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77542A - 安全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安全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77542A
CN117677542A CN202280047463.6A CN202280047463A CN117677542A CN 117677542 A CN117677542 A CN 117677542A CN 202280047463 A CN202280047463 A CN 202280047463A CN 117677542 A CN117677542 A CN 1176775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airbag
occupant
head
protec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47463.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三浦佑香
石垣良太
中岛豊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toliv Development AB
Original Assignee
Autoliv Development 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toliv Development AB filed Critical Autoliv Development AB
Publication of CN1176775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7754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42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the seat constructed to protect the occupant from the effect of abnormal g-forces, e.g. crash or safety seats
    • B60N2/427Seats or parts thereof displaced during a crash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0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 B60R21/207Arrangements for storing inflatable members in their non-use or deflated condition;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air bag modules or components in vehicl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34Expansion control features
    • B60R21/2338Tether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提供一种能够将乘员的头部从一侧部到前方,再到另一侧部保护起来的创新的安全气囊装置。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具备:安全气囊,其具有通过从车辆用座椅左右一侧的上部展开来保护乘员的头部的头部保护气囊垫;充气器,其向所述安全气囊供给膨胀气体。所述头部保护气囊垫具备:保护乘员头部一侧附近的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一腔室相连并保护乘员头部的前方的第二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相连并从乘员头部的前方展开到另一侧部的第三腔室;与所述第三腔室相连并在乘员头部的另一侧附近展开的第四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成型为一体。在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的面向乘员的内侧表面还具备:系带,其沿着展开方向延伸;保持部,其保持所述系带使其沿着所述内侧表面,在长边方向上呈可滑动状态。所述系带具有连结在所述第二腔室的展开方向前方的内侧表面的第一端部,和到达所述第一腔室的展開方向后方的第二端部。并且,所述系带的所述第二端部固定在所述车辆用座椅的相对于左右宽度方向中心的,与所述一侧相反的另一侧上。

Description

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装备于车辆用座椅上的安全气囊装置。特别涉及一种能够适当地保护乘员头部的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众所周知,车辆上设有一个或多个安全气囊装置用以在车辆发生事故时保护乘员。作为安全气囊装置有多种形态,例如从方向盘中心附近展开以保护驾驶员的所谓驾驶员安全气囊装置,在车窗内侧向下展开以在发生横向碰撞、侧翻或仰翻事故时保护乘员的帘式安全气囊装置以及在发生横向碰撞时在乘员侧面(座椅侧面)展开以保护乘员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有一种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利用从座椅侧部向前方展开的安全气囊来限制乘员的横向移动,例如,如专利文献1所公开的发明,其构成为不仅能够保护乘员躯体,还能够保护乘员的头部。
