们的支承部分旋转而使记录媒体P旋转的结构。在该情况下,不需要接触部件52及配置部件56,一对第三传送部27及一对第一排出部71能够分别构成为一体的传送辊。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部件52与记录媒体P的下表面接触,配置部件56配置于记录媒体P的上方侧,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接触部件52与记录媒体P的上表面接触,配置部件56配置于记录媒体P的下方侧的结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部件52及配置部件56这两者旋转,但并不限于此。例如,配置部件56也可以不旋转。在该情况下,通过接触部件52旋转,记录媒体P在相对于配置部件56滑动的同时旋转。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通过压缩弹簧65将配置部件56向接触部件52按压,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通过设置于接触部件52的压缩弹簧65,将接触部件52向配置部件56按压的结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传送装置10具有配置部件56,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如下结构:传送装置10不具有配置部件56,接触部件52在将记录媒体P在厚度方向上夹持在与引导部12的第一对置部件14之间的状态下,朝向记录媒体P的厚度方向观察时旋转,由此使记录媒体P旋转。并且,也可以是如下结构:接触部件52配置于上方侧,在将记录媒体P在厚度方向上夹持在与引导部12的第二对置部件16之间的状态下,朝向记录媒体P的厚度方向观察时旋转,由此使记录媒体P旋转。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朝向记录媒体P的厚度方向观察时,旋转机构50使记录媒体P以预先设定的旋转轴(具体而言,接触部件52的旋转轴)为中心旋转,但并不限于此。例如,旋转机构50也可以是在旋转轴未确定的状态下(例如,旋转轴的位置变化的同时)使记录媒体P旋转的结构,旋转机构50只要是使记录媒体P朝向厚度方向观察时旋转的结构即可。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机构50在使记录媒体P的搬入方向(具体而言,左右方向)的中央部与接触部件52的旋转轴对齐的状态下使记录媒体P旋转,但并不限于此。例如,旋转机构50也可以是以记录媒体P的搬入方向的端部为旋转轴使记录媒体P旋转的结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使记录媒体P的宽度方向(具体而言,前后方向)的中央部与接触部件52的旋转轴对齐的状态下使记录媒体P旋转,但并不限于此。例如,旋转机构50也可以是以记录媒体P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为旋转轴使记录媒体P旋转的结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机构50在使记录媒体P的重心与接触部件52的旋转轴对齐的状态下使记录媒体P旋转,但并不限于此。例如,旋转机构50也可以是以通过从记录媒体P的重心偏离的位置的轴为旋转轴使旋转机构50旋转的结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机构50在大于0度且180度以下的范围内使记录媒体P旋转,但并不限于此。例如,旋转机构50也可以是仅在大于180度的范围内使记录媒体P旋转的结构。进一步而言,旋转机构50也可以是仅在大于360度的范围内使记录媒体P旋转的结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朝向记录媒体P的厚度方向观察时,旋转机构50能够使记录媒体P向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这两个方向旋转,但并不限于此。例如,旋转机构50也可以是能够使记录媒体P仅向一个方向旋转的结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机构50使记录媒体P向俯视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这两个方向中的、记录媒体P朝向排出口11B侧(即,后方侧)为止的旋转角度小的方向(具体而言,俯视观察时的逆时针方向)旋转,但并不限于此。例如,旋转机构50也可以是使记录媒体P向俯视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这两个方向中的、记录媒体P朝向排出口11B侧为止的旋转角度大的方向(具体而言,俯视观察时的顺时针方向)旋转的结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记录媒体P从排出口11B排出的情况下,旋转机构50使记录媒体P旋转,以使记录媒体P的朝向搬入方向下游侧的末端朝向排出方向(具体而言,后方),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记录媒体P旋转,以使该末端以外的部分(例如,搬入方向上游端)朝向排出方向(具体而言,后方)。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记录媒体P从排出口11F排出的情况下,旋转机构50使记录媒体P旋转,以使记录媒体P的朝向搬入方向下游侧的末端朝向排出方向(具体而言,前方),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记录媒体P旋转,以使该末端以外的部分(例如,搬入方向上游端)朝向排出方向(具体而言,前方)。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在将记录媒体P从排出口11R排出的情况下,在旋转机构50中,不执行旋转动作,记录媒体P的朝向搬入方向下游侧的末端以朝向排出方向(具体而言,右方)的状态排出,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使记录媒体P旋转,以使该末端以外的部分(例如,搬入方向上游端)朝向排出方向(具体而言,右方)之后,将记录媒体P从排出口11R排出。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机构50与搬入机构20及排出机构70分体,但并不限于此。例如,旋转机构50也可以与搬入机构20及排出机构70一体构成。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机构50在记录媒体P的朝向搬入方向(具体而言,左右方向)的移动停止的状态下,使记录媒体P旋转,但并不限于此。