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180331B - 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应用和退热凝胶贴膏 - Google Patents

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应用和退热凝胶贴膏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180331B
CN117180331B CN202311423385.8A CN202311423385A CN117180331B CN 117180331 B CN117180331 B CN 117180331B CN 202311423385 A CN202311423385 A CN 202311423385A CN 117180331 B CN117180331 B CN 117180331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antipyretic
parts
chinese medicin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composi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423385.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180331A (zh
Inventor
黄璐琦
杨洪军
李洪梅
林龙飞
唐仕欢
齐文升
石嘉恒
邹本良
张智玺
杨阳
闫朋宣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CAMS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of CAMS
Original Assignee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CAMS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of CAMS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CAMS, Institute of Materia Medica of CAMS filed Critical Chinese Academy of Medical Sciences CAMS
Priority to CN202311423385.8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180331B/zh
Publication of CN117180331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80331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180331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180331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A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 Y02A50/00TECHNOLOGIES FOR ADAPTATION TO CLIMATE CHANGE in human health protection, e.g. against extreme weather
    • Y02A50/30Against vector-borne diseases, e.g. mosquito-borne, fly-borne, tick-borne or waterborne diseases whose impact is exacerbated by climate change

Landscapes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Abstract

本发明公开了一种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应用和凝胶贴膏,属于药物技术领域,所述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活性组分:麻黄、桂枝、柴胡、白芥子、炒白芥子和冰片。本发明通过麻黄、桂枝、柴胡、白芥子、炒白芥子和冰片的相互配合,在退热方面发挥了协同增效作用,同时,通过对醇沉工艺的改进,保证了退热功效的发挥;通过药效实验研究发现,相比现有的中药退热凝胶贴剂,本发明的凝胶贴膏的退热效果更为显著,且治疗新冠肺炎成人发热具有临床疗效显著,能够缩短完全退热时间、退热起效时间、减少对乙酰氨基酚的使用率及使用量、改善临床症状,尤其是发热、咳嗽、全身酸痛和头痛。

Description

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应用和退热凝胶贴膏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药物组合物技术领域,具体来说,涉及一种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应用和退热凝胶贴膏。
背景技术
现在市场上退热药多为口服的对乙酰氨基酚、布洛芬、阿司匹林等,部分患者如儿童、老人依从性较差,且存在胃肠道的不良反应。
中药退热凝胶贴膏是外贴剂,具有退热效果使用效果好,无副作用、刺激小、使用范围广等优点,是目前退热产品开发的重点方向之一。
调查显示(中药退热凝贴膏市场分析,中国药业[J],尹瑞阳等,2022年6月5日,第31卷第11期 第17-19页),消费者对添加纯中药的中药退热凝胶贴膏的认可程度较高,然而目前市场销售的中药退热凝胶贴膏仍存退热效果不理想的问题亟需改进。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应用和凝胶贴膏,本发明的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通过麻黄、桂枝、柴胡、白芥子、炒白芥子和冰片的相互配合,在退热方面发挥了协同增效作用。
为了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以下技术方案:
一种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包括以下活性组分:麻黄、桂枝、柴胡、白芥子、炒白芥子和冰片。
本发明中的麻黄为君药,性温,味辛、微苦,归肺、膀胱经,具有发汗平喘,解表退热之效;桂枝为臣药,性温,味辛、甘,归肺、膀胱、心经,具有发汗解表,温经通阳,配伍麻黄相须为用,加强发汗退热之效;柴胡为佐药,性微寒,味苦、辛,归肝、胆、三焦经,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对于外感发热有透表泄热功效,佐助麻、桂加强退热之功,同时能防治表邪入里,截断病势;白芥子和冰片为使药,白芥子,性温,味辛,归肺经,有温肺祛痰,利气散结之效;冰片,性微寒,味辛、苦,归肺、脾、心经,具有清热止痛之效。两者共为使药,增强药物透皮吸收之效,同时一寒一温,药性互制,味辛发散,兼顾止咳平喘,通经止痛功效。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以重量份计,本发明的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中麻黄的用量为1000-1500份,优选为1000、1100、1200、1300、1400、1500或上述数值之间的任一数值。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以重量份计,本发明的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中桂枝的用量为500-800份,优选为500、550、600、650、700、750、800或上述数值之间的任一数值。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以重量份计,本发明的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中柴胡的用量为400-850份,优选为400、450、500、550、600、650、700、750、800、850或上述数值之间的任一数值。