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616742A - 一种折叠屏及终端设备 - Google Patents

一种折叠屏及终端设备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616742A
CN117616742A CN202280002394.7A CN202280002394A CN117616742A CN 117616742 A CN117616742 A CN 117616742A CN 202280002394 A CN202280002394 A CN 202280002394A CN 117616742 A CN117616742 A CN 117616742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tching
folding screen
plate
display screen
reinforcing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02394.7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周振东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filed Critical Beijing Xiaomi Mobile Software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616742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616742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MTELEPHONIC COMMUNICATION
    • H04M1/00Substation equipment, e.g. for use by subscribers
    • H04M1/02Constructional features of telephone sets

Abstract

本公开是关于一种折叠屏及终端设备,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处于折叠状态下的折叠屏包括内弯区域(5)和外弯区域(6),折叠屏包括:具有显示屏的本体(1);与本体(1)连接且位于显示屏的非显示侧的支撑板(2);补强板(4),与支撑板(2)连接且位于支撑板(2)的远离显示屏的一侧;补强板(4)设置第二蚀刻部(41),第二蚀刻部(41)与外弯区域(6)对应设置。本公开通过在显示屏的下方设置支撑板(2)和补强板(4),补强板(4)上设置有与外弯区域(6)对应的第二蚀刻部(41),使得外弯区域(6)处不易形成痕迹,与相关技术的折叠屏相比,不再需要设置用于避免痕迹的泡棉层,因此,本公开中的折叠屏整机尺寸更薄,弯折后更容易复原,不易在外弯区域留下痕迹。

Description

一种折叠屏及终端设备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电子设备技术领域,尤其涉及一种折叠屏及终端设备。
背景技术
智能手机包括直板手机和折叠屏手机两大类,其中,折叠屏手机展开时相比于直板手机具有更大的显示面积,兼顾了大屏显示和便于携带的特点,深受一些用户的喜爱。
目前,折叠屏手机在折叠状态下分为水滴型和U型两种,其中,采用水滴型的折叠屏的折痕相比于U型的折叠屏更浅,更不容易被注意到。但是,水滴型的折叠屏中,当采用泡棉层位于金属板下方的堆叠方式时,折叠屏的外弯区域处印痕明显。
发明内容
为克服相关技术中存在的问题,本公开提供一种折叠屏及终端设备。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一方面,提供一种折叠屏,处于折叠状态下的所述折叠屏包括内弯区域和外弯区域,所述折叠屏包括:
本体,包括显示屏;
支撑板,与所述本体连接,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显示屏的非显示侧;
补强板,与所述支撑板连接,所述补强板位于所述支撑板的远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
