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06785A - 钓线引导件及钓竿 - Google Patents

钓线引导件及钓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06785A
CN116806785A CN202310249433.XA CN202310249433A CN116806785A CN 116806785 A CN116806785 A CN 116806785A CN 202310249433 A CN202310249433 A CN 202310249433A CN 116806785 A CN116806785 A CN 1168067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line
fishing line
rod body
fish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24943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藤原诚太
谷口一真
神纳芳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n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Inc filed Critical Shimano Inc
Publication of CN1168067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067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01K87/04Fishing-line guides on rods, e.g. tip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ishing Ro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一种钓线引导件和钓竿。钓线引导件以引导钓线的方式被安装于竿体(4)的外周面,其具有导向部(90)、第1安装腿部(91)、第2安装腿部(92)、第1支承腿部(93)和第2支承腿部(94),其中,导向部引导钓线;第1安装腿部具有与外周面相接触的第1接点(95);第2安装腿部在竿体的轴向上与第1安装腿部分离,且具有与外周面相接触的第2接点(96);第1支承腿部连接导向部和第1安装腿部;第2支承腿部连接导向部和第2安装腿部,且向竿体的径向外侧弯曲,通过第1接点和第2接点的假想线(16)与导向部的内缘(90a)之间的最短的分离距离(L)为40mm以上且60mm以下。据此,能抑制钓线故障的发生。

Description

钓线引导件及钓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引导钓线的钓线引导件和安装有该钓线引导件的钓竿。
背景技术
在抛竿钓或从岸边抛投的抛投竞技(casting game)中飞行距离很重要。因此,在钓竿上被配置于最接近渔线轮的位置的基端引导件安装有大口径的导向环(guide ring)。然而,存在从渔线轮放出的钓线在渔线轮与基端引导件之间易于与钓竿的竿体的外周面相接触的问题。这样一来,当钓线与竿体的外周面相接触时易于发生钓线的损伤、钓线缠绕等钓线故障(line trouble)。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发明专利公开公报特开2008-125463号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本发明要解决的技术问题在于,提供一种能够抑制钓线故障的发生的钓线引导件和钓竿。
[用于解决技术问题的技术方案]
