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653723A - 乘坐物用座椅及乘坐物 - Google Patents

乘坐物用座椅及乘坐物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653723A
CN116653723A CN202310615579.1A CN202310615579A CN116653723A CN 116653723 A CN116653723 A CN 116653723A CN 202310615579 A CN202310615579 A CN 202310615579A CN 116653723 A CN116653723 A CN 116653723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frame
seat
armrest
reinforcing
sub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615579.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渡边正人
宇佐美秀树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TS Tech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TS Tech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217256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425287B2/ja
Priority claimed from JP2019217255A external-priority patent/JP7352084B2/ja
Application filed by TS Tech Co Ltd filed Critical TS Tech Co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653723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653723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02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 B60N2/3004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 B60N2/3009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transversal axis
    • B60N2/3011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back-rest movements by rotation only about transversal axis the back-rest being hinged on the cushion, e.g. "portefeuille movemen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60N2/3072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on a lower level of a multi-level vehicle floor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68Seat frame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5Arm-rests
    • B60N2/753Arm-rests movable to an inoperative position
    • B60N2/757Arm-rests movable to an inoperative position in a recess of the back-rest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75Arm-rests
    • B60N2/79Adaptations for additional use of the arm-rests

Abstract

提供一种即使施加了特定荷重,也能够抑制座椅靠背整体变形的乘坐物用座椅。乘坐物用座椅(S)具备切换装置(40),该切换装置(40)安装于座椅靠背的侧方部分,并且用于使座椅主体在就座者可就座的正常状态与使之从正常状态收纳移动的收纳状态之间切换。另外,作为座椅靠背的骨架的靠背框架(10)具备主框架(11)、副框架(12)及连结框架(14),该主框架(11)由框体构成;该副框架(12)以与主框架(11)在座椅宽度方向并列的方式配置;该连结框架(14)配置于主框架(11)的框内并连结构成主框架(11)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侧部的左右的侧边框架部。此时,切换装置(40)及连结框架(14)与副框架(12)中沿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副框架主体部(12a)配置于在座椅宽度方向重合的位置。

Description

乘坐物用座椅及乘坐物