所述支撑板设置第一蚀刻部,所述第一蚀刻部设置为全蚀刻形式,所述第一蚀刻部与所述内弯区域对应设置,所述补强板设置第二蚀刻部,所述第二蚀刻部与所述外弯区域对应设置。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蚀刻部被设置为全蚀刻形式。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蚀刻部包括一个第二蚀刻单元,沿所述显示屏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蚀刻单元贯穿所述补强板;
所述显示屏展开状态下,沿所述显示屏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二蚀刻单元的宽度与所述外弯区域对应。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蚀刻部包括多个第三蚀刻单元,多个所述第三蚀刻单元间隔设置,沿所示显示屏的长度方向,每个所述第三蚀刻单元贯穿所述补强板。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第二蚀刻部被设置为半蚀刻形式。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第一蚀刻部包括多个第一蚀刻单元,多个所述第一蚀刻单元沿所述显示屏的长度和宽度方向阵列排布。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补强板设置镂空部,所述镂空部与所述内弯区域对应设置。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本体粘接连接;和/或,
所述支撑板与所述补强板粘接连接。
在一示例性实施例中,所述支撑板的材料包括金属;和/或,
所述补强板的材料包括金属。
根据本公开实施例的第二方面,提供了一种终端设备,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如第一方面所述的折叠屏。
本公开的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可以包括以下有益效果:本公开通过在显示屏的下方设置支撑板和补强板,补强板上设置有与外弯区域对应的第二蚀刻部,使得外弯区域处不易形成痕迹,与相关技术的折叠屏相比,不再需要设置用于避免痕迹的泡棉层,因此,本公开中的折叠屏整机尺寸更薄,弯折后更容易复原,不易在外弯区域留下痕迹。
应当理解的是,以上的一般描述和后文的细节描述仅是示例性和解释性的,并不能限制本公开。
附图说明
此处的附图被并入说明书中并构成本说明书的一部分,示出了符合本发明的实施例,并与说明书一起用于解释本发明的原理。
图1是相关技术中折叠屏处于折叠状态下的示意图。
图2是图1中A区域的放大图。
图3是相关技术中金属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4是相关技术中折叠屏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结构示意图。
图5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折叠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6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折叠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7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折叠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8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折叠屏的结构示意图。
图9是根据一示例性实施例示出的支撑板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这里将详细地对示例性实施例进行说明,其示例表示在附图中。下面的描述涉及附图时,除非另有表示,不同附图中的相同数字表示相同或相似的要素。以下示例性实施例中所描述的实施方式并不代表与本发明相一致的所有实施方式。相反,它们仅是与如所附权利要求书中所详述的、本发明的一些方面相一致的装置和方法的例子。
