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742378A - 连接器 - Google Patents

连接器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742378A
CN116742378A CN202310970895.0A CN202310970895A CN116742378A CN 116742378 A CN116742378 A CN 116742378A CN 202310970895 A CN202310970895 A CN 202310970895A CN 116742378 A CN116742378 A CN 11674237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terminal arrangement
terminal
arrangement direction
contact
elastic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970895.0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塩田英生
大熊誉仁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Iriso Electronics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Iriso Electronics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Iriso Electronics Co Ltd filed Critical Iriso Electronics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74237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742378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02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62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or for holding them in engagement
    • H01R13/629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 H01R13/631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 H01R13/6315Additional means for facilitating engagement or disengagement of coupling parts, e.g. aligning or guiding means, levers, gas pressure electrical locking indicators, manufacturing tolerances for engagement only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connection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91Coupling devices allowing relative movement between coupling parts, e.g. floating or self aligning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2/00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e.g. printed circuit boards [PCB],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e.g. terminal strips, terminal blocks; Coupling devices specially adapted for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Terminals specially adapted for contact with, or insertion into, printed circuits, flat or ribbon cables, or like generally planar structures
    • H01R12/70Coupling devices
    • H01R12/71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 H01R12/712Coupling devices for rigid printing circuits or like structures co-operating with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or with a coupling device exclusively provided on the surface of the printed circuit
    • H01R12/716Coupling device provided on the PCB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0Securing contact members in or to a base or case; Insulating of contact members
    • HELECTRICITY
    • H01ELECTRIC ELEMENTS
    • H01RELECTRICALLY-CONDUCTIVE CONNECTIONS; STRUCTURAL ASSOCIATIONS OF A PLURALITY OF MUTUALLY-INSULATED ELECTRICAL CONNECTING ELEMENTS; COUPLING DEVICES; CURRENT COLLECTORS
    • H01R13/00Details of coupling devices of the kinds covered by groups H01R12/70 or H01R24/00 - H01R33/00
    • H01R13/46Bases; Cases
    • H01R13/502Bases; Cases composed of different pieces

Landscapes

  • Coupling Device And Connection With Printed Circuit (AREA)
  • Details Of Connecting Devices For Male And Female Coupling (AREA)

Abstract

