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51616A - 涂布膜的制造方法 - Google Patents

涂布膜的制造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51616A
CN117651616A CN202280046755.8A CN202280046755A CN117651616A CN 117651616 A CN117651616 A CN 117651616A CN 202280046755 A CN202280046755 A CN 202280046755A CN 117651616 A CN117651616 A CN 117651616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oating liquid
substrate
liquid film
film
coat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4675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引地直道
林卓弘
国安谕司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Fujifilm Corp
Original Assignee
Fujifilm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Fujifilm Corp filed Critical Fujifilm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651616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51616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3/00Pretreatment of surfaces to which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are to be applied; After-treatment of applied coatings, e.g. intermediate treating of an applied coating preparatory to subsequent applications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3/00Pretreatment of surfaces to which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are to be applied; After-treatment of applied coatings, e.g. intermediate treating of an applied coating preparatory to subsequent applications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05D3/02Pretreatment of surfaces to which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are to be applied; After-treatment of applied coatings, e.g. intermediate treating of an applied coating preparatory to subsequent applications of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by bakin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7/00Processes, other than flock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particular surfaces or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7/00Processes, other than flock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particular surfaces or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05D7/02Processes, other than flock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particular surfaces or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e.g. rubber
    • B05D7/04Processes, other than flock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particular surfaces or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macromolecular substances, e.g. rubber to surfaces of films or shee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7/00Processes, other than flock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particular surfaces or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 B05D7/14Processes, other than flocking, specially adapted for applying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particular surfaces or for applying particular liquids or other fluent materials to metal, e.g. car bodi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05SPRAYING OR ATOMISING IN GENERAL;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PROCESSES FOR APPLYING FLUENT MATERIALS TO SURFACES, IN GENERAL
    • B05D2252/00Sheets
    • B05D2252/02Sheets of indefinite length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EREDUCTION OF GREENHOUSE GAS [GHG] EMISSIONS, RELATED TO ENERGY GENERATION, TRANSMISSION OR DISTRIBUTION
    • Y02E6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 Y02E60/10Energy storage using batterie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Wood Science & Technology (AREA)
  • Application Of Or Painting With Fluid Materials (AREA)

Abstract

一种涂布膜的制造方法,其包括第1工序,对连续传送着的基材涂布涂布液,在基材上形成多条涂布液膜;及第2工序,在多条涂布液膜的每一条中,使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干燥点Te比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干燥点Tc更靠基材的传送方向下游侧并进行涂布液膜的干燥。

Description