智能手机包括直板手机和折叠屏手机两大类,其中,折叠屏手机展开时相比于直板手机具有更大的显示面积,兼顾了大屏显示和便于携带的特点,深受一些用户的喜爱。
目前,折叠屏手机在折叠状态下分为水滴型和U型两种,其中,采用水滴型的折叠屏的折痕相比于U型的折叠屏更浅,更不容易被注意到。但是,水滴型的折叠屏中,当采用泡棉层位于金属板下方的堆叠方式时,折叠屏的外弯区域处印痕明显。其中,折叠屏的内弯区域是指,显示屏产生折叠的显示屏区域,参照图1中示出的内弯区域5’;外弯区域是指显示屏发生折叠时,位于产生折叠的显示屏区域两侧的且与显示屏的平整区域连接的区域,参照图1中示出的外弯区域6’。
参照图1,示例性地示出了相关技术中提供的一种折叠状态下呈水滴型的折叠屏结构。由于水滴型折叠屏相比于U型折叠屏,水滴型折叠屏增大了内弯区域5’处的弯折半径,使得水滴型折叠屏在内弯区域5’的折痕不明显。由图1可知,水滴型折叠方案下的折叠屏会存在两个外弯区域6’,基于相关技术中外弯区域6’处的结构,会导致外弯区域6’处存在比较明显的印痕,下面对外弯区域6’处产生印痕的原因进行说明。
参考图4,示出了相关技术中采用水滴型折叠方案的一种折叠屏展开状态下的示意图,金属板2’具有全蚀刻形式的第一蚀刻部21’和半蚀刻形式的第二蚀刻部22’,第一蚀刻部21’与内弯区域5’对应,第二蚀刻部22’与外弯区域6’对应。图2是图1中A区域的放大图,即图2是针对外弯区域6’的局部示意图。由图2可知,折叠屏包括沿智能手机的厚度方向层叠设置的本体1’、连接结构3’和金属板2’。本体1’包括显示屏及一些高分子材料,金属板2’对本体1’进行支撑和固定,连接结构3’用于连接本体1’和金属板2’,连接方式比如可以为粘接方式。其中,金属板2’背离连接结构3’的一侧(即图2中示出的 下侧)设置有多个第二蚀刻部22’。
图3示出了相关技术中金属板2’在由弯折状态变为展开状态后的示意图。参照图2和图3,随着折叠屏的反复折叠、展开,图2中所示的金属板2’的第二蚀刻部22’上方会发生形变,出现凸起结构(参照图3)。由于金属板2’与本体1’中的显示屏直接接触,当金属板2’产生形变时,形变会直接传递至本体1’,即该凸起结构会影响其上方的本体1’产生形变,进而使得本体1’的显示屏出现印痕。
为了解决上述问题,本公开提出了一种折叠屏,处于折叠状态下的折叠屏包括内弯区域和外弯区域,折叠屏包括具有显示屏的本体,与本体连接的支撑板,支撑板位于显示屏的非显示侧;以及与支撑板连接的补强板,补强板位于支撑板的远离显示屏的一侧。其中,支撑板设置第一蚀刻部,第一蚀刻部设置为全蚀刻形式,第一蚀刻部与内弯区域对应设置,补强板设置第二蚀刻部,第二蚀刻部与外弯区域对应设置。本公开通过在显示屏的下方设置支撑板和补强板,补强板上设置有与外弯区域对应的第二蚀刻部,使得外弯区域处不易形成痕迹,与相关技术的折叠屏相比,不再需要设置用于避免痕迹的泡棉层,因此,本公开中的折叠屏整机尺寸更薄,弯折后更容易复原,不易在外弯区域留下痕迹。
根据一个示例性实施例,如图5所示,图5示出了一种折叠屏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示意图。折叠屏比如可以是折叠屏智能手机的内屏,其能够通过折叠屏手机的铰链结构实现弯折和展开,以在折叠状态和展开状态之间进行切换。如图5所示,并参照图1,处于折叠状态下的折叠屏包括内弯区域5和外弯区域6,内弯区域5和外弯区域6在折叠式显示屏上的区域并不会因为折叠屏的状态发生变化而产生变化,也即无论在折叠状态或是展开状态,内弯区域5和外弯区域6在折叠屏上的位置相对固定,不发生变化。
其中,折叠屏包括本体1、支撑板2、补强板4和连接结构3,连接结构3设置在本体1和支撑板2之间,以及支撑板2与补强板4之间,用于将本体1、支撑板2和补强板4固定连接。连接结构3比如可以为粘接胶。本体1包括显示屏,支撑板2与本体1连接且位于显示屏的非显示侧(即图5中示出的下侧),补强板4与支撑板2连接且位于支撑板2的远离显示屏的一侧(即支撑板2的下侧)。其中,折叠屏的本体1包括显示屏,示例性地,显示屏的组成包括PET(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膜、UTG(Ultra Thin Glass,可折叠超薄玻璃)、PSA胶、Panel和BP胶等,可以理解的是,目前OLED显示屏技术趋于成熟,本公开实施例仅示例性地示出了折叠屏的部分组成材料,并不构成对本公开技术方案的限定。