本申请是申请号为202011341734.8的专利申请的分案申请。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乘坐物用座椅及乘坐物,特别是涉及能够使具有座椅靠背及座椅衬垫的座椅主体从正常状态切换的乘坐物用座椅及乘坐物。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具备切换装置的车用后排座椅已经众所周知,该切换装置安装于座椅靠背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侧方部分,且用于使座椅主体在正常状态与使之从正常状态向座椅前方收纳移动的收纳状态之间切换。具体而言,当座椅主体处于正常状态时,切换装置的锁定部件通过与设置于车身的撞针啮合来限制车用后排座椅的相对移动(旋转移动)。
另外,提出了一种具备扶手(中心扶手)的车用后排座椅,该扶手以能够相对于座椅靠背,在收纳于座椅靠背的收纳位置与从收纳位置向座椅前方展开的展开位置之间旋转的方式安装(例如,专利文献1)。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车用后排座椅中,作为其座椅靠背的骨架的靠背框架具有板状的板框架及安装于板框架的前面的框状的框形框架。
在上述板框架形成有用于收纳扶手的贯穿孔,上述框形框架具有沿板框架的边缘部配置的边缘框架、架桥于边缘框架并配置于贯穿孔的周围的架桥框架、覆盖架桥框架的一部分的加强框架。
根据上述构成,座椅靠背能够确保扶手周围的组装刚性。
专利文献1:特开2014-19408号公报
发明内容
但是,在如专利文献1所述的车用座椅中,为了适当地维持与设置在车身的锁定部件的锁定状态,需要座椅靠背(靠背框架)的加强构造,特别是座椅靠背中安装了切换装置部分的加强构造。
例如,需要一种加强构造,即使在车辆的前方碰撞时对车用座椅施加了特定的荷重的情况,也能够抑制座椅靠背的变形。
特别是,在具备了中心扶手的车用后排座椅中,同时需要安装了该扶手的部分的加强构造。
本发明是鉴于上述问题得出的,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即使施加了特定的荷重也能够抑制座椅靠背整体变形的乘坐物用座椅及乘坐物。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能够将座椅主体从正常状态切换的座椅中,提高了与该切换装置的组装刚性的乘坐物用座椅及乘坐物。
另外,本发明的其他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在具备中心扶手的座椅中,提高了与该扶手的组装刚性的乘坐物用座椅及乘坐物。
所述课题通过下述方式解决。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座椅,是一种具备座椅主体及切换装置的乘坐物用座椅,该座椅主体具有座椅靠背;该切换装置安装于所述座椅靠背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侧方部分,并且用于使所述座椅主体在就座者可就座的正常状态与使之从该正常状态移动的移动状态之间切换,作为所述座椅靠背的骨架的靠背框架具备主框架、副框架及连结框架,该主框架由框体构成;该副框架以与该主框架在座椅宽度方向并列的方式配置;该连结框架配置于所述主框架的框内并连结构成该主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侧部的左右的侧边框架部,所述切换装置及所述连结框架与所述副框架中沿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副框架主体部配置于在所述座椅靠背的高度方向上相互重合的高度位置。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实现一种即使施加了特定的荷重,也能够抑制座椅靠背整体变形的乘坐物用座椅。
详细描述的话,由于切换装置及连结框架与副框架中沿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副框架主体部在座椅靠背的高度方向上配置于相互重合的高度位置,因此能够实现一种有效提高与该切换装置的组装刚性的乘坐物用座椅。
此时,优选的是所述靠背框架具备板框架及加强托架,该板框架安装于所述主框架及所述副框架的后方且由板状体构成;该加强托架连结所述连结框架及所述板框架且沿所述连结框架的长度方向延伸。
另外,优选的是所述靠背框架具备第2加强托架,该第2加强托架连结所述侧边框架部及所述连结框架并向相对于所述侧边框架部的延伸方向倾斜的倾斜方向延伸。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以简单的构成进一步提高靠背框架(特别是主框架)的刚性。
此时,优选的是所述加强托架及/或所述第2加强托架形成为截面大致U字形且以将所述靠背框架的一部分夹在之间的方式安装。
根据上述构成,加强托架的组装变得容易,同时能够提高靠背框架的刚性。
此时,优选的是在所述板框架上,所述主框架及所述副框架中,在安装了该副框架一侧的部分形成多个向所述副框架突出的加强凸部,该多个加强凸部以在所述靠背框架的高度方向上将所述副框架主体部夹在之间的方式配置。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进一步提高副框架的刚性。
此时,优选的是所述副框架为闭合截面形状的框架,具有副框架主体部及副框架侧边部,该副框架主体部沿座椅宽度方向延伸;该副框架侧边部与该副框架主体部的延伸方向的一端部连续设置并向所述靠背框架的高度方向延伸。
根据上述构成,即使施加了特定的荷重时,也能够以简单的构成有效地承受对副框架施加的冲击。
此时,优选的是在所述板框架上,所述主框架及所述副框架中,在安装了该副框架一侧的部分形成向所述靠背框架的高度方向延伸的加强筋,所述副框架侧边部以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被夹在所述加强筋与所述副框架主体部之间的方式配置。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提高副框架的刚性,特别是能够提高副框架的侧方部分的刚性。
此时,优选的是所述靠背框架具有减震部件,该减震部件在所述主框架的框内配置于比所述连结框架更靠上方位置,且在对所述座椅靠背施加了特定荷重时,用于吸收荷重产生的振动能量。