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以重量份计,本发明的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中白芥子的用量为300-500份,优选为300、350、400、450、500或上述数值之间的任一数值。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以重量份计,本发明的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中炒白芥子的用量为200-600份,优选为200、250、300、350、400、450、500、550、600或上述数值之间的任一数值。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以重量份计,本发明的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中冰片的用量为10-30份,优选为10、15、20、25、30或上述数值之间的任一数值。
在另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活性组分:麻黄100-1500份、桂枝500-800份、柴胡400-850份、白芥子300-500份、炒白芥子200-600份和冰片10-30份。
在另一些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活性组分:麻黄1100-1400份、桂枝550-750份、柴胡450-800份、白芥子350-450份、炒白芥子250-550份和冰片15-25份。
在更为优选的实施例中,所述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活性组分:麻黄1333份、桂枝667份、柴胡667份、白芥子400份、炒白芥子400份和冰片20份。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配方量的麻黄、桂枝、柴胡、白芥子和炒白芥子混合,水提,过滤,得到滤液;
(2)将步骤(1)得到的滤液浓缩,加入乙醇进行醇沉,得到上清液;
(3)将步骤(2)得到的上清液浓缩,得到浸膏;
(4)将步骤(3)得到的浸膏与配方量的冰片混合,搅拌,即得所述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
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的白芥子和炒白芥子在水提前,经过常规破碎处理,破坏种子的完整性,有利于后续过程中有效成分的提取。
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浓缩为:60-80℃下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4-1.08(50℃);所述醇沉为:加入乙醇,使乙醇的浓度为60-70v/v %。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在制备退热产品中的应用。
通过临床实验发现,与安慰剂相比,本发明的凝胶贴膏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成人发热具有临床疗效显著,能够缩短完全退热时间、退热起效时间、减少对乙酰氨基酚的使用率及使用量、改善临床症状(尤其是发热、咳嗽、全身酸痛、头痛)。
基于此,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在制备可改善咳嗽、全身酸痛和/或头疼的退热产品中的应用。
本发明还提供了一种退热凝胶贴膏,包含上述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
优选地,所述的退热凝胶贴膏,还包括凝胶基质、表面活性剂、保湿剂和防腐剂。
本发明中的凝胶基质为本领域常规使用的,皮肤刺激性小的生物黏附材料,例如卡波姆940、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等。优选为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表面活性剂为聚乙二醇400(PEG-400);保湿剂为本领域常用的保湿剂,优选为甘油;防腐剂为本领域常用防腐剂,优选为苯甲酸钠。
本发明还提供了上述退热凝胶贴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浸膏制备:
(1)将配方量的白芥子和炒白芥子破碎后与配方量的麻黄、桂枝和柴胡混合,水提,过滤,得到滤液;
(2)将步骤(1)得到的滤液浓缩,加入乙醇进行醇沉,得到上清液;
(3)将步骤(2)得到的上清液浓缩,得到浸膏;
S2、向步骤S1得到的浸膏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和防腐剂,搅拌,得到物料1;
S3、向配方量的冰片中加入乙醇,搅拌溶解后加入保湿剂,搅拌均质后再加入凝胶基质,得到物料2;
S4、将步骤S3得到的物料2加入到步骤S2得到的物料1中,加水搅拌,得到凝胶膏;
S5、将步骤S4得到的凝胶膏置于贴片上,即得所述退热凝胶贴膏。
优选地,步骤(1)中所述的白芥子和炒白芥子在水提前,经过常规破碎处理,破坏种子的完整性,有利于后续过程中有效成分的提取。
优选地,步骤(2)中所述浓缩为:60-80℃下减压(-0.08~-0.09mpa)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4-1.08(50℃);所述醇沉为:加入乙醇使乙醇的含量为60-70 %。
本发明的有益效果为:
(1)本发明的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用辛温之麻黄开腠理,桂枝辅以增强解表之力两者相伍,可解太阳经之邪气;再取小柴胡汤之君药柴胡从少阳角度达邪出表;最后用冰片和白芥子,辛以透散,透皮增强药效之功,通过麻黄、桂枝、柴胡、白芥子、炒白芥子和冰片的相互配合,在退热方面发挥了协同增效作用。
(2)本发明通过对醇沉工艺的改进,在减少出膏率的同时保证了成品的性质均一稳定,同时实验中发现,当滤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4-1.08时,利用60-70%的乙醇醇沉后,对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中总麻黄碱和芥子碱硫氰酸盐的损伤较小,保证了退热功效的发挥。
(3)本发明提供的凝胶贴膏,其凝胶膏色泽均匀,细腻,涂于皮肤后舒适度良好,且凝胶贴膏的稳定性好,同时,通过药效实验研究发现,相比现有的中药退热凝胶贴剂,利用本发明的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制备的凝胶贴膏的退热效果更为显著。
(4)通过临床实验发现,与安慰剂相比,本发明的凝胶贴膏对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引起的成人发热具有临床疗效显著,能够缩短完全退热时间、退热起效时间、减少对乙酰氨基酚的使用率及使用量、改善临床症状(尤其是发热、咳嗽、全身酸痛、头痛)。
附图说明
图1为样品中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HPLC色谱图;
图2为样品中芥子碱硫氰酸盐HPLC色谱图;
图3为各时点完全退热率的Kaplan-Meier估计(FAS);
图4为各时点完全退热率的Kaplan-Meier估计(PPS);
图5为各时点退热起效率的Kaplan-Meier估计(FAS);
图6为各时点退热起效率的Kaplan-Meier估计(PPS);
图7为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总分变化(FAS);
图8为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总分变化(PPS);
图9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发热)变化(FAS);
