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202337319A - 釣線導引件及釣竿 - Google Patents

釣線導引件及釣竿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TW202337319A
TW202337319A TW112101288A TW112101288A TW202337319A TW 202337319 A TW202337319 A TW 202337319A TW 112101288 A TW112101288 A TW 112101288A TW 112101288 A TW112101288 A TW 112101288A TW 202337319 A TW202337319 A TW 202337319A
Authority
TW
Taiwan
Prior art keywords
guide
fishing line
mentioned
rod body
fishing
Prior art date
Application number
TW112101288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藤原誠太
谷口一真
神納芳行
Original Assignee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filed Critical 日商島野股份有限公司
Publication of TW20233731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TW202337319A/zh

Links

Classifications

    • AHUMAN NECESSITIES
    • A01AGRICULTURE; FORESTRY; ANIMAL HUSBANDRY; HUNTING; TRAPPING; FISHING
    • A01KANIMAL HUSBANDRY; AVICULTURE; APICULTURE; PISCICULTURE; FISHING; REARING OR BREEDING ANIMA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NEW BREEDS OF ANIMALS
    • A01K87/00Fishing rods
    • A01K87/04Fishing-line guides on rods, e.g. tips

Landscapes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Environmental Sciences (AREA)
  • Marine Sciences & Fisheries (AREA)
  • Animal Husbandry (AREA)
  • Biodiversity & Conservation Biology (AREA)
  • Fishing Rods (AREA)

Abstract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可抑制線故障之產生之釣線導引件與釣竿。 本發明係以引導釣線之方式裝備於竿體4之外周面之釣線導引件,具備:導引部90,其引導釣線;第1安裝腳部91,其具有與外周面接觸之第1接點95;第2安裝腳部92,其相對於第1安裝腳部91,於竿體4之軸向隔開,具有與外周面接觸之第2接點96;第1支持腳部93,其將導引部90與第1安裝腳部91連結;及第2支持腳部94,其將導引部90與第2安裝腳部92連結,朝向竿體4之徑向外側彎曲,且通過第1接點95及第2接點96之假想線16、與導引部90之內緣90a之間成為最短之相隔距離L為40 mm以上60 mm以下。

Description

釣線導引件及釣竿
本發明關於一種用於引導釣線之釣線導引件、與裝備有該釣線導引件之釣竿。
