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97123A - 婴儿车 - Google Patents

婴儿车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97123A
CN116897123A CN202180094908.1A CN202180094908A CN116897123A CN 116897123 A CN116897123 A CN 116897123A CN 202180094908 A CN202180094908 A CN 202180094908A CN 116897123 A CN116897123 A CN 1168971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troller
frame
canopy
seat
end portion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94908.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原田博充
黒岩裕彦
泽谷健次郎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Combi Corp
Original Assignee
Combi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Combi Corp filed Critical Combi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8971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9712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7/00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 B62B7/04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 B62B7/06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 B62B7/064Carriages for children; Perambulators, e.g. dolls' perambulators having more than one wheel axis; Steering devices therefor collapsible or foldable the handle bar being parallel to the front leg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9/00Accessories or det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s carriages or perambulators
    • B62B9/10Perambulator bodies; Equipment therefor
    • B62B9/12Perambulator bodies; Equipment therefor involving parts that are adjustable, attachable or detachable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2LAND VEHICLES FOR TRAVELLING OTHERWISE THAN ON RAILS
    • B62BHAND-PROPELLED VEHICLES, e.g. HAND CARTS OR PERAMBULATORS; SLEDGES
    • B62B9/00Accessories or detai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hildren's carriages or perambulators
    • B62B9/10Perambulator bodies; Equipment therefor
    • B62B9/14Equipment protecting from environmental influences, e.g. Hoods; Weather screens; Cat ne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Environmental & Geological Engineering (AREA)
  • Carriages For Children, Sleds, And Other Hand-Operated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婴儿车,婴儿车(10)具备:座椅(60),其安装于婴儿车主体(20);以及篷(100)。座椅(60)具有背部(70)、以及侧方框架(73)。侧方框架(73)设置在背部(70)上。篷(100)安装于侧方框架(73)。侧方框架(73)具有供篷(100)连接的框架侧连接部(140)。篷(100)具有与框架侧连接部(140)连接的篷侧连接部(122)。

Description

婴儿车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婴儿车。
背景技术
以往,公知有供婴幼儿乘坐的婴儿车。例如,如日本JP2015-116938A所公开的那样,当今使用的婴儿车几乎都具有:婴儿车主体,其具有前腿和后腿;座椅,其设置于婴儿车主体;以及篷,其从上方覆盖座椅。篷保护就坐于婴儿车的座椅的婴幼儿免受日晒等。篷通常是被固定于后腿的前端部分等构成婴儿车主体的一部分的圆筒状或圆柱状且刚性高的部件。
然而,若在婴儿车的行驶过程中对婴儿车主体施加冲击,则有时冲击传递到篷而导致篷破损。因此,期望在冲击施加到婴儿车主体时使篷破损的可能性降低。另一方面,期望使婴儿车上的篷的安装结构小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考虑到以上问题而做出的,其目的在于,在冲击施加到婴儿车主体时使篷破损的可能性降低,并且使婴儿车上的篷的安装结构小型化。