本实施例中,支撑板2与本体1连接,且支撑板2位于显示屏的非显示侧,用于固定、安装本体1,支撑板2比如可以采用能够弹性形变的金属材料,使得支撑板2能够弯折的同时具有足够的支撑强度,从而避免显示屏上的高分子材料在折叠时因为受力不同出现形变。其中,支撑板2设置有第一蚀刻部21,第一蚀刻部21设置为全蚀刻形式,且第一蚀刻部21与内弯区域5对应设置,全蚀刻形式的第一蚀刻部21加强了支撑板2在内弯区域5的弯折、伸缩性能,避免了显示屏弯折时支撑板2形变小而过度挤压显示屏。补强板4与支撑板2连接,且补强板4位于支撑板2的远离显示屏的一侧,其中,补强板4的第二蚀刻部41(参照图6)与外弯区域6对应设置。补强板4在一定程度上也能够起到支撑作用,提升显示屏的整体强度,同时,补强板4相对于支撑板2独立设置,在补强板4上设置与外弯区域6对应的第二蚀刻部41,有利于显示屏折弯。
本公开在显示屏的下方设置支撑板2和补强板4,其中,补强板4上设置有与外弯区域6对应的第二蚀刻部41,由于补强板4设置在支撑板2的下方,即使第二蚀刻部41发生了形变,形变传递至支撑板2上后,形变会被抵消掉一部分,显示屏上的印痕也并不会非常明显,有效改善了外弯区域折弯痕迹中的问题。同时,由于本实施例中将相关技术中一整块金属板拆分成了两块板子,本实施例中位于补强板4上方的支撑板2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消除印痕的作用,因此,不在需要设置用于消除印痕的泡棉层,减薄了折叠屏的整体厚度,有利于实现显示屏轻薄化设计。另外,通过设置补强板4,提升了支撑板2在非弯折区域的强度,使得非弯折区域的支撑板2更加平整且不易形变,提升了折叠屏非弯折区域的平整度。当然,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中可以设置泡棉层(图中未示出),该泡棉层设置于支撑板2和补强板4下方(图5中所示Y方向的反向),以对补强板4与具有折叠屏的电子设备内部的结构进行隔离,起到一定的保护作用。
在此,需要说明的是,参照图9,全蚀刻形式指沿被蚀刻结构(比如支撑板2)的厚度方向(图5中所示Y方向),被蚀刻的区域沿厚度方向贯穿被蚀刻结构。而半蚀刻形式(后续结构中存在该结构)指沿被蚀刻结构的厚度方向,被蚀刻的区域沿厚度方向没有贯穿被蚀刻结构(比如补强板4),仅在被蚀刻结构的厚度方向蚀刻了部分被蚀刻结构。全蚀刻形式比如可以采用图9中示出的形式,即支撑板2上的全蚀刻能够形成多个阵列的通孔,通孔的形状比如可以为矩形、平行四边形、圆形或者异形等,使得支撑板2在全蚀刻区域具有更优异的弯折、拉伸性能。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图5示出了一种折叠屏处于展开状态下的结构,处于折叠状态 下的折叠屏包括内弯区域5和外弯区域6,折叠屏包括本体1、支撑板2、补强板4和连接结构3,连接结构3设置在本体1和支撑板2之间,以及支撑板2和补强板4之间,用于将本体1、支撑板2和补强板4固定连接。连接结构3比如可以为粘接胶。本体1包括显示屏,支撑板2与本体1连接且位于显示屏的非显示侧(即图5中示出的下侧),补强板4与支撑板2连接且位于支撑板2的远离显示屏的一侧(即支撑板2的下侧)。其中,支撑板2设置第一蚀刻部21,第一蚀刻部21设置为全蚀刻形式,第一蚀刻部21与内弯区域5对应设置,补强板4设置第二蚀刻部41(参照图6),第二蚀刻部41与外弯区域6对应设置。其中,参照图5,补强板4的第二蚀刻部41设置为全蚀刻形式。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补强板4与外弯区域6对应的位置设置第二蚀刻部41,提升了补强板4在外弯区域6的弯折、拉伸性能,减轻了外弯区域6产生的折痕。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第一蚀刻部21包括一个第二蚀刻单元411,第二蚀刻单元411沿显示屏的长度方向贯穿补强板4。其中,如图5所示,通过将补强板4的第二蚀刻部41设置成沿显示屏的长度方向贯穿补强板4,使得补强板4的本体1被第二蚀刻部41分隔形成两个独立的分体,两个独立的分体分设在第二蚀刻部41的左右(图5中所示X方向)两侧,折叠屏的折叠过程中,补强板4的两个分体通过支撑板2翻折,并相互靠近,从而仅有支撑板2发生弯折,其中,支撑板2的厚度(图5中所示Y方向)更薄,弯折后更容易复原,不易在外弯区域6留下痕迹。