图10为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发热)变化(PPS);
图11为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咳嗽)变化(FAS);
图12为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咳嗽)变化(PPS);
图13为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全身酸痛)变化(FAS);
图14为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全身酸痛)变化(PPS);
图15为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头痛)变化(FAS);
图16为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头痛)变化(PPS)。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通过具体实施例阐述本发明的方法及其核心思想。在本发明的实施或测试中可以使用与本发明中所述相似或等价的任何方法和材料,本文在此处列举优选的方法和材料。除非另外定义,本文中使用的所有技术和科学术语具有与本发明所属技术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通常理解的相同意义。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和芥子碱硫氰酸盐的含量测定方法
参照高效液相色谱法(《中国药典》2020年版四部0512)测定。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用性试验:
以极性乙醚连接苯基键合硅胶为填充剂;以乙腈(A)-磷酸(0.1%)-三乙胺(0.1%)-水(B)梯度洗脱,0-7min,1%A;7-10 min,1%-10%A;10-30 min,10%A;30-31 min,10%-90%A;31-36min,90%A;36-37min,90%-1%A;37-45 min,1%A。
检测波长:210 nm(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326nm(芥子碱硫氰酸盐);柱温:30℃。
对照品溶液的制备:
精密称取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对照品适量,置容量瓶中,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约0.05mg的溶液,即得;
精密称取芥子碱硫氰酸盐对照品适量,置容量瓶中,加甲醇制成每1 ml含约0.1mg的溶液,即得;
供试品溶液的制备:
取提取液适量至容量瓶中,加1.5%的磷酸定容,超声20分钟,过滤,取续滤液,即得。
测定法 分别精密吸取对照品溶液与供试品溶液各1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测定,即得。
样品中盐酸麻黄碱、盐酸伪麻黄碱、芥子碱硫氰酸盐(CAS NO. 7431-77-8)HPLC色谱见图1和2。
实施例1一种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
所述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活性组分:麻黄100份、桂枝500份、柴胡400份、白芥子300份、炒白芥子200份和冰片10份。
实施例2一种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
所述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活性组分:麻黄1500份、桂枝800份、柴胡850份、白芥子500份、炒白芥子600份和冰片30份。
实施例3一种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
所述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活性组分:麻黄1100份、桂枝550份、柴胡450份、白芥子350份、炒白芥子250份和冰片15份。
实施例4一种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
所述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活性组分:麻黄1400份、桂枝750份、柴胡800份、白芥子450份、炒白芥子550份和冰片25份。
实施例5一种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
所述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按重量份计,包括以下活性组分:麻黄1333份、桂枝667份、柴胡667份、白芥子400份、炒白芥子400份和冰片20份。
上述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配方量的白芥子和炒白芥子破碎后与配方量的麻黄、桂枝和柴胡混合,加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总重量6-8倍的水,煎煮1-3次,每次1-2h,过滤,得到滤液;
(2)将步骤(1)得到的滤液在60-80℃下减压(-0.08~-0.09mpa)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4-1.08(50℃),加入体积分数95%乙醇使醇含量为60-70v/v%进行醇沉,搅拌、静置过夜,得到上清液;
(3)将步骤(2)得到的上清液浓缩,得到浸膏;
(4)将步骤(3)得到的浸膏与配方量的冰片混合,搅拌,即得所述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
下面通过检测浸膏中总麻黄碱(盐酸麻黄碱和盐酸伪麻黄碱之和)、芥子碱硫氰酸盐的含量来考察不同醇沉相对密度以及醇沉浓度对制备的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的浸膏中活性成分的影响。
实施例6 制备工艺研究
1、醇沉相对密度考察
按实施例5中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的比例,称取麻黄、桂枝、柴胡、白芥子和炒白芥子5味药材,共计390g,其中白芥子、炒白芥子破碎后与麻黄、桂枝、柴胡加入8倍水,提取2次,每次1小时,过滤,取4880ml滤液,留样30ml,作为未浓缩样品,剩余滤液减压浓缩(60℃,-0.08mpa),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4(50℃),体积为495ml,取4份浓缩液,每份110ml,其余留样,作为未醇沉样品。其中,
第一份(样品1):110ml相对密度1.04,加入乙醇(95%)使醇含量为60%;
第二份(样品2):110ml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1.08,体积为68ml,加入乙醇使醇含量为60%;
第三份(样品3):110ml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1.06,体积为85ml,加入乙醇使醇含量为60%;
第四份(样品4):110ml继续浓缩至相对密度1.10,体积为50ml,加入乙醇使醇含量为60%.。
向上述浓缩液中加入不同体积的95%乙醇,边加边搅拌,搅拌均匀后,常温静置过夜(12-24h)。次日取出,过滤,得上清液,进行总麻黄碱和芥子碱硫氰酸盐含量测定,未浓缩样品和未醇沉样品均按总体积或总重量计算,结果如表1所示。
表1 醇沉相对密度考察
由于药液浓缩至1.10时已经较粘稠,故未再继续向上考察。由结果可以看出,提取液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4-1.08时,采用60%乙醇醇沉,总麻黄碱和芥子碱硫氰酸盐含量较大,浓缩至1.10时总麻黄碱含量明显下降。因此,优选醇沉相对密度为1.04-1.08。
2、醇沉浓度考察