涂布膜的制造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涂布膜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在以卷对卷方式的连续工艺中有效地制造窄幅(例如,宽度为200mm以下)的涂布膜的方法,已知有以下的方法。
即,是在连续传送的宽幅基材上以多条涂布涂布液,将所获得的涂布液膜干燥之后,沿着涂布膜切断相邻的涂布膜之间的未涂布部(即,基材的露出部),由此得到多条涂布膜的涂布膜的制造方法。
作为使用多条涂布涂布液的技术的方法,在日本特开2001-223012号公报中,记载了一种电极的制造方法,在长条状的导电性电极基材上以沿该基材的长度方向形成未涂布部分的方式多条涂布电极用涂料的电极的制造方法中,作为基材,使用通过特定的方法定义的抗弯力矩m为0.08g·cm以上的基材。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技术课题
在使用多条涂布涂布液的技术的涂布膜的制造方法中,根据涂布膜的用途,在相邻的涂布膜之间形成的未涂布部要求平滑性。但是,在涂布膜的制造方法中,如上述进行涂布液膜的干燥的情况下,有时在相邻的涂布膜之间的未涂布部产生弯曲褶皱。该未涂布部的弯曲褶皱的产生原因在于,干燥涂布液膜时,涂布液膜收缩,从而使未涂布部上的基材的变形。若在未涂布部上发生变形,则该变形部分由于与传送辊接触而成为弯曲褶皱。
未涂布部的弯曲褶皱是指在基材的未涂布部中,因基材的一部分带有弯折痕迹或基材的一部分弯折重叠而产生的在基材的长度方向(也是传送方向)上连续的痕迹。另外,在此,着眼于未涂布部的弯曲褶皱,但弯曲褶皱也是在涂布部也产生的现象。
因此,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所要解决的问题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提供一种涂布膜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在基材上形成多条涂布液膜,并干燥这种涂布液膜,能够抑制在基材上制造多条涂布膜的过程中产生的未涂布部的弯曲褶皱。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手段
用于解决上述课题的方案包括以下实施方式。
<1>一种涂布膜的制造方法,其包括:
第1工序,对连续传送着的基材涂布涂布液,在基材上形成多条涂布液膜;及
第2工序,在多条涂布液膜的每一条中,使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干燥点Te比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干燥点Tc更靠基材的传送方向下游侧并进行涂布液膜的干燥。
<2>根据<1>所述的涂布膜的制造方法,其中,
下述式1中所示的k满足0<k<6000的关系。
[数式1]
式1:k=(tC·E·p)/(tB·d)
在上述式1中,tc表示以μm为单位的涂布液膜的膜厚,E表示以GPa为单位的基材的杨氏模量,p表示涂布液的固体成分率,tB表示以μm为单位的基材的厚度,d表示干燥点Te与干燥点Tc之间的以m为单位的距离。
<3>根据<1>或<2>所述的涂布膜的制造方法,其中,
涂布液膜之间的未涂布部的宽度为一条涂布液膜的宽度的5%~40%。
<4>根据<1>~<3>中任一项所述的涂布膜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第2工序中,向多条涂布液膜的每一条上吹暖风。
<5>根据<4>所述的涂布膜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多条涂布液膜的每一条中,吹到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暖风的风速大于吹到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暖风的风速。
<6>根据<4>所述的涂布膜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多条涂布液膜的每一条中,吹到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暖风的露点低于吹到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暖风的露点。
<7>根据<4>所述的涂布膜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多条涂布液膜的每一条中,吹到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暖风的温度高于吹到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暖风的温度。
<8>根据<1>~<7>中任一项所述的涂布膜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第2工序中,向多条涂布液膜的每一条上吹暖风,通过暖风的风压使涂布液膜及基材的层叠体向厚度方向弯曲的同时连续传送。
<9>根据<1>至<8>中任一项所述的涂布膜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基材是导热率为200W/m·K以上的基材。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提供一种涂布膜的制造方法,该方法在基材上形成多条涂布液膜,并干燥这种涂布液膜,能够抑制在基材上制造多条涂布膜的过程中产生的未涂布部的弯曲褶皱。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涂布膜的制造方法的各工序的一例概略图。
图2是用于说明形成于基材上的涂布液膜的干燥点的图表。
图3是用于说明形成于基材上的多条涂布液膜的概略俯视示意图。
图4是在宽度方向上剖视观察第2工序中的基材及涂布液膜的概略示意图。
图5是用于说明使用了通过暖风的风压使涂布液膜及基材的层叠体向厚度方向弯曲的同时连续传送的机构的干燥的概略截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对涂布膜的制造方法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但是,本发明并不受以下实施方式的任何限定,在本发明的目的的范围内能够适当地施加变更来实施。
在本发明中,使用“~”表示的数值范围是指将记载于“~”的前后的数值分别作为最小值及最大值而包含的范围。
在本发明中阶段性记载的数值范围中,某一数值范围内记载的上限值或下限值可以替换为其他阶段性记载的数值范围的上限值或下限值。并且,在本发明中所记载的数值范围中,某一数值范围内记载的上限值或下限值也可以被替换为实施例所示的值。
在本发明中示出的各附图中的各要件不一定是准确的比例尺,重点放在明确地示出本发明的原理,并且也存在被强调的部位。
并且,在各附图中,对具有相同功能的构成要件标注相同符号,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本发明中,“工序”这一术语不仅包含独立的工序,即使在无法与其他工序明确区分的情况下,只要能够实现该工序的预期目的,则也包含于本术语中。
在本发明中,“涂布液膜”是指在第2工序中干燥之前及在第2工序中干燥中的膜,“涂布膜”是指干燥结束后的膜。
在本发明中,“宽度方向”是指与长条基材、涂布液膜、及涂布膜的任一长边方向正交的方向。
在本发明中,“宽度方向两端部”是指涂布液膜或涂布膜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且为从宽度方向边部(具体而言,下述涂布区域与未涂布区域的边界线)至5mm的内侧区域。
在本发明中,“宽度方向中央部”是指涂布液膜或涂布膜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是指比上述“宽度方向两端部”更靠内侧的区域。
在本发明中,“宽度方向边部”是指涂布液膜或涂布膜的宽度方向的边部,从俯视观察涂布液膜或涂布膜的膜面时,视觉辨认为涂布区域(即,涂布液膜或涂布膜的形成部)与未涂布区域(即,基材的露出部)的边界线。
在本发明中,2个以上的优选形式或方式的组合为更优选的形式或方式。
《涂布膜的制造方法》
如已叙述,在具有以多条涂布涂布液的工序及将所涂布的涂布液膜干燥的工序的涂布膜的制造方法中,有时在相邻的涂布膜之间的未涂布部产生弯曲褶皱。