本发明所涉及的钓线引导件以引导钓线的方式被安装于竿体的外周面,其具有导向部、第1安装腿部、第2安装腿部、第1支承腿部和第2支承腿部,其中,所述导向部用于引导钓线;所述第1安装腿部具有与外周面相接触的第1接点;所述第2安装腿部在竿体的轴向上与第1安装腿部相分离,且具有与外周面相接触的第2接点;第1支承腿部连接导向部和第1安装腿部;所述第2支承腿部连接导向部和第2安装腿部,且向竿体的径向外侧弯曲,通过第1接点和第2接点的假想线与导向部的内缘之间的最短的分离距离(间隔距离)为40mm以上且60mm以下。
根据该结构,第1支承腿部的长度为长达40mm以上的腿长。即,导向部远离竿体的外周面。因此,在将该钓线引导件用于基端引导件的情况下,从渔线轮放出的钓线在渔线轮与基端引导件之间的区间不与竿体相接触,而是通过基端引导件。另外,由于第2支承腿部向竿体的径向外侧弯曲,因此,与第2支承腿部向竿体的径向内侧弯曲的情况相比较,相对于竿体的轴向上的力的强度大。因此,当从渔线轮放出的钓线与钓线引导件相碰撞时,第2支承腿部从竿梢侧牢固地支承导向部。因此,钓线引导件不易向竿梢侧变形,能够防止钓线缠绕,还能够防止飞行距离的下降。
优选为,导向部的内径为10mm以上且40mm以下。根据该结构,导向部的直径小,因此能够更进一步防止从渔线轮放出的钓线与竿体相接触。
优选为,当设导向部的内径为D,设分离距离为L,设由L=D/3+36.7定义的线为第1直线,且设由L=D/3+46.7定义的线为第2直线时,分离距离和导向部的内径被设定为第1直线与第2直线之间的区域。根据该结构,能够更进一步防止从渔线轮放出的钓线与竿体相接触。
优选为,分离距离与导向部的内径的比为1.7:1至2.5:1。根据该结构,能够更进一步防止从渔线轮放出的钓线与竿体相接触。
优选为,导向部向第2支承腿部侧倾斜,由导向部定义的第1平面和与假想线正交的第2平面所形成的角度超过0度且在5度以下。根据该结构,导向部朝向竿梢侧以5度以下的角度倾斜,因此,从渔线轮放出的钓线能够顺利地通过基端引导件。另外,由于倾斜角度小到5度以下,因此,钓线不易比导向部先与第1支承腿部相接触,由此能够防止钓线缠绕的发生。
优选为,导向部具有引导钓线的导向环。
另外,本发明所涉及的钓竿在竿体的外周面安装有多个钓线引导件,多个钓线引导件中的位于最靠竿尾侧的钓线引导件是上述的钓线引导件。
[发明效果]
如以上所述,由于分离距离在40mm以上,因此能够抑制钓线故障的发生。另外,由于第2支承腿部向竿体的径向外侧弯曲,因此,能够同时实现轻量化和确保强度。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一实施方式中的钓线引导件的立体图。
图2是该钓线引导件的立体图。
图3是该钓线引导件的侧视图。
图4是从后侧观察该钓线引导件的主视图。
图5是图4的A-A剖面图。
图6是该钓线引导件的引导框架的侧视图。
图7是从后侧观察该引导框架的主视图。
图8是图7的B-B剖面图。
图9是表示导向环的内径与分离距离的关系的图表。
图10是表示安装有该钓线引导件的钓竿的主视图。
图11是表示该钓竿的使用状态的主要部分主视图。
图12是表示安装有比较例1的钓线引导件的钓竿的使用状态的主要部分主视图。
图13是表示安装有比较例2的钓线引导件的钓竿的使用状态的主要部分主视图。
图14是表示安装有比较例3的钓线引导件的钓竿的使用状态的主要部分主视图。
图15是比较例4的钓线引导件的侧视图。
[附图标记说明]
1:钓线引导件;1a:基端引导件;1b:顶端引导件;1c:中间引导件;2:引导框架;3:导向环;3a:内缘;3b:内径;4:竿体;5:钓线;6:纺车式渔线轮;7:渔线轮座;10:保持筒;10a:孔中心线;10b:前端部;10c:后端部;10d:第1支承部;10e:第2支承部;11:第1支承片;11a:第1板面;11b:第2板面;11c:第1连接部;11d:第2连接部;12:第2支承片;13:臂片;13a:第3连接部;13b:第4连接部;13c:假想直线;13d:第3板面;13e:第4板面;14:第1安装片;14a:第1内表面;14b:第1外表面;14c:第1中心线;15:第2安装片;15a:第2内表面;15b:第2外表面;15c:第2中心线;16:假想线;17:折弯部;90:导向部;90a:内缘;91:第1安装腿部;92:第2安装腿部;93:第1支承腿部;94:第2支承腿部;95:第1接点;96:第2接点;101:第1平面(假想平面);102:第2平面;103:假想横穿部;111:第1直线;112:第2直线;α1:第1倾斜角度;α2:第2倾斜角度;θ:折弯角度;L:分离距离;P:突出量;T:厚度;201:钓线引导件;202:引导框架;203:导向环;212:第2支承片。