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561474A - 调光构件、调光装置 - Google Patents

调光构件、调光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561474A
CN117561474A CN202280044869.9A CN202280044869A CN117561474A CN 117561474 A CN117561474 A CN 117561474A CN 202280044869 A CN202280044869 A CN 202280044869A CN 117561474 A CN117561474 A CN 11756147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electrode
liquid crystal
crystal layer
light
light contro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44869.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池泽孝夫
川岛朋也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filed Critical Dai Nippon Printing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56147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56147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JWINDOWS, WINDSCREENS, NON-FIXED ROOFS, DOORS, OR SIMILAR DEVICES FOR VEHICLES; REMOVABLE EXTERNAL PROTECTIVE COVERING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 B60J3/00Antiglare equipment associated with windows or windscreens; Sun visors for vehicles
    • B60J3/04Antiglare equipment associated with windows or windscreens; Sun visors for vehicles adjustable in transparency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3/00Window sashes, door leaves, or like elements for closing wall or like openings; Layout of fixed or moving closures, e.g. windows in wall or like openings; Features of rigidly-mounted outer frames relating to the mounting of wing frames
    • E06B3/66Units comprising two or more parallel glass or like panes permanently secured togethe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5/00Doors, windows, or like closures for special purposes; Border constructions therefor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37Surface-induced orientation of the liquid crystal molecules, e.g. by alignment layers
    • GPHYSICS
    • G02OPTICS
    • G02FOPTICAL 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LIGHT BY MODIFICATION OF THE OPTICAL PROPERTIES OF THE MEDIA OF THE ELEMENTS INVOLVED THEREIN; NON-LINEAR OPTICS; FREQUENCY-CHANGING OF LIGHT; OPTICAL LOGIC ELEMENTS; OPTICAL ANALOGUE/DIGITAL CONVERTERS
    • G02F1/00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 G02F1/01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 G02F1/13Devices or arrangement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colour, phase, polarisation or direction of light arriving from an independent light source, e.g. switching, gating or modulating; Non-linear optics for the control of the intensity, phase, polarisation or colour  based on liquid crystals, e.g. singl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cells
    • G02F1/1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Operation of liquid crystal cells; Circuit arrangements
    • G02F1/1333Constructional arrangements; Manufacturing methods
    • G02F1/1343Electrodes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E06B2009/2405Areas of differing opacity for light transmission control
    • EFIXED CONSTRUCTIONS
    • E06DOORS, WINDOWS, SHUTTERS, OR ROLLER BLINDS IN GENERAL; LADDERS
    • E06BFIXED OR MOVABLE CLOSURES FOR OPENINGS IN BUILDINGS, VEHICLES, FENCES OR LIKE ENCLOSURES IN GENERAL, e.g. DOORS, WINDOWS, BLINDS, GATES
    • E06B9/00Screening or protective devices for wall or similar openings, with or without operating or securing mechanisms; Closures of similar construction
    • E06B9/2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 E06B2009/2464Screens or other constructions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light, especially against sunshine; Similar screens for privacy or appearance; Slat blinds featuring transparency control by applying voltage, e.g. LCD, electrochromic panels

Landscapes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Nonlinear Science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Optics & Photon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Crystallography & Structural Chemistry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athematical Physics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非电极区域难以被视认的调光构件、调光装置。调光膜1A为一种可控制透射率的调光构件,包括:第1共通电极(14),其未被分割,第1电极(18),其被分割,第1液晶层(9),其被配置在第1共通电极(14)与第1电极(18)之间,第2共通电极(23),其未被分割,第2电极(21),其被分割,以及第2液晶层(10),其被配置在第2共通电极(23)与第2电极(21)之间;分割第1电极(18)的第1非电极线(181)~(184)与分割第2电极(21)的第2非电极线(211)~(214)被配置在从调光膜(1A)的法线方向观察彼此不重叠的位置。

Description

调光构件、调光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调光构件、调光装置。
背景技术
以往,例如提出了一种方案,其涉及一种调光构件,该调光构件粘贴于窗,或是以玻璃夹入安装于窗,从而对外来光的透射进行控制。作为这种调光构件,提出了一种利用了宾主液晶的。在宾主液晶中,通过电场的控制,使宾主液晶组合物和二色性色素组合物随机地取向的状态、以及所谓的扭曲取向的状态变化来控制透射光量。在将该调光构件配置于车辆的窗、建筑物的窗等的情况下,在重视色调及视角特性的情况下,优选的是,调光构件适用宾主液晶。
此外,公开了一种调光体,其能够将透明电极分为多个区域,并使其各自独立地使调光状态变化(专利文献1)。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128376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将透明电极分为多个区域来形成的情况下,存在以下风险:隔开电极间的间隔的区域(非电极区域)可能会被视认到。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非电极区域难以被视认的调光构件、调光装置。
[用于解决技术课题的技术方案]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通过如下的解决手段来解决所述问题。另外,为了易于理解,标注与本公开的实施方式对应的附图标记来进行说明,但并不被限定于此。