本发明人等对该未涂布部的弯曲褶皱的抑制进行了深入研究的结果发现,通过控制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上的中央部及两端部的每个部位的干燥状态,可抑制涂布液膜的干燥时产生的未涂布部上的基材的变形,从而完成了本发明。另外,从抑制未涂布部的弯曲褶皱的观点考虑,优选不发生未涂布部上的基材的变形,但即使在未涂布部上发生稍微的基材的变形,该变形为连续传送时立刻(例如与变形后到达的传送辊接触之前为止)恢复为原来状态的程度即可。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涂布膜的制造方法包括:第1工序,对连续传送着的基材涂布涂布液,在基材上形成多条涂布液膜;及第2工序,在多条涂布液膜的每一条中,使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干燥点Te比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干燥点Tc更靠基材的传送方向下游侧并进行涂布液膜的干燥。
根据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涂布膜的制造方法,能够抑制涂布膜之间的未涂布部上的弯曲褶皱。
特别是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涂布膜的制造方法中,优选下述式1中所示的k满足0<k<6000的关系。
[数式2]
式1:k=(tC·E·p)/(tB·d)
在上述式1中,tc表示以μm为单位的涂布液膜的膜厚,E表示以GPa为单位的基材的杨氏模量,p表示涂布液的固体成分率,tB表示以μm为单位的基材的厚度,d表示干燥点Te与干燥点Tc之间的以m为单位的距离。
式1是根据影响基材的变形及基材的变形恢复的因素导出的式。
由tc表示的涂布液膜的膜厚有助于涂布液膜的干燥时的收缩量。tc值越大,即,涂布液膜的膜厚越大,涂布液膜的干燥时的收缩量越大,有容易使未涂布部上的基材变形的倾向。
由E表示的基材的杨氏模量有助于基材的变形的产生容易度。E值越大,即,基材的杨氏模量越大,弹性限度越小,有使未涂布部上的基材的变形容易残留的倾向。
由p表示的涂布液的固体成分率有助于涂布液膜的干燥时的收缩应力。p值越大,即,涂布液的固体成分率值越大,涂布液膜的干燥时的收缩应力越变强,有容易使未涂布部上的基材变形的倾向。
由tB表示的基材的厚度有助于基材的弯曲容易度。tB值越大,即,基材的厚度越大,基材越难弯曲,有未涂布部上的基材不易变形的倾向。
由d表示的干燥点Te与干燥点Tc之间的距离表示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与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干燥状态之差。d值越大,即,干燥点Te与干燥点Tc之间的距离越大,有未涂布部的基材越不易变形的倾向。
通过选择基材,分别调整“E”及“tB”,在第1工序中分别调整“tc”及“p”,在第2工序中调整“d”,从而能够调整为满足0<k<6000的关系。
通过满足0<k<6000的关系,能够更有效地抑制未涂布部的弯曲褶皱。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涂布膜的制造方法中,从更有效地抑制未涂布部的弯曲褶皱的观点考虑,上述式1中所示的k更优选满足0<k<5000的关系,进一步优选满足0<k<4000的关系。
在此,日本特开2001-223012号公报中所记载的方法未关注涂布液膜的干燥点。并且,推测在日本特开2001-223012号公报中所记载的方法中,根据如干燥时涂布液膜的收缩应力较强地发挥作用的快速地干燥涂布液膜的条件等,难以抑制涂布膜之间的未涂布部的弯曲褶皱。
以下,对本实施方式的涂布膜的制造方法的各工序进行说明。
首先,参考图1对涂布膜的制造方法的一例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一实施方式的涂布膜的制造方法的各工序的一例概略图。
如图1所示,长条基材10从卷绕成辊状的辊R1送出其前端,开始连续传送。连续传送的基材10到达涂布机构20的设置位置时,通过涂布机构20在基材10上以多条涂布液涂布。由此,在长条基材10上形成由涂布液形成的多条涂布液膜(第1工序)。
接着,通过使具有在第1工序中形成的多条涂布液膜的基材10连续传送到干燥区30中,在基材10上对多条涂布液膜进行干燥(第2工序)。具体而言,在第2工序中,在多条涂布液膜的每一条中,使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干燥点Te比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干燥点Tc更靠基材10的传送方向下游侧并进行涂布液膜的干燥。通过该第2工序,对长条基材10上的多条涂布液膜进行干燥而形成多条涂布膜。
接着,形成有多条涂布膜的基材10卷取成辊状,获得由多条涂布膜与基材10的层叠体形成的辊R2。
[第1工序]
在第1工序中,对连续传送着的基材涂布涂布液,在基材上形成多条涂布液膜。
-基材-
在本工序中使用的基材根据涂布膜的用途选择即可,并且,考虑对连续传送的适用性(优选为对卷对卷方式的适用性)选择即可。
容易影响涂布液膜干燥时的收缩的是金属基材等导热性高的基材。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涂布膜的制造方法中,即使使用导热性高的基材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未涂布部的弯曲褶皱。
另外,作为基材,可以使用树脂膜。
作为导热性高的基材,例如可以举出导热率为200W/m·K以上的基材。另外,在本工序中使用的基材例如在包含金属箔及树脂膜的多层结构基材的情况下,只要作为该基材整体的导热率为200W/m·K以上,则作为导热率为200W/m·K以上的基材。
基材的导热率的上限值并无特别限制,例如为500W/m·K
作为显示上述导热率的基材,例如可以举出金属基材。更具体而言,作为显示上述导热率的基材,可以举出由铜、铝、银、金及这些合金构成的金属基材。
另外,作为金属基材,可以是由不锈钢、镍、钛或因瓦合金构成的基材。
其中,从作为基材的形状稳定性、使用实绩等方面考虑,优选使用铜基材及铝基材。
基材的导热率如下测量。
首先,将基材剪切成适于后述装置的尺寸,获得测量用试样。关于所获得的测量用试样,利用激光闪光法测量厚度方向的热扩散系数。例如,能够使用NETZSCH公司的“LFA467”来测量。接着,使用天平对测量用试样的比重进行测量。例如,能够使用Mettler-Toledo International的天平“XS204”(使用“固体比重测量试剂盒”),进行测量。另外,使用Seiko Instruments Inc.的“DSC320/6200”,在10℃/分钟的升温条件下,求出25℃下的测量用试样的比热。通过所获得的热扩散系数乘以比重及比热,算出测量用试样(即,基材)的导热率。
从对连续传送的适用性(优选为对卷对卷方式的适用性)的观点及满足0<k<6000的关系的观点考虑,基材的杨氏模量(相当于上述式1中的“E”)优选为1GPa~200GPa,更优选为50GPa~150GPa。
在此,基材的杨氏模量表示25℃下的杨氏模量。
基材的杨氏模量能够使用自由共振型固有振动法来测量。具体而言,基材的杨氏模量例如使用采用了自由共振型固有振动法的Nihon Techno-Plus Co.Ltd.制造的自由共振式杨氏模量测量装置(产品名称:JE-RT)来测量。
从对连续传送的适用性(优选为对卷对卷的适用性)的观点及满足0<k<6000的关系的观点考虑,适当设定基材的厚度(相当于上述式1中的“tB”)即可。
基材的厚度例如优选为5μm~100μm,更优选为8μm~30μm,进一步优选为10μm~20μm。
另外,从适用于卷对卷方式的观点、目标涂布膜的宽度及长度考虑,适当设定基材的宽度及长度即可。
基材的厚度如下测量。
即,使用接触式厚度测量机,对基材的宽度方向的3处(即,从宽度方向的两边部距离5mm的位置和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厚度,在长边方向隔开500mm间隔测量3个点。
求出所测量的总计9个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以此作为基材的厚度。
作为接触式厚度测量机,例如使用Fujiwork Co.,Ltd.的S-2270。
在本工序中,作为连续传送的基材的传送速度并无特别限制。
作为基材的传送速度,例如能够选择0.1m/分钟~100m/分钟,能够选择0.2m/分钟~20m/分钟。
-涂布液-
作为在本工序中使用的涂布液,使用能够形成目标涂布膜的涂布液即可。
容易对涂布液膜的干燥时的收缩产生影响的是涂布液中包含的溶剂(或分散介质)实质上为水的涂布液(以下,也称为水性涂布液)。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涂布膜的制造方法中,即使使用水性涂布液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未涂布部的弯曲褶皱。