连接器(10)包括:多个信号端子(50),在可动壳体(14)与固定壳体(30)的一对侧壁部(30A、30B)之间沿架设方向(Y)架设;以及一对电源端子(70)。多个信号端子(50)在架设方向(Y)的中间部具有可弹性变形的第一弹性部(50B),排列在端子排列方向(X)上。一对电源端子(70)相对于多个信号端子(50)配置在端子排列方向(X)的两侧,形成为从插拔方向(Z)观察时以架设方向(Y)为长边的细长形状,架设方向(Y)的中间部保持于可动壳体(14)中的端子排列方向(X)的端部,在位于可动壳体(14)与一对侧壁部(30A、30B)之间的部位分别具有可弹性变形的第二弹性部(70B)。

Description

连接器
本申请为国际申请号为PCT/JP2018/037449,国际申请日为2018年10月05日,发明名称为“连接器”的PCT申请于2020年04月03日进入中国国家阶段后申请号为201880064745.0的中国国家阶段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连接器,更具体地,涉及具有信号端子和电源端子并且可动壳体相对于固定壳体可相对移动的连接器。
背景技术
特开2006-85944号公报中记载了具有信号端子及电源端子并将电路基板彼此导通连接的基板间连接器。在该基板间连接器中,构成为安装于一个电路基板的插座和安装于另一电路基板的插头相互嵌合,上述插座是可动式连接器。该插座包括:共用壳体(固定壳体),安装于上述一个电路基板;以及信号端子块和一对电源端子块(均为可动壳体),配置为彼此相邻并以预定间隔隔开。信号端子块经由许多信号端子与共用壳体连结。另外,一对电源端子块分别经由一对电源端子与共用壳体连结。在信号端子和电源端子设置有可弹性变形的弹簧部(弹性部),信号端子块和一对电源端子块相对于共用壳体可相对移动。由此,吸收插座与插头的嵌合偏位。
但是,随着近年来电子设备的小型化,要求安装于电路基板的连接器小型化。在这一点上,若如上述现有技术那样使用同时具有信号端子和电源端子的连接器,则与将具有信号端子的连接器和具有电源端子的连接器分别安装于电路基板的情况相比,可以节省电路基板上的连接器的设置空间。
然而,在上述现有技术中,在共用壳体(固定壳体)中的端子排列方向的中间部配置有信号端子块(可动壳体),在共用壳体中的端子排列方向的两端部分别配置有电源端子块(其他可动壳体)。其结果,共用壳体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大型化,连接器的整体结构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大型化。
发明内容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得到一种连接器,在具有信号端子和电源端子并且可动壳体相对于固定壳体可相对移动的结构中,可使整体结构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小型化。
第一方式连接器包括:可动壳体,供连接对象物插拔;固定壳体,具有一对侧壁部,固定于电路基板,所述一对侧壁部相对于所述可动壳体配置在与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插拔方向正交的架设方向的两侧;多个信号端子,在所述可动壳体与所述一对侧壁部之间沿所述架设方向架设,在所述架设方向的中间部具有能够弹性变形的第一弹性部,排列在与所述插拔方向及所述架设方向正交的端子排列方向上;以及一对电源端子,相对于所述多个信号端子配置于所述端子排列方向的两侧,形成为从所述插拔方向观察时以所述架设方向为长边的细长形状,架设在所述一对侧壁部之间,所述架设方向的中间部保持于所述可动壳体中的所述端子排列方向的端部,在位于所述可动壳体与所述一对侧壁部之间的部位分别具有能够弹性变形的第二弹性部。
在第一方式的连接器中,固定于电路基板的固定壳体具有一对侧壁部,该一对侧壁部相对于供连接对象物插拔的可动壳体配置在与连接对象物的插拔方向正交的架设方向的两侧。并且,在可动壳体与一对侧壁部之间沿架设方向架设有多个信号端子以及一对电源端子。多个信号端子排列在与插拔方向以及架设方向正交的端子排列方向上,在架设方向的中间部具有可弹性变形的第一弹性部。一对电源端子相对于多个信号端子配置于端子排列方向的两侧,架设在一对侧壁部之间。这些电源端子的架设方向的中间部保持于可动壳体中的端子排列方向的端部,在位于所述一对侧壁部和可动壳体之间的部位分别具有可弹性变形的第二弹性部。
在该连接器中,通过各信号端子所具有的第一弹性部和各电源端子所具有的一对第二弹性部发生弹性变形,允许可动壳体相对于固定壳体的相对移动。另外,在该连接器中,由于多个信号端子以及一对电源端子架设在共用的可动壳体与固定壳体之间,因此与多个可动壳体沿端子排列方向并排设置的结构相比,可以减小可动壳体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配置空间。而且,由于各电源端子形成为从插拔方向观察时以架设方向为长边的细长形状,因此可以减小各电源端子在端子排列方向上的配置空间。根据以上,在本方式的连接器中,可以使整体结构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小型化。
对于第二方式的连接器,在第一方式中,所述电源端子具有:接触部,设置于所述架设方向的中间部,与所述连接对象物电接触,向所述多个信号端子侧发生弹性变形;一对所述第二弹性部,从所述接触部向所述架设方向的两侧分别延伸出;以及一对连接部,从所述一对第二弹性部中的与所述接触部相反一侧的端部分别向所述端子排列方向的外侧延伸出并保持于所述固定壳体,固定于所述电路基板。
根据第二方式的连接器,设置在电源端子的架设方向的中间部的接触部保持于可动壳体中的端子排列方向的端部。该接触部由于与连接对象物电接触并向多个信号端子侧发生弹性变形,因此不需要在多个信号端子的相反侧(端子排列方向的外侧)确保用于使接触部进行弹性变形的空间。另外,由于电源端子所具有的一对第二弹性部从接触部分别向架设方向的两侧延伸出,因此,可以将端子排列方向上的一对第二弹性部的配置空间设定得较小。进而,电源端子所具有的一对连接部从一对第二弹性部中的与接触部相反一侧的端部分别向端子排列方向的外侧(多个信号端子的相反侧)延伸出。由于如上所述设定了一对连接部的延伸方向,因此与一对连接部从一对第二弹性部中的与接触部相反一侧的端部分别向多个信号端子侧延伸出的结构相比,可以将接触部以及一对第二弹性部配置为接近多个信号端子。其结果,可以使接触部保持于端子排列方向的端部的可动壳体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小型化。基于以上,根据本方式的连接器,可以使整体结构在端子排列方向上进一步小型化。
对于第三方式的连接器,在第二方式中,在所述可动壳体中的所述端子排列方向的端部形成有收纳凹部,该收纳凹部朝向所述端子排列方向的外侧开口,收纳所述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第三方式的连接器,在可动壳体中的端子排列方向的端部形成有朝向端子排列方向的外侧开口的收纳凹部。电源端子所具有的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收纳于该收纳凹部。由此,在使本连接器的整体结构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小型化时,易于确保接触部的配置空间。
对于第四方式的连接器,在第二方式或第三方式中,在所述可动壳体中的所述端子排列方向的端部形成有一对弹簧收纳凹部,该一对弹簧收纳凹部朝向所述端子排列方向的外侧以及所述架设方向的外侧开口,收纳所述一对第二弹性部的至少一部分。
根据第四方式的连接器,在可动壳体中的端子排列方向的端部形成有朝向端子排列方向的外侧以及架设方向的外侧开口的一对弹簧收纳凹部。电源端子所具有的一对第二弹性部的至少一部分收纳于这一对弹簧收纳凹部。由此,在使本连接器的整体结构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小型化时,易于确保一对第二弹性部的配置空间。
