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80698A - 配线构件 - Google Patents

配线构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80698A
CN117480698A CN202280042156.9A CN202280042156A CN117480698A CN 117480698 A CN117480698 A CN 117480698A CN 202280042156 A CN202280042156 A CN 202280042156A CN 117480698 A CN117480698 A CN 11748069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heet
layer
linear
fixing
linear transpor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42156.9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荒卷心优
水野芳正
黄强翔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Sumitomo Electric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48069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8069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4Protective tubing or conduits, e.g. cable ladders or cable trough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Details Of Indoor Wiring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良好地固定夹持线状传输构件的两张片材的技术。配线构件具备:线状传输构件;及第一片材及第二片材,夹持所述线状传输构件。所述第一片材具有:夹持部,在所述第一片材与所述第二片材之间夹持所述线状传输构件;及固定部,从所述夹持部向所述线状传输构件的侧方突出并固定于所述第二片材。所述第一片材及所述第二片材在所述固定部的位置比在所述夹持部的位置在厚度方向上彼此更接近。在所述第一片材上形成有容易弯曲部,该容易弯曲部是所述第一片材在所述夹持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的弯曲变得容易的部位。

Description

配线构件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配线构件。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将多根电线保持为扁平的技术。在专利文献1中,多根电线例如通过被两张片材夹持而被保持为扁平。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9-202730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期望将夹持多根电线的两张片材良好地固定。
因此,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良好地固定夹持线状传输构件的两张片材的技术。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配线构件具备:线状传输构件;及第一片材及第二片材,夹持所述线状传输构件,所述第一片材具有:夹持部,在所述第一片材与所述第二片材之间夹持所述线状传输构件;及固定部,从所述夹持部向所述线状传输构件的侧方突出并固定于所述第二片材,所述第一片材及所述第二片材在所述固定部的位置比在所述夹持部的位置在厚度方向上彼此更接近,在所述第一片材上形成有容易弯曲部,该容易弯曲部是所述第一片材在所述夹持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的弯曲变得容易的部位。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能够良好地固定夹持线状传输构件的两张片材。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配线构件的俯视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配线构件的仰视图。