本实施方式的婴儿车具备:
婴儿车主体;
座椅,其是安装于所述婴儿车主体的座椅,具有座部、背部、以及侧方框架,所述侧方框架设置在所述背部上并且与所述座部和所述背部一起支承座席;以及
篷,其安装于所述侧方框架,
所述侧方框架具有供所述篷连接的框架侧连接部,
所述篷具有与所述框架侧连接部连接的篷侧连接部。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降低在向婴儿车主体施加冲击时篷破损的可能性,并且使婴儿车的篷的安装结构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图,是以展开状态且背面状态从前方示出婴儿车的立体图。
图2是以折叠状态示出图1所示的婴儿车的侧视图。
图3是以展开状态从前方示出图1所示的婴儿车的婴儿车主体的立体图。
图4是示出图3所示的婴儿车主体和保持部件的放大立体图。
图5是示出图1所示的婴儿车的座椅和篷的支承装置的立体图。
图6是用于说明座椅对婴儿车主体的安装方法的侧视图。
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保持部件的沿着前后方向的截面、以及插入到保持部件的接收孔内的插入部的图。
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保持部件的沿着宽度方向的截面、以及插入到保持部件的接收孔内的插入部的图。
图9是示出图5所示的支承装置的篷侧连接部的立体图。
图10是示出图5所示的侧方框架的框架侧连接部的立体图。
图11是示出图9所示的篷侧连接部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图12是示出图10所示的框架侧连接部的变形例的立体图。
符号说明
10:婴儿车、20:婴儿车主体、21:第一连杆部件、22:第二连杆部件、23:第三连杆部件、30:前腿、35:后腿、40:把手、50:保持部件、53:接收孔、60:座椅、64:插入部、64a:前端部分、64b:基端部分、65:座部、70:背部、73:侧方框架、122:篷侧连接部、124:连接突起、140:框架侧连接部、141:连接孔、145:前方固定单元、146:后方固定单元
具体实施方式
图1~图12是用于说明本发明的婴儿车的一实施方式的图。其中,在图1和图2中示出了婴儿车的整体结构。在图1中,婴儿车10处于展开状态。另外,在图2中,婴儿车10处于折叠状态。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施方式的婴儿车10具有婴儿车主体20、安装于婴儿车主体20的座椅60、以及篷100。婴儿车主体20具有能够相对动作的多个结构元件,从而如图2所示,婴儿车10能够折叠。另外,如图3清楚地所示,在婴儿车主体20设置有保持部件50。婴儿车主体20能够经由该保持部件50,以能够装卸的方式保持图5所示的座椅60。特别地,参照图6,如后述那样,婴儿车主体20能够以改变座椅60的前后朝向即能够改变背面状态与面对状态的方式保持座椅60。
应予说明,在本说明书中,在没有特别指示的情况下,相对于婴儿车10和婴儿车主体20的“前”、“后”、“上”、“下”、“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术语是指以操纵处于展开状态的婴儿车10的操纵者(婴儿车10的利用者、保护者)为基准的“前”、“后”、“上”、“下”、“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因此,“前后方向”相当于连结图1中的纸面的左下和右上的方向。并且,只要没有特别指示,“前”是指操纵婴儿车10的操纵者所面向的一侧,图1中纸面的左下侧成为婴儿车10和婴儿车主体20的前侧。另一方面,“上下方向”是指与前后方向正交并且与接地面G正交的方向。因此,在接地面G为水平面的情况下,“上下方向”是指垂直方向。另外,“宽度方向”是指横向,是与“前后方向”和“上下方向”均正交的方向。
另外,在本说明书中,在没有特别指示的情况下,相对于座椅60和篷100的“前”、“后”、“上”、“下”、“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的术语是指以就坐于座椅60的婴幼儿为基准的“前”、“后”、“上”、“下”、“前后方向”、以及“上下方向”。因此,“前后方向”相当于连结图5中的纸面的左下和右上的方向。另外,图5中的纸面的左下侧成为座椅60和篷100的前侧。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进行说明。应予说明,婴儿车10所包含的一些结构元件在一部分附图中被示出,在其他附图中省略了图示。
如上所述,婴儿车10包括婴儿车主体20、被设置于婴儿车主体20的保持部件50保持的座椅60、以及篷100。另外,如图1所示,婴儿车10具有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固定于座椅60的缓冲坐垫150。婴幼儿坐在缓冲坐垫150上。
首先,参照图示的例子,对婴儿车主体20进行说明。如图1和图3所示,婴儿车主体20整体上具有以沿着前后方向的宽度方向中心面为中心而大致对称的结构。婴儿车主体20具有在下端包括前轮33的前腿30、在下端包括后轮38的后腿35、以及把手40。如图3所示,除了前腿30、后腿35以及把手40以外,婴儿车主体20还具有第一连杆部件21~第三连杆部件23。为了使婴儿车主体20能够进行折叠动作,这些结构元件能够相对动作。另外,为了对婴儿车主体20赋予必要的刚性,前腿30、后腿35、把手40、连杆件21~23例如使用金属制管、刚性高的树脂成型品而形成。
接下来,对座椅60进行说明。座椅60是供婴幼儿就坐的部位。如图5所示,座椅60具有沿宽度方向分离地配置的一对基部61。在基部61形成有被支承部63,该被支承部63被设置于婴儿车主体20的保持部件50支承。
如图5所示,在一对基部61之间设置有座部65和背部70。座部65是与乘坐于婴儿车10的婴幼儿的臀部相对的部位。座部65形成经由缓冲坐垫150(参照图1)而支承婴幼儿的臀部的座面。背部70是与婴幼儿的后背相对的部位。
