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61144A - 纳米线、薄膜晶体管制备方法、薄膜晶体管及半导体器件 - Google Patents

纳米线、薄膜晶体管制备方法、薄膜晶体管及半导体器件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61144A
CN117461144A CN202280001313.1A CN202280001313A CN117461144A CN 117461144 A CN117461144 A CN 117461144A CN 202280001313 A CN202280001313 A CN 202280001313A CN 117461144 A CN117461144 A CN 117461144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layer
electrode
substrate
nanowire
sacrificial layer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01313.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吴昊
李柳青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filed Critical BOE Technology Group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746114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61144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1/00Processes or apparatus adapted for the 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or solid state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2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 H01L21/0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 H01L21/34Manufacture or treatment of semiconductor devices or of parts thereof the devices having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the devices having semiconductor bodies not provided for in groups H01L21/0405, H01L21/0445, H01L21/06, H01L21/16 and H01L21/18 with or without impurities, e.g. doping material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or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2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06Semiconductor bodies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haracterised by the shapes, relative sizes, or dispositions of the semiconductor regions ; characterised by the concentration or distribution of impurities within semiconductor reg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LSEMICONDUCTOR DEVICES NOT COVERED BY CLASS H10
    • H01L29/00Semiconductor devices adapted for rectifying, amplifying, oscillating or switching, or capacitors or resistors with at least one potential-jump barrier or surface barrier, e.g. PN junction depletion layer or carrier concentration layer; Details of semiconductor bodies or of electrodes thereof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6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 H01L29/68Types of semiconductor device ; Multistep manufacturing processes therefor controllable by only the electric current supplied, or only the electric potential applied, to an electrode which does not carry the current to be rectified, amplified or switched
    • H01L29/76Unipolar devices, e.g. 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72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 H01L29/78Field effect transistors with field effect produced by an insulated gate
    • H01L29/786Thin film transistors, i.e. transistors with a channel being at least partly a thin film

Abstract

本公开提供一种纳米线、薄膜晶体管制备方法、薄膜晶体管及半导体器件,属于半导体技术领域,可解决纳米线问题。本公开纳米线制备方法,其包括:在衬底的第一表面制备绝缘层;在绝缘层背离衬底的表面制备牺牲层,并对牺牲层进行图案化,形成引导沟槽;在引导沟槽内制备诱导颗粒;在牺牲层背离衬底的表面和引导沟槽内制备析出层,析出层覆盖诱导颗粒;对析出层进行处理,使析出层内的预设元素在诱导颗粒的诱导下沿引导沟槽析出,形成纳米线;将牺牲层去除。

Description

纳米线、薄膜晶体管制备方法、薄膜晶体管及半导体器件 技术领域
本公开属于半导体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纳米线、薄膜晶体管制备方法、薄膜晶体管及半导体器件。
背景技术
硅纳米线是一维纳米结构,具有显著的量子效应、超大的比表面积等特性,使得基于硅纳米线的场效应晶体管(MOS)器件具有良好的栅控能力和电流特性。平面固-液-固(IP-SLS)生长技术是一种金属催化生长纳米线的技术,通过该技术形成的硅基纳米线具有类单晶的特质,同时生长温度低于400℃,并与显示面板产线具有较高兼容性,可作为未来产线升级的潜在应用技术。