第1公开的实施方式为一种可控制透射率的调光构件(1A、1B、1C、1D、1E),包括:第1共通电极(14、25、28),其未被分割,第1电极(18、24、29),其被分割,第1液晶层(9),其被配置在所述第1共通电极(14、25、28)与所述第1电极(18、24、29)之间,第2共通电极(23、26、31),其未被分割,第2电极(21、27、32),其被分割,以及第2液晶层(10),其被配置在所述第2共通电极(23、26、31)与所述第2电极(21、27、32)之间;分割所述第1电极(18、24、29)的第1非电极线(181~186、241~244、291~294)与分割所述第2电极(21、27、32)的第2非电极线(211~216、271~274、321~324)被配置于从该调光构件(1A、1B、1C、1D)的法线方向观察彼此不重叠的位置。
第2公开的实施方式为一种如下的调光构件(1A、1B、1C、1D、1E):在第1公开的实施方式所述的调光构件(1A、1B、1C、1D、1E)中,包括:第1层叠体(5A),其具有第1基材(6),第2层叠体(5B),其具有第2基材(15),以及第3层叠体(5C),其具有第3基材(20);所述第1液晶层(9)由所述第1层叠体(5A)及所述第3层叠体(5C)夹持,所述第2液晶层(10)由所述第2层叠体(5B)及所述第3层叠体(5C)夹持,所述第1非电极线(181~186、241~244、291~294)及所述第2非电极线(211~216、271~274、321~324)的宽度为50μm以下,在排列有被分割的所述第1电极(18、24、29)的方向上,所述第1非电极线(181~186、241~244、291~294)与所述第2非电极线(211~216、271~274、321~324)的最短距离为所述第1液晶层(9)的层厚、所述第3层叠体(5C)的层厚、以及所述第2液晶层(10)的层厚之和以上。
第3公开的实施方式为一种如下的调光构件(1A、1B、1C、1D、1E):在第1公开的实施方式或第2公开的实施方式所述的调光构件(1A、1B、1C、1D、1E)中,所述第1非电极线(181~186、241~244、291~294)及所述第2非电极线(211~216、271~274、321~324)的宽度为50μm以下,在排列有被分割的所述第1电极(18、24、29)的方向上,所述第1非电极线(181~186、241~244、291~294)与所述第2非电极线(211~216、271~274、321~324)的最短距离(S1)为所述第1非电极线(181~186、241~244、291~294)彼此的最短间隔的1/2以下。
第4公开的实施方式为一种如下的调光构件(1A、1B、1C、1D、1E):在第1公开的实施方式所述的调光构件(1A、1B、1C、1D、1E)中,在从与该调光构件(1A、1B、1C、1D、1E)所成的角度为45°以上的方向观察时,所述第1非电极线(181~186、241~244、291~294)与所述第2非电极线(211~216、271~274、321~324)不重叠。
第5公开的实施方式为一种如下的调光构件(1D):在如第1公开的实施方式~第4公开的实施方式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调光构件(1D)中,具有2个区域(A1、A2),该2个区域(A1、A2)在排列有被分割的所述第1电极(18、24、29)的方向上被配置在最近处的所述第1非电极线(181~186、241~244、291~294)与所述第2非电极线(211~216、271~274、321~324)的关系中,以所述第2非电极线(211~216、271~274、321~324)为基准,所述第1非电极线(181~186、241~244、291~294)被错开地配置的朝向不同。
第6公开的实施方式为一种如下的调光构件(1E):在第1公开的实施方式~第5公开的实施方式的任意一项所述的调光构件(1E)中,包括:第1电极上取向层(130),其被与所述第1电极(24)的分割对应地分割,并被层叠在所述第1电极(24)上,以及第2电极上取向层(170),其被与所述第2电极(27)的分割对应地分割,并被层叠在所述第2电极(27)上;所述第1液晶层(9)及所述第2液晶层(10)被构成为在无电场时,成为遮光状态,在电场施加时,成为透射状态的常暗,从该调光构件(1E)的法线方向观察,所述第1液晶层(9)的液晶分子(91)的遮光状态下的取向方向与所述第2液晶层(10)的液晶分子(101)的遮光状态下的取向方向交叉,所述第1液晶层(9)及所述第2液晶层(10)被配置在所述第1电极(24)与所述第2电极(27)之间。
第7公开的实施方式为一种如下的调光构件(1E):从该调光构件(1E)的法线方向观察,在第6公开的实施方式所述的调光构件(1E)中,所述第1液晶层(9)的液晶分子(91)的遮光状态下的取向方向与所述第2液晶层(10)的液晶分子(101)的遮光状态下的取向方向正交。
第8公开的实施方式为一种调光装置,包括:第1透明板;第2透明板,其被与所述第1透明板相对地配置;以及如第1公开的实施方式~第5公开的实施方式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所述调光构件(1A、1B、1C、1D、1E),其被设置在所述第1透明板与所述第2透明板之间。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能够提供一种非电极区域难以被视认的调光构件、调光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A的概略构成的剖视图。
图2是从Z1方向观察调光膜1A的俯视图。
图3是对第1电极18及第2电极21的配置进行说明的图。
图4是对配置有调光膜1A的车辆40和调光膜1A的驱动装置进行说明的图。
图5是对调光膜1A的使用例进行说明的图。
图6是对作为比较例的具备单一的液晶层的调光膜100的非电极线所对应的位置的外观进行说明的图。
图7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A的非电极线所对应的位置的外观进行说明的图。
图8是将第1非电极线184及第2非电极线214的附近放大的剖视图。
图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B的概略构成的剖视图。
图10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C的概略构成的剖视图。
图11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D的概略构成的剖视图。
图12是对在第4实施方式中,具有第1非电极线181~186与第2非电极线211~216不重叠地错开的朝向不同的2个区域A1、A2的理由进行说明的图。
图13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E的概略构成的剖视图。
图14是无电场时(遮光状态)的调光膜1E的分解立体图。
图15是对常暗,且取向层170B未被分割,具备单一的液晶层10的调光膜100B的液晶分子101的取向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16是对常暗,且取向层170被分割的具备单一的液晶层10的调光膜100C的液晶分子101的取向状态进行说明的图。
图17是对第1液晶层9及第2液晶层10这两者都未被配置在第1电极24与第2电极27之间的调光膜1A-2的无电场时(遮光状态)的遮光特性进行说明的图。
图18是对仅第2液晶层10被配置在第1电极24与第2电极27之间,第1液晶层9未被配置在第1电极24与第2电极27之间的调光膜1C-2的无电场时(遮光状态)的遮光特性进行说明的图。
图19是对第1液晶层9及第2液晶层10这两者都被配置在第1电极24与第2电极27之间的第5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E的无电场时(遮光状态)的遮光特性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针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另外,附加于本说明书的附图均为示意图、概念图等,考虑到易理解度等,对各部分的形状、比例尺、纵横的尺寸比等,由实物进行了改变或夸张。
在本说明书等中,针对形状、几何条件、以及确定它们的程度的用语,例如“方向”等用语,除了该用语的严格意思之外,也包含大致视为该方向的范围。
另外,调光膜1A的左右方向、上下方向等不被特别地规定,但在本说明书等中,基于X、Y、Z彼此正交的坐标轴,对调光膜1A的各方向进行说明。具体而言,以将调光膜1A配置于车辆40(参照图4)的侧窗41A~41D(以下,也简称为“侧窗”)或车内分区45的状态为基准,将与调光膜1A的膜面平行,且彼此正交的2个方向作为X方向和Y方向。其中,将图1~3的左右方向作为X(X1-X2)方向,将与X方向正交的图2、3的上下方向作为Y(Y1-Y2)方向,将与膜面(X-Y面)正交的厚度方向作为Z(Z1-Z2)方向。此外,以如下情况进行说明:调光膜1A在被适用于车辆40(参照图4)的侧窗的情况下,被以Z方向的Z1侧成为车内侧,Z2侧成为车外侧的方式配置,在被适用于车内分区45的情况下,被以Z方向的Z1侧成为车辆后座侧,Z2侧成为车辆前座侧的方式配置。但是,该朝向也可以改变。此外,在本说明书中,也将“~方向”适当称为“~侧”。
(第1实施方式)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A的概略构成的剖视图。
图2是从Z1方向观察调光膜1A的俯视图。
图3是对第1电极18及第2电极21的配置进行说明的图。图3的(A)是为了说明第1电极18的配置而从Z1方向观察第3层叠体5C的俯视图。图3的(B)是对第2电极21的配置进行说明的图,相当于从Z1方向观察第3层叠体5C时的俯视图,但第1电极18省略。
另外,在将调光膜1A配置于车辆40的情况下,调光膜1A被以与侧窗41A~41D(参照图4)的形状匹配的方式制作。因此,在将调光膜1A适用于车辆40的情况下,可能在剖视下会成为曲面状而非平坦状,或是在俯视下成为各种形状,但在此,为了易于理解电极图案等形状,针对将调光膜1A设为矩形状(正方形)的例子进行说明。另外,所谓俯视,例如是指从Z1方向(调光膜1A的法线方向)观察调光膜1A时。此外,在图2及图3的(A)、图3的(B)中,省略液晶层、取向膜等的图示。
调光膜1A为一种如下的膜状的调光构件:能够通过对后述的第1电极18及第2电极21施加的电压,对第1液晶层9及第2液晶层10各自中的液晶分子的取向进行控制,从而调整光的透射率。
如图1所示,调光膜1A包括第1层叠体5A、第2层叠体5B、第3层叠体5C、第1液晶层9、以及第2液晶层10。
第1层叠体5A在第1基材6的Z2侧层叠有第1共通电极14,进而在其上(Z2侧)层叠有取向层13。
第2层叠体5B在第2基材15的Z1侧层叠有第2共通电极23,进而在其上(Z1侧)层叠有取向层17。
第3层叠体5C为层叠体,其被配置在第1层叠体5A与第2层叠体5B之间。第3层叠体5C在第3基材20的Z1侧,层叠有第1电极18和取向层19,进而在第3基材20的Z2侧,层叠有第2电极21和取向层22。
第1基材6、第2基材15、第3基材20均能够通过同样的材料构成。
作为第1基材6、第2基材15、第3基材20,能够使用各种透明树脂膜,但优选的是,使用光学各向异性较小,此外,可见区域的波长(380~800nm)下的透射率为80%以上的透明树脂膜。
