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460799A - 粘合膜和层叠体 - Google Patents

粘合膜和层叠体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460799A
CN117460799A CN202280041608.1A CN202280041608A CN117460799A CN 117460799 A CN117460799 A CN 117460799A CN 202280041608 A CN202280041608 A CN 202280041608A CN 117460799 A CN117460799 A CN 1174607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dhesive film
resin
polyvinyl acetal
film
acetal resi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4160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大东裕司
石川由贵
寺口祐美子
鸭志田尚辉
冈田祐树
浦所加奈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filed Critical Sekisui Chemical Co Ltd
Priority claimed from PCT/JP2022/024191 external-priority patent/WO2022265074A1/ja
Publication of CN1174607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46079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Landscapes

  • Adhesives Or Adhesive Processes (AREA)

Abstract

一种粘合膜,是包含热塑性树脂的粘合膜,所述粘合膜的tanδ的最大峰值温度为0℃以上且52℃以下,20℃的剪切储能模量为3×105Pa以上,且使所述粘合膜1.0g溶解于异丙醇10g时的未溶解成分的比率为35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

Description

粘合膜和层叠体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粘合膜、和具备粘合膜的层叠体。
背景技术
在液晶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附带触控面板的显示器等各种显示器中,为了将表面保护面板、偏光板、附带触控传感器的膜、附带触控传感器的玻璃等重叠并固定,而广泛使用有粘合膜。作为粘合膜,就透明性、粘合性等观点而言,以往广泛使用(甲基)丙烯酸系树脂。此外,除(甲基)丙烯酸系树脂以外,也已经研究使用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
已知在使用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时,例如,如专利文献1、2中所公开那样,使用掺合有一定量以上的增塑剂的塑化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此外,也已经研究于塑化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中掺合会通过光照射而固化的反应性稀释剂,以可通过光照射提高储能模量。
此外,塑化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也被广泛用作夹层玻璃用中间膜。夹层玻璃用中间膜例如将2片夹层玻璃构件接合而构成夹层玻璃。夹层玻璃即便受到外部冲击发生破损,也少有玻璃碎片分散的情形,较为安全,因此被广泛用作为汽车等车辆、航空器、建筑物等的窗玻璃。
进而,近年来,已经尝试向构成窗玻璃等的夹层玻璃导入调光膜,以能够调整透光性等。在导入调光膜时,夹层玻璃例如已知如下构成:在2片玻璃板之间配置调光膜,将调光膜与各玻璃板介隔作为夹层玻璃用中间的树脂膜而接合的构成。并且已经研究将含有塑化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的粘合膜应用于树脂膜。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6046811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许第611677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上述显示器、夹层玻璃等中所使用的含有塑化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的粘合膜或夹层玻璃用中间膜存在“增塑剂或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吸湿,如果于高温高湿下长期使用,则产生白化”的问题。
此外,在液晶显示器等中广泛用作粘合膜的以往的(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膜尽管耐湿热性较高,不易产生白化的问题,但耐冲击性不易提高。因此,如果在夹层玻璃或显示器用途中使用,则受到外部冲击而破损时玻璃的碎片飞散而安全性变低,而变得难以用于车例如辆用途。
因此,本发明的课题在于提供一种于包含热塑性树脂的粘合膜中,使耐冲击性及耐湿热性两者变得良好。
[解决课题的技术手段]
本发明人等进行积极研究,结果发现,通过于包含热塑性树脂的粘合膜中,使tanδ的最大峰值温度为特定的温度范围内,使剪切储能模量为一定值以上,且使对于异丙醇的未溶解成分的比例为一定值以下,可解决上述课题,从而完成以下的本发明。
即,本发明提供以下的方案[1]~[31]。
[1]一种粘合膜,其包含热塑性树脂,且
上述粘合膜的tanδ的最大峰值温度为0℃以上52℃以下,20℃的剪切储能模量为3×105Pa以上,且使上述粘合膜1.0g溶解于异丙醇10g时的未溶解成分的比率为35质量%以上100质量%以下。
[2]如上述[1]记载的粘合膜,其不含增塑剂、或者相对于上述热塑性树脂100重量份包含小于20重量份的增塑剂。
[3]如上述[1]或[2]记载的粘合膜,其中,上述热塑性树脂为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
[4]如上述[3]记载的粘合膜,其中,上述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具有以下式(1)所示的聚氧化亚烷基(polyalkylene oxide)结构,
(式(1)中,A1O为碳原子数2~6的氧亚烷基,m为平均重复数,为4~200;R1为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氢原子;再者,氧亚烷基可为单独1种,也可混合存在2种以上;*为与其他基团的键合位置)
[5]如上述[4]记载的粘合膜,其中,上述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以0.1摩尔%以上10摩尔%以下的比率包含上述聚氧化亚烷基结构。
[6]如上述[4]或[5]记载的粘合膜,其中,上述聚氧化亚烷基结构包含氧亚乙基及氧亚丙基的至少任一者。
[7]如上述[6]记载的粘合膜,其中,上述聚氧化亚烷基结构包含氧亚乙基及氧亚丙基两者,且它们具有无规结构。
[8]如上述[4]至[7]中任一项记载的粘合膜,其中,上述聚氧化亚烷基结构的末端为烷基。
[9]如上述[3]至[8]中任一项记载的粘合膜,其中,上述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的缩醛化度为60摩尔%以上。
[10]如上述[4]至[9]中任一项记载的粘合膜,其中,上述聚氧化亚烷基结构经由单键、或醚键、酯键、酰胺键、及可具有这些键中的至少任一者的烃基的任一者而连结于主链。
[11]如上述[3]至[10]中任一项记载的粘合膜,其中,上述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的羟基量为5摩尔%以上35摩尔%以下。
[12]如上述[3]至[11]中任一项记载的粘合膜,其中,上述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的乙酰化度为0.01摩尔%以上50摩尔%以下。
[13]如上述[3]至[12]中任一项记载的粘合膜,其中,上述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为聚乙烯缩丁醛系树脂。
[14]如上述[3]至[13]中任一项记载的粘合膜,其中,上述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为50,000以上800,000以下。
[15]如上述[3]至[14]中任一项记载的粘合膜,其中,上述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的含量以粘合膜所含有的热塑性树脂总量为基准,为50质量%以上100质量%以下。
[16]如上述[1]至[15]中任一项记载的粘合膜,其不含有分子量小于1000的低分子量化合物、或相对于上述热塑性树脂100质量份含有小于20质量份的分子量小于1000的低分子量化合物。
[17]如上述[2]至[16]中任一项记载的粘合膜,其中,上述增塑剂为选自由有机酯增塑剂、有机磷系增塑剂、有机醚系增塑剂、及醇系增塑剂所组成的群中的至少1种。
[18]如上述[1]至[17]中任一项记载的粘合膜,其中,上述粘合膜包含选自二醇与一元性有机酸的酯、及碳原子数4~12的二元性有机酸与碳原子数4~10的醇的酯化合物、聚亚烷基二醇(polyalkylene glycol)系增塑剂、及聚氧亚烷基醚(polyoxyalkyleneether)系增塑剂中的至少1种作为增塑剂。
[19]如上述[1]至[18]中任一项记载的粘合膜,其厚度为100μm以上2000μm以下。
[20]一种层叠体,其具备上述[1]至[19]中任一项记载的粘合膜、及一对基材,且于上述一对基材之间配置上述粘合膜。
[21]如上述[20]记载的层叠体,其中,上述一对基材均为玻璃。