根据上述构成,当对车用座椅施加了特定的荷重时,能够逐渐减少靠背框架中,特别是容易承受该荷重产生的振动的部位,即上方位置中的振动。
特别是,在主框架的上方位置上,由于从后方支持就座者的颈部及胸部,因此需要减少上述荷重所伴随的振动。
此时,优选的是具备分别设置于所述座椅靠背的上部的头枕、副头枕及扶手,该头枕配置于所述主框架的上方位置;该副头枕配置于所述副框架的上方位置;该扶手以能够相对于所述座椅靠背在收纳位置与展开位置之间旋转的方式安装且配置于所述副框架侧的位置,该收纳位置为收纳于在该座椅靠背形成的收纳空间的位置;该展开位置为从所述收纳空间向座椅前方展开的位置,所述副头枕安装于所述扶手。
根据上述构成,在具备扶手(中心扶手)的座椅中,能够实现一种提高了与该扶手的组装刚性的乘坐物用座椅。
此时,优选的是作为所述扶手的骨架的扶手框架具备主体框架、连结框架及第2连结框架,该连结框架及第2连结框架配置于该主体框架的内部并连结构成该主体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侧部的左右侧边框架部,所述连结框架及所述第2连结框架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与所述副框架主体部不同的位置。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进一步提高扶手框架相对于靠背框架的组装刚性。
另外,所述课题通过下述方式解决。一种乘坐物用,具备所述乘坐物用座椅、安装于乘坐物主体并与设置于所述乘坐物用座椅的锁定部件啮合的乘坐物用撞针,所述乘坐物用撞针具备基座部件、加强基座部件及啮合部件,该基座部件相对于所述乘坐物主体安装;该加强基座部件安装于该基座部件上;该啮合部件安装于所述基座部件上且向该锁定部件延伸以使得与所述锁定部件啮合,在所述基座部件的外周部分形成有向所述加强基座部件突出的突出法兰,在所述加强基座部件的外周部分形成有向所述基座部件突出的加强法兰,所述加强基座部件以在所述基座部件上设置了特定的空间的状态安装。
根据上述构成,即使对乘坐物用座椅施加了特定荷重的情况,也能够实现一种能够进一步抑制乘坐物用撞针变形的乘坐物。
详细描述的话,能够提高乘坐物用撞针中,特别是支持啮合部件的基础端部的基座部件的刚性,结果,能够实现一种不易变形并且稳固的乘坐物用撞针。
根据本发明,能够实现一种即使施加了特定的荷重时,也能够抑制座椅靠背整体的变形的乘坐物用座椅。详细描述的话,能够实现一种有效提高与该切换装置的组装刚性的乘坐物用座椅。
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以简单的构成进一步提高靠背框架(特别是主框架)的刚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加强托架的组装变得容易。
另外,根据本发明,即使施加了特定的荷重时,也能够以简单的构成有效地承受对副框架施加的冲击。
另外,根据本发明,能够提高副框架的刚性,特别是副框架的侧方部分的刚性。
另外,根据本发明,当对车用座椅施加了特定的荷重时,能够逐渐减少靠背框架中,特别是容易承受该荷重产生的振动的部位,即上方位置中的振动。
另外,根据本发明,在具备中心扶手的座椅中,能够实现一种提高了与该扶手的组装刚性的乘坐物用座椅。
另外,根据本发明,即使对乘坐物用座椅施加了特定荷重的情况,也能够实现一种能够进一步抑制乘坐物用撞针变形的乘坐物。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施方式的乘坐物用座椅的立体图。
图2为乘坐物用座椅的立体图,是表示扶手从收纳位置向展开位置移动的状态的图。
图3为作为乘坐物用座椅的骨架的座椅框架的立体图。
图4为座椅框架的正面图,是表示靠背框架及扶手框架的图。
图5为靠背框架的正面图。
图6为扶手框架的立体图,是表示侧边框架部的主要部分的放大图。
图7为座椅框架的立体图,是表示基座连结托架及基座部件的图。
图8为座椅框架的立体图,是倾斜装置的分解立体图。
图9A为表示倾斜装置的立体图。
图9B为倾斜装置的变形例1。
图9C为从其他角度所见的倾斜装置的变形例1。
图9D为倾斜装置的变形例2。
图9E为说明将靠背旋转轴进行嵌缝加工的步骤的图。
图9F为说明嵌缝加工的步骤的图。
图9G为说明嵌缝加工的步骤的图。
图10为座椅框架的立体图,是表示扶手锁定装置的图。
图11A为表示扶手操作杆位于正常位置的图。
图11B为表示扶手操作杆位于操作位置的图。
图12为扶手锁定主体的立体图。
图13A为锁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13B为从其他角度所见的锁定部件的立体图。
图14为图12的A-A截面图。
图15为座椅框架的立体图,是表示盖板的图。
图16为表示扶手锁定装置位于锁定位置的立体图。
图17为表示扶手锁定装置位于锁定解除位置并且扶手位于收纳位置的立体图。
图18为表示扶手向展开位置移动至特定位置的状态的图。
图19为表示扶手位于展开位置的立体图。
图20A为图13A的锁定部件的变形例。
图20B为从其他角度所见的锁定部件的变形例。
图21为第2实施方式的乘坐物用座椅及乘坐物用撞针的外观立体图。
图22为乘坐物用撞针的立体图。
图23为从其他角度所见的乘坐物用撞针的立体图。
图24为图23的分解立体图(其1)。
图25为图23的分解立体图(其2)。
图26为从其他角度所见的乘坐物用撞针的立体图。
图27为图26的分解立体图。
图28为乘坐物用撞针的正面图。
图29为图28的XXIX-XXIX截面图。
