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27498A - 对象物移动装置及车窗开闭调节器 - Google Patents

对象物移动装置及车窗开闭调节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27498A
CN117627498A CN202310714206.XA CN202310714206A CN117627498A CN 117627498 A CN117627498 A CN 117627498A CN 202310714206 A CN202310714206 A CN 202310714206A CN 117627498 A CN117627498 A CN 1176274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aft
spool
shaft portion
central axis
support shaf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714206.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村田亘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Hi Lex Corp
Original Assignee
Hi Lex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Hi Lex Corp filed Critical Hi Lex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76274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2749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Window Of Vehicle (AREA)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对象物移动装置及车窗开闭调节器,能够减少向卷筒壳体进行安装时的卷筒的倾斜,并且抑制卷筒从卷筒壳体脱离的情况。在对象物移动装置中,卷筒壳体(13)的支承轴(34)具有第一轴部(51)、第二轴部(52)和爪部(54)。第一轴部(51)配置于前端侧。第二轴部(52)配置于比第一轴部(51)靠底面(42)侧处。爪部(54)配置于第一轴部(51)的外侧面(51a)。第一轴部(51)在至少一部分具有小径部(61),在该小径部(61)处,第一轴部(51)的从支承轴(34)的中心轴(34o)到外侧面(51a)的长度比第二轴部(52)的从支承轴(34)的中心轴(34o)到外侧面(52a)的长度短。卷筒(11)具有从轴孔(21)的内周面朝向轴孔(21)的中心形成的凸缘部(25),并以凸缘部(25)与第二轴部(52)对向的方式安装于支承轴(34)。

Description

对象物移动装置及车窗开闭调节器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对象物移动装置及车窗开闭调节器。
背景技术
作为使用线缆使对象物移动的对象物移动装置,可举出对汽车的车窗进行开闭的车窗开闭调节器(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对这种使用线缆来驱动对象物的对象物移动装置进行组装时,有时在将卷绕有被施加了张力的线缆的卷筒配置于卷筒壳体的支承轴的状态下,将电动机安装于卷筒壳体。
在该情况下,由于有张力作用于线缆,因此在安装电动机之前,卷筒有可能以卷筒壳体的支承轴为支点倾斜并且卷筒有可能从卷筒壳体脱离。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703769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为了抑制卷筒从卷筒壳体的脱离,考虑在壳体的支承轴设置卡合爪。但是,在这样的结构中,在将卷筒向壳体进行安装时,需要将卷筒相对于卷筒壳体倾斜地安装。因此,会使卷筒壳体大型化,并且在收容卷筒时的卷筒外周面与卷筒壳体内周面之间能产生间隙。当存在这样的间隙时,线材会从卷筒的线缆槽离开,成为线缆乱绕的原因。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对象物移动装置及车窗开闭调节器,能够减少向卷筒壳体进行安装时的卷筒的倾斜,并且抑制卷筒从卷筒壳体脱离的情况。