然而,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安全气囊装置中,虽然展开的安全气囊能够对乘员头部的一侧(左右的一侧)进行约束,但实际上无法保护乘员头部前方或相反侧的头侧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19-13730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问题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情况而提出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将乘员的头部从一侧部到前方再到另一侧部保护起来的创新的安全气囊装置。
用于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具备:安全气囊,其具有通过从车辆用座椅左右宽度方向的一侧的上部展开来保护乘员的头部的头部保护气囊垫;充气器,其向所述安全气囊供给膨胀气体。所述头部保护气囊垫具备:保护乘员头部一侧附近的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一腔室相连并保护乘员头部的前方的第二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相连并从乘员头部的前方展开到另一侧部的第三腔室;与所述第三腔室相连并在乘员头部的另一侧附近展开的第四腔室。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成型为一体。在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的面向乘员的内侧表面,还具备:系带,其沿着展开方向延伸;保持部,其保持所述系带使其沿着所述内侧表面,在长边方向上呈可滑动状态。所述系带具有连结在所述第二腔室的展开方向前方的内侧表面的第一端部和到达所述第一腔室的展開方向后方的第二端部。并且,所述系带的所述第二端部固定在所述车辆用座椅的相对于左右宽度方向中心的,与所述一侧相反的另一侧上。
根据本发明,头部保护气囊垫具备:保护乘员头部一侧附近的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一腔室相连并保护乘员头部的前方的第二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相连并从乘员头部的前方展开到另一侧部的第三腔室;与所述第三腔室相连并在乘员头部的另一侧附近展开的第四腔室。这样,由于由头部保护气囊垫从一侧、前方到另一侧如同卷绕般包围乘员的头部,因此无论座椅位置或倾斜角度如何,都可以从多个方向可靠地保护乘员的头部。另外,当安全气囊展开时,不需要使用方向盘、仪表板等作为反作用力表面,并且不依赖于座椅位置等而可以独立地发挥稳定的性能。另外,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也可以通过将两块基布粘合在一起而形成。
根据本发明,由于该结构使系带沿着安全气囊表面滑动,因此系带不会以桥状从安全气囊表面突出,从而避免对乘员的不必要的干涉。另外,能够可靠且高精度地控制安全气囊的展开形状。
还有,在本发明中,在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的乘员侧表面设有沿着展开方向延伸的系带,其一端连结在第二腔室,另一端固定在座椅左右宽度方向的相反侧上。在头部保护气囊垫展开的初始阶段,第一室向前展开。此后,当乘员的头部接触(进入)第二腔室和第三腔室时,第一腔室的后方被系带拉动,使得第一腔室进入或倒向乘员后脑勺部一侧。在发生正面碰撞时,会发生乘员头部先向前移动然后返回后方的回弹现象。在本发明中,即使发生回弹现象,第一腔室也能够接住乘员的后脑勺部。
在将所述头部保护气囊垫置于收纳形态时,通过将所述系带向所述第二端部侧拉过来压缩以形成褶皱区域。
在此,“褶皱”不仅包括波纹管式折叠等有规则的折叠形态,还包括随意收缩(Shrink)的形态。通过将安全气囊压缩成具有褶皱并将其置于收纳状态,从而该安全气囊的压缩工序则简化,缩短时间。
通过以这种方式形成褶皱区域,当第一腔室展开时,其被拉向系带的第二端部侧,使得该第一腔室更容易向乘员头部后方展开。
可在所述车辆用座椅的上边缘部附近沿着左右宽度方向上收纳所述系带。
所述第一腔室的后边缘部设有连结构件,所述连接构件连结在相对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左右宽度方向的中心的所述一侧。
利用连结构件将第一腔室的后边缘部连结到一侧,当第一腔室展开时,因后端部分的位置被固定,从而第一腔室以该连结部为起点容易倒向乘员侧。
所述连结构件位于所述保持构件的下方。
所述连结构件可以是与所述第一腔室成型为一体的接片。
所述保持部可构成为具有弯曲部,所述弯曲部在该保持部的长边方向的中间,且在所述第二腔室的中间部分或后方部分。
由于保持构件具有弯曲部,所以可滑动地保持在保持构件内部的系带在弯曲部分处同样呈弯曲状,从而使第二腔室朝向乘员弯曲,并且可靠地使得第二腔室配置在乘员的头部前方。
所述安全气囊还具备与所述第一腔室下端附近相连,用于保护乘员的体侧部的体侧部保护气囊垫。
所述充气器可配置在所述体侧部保护气囊垫内部。
所述体侧部保护气囊垫可与所述头部保护气囊垫分开而折叠收纳。
进一步可具备第一连结布,其一端连结在所述体侧部保护气囊垫的前方上侧,另一端连结在所述系带的所述第二端部附近,用于限制所述体侧部保护气囊垫向前方展开。
如上所述,通过使用第一连结布将体侧部保护气囊垫的前方部分连结至系带的第二端部(后端)附近,当体侧部保护气囊垫展开时,该气囊垫的上侧部分可以容易向乘员(内侧)弯曲,而不会向乘员相反的一侧(外侧)弯曲并逃脱,从而可以牢固地约束乘员的肩部附近。