[22]如上述[20]记载的层叠体,其中,上述一对基材的一者为玻璃,另一者为调光膜及偏光膜的任一者。
[23]如上述[20]至[22]中任一项记载的层叠体,其中,上述基材构成触控面板、调光组件、及显示组件的至少一部分。
[24]如上述[20]至[23]中任一项记载的层叠体,其具备配置于上述一对基材之间的中间构件、及配置于各基材与上述中间构件之间的粘接用膜,上述粘接用膜的至少任一者为上述粘合膜。
[25]如上述[24]记载的层叠体,其中,在上述中间构件的粘接上述粘合膜的位置处配置无机材料基材、及有机材料基材的至少任一者。
[26]如上述[24]或[25]记载的层叠体,其中,上述中间构件为触控面板及调光组件的任一者。
[27]一种液晶显示器,其包含上述[20]至[26]中任一项记载的层叠体。
[28]一种夹层玻璃,其包含上述[20]至[26]中任一项记载的层叠体。
[29]一种显示器,其包含上述[20]至[26]中任一项记载的层叠体。
[30]一种上述[1]至[19]中任一项记载的粘合膜的用途,其用于显示器。
[31]一种上述[1]至[19]中任一项记载的粘合膜的用途,其用于夹层玻璃。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包含热塑性树脂的粘合膜中可使耐冲击性及耐湿热性两者变得良好。
附图说明
[图1]是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截面图。
[图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截面图。
[图3]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截面图。
[图4]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的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粘合膜>
本发明的粘合膜包含热塑性树脂,且tanδ的最大峰值温度为0℃以上52℃以下,20℃的剪切储能模量为3×105Pa以上,且使粘合膜1.0g溶解于异丙醇10g时的未溶解成分为35质量%以上100质量%以下。
本发明的粘合膜通过具有以上的构成,可使耐冲击性及耐湿热性两者优异。
以下,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粘合膜详细地进行说明。
[tanδ的最大峰值温度]
本发明中,粘合膜的tanδ的最大峰值温度为0℃以上52℃以下。如果tanδ的最大峰值温度小于0℃,则有时耐冲击性未充分提高。因此,当通过粘合膜进行粘接而获得的层叠体受到冲击时变得容易破损,进而在破损时碎片容易飞散。此外,如果tanδ的最大峰值温度高于52℃,则有时树脂膜的柔软性变得不充分,而无法使各种树脂材料、对于无机玻璃的粘合性变得良好。另一方面,如果tanδ的最大峰值温度小于0℃,则有时粘合性变得过高而导致操作性降低。
就以上的观点而言,粘合膜的tanδ的最大峰值温度优选为50℃以下,更优选为44℃以下。此外,tanδ的最大峰值温度优选为5℃以上,更优选为10℃以上,进而优选为20℃以上。
再者,粘合膜的tanδ的最大峰值温度可通过如下方式检测:使用动态粘弹性测定装置进行粘弹性测定,读取根据粘弹性测定的结果所获得的损耗正切tanδ达到最大值时的峰值温度。
[剪切储能模量]
本发明的粘合膜于20℃的剪切储能模量为3×105Pa以上。如果剪切储能模量小于3×105Pa,则耐冲击性变低,当通过粘合膜进行粘接而获得的层叠体等受到冲击时,变得容易破损,此外,破损时碎片容易飞散。
就耐冲击性的观点而言,上述20℃的剪切储能模量优选为1×106Pa以上,更优选为5×106Pa以上,进而优选为1×107Pa以上,进而更优选为2×107Pa以上。
就耐冲击性的观点而言,粘合膜于20℃的剪切储能模量较高为宜,但就平衡性良好地改善其他物性等观点而言,例如为5×109Pa以下,优选为1×109Pa以下,进而优选为8×108Pa以下。
[未溶解成分的比例]
关于本发明的粘合膜,使粘合膜1.0g溶解于异丙醇10g时的未溶解成分的比例为35质量%以上100质量%以下。如果未溶解成分小于35质量%,则耐湿热性降低,如果长时间在高温高湿环境下,则有时粘合膜的周边部产生白化而导致外观不良等。
就进一步提高耐湿热性的观点而言,未溶解成分优选为45质量%以上,更优选为50质量%以上,进而优选为60质量%以上。
再者,上述剪切储能模量、tanδ的最大峰值温度、及未溶解成分的比率可通过适当选择树脂的种类、树脂的分子量、有无掺合增塑剂及其含量等来调整。
[热塑性树脂]
作为粘合膜所使用的热塑性树脂,例如可例举:(甲基)丙烯酸系树脂、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聚乙烯醇系树脂(PVA)、聚氨酯(polyurethane)系树脂(PU)、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树脂(EVA)、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皂化物(EVOH)、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树脂、离子聚合物树脂、异丁烯树脂、苯乙烯-异戊二烯共聚物树脂、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树脂等。
粘合膜中,热塑性树脂可单独使用1种,也可并用2种以上。
其中,就谋求兼顾耐湿热性与耐冲击性的观点而言,优选为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聚氨酯系树脂(PU)、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树脂(EVA)、乙烯-乙酸乙烯酯共聚物皂化物(EVOH)、乙烯-甲基丙烯酸共聚物树脂、离子聚合物树脂、异丁烯树脂、苯乙烯-异戊二烯共聚物树脂、苯乙烯-丁二烯共聚物树脂。此外,上述之中,热塑性树脂更优选为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通过使用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变得容易使耐冲击性优异。此外,容易使对于各种树脂材料或无机玻璃的粘接力变得良好。以下,对热塑性树脂所使用的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详细地进行说明。
[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
如上所述,热塑性树脂更优选为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可为改性聚乙烯醇缩醛树脂,也可为未改性聚乙烯醇缩醛树脂。改性聚乙烯醇缩醛树脂如下所示,只要具有除缩醛基、羟基、及乙酰基以外的结构(改性基)即可,优选侧链具有改性基。改性聚乙烯醇缩醛树脂通过适当变更改性基的种类而疏水性提高,变得容易提高上述未溶解成分的比率。
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是通过利用醛使聚乙烯醇缩醛化,进而视需要与改性剂反应,或进行再乙酰化(re-acetylation)处理而获得。此外,为了获得改性聚乙烯醇缩醛树脂,也可使用改性聚乙烯醇作为原料聚乙烯醇。
上述除缩醛基、羟基、及乙酰基以外的结构优选为聚氧化亚烷基结构。本发明中,通过具有聚氧化亚烷基结构而疏水性提高,上述未溶解成分的比率变高,由此使得耐湿热性容易提高。此外,变得容易使耐冲击性、对于树脂材料的粘合性等也良好。聚氧化亚烷基结构具体而言,如以下的式(1)所示。
(式(1)中,A1O为碳原子数2~6的氧亚烷基,m为平均重复数,为4~200。R1为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氢原子。再者,氧亚烷基可为单独1种,也可混合存在2种以上。*为与其他基团的键合位置)
A1O中的氧亚烷基为碳原子数2~6的氧亚烷基,优选为碳原子数2~4的氧亚烷基,更优选为碳原子数2或3的氧亚烷基。如果氧亚烷基的碳原子数为上述范围内,则上述未溶解成分的比率变高,耐湿热性变得容易提高。此外,容易使耐冲击性、对于树脂材料的粘合性等也变得良好。
氧亚烷基中的亚烷基可为直链,也可具有支化结构。作为氧亚烷基,例如可例举:氧亚乙基、氧亚丙基、或氧亚丁基,优选为氧亚乙基、氧亚丙基。氧亚烷基可单独使用1种,也可并用2种以上。在并用2种以上时,各氧亚烷基可无规地加成,也能够以嵌段加成,但更优选为无规地加成。
聚氧化亚烷基结构中的氧亚烷基优选为包含氧亚乙基及氧亚丙基的至少任一者,也优选为包含氧亚乙基及氧亚丙基这两者。在包含氧亚乙基及氧亚丙基这两者时,它们可构成嵌段结构,但更优选为构成无规结构。
在包含氧亚乙基(EO)及氧亚丙基(PO)时,氧亚丙基相对于氧亚乙基的比(PO/EO)以摩尔比计,例如为1/9以上9/1以下,优选为2/8以上8/2以下,更优选为3/7以上7/3以下。
式(1)中,m表示氧亚烷基的平均重复数,为4~200,优选为5~100,更优选为10~80,进而优选为15~50。
此外,R1中的烷基可为直链,也可具有支化结构。
作为R1中的烷基,可例举:甲基、乙基、正丙基、异丙基、正丁基、仲丁基、叔丁基等支化丁基、正戊基、支化戊基、正己基、支化己基、正庚基、异庚基、3-庚基等支化庚基、正辛基、异辛基、2-乙基己基等支化辛基等。
R1可为烷基及氢原子的任一者,但优选为烷基。因此,聚氧化亚烷基结构优选末端为烷基。聚氧化亚烷基结构若在末端具有烷基,则疏水性提高,粘合膜的耐湿热性变得容易进一步提高。烷基的碳原子数如上所述,只要为碳原子数1~8即可,但优选为碳原子数1~6,更优选为碳原子数1~4。
上述聚氧化亚烷基结构可经由单键连结于主链,但优选为经由单键以外的连结基而连结于主链。
作为单键以外的连结基,可例举:醚键(-O-)、酯键(-COO-)、酰胺键(-CONR-:R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1~4的烷基,优选为氢原子)、或可具有这些键中的至少任一者的烃基。其中,更优选为醚键(-O-)、酯键(-COO-)、或可具有这些键中的至少任一者的烃基。该烃基的碳原子数并无特别限定,例如为1~10左右即可,优选为1~4。此外,其中,上述聚氧化亚烷基结构更优选为经由醚键或-CH 2O-的任一者键合于主链。聚氧化亚烷基结构通过经由它们的任一者键合于主链而容易制造。再者-CH 2O-中,氧原子可键合于上述聚氧化亚烷基结构。