例如,旋转机构50也可以是使向搬入方向移动的状态的记录媒体P旋转的结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机构50在第二传送部22及一对第三传送部27的夹持状态被解除的状态下,使记录媒体P旋转,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在维持第二传送部22及一对第三传送部27的夹持状态的状态下,旋转机构50使记录媒体P旋转的结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排出机构70在旋转机构50的旋转停止后,排出记录媒体P,但并不限于此。例如,排出机构70也可以是在旋转机构50旋转记录媒体P的状态下排出记录媒体P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旋转机构50在接触部件52将记录媒体P在厚度方向上夹持在与配置部件56(参考图14中的双点划线)之间的状态下,接触部件52朝向记录媒体P的厚度方向观察时旋转,由此使记录媒体P旋转,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通过接触部件52在未夹持记录媒体P的状态下朝向厚度方向观察时旋转,从而使记录媒体P旋转的结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部件52及配置部件56这两者朝向记录媒体P的厚度方向观察时旋转,由此使记录媒体P旋转,但并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仅接触部件52旋转的结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部件52在旋转中心与记录媒体P接触,但并不限于此。例如,接触部件52也可以是与记录媒体P的旋转中心的外周接触的结构(例如,形成为环状的结构)。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中,接触部件52在记录媒体P的朝向搬入方向的移动停止的状态下,开始与记录媒体P接触,但并不限于此。例如,接触部件52也可以是在记录媒体P向搬入方向移动的状态下开始与记录媒体P接触的结构。
本发明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能够在不脱离其宗旨的范围内进行各种变形、变更、改良。例如,上述中示出的变形例可以适当组合多个来构成。
<附记>
(1)
一种传送装置,其具备:
搬入构件,搬入片状的传送对象;
旋转构件,使由所述搬入构件搬入的传送对象朝向厚度方向观察时旋转;及
排出构件,排出由所述旋转构件旋转的传送对象。
(2)
根据(1)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朝向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所述旋转构件以预先设定的旋转轴为中心使所述传送对象旋转。
(3)
根据(2)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构件在使所述传送对象的重心与所述旋转轴对齐的状态下使所述传送对象旋转。
(4)
根据(2)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构件在使所述传送对象的搬入方向的中央部与所述旋转轴对齐的状态下使所述传送对象旋转。
(5)
根据(2)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构件在使所述传送对象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与所述旋转轴对齐的状态下使所述传送对象旋转。
(6)
根据(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构件在大于0度且小于360度的范围内使所述传送对象旋转。
(7)
根据(6)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构件在大于0度且180度以下的范围内使所述传送对象旋转。
(8)
根据(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朝向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所述旋转构件能够使所述传送对象向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这两个方向旋转。
(9)
根据(8)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构件使所述传送对象向所述两个方向中的、所述传送对象朝向预先设定的方向为止的旋转角度小的方向旋转。
(10)
根据(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构件与所述搬入构件及所述排出构件分体。
(11)
根据(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朝向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所述排出构件向与所述搬入构件的搬入方向不同的排出方向排出,
所述旋转构件使所述传送对象旋转,以使所述传送对象的朝向搬入方向下游侧的末端朝向所述排出方向。
(12)
根据(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构件在所述传送对象向所述搬入构件的搬入方向的移动停止的状态下,使所述传送对象旋转。
(13)
根据(12)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搬入构件具有传送部,所述传送部以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夹持所述传送对象的夹持状态传送所述传送对象,
所述旋转构件在所述传送部的夹持状态被解除的状态下使所述传送对象旋转。
(14)
根据(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排出构件在所述旋转构件的旋转停止后,排出所述传送对象。
(15)
根据(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构件具有接触部件,所述接触部件能够与所述传送对象的厚度方向的一个面接触,
所述接触部件在将所述传送对象夹持在与配置于所述传送对象的厚度方向的另一侧的配置部件之间的状态下朝向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旋转,由此使所述传送对象旋转。
(16)
根据(15)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构件具有所述配置部件,
所述接触部件及所述配置部件在夹持所述传送对象的状态下朝向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旋转,由此使所述传送对象旋转。
(17)
根据(15)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接触部件在旋转中心与所述传送对象接触。