发明效果
如上所述,根据本发明的连接器,在具有信号端子以及电源端子并且可动壳体相对于固定壳体可相对移动的结构中,可以使整体结构在端子排列方向上小型化。
附图说明
图1是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的立体图;
图2是在透视固定壳体的状态下示出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的与图1相对应的立体图;
图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可动壳体的立体图。
图4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固定壳体的立体图。
图5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的俯视图。
图6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的仰视图。
图7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的侧视图。
图8是示出沿图5的F8-F8线的截面的截面图。
图9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信号端子的立体图。
图10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电源端子的立体图。
图11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电源端子的正视图。
图12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电源端子的侧视图。
图13是本发明实施方式中的电源端子的仰视图。
图14是示出电源端子的变形例的与图10相对应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利用图1至图14来说明本发明的一实施方式中的连接器10。为了便于说明,以各图中适当标记的箭头FR为连接器10的前方,以箭头LH为连接器10的左方,以箭头UP为连接器10的上方。下面,在仅使用前后、左右、上下方向进行说明的情况下,视为示出了相对于连接器10的方向。这些方向与连接器10的使用状态下的方向无关。另外,在各图中,有时由于容易观察附图的关系而省略一部分附图标记。
(结构)
如图1至图8所示,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是所谓的可动(浮动)连接器,包括:可动壳体14,供作为连接对象物的对象侧连接器12(在图1以外省略图示)插拔;以及固定壳体30,固定于未图示的电路基板。固定壳体30具有相对于可动壳体14配置在与对象侧连接器12的插拔方向(箭头Z方向)正交的架设方向(箭头Y方向)的两侧的一对侧壁部30A、30B。
另外,该连接器10沿架设方向Y架设于可动壳体14与一对侧壁部30A、30B之间,并且包括:多个信号端子50,排列于与插拔方向Z以及架设方向Y正交的端子排列方向(箭头X方向);以及一对电源端子70,相对于多个信号端子50配置于端子排列方向X的两侧,沿架设方向Y架设于可动壳体14与一对侧壁部30A、30B之间。
该连接器10构成基板对基板连接用连接器的插头(凸型),作为插座(凹型)的对象侧连接器12构成为固定在与上述电路基板不同的对象侧电路基板上。对象侧连接器12设置有与多个信号端子50电连接的未图示的多个对象侧信号端子和与一对电源端子70电连接的未图示的一对对象侧电源端子。
值得注意的是,连接器10的连接对象物不限于对象侧连接器12,也可以是汇流排或方销。另外,在本实施方式中,上述插拔方向Z与连接器10的上下方向一致,上述架设方向Y与连接器10的左右方向一致,上述端子排列方向X与连接器10的前后方向一致。在下面的说明中,有时将插拔方向Z称为“上下方向”,将架设方向Y称为“左右方向”,将端子排列方向X称为“前后方向”。该连接器10形成为在前后方向及左右方向上对称的形状。
(关于可动壳体)
如图1至图3、图5至图8所示,可动壳体14具有向上方开口的矩形有底孔16,且形成为有底的大致矩形筒状(大致长方体状)。该可动壳体14一体包括:在左右方向上对置的左右一对侧壁部14A、14B、在左右方向上连接左右的侧壁部14A、14B的前后两端部的前后一对连结壁部14C、14D、以及在左右方向上连接左右的侧壁部14A、14B并且在前后方向上连接前后的连结壁部14C、14D的底壁部14E(参见图8)。左右的侧壁部14A、14B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前后的连结壁部14C、14D在左右方向上延伸。底壁部14E设置于可动壳体14的大致下半部,且在上下方向上形成为较厚。该可动壳体14例如由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制造而成。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方式的可动壳体14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为长边的细长形状,但可动壳体14的前后方向的尺寸构成为根据信号端子50的数量而适当改变。
在前后的连结壁部14C、14D(可动壳体14的前后两端部)的下端部形成有朝向前后方向的外侧(端子排列方向X的外侧)突出的前后一对卡合凸部18。前后的卡合凸部18形成为长方体状。
在左右的侧壁部14A、14B中的有底孔16侧的面上,沿前后方向等间隔地排列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多个信号端子插入槽20A。这些信号端子插入槽20A朝向有底孔16侧和上方侧开口。另外,这些信号端子插入槽20A与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底壁部14E的多个信号端子插入孔20B连通。多个信号端子插入孔20B的下端部构成为朝向各侧壁部14A、14B的左右方向两侧开口的槽状的槽状部20B1。这些信号端子插入槽20A和信号端子插入孔20B形成为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以左右方向为长边的细长形状,并且构成信号端子插入部20。
在前后的连结壁部14C、14D中的左右方向的中央部,分别形成有朝向前后方向的外侧开口的收纳凹部22。前后的收纳凹部22在上下方向上延伸,与形成于卡合凸部18的基端部处的矩形贯通孔24连通。该贯通孔24在上下方向上贯通卡合凸部18的基端部。另外,各收纳凹部22的下端部与形成于可动壳体14的下面的左右一对弹性部插入槽26连通。左右的弹性部插入槽26沿左右方向延伸,朝左右方向两侧开口。另外,在前后的连结壁部14C、14D的大致下半部的左右方向两侧分别形成有弹簧收纳凹部28。左右一对弹簧收纳凹部22朝向前后方向的外侧以及左右方向的外侧开口。
(关于固定壳体)
如图1至图2、图4至图8所示,固定壳体30具有在上下方向上贯通的矩形贯通孔32,并形成为大致矩形框状。该固定壳体30一体包括:在左右方向上对置的左右一对侧壁部30A、30B和在左右方向上连接左右的侧壁部30A、30B的前后方向两端部的前后一对连结壁部30C、30D。左右的侧壁部30A、30B在前后方向上延伸,前后的连结壁部30C、30D在左右方向上延伸。该固定壳体30由例如合成树脂等绝缘性材料制造而成。值得注意的是,本实施方式中的固定壳体30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为长边的细长形状。固定壳体30在前后方向上的尺寸根据信号端子50的数量而适当改变。