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典型而言,具有缩醛基、羟基、及乙酰基。但是,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也可因为被官能基改性,或进行再乙酰化反应所以不含有羟基。再者,缩醛基、羟基、及乙酰基如下述式(3-1)~式(3-3)所示,为直接或经由氧原子键合于主链的基,不包含聚氧化亚烷基结构所具有的羟基等。
此外,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优选为通过进行改性,而如上所述,具有上述式(1)所示的聚氧化亚烷基结构。再者,以下,对于具有聚氧化亚烷基结构的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为了与其他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区分说明,而有时作为改性聚乙烯醇缩醛树脂(A)进行说明。
改性聚乙烯醇缩醛树脂(A)的利用聚氧化亚烷基结构(即,式(1)所示的官能基)改性的改性量优选为0.1摩尔%以上10摩尔%以下。如果使上述改性量为上述范围内,则tanδ的最大峰值温度成为适度温度,且20℃的剪切储能模量容易变高,耐冲击性容易提高。此外,容易提高对于各种树脂材料的粘接力。进而,通过设为上述下限值以上,上述未溶解成分的比率变高,耐湿热性容易变得良好。
就这些观点而言,利用聚氧化亚烷基结构的改性量优选为0.2摩尔%以上,更优选为0.3摩尔%以上,进而优选为0.4摩尔%以上,特别优选为0.5摩尔%以上,此外,优选为8摩尔%以下,更优选为6摩尔%以下,进而优选为4摩尔%以下。
再者,利用官能基改性的改性量表示官能基相对于构成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的全部乙烯系单体单元的比率。可对于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进行质子NMR测定,根据所获得的光谱而算出改性量。下述的缩醛化度、羟基量、及乙酰化度也可同样地进行质子NMR测定,根据所获得的光谱而算出。
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也可不具有上述聚氧化亚烷基结构。此种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可为具有式(1)所示的官能基以外的改性基的改性聚乙烯醇缩醛树脂,也可为未改性聚乙烯醇缩醛树脂。即便为未改性聚乙烯醇缩醛树脂,通过再乙酰化反应等而如下述那样使羟基量变少,由此变得容易降低tanδ的最大峰值温度等,而提高耐冲击性。
作为式(1)所示的官能基以外的改性基,可例举烷基。烷基可为直链,也可具有支化结构。烷基的碳原子数例如为2~30,优选为3~24,更优选为5~20,进而优选为7~18,进而更优选为11~18。烷基可直接键合于主链,优选为直接键合于构成主链的源自乙烯基的结构单元,但优选为经由醚键(-O-)、酯键(*-COO-**)、氨酯键(*-NHCOO-**)键合,更优选为经由酯键、或氨酯键键合。
再者,在酯键、氨酯键中,“*”及“**”键合于烷基或主链的键合位置,各键中优选“*”是键合于烷基的键合位置,“**”是键合于主链的键合位置。
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可以是具有源自乙烯基的结构单元作为主链的,式(1)所示的官能基可为与构成主链的源自乙烯基的结构单元键合。因此,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优选为具有以下式(2)所示的结构单元,其中,更优选为具有以下式(2-1)及式(2-2)所示的结构单元的任一者。
(式(2)中,A1O、R1、m与上述相同。R2为单键、或可具有酯键或醚键的至少任一者的烃基的任一者)
(式(2-1)、(2-2)中,A1O、R1、m与上述相同)
式(2)、(2-1)、(2-2)中的A1O、R1、m如上所述,因此省略它们的说明。式(2)中的R2的碳原子数例如为1~10,优选为1~4。R2的烃基如上所述,可具有酯键或醚键,但优选为不具有酯键或醚键。
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典型而言,具有缩醛基、羟基、及乙酰基,即,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典型而言,具有以下式(3-1)、式(3-2)及式(3-3)所示的结构单元。因此,改性聚乙烯醇缩醛树脂优选为具有以下的式(3-1)、式(3-2)及式(3-3)所示的结构单元、及上述式(2)所示的结构单元。
但是,在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例如为未改性聚乙烯醇缩醛树脂等时,如上所述,可不具有羟基,也可不具有式(3-2)所示的结构单元。即,未改性聚乙烯醇缩醛树脂可具有以下的式(3-1)及式(3-3)所示的结构单元,还可进而任意地具有以下式(3-2)所示的结构单元。
(式(3-1)中,R表示氢原子或碳原子数1~19的烃基)
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如上所述,是利用醛,对聚乙烯醇、或使聚乙烯醇改性而成的改性聚乙烯醇进行缩醛化,之后视需要进行改性而获得的,作为聚乙烯醇,一般使用碱化度80~99.8摩尔%的聚乙烯醇。
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中所含的缩醛基的碳原子数并无特别限定,如上述式(3-1)中所示,例如为1~20,但优选为2~10,更优选为2~6,进而优选为2、3或4。因此,上述式(3-1)所示的R的碳原子数优选为1~9,更优选为1~5,进而优选为1~3。
作为缩醛基,具体而言,特别优选为缩丁醛基,因此,作为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优选为聚乙烯缩丁醛系树脂。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的缩醛化度(即,缩醛量)例如为40摩尔%以上90摩尔%以下。此外,缩醛化度优选为60摩尔%以上,更优选为63摩尔%以上,进而优选为65摩尔%以上。通过使缩醛化度变高,上述未溶解成分的比率容易变高,耐湿热性变得容易提高。
此外,缩醛化度更优选为88摩尔%以下,进而优选为85摩尔%以下。通过使缩醛化度为上述范围内,而变得容易使羟基量为适度的量,并且含有一定量的式(1)所示的官能基。
再者,所谓缩醛化度,在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的缩醛基为乙酰缩醛基时,意味着乙酰缩醛化度,在缩醛基为缩丁醛基时,意味着缩丁醛化度。
此外,缩醛化度表示缩醛化了的乙烯醇单元相对于构成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的全部乙烯系单体单元的比率。
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的羟基量优选为35摩尔%以下,更优选为33摩尔%以下,进而优选为30摩尔%以下,进而更优选为25摩尔%以下。如果使羟基量为上述上限值以下,则变得容易使tanδ的最大峰值温度为适宜值,此外,容易提高对于聚碳酸酯等极性较低的树脂材料的粘接力。进而,变得容易提高上述未溶解成分的比率。
此外,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的羟基量可为0摩尔%以上,但在改性聚乙烯醇缩醛树脂(A)时,就防止粘合膜变得过于柔软的观点而言,可含有一定量的羟基量,例如为5摩尔%以上,优选为9摩尔%以上,更优选为10摩尔%以上,进而优选为12摩尔%以上。
此外,在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例如为未改性聚乙烯醇缩醛树脂时,为了降低tanδ的最大峰值温度,提高对于聚碳酸酯等极性较低的树脂的粘接力,需要减少羟基量。因此,未改性聚乙烯醇缩醛树脂的羟基量优选为15摩尔%以下,更优选为10摩尔%以下,进而优选为5摩尔%以下,进而更优选为3摩尔%以下,最优选为0摩尔%。
再者,羟基量表示羟基相对于构成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的全部乙烯系单体单元的比率。
上述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的乙酰化度(乙酰基量)例如为0.01摩尔%以上50摩尔%以下,但于改性聚乙烯醇缩醛树脂(A)时,为了使利用式(1)所示的官能基的改性量为一定值以上,使乙酰化度也为一定值以下为宜。因此,改性聚乙烯醇缩醛树脂(A)的乙酰化度优选为20摩尔%以下,更优选为15摩尔%以下,进而优选为12摩尔%以下,进而更优选为5摩尔%以下。
此外,改性聚乙烯醇缩醛树脂(A)的乙酰化度如上所述,例如为0.01摩尔%以上,但优选为0.1摩尔%以上,更优选为0.3摩尔%以上。
此外,就降低羟基量,降低tanδ的最大峰值温度,提高耐冲击性、未溶解成分的比率、对于各种树脂材料的粘接力的观点而言,在未改性聚乙烯醇缩醛树脂时,其乙酰化度设为一定值以上为宜,优选为15摩尔%以上,更优选为25摩尔%以上,进而优选为30摩尔%以上。此外,未改性聚乙烯醇缩醛树脂的乙酰化度如上所述,例如为50摩尔%以下,但优选为45摩尔%以下,进而优选为42摩尔%以下。
再者,乙酰化度表示乙酰基相对于构成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的全部乙烯系单体单元的比率。
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优选为50,000以上800,000以下。通过将重均分子量调整至上述范围内,变得容易使剪切储能模量或tanδ的最大峰值温度等为所需范围内,变得容易使耐冲击性、粘合性等变得良好。此外,通过设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容易提高未溶解成分的比率。就这些观点而言,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的重均分子量(Mw)更优选为100,000以上,进而优选为120,000以上,进而更优选为150,000以上。此外,重均分子量(Mw)更优选为600,000以下,进而优选为500,000以下,进而更优选为400,000以下。
再者,重均分子量(Mw)是通过凝胶渗透色谱法来测定。