作为透明树脂膜的材料,例如可举出三醋酸纤维素(TAC)等醋酸纤维素系树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PEN)等聚酯系树脂、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苯乙烯、聚甲基戊烯、EVA等聚烯烃系树脂、聚氯乙烯、聚偏氯乙烯等乙烯聚体系树脂、丙烯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聚砜(PEF)、聚醚砜(PES)、聚碳酸酯(PC)、聚砜、聚醚(PE)、聚醚酮(PEK)、(间位)丙烯腈、环烯烃聚合物(COP)、环烯烃共聚物等树脂。
尤其是,优选聚碳酸酯(PC)、环烯烃聚合物(COP)、以及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树脂。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基材6、第2基材15、第3基材20例如均适用厚度125μm的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但能够适用各种厚度的透明树脂膜。
第1共通电极14、第2共通电极23、第1电极18、第2电极21为透明导电膜。
作为透明导电膜,能够适用被适用于该种透明树脂薄膜的各种透明电极材料,并能够举出氧化物系的总光透射率为50%以上的透明金属薄膜。例如,可举出氧化锡系、氧化铟系、以及氧化锌系。
作为氧化锡(SnO2)系,可举出奈赛(氧化锡SnO2)、ATO(Antimony Tin Oxide:锑掺杂氧化锡)、以及氟掺杂氧化锡。
作为氧化铟(In2O3)系,可举出氧化铟、ITO(Indium Tin Oxide:铟锡氧化物)、以及IZO(Indium Zic Oxide:铟锌氧化物)。
作为氧化锌(ZnO)系,可举出氧化锌、AZO(铝掺杂氧化锌)、以及镓掺杂氧化锌。
在本实施方式中,针对第1共通电极14、第2共通电极23、第1电极18、第2电极21,均针对通过ITO(Indium Tin Oxide:铟锡氧化物)形成了透明导电膜的例子进行说明。
此外,第1电极18与第2电极21被分割为多个,但针对该点,会在后面叙述。
取向层13、取向层17、取向层19、取向层22均由光取向层形成。可适用于光取向层的光取向材料能够广泛地适用可适用光取向的方法的各种材料,例如能够举出光解型、光二聚型、光异构化型等。
在本实施方式中,使用光二聚型的材料。作为光二聚型的材料,例如能够举出肉桂酸盐、香豆素、亚苄基邻苯二甲酰亚胺、亚苄基苯乙酮、联苯乙炔、苯乙烯基吡啶、尿嘧啶、喹啉酮、顺丁烯二酰亚胺、或具有亚肉桂基乙酸衍生物的聚合物等。其中,在取向约束力良好的点上,优选使用具有肉桂酸盐、香豆素中的一者或两者的聚合物。作为这种光二聚型的材料的具体例,例如能够举出日本特开平9-118717号公报、日本特表平10-506420号公报、日本特表2003-505561号公报及WO2010/150748号公报所记载的化合物。
另外,也可以是,通过摩擦处理,不制作光取向层,而是制作取向层,还可以是,对微细的线状凹凸形状进行赋形处理来制作取向层。
第1液晶层9被夹持在第1层叠体5A与第3层叠体5C之间。
第2液晶层10被夹持在第2层叠体5B与第3层叠体5C之间。
作为第1液晶层9及第2液晶层10,例如能够适用宾主液晶组合物、二色性色素组合物。也可以是,使得通过使宾主液晶组合物含有手性剂,从而在使液晶分子水平取向的情况下,使其沿液晶层的厚度方向(Z方向)螺旋形状地取向。
调光膜1A由垂直取向层构成,该垂直取向层以在电场施加时,因宾主液晶组合物的取向而成为遮光状态的方式,对取向层13、19、17、22的取向限制力进行了设定。由此,调光膜1A被构成为常透(nomally clear)。所谓常透,是指在无电场时成为透射状态,在电场施加时成为遮光状态的结构。另外,也可以是,以在电场施加时成为透射状态的方式,构成为常暗。所谓常暗,是指在无电场时成为遮光状态,在电场施加时成为透射状态的结构。
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第1液晶层9及第2液晶层10,针对适用了宾主液晶组合物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但只要能够通过有无电场施加来控制透射状态及遮光状态,也可以适用其他液晶组合物。
间隔件12为用于限定第1液晶层9及第2液晶层10的厚度的构件。作为间隔件12,能够广泛适用各种树脂材料。因此,在本实施方式中,作为间隔件12,针对使用球状间隔件(以下,也称“珠间隔件”)的例子进行说明,但间隔件12例如也可以是柱状间隔件。
被用于间隔件12的珠间隔件能够适用被用于液晶显示装置或滤色器等的公知的珠(beads)。具体而言,在无机系成分中,能够使用玻璃、二氧化硅、金属氧化物(MgO、Al2O3)等,作为有机系成分,能够使用通过丙烯酸系树脂、环氧系树脂、酚醛树脂、密胺树脂、不饱和聚酯树脂、二乙烯基苯共聚物、二乙烯基苯-丙烯酸酯共聚物、二丙烯酰基邻苯二甲酸酯共聚物、三烯丙基异氰脲酸酯共聚物等材料系的悬浮聚合或乳液聚合、使用由乳液聚合得到的核颗粒的种子聚合法等聚合法得到的球状、圆柱体、圆筒状等的粒状体或多孔体、中空体等。
此外,从提高取向层上的珠的分散性及密接性的观点出发,也可以是,使得对珠间隔件的表面进行表面处理。作为表面的被覆材料,若向珠表面的固定化或化学物质向液晶材料中的流出不会成为问题,则并不被特别地限定,但例如能够使用聚乙烯、乙烯/醋酸乙烯酯共聚物、乙烯/丙烯酸酯共聚物、聚(甲基)丙烯酸甲酯聚合物、SBS型苯乙烯-共轭二烯嵌段共聚物、环氧树脂、酚醛树脂、密胺树脂等。
在调光膜1A,密封材料7被配置为在俯视下包围第1液晶层9及第2液晶层10的框状。通过密封材料7,第1层叠体5A与第3层叠体5C被一体地保持,液晶材料的漏出被防止。同样,通过密封材料7,第2层叠体5B与第3层叠体5C被一体地保持,液晶材料的漏出被防止。密封材料7例如能够适用环氧树脂、丙烯酸树脂等热固性树脂或紫外线固化性树脂等。
关于调光膜1A,在第1电极18及第2电极21,施加有极性以预定周期切换的矩形波的交流电压,通过该交流电压,在第1液晶层9及第2液晶层10形成电场。此外,通过该电场,被设置于第1液晶层9及第2液晶层10的液晶分子的取向被控制,透射光被控制。
图4是对配置有调光膜1A的车辆40和调光膜1A的驱动装置进行说明的图。在图4中,示出了从侧方观察车辆40时的车辆整体。
本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A被分别配置于车辆(交通工具)40的前座侧窗41A、后座侧窗41B、前座侧窗41C、后座侧窗41D的大致整个表面。另外,针对前座侧窗41C、后座侧窗41D,仅以箭头示出了位置。本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A具有可挠性,因此能够配置于弯曲的形状的侧窗等。
此外,在被配置于车辆前座与车辆后座之间的车内分区45,也配置有调光膜1A。
调光膜1A被构成为能够针对各侧窗41A~41D及车内分区45,分别单独地供给用于驱动的电力。因此,各侧窗41A~41D及车内分区45能够单独地控制透射率。即,能够通过在各侧窗41A~41D及车内分区45配置调光膜1A,从而在各侧窗41A~41D及车内分区45中,根据需要使外部光透射并将其取入到车内,或是遮挡入射到车内的外部光,或是限制车辆前座与车辆后座之间的视野。
车辆40作为被配置于上述的各侧窗41A~41D及车内分区45的调光膜1A的驱动装置,包括操作信息取得部42、电源部43及驱动控制部44。
操作信息取得部42为除驾驶员外,就座于副驾驶座,后部座位等的乘员(以下,也称“驾驶员等”)对从侧窗41A~41D入射的外部光的光量进行调节时操作的装置,例如由触摸面板构成。驾驶员等能够通过操作被设置于门侧等的触摸面板,从而同时或单独地对从侧窗41A~41D入射的外部光的光量进行调节。同样,驾驶员等能够通过操作被设置于门侧等的触摸面板,从而对车内分区45的透射和遮光进行调节。
电源部43为向驱动控制部44供给电力的电源装置。
驱动控制部44为一种如下的装置:通过从电源部43供给的电力,对施加于调光膜1A的交流电压进行控制,从而控制调光膜1A的透射率。由此,能够在侧窗41A~41D及车内分区45的每一个中,对外部光进行遮挡,使从车外难以视认车内,或是使外部光透射,使从车内易于视认车外,或是限制车辆前座与车辆后座之间的视野。
虽然未图示,但驱动控制部44由驱动电路和处理器单元构成,该驱动电路对调光膜1A的第1电极18及第2电极21施加矩形波的交流电压,该处理器单元对该驱动电路的动作进行控制。处理器单元为具备处理器、ROM、RAM等的控制装置。在处理器单元中,处理器(CPU)通过读出并执行被存储于ROM的调光膜1A的控制程序,从而控制上述驱动电路的动作。
回到图1~图3,第1电极18及第2电极21被分割为多个。在图1~图3所示的例子中,第1电极18被分割为各自被电绝缘的多个部分电极18A~18E。第1电极18被形成为被沿X方向分割,并沿Y方向延伸的条纹状的电极图案。
此外,第2电极21被分割为各自被电绝缘的多个部分电极21A~21E。针对第2电极21,也与第1电极18同样,被形成为被沿X方向分割,并沿Y方向延伸的条纹状的电极图案。
第1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A在1个第3层叠体5C的两面分别形成了部分电极18A~18E和部分电极21A~21E。因此,会无需组装调光膜1A时的部分电极18A~18E与部分电极21A~21E的对位,此外,能够提高两者的相对位置精度。
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为了便于说明,针对将第1电极18及第2电极21分别分割为5份的例子进行说明,但第1电极18及第2电极21的分割数不被限定于5。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第1电极18及第2电极21被分别分割为多个部分电极。这样的部分电极例如能够通过以下方式形成:在基材上的整个表面形成了透明导电膜后,按照各自的电极图案,使透明导电膜图案化。在该情况下,取向层19、22被形成于图案化的透明导电膜的整个表面。此外,也可以是,在基材上的整个表面,按透明导电膜、取向层的顺序形成了各层后,使每个取向层不需要的部分的透明导电膜图案化。
因为第1电极18及第2电极21分别被分割为多个部分电极,所以在置于透射状态或遮光状态的情况下,对相对的位置的部分电极两者进行相同的控制。例如,在将部分电极18A的位置置于透射状态的情况下,不仅针对部分电极18A的位置,也针对部分电极21A的位置,置于透射状态。与此相同,例如在将部分电极18E的位置置于遮光状态的情况下,不仅针对部分电极18E的位置,也针对部分电极21E的位置,置于遮光状态。
第1电极18与第2电极21被如上所述地分割为多个,但在被分割的部分电极18A~18E之间及部分电极21A~21E之间,存在未形成电极(透明导电膜)的间隙部分(非电极区域)。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在部分电极18A~18E之间,分割第1电极18的第1非电极线181~184被设置为非电极区域。此外,在部分电极21A~21E之间,分割第2电极21的第2非电极线211~214被设置为非电极区域。
关于第1非电极线181~184的宽度G1及第2非电极线211~214的宽度G2,为了避免相邻的部分电极彼此之间的短路,优选的是,为5μm以上。此外,关于第1非电极线181~184的宽度G1及第2非电极线211~214的宽度G2,为了使第1非电极线181~184、第2非电极线211~214难以被视认,优选的是,为50μm以下。针对该理由,会在后面叙述。在本实施方式中,设G1=G2=10μm。