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对象物移动装置具备移动构件、线缆、卷筒和卷筒壳体。移动构件安装于移动对象物。线缆与移动构件连接。卷筒在中心具有轴孔,并卷取或放出线缆。卷筒壳体将卷筒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收容。卷筒壳体具有从收容卷筒的收容部的底面突出并插通于卷筒的轴孔的支承轴。支承轴具有第一轴部、第二轴部和突出部。第一轴部配置于支承轴的前端侧。第二轴部配置于比第一轴部靠底面侧处。突出部配置于第一轴部的侧面。第一轴部在至少一部分具有小径部,在该小径部处,第一轴部的从支承轴的中心轴到侧面的长度比第二轴部的从支承轴的中心轴到侧面的长度短。卷筒具有从轴孔的内周面朝向轴孔的中心形成的凸缘部,并以凸缘部与第二轴部对向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支承轴。
本公开的车窗开闭调节器具备承载板、线缆、线缆引导件、卷筒和卷筒壳体。承载板保持窗玻璃。线缆的一端与承载板连结,将承载板向规定方向牵引。线缆引导件进行线缆的方向转换。卷筒与线缆的另一端连结,进行绕设于线缆引导件的线缆的卷取或放出。卷筒壳体将卷筒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收容。卷筒壳体具有从底面突出并插通于卷筒的轴孔的支承轴。支承轴具有第一轴部、第二轴部和突出部。第一轴部在至少一部分具有直径比第二轴部小的小径部。卷筒具有从轴孔的内周面朝向轴孔的中心形成的凸缘部,并以所述凸缘部与第二轴部对向的方式安装于支承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提供一种对象物移动装置及车窗开闭调节器,能够减少向卷筒壳体进行安装时的卷筒的倾斜,并且能够抑制卷筒从卷筒壳体脱离的情况。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车窗开闭调节器的立体图。
图2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车窗开闭调节器的立体图。
图3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驱动部的剖视图。
图4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卷筒和卷筒壳体的立体图。
图5是表示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卷筒壳体取出了卷筒的状态的立体图。
图6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卷筒的剖视图。
图7是表示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卷筒壳体的主视图。
图8是从下方观察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卷筒壳体的收纳部附近的立体图。
图9是从上方观察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卷筒壳体的收纳部附近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支承轴的剖视图。
图11是图7的支承轴的放大图。
图12A是用于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卷筒向卷筒壳体的安装的图。
图12B是用于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卷筒向卷筒壳体的安装的图。
图12C是用于说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卷筒向卷筒壳体的安装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作为本公开所涉及的对象物移动装置的一例的车窗开闭调节器进行说明。另外,以下所示的实施方式只不过是一例,对象物移动装置并不限定于以下的实施方式。
(车窗开闭调节器1的概要)
车窗开闭调节器1配设于车辆用门的门板。车窗开闭调节器1是使车辆的窗玻璃W(移动对象物的一例)升降移动的机构。图1是将车窗开闭调节器1安装到车辆的状态下的从车外侧观察到的立体图。图2是将车窗开闭调节器1安装到车辆的状态下的从车内侧观察到的立体图。
如图1和图2所示,车窗开闭调节器1具备导轨2、承载板3(移动构件的一例)、线缆引导件4、驱动部5和线缆6、7。