制造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时所使用的醛并无特别限定,例如为碳原子数1~20的醛,一般而言,可适宜地使用碳原子数为2~10的醛。上述碳原子数为2~10的醛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例举:乙醛、丙醛、正丁醛、异丁醛、正戊醛、2-乙基丁醛、正己醛、正辛醛、正壬醛、正癸醛、苯甲醛等。其中,优选为乙醛、正丁醛、正己醛、正戊醛等碳原子数2~6的醛,更优选为碳原子数2、3、4的醛,进而优选为正丁醛。这些醛可单独地使用,也可并用2种以上。
本发明中所使用的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可单独地使用1种,也可并用2种以上。
在本发明的粘合膜使用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作为热塑性树脂时,只要发挥本发明的效果,则也可具有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以外的热塑性树脂。但是,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为主成分较好。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以外的热塑性树脂如上所述。
具体而言,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的含量以粘合膜所含有的热塑性树脂总量基准计,例如为50质量%以上,优选为70质量%以上,更优选为90质量%以上,最优选为100质量%。因此,本发明的粘合膜所含有的热塑性树脂也可为仅由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构成的。
(增塑剂)
本发明的粘合膜也可含有增塑剂。粘合膜通过含有增塑剂而变得柔软,可降低粘合膜的tanδ的最大峰值温度,提高对于聚碳酸酯等各种树脂材料或无机玻璃等各种被粘接体的粘合性。但是,本发明的粘合膜优选为不含有增塑剂,或含有少量的增塑剂。通过仅含有少量增塑剂或不含有增塑剂,而防止上述未溶解成分的比率降低,耐湿热性容易变得良好。
此外,本发明的粘合膜即便含有少量增塑剂或不含有增塑剂,通过使用上述特定的热塑性树脂,也能够使对于聚碳酸酯等各种树脂材料的粘合性变得良好。
粘合膜中的增塑剂的含量相对于粘合膜所包含的热塑性树脂100质量份,可小于20质量份。通过使增塑剂小于20质量份,上述未溶解成分的比率容易变高,耐湿热性也变得良好。
就耐湿热性的观点而言,增塑剂的上述含量优选为15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10质量份以下,进而优选为5质量份以下,进而更优选为1质量份以下。增塑剂的含量的下限为0质量份。
在本发明的树脂组成物使用改性聚乙烯醇缩醛树脂(A)时,可不含有增塑剂,但通过含有增塑剂,变得容易提高树脂膜的粘合性。另一方面,在树脂组成物使用未改性聚乙烯醇缩醛树脂时,就提高树脂膜的粘合性的观点而言,含有增塑剂为宜。
作为增塑剂,例如可例举:有机酯增塑剂、以及有机磷酸酯增塑剂及有机亚磷酸酯增塑剂等有机磷系增塑剂等。此外,可例举:聚亚烷基二醇系增塑剂、聚氧亚烷基醚系增塑剂等有机醚系增塑剂、醇系增塑剂等。
增塑剂可单独使用1种,也可并用2种以上。上述之中,优选为有机酯增塑剂。作为优选的有机酯增塑剂,可例举:一元性有机酸酯及多元性有机酸酯等。
作为一元性有机酸酯,可例举二醇与一元性有机酸的酯。作为二醇,可例举:各亚烷基单元为碳原子数2~4、优选为碳原子数2或3且亚烷基单元的重复数为2~10、优选为2~4的聚亚烷基二醇。此外,作为二醇,也可为碳原子数2~4、优选为碳原子数2或3的单亚烷基二醇(即,重复单元为1)。
作为二醇,具体而言,可例举:乙二醇、二乙二醇、三乙二醇、四乙二醇、丙二醇、二丙二醇、三丙二醇、四丙二醇、丁二醇等。
作为一元性有机酸,可例举碳原子数3~10的有机酸,具体而言,可例举:丁酸、异丁酸、己酸、2-乙基丁酸、庚酸、正辛酸、2-乙基己酸、正壬酸及癸酸等。
作为具体的一元性有机酸,可例举:三乙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三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三乙二醇二辛酸酯、三乙二醇二正辛酸酯、三乙二醇二正庚酸酯、四乙二醇二正庚酸酯、四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二乙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二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二丙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三乙二醇二-2-乙基戊酸酯、四乙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二乙二醇二辛酸酯、三乙二醇二正庚酸酯、四乙二醇二正庚酸酯、三乙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乙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1,2-丙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1,3-丙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1,4-丁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1,2-丁二醇二-2-乙基丁酸酯等。
此外,作为多元性有机酸酯,例如可例举:己二酸、癸二酸、壬二酸等碳原子数4~12的二元性有机酸、与碳原子数4~10的醇的酯化合物。碳原子数4~10的醇可为直链,也可具有支化结构,也可具有环状结构。
具体而言,可例举:癸二酸二丁酯、壬二酸二辛酯、己二酸二己酯、己二酸二辛酯、己二酸己酯环己酯、己二酸二异壬酯、己二酸庚酯壬酯、二丁基卡必醇己二酸酯、混合型己二酸酯等。此外,也可为油改性癸二酸醇酸等。作为混合型己二酸酯,可例举:由选自碳原子数4~9的烷基醇及碳原子数4~9的环状醇中的2种以上的醇制作的己二酸酯。
作为上述有机磷系增塑剂,可例举:磷酸三丁氧基乙酯、磷酸异癸基苯酯及磷酸三异丙酯等磷酸酯等。
作为有机酯增塑剂,并不限定于上述各酯的完全酯,也可为部分酯。例如可为二醇与一元性有机酸的部分酯,也可为二元性有机酸与醇的部分酯。具体而言,可例举三乙二醇-单-2-乙基己酸酯等。
进而,可为甘油等3元以上的醇、与一元性有机酸的部分酯等。作为一元性有机酸,可例举碳原子数3~24、优选为碳原子数6~18的一元性有机酸。作为3元以上的醇、与一元性有机酸的部分酯的具体例,可例举:甘油与硬脂酸的单或二酯、甘油与2-乙基己酸的单或二酯等。
作为有机酯增塑剂,上述中,可尤其适宜地使用三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3GO)。
作为聚亚烷基二醇系增塑剂,可例举聚乙二醇、聚丙二醇、聚(环氧乙烷/环氧丙烷)嵌段共聚物、聚(环氧乙烷/环氧丙烷)无规共聚物、聚四亚甲基二醇等,其中,优选为聚丙二醇。
聚氧亚烷基醚系增塑剂是一元或多元醇与聚氧亚烷基的醚化合物。
作为具体的聚氧亚烷基醚系增塑剂,例如可例举:聚氧亚乙基己醚、聚氧亚乙基庚醚、聚氧亚乙基辛醚、聚氧亚乙基-2-乙基己醚、聚氧亚乙基壬醚、聚氧亚乙基癸醚、聚氧亚乙基烯丙醚、聚氧亚丙基烯丙醚、聚氧亚乙基甘油醚、聚氧亚丙基甘油醚、聚氧亚乙基二甘油醚、聚氧亚丙基二甘油醚、聚氧亚烷基新戊四醇醚等。
聚氧亚烷基醚系增塑剂优选为多元醇与聚氧亚烷基的醚化合物,更优选为甘油或二甘油与聚氧亚烷基的醚化合物,进而优选为甘油或二甘油与聚氧亚丙基的醚化合物。
作为醇系增塑剂,可例举:丁二醇、己二醇、三羟甲基丙烷、新戊四醇等各种多元醇。其中,优选为三羟甲基丙烷。
粘合膜除增塑剂以外,还可适当含有与热塑性树脂并用的公知添加剂。即,粘合膜也可为由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等热塑性树脂构成的,但除热塑性树脂以外,还可含有视需要掺合的增塑剂、或除增塑剂以外的添加剂。
除增塑剂以外的添加剂具体而言,可例举:紫外线吸收剂、红外线吸收剂、抗氧化剂、光稳定剂、粘接力调整剂、颜料、染料、荧光增白剂、结晶成核剂等。此外,本发明的树脂组成物也可被溶剂稀释而以稀释液的形态使用。
此外,粘合膜优选不含有低分子量化合物、或仅含有少量的低分子量化合物。通过仅含有少量的低分子量化合物或不含有低分子量化合物,而通过低分子量化合物,使得未溶解成分的比率变低,防止耐湿热性降低。
再者,低分子量化合物是指分子量小于1000的化合物,可例举:上述增塑剂、或通过光照射会固化的反应性稀释剂等。作为反应性稀释剂,例如可例举:(甲基)丙烯酸系单体或(甲基)丙烯酸系低聚物等(甲基)丙烯酸系反应性稀释剂;环氧单体、环氧低聚物等环氧系反应性稀释剂;烷氧基硅烷单体、烷氧基硅烷低聚物等聚硅氧系反应性稀释剂等。
粘合膜中的低分子量化合物的含量相对于粘合膜所含的热塑性树脂100质量份,例如小于20质量份。如果减少低分子量化合物的含量,则未溶解成分的比率变高,耐湿热性变得容易提高。关于低分子量化合物的含量,就耐湿热性的观点而言,优选为15质量份以下,更优选为10质量份以下,进而优选为5质量份以下,进而更优选为1质量份以下。低分子量化合物的含量的下限为0质量份。
[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粘合膜中所使用的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是通过“利用醛使聚乙烯醇(也称为“原料聚乙烯醇”)缩醛化,之后视需要与改性剂反应,或进行再乙酰化处理”而获得的。作为原料聚乙烯醇,也可为未改性聚乙烯醇,在获得改性聚乙烯醇缩醛树脂时,也可使用改性聚乙烯醇作为原料聚乙烯醇。
例如,在制造具有聚氧化亚烷基结构的改性聚乙烯醇缩醛树脂(A)时,优选为通过以下的制造方法(1)进行制造。
(制造方法(1))
本制造方法(1)中,首先制造作为原料聚乙烯醇的聚氧亚烷基改性聚乙烯醇。具体而言,可通过使乙烯酯、与包含具有聚氧亚烷基的乙烯系单体的单体聚合而获得聚合物后,使聚合物皂化而获得。皂化时一般使用碱或酸,但优选为使用碱。作为聚氧亚烷基改性聚乙烯醇,可仅使用1种,也可并用2种以上。