此外,第1非电极线181~184与第2非电极线211~214被配置于从调光膜1A的法线方向观察彼此不重叠的位置。具体而言,图1中的第1非电极线181被配置为与第2非电极线211相比更偏离X2方向,例如,在排列有被分割的第1电极18的方向上,第1非电极线184与第2非电极线214的最短距离S1被配置为离开1mm。针对其他第1非电极线182~184、以及第2非电极线212~214,也同样被错开地配置。如上所述,第1非电极线181~184及第2非电极线211~214为50μm以下,因此第1非电极线181~184与第2非电极线211~214被配置为从调光膜1A的法线方向观察不重叠。针对该理由,会在后面进行叙述。
接着,针对被如上所述地构成的调光膜1A的使用例进行说明。
图5是对调光膜1A的使用例进行说明的图。
如前所述,被配置于车辆40的调光膜1A被以与窗的形状匹配的方式制作,但在图5中,为了使说明易懂,针对将调光膜1A设为矩形状的例子进行说明。在图5中,“斜线”的部分表示在调光膜1A中,外部光被遮挡的部分。“白色”的部分表示在调光膜1A中,外部光透射的部分。此外,在图5中,示意性地示出了通过部分电极进行遮光及透射的区域。在图5所示的例子中,例示了使调光膜1A的遮光及透射横向地变化的状态。
调光膜1A既能够针对第1层叠体5A的部分电极18A~18E所对应的每个区域来控制透射率,也能够针对第2层叠体5B的部分电极21A~21E所对应的每个区域来控制透射率。
例如,在调光膜1A的整个表面为遮光状态的情况下,为了将调光膜1A从X1侧向X2侧按顺序置于透射状态,在第3层叠体5C的部分电极18A~18E及部分电极21A~21E中,从最靠X1侧的部分电极18A、21A向最靠X2侧的部分电极18E、21E按顺序控制通电。由此,如图5所示,调光膜1A从横向的X1侧向X2侧按顺序成为透射状态。在图5中,示出了如下情况:在调光膜1A中,到部分电极18A、18B、21A、21B所对应的区域为止,从遮光状态变化为透射状态。
此外,在调光膜1A的整个表面为遮光状态的情况下,为了将调光膜1A从X2侧向X1侧按顺序置于透射状态,可以在第3层叠体5C的部分电极18A~18E及部分电极21A~21E中,从最靠X2侧的部分电极18E、21E向最靠X1侧的部分电极18A、21A按顺序控制通电。
进而,在上述的例子中,例示了使其从遮光状态变化为透射状态的例子,但也能够同样横向地、连续地,使从透射状态向遮光状态的变化进行。
如此,通过分割地配置电极,能够在调光膜1A中,以开闭窗帘的方式控制横向的外部光的遮光及透射。因此,例如能够在搭乘者欲略微观看外面景色的情况下,如上所述地使调光膜1A的遮光状态及透射状态沿横向按顺序变化,由此使外部光透射必要的范围。此外,当在X-Y平面内,使配置调光膜1A的朝向旋转90°时,也能够在上下方向上针对每个区域控制透射率。
当采用分割地配置电极的构成时,即使为单一的液晶层,也能够实现如上所述地针对每个区域来控制透射状态和遮光状态。但是,在单一的液晶层中,存在以下这样的问题:存在于被分割的电极间的非电极线会被观察到。因此,在本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A中,通过设置2层液晶层,从而成为非电极线不会被观察到的构成。以下,针对该点进行说明。
首先,针对在单一的液晶层中观察到非电极线的现象进行说明。
图6是对作为比较例的具备单一的液晶层的调光膜100的非电极线所对应的位置的外观进行说明的图。图6的(A)表示与图1相同的截面,图6的(B)是表示从Z1侧观察图6的(A)的状态而得到的状态的图。在图6的(A)及图6的(B)中,将透射状态的部位设为白色,将遮光状态的部位设为黑色,将处于电场施加状态的区域与处于无电场状态的区域之间的透射率下的部分表示为点,这在后示各图中也是同样。另外,在图6的(A)中,将基于第1液晶层9的位置的透射、遮光的状态一并记录,并省略了间隔件。
图6所示的比较例的调光膜100相当于仅具备第1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A中的第1基材6~第3基材20的构成的形态,具备单一的液晶层(仅第1液晶层9)。在该情况下,也与第1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A相同,能够根据位置来任意地切换透射状态和遮光状态。在图6的例子中,示出了如下例子:与之前图5的情况相同,将与X1侧的2个部分电极18A、18B相对的第1液晶层9置于透射状态,将与X2侧的3个部分电极18C、18D、18E相对的第1液晶层9置于遮光状态。
在无电场状态的区域附近,针对与第1非电极线181~184对应的位置,也通过取向层13、19来控制液晶分子的取向,因此液晶分子与部分电极18A~18E所对应的位置相同地进行取向。但是,在电场施加状态的区域附近,针对第1非电极线181~184所对应的位置,尽管一定程度上受到部分电极18A~18E的电场的影响,但是不提供足够的电场,液晶分子的取向不会完全适当地控制。因此,在电场施加状态的区域附近,针对第1非电极线181~184所对应的位置,液晶分子的取向会成为较乱的状态,光的透射率会成为处于电场施加状态的区域与处于无电场状态的区域之间的透射率(以下,也称半透射状态)。
在图6的(B)中,针对置于遮光状态的区域(部分电极18C、18D、18E所对应的区域与该区域之间),本来优选的是,将整个表面置于遮光状态。但是,无法控制处于未与部分电极18C、18D、18E相对的区域,即,和部分电极18C与部分电极18D之间的第1非电极线183相对的区域、以及处于和部分电极18D与部分电极18E之间的第1非电极线184相对的区域的第1液晶层9的液晶分子的取向。
图6所例示的第1液晶层9成为了常透的液晶,在无电场时成为透射状态,在电场施加时成为遮光状态。因此,在遮光状态的区域附近,第1非电极线181~184所对应的位置会成为半透射状态。因此,如图6的(B)所示,会在本来优选将整个表面置于遮光状态的遮光状态的区域中,观察到第1非电极线183、184所对应的细长的半透射状态的区域。
接着,针对本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A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7是对第1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A的非电极线所对应的位置的外观进行说明的图。图7的(A)表示与图1相同的截面,图7的(B)是表示从Z1侧观察图7的(A)的状态而得到的状态的图。另外,在图7的(A)中,将基于第1液晶层9及第2液晶层10的位置的透射、遮光的状态一并记录,并省略了间隔件。
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针对部分电极18A、18B、21A、21B,置于无电场状态,由此,它们的位置所对应的第1液晶层9、第2液晶层10分别成为了透射状态。此外,针对部分电极18C、18D、18E、21C、21D、21E,置于电场施加状态,由此它们的位置所对应的第1液晶层9、第2液晶层10分别成为了遮光状态。
在图7所示的本实施方式的构成中,也是同样,针对第1非电极线181~184及第2非电极线211~214所对应的位置,在无电场状态的区域附近,会成为透射状态,但在电场施加状态的区域附近,会成为半透射状态。
在此,第1非电极线181~184与第2非电极线211~214被配置为从调光膜1A的法线方向观察不重叠。即,从调光膜1A的法线方向观察,第1非电极线181~184与部分电极21A~21E中的任意一者重叠。同样,从调光膜1A的法线方向观察,第2非电极线211~214与部分电极18A~18E中的任意一者重叠。因此,在成为了遮光状态的区域中,在第1非电极线181~184或第2非电极线211~214所对应的位置处,与成为了遮光状态的另一个液晶层重叠,由此透射率会变低,第1非电极线181~184及第2非电极线211~214会变得不明显,成为几乎与遮光状态无法区分的程度的透射率的状态。
在图7的(B)的例子中,第1非电极线182、183、184分别与部分电极21C、21D、21E在法线方向上重叠,因此第1非电极线182、183、184与第2液晶层10的遮光区域被观察到重叠。因此,第1非电极线182、183、184会成为几乎与遮光状态无法区分的程度的透射率的状态。
同样,第2非电极线213、214分别与部分电极18C、18D在法线方向上重叠,因此第2非电极线213、214与第1液晶层9的遮光区域被观察到重叠,成为几乎与遮光状态无法区分的程度的透射率的状态。
此外,先说明的是,为了使第1非电极线181~184、第2非电极线211~214难以被视认,优选的是,第1非电极线181~184的宽度G1及第2非电极线211~214的宽度G2为50μm以下。当该宽度G1、G2变大得超过50μm时,在电场施加状态下,会进一步不受到来自相邻的第1电极18或第2电极21的电场的影响。在该情况下,在第1非电极线181~184及第2非电极线211~214所对应的部分中,即使液晶的取向为电场施加状态的附近,也会成为更接近无电场状态的取向,第1非电极线181~184、第2非电极线211~214会易于被视认。因此,优选的是,第1非电极线181~184的宽度G1及第2非电极线211~214的宽度G2为50μm以下。
在本实施方式中,关于第1非电极线182~184与第2非电极线212~214的最短距离S1,举被配置为分离1mm的例子进行了说明。针对该最短距离S1的适当的值进行说明。
图8是放大了第1非电极线184及第2非电极线214的附近的剖视图。
例如,如图8所示,在第1非电极线184及第2非电极线214的周围均处于遮光状态的状况下,对从第1液晶层9及第2液晶层10这两者的遮光状态的区域通过的视线L0进行设定。该视线L0是从第1非电极线184的X1侧端部所对应的液晶层9的Z1侧的角部分通过,并从第2非电极线214的X2侧端部所对应的液晶层10的Z2侧的角部分通过的视线。当从角度θ比视线L0更小的角度来观察时,在第1非电极线184及第2非电极线214所对应的位置处,会存在从半透射状态的区域(在图8中以点表示的区域)通过2次的视线。因此,若将角度θ设定为观察调光膜1A的最小角度,则在以角度θ以上进行观察的情况下,没有从半透射状态的区域通过2次的视线,能够使第1非电极线184及第2非电极线214所对应的区域变得不明显。
在此,当将第1液晶层9的层厚记为t1,将第2液晶层10的层厚记为t2,将第3层叠体5C的层厚记为t3,将视线L0与调光膜1A所成的角度记为θ时,排列有被分割的第1电极18A~18E的方向上的第1非电极线181~184与第2非电极线211~214的最短距离S1的关系能够如下地表示。
tanθ=(t1+t2+t3)/S1···式(1)
因此,最短距离S1能够表示为
S1=(t1+t2+t3)/tanθ···式(2)。
因此,在观察调光膜1A的朝向与调光膜1A所成的角度为θ以上的情况下,通过满足
S1≥(t1+t2+t3)/tanθ···式(3)的关系,能够使第1非电极线184及第2非电极线214所对应的区域变得不明显。
此外,假想在车内分区45配置调光膜1A的情况,上述角度θ基本为从45°以上的方向观察的状况。因此,优选的是,设为如下调光膜1A:在从与调光膜1A所成的角度为45°以上的方向观察时,第1非电极线181~184与第2非电极线211~214不重叠。为了设为在从与调光膜1A所成的角度为45°以上的方向观察时,第1非电极线181~184与第2非电极线211~214不重叠的调光膜1A,通过在上述式(3)中设θ=45°来满足以下的关系为好。
