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203095A -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 Google Patents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203095A
CN117203095A CN202280029185.1A CN202280029185A CN117203095A CN 117203095 A CN117203095 A CN 117203095A CN 202280029185 A CN202280029185 A CN 202280029185A CN 117203095 A CN117203095 A CN 11720309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chamber
inflated
airbag cushion
deployed
occupant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80029185.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小林优斗
樱井努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utoliv Development AB
Original Assignee
Autoliv Development AB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utoliv Development AB filed Critical Autoliv Development AB
Publication of CN11720309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20309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021/23115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with inflatable support compartments creating an internal suction volum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1/23138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 B60R2021/23146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side protection seat mounte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RVEHICLES, VEHICLE FITTINGS, OR VEHICLE PART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R21/00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on vehicles for protecting or preventing injuries to occupants or pedestrians in case of accidents or other traffic risks
    • B60R21/02Occupant safety arrangements or fittings, e.g. crash pads
    • B60R21/16Inflatable occupant restraints or confinements designed to inflate upon impact or impending impact, e.g. air bags
    • B60R21/23Inflatable members
    • B60R21/23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 B60R2021/23161Inflatable members characterised by their shape, construction or spatial configuration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otecting at least two passengers, e.g. preventing them from hitting each other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Air Bags (AREA)

Abstract

目的为提供一种减少膨胀展开所需的气体量并迅速地膨胀展开,并且还能够提高乘员的保护性能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具备:袋状的气囊垫(120),其设置在车辆用座椅(104)的座椅靠背(106)的侧部,利用气体向车辆用座椅的乘员的侧方膨胀展开,气囊垫包括:第一部位(132),其具有四个边,包括第一腔室(138);第二部位(134),其具有四个边,且与第一部位相邻,且包括第二腔室(150);非膨胀的第三部位(136),其具有四个边,且与第一部位及第二部位相邻接,膨胀展开状态的气囊垫形成为柱体状或三角柱,该柱体状或三角柱具有被第一腔室膨胀展开的第一部位、第二腔室膨胀展开的第二部位和非膨胀的第三部位包围且上下双方开放的空间(E)。

Description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具备在车辆的侧面碰撞等时向车辆用座椅的乘员的侧方膨胀展开的袋状的气囊垫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背景技术