导轨2沿着窗玻璃W(仅用虚线表示一部分)的升降方向配置。导轨2是在窗玻璃W的升降方向上引导承载板3的构件。
承载板3保持窗玻璃W的下端部。承载板3是与导轨2卡合而在窗玻璃W的升降方向上被滑动引导的构件。承载板3沿着导轨2升降。
线缆引导件4对线缆6的移动方向进行转换。线缆引导件4配置于导轨2的上端。线缆引导件4例如是滑轮。
驱动部5进行线缆6、7的卷取和放出。驱动部5配置于导轨2的下端。在驱动部5设有卷筒11(参照后述的图5),且连接有线缆6、7的端部。
将线缆引导件4安装到车辆的状态下的上下方向用A表示。上下方向A中的朝向线缆引导件4的上方向用箭头A1表示,朝向驱动部5的下方向用箭头A2表示。另外,将线缆引导件4安装到车辆的状态下的车辆的前后方向用B表示。前后方向B中的前方向用箭头B1表示,前后方向B中的后方向用箭头B2表示。另外,相对于上下方向A和前后方向B垂直的车辆的宽度方向用C表示。宽度方向C中的将线缆引导件4安装到车辆的状态下的内侧方向用箭头C1表示,外侧方向用箭头C2表示。
线缆6是用于使承载板3上升的上升用线缆。线缆6的一端与承载板3连结。线缆6从承载板3朝向上方延伸,被卷绕于线缆引导件4,并从线缆引导件4朝向下方延伸。线缆6的另一端与卷筒11连结。
线缆7是用于使承载板3下降的下降用线缆。线缆7的一端与承载板3连结。线缆7从承载板3向下方延伸。线缆7的另一端与卷筒11连结。
作为线缆6、7,可以使用将多根金属单线或树脂纤维单线绞合而成的公知的线缆。
(驱动部5)
图3是驱动部5的剖视图。如图1~图3所示,驱动部5具有卷筒11、电动机12、卷筒壳体13和电动机壳体14。
(卷筒11)
在卷筒11连结有线缆6、7的端部。卷筒11进行线缆6、7的卷取和放出。电动机12使卷筒11旋转。电动机12构成为能够正反转,由此使卷筒11正反转。由此,与卷筒11连结的线缆6、7卷取于卷筒11或从卷筒11放出。如图1和图2所示,电动机12与电动机壳体14一体地设置。电动机12的输出轴(未图示)经由配置于电动机壳体14的减速机构(未图示)与卷筒11连接,使卷筒11旋转。
图4是表示卷筒11和卷筒壳体13的立体图。图5是表示从卷筒壳体13取出了卷筒11的状态的立体图。图6是卷筒11的剖视图。
如图5所示,卷筒11为圆柱状。卷筒11沿着圆柱的中心轴具有轴孔21。如图6所示,卷筒11具有内方向C1侧的面22和外方向C2侧的面23。轴孔21从面22贯通至面23而设置。
在卷筒11的圆柱形状的侧面24形成有多个槽24a。卷取到卷筒11的线缆6、7沿着槽24a配置。如图6所示,卷筒11具有凸缘部25。凸缘部25从轴孔21的内周面21b朝向轴孔21的中心轴21o配置。凸缘部25遍及轴孔21的周向的整周而形成。
如图6所示,轴孔21具有第一轴孔部211和第二轴孔部212。第一轴孔部211配置于轴孔21中的内方向C1侧。第二轴孔部212配置于轴孔21中的外方向C2侧。第二轴孔部212形成为内径比第一轴孔部211大。在第二轴孔部212,与轴孔21的中心轴21o平行地通过花键加工而形成有多个凸部和凹部。在第二轴孔部212连结有减速机构,电动机12的驱动力被传递至该减速机构。
凸缘部25配置于第一轴孔部211的内方向C1侧的端部。在凸缘部25的内方向C1侧设置有倾斜面25a。倾斜面25a以随着朝向轴孔21的中心而朝向外方向C2侧的方式倾斜。轴孔21在凸缘部25处变窄,轴孔21中的凸缘部25的内径形成为与后述的支承轴34的第二轴部52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大小。
(卷筒壳体13)
图7是卷筒壳体13的主视图。卷筒壳体13具有安装部31、连接部32、收容部33和支承轴34。安装部31安装于门板等安装对象。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两个安装部31。两个安装部31设置于卷筒壳体13的外周部分。在安装部31形成有供螺栓等紧固构件插通的紧固孔。紧固构件经由紧固孔紧固于安装对象。
连接部32是为了与电动机壳体14连接而设置的。在本实施方式中,设置有四个连接部32。连接部32设置于卷筒壳体13的外周部分。在连接部32形成有供螺栓等紧固构件插通的紧固孔,在电动机壳体14也形成有紧固孔。通过将紧固构件插入于连接部32的紧固孔和电动机壳体14的紧固孔,从而将卷筒壳体13与电动机壳体14紧固。在图3中,作为紧固构件的一例,示出了螺栓100。