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一边参照图1~图11一边对本发明一实施方式所涉及的钓线引导件、引导框架和钓竿进行说明。钓线引导件1被固定于竿体4的外周面的规定位置。钓线引导件1被安装于能安装渔线轮6的各种钓竿。尤其是,适用于抛竿钓用的钓竿、从岸边抛投的抛投竞赛用的钓竿,且适用于纺车式渔线轮6用的钓竿。另外,如后述那样,本实施方式中的钓线引导件1适用于被安装于钓竿的多个钓线引导件1中的最靠近竿尾侧位置的钓线引导件1、即基端引导件1a(竿尾引导件),但也还能够适用于被安装于其他位置的钓线引导件1。
钓线引导件1具有:导向部90,其用于引导钓线5;第1安装腿部91,其被安装于竿体4的外周面;第2安装腿部92,其在前后方向上与第1安装腿部91分离设置,且被安装于竿体4的外周面;第1支承腿部93,其连接导向部90和第1安装腿部91;和第2支承腿部94,其连接导向部90和第2安装腿部92。第1安装腿部91具有与竿体4的外周面相接触的第1接点95,第2安装腿部92具有与竿体4的外周面相接触的第2接点96。导向部90优选为具有引导钓线5的导向环3,钓线引导件1具有引导框架2,引导框架2保持导向环3,并且被安装于竿体4的外周面。在导向部90具有导向环3的情况下,导向部90的内缘90a是导向环3的内缘3a。
另外,在以下的说明中,设竿体4的轴向(中心线方向)为前后方向,设竿梢侧为前侧,在图中用箭头X2表示,设竿尾侧为后侧,在图中用箭头X1表示。另外,设竿体4的径向中的向渔线轮6的安装方向沿径向远离竿体4的外周面的方向为径向外侧,在图中用箭头Z1表示。设其相反方向,即接近竿体4的外周面的方向为径向内侧,在图中用箭头Z2表示。另外,设竿体4的周向即与径向正交(交叉)的方向为左右方向,在图中用箭头Y表示。
<引导框架2>
本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1具有导向环3和保持导向环3的引导框架2。在图6~图8中示出本实施方式中的引导框架2。引导框架2优选为由金属制成,由一张金属板构成。即,引导框架2是由钣金制成的一体式部件。因此,引导框架2由一个部件构成。引导框架2通过将一张金属板冲裁成规定形状,且对被冲裁成规定形状的平板状的金属板进行折弯加工而形成。所使用的金属板例如是厚度为1mm左右的金属板,是板厚一定的金属板。材质例如为不锈钢、钛(钛合金)。
引导框架2具有保持筒10、第1支承片11、具有左右一对臂片13的第2支承片12、第1安装片14和第2安装片15。保持筒10保持导向环3。第1安装片14和第2安装片15均被安装于竿体4的外周面。第1安装片14位于比第2安装片15靠后侧的位置。第1支承片11连接保持筒10和第1安装片14,第2支承片12连接保持筒10和第2安装片15。这样,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向部90具有保持筒10和导向环3,第1安装腿部91具有第1安装片14,第2安装腿部92具有第2安装片15,第1支承腿部93具有第1支承片11,第2支承腿部94具有第2支承片12。
<保持筒10>
保持筒10为具有规定方向的孔中心线10a的筒状。保持筒10在其内周面保持导向环3。导向环3被保持在保持筒10的后端部10c。导向环3的中心线与保持筒10的孔中心线10a一致。保持筒10为金属板沿规定方向的孔中心线10a的方向被拉伸加工成筒状的部件,详细而言是被深拉加工的部件。保持筒10相对于第1支承片11向后侧突出。保持筒10的后端部10c是保持筒10的突出端部。
保持筒10的孔中心线10a相对于前后方向(竿体4的轴向)以第1倾斜角度α1倾斜。倾斜方向是前侧成为竿体4的径向内侧的方向。在保持筒10的后端部10c与保持筒10的孔中心线10a正交的第1平面101相对于在保持筒10的后端部10c与竿体4的轴向正交的第2平面102以第1倾斜角度α1倾斜。第1平面101是由保持筒10的突出端部(突出端面)定义的平面。第1倾斜角度α1是保持筒10的孔中心线10a相对于前后方向的倾斜角度,另外,是第1平面101相对于第2平面102的倾斜角度。当设保持筒10的孔中心线10a沿着前后方向的情况下为0度时,第1倾斜角度α1优选为超过0度且在5度以下,更优选为在1度以上且5度以下。第1倾斜角度α1与后述的折弯角度θ相关。