於投釣或自岸上之拋鉤遊戲中,拋飛距離較為重要。因此,於釣竿中配置於最接近捲線器之部位之原導引件,裝備有大口徑之導引環。然而,有自捲線器放出之釣線於捲線器與原導引件之間,容易與釣竿之竿體之外周面接觸之問題。若如此般釣線與竿體之外周面接觸,則容易產生釣線之損傷或纏線等之線故障。 [先前技術文獻] [專利文獻]
[專利文獻1]日本專利特開2008-125463號公報
[發明欲解決之問題]
本發明之課題在於提供一種可抑制線故障之產生之釣線導引件與釣竿。 [解決問題之技術手段]
本發明之釣線導引件,係以引導釣線之方式裝備於竿體之外周面者,且具備:導引部,其引導釣線;第1安裝腳部,其具有與外周面接觸之第1接點;第2安裝腳部,其相對於第1安裝腳部,於竿體之軸向隔開,具有與外周面接觸之第2接點;第1支持腳部,其將導引部與第1安裝腳部連結;及第2支持腳部,其將導引部與第2安裝腳部連結,朝向竿體之徑向外側彎曲,且通過第1接點及第2接點之假想線、與導引部之內緣之間成為最短之相隔距離為40 mm以上60 mm以下。
根據該構成,第1支持腳部之長度係40 mm以上,為腳長。即,導引部自竿體之外周面遠離。因此,於將該釣線導引件用於原導引件之情形時,自捲線器放出之釣線,於捲線器與原導引件之間之區間不與竿體接觸,而通過原導引件。又,因第2支持腳部朝向竿體之徑向外側彎曲,故與第2支持腳部朝向竿體之徑向內側彎曲之情形相比,對於竿體之軸向力之強度較大。因此,於自捲線器放出之釣線與釣線導引件碰撞時,第2支持腳部自竿梢側牢固地支撐導引部。因此,釣線導引件不易向竿梢側變形,可防止纏線,亦可防止拋飛距離之降低。
較佳為,導引部之內徑為10 mm以上40 mm以下。根據該構成,因導引部為小徑,故可進一步防止自捲線器放出之釣線與竿體接觸。
較佳為,於將導引部之內徑設為D,將相隔距離設為L,將由L=D/3+36.7定義之線設為第1直線,將由L=D/3+46.7定義之線設為第2直線時,相隔距離及導引部之內徑,設定於第1直線與第2直線之間之區域。根據該構成,可進一步防止自捲線器放出之釣線與竿體接觸。
較佳為,相隔距離與導引部之內徑之比為1.7:1至2.5:1。根據該構成,可進一步防止自捲線器放出之釣線與竿體接觸。
較佳為,導引部向第2支持腳部側傾斜,由導引部定義之第1平面、與正交於假想線之第2平面所成之角度,係超過0度且5度以下。根據該構成,因導引部朝向竿梢側以5度以下之角度傾斜,故自捲線器放出之釣線可順暢地通過原導引件。又,因傾斜角度小至5度以下,故釣線不易較導引部更先碰觸於第1支持腳部,可防止纏線之產生。
較佳為,導引部具有引導釣線之導引環。
又,本發明之釣竿係於竿體之外周面裝備有複數個釣線導引件者,複數個釣線導引件中位於最靠竿尾側之釣線導引件係上述之釣線導引件。 [發明之效果]
如上所述,因相隔距離為40 mm以上,故可抑制線故障之產生。又,因第2支持腳部朝向竿體之徑向外側彎曲,故可兼顧輕量化與強度確保。
以下,一邊參照圖1~圖11,一邊對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釣線導引件、導引架及釣竿進行說明。釣線導引件1固定於竿體4之外周面之特定位置。釣線導引件1安裝於可安裝捲線器6之各種釣竿。尤其是,適用於投釣用之釣竿、或自岸上之拋鉤遊戲用之釣竿,適用於旋轉捲線器6用之釣竿。又,如後述般,本實施形態之釣線導引件1雖適用於安裝於釣竿之複數個釣線導引件1中、位於最靠竿尾側之釣線導引件1,即原導引件1a(棒導引件),但亦適用於安裝於其他位置之釣線導引件1。
釣絲導引件1具備:導引部90,其引導釣線5;第1安裝腳部91,其安裝於竿體4之外周面;第2安裝腳部92,其相對於第1安裝腳部91於前後方向隔開地設置,安裝於竿體4之外周面;第1支持腳部93,其將導引部90與第1安裝腳部91連結;及第2支持腳部94,其將導引部90與第2安裝腳部92連結。第1安裝腳部91具有與竿體4之外周面接觸之第1接點95,第2安裝腳部92具有與竿體4之外周面接觸之第2接點96。導引部90較佳具備引導釣線5之導引環3,釣線導引件1具備保持導引環3、且安裝於竿體4之外周面之導引架2。於導引部90具備導引環3之情形時,導引部90之內緣90a為導引環3之內緣3a。