S1≥(t1+t2+t3)···式(4)
即,在排列有被分割的第1电极18的方向上,将第1非电极线181~184与第2非电极线211~214的最短距离S1设为第1液晶层9的层厚、第3层叠体5C的层厚、以及第2液晶层10的层厚之和以上为好。
例如,在本实施方式中,t1=12μm,t2=12μm,t3=188μm。因此,当设S1≥212μm时,在从与调光膜1A所成的角度为45°以上的方向观察时,第1非电极线181~184与第2非电极线211~214不重叠,能够使第1非电极线181~184及第2非电极线211~214所对应的区域变得不明显。
此外,优选的是,上述最短距离S1为第1非电极线181~184彼此的最短间隔的1/2以下。其原因在于,当成为上述范围外时,被并排地配置的下条第1非电极线181~184与第2非电极线211~214会靠近。
此外,作为像本实施方式这样,将第1非电极线181~184与第2非电极线211~214配置为从调光膜1A的法线方向观察不重叠所带来的进一步的效果,具有防止波纹的效果。
假设在从调光膜1A的法线方向观察,第1非电极线181~184与第2非电极线211~214分别重叠的情况下,会存在观察到波纹的风险。若更详细地说明,则在第1非电极线181~184与第2非电极线211~214之间,设置有第3层叠体5C,第1非电极线181~184与第2非电极线211~214分离该第3层叠体5C的层厚的量。因此,在从靠近调光膜1A的法线方向的位置观察的情况下,会存在以下风险:第1非电极线181~184与第2非电极线211~214因视差而观察到极微小的偏移,由此会存在被观察到成为波纹的风险。
在本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像实施方式那样,将第1非电极线181~184与第2非电极线211~214配置为从调光膜1A的法线方向观察不重叠,由此能够防止如下情况:波纹因第1非电极线181~184和第2非电极线211~214而被观察到。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1实施方式,第1非电极线181~184与第2非电极线211~214被配置为从调光膜1A的法线方向观察不重叠。因此,在遮光区域中,不会观察到第1非电极线181~184或第2非电极线211~214中的任意一个所对应的透射区域(非电极区域),能够提供更高品质的调光构件。
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A能够以开闭窗帘的方式横向地控制外部光的遮光及透射,或是以开闭百叶窗的方式纵向地控制外部光的遮光及透射。此外,第1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A也能够选择性地控制外部光的遮光及透射。因此,第1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A能够以各种形态遮挡外部光,或是使其透射。
此外,根据第1实施方式,能够防止因第1非电极线181~184和第2非电极线211~214而观察到波纹。
(第2实施方式)
图9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B的概略构成的剖视图。
关于第2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B,层叠有第1电极24、第2电极27、第1共通电极25、第2共通电极26的位置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在第2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B中,其他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图9中,仅图示了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特征性构成的剖视图,省略了其他图示。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的说明及附图中,针对发挥与第1实施方式同等功能的构件等,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针对层叠体,除了一部分构成以外,标注了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
第2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B包括第1层叠体5A、第2层叠体5B、第3层叠体5C、第1液晶层9、以及第2液晶层10。
第1层叠体5A中,在第1基材6的Z2侧,层叠有第1电极24,进而在其上(Z2侧),层叠有取向层13。第1电极24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电极18相同,被分割为分别被电绝缘的多个部分电极24A~24E。关于部分电极24A~24E,除了其被层叠的位置不同以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部分电极18A~18E相同。
第2层叠体5B中,在第2基材15的Z1侧,层叠有第2电极27,进而在其上(Z1侧),层叠有取向层17。第2电极27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2电极21相同,被分割为分别被电绝缘的多个部分电极27A~27E。关于部分电极27A~27E,除了其被层叠的位置不同以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部分电极21A~21E相同。
第3层叠体5C在第3基材20的Z1侧,具备第1共通电极25和取向层19,并且在第3基材20的Z2侧,具备第2共通电极26和取向层22。第1共通电极25为被形成于第3基材20的Z1侧的整个表面的透明导电膜。第2共通电极26为被形成于第3基材20的Z2侧的整个表面的透明导电膜。关于第1共通电极25及第2共通电极26,除了层叠它们的位置不同以外,分别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共通电极14及第2共通电极23相同。
在第2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B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非电极线181~184和第2非电极线211~214的关系相同,第1非电极线241~244与第2非电极线271~274被配置为从调光膜1B的法线方向观察不重叠。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2实施方式,第1非电极线241~244与第2非电极线271~274被配置为从调光膜1B的法线方向观察不重叠。因此,在遮光区域中,不会观察到第1非电极线241~244或第2非电极线271~274中的任意一个所对应的透射区域(非电极区域),能够提供更高品质的调光构件。
此外,第2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B能够以开闭窗帘的方式横向地控制外部光的遮光及透射,或是以开闭百叶窗的方式纵向地控制外部光的遮光及透射。此外,第2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B也能够选择性地控制外部光的遮光及透射。因此,第2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B能够以各种形态遮挡外部光,或是使其透射。
此外,在第2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防止观察到波纹。
(第3实施方式)
图10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C的概略构成的剖视图。
关于第3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C,层叠有第1电极29、第2电极32、第1共通电极28、第2共通电极31的位置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在第3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C中,其他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图10中,仅图示了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特征性构成的剖视图,省略了其他图示。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的说明及附图中,针对发挥与第1及第2实施方式同等功能的构件等,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此外,针对层叠体,除了一部分构成以外,标注了与第1及第2实施方式相同的附图标记。
第3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C包括第1层叠体5A、第2层叠体5B、第3层叠体5C、第1液晶层9、以及第2液晶层10。
第1层叠体5A中,在第1基材6的Z2侧,层叠有第1共通电极28,进而在其上(Z2侧)层叠有取向层13。第1共通电极28为被形成于第1基材6上的整个表面的透明导电膜。第1共通电极28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共通电极14相同。
第2层叠体5B中,在第2基材15的Z1侧,层叠有第2电极32,进而在其上(Z1侧),层叠有取向层17。第2电极32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2电极21相同,被分割为分别被电绝缘的多个部分电极32A~32E。关于部分电极32A~32E,除了其被层叠的位置不同以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部分电极21A~21E相同。
第3层叠体5C在第3基材20的Z1侧,具备第1电极29和取向层19。第1电极29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电极18相同,被分割为分别被电绝缘的多个部分电极29A~29E。部分电极29A~29E与第1实施方式的部分电极18A~18E相同。
此外,第3层叠体5C在第3基材20的Z2侧,具备第2共通电极31和取向层22。第2共通电极31为被形成于第3基材20的Z2侧的整个表面的透明导电膜。关于第2共通电极31,除了被层叠的位置不同以外,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2共通电极23相同。
在第3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C中,也与第1实施方式的第1非电极线181~184和第2非电极线211~214的关系相同,第1非电极线291~294与第2非电极线321~324被配置为从调光膜1C的法线方向观察不重叠。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3实施方式,第1非电极线291~294与第2非电极线321~324被配置为从调光膜1C的法线方向观察不重叠。因此,在遮光区域中,不会观察到第1非电极线291~294或第2非电极线321~324中的任意一个所对应的透射区域(非电极区域),能够提供更高品质的调光构件。