近年来的车辆上基本上都标准配备了安全气囊装置。安全气囊装置是在车辆碰撞等紧急情况下运作的安全装置,通过气压使气囊垫膨胀展开来接住乘员以进行保护。作为一例,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具备在车辆的侧面碰撞等时向车辆用座椅的乘员的侧方膨胀展开的袋状的气囊垫。
通常,在车辆受到来自横向的冲击的情况下,乘员向车宽方向移动。例如,在副驾驶席侧的侧门上发生其他车辆或电线杆等物体(碰撞物)碰撞的侧面碰撞的情况下,对乘员进行保护的侧气囊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所谓的近侧气囊。近侧气囊在副驾驶席和侧门之间膨胀展开,防止碰撞物接触侧的乘员(近侧乘员;此时为副驾驶席侧乘员)与侧门发生碰撞。第二个是所谓的远侧气囊(例如专利文献1)。远侧气囊在驾驶席和副驾驶席之间膨胀展开,保护因来自横向的冲击而向车辆中央移动的乘员(远侧乘员;此时为驾驶席侧乘员)。
在专利文献1中,记载有一种在车辆的相邻的两个座椅的各自的座椅靠背中收容中央气囊和保持器的安全气囊装置。两个中央气囊在膨胀展开时从车宽方向内侧对乘员进行约束。另外,通过将保持器收容在座椅靠背中,使对应的中央气囊向车辆内侧方向倾斜而膨胀展开。
在专利文献1中,在车辆的侧面碰撞时,分别收容在相邻的两个座椅上的中央气囊在两个座椅之间各自膨胀展开,以相互抵接的状态卡止,因此能够有效地限制乘员向车宽方向内侧的移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特开2008-296642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1的安全气囊装置中,不仅在车辆的相邻的两个座椅上分别收容中央气囊,而且为了使中央气囊向车辆内侧方向倾斜而膨胀展开,还需要收容保持器。因此,在专利文献1中,部件数量增加,安装作业也变得麻烦。进而,为了使两个中央气囊膨胀展开,膨胀展开所需的气体量也变多。
本发明鉴于这样的问题,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减少膨胀展开所需的气体量并迅速地膨胀展开,并且还能够提高乘员的保护性能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解决问题的方法
为了解决上述课题,本发明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代表性结构为,一种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具备:充气器;袋状的气囊垫,其设置在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利用从充气器供给的气体向车辆用座椅的乘员的侧方膨胀展开,其特征在于,气囊垫包括:第一部位,其为具有至少3边的第一部位,包括能够膨胀展开的第一腔室;第二部位,其为具有至少3边且与第一部位相邻的第二部位,包括能够膨胀展开的第二腔室;第三部位,其为具有至少3边的非膨胀的第三部位,与第一部位及第二部位相邻接,膨胀展开状态的气囊垫形成为柱体状或锥体状,该柱体状或锥体状具有通过第一腔室膨胀展开的第一部位、第二腔室膨胀展开的第二部位和非膨胀的第三部位而包围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连续空间。
在上述结构中,气囊垫在膨胀展开的状态下,仅第一部位、第二部位及第三部位中的第一部位的第一腔室及第二部位的第二腔室膨胀展开。另外,由于第三部位将包含第一腔室的第一部位与包含第二腔室的第二部位相连接,所以当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膨胀展开时,分别被第一部位及第二部位拉紧。
而且,膨胀展开的状态的气囊垫配置成,由第一部位、第二部位及第三部位围住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连续空间而张紧的状态,进而整体成为柱体状或锥体状。因此,气囊垫能够以除了第一部位、第二部位、第三部位之外,还包括空间在内的整体来接住并保护乘员。
另外,由于气囊垫中只有第一部位的第一腔室及第二部位的第二腔室膨胀展开,因此能够减少膨胀展开所需的气体量。因此,由于气囊垫能够更迅速地膨胀展开,所以能够提高乘员的保护性能。
而且,由于气囊垫在膨胀展开的状态下从上下方向观察呈由第一部位、第二部位及第三部位构成的三角形,所以在接住乘员时难以倒下。并且,在气囊垫中,在接住乘员时,由于第一部位、第二部位及第三部位的至少一个部位能够形成反作用力面,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支承并约束乘员的力。
上述空间可以是上下的至少一方开口。由此,气囊垫能够能够以除了膨胀展开的状态下的第一部位、第二部位、第三部位之外,还包括上下的至少一方开口的空间在内的整体来接住并保护乘员。
上述的第一部位、第二部位及第三部位均具有四边,优选为气囊垫在膨胀展开的状态下形成三角柱。由于这样膨胀展开的状态的气囊垫成为三角柱,所以在接住乘员时难以倒下,能够可靠地约束并保护乘员。
上述空间优选为上下双方开口。由此,气囊垫能够以除了膨胀展开的状态下的第一部位、第二部位、第三部位之外,还包括上下双方开口的空间在内的整体来接住并保护乘员。
上述第三部位优选为面向在气囊垫膨胀展开的状态下落座于车辆用座椅的乘员侧。由此,在膨胀展开的状态的气囊垫中,由第三部位接住乘员。而且,在气囊垫中,即使被第三部位接住的乘员想要进一步进入空间,由于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膨胀展开,所以第一部位及第二部位对第三部位施加张力。因此,气囊垫能够在膨胀展开的状态下通过第三部位的反作用力抑制乘员的移动。
上述第一部位和第三部位的边界固定在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第一部位优选为,在气囊垫膨胀展开的状态下面向与车辆用座椅相邻接的其他车辆用座椅。