另,於以下之說明中,將竿體4之軸向(中心線方向)作為前後方向、將竿梢側作為前側,於圖中由箭頭X2顯示,將竿尾側作為後側,於圖中由箭頭X1顯示。又,於竿體4之徑向中,自竿體4之外周面朝向捲線器6之安裝方向而於徑向離開之方向為徑向外側,於圖中由箭頭Z1顯示。與此相反之方向即接近竿體4之外周面之方向為徑向內側,於圖中由箭頭Z2顯示。又,將竿體4之周向、即與徑向正交(交叉)之方向作為左右方向,於圖中由箭頭Y顯示。
<導引架2> 本實施形態之釣線導引件1具備導引環3、與保持導引環3之導引架2。於圖6~圖8顯示本實施形態之導引架2。導引架2較佳為金屬製,包含一片金屬板。即,導引架2為板金製之一體型者。因此,導引架2由一個構件構成。導引架2藉由將一片金屬板沖壓成特定形狀,並對沖壓成特定形狀之平板狀之金屬板進行彎折加工而形成。使用之金屬板係例如厚度為1 mm左右、板厚恆定者。材質例如為不銹鋼或鈦(鈦合金)。
導引架2具備保持筒10、第1支持片11、具有左右一對臂片13之第2支持片12、第1安裝片14及第2安裝片15。保持筒10保持導引環3。第1安裝片14與第2安裝片15均安裝於竿體4之外周面。第1安裝片14位於較第2安裝片15更靠後側。第1支持片11將保持筒10與第1安裝片14連結,第2支持片12將保持筒10與第2安裝片15連結。如此,於本實施形態中,導引部90具備保持筒10與導引環3,第1安裝腳部91具備第1安裝片14,第2安裝腳部92具備第2安裝片15,第1支持腳部93具備第1支持片11,第2支持腳部94具備第2支持片12。
<保持筒10> 保持筒10為具有特定方向之孔中心線10a之筒狀。保持筒10於其內周面保持導引環3。導引環3由保持筒10之後端部10c予以保持。導引環3之中心線與保持筒10之孔中心線10a一致。保持筒10係金屬板沿特定方向之孔中心線10a之方向被深拉伸加工為筒狀者,詳細而言為經深拉伸者。保持筒10相對於第1支持片11向後側突出。保持筒10之後端部10c為保持筒10之突出端部。
保持筒10之孔中心線10a,相對於前後方向(竿體4之軸向)以第1傾斜角度α1傾斜。傾斜方向係前側成為竿體4之徑向內側之方向。於保持筒10之後端部10c中與保持筒10之孔中心線10a正交之第1平面101,相對於於保持筒10之後端部10c中與竿體4之軸向正交之第2平面102,以第1傾斜角度α1傾斜。第1平面101係由保持筒10之突出端部(突出端面)定義之平面。第1傾斜角度α1係保持筒10之孔中心線10a相對於前後方向之傾斜角度,且為第1平面101相對於第2平面102之傾斜角度。第1傾斜角度α1於將保持筒10之孔中心線10a沿前後方向之情形設為0度時,較佳為超過0度且5度以下,更較佳為1度以上5度以下。第1傾斜角度α1與後述之彎折角度θ有關。
保持筒10具有由第1支持片11支持之第1支持部10d、與由左右一對臂片13分別支持之左右一對第2支持部10e。第1支持部10d與第2支持部10e位於保持筒10之前端部10b。第1支持部10d為保持筒10之前端部10b之全周中、最接近竿體4之外周面之部分。一對第2支持部10e於保持筒10之周向彼此隔開。一對第2支持部10e彼此左右對稱。第1支持部10d位於一對第2支持部10e之周向之間。一對第2支持部10e較第1支持部10d更遠離竿體4之外周面。一對第2支持部10e較佳為較保持筒10之孔中心線10a更遠離竿體4之外周面。
<第1支持片11> 第1支持片11自保持筒10之第1支持部10d朝向第1安裝片14延伸。第1支持片11一邊向竿體4之徑向內側且後側傾斜一邊延伸。第1支持片11將保持筒10之第1支持部10d與第1安裝片14連結。第1支持片11較佳為未自第1安裝片14朝向保持筒10彎曲之平面,較佳為平板狀。即,第1支持片11較佳為不沿竿體4之徑向彎曲。另,於本實施形態中,第1支持片11雖不沿左右方向彎曲,但亦可沿左右方向彎曲。
第1支持片11較佳為與第1平面101平行,較佳為與導引環3平行。第1支持片11之板厚方向係保持筒10之孔中心線10a之方向。第1支持片11具有彼此對向之第1板面11a與第2板面11b。第1板面11a朝向後側,第2板面11b朝向前側。第2板面11b相對於第1板面11a,係板厚方向之相反側之面。第1板面11a與保持筒10之外周面連接。第2板面11b與保持筒10之內周面連接。
