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4667577A - 配线部件 - Google Patents
配线部件 Download PDFInfo
- Publication number
- CN114667577A CN114667577A CN202080078038.4A CN202080078038A CN114667577A CN 114667577 A CN114667577 A CN 114667577A CN 202080078038 A CN202080078038 A CN 202080078038A CN 114667577 A CN114667577 A CN 114667577A
- Authority
- CN
- China
- Prior art keywords
- linear transmission
- transmission member
- fixed
- electric wire
- pitch
- Prior art date
-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 Granted
Links
- 230000005540 biological transmission Effects 0.000 claims abstract description 125
- 238000003466 welding Methods 0.000 claims description 22
- 239000011295 pitch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77
- 238000005452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6
- 239000011347 resin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1
- 229920005989 resin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1
- 239000000463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29920000915 polyvinyl chlorid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04800 polyvinyl chlorid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6
- 239000011248 coating ag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00576 coating method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8000012986 modific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5
- 230000004048 modification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5
- 239000004698 Polyeth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238000010586 diagram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4
- 239000010410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4
- -1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3
- 239000004743 Polypropylen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0853 adhesiv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1070 adhesive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390 adhesive tap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5611 electricity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0030 lamina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84 met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4745 nonwoven fabric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0000000704 physical effect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2
- 238000013001 point bend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2
- 229920000139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5020 polyethylene terephthalate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904 solvent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2
- 239000002131 composite material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0694 effects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10438 heat treatment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3475 lamination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0000008018 melting Effect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2844 melt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10001120 nichrome Inorganic material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13307 optical fib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4806 packaging method and process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0573 polyeth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29920001155 polypropylene Polymer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9958 sew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 239000002356 single layer Substances 0.000 description 1