在此,水性涂布液中,“溶剂(或分散介质)实际上为水”是指,允许含有除了使用固体成分时导入的水以外的溶剂,且指总溶剂(或总分散介质)中水的比例为90质量%以上,优选为总溶剂(或总分散介质)中水的比例为95质量%以上,尤其优选为总溶剂(或总分散介质)为水。
并且,固体成分是指除了溶剂(或分散介质)以外的成分。
作为在本工序中使用的水性涂布液,如已叙述,只要是包含作为溶剂(或分散介质)的水及固体成分的液态物,则并无特别限制。
在水性涂布液中所包含的固体成分中,除了用于目标涂布膜的成分之外,还包含用于提高涂布适应性的成分等。
作为水性涂布液中所包含的水,可以举出天然水、纯净水、离子交换水、纯水、超纯水(例如Milli-Q水)等。另外,Milli-Q水是通过Merck&Co.,Inc的Milli-Q水制造装置获得的超纯水。
水性涂布液中的水的含量并无特别限制,例如,相对于水性涂布液的总质量,优选为2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30质量%以上。
只要水的含量的上限值小于100质量%即可,例如从涂布适应性的观点考虑,相对于水性涂布液的总质量,优选为90质量%,更优选为80质量%。
水性涂布液可以包含粒子作为固体成分之一。即,水性涂布液可以为包含粒子的涂布液。
若使用包含粒子的水性涂布液,则在恒速干燥的阶段,除了作为溶剂的水的蒸发之外,还伴随着粒子的凝集而产生体积变化,因此有涂布液膜的收缩变大的倾向。然而,通过适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涂布膜的制造方法,即使在使用包含粒子的水性涂布液的情况下(换言之,在涂布液膜的收缩变大的方式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未涂布部的弯曲褶皱。
粒子只要是粒状物则并无特别限制,可以是无机粒子,也可以是有机粒子,也可以是无机物质与有机物质的复合粒子。
作为无机粒子,能够使用能够适用于目标涂布膜的公知的无机粒子。
作为无机粒子,例如可以举出金属(碱金属、碱土类金属、过渡金属、或这些金属的合金)粒子、半金属(硅等)粒子、或金属或半金属的化合物(氧化物、氢氧化物、氮化物等)粒子、包含炭黑等的无机颜料粒子等。
作为无机粒子,除此以外,还可以举出云母等矿物的粒子等。
作为有机粒子,能够使用能够适用于目标涂布膜的公知的有机粒子。
作为有机粒子,以树脂粒子及有机颜料粒子为代表,只要是固体有机物粒子,则并无特别限制。
作为无机物质与有机物质的复合粒子,可以举出在由有机物质构成的基体中分散有无机粒子的复合粒子、用无机物质包覆有机粒子周围的复合粒子、用有机物质包覆无机粒子周围的复合粒子等。
从赋予分散性等目的考虑,可以对粒子实施表面处理。
另外,通过实施表面处理,可以成为上述复合粒子。
粒子的粒径、比重、使用方式(例如有无并用等)等并无特别限制,根据目标涂布膜或根据适于制造涂布膜的条件适当选择即可。
作为水性涂布液中的粒子的含量,并无特别限制,根据目标涂布膜,根据适于制造涂布膜的条件或根据粒子的添加目的来适当确定即可。
水性涂布液的粒子的含量例如可以为50质量%以上。
作为水性涂布液中包含的固体成分,并无特别限制,可以举出为了获得目标涂布膜而使用的各种成分。
作为水性涂布液中包含的固体成分,具体而言,除了上述粒子之外,还可以举出粘合剂成分、有助于粒子的分散性的成分、聚合性化合物、聚合引发剂等反应性成分、表面活性剂等用于提高涂布性能的成分、其他添加剂等。
作为涂布液(优选为水性涂布液)中的固体成分率(即,相对于涂布液的总质量的固体成分的比率,相当于上述式1中的“p”),从满足0<k<6000的关系的观点考虑,优选为0.2以上,更优选为0.3以上。
涂布液中的固体成分率的上限例如为0.8。
-涂布液膜的膜厚-
在本工序中形成的涂布液膜的厚度(相当于上述式1中的“tc”)并无特别限制,根据目标涂布膜适当确定即可。
涂布液膜的厚度例如能够选择50μm~350μm,能够选择80μm~300μm,且能够选择80μm~200μm。
涂布液膜的厚度如下测量。
即,关于涂布液膜,沿宽度方向在3处(具体而言,从宽度方向的两边部距离5mm的位置和宽度方向中央部)利用光干涉式厚度测量机(例如KEYENCE CORPORATION的红外分光干涉式膜厚仪SI-T80)测量。求出3个点的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以此作为涂布液膜的厚度。
-涂布宽度-
本工序中的1条涂布宽度(即,1条涂布液膜的宽度,具体为图3所示的“Wa”)并无特别限制,根据目标涂布膜适当确定即可。
涂布宽度例如能够选择200mm以下,能够选择150mm以下,且能够选择100mm以下。
涂布宽度的下限例如为30mm。
另外,涂布宽度的每一条可以不同,也可以相同。然而,从基材的操作性的观点考虑,优选多个涂布液膜的每一个涂布宽度大致相同,涂布液膜在基材的宽度方向上以接近对称的状态排列。此时,多个涂布液膜的每一个涂布宽度之差优选为20mm以下,更优选为5mm以下,可以为0mm。
-未涂布部的宽度-
本工序中的涂布液膜之间的未涂布部的宽度(即,涂布液膜之间的基材的露出部的宽度,具体为图3所示的“Wb”)并无特别限制,根据目标涂布膜的用途适当确定即可。
作为涂布液膜之间的未涂布部的宽度,例如能够选择5mm~100mm,且能够选择10mm~50mm。
另外,在涂布液膜之间的未涂布部为多个的情况下,多个未涂布部的宽度可以分别不同,也可以相同。
并且,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涂布膜的制造方法中,涂布液膜之间的未涂布部的宽度优选为一条涂布液膜(即,涂布宽度)的宽度的5%~40%。涂布液膜之间的未涂布部的宽度为一条涂布液膜的宽度的5%~40%时,有容易产生未涂布部的弯曲褶皱的倾向,但若为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涂布膜的制造方法,则能够抑制未涂布部的弯曲褶皱。
未涂布部的宽度更优选为一条涂布液膜的宽度的5%~30%,进一步优选为一条的涂布液膜的宽度的8%~25%。
在此,上述一条涂布液膜的宽度是指涂布液膜之间的与未涂布部相邻2个涂布液膜的宽度的算术平均值。
涂布宽度及未涂布部的宽度如下测量。
即,俯视观察涂布液膜的膜面,对1条涂布液膜的宽度用标尺在长边方向隔开500mm间隔测量3个点。求出所测量的3个点的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以此作为涂布宽度。
并且,俯视观察涂布液膜的膜面,对涂布液膜之间的未涂布部宽度用标尺在长边方向隔开500mm间隔测量3个点。求出所测量的3个点的测量值的算术平均值,以此作为未涂布部的宽度。
-涂布液膜的形成数量-
在本工序中,作为涂布液膜的形成数量,只要在2个以上即可,以基材的宽度为基础,根据涂布液膜的宽度及未涂布部的宽度确定即可。
-涂布-
本工序中的涂布液的涂布只要是能够形成多条涂布液膜的涂布,则并无特别限制,可适用公知的涂布机构。
作为涂布机构(例如,图1中的涂布机构20),适用被称为多条涂布、条纹涂布等的涂布机构。作为涂布机构,具体可以举出挤出模头涂布机、喷雾涂布机、滑珠涂布机等预计量方式的涂布机。
[第2工序]
在第2工序中,在多条涂布液膜的每一条中,使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干燥点Te比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干燥点Tc更靠基材的传送方向下游侧并进行涂布液膜的干燥。
在此,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干燥点Te为2个,以2个干燥点Te的双方比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干燥点Tc更靠近基材的传送方向下游侧的方式,在本工序中进行涂布液膜的干燥。
对本工序中的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干燥点Te及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干燥点Tc进行说明。
本发明中的“干燥点”是指涂布液膜从恒速干燥期转移到减速干燥期的点。在此,在本发明中,如图2所示,涂布液膜的膜面温度表示恒定值的期间(具体而言,膜面温度的温度变化在±5℃内的期间)设为“恒速干燥期”,将恒速干燥期(即,膜面温度表示恒定值的期间)之后,膜面温度上升的期间设为“减速干燥期”。由此,如图2所示,所形成的涂布液膜的膜面温度从表示恒定值的期间转为上升的膜面温度的变化点成为干燥点。
另外,干燥点设为表示恒定值的期间的膜面温度变化超过5℃的地点。