此外,第3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C能够以开闭窗帘的方式横向地控制外部光的遮光及透射,或是以开闭百叶窗的方式纵向地控制外部光的遮光及透射。此外,第3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C也能够选择性地控制外部光的遮光及透射。因此,第3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C能够以各种形态遮挡外部光,或是使其透射。
此外,在第3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防止观察到波纹。
(第4实施方式)
图11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D的概略构成的剖视图。
关于第4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D,被分割的部分电极的配置图案(被分割的图案)与第1实施方式不同。在第4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D中,其他构成与第1实施方式相同。因此,在图11中,仅图示了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特征性构成的剖视图,省略了其他图示。此外,在第4实施方式的说明及附图中,针对起到与第1实施方式同等功能的构件等,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第4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D中,第1电极18被分割为部分电极18A~18G这7个,在这些部分电极18A~18G之间,设置有分割第1电极18的第1非电极线181~186。与此相同,第2电极21被分割为部分电极21A~21G这7个,在这些部分电极21A~21G之间,设置有分割第2电极21的第2非电极线211~216。
此外,在第4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D中,具有第1非电极线181~186与第2非电极线211~216不重叠地错开的朝向不同的2个区域A1、A2。更具体而言,在区域A1中,第1非电极线181、182、183分别被以第2非电极线211、212、213为基准,与X1侧错开地配置。另一方面,在处于比区域A1更靠X2侧的区域A2中,第1非电极线184、185、186分别被以第2非电极线214、215、216为基准,与X2侧错开地配置。
图12是对在第4实施方式中,具有第1非电极线181~186与第2非电极线211~216不重叠地错开的朝向不同的2个区域A1、A2的理由进行说明的图。在图12中,第1液晶层9及第2液晶层10均成为了遮光状态。另外,在图12中,针对密封材料7、间隔件12、取向层13、取向层17、取向层19、取向层22、第1共通电极14、第2共通电极23等,省略了图示。
在图12中,观察位置O处于从调光膜1D的X方向的中间位置通过的法线N上。此外,区域A1与区域A2的分界会成为该调光膜1D的X方向的中间位置通过的法线N。
如上所述,在区域A1中,第1非电极线181、182、183分别被配置为:以第2非电极线211、212、213为基准,与X1侧错开。因此,当从观察位置O观察调光膜1D时,在区域A1中,从第1非电极线181、182、183通过的倾斜方向的视线L1、L2、L3不会从第2非电极线211、212、213通过,并被第2液晶层10的被遮光的区域遮挡。
此外,在区域A2中,第1非电极线184、185、186分别被配置为:以第2非电极线214、215、216为基准,与X2侧错开。因此,当从观察位置O观察调光膜1D时,在区域A2中,也与区域A1相同,从第1非电极线184、185、186通过的倾斜方向的视线L4、L5、L6不会从第2非电极线214、215、216通过,并被第2液晶层10的被遮光的区域遮挡。
即,在由特定的观察位置O假想的视线上,沿第1非电极线181~186与第2非电极线211~216难以重叠的朝向,设定了第1非电极线181~186与第2非电极线211~216的相对位置。因此,如上所述,存在第1非电极线181~186与第2非电极线211~216不重叠地错开的朝向不同的2个区域A1、A2。在此,所谓在由观察位置O假想的视线上,第1非电极线181~186与第2非电极线211~216难以重叠的配置(以下,称为优选的非电极线的配置),可像以下那样地定义。
优选的非电极线的配置为如下的配置:处于靠近观察位置O一侧的非电极线(在图12中,为第1非电极线181~186)与处于距观察位置O较远一侧的非电极线(在图12中,为第2非电极线211~216)相比,更加偏离距从观察位置O向调光膜1D引的法线N较远的一侧。
在此,针对在从第1非电极线182通过后从第2非电极线212通过的视线L100,不会被第2液晶层10的被遮光的区域遮挡。因此,针对视线L100那样的视线,在遮光区域中第1非电极线182及第2非电极线212所对应的细长的透射状态的区域在遮光区域中也会被观察到。像该L100这样,被观察到从第1非电极和第2非电极线通过的视线不限于第4实施方式,具有在上述的第1实施方式~第3实施方式中均存在的风险。关于在这种细长的透射状态的区域在遮光区域中也会被观察到的现象,会存在以下风险:除了在视点的位置移动的情况下发生之外,也会因即使观察位置被固定也会被观察到的调光膜的位置处的第1非电极线与第2非电极线的相对的位置关系与倾斜方向的视线的角度的关系而发生。
但是,在第4实施方式中,如上所述地,设置了第1非电极线181~186与第2非电极线211~216不重叠地错开的朝向不同的2个区域A1、A2。由此,能够有效地防止以下现象:从观察位置O的附近起,透射状态的区域在遮光区域中也被观察到。因此,针对调光膜1D的整个表面,能够防止如下情况:在遮光区域中,透射状态的区域被观察到。
尤其是,如之前图4所示,在将调光膜1D采用于车辆40的情况下,在车辆中人所乘车的位置能够大致确定。因此,在车辆40中,针对对于调光膜1D的观察位置O,也能够大致确定。在这种情况下,能够通过采用第4实施方式的构成的调光膜1D,从而有效地防止如下现象:在调光膜1D任意位置处,透射状态的区域均在遮光区域中被观察到。
根据以上说明的第4实施方式,调光膜1D具有第1非电极线181~186与第2非电极线211~216不重叠地错开的朝向不同的2个区域A1、A2。由此,调光膜1D能够有效地防止以下现象:从观察位置O的附近起,透射状态的区域在遮光区域中也会被观察到。因此,调光膜1D能够良好地用于车辆40。
此外,第4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D能够以开闭窗帘的方式横向地控制外部光的遮光及透射,或是以开闭百叶窗的方式纵向地控制外部光的遮光及透射。此外,第4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D也能够选择性地控制外部光的遮光及透射。因此,第4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D能够以各种形态遮挡外部光,或是使其透射。
此外,在第4实施方式中,也能够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防止观察到波纹。
(第5实施方式)
图13是表示第5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E的概略构成的剖视图。
除了第1液晶层9及第2液晶层10的形态、取向层(130、190、220、170)的形态与第2实施方式的取向层不同以外,第5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E与第2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B相同。因此,在第5实施方式的说明及附图中,针对起到与第2实施方式同等功能的构件等,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并省略重复的说明。
在取向层130及取向层170分别在与第1非电极线241~244及第2非电极线271~274相同的位置处分离并被分割这点上,第5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E与第2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B不同。
取向层(第1电极上取向层)130被与第1电极24的分割对应地分割,并被层叠在第1电极24上。
取向层(第2电极上取向层)170被与第2电极27的分割对应地分割,并被层叠在第2电极27上。
通过将取向层130及取向层170设为被分割的构成,能够在将取向层130及取向层170分别层叠在第1电极24及第2电极27上层叠后,与取向层130及取向层170一同地,将第1电极24及第2电极27切断并分割。
此外,第5实施方式的取向层130、取向层190、取向层220、取向层170均通过被摩擦处理而被赋予了取向特性。另外,取向层130、取向层190、取向层220、取向层170不限于摩擦处理,既可以对微细的线状凹凸形状进行赋型处理来制作取向层,也可以通过光取向来制作取向层。
此外,关于这些取向层130、取向层190、取向层220、取向层170,以第1液晶层9及第2液晶层10被构成为常暗的方式,成为了使各液晶层的液晶分子取向的取向特性。即,第1液晶层9及第2液晶层10的液晶分子以在无电场时成为遮光状态,在电场施加时成为透射状态的方式,通过各取向层使液晶分子取向。具体而言,第1液晶层9及第2液晶层10的液晶分子被沿在无电场时与液晶层的厚度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取向。
此外,第5实施方式的第1液晶层9及第2液晶层10均为包含二色性色素的宾主型的液晶层。
图14是无电场时(遮光状态)的调光膜1E的分解立体图。另外,在图14中,省略了间隔件,以椭圆形状来表现液晶分子91、101。
如图14所示,从调光膜1E的法线方向(Z轴方向)观察,第1液晶层9的液晶分子91的遮光状态下的取向方向与第2液晶层10的液晶分子101的遮光状态下的取向方向交叉。即,第1液晶层9的液晶分子91的遮光状态下的取向方向被取向为沿着X轴方向的方向,第2液晶层10的液晶分子101的遮光状态下的取向方向被取向为沿着Y轴方向的方向。通过像这样使从调光膜1E的法线方向观察,第1液晶层9的液晶分子91的遮光状态下的取向方向与第2液晶层10的液晶分子101的遮光状态下的取向方向交叉,能够提高层叠有第1液晶层9和第2液晶层10的调光膜1E的遮光状态下的遮光性。
关于第1液晶层9及第2液晶层10,在遮光状态下,各液晶分子91、液晶分子101取向为预定的方向,由此分别会对光赋予与偏光板相同的作用。因此,从第1液晶层9通过的光会成为偏振状态调整为1个方向的状态,该光无法从偏光方向交叉的第2液晶层10大致通过。因此,本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E的遮光特性良好。此外,从调光膜1E的法线方向(Z轴方向)观察,第1液晶层9的液晶分子91的遮光状态下的取向方向与第2液晶层10的液晶分子101的遮光状态下的取向方向正交会使遮光特性变得良好,因此是优选的。即,设为第1液晶层9的透射轴方向与第2液晶层10的透射轴方向正交的正交尼科尔配置会使遮光特性变得良好,因此是优选的。