- 238000005476 soldering Methods 0.000 description 1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30—Installations of cables or lines on walls, floors or ceilings
-
- H—ELECTRICITY
- H02—GENERATION; CONVERSION OR DISTRIBUTION OF ELECTRIC POWER
- H02G—INSTALLATION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OF COMBINED OPTICAL AND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 H02G3/00—Installations of electric cables or lines or protective tubing therefor in or on buildings, equivalent structures or vehicles
- H02G3/02—Details
- H02G3/04—Protective tubing or conduits, e.g. cable ladders or cable troughs
- H02G3/0462—Tubings, i.e. having a closed section
-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B—CABLES; CONDUCTORS; INSULATORS; SELECTION OF MATERIALS FOR THEIR CONDUCTIVE, INSULATING OR DIELECTRIC PROPERTIES
- H01B7/00—Insulated conductors or cable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form
- H01B7/08—Flat or ribbon cable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rchitecture (AREA)
- Civil Engineering (AREA)
- Structural Engineering (AREA)
- Installation Of Indoor Wiring (AREA)
- Details Of Indoor Wiring (AREA)
- Insulated Conductor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目的是能够容易地将线状传输部件固定于基座部件。配线部件具备第一线状传输部件、比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容易弯曲变形的第二线状传输部件及供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和所述第二线状传输部件固定的基座部件,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经由多个第一固定部而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所述第二线状传输部件经由多个第二固定部而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所述多个第一固定部在沿着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的方向上以第一间距排列,所述多个第二固定部在沿着所述第二线状传输部件的方向上以比所述第一间距小的第二间距排列。
Description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配线部件。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线束,具备形成为片状的功能性外装部件和以在沿着长度方向的至少一部分的区域内与所述功能性外装部件重叠的方式配设的电线,对所述电线的绝缘被覆和所述功能性外装部件重叠的部分的至少一部分进行熔敷。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对电线和功能性外装部件沿着电线的长度方向以恒定的间距断续地进行超声波熔敷的例子。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8-1372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在此,期望能够容易地将线状传输部件固定于基座部件。
因此,本公开的目的在于能够容易地将线状传输部件固定于基座部件。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公开的配线部件为一种配线部件,具备:第一线状传输部件;第二线状传输部件,比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容易弯曲变形;以及基座部件,供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和所述第二线状传输部件固定,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经由多个第一固定部而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所述第二线状传输部件经由多个第二固定部而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所述多个第一固定部在沿着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的方向上以第一间距排列,所述多个第二固定部在沿着所述第二线状传输部件的方向上以比所述第一间距小的第二间距排列。
发明效果
根据本公开,线状传输部件容易地固定于基座部件。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配线部件的图。
图2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配线部件的图。
图3是表示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的配线部件的图。