如图5所示,座部65具有设置在一对基部61之间的前方框架66和中央框架67。前方框架66是形成为U字状的框架件。相当于构成前方框架66的U字的两端的部分与所对应的基部61连接。前方框架66从一对基部61向前方或上方延伸出来。另外,中央框架67是在宽度方向上直线状地延伸的框架件。前方框架66和中央框架67例如由金属制管形成。在前方框架66和中央框架67张紧设置有划分座面的布料(未图示)。或者,前方框架66和中央框架67从下方支承划分出座面的座板(未图示)。座板是使用树脂和/或金属而形成的板状的部件。应予说明,也可以省略前方框架66和中央框架67,通过一对基部61来支承座板。
座部65能够以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为中心而相对于基部61转动。在图示的例子中,前方框架66能够以转动轴线为中心而相对于基部61转动。由此,能够以使座部65的前端部分接近背部70的方式使座部65倾斜。在婴儿车10折叠时,通过使座部65朝向背部70倾斜,从而能够抑制在侧视处于折叠状态的婴儿车10时座部65从婴儿车主体20突出。
背部70具有设置在一对基部61之间的后方框架71。后方框架71是形成为U字状的框架件。相当于构成后方框架71的U字的两端的部分与所对应的基部61连接。后方框架71例如使用金属制的管而形成。
后方框架71能够以沿宽度方向延伸的转动轴线为中心而相对于基部61转动。后方框架71从一对基部61向上方或后方延伸出来。通过使后方框架71相对于基部61转动,从而能够使背部70相对于座部65倾斜。另外,在婴儿车10折叠时,通过使背部70朝向座部65倾斜,从而能够抑制在侧视处于折叠状态的婴儿车10时背部70从婴儿车主体20突出。背部70还可以具有由后方框架71支承的布状件和/或板状件。
此外,如图5所示,座椅60具有从各基部61分别向上方延伸的一对侧方支承部72。另外,座椅60具有设置在背部70上的侧方框架73。侧方框架73是形成为U字状的框架件。相当于构成侧方框架73的U字的两端的部分与所对应的侧方支承部72连接。侧方支承部72能够以与宽度方向平行的转动轴线为中心转动的方式支承侧方框架73。在侧方框架73与后方框架71之间设置有一对连结框架74。侧方框架73经由连结框架74而设置在后方框架71上。
一对连结框架74沿宽度方向分离地配置。连结框架74能够相对于后方框架71和侧方框架73而转动。连结框架74作为连杆部件而发挥功能,随着后方框架71和侧方框架73中的一者的摆动而使另一者摆动。因此,若使背部70朝向座部65倾斜,则侧方框架73也朝向座部65倾斜。另外,连结框架74在后方框架71的后方部分与侧方框架73的后方部分之间形成有在背部70躺下的状态下位于婴幼儿的头部的后方的壁部,并形成有在背部70立起的状态下位于婴幼儿的头部的后方的壁部。
侧方框架73和连结框架74与座部65和背部70一起支承缓冲坐垫150。侧方框架73和连结框架74例如形成为树脂成型品。侧方框架73与构成婴儿车主体20的大多数的结构元件(例如,前腿30、后腿35、连杆部件21~23等)相比较更柔软。
在图示的例子中,通过比较图2和后述的图6可以理解,座椅60的背部70和侧方框架73在婴儿车10(婴儿车主体20)折叠时相对于婴儿车10(婴儿车主体20)的接地面G摆动。其结果是,抑制了在侧视处于折叠状态的婴儿车10时背部70和侧方框架73从婴儿车主体20突出。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座椅60的背部70和侧方框架73在婴儿车10(婴儿车主体20)折叠时相对于座部65而自动地摆动。其结果是,能够自动地抑制在侧视处于折叠状态的婴儿车10时背部70和侧方框架73从婴儿车主体20突出。
另外,如图1所示,座椅60具有从各基部61分别延伸出的一对防护支承件75、以及能够在一对防护支承件75之间装卸的防护件76。应予说明,在图5中,省略防护件76的图示。
接下来,对保持部件50进行说明。如图4所示,在宽度方向上成为一对第一连杆部件21之间的位置设置有一对保持部件50。一对保持部件50沿宽度方向分离地配置。如图1所示,婴儿车主体20通过该一对保持部件50而将座椅60保持在宽度方向上成为一对第一连杆部件21之间的位置。
保持部件50具有支承设置于座椅60的被支承部63的支承部51、以及将支承部51与把手40连接的连接部55。支承部51具有向上方开口的接收孔53或向上方突出的插入部。另外,被支承部63具有能够插入到支承部51的接收孔53的向下方突出的插入部64、或者能够供支承部51的插入部插入的向下方开口的接收孔。在图示的例子中,支承部51具有形成于朝向上方的支承面52的接收孔53。支承面52沿前后方向扩展。在支承面52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形成有向上方开口的接收孔53。
另一方面,座椅60的被支承部63设置于各基部61。基部61具有朝向下方的被支承面62。被支承面62与支承面52相对应地沿前后方向扩展。插入部64从被支承面62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分向下方突出。
根据这样的支承部51和被支承部63的结构,通过使座椅60从上下方向上的上方下降到婴儿车主体20上,从而能够经由保持部件50将座椅60保持在婴儿车主体20上。更具体而言,通过使座椅60下降,从而从一对基部61分别向下方突出的插入部64被插入到所对应的保持部件50的支承部51的接收孔53内。然后,通过使基部61的被支承面62与保持部件50的支承面52接触,从而将座椅60被保持在婴儿车主体20上。由于在座椅60被婴儿车主体20保持的状态下,支承部51与被支承部63卡合,所以限制了座椅60相对于婴儿车主体20向水平方向的相对移动。
如图6所示,保持部件50能够改变座椅60的前后的朝向来进行保持。由此,仅通过改变座椅60的朝向,就能够对图6的(a)所示的婴幼儿朝向婴儿车10的行进方向前方的背面状态和图6的(b)所示的婴幼儿与婴儿车10的操纵者(保护者)面对的面对状态进行切换。
另外,一对保持部件50和一对基部61沿宽度方向分离地配置。因此,在座椅60被保持在婴儿车主体20的状态下,能够有效地限制座椅60和婴儿车主体20以沿着前后方向的轴线为中心的相对旋转所引起的偏移、以及座椅60和婴儿车主体20以沿着上下方向的轴线为中心的相对旋转所引起的偏移。此外,如图4和图5所示,支承面52沿接收孔53的前后扩展,被支承面62沿插入部64的前后扩展。因此,在座椅60被保持在婴儿车主体20的状态下,也能够有效地限制座椅60和婴儿车主体20以沿着宽度方向的轴线为中心的相对旋转所引起的偏移。由此,能够通过婴儿车主体20来稳定地保持座椅60。