可动壳体14的大致下半部插入固定壳体30的贯通孔32的内侧,可动壳体14的大致上半部配置于固定壳体30的上方侧(外侧)。在固定壳体30的贯通孔32的内周面与可动壳体14的大致下半部的外周面之间,形成有从上下方向观察时大致矩形环状的间隙34(除图5及图6外省略附图标记)。
在左右的侧壁部30A、30B的前后方向中间部,沿前后方向等间隔地排列形成有贯通上下方向的多个信号端子插入孔36。另外,在左右的侧壁部30A、30B的前后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形成有贯通上下方向的电源端子插入孔38。多个信号端子插入孔36的下端部设置为朝向各侧壁部30A和30B的左右方向两侧开口的槽状的槽状部36A。前后的电源端子插入孔38形成为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以前后方向为长边的细长形状。
在前后的连结壁部30C、30D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的下部,分别形成有向上方侧凹陷的卡合凹部40。在前后的卡合凹部40内配置有形成于可动壳体14的前后的卡合凸部18。各卡合凸部18的上面相对于各卡合凹部40的上面接触或近接对置。这些卡合凸部18和卡合凹部40作为防止可动壳体14相对于固定壳体30向上方侧脱离的防脱件发挥功能。另外,在各卡合凸部18的左右两侧面与各卡合凹部40的左右两侧面之间,分别形成有用于允许可动壳体14相对于固定壳体30相对移动的间隙。
另外,在前后的连结壁部30C、30D的下面分别形成有向下方侧突出的定位凸起42。前侧的定位凸起42相对于前侧的卡合凹部40配置于左侧,后侧的定位凸起42相对于后侧的卡合凹部40配置于右侧。这些定位凸起42构成为嵌入在形成于电路基板的定位孔。
(关于信号端子)
如图1至图2、图5至图9所示,多个信号端子50通过将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冲压成预定形状制造而成,从而构成了左右一对端子列52A、52B。左右的端子列52A、52B构成为多个信号端子50的每一个在前后方向上等间隔排列。虽然左侧的端子列52A所具有的多个信号端子50和右侧的端子列52B所具有的多个信号端子50形成为相同的形状,但是彼此以在左右方向上反向的姿势配置。左侧的端子列52A所具有的多个信号端子50沿左右方向架设在固定壳体30的左侧的侧壁部30A与可动壳体14之间,右侧的端子列52B所具有的多个信号端子50沿左右方向架设在固定壳体30的右侧的侧壁部30B与可动壳体14之间。值得注意的是,图9示出了左侧的端子列52A所具有的一个信号端子50和右侧的端子列52B所具有的一个信号端子50。
各信号端子50具有:第一接触部50A,保持于可动壳体14且与设置于对象侧连接器12的对象侧信号端子电接触,并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弹性变形;第一弹性部50B,设置为从第一接触部50A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延伸,可弹性变形;第一连接部50C,从第一弹性部50B中的与第一接触部50A相反一侧的端部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延伸并保持于固定壳体30,固定于电路基板。
第一接触部50A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为板厚方向且以上下方向为长边方向的细长板状,并从下方侧插入可动壳体14的信号端子插入部20。该第一接触部50A的大致下半部作为插入(压入)可动壳体14的信号端子插入孔20B内的第一保持部50A1。在该第一保持部50A1,沿上下方向排列形成有向可动壳体14的左右方向中央侧突出的多个爪部54。通过使这些多个爪部54咬入信号端子插入孔20B的内周面,使得第一保持部50A1保持于可动壳体14。
第一接触部50A的大致上半部形成为左右一对第一触点弹性部50A2、50A3,该左右一对第一触点弹性部50A2、50A3在左右方向上被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狭缝56分割。这些第一触点弹性部50A2、50A3插入到可动壳体14的信号端子插入槽20A内,并能够在左右方向上发生弹性变形。左右方向的外侧的第一触点弹性部50A2比左右方向中央侧的第一触点弹性部50A3更向上方侧延伸。在左右的第一触点弹性部50A2、50A3的上端部,分别形成有向可动壳体14的有底孔16内突出的第一触点部56、58。这些第一触点部56、58与设置于对象侧连接器12的对象侧信号端子接触。由此,信号端子50与对象侧信号端子电连接。该电连接构成为即使在第一触点部56、58中的一个损坏的情况下,也能够通过第一触点部56、58中的另一个来确保。
第一连接部50C具有从下方侧插入(压入)固定壳体30的信号端子插入孔36的第一压入部50C1和从第一压入部50C1的下端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延伸出并插入信号端子插入孔36的槽状部36A内的第一连接片50C2,从而形成在前后方向观察下的大致L字状。在第一压入部50C1的上部,形成有向固定壳体30的左右方向中央侧突出的爪部60。通过将该爪部60钩挂在信号端子插入孔36的内周面,使得第一压入部50C1保持于固定壳体30。第一连接片50C2比固定壳体30更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突出。该第一连接片50C2构成为通过焊接等方法固定(电连接)至电路基板。
第一弹性部50B构成信号端子50的左右方向中间部,并且从第一接触部50A的下端向左右方向的外侧一体地延伸出。上述第一连接部50C从该第一弹性部50B中的与第一接触部50A相反一侧的端部一体地延伸出。该第一弹性部50B构成为左右方向中间部呈凸状向上方(对象侧连接器12的拔出方向)弯曲的第一弹簧部50B1。该第一弹簧部50B1从前后方向观察呈下方侧开放的倒U字状。
(关于电源端子)
如图1至图2、图5至图8、图10至图13所示,一对电源端子70是通过对具有导电性的金属板进行冲压并且实施弯折加工制造而成的。一对电源端子70相对于多个信号端子50配置于前后方向的两侧。这一对电源端子70形成为相同的形状,并且彼此以在前后方向上反向的姿势配置。各电源端子70形成为从上下方向观察时以左右方向为长边的细长形状,架设在一对侧壁部30A、30B之间。各电源端子70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保持于可动壳体14的前后方向的端部。另外,各电源端子70在位于可动壳体14与一对侧壁部30A、30B之间的部位分别具有可弹性变形的第二弹性部70B。值得注意的是,在本实施方式中,各电源端子70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设定为比各电源端子70的左右方向的尺寸稍短,但并不限于此。各电源端子70的上下方向的尺寸能够根据连接器10的规格等适当改变,各电源端子70也可以形成为从前后方向(端子排列方向X)观察时以上下方向(插拔方向Z)为长边的细长形状的结构。