由此,在膨胀展开的状态的气囊垫中,在由第三部位接住的乘员进一步想进入空间的情况下,以固定在车辆用座椅(驾驶席)的座椅靠背的侧部的第一部位和第三部位的边界为轴旋转。并且,第一部位与落座于其他车辆用座椅(副驾驶席)或其他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相接触。因此,在气囊垫中,第一部位也成为反作用力面,能够进一步抑制落座于车辆用座椅上的乘员的移动。进而,在第一部位,在乘员落座于其他车辆用座椅的情况下,也能够抑制该乘员的移动。
上述气囊垫还优选为,具有形成在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之间,使气体在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之间流通的一个以上的管道,第一部位的第一腔室具有导入来自充气器的气体的气体导入口,充气器设置在配置于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内的座椅框架上,通过气体导入口插入到第一腔室的内部。
由此,在气囊垫膨胀展开时,来自充气器的气体通过气体导入口供给至第一部位的第一腔室,第一腔室能够可靠地膨胀展开。而且,由于气体通过管道在第一部位的第一腔室和第二部位的第二腔室之间流通,所以第二腔室也能够可靠地膨胀展开。
上述一个以上的管道优选为包括设置在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之间的上部的上管道和设置在下部的下管道。由此,气囊垫在膨胀展开时,气体通过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之间的上管道和下管道而在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流通。因此,气囊垫能够在保持第一部位及第二部位的形状的同时,可靠地使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膨胀展开。
上述一个以上的管道优选为,还包括设置在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之间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的中间管道。由此,气囊垫在膨胀展开时除了在第一部位和第二部位之间的上管道和下管道之外,还通过中间管道,在第一腔室和第二腔室流通气体。因此,气囊垫在更可靠地保持第一部位及第二部位的形状的同时,能够更可靠地使第一腔室及第二腔室膨胀展开。
上述第一部位优选包括与第一腔室相邻接的第一非膨胀部。这样一来,由于第一部位包含第一非膨胀部,因此能够更加减少使第一腔室膨胀展开所需的气体量。因此,能够更迅速地使气囊垫膨胀展开。
上述第二部位优选为,包括与第二腔室相邻接的第二非膨胀部。这样一来,由于第二部位包含第二非膨胀部,因此能够更加减少使第二腔室膨胀展开所需的气体量。因此,能够更迅速地使气囊垫膨胀展开。
发明效果
根据本发明,能够提供一种减少膨胀展开所需的气体量而迅速地膨胀展开,并且还提高乘员的保护性能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例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概要的图。
图2是例示出从另一方向观察图1(b)的气囊垫的状态的图。
图3是例示出乘员落座于图1(b)的车辆用座椅时从车辆前侧对侧面安全气囊装置进行观察的状态的图。
图4是例示出从车辆上侧俯视图3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的状态的图。
图5是例示出了图1(b)的气囊垫的缝制过程的图。
图6是例示出图1(b)的气囊垫的变形例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上述实施方式所示的尺寸、材料、其他具体的数值等只是为了便于理解发明的例示,除非另有说明,并不限定本发明。另外,在本说明书及附图中,对于具有实质上相同的功能、结构的要素,通过标注相同的附图标记而省略重复说明,另外,与本发明没有直接关系的要素省略图示。
图1是例示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中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的概要的图。图1(a)是示出车辆102内的一部分的立体图。图1(b)是将图1(a)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与车辆用座椅104一起示出的图。
在本实施方式中,在乘员以正规的姿势落座于座椅时,将乘员朝向的方向称为前方,将其相反方向称为后方。另外,在乘员以正规的姿势落座于座椅时,将乘员的右侧称为右方向,将乘员的左侧称为左方向。进而,在乘员以正规的姿势落座时,将乘员的头部方向称为上方,将乘员的腰部方向称为下方。并且,在以下说明中使用的附图中,根据需要,将以上述乘员为基准的前后左右上下方向表示为Front、Back、Left、Right、Up、Down。
如图1(a)中虚线所示,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埋设在车辆用座椅104的座椅靠背106的车辆中央侧的侧部。车辆用座椅104是车辆102内的右侧前部座椅(例如驾驶席),除了座椅靠背106之外,还具有供乘员落座的座垫108。
在车辆102上配置有与车辆用座椅104相邻接的车辆用座椅110。车辆用座椅110是左侧前部座椅(例如副驾驶席),具有座椅靠背112和座垫114。另外,侧门116位于车辆用座椅110的车辆外侧。另外,在车辆用座椅104、110之间配置有中央控制台118。另外,上述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也可以埋设在车辆用座椅110的车辆中央侧的侧面。