进一步可具备第二连结布,其一端连结在所述体侧部保护气囊垫的前端部附近,另一端连结在所述充气器,用于限制所述体侧部保护气囊垫向前方展开。
如上所述,通过使用第二连结布将体侧部保护气囊垫的前方部分连结至充气器,当体侧部保护气囊垫展开时,该气囊垫可以容易向乘员(内侧)弯曲,而不会向乘员相反的一侧(外侧)弯曲并逃脱,从而可以牢固地约束乘员。
附图说明
图1是主要示出能够应用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外形的立体图。
图2是示出作为图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的框架发挥功能的内部结构体(座椅框架)的立体图,省略了安全气囊装置的图示。
图3是示出搭载有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示意侧视图,表示从车宽方向外侧透视安全气囊装置的收纳状态的情况。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中安全气囊展开的状态的俯视图。
图5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中安全气囊展开的状态的俯视立体图(俯视图)。
图6是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中安全气囊展开的的正面立体图。
图7是示出构成使用于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中的安全气囊的面板的形状的俯视图,用于形成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
图8是示出构成使用于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中的安全气囊的面板的形状的俯视图,用于形成体侧部保护气囊垫。
图9是示出构成使用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中的安全气囊的面板的形状的俯视图,用于形成第三腔室。
图10是示出构成使用于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中的安全气囊的面板的形状的俯视图,用于形成第四腔室。
图11是用于说明图7至图10所示的面板的连结的俯视图。
图12是示出图7至图10所示的面板的连结状态的俯视图。
图13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安全气囊的压缩工序的一部分的俯视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了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关于其他腔室(图12),省略图示。
图14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安全气囊的压缩工序的一部分的俯视图(A)、(B)和截面图(C)。
图15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的安全气囊的压缩工序的一部分的俯视图(A)、(B)和截面图(C)。
图16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的安全气囊的压缩工序的一部分的俯视图(A)、(B)和截面图(C)。
图17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的安全气囊的压缩工序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8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的安全气囊的压缩工序的一部分的俯视图。
图19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安全气囊的最终压缩状态(收纳形态)的侧视图。
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安全气囊的收纳状态的示意图,(A)是从正面观察的状态,(B)是从上面观察的状态。
图21(A)、(B)、(C)和(D)示意性地示出了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中头部保护气囊垫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另外,为了方便起见,省略了体侧部保护气囊垫的图示。
图22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中安全气囊的展开状态的正面立体图,示出乘员的头部从图6所示的状态向后方回弹的状态。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说明本发明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当乘员正规姿势落座在座椅上时,将乘员所朝向的方向称为“前方”,将其相反方向称为“后方”,示出坐标轴时称为“前后方向”。当乘员正规姿势落座在座椅上时,将乘员的右侧称为“右方向”,将左侧称为“左方向”,示出坐标轴时称为“左右方向”。并且,当乘员正规姿势落座在座椅上时,将乘员头部的方向称为“上方”,将乘员腰部方向称为“下方”,示出坐标轴时称为“上下方向”。另外,在展开的安全气囊上,面向乘员(头部)的一侧为内侧,其相反侧为外侧。
