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897899A - 钓线引导件的引导件框及钓线引导件以及钓竿 - Google Patents

钓线引导件的引导件框及钓线引导件以及钓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897899A
CN116897899A CN202310383096.3A CN202310383096A CN116897899A CN 116897899 A CN116897899 A CN 116897899A CN 202310383096 A CN202310383096 A CN 202310383096A CN 116897899 A CN116897899 A CN 11689789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end portion
mounting leg
protruding
rod bod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383096.3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藤原诚太
谷口一真
神纳芳行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imano Inc
Original Assignee
Shimano Inc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22154980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2023156221A/ja
Application filed by Shimano Inc filed Critical Shimano Inc
Publication of CN11689789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89789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01K87/04Fishing-line guides on rods, e.g. tip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ishing Rod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抑制钓线问题的发生。引导件框(2)具备用于保持引导件环(3)的保持部(10)、具有第1端部(31)及第2端部(32)的第1安装脚部(14)、将保持部(10)和第1安装脚部(14)的第1端部(31)连结的第1支承脚部(11),保持部(10)具有相对于第1支承脚部(11)以第1突出量(P1)突出的突出部(20),从突出下端点(23)向穿过第1端部(31)和第2端部(32)的第1直线(33)引出的第1垂线(24)在比第1端部(31)靠第2端部(32)侧的位置与第1直线(33)相交。

Description

钓线引导件的引导件框及钓线引导件以及钓竿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引导钓线的钓线引导件、钓线引导件的引导件框、具备钓线引导件的钓竿。
背景技术
投钓、离岸的抛投比赛中飞行距离比较重要。下述专利文献1中,保持环200和侧支脚201均向前侧倾斜,保持环200相对于侧支脚201进一步向前侧倾斜(参照图22)。并且,相对于保持环200,侧支脚201向后侧伸出W1的尺寸。因此,将该钓线引导件用于母引导件的情况下,从绕线轮放出的钓线容易与保持环200相比先接触侧支脚201,容易发生钓线的损伤、钓线缠绕等的钓线问题。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8-12546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抑制钓线问题的发生。
本发明的第1方案的钓线引导件的引导件框安装于竿体的外周面。引导件框保持引导钓线的引导件环。引导件框具备保持部、第1安装脚部、第1支承脚部。保持部保持引导件环。第1安装脚部具有第1端部及第2端部。第1安装脚部在第1端部和第2端部之间与竿体的外周面接触。第1支承脚部将保持部和第1安装脚部的第1端部连结。第2端部在第1安装脚部与竿体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相对于第1端部配置于竿体的竿尾侧。保持部具有突出部。突出部相对于第1支承脚部,在从第1端部朝向第2端部的方向上以第1突出量突出。第1直线穿过第1端部和第2端部。突出下端点是突出部的突出端面和第1直线之间的距离最小的点。从突出下端点向第1直线引出第1垂线时,该第1垂线在比第1端部靠第2端部侧的位置与第1直线相交。