保持筒10之後端部10c相對於第1板面11a向後側突出。另,保持筒10之突出方向係保持筒10之孔中心線10a之方向,相對於第1板面11a為法線方向。保持筒10相對於第1板面11a之突出量P,較佳大於第1支持片11之厚度T,更佳為第1支持片11之厚度T之2倍以上。
第1支持片11相對於第1安裝片14以特定角度豎立。第1支持片11相對於第1安裝片14朝向竿體4之徑向外側彎折。第1支持片11雖可沿竿體4之外周面之徑向,但如本實施形態般,較佳為相對於竿體4之徑向朝向前側傾斜。彎折角度θ較佳為85度以上且未達90度。第1支持片11相對於第2平面102,於前側以第2傾斜角度α2傾斜。另,於彎折角度θ例如為85度之情形時,第2傾斜角度α2為5度。於第1支持片11與第1平面101平行之情形時,第1傾斜角度α1亦為5度。
沿板厚方向觀察第1支持片11時之前視之形狀可為多種。第1支持片11具有與第1安裝片14之前端部連接之第1連接部11c、與保持筒10之前端部10b連接之第2連接部11d。第2連接部11d與保持筒10之第1支持部10d連接。
<第1安裝片14> 第1安裝片14自第1支持片11之第1連接部11c朝向後側延伸。第1安裝片14具有沿前後方向較長之形狀。第1平面101(假想平面)橫穿第1安裝片14。第1平面101橫穿第1安裝片14之部分即假想橫穿部103,位於較第1支持片11與第1安裝片14之間之彎折部17更靠後側。換言之,彎折部17位於較假想橫穿部103更靠前側,又,第1支持片11之第1連接部11c位於較假想橫穿部103更靠前側。另,彎折部17更佳為位於較保持筒10之後端部10c之全周中最接近竿體4之部分更靠前側。
第1安裝片14具有彼此對向之第1內表面14a及第1外表面14b。第1內表面14a與第1支持片11之第2板面11b連接。第1外表面14b與第1支持片11之第1板面11a連接。第1內表面14a係與竿體4之外周面對向之對向面,與竿體4之外周面接觸。第1內表面14a具有第1接點95。第1接點95位於沿前後方向之第1內表面14a之第1中心線14c上。第1內表面14a之第1中心線14c係將第1內表面14a之寬度二等分之直線。第1安裝片14如圖4及圖7所示,較佳為以沿竿體4之外周面之方式,沿左右方向朝向竿體4之徑向外側彎曲。第1內表面14a較佳為以沿竿體4之外周面之方式,沿左右方向朝向竿體4之徑向外側彎曲,第1外表面14b較佳為對應於第1內表面14a,沿左右方向朝向竿體4之徑向外側彎曲。
<第2支持片12、臂片13> 臂片13自保持筒10之第2支持部10e朝向第2安裝片15延伸。臂片13將保持筒10之第2支持部10e與第2安裝片15連結。臂片13具有與第2安裝片15之後端部連接之第3連接部13a、與保持筒10之前端部10b連接之第4連接部13b。第4連接部13b與保持筒10之第2支持部10e連接。
左右一對臂片13彼此於左右方向為對稱形狀。臂片13作為全體,一邊自保持筒10之第2支持部10e向竿體4之徑向內側且前側傾斜一邊延伸。臂片13於圖3及圖6般之側視下,相對於將保持筒10之第2支持部10e與第2安裝片15之後端部10c連結之假想直線13c,向竿體4之徑向外側彎曲。臂片13於側視下,自保持筒10之第2支持部10e朝向前側後,朝向竿體4之徑向內側。一對臂片13朝向自保持筒10之第2支持部10e於左右方向彼此遠離之方向,隨後,將方向變為前側,朝向第2安裝片15彼此逐漸接近。
臂片13較第1支持片11長。臂片13較第1支持片11細。臂片13具有彼此對向之第3板面13d與第4板面13e。第3板面13d與保持筒10之外周面連接。第4板面13e與保持筒10之內周面連接。第3板面13d位於臂片13之左右方向之外側,第4板面13e位於臂片13之左右方向之內側。左右一對臂片13採用第4板面13e彼此相對向之姿勢。
<第2安裝片15> 第2安裝片15相對於第1安裝片14於前側隔開。將第1安裝片14與第2安裝片15連結之方向為前後方向。第1安裝片14之大部分相對於保持筒10位於後側。第2安裝片15之全體相對於保持筒10位於前側。第2安裝片15自臂片13之第3連接部13a朝向前側延伸。第2安裝片15相對於臂片13以特定角度彎折。第2安裝片15具有沿前後方向較長之形狀。第2安裝片15之左右方向之寬度大致恆定。