在图示的例子中,如图7所示,插入部64的前端部分64a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插入部64的基端部分64b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图7是示意性地示出保持部件50的支承部51的沿着前后方向的截面、以及插入到支承部51的接收孔53内的插入部64的图。接收孔53具有与这样的插入部64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因此,接收孔53的上端部分53b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插入部64的前端部分64a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由此,容易将插入部64插入接收孔53。
另外,如图7所示,在座椅60被保持在婴儿车主体20的状态下,插入部64的基端部分64b和前端部分64a的朝向前后方向的部分与划分出接收孔53的面53s抵接。由此,在座椅60被保持在婴儿车主体20的状态下,能够有效地限制座椅60和婴儿车主体20以沿着宽度方向的轴线为中心的相对旋转所引起的偏移,并能够通过婴儿车主体20而稳定地保持座椅60。
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如图8所示,插入部64的前端部分64a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插入部64的基端部分64b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接收孔53具有与这样的插入部64的形状相对应的形状。因此,接收孔53的上端部分53b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大于插入部64的前端部分64a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由此,也容易将插入部64插入到接收孔53。应予说明,图8是示意性地示出保持部件50的支承部51的沿着宽度方向的截面、以及插入到支承部51的接收孔53内的插入部64的图。
另外,如图8所示,在座椅60被保持在婴儿车主体20的状态下,插入部64的基端部分64b和前端部分64a的朝向宽度方向的部分与划分出接收孔53的面53s抵接。由此,在座椅60被保持在婴儿车主体20的状态下,能够有效地限制座椅60和婴儿车主体20以沿着前后方向的轴线为中心的相对旋转所引起的偏移,并能够通过婴儿车主体20而稳定地保持座椅60。
在图7和图8所示的例子中,插入部64在基端部分64b与前端部分64a之间具有中间部分64c。插入部64的中间部分64c的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的尺寸随着从基端部分64b朝向前端部分64a而变小。另外,接收孔53在上端部分53b与下端部分53a之间具有中间部分53c。接收孔53的中间部分53c的前后方向和宽度方向上的尺寸也随着从上端部分53b朝向下端部分53a而变小。
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座椅60被保持在婴儿车主体20的状态下,插入部64的中间部分64c与划分出接收孔53的面53s分离。即,仅插入部64的基端部分64b和前端部分64a与划分出接收孔53的面53s抵接。通过如此地形成插入部64和接收孔53,从而容易调整插入部64和接收孔53的尺寸。即,不需要严格地调整插入部64的中间部分64c和接收孔53的中间部分53c的尺寸。此外,通过使插入部64的沿上下方向彼此分离的部分(基端部分64b与前端部分64a)与划分出接收孔53的面53s抵接,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上述座椅60和婴儿车主体20的相对旋转所引起的偏移。
接下来,对篷100进行说明。篷100遮挡日晒、风雨等,给座椅60上的婴幼儿提供舒适的环境。在图示的例子中,篷100构成为能够展开和折叠。
如图1所示,篷100具有篷布101、以及支承篷布101的支承装置110。如图1所示,支承装置110包括基部件120、以及能够相对于基部件120而摆动的大致U字状的第一篷骨131和第二篷骨132。第一篷骨131和第二篷骨132由大致细板形状、线形状的金属、树脂等形成。篷布101安装于第一篷骨131和第二篷骨132。通过使第一篷骨131和第二篷骨132相对于座椅60沿前后方向摆动,从而能够使篷100成为折叠状态、或者成为展开状态。
然而,作为对图示那样的篷的需求之一,有在对婴儿车主体施加冲击时使篷(更具体而言为基部件)破损的可能性降低的需求。篷的基部件在大多情况下固定于后腿等构成婴儿车主体的一部分的刚性高的部件。若篷与婴儿车主体的刚性高的部件连接,则施加到婴儿车主体的冲击不会分散到其他部分而传递到篷。因此,若对婴儿车主体施加冲击,则有时会导致篷的基部件破损。或者,为了使基部件能够耐受冲击,需要增大基部件来提高基部件的刚性。这导致婴儿车上的篷的安装结构的尺寸增大。
考虑到这样的情况,本发明的篷100做出了用于在向婴儿车主体20施加冲击时抑制基部件120破损的可能性,并且使婴儿车10中的篷100的安装结构小型化的设计。
以下,对篷100的各结构元件进行说明。首先,对篷布101进行说明。篷布101可以使用能够遮挡日晒、风雨的柔软的材料、例如布来形成。其中,在篷布101中能够使用各种公知的材料。例如,从能够进行采光、通气、透视等的观点出发,篷布101的一部分也可以由网状材料等形成。此外,篷布101也可以具有拒水性、防水性、耐水性等功能。
篷布101具有在图1所示的展开状态下位于前方的前方区域、在图1所示的展开状态下位于后方的后方区域、以及作为前方区域与后方区域之间的区域的中间区域。篷布101的中间区域由第一篷骨131支承。篷布101的前方区域由第二篷骨132支承。篷布101的后方区域通过未图示的固定部件以能够装卸的方式固定于缓冲坐垫150。因此,篷布101随着第一篷骨131和第二篷骨132相对于座椅60的前后方向的摆动而被展开或折叠。
应予说明,为了防止在篷100的展开状态下篷布101被压垮,也可以将辅助芯材134缝合于篷布101或者内置于篷布101。辅助芯材134例如可以由比第一篷骨131和第二篷骨132更富有柔软性的树脂等形成。辅助芯材134与篷骨131、132的区别点在于,不与基部件连接。