接下来,可利用醛,对上述中所获得的聚氧亚烷基改性聚乙烯醇进行缩醛化,而获得改性聚乙烯醇缩醛树脂(A)。缩醛化的方法可通过公知的方法来进行。
作为制造方法(1)中所使用的乙烯酯,可使用乙酸乙烯酯、甲酸乙烯酯、丙酸乙烯酯、丁酸乙烯酯、异丁酸乙烯酯、三甲基乙酸乙烯酯、新癸酸(versatic acid)乙烯酯、己酸乙烯酯、辛酸乙烯酯、月桂酸乙烯酯、棕榈酸乙烯酯、硬脂酸乙烯酯、油酸乙烯酯、苯甲酸乙烯酯等。其中,优选为乙酸乙烯酯。
此外,作为制造方法(1)中所使用的具有聚氧亚烷基的乙烯系单体,具体而言,可例举以下式(4)所示的化合物。其中,优选为以下式(4-1)所示的聚氧亚烷基乙烯醚、式(4-2)所示的聚氧亚烷基烯丙醚。
(式(4)中,A1O、R1、R2、m与上述相同)
(式(4-1)、(4-2)中,A1O、m、及R1分别与上述相同)
作为具有聚氧亚烷基的乙烯系单体的优选具体例,可例举:聚氧亚乙基单乙烯醚、聚氧亚乙基聚氧亚丙基单乙烯醚、聚氧亚丙基单乙烯醚、聚氧亚乙基单烯丙醚、聚氧亚乙基聚氧亚丙基单烯丙醚、聚氧亚丙基单烯丙醚、聚氧亚乙基烷基乙烯醚、聚氧亚乙基聚氧亚丙基烷基乙烯醚、聚氧亚丙基烷基乙烯醚、聚氧亚乙基烷基烯丙醚、聚氧亚乙基聚氧亚丙基烷基烯丙醚、聚氧亚丙基烷基烯丙醚等。
此外,在未改性聚乙烯醇缩醛树脂时,优选为通过以下的制造方法(2)来制造。
(制造方法(2))
在本制造方法(2)中,利用醛使原料聚乙烯醇缩醛化,而获得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以下,也称为原料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此处,作为原料聚乙烯醇,使用使聚乙烯酯皂化而获得的未改性聚乙烯醇。接下来,可对于原料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进行再乙酰化处理,而获得未改性聚乙烯醇缩醛树脂。作为再乙酰化处理,可利用先前公知的方法来进行,但只要使用乙酸酐,在吡啶等碱存在下进行即可。此外,再乙酰化处理例如可加热至50℃以上100℃以下、优选为70℃以上90℃以下左右来进行。对于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通过进行再乙酰化处理,而使得羟基量变少,变得容易降低tanδ的最大峰值温度,使对于聚碳酸酯等各种树脂材料的粘合性变得良好。
此外,在侧链具有烷基的改性聚乙烯醇缩醛树脂例如可通过以下制造方法来制造。
首先,利用醛使原料聚乙烯醇缩醛化,而获得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以下,也称为原料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此处所使用的原料聚乙烯醇是使聚乙烯酯皂化所获得者,优选为未改性聚乙烯醇。
接下来,使具有烷基的改性剂与上述原料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反应,向原料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导入烷基。作为改性剂,可为具有“与原料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所具有的羟基反应而形成氨酯键或酯键的反应性基”的化合物。具体而言,可例举:异氰酸正十八烷基酯等烷基的碳原子数为2~30的异氰酸烷基酯。此外,可例举:碳原子数3~31的羧酸、或上述羧酸的酸酐、羧酸酯、羧酰卤化物等羧酸衍生物。作为羧酸衍生物,优选为2-乙基己酰氯、月桂酰氯、肉豆蔻氯、棕榈酰氯、硬脂酰氯等羧酰氯。
本发明的粘合膜不仅指单独的粘合膜,还广泛包括于其他构件上进行层叠、覆膜等而成为层状、膜状的形态的情形,一般而言,称为片的厚度相对较大者也称为粘合膜。粘合膜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定,例如为100μm以上2000μm以下,优选为100μm以上1000μm以下。此外,关于粘合膜,为了提高耐冲击性,粘合膜的厚度越大越优选,更优选为200μm以上,进而优选为300μm以上。此外,就薄型化的观点而言,粘合膜的厚度更优选为500μm以下。
本发明的粘合膜可由单层构成。构成单层膜的层可具有如上述粘合膜中所述的组成。即,构成单层膜的层可含有热塑性树脂,且不含有增塑剂,或者以如上述的含量含有增塑剂。进而,如上所述,也可适当掺合添加剂。
此外,本发明的粘合膜也可为2层以上的多层膜。多层膜只要膜整体的组成如上述粘合膜中所述即可,但各层(以下,也称为“第1层”)可具有如上述粘合膜中所述的组成。即,各第1层可如上述粘合膜中所述,包含热塑性树脂,且不含有增塑剂,或者以如上所述的含量含有增塑剂。进而,也可如上所述,适当掺合添加剂。多层膜的各第1层中的热塑性树脂、增塑剂、及添加剂的详情、及各成分的含量的详情如上述粘合膜中所述。但是,作为含量基准的热塑性树脂是各第1层所含有的热塑性树脂。多层膜中,各第1层可为相同组成,也可为不同组成。
此外,多层膜也可为上述第1层、与第1层以外的层(以下,也称为“第2层”)的层叠体。具体而言,例如可例举:第1层/第2层/第1层的3层结构等。
再者,在本发明的粘合膜为2层以上的多层膜时,优选为各层分别为上述粘合膜中所述的组成。
[粘合膜的制造方法]
本发明的粘合膜可通过“利用公知的方法将包含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等热塑性树脂的树脂组成物成型为膜状”来制造。树脂组成物可至少包含以上述方式制造的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等热塑性树脂,并视需要添加增塑剂、添加剂等来制备。此外,树脂组成物也可适当于溶剂中进行稀释来使用。
更具体而言,关于单层的粘合膜,可将树脂组成物涂布于脱模片等支持体上,或者使其流入至模框中,视需要适当进行加热、干燥而成型为膜状,也可通过挤制成型、加压成型等而成型为膜状。
此外,如上所述,在使原料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与改性剂反应而获得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时,也可以如下方式成型。即,也可将包含原料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改性剂、及其他视需要掺合的增塑剂等添加剂的组成物涂布于剥离片等支持体上,或者使其流入至模框,之后进行加热,由此使改性剂与原料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反应并且成型为膜状。
进而,在粘合膜为多层膜时,可准备构成各层的树脂组成物,由构成其各层的树脂组成物获得多层膜的各层。在多层结构时,可将各层适当重叠而获得,也可通过共挤制等而成型多层结构。
本发明的粘合膜可用于各种用途,并无特别限定,优选为用于各种显示器用途、夹层玻璃用途等。显示器优选为车载用,但并无特别限定。此外,显示器可例举液晶显示器、有机EL显示器等,其中优选为液晶显示器。
夹层玻璃是用于汽车、电车等车辆、船舶、飞行器等各种交通工具;或者高楼、公寓、独立住宅、大厅、体育馆等各种建筑物;或者切削、研磨等机床、挖掘机或起重机等建设机械等的窗玻璃,其中,优选为汽车等车辆用途。本发明的粘合膜由于耐冲击性较高,使得下述的层叠体等不易产生破损,此外,即便产生破损,其碎片也不易飞散,所以适宜用于车载用显示器或车辆用窗玻璃。
再者,应用本发明的粘合膜的夹层玻璃及显示器可具备下述层叠体。
<层叠体>
本发明的粘合膜优选为与有机材料基材、无机材料基材等基材一同使用而用作层叠体的一部分,但并无特别限定。本发明的层叠体具体而言,可具备:上述粘合膜、及选自无机材料基材与有机材料基材的至少任一者的基材。此外,粘合膜优选为以粘接于无机材料基材、及有机材料基材的至少任一者的方式进行配置。再者,粘合膜可提高对于各种树脂材料的粘接力,因此,可通过配置在粘接于有机材料基材的位置处,而以高粘接力粘接于基材。
作为有机材料基材,可例举有机树脂板、树脂膜等。有机树脂板也被称为有机玻璃板。作为有机树脂板,并无特别限定,可例举:聚碳酸酯板、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板等(甲基)丙烯酸板、丙烯腈苯乙烯共聚物板、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共聚物板、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板等聚酯板、氟系树脂板、聚氯乙烯板、氯化聚氯乙烯板、聚丙烯板、聚苯乙烯板、聚砜板、环氧树脂板、酚树脂板、不饱和聚酯树脂板、聚酰亚胺树脂板等各种有机玻璃板。有机树脂板也可适当进行表面处理等。
上述之中,就透明性、耐冲击性优异的方面而言,优选为聚碳酸酯板,就透明性较高,耐候性、机械强度优异的方面而言,优选为(甲基)丙烯酸板,其中,更优选为聚碳酸酯板。
有机树脂板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定,优选为0.1mm以上,进而优选为0.4mm以上,此外,优选为5.0mm以下,进而优选为3.0mm以下。
树脂膜并无特别限定,可例举:(甲基)丙烯酸树脂膜、聚碳酸酯膜、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酯(PET)膜、聚萘二甲酸乙二酯(PEN)膜等聚酯树脂膜、聚乙烯膜、聚丙烯膜等聚烯烃树脂膜、环状聚烯烃(COP)膜、三乙酰纤维素(TAC)膜、聚醚砜(PES)树脂膜、聚酰亚胺树脂膜等。此外,也可于树脂膜的表面设置表面层,该表面层是由“以(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等构成”的硬涂层等构成。
树脂膜可由1层单层构成,也可为层叠有2层以上者。
此外,有机材料基材也可为包含上述树脂膜的功能膜。作为功能膜,可例举偏光膜(偏光板)、调光膜等。偏光膜及调光膜的构成如下所述。
层叠体中的树脂膜或功能膜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定,优选为30μm以上,进而优选为50μm以上,此外,优选为500μm以下,进而优选为450μm以下。
再者,将厚度相对较大,柔软性较低,一般无法弯折的称为有机树脂板,另一方面,将厚度相对较小,一般能够弯折的大致称为树脂膜,它们并未得到明确区分。
作为无机材料基材,可例举无机玻璃板。无机玻璃板并无特别限定,例如可例举:浮法平板玻璃、强化玻璃、着色玻璃、抛光板玻璃、压花玻璃、夹网平板玻璃、夹线平板玻璃、紫外线吸收板玻璃、红外线反射板玻璃、红外线吸收板玻璃、绿色玻璃等各种玻璃板。无机玻璃也可进行表面处理等。无机玻璃的厚度并无特别限定,优选为0.1mm以上,进而优选为1.0mm以上,此外,优选为5.0mm以下,进而优选为3.0mm以下。