图1是主要表示使用于本发明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的车辆用座椅的外形的立体图。图2是示出作为图1所示的车辆用座椅的框架发挥功能的内部结构体(座椅框架)的立体图。另外,在图2中,省略了安全气囊装置20的图示。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发明可适用的车辆用座椅,作为部位来观察,包括:乘员落座的座垫2;形成靠背的座椅靠背1;连结至座椅靠背1上端的头枕3。
如图1所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20收纳在车辆用座椅的侧支撑部(远侧)中。符号21是收纳构成安全气囊装置20的安全气囊的一部分(头部保护气囊垫31)的壳体,并且位于座椅靠背1的上部并固定至头枕3的右侧部。当安全气囊装置20启动而安全气囊30展开时,壳体21中的前方或斜前方则开裂。
另外,头部保护气囊垫31(参见图3)除了收纳在被构成为单体的壳体21中之外,还可以收纳在座椅靠背1的上端附近的内部。尤其,当头枕3与座椅靠背1一体形成的车辆用座椅的情况下,可以灵活地设置头部保护气囊垫31的收纳空间。
如图2所示,在座椅靠背1的内部设置有形成座椅骨架的座椅靠背框架1f,并且在其表面和周围设置有由聚氨酯泡沫材料等制成的衬垫,该衬垫表面覆盖有皮革或织物等表皮。在座垫2的底侧设置有落座框架2f,在其上表面及周围设置有由聚氨酯泡沫材料等制成的衬垫,并且该衬垫的表面覆盖有皮革或织物等表皮。落座框架2f和座椅靠背框架1f经由倾斜机构4连结。
如图2所示,座椅靠背框架1f构成为框状,包括:座椅框架10,其在左右分开配置并沿上下方向延伸;上框架,其连结该座椅框架10的上端部;以及下框架,其连结座椅框架10的下端部。头枕3通过在头枕框架的外侧设置缓冲部件来构成。
图3是本发明所涉及的乘员保护装置的示意性侧视图,示出从车宽方向的外侧观察收纳在车辆用座椅门的远侧的安全气囊装置20的状态。
如图3所示,安全气囊装置20被收纳在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1的右上端附近。如后述,安全气囊30包括保护乘员头部的头部保护气囊垫31和保护乘员躯体侧部的体侧部保护气囊垫40。另外,在本实施例中,安全气囊装置20配置在所谓的远侧,但也可以配置在近侧。
图4是示意性地示出在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20中安全气囊30的展开状态的俯视图。图5是示出安全气囊30展开状态的俯视立体图(俯视图)。图6是示出安全气囊30展开状态的正面立体图。另外,在图4和图5中,虚线表示缝合线。
如图4所示,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20包括:产生膨胀气体的充气器160(参见图6和图8);以及通过从充气器160供给的气体而膨胀展开的安全气囊30。安全气囊30包括:头部保护气囊垫31(32、34、36、38),其通过从车辆用座椅的右侧上端附近展开来保护乘员P的头部周边;体侧部保护气囊垫40,其保护乘员的躯体侧部。
头部保护气囊垫包括:第一腔室32,其保护乘员P的头部的右侧部;第二腔室34,其与第一腔室32相连并保护乘员P的头部的前方;第三腔室36,其与第二腔室34相连,并从乘员P的头部的前方展开到左侧部;第四腔室38,其与第三腔室36相连,并在乘员P的头部的左侧部展开。
安全气囊装置20还具备:系带200,其沿安全气囊30的展开方向(前方)延伸,限制该安全气囊30的展开形状;保持构件202,保持系带200使其沿着安全气囊30的表面呈可滑动的状态。系带200和保持构件202的细节如图7所示。
系带200具有连结到第二腔室34的内表面的第一端部201a和与该第一端部201a相反一侧的第二端部201b。系带200的第一端部201a与保持构件202的前端部一起通过缝合固定至第一腔室32的内侧面板130a。另一方面,第二端部201b连结至座椅框架的左侧。另外,系带200的第二端部201b(后端)例如可以连结在头枕3左侧的支柱附近。
第一腔室32和第二腔室34作为一个腔室成型为一体。第二腔室34的后方附近向靠近乘员P的头部的方向弯曲,从而腔室34能够在乘员头部的前方可靠地进行展开。
系带20搭架在第一腔室32和第二腔室34之间,并且当头部保护气囊垫31展开时,第二腔室34可通过系带200的张力而弯曲。
另外,在图4中,符号280是设置在后述的体侧部保护气囊垫40上的第一连结布280(图8),细节将后述。
如图4至6所示,侧腔室40连结在第一腔室32的下方。侧腔室40至少约束乘员P的右肩附近,但也可以构成为将乘员P约束到腰部为止。根据施加到应保护的乘员P的力的方向和时机,侧腔室40和第一腔室32被构造成为同时展开或其中的一个先展开。如图6和图8所示,从收纳在侧腔室40中的充气器160释放膨胀气体,并且该气体流向第一腔室或/和侧腔室40,然后依次流向第二腔室34,第三腔室36和第四腔室38。
如图4和5所示,四个腔室(32、34、36、38)从乘员P的头部右侧附近以包围的方式展开到头部左侧附近。第二腔室34在从第一腔室32向乘员侧(向内)弯曲的同时,如图6所示稍微向上弯曲而展开,可靠地保护乘员P的头部(面部)斜前方。安全气囊30(至少第一腔室32和第四腔室38)位于乘员P的肩部上方,所以能够抑制因乘员P的肩部干涉而恶化展开动作的事态的发生。此外,由于安全气囊30搭在乘员P的肩部上,所以能够减小安全气囊30和乘员P的头部之间的距离,能够快速地约束乘员的头部。
如图4和图5所示,在安全气囊30膨胀展开时的俯视图中,第二腔室34的长边方向相对于第一腔室32的前后方向上较长的长边方向,在从弯曲区域200a带着角度向乘员P的前方延伸设置。还有,从第二腔室34的终端近旁即第三腔室36的气体导入口朝向第四腔室38的气体导入口的,第三腔室36的膨胀发展的方向,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一腔室32的长边方向的膨胀展开方向大致相反,而且,相对于膨胀展开的第二腔室34的长边方向,在从第二腔室34的终端向靠近乘员P的方向上带角度而设置。此外,从第三腔室36的终端近旁即第四腔室38的气体导入口开始的第四腔室38的膨胀展开方向,在前后方向上与第一腔室32的长边方向的膨胀展开方向大致相反,而且,相对于第三腔室36的膨胀展开方向,在从第三腔室36的终端向靠近乘员P的方向上带角度而设置。通过这种结构,安全气囊30从乘员P的一侧肩头卷绕该乘员P的头部周边而进行膨胀展开。