图3是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图4是说明制造实施方式1的配线构件的情形的图。
图5是说明制造实施方式1的配线构件的情形的图。
图6是说明制造比较例的配线构件的情形的图。
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配线构件的概略俯视图。
图8是图7的局部放大图。
图9是沿着图8的IX-IX线的剖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配线构件如下。
(1)一种配线构件,具备:线状传输构件;及第一片材及第二片材,夹持所述线状传输构件,所述第一片材具有:夹持部,在所述第一片材与所述第二片材之间夹持所述线状传输构件;及固定部,从所述夹持部向所述线状传输构件的侧方突出并固定于所述第二片材,所述第一片材及所述第二片材在所述固定部的位置比在所述夹持部的位置在厚度方向上彼此更接近,在所述第一片材上形成有容易弯曲部,该容易弯曲部是所述第一片材在所述夹持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的弯曲变得容易的部位。在夹持部夹持电线的状态下设置固定部时,第一片材中的成为固定部的部分容易通过容易弯曲部以与第二片材平行的接近的方式弯曲。由此,容易设置固定部。
(2)在(1)的配线构件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片材沿着所述线状传输构件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二片材局部地设置。由此,沿着线状传输构件的延伸方向而第一片材比第二片材小,因此能够简单地设置容易弯曲部。
(3)在(1)或者(2)的配线构件中,也可以是,所述容易弯曲部具有第一容易弯曲部,该第一容易弯曲部沿着所述第一片材的宽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固定部的内侧的端部。由此,第一片材中的成为固定部的部分容易以与第二片材平行地接近的方式弯曲。由此,容易设置固定部。
(4)在(3)的配线构件中,也可以是,所述容易弯曲部具有第二容易弯曲部,该第二容易弯曲部沿着所述第一片材的所述宽度方向设置于比所述第一容易弯曲部更靠近所述线状传输构件的位置。由此,在第一片材的夹持部配置于模具的槽时,第一片材容易沿着模具的槽的内表面弯曲。
(5)在(1)至(4)中任一项的配线构件中,也可以是,所述固定部是熔接部。由此,第一片材及第二片材能够不经由其他构件而直接固定。此时,由于第一片材及第二片材在固定部相互接触,因此与粘接剂等介于其间的情况相比,夹持部和固定部在厚度方向上分离的尺寸变大。在该情况下,通过具有容易弯曲部,也容易设置固定部。
(6)在(5)的配线构件中,也可以是,所述固定部是超声波熔接部,在所述第二片材的外表面形成有焊头痕。由此,第一片材配置于砧座,焊头以与第二片材抵接的方式进行超声波熔接。此时,通过在第一片材上具有容易弯曲部,在第一片材配置于带槽的砧座时,成为固定部的部分容易以与第二片材平行地接近的方式弯曲。
(7)在(5)或者(6)的配线构件中,也可以是,所述第一片材或所述第二片材具有延伸部,该延伸部向所述固定部的侧方延伸,在所述延伸部配置有与所述线状传输构件不同的线状传输构件,所述不同的线状传输构件的覆盖层与所述延伸部熔接。由此,线状传输构件和不同的线状传输构件由第一片材及第二片材简易地保持。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配线构件的具体例进行说明。此外,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这些例示,而是由权利要求书示出,并旨在包含与权利要求书等同的含义以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实施方式1]
以下,对实施方式1的配线构件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配线构件10的俯视图。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配线构件10的仰视图。图3是沿着图1的III-III线的剖视图。
配线构件10在车辆等中将各种部件彼此电(或者可进行光通信地)连接。配线构件10通过传输电或光而向设备供给电力,或发送设备之间的信号。配线构件10具备线状传输构件20和多个片材30。线状传输构件20的至少中间区间被多个片材30夹持。片材30整体形成为扁平的形状。通过由片材30夹持多个线状传输构件20,从而将配线构件10保持为扁平的形态。在此,两个片材30夹持线状传输构件20。在需要区分两个片材30的情况下,设为片材30A、30B,在不需要区分的情况下,设为片材30。