如图1(b)所示,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具备膨胀展开的袋状的气囊垫120和图中点线所示的充气器122。气囊垫120利用从作为气体产生装置的充气器122(参照图2(a))供给的气体,向车辆用座椅104的乘员124(参照图3)的侧方膨胀展开。
图1(b)省略图1(a)的车辆用座椅104的座椅靠背106中的表皮或座椅衬垫(例如聚氨酯材料),仅例示座椅靠背框架126。座椅靠背框架126是成为座椅靠背106的骨架的部件,包括上部框架128和侧框架130。上部框架128沿着座椅靠背106的上边缘内置在座椅靠背106中。另外,侧框架130沿着座椅靠背106的侧面内置在座椅靠背106中。
图2是例示出从另一方向观察图1(b)的气囊垫120的状态的图。图2(a)是图1(b)的A矢线图,例示出气囊垫120、充气器122和侧框架130。图2(b)是图1(b)中的B矢线图,并且仅例示出气囊垫120和侧框架130。
气囊垫120具有第一部分132、第二部分134(参见图1(b))和第三部分136。如图2所示,第一部位132是具有四边的长方形部位,包括可膨胀展开的第一腔室138。第一腔室138具有导入来自图2(a)所示的充气器122的气体的气体导入口140。
充气器122是气缸型(筒型),其一部分通过气体导入口140插入到第一腔室138的内部。另外,充气器122利用从本体142突出的螺柱144、146,设置在配置于车辆用座椅104的座椅靠背106内的侧框架130的车宽方向中央侧。
另外,第一部位132包括第一非膨胀部148。如图2(b)所示,第一非膨胀部148是位于第一部位132的例如中央的接缝部,第一腔室138邻接于其周围。这样一来,在第一部位132中,由于包含第一非膨胀部148,因此能够减少使第一腔室138膨胀展开所需的气体量。
如图1(b)所示,第二部位134是具有四边的长方形部位,并且还与第一部位132邻接(参照图4)。另外,第二部位134包括可膨胀展开的第二腔室150和第二非膨胀部152。
如图1(b)所示,第二非膨胀部152是位于第二部位134的例如中央的接缝部,第二腔室150邻接于其周围。这样一来,在第二部位134中,由于包括第二非膨胀部152,所以能够减少使第二腔室150膨胀展开所需的气体量。
第三部位136是非膨胀的部位,如图2(a)所示,形成具有四边的长方形,与第一部位132及第二部位134邻接(参照图4)。
如图2(b)所示,气囊垫120还包括第三非膨胀部154和第四非膨胀部156。第三非膨胀部154和第四非膨胀部156是接缝部,在第一部位132和第二部位134之间上下分离而形成。
在气囊垫120中,通过上下分离的第三非膨胀部154和第四非膨胀部156,在第一部位132和第二部位134之间形成有上管道158、下管道160以及中间管道162。上管道158、下管道160和中间管道162在第一腔室138和第二腔室150之间流通气体。
上管道158设置在第一部位132和第二部位134之间的上部即第三非膨胀部154的上侧。下管道160设置在第一部位132和第二部位134之间的下部即第四非膨胀部156的下侧。中间管道162设置在第一部位132和第二部位134之间的中间部即第三非膨胀部154和第四非膨胀部156之间。
因此,在气囊垫120的膨胀展开时,来自充气器122的气体通过气体导入口140被供给到第一部位132的第一腔室138内,因此能够可靠地使第一腔室138膨胀展开。另外,由于第一腔室138膨胀展开,气体通过上管道158、下管道160及中间管道162向第二腔室150流通,因此第二腔室150也能够可靠地膨胀展开。这样一来,气囊垫120能够可靠地使第一腔室138及第二腔室150膨胀展开,在膨胀展开时可靠地保持第一部位132及第二部位134的形状。
图3是例示出乘员124落座于图1(b)的车辆用座椅104时从车辆前侧对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进行观察的状态的图。图4是例示出从车辆上侧俯视图3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的状态的图。
另外,在图3中,示出车辆102受到伴随着侧面碰撞的横向冲击(参照箭头C),乘员124受到因惯性而朝向车辆中央侧的横向冲击(参照箭头D)而向车辆中央侧移动的状态。即,伴随着侧面碰撞的乘员124的移动线轴成为由这些箭头C、D表示的横向(即车宽方向)。
如图3所示,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利用膨胀展开的气囊垫120接住沿箭头D所示的方向移动的乘员124的例如头部164。
膨胀展开状态的气囊垫120成为图4所示的上下双方都具有开放或开口的空间E的柱体状(在此为三角柱)。该空间E被第一腔室138膨胀展开的第一部位132、第二腔室150膨胀展开的第二部位134、非膨胀的第三部位136包围。另外,空间E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连续的空间。
气囊垫120的第三部位136连接包括第一腔室138的第一部位132和包括第二腔室150的第二部位134,因此当第一腔室138和第二腔室150膨胀展开时,分别被第一部位132和第二部位134拉紧。
因此,膨胀展开的状态的气囊垫120被配置为,由第一部位132、第二部位134及第三部位136包围空间E而张紧的状态,进而整体呈三角柱。因此,气囊垫120,能够以除了第一部分132、第二部分134和第三部分136之外,还包括空间E在内的整体来接住并保护乘员124。
另外,由于气囊垫120在膨胀展开的状态下,在第一部位132、第二部位134及第三部位136中,仅由第一部位132的第一腔室138及第二部位134的第二腔室150膨胀展开,因此能够减少膨胀展开所需的气体量。因此,由于气囊垫120能够更迅速地膨胀展开,所以能够提高乘员124的保护性能。
而且,如图4所示,气囊垫120在膨胀展开状态下从上下方向观察,形成由第一部位132、第二部位134及第三部位136构成的三角形,而且整体为三角柱,因此在接住乘员124时难以倒下,能够可靠地约束和保护乘员124。