(面板结构)
图7是表示形成第一腔室32和第二腔室34的面板(基布)的俯视图。如图7所示,第一腔室32和第二腔室34通过粘合两个基布130a(内侧面板)和130b(外侧面板)而成形为一体。图中,符号132表示与第一腔室32对应的区域,符号134表示与第二室对应的区域。当第一腔室32和第二腔室34展开时,内侧面板130a朝向乘员P侧。
在第一腔室32的后端部附近,与该第一腔室32一体形成有接片220,且连结并固定到例如壳体21的左侧,即头枕3侧的一部分上。另外,接片220也可以连结至座椅靠背1内的框架或头枕3的左侧支柱。如上所述,在该实施例中,接片220优选地连结至相对于座椅(座椅靠背1)的左右宽度方向的中心的右侧。
第一腔室32(区域132)具备连结到侧腔室40的开口部154和与侧腔室40的接片164连结的接片152。经由该开口部154,膨胀气体从侧腔室40的后端部附近流入第一腔室32。在第二腔室34的内侧面板端部附近形成有与第三腔室36流体连通的排气口150a,该排气口150a沿着第二腔室的下边缘的方向延伸,该排气口150a与第三腔室36的内侧面板136a(参见图9)的排气口150b一同通过缝合周边来而连结。还有,排气孔37由排气口150a和150b形成。
第一腔室32大致构成为包括上方向部132a和前方向部132b,上方向部132a向上引导从开口部154流入的气体,前方向部132b连结到该上方向部132a并向前方展开。另外,在图7中,除了上方向部132a和前方向部132b之外的虚线表示缝合线。
如图7所示,弯曲部200a设置在第一腔室32和第二腔室34之间的边界附近。向该弯曲部200a的第一腔室32侧延伸的系带200和保持构件202设置为大致直线状。向弯曲部200a的第二腔室34侧延伸的系带200和保持构件202也设置为大致直线状。在第一腔室32和第二腔室34在膨胀之前平放的状态下,第一腔室32侧和第二腔室34侧的系带200和保持构件202的彼此大致直线状的线,在弯曲部200a被设置为,第二腔室34侧相对于第一腔室32侧,朝向在第二腔室34与第三腔室36之间设置的排气孔37的方向倾斜。
在第一腔室32中,膨胀气体首先流入上方向部132a,因此能够使第一腔室32快速且可靠地拉到乘员P的肩部上方,并且能够避免与乘员P的头部干涉。
在图7中,线Ll表示第一腔室32的长边方向。长边方向L1是膨胀气体在上方向部132a中流动的方向,并且可以说是第一腔室的主要的膨胀展开方向。此外,在图7中,符号200a表示系带200的弯曲部,并且符号202a表示保持构件202的弯曲部。
图8是示出形成体侧部保护气囊垫40的面板(基布)的俯视图。如图8所示,体侧部保护气囊垫40通过粘合两个基布140a(内侧面板)和140b(外侧面板)而形成。图中,符号166表示与第一腔室32的开口部154a连结的开口部,符号162表示收纳充气器160的充气器保持部。此外,符号164表示与第一腔室32的接片152连结的接片。该连结接片164设置在体侧部保护气囊垫40的上边缘部上。第一腔室32的接片152设置在第一腔室32的下边缘部,并且通过连接这些接片152、164彼此,减少了彼此膨胀展开时的不经意的摆动,增加了膨胀展开的稳定性。另外,由于接片152和164彼此被连结,所以当膨胀展开时,各个气囊垫的膨胀展开方向不会分散,使得能够更整体和全面地保护乘员。
体侧部保护气囊垫40和第一腔室32在各自的开口部154a和166直接连结,并且通过连结接片152和166彼此,从而可以控制展开姿势。另外,在图8中,除了充气器160之外的虚线表示缝合线。
在图8中,符号280表示第一连结布用以限制体侧部保护气囊垫40向前方展开。第一连结布280的一端连结至体侧部保护气囊垫40的内侧面板140a的前方上侧,另一端280a连结至系带200的第二端部201b附近。(参见图14)。
此外,符号290表示第二连结布用以限制体侧部保护气囊垫40向前方展开。第二连结布290的一端连结在体侧部保护气囊垫40的内侧面板140a的前端部附近,另一端290a连结至充气器160(图14)。
图9是示出形成第三腔室36的面板(基布)的俯视图。在图9中,外周的虚线以及开口150b和170a周边的虚线表示缝合线。
如图9所示,第三腔室36通过粘合两个基布136a(内侧面板)和136b(外侧面板)而成形。在内侧面板136a的一端部附近形成有与第二腔室34的排气口150a连结的排气口150b。此外,在内侧面板136a的另一端部附近还形成有与第四腔室38的排气口170b连结的排气口170a。排气孔39(图7和图9)由排气口170a和170b形成。另外,排气口150b,其短边方向的长度比排气口170a长,开口面积也大于排气口170a。
在第三腔室36内部,中央附近设置有两个内部系带137a和137b,该两个内部系带137a和137b大致平行于膨胀气体流动的方向而延伸。这些内部系带137a、137b连结内侧面板136a和外侧面板136b,用于限制第三腔室36的展开厚度(垂直于图面的方向)。另外,第三腔室36的展开厚度也可以不使用系带而通过简单缝合来连结内侧面板136a和外侧面板136b来调节。
图10(A)和(B)是示出形成第四腔室38的面板(基布)138的俯视图。在图10中,虚线表示缝合线。
如图10所示,第四腔室38通过将一个面板138从中心部分折叠成一半而成形为袋状。与第三腔室的排气孔170a连结的排气孔170b形成在面板138的长边方向的中心附近,并且沿着该排气孔170b的长边方向的中心线则成为该面板138的折线。
图11是用于说明图7至图10所示的面板的连结的俯视图。另外,在图11中,省略了体侧部保护气囊垫40的第一连结布280和第二连结布290的图示。图12是示出图7至图10所示的面板的连结状态的俯视图。如图11所示,第一腔室32和第二腔室34一体化的腔室具有最大的容量,体侧部保护气囊垫40的容量具有第二大的容量。与此相对,第三腔室36的容量设计得较小,并且第四腔室38的容量设计得更小。