有机材料基材、或无机材料基材也可为适当附有电极、传感器等的。电极由层叠于上述各基材的导电层构成。
作为传感器,可例举触控传感器。触控传感器是感测手指、触控笔、其他物体接近或接触基材的触控输入的传感器,是由层叠于上述基材的导电层构成。触控传感器会因手指、触控笔、其他物体接近或接触基材而使导电层产生静电电容、电流、电压等电性变化,根据该电性变化来感测触控输入。
导电层并无特别限定,只要为先前公知的具有透明性的电极材料,则可无特别限定地使用,例如可例举:铟锡氧化物(ITO)导电膜、氧化锡导电膜、氧化锌导电膜、高分子导电膜等。
此外,层叠有电极、传感器等导电层的有机材料基材(尤其是膜)也可在设置有导电层的面的相反侧面上形成上述硬涂层。与设置有导电层的面相反侧的面通常为与粘合膜的粘接面,但本发明的粘合膜对于设置有硬涂层的面也容易具有良好的粘接力。
本发明的粘合膜优选为用以接合一对基材,但并无特别限定。因此,本发明的层叠体具体而言,可以具备上述粘合膜、及一对基材,可将粘合膜配置于一对基材之间。并且,一对基材优选为介隔粘合膜接合。
此处,一对基材优选为两者为玻璃。作为玻璃,可为无机玻璃板,也可为有机玻璃板。
此外,一对基材也可一者为玻璃而另一者为膜。在该情形时,作为玻璃,可为无机玻璃板,也可为有机玻璃板。此外,膜也可为树脂膜,但优选为偏光膜(偏光板)、调光膜等功能膜。
本发明的粘合片由于耐冲击性较高,所以即便用以接合玻璃彼此、或者玻璃与其他构件,玻璃也不易破损,此外,即便于玻璃破损时其碎片也不易飞散,而安全性等得到提高。
层叠体并无特别限定,优选为具备选自无机材料基材及有机材料基材中的一对基材、以及配置于这些一对基材之间的粘接用膜,并且具有3层以上的多层结构。
在此种多层结构中,粘接用膜例如可粘接于一对基材的两者,由此介隔粘接用膜将一对基材接合。在该情形时,粘接用膜可为上述本发明的粘合膜。
此外,层叠体也可具有于上述一对基材之间进而配置其他中间构件的结构,在此种结构中,可于各基材与中间构件之间配置粘接用膜,具有5层以上的多层结构。此处,粘接用膜可粘接于各基材与中间构件,由此可介隔粘接用膜将基材与中间构件接合。此外,在以上说明的5层以上的多层结构中,基材与中间构件之间的粘接用膜为树脂膜,只要至少一者为本发明的粘合膜即可,但优选为两者为本发明的粘合膜。
中间构件可具有上述无机材料基材及有机材料基材的至少任一者,可于粘接本发明的粘合膜的位置处配置无机材料基材及有机材料基材的至少任一者。
以上说明的层叠体只要构成显示器、夹层玻璃等即可,但并不限于这些。此外,如下所述,中间构件也可为触控面板或调光组件等,但并不限于这些。此外,上述无机材料基材或有机材料基材只要构成触控面板、调光组件、构成显示器的显示组件等的一部分即可。
本发明的层叠体例如可通过准备粘接用膜,介隔准备好的粘接用膜将各构件进行压接来制造。例如可通过依序重叠基材、粘接用膜、及基材并将它们进行压接来制造。此外,在设置中间构件时,可通过依序重叠基材、粘接用膜、中间构件、粘接用膜及基材并将它们进行压接来制造。
压接并无特别限定,但优选为一面加热一面压接。此外,在以相对较低的压力及温度进行暂时粘接后,相较于暂时压接的情形提高压力、温度或这些两者来进行正式粘接。
接下来,参照附图对层叠体的具体例进行说明。图1表示第1实施方式的层叠体。在第1实施方式中,将层叠体30A应用于附带触控面板的显示器。附带触控面板的显示器优选为车载用显示器。本实施方式的层叠体30A具备显示组件31、表面保护面板32、及配置于显示组件31与表面保护面板32之间的触控面板33,且于触控面板33与显示组件31之间、及表面保护面板32与触控面板33之间分别配置粘接用膜34A、34B。
表面保护面板32优选为有机树脂板或无机玻璃板的任一者,但优选为无机玻璃板。
此外,作为显示组件31,可例举有机EL显示组件、液晶显示组件。显示组件31优选为于其表面侧的最外面设置有偏光板(偏光膜)。再者,表面侧的最外面是指表面保护面板侧的最外面,其相反侧也称为背面侧。
偏光板(偏光膜)一般而言具有于聚乙烯醇树脂膜等偏光组件的两面设置有保护膜的构成。保护膜由上述树脂膜构成,优选为PET膜、COP膜、或TAC膜的任一者。再者,也可于保护膜的表面设置由(甲基)丙烯酸系树脂等构成的硬涂层作为基材的表面层。此外,显示组件31即便在其表面侧的面未设置有偏光板时,也可在表面侧的最外面设置保护膜。因此,在任一情形时,显示组件31的表面侧的最表面均由有机材料基材构成。
触控面板33可由附带触控传感器的无机玻璃、有机树脂板、或树脂膜的任一者构成,但优选为附带触控传感器的无机玻璃或树脂膜。
此外,在触控面板33中,无机玻璃、有机树脂板、或树脂膜也可它们中的2者以上层叠而为多层结构体。在此情形时,在触控面板33中,可于无机玻璃、有机树脂板、或树脂膜的任一者上附带触控传感器。
此外,触控面板33也可于表面侧的最表面、背面侧的最表面的任一面上配置由树脂膜构成的保护膜。因此,触控面板33与粘接用膜34A、34B的粘接面成为无机玻璃、有机玻璃、及树脂膜的任一者。
粘接用膜34A、34B分别粘接于显示组件31及触控面板33、触控面板33及表面保护面板32,而将它们接合。粘接用膜34A、34B中的任一者可为上述本发明的粘合膜,优选为两者均为本发明的粘合膜。
本发明的粘合膜不仅对于无机材料基材具有高粘接力,对于各种树脂材料(即,有机材料基材)也具有高粘接力。因此,显示组件33、表面保护面板32、及触控面板33与粘接用膜34A、34B的粘接面有时由有机材料基材构成,但即便于此种情形时,也能够以高粘接力使显示组件31与触控面板33、及表面保护面板32与触控面板33接合。
此外,本发明的粘合膜由于耐冲击性较高,所以即便于附带触控面板的显示器为车载用显示器时,也可防止因附带触控面板的显示器破损而产生巨大伤害。进而,由于耐湿热性良好,所以层叠体能够于高温高湿环境下长期使用。
图2是表示第2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第2实施方式的层叠体也应用于显示器,但层叠体30B省略了触控面板33,因此,层叠体30B具备:显示组件31、表面保护面板32、及配置于它们间的粘接用膜34。
显示组件31、及表面保护面板32的详情如第1实施方式中所述。
本实施方式中,粘接用膜34由本发明的粘合膜构成。粘接用膜34(粘合膜)粘接于显示组件31及表面保护面板32,将它们接合,因此,与第1实施方式同样地,显示组件31与表面保护面板32以高粘接力接合。此外,粘合膜由于耐冲击性及耐湿热性较高,所以即便将层叠体30B应用于车载用显示器,也不易因显示器破损而产生巨大伤害,此外,也能够于高温高湿下长期使用。
再者,在第2实施方式中,表面保护面板32也可为OGS(one glass solution,单片玻璃方案)面板,在表面保护面板32上也可设置触控传感器等传感器。因此,表面保护面板32也可由附带传感器的无机玻璃等构成。
图3是表示第3实施方式的层叠体。第3实施方式的层叠体30C是应用于附带调光功能的夹层玻璃。本实施方式的层叠体30C具备:一对夹层玻璃构件(基材)41、42、及配置于一对夹层玻璃构件41、42之间的调光组件43,在一夹层玻璃构件41与调光组件43之间、及另一夹层玻璃构件42与调光组件43之间分别配置粘接用膜34A、34B。
夹层玻璃构件41、42可为无机玻璃板、有机树脂板的任一者,它们的详情如上述中所说明。
调光组件43优选为具备2片树脂膜、及配置于2片树脂膜之间的调光层的调光膜。因此,调光组件43的与粘接用膜34A、34B的粘接面为树脂材料。
作为调光组件43所具备的树脂膜,可例举:PET膜、PEN膜等聚酯树脂膜、(甲基)丙烯酸树脂膜、TAC膜、PES树脂膜、聚酰亚胺树脂膜等。其中,就操作性等观点而言,优选为聚酯树脂膜,其中,更优选为PET膜。
此外,2片树脂膜分别于调光层侧的面设置构成电极的导电层。
调光层通过切换对2片树脂膜的导电层间施加电压及不施加电压而使得可见光透过率产生变化。调光层可由聚合物分散型液晶(PDLC)等液晶层构成。此外,调光膜也可为SPD(Suspended Particle Device,悬浮粒子装置)膜、电致变色膜、电泳膜装置等。因此,调光层可为包含树脂基质及分散于树脂基质中的光调整悬浮液的SPD层,也可为电致变色材料层。此外,也可为具备电泳粒子、及使电泳粒子分散的分散剂的电泳层等。
本实施方式中,粘接用膜34A、34B也分别粘接于夹层玻璃构件41及调光组件43、以及夹层玻璃构件42及调光组件43而将它们接合。粘接用膜34A、34B为树脂膜,其中任一者可为上述本发明的粘合膜,但优选为两者均为本发明的粘合膜。
本发明的粘合膜不仅对于无机材料基材具有高粘接力,对于各种树脂材料也具有高粘接力,因此能够以高粘接力将夹层玻璃构件41、42、与调光组件43接合。
此外,本发明的粘合膜由于耐冲击性及耐湿热性较高,所以即便于将第3实施方式的夹层玻璃用于车辆用窗玻璃时,也可防止因破损而产生巨大伤害,此外,也能够于高温高湿下长期使用。
图4是表示第4实施方式的层叠体。本实施方式的层叠体30D是应用于夹层玻璃。本实施方式的层叠体30D具备一对夹层玻璃构件41、42、及配置于一对夹层玻璃构件41、42之间的粘接用膜34,粘接用膜34可由上述本发明的粘合膜构成。
一对夹层玻璃构件41、42如第3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粘接用膜34(粘合膜)粘接于夹层玻璃构件41、42两者而将它们接合,因此能够以高粘接力接合夹层玻璃构件41、42。
此外,本发明的粘合膜由于耐冲击性及耐湿热性较高,所以即便于将第4实施方式的夹层玻璃用于车辆用窗玻璃时,也可防止因破损而产生巨大伤害,此外,也能够于高温高湿下长期使用。
[实施例]
通过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详细地进行说明,但本发明并不受这些例任何限定。再者,本发明的各物性值的测定方法、及评价方法如以下所示。
<重均分子量(Mw)>
使粘合膜溶解于四氢呋喃中至0.05重量%的浓度,使用注射器过滤器(Merck公司制造,Millex-LH 0.45μm)进行过滤后,使用凝胶渗透色谱法(Waters公司制造,e2690)来测定分子量。重均分子量(Mw)是使用通过单分散聚苯乙烯标准试样所制作的分子量校正曲线而算出。此外,管柱使用Shodex GPC KF-806L(昭和电工公司制造),析出液使用四氢呋喃。
<剪切储能模量、及tanδ的最大峰值温度>
将实施例、比较例中所获得的粘合膜切成长度10mm、宽度5mm,使用动态粘弹性测定装置(IT计测控制株式会社制造,商品名“DVA-200”),在以下的测定条件下测定粘弹性,检测20℃剪切储能模量(G′)。
此外,读取根据粘弹性测定的结果所获得的损耗正切tanδ的峰值温度。在-50~150℃的温度范围内将上述峰值温度中tanδ达到最大值的峰值温度作为tanδ的最大峰值温度。