(18)
根据(15)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接触部件在所述传送对象向所述搬入构件的搬入方向的移动停止的状态下,开始与所述传送对象接触。
(19)
一种处理系统,其具备:
预处理装置,对传送对象执行预处理;
后处理装置,对所述传送对象执行后处理;及
(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传送装置,将从所述预处理装置传送的传送对象向所述后处理装置传送。
(20)
根据(19)所述的处理系统,其中,
所述预处理装置具有在作为所述传送对象的记录媒体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根据(1)的结构,能够在不使传送对象的正背面翻转的情况下变更传送对象的朝向。
根据(2)的结构,与旋转构件在旋转轴未确定的状态下使传送对象旋转的情况相比,容易控制旋转角度。
根据(3)的结构,与旋转构件以通过从传送对象的重心偏离的位置的轴为旋转轴使传送对象旋转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传送对象的旋转所使用的空间。
根据(4)的结构,与旋转构件以传送对象的搬入方向的端部为旋转轴使传送对象旋转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传送对象的旋转所使用的空间。
根据(5)的结构,与旋转构件以传送对象的宽度方向的端部为旋转轴使传送对象旋转的情况相比,能够减小传送对象的旋转所使用的空间。
根据(6)的结构,与旋转构件仅在大于360度的范围内使传送对象旋转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使传送对象向预先设定的旋转角度旋转的旋转时间。
根据(7)的结构,与旋转构件仅在大于180度的范围内使传送对象旋转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使传送对象向预先设定的旋转角度旋转的旋转时间。
根据(8)的结构,与旋转构件能够使传送对象仅向一个方向旋转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使传送对象向预先设定的旋转角度旋转的旋转时间。
根据(9)的结构,在旋转构件以传送对象的朝向搬入方向下游侧的末端朝向预先设定的方向的方式使传送对象旋转的情况下,与使传送对象向两个方向中的、朝向预先设定的方向为止的旋转角度大的方向旋转的情况相比,能够缩短该末端朝向预先设定的方向为止的旋转时间。
根据(10)的结构,与旋转构件与搬入构件或排出构件一体构成的情况相比,旋转构件的驱动控制不会变得复杂。
根据(11)的结构,排出构件能够在传送对象的朝向搬入方向下游侧的末端朝向排出方向的状态下排出传送对象。
根据(12)的结构,与旋转构件使向搬入方向移动的状态的传送对象旋转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传送对象的旋转不良。
根据(13)的结构,与在维持传送部的夹持状态的状态下,旋转构件使传送对象旋转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传送对象的旋转不良。
根据(14)的结构,与排出构件在旋转构件旋转传送对象的状态下排出传送对象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传送对象的排出不良。
根据(15)的结构,与通过接触部件在未夹持传送对象的状态下朝向厚度方向观察时旋转而使传送对象旋转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传送对象的旋转不良。
根据(16)的结构,与仅接触部件旋转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传送对象的旋转不良。
根据(17)的结构,与接触部件与传送对象的旋转中心的外周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使接触部件小型化。
根据(18)的结构,与接触部件在传送对象向搬入方向移动的状态下开始与传送对象接触的情况相比,能够抑制传送对象的旋转不良。
根据(19)的结构,能够对在不使执行预处理的传送对象的正背面翻转的情况下变更朝向的传送对象执行后处理。
根据(20)的结构,能够对在不使形成图像的记录媒体的正背面翻转的情况下变更朝向的记录媒体执行后处理。
上述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是以例示及说明为目的而提供的。另外,本发明的实施方式并不全面详尽地包括本发明,并且并不将本发明限定于所公开的方式。很显然,对本发明所属的领域中的技术人员而言,各种变形及变更是自知之明的。本实施方式是为了最容易理解地说明本发明的原理及其应用而选择并说明的。由此,本技术领域中的其他技术人员能够通过对假定为各种实施方式的特定使用最优化的各种变形例来理解本发明。本发明的范围由以上的权利要求书及其等同物来定义。

Claims (20)

1.一种传送装置,其具备:
搬入构件,搬入片状的传送对象;
旋转构件,使由所述搬入构件搬入的传送对象朝向厚度方向观察时旋转;及
排出构件,排出由所述旋转构件旋转的传送对象。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朝向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所述旋转构件以预先设定的旋转轴为中心使所述传送对象旋转。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构件在使所述传送对象的重心与所述旋转轴对齐的状态下使所述传送对象旋转。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构件在使所述传送对象的搬入方向的中央部与所述旋转轴对齐的状态下使所述传送对象旋转。
5.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构件在使所述传送对象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与所述旋转轴对齐的状态下使所述传送对象旋转。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构件在大于0度且小于360度的范围内使所述传送对象旋转。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构件在大于0度且180度以下的范围内使所述传送对象旋转。