图4是表示实施方式3的配线部件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说明]
首先,列举本公开的实施方案来进行说明。
本公开的配线部件如以下那样。
(1)一种配线部件,具备:第一线状传输部件;第二线状传输部件,比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容易弯曲变形;以及基座部件,供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和所述第二线状传输部件固定,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经由多个第一固定部而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所述第二线状传输部件经由多个第二固定部而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所述多个第一固定部在沿着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的方向上以第一间距排列,所述多个第二固定部在沿着所述第二线状传输部件的方向上以比所述第一间距小的第二间距排列。
根据本公开,关于第一线状传输部件,经由以比第二间距大的第一间距排列的多个第一固定部而固定于基座部件。第一线状传输部件比第二线状传输部件难以弯曲变形,因此第一线状传输部件在基座部件上难以晃动。因此,关于第一线状传输部件,能够抑制晃动并且减少固定部位。另一方面,第二线状传输部件比第一线状传输部件容易弯曲变形。关于该第二线状传输部件,经由以比第一间距小的第二间距排列的多个第二固定部而固定于基座部件。由此,第二线状传输部件在基座部件上难以晃动。因此,作为配线部件整体,第一线状传输部件以及第二线状传输部件被抑制晃动并且用较少的固定部位固定于基座部件。结果是,线状传输部件容易地固定于基座部件。
(2)根据(1)的配线部件,可以的是,所述第二线状传输部件比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细。由此,比第二线状传输部件粗的第一线状传输部件用较少的固定部位固定于基座部件。
(3)根据(1)或(2)的配线部件,可以的是,所述第一固定部是将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熔敷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的部分,所述第二固定部是将所述第二线状传输部件熔敷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的部分。在该情况下,熔敷固定部分变少,线状传输部件容易地固定于基座部件。
(4)根据(1)~(3)中的任一个的配线部件,可以的是,所述多个第一固定部将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以直线地延伸的状态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所述多个第二固定部将所述第二线状传输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以直线地延伸的状态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第一线状传输部件中的直线地延伸并固定于基座部件的部分中固定部位减少。
(5)根据(1)~(4)中的任一个的配线部件,可以的是,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的一部分和所述第二线状传输部件的至少一部分沿着共用路径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的另一部分沿着与所述第二线状传输部件分开的分支路径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在所述分支路径上,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的所述另一部分经由所述多个第一固定部而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在所述共用路径上,所述第二线状传输部件的所述至少一部分经由所述第二固定部而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而且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的所述一部分经由以所述第二间距排列的多个固定部而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在共用路径上,第一线状传输部件的一部分和第二线状传输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以相同的第二间距高效地固定于基座部件。
(6)根据(1)~(5)中的任一个的配线部件,可以的是,所述配线部件具备第三线状传输部件,该第三线状传输部件比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容易弯曲变形且比所述第二线状传输部件难以弯曲变形,所述第三线状传输部件至少经由多个第三固定部而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所述多个第三固定部在沿着所述第三线状传输部件的方向上以比所述第一间距小且比所述第二间距大的第三间距排列。根据线状传输部件的弯曲变形性来进一步细分化并设定固定间距。由此,第一线状传输部件、第二线状传输部件和第三线状传输部件被抑制晃动并且作为整体用较少的固定部位固定于基座部件。
[本公开的实施方式的详细内容]
以下,参照附图并说明本公开的配线部件的具体例。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并不限定于这些示例,而由权利要求书表示,旨在包括与权利要求书均等的意义以及范围内的全部的变更。
[实施方式1]
以下,对实施方式1的配线部件进行说明。图1是表示实施方式1的配线部件20的概略俯视图。配线部件20具备第一线状传输部件30、第二线状传输部件40和基座部件22。
第一线状传输部件30和第二线状传输部件40设想为将车辆中的元件彼此连接的线状传输部件。第一线状传输部件30和第二线状传输部件40沿着与作为连接目的地的元件的位置等对应的配线路径延伸。
更具体而言,线状传输部件只要为传输电或光等的线状的部件即可。例如,线状传输部件可以为具有芯线和芯线的周围的被覆的一般电线,也可以为裸导线、屏蔽线、绞合线、漆包线、镍铬合金线、光纤等。
作为传输电的线状传输部件,也可以为各种信号线、各种电力线。传输电的线状传输部件的一部分等也可以作为将信号或电力向空间传送或者从空间接受信号或电力的天线、线圈等来使用。
并且,线状传输部件既可以为单一的线状物,也可以为多个线状物的复合物(绞合线、使多个线状物集合并将其用护套覆盖的线缆等)。
在此,主要进行设想第一线状传输部件30为第一电线30且第二线状传输部件40为第二电线40的说明。
第二线状传输部件40比第一线状传输部件30容易弯曲变形。例如,是否容易弯曲变形由弯曲刚性左右。例如,第二线状传输部件40的弯曲刚性比第一线状传输部件30的弯曲刚性低。关于是否第一线状传输部件30和第二线状传输部件40中的某一个更容易弯曲变形,例如可以通过在常温环境下的三点弯曲试验或四点弯曲试验等弯曲试验中测定从预定的初始状态(例如直线状态)到预定的变形状态的力等来决定。