接下来,对基部件120进行说明。如图5和图9所示,基部件120具有一对连接部件121、与连接部件121枢接的一对第一支承部件128、以及与第一支承部件128枢接的第二支承部件129。各第一支承部件128保持第一篷骨131的所对应的端部。另外,各第二支承部件129保持第二篷骨132的所对应的端部。连接部件121、第一支承部件128以及第二支承部件129能够绕沿着宽度方向的旋转轴线而彼此相对地旋转。若使第一篷骨131相对于座椅60而沿前后方向摆动,则第一支承部件128相对于连接部件121旋转。另外,若使第二篷骨132相对于座椅60而沿前后方向摆动,则第二支承部件129相对于连接部件121和/或第一支承部件128旋转。连接部件121、第一支承部件128以及第二支承部件129分别形成为树脂成型品。
如图9所示,各连接部件121具有篷侧连接部122。通过使篷侧连接部122与座椅60的侧方框架73连接,从而将篷100安装于婴儿车10。更具体而言,篷侧连接部122与形成于侧方框架73的框架侧连接部140连接。如图5所示,框架侧连接部140形成于U字的侧方框架73的两端部分的附近。
如图10所示,框架侧连接部140具有向上方开口的连接孔141、或者向上方突出的连接突起。另外,如图9所示,篷侧连接部122具有能够插入框架侧连接部140的连接孔141的向下方突出的连接突起124、或者能够插入框架侧连接部140的连接突起的向下方开口的连接孔。在图示的例子中,框架侧连接部140具有形成于朝向上方的支承面140a的连接孔141。另一方面,篷侧连接部122具有朝向下方的被支承面121a、以及从被支承面121a向下方突出的连接突起124。
根据这样的框架侧连接部140和篷侧连接部122,通过在框架侧连接部140的连接孔141插入篷侧连接部122的连接突起124,使篷侧连接部122的被支承面121a与框架侧连接部140的支承面140a接触,从而将篷100保持在座椅60的侧方框架73上。如上所述,侧方框架73与构成婴儿车主体20的大多数结构元件(例如,前腿30、后腿35、连杆部件21~23等)相比更柔软。通过在这样的侧方框架73连接篷100,从而能够将施加于婴儿车主体20的冲击分散到座椅60的侧方框架73与篷100的基部件120。由此,降低了基部件120破损的可能性。另外,由于基部件120(篷侧连接部122)只要能够耐受比以往更低的冲击即可,所以能够使基部件120(篷侧连接部122)小型化。其结果是,能够使婴儿车10上的篷100的安装结构小型化。
此外,如上所述,在图示的例子中,婴儿车主体20能够折叠。并且,在婴儿车主体20折叠时,保持于婴儿车主体20的座椅60的座部65和背部70相对于婴儿车主体20的接地面G摆动。安装有篷100的侧方框架73追随背部70而相对于接地面G摆动。因此,在婴儿车10折叠时,篷100相对于接地面G摆动。其结果是,抑制了在侧视处于折叠状态的婴儿车10时背部70和侧方框架73从婴儿车主体20突出,同时还抑制了篷100突出。并且,能够减小处于折叠状态的婴儿车10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
另外,在图示的例子中,背部70和侧方框架73能够相对于座部65摆动。因此,通过在婴儿车10折叠时使背部70和侧方框架73相对于座部65摆动,从而能够使篷100也相对于座部65摆动。其结果是,通过使背部70和侧方框架73相对于座部65摆动,从而能够抑制在侧视处于折叠状态的婴儿车10时背部70和侧方框架73从婴儿车主体20突出,同时还能够抑制篷100突出。并且,能够减小处于折叠状态的婴儿车10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特别是,在图示的例子中,在婴儿车10(婴儿车主体20)折叠时,座椅60的背部70和侧方框架73相对于座部65自动地摆动。因此,在婴儿车10(婴儿车主体20)折叠时,篷100也相对于座部65自动地摆动。换而言之,在婴儿车10折叠时,不需要用于抑制在侧视处于折叠状态的婴儿车10时篷100从婴儿车主体20突出的新增的操作。
在图示的例子中,连接突起124沿前后方向延伸。更具体而言,连接突起124具有在前后方向上排列的第一连接突起125~第三连接突起127。另外,连接孔141沿前后方向延伸。通过使连接突起124和连接孔141沿前后方向延伸,从而在使篷骨131、132相对于座椅60沿前后方向摆动时,篷侧连接部122的前端部分或后端部分与框架侧连接部140的前端部分或后端部分接触。由此,降低了基部件120绕沿着宽度方向的轴线而相对于侧方框架73旋转的可能性(即从侧方框架73脱落的可能性)。
此外,在图示的例子中,框架侧连接部140和篷侧连接部122具有将框架侧连接部140和篷侧连接部122的前方部分彼此相对地固定的前方固定单元145、以及将框架侧连接部140和篷侧连接部122的后方部分彼此相对地固定的后方固定单元146。由此,篷侧连接部122的前方部分和后方部分被固定于框架侧连接部140。由此,进一步有效地降低了在使篷骨131、132相对于座椅60沿前后方向摆动时,基部件120绕沿着宽度方向的轴线而相对于侧方框架73旋转的可能性(即从侧方框架73脱落的可能性)。
在图示的例子中,如图9所示,篷侧连接部122具有从被支承面121a的前方区域向下方突出的第一连接突起125、以及从被支承面121a的后方区域向下方突出的第二连接突起126。在第一连接突起125的前端部分形成有朝向前方突出的第一卡合突起145a。另外,在第二连接突起126的前端部分形成有朝向后方突出的第二卡合突起146a。与此相对应地,如图10所示,在框架侧连接部140的朝向前方的部分形成有接受第一连接突起125的第一卡合突起145a的第一卡合孔145b。另外,在框架侧连接部140的朝向后方的部分形成有接受第二连接突起126的第二卡合突起146a的第二卡合孔146b。通过将第一卡合突起145a嵌入到第一卡合孔145b,从而将框架侧连接部140和篷侧连接部122的前方部分彼此相对地固定。即,通过第一卡合突起145a和第一卡合孔145b而形成前方固定单元145。另外,通过将第二卡合突起146a嵌入到第二卡合孔146b,从而将框架侧连接部140和篷侧连接部122的后方部分彼此相对地固定。即,通过第二卡合突起146a和第二卡合孔146b而形成后方固定单元146。