在各电源端子70的左右方向的中间部(左右方向的中央部)设置有第二接触部70A。第二接触部70A与设置于对象侧连接器12的对象侧电源端子电接触,并向多个信号端子50侧发生弹性变形。另外,各电源端子70具有:前述的一对第二弹性部70B,从第二接触部70A分别向左右方向两侧延伸出;以及左右一对第二连接部70C,从左右的第二弹性部70B中的与第二接触部70A相反一侧的端部分别向前后方向外侧延伸出。左右的第二连接部70C保持于固定壳体30,并构成为固定于电路基板。第二接触部70A相当于本发明的“接触部”,第二连接部70C相当于本发明的“连接部”。以下,具体地进行说明。
第二接触部70A形成为以前后方向为板厚方向且以上下方向为长边方向的细长板状。对于该第二接触部70A,沿前后方向的板厚尺寸设定为小于沿左右方向的宽度尺寸。该第二接触部70A的一部分(除了后述的左右的第二触点部71A1、71B1以外的大部分)收纳在可动壳体14的收纳凹部22内。该第二接触部70A的下部作为第二保持部70A1。第二保持部70A1插入(压入)可动壳体14的收纳凹部22内的下部。在该第二保持部70A1中,沿上下方向排列形成有向左右方向两侧突出的多个爪部72。通过使这些多个爪部72咬入收纳凹部22的左右侧面,使第二保持部70A1保持于可动壳体14。
第二接触部70A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及上部成为能够在前后方向上弹性变形的第二触点弹性部70A2。该第二触点弹性部70A2从收纳凹部22内的上下方向中间部延伸至整个上部。该第二触点弹性部70A2形成为越朝向上方侧,左右方向的宽度越稍稍减少,且以与收纳凹部22的左右侧面非接触的状态配置。此外,在该第二触点弹性部70A2与第二保持部70A1之间形成有屈曲部74,第二触点弹性部70A2以越朝向上方侧越朝向前后方向的外侧的方式相对于上下方向略微倾斜。由此,在第二触点弹性部70A2与收纳凹部22的底面之间形成有间隙22A(参见图8),该间隙22A用于使第二触点弹性部70A2向多个信号端子50侧(可动壳体14的前后方向的中央侧)进行弹性变形。
该第二触点弹性部70A2的上部通过在上下方向上延伸的狭缝76分割为左右一对分割部71A、71B。此外,在左右的分割部71A、71B的上部设置有朝向前后方向的外侧且大致圆弧状地鼓出的第二触点部71A1、71B1。这些第二触点部71A1、71B1向收纳凹部22的前后方向的外侧突出,与设置于对象侧连接器12的对象侧电源端子接触。由此,电源端子70与对象侧电源端子电连接。该电连接构成为即使在第二触点部71A1、71B1中的一个发生损坏的情况下,也由第二触点部71A1、71B1中的另一个确保。值得注意的是,并不限定于第二触点弹性部70A2的上部通过狭缝76分割为左右的分割部71A、71B(左右的第二触点部71A1、71B1)的结构,也可以构成为省略狭缝76。
左右的第二连接部70C具有:第二压入部70C1,从下方侧插入(压入)固定壳体30的电源端子插入孔38;以及第二连接片70C2,从第二压入部70C1的下端向左右方向的外侧延伸出,上述左右的第二连接部70C形成为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大致L字形。在第二压入部70C1的上部,沿上下方向并排形成有向前后方向两侧突出的多个爪部78。通过使这些爪部78咬入电源端子插入孔38的内周面,第二压入部70C1保持于固定壳体30。左右第二连接片70C2比固定壳体30更向左右方向的外侧突出。这些第二连接部70C构成为通过焊接等方法固定(电连接)于电路基板。
左右的第二弹性部70B从第二接触部70A的第二保持部70A1的下端向左右方向两侧一体地延伸出。左右的第二连接部70C从这些第二弹性部70B中的与第二接触部70A相反一侧的端部一体地延伸出。左右的第二弹性部70B中的第二接触部70A侧的端部插入到形成于可动壳体14的下面的左右弹性部插入槽26内。另外,左右的第二弹性部70B的左右方向中间部构成为向上方(对象侧连接器12的拔出方向)弯曲成凸状的第二弹簧部70B1。这些第二弹簧部70B1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呈下方侧开放的倒U形。左右的第二弹性部70B的一部分(第二连接部70A侧的大致一半的部位)收纳于可动壳体14的左右的弹簧收纳凹部28。
(作用及效果)
接下来,对本实施方式的作用及效果进行说明。
在上述结构的连接器10中,在固定壳体30的一对侧壁部30A、30B与可动壳体14之间架设有多个信号端子50及一对电源端子70。多个信号端子50排列在与上下方向(插拔方向Z)以及左右方向(架设方向Y)正交的前后方向(端子排列方向X)上,在架设方向Y的中间部具有可弹性变形的第一弹性部50B。一对电源端子70相对于多个信号端子50配置于端子排列方向X的两侧,并且架设在一对侧壁部30A、30B之间。这些电源端子70的架设方向Y的中间部保持于可动壳体14的端子排列方向X的端部,在位于一对侧壁部30A、30B与可动壳体14之间的部位分别具有可弹性变形的第二弹性部70B。
在该连接器10中,通过各信号端子50所具有的第一弹性部50B和各电源端子70所具有的第二弹性部70B发生弹性变形,容许可动壳体14相对于固定壳体30的相对移动。由此,可吸收连接器10与对象侧连接器12的嵌合偏位。
而且,该连接器10由于同时具有信号端子50和电源端子70,因此与将具有信号端子的连接器和具有电源端子的连接器分别安装于电路基板的情况相比,可以节省电路基板上的连接器10的设置空间,并且可以简化连接器10向电路基板的组装操作。
进而,在该连接器10中,由于多个信号端子50和一对电源端子70架设在共用的可动壳体14与固定壳体30之间,因此与多个可动壳体沿端子排列方向X并排设置的结构相比,可以减小可动壳体14在端子排列方向X上的配置空间。而且,各电源端子70由于形成为从插拔方向Z观察时以架设方向Y为长边的细长形状,因此可以减小各电源端子70在端子排列方向X上的配置空间。根据以上所述,在本实施方式的连接器10中,可以使整体结构在端子排列方向X上小型化。
另外,在该连接器10中,设置于电源端子70的架设方向的中间部的第二接触部70A保持于可动壳体14中的端子排列方向X的端部。该第二接触部70A由于与设置于对象侧连接器12的对象侧电源端子电接触并向多个信号端子50侧发生弹性变形,因此无需在多个信号端子50的相反侧(端子排列方向X的外侧)上确保用于第二接触部70A进行弹性变形的空间。另外,电源端子70所具有的一对第二弹性部70B由于分别从第二接触部70A向架设方向Y的两侧延伸出,因此可以将一对第二弹性部70B在端子排列方向X上的配置空间设定得较小。进而,电源端子70所具有的一对第二连接部70C从一对第二弹性部70B中的与第二接触部70A相反一侧的端部分别向端子排列方向X的外侧(多个信号端子50的相反侧)延伸出。由于如上述那样设定一对第二连接部70C的延伸方向,所以相比于一对第二连接部70C从一对第二弹性部70B中的与第二接触部70A相反一侧的端部分别向多个信号端子50侧延伸出的结构,可以使第二接触部70A和一对第二弹性部70B配置为向多个信号端子50接近。其结果,可以使第二接触部70A保持于端子排列方向X的端部的可动壳体14在端子排列方向X上小型化。基于以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使连接器10的整体构造在端子排列方向X上进一步小型化。
另外,在该连接器10中,电源端子70所具有的一对第二弹性部70B分别从第二接触部70A向架设方向Y的两侧延伸出(向架设方向Y的两侧分叉)。由此,例如,相比于电源端子70的一对第二弹性部70B在对于第二接触部70A的架设方向Y的一侧沿端子排列方向X上分叉的结构相比,各第二弹性部70B易于发生弹性变形。
另外,在该连接器10中,可动壳体14中的端子排列方向X的端部形成有朝向端子排列方向X的外侧开口的收纳凹部22。电源端子70所具有的第二接触部70A的大部分收纳于该收纳凹口22。由此,当使本连接器10的整体结构在端子排列方向X上小型化时,易于确保第二接触部70A的配置空间。