此外,第5实施方式的第1液晶层9及第2液晶层10被配置在第1电极24与第2电极27之间。该配置与第2实施方式相同,但在第5实施方式中,成为了更重要的构成。这与第1液晶层9及第2液晶层10被构成为常暗、取向层130、170被分割、以及液晶分子91及液晶分子101在遮光状态下被取的朝向交叉存在较大的关系。针对该点,以下更详细地进行说明。
图15是对常暗,且取向层170B未被分割,具备单一的液晶层10的调光膜100B的液晶分子101的取向状态进行说明的图。图15的(A)表示无电场时(遮光状态),图15的(B)表示电场施加时(透射状态)。另外,在图15中,省略了间隔件,以椭圆形状来表现液晶分子101。
关于图15中的取向层170B,与第2非电极线271重叠的部分未被切断,而是相连。针对图15所示的调光膜100B的其他部分,与第5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E的第3基材20~Z2侧的构成相同。
在取向层170B未被分割的情况下,如图15的(A)所示,在无电场时(遮光状态),由于基于取向层170B及取向层220的取向力,液晶分子101被取向为在液晶层10的整体上与Z轴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
此外,在取向层170B未被分割的情况下,如图15的(B)所示,在电场施加时(透射状态),在与第2电极27重叠的范围中,液晶分子101被取向为大致沿着Z轴方向的方向。但是,在与第2电极27被切断的第2非电极线271重叠的范围中,液晶分子101无法充分地受到电场的影响,取向状态较乱。
图16是对常暗,且取向层170被分割的具备单一的液晶层10的调光膜100C的液晶分子101的取向状态进行说明的图。图16的(A)表示无电场时(遮光状态),图16的(B)表示电场施加时(透射状态)。另外,在图16中,省略了间隔件,以椭圆形状来表现液晶分子101。
图16所示的调光膜100C与第5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E的第3基材20~Z2侧的构成相同。
因为取向层170被分割,所以如图16的(A)所示,即使为无电场时(遮光状态),也是同样,在不与取向层170重叠,且靠近第2非电极线271的范围中,无法充分地受到取向层170的取向力,取向状态较乱。
此外,在取向层170被分割的情况下,如图16的(B)所示,在电场施加时(透射状态),在与第2电极27重叠的范围中,液晶分子101被取向为大致沿着Z轴方向的方向。但是,在与第2电极27被切断的第2非电极线271重叠的范围中,液晶分子101无法充分地受到电场的影响,取向状态较乱。
当像这样在常暗的构成中,取向层被分割,存在切缝时,即使为无电场时(遮光状态),在靠近第2非电极线271的范围中,取向状态也较乱。因此,在该范围中,遮光特性比其他范围更为降低会成为问题。
接着,在针对第1液晶层9及第2液晶层10被配置在第1电极24与第2电极27之间的理由进行说明前,首先,对第1液晶层9及第2液晶层10未被配置于第1电极24与第2电极27之间的情况进行说明。
图17是对第1液晶层9及第2液晶层10这两者都未被配置在第1电极24与第2电极27之间的调光膜1A-2的无电场时(遮光状态)的遮光特性进行说明的图。另外,在图17中,省略了间隔件,以椭圆形状来表现液晶分子91、101。此外,在图17中,示出了液晶分子91、101的取向是否一致,但针对液晶分子91与液晶分子101被交叉地取向,为2维附图,因此未能表现(表示为是否朝向相同的方向)
关于图17中的液晶分子91、101的取向状态,与用图16说明的取向状态同样地被取向。
在图17中,示出了入射到调光膜1A-2的光线LA1、光线LA2、光线LA3。
光线LA1在第1液晶层9及第2液晶层10中,均从各液晶分子91及液晶分子101被取向为适当的方向(与Z轴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的部分通过。因此,从第1液晶层9通过的光的偏振状态会调整为1个方向,然后,在从第2液晶层10通过时被大致遮光。
关于光线LA2,在刚入射到第1液晶层9后,偏振状态调整为1个方向,但在从第1液晶层9射出前,会从液晶分子91的取向状态较乱的部分通过,因此偏振状态较乱。因此,即使在第2液晶层10中,液晶分子101被取向为适当的方向(与Z轴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可从第2液晶层10通过的偏振状态的光也会变多,因此与光线LA1相比,透射的光会变多,有时会因漏光而隐约看到第1非电极线182。
关于光线LA3,在第1液晶层9中从液晶分子91被取向为适当的方向(与Z轴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的部分通过,因此偏振状态被调整为1个方向。但是,因为入射到第2液晶层10就立即从液晶分子101的取向状态较乱的部分通过,所以偏振状态较乱。即使偏振状态较乱的光之后从第2液晶层10的液晶分子101的取向状态一致的部位通过,可从第2液晶层10通过的偏振状态的光也会变多,因此与光线LA1相比,透射的光会变多,有时会因漏光而隐约看到第1非电极线182。
如此,在图17所示的调光膜1A-2中,光线LA1能够遮光,但针对光线LA2、光线LA3,有时会隐约地看到,可以说遮光特性较差。
图18是对仅第2液晶层10被配置在第1电极24与第2电极27之间,第1液晶层9未被配置在第1电极24与第2电极27之间的调光膜1C-2的无电场时(遮光状态)的遮光特性进行说明的图。另外,在图18中,省略了间隔件,以椭圆形状来表现液晶分子91、101。此外,在图18中,示出了液晶分子91、101的取向是否一致,但针对液晶分子91与液晶分子101被交叉地取向,为2维附图,因此未能表现(表示为是否朝向相同的方向)。
关于图18中的液晶分子91、101的取向状态,与用图16说明的取向状态同样地被取向。
在图18中,示出了入射到调光膜1C-2的光线LC1、光线LC2、光线LC3。
光线LC1在第1液晶层9及第2液晶层10中,均从各液晶分子91及液晶分子101被取向为适当的方向(与Z轴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的部分通过。因此,从第1液晶层9通过的光的偏振状态会调整为1个方向,然后,在从第2液晶层10通过时被大致遮光。
关于光线LC2,在刚入射到第1液晶层9后,偏振状态调整为1个方向,但在从第1液晶层9射出前,会从液晶分子91的取向状态较乱的部分通过,因此偏振状态较乱。因此,即使在第2液晶层10中,液晶分子101被取向为适当的方向(与Z轴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可从第2液晶层10通过的偏振状态的光也会变多,因此与光线LC1相比,透射的光会变多,有时会因漏光而隐约看到第1非电极线182。
关于光线LC3,在第1液晶层9中从液晶分子91被取向为适当的方向(与Z轴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的部分通过,因此偏振状态被调整为1个方向。然后,入射到第2液晶层10的光在液晶分子101被取向为适当的方向(与Z轴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的部分中被大致遮光,因此到达液晶分子101的取向状态较乱的部分的光大致不存在。因此,光线LC3被大致遮光。
如此,在图18所示的调光膜1C-2中,光线LA1和光线LA3能够遮光,但针对光线LA2,有时会隐约地看到,尽管与调光膜1A-2相比被改善,但可以说遮光特性较差。
图19是对第1液晶层9及第2液晶层10这两者都被配置在第1电极24与第2电极27之间的第5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E的无电场时(遮光状态)的遮光特性进行说明的图。另外,在图19中,省略了间隔件,以椭圆形状来表现液晶分子91、101。此外,在图19中,示出了液晶分子91、101的取向是否一致,但针对液晶分子91与液晶分子101被交叉地取向,为2维附图,因此未能表现(表示为是否朝向相同的方向)。
关于图19中的液晶分子91、101的取向状态,与用图16说明的取向状态同样地被取向。
在图19中,示出了入射到调光膜1E的光线LE1、光线LE2、光线LE3。
光线LE1在第1液晶层9及第2液晶层10中,均从各液晶分子91及液晶分子101被取向为适当的方向(与Z轴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的部分通过。因此,从第1液晶层9通过的光的偏振状态会调整为1个方向,然后,在从第2液晶层10通过时被大致遮光。
光线LE2在刚入射到第1液晶层9后,从液晶分子91的取向状态较乱的部分通过,但然后,从液晶分子91被取向为适当的方向(与Z轴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的部分通过,因此偏振状态调整为1个方向。然后,当入射到第2液晶层10时,液晶分子101会由被取向为适当的方向(与Z轴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的部分大致遮光。
关于光线LE3,在第1液晶层9中从液晶分子91被取向为适当的方向(与Z轴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的部分通过,因此偏振状态被调整为1个方向。然后,入射到第2液晶层10的光在液晶分子101被取向为适当的方向(与Z轴方向大致正交的方向)的部分中被大致遮光,因此到达液晶分子101的取向状态较乱的部分的光大致不存在。因此,光线LE3被大致遮光。
如此,在图19所示的第5实施方式的调光膜1E中,针对光线LE1、光线LE2、光线LE3的全部,能够大致遮光,遮光特性较为良好。
如以上说明的那样,根据第5实施方式,除了第2实施方式中的效果以外,还能够实现遮光特性更为优异的调光膜1E。
(变形方式)
不被限定于以上说明的实施方式,能够进行各种变形或变更,且它们也在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范围内。
(1)在各实施方式中,针对将调光膜配置于车辆40的侧窗及车内分区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设为将调光膜配置于车辆的前窗、顶窗等的构成。
(2)在各实施方式中,针对将作为调光构件具有可挠性的调光膜设置于车辆的侧窗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将上述调光膜的基材设为玻璃板,构成不具有可挠性的调光构件(夹层玻璃),并代替各侧窗地,将该调光构件配置于车辆。此外,将上述调光膜夹持于2张玻璃板或树脂板等透明板之间(第1透明板与第2透明板之间),构成调光装置,并将该调光装置配置为车辆的侧窗。
(3)在各实施方式中,作为设置调光膜的交通工具,以汽车为例进行了说明。不限于此,例如,调光膜例如也能够适用于铁路车辆、船舶、飞机等的窗。此外,调光膜不限于交通工具,例如也能够适用于被设置于建筑物的窗玻璃、分区用的窗等。