保持筒10具有被支承于第1支承片11的第1支承部10d和被分别支承于左右一对臂片13的左右一对第2支承部10e。第1支承部10d和第2支承部10e位于保持筒10的前端部10b。第1支承部10d是保持筒10的前端部10b的全周中的最接近竿体4的外周面的部分。一对第2支承部10e彼此在保持筒10的周向上分离。一对第2支承部10e彼此左右对称。第1支承部10d位于一对第2支承部10e的周向上之间。一对第2支承部10e比第1支承部10d更远离竿体4的外周面。优选为,一对第2支承部10e比保持筒10的孔中心线10a更远离竿体4的外周面。
<第1支承片11>
第1支承片11从保持筒10的第1支承部10d向第1安装片14延伸。第1支承片11一边向竿体4的径向内侧且后侧倾斜一边延伸。第1支承片11连接保持筒10的第1支承部10d和第1安装片14。第1支承片11优选为是不从第1安装片14向保持筒10弯曲的平面,且优选为是平板状。即,优选为,第1支承片11不沿竿体4的径向弯曲。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第1支承片11不沿左右方向弯曲,但也可以沿左右方向弯曲。
第1支承片11优选为与第1平面101平行,且优选为与导向环3平行。第1支承片11的板厚方向是保持筒10的孔中心线10a的方向。第1支承片11具有彼此相向的第1板面11a和第2板面11b。第1板面11a朝向后侧,第2板面11b朝向前侧。第2板面11b是相对于第1板面11a位于板厚方向的相反侧的表面。第1板面11a与保持筒10的外周面相连接。第2板面11b与保持筒10的内周面相连接。
保持筒10的后端部10c相对于第1板面11a向后侧突出。另外,保持筒10的突出方向是保持筒10的孔中心线10a的方向,为相对于第1板面11a的法线方向。保持筒10相对于第1板面11a的突出量P优选为比第1支承片11的厚度T大,更优选为在第1支承片11的厚度T的2倍以上。
第1支承片11相对于第1安装片14以规定角度立起。第1支承片11相对于第1安装片14向竿体4的径向外侧折弯。第1支承片11可以沿着竿体4的外周面的径向,但优选为如本实施方式那样相对于竿体4的径向向前侧倾斜。折弯角度θ优选为在85度以上且小于90度。第1支承片11相对于第2平面102向前侧以第2倾斜角度α2倾斜。另外,在折弯角度θ例如为85度的情况下,第2倾斜角度α2为5度。在第1支承片11与第1平面101平行的情况下,第1倾斜角度α1也是5度。
沿板厚方向观察第1支承片11时的主视观察到的形状是各种形状。第1支承片11具有与第1安装片14的前端部相连接的第1连接部11c和与保持筒10的前端部10b相连接的第2连接部11d。第2连接部11d与保持筒10的第1支承部10d相连接。
<第1安装片14>
第1安装片14从第1支承片11的第1连接部11c向后侧延伸。第1安装片14具有沿前后方向长的形状。第1平面101(假想平面)横穿第1安装片14。第1平面101横穿第1安装片14的部分即假想横穿部103位于比第1支承片11与第1安装片14之间的折弯部17靠后侧的位置。换言之,折弯部17位于比假想横穿部103靠前侧的位置,另外,第1支承片11的第1连接部11c位于比假想横穿部103靠前侧的位置。另外,折弯部17还优选为,位于比保持筒10的后端部10c的全周中的最接近竿体4的部分靠前侧的位置。
第1安装片14具有彼此相向的第1内表面14a和第1外表面14b。第1内表面14a与第1支承片11的第2板面11b相连接。第1外表面14b与第1支承片11的第1板面11a相连接。第1内表面14a是与竿体4的外周面相向的相向面,与竿体4的外周面相接触。第1内表面14a具有第1接点95。第1接点95位于沿着前后方向的第1内表面14a的第1中心线14c上。第1内表面14a的第1中心线14c是将第1内表面14a的宽度二等分的直线。如图4和图7所示,第1安装片14优选为以沿竿体4的外周面的方式沿着左右方向向竿体4的径向外侧弯曲。第1内表面14a优选为以沿着竿体4的外周面的方式沿着左右方向向竿体4的径向外侧弯曲,第1外表面14b优选为,与第1内表面14a对应,沿着左右方向向竿体4的径向外侧弯曲。
<第2支承片12、臂片13>