而且,在该连接器10中,在可动壳体14中的端子排列方向X的端部形成有朝向端子排列方向X的外侧以及架设方向Y的外侧开口的一对弹簧收纳凹部28。电源端子70所具有的一对第二弹性部70B的一部分收纳于这一对弹簧收纳凹部28。由此,当使本连接器10的整体结构在端子排列方向X上小型化时,易于确保一对第二弹性部70B的配置空间。
换言之,在成为可动壳体14的配置空间的死区形成有收纳凹部22以及一对弹簧收纳凹部28,由于在这些凹部22、28内收纳有第二接触部70A以及一对第二弹性部70B的一部分,因此易于使连接器10的整体结构在端子排列方向X上进一步小型化。
另外,在该连接器10中,电源端子70所具有的第二接触部70A形成为沿端子排列方向X的板厚尺寸比沿架设方向Y的宽度尺寸小的板状。与信号端子50相比,由于在具有该第二接触部70A的电源端子70中流动有较大的电流,因此要求确保横截面积较大。在这一点上,根据本实施方式,可以通过上述宽度尺寸确保第二接触部70A的截面面积,并且可以将端子排列方向X上的第二接触部70A的尺寸设定得较小。因此,根据本实施方式,易于使连接器10的整体结构在端子排列方向X上进一步小型化。
进而,在该连接器10中,电源端子70所具有的一对第二弹性部70B具有向可动壳体14的拔出方向(上方)弯曲成凸状的第二弹簧部70B1。由此,将端子排列方向X上的一对第二弹性部70B的尺寸设定得较小,并且易于使一对第二弹性部70B进行弹性变形。
<实施方式的补充说明>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电源端子70所具有的第二接触部70A的上端部设置有在左右方向(架设方向Y)上排列的一对第二触点部71A1、71B1的结构,但并不限定于此。例如,如图14所示的电源端子70’(变形例),也可以采用在第二接触部70A’的上端部设置有在上下方向(插拔方向Z)上排列的一对第二接触部71A1’、71B1’的结构。
在该电源端子70’中,第二接触部70A’的第二触点弹性部70A1’的结构与上述实施方式的电源端子70不同,除此之外的结构与电源端子70相同。在该电源端子70’的第二触点弹性部70A1’形成有当从前后方向(端子排列方向X)观察时呈大致倒U字状的狭缝(开口)73。由此,第二触点弹性部70A1’被分割为从前后方向观察时呈大致倒U字状的外侧分割部71C和配置于该外侧分割部71C的内侧的内侧分割部71D。
在外侧分割部71C以及内侧分割部71D的上端部设有朝向前后方向的外侧呈大致圆弧状鼓出的第二触点部71C1、71D1。这些第二触点部71C1、71D1沿上下方向(插拔方向Y)排列,并且向收纳凹部22的前后方向的外侧突出。通过这些第二触点部71C1、71D1与设置于对象侧连接器12的对象侧电源端子接触,使得电源端子70’与对象侧电源端子电连接。该电连接构成为即使第二触点部71C1、71D1中的一个发生损坏,也由第二触点部71C1、71D1中的另一个确保。
而且,在该电源端子70’中,在对象侧连接器12插入(连接)连接器10时,上侧的第二触点部71C1比下侧的第二触点部71D1先与对象侧电源端子滑动接触。由此,例如即使在对象侧电源端子的表面形成有氧化膜的情况下,由于能够通过上述滑动接触削除该氧化膜,因此能够使下侧的第二触点部71D1与对象侧电源端子良好地导通。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电源端子70所具有的一对第二弹性部70B从第二连接部70A向架设方向Y的两侧延伸出的结构,但在该结构的基础上,也可以采用一对第二弹性部分别进一步分叉(被分割)为在端子排列方向X上排列的多个弹性部(弹簧部)的结构。换言之,本发明中的电源端子只要具有从第二接触部(接触部)向架设方向的两侧分别延伸出的至少一对第二弹性部即可。
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一对第二弹性部70B构成为向可动壳体14的拔出方向弯曲成凸状,但并不限于此,一对第二弹性部的形状可以适当改变。另外,在上述实施方式中,第二接触部70A采用了形成为沿端子排列方向X的板厚尺寸比沿架设方向Y的宽度尺寸小的板状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第二接触部(电源端子的接触部)的形状可以适当改变。
进而,在上述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在可动壳体14中的端子排列方向X的端部形成有收纳凹部22及一对弹簧收纳凹部28的结构,但并不限于此,也可以采用省略收纳凹部及一对弹簧收纳凹部中的一方或双方的结构。
另外,本发明在不脱离其主旨的范围内可进行各种变更来实施。另外,本发明的权利范围当然不限于上述实施方式。
值得注意的是,2017年10月10日申请的日本专利申请2017-196774号的公开内容整体通过引用并入本说明书。本说明书中记载的所有文献、专利申请以及技术标准通过引用并入本说明书,与具体地并且单独地记载通过引用并入个别文献、专利申请和技术标准的情况的程度相同。

Claims (4)

1.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壳体,固定于电路基板;
可动壳体,被配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壳体相对移动,具有供连接对象物插拔的孔;
多个信号端子,架设在所述固定壳体与所述可动壳体之间,排列在与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插拔方向正交的端子排列方向上;以及
电源端子,相对于所述多个信号端子配置在所述端子排列方向的外侧,架设在所述固定壳体与所述可动壳体之间,且在与所述插拔方向以及所述端子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上,
所述信号端子具有:
第一连接部,固定于所述电路基板;
第一接触部,与所述连接对象物电接触;以及
第一弹性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
所述电源端子具有:
第二连接部,固定于所述电路基板;
第二接触部,与所述连接对象物电接触;以及
第二弹性部,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
所述可动壳体具有:
一对侧壁部,从与所述插拔方向以及所述端子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隔着所述孔相对;以及
一对连结壁部,从所述端子排列方向隔着所述孔相对,连接所述一对侧壁部中的所述端子排列方向的端部,
所述第二接触部保持于所述连结壁部中的所述端子排列方向的侧面,
所述电源端子的第二弹性部的板厚方向为所述端子排列方向,
通过所述第二弹性部以及所述第一弹性部弹性变形从而所述可动壳体发生位移,
在所述第二弹性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具备使所述电源端子的板厚方向从所述端子排列方向变换成与所述插拔方向以及所述端子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变换的板厚方向变换部,
在所述第二接触部中,保持于所述可动壳体的部分的板厚方向为所述端子排列方向,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中,保持于所述固定壳体的部分的板厚方向为与所述插拔方向以及所述端子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