通常,较细的线状体比较粗的线状体容易弯曲变形,因此第二线状传输部件40可以理解为比第一线状传输部件30细。在本实施方式中,说明第二电线40比第一电线30细的例子。
需要说明的是,在构成第一线状传输部件30的材料本身的物理性质和构成第二线状传输部件40的材料本身的物理性质较大地不同等情况下,可能有时较粗的线状体比较细的线状体容易弯曲变形。例如,设想第一线状传输部件和第二线状传输部件为电线的情况。作为电线的被覆,可使用PVC(聚氯乙烯)、PE(聚乙烯)等。通常,PVC比PE柔软。因此,PVC被覆电线处于更容易弯曲变形的倾向,PE被覆电线处于更难以弯曲变形的倾向。在这种情况下,可能产生虽然第一线状传输部件比第二线状传输部件细但是第二线状传输部件比第一线状传输部件容易弯曲变形的情况。
基座部件22是供第一电线30和第二电线40固定的部件。基座部件22具有主面23,通过在该主面23上固定第一电线30和第二电线40,将第一电线30和第二电线40沿着预定的路径保持。即,基座部件22也可以说是具有将第一电线30和第二电线40沿着预定的路径保持的主面23的部件。基座部件22只要为如上述那样具有用于固定第一电线30和第二电线40的主面23的部件即可,既可以形成为片状,也可以形成为立体的形状。主面23既可以为平面,也可以为曲面,还可以为凹凸面,还可以为平面和其他的曲面等复合而成的面。
在此,基座部件22作为具有扁平的平坦部分的部件、更具体而言为能够弯曲的片材部件22来进行说明。
片材部件22可以形成为沿着第一电线30和第二电线40的配线路径的形状。在此,片材部件22具备第一带状部分24和第二带状部分26。第一带状部分24形成为细长的四边形状。第二带状部分26也形成为细长的四边形状。第二带状部分26从第一带状部分24的基端部向与第一带状部分24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方向延伸。即,片材部件22是第一带状部分24和第二带状部分26呈L字状相连的形状。片材部件既可以形成为直线状,也可以向各种方向弯曲。片材部件也可以具有呈曲线状弯曲的部分。片材部件22也可以具有分支部分。
构成片材部件22的材料并未特别限定,不过片材部件22优选由包含PVC(聚氯乙烯)、PET(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P(聚丙烯)等树脂的材料形成。片材部件22既可以为内部均匀地填满的片材,也可以为无纺布片材等。片材部件22可能有时也包含金属等材料。片材部件22优选在厚度方向上具有容易弯曲的柔软性。片材部件22既可以为单层,也可以为多层层叠。在多层层叠的情况下,例如可考虑片材部件22将树脂层与树脂层层叠。更具体而言,例如可考虑片材部件22将内部均匀地填满的树脂片材与无纺布片材层叠。另外,例如可考虑片材部件22将树脂层与金属层层叠。
第一电线30经由多个第一固定部36而固定于片材部件22。需要说明的是,第一电线30也可以在多个第一固定部36的基础上还经由其它固定部而固定于片材部件22。例如,可以第一电线30中的至少一部分的区间经由多个第一固定部36而固定于片材部件22,第一电线30的其它区间经由其它固定部而固定于片材部件22。
第二电线40经由多个第二固定部46而固定于片材部件22。需要说明的是,与上述一样,第二电线40也可以在多个第二固定部46的基础上还经由其它固定部而固定于片材部件22。
作为第一电线30和第二电线40相对于片材部件22的固定方案,只要是第一电线30或第二电线40在其长度方向上局部的部位处固定于片材部件22的方案即可,既可以为接触部位固定,也可以为非接触部位固定。在此,接触部位固定是指第一电线30或第二电线40和片材部件22接触的部分紧贴固定的方案。并且,非接触部位固定是指不是接触部位固定的固定方案。非接触部位固定是指例如缝纫线、粘合带等固定用的部件将第一电线30或第二电线40朝向片材部件22压住等并维持为该压住状态的方案。以下,设为第一电线30或第二电线40和片材部件22处于接触部位固定的状态的方案来进行说明。
作为所述接触部位固定的方案,既可以为接触部位间接固定,也可以为接触部位直接固定,还可以在不同的区域内并用两者。在此,接触部位间接固定是指第一电线30或第二电线40和片材部件22经由设于它们之间的粘接剂、粘合剂、双面粘合带等间接固定部分而间接地紧贴固定的方案。并且,接触部位直接固定是指第一电线30或第二电线40和片材部件22未经由另外设置的粘接剂等而直接紧贴固定的方案。在接触部位直接固定中,例如可考虑通过使第一电线30或第二电线40和片材部件220中的至少一个中包含的树脂熔化来紧贴固定。
在形成所述接触部位直接固定的状态时,树脂例如可以考虑通过热来熔化,也可以考虑通过溶剂来溶化。即,作为接触部位直接固定的状态,既可以为基于热的接触部位直接固定的状态,也可以为基于溶剂的接触部位直接固定的状态。优选为基于热的接触部位直接固定的状态。
此时,形成接触部位直接固定的状态的手段并未特别限定,可使用熔敷、热粘、焊接等公知的手段。例如在通过熔敷来形成基于热的接触部位直接固定的状态的情况下,可采用超声波熔敷、加热加压熔敷、热风熔敷、高频熔敷等各种各样的熔敷手段。并且,在通过这些手段来形成接触部位直接固定的状态时,第一电线30或第二电线40和片材部件22形成为基于该手段的接触部位直接固定的状态。具体而言,例如在通过超声波熔敷来形成接触部位直接固定的状态时,第一电线30或第二电线40和片材部件22形成为基于超声波熔敷的接触部位直接固定的状态。在此,进行设想第一固定部36为将第一电线30熔敷固定于片材部件22的部分且第二固定部46为将第二电线40熔敷固定于片材部件22的部分的说明。特别进行设想这些熔敷固定部分为基于超声波熔敷的固定部分的说明。即,第一固定部36是将构成片材部件22的树脂和构成第一电线30的被覆的树脂通过超声波熔敷来固定的点焊部分。并且,第二固定部46是将构成片材部件22的树脂和构成第二电线40的被覆的树脂通过超声波熔敷来固定的点焊部分。
第一电线30固定在片材部件22中的第一带状部分24的主面上。在此,第一电线30沿着第一带状部分24的长度方向直线地延伸。多个第一固定部36将第一电线30中的至少直线地延伸的部分固定于片材部件22。在此,第一电线30直线地延伸是指在俯视观察片材部件22的主面23的情况下第一电线30没有弯曲。第一电线30直线地延伸更优选为在上述俯视的观察状态的基础上第一电线30没有跨在其他的电线上,在与主面23正交的方向上也没有弯曲。需要说明的是,第一固定部也可以将第一电线以弯曲的状态固定于片材部件。也可以第一电线中的除通过第一固定部来固定的部分以外的部位弯曲并固定于片材部件。
第二电线40固定在片材部件22中的第二带状部分26的主面上。在此,第二电线40沿着第二带状部分26的长度方向直线地延伸。多个第二固定部46将第二电线40中的至少直线地延伸的部分固定于片材部件22。在此,第二电线40直线地延伸可以与第一电线30直线地延伸的情况一样地理解。第二固定部也可以将第二电线以弯曲的状态固定于片材部件。也可以第二电线中的除通过第二固定部来固定的部分以外的部位弯曲并固定于片材部件。
第一电线30的一端部从第一带状部分24的前端部延伸并与连接器60连接。第二电线40的一端部从第二带状部分26的前端部延伸并与连接器62连接。第一电线30的另一端部从第一带状部分24到达第二带状部分26的基端部,在第二带状部分26的基端部处呈L字状弯曲并从第二带状部分26的基端部向外侧延伸。第二电线40的另一端部从第二带状部分26的基端部向外侧延伸。第一电线30的另一端部和第二电线40的另一端部与连接器64连接。各电线的端部也可以不从片材部件延伸而与连接器连接。在该情况下,连接器也可以固定于片材部件。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电线30仅图示了一根,第二电线40仅图示了一根。配线部件20也可以具备多根第一电线30,也可以具备多根第二电线。