线状传输构件20是传输电或光等的线状的构件。线状传输构件20包括传输线主体21和覆盖层22。传输线主体21是传输电或光的传输线路。例如,在线状传输构件20为电线的情况下,传输线主体21是导体芯线。导体芯线由一根或多根线材构成。线材以铜、铜合金、铝、铝合金等为材料而形成。另外,例如,在线状传输构件20为光纤的情况下,传输线主体21为芯和包层。覆盖层22覆盖传输线主体21。构成覆盖层22的树脂材料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适当设定。例如,线状传输构件20可以是具有芯线和芯线周围的覆盖层22的一般电线,也可以是屏蔽线、绞合线、漆包线、镍铬合金线、光纤等。
作为传输电的线状传输构件20,也可以是各种信号线、各种电力线。传输电的线状传输构件20的一部分等也可以用作对空间输送信号或电力或从空间接收信号或电力的天线、线圈等。
另外,线状传输构件20也可以是单芯线。单芯线为单一的线状物。单芯线是传输路线为一个的线状传输构件。线状传输构件20也可以是多芯线。多芯线是多个线状物的复合物。多芯线是具有多个传输路线的线状传输构件。多芯线例如也可以是将绞合线、多个线状物集合并将其用护套覆盖的线缆等。
各片材30只要能够维持夹持线状传输构件20的状态即可,材料、构造等没有特别限定。关于构成片材30的材料,在此,片材30由树脂材料形成。构成片材30的材料也可以使用金属、无机物等树脂以外的材料。关于片材30的构造,在此,片材30具有2层构造。片材30的构造也可以是1层构造,还可以是3层以上的多层构造。
片材30包括第一层和第二层。第一层是熔接层。在熔接层熔接固定有线状传输构件20。熔接层包含树脂材料,优选包含热塑性树脂材料。熔接层的树脂材料软化而熔接于熔接对象。该树脂材料的种类没有特别限定,可以采用聚氯乙烯(PVC)、聚乙烯(PE)、聚丙烯(PP)、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等。
熔接层的结构没有特别限定。例如熔接层也可以是具有均匀充实截面的片材(也称为非发泡片或固体片等)。另外,例如,熔接层也可以考虑是发泡片等。另外,例如,熔接层也可以考虑是针织布、织布或无纺布等纤维材料片。第一层的一个表面为片材30的第一面。
第二层由与熔接层不同的材料形成,或者具有不同的构造。第二层提高位于熔接层的功能,或者将不存在于熔接层的功能追加到片材30。构成第二层的材料除了上述熔接层所说明的材料以外,也可以是金属、无机物等。第二层的构造也可以是上述熔接层中说明的构造中的任一种。第二层的一个表面为片材30的第二面。
第一层的另一个表面与第二层的另一个表面接触,并且第一层与第二层被固定。第一层与第二层的固定方式没有特别限定,但可以通过熔接或粘接来固定。例如,若第一层及第二层中的至少一方为如纤维材料片或发泡片那样在表面具有空隙的片材,则树脂材料或粘接剂能够进入并固定于空隙。由此,发挥所谓的锚固效果,第一层和第二层被牢固地固定。
在此,说明第一层为树脂制的固体片、第二层为纤维材料片的情况。在此,说明第一层与第二层被熔接的情况。即,第一层的树脂以具有流动性的状态进入第二层的纤维之间后被固化。由此,维持第一层的树脂进入第二层中的纤维之间的状态,第一层与第二层被牢固地固定。
第一层和第二层形成为相同的大小(相同的平面形状)。第一层和第二层中的一方也可以形成为大于另一方。第一层和第二层接触的区域被整体固定。第一层和第二层也可以仅固定接触的区域的一部分。
片材30也可以是柔软的构件。例如,也可以是第一层是以软质PVC等软质树脂为材料的固体片,第二层是以PET为材料的无纺布等,片材30为柔软的构件。片材30也可以具有能够追随线状传输构件20的弯曲的柔软性。配线构件10也可以能够向厚度方向弯曲(折痕沿着片材30的主面的弯曲)。
片材30A的材料和层构造与片材30B的材料和层构造相同。片材30A的材料和层结构也可以与片材30B的材料和层结构不同。例如,片材30A也可以具有仅第一层的一层构造,并且片材30B也可以具有第一层和第二层的两层构造。片材30A的平面形状与片材30B的平面形状相同。片材30A的平面形状也可以与片材30B的平面形状不同。
各片材30具有夹持部31和固定部32。夹持部31是在多个片材30之间夹持线状传输构件20的部分。一方的片材30A的夹持部31覆盖线状传输构件20的一方,另一方的片材30B的夹持部31覆盖线状传输构件20的另一方。在片材30A的夹持部31与片材30B的夹持部31之间夹持线状传输构件20,因此在厚度方向上分离。固定部32从夹持部31向线状传输构件20的侧方突出。一方的片材30A的固定部32固定于另一方的片材30B的固定部32。片材30A、30B在固定部32的位置比在夹持部31的位置在厚度方向上彼此更接近。