其中,参照图5,折叠屏展开状态下,沿折叠屏的宽度(图5中所示X方向)方向,第二蚀刻单元411的宽度与外弯区域6对应。可以理解的是,第二蚀刻单元411的宽度与外弯区域6对应并不构成对本公开方案的限定,折叠屏展开状态下,第二蚀刻单元411的宽度可以大于外弯区域6的宽度,也可以小于外弯区域6的宽度,其中,第二蚀刻单元411的宽度大于外弯区域6的宽度时,支撑板2受到更小面积的补强板4的阻挡,使得外弯区域6更平滑,但是补强板4对支撑板2的支撑面积减小。而第二蚀刻单元411的宽度小于外弯区域6的宽度时,补强板4对与支撑板2的支撑面积更大,但是支撑板2会受到更大面积的补强板4的阻挡,可能导致支撑板2产生折痕,进而外弯区域6出现折痕,由上可知,第二蚀刻单元411与外弯区域6的宽度可以选择设置,只要保证具有足够的支撑效果的同时,补强板4不会对支撑板2的外弯区域6产生明显影响即可。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第二蚀刻部41包括多个第三蚀刻单元412,多个第三蚀刻单元412间隔设置,其中,任意相邻的两个第三蚀刻单元412之间的间隔可以相同也可以 不同,在具体实施时,可以根据实际需要,对间隔进行调整。沿显示屏的长度(图6中垂直于纸面)方向,每个第三蚀刻单元412贯穿补强板4。可以理解的是,本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与上述实施例中第二蚀刻部41仅包括一个第二蚀刻单元411的原理相同,都是通过去除补强板4与外弯区域6对应位置的部分结构,使得补强板4形成多个独立的分体,从而在折叠屏的折叠过程中,补强板4的多个分体通过支撑板2进行翻折,仅有支撑板2弯折,其中,支撑板2的厚度更薄,弯折后更容易复原,从而不易在外弯区域6留下痕迹。本实施例中,由于多个第三蚀刻单元412将补强板4划分成了多个独立的分体结构,为了确保每个分体结构都能够与支撑板2之间形成可靠连接,连接结构3分段设置,每个分体结构的上表面(以图6中示出的方位为参考)都对应设置了胶体,以将每个分体结构都粘接连接在支撑板2上。
在一些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7所示,第二蚀刻部41包括多个第四蚀刻单元413,多个第四蚀刻单元413沿显示屏的长度和宽度方向阵列排布。在本实施例中,用于将支撑板2与补强板4粘接连接的连接结构3上设置一整段空缺区域,该部分空缺区域不设置胶体,空缺区域与设置了第四蚀刻单元413的整个区域对应设置,也就是说,相邻的两个第四蚀刻单元413之间实体结构上方的也没有设置胶层,这样的设置方式方便对胶层进行处理,提升加工效率。可以理解的是,参照图9,第四蚀刻单元413的实现方式和原理,与支撑板2的第一蚀刻部21的实现方式和原理相同,因此,即使相邻的两个第四蚀刻单元413之间的实体结构没有设置胶层粘接至支撑板2上,也不会影响显示屏折叠。
在其他可能的实施例中,如图8所示,第二蚀刻部41还可以设置为半蚀刻形式,也即,第二蚀刻部41包括多个凹槽结构的第五蚀刻单元414。该实施例中,补强板4外弯时,虽然补强板4也会出现凸起结构(参照图3),但是,补强板4上方设置有支撑板2和多层的连接结构3,支撑板2和多层的连接结构3能够抵消补强板4上的凸起结构,从而起到减轻印痕的作用。当然,可以理解的是,上述实施例中涉及到的全蚀刻形式的设置方式也可以应用在本实施例中,比如,第二蚀刻部41也可以只包括一个凹槽结构,但只要保证该凹槽结构不会沿补强板4的厚度方向贯穿整个补强板4,而是对补强板4进行半蚀刻即可。再比如,本实施例中的第五蚀刻单元414呈凹槽结构,该凹槽结构可以沿补强板4的长度延伸方向贯穿补强板4,对补强板4进行半蚀刻。还比如,本实施例中的第五蚀刻单元414还可以采用镂空形式,即第五蚀刻单元414不是沿补强板4的长度方向的通槽,而是多个阵列设置的盲孔。本实施例中,将第二蚀刻部41设置为半蚀刻形式,由于第二蚀刻部41没有在补强板4的厚 度方向贯穿补强板,当折叠屏发生折弯时,补强板4的被保留的与第五蚀刻单元414对应结构在一定程度上能够帮助减小形变传递,进一步减轻折痕。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图5示出了一种折叠屏处于折叠状态下的示意图,处于折叠状态下的折叠屏包括内弯区域5和外弯区域6,折叠屏包括本体1、支撑板2、补强板4和连接结构3,连接结构3设置在本体1和支撑板2之间,以及支撑板2和补强板4之间,用于将本体1、支撑板2和补强板4固定连接。本体1包括显示屏,支撑板2与本体1连接且位于显示屏的非显示侧(即图5中示出的下侧),补强板4与支撑板2连接且位于支撑板2的远离显示屏的一侧(即支撑板2的下侧),其中,支撑板2设置第一蚀刻部21,第一蚀刻部21设置为全蚀刻形式,第一蚀刻部21与内弯区域5对应设置,补强板4设置第二蚀刻部41,第二蚀刻部41与外弯区域6对应设置。其中,参照图9,支撑板2的第一蚀刻部21包括多个第一蚀刻单元211,多个第一蚀刻单元211沿显示屏的长度和宽度方向阵列排布,第一蚀刻单元211的形状没有具体限定,比如可以是菱形、方形、三角形,异形等;第一蚀刻单元211的大小没有具体限定,可以根据显示屏的尺寸等参数进行设定。