收容部33收纳卷筒11。图8是从下方向A2侧观察卷筒壳体13的收容部33附近的立体图。图9是从上方向A1侧观察卷筒壳体13的收容部33附近的立体图。收容部33具有侧壁部41和底面42。侧壁部41形成收容部33的侧壁。如图3所示,侧壁部41沿着宽度方向C形成。如图8和图9所示,侧壁部41具有第一侧壁部411和第二侧壁部412。第一侧壁部411以沿着卷筒11的侧面24的方式弯曲形成。第一侧壁部411配置于收容部33的上方向A1侧。第二侧壁部412以沿着卷筒11的侧面24的方式弯曲形成。第二侧壁部412配置于比第一侧壁部411靠下方向A2侧处。在第一侧壁部411的后方向B2侧的端部与第二侧壁部412之间设置有空间。该空间形成供与卷筒11连结的线缆6朝向上方向A1延伸出的线缆延伸口35。在第一侧壁部411的前方向B1侧的端部与第二侧壁部412之间设置有空间。该空间形成供与卷筒11连结的线缆7朝向上方向A1延伸出的线缆延伸口36。
如图3所示,底面42相对于宽度方向C垂直地配置。如图8和图9所示,底面42为圆形。侧壁部41从底面42的周围朝向外方向C2形成。
如图3所示,底面42在支承轴34的周围具有倾斜部分42a。倾斜部分42a以随着接近支承轴34而朝向外方向C2侧的方式倾斜。底面42的倾斜部分42a与卷筒11所具有的凸缘部25的倾斜面25a对向。
(支承轴34)
如图8和图9所示,支承轴34配置于底面42。如图3所示,支承轴34从底面42朝向外方向C2突出。在将卷筒11向卷筒壳体13进行收纳时,支承轴34插入于卷筒11的轴孔21。支承轴34配置于轴孔21的第一轴孔部211的内侧。支承轴34为筒状,在其内侧插入有从配置在电动机壳体14内的减速机构侧延伸的轴。
图10是支承轴34的剖视图。图11是图7的支承轴34的放大图。
支承轴34具有第一轴部51、第二轴部52、锥部53和爪部54(突出部的一例)。第一轴部51配置于支承轴34的前端侧(外方向C2侧)。第二轴部52配置于比第一轴部51靠底面42侧处。第二轴部52为圆柱形。图10示出了第二轴部52的中心轴34o。中心轴34o可以说是支承轴34的中心轴。在卷筒11安装到支承轴34的状态下,如图3所示,中心轴34o与卷筒11的轴孔21的中心轴21o大致一致。锥部53将第一轴部51与第二轴部52连接。沿着中心轴34o的方向上的第一轴部51的长度形成得比第二轴部52的长度长。
如图10所示,第一轴部51具有小径部61。小径部61具有第一轴部51中的从第一轴部51的中心轴34o到外侧面部分61a(第二外侧面部分的一例)的长度Ls(参照图11)比从第二轴部52的中心轴34o到外侧面52a的长度L2(参照图11)短的部分。
如图9所示,在第一轴部51的外侧面51a,沿着中心轴34o的周向在一部分形成有切口形状,通过切口而在第一轴部51形成小径部61。小径部61在沿着中心轴34o的方向上遍及第一轴部51的整体而形成。第一轴部51的外侧面51a中的形成有切口的部分是小径部61的外侧面部分61a。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在圆筒状的第一轴部51中,由配置有外侧面部分61a的圆弧和将该圆弧的两端部与中心轴34o分别连结而成的直线划分的、截面形状为大致扇形的柱状部分可以说是小径部61。
如图8所示,在第一轴部51的外侧面51a中,将外侧面部分61a以外的部分作为外侧面部分51b(第一外侧面部分的一例)。外侧面部分61a设置于第一轴部51的外侧面51a中的上方向A1侧。在将卷筒11向卷筒壳体13进行安装时,线缆6、7的张力朝向上方向A1侧作用于卷筒11,因此可以说外侧面部分61a配置于在将第一轴部51插入到卷筒11的轴孔21时线缆6、7的张力作用于卷筒11的方向侧的外侧面51a。
如图10和图11所示,从中心轴34o到外侧面部分51b的长度为与第二轴部52的半径相同的长度L2。在本实施方式中,外侧面部分51b在沿着中心轴34o观察时为圆弧形状。外侧面部分51b的半径是恒定的,为长度L2。
如图11所示,从中心轴34o到外侧面部分61a的长度Ls在外侧面部分61a的上方向A1侧的端部处最短。外侧面部分61a的上方向A1侧的端部由位置P1表示。从中心轴34o到位置P1的长度Ls用长度L1表示。
另外,随着从上方向A1侧沿着周向朝向前方向B1(参照箭头D1),长度Ls变长,在前方向B1侧的端部的位置P2处成为长度L2。另外,随着从上方向A1侧沿着周向朝向后方向B2(参照箭头D2),长度Ls变长,在后方向B2侧的位置P3处成为长度L2。以中心轴34o为中心且包含位置P1的、从位置P2到位置P3的大致扇状的区域为小径部61。
如上所述,第二轴部52的外侧面52a在沿着中心轴34o观察时为圆形,半径的长度为L2。因此,如图10所示,第二轴部52的外侧面52a与第一轴部51的外侧面部分51b配置在同一面上。另一方面,第一轴部51的外侧面51a中的外侧面部分61a位于比外侧面52a靠中心轴34o侧处。因此,在外侧面部分61a与外侧面52a之间产生台阶。
如图10所示,锥部53将外侧面部分61a与外侧面52a之间连接。锥部53以距中心轴34o的距离从外侧面部分61a朝向外侧面52a变远的方式倾斜地形成。