根据该结构,保持部具有突出部,突出部的突出下端点位于比第1安装脚部的第1端部靠竿尾侧的位置。因此,从绕线轮放出的钓线难以与第1支承脚部碰撞,与第1支承脚部相比先被引导件环引导。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案的第2方案的引导件框中,第1突出量比第1支承脚部的厚度大。根据该结构,钓线由于第1支承脚部而更难以碰撞,被引导件环顺畅地引导。
根据本发明的第2方案的第3方案的引导件框中,第1突出量为第1支承脚部的厚度的2倍以上。根据该结构,钓线由于第1支承脚部而更难以碰撞,被引导件环顺畅地引导。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案至第3方案的某个的第4方案的引导件框中,第1支承脚部相对于第1安装脚部以既定的折弯角度折弯。根据该结构,与第1支承脚部从第1安装脚部的第1端部平缓地弯曲的结构相比,保持部容易位于竿尾侧。因此,钓线难以抵接于第1支承脚部,钓线问题被抑制。
根据本发明的第4方案的第5方案的引导件框中,折弯角度为85度以上且不足90度。根据该结构,第1支承脚部向竿末端侧的倾斜角度小至5度以下,所以保持部的突出下端点相对于第1安装脚部的第1端部难以位于竿末端侧。因此,钓线被引导件环顺畅地引导,能够抑制第1支承脚部处的钓线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第4方案或第5方案的第6方案的引导件框中,突出部的突出端面与第1支承脚部平行。根据该结构,保持部和第1支承脚部对齐而以5度以下的倾斜角度向竿末端侧倾斜。因此,保持部的突出下端点相对于第1安装脚部的第1端部难以位于竿末端侧,能够抑制第1支承脚部处的钓线问题。
根据本发明的第1方案至第6方案的某个的第7方案的引导件框中,还具备第2安装脚部和第2支承脚部。第2安装脚部具有第3端部及第4端部。第2安装脚部在第3端部和第4端部之间与竿体的外周面接触。第2支承脚部将保持部和第2安装脚部的第3端部连结。第2安装脚部配置成,在第1安装脚部及第2安装脚部与竿体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相对于第1安装脚部向竿体的竿末端侧离开。该结构是所谓的双脚的结构。从绕线轮放出的钓线抵接于引导件环时,第2支承脚部从竿末端侧支承保持部。因此,引导件框难以向竿末端侧挠曲,钓线问题减少。
此外,本发明的第8方案的钓线引导件具备上述的第1方案至第7方案的某个的引导件框、装配于保持部的引导件环。
根据本发明的第8方案的第9方案的钓线引导件中,引导件环具有环突出部。环突出部在从第1端部朝向第2端部的方向上从突出部的突出端面以第2突出量突出。根据该结构,与突出部相比,引导件环进一步向竿尾侧突出。因此,钓线更难以抵接于第1支承脚部,被引导件环顺畅地引导。
此外,本发明的第10方案的钓竿是在竿体的外周面装配有多个钓线引导件的钓竿,多个钓线引导件中的最位于竿尾侧的钓线引导件是上述的第8方案或第9方案的钓线引导件。
此外,本发明的第11方案的引导件框安装于竿体的外周面。引导件框保持引导件环。引导件环引导钓线。引导件框具备保持部、第1安装脚部、第1支承脚部、第2安装脚部、第2支承脚部。保持部保持引导件环。第1安装脚部具有第1端部及第2端部。第1安装脚部在第1端部和第2端部之间与竿体的外周面接触。第1支承脚部将保持部和第1安装脚部的第1端部连结。第2安装脚部具有第3端部及第4端部。第2安装脚部在第3端部和第4端部之间与竿体的外周面接触。第2支承脚部将保持部和第2安装脚部的第3端部连结。第1安装脚部及第2安装脚部与竿体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第2端部相对于第1端部配置于竿体的竿末端侧。保持部具有突出部。突出部相对于第1支承脚部在从第2端部朝向第1端部的方向上以第1突出量突出。第2安装脚部配置成,第1安装脚部及前述第2安装脚部与竿体的外周面相接的状态下相对于第1安装脚部向竿体的竿末端侧离开。第4端部在第1安装脚部与竿体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相对于第3端部配置于竿体的竿末端侧。将穿过第1端部和第2端部的直线设为第1直线。将突出部的突出端面和第1直线之间的距离最小的点设为突出下端点。将从突出下端点向第1直线引出的垂线设为第1垂线。相对于第1垂线,第1端部位于从第1端部朝向第2端部的方向的一侧。
根据该结构,保持部具有突出部,突出部的突出下端点与第1安装脚部的第1端部相比位于竿尾侧。因此,从绕线轮放出的钓线难以与第1支承脚部碰撞,与第1支承脚部相比先被引导件环引导。此外,第1安装脚部的第2端部相对于第1端部位于竿末端侧。因此,钓线难以碰撞第1安装脚部。进而,从绕线轮放出的钓线抵接于引导件环时,第2支承脚部从竿末端侧支承保持部。因此,引导件框难以向竿末端侧挠曲,钓线问题减少。特别地,第2支承脚部的第4端部相对于第3端部位于竿末端侧。因此,能够借助第2支承脚部牢固地支承保持部。
此外,根据本发明的第11方案的第12方案的引导件框中,第1支承脚部从第1安装脚部的第1端部朝向保持部向从第1端部朝向第2端部的方向的一侧倾斜。根据该结构,第1支承脚部从第1安装脚部的第1端部朝向保持部向竿末端侧倾斜,所以抑制发生第1支承脚部处的钓线缠绕。