发明内容
本公开旨在提供一种纳米线、薄膜晶体管制备方法、薄膜晶体管及半导体器件。
本公开第一方面提供一种纳米线制备方法,其包括:
在衬底的第一表面制备绝缘层;
在所述绝缘层背离所述衬底的表面制备牺牲层,并对所述牺牲层进行图案化,形成引导沟槽;
在所述引导沟槽内制备诱导颗粒;
在所述牺牲层背离衬底的表面和所述引导沟槽内制备析出层,所述析出层覆盖所述诱导颗粒;
对所述析出层进行处理,使所述析出层内的预设元素在所述诱导颗粒的诱导下沿所述引导沟槽析出,形成纳米线;
将所述牺牲层去除。
其中,所述诱导颗粒包括铟颗粒;
在所述引导沟槽内制备诱导颗粒,包括:
在所述牺牲层背离衬底的表面和所述引导沟槽内沉积催化层,并对所催化层进行图形化处理;
利用等离子体增强的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对图形化后的所述催化层进行还原处理,获得所述诱导颗粒。
其中,所述催化层的材料为铟锡氧化物,所述析出层的材料包括非晶硅;
所述对所述析出层进行处理,使预设元素在所述诱导颗粒的诱导下沿所述引导沟槽析出,形成纳米线,包括:
对所述析出层进行退火处理,使所述析出层内的硅在所述诱导颗粒的诱导下沿所述引导沟槽析出,获得硅纳米线。
其中,所述牺牲层的材料包括正性光刻胶和负性光刻胶之一。
其中,所述在所述引导沟槽内制备诱导颗粒之前,还包括:
通过离子注入方式对所述牺牲层进行处理,至少在所述牺牲层背离所述衬底一侧的表层形成多孔结构。
其中,所述多孔结构的厚度占所述牺牲层的总厚度的千分之一至百分之一。
其中,注入所述牺牲层的离子包括磷离子和硼离子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离子注入的加速电压为10-70keV,注入剂量为1×1013-5×1014ions/cm2。
其中,所述将所述牺牲层去除之前,包括:
通过灰化工艺并利用氧等离子体对所述牺牲层进行改性处理;
其中,所述将所述牺牲层去除,包括:
通过剥离工艺将改性后的所述牺牲层去除。
其中,所述将所述牺牲层去除之前,还包括:
使用刻蚀液去除所述诱导颗粒中的杂质;
利用刻蚀工艺将所述析出层去除。
第二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薄膜晶体管的制备方法,薄膜晶体管包括有源层,所述有源层包括纳米线,其中,所述纳米线的制备方法包括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的方法。
其中,所述将所述牺牲层去除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绝缘层和所述纳米线背离所述衬底的表面依次制备过渡层和电极层;所述过渡层的材料包括N+型非晶硅;
对所述过渡层和电极层进行图形化,在所述电极层获得晶体管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所述过渡层获得与第一过渡电极和第二过渡电极。
其中,采用一个掩膜对所述过渡层和电极层进行图形化,在所述过渡层获得过渡电极,在所述电极层获得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
其中,所述对所述过渡层和电极层进行图形化之后,还包括:
沉积钝化层,所述钝化层覆盖所述绝缘层、所述纳米线、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裸露的表面。
其中,所述沉积钝化层之后,还包括:
对所述钝化层进行图形化,至少将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背离所述衬底的部分表面露出;
在所述钝化层背离所述衬底表面制备所述晶体管的第三电极。
其中,所述在衬底的第一表面制备绝缘层之前,还包括:
在所述衬底的第一表面制备晶体管的第三电极。
其中,所述衬底包括玻璃衬底和硅衬底中的一种。
第四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薄膜晶体管,其包括:
衬底,所述衬底包括第一表面;
绝缘层,所述绝缘层设置于所述衬底的第一表面;
纳米线,所述纳米线设置于所述绝缘层背离所述衬底的表面;
电极层,所述电极层叠置于所述绝缘层背离所述衬底的表面,且设置于所述电极层的第一电极与所述纳米线的源极区域电连接,设置于所述电极层的第二电极与所述纳米线的漏极区域电连接。
其中,位于所述纳米线下方的所述绝缘层内设置有磷离子和硼离子中的至少一种。
其中,掺杂的离子在所述绝缘层中的最大深度为1000埃-3000埃。
其中,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纳米线的源极区域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渡电极,在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纳米线的漏极区域之间设置有第二过渡电极。
其中,所述第一过渡电极和所述第二过渡电极的材料为N+型非晶硅。
其中,还包括第三电极,所述第三电极设置于所述衬底和所述绝缘层之间。
其中,还包括钝化层,所述钝化层覆盖所述绝缘层、所述电极层和所述纳米线的裸露表面。
其中,还包括钝化层和第三电极,所述钝化层覆盖所述绝缘层和所述纳米线的裸露表面;
所述第三电极设置于所述钝化层背离所述衬底的表面。
第四方面,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其包括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所述的薄膜晶体管。
附图说明
图1为纳米线生长的原理图;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纳米线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通过20keV的加速电压将磷离子注入牺牲层,而且,注入剂量为3×10 14ions/cm 2的情况下,牺牲层的截面图;
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薄膜晶体管的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薄膜晶体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另一种薄膜晶体管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实施步骤S701后的薄膜晶体管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8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实施步骤S701后的薄膜晶体管的界面示意图;
图9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实施步骤S702后的薄膜晶体管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10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实施步骤S702后的薄膜晶体管的界面示意图;
图11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实施步骤S703后的薄膜晶体管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12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实施步骤S703后的薄膜晶体管的界面示意图;