(测定条件)
变形方式:剪切模式、测定温度:-50℃~200℃、升温速度:5℃/分钟、测定频率:1Hz、应变:1%
<改性量、缩醛化度、乙酰化度、及羟基量>
使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溶解于氯仿-d中,使用1H-NMR(核磁共振谱)进行测定,并对各单元的摩尔比进行分析,由此求出。
<未溶解成分的比率>
在异丙醇10.0g中浸渍各实施例、比较例的粘合膜1.0g,利用混合旋转器(制品名“Mix rotor variable VMR-5R”,AS ONE公司制造)以50rpm、15℃振荡48小时。之后,将未溶解成分取至200网目的金属丝网上,在110℃加热1小时以进行干燥。当将干燥后的未溶解成分的重量设为W1,将粘合膜浸渍于异丙醇的前的重量设为W2时,通过以下的式求出未溶解成分的比率。
未溶解成分(质量%)=W1/W2×100
<耐湿热性评价>
将各实施例、比较例中所获得的粘合膜切割成纵11.0cm×横11.0cm的大小。准备2片玻璃板(透明浮法玻璃,纵10cm×横10cm×厚2.5mm)作为一对夹层玻璃构件。在2片玻璃板之间插入粘合膜,在10分钟、80℃及施加100kPa的压力的条件下进行暂时压接。之后,历时10分钟加压至1.3MPa,及历时30分钟加热至140℃,之后,在1.3MPa·140℃的条件下压接20分钟。接下来,在1.3MPa的加压条件下历时40分钟降温至32℃,之后进而历时10分钟使加压条件成为0MPa,而获得夹层玻璃。在玻璃端部伸出的粘合膜被切掉。
将所获得的夹层玻璃于23℃、50%环境下放置2周后,将夹层玻璃垂直地置于调整至50℃、95%RH的恒温恒湿槽中并保持12周。12周后,取出夹层玻璃,测定夹层玻璃的外缘的边及角部的白化距离,使用最大的白化距离并按照以下评价基准进行评价。
AA:白化距离小于5mm
A:白化距离为5mm以上且小于12mm
B:白化距离为12mm以上
<耐冲击评价>
将所获得的粘合膜切割成纵31.0cm×横31.0cm的大小。准备2片玻璃板(透明浮法玻璃,纵30.5cm×横30.5cm×厚1.0mm)作为一对夹层玻璃构件。在2片玻璃板之间插入粘合膜,在10分钟、80℃、及施加100kPa的压力的条件下进行暂时压接。之后,历时10分钟加压至1.3MPa,并历时30分钟加热至140℃,接下来,在20分钟、1.3MPa·140℃的条件下进行压接。之后,在1.3MPa的加压条件下,历时40分钟降温至32℃,之后,进而历时10分钟将加压条件设为0MPa,而获得夹层玻璃。在玻璃端部伸出的粘合膜被切掉。
将所获得的夹层玻璃的表面温度调整至23℃。接下来,针对6片夹层玻璃,分别使质量227g及直径38mm的钢球自5.0m的高度处掉落至夹层玻璃的中心部分。首先,确认钢球是否贯通夹层玻璃。对于未贯通的夹层玻璃,测定来自冲击面的相反侧的剥离碎片的总重量,对于耐冲击性,按照以下评价基准进行评价。
A:剥离碎片的总重量小于10g
B:剥离碎片的总重量为10g以上,或钢球贯通夹层玻璃
(实施例1)
[环氧乙烷改性聚乙烯醇的合成]
准备表1所记载的烯丙醚单体(1)。烯丙醚单体(1)是式(4-2)所示的化合物,A1O为氧亚乙基(EO),其平均重复数、及末端基(R1)如表1所示。
向附带搅拌机、温度计、滴液漏斗及回流冷凝器的烧瓶中添加乙酸乙烯酯834质量份、烯丙醚单体(1)147质量份、及甲醇20质量份,将系统内氮气置换后,将温度升温至52℃。在将温度维持为52℃的状态下,向该系统添加2,2-偶氮二异丁腈0.5质量份,使聚合开始。聚合开始后历时5小时终止聚合。利用烘箱进行加热,将未反应的单体及甲醇去除后,制备共聚物的40质量%甲醇溶液。
将所获得的共聚物的甲醇溶液100质量份于40℃进行搅拌,并且添加3质量%的NaOH甲醇溶液7.4质量份,充分混合后进行放置。2小时后,将固化的聚合物利用粉碎机进行粉碎,利用甲醇洗净后,进行干燥而获得聚合物粉末(环氧乙烷改性聚乙烯醇)。
[聚乙烯缩丁醛(PVB1)的制备]
将所获得的聚合物粉末280g添加至纯水2100g中,在90℃的温度下搅拌约2小时而使其溶解。将该溶液冷却至40℃,添加浓度35质量%的盐酸160质量份及正丁醛150质量份,将液温降低至20℃,保持温度,进行缩醛化反应,使反应产物析出。之后,使液温成为40℃,保持3小时而使反应结束,通过常规方法进行中和、水洗及干燥,而获得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PVB1)的白色粉末。
[粘合膜的制作]
将所获得的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PVB1)于温度160℃、压力20MPa进行加压成型,而获得厚度380μm的粘合膜。针对所获得的粘合膜,测定tanδ的最大峰值温度、20℃及85℃的剪切储能模量(G′)、及未溶解成分的比率,此外,评价耐冲击性及耐湿热性。
(实施例2、3)
相对于100质量份的PVB1,以表3记载的量混合增塑剂(三乙二醇-二-2-乙基己酸酯:3GO),而获得树脂组成物,使用所获得的树脂组成物,利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加压成型,而制作粘合膜。针对所获得的粘合膜,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测定物性,且进行评价。
(实施例4)
添加烯丙醚单体(1)、及甲醇后,使系统内的温度上升至60℃,在60℃添加2,2-偶氮二异丁腈而进行聚合,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实施,而获得PVB2,使用PVB2,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粘合膜。针对所获得的粘合膜,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测定物性,且进行评价。
(实施例5)
除将所使用的烯丙醚单体变为烯丙醚单体(2),且变为乙酸乙烯酯794质量份、烯丙醚单体(2)186质量份、及甲醇20质量份、2,2-偶氮二异丁腈0.5质量份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实施,而获得PVB3,使用PVB3,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粘合膜。针对所获得的粘合膜,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测定物性,且进行评价。
再者,烯丙醚单体(2)是式(4-2)所示的化合物,A1O混合存在氧亚丙基(PO)与氧亚乙基(EO),其平均重复数、及末端基(R1)如表1所示。
(实施例6)
将所使用的烯丙醚单体变为烯丙醚单体(3),且变为乙酸乙烯酯572质量份、烯丙醚单体(3)143质量份、及甲醇286质量份、2,2-偶氮二异丁腈0.7质量份。进而,在添加烯丙醚单体(3)及甲醇后,使系统内的温度上升至60℃,在60℃添加2,2-偶氮二异丁腈而进行聚合,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实施,而获得PVB4,使用PVB4,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制作粘合膜。针对所获得的粘合膜,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测定物性,且进行评价。
再者,烯丙醚单体(3)是式(4-2)所示的化合物,A1O混合存在氧亚丙基(PO)与氧亚乙基(EO),其平均重复数、及末端基(R1)如表1所示。
(实施例7)
除将所使用的烯丙醚单体(1)变为74质量份以外,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实施,而获得PVB7,使用PVB7,并将增塑剂变为数均分子量为1000的聚丙二醇(“PPG1000”,富士胶片和光纯药公司制造,以下有时称为“PPG1000”),除此以外,以与实施例3相同的方式制作粘合膜。针对所获得的粘合膜,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测定物性,且进行评价。
(实施例8)
除使用PVB7并使增塑剂为数均分子量为700的聚氧亚丙基二甘油醚(“UnilubeDGP-700”,日油株式会社制造,以下有时称为“DGP700”)以外,以与实施例3相同的方式制作粘合膜。针对所获得的粘合膜,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测定物性,且进行评价。
(实施例9)
除使用PVB7并使增塑剂为数均分子量为1000的聚氧亚丙基甘油醚(“UNIOLTG-1000R”,日油株式会社制造,以下有时称为“TG1000R”)以外,以与实施例3相同的方式制作粘合膜。针对所获得的粘合膜,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测定物性,且进行评价。
(比较例1)
使用作为未改性聚乙烯缩丁醛的PVB5作为要使用的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且相对于100质量份的PVB5,混合40质量份的增塑剂(3GO),而获得树脂组成物,使用所获得的树脂组成物,利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加压成型,而获得粘合膜。针对所获得的粘合膜,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测定物性,且进行评价。
(比较例2)
使用作为未改性聚乙烯缩丁醛的PVB6作为要使用的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且相对于100质量份的PVB6,混合25质量份的增塑剂(3GO),而获得树脂组成物,使用所获得的树脂组成物,利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加压成型,而获得粘合膜。针对所获得的粘合膜,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评价。
(比较例3)
使用作为未改性聚乙烯缩丁醛的PVB5作为要使用的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相对于100质量份的PVB5,混合30质量份的增塑剂(3GO)、10质量份的反应性稀释剂(三羟甲基丙烷三丙烯酸酯:TMPA)、及作为光聚合引发剂的二苯甲酮(BP)0.1质量份,而获得树脂组成物,使用所获得的树脂组成物,利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加压成型,而获得粘合膜。