本实施例中,参照图9,通过将支撑板2的第一蚀刻部21设置多个第一蚀刻单元211,相当于去除了支撑板2在第一蚀刻部21的部分材料,并且支撑板2弯折时,多个第一蚀刻单元211能够产生形变,提升了支撑板2在内弯区域5的弯折、拉伸性能。
在一个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补强板4设置有镂空部42,镂空部42与内弯区域5对应设置。可以理解的是,折叠屏处于折叠状态下,在折叠屏的内弯区域5,补强板4的与内弯区域对应的区域也会弯曲,本实施例中,通过在补强板4与内弯区域5对应的位置设置镂空部42,将补强板4分割成独立的分体,使得补强板4无需在内弯区域5进行弯折,从而避免补强板4在该区域产生形变,进而产生折痕。
需要说明的是,在支撑板2的第一蚀刻部21设置多个第一蚀刻单元211,以及在补强板4上设置与内弯区域5对应的镂空部42,都是为了解决支撑板2和补强板4在弯折时形变小,而出现过度挤压显示屏的问题,以上两个实施例可以任一选择设置,为了进一步减小显示屏受到的挤压,可以两种方案同时设置。在一个示例中,仅在支撑板2的第一蚀刻部21设置多个第一蚀刻单元211,补强板4上与内弯区域对应的区域不设置镂空部42,解决弯折时挤压显示屏的问题。在另一个示例中,仅在补强板4上设置与内弯区域5对应的镂空部42,支撑板2上不设置第一蚀刻部21,解决弯折挤压显示屏的问题。在另一个示例中,在支撑板2的第一蚀刻部21设置多个第一蚀刻单元211,同时,在补强板4上设置与内弯区域5对应的镂 空部42,由于在补强板4和支撑板2分别都设置了避免挤压显示屏的结构,因此,该示例能够获得更好的避免挤压的效果。
在一个示例性实施例中,图5示出了一种折叠屏处于折叠状态下的示意图,处于折叠状态下的折叠屏包括内弯区域5和外弯区域6,折叠屏包括本体1、支撑板2、补强板4和连接结构3,连接结构3设置在本体1和支撑板2之间,以及支撑板2和补强板4之间,用于将本体1、支撑板2和补强板4固定连接。本体1包括显示屏,支撑板2与本体1连接且位于显示屏的非显示侧,补强板4与支撑板2连接且位于支撑板2的远离显示屏的一侧,其中,支撑板2设置第一蚀刻部21,第一蚀刻部21设置为全蚀刻形式,第一蚀刻部21与内弯区域5对应设置,补强板4设置第二蚀刻部41,第二蚀刻部41与外弯区域6对应设置。其中,支撑板2与本体1粘接连接,支撑板2与补强板4粘接连接,在进行粘接连接时,无论是用于粘接支撑板2和本体1的胶层,或者粘接连接支撑板2和补强板4的胶层在进行设置时,都可以采用以下原则:
1、如果第一蚀刻部21和第二蚀刻部41采用全蚀刻形式时,通过全蚀刻方式进行加工后,被蚀刻的区域没有从支撑板2或补强板4上独立分离,此时,第一蚀刻部21和第二蚀刻部41对应的区域可以不用设置胶体,当然,如果想要进一步提高粘接可靠性,这样的情况下也可以在第一蚀刻部21和第二蚀刻部41对应的区域设置胶体。
2、如果第一蚀刻部21和第二蚀刻部41采用全蚀刻形式时,通过全蚀刻方式进行加工后,被蚀刻后存在从支撑板2或补强板4上独立分离出的结构,需要对独立分离出的结构对应设置胶层,以确保这些独立分离出的结构能够与本体1或者支撑板2粘接连接。
3、对于采用半蚀刻形式进行处理后的结构,由于半蚀刻不会沿厚度方向贯穿被处理的结构,因此,在设置胶层时,可以采用任意方式设置,只要能保证支撑板2与本体1粘接连接,支撑板2与补强板4粘接连接即可。
在一些实施例中,如图5所示,支撑板2的材料包括金属,基于折叠屏处于折叠状态时,支撑板2发生弯折是无法避免的,因此支撑板2需要选用一些能够产生弹性形变的金属。补强板4的材料包括金属,其中,补强板4的第二蚀刻部41全蚀刻形式的一个第二蚀刻单元411时,补强板4始终不会发生弯折,此时,应当选用硬度更高的金属,以获取更好的支撑效果,而当补强板4的第二蚀刻部41为多个第三蚀刻单元412或者第四蚀刻单元413或者第五蚀刻单元414时,补强板4应选用能够产生弹性形变的金属。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终端设备,终端设备比如可以为折叠屏智能手机。更具体的, 终端设备比如可以为采用水滴铰链的折叠屏智能手机。终端设备包括本公开上述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屏。
其中,应用有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折叠屏的终端设备,显示屏下的支撑板2更薄,从而支撑板2更易弯折和回复,并且长时间的使用过程中不易产生形变,使得折叠屏的外弯区域6印痕更浅,提高展开状态下的折叠屏的观感,提升用户的使用体验。