在此,涂布液膜的膜面温度通过在涂布液膜的上方且沿基材的传送方向设置的多个非接触式放射温度计来测量。由在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测量的膜面温度求出的干燥点成为“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干燥点Te”。另外,关于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上的膜面温度,测量从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缘部距离5mm的内侧。即,干燥点Te是指从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缘部距离5mm的内侧的干燥点。并且,由在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测量的膜面温度求出的干燥点成为“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干燥点Tc”。关于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上的膜面温度,例如,将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即,比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更靠内侧的区域)沿宽度方向进行5等分,并测量被5等分的宽度方向各自的中央。该测量优选在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宽度超过90mm的情况下采用。另外,在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宽度为30mm~90mm的情况下,只要将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即,比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两端部更靠内侧的区域)沿宽度方向进行3等分,并测量被3等分的宽度方向各自的中央即可。并且,在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宽度小于30mm的情况下,只要测量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的1点即可。如此,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干燥点Tc有时求出1个,根据涂布液膜的宽度有时求出3个或5个。
-干燥-
在本工序中,以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干燥点Te比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干燥点Tc更靠近基材的传送方向下游侧的方式进行涂布液膜的干燥即可。
关于本工序中的涂布液膜的干燥,使用图3具体说明。图3是用于说明形成于基材上的多条涂布液膜的概略俯视示意图。如图3所示,将长条状基材10的传送方向设为X方向时,在所形成的两条涂布液膜12的每一个中,以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干燥点Te比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干燥点Tc更靠近X方向下游侧的方式进行涂布液膜12的干燥。如上所述,在求出3个或5个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干燥点Tc的情况下,以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干燥点Te比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所有干燥点Tc更靠近X方向下游侧的方式进行涂布液膜12的干燥。
在本发明中,将图3中的“d”设为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干燥点Te与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干燥点Tc之间的距离。更具体而言,如图3所示,“d”是指穿过干燥点Te且与基材10的宽度方向(即,与基材的传送方向X正交的方向)平行的直线Le与穿过干燥点Tc且与基材10的宽度方向(即,与基材的传送方向X正交的方向)平行的直线Lc的距离。如图3所示,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干燥点Te为2个,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干燥点Tc也为多个的情况下,“d”设为干燥点Te与干燥点Tc的最短距离即可。
另外,“d”在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干燥点Te比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干燥点Tc更靠基材的传送方向下游侧(X方向下游侧)时由正值表示,在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干燥点Te比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干燥点Tc更靠基材的传送方向上流侧(X方向上流侧)时由负值表示。即,若“d”的值为“0.1m”,则表示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干燥点Te比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干燥点Tc更靠基材的传送方向下游侧(X方向下游侧),且干燥点Te与干燥点Tc的距离为0.1m。并且,若“d”的值为“-0.2m”,则表示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干燥点Te比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干燥点Tc更靠基材的传送方向上游侧(X方向上游侧),且干燥点Te与干燥点Tc的距离为0.2m。
从抑制未涂布部的弯曲褶皱的观点考虑,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干燥点Te与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干燥点Tc的距离(相当于上述式1中的“d”)优选分离,优选为0.05m以上,更优选为0.08m以上。另外,作为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干燥点Te与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干燥点Tc的距离的上限,可以举出10m。
为了使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干燥点Te比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干燥点Tc更靠近基材的传送方向下游侧,使用使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比宽度方向两端部干燥得更快的方法即可。
从容易控制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及宽度方向两端部的每个部位的干燥状态的观点考虑,优选在本工序中如下进行。
即,如图1所示,优选在干燥区30中,从暖风干燥机构32向多条涂布液膜的每一条上如箭头所示那样吹暖风,从而进行涂布液膜的干燥。
更具体而言,优选在向多条涂布液膜的每一条上吹暖风后,满足以下(1)~(3)的条件。
(1)在多条涂布液膜的每一条中,使吹到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暖风的风速大于吹到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暖风的风速。
(2)在多条涂布液膜的每一条中,使吹到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暖风的露点低于吹到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暖风的露点。
(3)在多条涂布液膜的每一条中,使吹到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暖风的温度高于吹到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暖风的温度。