图13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实施步骤S704后的薄膜晶体管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14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实施步骤S704后的薄膜晶体管的界面示意图;
图15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实施步骤S705后的薄膜晶体管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16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实施步骤S705后的薄膜晶体管的界面示意图;
图17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实施步骤S706后的薄膜晶体管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18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实施步骤S706后的薄膜晶体管的界面示意图;
图19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实施步骤S707后的薄膜晶体管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0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实施步骤S707后的薄膜晶体管的界面示意图;
图21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实施步骤S708后的薄膜晶体管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2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实施步骤S708后的薄膜晶体管的界面示意图;
图23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实施步骤S709后的薄膜晶体管的结构立体示意图;
图24为本公开实施例中实施步骤S709后的薄膜晶体管的界面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公开的技术方案,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公开作进一步详细描述。
除非另外定义,本公开使用的技术术语或者科学术语应当为本公开所属领域内具有一般技能的人士所理解的通常意义。本公开中使用的“第一”、“第二”以及类似的词语并不表示任何顺序、数量或者重要性,而只是用来区分不同的组成部分。同样,“一个”、“一”或者“该”等类似词语也不表示数量限制,而是表示存在至少一个。“包括”或者“包含”等类似的词语意指出现该词前面的元件或者物件涵盖出现在该词后面列举的元件或者物件及其等同,而不排除其他元件或者物件。“连接”或者“相连”等类似的词语并非限定于物理的或者机械的连接,而是可以包括电性的连接,不管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上”、“下”、“左”、“右”等仅用于表示相对位置关系,当被描述对象的绝对位置改变后,则该相对位置关系也可能相应地改变。
图1为纳米线生长的原理图。如图1所示,纳米线生长的原理包括以下步骤:
步骤S11,在衬底1表面制备的绝缘层2,在绝缘层2的表面制备催化层,金属颗粒经过原位处理形成纳米颗粒81,如图1(a)所示。
步骤S12,在衬底1的表面沉积前驱体a-Si,然后加热衬底,形成合金液滴,如铟合金液滴82,如图1(b)所示。
步骤S13,合金液滴中的硅浓度过饱和时析出晶核83,如图1(c)所示。
步骤S14,在吉布斯自由能驱使下,合金液滴牵引晶核生长,形成纳米 线84。
在纳米线生长过程中,纳米线受吉布斯自由能的驱动沿着引导沟槽的槽底侧壁横向生长,位于槽顶的纳米线由于无引导而无序生长,这些无序生长的纳米线高低不平。由于工艺的限制,这些无序生长的纳米线无法去除,影响源漏(S/D)电极层与纳米线的搭接。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纳米线制备方法,该方法可以去除纳米线区域之外的无序生长的纳米线,提高纳米线的良率;以及将制备纳米线过程中引导沟槽去除,改善电极与纳米线的搭接性能,提高纳米线的迁移率。
图2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一种纳米线制备方法的流程图。如图2所示,纳米线制备方法包括:
步骤S201,在衬底的第一表面制备绝缘层。
其中,衬底可以用于承载晶体管等电子器件。衬底包括但不限于玻璃衬底和硅衬底,本公开对衬底的材料不作限定。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衬底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用于承载电子器件的各组成部分。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表面也可以用于承载电子器件。为便于描述,本公开实施例以第一表面为例进行说明。
其中,绝缘层的材料可以为氮化硅、氧化硅等硅化物,或者为聚酰亚胺、亚克力等有机材料。本公开实施例对绝缘层的厚度不作限定,如绝缘层的厚度为4000埃。
步骤S202,在绝缘层背离衬底的表面制备牺牲层,并对牺牲层进行图案化,形成引导沟槽。
其中,牺牲层可以采用涂覆工艺或其它适合的工艺制备。在一些实施例中,牺牲层的材料包括正性光刻胶和负性光刻胶之一。光刻胶成本低,工艺简单,可以降低牺牲层的制作成本。
示例地,通过涂覆工艺在绝缘层背离衬底的表面制备正性光刻胶,然后通过曝光、显影和刻蚀工艺对牺牲层进行图案化,形成引导沟槽。
需要说明的是,在刻蚀牺牲层时,仅刻蚀牺牲层,无需刻蚀绝缘层,以使引导沟槽的底部为绝缘层,无牺牲层的材料。在绝缘层背离衬底的表面除引导沟槽之外,其它位置被牺牲层覆盖。
本公开实施例对牺牲层的厚度不作限定,例如,牺牲层的厚度为1.5微米。
步骤S203,在引导沟槽内制备诱导颗粒。
在一些实施例中,诱导颗粒包括铟颗粒或其它适合的元素颗粒。其中,诱导颗粒有利于纳米线材料的析出,以提高纳米线的生成效率。
需要说明的是,本公开实施例中的纳米线是指有源层纳米线,为方便表述,本公开实施例以纳米线代替有源层纳米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03,在引导沟槽内制备诱导颗粒,包括:
步骤S31,在牺牲层背离衬底的表面和引导沟槽内沉积催化层,并对所催化层进行图形化处理。
对所催化层进行图形化处理后,获得条形催化层,且条形催化层的长度跨越引导沟槽的宽度,以便于在引导沟槽内形成诱导颗粒。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物理气相沉积工艺沉积催化层,催化层的材料为铟锡氧化物,本公开实施例对催化层的厚度不作限定,例如,催化层的厚度可以为100-500埃。
本公开实施例可以通过涂覆、曝光、显影、刻蚀工艺对催化层进行图形化,获得条形催化层。本公开实施例对条形催化层的宽度和长度不作限定。