此外,本发明的第13方案的钓线引导件具备上述的第11方案或第12方案的某个的引导件框、装配于保持部的引导件环。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保持部的突出端面的突出下端点与第1安装脚部的第1端部相比位于竿尾侧,所以从绕线轮放出的钓线难以抵接于第1支承脚部而被引导件环顺畅地引导。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第1支承脚部处的钓线问题。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的立体图。
图2是该钓线引导件的立体图。
图3是该钓线引导件的侧视图。
图4是从后侧观察该钓线引导件主视图。
图5是图4的A-A剖视图。
图6是图5的要部放大图。
图7是该钓线引导件的引导件框的侧视图。
图8是从后侧观察该引导件框的主视图。
图9是图8的B-B剖视图。
图10是图9的要部放大图。
图11是表示装配有该钓线引导件的钓竿的主视图。
图12是表示该钓竿的使用状态的要部主视图。
图13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的立体图。
图14是该钓线引导件的剖视图。
图15是图14的要部放大图。
图16是该钓线引导件的引导件框的剖视图。
图17是图16的要部放大图。
图18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的剖视图。
图19是该钓线引导件的引导件框的剖视图。
图20是本发明的其他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的剖视图。
图21是该钓线引导件的引导件框的剖视图。
图22是表示以往的钓线引导件的侧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12,对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引导件框、钓竿进行说明。钓线引导件1固定于竿体4的外周面的既定位置。钓线引导件1安装于能够供绕线轮6安装的各种钓竿。特别地,适合投钓用的钓竿、离岸的抛投比赛用的钓竿,适合旋压式绕线轮6用的钓竿。此外,如后所述,本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1适合安装于钓竿的多个钓线引导件1中的最位于竿尾侧的钓线引导件1、即母引导件1a(底引导件),但也能够应用于安装于其他位置的钓线引导件1。
钓线引导件1具备引导件环3和引导件框2。引导件环3引导钓线5。引导件框2保持引导件环3并且安装于竿体4的外周面。在图1及图2等中,对于引导件环3标注多个点来表示。
另外,将竿体4的轴向(中心线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将竿末端侧设为前侧而在图中用箭头X2表示,将竿尾侧设为后侧而在图中用箭头X1表示。即,将竿体4的轴向且朝向竿尾侧的方向设为第1轴向X1,将竿体4的轴向且朝向竿末端侧的方向设为第2轴向X2。此外,将竿体4的径向上的从竿体4的外周面朝向绕线轮6的安装方向在径向上离开的方向设为径向外侧而在图中用箭头Z1表示。将与其相反的方向且接近竿体4的外周面的方向设为径向内侧而在图中用箭头Z2表示。即,将竿体4的径向且从竿体4离开的方向设为第1径向Z1,将竿体4的径向且接近竿体4的方向设为第2径向Z2。此外,将竿体4的周向且与径向正交(交叉)的方向设为左右方向,在图中用箭头Y表示。
<引导件框2>
图7~图10中表示本实施方式的引导件框2。引导件框2由一张板材构成。板材优选为金属。引导件框2是板金制的一体型的框。引导件框2由一个部件构成。引导件框2将一张板材冲压成既定形状,通过折弯加工来形成出冲压成既定形状的平板状的板材。使用的板材是例如厚度为1mm左右而板厚恒定的板材。板材的材质例如是不锈钢、钛(钛合金)。
引导件框2具备保持部10、第1支承脚部11、具有左右一对臂片13的第2支承脚部12、第1安装脚部14、第2安装脚部15。保持部10保持引导件环3。第1安装脚部14和第2安装脚部15均安装于竿体4的外周面。第1安装脚部14位于与第2安装脚部15相比向后侧离开的位置。第1支承脚部11将保持部10和第1安装脚部14连结,第2支承脚部12将保持部10和第2安装脚部15连结。
<保持部10>
保持部10是具有既定方向的孔中心线10a的筒状。保持部10将引导件环3保持于其内周面。引导件环3被保持于保持部10的后端部10c。引导件环3的中心线与保持部10的孔中心线10a一致。保持部10是板材沿孔中心线10a的方向拉伸加工成筒状的部件,详细地是被深拉伸的部件。保持部10具有相对于第1支承脚部11向孔中心线10a的方向的后侧以第1突出量P1突出的突出部20。保持部10的后端部10c是保持部10的突出方向的端部。
保持部10的孔中心线10a相对于前后方向(竿体4的轴向)以第1倾斜角度α1倾斜。倾斜方向是前侧为竿体4的径向内侧的方向。突出部20的突出端面21相对于孔中心线10a正交。突出端面21相对于与竿体4的轴向正交的正交平面22以第1倾斜角度α1倾斜。第1倾斜角度α1在将保持部10的孔中心线10a沿着前后方向的情况设为0度时,优选为超过0度且为5度以下,进而优选为1度以上5度以下。即,保持部10优选为向前侧倾倒。第1倾斜角度α1与后述的折弯角度θ相关。