图30为图28的XXX-XXX截面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图1-图20A、20B就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本发明的实施方式涉及一种乘坐物用座椅的发明,其特征在于:是一种具备了切换装置的乘坐物用座椅,该切换装置安装于座椅靠背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侧方部分,并且用于将座椅主体在就座者可就座的正常状态与使之从正常状态收纳移动的收纳状态之间切换,作为座椅靠背的骨架的靠背框架具备主框架、副框架及连结框架,该主框架由框体构成;该副框架以与主框架在座椅宽度方向并列的方式配置;该连结框架配置于主框架的框内并连结构成主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侧部的左右的侧边框架部,切换装置及连结框架与副框架中沿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副框架主体部配置于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重合的位置。
此外,相对于乘坐物用座椅的座椅靠背,就座者就座的一侧为前方侧(车身前方侧)。
乘坐物用座椅S为诸如相当于汽车的后部座位的后排座椅,具备在座椅宽度方向并列设置的主框架及副框架。
乘坐物用座椅S为能够进行两种形式的座椅设置的座椅,即就座者可就座的正常状态及将座椅主体收纳于车体地板的收纳状态。
具体而言,就座者操作图1所示的靠背操作杆42的话,座椅主体前倾并折叠,乘坐物用座椅S从正常状态向收纳于车体地板的收纳状态切换。另外,通过就座者手动将座椅主体向上方拉起,从收纳状态恢复至使用状态。
如图1所示,乘坐物用座椅S主要由座椅主体、扶手5及切换装置40构成,该座椅主体具备座椅靠背1、座椅衬垫2及头枕3(副头枕4);该扶手5在收纳于座椅靠背1的收纳位置与从收纳位置向前方展开的图2所示展开位置之间移动;该切换装置40安装于座椅靠背1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部分并且用于使座椅主体在正常状态与收纳状态之间切换。
另外,如图3所示,乘坐物用座椅S具备支持基座50、倾斜装置60及扶手锁定装置70,该支持基座50安装于车体地板上并支持座椅主体(座椅靠背1);该倾斜装置60以能够使座椅靠背1相对于支持基座50旋转的方式连结;该扶手锁定装置70以能够使扶手5相对于座椅靠背1旋转的方式连结。
如图1所示,座椅靠背1为从后方支持就座者的后背的靠背部,通过在作为骨架的图3所示的靠背框架10载置缓冲材料1a并被表皮1b覆盖而构成。
座椅衬垫2为从下方支持就座者的就座部,通过在作为骨架的图3所示的衬垫框架20载置缓冲材料2a并从缓冲材料2a之上被表皮2b覆盖而构成。
头枕3为从后方支持就座者的头的头部,通过在作为芯材的图3所示的头枕支柱3c载置缓冲材料3a并被表皮3b覆盖而构成。副头枕4也是同样的构造。
扶手5为从下方支持就座者的腕部的部件,通过在作为骨架的图3所示的扶手框架30载置缓冲材料5a并被表皮5b覆盖而构成。
此外,在扶手5内置有照明设备及音响设备等电气设备配件6,因而是比通常的扶手更大型化、更重的扶手。
如图3-图5所示,靠背框架10由作为座椅靠背1的骨架的大致矩形的框体组成,主要由通过管材料构成的框形的主框架11、以与主框架11在座椅宽度方向并列的方式配置的T字形的副框架12、安装于主框架11及副框架12的座椅后方的板状的板框架13、配置于主框架11的框内并连结左右侧边框架部11a、11b的连结框架14构成,该侧边框架部11a、11b构成主框架11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侧部。
主框架11及副框架12通过焊接安装于板框架13的前面并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以彼此相邻的方式配置。
主框架11主要由左右的侧边框架部11a、11b、连结左右的侧边框架部11a、11b的上方部分的上方框架部11c、连结左右的侧边框架部11a、11b的下方部分的下方框架部11d构成。
具体而言,主框架11通过焊接U字形状的管材料构成的侧边框架部11a、11b及上方框架部11c、管材料构成的下方框架部11d而形成。
下方框架11d为比上方框架11c在座椅宽度方向更长的部件,延伸至副框架12。
副框架12为由闭合截面形状的角管构成的框架,主要由向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副框架主体部12a、连接并设置于副框架主体部12a的延伸方向的一端部并向靠背框架10的高度方向较长地延伸的副框架侧边部12b构成。
副框架主体部12a配置于靠背框架10的高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副框架侧边部12b配置于靠背框架10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两端部中与主框架11侧相反侧的端部。
副框架主体部12a以连结主框架11(侧边框架部11a)及副框架侧边部12b的方式配置。另外,副框架主体部12a与连结框架14在靠背框架10的高度方向上配置于相互重合的高度位置(相同高度位置)。
另外,副框架侧边部12b的下端部与下方框架部11d的延伸端部通过焊接连结。
在主框架11中上方框架11c的前面,在座椅宽度方向空出特定的间隔形成有多个大致平坦的面。在形成这些大致平坦的面的部分分别安装有用于支持头枕支柱3c的一对头枕导向器3d。
在主框架11的框内设置有连接板框架13及连结框架14的加强托架15A、连结侧边框架部11a及连结框架14的第2加强托架15B、配置于比连接框架14更靠上方位置并安装于板框架13的前面的减震部件16。
另外,在主框架11中内侧的侧边框架部11a的下方部分安装有用于连结扶手框架30的扶手连接托架17,在外侧的侧边框架部11b的下方部分安装有用于连结衬垫框架20的左右的衬垫连结托架18。在下方框架部11d的下端部分安装有多个用于连结支持基座50的基座连结托架19。
进一步地,在主框架11中外侧的侧边框架部11b的上方部分安装有切换装置40,该切换装置40用于连结在车身设置于图1所示的撞针44。
如图4、图5所示,加强托架15A为用于加强靠背框架10的托架,连结板框架13及连结框架14并沿连结框架14的长度方向延伸。
加强托架15A形成纵截面大致U字形,以将连结框架14夹在之间的方式安装。