爪部54以向径向外侧突出的方式配置于第一轴部51的外侧面部分51b。爪部54配置于第一轴部51的外侧面51a的下方向A2侧。换言之,可以说爪部54配置于第一轴部51的与线缆6、7的张力作用于卷筒11的方向相反的一侧的外侧面51a。如图11所示,爪部54在第一轴部51的外侧面51a隔着中心轴34o设置于与小径部61的位置P1相反的一侧。
如图10所示,爪部54具有配置于外方向C2侧的倾斜面54a。倾斜面54a以从支承轴34的前端侧朝向卷筒壳体13的底面42侧的方式倾斜。倾斜面54a以底面42侧处于与前端侧相比相对于支承轴34的中心轴34o向径向外侧离开的位置的方式倾斜。在本实施方式中,如图11所示,爪部54在沿着中心轴34o观察时形成为大致矩形。如图10所示,在将从中心轴34o到爪部54的端部的长度设为L3,将通过中心轴34o且相对于中心轴34o垂直的从第一轴部51的外侧面51a到爪部54的端部的长度L1+L3设为X时,若将第二轴部52的外周的直径即L2+L2设为Y,则在本实施方式中,满足1.08≤Y/X≤1.2。
第一轴部51在比爪部54靠前端侧具有插入部511。插入部511是在将卷筒11向卷筒壳体13进行安装时,被插入于卷筒11的轴孔21并将卷筒11相对于卷筒壳体13进行定位的部分。
如图3所示,在卷筒11收纳到卷筒壳体13的状态下,爪部54配置于比卷筒11的凸缘部25靠外方向C2侧。另外,如上所述,凸缘部25的内径形成为与支承轴34的第二轴部52的外径大致相同的大小,凸缘部25以与第二轴部52对向的方式安装于支承轴34。
(安装方法)
接着,对卷筒11向卷筒壳体13的安装进行说明。
图12A~图12C是用于说明本实施方式中的卷筒11向卷筒壳体13的安装的图。
如图12A所示,将卷筒壳体13的支承轴34的插入部511插入于卷筒11的轴孔21。在此,在卷筒11安装有线缆6、7,朝向上方向A1对卷筒11施加有张力。因此,轴孔21相对于支承轴34位于靠上侧。具体而言,如图12A所示,凸缘部25的下方向A2侧的部分与支承轴34的插入部511抵接,凸缘部25的上方向A1侧的部分从支承轴34分离。通过将支承轴34的插入部511插入于卷筒11的轴孔21,能够相对于卷筒壳体13进行卷筒11的定位。
接着,向卷筒壳体13的支承轴34压入卷筒11的轴孔21。由此,如图12B所示,卷筒11的凸缘部25与爪部54抵接,凸缘部25沿着爪部54的倾斜面54a向下方向A2移动。
当从图12B的状态进一步向支承轴34压入轴孔21时,凸缘部25沿着倾斜面54a进一步移动,并且凸缘部25越过爪部54而向底面42侧移动,如图12C所示,凸缘部25位于与第二轴部52对向的位置。另外,卷筒11的凸缘部25的上方向A1侧的部分一边在锥部53上滑动,一边移动至与第二轴部52对向的位置。
接着,通过将配置有电动机12的电动机壳体14紧固于卷筒壳体13,能够组装出驱动部5。
如图12A~图12C所示,在本实施方式的车窗开闭调节器1中,能够将卷筒11以相对于卷筒壳体13不大幅倾斜的方式安装于卷筒壳体13。
(特征等)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窗开闭调节器1中,即使在为了抑制卷筒11的脱落而在用于安装卷筒11的支承轴34设置了爪部54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小径部61将卷筒11安装于支承轴34,因此能够减少向卷筒壳体13安装卷筒11时的卷筒11的倾斜。另外,通过在卷筒壳体13的支承轴34的第二轴部52配置卷筒11的凸缘部25,能够提高卷筒11的旋转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窗开闭调节器1中,爪部54配置于第一轴部51的与线缆6、7的张力作用于卷筒11的方向相反的一侧的外侧面51a。
这样,由于在卷筒11因张力的作用而容易从卷筒壳体13分离的部分设置有爪部54,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卷筒11从卷筒壳体13脱离的情况。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窗开闭调节器1中,第一轴部51的小径部61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第一轴部51的相对于支承轴34的中心轴34o与配置爪部54的外侧面部分51b相反的一侧的外侧面部分61a。