按实施例5中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的比例,称取麻黄、桂枝、柴胡、白芥子和炒白芥子5味药材,共计390g,其中白芥子、炒白芥子破碎后与麻黄、桂枝、柴胡加入8倍水,提取2次,每次1小时,过滤,取5380ml滤液,留样30ml,作为未浓缩样品,剩余滤液减压浓缩(60℃,-0.08mpa),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6(50℃),体积为392ml,取3份浓缩液,每份120ml,其余留样,作为未醇沉样品。其中,
第一份(样品1):120ml,加入乙醇使醇含量为50%;
第二份(样品2):120ml,加入乙醇使醇含量为60%;
第三份(样品3):120ml,加入乙醇使醇含量为70%。
上述3份浓缩液加入不同体积的95%乙醇,边加边搅,使浓度分别为50%、60%、70%,搅拌均匀,常温静置过夜(12~24h)。次日取出,过滤,得上清液,进行总麻黄碱和芥子碱硫氰酸盐含量测定,未浓缩样品和未醇沉样品均按总体积或总重量计算,结果如表2所示。
表2醇沉浓度考察
注:未浓缩和未醇沉结果是根据测得的单位含量,折算为5380ml全部提取药液以及392ml全部浓缩液的含量。
由以上结果可以看出,50%乙醇醇沉后总麻黄碱、芥子碱硫氰酸盐损失较大,60%、70%醇沉后总麻黄碱、芥子碱硫氰酸盐含量差异不大,故醇沉浓度选60-70%,优选为60%。
综上可知,本发明通过对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制备方法中的醇沉相对密度以及醇沉浓度的改进,可以最大限度的避免浸膏中活性成分的损失,保证了中药组合物的药效。
本发明还提供了包含上述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的退热凝胶贴膏。所述退热凝胶贴膏,包括上述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凝胶基质、表面活性剂、保湿剂和防腐剂。
本发明中的凝胶基质为本领域常规使用的,皮肤刺激性小的生物黏附材料,例如卡波姆940、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羟丙基甲基纤维素(HPMC)等;优选为羧甲基纤维素钠(CMC-Na);表面活性剂为聚乙二醇400(PEG-400);保湿剂为本领域常用的保湿剂,优选为甘油;防腐剂为本领域常用防腐剂,优选为苯甲酸钠。
本发明的退热凝胶贴膏的制备方法为本领域的常规制备方法,可采用以下方法制备而成:将退热中药组合物、凝胶基质、表面活性剂和防腐剂混合,制备成凝胶膏,将凝胶膏装入真空按压瓶,使用时将凝胶膏通过真空按压瓶按压后置于空白穴位贴上,即得所述退热凝胶贴膏。
优选地,本发明的退热凝胶贴膏的凝胶膏采用以下制备方法制备而成。具体地,所述凝胶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浸膏制备:
(1)将配方量的白芥子和炒白芥子破碎后与配方量的麻黄、桂枝和柴胡混合,加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总重量6-8倍的水,煎煮1-3次,每次1-2h,过滤,得到滤液;
(2)将步骤(1)得到的滤液在60-80℃下减压(-0.08~-0.09mpa)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4-1.08(50℃),加入乙醇使醇含量为60-70%进行醇沉,得到上清液;
(3)将步骤(2)得到的上清液浓缩,得到浸膏;
S2、向步骤S1得到的浸膏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和防腐剂,搅拌,得到物料1;
S3、向配方量的冰片中加入乙醇,搅拌溶解后加入保湿剂,搅拌均质后再加入凝胶基质,得到物料2;
S4、将步骤S3得到的物料2加入到步骤S2得到的物料1中,加水搅拌,得到凝胶膏。
在一些优选的实施例方案中,所述凝胶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浸膏制备:
(1)将配方量的白芥子和炒白芥子破碎后与配方量的麻黄、桂枝和柴胡混合,加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总重量8倍的水,煎煮2次,每次1h,过滤,得到滤液;
(2)将步骤(1)得到的滤液在60℃下减压(-0.08mpa)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6(50℃),加入乙醇使醇含量为60%进行醇沉,得到上清液;
(3)将步骤(2)得到的上清液浓缩,得到浸膏;
S2、向步骤S1得到的浸膏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和防腐剂,搅拌,得到物料1;
S3、向配方量的冰片中加入乙醇,搅拌溶解后加入保湿剂,搅拌均质后再加入凝胶基质,得到物料2;
S4、将步骤S3得到的物料2加入到步骤S2得到的物料1中,加水搅拌,得到凝胶膏。
为了下面凝胶膏中冰片的不同溶解方式,考察其对凝胶膏稳定性的影响。
实施例7 凝胶膏稳定性
按实施例5中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的比例,称取麻黄、桂枝、柴胡、白芥子和炒白芥子5味药材,共计1040g,其中白芥子、炒白芥子破碎后与麻黄、桂枝、柴胡加入8倍水,提取2次,每次1小时,过滤,取6900ml滤液,留样30ml,作为未浓缩样品,剩余滤液减压浓缩(60℃,-0.08mpa),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6(50℃),体积为510ml,加入95%乙醇,边加变搅拌,使醇含量为60%,搅拌均匀,常温静置过夜(12~24h)。次日取出,过滤,得上清液1195ml,将上清液浓缩至200g,等分为5份,每份添加冰片1.2g。
配置方法为:
取浓缩液,加入PEG-400,搅拌均匀,备用;
另取冰片,加冰片增溶剂搅拌溶解后,加入甘油,搅匀,再加入2.5%的CMC-Na,搅拌均匀,加入前述浓缩液中,加去离子水至60g,搅拌均匀,观察性状。同时,每份样品取5g,置于离心管中,10000rpm/min,离心5min,以观察稳定性情况,结果见表3。
表3. 冰片溶解方式对凝胶膏性能的影响
注:添加量占比为配置后总重量的占比。
在一些更为优选的实施例方案中,所述凝胶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浸膏制备:
(1)按实施例5中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的比例,称取麻黄、桂枝、柴胡、白芥子和炒白芥子5味药材,共计520g,其中白芥子、炒白芥子破碎后与麻黄、桂枝、柴胡加入8倍水,提取2次,每次1小时,过滤,得到滤液;
(2)将步骤(1)得到的滤液在60℃下减压(-0.08mpa)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6(50℃),加入乙醇使醇含量为60%进行醇沉,静置过夜,过滤或离心,得到上清液;
(3)将步骤(2)得到的上清液浓缩,得到100g浸膏;
S2、向步骤S1得到的浸膏中加入15g PEG400,搅拌,得到物料1;
S3、向冰片中加入乙醇,搅拌溶解后加入15g甘油,搅拌均质后再加入3.75羧甲基纤维素钠,得到物料2;
S4、将步骤S3得到的物料2加入到步骤S2得到的物料1中,加无菌去离子水至150g,搅均,得到凝胶膏。
实施例8 退热凝胶贴膏的药效研究
本发明通过动物实验,考察退热凝胶贴膏贴敷对酵母致大鼠发热后体温的影响,探索不同给药方式、不同给药剂量穴位退热贴的退热效果。
1、实验材料
1.1受试药物
退热贴的凝胶膏,1g凝胶膏相当于3.49g生药,其凝胶膏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制剂中心提供;
具体采用如下方法制备而成:
S1、浸膏制备:
(1)按实施例5中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的比例,称取麻黄、桂枝、柴胡、白芥子和炒白芥子5味药材,共计520g,其中白芥子、炒白芥子破碎后与麻黄、桂枝、柴胡加入8倍水,提取2次,每次1小时,过滤,得到滤液;
(2)将步骤(1)得到的滤液在60℃下减压(-0.08mpa)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6(50℃),加入乙醇使醇含量为60%进行醇沉,静置过夜,过滤或离心,得到上清液;
(3)将步骤(2)得到的上清液浓缩,得到100g浸膏;
S2、向步骤S1得到的浸膏中加入15g PEG400,搅拌,得到物料1;