臂片13从保持筒10的第2支承部10e向第2安装片15延伸。臂片13连接保持筒10的第2支承部10e和第2安装片15。臂片13具有与第2安装片15的后端部相连接的第3连接部13a和与保持筒10的前端部10b相连接的第4连接部13b。第4连接部13b与保持筒10的第2支承部10e相连接。
左右一对臂片13在左右方向上彼此为对称形状。臂片13整体一边从保持筒10的第2支承部10e向竿体4的径向内侧且前侧倾斜一边延伸。在图3和图6那样的侧视观察时,臂片13相对于连接保持筒10的第2支承部10e和第2安装片15的后端部10c的假想直线13c向竿体4的径向外侧弯曲。臂片13在侧视观察时在从保持筒10的第2支承部10e靠向前侧之后靠向竿体4的径向内侧。一对臂片13从保持筒10的第2支承部10e起朝向在左右方向上彼此远离的方向,在此之后,将方向变为前侧,朝向第2安装片15彼此逐渐接近。
臂片13比第1支承片11长。臂片13比第1支承片11细。臂片13具有彼此相向的第3板面13d和第4板面13e。第3板面13d与保持筒10的外周面相连接。第4板面13e与保持筒10的内周面相连接。第3板面13d位于臂片13的左右方向的外侧,第4板面13e位于臂片13的左右方向的内侧。左右一对臂片13为第4板面13e彼此相向的姿势。
<第2安装片15>
第2安装片15相对于第1安装片14向前侧分离。连接第1安装片14和第2安装片15的方向为前后方向。第1安装片14的大部分相对于保持筒10位于其后侧。第2安装片15的整体相对于保持筒10位于其前侧。第2安装片15从臂片13的第3连接部13a向前侧延伸。第2安装片15相对于臂片13以规定角度折弯。第2安装片15具有沿前后方向长的形状。第2安装片15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大致一定。
第2安装片15具有彼此相向的第2内表面15a和第2外表面15b。第2内表面15a与臂片13的第3板面13d相连接。第2外表面15b与臂片13的第4板面13e相连接。第2内表面15a是与竿体4的外周面相向的相向面,与竿体4的外周面相接触。第2内表面15a具有第2接点96。第2接点96位于沿前后方向的第2内表面15a的第2中心线15c上。第2内表面15a的第2中心线15c是将第2内表面15a的宽度二等分的直线。与第1安装片14同样,第2安装片15优选为以沿着竿体4的外周面的方式沿着左右方向向竿体4的径向外侧弯曲。第2内表面15a优选为以沿着竿体4的外周面的方式沿着左右方向向竿体4的径向外侧弯曲,第2外表面15b优选为与第2内表面15a对应,沿着左右方向向竿体4的径向外侧弯曲。
<导向环3>
导向环3具有代表性的形状为圆形的环状,但也可以为椭圆形、长圆形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导向环3为圆形。导向环3优选为通过粘结被安装于保持筒10。导向环3从保持筒10的后端部10c向前侧插入,优选为压入。导向环3优选为从保持筒10的后端部10c向后侧突出规定量。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具有独立于引导框架2的导向环3,但导向部90也可以不具有导向环3。
<安装状态>
如图10所示,钓线引导件1被安装固定于竿体4的外周面。安装方法例如通过绕线和粘结剂的涂布来进行。钓线引导件1以第2安装片15朝向前侧,第1安装片14朝向后侧的方式被安装于竿体4的外周面。在钓线引导件1被安装于竿体4的状态下,导向环3成为向前侧以第1倾斜角度α1倾斜的姿势。
在使用纺车式渔线轮6的情况下,通常,纺车式渔线轮6相对于竿体4位于其下侧,钓线引导件1位于竿体4的下侧。即,钓线引导件1相对于竿体4位于与渔线轮6相同的方向。本实施方式中的钓线引导件1适用于使用纺车式渔线轮6的钓竿。另外,钓线引导件1适用于使用PE线的钓鱼方式。
在图10中示出适用于使用纺车式渔线轮6的钓竿。另外,在图11中示出在图10的钓竿上安装有纺车式渔线轮6的使用状态。钓竿具有:竿体4;多个钓线引导件1,其在竿体4的外周面沿轴向隔开间隔来安装;和渔线轮座7,其用于安装纺车式渔线轮6。多个钓线引导件1由位于最前侧的顶端引导件1b、位于最后侧的基端引导件1a、和位于顶端引导件1b与基端引导件1a之间的多个中间引导件1c构成。本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1优选被用于基端引导件1a(竿尾引导件)。基端引导件1a是多个钓线引导件1中的位于最靠后侧位置的钓线引导件1。在多个钓线引导件1中,至少基端引导件1a使用上述的钓线引导件1。上述的钓线引导件1还能够用于中间引导件1c。