具体而言,加强托架15A由沿连结框架14延伸的主体壁部15Aa、从主体壁部15Aa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向下方延伸的前方壁部15Ab及后方壁部15Ac构成。
前方壁部15Ab的延伸端部通过焊接安装于连结框架14的前面,并且后方壁部15Ac以夹在板框架13及连结框架14之间的状态通过焊接安装。
第2加强托架15B也同样是用于加强靠背框架10的托架,连结侧边框架部11a及连结框架14并向相对于侧边框架部11a的延伸方向(上下方向)倾斜的倾斜方向延伸。
第2加强托架15B形成纵截面大致U字形,以将侧边框架部11a及连结框架14夹在之间的方式安装。
具体而言,第2加强托架15B由向倾斜方向延伸的主体壁部15Ba、从主体壁部15Ba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向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延伸的前方壁部15Bb及后方壁部15Bc构成。
前方壁部15Bb的延伸端部通过焊接安装于侧边框架部11a及连结框架14的前面,并且,后方壁部15Bc以夹在板框架13及连结框架14(侧边框架部11a)之间的状态安装。
如图3、图5所示,减震部件16为对座椅靠背1施加了特定的荷重时,用于吸收荷重产生的振动能量的部件,通过安装托架16a安装于板框架13。
减震部件16配置于靠背框架10(板框架13)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大致中央部分。
详细描述的话,如图3所示,减震部件16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配置于头枕3(头枕导向器3d)及副头枕4(副头枕导向器4d)之间。另外,如图5所示,在座椅宽度方向上配置于与加强托架15A及第2加强托架15B重合的位置。
如图3、图4所示,扶手连结托架17为用于连结靠背框架10及扶手框架30的部件,具体而言,是通过焊接固定于主框架11的前面并通过轴支扶手旋转轴71及被锁定部件82来支持扶手框架30的部件。
扶手连结托架17为中空体,通过内侧托架17a及配置于内侧托架17a的外侧的外侧托架17b组合而形成。
内侧托架17a与外侧托架17b互相的外边缘部分以在座椅宽度方向上一部分重合的状态通过焊接组装。
具体而言,互相的外边缘部分成为法兰形状并互相向相对的方向伸出,外侧托架17b的外边缘部分以被内侧托架17a的外边缘部分的外侧全范围覆盖的方式重合。
如图3所示,衬垫连结托架18为向上下方向延伸的阶梯形的板部件,衬垫连结托架18的上端部分安装于主框架11,其下端部分安装于衬垫框架20侧。
如图7所示,基座连结托架19为用于连结靠背框架10及支持基座50的部件,具体而言,通过焊接固定于主框架11的底面并通过靠背旋转轴61安装于支持基座50。
基座连结托架19由托架主体部19a及托架加强部19b构成,该托架主体部19a由上下方向细长的横截面U字形的板部件构成;该托架加强部19b由上下方向细长的板状的板部件构成并被托架主体部19a夹住。
此外,基座连结托架19在座椅宽度方向上空出间隔安装多个,设置有连结各基座连结托架19的连结线19c。
托架主体部19a中,与安装了托架加强部19b的部分(上方部分)不同的部分(下方部分)形成宽度较窄。换言之,托架主体部19a中,朝向支持基座50并向下方延伸的延伸部分以宽度较窄的方式弯曲形成。
在该宽度较窄的部分安装有用于连结未图示的儿童座椅的锚栓部件19d。
锚栓部件19d为大致U字形状的线部件,通过从托架主体部19a的前方安装以便夹住托架主体部19a。
此外,由于托架主体部19a及托架加强部19b组合并形成封闭截面构造,另外托架主体部19a及锚栓部件19d组合形成封闭截面构造,因此提高基座连结托架19的刚性。
在上述构成中,如图5所示,板框架13上的主框架11及副框架12中,在安装了主框架11的一侧的部分形成有多个向主框架11突出的加强凸部13a。
详细描述的话,在板框架13中,在安装有主框架11、连结框架14及加强托架15A的部分形成有加强凸部13a。
因此,能够提高主框架11、连结框架14及加强托架15A相对于板框架13的组装刚性。
另外,在上述构成中,如图5所示,在板框架13中安装了副框架12的一侧的部分形成有多个向副框架12突出的加强凸部13b。
多个加强凸部13b以在靠背框架10的高度方向上将副框架主体部12a夹在之间的方式配置。
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副框架12的刚性。
另外,在上述构成中,如图5所示,在板框架13中安装了副框架12的一侧的部分形成有沿靠背框架10的高度方向延伸的加强筋13c。
加强筋13c沿位于板框架13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的外周部分向上下方向延伸。副框架侧边部12b以被夹在加强筋13c与副框架主体部12a的座椅宽度方向之间的方式配置。
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副框架12的刚性。
另外,在上述构成中,如图4所示,连结框架14、副框架12中沿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副框架主体部12a、切换装置40配置于在座椅靠背的高度方向上相互重合的高度位置(相同高度位置)。
因此,例如,当车辆碰撞时施加了特定的荷重时,能够实现一种可以抑制座椅靠背1整体变形的乘坐物用座椅S。
另外,在上述构成中,如图4所示,在主框架11中安装了切换装置40的部分(角部)形成有向主框架11的中央侧弯曲的倾斜形状11e。
因此,能够提高切换装置40相对于靠背框架10的组装刚性。
如图3所示,衬垫框架20由作为座椅衬垫2的骨架的大致矩形的框体构成,主要由配置于左右侧方的左右的侧边框架21、连结各侧边框架21的前端部分的前方框架22、连结各侧边框架21的后方部分的后方框架23、架设于各侧边框架21的前方部分之间的板状的盘式框架24、架设于盘式框架24及后方框架23并蛇形延伸的多个弹性弹簧25构成。