这里,图4所示的第三部位136在气囊垫120膨胀展开的状态下面向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04的乘员124侧。因此,在膨胀展开的状态的气囊垫120中,沿箭头D的方向移动的乘员124被第三部位136接住。并且,在气囊垫120中,当被第三部位136接住的乘员124进一步移动而要进入空间E时,被第三部位136施加箭头F、G所示的张力。
与此相对,在气囊垫120中,由于第一腔室138及第二腔室150膨胀展开,所以在第一部位132及第二部位134分别产生箭头H、I所示的膨胀力。此外,在气囊垫120中,第一部分132和第二部分134可在膨胀力的作用下向第三部分136提供抵抗箭头F和G所示张力的张力(参见箭头J和K)。因此,气囊垫120能够在膨胀展开的状态下通过第三部位136的反作用力抑制乘员124的移动。
另外,如图2(a)所示,气囊垫120的第一部位132和第三部位136的边界165固定在车辆用座椅104中成为座椅靠背106的侧部的侧框架130上。另外,如图4所示,第一部位132在气囊垫120膨胀展开的状态下面向与车辆用座椅104邻接的其他车辆用座椅110。
由此,在膨胀展开状态的气囊垫120中,即使被第三部位136接住的乘员124想要进一步进入空间E,也能够以固定在车辆用座椅104的侧框架130上的第一部位132和第三部位136的边界165为轴,沿图4的箭头L所示的方向旋转。接着,第一部位132与落座于其他车辆用座椅110或其他车辆用座椅110上的图中虚线所示的乘员166相接触。
因此,在气囊垫120中,第一部位132也成为反作用力面,能够进一步抑制落座于车辆用座椅104上的乘员124的移动。这样一来,在气囊垫120中,在接住乘员124时,由于第一部位132和第三部位136能够形成反作用力面,所以能够进一步提高支承并约束乘员124的力。另外,在乘员166落座于其他车辆用座椅110的情况下,气囊垫120也能够通过第一部位132抑制该乘员166的移动。
图5是例示出图1(b)的气囊垫120的缝制过程的图。气囊垫120通过缝制或折叠图5(a)所示的第一基布168和第二基布170而形成。
具体而言,如箭头M所示,图5(a)所示的第一基布168与第二基布170相重叠。第二基布170的一部分具有与第一基布168对称的形状,还具有第三部位136。
如图5(b)所示,在将第一基布168重叠在第二基布170上的状态下,如图5(c)的缝制线172、174所示进行外周缝制。另外,如图5(c)的缝制线176、178所示,缝制图5(b)的第一非膨胀部148、第二非膨胀部152。进而,如图5(c)的缝制线180所示,缝制图5(b)的第三非膨胀部154、第四非膨胀部156。
接着,如图5(c)的箭头N所示,以使第二基布170的一端部182与缝制线172的外侧的另一端部184重叠的方式,将第二基布170与第一基布168和第二基布170折叠。并且,如图5(d)的缝制线186所示,将第一基布168,和一端部182和另一端部184重叠的状态的第二基布170进行重叠缝制。
通过这样的缝制过程,具有:第一部位132,其包括第一腔室138;第二部位134,其包括第二腔室150且与第一部位132邻接;非膨胀的第三部位136,其与第一部位132及第二部位134邻接,可以形成在膨胀展开时成为三角柱的上述气囊垫120。
图6是例示出图1(b)的气囊垫120的变形例的图。变形例的气囊垫120A在膨胀展开时成为锥体状(倒三角锥)这一点上与上述的气囊垫120不同。
气囊垫120A包括第一部分132A、第二部分134A和第三部分136A。第一部位132A是具有图6(a)所示的三个边的倒三角形部位,具有膨胀展开的第一腔室138A。第二部分134A是具有图6(b)和图6(c)所示的三个边的倒三角形部分,并且具有膨胀展开的第二腔室150A。第三部位136A是具有图6(b)所示的三个边的倒三角形的非膨胀部位。
另外,第一部位132A、第二部位134A分别包括第一非膨胀部148A、第二非膨胀部152A。另外,在气囊垫120A中,由上下分离的第三非膨胀部154A和第四非膨胀部156A在第一部位132A和第二部位134A之间形成上管道158A、下管道160A和中间管道162A。
由此,在气囊垫120A中,来自充气器122(参照图2(a))的气体通过气体导入口140被供给到第一部位132A的第一腔室138A,因此第一腔室138A可靠地膨胀展开。另外,在气囊垫120A中,气体通过上管道158A、下管道160A和中间管道162A在第一腔室138A和第二腔室150A之间流通,因此第二腔室150A也能够可靠地膨胀展开。
如图6(d)所示,膨胀展开状态的气囊垫120A由第一腔室138A膨胀展开的第一部位132A、第二腔室150A膨胀展开的第二部位134A、非膨胀的第三部位136A包围上,下中仅上方具有开放或开口的空间o。另外,空间o是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连续的空间。
气囊垫120A的第三部分136A连接包括第一腔室138A的第一部分132A和包括第二腔室150A的第二部分134A。因此,当第一腔室138A和第二腔室150A膨胀展开时,第三部位136A分别被第一部位132A和第二部位134A拉紧。
由此,膨胀展开后的状态的气囊垫120A被配置成,由第一部位132A、第二部位134A和第三部位136A包围空间o而张紧的状态,进而整体成为倒三角锥。因此,气囊垫120A能够以除了第一部分132A、第二部分134A和第三部分136A之外,还包括空间o的整体来接住并保护乘员124(参见图4)。
另外,气囊垫120空间E是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连续的空间,上下双方都开口,但并不限于此,也可将上下中仅上方用促销面板等关闭,或仅下方用促销面板等关闭而且,也可以用促销面板等关闭上下双方。
另外,气囊垫120A的空间o是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连续的空间,上下中仅上方开口,但也可以用促销面板等关闭上方。这样,膨胀展开的状态的气囊垫具有由各部位包围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连续空间,由此,能够由包括各部位和空间在内的整体来接住并保护乘员。