由此,能够将卷筒11以相对于卷筒壳体13减少了倾斜的状态安装于卷筒壳体13。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窗开闭调节器1中,爪部54具有以从支承轴34的前端侧朝向底面42侧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54a,与倾斜面54a的靠前端侧相比,倾斜面54a的靠底面42侧位于相对于支承轴34的中心轴34o向径向外侧离开的位置。
由此,在将卷筒11向卷筒壳体13进行安装时,卷筒11的凸缘部25能够一边在倾斜面54a上滑动,一边移动至与第二轴部52对向的位置,因此容易安装。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窗开闭调节器1中,支承轴34还具有将第一轴部51与第二轴部52连接的锥部53。
由此,在将卷筒11向卷筒壳体13进行安装时,卷筒11的凸缘部25能够一边在锥部53上滑动,一边移动至与第二轴部52对向的位置,因此容易安装。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窗开闭调节器1中,当将通过第二轴部52的中心轴34o且相对于中心轴34o垂直的从第一轴部51的外侧面部分61a到爪部54的端部的长度设为X,将第二轴部52的外径设为Y时,满足1.08≤Y/X≤1.2。
由此,能够将卷筒11以相对于卷筒壳体13的底面42不大幅倾斜的方式进行安装,因此容易安装。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窗开闭调节器1中,第一轴部51中的从配置爪部54的外侧面部分51b到中心轴34o的长度与从第二轴部52的外侧面52a到中心轴34o的长度相同,第一轴部51中的从隔着中心轴34o与爪部54相反的一侧的外侧面部分61a到中心轴34o的长度比从第二轴部52的外侧面52a到中心轴34o的长度短,外侧面部分61a配置于第一轴部51的线缆张力所作用的方向侧。
由此,即使在设置有在向卷筒壳体13安装卷筒11时防止卷筒11的脱离的爪部54的情况下,也能够将卷筒11以相对于卷筒壳体13不大幅倾斜的方式进行安装,通过在卷筒壳体13的支承轴34的第二轴部52配置卷筒11的凸缘部25,能够提高卷筒11的旋转的稳定性。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窗开闭调节器1中,沿着第二轴部52的中心轴34o的方向上的第一轴部51的长度比第二轴部52的长度长。
由此,在将卷筒11向卷筒壳体13进行安装时,小径部61起到引导的作用,因此容易安装。
在本实施方式的车窗开闭调节器1中,第一轴部51在隔着爪部54与底面42相反的一侧具有插入部511。
由此,在将卷筒11向卷筒壳体13进行安装时,能够将小径部61的前端部分插入于卷筒的轴孔21,因此容易进行定位。
(其他实施方式)
以上,对本公开的一个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本公开并不限定于上述实施方式,在不脱离本公开的主旨的范围内能够进行各种变更。
(A)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作为对象物移动装置的一例,举出使作为对象物的窗玻璃移动的车窗开闭调节器1为例进行了说明,但也可以不限于此,只要是通过由卷筒卷取、送出线缆来驱动对象物的装置,就能够应用本公开。
(B)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底面42的支承轴34的周边形成有倾斜部分42a,但也可以不形成倾斜部分42a。
(C)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将卷筒壳体13的支承轴34插入到卷筒11的轴孔21时,凸缘部25和支承轴34不挠曲,但也可以以凸缘部25或支承轴34挠曲的方式构成支承轴34、轴孔21和凸缘部25。
(D)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凸缘部25设置于轴孔21的面22侧的端部,但也可以不限于此,也可以设置于第一轴孔部211的厚度方向C上的中途。
(E)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圆筒状的第一轴部51中的小径部61的截面的形状为扇形,但连结位置P2到位置P3的线也可以为直线,以中心轴34o为中心且包含位置P1的从位置P2到位置P3的截面的形状也可以呈大致三角形的形状。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公开的对象物移动装置具有能够减少向卷筒壳体进行安装时的卷筒的倾斜,并且抑制卷筒从卷筒壳体脱离的情况的效果,对车窗开闭调节器等是有用的。
标号说明