保持部10具有支承于第1支承脚部11的第1支承部10d、分别支承于左右一对臂片13的左右一对第2支承部10e。第1支承部10d和第2支承部10e位于保持部10的前端部10b。第1支承部10d是保持部10的前端部10b的整周中的最接近竿体4的外周面的部分。一对第2支承部10e在保持部10的周向上彼此离开。一对第2支承部10e彼此左右对称。第1支承部10d位于一对第2支承部10e的周向之间。一对第2支承部10e与第1支承部10d相比从竿体4的外周面离开。一对第2支承部10e优选为与保持部10的孔中心线10a相比从竿体4的外周面离开。
<第1支承脚部11>
第1支承脚部11从保持部10的第1支承部10d向第1安装脚部14延伸。第1支承脚部11向竿体4的径向内侧且向后侧倾斜且延伸。换言之,第1支承脚部11从第1安装脚部14朝向保持部10向前侧倾斜。第1支承脚部11将保持部10的第1支承部10d和第1安装脚部14连结。第1支承脚部11优选为不从第1安装脚部14向保持部10弯曲的平面,优选为平板状。即,第1支承脚部11优选为不沿着竿体4的径向弯曲。另外,本实施方式中,第1支承脚部11不沿着左右方向弯曲,但也可以沿着左右方向弯曲。
第1支承脚部11优选为与突出端面21平行,优选为与引导件环3平行。第1支承脚部11的板厚方向(厚度方向)是保持部10的孔中心线10a的方向。第1支承脚部11具有彼此相向的第1板面11a和第2板面11b。第1板面11a朝向后侧,第2板面11b朝向前侧。第2板面11b相对于第1板面11a是板厚方向的相反侧的面。第1板面11a和第2板面11b之间的尺寸为第1支承脚部11的厚度T。第1板面11a与保持部10的外周面连接。第2板面11b与保持部10的内周面连接。
保持部10的突出部20相对于第1板面11a向后侧突出。另外,突出部20的突出方向是保持部10的孔中心线10a的方向,是相对于第1板面11a的法线方向。保持部10相对于第1板面11a的第1突出量P优选为比第1支承脚部11的厚度T大,更优选为第1支承脚部11的厚度T的2倍以上。
第1支承脚部11相对于第1安装脚部14以既定角度立起。第1支承脚部11相对于第1安装脚部14向竿体4的径向外侧折弯。第1支承脚部11也可以沿着竿体4的外周面的径向,但如本实施方式所示,优选为相对于竿体4的径向向前侧倾斜。折弯角度θ优选为85度以上且不足90度。第1支承脚部11相对于与竿体4的轴向正交的正交平面22向前侧以第2倾斜角度α2倾斜。另外,折弯角度θ例如为85度的情况下,第2倾斜角度α2为5度。第1支承脚部11与突出端面21平行的情况下,第1倾斜角度α1与第1倾斜角度α2相等,均为5度。
沿板厚方向观察第1支承脚部11时的正面观察的形状可以是各种各样的。第1支承脚部11具有与第1安装脚部14的第1端部连接的第1连接部11c、与保持部10的第1支承部10d连接的第2连接部11d。
<第1安装脚部14>
第1安装脚部14从第1支承脚部11的第1连接部11c向后侧延伸。第1安装脚部14沿前后方向具有较长的形状。第1安装脚部14具有作为前端部的第1端部31、作为后端部且为与第1端部31前后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的第2端部32。第1支承脚部11与第1端部31连接。第1端部31为连接端部,第2端部32为自由端部。第1安装脚部14在第1端部31和第2端部32之间与竿体4的外周面接触。将穿过第1端部31和第2端部32的直线设为第1直线33。第1直线33沿着前后方向。第2端部32相对于第1端部31位于后侧(竿尾侧)。第1安装脚部14从第1支承脚部11向后侧延伸。
突出端面21的整周中最靠径向内侧的部位为突出下端点23。突出下端点23是突出端面21的整周中与第1直线33之间的距离最小的部位。图10中表示突出下端点23和第1直线33之间的最短距离Q1。如图10所示地从侧面观察引导件框2的侧面观察时,从突出下端点23向第1直线33引出垂线时,将该垂线设为第1垂线24。第1垂线24位于第1安装脚部14的第1端部31和第2端部32之间。第1垂线24在比第1端部31靠第2端部32侧的位置与第1直线33相交于第1交点34。即,第1垂线24在比第1端部31靠后侧的第1交点34与第1直线33相交。
第1安装脚部14具有彼此在竿体4的径向上相向的第1内表面14a及第1外表面14b。第1内表面14a与第1支承脚部11的第2板面11b连接。第1外表面14b与第1支承脚部11的第1板面11a连接。第1内表面14a是与竿体4的外周面相向的相向面,与竿体4的外周面接触。第1直线33位于第1内表面14a,是将第1内表面14a的宽度二等分的直线。第1端部31是第1内表面14a的前端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第2端部32是第1内表面14a的后端部的宽度方向中央部。第1安装脚部14如图8所示,优选为以沿着竿体4的外周面的方式沿左右方向向竿体4的径向外侧弯曲。第1内表面14a优选为,以沿着竿体4的外周面的方式沿左右方向向竿体4的径向外侧弯曲,第1外表面14b优选为,与第1内表面14a对应,沿左右方向向竿体4的径向外侧弯曲。
<第2支承脚部12、臂片13>
臂片13从保持部10的第2支承部10e向第2安装脚部15延伸。臂片13将保持部10的第2支承部10e和第2安装脚部15连结。臂片13具有与第2安装脚部15的后端部连接的第3连接部13a、与保持部10的第2支承部10e连接的第4连接部13b。