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中,保持于所述固定壳体的部分相对于所述第二弹性部配置于所述端子排列方向的外侧。
2.一种连接器,其特征在于,包括:
固定壳体,固定于电路基板;
可动壳体,被配置为能够相对于所述固定壳体相对移动,具有供连接对象物插拔的孔;
多个信号端子,架设在所述固定壳体与所述可动壳体之间,排列在与所述连接对象物的插拔方向正交的端子排列方向上;以及
电源端子,架设在所述固定壳体与所述可动壳体之间,且在与所述插拔方向以及所述端子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上,
所述信号端子具有:
第一连接部,固定于所述电路基板;
第一接触部,与所述连接对象物电接触;以及
第一弹性部,位于所述第一连接部与所述第一接触部之间,
所述电源端子具有:
第二连接部,固定于所述电路基板;
第二接触部,与所述连接对象物电接触;以及
第二弹性部,位于所述第二连接部与所述第二接触部之间,
所述可动壳体具有:
一对侧壁部,从与所述插拔方向以及所述端子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隔着所述孔相对;以及
一对连结壁部,从所述端子排列方向隔着所述孔相对,连接所述一对侧壁部中的所述端子排列方向的端部,
所述第二接触部保持于所述连结壁部中的所述端子排列方向的侧面,
所述电源端子的第二弹性部的板厚方向为所述端子排列方向,
通过所述第二弹性部以及所述第一弹性部弹性变形从而所述可动壳体发生位移,
在所述第二弹性部与所述第二连接部之间,具备使所述电源端子的板厚方向从所述端子排列方向变换成与所述插拔方向以及所述端子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变换的板厚方向变换部,
在所述第二接触部中,保持于所述可动壳体的部分的板厚方向为所述端子排列方向,在所述第二连接部中,保持于所述固定壳体的部分的板厚方向为与所述插拔方向以及所述端子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
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下部为保持于所述可动壳体的第二保持部,
所述第二接触部的上下方向中间部以及上部为能够在所述端子排列方向上弹性变形的第二接点弹性部,所述第二接点弹性部分割成两个分割部。
3.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所述第二接触部与所述连接对象物电接触,向所述多个信号端子侧发生弹性变形,
在所述连结壁部上形成有收纳凹部,所述收纳凹部朝向所述端子排列方向开口,收纳所述第二接触部的至少一部分。
4.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连接器,其中,
在所述连结壁部上形成有弹簧收纳凹部,所述弹簧收纳凹部向与所述插拔方向以及所述端子排列方向正交的方向的外侧开口,收纳所述第二弹性部的至少一部分。
CN202310970895.0A 2017-10-10 2018-10-05 连接器 Pending CN116742378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4)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7196774A JP6446109B1 (ja) 2017-10-10 2017-10-10 コネクタ
JP2017-196774 2017-10-10
CN201880064745.0A CN111164840A (zh) 2017-10-10 2018-10-05 连接器
PCT/JP2018/037449 WO2019073933A1 (ja) 2017-10-10 2018-10-05 コネクタ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64745.0A Division CN111164840A (zh) 2017-10-10 2018-10-05 连接器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742378A true CN116742378A (zh) 2023-09-12

Family

ID=64899478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970895.0A Pending CN116742378A (zh) 2017-10-10 2018-10-05 连接器
CN201880064745.0A Pending CN111164840A (zh) 2017-10-10 2018-10-05 连接器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1880064745.0A Pending CN111164840A (zh) 2017-10-10 2018-10-05 连接器

Country Status (5)

Country Link
US (2) US11152747B2 (zh)
EP (1) EP3696921A4 (zh)
JP (1) JP6446109B1 (zh)
CN (2) CN116742378A (zh)
WO (1) WO2019073933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7)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6446109B1 (ja) * 2017-10-10 2018-12-26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207975B2 (ja) * 2018-11-29 2023-01-18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US11837808B2 (en) * 2018-12-28 2023-12-05 Autonetworks Technologies, Ltd. Board connector and device
JP6687790B1 (ja) * 2019-07-26 2020-04-28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JP7206170B2 (ja) * 2019-09-02 2023-01-17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ソケット及び電子機器
JP7297622B2 (ja) * 2019-09-20 2023-06-26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
JP2021051934A (ja) * 2019-09-25 2021-04-01 京セラ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及び電子機器
JP7360920B2 (ja) * 2019-12-06 2023-10-13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7509531B2 (ja) * 2019-12-06 2024-07-02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対