第2安裝片15具有彼此對向之第2內表面15a及第2外表面15b。第2內表面15a與臂片13之第3板面13d連接。第2外表面15b與臂片13之第4板面13e連接。第2內表面15a係與竿體4之外周面對向之對向面,與竿體4之外周面接觸。第2內表面15a具有第2接點96。第2接點96位於沿前後方向之第2內表面15a之第2中心線15c上。第2內表面15a之第2中心線15c係將第2內表面15a之寬度二等分之直線。第2安裝片15與第1安裝片14同樣,較佳為以沿竿體4之外周面之方式,沿左右方向朝向竿體4之徑向外側彎曲。第2內表面15a較佳為以沿竿體4之外周面之方式,沿左右方向朝向竿體4之徑向外側彎曲,第2外表面15b較佳為對應於第2內表面15a,沿左右方向朝向竿體4之徑向外側彎曲。
<導引環3> 導引環3代表性地為圓形之環狀,但亦可為橢圓形或長圓形等。於本實施形態中,導引環3為圓形。導引環3較佳藉由接著而安裝於保持筒10。導引環3自保持筒10之後端部10c朝向前側插入,較佳為壓入。導引環3較佳為自保持筒10之後端部10c向後側突出特定量。另,於本實施形態中,雖為具備與導引架2另外之導引環3者,但亦可為導引部90不具備導引環3者。
<安裝狀態> 如圖10所示,釣線導引件1安裝固定於竿體4之外周面。安裝方法係例如藉由捲線與接著劑之塗佈。釣線導引件1使第2安裝片15朝向前側、第1安裝片14朝向後側,而安裝於竿體4之外周面。於釣線導引件1安裝於竿體4之狀態下,導引環3成為於前側以第1傾斜角度α1傾斜之姿勢。
於使用旋轉捲線器6之情形時,通常,旋轉捲線器6相對於竿體4位於下側,釣線導引件1位於竿體4之下側。即,釣線導引件1相對於竿體4位於與捲線器6相同之方向。本實施形態中之釣線導引件1適用於使用旋轉捲線器6之釣竿。又,釣線導引件1適用於使用PE線之垂釣。
於圖10顯示適用於使用旋轉捲線器6之釣竿。又,於圖11,顯示於圖10之釣竿安裝有旋轉捲線器6之使用狀態。釣竿具備竿體4、於竿體4之外周面於軸向空出間隔地安裝之複數個釣絲導引件1、及用於安裝旋轉捲線器6之捲線器座7。複數個釣線導引件1由位於最前側之頂部導引件1b、位於最後側之原導引件1a、及位於頂導引件1b與原導引件1a之間之複數個中間導引件1c構成。本實施形態之釣線導引件1較佳使用於原導引件1a(棒導引件)。原導引件1a係位於複數個釣線導引件1中最後側之釣線導引件1。於複數個釣線導引件1中,至少於原導引件1a使用上述之釣線導引件1。上述之釣線導引件1亦可使用於中間導引件1c。
接著,對導引環3之內徑3b(口徑)、導引環3與自竿體4之外周面之相隔距離L進行說明。於圖1等,顯示通過第1接點95與第2接點96之假想線16。假想線16沿竿體4之軸向,位於竿體4之外周面。相隔距離L係假想線16與導引環3之內緣3a之間之最短距離。另,相隔距離L亦為導引環3之內緣3a與第1內表面14a之間之竿體4徑向之最短距離。
導引環3之內徑3b較佳為10 mm以上40 mm以下,更佳為15 mm以上35 mm以下。相隔距離L較佳為40 mm以上60 mm以下,更佳為45 mm以上55 mm以下。導引環3之內徑3b與相隔距離L,較佳設定於如下所述之第1直線111與第2直線112之間之區域。於將導引環3之內徑3b設為D、將相隔距離設為L時,由L=D/3+36.7定義之線為第1直線111。又,由L=D/3+46.7定義之線為第2直線112。又,相隔距離L與導引環3之內徑3b之比,較佳為1.7:1至2.5:1。
如上所述,本實施形態之釣線導引件1之第1支持片11之長度較長,導引環3自竿體4之外周面遠離。因此,於將該釣線導引件1使用於原導引件之情形時,自捲線器6放出之釣線5,於捲線器6與原導引件之間之區間不與竿體4接觸,而通過原導引件。
又,導引環3之內徑3b為10 mm以上40 mm以下之小徑。因此,可進一步防止自捲線器6放出之釣線5與竿體4接觸。因導引環3為小徑,故可使釣線導引件1輕量化,可使釣竿輕量化。進而,於將導引環3之內徑3b設為D、將相隔距離設為L時,由L=D/3+36.7定義之線為第1直線111。又,由L=D/3+46.7定義之線為第2直線112。此時,相隔距離L及導引環3之內徑3b較佳設定於第1直線111與第2直線112之間之區域。若設定於該區域,則可進一步防止自捲線器6放出之釣線5與竿體4接觸。進而,相隔距離L較佳為大於導引環3之內徑3b。尤其是,若相隔距離L與導引環3之內徑3b之比為1.7:1至2.5:1,則可進一步防止自捲線器6放出之釣線5與竿體4接觸。