此外,对于粘合膜,使用超高压汞灯,照射4000mJ/cm2的365nm波长的光。光照射后,测定剪切储能模量(G′)、tanδ的最大峰值温度、及未溶解成分的比率。
进而,在耐冲击性及耐湿热性的评价中,使用比较例3中所制作的粘合膜,如上述各评价方法中所述来制造层叠体,对于该层叠体,使用超高压汞灯,照射4000mJ/cm2的365nm波长的光。之后,评价耐冲击性及耐湿热性。
(比较例4)
使用作为未改性聚乙烯缩丁醛的PVB6作为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相对于100质量份的PVB6,混合13质量份的增塑剂(3GO)、4质量份的反应性稀释剂(TMPA)、及作为光聚合引发剂的二苯甲酮0.04质量份,而获得树脂组成物,使用所获得的树脂组成物,利用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法进行加压成型,而获得粘合膜。此外,对于粘合膜,使用超高压汞灯,照射4000mJ/cm2的365nm波长的光。在光照射后测定剪切储能模量(G′)、tanδ的最大峰值温度、及未溶解成分的比率。且评价耐冲击性及耐湿热性。
进而,在耐冲击性及耐湿热性的评价中,使用比较例4中所制作的粘合膜,如上述各评价方法中所述来制造夹层玻璃,对于该夹层玻璃,使用超高压汞灯,照射4000mJ/cm2的365nm波长的光。之后,评价耐冲击性及耐湿热性。
(比较例5)
将以表3所示的单体比使单体聚合而获得的(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Ac1)100质量份以固体成分量达到45质量%的方式利用乙酸乙酯进行稀释,以固体成分基准计,添加异氰酸酯系交联剂(Nippon Polyurethane公司制造的“Coronate L-45”,固体成分量45质量%)1质量份,而获得树脂组成物。在脱模PET膜的脱模处理面上以干燥后的厚度达到150μm的方式涂布所获得的树脂组成物,在80℃进行15分钟干燥,而获得粘合膜。针对所获得的粘合膜,在23℃进行5天熟化后,以与实施例1相同的方式评价。
(比较例6)
除将(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Ac1)变为(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Ac2)以外,以与比较例5相同的方式实施。
将实施例中用作原料的烯丙醚单体(1)~(3)示于以下表1。
将实施例及比较例中所使用的PVB1~PVB7示于以下的表2。
表2
将比较例中所使用的(甲基)丙烯酸系聚合物示于以下的表3。
表3
将各实施例、比较例的实施条件、物性及评价结果示于表4。
※1表示相对于热塑性树脂100质量份的质量份。
※2表示相对于反应性稀释剂100质量份的质量份。
以上的各实施例的粘合膜通过使用特定的热塑性树脂,而使得tanδ的最大峰值温度为特定范围内,且20℃的剪切储能模量较高,未溶解成分的比率也较高,因此使得耐冲击性及耐湿热性两者变得良好。
与此相对,在比较例1~4中,尽管tanδ的最大峰值温度为特定范围内,20℃的剪切储能模量较高,但未溶解成分的比率较低,因此无法使耐湿热性变得良好。此外,在比较例5、6中,20℃的剪切储能模量(G′)较低,因此耐冲击性并不充分。
附图符号说明
30A,30B,30C,30D:层叠体
31:显示组件
32:表面保护面板
33:触控面板
34,34A,34B:粘接用膜(粘合膜)
41,42:夹层玻璃构件
43:调光组件(调光膜)

Claims (14)

1.一种粘合膜,是包含热塑性树脂的粘合膜,
所述粘合膜的tanδ的最大峰值温度为0℃以上且52℃以下,20℃的剪切储能模量为3×105Pa以上,且使所述粘合膜1.0g溶解于异丙醇10g时的未溶解成分的比率为35质量%以上且100质量%以下。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粘合膜,其不含增塑剂,或者相对于所述热塑性树脂100重量份包含小于20重量份的增塑剂。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粘合膜,所述热塑性树脂为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
4.如权利要求3所述的粘合膜,所述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具有以下式(1)所示的聚氧化亚烷基结构,
式(1)中,A1O为碳原子数2~6的氧亚烷基,m为平均重复数,为4~200;R1为碳原子数1~8的烷基或氢原子;再者,氧亚烷基可为单独1种,也可混合存在2种以上;*为与其他基团的键合位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粘合膜,所述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以0.1摩尔%以上且10摩尔%以下的比率包含所述聚氧化亚烷基结构。
6.如权利要求4或5所述的粘合膜,所述聚氧化亚烷基结构包含氧亚乙基和氧亚丙基中的至少任一者。
7.如权利要求6所述的粘合膜,所述聚氧化亚烷基结构包含氧亚乙基及氧亚丙基这两者,且它们具有无规结构。
8.如权利要求4~7中任一项所述的粘合膜,所述聚氧化亚烷基结构的末端为烷基。
9.如权利要求3~8中任一项所述的粘合膜,所述聚乙烯醇缩醛系树脂的缩醛化度为60摩尔%以上。
10.一种层叠体,其具备权利要求1~9中任一项所述的粘合膜和一对基材,且所述粘合膜配置于所述一对基材之间。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层叠体,所述一对基材均为玻璃。
12.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层叠体,所述一对基材中的一者为玻璃,另一者为调光膜和偏光膜中的任一者。
13.一种液晶显示器,其包含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体。
14.一种夹层玻璃,其包含权利要求10~12中任一项所述的层叠体。
CN202280041608.1A 2021-06-18 2022-06-16 粘合膜和层叠体 Pending CN11746079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102041 2021-06-18
JP2021-182886 2021-11-09
JP2021182886 2021-11-09
PCT/JP2022/024191 WO2022265074A1 (ja) 2021-06-18 2022-06-16 粘着フィルム、及び積層体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460799A true CN117460799A (zh) 2024-01-26

Family

ID=89586036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41608.1A Pending CN117460799A (zh) 2021-06-18 2022-06-16 粘合膜和层叠体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46079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EP2520552B1 (en) Interlayer for laminated glass, and laminated glass
EP2623474A1 (en) Laminated glass interlayer and laminated glass
TWI721942B (zh) 觸控板用層間填充材料及積層體
EP2518031A1 (en) Intermediate film for laminated glass, multilayer intermediate film for laminated glass, and laminated glass
TWI767889B (zh) 聚乙烯縮醛樹脂組成物、接著片、觸控面板用層間填充材料及積層體
US11981835B2 (en) Interlayer filler material for touch panels, and laminate
JP2003252655A (ja) 合わせガラス用中間膜及び合わせガラス
KR20170095180A (ko) 투명 접착제 부착 편광판 및 터치 패널
US20230142686A1 (en) Interlayer film for laminated glass, and laminated glass
CN115427502A (zh) 树脂组合物、夹层玻璃用中间膜及夹层玻璃
CN117460799A (zh) 粘合膜和层叠体
EP4357128A1 (en) Adhesive film, and laminate
CN117545814A (zh) 胶粘膜、叠层体、液晶显示器及夹层玻璃
WO2022265077A1 (ja) 粘着フィルム、積層体、液晶ディスプレイ及び合わせガラス
WO2022265073A1 (ja) 粘着フィルム、及び積層体
WO2022265075A1 (ja) 粘着フィルム、積層体、液晶ディスプレイ及び合わせガラス
WO2023120667A1 (ja) 変性ポリビニルアセタール樹脂、及びフィルム
WO2022097753A1 (ja) 液晶デバイス用フィルム、液晶デバイス、及び調光装置
CN112334425A (zh) 夹层玻璃用中间膜以及夹层玻璃
WO2022265078A1 (ja) ポリビニルアセタール系樹脂フィルム
TW202313829A (zh) 聚乙烯縮醛系樹脂、及膜
WO2024034575A1 (ja) 層間接着剤、タッチパネル用層間接着剤、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WO2024034568A1 (ja) 層間接着剤、タッチパネル用層間接着剤、及びタッチパネル
TW202417588A (zh) 層間接著劑、觸控面板用層間接著劑、及觸控面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