接着,对导向环3的内径3b(口径)与导向环3从竿体4的外周面起分离的分离距离L进行说明。在图1等中示出通过第1接点95和第2接点96的假想线16。假想线16沿着竿体4的轴向,且位于竿体4的外周面。分离距离L是假想线16与导向环3的内缘3a之间的最短距离。另外,分离距离L是导向环3的内缘3a与第1内表面14a之间的竿体4的径向上的最短距离。
导向环3的内径3b优选为在10mm以上且40mm以下,更优选为在15mm以上且35mm以下。分离距离L优选为在40mm以上且60mm以下,更优选为在45mm以上且55mm以下。导向环3的内径3b与分离距离L优选为被设定为以下那样的第1直线111与第2直线112之间的区域。当设导向环3的内径3b为D,且设分离距离为L时,由L=D/3+36.7定义的线为第1直线111。另外,由L=D/3+46.7定义的线为第2直线112。另外,优选为,分离距离L与导向环3的内径3b的比为1.7:1至2.5:1。
如上所述,本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1为,第1支承片11的长度长,导向环3远离竿体4的外周面。因此,在将该钓线引导件1用于基端引导件的情况下,从渔线轮6放出的钓线5在渔线轮6与基端引导件之间的区间不与竿体4相接触,而是通过基端引导件。
另外,导向环3的内径3b为10mm以上且40mm以下的小径。因此,能够进一步防止从渔线轮6放出的钓线5与竿体4相接触。导向环3为小径,因此能够使钓线引导件1轻量化,由此能够使钓竿轻量化。并且,当设导向环3的内径3b为D且设分离距离为L时,由L=D/3+36.7定义的线为第1直线111。另外,由L=D/3+46.7定义的线为第2直线112。此时,分离距离L和导向环3的内径3b优选为被设定为第1直线111与第2直线112之间的区域。当被设定为该区域时,能够更进一步防止从渔线轮6放出的钓线5与竿体4相接触。并且,优选为分离距离L比导向环3的内径3b大。尤其是,当分离距离L与导向环3的内径3b的比为1.7:1至2.5:1时,能够更进一步防止从渔线轮6放出的钓线5与竿体4相接触。
导向环3向前侧倾斜,第1倾斜角度α1超过0度且在5度以下。因此,由渔线轮6放出的钓线5能够顺畅地通过基端引导件。另外,第1倾斜角度α1小到5度以下,因此,钓线5不易比导向环3先与第1支承片11接触,能够防止钓线缠绕的发生。
另一方面,由于第2支承片12向竿体4的径向外侧弯曲,因此,能够防止由渔线轮6放出的螺旋状的钓线5与基端引导件1a的导向环3相碰撞时基端引导件1a向前侧大幅挠曲。例如,当如图15那样第2支承片212向竿体4的径向内侧弯曲时,从渔线轮6放出的螺旋状的钓线5与基端引导件1a的导向环3相碰撞,由此基端引导件1a易于向前侧大幅挠曲。为了防止该挠曲,需要增加引导框架202的厚度等提高引导框架202的强度。然而,当增加引导框架202的厚度时,基端引导件1a变重,钓竿变重。
相对于此,如本实施方式那样当第2支承片12向竿体4的径向外侧弯曲时,第2支承片12能够由竿梢侧牢固地支承保持筒10,由此能够有效地抑制基端引导件1a的挠曲。因此,引导框架2不易向竿梢侧变形,能够防止钓线缠绕,还能够防止飞行距离的下降。并且,即使不过度增加引导框架2的厚度也能够确保强度,因此,能够抑制基端引导件1a的重量增加,由此易于同时实现基端引导件1a的强度和轻量化。尤其是适用于使用PE线的钓鱼方式。
另外,保持筒10从第1支承片11向后侧突出。因此,钓线5不易与第1支承片11相接触,由此抑制钓线缠绕的发生。并且,当第1支承片11不从保持筒10向第1安装片14弯曲而为平面状时,钓线5不易与第1支承片11的第1连接部11c附近相接触,能够有效防止第1支承片11的钓线缠绕的发生。当折弯部17相对于第1平面101横穿第1安装片14的假想横穿部103位于其前侧时,钓线5不易与第1支承片11的尤其是第1连接部11c附近相接触,由此不易发生钓线缠绕。