片材30A、30B中的至少一方从夹持部31朝向固定部32在厚度方向上弯曲。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仅片材30A、30B中的片材30A从夹持部31朝向固定部32在厚度方向上弯曲。片材30B保持平坦。也可以是,仅片材30A、30B中的片材30B从夹持部31朝向固定部32在厚度方向上弯曲。也可以是,片材30A、30B双方从夹持部31朝向固定部32在厚度方向上弯曲。在该情况下,片材30A的弯曲程度和片材30B的弯曲程度也可以相同。另外,片材30A可以比片材30B更大地弯曲,片材30B也可以比片材30A更大地弯曲。片材30A的弯曲程度和片材30B的弯曲程度可以由片材30A、30B的刚性、固定部32的形成方法等决定。
固定部32的固定方式也可以是任意的固定方式。作为该固定方式,既可以是接触部位固定,也可以是非接触部位固定,还可以并用两者。在此,接触部位固定是指片材30A、30B接触的部分紧贴而固定。另外,非接触部位固定是指不是接触部位固定的固定方式,例如,缝线、罩、胶带等将片材30A、30B中的一方朝向另一方按压,或者夹入片材30A、30B,维持为该状态。以下,对片材30A、30B处于接触部位固定的状态的情况进行说明。
作为该接触部位固定的方式,可以是接触部位间接固定,也可以是接触部位直接固定,也可以在不同的区域并用两者。在此,接触部位间接固定是指,片材30A、30B经由设置在它们之间的粘接剂、粘着剂、双面粘着带等粘接构件间接地紧贴固定。另外,接触部位直接固定是指,片材30A、30B不经由另外设置的粘接剂等而直接紧贴固定。在接触部位直接固定中,例如考虑通过使片材30A、30B中的至少一方所包含的树脂熔化而紧贴固定。
在形成该接触部位直接固定的状态时,树脂例如也考虑通过热量而熔化,也考虑通过溶剂而熔化。即,作为接触部位直接固定的状态,可以是基于热量的接触部位直接固定的状态,也可以是基于溶剂的接触部位直接固定的状态。优选为基于热量的接触部位直接固定的状态。
此时,形成接触部位直接固定的状态的方法没有特别限定,可以使用熔敷、熔接、焊接等公知的方法。在此,在固定部32处,片材30A、30B被熔接。固定部32是熔接部32。例如,片材30A的表面层与片材30B的表面层被熔接。片材30A的表面层的材料与片材30B的表面层的材料可以具有相容性。在此,构成片材30A的表面层的树脂材料与构成片材30B的表面层的树脂材料种类相同。例如,片材30A的表面层和片材30B的表面层都是熔接层。片材30A、30B均具有熔接层。片材30A的熔接层与片材30B的熔接层彼此相对。在固定部32处,片材30A的熔接层与片材30B的熔接层被熔接。构成熔接层的树脂材料例如为PVC或聚烯烃。
在此,固定部32是基于超声波熔接的超声波熔接部32。超声波熔接部32由具有焊头82和砧座84的超声波熔接机80形成(参照图5)。在超声波熔接机80中,焊头82和砧座84夹持工件,并且从焊头82对工件施加超声波振动。由此,工件的接合面进行超声波振动而被加热,材料部分地熔化、接合。
在片材30B的外表面形成有焊头痕33。焊头痕33是在与超声波熔接机80的焊头82抵接的部分残留的痕。例如,固定部32处的片材30B的外表面凹陷,该凹陷的部分是焊头痕33。在存在焊头痕33的位置固定片材30A、30B。
在图2所示的例子中,焊头痕33沿着线状传输构件20的延伸方向设置于隔开间隔的多个部位。在没有焊头痕33的位置处未固定片材30A、30B。沿着线状传输构件20的延伸方向,在两个焊头痕33之间未固定片材30A、30B。此外,片材30A、30B也可以沿着线状传输构件20的延伸方向在片材30A、30B的全长固定。
容易弯曲部34是使夹持部31与固定部32之间的片材30的弯曲容易的部分。片材30在具有容易弯曲部34的部分与没有容易弯曲部34的部分相比容易以小的曲率半径弯曲。容易弯曲部34形成于片材30A。在片材30B未形成容易弯曲部34。在该情况下,片材30A是第一片材的一例,片材30B是第二片材的一例。在与形成有焊头痕33的片材30B不同的片材30A形成有容易弯曲部34。也可以在片材30A、30B双方形成容易弯曲部34。在该情况下,能够将片材30A、30B中的一方设为第一片材,将另一方设为第二片材。
容易弯曲部34沿着线状传输构件20的延伸方向延伸。容易弯曲部34沿着线状传输构件20的延伸方向在片材30的全长形成。在固定部32沿着线状传输构件20的延伸方向局部地设置的情况下,容易弯曲部34也可以沿着线状传输构件20的延伸方向局部地设置。例如,容易弯曲部34也可以局部地设置于固定部32的侧方。
在此,作为容易弯曲部34,形成有穿孔34。多个切缝35在线状传输构件20的延伸方向上断续地形成而成为穿孔34。容易弯曲部34不需要是穿孔34,只要能够使片材30的弯曲容易,则可以是任意的。例如,容易弯曲部34也可以是片材30的一部分在厚度方向上凹陷的槽。通过形成槽,施加于弯曲的力容易集中于槽。