S3、向冰片中加入乙醇,搅拌溶解后加入15g甘油,搅拌均质后再加入3.75羧甲基纤维素钠,得到物料2;
S4、将步骤S3得到的物料2加入到步骤S2得到的物料1中,加无菌去离子水至150g,搅均,得到凝胶膏。
1.2剂量设计
退热贴临床用法用量:每次贴敷于大椎、双侧肺俞,每次约3克膏(含生药量约10克),每隔8小时贴敷一次,每次贴敷2小时。
按动物与人体表面积比折算,大鼠等效剂量为0.81 g膏/kg体重。大鼠实验高、中、低剂量采用0.81g膏/kg、0.41g膏/kg、0.21 g膏/kg体重。
1.3动物
SD大鼠,SPF级,23日龄,由北京维通利华实验动物技术有限公司提供,动物生产许可证号:SCXK(京)2016-0006。大鼠饲育在屏障环境下,实验动物使用许可证号:SYXK(京)2019-0003。
1.4试剂
高活性干酵母,安琪酵母股份有限公司,生产日期:2022/10/19。
1.5仪器
C531型电子体温计,TMPH公司。
1.6对照用退热贴(不含药)
市售医用退热贴,合肥小林日用品有限公司,批号:20230131。
2、试验方法
分组:选取健康 SD大鼠,SPF级,23日龄,进行适应性饲养3天。试验前2天,每天测动物肛温1次。试验前禁食12小时以上,试验当日晨测动物肛温2次为基础体温。根据基础体温随机分组,分别为模型对照组(记为Mod)、退热贴高剂量1组(记为T1-H)、退热贴中剂量1组(记为T1-M)、退热贴低剂量1组(记为T1-L)、退热贴高剂量2组(记为T2-H)、退热贴中剂量2组(记为T2-M)、市售医用退热贴组(不含药物,记为Ctr),每组12只,雌雄各半,其中,退热贴T1组,给药2次,退热贴T2组,给药1次。
造模、给药:用15%酵母溶液背部皮下注射致热(2mL/100g)。退热贴高剂量1组、退热贴中剂量1组、退热贴低剂量1组(0.81,0.41,0.21 g/kg)造模后立即贴敷于大椎穴、双侧肺俞穴给药(提前1天将大椎穴、双侧肺俞穴周围脱毛),贴敷时间为2h,模型对照组于相同穴位贴敷凝胶膏基质,市售医用退热贴组贴敷(2cm*2cm)。致热5h后,退热贴高剂量1组、退热贴中剂量1组、退热贴低剂量1组和市售医用退热贴组重复给药1次,退热贴高剂量2组、中剂量2组同法贴敷给药1次。
观察指标:致热后5 h、6 h、7 h、8 h、9h各测肛温一次,以不同时间所测肛温与基础肛温之差值作为体温变化的指标,对不同时间点体温及体温变化值进行组间比较。
3、实验结果
结果见表4、表5。
表4退热贴对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体温的影响(±SD)
表5 退热贴对酵母致大鼠发热模型体温升高值的影响(±SD)
组别 动物数/只 致热后5h/℃ 致热后6h/℃ 致热后7h/℃ 致热后8h/℃ 致热后9h/℃
Mod 12 1.49±0.69 2.23±0.50 2.38±0.46 2.83±0.40 2.64±0.35
T1-H 11 1.21±0.65 2.22±0.31 2.16±0.29 2.37±0.35** 2.10±0.62*
T1-M 12 1.06±0.85 2.17±0.72 2.13±0.63 2.24±0.80* 2.06±0.82*
T1-L 12 1.17±0.78 2.17±0.30 2.25±0.50 2.58±0.44 2.46±0.39
T2-H 12 1.47±0.71 2.16±0.43 2.20±0.38 2.41±0.46* 2.33±0.30*
T2-M 12 1.41±0.63 2.13±0.54 2.16±0.49 2.52±0.44 2.41±0.30
Ctr 12 1.13±0.97 2.18±0.71 2.12±0.70 2.56±0.27 2.39±0.45
由表4和表5可知,大鼠采用酵母溶液皮下注射致热,致热后5-9小时后体温明显升高,表明模型复制成功。
退热贴1组高剂量、中剂量、低剂量组在造模后和致热5小时体温明显升高后贴敷给药2次,高、中剂量组(0.81,0.41 g/kg)在末次贴敷给药后3小时开始起效,在给药后3h、4h体温较模型组有明显下降(P<0.05)。
退热贴2组高剂量、中剂量(0.81,0.41 g/kg),在致热5小时体温明显升高后贴敷给药1次,给药后3小时开始起效,高剂量(0.81 g/kg)在给药后3h、4h体温较模型组有明显下降(P<0.05)。
市售医用退热贴组与模型组相比体温未见明显降低。
实施例9 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轻型、普通型)成人患者发热改善的有效性
1、样本量
以新冠病毒感染发热患者完全退热时间作为本研究的主要疗效指标测算样本量,根据前期观察,方舱新冠病毒感染轻型和普通型发热患者中位完全退热时间为72小时,假设采用穴位贴敷可缩短完全退热时间至48小时,采用单侧logrank检验,以28天为入组期,项目研究期为33天,采取优效性假设检验,检验效能(1-β)为90%,假阳性错误率(α)控制在2.5%(单侧),按1:1比例分配两组病例。基于以上假设,需要入组273例病人(试验组137例,对照组137例),考虑研究过程中有10%的脱落和剔除,最终确定样本量为364例(试验组182例,对照组182例)。
2、受试者选择标准
2.1纳入标准
以下标准筛选时必须全部符合方可纳入试验:
(1)符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诊断标准;(2)临床分型为轻型、普通型;(3)首次出现症状(或确诊发病)到随机用药不超过48h,且尚未进行治疗;(4)体温≥37.3℃;(5)年龄18-65周岁,性别不限;(6)自愿参加本项临床试验,知情同意并签署知情同意书。
2.2排除标准
以下标准筛选时必须全部不符合方可纳入试验:
(1)新冠病毒感染之外的细菌、真菌及其他感染;(2)合并严重心血管、脑血管、肝、肾、造血和内分泌系统等原发性疾病或免疫系统疾病(肝功能ALT、AST>正常参考值上限1.5倍,Scr>正常参考值上限,血糖控制不佳);(3)智力障碍,精神障碍;(4)计划妊娠、妊娠、哺乳期妇女及试验期间不能严格避孕;(5)过敏体质或对本试验药物成分及辅料成分过敏;(6)近1个月内参加过其他临床试验;(7)研究者认为不适宜参加本临床试验。
3、治疗方案
试验组:基础治疗+中药贴敷;对照组:基础治疗+中药贴敷安慰剂;
中药穴位贴敷:(1)每次以注射器吸取1mL退热凝胶膏,置于空白穴位贴中心即可,退热凝胶膏,由中国中医科学院中药研究所制剂中心提供,包括麻黄、桂枝、柴胡、白芥子、炒白芥子和冰片,具体制备方法同前述“一、退热凝胶贴膏的药效研究”中的1.1 受试药物。(2)选取大椎、双侧肺俞,对穴位处皮肤进行常规清洁、消毒,将穴位贴贴敷相应穴位。每日6-8点、13-15点和20-22点贴敷给药,每次贴敷时间2小时,干预时间5天。对于体温≤37.2℃持续超过24小时者,视为痊愈,即不再干预。
基础治疗:扶正解表方(黄芪30g,炒白术10g,防风10g)8.4g/袋(相当于16.7g饮片),用法为3袋/次,3次/日;
应急用药:对乙酰氨基酚片(0.3g/片),用法为39℃以上持续超过半小时口服1片,4小时后体温未下降,可再口服一片,或遵医嘱,一天最大服用量不超过2g。
4、观察指标-有效性指标
(1)完全退热时间(小时);(2)退热起效时间;(3)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较基线的变化;(4)应急药物使用情况。
5、有效性指标评价标准
5.1临床症状评价标准
治疗前、治疗后第4天和第6天单项症状评分(发热、乏力、咳嗽、全身酸痛、味觉嗅觉异常、腹泻、鼻塞、流涕、头痛、疲劳)绝对值及变化值。每个症状0-10分,其中0分为无症状,10分为症状最重,由患者进行自评。
5.2体温评价标准
完全退热时间:从使用药物开始至受试者体温(腋温)下降至37.2℃或以下并且之后的研究期间没有升高(如果至研究结束体温下降至37.2℃不满24小时,需要在满24小时后电话随访)。例如受试者于1月1日12:00首次用药,18:00体温下降至37.2℃,并且之后的研究时间内均未升高至37.2℃以上,则该名受试者的解热时间为6h。
退热起效时间:治疗后体温首次下降至37.2℃的时间。
5.3服用应急药物情况比较
对2组受试者服用对乙酰氨基酚的情况进行分析比较。
6、统计分析
6.1 统计分析软件
采用SAS9.4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6.2 统计分析数据集
基于随机分组的分析集(RAND):指所有随机化的受试者集合。
可能涉及如下的分析集:全分析数据集(Full Analysis Set,FAS):指所有随机并至少接受了一次研究药物治疗的受试者集合。