左右一对臂片13彼此在左右方向上为对称形状。臂片13整体从保持部10的第2支承部10e向竿体4的径向内侧且向前侧倾斜并且延伸。臂片13在图7那样的侧视时相对于将保持部10的第2支承部10e和第2安装脚部15的第3端部连结的假想直线13c向竿体4的径向外侧弯曲。即,第2支承脚部12是向竿体4的径向外侧弯曲的形状。臂片13侧视时从保持部10的第2支承部10e朝向前侧后朝向竿体4的径向内侧。一对臂片13从保持部10的第2支承部10e朝向在左右方向上彼此分离的方向,之后,将方向改变成前侧,彼此朝向第2安装脚部15逐渐接近。
臂片13比第1支承脚部11长。臂片13比第1支承脚部11细。臂片13具有彼此相向的第3板面13d和第4板面13e。第3板面13d与保持部10的外周面连接。第4板面13e与保持部10的内周面连接。第3板面13d位于臂片13的左右方向的外侧,第4板面13e位于臂片13的左右方向的内侧。左右一对臂片13呈第4板面13e彼此相向的姿势。
<第2安装脚部15>
第2安装脚部15相对于第1安装脚部14向前侧离开。将第1安装脚部14和第2安装脚部15连结的方向是前后方向。第1安装脚部14的大部分相对于保持部10位于后侧。第2安装脚部15的整体相对于保持部10位于前侧。第2安装脚部15从臂片13的第3连接部13a向前侧延伸。第2安装脚部15具有沿前后方向较长的形状。第2安装脚部15具有第3端部41和第4端部42,前述第3端部41是后端部,前述第4端部42是前端部且为与第3端部41前后相反的一侧的端部。第2支承脚部12与第3端部41连接。第3端部41是连接端部,第4端部42是自由端部。第2安装脚部15在第3端部41和第4端部42之间与竿体4的外周面接触。将穿过第3端部41和第4端部42的直线设为第2直线43。第2直线43沿着前后方向。第2安装脚部15相对于臂片13以既定角度折弯。第2安装脚部15的左右方向的宽度大致恒定。第4端部42相对于第3端部41位于前侧(竿末端侧)。第2安装脚部15从第2支承脚部12向前侧延伸。第1安装脚部14和第2安装脚部15彼此朝向前后方向的相反方向。
第2安装脚部15具有彼此在竿体4的径向上相向的第2内表面15a及第2外表面15b。第2内表面15a与臂片13的第3板面13d连接。第2外表面15b与臂片13的第4板面13e连接。第2内表面15a是与竿体4的外周面相向的相向面,与竿体4的外周面接触。第2直线43位于第2内表面15a,是将第2内表面15a的宽度二等分的直线。第2安装脚部15优选地与第1安装脚部14相同地以沿着竿体4的外周面的方式沿左右方向向竿体4的径向外侧弯曲。第2内表面15a优选地以沿着竿体4的外周面的方式沿左右方向向竿体4的径向外侧弯曲,第2外表面15b优选地与第2内表面15a对应地沿左右方向向竿体4的径向外侧弯曲。
<引导件环3>
引导件环3代表性地为圆形的环状,但也可以是椭圆形、长圆形等。在本实施方式中,引导件环3为圆形。引导件环3优选地通过粘接安装于保持部10。引导件环安装于突出部20的内周面。引导件环3被从保持部10的后端部10c向前侧插入,优选为压入。引导件环3优选地具有环突出部50,前述环突出部50从保持部10的突出端面21向后侧以第2突出量P2突出。环突出部50相对于保持部10的突出方向为孔中心线10a的方向且为后侧,与保持部10的突出部20的突出方向相同。引导件环3的后端面即环端面51是环突出部50的端面。环端面51与保持部的突出端面21平行,与第1支承脚部11平行。另外,引导件环3优选为相对于第1支承脚部11的第2板面11b共面或位于比其靠后侧的位置。即,引导件环3优选为不从第1支承脚部11的第2板面11b向前侧突出。
环端面51的整周中最靠径向内侧的部位为环突出下端点52。环突出下端点52是环端面51的整周中环端面51和第1直线33之间的距离最小的部位。图6中表示环突出下端点52和第1直线33之间的最短距离Q2。如图6所示,从侧面观察钓线引导件的侧视时,从环突出下端点52向第1直线33引垂线时,该垂线为第2垂线53。第2垂线53位于第1安装脚部14的第1端部31和第2端部32之间。第2垂线53在比第1端部31靠第2端部32侧的第2交点54与第1直线33相交。即,第2垂线53在比第1端部31靠后侧的第2交点54与第1直线33相交。第2垂线53与第1垂线24相比位于第2端部32侧,即,位于后侧。第2交点54与第1交点25相比位于后侧。
<安装状态>
如图11所示,钓线引导件1安装固定于竿体4的外周面。安装方法例如基于卷线8和粘接剂的涂覆。钓线引导件1以第2安装脚部15朝向前侧、第1安装脚部14朝向后侧的方式装配于竿体4的外周面。钓线引导件1安装于竿体4的状态下,引导件环3呈向前侧以第1倾斜角度α1倾斜的姿势。
使用旋压式绕线轮6的情况下,通常,旋压式绕线轮6相对于竿体4位于下侧,钓线引导件1位于竿体4的下侧。即,钓线引导件1相对于竿体4位于与绕线轮6相同的方向。本实施方式中的钓线引导件1适合使用旋压式绕线轮6的钓竿。此外,钓线引导件1适合使用PE线的垂钓。