導引環3向前側傾斜,第1傾斜角度α1超過0度且5度以下。因此,自捲線器6放出之釣線5可順暢地通過原導引件。又,因第1傾斜角度α1小至5度以下,故釣線5不易較導引環3更先碰觸於第1支持片11,可防止纏線之產生。
另一方面,因第2支持片12朝向竿體4之徑向外側彎曲,故於自捲線器6放出之螺旋狀之釣線5與原導引件1a之導引環3碰撞時,可防止原導引件1a向前側大幅撓曲。例如,當如圖15所示般第2支持片212朝向竿體4之徑向內側彎曲時,自捲線器6放出之螺旋狀之釣線5與原導引件1a之導引環3碰撞,藉此原導引件1a容易向前側大幅撓曲。為了防止該撓曲,必須將導引架202之壁厚加厚等,提高導引架202之強度。然而,若將導引架202之壁厚加厚,則原導引件1a變重、釣竿變重。
相對於此,若如本實施形態般第2支持片12朝向竿體4之徑向外側彎曲,則第2支持片12可自竿梢側牢固地支撐保持筒10,可有效地抑制原導引件1a之撓曲。因此,導引架2不易向竿梢側變形,可防止纏線,亦可防止拋飛距離之降低。且,因即使不將導引架2之壁厚過度加厚亦可確保強度,故可抑制原導引件1a之重量增加,可容易地兼顧原導引件1a之強度與輕量化。尤其適用於使用PE線之垂釣。
又,保持筒10自第1支持片11向後側突出。因此,釣線5不易碰觸於第1支持片11,可抑制纏線之產生。進而,若第1支持片11未自保持筒10朝向第1安裝片14彎曲而為平面狀,則釣線5不易碰觸於第1支持片11之第1連接部11c附近,可有效地防止第1支持片11中纏線之產生。若第1平面101相對於橫穿第1安裝片14之假想橫穿部103且彎折部17位於前側,則釣線5不易碰觸第1支持片11之尤其第1連接部11c附近,不易產生纏線。
於表1顯示釣線導引件1之實施例1~3與比較例1~4中之各數值。又,於圖9顯示實施例1~3及比較例1~4中之導引環3之內徑3b與相隔距離L之關係。於圖9中,實施例1~3以圓形繪製,比較例1~4以三角形繪製。又,顯示上述之第1直線111與第2直線112位於導引環3之內徑3b為10 mm~40 mm之間之區間。
[表1]
實施例1~3之釣線導引件1之相隔距離L均非常長,為45 mm以上。另一方面,實施例1~3之釣線導引件1中之導引環3之內徑3b均為30 mm以下,並非如此大者。即,實施例1~3之釣線導引件1係具有第1支持片11之長度較長、而導引環3為相對較小徑之特徵者。將此種實施例1~3之釣絲導引件1用於原導引件1a之釣竿中,如圖11之雙點鏈線所示,自捲線器6放出之螺旋狀之釣線5不與竿體4之外周面接觸而通過原導引件1a。
比較例1~3之釣線導引件1之相隔距離L即使最大亦不長於36 mm者。即使於將此種比較例1~3之釣線導引件1用於原導引件1a之情形時,亦對釣線5與竿體4之接觸有無進行驗證,已知於原導引件1a與捲線器6之間之區間,釣線5均與竿體4接觸。於圖12~圖14顯示將比較例1~3之釣線導引件1用於原導引件1a之情形。圖中,符號S所示之部位為釣線5與竿體4接觸之點。
另一方面,比較例4之釣線導引件1係導引環3之內徑3b為29 mm,相隔距離L為48 mm而較長。又,係亦位於上述之第1直線111與第2直線112之間之區域內者。因此,可防止釣線5與竿體4於原導引件1a與捲線器6之間之區間接觸。然而,比較例4之釣線導引件1有強度較小之問題。於圖15顯示比較例4之釣線導引件201。比較例4之釣線導引件201中之第2支持片212朝向竿體4之徑向內側彎曲。若如此般第2支持片212朝向竿體4之徑向內側彎曲,則於自捲線器6放出之釣線5與導引環203碰撞時,第2支持片212無法堅固地支撐導引環203。因此,於拋鉤時導引架202容易向前側變形,產生纏線或拋飛距離不延伸。