通过满足(1)~(3)的每一个条件,能够使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比宽度方向两端部干燥得更快。
另外,(1)~(3)的条件可以满足1个,也可以满足多个。
关于满足上述(1)~(3)的条件的干燥方法,使用图4进行具体说明。
图4是用于说明从暖风干燥机构32对形成在基材10上的涂布液膜12吹暖风的方式的示意图。在此,图4是在宽度方向(图4中的Y反向)上剖视观察第2工序中的基材10及涂布液膜12的概略示意图。如图4所示,暖风干燥机构32以与涂布液膜12的膜面对置的方式配置。在暖风干燥机构32中,沿基材10的宽度方向排列有对涂布液膜12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吹暖风的供气部34、及对涂布液膜12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吹暖风的供气部36。在图4中,用空心箭头表示吹暖风的方向。
为了满足上述(1)的条件,使图4所示的从供气部34对涂布液膜12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吹出的暖风的风速大于从供气部36对涂布液膜12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吹出的暖风的风速即可。另外,可以设为从供气部34仅对涂布液膜12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吹出暖风,不进行从供气部36对涂布液膜12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暖风的吹出的方式。通过使用这种方法,能够使吹到涂布液膜12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暖风的风速大于吹到涂布液膜12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暖风的风速。
在此,关于吹到涂布液膜12的暖风的风速,能够通过配置在供气部34、36中的暖风的吹出口与涂布液膜之间的热式风速计来测量。
为了满足上述(2)的条件,使图4所示的从供气部34对涂布液膜12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吹出的暖风的露点低于从供气部36对涂布液膜12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吹出的暖风的露点即可。通过使用这种方法,能够使吹到涂布液膜12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暖风的露点低于吹到涂布液膜12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暖风的露点。
在此,关于吹到涂布液膜12的暖风的露点,能够通过配置在供气部34、36中的暖风的吹出口与涂布液膜之间的静电电容式露点计来测量。
为了满足上述(3)的条件,使图4所示的从供气部34对涂布液膜12的宽度方向中央部吹出的暖风的温度高于从供气部36对涂布液膜12的宽度方向两端部吹出的暖风的温度即可。通过使用这种方法,能够使吹到涂布液膜12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暖风的温度高于吹到涂布液膜12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暖风的温度。
在此,关于吹到涂布液膜12的暖风的温度,能够通过配置在供气部34、36中的暖风的吹出口与涂布液膜之间的温度计来测量。
从更加抑制未涂布部的弯曲褶皱的观点考虑,优选在本工序中,向多条涂布液膜的每一条上吹暖风,通过暖风的风压使涂布液膜及基材的层叠体向厚度方向弯曲的同时连续传送。
使用图5,对通过暖风的风压使涂布液膜及基材的层叠体向厚度方向弯曲的同时连续传送的机构(以下,也称为弯曲传送机构)进行说明。图5是用于说明使用弯曲传送机构的干燥区30A的概略截面示意图。并且,图5是沿着长边方向(也为传送方向)及厚度方向切断基材的剖视图。在图5中,符号14表示基材及形成于基材上的涂布液膜的层叠体,符号38表示传送辊,符号32A表示暖风干燥机构。
如图5所示,暖风干燥机构32A在剖视观察时具有圆弧状的表面,从暖风干燥机构32A对层叠体14如箭头所示那样吹暖风,从而能够沿着暖风干燥机构32A的圆弧状的形状使层叠体14弯曲。
根据这种干燥区30A,如图5所示,能够使层叠体14向厚度方向弯曲的同时(以波状起伏的同时)传送。通过如此连续传送层叠体14,能够抑制由涂布液膜干燥时的收缩引起的基材的变形,能够有效地抑制未涂布部的弯曲褶皱。
-暖风的风速、露点、温度-
在本工序中,吹到涂布液膜(或层叠体)的暖风的风速优选为10m/秒~60m/秒,更优选为20m/秒~50m/秒。在上述(1)的条件中,在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与宽度方向两端部中,暖风的风速优选存在1m/秒~40m/秒之差,更优选存在5m/秒~20m/秒之差。
并且,吹到涂布液膜(或层叠体)的暖风的露点优选为-30℃~20℃,更优选为-20℃~10℃。在上述(2)的条件中,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与宽度方向两端部中,暖风的露点优选存在5℃~40℃之差,更优选存在10℃~30℃之差。
此外,吹到涂布液膜(或层叠体)的暖风的温度优选为30℃~150℃,更优选为45℃~100℃。在上述(3)的条件中,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与宽度方向两端部中,暖风的温度优选存在5℃~50℃之差,更优选存在10℃~30℃之差。
如上,通过经过第2工序,在基材上形成涂布膜。
经过第2工序获得的涂布膜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制,只要是根据目的、用途等的厚度即可。
在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涂布膜的制造方法中,涂布膜的厚度优选设为40μm以上,更优选设为50μm以上,进一步优选设为60μm以上。
涂布膜的厚度的上限值并无特别限制,根据用途确定即可,例如为300μm。
涂布膜的厚度的测量与涂布液膜的厚度的测量相同。
[其他工序]
在第1工序之前及第2工序之后的至少一个中,可以根据需要,具有其他工序。
作为其他工序,还可以举出在赋予涂布液膜之前进行的前处理工序、根据涂布膜的用途对所形成的涂布膜进行的后处理工序等。
作为其他工序,具体而言,例如可以举出切断涂布膜之间的未涂布部(基材的露出部)的工序、对基材进行表面处理的工序、使涂布膜固化的工序、压缩涂布膜的工序、及从涂布膜剥离基材的工序等。
在本实施方式的涂布膜的制造方法中,连续传送的基材的数量可以为1个,也可以为2个以上。即,可以平行地连续传送多个基材,并对每一个基材形成涂布液膜。
本实施方式所涉及的涂布膜的制造方法为在连续传送的基材上制造多条涂布膜的方法,因此适合制造要求高生产性的用途的涂布膜。
实施例
以下,举出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进一步具体的说明。以下实施例所示的材料、使用量、比例、各工序的详细内容等只要不脱离本发明的宗旨,则能够适当地进行变更。因此,本发明的范围并不限定于以下所示的具体例。
另外,“份”均为质量基准。并且,表1~表3中的“d”为式1中的“d:干燥点Te与干燥点Tc之间的距离”,表1~表3中的“k”为式1中所示的“k”。
<基材的准备>
·准备了宽度为208mm、厚度(式1中的“tB”)为12μm、长度为300m的铝基材(导热率:230W/m·K,杨氏模量(式1中的“E”):70.3GPa)。
·准备了宽度为208mm、厚度(式1中的“tB”)为16μm、长度为300m的铝基材(导热率:230W/m·K,杨氏模量(式1中的“E”):70.3GPa)。
·准备了宽度为208mm、厚度(式1中的“tB”)为10μm、长度为300m的铝基材(导热率:230W/m·K,杨氏模量(式1中的“E”):70.3GPa)。
·准备了宽度为208mm、厚度(式1中的“tB”)为12μm、长度为300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基材(导热率:0.23W/m·K,杨氏模量(式1中的“E”):4.1GPa)。
·准备了宽度为208mm、厚度(式1中的“tB”)为12μm、长度为300m的铜基材(导热率:400W/m·K,杨氏模量(式1中的“E”):129.8GPa)。
<涂布液的准备>
[水性涂布液1的制备]
混合下述成分,制备了水性涂布液1。
·聚乙烯醇:58份
(CKS-50:皂化度99摩尔%、聚合度300、Nippon Synthetic Chemical IndustryCo.,Ltd.)