步骤S32,利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对图形化后的催化层进行还原处理,获得诱导颗粒。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工艺的氢等离子(H plasma)还原铟锡氧化物,获得铟诱导颗粒。
步骤S204,在牺牲层背离衬底的表面和引导沟槽内制备析出层,析出 层覆盖诱导颗粒。
其中,析出层是为了形成纳米线,析出层的材料包括纳米线材料。例如,析出层的材料包括非晶硅(a-Si)。本公开实施例对析出层的厚度不作限定,例如,析出层的厚度为300埃。
步骤S205,对析出层进行处理,使析出层内预设元素在诱导颗粒的诱导下沿引导沟槽析出,形成纳米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退火工艺使非晶硅层的硅元素在诱导颗粒的诱导下沿引导沟槽析出,生成纳米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05,对析出层进行处理,使析出层内预设元素在诱导颗粒的诱导下沿引导沟槽析出,形成纳米线,包括:
对析出层进行退火处理,使析出层内的硅在诱导颗粒的诱导下沿引导沟槽析出,获得硅纳米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退火温度可以选择350℃~400℃,退火时间为30~60min。
步骤S206,将牺牲层去除。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剥离工艺将牺牲层去除。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牺牲层去除后,附着在牺牲层表面的无序生长的纳米线也被去除,即去除引导沟槽时将牺牲层表面生成的无序的纳米线一同去除,在绝缘层的表面仅保留纳米线,从而提高纳米线的良率,而且可以消除引导沟槽的段差影响,改善纳米线与电极搭接情况,降低金属-半导体接触的接触势垒,增强界面处的隧穿效应,提高硅纳米线的迁移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03,在引导沟槽内制备诱导颗粒之前,还包括通过离子注入方式对牺牲层进行处理,在牺牲层背离衬底一侧的表层形成多孔结构,即对牺牲层进行碳化处理。
其中,通离子注入方式对牺牲层背离衬底的表面进行处理,在牺牲层背离衬底一侧的表层形成多孔结构,该结构类似金刚石或石墨的分子结构,稳 定性高,可以避免后续工艺过程中牺牲层对腔室的污染;而且,化学溶剂可以通过多孔结构的表层扩散至牺牲层的内部,使牺牲层的内部溶解,进而使牺牲层的表层脱落,方便牺牲层的去除。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离子注入方式在牺牲层背离衬底一侧的表层形成多孔结构,注入的离子包括磷离子(P +)和硼离子(B +)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孔结构的厚度占牺牲层的总厚度的千分之一至百分之一。
在一些实施例中,离子注入的加速电压为10-70keV,注入剂量为1×10 13-5×10 14ions/cm 2。通过10-70keV的加速电压将磷离子和/或硼离子注入牺牲层,使磷离子和/或硼离子位于牺牲层表面的深度,既可以使牺牲层改性,减少牺牲层对后续工艺的影响,又便于后续牺牲层的去除,减少牺牲层材料的残留。
图3为本公开实施例通过20keV的加速电压将磷离子注入牺牲层,而且,注入剂量为3×10 14ions/cm 2的情况下,牺牲层的截面图。从图中可以看出,碳化处理后的牺牲层的结构发生了变化,从表面向牺牲层内部的颜色变化为浅黄-黄-深棕。在图3中,碳化层的厚度为124nm,未被碳化的牺牲层的厚度为1.25μm。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牺牲层的材料为光刻胶时,通过离子注入改性后,光刻胶被碳化,而且碳化后的光刻胶具有类金刚石/石墨分子结构,结构稳定,可以减少后续工艺因牺牲层挥发而污染腔室。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06,将牺牲层去除之前,还包括:对牺牲层进行改性,以便于去除牺牲层。
通过灰化(Ashing)工艺并利用氧等离子体(O 2plasma)对牺牲层进行改性处理,以便于后续对牺牲层的去除,而且该改性工艺不会损伤纳米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206,将牺牲层去除之前,还包括:使用刻蚀液去除诱导颗粒中的杂质,利用刻蚀工艺将多余的非晶硅去除。
其中,杂质包括离子注入的硼离子和磷离子。在一些实施例中,使用刻 蚀液去除诱导颗粒中的杂质,例如通过铟锡氧化物刻蚀液去除铟球内的硼离子和/或磷离子等杂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利用等离子刻蚀工艺将改性后的多余的牺牲层去除。例如,利用氢等离子体刻蚀工艺将非晶硅去除。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在去除牺牲层之前,通过刻蚀工艺将诱导颗粒中的杂质和多余的非晶硅去除,然后对牺牲层进行改性处理,有助于提高纳米线的良率。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纳米线制备方法,在牺牲层形成引导沟槽,并在引导沟槽内制备诱导颗粒,在牺牲层背离衬底的表面和引导沟槽内制备析出层,并使析出层覆盖诱导颗粒,对析出层进行处理,使析出层内的预设元素在诱导颗粒的诱导下沿引导沟槽析出,形成纳米线,最后将牺牲层去除,在去除引导沟槽时可以将牺牲层表面无序的纳米线去除,从而在绝缘层的表面仅保留纳米线,提高纳米线的良率,而且有利于改善纳米线与电极搭接情况,降低金属-半导体接触的接触势垒,增强界面处的隧穿效应,提高硅纳米线的迁移率。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薄膜晶体管制备方法,图4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薄膜晶体管制备方法的流程图。
如图4所示,薄膜晶体管制备方法包括:
步骤S401,在衬底的第一表面制备绝缘层。
衬底包括但不限于玻璃衬底和硅衬底,本公开对衬底的材料不作限定。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衬底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用于承载电子器件的各组成部分,第二表面与第一表面相对设置。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二表面也可以用于承载电子器件。为便于描述,本公开实施例以第一表面进行说明。
其中,绝缘层的材料可以为氮化硅、氧化硅等硅化物,或者为聚酰亚胺、亚克力等有机材料。绝缘层的厚度可以根据情况预先设定,如绝缘层的厚度 为4000埃。
步骤S402,在绝缘层背离衬底的表面制备牺牲层,并对牺牲层进行图案化,形成引导沟槽。
其中,牺牲层可以采用涂覆工艺或其它适合的工艺制备。在一些实施例中,牺牲层的材料包括正性光刻胶和负性光刻胶之一。光刻胶成本低,工艺简单,可以降低牺牲层的制作成本。
示例地,通过涂覆工艺在绝缘层背离(远离)衬底的表面制备正性光刻胶,然后通过曝光、显影和刻蚀工艺对牺牲层进行图案化,形成引导沟槽。
需要说明的是,在刻蚀牺牲层时,仅刻蚀牺牲层,无需刻蚀绝缘层,以使引导沟槽的底部为绝缘层,无牺牲层的材料。在绝缘层背离衬底的表面除引导沟槽之外,其它位置被牺牲层覆盖。
本公开实施例对牺牲层的厚度不作限定,例如,牺牲层的厚度为1.5微米。
步骤S403,在引导沟槽内制备诱导颗粒。