1:釣線導引件 1a:原導引件 1b:頂部導引件 1c:中間導引件 2:導引架 3:導引環 3a:內緣 3b:內徑 4:竿體 5:釣線 6:捲線器 7:捲線器座 10:保持筒 10a:孔中心線 10b:前端部 10c:後端部 10d:第1支持部 10e:第2支持部 11:第1支持片 11a:第1板面 11b:第2板面 11c:第1連接部 11d:第2連接部 12:第2支持片 13:臂片 13a:第3連接部 13b:第4連接部 13c:假想直線 13d:第3板面 13e:第4板面 14:第1安裝片 14a:第1內表面 14b: 第1外表面 14c:第1中心線 15:第2安裝片 15a:第2內表面 15b:第2外表面 15c:第2中心線 16:假想線 17:彎折部 90:導引部 90a:內緣 91:第1安裝腳部 92:第2安裝腳部 93:第1支持腳部 94:第2支持腳部 95:第1接點 96:第2接點 101:第1平面(假想平面) 102:第2平面 103:假想橫穿部 111:第1直線 112:第2直線 201:釣線導引件 202:導引架 203:導引環 212:第2支持片 L:相隔距離 P:突出量 T:厚度 α1:第1傾斜角度 α2:第2傾斜角度 θ:彎折角度
圖1係本發明之一實施形態之釣線導引件之立體圖。 圖2係該釣線導引件之立體圖。 圖3係該釣線導引件之側視圖。 圖4係自後側觀察該釣線導引件之前視圖。 圖5係圖4之A-A剖視圖。 圖6係該釣線導引件之導引架之側視圖。 圖7係自後側觀察該導引架之前視圖。 圖8係圖7之B-B剖視圖。 圖9係顯示導引環之內徑與相隔距離之關係之圖表。 圖10係顯示裝備有該釣線導引件之釣竿之前視圖。 圖11係顯示該釣竿之使用狀態之主要部分前視圖。 圖12係顯示裝備有比較例1之釣線導引件之釣竿之使用狀態之主要部分前視圖。 圖13係顯示裝備有比較例2之釣線導引件之釣竿之使用狀態之主要部分前視圖。 圖14係顯示裝備有比較例3之釣線導引件之釣竿之使用狀態之主要部分前視圖。 圖15係顯示比較例4之釣線導引件之側視圖。
1:釣線導引件
2:導引架
3:導引環
3a:內緣
3b:內徑
4:竿體
10:保持筒
10a:孔中心線
10c:後端部
10d:第1支持部
10e:第2支持部
11:第1支持片
11a:第1板面
11c:第1連接部
11d:第2連接部
12:第2支持片
13:臂片
13a:第3連接部
13b:第4連接部
13d:第3板面
13e:第4板面
14:第1安裝片
14a:第1內表面
14b:第1外表面
15:第2安裝片
15a:第2內表面
15b:第2外表面
16:假想線
17:彎折部
90:導引部
90a:內緣
91:第1安裝腳部
92:第2安裝腳部
93:第1支持腳部
94:第2支持腳部
95:第1接點
96:第2接點
L:相隔距離

Claims (7)

  1. 一種釣線導引件,其係以引導釣線之方式裝備於竿體之外周面者,其具備: 導引部,其引導上述釣線; 第1安裝腳部,其具有與上述外周面接觸之第1接點; 第2安裝腳部,其相對於上述第1安裝腳部,於上述竿體之軸向隔開,具有與上述外周面接觸之第2接點; 第1支持腳部,其將上述導引部與上述第1安裝腳部連結;及 第2支持腳部,其將上述導引部與上述第2安裝腳部連結,朝向上述竿體之徑向外側彎曲;且 通過上述第1接點及上述第2接點之假想線、與上述導引部之內緣之間成為最短之相隔距離為40 mm以上60 mm以下。
  2. 如請求項1之釣線導引件,其中上述導引部之內徑為10 mm以上40 mm以下。
  3. 如請求項2之釣線導引件,其中 於將上述導引部之內徑設為D,將上述相隔距離設為L, 將由L=D/3+36.7定義之線設為第1直線, 將由L=D/3+46.7定義之線設為第2直線時, 上述相隔距離及上述導引部之內徑,設定於上述第1直線與上述第2直線之間之區域。
  4. 如請求項1至3中任一項之釣線導引件,其中上述相隔距離與上述導引部之內徑之比為1.7:1至2.5:1。
  5. 如請求項1至4中任一項之釣線導引件,其中 上述導引部向上述第2支持腳部側傾斜;且 由上述導引部定義之第1平面、與正交於上述假想線之第2平面所成之角度,超過0度且為5度以下。
  6. 如請求項1至5中任一項之釣線導引件,其中上述導引部具有引導上述釣線之導引環。
  7. 一種釣竿,其係於竿體之外周面裝備有複數個釣線導引件者;且 上述複數個釣線導引件中位於最靠竿尾側之釣線導引件,係如請求項1至6中任一項所記載之釣線導引件。
TW112101288A 2022-03-28 2023-01-12 釣線導引件及釣竿 TW20233731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2-051645 2022-03-28