沿着片材30的宽度方向的容易弯曲部34的位置是固定部32与夹持部31的边界附近。沿着片材30的宽度方向的容易弯曲部34的位置是比夹持部31的中央部分靠固定部32的位置。在此,沿着片材30的宽度方向形成有四个容易弯曲部34。四个容易弯曲部34以沿着片材30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为界在两侧各形成有两个。比中央部分靠一侧的两个容易弯曲部34和比片材30的中央部分靠另一侧的两个容易弯曲部34形成于相对于片材30的中央部分对称的位置。在相对于片材30的中央部分对称的位置形成有两组容易弯曲部34A、34B。
容易弯曲部34A沿着片材30A的宽度方向设置于固定部32的内侧的端部。容易弯曲部34B沿着片材30A的宽度方向设置在比容易弯曲部34A更靠近线状传输构件20的位置。容易弯曲部34A是第一容易弯曲部的一例,容易弯曲部34B是第二容易弯曲部的一例。
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片材30A在容易弯曲部34A、34B的位置处向厚度方向弯曲。当然,片材30A也可以不在容易弯曲部34A、34B的位置处向厚度方向弯曲。
线状传输构件20与片材30A、30B均未粘接或熔接。线状传输构件20相对于片材30A、30B均能够沿着线状传输构件20的延伸方向移动。片材30A、30B形成包围线状传输构件20的周围的筒状空间,线状传输构件20配置为能够在该筒状空间内自由移动。
线状传输构件20也可以是难以向片材30熔接的构件。线状传输构件20代替被熔接而被片材30A、30B夹持,从而保持于片材30,成为扁平的状态。线状传输构件20也可以是比通常线难以向片材30熔接的特殊线。在此,将具有由与片材30的熔接层相同的材料形成的覆盖层的单芯电线作为通常线。与通常线相比向片材30的熔接困难是指,除了无法向片材30熔接的情况以外,在能够向片材30熔接的情况下,与通常线相比向片材30的熔接花费工夫,或者在以相同的熔接条件熔接时相对于片材30的熔接强度比通常线低。例如,特殊线是具有比通常线多的传输路线的多芯线缆,或者是具有比通常线多层的构造的屏蔽线、同轴线缆,由此与通常线相比难以向片材30熔接。另外,例如,由于特殊线如绞合线那样横截面形状沿着其长度方向不一样,因此在熔接时被冲压时的反作用力不一样,由此与通常线相比难以向片材30熔接。另外,例如,特殊线的覆盖层22由比通常线的覆盖层更难以向片材30熔接的材料形成,由此与通常线相比难以向片材30熔接。例如,熔接层和通常线的覆盖层是PVC,特殊线的覆盖层22也可以是聚烯烃。
<制造方法>
图4及图5是说明制造实施方式1的配线构件10的情形的图。
首先,如图4所示,准备形成有容易弯曲部34A、34B的片材30A。在该阶段,片材30A是平坦的基材。平坦的片材30A设置于模具84。
该模具84例如是超声波熔接机80的砧座84。在模具84形成有槽85。模具84具有槽85的底的第一支承面86和槽85的外侧的第二支承面87。第一支承面86与第二支承面87经由槽85的侧面88相连。在侧面88与第一支承面86之间形成有第一角部89A,在侧面88与第二支承面87之间形成有第二角部89B。第一角部89A具有向内凸出的形状。第二角部89B具有向外凸出的形状。
片材30A的中间部支承于第一支承面86。容易弯曲部34A位于第一角部89A,容易弯曲部34位于第二角部89B。由于片材30A容易在容易弯曲部34A、34B处向厚度方向弯曲,因此片材30A容易成为沿着模具84的表面的状态。通过具有容易弯曲部34B,在片材30A的中间部分配置于槽85时,片材30A容易沿着模具84的槽85的内表面弯曲。通过具有容易弯曲部34A,片材30A中的成为固定部32的部分容易以与片材30B平行地接近的方式弯曲。由此,如图5所示,片材30A的两侧端部容易被第二支承面87支承。
在槽85内,在片材30A上设置线状传输构件20。由于片材30A沿着槽85的内表面弯曲,因此即使多个线状传输构件20收纳于槽85内,线状传输构件20也难以从槽85溢出。
在线状传输构件20上设置片材30B。片材30B的沿着宽度方向的中间部覆盖线状传输构件20。片材30B的沿着宽度方向的两侧端部与片材30A的两侧端部分别接触。片材30A的熔接层与片材30B的熔接层接触。焊头82与片材30B的两侧端部各自的外表面抵接,片材30A的熔接层与片材30B的熔接层被熔接,形成固定部32。
在将片材30A设置于模具84时,容易弯曲部34使片材30A容易弯曲。容易弯曲部34不需要使片材30A比片材30B更容易弯曲。片材30A既可以比片材30B容易弯曲,也可以比片材30B难以弯曲。片材30A的弯曲容易度和片材30B的弯曲容易度也可以是相同程度。片材30A也可以通过具有容易弯曲部34而比片材30B更容易弯曲。
<比较例>
图6是说明制造比较例的配线构件的情形的图。
在图6所示的例子中,代替片材30A而使用未形成容易弯曲部34的片材90。其他构件与图5所示的例子相同。另外,在片材90中,除了未形成容易弯曲部34这一点以外的结构与片材30A相同。