在一些实施例中,诱导颗粒包括铟颗粒或其它适合的元素颗粒。其中,诱导颗粒有利于纳米线材料的析出,以提高纳米线的生成效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403,在引导沟槽内制备诱导颗粒,包括:在牺牲层背离衬底的表面和引导沟槽内沉积催化层,并对所催化层进行图形化处理,再利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对图形化后的催化层进行还原处理,获得诱导颗粒。
其中,对所催化层进行图形化处理后,获得条形催化层,且条形催化层的长度跨越引导沟槽的宽度,以便于在引导沟槽内形成诱导颗粒。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物理气相沉积工艺沉积催化层,催化层的材料为铟锡氧化物,本公开实施例对催化层的厚度不作限定,例如,催化层的厚度可以为100-500埃。
本公开实施例可以通过涂覆、曝光、显影、刻蚀工艺对催化层进行图形 化,获得条形催化层。本公开实施例对条形催化层的宽度和长度不作限定。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通过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工艺的氢等离子(H plasma)还原铟锡氧化物,获得铟诱导颗粒。
步骤S404,在牺牲层背离衬底的表面和引导沟槽内制备析出层,析出层覆盖诱导颗粒。
其中,析出层是为了形成纳米线,析出层的材料包括纳米线材料。例如,析出层的材料包括非晶硅(a-Si)。本公开实施例对析出层的厚度不作限定,例如,析出层的厚度为300埃。
步骤S405,对析出层进行处理,使析出层内的预设元素在诱导颗粒的诱导下沿引导沟槽析出,形成纳米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退火工艺使非晶硅层的硅元素在诱导颗粒的诱导下沿引导沟槽析出,生成纳米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退火温度可以选择350℃~400℃,退火时间为30~60min。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405,对析出层进行处理,使析出层内预设元素在诱导颗粒的诱导下沿引导沟槽析出,形成纳米线,包括:
对析出层进行退火处理,使析出层内的硅在诱导颗粒的诱导下沿引导沟槽析出,获得硅纳米线。
步骤S406,将改性后的牺牲层去除。
在步骤S406中,通过剥离工艺将改性处理后的牺牲层去除。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403,在引导沟槽内制备诱导颗粒之前,还包括通过离子注入方式对牺牲层进行处理,在牺牲层背离衬底一侧的表层形成多孔结构,即对牺牲层进行碳化处理。
其中,通离子注入方式对牺牲层背离衬底的表面进行处理,在牺牲层背离衬底一侧的表层形成多孔结构,该结构类似金刚石或石墨的分子结构,稳 定性高,可以避免后续工艺过程中牺牲层对腔室的污染;而且,化学溶剂可以通过多孔结构的表层扩散至牺牲层的内部,使牺牲层的内部溶解,进而使牺牲层的表层脱落,方便牺牲层的去除。
在一些实施例中,通过离子注入方式在牺牲层背离衬底一侧的表层形成多孔结构,注入的离子包括磷离子(P +)和硼离子(B +)中的至少一种。在一些实施例中,多孔结构的厚度占牺牲层的总厚度的千分之一至百分之一。
在一些实施例中,离子注入的加速电压为10-70keV,注入剂量为1×10 13-5×10 14ions/cm 2。通过10-70keV的加速电压将磷离子和/或硼离子注入牺牲层,使磷离子和/或硼离子位于牺牲层表面的深度,既可以使牺牲层改性,减少牺牲层对后续工艺的影响,又便于后续牺牲层的去除,减少牺牲层材料的残留。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牺牲层的材料为光刻胶时,通过离子注入改性后,光刻胶被碳化,而且碳化后的光刻胶具有类金刚石/石墨分子结构,结构稳定,可以减少后续工艺因牺牲层挥发而污染腔室。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406,将改性后的牺牲层去除之前,还包括:对牺牲层进行改性。
例如,通过灰化(Ashing)工艺并利用氧等离子体(O 2plasma)对牺牲层进行改性处理,以便于后续对牺牲层的去除,而且该改性工艺不会损伤纳米线。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406,将改性后的牺牲层去除之前,还包括:使用刻蚀液去除诱导颗粒中的杂质,利用刻蚀工艺将多余的非晶硅去除。
其中,杂质包括离子注入的硼离子和磷离子。在一些实施例中,使用刻蚀液去除诱导颗粒中的杂质,例如通过铟锡氧化物刻蚀液去除铟球内的硼离子和/或磷离子等杂质。
在一些实施例中,利用等离子刻蚀工艺将改性后的多余的牺牲层去除。例如,利用氢等离子体刻蚀工艺将非晶硅去除。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在去除牺牲层之前,通过刻蚀工艺将诱导颗粒中的杂质和多余的非晶硅去除,然后对牺牲层进行改性处理,有助于提高纳米线的良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406,将改性后的牺牲层去除之后,还包括:
步骤S407,在绝缘层和纳米线背离衬底的表面依次制备过渡层和电极层;对过渡层和电极层进行图形化,在电极层获得晶体管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过渡层获得与第一过渡电极和第二过渡电极。
其中,过渡层的材料包括N +非晶硅,或者采用其它导电性能良好的材料。其中N +原子可以采用V族元素,如砷、磷。本公开实施例对过渡层的厚度不作限定,过渡层的厚度只要能够覆盖纳米线,例如过渡层的厚度可以为500埃。电极层的材料可以采用导电金属材料,例如钼、铜和铝。本公开实施例对导电层的厚度不作限定,例如导电层的厚度为2200埃。
在一些实施例中,在对过渡层和导电层进行图形化时,可以采用一个掩膜,即采用一个掩膜对过渡层和电极层进行图形化,在过渡层获得过渡电极,在电极层获得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其中,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是晶体管的两个电极,如第一电极为漏极,第二电极为源极。
本公开实施例采用一个掩膜对过渡层和电极层进行图形化,可以简化晶体管的制备工艺,降低晶体管的成本。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过渡层可以改善导电层与纳米线的搭接异常问题,降低金属-半导体接触的接触势垒,增强界面处的隧穿效应,降低晶体管的最大阻值,甚至可以避免晶体管出现大阻值而导致的薄膜晶体管开态电流较低的问题。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407,对过渡层和电极层进行图形化之后,还包括:
步骤S408,沉积钝化层,钝化层覆盖绝缘层、纳米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裸露的表面。
其中,钝化层的材料包括但不限于氧化硅(SiOx)、氮化硅(SiNx)。钝化层的厚度覆盖导电层即可,本公开实施例对钝化层的厚度不作限定,例如,钝化层的厚度可以为800埃或400埃。
在一些实施例中,步骤S408,沉积钝化层之后,还包括:
步骤S409,对钝化层进行图形化,至少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背离衬底的部分表面露出。