侧边框架21为向座椅前后方向延伸的管部件,其前端部分与前方框架22连结为一体,其后端部分通过衬垫连结托架18连结于靠背框架10。
在侧边框架21的后端部分安装有衬垫旋转装置26,该衬垫旋转装置26以使衬垫框架20相对于靠背框架10可旋转的方式连结。
另外,在前方框架22的前端部分安装有支持脚27,该支持脚27以使衬垫框架20相对于车体地板可旋转的方式连结,并从下方支持衬垫框架20。
衬垫旋转装置26主要由衬垫旋转轴26a、以衬垫旋转轴26a为中心将衬垫框架20向下方侧施力的未图示的螺旋弹簧构成。
衬垫旋转轴26a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轴支于靠背框架10侧及衬垫框架20侧,螺旋弹簧的一端卡止于靠背框架10侧,另一端卡止于衬垫框架20侧。
支持脚27具有能够随着衬垫框架20的旋转动作旋转移动的连杆结构。
如图3、图4所示,扶手框架30由作为扶手5的骨架的大致倒U字形的框架构成,通过左右的扶手连结托架17及扶手旋转轴71安装于靠背框架10的前方并配置于副框架12的前方。
扶手框架30以扶手旋转轴71为中心能够在收纳于靠背框架10的收纳位置与从靠背框架10向座椅前方展开的展开位置之间旋转移动。
扶手框架30主要由主体框架31、连结框架32及第2连结框架33构成,该主体框架31为大致倒U字形;该连结框架32及第2连结框架33配置于主体框架31的内部并连结构成主体框架31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侧部的左右的侧边框架部31a、31b。
具体而言,扶手框架30通过将以横截面大致U字形的板状框架构成的左右的侧边框架部31a、31b、以封闭截面形状的角管部件构成的上方框架部31c焊接而构成。
在扶手框架30的下方部分安装有连结左右的侧边框架部31a、31b的扶手旋转轴71。
在主体框架31中上方框架31c的上面,贯穿并安装有用于支持副头枕支柱4c的一对副头枕导向器4d。即,副头枕4安装于扶手5(扶手框架30)。
连结框架32为具有弯曲形状的板状框架,配置于比第2连结框架33更靠上方位置。
连结框架32由座椅宽度方向细长的框架主体部32a、从框架主体部32a的长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向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延伸并向座椅后方倾斜的左右的框架倾斜部32b构成。
扶手操作杆72通过安装托架34安装于上方框架31c与连结框架32的上下方向之间。
在上述构成中,如图4所示,连结框架32、第2连结框架33及扶手旋转轴71在上下方向上配置于与副框架主体部12a不同的位置。
详细描述的话,连结框架32、副框架主体部12a、第2连结框架33、扶手旋转轴71从上依次梯形并列配置。
因此,能够提高扶手框架30的组装刚性。
在上述构成中,如图6所示,左右的侧边框架部31a、31b中,至少在内侧的侧边框架部31b上贯穿并安装扶手旋转轴71、被锁定部件82及锁定旋转轴83的部分,加强侧边框架35以重合的方式安装。
换言之,侧边框架部31b中,贯穿并安装扶手旋转轴71、被锁定部件82及锁定旋转轴83的部分作为双重框架形成,并且分别形成有圆形的圆形孔35a、回旋镖形的回旋镖形孔35b及圆形的圆形孔35c。
因此,提高扶手锁定装置70相对于对扶手框架30的组装刚性,能够实现扶手5顺畅的旋转动作。
如图1、图3所示,切换装置40为用于使乘坐物用座椅S在正常状态与收纳状态之间切换的装置,安装于靠背框架10的侧方部分。
切换装置40主要由锁定部件41、靠背操作杆42及连结线缆43构成,该锁定部件41以相对于设置在车身的撞针44可装拆的方式啮合并用于锁定靠背框架10的旋转动作;该靠背操作杆42为了解除靠背框架10的锁定状态而操作;该连结线缆43连结锁定部件41及靠背操作杆42。
在上述说明中,当座椅主体处于正常状态时,通过操作靠背操作杆42,切换装置40能够将锁定部件41的锁定状态解除。
锁定状态解除后,座椅靠背1由于倾斜装置60(螺旋弹簧62)的施力而前倒,座椅衬垫2同时折叠,切换为收纳于车体地板的收纳状态。
如图3、图7、图8所示,支持基座50为从下方支持座椅靠背1的基座部件,通过基座连结托架19及靠背旋转轴61安装于靠背框架10的下端部分。
具体而言,支持基座50由基座底壁部51、左右的基座侧壁部52及左右的基座突出壁部53构成,该基座底壁部51由大致倒U字形的板状框架构成并通过安装螺栓安装于车体地板上;该左右的基座侧壁部52从基座底壁部51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别连续并弯曲,并向上方延伸;该左右的基座突出壁部53从左右的基座侧壁部52的延伸端部分别连续并弯曲,并向座椅前方突出。
左右的基座突出壁部53以夹住基座连结托架19的方式保持并且通过靠背旋转轴61连结于基座连结托架19。
在基座突出壁部53中与基座连结托架19抵接的部分形成有向基座连结托架19一部分伸出的基座伸出部54。
基座伸出部54以贯穿基座连结托架19的方式配置,另外,沿靠背旋转轴61的轴方向延伸并轴支靠背旋转轴61。
此外,为了提高支持基座50的刚性,在支持基座50的外周部分的大致整体形成有加强法兰55。
如图8、图9A、B所示,倾斜装置60为使靠背框架10及基座连结托架19相对于支持基座50以可旋转的方式连结的装置,分别配置于靠背框架10的左右的侧方部分中的下端部分。
倾斜装置60主要由靠背旋转轴61、螺旋弹簧62及辅助弹簧63构成,该靠背旋转轴61沿座椅宽度方向延伸;该螺旋弹簧62施力以使得靠背框架10以靠背旋转轴61为中心并向前方旋转;该辅助弹簧63施力以使得靠背框架10以靠背旋转轴61为中心并向后方旋转。
靠背旋转轴61在座椅宽度方向上被靠背框架10侧的基座连结托架19及支持基座50轴支。在靠背旋转轴61的外周面分别安装有螺旋弹簧62、辅助弹簧63、配置于螺旋弹簧62及辅助弹簧之间的垫圈64(干扰抑制部件)、配置于靠背旋转轴61的延伸端部的紧固螺母65(紧固部件)。