若沿前后方向施加力,则第一连接突起125和第二连接突起126沿前后方向弯曲。因此,在将篷100安装于侧方框架73时,若将篷侧连接部122的连接突起124插入到框架侧连接部140的连接孔141,则利用划分出连接孔141的面141s而朝向后方按压第一卡合突起145a,另外,朝向前方按压第二卡合突起146a。由此,第一连接突起125弹性变形而向后方弯曲,另外,第二连接突起126弹性变形而向前方弯曲。并且,若连接突起124到达第一卡合突起145a和第二卡合突起146a分别与第一卡合孔145b和第二卡合孔146b面对的位置,则第一连接突起125和第二连接突起126通过其复原力而恢复为弯曲前的姿态,第一卡合突起145a和第二卡合突起146a分别嵌入到第一卡合孔145b和第二卡合孔146b。另外,在从侧方框架73拆下篷100时,通过朝向后方按压通过第一卡合孔145b而露出的第一卡合突起145a,从而第一连接突起125弹性变形而向后方弯曲,使第一卡合突起145a从第一卡合孔145b脱出。由此,解除了基于前方固定单元145带来的第一连接突起125与框架侧连接部140之间的卡合。另外,通过朝向前方按压通过第二卡合孔146b露出的第二卡合突起146a,从而第二连接突起126因弹性变形而向前方弯曲,第二卡合突起146a从第二卡合孔146b脱出。由此,解除了基于后方固定单元146带来的第二连接突起126与框架侧连接部140之间的卡合。通过解除第一连接突起125与框架侧连接部140之间的卡合以及第二连接突起126与框架侧连接部140之间的卡合,从而能够连接孔141拔出连接突起124。
在图9和图10所示的例子中,连接突起124在第一连接突起125和第二连接突起126之间具有从被支承面121a向下方突出的第三连接突起127。第三连接突起127具有在宽度方向上凹陷的凹部127a。凹部127a从第三连接突起127的基端部分遍及前端部分而沿上下方向延伸。另外,在框架侧连接部140具有在连接孔141内沿宽度方向突出的凸部147。凸部147在连接孔141的前后方向上的中央部,从连接孔141的上端部分遍及下端部分而沿上下方向延伸。若将连接突起124插入到连接孔141,则凸部147嵌入凹部127a,在连接孔141内沿上下方向引导连接突起124。
应予说明,篷侧连接部122和框架侧连接部140不限于上述内容。例如,如图11所示,连接突起124也可以具有通过弹性变形而沿宽度方向弯曲的舌部148。在舌部148的朝向宽度方向的面形成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卡合突起148a。与此相对应地,如图12所示,也可以在形成有供连接突起124插入的连接孔141的框架侧连接部140或篷侧连接部122形成有供卡合突起148a嵌入的卡合孔149。卡合孔149沿前后方向延伸。通过将卡合突起148a嵌入卡合孔149,从而使篷侧连接部122与框架侧连接部140卡合。即,通过卡合突起148a和卡合孔149而形成固定单元。此外,通过将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卡合突起148a嵌入到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卡合孔149,从而有效地降低了在使篷骨131、132相对于座椅60而沿前后方向摆动时,基部件120相对于侧方框架73绕沿着宽度方向的轴线旋转的可能性(即从侧方框架73脱落的可能性)。
舌部148由于其上端部被施加按压力所以弹性变形而沿宽度方向弯曲。因此,在将篷100安装于侧方框架73时,若将连接突起124插入到连接孔141,则卡合突起148a被划分出连接孔141的面141s朝向宽度方向按压,舌部148弹性变形而沿宽度方向弯曲。并且,若连接突起124到达卡合突起148a与卡合孔149相对的位置,则舌部148通过其复原力而恢复到弯曲前的姿态,使卡合突起148a嵌入卡合孔149。另外,在从侧方框架73拆下篷100时,通过沿宽度方向按压舌部148的上端部而使其弯曲,从而使卡合突起148a从卡合孔149脱出。由此,解除连接突起124与框架侧连接部140之间的卡合,能够从连接孔141拔出连接突起124。
根据上述一实施方式,婴儿车10具备婴儿车主体20、安装于婴儿车主体20的座椅60、以及篷100。座椅60具有座部65、背部70、以及侧方框架73。侧方框架73设置在背部70上,与座部65和背部70一起支承座席150。篷100安装于侧方框架73。侧方框架73具有供篷100连接的框架侧连接部140。篷100具有与框架侧连接部140连接的篷侧连接部122。
根据这样的婴儿车10,篷100安装在比较柔软的侧方框架73。因此,施加于婴儿车主体20的冲击被分散到侧方框架73和篷100。由此,降低了篷100(特别是篷侧连接部122)因上述冲击而破损的可能性。另外,篷侧连接部122只要能够耐受比以往更低的冲击即可,因此能够使篷侧连接部122小型化。其结果是,能够使婴儿车10中的篷100的安装结构小型化。
另外,根据上述一实施方式,框架侧连接部140具有向上方开口的连接孔141、或向上方突出的连接突起。篷侧连接部122具有能够插入框架侧连接部140的连接孔141的向下方突出的连接突起124、或能够插入框架侧连接部140的连接突起的向下方开口的连接孔。由此,仅通过向框架侧连接部140的连接孔141插入篷侧连接部122的连接突起124、或者仅通过向篷侧连接部122的连接孔插入框架侧连接部140的连接突起,就能够将篷100与侧方框架73连接。
另外,根据上述一实施方式,连接突起124和连接孔141沿前后方向延伸。由此,在使篷骨131、132相对于侧方框架73摆动时(即开闭篷100时),篷侧连接部122的前端部或后端部与框架侧连接部140接触。由此,降低了篷100相对于侧方框架73旋转的可能性(即,从侧方框架73脱落的可能性)。
另外,根据上述一实施方式,框架侧连接部140和篷侧连接部122具有将框架侧连接部140和篷侧连接部122的前方部分彼此相对地固定的前方固定单元145、以及将框架侧连接部140和篷侧连接部122的后方部分彼此相对地固定的后方固定单元146。由此,篷侧连接部122的前方部分和后方部分被固定于框架侧连接部140。其结果是,在使篷骨131、132相对于侧方框架73摆动时(即开闭篷100时),进一步有效地降低了篷100相对于侧方框架73旋转的可能性(即从侧方框架73脱落的可能性)。
另外,根据上述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框架侧连接部140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卡合孔149、或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卡合突起。篷侧连接部122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嵌入框架侧连接部140的卡合孔149的卡合突起148a、或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供框架侧连接部140的卡合突起嵌入的卡合孔。由此,在使篷骨131、132相对于侧方框架73摆动时(即开闭篷100时),有效地降低了篷100相对于侧方框架73旋转的可能性(即从侧方框架73脱落的可能性)。