符合方案集(Per Protocol Set,PPS):所有符合试验治疗方案、依从性良好,主要疗效指标完整,没有使用严重影响疗效评价的合并用药及对试验方案的重大违背的受试者集合。
安全集(Safety Analysis Set,SS):所有随机化后至少接受一次试验药物治疗且有安全性评价的受试者集合。
6.3统计方法
所有的统计检验均为双侧检验,统计显著性水平采用0.05。对于连续型变量,列出例数、均数、标准差、中位数、最小值、最大值、Q1、Q3。对于分类变量,以列表描述其例数和百分数。基线:首次用药前的最后一次非缺失值。
7 有效性分析
7.1主要估计目标
基于FAS集进行以下分析:
采用乘积极限法,计算服药至终点事件发生时间的四分位数(25%、50%、75%)及其双侧95%的可信区间,计算治疗开始后各时点的事件发生率,并绘制Kaplan-Meier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对两组组进行比较。
删失规则如下:
适用指标 情况 删失时间 结局
完全退热时间/退热起效时间 没有基线后体温测量数据 首次用药时间作为删失时间 删失
终点事件发生之前接受应急药物治疗/违禁用药 接受应急药物治疗/违禁用药之前的最后一次体温测量时间作为删失时间 删失
未发生终点事件或发生时间不可知(缺失小时) 最后获知温度测量时间作为删失时间 删失
7.2次要估计目标
(1)退热起效时间
采用乘积极限法,计算服药至终点事件发生时间的四分位数(25%、50%、75%)及其双侧95%的可信区间,计算治疗开始后各时点的事件发生率,并绘制Kaplan-Meier曲线,采用Log-rank检验对两组进行比较。
(2)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较基线的变化
分别对治疗第4、6天的临床症状积分总分、各单项评分及其相对基线的变化进行统计性描述,列出例数、均值、标准差、中位数、上四分位数、下四分位数、最小值和最大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两组比较。
(3)应急药物使用情况
按试验期间使用和未使用分别计算例数和百分数,采用卡方或Fisher精确概率对两组进行比较。
对应急用药量进行统计性描述,分别列出例数、均值、标准差、中位数、上四分位数、下四分位数、最小值和最大值,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 Wilcoxon秩和检验进行两组比较。
8 分析结果
8.1受试者分布
本研究计划和实际入组364例受试者,试验组182例,对照组182例,其中完成试验受试者353例,试验组176例,对照组177例,脱落受试者11例,脱落率为3.02%,试验组脱落6例(3.30%),对照组脱落5例(2.75%)。
所有364例受试者均进入RAND。361例受试者(试验组181例,对照组180例)进入FAS和SS,3例受试者(试验组1例,对照组2例)因未用药未进入FAS和SS。337例受试者(试验组168例,对照组169例)进入PPS,27例(试验组14例,对照组13例)未进入PPS,未进入PPS受试者比例为7.42%,未进入PPS原因为:违禁用药10例、未完成试验11例(其中3例未用药)、用药依从性不在80%-120% 6例(其中1例同时不符合提前停药标准)。
两组病例人口学特征、生命体征及体格检查情况、病史情况、疾病诊断、其他受试者特征及核酸抗原检测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病例基线疗效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8.2 有效性分析
8.2.1主要估计目标——完全退热时间
FAS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中位完全退热时间及95%可信区间为31.75(27.92,36.08)小时和52.00(43.22,58.00)小时,经Log-Rank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
PPS:与FAS结论一致。
结果表明:试验组在缩短完全退热时间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
具体如表6、表7、图3和图4所示。
表6各时点完全退热率的Kaplan-Meier估计(FAS)
表7各时点完全退热率的Kaplan-Meier估计(PPS)
8.2.2次要估计目标——退热起效时间
FAS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中位退热起效时间及95%可信区间为24.35(22.58,26.25)小时和34.42(26.00,47.30)小时,经Log-Rank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
PPS:与FAS结论一致。
结果表明:试验组在缩短退热起效时间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
具体如表8、表9、图4和图5所示。
表8各时点退热起效率的Kaplan-Meier估计(FAS)
表9 各时点退热起效率的Kaplan-Meier估计(PPS)
8.2.3次要估计目标——临床症状积分变化
FAS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临床症状总分:治疗第4天临床症状积分(总分)相对基线的变化为-16.99±10.45和-13.06±12.74,经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6);治疗第6天临床症状积分(总分)相对基线的变化为-24.92±12.55和-24.14±14.26,经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845)。
(1)单项临床症状评分-发热:
治疗第4天相对基线的变化为-6.05±1.87和-5.19±2.29,经Wilcoxon秩和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治疗第6天相对基线的变化为-6.29±1.65和-6.37±1.58,经Wilcoxon秩和检验,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312)。
(2)单项临床症状评分-咳嗽
治疗第4天相对基线的变化为0.30±2.63和0.89±2.87,经Wilcoxon秩和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364);治疗第6天相对基线的变化为-0.46±3.22和0.13±3.58,经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023)
(3)单项临床症状评分-全身酸痛
治疗第4天相对基线的变化为-3.22±2.19和-2.67±2.08,经Wilcoxon秩和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6);治疗第6天相对基线的变化为-4.22±2.29和-4.37±2.48,经Wilcoxon秩和检验,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4764)。
(4)单项临床症状评分-头痛
治疗第4天相对基线的变化为-2.80±2.48和-2.23±2.07,经Wilcoxon秩和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76);治疗第6天相对基线的变化为-3.60±2.57和-3.53±2.43,经Wilcoxon秩和检验,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8709)
PPS:咳嗽、头痛治疗第 4 天相对基线变化,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与FAS 结论一致。
结果表明,治疗第4天,在降低临床症状总分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第4天,在降低发热、咳嗽、全身酸痛、头痛单项临床症状评分方面,试验组优于对照组。
具体如表10-表19以及图7-图16所示。
表10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总分变化(FAS)