以上,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优选实施方式进行了说明,但不言而喻,本发明并不限定于该例子。本领域技术人员显然能够在权利要求书所记载的范畴内想到各种变更例或修正例,其当然也属于本发明的技术范围。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说明了将本发明所涉及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100应用于汽车的例子,但除了汽车以外,也可以应用于飞机、船舶等,可以得到同样的作用效果。
工业上的可利用性
本发明可以用于具备在车辆发生侧面碰撞等时向车辆用座椅的乘员的侧方膨胀展开的袋状的气囊垫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符号说明
100: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102:车辆,
104、110:车辆用座椅
106、112:座椅靠背
108,114:座垫
116:侧门
118:中央控制台
120、120A:气囊垫
122:充气器
124、166:乘员
126:座椅靠背框架
128:上部框架
130:侧框架
132、132A:第一部位
134、134A:第二部位
136、136A:第三部位
138、138A:第一腔室
140:气体导入口
142:充气器的主体
144、146:螺柱
148、148A:第一非膨胀部
150、150A:第二腔室
152、152A:第二非膨胀部
154、154A:第三非膨部
156、156A:第四非膨胀部
158、158A:上管道
160、160A:下管道
162、162A:中间管道
164:乘员头部
165:第一部位和第三部位的边界
168:第一基布
170:第二基布
172、174、176、178、180、186:缝制线
182:第二基布的一端部
184:第二基布的另一端部

Claims (11)

1.一种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具备:充气器;袋状的气囊垫,其设置在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利用从所述充气器供给的气体向所述车辆用座椅的乘员的侧方膨胀展开,
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垫包括:
第一部位,其为具有至少3边的第一部位,包括能够膨胀展开的第一腔室;
第二部位,其为具有至少3边且与所述第一部位相邻的第二部位,包括能够膨胀展开的第二腔室;
第三部位,其为具有至少3边的非膨胀的第三部位,与所述第一部位及所述第二部位相邻接,
膨胀展开状态的所述气囊垫形成为柱体状或锥体状,所述柱体状或锥体状具有被所述第一腔室膨胀展开的第一部位、所述第二腔室膨胀展开的所述第二部位和非膨胀的所述第三部位包围并沿上下方向延伸的连续空间。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间的上下至少一方开口。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位、所述第二部位及所述第三部位均具有四边,
所述气囊垫在膨胀展开的状态下形成三角柱。
4.根据权利要求1或3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空间是上下双方开口。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三部位在所述气囊垫膨胀展开的状态下面向落座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乘员侧。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三部位的边界固定在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的侧部,
所述第一部位在所述气囊垫膨胀展开的状态下面向与所述车辆用座椅相邻接的其他车辆用座椅。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气囊垫还具有形成在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二部位之间,且使气体在所述第一腔室和所述第二腔室之间流通的一个以上的管道,
所述第一部位的第一腔室具有导入来自所述充气器的气体的气体导入口,
所述充气器设置在配置于所述车辆用座椅的座椅靠背内的座椅框架上,通过所述气体导入口插入到所述第一腔室的内部。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个以上的管道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二部位之间的上部的上管道和设置在下部的下管道。
9.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一个以上的管道包括设置在所述第一部位和所述第二部位之间的上下方向的中间部的中间管道。
10.根据权利要求1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部位包括与所述第一腔室相邻接的第一非膨胀部。
11.根据权利要求1至10中任一项所述的侧面安全气囊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部位包括与所述第二腔室相邻接的第二非膨胀部。
CN202280029185.1A 2021-04-20 2022-04-08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Pending CN11720309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070754 2021-04-20
JP2021070754 2021-04-20