8.根据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朝向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所述旋转构件能够使所述传送对象向顺时针方向及逆时针方向这两个方向旋转。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构件使所述传送对象向所述两个方向中的、所述传送对象朝向预先设定的方向为止的旋转角度小的方向旋转。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构件与所述搬入构件及所述排出构件分体。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朝向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所述排出构件向与所述搬入构件的搬入方向不同的排出方向排出,
所述旋转构件使所述传送对象旋转,以使所述传送对象的朝向搬入方向下游侧的末端朝向所述排出方向。
12.根据权利要求1至11中任一项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构件在所述传送对象向所述搬入构件的搬入方向的移动停止的状态下,使所述传送对象旋转。
13.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搬入构件具有传送部,所述传送部以在所述厚度方向上夹持所述传送对象的夹持状态传送所述传送对象,
所述旋转构件在所述传送部的夹持状态被解除的状态下使所述传送对象旋转。
14.根据权利要求1至13中任一项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排出构件在所述旋转构件的旋转停止后,排出所述传送对象。
15.根据权利要求1至14中任一项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构件具有接触部件,所述接触部件能够与所述传送对象的厚度方向的一个面接触,
所述接触部件在将所述传送对象夹持在与配置于所述传送对象的厚度方向的另一侧的配置部件之间的状态下朝向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旋转,由此使所述传送对象旋转。
16.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旋转构件具有所述配置部件,
所述接触部件及所述配置部件在夹持所述传送对象的状态下朝向所述厚度方向观察时旋转,由此使所述传送对象旋转。
17.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接触部件在旋转中心与所述传送对象接触。
18.根据权利要求15所述的传送装置,其中,
所述接触部件在所述传送对象向所述搬入构件的搬入方向的移动停止的状态下,开始与所述传送对象接触。
19.一种处理系统,其具备:
预处理装置,对传送对象执行预处理;
后处理装置,对所述传送对象执行后处理;及
权利要求1至18中任一项所述的传送装置,将从所述预处理装置传送的传送对象向所述后处理装置传送。
20.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处理系统,其中,
所述预处理装置具有在作为所述传送对象的记录媒体上形成图像的图像形成装置。
CN202310290758.2A 2022-09-21 2023-03-23 传送装置及处理系统 Pending CN11773528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50569 2022-09-21
JP2022150569A JP2024044812A (ja) 2022-09-21 2022-09-21 搬送装置、及び処理システム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735288A true CN117735288A (zh) 2024-03-22

Family

ID=902454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90758.2A Pending CN117735288A (zh) 2022-09-21 2023-03-23 传送装置及处理系统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20240092596A1 (zh)
JP (1) JP2024044812A (zh)
CN (1) CN117735288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4044812A (ja) 2024-04-02
US20240092596A1 (en) 2024-03-2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1764324B1 (en) Sheet conveying apparatus
US7052005B2 (en) Sheet postprocessing apparatus for use with image forming apparatus and folding method
EP0175023B1 (en) Sheet feeding apparatus
JPH03182444A (ja) 用紙の搬送装置
CN117735288A (zh) 传送装置及处理系统
JPH09142683A (ja) 給紙装置
JP2002020023A (ja) 用紙後処理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US10118791B2 (en) Sheet processing apparatus
US10696084B1 (en) Sheet processing device and image processing system
JP2632405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
JP2011051663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7160653B2 (ja) プリンタの用紙搬送機構
JP3372774B2 (ja) 用紙束搬送装置
JP3347891B2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H06255844A (ja) 自動原稿送り装置
JPH028133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
JPH11334930A (ja) シート材搬送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1253610A (ja) 用紙排出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
JP2009196754A (ja) 搬送装置および画像形成装置
JPH0321459B2 (zh)
JPH028296B2 (zh)
JPS6123053A (ja) 搬送装置
JPH06278934A (ja) 転写紙束搬送用後処理装置
JPH02117545A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
JPH09110243A (ja) 用紙搬送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