·DKS Co.Ltd.CELLOGENPR:24份
·表面活性剂(NIHON EMULSION Co.,Ltd.、EMALEX 710):5份
·由下述方法制备的ART PEARL J-7P的水分散物1~3:913份
(ART PEARL J-7P的水分散物1~3)
-ART PEARL J-7P的水分散物1-
·当将水性涂布液1的固体成分率p设为0.5时,使用了以下ART PEARL J-7P的水分散物1。
在621份纯水中添加溶解EMALEX 710(NIHON EMULSION Co.,Ltd.、非离子表面活性剂)25份及羧甲基纤维素25份。在所获得的水溶液中加入ART PEARL(注册商标)J-7P(Negami Chemical Industrial Co.,Ltd、二氧化硅复合交联丙烯酸树脂微粒)329份,利用ACE均质机(NIHONSEIKI KAISHA LTD.)在10,000rpm(revolutions per minute;以下相同。)下分散15分钟,而获得了ART PEARL J-7P的水分散物1(粒子浓度:32.9质量%)。
-ART PEARL J-7P的水分散物2-
·当将水性涂布液1的固体成分率p设为0.65时,使用了以下ART PEARL J-7P的水分散物2。
在546份纯水中添加溶解EMALEX 710(NIHON EMULSION Co.,Ltd.、非离子表面活性剂)22份及羧甲基纤维素22份。在所获得的水溶液中加入ART PEARL(注册商标)J-7P(Negami Chemical Industrial Co.,Ltd、二氧化硅复合交联丙烯酸树脂微粒)410份,利用ACE均质机(NIHONSEIKI KAISHA LTD.)在10,000rpm下分散15分钟,而获得了ART PEARL J-7P的水分散物2(粒子浓度:41质量%)。
-ART PEARL J-7P的水分散物3-
·当将水性涂布液1的固体成分率p设为0.35时,使用了以下ART PEARL J-7P的水分散物3。
在720份纯水中添加溶解EMALEX 710(NIHON EMULSION Co.,Ltd.、非离子表面活性剂)29份及羧甲基纤维素29份。在所获得的水溶液中加入ART PEARL(注册商标)J-7P(Negami Chemical Industrial Co.,Ltd、二氧化硅复合交联丙烯酸树脂微粒)222份,利用ACE均质机(NIHONSEIKI KAISHA LTD.)在10,000rpm下分散15分钟,而获得了ART PEARL J-7P的水分散物3(粒子浓度:22.2质量%)。
所获得的水分散物1~3中的二氧化硅复合交联丙烯酸树脂微粒的真比重为1.20,平均粒径为6.5μm。
[实施例A1]
利用如图1所示构成的装置,在铝基材上涂布两条水性涂布液1而形成涂布液膜,使所形成的涂布液膜干燥而获得了两条涂布膜。
具体而言,将水性涂布液1以两条涂布在连续传送的基材上(第1工序)。在所形成的涂布液膜中,涂布宽度为85.5mm,膜厚(式1中的“tC”)为180μm,涂布液膜之间的未涂布部的宽度为16mm,基材的两端部上的未涂布部的宽度分别为20.5mm(涂布液膜之间的未涂布部的宽度是一条涂布液膜的宽度的18.7%)。
接着,使用暖风干燥机构,对涂布液膜吹暖风,进行涂布液膜的干燥(第2工序)。此时,对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以风速20m/分钟吹露点10℃、60℃的暖风,而对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25mm不吹暖风。在第2工序中确认到干燥点Te位于比干燥点Tc更靠基材传送方向下游侧,“d”为2m。
通过如上经过第1工序及第2工序,在基材上形成了两条涂布膜。
[实施例A2~A13、比较例A1]
除了在实施例A1中将基材的种类、第1工序及第2工序中的各种条件适当变更为如下述表1所示那样以外,以与实施例A1相同的方式,在基材上形成了两条涂布膜。
[比较例A2]
除了在实施例A1中对涂布液膜的整个表面以风速20m/分钟吹60℃的暖风以外,以与实施例A1相同的方式,在基材上形成了两条涂布膜。
[比较例A3]
除了在实施例A1中对涂布液膜的整个表面以风速20m/分钟吹60℃的暖风且将第2工序中的基材的传送速度改为下述表1所示的值以外,以与实施例A1相同的方式,在基材上形成了两条涂布膜。
[实施例A14]
除了在实施例A1的第2工序中适用如图5所示的使用弯曲传送机构的干燥区30A以外,以与实施例A1相同的方式,在基材上形成了两条涂布膜。
[实施例A15~A19]
除了在实施例A14中将基材的种类、第1工序及第2工序中的各种条件适当变更为如下述表1所示那样以外,以与实施例A14相同的方式,在基材上形成了两条涂布膜。
[实施例B1]
除了在实施例A1中将第2工序改为如下以外,以与实施例A1相同的方式,在基材上形成了两条涂布膜。
在第2工序中,使用暖风干燥机构,对涂布液膜吹暖风,进行涂布液膜的干燥。此时,对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以风速20m/分钟吹露点-20℃、温度40℃的暖风,而对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25mm处以风速20m/分钟吹露点10℃、温度40℃的暖风。
[实施例B2~B13]
除了在实施例B1中将基材的种类、第1工序及第2工序中的各种条件适当变更为如下述表2所示那样以外,以与实施例B1相同的方式,在基材上形成了两条涂布膜。
[比较例B1]
除了在实施例B1中对涂布液膜的整个表面以风速20m/分钟吹露点-20℃、温度40℃的暖风以外,以与实施例B1相同的方式,在基材上形成了两条涂布膜。
[比较例B2]
除了在实施例B1中对涂布液膜的整个表面以风速20m/分钟吹露点-20℃、温度40℃的暖风且将第2工序中的基材的传送速度改为下述表2所示的值以外,以与实施例B1相同的方式,在基材上形成了两条涂布膜。
[实施例B14]
除了在实施例B1的第2工序中适用如图5所示的使用弯曲传送机构的干燥区30A以外,以与实施例B1相同的方式,在基材上形成了两条涂布膜。
[实施例B15~B19]
除了在实施例B14中将基材的种类、第1工序及第2工序中的各种条件适当变更为如下述表2所示那样以外,以与实施例B14相同的方式,在基材上形成了两条涂布膜。
[实施例C1]
除了在实施例A1中将第2工序改为如下以外,以与实施例A1相同的方式,在基材上形成了两条涂布膜。
在第2工序中,使用暖风干燥机构,对涂布液膜吹暖风,进行涂布液膜的干燥。此时,对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以风速20m/分钟吹露点10℃、温度60℃的暖风,而对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两端部(从各端部至25mm的区域)以风速20m/分钟吹露点10℃、温度30℃的暖风。
[实施例C2~C12]
除了在实施例C1中将基材的种类、第1工序及第2工序中的各种条件适当变更为如下述表3所示那样以外,以与实施例C1相同的方式,在基材上形成了两条涂布膜。
[比较例C1]
除了在实施例C1中对涂布液膜的整个表面以风速20m/分钟吹温度为60℃的暖风以外,以与实施例C1相同的方式,在基材上形成了两条涂布膜。
[比较例C2]
除了在实施例C1中对涂布液膜的整个表面以风速20m/分钟吹温度为60℃的暖风且将第2工序中的基材的传送速度改为下述表3所示的值以外,以与实施例C1相同的方式,在基材上形成了两条涂布膜。
[实施例C13]
除了在实施例C1的第2工序中适用如图5所示的使用弯曲传送机构的干燥区30A以外,以与实施例C1相同的方式,在基材上形成了两条涂布膜。
[实施例C14~C18]
除了在实施例C13中将基材的种类、第1工序及第2工序中的各种条件适当变更为如下述表3所示那样以外,以与实施例C13相同的方式,在基材上形成了两条涂布膜。
[传送状态的观察及基材的变形的评价]
在干燥区(图1中的干燥区30)中,从干燥区通过中的基材的被涂布面的背面,肉眼观察涂布液膜之间的未涂布部的传送状态及基材的变形。
根据以下基准,评价了传送状态。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表3。并且,另行将基材有无变形示于表1~表3。
-基准-
·A:在涂布液膜之间的未涂布部上未观察到变形,为与未涂布而传送的基材等同的传送状态。
·B:在涂布液膜之间的未涂布部上与基材的长边方向平行地产生微弱的变形(皱纹),但随着进行传送变形恢复,没变成弯曲褶皱。
·C:在涂布液膜之间的未涂布部上与基材的长边方向平行地产生强烈的变形(皱纹),在与传递辊接触时产生了弯曲褶皱。
[弯曲褶皱的评价]
在干燥区(图1中的干燥区30)的出口处,肉眼确认了有无弯曲褶皱。
将评价结果示于表1~表3。
从表1~3明显可知,根据实施例的涂布膜的制造方法,可抑制未涂布部的弯曲褶皱。
符号说明
10-长条基材,12-涂布液膜,14-层叠体,20-涂布机构,30、30A-干燥区,32、32A-暖风干燥机构,34、36-供气部,38-传送辊,40-涂布液膜,R1-辊,R2-辊,Te-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干燥点,Tc-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干燥点,Le-穿过干燥点Te且与基材的宽度方向平行的直线,Lc-穿过干燥点Tc且与基材的宽度方向平行的直线,d-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干燥点Te与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干燥点Tc之间的距离,Wb-涂布液膜之间的未涂布部的宽度,X-基材的输送方向,Y-基材的宽度方向。