如图6所示,片材90当宽度方向中间部被第一支承面86支承时,从与第一支承面86接触的部分朝向宽度方向两端部弯曲。由于在片材90未形成容易弯曲部34,因此难以成为沿着模具84的表面的状态。由于在片材90未形成容易弯曲部34B,因此片材90难以成为沿着第一角部89A的状态,在片材90与第一角部89A之间可能产生空间。因此,槽85内的收容空间变小。因此,在多个线状传输构件20收纳于槽85内时,线状传输构件20容易从槽85溢出。另外,由于在片材90未形成容易弯曲部34A,因此片材90难以成为沿着第二角部89B的状态,在片材90与第二角部89B之间可能产生空间。由于在片材90与第一角部89A之间、以及片材90与第二角部89B之间产生空间,因此片材90的宽度方向端部难以以规定的支承形态被第二支承面87支承。
例如,在刚性高的片材90的情况下,如图6所示,片材90的两侧端部在槽85的外侧维持为不向砧座84侧弯曲而延伸的状态。若在该状态下覆盖片材30B而使焊头82抵接并进行熔接,则在片材90的宽度方向端部,期望的位置未被熔接,或者一部分与另一部分在厚度方向上重叠,从而可能使固定部的完成度产生偏差。另外,例如,在刚性低的片材90的情况下,片材90的两侧端部在槽85的外侧向砧座84侧弯曲,能够被第二支承面87支承。然而,片材90可能在第一角部89A和第二角部89B的位置处膨胀。因此,在该情况下,在片材90的宽度方向端部,期望的位置未被熔接,或者一部分与另一部分在厚度方向上重叠,从而可能使固定部的完成度产生偏差。若在片材90的宽度方向端部,在一部分与另一部分在厚度方向上重叠的状态下与片材30B熔接,则配线构件的厚度尺寸能够增加。
<效果等>
根据如以上那样构成的配线构件10,在夹持部31夹持电线的状态下设置固定部32时,片材30A中的成为固定部32的部分容易通过容易弯曲部34以与片材30B平行地接近的方式弯曲。由此,容易设置固定部32。在片材30A支承于模具84的状态下,在片材30A的宽度方向端部,抑制一部分与另一部分在厚度方向上重叠,抑制配线构件10的厚度尺寸增加。
另外,容易弯曲部34具有沿着片材30A的宽度方向设置于固定部32的内侧的端部的容易弯曲部34A。由此,片材30A中的成为固定部32的部分容易以与片材30B平行地接近的方式弯曲。由此,容易设置固定部32。
另外,容易弯曲部34具有容易弯曲部34B,该容易弯曲部34B沿着片材30A的宽度方向设置在比容易弯曲部34A更靠近线状传输构件20的位置。由此,在片材30A的夹持部31配置于模具84的槽85时,片材30A容易沿着模具84的槽85的内表面弯曲。
另外,固定部32是熔接部32。由此,片材30A、30B能够不经由其他构件而直接固定。此时,由于片材30A、30B在固定部32处相互接触,因此与在之间夹设粘接剂等的情况相比,夹持部31与固定部32在厚度方向上分离的尺寸变大。在该情况下,通过具有容易弯曲部34,片材30A、30B也容易在固定部32接近,容易设置固定部32。
另外,固定部32是超声波熔接部32,在片材30B的外表面形成有焊头痕33。由此,片材30A配置于砧座84,焊头82以与片材30B抵接的方式进行超声波熔接。此时,通过在片材30A存在容易弯曲部34,在片材30A配置于带槽85的砧座84时,成为固定部32的部分容易以与片材30B平行地接近的方式弯曲。
[实施方式2]
对实施方式2的配线构件进行说明。图7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配线构件110的概略俯视图。图8是图7的局部放大图。图9是沿着图8的IX-IX线的剖视图。另外,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对与之前说明的结构要素相同的结构要素标注相同的标号并省略其说明。
在本例的配线构件110中,片材130A、130B的平面形状与上述配线构件10中的片材30A、30B的平面形状不同。片材130A沿着线状传输构件20的延伸方向相对于片材130B局部地设置。由此,片材130A沿着线状传输构件20的延伸方向比片材130B小,因此能够容易地在片材130A设置容易弯曲部34。另外,片材130A小,相应地配线构件110变得轻量。
片材130A在片材130B上设置于沿着线状传输构件20的延伸方向隔开间隔的多个部位。多个片材130A以线状传输构件20能够在片材130B上维持沿着规定的路径的状态的方式配置。例如,多个片材130A配置于线状传输构件20的弯曲路径部、直线路径部的端部、比较长的直线路径部的中间部等。
此外,在配线构件110中,片材130B具有向固定部32的侧方延伸的延伸部36。在延伸部36配置有与线状传输构件20不同的线状传输构件40。不同的线状传输构件40的覆盖层42熔接于延伸部36。由此,线状传输构件20和其他线状传输构件40被片材130A、130B简易地保持。在图9所示的例子中,仅在一个固定部32设置有延伸部36,但也可以在两个固定部32设置有延伸部36。另外,延伸部36也可以不设置于片材130B,而设置于片材130A。