第二腔室34和第三腔室36仅在排气口150a和150b的周边通过缝制而连结。此外,第三腔室36和第四腔室38仅在排气口170a和170b周边通过缝制而连结。
(安全气囊的压缩)
图13是示出本发明实施例所涉及的安全气囊30的压缩工序的一部分的俯视图,为了便于说明,仅示出第一腔室32和第二腔室34,省略了其他腔室(第三腔室36、第四腔室38、体侧部保护气囊垫40)的图示。实际上,如图12所示,压缩工序是在所有腔室通过缝合连结后进行的。
从图13(A)所示的状态,向后拉动系带200(拉过来),以在第一腔室32和第二腔室34的系带200周围形成满是褶皱的褶皱区域210(图13(B))。另外,皱纹区域210中的“褶皱”可以是随意收缩(Shrink)的形式,或者可以是波纹管式折叠等某种程度有规则的折叠方式。
图14至图19示出了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安全气囊30的压缩工序。当连结所有腔室(气囊垫)时,图13(B)所示的状态变为如图14(A)所示。
从图14(A)所示的状态,通过波纹管式折叠等方法将第一腔室32的褶皱区域210的上侧部分向中心(向下)压缩(图14(B))。压缩后的第一腔室32具有大致沿水平方向(长边方向)延伸的棒状形状。另外,图14(C)是图14(B)的A1-A1方向的剖视图,表示上侧为波纹管式折叠、下侧为裙褶式(pleats)折叠,但可采用任意折叠方法。
接下来,如图15(A)所示,将第三腔室36的上部翻过来,将第四腔室38从排气孔39折入(tuck in)第三腔室36的内部(图15(B))。“折入”广义上是指向内折进。在本实施例中,如同将第四腔室38的表里翻过来并将其插入排气孔39中的情况。此时,由于第三腔室36内部设置有内部系带137a、137b,第四腔室38实际上插入在这些内部系带137a、137b之间。另外,图15(C)示出了沿图15(B)的A2-A2方向的截面。
在本实施例中,由于前端侧(下游侧)的第四腔室38被折入至相邻的第三腔室36的内部,因此,相比第1腔室至第3腔室(32、34、36),第四腔室38的膨胀被延迟。因此,前端(最下游侧)的第四腔室38在通过乘员头部前方后立即展开,第四腔室38能够不与乘员头部干涉而展开。
接下来,如图16(A)所示,将被折叠的第三腔室36回复到原状,然后,如图16(B)所示,将第三腔室36的在前后方向相对的边缘部向中心折入。在该实施例中,由于内部系带137a、137b设置在第三腔室36内侧,所以要折入的边缘部能够被折入至到达内部系带137a、137b16的位置。另外,图16(C)示出了图16(B)的A3-A3方向上的截面。
接下来,如图17(A)所示,通过卷绕、波纹管式折叠、裙褶折叠等方法,在大致正交于内部系带137a、137b的方向(大致在上下方向上)压缩第三腔室36。然后,如图17(B)所示,将压缩后的棒状的第三腔室36以与第二腔室34的连结部分为轴而扭转(旋转),使其与压缩后的第一腔室32平行。然后,形成被压缩的中间压缩部分190。
接下来,如图18(A)所示,将由头部保护气囊垫31形成的中间压缩部分190从第三腔室36(第四腔室38)侧向第1腔室32一侧,进行从下游侧向上游侧的卷绕或波纹管式折叠而压缩,从而形成主折叠部分300。这里,将中间压缩部分31进行压缩的方向,可以视为沿着头部保护气囊垫31的长边方向或者第一腔室32的长边方向L1的,从前端侧向后方的方向。
接下来,如图18(B)所示,通过诸如卷绕或波纹管式折叠的技术沿前后方向压缩体侧部保护气囊垫40以形成纵向折叠部分340。图19示出了安全气囊30的最终压缩状态。
在如图19所示被压缩的安全气囊30中,由头部保护气囊垫31形成的主折叠部分310收纳在壳体21(图1)内,并且由体侧部保护气囊垫40形成的纵向折叠部分340收纳在座椅靠背1的右侧部并固定至座椅框架10。
图20是示出本发明的实施例所涉及的安全气囊的收纳状态的示意图,(A)是从正面观察的状态,(B)是从上面观察的状态。系带200的端部201a和第一连结布280的端部280a连结至座椅框架,接片220连结至壳体21的内部。系带200和第一连结布280设置于相当于靠背(座椅靠背)的骨架的座椅框架和乘员之间。系带200和第一连结布280设置在座椅靠背表皮内侧上的座椅衬垫的缓冲材料内部,但是它们也可以设置在表皮和座垫材料之间。
通过第一连结布280将体侧部保护气囊垫40的前方部分连结至系带200的第二端部(后端)201a附近,当体侧部保护气囊垫40展开时,该气囊垫40上侧部分能够容易地向乘员(内侧)弯曲,而不会向乘员的相反侧(外侧)弯曲而逃脱,从而能够可靠地约束乘员的肩部附近。
同样,通过第二连结布290将体侧部保护气囊垫40的前方部分连结到充气器160,当体侧部保护气囊垫40膨胀时,该气囊垫40能够容易地向乘员(内侧)弯曲,而不会向乘员的相反侧(外侧)弯曲而逃脱,从而能够可靠地约束乘员。
(安全气囊的展开动作)
如图4至图6所示,在本实施例所涉及的安全气囊装置20中,当发生车辆碰撞事件时,充气器160被启动,膨胀气体从体侧部保护气囊垫40的后端部附近的充气器保持部162流入至第一腔室32。当膨胀气体流入第一腔室32时,首先上方向部132a(图7)膨胀,然后前方方向部132b膨胀。接下来,气体从第一腔室32流入第二腔室34。
此时,主折叠部分310向前方解开而延伸,使得头部保护气囊垫31不会与位于主折叠部分310一侧的乘员的头部发生干涉,并在乘员的肩膀上方以较佳的动作可靠地进行展开。
此外,由于第一腔室32和第二腔室34、或者第二腔室34和座椅框架通过系带200(图4)连结,因此第二腔室34的向前方的展开受到限制,并且将系带200的弯曲部200a即保持构件202的弯曲区域202a为起点,朝向乘员的前方展开(图4和图5)。另外,如图6所示,第二腔室34,其前端侧朝上方而弯曲,并且排气口150a大致纵向延伸而展开。
接下来,膨胀气体从第二腔室34经由排气孔37流至第三腔室36,并且第三腔室36从乘员P的正面向头部左侧附近展开。由于第二腔室34的内侧面板134a和第三腔室36的内侧面板136a彼此在排气孔37周边连结,因此第三腔室36向外(远离乘员头部的方向)膨胀展开的动作受到限制并且形成包围乘员P的头部的弯曲形状。