表11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总分变化(PPS)
表12治疗前后临床症状积分总分变化(FAS)
表13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发热)变化(PPS)
表14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咳嗽)变化(FAS)
表15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咳嗽)变化(PPS)
表16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全身酸痛)变化(FAS)
表17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全身酸痛)变化(PPS)
表18 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头痛)变化(FAS)
表19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评分(头痛)变化(PPS)
8.2.4应急药物使用情况
FAS结果显示,试验组和对照组:
应急用药使用率分别为29.05%和52.22%,经卡方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1);两组应急用药使用量分别为1.52±0.96片和2.30±1.33片,经独立样本t检验,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3),其中受试者体温>39℃的应急用药使用率分别为90.38%和87.23%,体温≤39℃的应急用药使用率分别为9.62%和12.77%,经卡方检验,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698)。
PPS:与FAS结论一致。
结果表明:试验组在减少应急用药使用率及使用量方面,疗效优于对照组。
具体如表20-表25所示。
表20 应急药物使用情况(FAS)
表21应急药物使用情况(PPS)
表22应急药物使用量(片)(FAS)
表23应急药物使用量(片)(PPS)
表24应急药物使用时体温情况(FAS)
表25应急药物使用时体温情况(PPS)
穴位贴敷疗法是将具有辛香走窜之性的药物贴敷于相应的穴位上,通过药物本身的刺激作用、皮肤渗透作用、穴位的归经属性,调节人体脏腑的整体机能以达治疗目的,临床广泛应用于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本研究中药穴位贴敷药物由生麻黄、柴胡、桂枝、冰片、炒白芥子和生白芥子组成,其中麻黄有发汗、平喘、利水之效,生麻黄发汗解表较强;柴胡有和解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之效;桂枝有发汗解表、温经通阳之效;冰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乙型溶血性链球菌、肺炎链球菌、绿色链球菌和大肠杆菌等均具有抗菌作用;芥子有温肺祛痰、利气散结、通络止痛之效,生白芥子的主要作用是在白芥子酶的作用下,水解为具有很强皮肤穿透性的白芥子碱,导致皮肤起泡,从而破坏皮肤的正常屏障功能,促药渗透。大椎有解表清热、解疟止痫的作用,既往研究表明大椎对退热有一定的效果。肺俞是肺之精气输注之处,是肺脏经络气血输注于背部的腧穴,可调理肺脏机能,止咳平喘。
有效性结果进一步说明本发明在缩短完全退热时间、退热起效时间、减少应急药物对乙酰氨基酚使用、改善临床症状(尤其发热、咳嗽、全身酸痛、头痛)方面具有临床疗效。
综上所述,与安慰剂相比,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新冠肺炎成人发热具有临床疗效显著,能够缩短完全退热时间、退热起效时间、减少对乙酰氨基酚的使用率及使用量、改善临床症状,尤其是发热、咳嗽、全身酸痛、头痛。
通过本研究疗效指标和安全性结果分析,本发明的中药穴位贴敷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成人发热具有起效快、疗效优的、安全性高的特点,在中医退热方面具有临床价值。
以上是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一步的描述,但这些实施例仅仅是范例性的,并不对本发明的范围构成任何限制。本领域技术人员应该理解的是,在不偏离本发明的精神和范围下可以对本发明技术方案的细节和形式进行修改或替换,但这些修改和替换均落入本发明的保护范围内。

Claims (10)

1.一种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由以下活性组分制成:麻黄1000-1500份、桂枝500-800份、柴胡400-850份、白芥子300-500份、炒白芥子200-600份和冰片10-30份。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其特征在于,按重量份计,由以下活性组分制成:麻黄1333份、桂枝667份、柴胡667份、白芥子400份、炒白芥子400份和冰片20份。
3.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1)将配方量的麻黄、桂枝、柴胡、白芥子和炒白芥子混合,水提,过滤,得到滤液;
(2)将步骤(1)得到的滤液浓缩,加入乙醇进行醇沉,得到上清液;
(3)将步骤(2)得到的上清液浓缩,得到浸膏;
(4)将步骤(3)得到的浸膏与配方量的冰片混合,搅拌,即得所述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白芥子和炒白芥子在水提前,经过破碎处理;步骤(2)中所述浓缩为:60-80℃下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4-1.08;步骤(2)中所述醇沉为:加入乙醇,使乙醇的浓度为60-70v/v%。
5.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或权利要求3-4任一项所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在制备退热产品中的应用。
6.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或权利要求3-4任一项所述制备方法制备得到的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在制备可改善咳嗽、全身酸痛和/或头疼的产品中的应用。
7.一种退热凝胶贴膏,其特征在于,包含权利要求1-2任一项所述的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
8.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退热凝胶贴膏,其特征在于,还包括凝胶基质、表面活性剂、保湿剂和防腐剂。
9.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退热凝胶贴膏的制备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浸膏制备:
(1)将配方量的白芥子和炒白芥子破碎后与配方量的麻黄、桂枝和柴胡混合,水提,过滤,得到滤液;
(2)将步骤(1)得到的滤液浓缩,加入乙醇进行醇沉,得到上清液;
(3)将步骤(2)得到的上清液浓缩,得到浸膏;
S2、向步骤S1得到的浸膏中加入表面活性剂和防腐剂,搅拌,得到物料1;
S3、向配方量的冰片中加入乙醇,搅拌溶解后加入保湿剂,搅拌均质后再加入凝胶基质,得到物料2;
S4、将步骤S3得到的物料2加入到步骤S2得到的物料1中,加水搅拌,得到凝胶膏;
S5、将步骤S4得到的凝胶膏置于贴片上,即得所述退热凝胶贴膏。
10.根据权利要求9所述的制备方法,其特征在于,步骤(1)中所述的白芥子和炒白芥子在水提前,经过破碎处理;步骤(2)中所述浓缩为:60-80℃下减压浓缩至相对密度为1.04-1.08;步骤(2)中所述醇沉为:加入乙醇,使乙醇的浓度为60-70v/v%。