PCT/JP2022/017362 WO2022224844A1 (ja) 2021-04-20 2022-04-08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203095A true CN117203095A (zh) 2023-12-08

Family

ID=83722953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80029185.1A Pending CN117203095A (zh) 2021-04-20 2022-04-08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EP (1) EP4328096A1 (zh)
JP (1) JPWO2022224844A1 (zh)
CN (1) CN117203095A (zh)
WO (1) WO2022224844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730464A (en) * 1995-08-11 1998-03-24 General Motors Corporation Air bag module with tether
JP4313641B2 (ja) * 2003-10-17 2009-08-12 本田技研工業株式会社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08296642A (ja) 2007-05-29 2008-12-11 Takata Corp 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2547636B1 (ko) * 2016-05-20 2023-06-26 현대모비스 주식회사 차량용 에어백장치
US9994181B1 (en) * 2017-03-31 2018-06-12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Vehicle seat including airbag
US10336283B2 (en) * 2017-05-09 2019-07-02 Autoliv Asp, Inc. Oblique impact airbag mitts and rel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US10703321B2 (en) * 2017-11-20 2020-07-07 Ford Global Technologies, Llc Airbag assembly
WO2019193987A1 (ja) * 2018-04-05 2019-10-10 オートリブ ディベロップメント エービー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243552B2 (ja) * 2019-09-26 2023-03-22 豊田合成株式会社 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24844A1 (ja) 2022-10-27
EP4328096A1 (en) 2024-02-28
JPWO2022224844A1 (zh) 2022-10-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JP6504296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KR101781387B1 (ko) 자동차의 파 사이드 에어백 장치
JP6131935B2 (ja) 車両用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EP3431346B1 (en) Side airbag device-installed vehicle seat
US9598042B2 (en) Safety restraint system with inflatable pelvis restraint device
JP6551196B2 (ja) 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及びエアバッグの折り畳み方法
CN113825678B (zh) 侧安全气囊装置及侧安全气囊装置的制造方法
JP6332308B2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を備えた車両用シート
JP6426553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6940627B2 (ja) 乗員保護装置
CN109963754B (zh) 侧气囊装置
WO2019026538A1 (ja) 乗員保護装置
JP2019059381A (ja) 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20080050A1 (ja) 乗員拘束装置
US20230406254A1 (en) Side airbag device
JP4747824B2 (ja) 乗員拘束装置
CN117203095A (zh) 侧面安全气囊装置
JP2022154365A (ja) ファー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2022111674A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WO2020036048A1 (ja) サイドエアバッグ装置
JP7384776B2 (ja) 車両用サイドエアバッグ
CN110871765B (zh) 气囊装置
WO2023282022A1 (ja) エアバッグ装置
KR102352151B1 (ko) 자동차의 운전석 에어백 장치
US20220324409A1 (en) Airbag with inflator attachment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