2021年7月3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21-126190号的所有公开内容通过参考而被并入本说明书中。本说明书中所记载的所有文献、专利申请及技术标准与具体地且分别记载通过参考并入的各个文献、专利申请及技术标准时相同的程度,通过参考并入本说明书中。

Claims (9)

1.一种涂布膜的制造方法,其包括:
第1工序,对连续传送着的基材涂布涂布液,在基材上形成多条涂布液膜;及
第2工序,进行涂布液膜的干燥,该干燥是在多条涂布液膜的每一条中,使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干燥点Te比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干燥点Tc更靠基材的传送方向下游侧的干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涂布膜的制造方法,其中,
下述式1中所示的k满足0<k<6000的关系,
[数式1]
式1:k=(tC·E·p)/(tB·d)
在上述式1中,tc表示以μm为单位的涂布液膜的膜厚,E表示以GPa为单位的基材的杨氏模量,p表示涂布液的固体成分率,tB表示以μm为单位的基材的厚度,d表示干燥点Te与干燥点Tc之间的以m为单位的距离。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涂布膜的制造方法,其中,
涂布液膜之间的未涂布部的宽度为一条涂布液膜的宽度的5%~40%。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涂布膜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第2工序中,向多条涂布液膜的每一条上吹暖风。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涂布膜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多条涂布液膜的每一条中,吹到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暖风的风速大于吹到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暖风的风速。
6.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涂布膜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多条涂布液膜的每一条中,吹到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暖风的露点低于吹到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暖风的露点。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涂布膜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多条涂布液膜的每一条中,吹到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的暖风的温度高于吹到涂布液膜的宽度方向两端部的暖风的温度。
8.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涂布膜的制造方法,其中,
在第2工序中,向多条涂布液膜的每一条上吹暖风,通过暖风的风压使涂布液膜及基材的层叠体向厚度方向弯曲的同时连续传送。
9.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涂布膜的制造方法,其中,
所述基材是导热率为200W/m·K以上的基材。
CN202280046755.8A 2021-07-30 2022-07-27 涂布膜的制造方法 Pending CN117651616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26190 2021-07-30
JP2021126190 2021-07-30
PCT/JP2022/028937 WO2023008479A1 (ja) 2021-07-30 2022-07-27 塗工膜の製造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51616A true CN117651616A (zh) 2024-03-05

Family

ID=8508701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46755.8A Pending CN117651616A (zh) 2021-07-30 2022-07-27 涂布膜的制造方法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WO2023008479A1 (zh)
KR (1) KR20240005051A (zh)
CN (1) CN117651616A (zh)
WO (1) WO202300847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2172562A (ja) * 1988-12-26 1990-07-04 Kawasaki Steel Corp 連続塗装ラインのストリップ振動の抑止装置及び方法
JP2014065021A (ja) * 2012-09-27 2014-04-17 Gs Yuasa Corp 塗工装置
JP5725580B2 (ja) * 2013-11-27 2015-05-27 Necエナジーデバイス株式会社 電極合材の塗工方法
JP2016224334A (ja) * 2015-06-02 2016-12-28 コニカミノルタ株式会社 光学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JP6834891B2 (ja) * 2017-10-04 2021-02-24 トヨタ自動車株式会社 塗工装置
JP2019111477A (ja) * 2017-12-22 2019-07-11 東レ株式会社 基板の局所冷却装置、流動物が付与された基板の前記流動物の端部膜厚の制御装置、流動物のコーティング装置、基板上に付与された流動物の乾燥装置および流動物の端部厚みの制御方法
JP7105138B2 (ja) * 2018-08-21 2022-07-22 株式会社ヒラノテクシード 塗工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3008479A1 (zh) 2023-02-02
WO2023008479A1 (ja) 2023-02-02
KR20240005051A (ko) 2024-01-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675013B (zh) 薄玻璃片及其形成系統與方法
JP5741522B2 (ja) 長尺体の表面処理装置と表面処理方法および銅張積層樹脂フィルム基板の製造方法
JP2011181459A (ja) 塗布型セパレータの製造方法
CN117651616A (zh) 涂布膜的制造方法
WO2014001151A1 (en) Continuous reel-to-reel arrangement
CN117798034A (zh) 涂布膜的制造方法
WO2023145842A1 (ja) 乾燥装置及び乾燥方法
JP2017056648A (ja) 中間製品ロール
JP5194939B2 (ja) 金属酸化物薄膜形成装置ならびに金属酸化物薄膜付きシートの製造方法
CN115443195B (zh) 涂布膜的制造方法
CN115397568B (zh) 涂布膜的制造方法
WO2022118637A1 (ja) 多層フィルムの製造方法
WO1989002822A1 (en) Flexible metal/plastic laminate and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116568410A (zh) 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CN116583359A (zh) 层叠体的制造方法
CN116600905A (zh) 多层膜的制造方法及涂布装置
CN111033800A (zh) 多层膜的制造方法
JPS6328626A (ja) プラスチツクフイルムの冷却方法
JP6721079B2 (ja) キャンロールと真空成膜装置および長尺体の成膜方法
JP2014066440A (ja) 機能性フィルム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JP3274712B2 (ja) アルミニウム条の脱脂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TW202234429A (zh) 透明導電性膜之製造方法
JP6572728B2 (ja) キャンロール、およびスパッタリング装置
JP2021042111A (ja) 板ガラスの製造装置及び板ガラスの製造方法
JP2020000959A5 (zh)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