在表1中示出钓线引导件1的实施例1~3和比较例1~4的各数值。另外,在图9中示出实施例1~3和比较例1~4中的导向环3的内径3b与分离距离L的关系。在图9中,实施例1~3绘制为圆形,比较例1~4绘制为三角形。另外,在导向环3的内径3b为10mm~40mm之间的区间表示出上述的第1直线111和第2直线112。
[表1]
实施例1~3的钓线引导件1的分离距离L均非常长,达到45mm以上。另一方面,实施例1~3的钓线引导件1中的导向环3的内径3b均在30mm以下,不怎么大。即,实施例1~3的钓线引导件1具有以下特征:一方面第1支承片11的长度长,另一方面导向环3的直径比较小。在将这样的实施例1~3的钓线引导件1用于基端引导件1a的钓竿中,如图11中双点划线所示,从渔线轮6放出的螺旋状的钓线5不与竿体4的外周面相接触而通过基端引导件1a。
比较例1~3的钓线引导件1的分离距离L最大为36mm,不怎么长。当在将这样的比较例1~3的钓线引导件1用于基端引导件1a的情况下研究钓线5与竿体4有无接触时得知,钓线5均在基端引导件1a与渔线轮6之间的区间与竿体4接触。图12~图14表示将比较例1~3的钓线引导件1用于基端引导件1a的情况。图中附图标记S所示的部位是钓线5与竿体4相接触的部位。
另一方面,比较例4的钓线引导件1为,导向环3的内径3b为29mm,分离距离L长达48mm。另外,还位于上述的第1直线111与第2直线112之间的区域内。因此,能够在基端引导件1a与渔线轮6之间的区间防止钓线5与竿体4相接触。然而,存在比较例4的钓线引导件1的强度小的问题。在图15中示出比较例4的钓线引导件201。比较例4的钓线引导件201中的第2支承片212向竿体4的径向内侧弯曲。这样一来,当第2支承片212向竿体4的径向内侧弯曲时,当由渔线轮6放出的钓线5与导向环203相碰撞时,第2支承片212无法牢固地支承导向环203。因此,抛投时引导框架202易于向前侧变形,发生钓线缠绕或者飞行距离不足。

Claims (7)

1.一种钓线引导件,其以引导钓线的方式被安装于竿体的外周面,其特征在于,
具有导向部、第1安装腿部、第2安装腿部、第1支承腿部和第2支承腿部,其中,
所述导向部用于引导所述钓线;
所述第1安装腿部具有与所述外周面相接触的第1接点;
所述第2安装腿部在所述竿体的轴向上与所述第1安装腿部分离,且具有与所述外周面相接触的第2接点;
所述第1支承腿部连接所述导向部和所述第1安装腿部;
所述第2支承腿部连接所述导向部和所述第2安装腿部,且向所述竿体的径向外侧弯曲,
通过所述第1接点和所述第2接点的假想线与所述导向部的内缘之间的最短的分离距离为40mm以上且60mm以下。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线引导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部的内径为10mm以上且40mm以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钓线引导件,其特征在于,
当设所述导向部的内径为D,设所述分离距离为L,设由L=D/3+36.7定义的线为第1直线,且设由L=D/3+46.7定义的线为第2直线时,所述分离距离和所述导向部的内径被设定为所述第1直线与所述第2直线之间的区域。
4.根据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钓线引导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分离距离与所述导向部的内径的比为1.7:1至2.5:1。
5.根据权利要求1至4中任一项所述的钓线引导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部向所述第2支承腿部侧倾斜,
由所述导向部定义的第1平面和与所述假想线正交的第2平面所形成的角度超过0度且在5度以下。
6.根据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钓线引导件,其特征在于,
所述导向部具有引导所述钓线的导向环。
7.一种钓竿,其在竿体的外周面安装有多个钓线引导件,
其特征在于,
所述多个钓线引导件中的位于最靠竿尾侧的钓线引导件是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钓线引导件。