在沿着第一电线30的方向上,多个第一固定部36以第一间距P1排列。在此,间距是沿着电线的方向上的固定部之间的距离,例如为固定部的中心之间的距离。在沿着第二电线40的方向上,多个第二固定部46隔开第二间距P2排列。第二间距P2比第一间距P1小。第一间距P1考虑第一电线30的弯曲变形的难度等而设定成第一电线30难以从片材部件22晃动的大小。第二间距P2考虑第二电线40的弯曲变形的容易度等而设定成第二电线40难以从片材部件22晃动的大小。通常,容易弯曲变形的线状体在固定部位之间容易弯曲,因此相对于固定对象容易晃动。并且,难以弯曲变形的线状体在固定部位之间难以弯曲,因此相对于固定对象难以晃动。因此,难以弯曲变形的第一电线30以比第二间距P2大的第一间距P1固定于片材部件22。并且,容易弯曲变形的第二电线40以比第一间距P1小的第二间距P2固定于片材部件22。需要说明的是,只要以第一电线的固定间距中的至少一个第一间距P1比第二电线的固定间距中的至少一个第二间距P2大的方式固定各电线即可。例如在考虑了配线部件的配线空间、布线作业以及搬运时的包装等的情况下,第一电线的固定用的一部分的固定间距可以比第二间距P2小或者为与第二间距P2相同的间距。即使在上述的情况下,只要第一电线的固定间距中的至少一个第一间距P1比第二电线的固定间距中的至少一个第二间距P2大,就也能够容易地将线状传输部件固定于基座部件。
根据如此构成的配线部件20,关于第一电线30,经由隔开比第二间距P2大的第一间距P1排列的多个第一固定部36而固定于片材部件22。第一电线30比第二电线40难以弯曲变形,因此在片材部件22上难以晃动。因此,关于第一电线30,在能够抑制晃动的范围内使第一间距P1变大,能够减少固定部位。另一方面,关于第二电线40,比第一电线30容易弯曲变形。因此,第二电线40经由以比第一间距P1小的第二间距排列的多个第二固定部46而固定于片材部件22。由此,第二电线40在片材部件22上变得难以晃动。由此,作为配线部件20的整体,第一电线30以及第二电线40的晃动被抑制并且用较少的固定部位固定于片材部件22。结果是,第一电线30以及第二电线40容易地固定于片材部件22。
并且,若第一电线30比第二电线40粗,第二电线40比第一电线细,则较粗的第一电线30用较少的固定部位固定于片材部件22,较细的第二电线用较多的固定部位有效地抑制了晃动的状态下固定于片材部件22。
若第一固定部36以及第二固定部46为熔敷固定部分,则熔敷固定部分变少。由此,第一电线30以及第二电线40通过较少的熔敷作业而容易地固定于片材部件22。
电线的固定间距在弯曲部位、交叉部位处可能有时另外考虑相对于片材部件的保持强度等来进行研究。若第一电线30中的基于第一固定部36的固定部位为直线地延伸的部分,第二电线40中的基于第二固定部46的固定部位为直线地延伸的部分,则能够通过尽可能地排除另外的考虑因素来决定第一间距P1、第二间距P2。在该情况下,关于第一电线30中的直线地延伸并固定于片材部件22的部分,固定部位减少。
需要说明的是,在存在弯曲变形的容易度不同的多种电线的情况下,在将多种电线以使最容易变形的电线难以晃动的间距固定于基座部件时,固定部位变多,电线的固定作业变麻烦。在本配线部件中,能够将多种电线以与弯曲变形的容易度对应的间距固定于基座部件,作为整体抑制了晃动并且固定部位变少。
在配线部件中,有时弯曲变形的容易度不同的三种以上的电线固定于基座部件。在这种情况下,可以将三种以上的电线中的某一个理解为时一电线,将某一个理解为第二电线。例如可以将三种以上的电线中的最难以变形的电线理解为第一电线,将三种以上的电线中的最容易变形的电线理解为第二电线。在弯曲变形的容易度不同的三种以上的电线固定于基座部件的情况下,也可以将电线的固定间距分成三个等级以上。那样的方式在后面的实施方式4中说明。
[实施方式2]
对实施方式2的配线部件120进行说明。图2是表示配线部件120的概略俯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关于与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该配线部件120中,第一电线130的路径与配线部件20中的第一电线30的路径不同。
即,第一电线130与上述第一电线30一样比第二电线40难以弯曲。第一电线130中的一端侧部分固定在第一带状部分24的主面上。在第一带状部分24上,第一电线130沿着第一带状部分24的长度方向直线地延伸。在第一带状部分24和第二带状部分26相交的部分,第一电线130的中间部呈L字状弯曲。第一电线130中的另一端侧部分固定在第二带状部分26的主面上。在第二带状部分26上,第一电线130沿着第二带状部分26的长度方向直线地延伸。
第一电线130的另一端侧部分沿着第二电线40中的处于第二带状部分26上的部分。因此,第一电线130中的一部分即另一端侧部分和第二电线40中的至少一部分按照沿着第二带状部分26的长度方向的共用路径固定于片材部件22。
第一电线130中的另外的一部分即一端侧部分沿着与第二电线40分开的分支路径(在此为沿着第一带状部分24的长度方向的路径)固定于片材部件22。与上述实施方式1一样第一电线130中的一端侧部分经由多个第一固定部36以第一间距P1固定于片材部件22。
在共用路径上,与上述实施方式1一样,第二电线40的至少一部分经由多个第二固定部46以第二间距P2固定于片材部件22。而且,在该共用路径上,第一电线130中的另一端侧部分经由以第二间距P2排列的多个固定部136而固定于片材部件22。即,在共用路径上,第一电线130的另一端侧部分和第二电线40的至少一部分以相同的第二间距P2固定于片材部件22。多个第二固定部46和多个固定部136优选不仅间距相同,而且在沿着共用路径的方向上设于相同的位置。
根据本变形例,在共用路径上,第一电线130的固定间距和第二电线40的固定间距为相同的第二间距P2,因此那些固定作业变容易。例如在对相对于第二带状部分26并行的第一电线130中的另一端侧部分和第二电线40进行熔敷的情况下,作为用于赋予熔敷能量的部件(加热用的模具、超声波熔敷用的焊嘴、砧座等),若使用比第一电线130与第二电线40的并排宽度大的部件,则能够同时熔敷第一电线130和第二电线40。在这种情况下,在共用路径上,第一电线130和第二电线40能够以相同的第二间距P2一起容易地固定于片材部件22。当然,并不限于上述固定作业,只要相对于多个电线的固定间距相同,就可共用固定作业用的装置、设定等,因此固定作业变容易。
在变形的容易度不同的多种电线并行地配置的情况下,也可以将多种电线以与最容易变形的种类的电线相匹配的间距固定于基座部件。
图3中示出了本实施方式2的变形例。如图3所示,在实施方式2中,与第二带状部分26对应的第二带状部分226也可以具有超过第一带状部分24的延长部分226a。并且,与第二电线40对应的第二电线240也可以超过第一电线130分支的部位并进一步延伸。第二电线240的另一端部固定在第二带状部分226中的延长部分226a上。第二电线240的另一端部与第一电线130不共有路径。第二电线240的另一端部经由多个第二固定部246而固定于延长部分226a。多个第二固定部246的间距为上述的第二间距P2。因此,第二电线240的另一端部也以适合抑制晃动的间距固定于延长部分226a。
[实施方式3]