CN202311423385.8A 2023-10-31 2023-10-31 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应用和退热凝胶贴膏 Active CN117180331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23385.8A CN117180331B (zh) 2023-10-31 2023-10-31 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应用和退热凝胶贴膏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423385.8A CN117180331B (zh) 2023-10-31 2023-10-31 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应用和退热凝胶贴膏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80331A CN117180331A (zh) 2023-12-08
CN117180331B true CN117180331B (zh) 2024-02-13

Family

ID=8899458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423385.8A Active CN117180331B (zh) 2023-10-31 2023-10-31 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应用和退热凝胶贴膏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180331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59301A (zh) * 2002-05-21 2003-12-03 王德英 一种治疗感冒的传统中药膏药药剂
KR20040041865A (ko) * 2002-11-12 2004-05-20 김경화 감기치료용 생약 조성물
CN101559099A (zh) * 2008-04-15 2009-10-21 北京亚东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治疗风寒感冒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456980A (zh) * 2015-12-10 2016-04-06 覃俊 治疗冬季感冒发烧的退热贴及其制备方法
CN111358920A (zh) * 2020-01-18 2020-07-03 日照海旭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医用退热贴制造方法及配套的退热贴生产设备
KR20210099836A (ko) * 2020-02-05 2021-08-13 김규봉 독감를 치료하는 한약재 혼합 추출물 및 이를 함유하는 약제품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459301A (zh) * 2002-05-21 2003-12-03 王德英 一种治疗感冒的传统中药膏药药剂
KR20040041865A (ko) * 2002-11-12 2004-05-20 김경화 감기치료용 생약 조성물
CN101559099A (zh) * 2008-04-15 2009-10-21 北京亚东生物制药有限公司 治疗风寒感冒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5456980A (zh) * 2015-12-10 2016-04-06 覃俊 治疗冬季感冒发烧的退热贴及其制备方法
CN111358920A (zh) * 2020-01-18 2020-07-03 日照海旭医疗器械有限公司 医用退热贴制造方法及配套的退热贴生产设备
KR20210099836A (ko) * 2020-02-05 2021-08-13 김규봉 독감를 치료하는 한약재 혼합 추출물 및 이를 함유하는 약제품

Non-Patent Citations (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Title
Antipyretic Effect of Herba Ephedrae-Ramulus Cinnamomi Herb Pair on Yeast-Induced Pyrexia Rats: A Metabolomics Study;Xiao-Ming Wang等;《Chin J Integr Med.》;第24卷(第9期);第676-682页 *
山东省革命委员会卫生局.《山东省中草药炮制规范 1975年》.山东人民出版社,1975,(第1版),第129页. *
汗证的文献及临床应用研究;李玉馨;《中国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医药卫生科技辑)》;第E056-315页 *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180331A (zh) 2023-12-08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03463539B (zh) 一种治疗湿疹的药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3169928B (zh) 治疗痛经的外用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7180331B (zh) 外用退热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应用和退热凝胶贴膏
CN111437338A (zh) 一种中药组合物在治疗皮肤病中的用途
CN113144115A (zh) 一种治疗寻常疣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3349737B (zh) 治疗头痛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8403919B (zh) 一种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00361683C (zh) 用于治疗脂肪肝的中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2125671A (zh) 一种治疗肾虚阴冷所致妇科疾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制备方法
CN103920010A (zh) 具有止血止痛及抗炎作用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用途
CN109470788A (zh) 一种妇科千金片的质量控制方法
CN104645246B (zh) 一种用于女性更年期抑郁的药物制剂
CN115770279B (zh) 用于治疗慢性下肢静脉疾病的中药组合物及其汤剂和制剂
CN114470075B (zh) 一种治疗不孕症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07469014A (zh) 一种治疗女性乳腺增生疾病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7442659B (zh) 一种补肾理脾舒肝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CN112755101B (zh) 一种治疗膝骨关节炎的中药组合物及其应用
CN114099629B (zh) 一种治疗乳腺结节经皮给药制剂及其制备方法
CN100534482C (zh) 治疗血管性头痛的软胶囊
CN101979084B (zh) 一种温肾补阳中药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01496868A (zh) 药物组合物
CN105687499A (zh) 一种含有倍他洛尔的治疗高血压的药物组合物及其制备方法
CN117982557A (zh) 豆豉姜或其提取物、其组合物的用途
CN104645245B (zh) 一种用于女性更年期抑郁药物制剂的制备方法
CN115414435A (zh) 中药复方葛厚石苓颗粒及其制备方法和应用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