本领域技术人员在考虑说明书及实践这里公开的发明后,将容易想到本发明的其它实施方案。本申请旨在涵盖本发明的任何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这些变型、用途或者适应性变化遵循本发明的一般性原理并包括本公开未公开的本技术领域中的公知常识或惯用技术手段。说明书和实施例仅被视为示例性的,本发明的真正范围和精神由下面的权利要求指出。
应当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面已经描述并在附图中示出的精确结构,并且可以在不脱离其范围进行各种修改和改变。本发明的范围仅由所附的权利要求来限制。
工业实用性
本公开通过在显示屏的下方设置支撑板和补强板,补强板上设置有与外弯区域对应的第二蚀刻部,使得外弯区域处不易形成痕迹,与相关技术的折叠屏相比,不再需要设置用于避免痕迹的泡棉层,因此,本公开中的折叠屏整机尺寸更薄,弯折后更容易复原,不易在外弯区域留下痕迹。

Claims (10)

  1. 一种折叠屏,其特征在于,处于折叠状态下的所述折叠屏包括内弯区域和外弯区域,所述折叠屏包括:
    本体,包括显示屏;
    支撑板,与所述本体连接,所述支撑板位于所述显示屏的非显示侧;
    补强板,与所述支撑板连接,所述补强板位于所述支撑板的远离所述显示屏的一侧;
    所述支撑板设置第一蚀刻部,所述第一蚀刻部设置为全蚀刻形式,所述第一蚀刻部与所述内弯区域对应设置,所述补强板设置第二蚀刻部,所述第二蚀刻部与所述外弯区域对应设置。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蚀刻部被设置为全蚀刻形式。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蚀刻部包括一个第二蚀刻单元,沿所述显示屏的长度方向,所述第二蚀刻单元贯穿所述补强板;
    所述显示屏展开状态下,沿所述显示屏的宽度方向,所述第二蚀刻单元的宽度与所述外弯区域对应。
  4.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折叠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蚀刻部包括多个第三蚀刻单元,多个所述第三蚀刻单元间隔设置,沿所述显示屏的长度方向,每个所述第三蚀刻单元贯穿所述补强板。
  5.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屏,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蚀刻部被设置为半蚀刻形式。
  6.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屏,其特征在于,第一蚀刻部包括多个第一蚀刻单元,多个所述第一蚀刻单元沿所述显示屏的长度和宽度方向阵列排布。
  7.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屏,其特征在于,所述补强板设置镂空部,所述镂空部与所述内弯区域对应设置。
  8.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与所述本体粘接连接;和/或,
    所述支撑板与所述补强板粘接连接。
  9.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折叠屏,其特征在于,所述支撑板的材料包括金属;和/或,
    所述补强板的材料包括金属。
  10. 一种终端设备,其特征在于,所述终端设备包括如权利要求1至9任一项所述的折叠屏。
CN202280002394.7A 2022-05-19 2022-05-19 一种折叠屏及终端设备 Pending CN117616742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093970 WO2023221060A1 (zh) 2022-05-19 2022-05-19 一种折叠屏及终端设备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616742A true CN117616742A (zh) 2024-02-27

Family