JP2022051645A JP2023144589A (ja) 2022-03-28 2022-03-28 釣糸ガイド及び釣竿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202337319A true TW202337319A (zh) 2023-10-01

Family

ID=88115560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W112101288A TW202337319A (zh) 2022-03-28 2023-01-12 釣線導引件及釣竿

Country Status (4)

Country Link
JP (1) JP2023144589A (zh)
KR (1) KR20230139770A (zh)
CN (1) CN116806785A (zh)
TW (1) TW202337319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693751B2 (ja) 2006-11-22 2011-06-01 富士工業株式会社 釣糸ガイド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144589A (ja) 2023-10-11
KR20230139770A (ko) 2023-10-05
CN116806785A (zh) 2023-09-2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9510574B2 (en) Fishing line guide and fishing rod including same
JP6553455B2 (ja) 釣糸ガイド、釣竿、及び、ガイドフレーム
US10610952B2 (en) Welding wire processing structure of arc welding robot
JP2017046640A (ja) 釣糸ガイド及び釣竿並びにガイドフレーム
TW202337319A (zh) 釣線導引件及釣竿
JP5555419B2 (ja) 釣り糸ガイド
JP2004024079A (ja) 釣糸ガイド及び釣竿
JP6553456B2 (ja) 釣糸ガイド、釣竿、及び、ガイドリング
JP2023156221A (ja) 釣糸ガイドのガイドフレーム及び釣糸ガイド並びに釣竿
JP6443975B2 (ja) 釣糸ガイド及び釣竿並びにガイドフレーム
JP2010130988A (ja) 釣り糸ガイド
JP7169932B2 (ja) 釣糸ガイドのガイドフレーム及び釣糸ガイド並びに釣竿
CN116897899A (zh) 钓线引导件的引导件框及钓线引导件以及钓竿
JP2023008795A (ja) 釣糸ガイドのガイドフレーム及び釣糸ガイド並びに釣竿
KR20230146438A (ko) 낚싯줄 가이드의 가이드 프레임, 낚싯줄 가이드 및 낚싯대
JP2017029074A (ja) トップガイド及び釣竿並びにガイドフレーム
JP2004024080A (ja) 釣糸ガイドおよび釣竿
TW202304299A (zh) 釣線導引件之導引框架、釣線導引件及釣竿
TWI816015B (zh) 釣線導引裝置之導引框、釣線導引裝置及釣竿
US11653639B2 (en) Fishing line guide, fishing rod including fishing line guide, and blank for fishing line guide
TWI685298B (zh) 釣線導引件及具備其之釣竿
JP2000333562A (ja) 釣糸ガイド
CN117678581A (zh) 钓线引导件以及钓竿
JP2005130787A (ja) スピニングリールの釣り糸案内機構
JP2014183964A (ja) ガイドワイヤ成形器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