对实施方式3的配线部件320进行说明。图4是表示配线部件320的概略俯视图。需要说明的是,在本实施方式的说明中,关于与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构成要素相同的构成要素,标注相同附图标记并省略其说明,以与实施方式1的不同点为中心进行说明。
在该配线部件320中,与片材部件22对应的片材部件322包括第三带状部分328。第三带状部分328形成为细长的带状。第三带状部分328从第二带状部分26的基端部向与第二带状部分26的延伸方向正交且第一带状部分24的相反侧延伸。即,片材部件322为第一带状部分24、第二带状部分26和第三带状部分328呈T字状相连的形状。片材部件既可以具有其他弯曲的部分,也可以具有分支的部分。
并且,配线部件320具备第三线状传输部件350。第三线状传输部件350与实施方式1中说明的线状传输部件一样只要为传输电或光等的线状的部件即可。在此,进行第三线状传输部件350为第三电线350的说明。
第三电线350比第一电线30容易弯曲变形且比第二电线40难以弯曲变形。例如,第三电线350比第一电线30细且比第二电线40粗。
第三电线350的至少一部分经由多个第三固定部356而固定于片材部件322。在此,第三电线350的一端部从第三带状部分328的前端部延伸并与连接器360连接。第三电线350的另一端部从第三带状部分328到达第二带状部分26的基端部,在第二带状部分26的基端部处呈L字状弯曲并从第二带状部分26的基端部向外侧延伸。第三电线350的第三电线350的另一端部与连接器64连接。第三电线350在第三带状部分328的长度方向上直线地延伸。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三电线350仅图示了一根。配线部件320也可以具备多根第三电线350。
多个第三固定部356在沿着第三电线350的方向上以第三间距P3排列。第三间距P3比第一间距P1小且比第二间距P2大。第三电线350比第一电线30容易变形,因此比第一电线30容易晃动。因此,第三电线350以比适合于第一电线30的第一间距P1小的第三间距P3固定于片材部件322。并且,第三电线350比第二电线40难以变形,因此比第二电线40难以晃动。因此,第三电线350以比适合于第二电线40的第二间距P2大的第三间距固定于片材部件322。
根据本实施方式,根据电线30、40、350的弯曲变形性而细分化成三个等级以上并设定固定间距。由此,在存在三种以上的弯曲变形的容易度的情况下,第一电线30、第二电线40和第三电线350被抑制晃动,并且作为配线部件320整体而减少了固定部位。由此,第一电线30、第二电线40和第三电线350容易地固定于片材部件322。
[变形例]
需要说明的是,上述各实施方式以及各变形例中说明的各结构只要不相互矛盾就能够适当组合。例如,如实施方式2中说明的那样弯曲变形的容易度不同的线状传输部件沿着共用路径配设的结构和配线部件具备弯曲变形的容易度不同的三种以上的线状传输部件的结构可以组合。
附图标记说明
20配线部件
22片材部件(基座部件)
23主面
24第一带状部分
26第二带状部分
30第一电线(第一线状传输部件)
36第一固定部
40第二线状传输部件(第二电线)
46第二固定部
60连接器
62连接器
64连接器
120配线部件
130第一电线
136固定部
220片材部件
226第二带状部分
226a延长部分
240第二电线
246第二固定部
320配线部件
322片材部件
328第三带状部分
350第三电线(第三线状传输部件)
356第三固定部
360连接器
P1第一间距
P2第二间距
P3第三间距
Claims (6)
1.一种配线部件,具备:
第一线状传输部件;
第二线状传输部件,比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容易弯曲变形;以及
基座部件,供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和所述第二线状传输部件固定,
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经由多个第一固定部而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
所述第二线状传输部件经由多个第二固定部而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
所述多个第一固定部在沿着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的方向上以第一间距排列,
所述多个第二固定部在沿着所述第二线状传输部件的方向上以比所述第一间距小的第二间距排列。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配线部件,其中,
所述第二线状传输部件比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细。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配线部件,其中,
所述第一固定部是将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熔敷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的部分,
所述第二固定部是将所述第二线状传输部件熔敷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的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3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线部件,其中,
所述多个第一固定部将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以直线地延伸的状态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
所述多个第二固定部将所述第二线状传输部件的至少一部分以直线地延伸的状态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
5.根据权利要求1~4中任一项所述的配线部件,其中,
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的一部分和所述第二线状传输部件的至少一部分沿着共用路径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
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的另一部分沿着与所述第二线状传输部件分开的分支路径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
在所述分支路径上,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的所述另一部分经由所述多个第一固定部而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
在所述共用路径上,所述第二线状传输部件的所述至少一部分经由所述第二固定部而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而且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的所述一部分经由以所述第二间距排列的多个固定部而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