在一些实施例中,可以通过涂覆、曝光、显影工艺对钝化层进行图形化,至少将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背离衬底的部分表面露出。
步骤S410,在钝化层背离衬底表面制备晶体管的第三电极。
其中,第三电极的材料可以为导电金属,例如钼或铜。本公开实施例对第三电极的厚度不作限定,例如,第三电极的厚度为500埃或2200埃。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三电极可以作为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第一电极、第二电极和第三电极构成晶体管。由于栅极在钝化层的顶部,该薄膜晶体管可以被称为顶栅结构的晶体管。
在一些实施例中,薄膜晶体管也可以采用底栅结构,对于底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在步骤S401,在衬底的第一表面制备绝缘层之前,还包括:在衬底的第一表面制备晶体管的第三电极。
其中,第三电极作为晶体管的栅极,第三电极的材料可以为钼、铜等导电金属,第三电极的厚度可以为500埃或2200埃。本公开实施例对第三电极的厚度不作限定。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晶体管制备方法,在牺牲层形成引导沟槽,并在引导沟槽内制备诱导颗粒,在牺牲层背离衬底的表面和引导沟槽内制备析出层,并使析出层覆盖诱导颗粒,对析出层进行处理,使析出层内的预设元素在诱导颗粒的诱导下沿引导沟槽析出,形成纳米线,最后将牺牲层去除,在去除引导沟槽时可以将牺牲层表面无序的纳米线去除,从而在绝缘层的表面仅保留纳米线,提高纳米线的良率,而且有利于改善纳米线与电极搭接情况, 降低金属-半导体接触的接触势垒,增强界面处的隧穿效应,提高硅纳米线的迁移率。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薄膜晶体管,该晶体管改善电极与纳米线的搭接性能,提高纳米线的迁移率。
图5为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一种薄膜晶体管的结构示意图。如图5所示,薄膜晶体管包括:
衬底1,衬底包括第一表面。
其中,衬底包括但不限于玻璃衬底和硅衬底,本公开对衬底的材料不作限定。衬底包括相对设置的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第一表面和第二表面均可以用于承载电子器件的各组成部分。
绝缘层2,绝缘层2设置于衬底1的第一表面。绝缘层2的材料可以为氮化硅、氧化硅等硅化物,或者为聚酰亚胺、亚克力等有机材料。本公开实施例对绝缘层的厚度不作限定。
纳米线3,纳米线3设置于绝缘层2背离衬底1的表面。
纳米线3的材料可以为硅,也可以采用其它材料。在纳米线3制备完毕后,将制备纳米线所需的牺牲层以及在牺牲层背离衬底1的表面的杂乱生长的纳米线去除,因此,在绝缘层2背离衬底1的表面仅保留纳米线。
电极层,电极层叠置于绝缘层2背离衬底1的表面,且设置于电极层的第一电极41与纳米线3的源极区域电连接,设置于电极层的第二电极42与纳米线的漏极区域电连接。
在一些实施例中,电极层的材料可以采用导电金属材料,例如,电极层4的材料包括钼、铜、铝中的至少一种。其中,第一电极41和第二电极42可以分别作为薄膜晶体管的源极和漏极。在一些实施例中,在第一电极41与纳米线3的源极区域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渡电极51,在第二电极42与纳米线3的漏极区域之间设置有第二过渡电极52。第一过渡电极51可以改善第一电极41与纳米线3的搭接异常问题,降低金属-半导体接触的接触势垒, 增强界面处的隧穿效应,减少晶体管的大阻值现象。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薄膜晶体管,电极层4叠置于绝缘层2背离衬底1的表面,即在电极层4与绝缘层2之间没有制备纳米线3时的牺牲层以及无序生长的纳米线,这样可以消除引导沟槽引起的段差影响,使得电极层4与纳米线3搭接得到改善,提高纳米线的迁移率。而且,在电极层4与绝缘层2之间没有无序生长的纳米线,可以提高纳米线的良率。
在一些实施例中,绝缘层包括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纳米线在衬底上的正投影重合的第一部分,在第一部分中掺杂有磷离子和硼离子中的至少一种。其中,磷离子和硼离子是对牺牲层进行碳化处理时注入的离子。
在一些实施例中,掺杂的离子在所述绝缘层中的最大深度为1000埃-3000埃。
在牺牲层注入离子过程中,离子可以穿过引导沟槽进入引导沟槽的底部,由于引导沟槽的底部为绝缘层,因此,离子被注入牺牲层的同时也被注入绝缘层的第一部分。
在一些实施例中,第一过渡电极51和第二过渡电极52的材料为N +型非晶硅(N +a-Si)。
在一些实施例中,薄膜晶体管还包括钝化层6,钝化层6覆盖绝缘层2、电极层和纳米线3的裸露表面。钝化层6可以对绝缘层2、电极层和纳米线3进行保护,提高薄膜晶体管使用寿命。
在一些实施例中,薄膜晶体管还包括第三电极43,第三电极43设置于衬底1和绝缘层2之间。
第三电极43可以为作为薄膜晶体管的栅极,第一电极41、第二电极42和第三电极43构成薄膜晶体管。由于第三电极43设置在薄膜晶体管的底部,即栅极设置在薄膜晶体管的底部,因此,该薄膜晶体管可以被称为底栅结构的晶体管。
在另一些实施例中,如图6所示,薄膜晶体管还包括钝化层6和第三电 极43,钝化层6覆盖绝缘层2和纳米线3的裸露表面;第三电极43设置于钝化层6背离衬底1的表面。由于第三电极43设置在薄膜晶体管的顶部,即栅极在钝化层的顶部,该薄膜晶体管可以被称为顶栅结构的晶体管。
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薄膜晶体管,电极层4叠置于绝缘层2背离衬底1的表面,即在电极层4与绝缘层2之间没有制备纳米线3时的牺牲层以及无序生长的纳米线,这样可以消除引导沟槽引起的段差影响,使得电极层4与纳米线3搭接得到改善,降低电极层-纳米线接触的接触势垒,增强界面处的隧穿效应,提高纳米线的迁移率。而且,在电极层4与绝缘层2之间没有无序生长的纳米线,可以提高纳米线的良率。
为了更好地理解本公开薄膜晶体管及制备方法,下面结合图7至图24,并以顶栅结构的薄膜晶体管为例详细介绍。需要说明的是,在图7至图24中的截面图是与之对应的立体图中A-A线的截面图。
步骤S701,在衬底1的第一表面制备金属层,如钼金属层,钼金属层的厚度可以为500埃,然后对金属层进行图形化,获得第三电极43,即栅极,如图7和图8所示。
步骤S702,沉积绝缘层2,使绝缘层覆盖第三电极43和衬底1的裸露表面;然后,在绝缘层2的表面涂覆牺牲层7,再经过曝光、显影,获得图形化后的牺牲层,形成引导沟槽71,如图9和图10所示。
在步骤S702中,绝缘层2的材料可以采用SiOx,绝缘层2的厚度可以为4000埃,牺牲层采用光刻胶,光刻胶的厚度。需要说明的是,在对牺牲层进行图形化时,无需刻蚀绝缘层2。
当牺牲层7设置有多个引导沟槽71时,多个引导沟槽71间隔设置。
步骤S703,对牺牲层进行离子注入,使牺牲层碳化,获得碳化后的牺牲层7′,这样可以减少后续工艺中牺牲层对腔室的污染,如图11和图12所示。
在步骤S703中,利用70kev的加速电压将磷离子注入牺牲层,注入的 剂量为5×10 14ions/cm 2
步骤S704,在牺牲层7背离衬底1的表面和引导沟槽71内制备析出层8,并对析出层8进行图形化,如图13和图14所示。
在步骤S704中,通过沉积工艺在牺牲层7背离衬底1的表面以及引导沟槽71内沉积铟锡氧化物,获得催化层,然后,通过涂覆、曝光、显影和刻蚀工艺对催化层72进行图形化。图形化后的催化层可为条形结构,条形催化层的长度以覆盖间隔设置的多个引导沟槽71,以确保每个引导沟槽71内均能获得诱导颗粒。