(4)在各实施方式中,举第1非电极线与第2非电极线不重叠地偏离的朝向为在整个表面上相同的朝向,或在区域A1、A2内相同的朝向的例子进行了说明。不限于此,例如也可以是,在排列有被分割的第1电极的方向上被配置于最近处的第1非电极线与第2非电极线的关系中,使得第1非电极线与第2非电极线不重叠地错开的朝向成为随机。在该情况下,能够防止如下情况:透射状态的区域在遮光区域中也被观察到的现象在从特定的朝向起的观察中多发。
另外,各实施方式及变形方式也能够适当组合使用,省略详细的说明。此外,本公开的实施方式不会被以上说明的各实施方式限定。
[附图标记说明]
1A调光膜、1B调光膜、1C调光膜、1D调光膜、1E调光膜、5A第1层叠体、5B第2层叠体、5C第3层叠体、6第1基材、7密封材料、9第1液晶层、10第2液晶层、12间隔物、13取向层、14第1共通电极、15第2基材、17取向层、18第1电极、18A~18G部分电极、19取向层、20第3基材、21第2电极、21A~21G部分电极、22取向层、23第2共通电极、24第1电极、24A~24E部分电极、25第1共通电极、26第2共通电极、27第2电极、27A~27E部分电极、28第1共通电极、29第1电极、29A~29E部分电极、31第2共通电极、32第2电极、32A~32E部分电极、40车辆、41A前座侧窗、41B后座侧窗、41C前座侧窗、41D后座侧窗、42操作信息取得部、43电源部、44驱动控制部、45车内分区、91液晶分子、100调光膜、100B调光膜、100C调光膜、1A-2调光膜、1C-2调光膜、101液晶分子、130取向层、170取向层、170B取向层、190取向层、220取向层、181~186第1非电极线、211~216第2非电极线、241~244第1非电极线、271~274第2非电极线、291~294第1非电极线、321~324第2非电极线、A1区域、A2区域、L1~L6视线、L100视线、N法线、O观察位置。

Claims (8)

1.一种可控制透射率的调光构件,包括:
第1共通电极,其未被分割,
第1电极,其被分割,
第1液晶层,其被配置在所述第1共通电极与所述第1电极之间,
第2共通电极,其未被分割,
第2电极,其被分割,以及
第2液晶层,其被配置在所述第2共通电极与所述第2电极之间;
从该调光构件的法线方向观察,分割所述第1电极的第1非电极线与分割所述第2电极的第2非电极线被配置于彼此不重叠的位置。
2.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光构件中,包括:
第1层叠体,其具有第1基材,
第2层叠体,其具有第2基材,以及
第3层叠体,其具有第3基材;
所述第1液晶层被所述第1层叠体及所述第3层叠体夹持;
所述第2液晶层被所述第2层叠体及所述第3层叠体夹持;
所述第1非电极线及所述第2非电极线的宽度为50μm以下;
在排列被分割的所述第1电极的方向上,所述第1非电极线与所述第2非电极线的最短距离为所述第1液晶层的层厚、所述第3层叠体的层厚、所述第2液晶层的层厚之和以上。
3.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光构件中,
所述第1非电极线及所述第2非电极线的宽度为50μm以下;
在排列被分割的所述第1电极的方向上,所述第1非电极线与所述第2非电极线的最短距离为所述第1非电极线彼此的最短间隔的1/2以下。
4.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光构件中,
在从与该调光构件所成的角度为45°以上的方向观察时,所述第1非电极线与所述第2非电极线不重叠。
5.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光构件中,
具有在排列被分割的所述第1电极的方向上被配置于最近处的所述第1非电极线与所述第2非电极线的关系中,以所述第2非电极线为基准,所述第1非电极线被错开地配置的朝向不同的2个区域。
6.在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调光构件中,包括:
第1电极上取向层,其被与所述第1电极的分割对应地分割,并被层叠在所述第1电极上,以及
第2电极上取向层,其被与所述第2电极的分割对应地分割,并被层叠在所述第2电极上;
所述第1液晶层及所述第2液晶层被构成为在无电场时成为遮光状态,在电场施加时成为透射状态的常暗;
从该调光构件的法线方向观察,所述第1液晶层的液晶分子的遮光状态下的取向方向与所述第2液晶层的液晶分子的遮光状态下的取向方向交叉;
所述第1液晶层及所述第2液晶层被配置在所述第1电极与所述第2电极之间。
7.在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调光构件中,
从该调光构件的法线方向观察,所述第1液晶层的液晶分子的遮光状态下的取向方向与所述第2液晶层的液晶分子的遮光状态下的取向方向正交。
8.一种调光装置,包括:
第1透明板,
第2透明板,其被与所述第1透明板相对地配置,以及
如权利要求1~7的任意一项所述的所述调光构件,其被设置在所述第1透明板与所述第2透明板之间。
CN202280044869.9A 2021-07-05 2022-06-24 调光构件、调光装置 Pending CN11756147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11316 2021-07-05
JP2021-111316 2021-07-05
PCT/JP2022/025319 WO2023282091A1 (ja) 2021-07-05 2022-06-24 調光部材、調光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561474A true CN117561474A (zh) 2024-02-13

Family

ID=8480103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44869.9A Pending CN117561474A (zh) 2021-07-05 2022-06-24 调光构件、调光装置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EP (1) EP4369083A1 (zh)
JP (1) JPWO2023282091A1 (zh)
KR (1) KR20240031232A (zh)
CN (1) CN117561474A (zh)
WO (1) WO2023282091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369533B2 (ja) 1994-09-29 2009-11-25 ロリク アーゲー 液晶配向層を製造するためのクマリン及びキノリノン誘導体
US6107427A (en) 1995-09-15 2000-08-22 Rolic Ag Cross-linkable, photoactive polymer materials
EP1070731A1 (en) 1999-07-23 2001-01-24 Rolic AG Compound
EP2447769B1 (en) 2009-06-23 2015-03-25 Nissan Chemical Industries, Ltd. Composition for forming thermoset film having photo alignment properties
JP6225566B2 (ja) * 2013-08-30 2017-11-08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液晶レンズセル基板、液晶レンズセル及び表示装置
JP7074510B2 (ja) * 2017-03-29 2022-05-24 積水化学工業株式会社 調光フィルム用透明導電フィルム及び調光フィルム
JP2019128376A (ja) 2018-01-22 2019-08-01 凸版印刷株式会社 調光体
JP7294003B2 (ja) * 2019-09-04 2023-06-20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調光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WO2023282091A1 (zh) 2023-01-12
WO2023282091A1 (ja) 2023-01-12
KR20240031232A (ko) 2024-03-07
EP4369083A1 (en) 2024-05-1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609339B2 (en) Viewing-angle controllable color filter substrate, liquid crystal display having the same, and manufacturing method thereof
EP3330785B1 (en) Light blocking device and transparent display device including the same
JP6141748B2 (ja) 表示装置
KR102414369B1 (ko) 조광 시스템, 조광 필름의 구동 방법, 차량
US8416355B2 (en) Directional filter device for controlling direction of maximal blocking of incident light
KR101942584B1 (ko) 표시 장치
US20180164615A1 (en) Liquid crystal display device
KR101454073B1 (ko) 광학 필터
US11541731B2 (en) Light control film, light control member, vehicle, and electricity supply method for light control film
JP2018161986A (ja) 車両用調光システム、調光部材の制御方法、調光部材の制御プログラム、車両
CN117561474A (zh) 调光构件、调光装置
JP6981017B2 (ja) 車両
JP2018109735A (ja) 調光部材、構造体、調光部材の配置方法
US11073736B2 (en) View angle control device
KR101359297B1 (ko) 배향막을 포함하지 않는 광량 조절 장치 및 이를 포함하는 시스템
CN214375665U (zh) 视角控制面板以及显示装置
JP2019070778A (ja) 調光フィルム、調光部材、車両、調光システム及び調光フィルムの駆動方法
WO2018131602A1 (ja) 調光セル、調光部材、移動体、調光セルの製造方法
US11899312B2 (en) Display apparatus having back-light unit and liquid crystal panel
US11500232B2 (en) View angle control device
JP7463843B2 (ja) 調光システム
JP2021184089A (ja) 調光部材及び調光装置
JP6972582B2 (ja) 車両
JP2024069407A (ja) 調光部材
CN117872629A (zh) 光路控制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