6.根据权利要求1~5任一项所述的配线部件,其中,
所述配线部件具备第三线状传输部件,所述第三线状传输部件比所述第一线状传输部件容易弯曲变形且比所述第二线状传输部件难以弯曲变形,
所述第三线状传输部件至少经由多个第三固定部而固定于所述基座部件,
所述多个第三固定部在沿着所述第三线状传输部件的方向上以比所述第一间距小且比所述第二间距大的第三间距排列。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Title |
---|---|---|---|
JP2019-209811 | 2019-11-20 | ||
JP2019209811A JP7294082B2 (ja) | 2019-11-20 | 2019-11-20 | 配線部材 |
PCT/JP2020/042785 WO2021100700A1 (ja) | 2019-11-20 | 2020-11-17 | 配線部材 |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CN114667577A true CN114667577A (zh) | 2022-06-24 |
CN114667577B CN114667577B (zh) | 2024-10-01 |
Family
ID=7596545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 Title | Priority Date | Filing Date |
---|---|---|---|
CN202080078038.4A Active CN114667577B (zh) | 2019-11-20 | 2020-11-17 | 配线部件 |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 Link |
---|---|
US (1) | US11901714B2 (zh) |
JP (1) | JP7294082B2 (zh) |
CN (1) | CN114667577B (zh) |
DE (1) | DE112020005672T5 (zh) |
WO (1) | WO2021100700A1 (zh) |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JP2023103694A (ja) * | 2022-01-14 | 2023-07-27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配線部材 |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888324A (en) * | 1996-05-09 | 1999-03-30 |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Inc. | Wiring harness a method for producing a wiring harness and a wiring harness producing apparatus |
CN102077430A (zh) * | 2008-06-25 | 2011-05-25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线束的装配结构以及线束展平带 |
CN103813629A (zh) * | 2012-11-14 | 2014-05-21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配线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
CN104143387A (zh) * | 2013-05-10 | 2014-11-12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扁平配线部件以及其制造方法 |
JP2015095984A (ja) * | 2013-11-13 | 2015-05-18 | Necフィールディング株式会社 | ケーブル及びケーブル敷設方法並びにケーブル敷設装置 |
WO2018030085A1 (ja) * | 2016-08-08 | 2018-02-15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シート状間隔維持部材及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の製造方法 |
CN108780679A (zh) * | 2016-02-24 | 2018-11-09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带外装部件的电线 |
WO2019021886A1 (ja) * | 2017-07-27 | 2019-01-31 | 日特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 電線溶着装置 |
CN109863658A (zh) * | 2016-10-31 | 2019-06-07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线束模块 |
JP6590134B1 (ja) * | 2019-03-06 | 2019-10-16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固定部材付き配線部材 |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3582030A (en) * | 1969-07-03 | 1971-06-01 | James H Barrett Jr | Plastic retainer for battery cables |
GB1342716A (en) * | 1970-07-11 | 1974-01-03 | Rists Wires & Cables Ltd | Wiring harnesses |
US4874908A (en) * | 1987-07-08 | 1989-10-17 | Minnesota Mining And Manufacturing Company | Wiring harness |
US5502287A (en) * | 1993-03-10 | 1996-03-26 | Raychem Corporation | Multi-component cable assembly |
FR2728757B1 (fr) * | 1994-12-21 | 1997-01-31 | Gec Alsthom Transport Sa | Systeme et procede de fixation de lignes |
US7113149B2 (en) * | 2003-09-25 | 2006-09-26 | Radio Frequency Systems, Inc. |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clamping cables in an antenna |