线状传输构件40与线状传输构件20同样地包括传输线主体41和覆盖层42。传输线主体41以及覆盖层42能够应用在上述传输线主体21以及覆盖层22中说明的结构。线状传输构件40比线状传输构件20更容易熔接于片材130B。线状传输构件20和线状传输构件40的关系也可以相当于在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特殊线和通常线的关系。线状传输构件20为上述特殊线,线状传输构件40为上述通常线。在该情况下,线状传输构件40是单芯电线。单芯电线具有一个芯线和覆盖芯线的覆盖层。
片材130B和线状传输构件40通过在片材130B的熔接层和线状传输构件40的覆盖层22中的至少一方包含的树脂而熔接。覆盖层22的材料与熔接层的材料可以具有相容性。在此,线状传输构件40的覆盖层42与片材130B的熔接层为相同的树脂制。例如,构成熔接层的树脂材料和构成覆盖层42的树脂材料是PVC或聚烯烃。
在线状传输构件20、40的端部设置有连接器C。线状传输构件20、40经由连接器C与设备等连接。线状传输构件20、40的端部从片材130B的端部向外侧延伸出。连接器C设置在片材130B的外侧。连接器C与片材130B分离地设置。连接器C未固定于片材130B。线状传输构件20、40的端部也可以位于片材130B上。连接器C也可以设置在片材130B上。连接器C也可以固定于片材130B。
在图7所示的例子中,片材130B上的线状传输构件20、40的路径由直线路径与弯曲路径的组合构成。片材130B也形成为直线路径与弯曲路径组合而成的形状。另外,多个线状传输构件20、40的包含分支部12的部分固定于片材130B。由此,保持分支部12的形状。片材130B也形成为与分支部12对应的分支形状。线状传输构件20、40的沿着延伸方向的大部分的区间固定于片材130B,线状传输构件20、40的大部分的路径能够保持为与车辆中的规定的路径同样的路径。由此,在配线构件110组装于车辆时,线状传输构件20、40能够沿着规定的路径简易地配线。
[附记]
至此,说明了设置容易弯曲部34A、34B的情况,但这不是必需的结构。例如,也可以省略容易弯曲部34A、34B中的任一方。另外,例如,也可以在与容易弯曲部34A、34B不同的位置设置容易弯曲部34。也可以在一个容易弯曲部34的位置形成相互平行的多个穿孔34。
此外,在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中说明的各结构只要不相互矛盾就能够适当组合。
标号说明
10、110配线构件
12分支部
20、40线状传输构件
21、41传输线主体
22、42覆盖层
30、30A、30B、130A、130B片材
31夹持部
32固定部(熔接部、超声波熔接部)
33焊头痕
34、34A、34B容易弯曲部(穿孔)
35切缝
36延伸部
80超声波熔接机
82焊头
84砧座
85槽
86 第一支承面
87 第二支承面
88侧面
90片材
C连接器。

Claims (7)

1.一种配线构件,具备:
线状传输构件;及
第一片材及第二片材,夹持所述线状传输构件,
所述第一片材具有:夹持部,在所述第一片材与所述第二片材之间夹持所述线状传输构件;及固定部,从所述夹持部向所述线状传输构件的侧方突出并固定于所述第二片材,
所述第一片材及所述第二片材在所述固定部的位置比在所述夹持部的位置在厚度方向上彼此更接近,
在所述第一片材上形成有容易弯曲部,该容易弯曲部是所述第一片材在所述夹持部与所述固定部之间的弯曲变得容易的部位。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线构件,其中,
所述第一片材沿着所述线状传输构件的延伸方向相对于所述第二片材局部地设置。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配线构件,其中,
所述容易弯曲部具有第一容易弯曲部,该第一容易弯曲部沿着所述第一片材的宽度方向设置于所述固定部的内侧的端部。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配线构件,其中,
所述容易弯曲部具有第二容易弯曲部,该第二容易弯曲部沿着所述第一片材的所述宽度方向设置于比所述第一容易弯曲部更靠近所述线状传输构件的位置。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线构件,其中,
所述固定部是熔接部。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配线构件,其中,
所述固定部是超声波熔接部,
在所述第二片材的外表面形成有焊头痕。
7.根据权利要求5或6所述的配线构件,其中,
所述第一片材或所述第二片材具有延伸部,该延伸部向所述固定部的侧方延伸,
在所述延伸部配置有与所述线状传输构件不同的线状传输构件,
所述不同的线状传输构件的覆盖层与所述延伸部熔接。