螺旋弹簧62、辅助弹簧63以如下方式构成,各自的自由端卡止于设置在靠背框架10(主框架11)的下端的卡止线66,各自的固定端卡止于设置在靠背旋转轴61的外周面的狭缝槽61b。
螺旋弹簧62以比辅助弹簧63更宽幅的方式形成,是比辅助弹簧63施力更大的弹簧。
另外,螺旋弹簧62在靠背旋转轴61的轴方向安装于比辅助弹簧63更靠中央侧。
在螺旋弹簧62及辅助弹簧63安装于靠背旋转轴61状态下,通过将紧固螺母65紧固来进行螺旋弹簧62及辅助弹簧63的定位。
在上述构成中,如图9A所示,倾斜装置60具备以使靠背框架10向前方旋转的方式施力的螺旋弹簧62、向螺旋弹簧62的反方向施力的辅助弹簧63。
因此,使座椅主体(座椅靠背1)从收纳状态向正常状态恢复时(拉起时),拉起荷重比之前更小,能够顺畅地进行座椅靠背1的拉起动作。
在上述构成中,如图9A所示,虽然在螺旋弹簧62及辅助弹簧63安装于靠背旋转轴61状态下将紧固螺母65紧固,但是并未特别限定,可以进行变更。
例如,如图9B、图9C所示,在螺旋弹簧62及辅助弹簧63安装于靠背旋转轴61状态下,也可以是靠背旋转轴61的延伸端部61a代替紧固螺母65被嵌缝。
另外,例如,如图9D所示,在只有螺旋弹簧62安装于靠背旋转轴61的状态下,也可以是靠背旋转轴61的延伸端部61a被嵌缝。
即使是上述构成,也能够进行螺旋弹簧62及辅助弹簧63的定位。
此外,通过加工装置E对靠背旋转轴61进行嵌缝加工的步骤如图9E-图9G所示。通过该步骤能够将螺旋弹簧62固定于靠背旋转轴61的延伸端部61a。
如图3、图10所示,扶手锁定装置70是使扶手框架30以相对于靠背框架10可旋转的方式连结并锁定扶手框架30的旋转动作的装置,安装于扶手框架30的内侧面。
扶手锁定装置70主要由扶手锁定主体80、扶手旋转轴71、扶手操作杆72及连结线缆73构成,该扶手锁定主体80用于锁定扶手框架30的旋转动作;该扶手旋转轴71作为扶手框架30的旋转轴;该扶手操作杆72为了解除扶手框架30的锁定状态而操作;该连结线缆73连结扶手锁定主体80及扶手操作杆72。
扶手旋转轴71沿座椅宽度方向延伸并轴支于扶手框架30侧(侧边框架部31a、31b)及靠背框架10侧(扶手连结托架17)。
详细描述的话,如图10所示,扶手旋转轴71由向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中空的管体71a、以一部分插入管体71a的状态向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实心的轴心体71b构成。
扶手旋转轴71中组装有管体71a及轴心体71b的轴部分贯穿扶手框架30及扶手连结托架17。
扶手操作杆72为就座者操作的杆,安装于扶手框架30的上方部分并且配置于扶手框架30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
扶手操作杆72能够在图11A所示的正常位置与从正常位置向座椅下方滑动移动的图11B所示的操作位置之间进行切换。
此外,扶手操作杆72通过未图示的弹性弹簧(线圈弹簧)在正常位置(上方位置)与操作位置(下方位置)之间向正常位置侧施力。
连结线缆73在扶手框架30的框内向上下方向延伸,被扶手操作杆72的操作牵引并且为了使扶手锁定主体80从锁定位置向锁定解除位置切换而发挥作用。
连结线缆73的一端部73a安装于扶手操作杆72,其另一端部73b安装于扶手锁定主体80。
如图12所示,扶手锁定主体80主要由锁定部件81、被锁定部件82、锁定旋转轴83及旋转板84构成,该锁定部件81安装于连结线缆73的另一端部73b;该被锁定部件82固定于扶手框架30并与锁定部件81啮合;该锁定旋转轴83作为锁定部件81的旋转轴;该旋转板84连结锁定旋转轴83及扶手旋转轴71,并且以能够相对于锁定部件81及锁定旋转轴83以及扶手旋转轴71旋转的方式安装。
另外,扶手锁定主体80进一步具备施力弹簧85,该施力弹簧85安装于锁定旋转轴83的外周面并且以使锁定部件81与被锁定部件82啮合的方式施力。
在上述构成中,如图16所示,扶手锁定主体80位于锁定部件81与被锁定部件82啮合的锁定位置时,将扶手框架30保持在锁定状态。另一方面,如图17所示,当位于锁定部件81没有与被锁定部件82啮合的锁定解除位置时,将衬垫框架20保持在锁定解除状态。
锁定部件81为以向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锁定旋转轴83为中心,在图12所示的锁定位置与比锁定位置更向后方旋转移动的锁定解除位置之间旋转的板部件。
当扶手框架30位于收纳位置时,锁定部件81被施力弹簧85向前方侧(被锁定部件82侧)施力,配置于锁定位置。
锁定部件81的前方部分通过连结销86连结于连结线缆73的另一端部73b,另外,其后方部分连结于锁定旋转轴83。
如图13A、B所示,锁定部件81为具有弯曲形状的板状板,由座椅前后方向细长的主体板81a、嵌缝固定于主体板81a的后方部分并且座椅宽度方向细长的辅助板81b构成。
主体板81a具有线缆安装部81aa及轴安装部81ab,该线缆安装部81aa形成于主体板81a的前方部分并安装有连结线缆73的另一端部73b(连结销86);该轴安装部81ab形成于主体板81a的后方部分并轴支锁定旋转轴83。
在主体板81a的前方部分、后方部分各自的下端形成有能够与被锁定部件82啮合的第1啮合部81ac、第2啮合部81ad。
当扶手框架30位于收纳位置时并且锁定部件81位于啮合位置时,第1啮合部81ac啮合于被锁定部件82。
另外,当扶手框架30位于展开位置时并且锁定部件81位于啮合位置时,第2啮合部81ad啮合于被锁定部件82。
辅助板81b具有嵌缝部81ba及锤部81bb,该嵌缝部81ba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端部向上方突出并嵌缝于主体板81a;该锤部81bb从座椅宽度方向的内侧端部向下方突出。
在辅助板81b中形成了嵌缝部81ba的部分形成有轴安装部81bc,该轴安装部81bc作为与轴安装部81ab连通的孔形成。
例如,即使在乘坐物后面碰撞时对乘坐物用座椅S施加了特定的荷重时,锤部81bb成为为了能够维持锁定部件81及被锁定部件82的锁定状态而发挥作用的部分。