JP7251905B2 (ja) * 2020-05-01 2023-04-04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US11404823B2 (en) * 2020-06-22 2022-08-02 J.S.T. Corporation Blind mate connector system and method for assembling thereof
JP7004044B1 (ja) * 2020-09-03 2022-01-21 Smk株式会社 可動コネクタ及びコネクタアセンブリ
JP2022069953A (ja) * 2020-10-26 2022-05-12 株式会社ヨコオ プラグ、コネクタ及びレセプタクル
TWI753658B (zh) * 2020-11-16 2022-01-21 禾昌興業股份有限公司 具有電源電極結構之浮動連接器
CN112467426B (zh) * 2020-12-09 2023-03-03 维峰电子(广东)股份有限公司 一种浮动式双排连接器
JP2023009427A (ja) * 2021-07-07 2023-01-20 モレックス エルエルシー コネクタ
US11757228B2 (en) * 2021-08-25 2023-09-12 Avertronics Inc. Connector used in underwater environments

Family Cites Families (1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5873742A (en) * 1996-06-18 1999-02-23 Hon Hai Precision Ind. Co., Ltd. Board-to-board connector assembly
JP3228460B2 (ja) * 1996-08-08 2001-11-1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フローティング電気コネクタ
JP4431674B2 (ja) 2004-09-14 2010-03-17 大宏電機株式会社 基板間コネクタ
JP2006120448A (ja) * 2004-10-21 2006-05-11 Sony Corp コネクタの取付構造
JP2007220327A (ja) * 2006-02-14 2007-08-30 Kel Corp フローティング型コネクタ
JP5313805B2 (ja) * 2009-08-07 2013-10-09 スリーエム イノベイティブ プロパティズ カンパニー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
CN202196951U (zh) 2011-07-12 2012-04-18 富士康(昆山)电脑接插件有限公司 板端连接器
JP6025196B2 (ja) 2012-12-17 2016-11-16 日本航空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112555B2 (ja) 2013-06-05 2017-04-12 タイコエレクトロニクスジャパン合同会社 電気コネクタ
JP5946804B2 (ja) 2013-08-09 2016-07-06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WO2016042625A1 (ja) * 2014-09-17 2016-03-24 山一電機株式会社 プラグ、ソケット、および、それらを備える基板接続用コネクタ
JP6341876B2 (ja) 2015-04-01 2018-06-13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6438382B2 (ja) 2015-12-15 2018-12-1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6662633B2 (ja) * 2015-12-28 2020-03-11 京セラ株式会社 フローティングコネクタ装置
JP6641641B2 (ja) 2016-04-26 2020-02-05 大日本印刷株式会社 建材用防湿フィルム
JP6227103B2 (ja) * 2016-12-26 2017-11-08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JP6530015B2 (ja) * 2017-06-28 2019-06-12 ヒロセ電機株式会社 回路基板用電気コネクタ
JP6446109B1 (ja) * 2017-10-10 2018-12-26 イリソ電子工業株式会社 コネクタ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EP3696921A1 (en) 2020-08-19
US20200295511A1 (en) 2020-09-17
CN111164840A (zh) 2020-05-15
EP3696921A4 (en) 2021-07-07
JP6446109B1 (ja) 2018-12-26
US11682860B2 (en) 2023-06-20
WO2019073933A1 (ja) 2019-04-18
US20220006239A1 (en) 2022-01-06
US11152747B2 (en) 2021-10-19
JP2019071215A (ja) 2019-05-0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116742378A (zh) 连接器
JP7207975B2 (ja) コネクタ
US9502815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US950906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and female terminal
WO2011122396A1 (ja) コネクタ
KR101364231B1 (ko) 커넥터
CN108140992B (zh) 连接器和连接器组装体
CN111527650B (zh) 印刷电路板(pcb)直接连接器
KR101780968B1 (ko) 커넥터 단자
KR20180077069A (ko) 전기 커넥터
US10230185B2 (en) Connector device
KR101514372B1 (ko) 커넥터
US9912089B2 (en) Electrical connector having a female terminal with a holding protrusion
KR101488892B1 (ko) 기판 대 기판 커넥터 어셈블리
JP7002437B2 (ja) コネクタ
KR101488891B1 (ko) 기판 대 기판 커넥터 어셈블리
KR20090085611A (ko) 커넥터
JP7289907B2 (ja) コネクタ
JP7516618B2 (ja) コネクタ
JP2023101726A (ja) コネクタ
JP2016100216A (ja) 基板用端子
JP2019192347A (ja) コネクタ
KR20200002353A (ko) 확장형 커넥터 조립체
JP2006331762A (ja) 接続コネクタ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