步骤S705,利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对图形化后的催化层进行还原处理,获得诱导颗粒81,然后沉积析出层8,析出层覆盖诱导颗粒,如图15和图16所示。
在步骤S705中,催化层的材料包括铟锡氧化物,利用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并采用氢等离子体对催化层进行还原处理,获得铟诱导颗粒,然后沉积a-Si层,作为析出层。由于在步骤S703已经对牺牲层进行了碳化处理,使得牺牲层形成类金刚石/石墨分子结构,因此,在对催化层进行还原处理时,不会因牺牲层而污染腔室。
步骤S706,对析出层进行退火处理,使析出层内的硅在诱导颗粒的诱导下沿引导沟槽析出,获得硅纳米线,如图17和图18所示。
在本公开实施例中,退火温度可以选择350℃~400℃,退火时间为30~60min。
步骤S707,使用铟锡氧化物刻蚀液去除铟诱导颗粒中的杂质,如磷和/或硼;通过刻蚀工艺将析出层8去除,即通过等离子体增强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并利用氢等离子体去除多余的a-Si,再通过灰化工艺并利用氧等离子体对碳化的牺牲层进行改性处理,然后将牺牲层去除,如图19和图20所示。
步骤S708,在绝缘层2和纳米线3背离衬底1的表面依次制备过渡层 和电极层;对过渡层和电极层进行图形化,在电极层获得晶体管的第一电极41和第二电极42,在过渡层获得与第一过渡电极51和第二过渡电极52,如图21和图22所示。
在步骤S708中,在绝缘层2和纳米线3背离衬底1的表面依次制备N +型非晶硅(N +a-Si),获得过渡层,然后沉积金属钼,获得金属层,再通内涂覆、曝光、显影后的掩膜,对过渡层和电极层进行刻蚀,在过渡层获得第一过渡电极51和第二过渡电极52,在电极层获得第一电极41和第二电极42。
步骤S709,沉积钝化层,钝化层覆盖绝缘层、纳米线、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裸露的表面,如图21和图22所示。
在步骤S709中,通过物理气相沉积工艺沉积氧化硅作为钝化层9,钝化层9覆盖绝缘层2、纳米线3、第一电极41、第二电极42、第一过渡电极51和第二过渡电极52裸露的表面,如图23和图24所示。
本公开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半导体器件,其包括本公开实施例提供的薄膜晶体管,由于牺牲层被去除,可以消除引导沟槽的段差影响,改善纳米线与电极搭接情况,降低金属-半导体接触的接触势垒,增强界面处的隧穿效应,提高硅纳米线的迁移率,从而可以提高半导体器件的整体性能。
可以理解的是,以上实施方式仅仅是为了说明本公开的原理而采用的示例性实施方式,然而本公开并不局限于此。对于本领域内的普通技术人员而言,在不脱离本公开的精神和实质的情况下,可以做出各种变型和改进,这些变型和改进也视为本公开的保护范围。

Claims (26)

  1. 一种纳米线制备方法,其包括:
    在衬底的第一表面制备绝缘层;
    在所述绝缘层背离所述衬底的表面制备牺牲层,并对所述牺牲层进行图案化,形成引导沟槽;
    在所述引导沟槽内制备诱导颗粒;
    在所述牺牲层背离衬底的表面和所述引导沟槽内制备析出层,所述析出层覆盖所述诱导颗粒;
    对所述析出层进行处理,使所述析出层内预设元素在所述诱导颗粒的诱导下沿所述引导沟槽析出,形成纳米线;
    将所述牺牲层去除。
  2.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诱导颗粒包括铟颗粒;
    在所述引导沟槽内制备诱导颗粒,包括:
    在所述牺牲层背离衬底的表面和所述引导沟槽内沉积催化层,并对所催化层进行图形化处理;
    利用等离子体增强的化学气相沉积工艺对图形化后的所述催化层进行还原处理,形成所述诱导颗粒。
  3. 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催化层的材料为铟锡氧化物,所述析出层的材料包括非晶硅;
    所述对所述析出层进行处理,使所述析出层内预设元素在所述诱导颗粒的诱导下沿所述引导沟槽析出,形成纳米线,包括:
    对所述析出层进行退火处理,使所述析出层内的硅在所述诱导颗粒的诱导下沿所述引导沟槽析出,形成硅纳米线。
  4.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牺牲层的材料包括正性光刻胶和负性光刻胶之一。
  5.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在所述引导沟槽内制备诱导颗粒之前,还包括:
    通过离子注入方式对所述牺牲层进行处理,以使在所述牺牲层背离所述衬底一侧的表层形成多孔结构。
  6.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多孔结构的厚度占所述牺牲层的总厚度的千分之一至百分之一。
  7. 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方法,其中,注入所述牺牲层的离子包括磷离子和硼离子中的至少一种;
    所述离子注入的加速电压为10-70keV,注入剂量为1×1013-5×1014ions/cm2。
  8. 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将所述牺牲层去除之前,还包括:
    通过灰化工艺并利用氧等离子体对所述牺牲层进行改性处理。
  9. 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将所述牺牲层去除,包括:
    通过剥离工艺将改性后的所述牺牲层去除。
  10. 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将所述牺牲层去除之前,还包括:
    使用刻蚀液去除所述诱导颗粒中的杂质;
    利用刻蚀工艺将所述析出层去除。
  11. 一种薄膜晶体管的制备方法,薄膜晶体管包括有源层,所述有源层包括纳米线,其中,所述纳米线的制备方法包括权利要求1-10中任意一项所述的方法。
  12.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将所述牺牲层去除之后,还包括:
    在所述绝缘层和所述纳米线背离所述衬底的表面依次制备过渡层和电极层;所述过渡层的材料包括N+型非晶硅;
    对所述过渡层和电极层进行图形化,在所述电极层获得晶体管的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在所述过渡层获得第一过渡电极和第二过渡电极。
  13.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采用一个掩膜对所述过渡层和电极层进行图形化,在所述过渡层获得第一过渡电极和第二过渡电极,在所述电极层获得第一电极和第二电极,所述第一过渡电极与所述第一电极叠置,所述第二过渡电极与所述第二电极叠置。
  14. 根据权利要求12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对所述过渡层和电极层进行图形化之后,还包括:
    沉积钝化层,所述钝化层覆盖所述绝缘层、所述纳米线、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裸露的表面。
  15. 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沉积钝化层之后,还包括:
    对所述钝化层进行图形化,至少将所述第一电极和所述第二电极背离所述衬底的部分表面露出;