图11中表示适合使用旋压式绕线轮6的钓竿。此外,图12中表示将旋压式绕线轮6安装于图11的钓竿的使用状态。钓竿具有竿体4、在轴向上隔开间隔地装配于竿体4的外周面的多个钓线引导件1、用于装配旋压式绕线轮6的绕线轮座7。多个钓线引导件1由位于最前侧的顶引导件1b、位于最后侧的母引导件1a、位于顶引导件1b和母引导件1a之间的多个中间引导件1c构成。本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1适合用于母引导件1a(底引导件)。母引导件1a是多个钓线引导件1中的位于最后侧的钓线引导件1。至少对于多个钓线引导件1中的母引导件1a使用上述的钓线引导件1。上述的钓线引导件1也能够用于中间引导件1c。
关于引导件环3的内径3b(口径)、引导件环3从竿体4的外周面离开的离开距离L进行说明。离开距离L是引导件环3的内缘3a和第1内表面14a(第1直线33)之间的竿体4的径向的最短距离,是第1直线33和引导件环3的内缘3a之间的最短距离。
引导件环3的内径3b优选为10mm以上40mm以下,更优选为15mm以上35mm以下。离开距离L优选为40mm以上60mm以下,更优选为45mm以上55mm以下。离开距离L和引导件环3的内径3b的比优选为1.7∶1至2.5∶1。
如上所述,保持部10具有从第1支承脚部11向后侧以第1突出量P1突出的突出部20,该突出部20的突出端面21的突出下端点23与第1安装脚部14的第1端部31相比位于后侧。因此,从绕线轮6放出的钓线5难以抵接于第1支承脚部11,容易在第1支承脚部11之前与引导件环3碰撞。并且,钓线5被引导件环3顺畅地引导,能够有效地抑制第1支承脚部11处的钓线问题。
此外,第1突出量P1比第1支承脚部11的厚度T大时,钓线5更难以与第1支承脚部11碰撞。进而,第1突出量P1为第1支承脚部11的厚度T的2倍以上时,钓线5更难以与第1支承脚部11碰撞,第1支承脚部11处的钓线问题被抑制。
进而,引导件环3若具有相对于保持部10向后侧以第2突出量P2突出的环突出部50,则能够容易地使引导件环3位于后侧。因此,钓线5更难以与第1支承脚部11抵接,被引导件环3顺畅地引导。引导件环3与突出部20相比向后侧突出,由此,不使保持部10的拉深的尺寸过度变大即可,能够容易地形成保持部10。
此外,若第1支承脚部11相对于第1安装脚部14以折弯角度θ折弯,则与第1支承脚部11从第1安装脚部14的第1端部31平缓地弯曲的结构相比,保持部容易位于后侧。特别地,若折弯角度θ为85度以上且不足90度,则第1支承脚部11以5度以下的小角度向前侧倾斜,从绕线轮6放出的钓线5被引导件环3顺畅地引导。此外,第1支承脚部11向前侧的倾斜角度小至5度以下,所以保持部10难以相对于第1安装脚部14的第1端部31位于前侧。因此,钓线5被引导件环3顺畅地引导,能够抑制第1支承脚部11处的钓线问题。
若突出部20的突出端面21与第1支承脚部11平行,则保持部10以5度以下的第1倾斜角度α1(=第2倾斜角度α2)向前侧倾斜。因此,保持部10难以相对于第1安装脚部14的第1端部31位于前侧,能够抑制第1支承脚部11处的钓线问题。
此外,钓线5的引导件是双脚的结构,所以从绕线轮6放出的钓线5与引导件环3抵接时,第2支承脚部12从前侧牢固地支承保持部10。特别地,若为第2支承脚部12向竿体4的径向外侧弯曲的形状,则引导件框2难以向前侧挠曲。即,引导件环3难以向前侧移动。因此,能够有效地抑制第1支承脚部11处的钓线问题。此外,即使不使引导件框2的壁厚过厚也能够确保强度。因此,能够抑制钓线引导件1的重量增加,能够容易地兼顾钓线引导件1的强度和轻量化。
此外,钓线引导件1的第1支承脚部11的长度较长而离开距离L较大,引导件环3从竿体4的外周面较远地离开。并且,引导件环3直径小。因此,将该钓线引导件1用于母引导件1a的情况下,从绕线轮6放出的钓线5在绕线轮6和母引导件1a之间的区间不接触竿体地通过母引导件1a。特别地,若引导件环3的内径3b小至10mm以上40mm以下,则能够进一步防止从绕线轮6放出的钓线5接触竿体4。这样若引导件环3直径小,则能够使钓线引导件1轻量化,能够使钓竿轻量化。特别地,离开距离L优选为比引导件环3的内径3b大,离开距离L和引导件环3的内径3b的比更优选为1.7∶1至2.5∶1。该情况下,能够进一步防止从绕线轮6放出的钓线5与竿体4接触。
另外,本实施方式的钓线引导件1是所谓的双脚的结构,但也可以像图13~图17那样是单脚的结构。即,也可以省略第2支承脚部12和第2安装脚部15。
此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1安装脚部14从第1支承脚部11向后侧延伸,但如图18及图19所示,也优选为,相反地,第1安装脚部14从第1支承脚部11向前侧延伸。图18及图19所示的钓线引导件1及引导件框2相对于图5及图9所示的钓线引导件1及引导件框2仅第1安装脚部14的朝向不同。该情况下,第1安装脚部14的第2端部32相对于第1端部31位于前侧,第2端部32为前端部,第1端部31为后端部。因此,第1安装脚部14和第2安装脚部15彼此朝向前后方向的同一方向。第1安装脚部14和第2安装脚部15均朝向前侧。并且,第1安装脚部14的第1端部31与第2垂线53相比位于前侧,且与第1垂线24相比位于前侧。
这样,若第1安装脚部14向前侧延伸,则从绕线轮6放出的钓线5难以抵接于第1安装脚部14。详细地说,为了将第1安装脚部14安装于竿体4,卷线8被卷绕至第1安装脚部14的径向外侧,以覆盖第1安装脚部14的方式涂覆粘接剂。钓线5难以与该卷线8等抵接。因此,进一步抑制钓线5的损伤。并且,第1安装脚部14的第1端部31与第2垂线53相比位于前侧,进而,与第1垂线24相比位于前侧,所以钓线5难以与第1支承脚部11抵接。此外,第1支承脚部11向前侧倾倒,所以即使在钓线5与第1支承脚部11抵接的情况下,也能够有效地抑制第1支承脚部11处的钓线缠绕的发生。