1:车窗开闭调节器,2:导轨,3:承载板,4:线缆引导件,5:驱动部,6:线缆,7:线缆,11:卷筒,12:电动机,13:卷筒壳体,14:电动机壳体,21:轴孔,21a:内周面,21o:中心轴,22:面,23:面,24:侧面,24a:槽,25:凸缘部,25a:倾斜面,31:安装部,32:连接部,33:收容部,34:支承轴,34o:中心轴,35:线缆延伸口,36:线缆延伸口,41:侧壁部,42:底面,42a:倾斜部分,51:第一轴部,51a:外侧面,51b:外侧面部分,52:第二轴部,52a:外侧面,53:锥部,54:爪部,54a:倾斜面,61:小径部,61a:外侧面部分,211:第一轴孔部,212:第二轴孔部,411:第一侧壁部,412:第二侧壁部,511:插入部,W:窗玻璃。

Claims (10)

1.一种对象物移动装置,具有:
移动构件,安装于移动对象物;
线缆,与所述移动构件连接;
卷筒,在中心具有轴孔,并卷取或放出所述线缆;及
卷筒壳体,将所述卷筒以能够旋转的方式进行收容,
所述卷筒壳体具有从收容所述卷筒的收容部的底面突出并插入于所述卷筒的所述轴孔的支承轴,
所述支承轴具有:
第一轴部,配置于前端侧;
第二轴部,配置于比所述第一轴部靠所述底面侧处;及
突出部,配置于所述第一轴部的侧面,
所述第一轴部在至少一部分具有小径部,在该小径部处,所述第一轴部的从所述支承轴的中心轴到侧面的长度比所述第二轴部的从所述支承轴的所述中心轴到侧面的长度短,
所述卷筒具有从所述轴孔的内周面朝向所述轴孔的中心形成的凸缘部,并以所述凸缘部与所述第二轴部对向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支承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象物移动装置,其中,
所述突出部配置于所述第一轴部的与所述线缆的张力作用于所述卷筒的方向相反的一侧的侧面。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象物移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轴部的所述小径部的至少一部分设置于所述第一轴部的相对于所述支承轴的中心轴与配置所述突出部的侧面相反的一侧的侧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象物移动装置,其中,
所述突出部具有以从所述支承轴的所述前端侧朝向所述底面侧的方式倾斜的倾斜面,与所述倾斜面的靠所述前端侧相比,所述倾斜面的靠所述底面侧位于相对于所述支承轴的中心向径向外侧离开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象物移动装置,其中,
所述支承轴还具有将所述第一轴部与所述第二轴部连接的锥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象物移动装置,其中,
当将通过所述第二轴部的中心轴且相对于所述中心轴垂直的从所述第一轴部的侧面到所述突出部的端部的长度设为X,将所述第二轴部的外径设为Y时,满足1.08≤Y/X≤1.2。
7.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象物移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轴部中的从配置所述突出部的第一外侧面部分到所述第二轴部的中心轴的长度与从所述第二轴部的外侧面到所述中心轴的长度相同,
所述第一轴部中的从隔着所述中心轴与所述突出部相反的一侧的第二外侧面部分到所述中心轴的长度比从所述第二轴部的所述外侧面到所述中心轴的长度短,
所述第二外侧面部分配置于所述第一轴部的线缆张力所作用的方向侧。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象物移动装置,其中,
沿着所述第二轴部的中心轴的方向上的所述第一轴部的长度比所述第二轴部的长度长。
9.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对象物移动装置,其中,
所述第一轴部在隔着所述突出部与所述底面相反的一侧具有插入部。
10.一种车窗开闭调节器,具备:
承载板,保持窗玻璃;
线缆,一端与所述承载板连结,将所述承载板向规定方向牵引;
线缆引导件,进行所述线缆的方向转换;
卷筒,与所述线缆的另一端连结,进行绕设于所述线缆引导件的所述线缆的卷取或放出;及
卷筒壳体,收容所述卷筒,
所述卷筒壳体具有从底面突出并插通于所述卷筒的轴孔的支承轴,
所述支承轴具有:
第一轴部,配置于前端侧;
第二轴部,配置于比所述第一轴部靠所述底面侧处;及
突出部,配置于所述第一轴部的侧面,