    在所述钝化层背离所述衬底表面制备所述晶体管的第三电极。
  16.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包括:所述在衬底的第一表面制备绝缘层之前,还包括:
    在所述衬底的第一表面制备晶体管的第三电极。
  17. 根据权利要求11所述的方法,其中,所述衬底包括玻璃衬底和硅衬底中的一种。
  18. 一种薄膜晶体管,其包括:
    衬底,所述衬底包括第一表面;
    绝缘层,所述绝缘层设置于所述衬底的第一表面;
    纳米线,所述纳米线设置于所述绝缘层背离所述衬底的表面;
    电极层,所述电极层叠置于所述绝缘层背离所述衬底的表面,且设置于所述电极层的第一电极与所述纳米线的源极区域电连接,设置于所述电 极层的第二电极与所述纳米线的漏极区域电连接。
  19.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薄膜晶体管,其中,所述绝缘层包括在衬底上的正投影与所述纳米线在衬底上的正投影重合的第一部分,在所述第一部分中掺杂有磷离子和硼离子中的至少一种。
  20. 根据权利要求19所述的薄膜晶体管,其中,掺杂的离子在所述绝缘层中的最大深度为1000埃-3000埃。
  21. 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薄膜晶体管,其中,在所述第一电极与所述纳米线的源极区域之间设置有第一过渡电极,在所述第二电极与所述纳米线的漏极区域之间设置有第二过渡电极。
  22. 根据权利要求21所述的薄膜晶体管,其中,所述第一过渡电极和所述第二过渡电极的材料为N+型非晶硅。
  23. 根据权利要求18-22任意一项所述的薄膜晶体管,其中,还包括第三电极,所述第三电极设置于所述衬底和所述绝缘层之间。
  24. 根据权利要求23所述的薄膜晶体管,其中,还包括钝化层,所述钝化层覆盖所述绝缘层、所述电极层和所述纳米线的裸露表面。
  25. 根据权利要求18-22任意一项所述的薄膜晶体管,其中,还包括钝化层和第三电极,所述钝化层覆盖所述绝缘层和所述纳米线的裸露表面;
    所述第三电极设置于所述钝化层背离所述衬底的表面。
  26. 一种半导体器件,其包括权利要求18-25任意一项所述的薄膜晶体管。
CN202280001313.1A 2022-05-20 2022-05-20 纳米线、薄膜晶体管制备方法、薄膜晶体管及半导体器件 Pending CN117461144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CN2022/094188 WO2023221110A1 (zh) 2022-05-20 2022-05-20 纳米线、薄膜晶体管制备方法、薄膜晶体管及半导体器件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61144A true CN117461144A (zh) 2024-01-26

Family

ID=888344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01313.1A Pending CN117461144A (zh) 2022-05-20 2022-05-20 纳米线、薄膜晶体管制备方法、薄膜晶体管及半导体器件

Country Status (2)

Country Link
CN (1) CN117461144A (zh)
WO (1) WO2023221110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TWI355085B (en) * 2008-03-14 2011-12-21 Chunghwa Picture Tubes Ltd Thin film transistor and fabricating method thereo
CN105047819B (zh) * 2015-06-23 2017-09-22 福州大学 一种有机半导体纳米线阵列导电沟道薄膜晶体管制备方法
CN111785635A (zh) * 2020-07-16 2020-10-16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薄膜晶体管及其制作方法、阵列基板和显示装置
CN113314615A (zh) * 2021-06-04 2021-08-27 华南理工大学 一种薄膜晶体管以及制备方法
CN113394299A (zh) * 2021-06-16 2021-09-14 京东方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薄膜晶体管、阵列基板及其制备方法、显示面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3221110A1 (zh) 2023-11-2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2670563B2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US8178409B2 (en) Semiconductor device with alternately arranged P-type and N-type thin semiconductor layers and method for manufacturing the same
JPH0834311B2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1552465B (zh) 瞬变电压抑制器和方法
CN108321213A (zh) SiC功率二极管器件的制备方法及其结构
JPH10503886A (ja) シリコンコンデンサの製造方法
CN108321212A (zh) SiC肖特基二极管的制备方法及其结构
CN109119483A (zh) 一种晶体管及其制作方法
CN117461144A (zh) 纳米线、薄膜晶体管制备方法、薄膜晶体管及半导体器件
JP4135838B2 (ja) 半導体装置及びその製造方法
KR910006592B1 (ko) 반도체장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CN109860286A (zh) 门极可关断晶闸管及其制作方法
JP4742545B2 (ja) 炭化珪素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CN103187292B (zh) 一种制造沟槽型半导体功率器件的方法
CN104882438A (zh) 一种基于陷阱控制的半导体电容器件及其制备方法与应用
JP3844538B2 (ja) 半導体装置の作製方法
DE102019207761A1 (de) Verfahren zur Herstellung eines Leistungstransistors und Leistungstransistor
CN113451216B (zh) 成套硅基抗辐射高压cmos器件集成结构及其制造方法
CN113871465A (zh) 一种金刚石场效应晶体管及制备方法
CN103187287B (zh) 一种沟槽半导体分立器件的制备方法
CN110190029B (zh) 一种功率半导体器件的制备方法
JP3019405B2 (ja) 半導体装置の製造方法
GB2070858A (en) A shallow channel field effect transistor
CN103219241B (zh) 一种制备沟槽半导体分立器件的方法
CN1208967A (zh) 半导体器件及其生产方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