ID=8883431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2394.7A Pending CN117616742A (zh) 2022-05-19 2022-05-19 一种折叠屏及终端设备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616742A (zh)
WO (1) WO202322106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20220103670A1 (en) * 2019-02-01 2022-03-31 Huawei Technologies Co., Ltd. Support sheet used for foldable terminal device and foldable terminal device
CN110853520B (zh) * 2019-11-28 2022-01-21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可折叠支撑件、显示装置
CN112991953B (zh) * 2021-03-09 2022-08-05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支撑板及可折叠显示模组
CN113257123A (zh) * 2021-04-29 2021-08-13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显示屏模块和电子设备
CN113658512B (zh) * 2021-08-23 2022-08-23 武汉华星光电半导体显示技术有限公司 显示面板及其制备方法
CN113724631B (zh) * 2021-09-02 2022-07-29 荣耀终端有限公司 一种支撑组件、显示模组和电子设备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21060A1 (zh) 2023-1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1063262B (zh) 一种柔性显示模组及其制作方法
CN109272874B (zh) 显示装置和显示装置的制作方法
CN111327735A (zh) 柔性屏支撑组件及折叠显示终端
JPH05109457A (ja) 突起成形方法
CN111986571A (zh) 柔性显示屏
CN113012579B (zh) 显示模组及显示装置
CN111816082A (zh) 一种显示组件及其组装方法、显示装置
CN111179756B (zh) 复合型泡棉、柔性oled显示面板及显示装置
CN111667769B (zh) 粘接结构及其制作方法、显示装置
CN108922406A (zh) 一种柔性盖板、有机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制作方法
CN111294434A (zh) 折叠屏模组、移动终端及折叠屏模组的贴合方法
CN113284930B (zh) 支撑构件、显示模组和显示装置
CN113658511A (zh) 一种柔性折叠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
CN111986578A (zh) 显示装置
CN111785177A (zh) 一种柔性显示模组及柔性显示装置
CN113140161A (zh) 一种柔性显示面板、显示装置及终端设备
CN112599007B (zh) 柔性保护层及柔性显示面板
CN117616742A (zh) 一种折叠屏及终端设备
WO2022047771A1 (zh) 柔性面板支撑结构、显示装置及柔性模组组装方法
US20220288886A1 (en) Display device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same
CN205987349U (zh) 一种fpcb结构及扬声器模组
CN212256771U (zh) 一种柔性显示模组及柔性显示装置
CN113888977A (zh) 显示模组及移动终端
CN208047002U (zh) 一种可扩张元件区域的显示模组结构
CN114333593B (zh) 折叠屏支撑板、折叠屏支撑板的制造方法以及折叠屏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