另外,根据上述一实施方式,婴儿车主体20能够折叠。背部70和侧方框架73能够相对于座部65摆动。由此,在折叠婴儿车主体20时,使背部70和侧方框架73相对于座部65摆动,从而能够抑制在侧视处于折叠状态的婴儿车10时背部70和侧方框架73从婴儿车主体20突出。应予说明,由于篷100安装于侧方框架73,所以随着使背部70和侧方框架73相对于座部65摆动,篷100也相对于座部65摆动。因此,通过使背部70和侧方框架73相对于座部65摆动,也能够抑制在侧视处于折叠状态的婴儿车10时篷100从婴儿车主体20突出。由此,能够减小处于折叠状态的婴儿车10的前后方向的尺寸。
另外,根据上述一实施方式,婴儿车主体20能够折叠。另外,在婴儿车主体20折叠时,背部70和侧方框架73相对于婴儿车主体20的接地面G摆动。由此,能够抑制在侧视处于折叠状态的婴儿车10时背部70和侧方框架73从婴儿车主体20突出。应予说明,由于篷100被安装于侧方框架73,所以随着使背部70和侧方框架73相对于接地面G摆动,篷100也相对于接地面G摆动。因此,通过使背部70和侧方框架73相对于接地面G摆动,也能够抑制在侧视处于折叠状态的婴儿车10时篷100从婴儿车主体20突出。由此,能够减小处于折叠状态的婴儿车10的前后方向的尺寸。
另外,根据上述一实施方式,座椅60被设置于婴儿车主体20的保持部件50保持。保持部件50具有向上方开口的接收孔53。座椅60具有基部61、设置于基部61的座部65和背部70、以及从基部61向下方突出的插入部64。插入部64能够插入保持部件50的接收孔53。插入部64的前端部分64a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插入部64的基端部分64b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由此,容易将插入部64插入接收孔53。因此,容易在婴儿车主体20安装座椅60。
另外,根据上述一实施方式的变形例,座椅60被设置于婴儿车主体20的保持部件50保持。保持部件50具有向上方突出的插入部。座椅60具有基部61、设置于基部61的座部65和背部70、以及形成于基部61且向下方开口的接收孔。接收孔能够供插入部插入。插入部的前端部分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插入部的基端部分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由此,容易将插入部插入接收孔。因此,容易将座椅60安装在婴儿车主体20。
另外,根据上述一实施方式,插入部64具有将基端部分64b与前端部分64a连接的中间部分64c。在座椅60被保持部件50保持的状态下,基端部分64b和前端部分64a的朝向前后方向的部分与划分出接收孔53的面53s抵接,中间部分64c与划分出接收孔53的面53s分离。由此,容易调整插入部64和接收孔53的尺寸。即,不需要严格地调整插入部64的中间部分64c和接收孔53的中间部分53c的尺寸。此外,通过使插入部64的沿上下方向彼此分离的部分(基端部分64b与前端部分64a)与划分出接收孔53的面53s抵接,从而能够有效地抑制座椅60和婴儿车主体20的相对旋转所引起的偏移。
另外,根据上述一实施方式,插入部64的前端部分64a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插入部64的基端部分64b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由此,容易将插入部64插入接收孔53。因此,容易在婴儿车主体20安装座椅60。
应予说明,以上说明了针对上述实施方式的几个变形例,但当然也能够将多个变形例适当组合来应用。

Claims (10)

1.一种婴儿车,其特征在于,具备:
婴儿车主体;
座椅,其是安装于所述婴儿车主体的座椅,具有座部、背部、以及侧方框架,所述侧方框架设置在所述背部上并且与所述座部和所述背部一起支承座席;以及
篷,其安装于所述侧方框架,
所述侧方框架具有供所述篷连接的框架侧连接部,
所述篷具有与所述框架侧连接部连接的篷侧连接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侧连接部具有向上方开口的连接孔、或向上方突出的连接突起,
所述篷侧连接部具有能够插入所述框架侧连接部的连接孔的向下方突出的连接突起、或能够插入所述框架侧连接部的连接突起的向下方开口的连接孔。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侧连接部和所述篷侧连接部具有将所述框架侧连接部和所述篷侧连接部的前方部分彼此相对地固定的前方固定单元、以及将所述框架侧连接部和所述篷侧连接部的后方部分彼此相对地固定的后方固定单元。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框架侧连接部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卡合孔、或沿前后方向延伸的卡合突起,
所述篷侧连接部具有沿前后方向延伸且嵌入所述框架侧连接部的所述卡合孔的卡合突起、或沿前后方向延伸且供所述框架侧连接部的卡合突起嵌入的卡合孔。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婴儿车主体能够折叠,
所述背部和所述侧方框架能够相对于所述座部摆动。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婴儿车主体能够折叠,
在所述婴儿车主体折叠时,所述背部和所述侧方框架相对于所述婴儿车主体的接地面摆动。
7.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被设置于所述婴儿车主体的保持部件保持,
所述保持部件具有向上方开口的接收孔,
所述座椅具有基部、设置于所述基部的座部和背部、以及从所述基部向下方突出且能够插入所述保持部件的接收孔的插入部,