接下来,膨胀气体从第三腔室36经由排气孔39流至第四腔室38,第四腔室38向乘员P头部的左侧附近展开。由于第三腔室36的内侧面板136a和第四腔室38在排气孔39周边连结,因此第四腔室38向外(远离乘员头部的方向)膨胀展开动作受到限制,形成包围乘员P的头部的弯曲形状。
此外,由于是将系带200沿着安全气囊30的表面滑动的结构,所以系带200不会以桥状从安全气囊30的表面突出,从而能够避免对乘员P的不必要的干涉。另外,能够可靠且精确地控制安全气囊30的展开形状,使得安全气囊30卷绕乘员的头部而进行膨胀展开。
图21(A)、(B)、(C)和(D)是示意性地示出头部保护气囊垫31展开状态的俯视图。另外,为了方便起见,省略了体测部保护气囊垫40的图示。图22是示出安全气囊30展开状态的正面立体图,并且示出乘员的头部从图6所示的状态向后回弹的状态。
在本实施例中,如图21(A)所示,当头部保护气囊垫31完全展开的状态下,第一腔室32大致向前方展开。此后,如图21(B)和(C)所示,当乘员的头部接触(进入)第二腔室34和第三腔室36时,第一腔室32的后方被系带200拉动,从而第一腔室32进入或倒向乘员的后脑勺一侧。
此后,如图21(D)和图22所示,当发生乘员P的头部返回到后方的回弹现象时,第一腔室32能够接住乘员的后脑勺部。
还有,如图20所示,通过用接片220固定第一腔室32的后边缘部,当第一腔室32展开时,因后端部分的位置被固定,第一腔室32将该接片220为起点容易倒向乘员侧。
尽管结合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但是本领域技术人员自然清楚地知道,本发明有更多的等价改变和变型。因此,可以认为,本发明的上述示例性实施方式是示例性的并非限制性的。在不脱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的情况下,可以对所描述的实施方式进行各种改变。例如,在具体实施方式中,实施例的描述着重于远侧安全气囊,但也可以用于近侧安全气囊(车辆用座椅远离车门的一侧)和小机动性等超小型车辆的单座车辆(包括与有无门无关一排仅有一个座位的车辆)等上。

Claims (13)

1.一种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
安全气囊,其具有通过从车辆用座椅左右宽度方向的一侧的上部展开来保护乘员的头部的头部保护气囊垫;
充气器,其向所述安全气囊供给膨胀气体,
所述头部保护气囊垫具备:保护乘员头部一侧附近的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一腔室相连并保护乘员头部的前方的第二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相连并从乘员头部的前方展开到另一侧部的第三腔室;与所述第三腔室相连并在乘员头部的另一侧附近展开的第四腔室,
所述第一腔室与所述第二腔室成型为一体,
在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的面向乘员的内侧表面还具备:
系带,其沿着展开方向延伸;
保持部,其保持所述系带使其沿着所述内侧表面,在长边方向上呈可滑动状态;
所述系带具有连结在所述第二腔室的展开方向前方的内侧表面的第一端部和到达所述第一腔室的展開方向后方的第二端部,
所述系带的所述第二端部固定在所述车辆用座椅的相对于左右宽度方向中心的、与所述一侧相反的另一侧上。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将所述头部保护气囊垫置于收纳形态时,通过将所述系带朝所述第二端部侧拉过来而压缩以形成褶皱区域。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车辆用座椅的上边缘部附近沿着左右宽度方向而收纳所述系带。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第一腔室的后边缘部上设置有连结构件,
所述连结构件连结在相对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左右宽度方向的中心的所述一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构件位于所述保持构件的下方。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连结构件是与所述第一腔室成型为一体的接片。
7.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保持部具有弯曲部,所述弯曲部在该保持部的长边方向的中间,且在所述第二腔室的中间部分或后方部分。
8.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安全气囊还具备体侧部保护气囊垫,所述体侧部保护气囊垫与所述第一腔室下端附近相连,用于保护所述乘员的体侧部。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充气器配置在所述体侧部保护气囊垫内部。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体侧部保护气囊垫与所述头部保护气囊垫分开而折叠收纳。
11.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一连结布,其一端连结在所述体侧部保护气囊垫的前方上侧,另一端连结在所述系带的所述第二端部附近,用于限制所述体侧部保护气囊垫向前方展开。
12.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二连结布,其一端连结在所述体侧部保护气囊垫的前端部附近,另一端连结在所述充气器,用于限制所述体侧部保护气囊垫向前方展开。
13.一种车辆用座椅,其具备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安全气囊装置。