所述第一轴部在至少一部分具有小径部,在该小径部处,所述第一轴部的从所述支承轴的中心轴到侧面的长度比所述第二轴部的从所述支承轴的所述中心轴到侧面的长度短,
所述卷筒具有从所述轴孔的内周面朝向所述轴孔的中心形成的凸缘部,并以所述凸缘部与所述第二轴部对向的方式安装于所述支承轴。
CN202310714206.XA 2022-08-31 2023-06-15 对象物移动装置及车窗开闭调节器 Pending CN11762749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138206A JP2024034149A (ja) 2022-08-31 2022-08-31 対象物移動装置および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
JP2022-138206 2022-08-31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27498A true CN117627498A (zh) 2024-03-01

Family

ID=9002760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714206.XA Pending CN117627498A (zh) 2022-08-31 2023-06-15 对象物移动装置及车窗开闭调节器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JP (1) JP2024034149A (zh)
CN (1) CN117627498A (zh)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4034149A (ja) 2024-03-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163448B2 (en) Window regulator
JP3556677B2 (ja) ケーブルウインドーリフタ
US10927588B2 (en) Window regulator
CN117627498A (zh) 对象物移动装置及车窗开闭调节器
JP5154965B2 (ja) ケーブル巻き取り機構の組付け方法及びケーブル巻き取り機構
EP3533960A1 (en) Object moving device
JPH08121019A (ja) ワイヤ式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
WO2024090503A1 (ja) 対象物移動装置および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
WO2012011593A1 (ja) ウインドウレギュレータ
CN111527278B (zh) 线缆配线结构及使用该线缆配线结构的窗玻璃升降装置
WO2024090505A1 (ja) 対象物移動装置および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
JP7315521B2 (ja) キャリアプレート及び対象物移動装置
EP3533961A1 (en) Object moving device
EP3533962A1 (en) Object moving device
CN117627499A (zh) 线缆安装构造及车窗开闭调节器
CN113728148B (zh) 窗玻璃升降装置
KR102648404B1 (ko) 자동차 도어용 윈도우 레귤레이터에 설치되는 와이어 풀림 방지구조
JP2022163832A (ja) アウターケーシング取付構造及び対象物移動装置
KR102075025B1 (ko) 윈도우 레귤레이터
JP5226977B2 (ja) 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用の駆動装置ユニットおよびそれを用いた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
JP2024064808A (ja) 対象物移動装置およびウインドレギュレータ
JP7233352B2 (ja) 移動装置および窓ガラス昇降装置
CN219727829U (zh) 一种用于车辆的车顶组件
JP2023078813A (ja) ガイドレール及び対象物移動装置
WO2021241631A1 (ja) ワイヤー駆動装置及び窓ガラス昇降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