CN202310249433.XA 2022-03-28 2023-03-15 钓线引导件及钓竿 Pending CN11680678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51645 2022-03-28
JP2022051645A JP2023144589A (ja) 2022-03-28 2022-03-28 釣糸ガイド及び釣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06785A true CN116806785A (zh) 2023-09-29

Family

ID=881155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249433.XA Pending CN116806785A (zh) 2022-03-28 2023-03-15 钓线引导件及钓竿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144589A (zh)
KR (1) KR20230139770A (zh)
CN (1) CN116806785A (zh)
TW (1) TW202337319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93751B2 (ja) 2006-11-22 2011-06-01 富士工業株式会社 釣糸ガイド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144589A (ja) 2023-10-11
KR20230139770A (ko) 2023-10-05
TW202337319A (zh) 2023-10-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TWI399170B (zh) 釣線引導器
JP6553455B2 (ja) 釣糸ガイド、釣竿、及び、ガイドフレーム
JP6527057B2 (ja) 釣糸ガイド及び釣竿並びにガイドフレーム
JP5940738B2 (ja) 釣り糸ガイド及びこれを備えた釣竿
TWI804710B (zh) 釣線導引裝置之導引框及釣線導引裝置與釣竿
CN116806785A (zh) 钓线引导件及钓竿
JP2004024079A (ja) 釣糸ガイド及び釣竿
JP6443975B2 (ja) 釣糸ガイド及び釣竿並びにガイドフレーム
JP6553456B2 (ja) 釣糸ガイド、釣竿、及び、ガイドリング
CN116897899A (zh) 钓线引导件的引导件框及钓线引导件以及钓竿
KR20230007932A (ko) 낚싯줄 가이드의 가이드 프레임, 낚싯줄 가이드 및 낚싯대
KR20230146438A (ko) 낚싯줄 가이드의 가이드 프레임, 낚싯줄 가이드 및 낚싯대
CN111820197B (zh) 钓线导向装置的导向框、钓线导向装置以及钓竿
JP2023008795A (ja) 釣糸ガイドのガイドフレーム及び釣糸ガイド並びに釣竿
JP2023156221A (ja) 釣糸ガイドのガイドフレーム及び釣糸ガイド並びに釣竿
JP2017029074A (ja) トップガイド及び釣竿並びにガイドフレーム
CN111820199B (zh) 钓线导向装置的导向框、钓线导向装置及钓竿
JP6723851B2 (ja) 振出竿用のトップガイド及び振出竿並びにガイドフレーム
EP3741211B1 (en) Fishing line guide and fishing rod equipped with same
JPH10136839A (ja) 釣竿用導糸環
JP2002262725A (ja) 釣糸案内ガイドの釣糸案内体及び釣糸案内ガイド
JPH11103728A (ja) ラインガイド
CN117678581A (zh) 钓线引导件以及钓竿
JP7119156B1 (ja) 釣り竿
JP3770347B2 (ja) 釣り糸ガイド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