所述插入部的前端部分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插入部的基端部分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
8.根据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座椅被设置于所述婴儿车主体的保持部件保持,
所述保持部件具有向上方突出的插入部,
所述座椅具有基部、设置于所述基部的座部和背部、以及形成于所述基部并向下方开口且能够插入所述插入部的接收孔,
所述插入部的前端部分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插入部的基端部分的前后方向上的尺寸。
9.根据权利要求7或8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部具有将所述基端部分与所述前端部分连接的中间部分,
在所述座椅被所述保持部件保持的状态下,所述基端部分和所述前端部分的朝向前后方向的部分与划分出所述接收孔的面抵接,所述中间部分与划分出所述接收孔的面分离。
10.根据权利要求7至9中任一项所述的婴儿车,其特征在于,
所述插入部的前端部分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小于所述插入部的基端部分的宽度方向上的尺寸。
CN202180094908.1A 2021-03-23 2021-03-23 婴儿车 Pending CN11689712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PCT/JP2021/012084 WO2022201333A1 (ja) 2021-03-23 2021-03-23 乳母車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97123A true CN116897123A (zh) 2023-10-17

Family

ID=8044794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94908.1A Pending CN116897123A (zh) 2021-03-23 2021-03-23 婴儿车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6990954B1 (zh)
KR (1) KR20230128112A (zh)
CN (1) CN116897123A (zh)
WO (1) WO2022201333A1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4598Y2 (zh) * 1986-12-24 1992-02-10
JPH04154478A (ja) * 1990-10-16 1992-05-27 Konbi Kk ベビーカー等の座席構造
ES1062192Y (es) * 2006-02-14 2006-08-16 Jane Sa Dispositivo para el acoplamiento de asientos y analogos en el chasis de cochecitos infantiles
CN201042969Y (zh) * 2007-02-07 2008-04-02 林美伶 婴儿车座体框架与主架体结合构造
JP5194294B2 (ja) * 2007-04-27 2013-05-08 アップリカ・チルドレンズプロダクツ株式会社 乳幼児用ベッドの支持構造
JP6479384B2 (ja) * 2014-09-22 2019-03-06 コンビ株式会社 乳母車
JP6858404B2 (ja) * 2017-08-30 2021-04-14 コンビ株式会社 幌およびカート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201333A1 (ja) 2022-09-29
JPWO2022201333A1 (zh) 2022-09-29
KR20230128112A (ko) 2023-09-01
JP6990954B1 (ja) 2022-01-14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4538830A (en) Baby carriage
JP4757594B2 (ja) ベビーカー
KR101790543B1 (ko) 절첩 가능한 유모차
US20050242547A1 (en) Stroller frame foldable in two directions
KR102037861B1 (ko) 유모차 및 시트 유닛
CN109552394B (zh) 婴儿车
KR100550747B1 (ko) 접이식 유모차
KR101327296B1 (ko) 유모차의 핸들
JP2007098996A (ja) ベビーカーの手押し杆
EP3345805B1 (en) Child support apparatus
CN116897123A (zh) 婴儿车
KR101435542B1 (ko) 유모차
KR102001741B1 (ko) 어린이 지지 장치
CN113276926B (zh) 婴儿车
TWI547402B (zh) Baby carriage
CN110775134B (zh) 婴儿车
JP3385118B2 (ja) 乳母車の座席
JP3385122B2 (ja) 乳母車の座席
TWI753279B (zh) 嬰兒車
CN116897122A (zh) 婴儿车
JP6976603B2 (ja) 乳母車
TWI841120B (zh) 嬰兒車
CN116674631A (zh) 儿童载具
KR20230092463A (ko) 시트의 레그레스트 장치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REG Reference to a national code

Ref country code: HK

Ref legal event code: DE

Ref document number: 40092510

Country of ref document: H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