CN202280042156.9A 2021-06-30 2022-06-10 配线构件 Pending CN11748069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08639A JP2023006176A (ja) 2021-06-30 2021-06-30 配線部材
JP2021-108639 2021-06-30
PCT/JP2022/023411 WO2023276609A1 (ja) 2021-06-30 2022-06-10 配線部材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80698A true CN117480698A (zh) 2024-01-30

Family

ID=8469170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42156.9A Pending CN117480698A (zh) 2021-06-30 2022-06-10 配线构件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006176A (zh)
CN (1) CN117480698A (zh)
WO (1) WO2023276609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502287A (en) * 1993-03-10 1996-03-26 Raychem Corporation Multi-component cable assembly
JP2014067691A (ja) * 2012-09-10 2014-04-17 Sumitomo Wiring Syst Ltd ワイヤハーネス
JP5720725B2 (ja) * 2013-07-01 2015-05-20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プロテクタの製造方法、プロテクタ、およびプロテクタ付き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JP2015164775A (ja) * 2014-03-03 2015-09-17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シート材の製造装置及び製造方法
DE112019001612T5 (de) * 2018-03-27 2020-12-03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Kabelbaum
JP7327097B2 (ja) * 2019-11-14 2023-08-16 住友電装株式会社 配線部材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06176A (ja) 2023-01-18
WO2023276609A1 (ja) 2023-01-05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023178314A (ja) 配線部材
CN114830266B (zh) 配线构件
US20230147609A1 (en) Wiring member
US20220293297A1 (en) Wiring member
CN112740496B (zh) 布线构件
WO2022181290A1 (ja) 配線部材付き被着体
CN117480698A (zh) 配线构件
CN114730647A (zh) 配线构件
US20220407296A1 (en) Wiring member
JP7358935B2 (ja) 配線部材
US20220293299A1 (en) Wiring member
CN115362513A (zh) 布线构件
CN114667577A (zh) 配线部件
CN114730649A (zh) 配线构件的配置结构及配线构件
WO2020121432A1 (ja) 配線部材
CN113692626A (zh) 布线部件及布线部件的配设构造
CN115362512A (zh) 配线部件
US20230028129A1 (en) Wiring member
CN114651313A (zh) 配线构件
JP7428073B2 (ja) 配線部材
US20240170934A1 (en) Hose-equipped wiring member
WO2023074405A1 (ja) 配線部材付き被着体及び配線部材付き被着体の製造方法
CN115280432A (zh) 配线构件和配线构件的安装结构
CN117836873A (zh) 带配线构件的被粘物
CN117501567A (zh) 配线构件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