另外,如图20及图21所示,钓线引导件1及引导件框2也可以是单脚的结构。即,钓线引导件1及引导件框2可以是省略第2支承脚部12和第2安装脚部15的结构,也可以是仅第1支承脚部12和第1安装脚部15的结构。
附图标记说明
1 钓线引导件
1a 母引导件
1b 顶引导件
1c 中间引导件
2 引导件框
3 引导件环
3a 内缘
3b 内径
4 竿体
5 钓线
6 旋压式绕线轮
7 绕线轮座
8 卷线
10 保持部
10a 孔中心线
10b 前端部
10c 后端部
10d 第1支承部
10e 第2支承部
11 第1支承脚部
11a 第1板面
11b 第2板面
11c 第1连接部
11d 第2连接部
12 第2支承脚部
13 臂片
13a 第3连接部
13b 第4连接部
13c 假想直线
13d 第3板面
13e 第4板面
14 第1安装脚部
14a 第1内表面
14b 第1外表面
15 第2安装脚部
15a 第2内表面
15b 第2外表面
20 突出部
21 突出端面
22 正交平面
23 突出下端点
24 第1垂线
25 第1交点
31 第1端部
32 第2端部
33 第1直线
41 第3端部
42 第4端部
43 第2直线
50 环突出部
51 环端面
52 环突出下端点
53 第2垂线
54 第2交点
α1 第1倾斜角度
α2 第2倾斜角度
θ 折弯角度
L 离开距离
P1 第1突出量
P2 第2突出量
T 厚度
200 保持环
201 侧支脚。

Claims (13)

1.一种钓线引导件的引导件框,安装于竿体的外周面,用于保持引导钓线的引导件环,其特征在于,
具备保持部、第1安装脚部、第1支承脚部,
前述保持部用于保持前述引导件环,
前述第1安装脚部具有第1端部及第2端部,在前述第1端部和前述第2端部之间与前述竿体的外周面接触,
前述第1支承脚部将前述保持部和前述第1安装脚部的前述第1端部连结,
前述第2端部在前述第1安装脚部与前述竿体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相对于前述第1端部配置于前述竿体的竿尾侧,
前述保持部具有突出部,前述突出部相对于前述第1支承脚部,在从前述第1端部朝向前述第2端部的方向上以第1突出量突出,
第1直线穿过前述第1端部和前述第2端部,突出下端点是前述突出部的突出端面和前述第1直线之间的距离最小的点,从前述突出下端点向前述第1直线引出的第1垂线在比前述第1端部靠前述第2端部侧的位置与前述第1直线相交。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线引导件的引导件框,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突出量比前述第1支承脚部的厚度大。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钓线引导件的引导件框,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突出量是前述第1支承脚部的厚度的2倍以上。
4.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线引导件的引导件框,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支承脚部相对于前述第1安装脚部以既定的折弯角度折弯。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钓线引导件的引导件框,其特征在于,
前述折弯角度是85度以上且不足90度。
6.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钓线引导件的引导件框,其特征在于,
前述突出部的突出端面与前述第1支承脚部平行。
7.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钓线引导件的引导件框,其特征在于,
还具备第2安装脚部和第2支承脚部,
前述第2安装脚部具有第3端部及第4端部,在前述第3端部和前述第4端部之间与前述竿体的外周面接触,
前述第2支承脚部将前述保持部和前述第2安装脚部的前述第3端部连结,
前述第2安装脚部配置成,在前述第1安装脚部及前述第2安装脚部与前述竿体的外周面相接的状态下,相对于前述第1安装脚部向前述竿体的竿末端侧离开。
8.一种钓线引导件,其特征在于,
前述钓线引导件具备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引导件框、装配于前述保持部的引导件环。
9.如权利要求8所述的钓线引导件,其特征在于,
前述引导件环具有环突出部,前述环突出部在从前述第1端部朝向前述第2端部的方向上从前述突出端面以第2突出量突出。
10.一种钓竿,在竿体的外周面供多个钓线引导件装配,其特征在于,
前述多个钓线引导件中的最位于竿尾侧的钓线引导件是权利要求8所述的钓线引导件。
11.一种钓线引导件的引导件框,安装于竿体的外周面,用于保持引导钓线的引导件环,其特征在于,