JP6497420B2 (ja) | 2017-02-23 | 2019-04-10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 |
JP6589936B2 (ja) * | 2017-05-31 | 2019-10-16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配線構造 |
-
2019
- 2019-11-20 JP JP2019209811A patent/JP7294082B2/ja active Active
-
2020
- 2020-11-17 US US17/776,102 patent/US11901714B2/en active Active
- 2020-11-17 WO PCT/JP2020/042785 patent/WO2021100700A1/ja active Application Filing
- 2020-11-17 DE DE112020005672.4T patent/DE112020005672T5/de active Pending
- 2020-11-17 CN CN202080078038.4A patent/CN114667577B/zh active Active
Patent Citations (10)
Publication number | Priority date | Publication date | Assignee | Title |
---|---|---|---|---|
US5888324A (en) * | 1996-05-09 | 1999-03-30 | Sumitomo Wiring Systems, Inc. | Wiring harness a method for producing a wiring harness and a wiring harness producing apparatus |
CN102077430A (zh) * | 2008-06-25 | 2011-05-25 | 矢崎总业株式会社 | 线束的装配结构以及线束展平带 |
CN103813629A (zh) * | 2012-11-14 | 2014-05-21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配线材料及其制造方法 |
CN104143387A (zh) * | 2013-05-10 | 2014-11-12 | 日立金属株式会社 | 扁平配线部件以及其制造方法 |
JP2015095984A (ja) * | 2013-11-13 | 2015-05-18 | Necフィールディング株式会社 | ケーブル及びケーブル敷設方法並びにケーブル敷設装置 |
CN108780679A (zh) * | 2016-02-24 | 2018-11-09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带外装部件的电线 |
WO2018030085A1 (ja) * | 2016-08-08 | 2018-02-15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シート状間隔維持部材及びワイヤーハーネスの製造方法 |
CN109863658A (zh) * | 2016-10-31 | 2019-06-07 | 株式会社自动网络技术研究所 | 线束模块 |
WO2019021886A1 (ja) * | 2017-07-27 | 2019-01-31 | 日特エンジニアリング株式会社 | 電線溶着装置 |
JP6590134B1 (ja) * | 2019-03-06 | 2019-10-16 | 株式会社オートネットワーク技術研究所 | 固定部材付き配線部材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 Publication date |
---|---|
WO2021100700A1 (ja) | 2021-05-27 |
DE112020005672T5 (de) | 2022-09-08 |
CN114667577B (zh) | 2024-10-01 |
US11901714B2 (en) | 2024-02-13 |
US20220385050A1 (en) | 2022-12-01 |
JP7294082B2 (ja) | 2023-06-20 |
JP2021082510A (ja) | 2021-05-27 |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 Publication Date | Title |
---|---|---|
CN113196604B (zh) | 布线构件及包装形态的布线构件 | |
CN113519032B (zh) | 带有固定构件的布线构件及布线构件的固定构造 | |
CN112204836B (zh) | 配线构件 | |
CN112740496B (zh) | 布线构件 | |
CN114830266A (zh) | 配线构件 | |
CN114667577B (zh) | 配线部件 | |
CN114667655B (zh) | 配线部件 | |
US20230147609A1 (en) | Wiring member | |
CN114746960B (zh) | 配线部件 | |
US12057246B2 (en) | Wiring member to be fixed to adherend by double-sided adhesive member | |
CN114667654B (zh) | 配线构件 | |
US12046395B2 (en) | Wiring member | |
US20210202129A1 (en) | Wiring member | |
CN114651313B (zh) | 配线构件 | |
US12033770B2 (en) | Arrangement structure of wiring member, and wiring member | |
US20210193349A1 (en) | Stacked wiring member | |
JP7111185B2 (ja) | 配線部材 | |
US20240274318A1 (en) | Wiring member | |
US12125614B2 (en) | Wiring member | |
US20220293299A1 (en) | Wiring member | |
US20240170934A1 (en) | Hose-equipped wiring member | |
US20230260677A1 (en) | Wiring member | |
CN117501567A (zh) | 配线构件 |
Legal Events
Date | Code | Title | Descrip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PB01 | Public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SE01 |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 ||
GR01 | Patent grant | ||
GR01 | Patent grant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