CN202280047463.6A 2021-07-09 2022-06-16 安全气囊装置 Pending CN11767754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14629 2021-07-09
JP2021114629 2021-07-09
PCT/JP2022/024235 WO2023282022A1 (ja) 2021-07-09 2022-06-16 エアバッグ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77542A true CN117677542A (zh) 2024-03-08

Family

ID=8480142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47463.6A Pending CN117677542A (zh) 2021-07-09 2022-06-16 安全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3282022A1 (zh)
CN (1) CN117677542A (zh)
WO (1) WO2023282022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4)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10336283B2 (en) * 2017-05-09 2019-07-02 Autoliv Asp, Inc. Oblique impact airbag mitts and rel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KR102565349B1 (ko) * 2018-03-19 2023-08-14 현대자동차주식회사 차량용 에어백
JP7243552B2 (ja) * 2019-09-26 2023-03-2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KR20210051069A (ko) * 2019-10-29 2021-05-10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의 사이드 에어백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3282022A1 (zh) 2023-01-12
WO2023282022A1 (ja) 2023-0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04296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6131935B2 (ja) 車両用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EP2412585B1 (en) Airbag apparatus
KR101708213B1 (ko) 측면 충돌용 에어백
KR101691959B1 (ko) 파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
JP4552840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073534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これ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の製造方法
JP6426553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7449930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の製造方法
JP7288510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19138954A1 (ja) 乗員保護装置
CN114901520A (zh) 安全气囊装置
WO2019146382A1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これ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CN115003560B (zh) 安全气囊装置以及车辆用座椅
WO2023282018A1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の製造方法
EP4159552A1 (en) Airbag device
KR20230082657A (ko) 에어백 장치
CN117677542A (zh) 安全气囊装置
JP2022145179A (ja) 車両用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23282021A1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JP4986910B2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23282019A1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23282023A1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23282017A1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23282020A1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