具备保持部、第1安装脚部、第1支承脚部、第2安装脚部、第2支承脚部,
前述保持部用于保持前述引导件环,
前述第1安装脚部具有第1端部及第2端部,在前述第1端部和前述第2端部之间与前述竿体的外周面接触,
前述第1支承脚部将前述保持部和前述第1安装脚部的前述第1端部连结,
前述第2安装脚部具有第3端部及第4端部,在前述第3端部和前述第4端部之间与前述竿体的外周面接触,
前述第2支承脚部将前述保持部和前述第2安装脚部的前述第3端部连结,
前述第2端部在前述第1安装脚部及前述第2安装脚部与前述竿体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相对于前述第1端部配置于前述竿体的竿末端侧,
前述保持部具有突出部,前述突出部相对于前述第1支承脚部在从前述第2端部朝向前述第1端部的方向上以第1突出量突出,
前述第2安装脚部配置成,在前述第1安装脚部及前述第2安装脚部与前述竿体的外周面相接的状态下,相对于前述第1安装脚部向前述竿体的竿末端侧离开,
前述第4端部在前述第1安装脚部与前述竿体的外周面接触的状态下,相对于前述第3端部配置于前述竿体的竿末端侧,
第1直线穿过前述第1端部和前述第2端部,突出下端点是前述突出部的突出端面和前述第1直线之间的距离最小的点,相对于从前述突出下端点向前述第1直线引出的第1垂线,前述第1端部位于从前述第1端部朝向前述第2端部的方向的一侧。
12.如权利要求11所述的钓线引导件的引导件框,其特征在于,
前述第1支承脚部从前述第1安装脚部的前述第1端部朝向前述保持部向从前述第1端部朝向前述第2端部的方向的一侧倾斜。
13.一种钓线引导件,其特征在于,
具备权利要求11或12所述的引导件框、装配于前述保持部的引导件环。
CN202310383096.3A 2022-04-12 2023-04-11 钓线引导件的引导件框及钓线引导件以及钓竿 Pending CN11689789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65606 2022-04-12
JP2022154980A JP2023156221A (ja) 2022-04-12 2022-09-28 釣糸ガイドのガイドフレーム及び釣糸ガイド並びに釣竿
JP2022-154980 2022-09-28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897899A true CN116897899A (zh) 2023-10-20

Family

ID=8834989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383096.3A Pending CN116897899A (zh) 2022-04-12 2023-04-11 钓线引导件的引导件框及钓线引导件以及钓竿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897899A (zh)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7293732B2 (en) Spinning reel
JP6527057B2 (ja) 釣糸ガイド及び釣竿並びにガイドフレーム
JP6553455B2 (ja) 釣糸ガイド、釣竿、及び、ガイドフレーム
JP2012110303A (ja) 筒状リールシート及び釣竿
TWI804710B (zh) 釣線導引裝置之導引框及釣線導引裝置與釣竿
CN116897899A (zh) 钓线引导件的引导件框及钓线引导件以及钓竿
JP2004024079A (ja) 釣糸ガイド及び釣竿
JP6553456B2 (ja) 釣糸ガイド、釣竿、及び、ガイドリング
JP2004024080A (ja) 釣糸ガイドおよび釣竿
KR20230146438A (ko) 낚싯줄 가이드의 가이드 프레임, 낚싯줄 가이드 및 낚싯대
CN116806785A (zh) 钓线引导件及钓竿
JP2023156221A (ja) 釣糸ガイドのガイドフレーム及び釣糸ガイド並びに釣竿
JP2010130988A (ja) 釣り糸ガイド
JP2916429B2 (ja) 釣竿用導糸環
JP2016119887A (ja) 釣糸ガイド及び釣竿並びにガイドフレーム
JP2023008795A (ja) 釣糸ガイドのガイドフレーム及び釣糸ガイド並びに釣竿
CN111820197B (zh) 钓线导向装置的导向框、钓线导向装置以及钓竿
JPH11103728A (ja) ラインガイド
KR20230007932A (ko) 낚싯줄 가이드의 가이드 프레임, 낚싯줄 가이드 및 낚싯대
JP2000333562A (ja) 釣糸ガイド
CN111820199B (zh) 钓线导向装置的导向框、钓线导向装置及钓竿
JPWO2019142622A1 (ja) 釣り糸ガイド及びこれを備える釣り竿
JP2016015950A (ja) 釣糸ガイド及び釣竿並びにガイドリング
CN117678581A (zh) 钓线引导件以及钓竿
JP2602626Y2 (ja) 中通し釣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