被锁定部件82为与锁定部件81啮合的被锁定轴,向座椅宽度方向细长地延伸,贯穿扶手框架30并固定于扶手连结托架17。
当锁定部件81与被锁定部件82啮合时,锁定部件81的第1啮合部81ac(第2啮合部81ad)与被锁定部件82的外周面抵接。
锁定旋转轴83为锁定部件81的旋转轴,向座椅宽度方向细长地延伸,锁定部件81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于其长度方向的外侧端部,旋转板84固定于其内侧端部。
即,锁定旋转轴83通过锁定部件81及旋转板84成为安装于两端的旋转轴。
因此,在锁定旋转轴83作为轴发挥作用时能够保持良好的平衡。
旋转板84为大致倒V字形状的具有法兰的板,以可旋转的方式安装于扶手旋转轴71的外周面,是相对于扶手旋转轴71与锁定旋转轴83、锁定部件81及施力弹簧85成为整体并旋转的部件。
施力弹簧85为缠绕在锁定旋转轴83的外周面上的螺旋弹簧,其自由端卡止于连结销86,其固定端卡止于扶手框架30侧。并且,施力弹簧85施力以使得锁定部件81啮合于被锁定部件82侧。
在上述构成中,如图10所示,扶手旋转轴71中组装了管体71a及轴心体71b的轴部分,贯穿扶手框架30及扶手连结托架17。
此时,轴心体71b的长度L1比扶手连结托架17及旋转板84的座椅宽度方向之间的长度L2更长。
换言之,轴心体71b从扶手连结托架17贯穿扶手框架30(侧边框架部31b)并细长地延伸至超越旋转板84的位置。
因此,扶手旋转轴71的刚性提高,能够提高扶手锁定装置70相对于扶手旋转轴71的组装刚性。结果,能够使扶手锁定装置70顺利动作。
在上述构成中,如图12、图15所示,被锁定部件82向座椅宽度方向细长地延伸,贯穿扶手框架30并固定于扶手连结托架17。
此时,被锁定部件82中贯穿扶手连结托架17的部分以宽度较宽的方式(较粗的方式)形成。
因此,能够提高被锁定部件82相对于扶手连结托架17的组装刚性。结果,能够提高扶手锁定装置70相对于靠背框架10的组装刚性。
在上述构成中,如图15所示,在扶手连结托架17及扶手框架30(侧边框架部31b)的座椅宽度方向之间安装有盖板90,该盖板90用于抑制异物从外部进入扶手旋转轴71及被锁定部件82的周边部分。
具体而言,盖板90通过形成于图6所示的侧边框架部31b的侧面的回旋镖形孔35b,抑制异物进入扶手锁定装置70内。
盖板90为大致椭圆形的板状板,具有用于贯穿扶手旋转轴71及被锁定部件82的长孔91、用于避开与锁定旋转轴83的相互干扰的切口孔92。
<扶手锁定装置的动作>
接下来,基于图16-19就扶手锁定装置70的具体动作进行说明。
首先,如图16所示,当扶手框架30位于“收纳位置”时,并且扶手锁定主体80位于“锁定位置”时,锁定部件81变为与被锁定部件82啮合的状态(变为处于“啮合位置”的状态)。
详细描述的话,第1啮合部81ac变为与被锁定部件82的外周面抵接的状态并与被锁定部件82啮合。
此时,施力弹簧85将锁定部件81向被锁定部件82侧施力。
然后操作杆72被就座者从“正常位置”向“操作位置”进行切换操作后,连结线缆73被扶手操作杆72的操作牵引并发挥作用以使得扶手锁定主体80从“锁定位置”向“锁定解除位置”切换。
此时,如图17所示,锁定部件81与施力弹簧85的施力相抗并以锁定旋转轴83为中心向远离被锁定部件82的位置旋转移动,变为与被锁定部件82啮合解除的状态(变为处于“啮合解除位置”的状态)。
然后,当通过就座者的操作扶手框架30以扶手旋转轴71为中心从“收纳位置”向“展开位置”移动至特定位置时,如图18所示,锁定部件81越过被锁定部件82旋转移动。
这样的话,即使就座者的手从扶手操作杆72离开(即使扶手操作杆72从“操作位置”回到“正常位置”),扶手锁定主体80也能保持在“锁定解除位置”。
具体而言,如图18所示,由于锁定部件81的第2啮合部81ad以抵接于被锁定部件82的外周面的状态,沿被锁定部件82的外周面滑动,因此扶手锁定主体80保持在“锁定解除位置”的状态。
此时,被锁定部件82移动扶手框架30的回旋镖形孔35b内部。
然后,如图19所示,当扶手框架30移动至“展开位置”时,扶手锁定主体80保持在“锁定解除位置”的状态,锁定部件81向远离被锁定部件82的位置旋转移动,变为与被锁定部件82啮合解除的状态。
通过上述一系列的动作,扶手5从“收纳位置”移动至“展开位置”。
此外,如图19所示,当扶手5再次回到“收纳位置”时,扶手锁定主体80保持在“锁定解除位置”的状态,保持该状态将扶手5拉至“收纳位置”即可。
当扶手5移动至“收纳位置”后,扶手锁定主体80从“锁定解除位置”向“锁定位置”切换。
具体而言,锁定部件81的第1啮合部81ac变为再次与被锁定部件82的外周面抵接的状态,回到与被锁定部件82啮合的状态。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座椅主体的收纳状态相当于本发明的移动状态进行了说明,但是并未特别限定,可以进行变更。
例如,也可以将座椅衬垫2向上方跳起的翻起状态作为相当于本发明的移动状态的状态。
另外,例如,也可以将乘坐物用座椅S另外具备支持座椅主体以使其向前后方向移动的未图示的导轨装置,座椅主体通过导轨装置从正常位置移动至特定的座椅前方位置(特定的座椅后方位置)的滑动移动状态作为相当于本发明的移动状态的状态。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图3所示,乘坐物用座椅S具备扶手5及扶手锁定装置70,但是并未特别限定,也可以是不具备这些构成配件的构造。
此外,由于乘坐物用座椅S具备这些构成配件,本发明的构造具有特别的效果。
即,是一种即使施加了特定的荷重,也能够抑制座椅靠背1,特别是座椅靠背1中组装了扶手5的部分的变形的乘坐物用座椅S。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13A、B所示,锁定部件81由主体板81a及嵌缝固定于主体板81a的辅助板81b构成,但是并未特别限定,也可以进行变更。
例如,如图20A、B所示,可以采用锁定部件181代替锁定部件81。
锁定部件181为座椅前后方向细长的板状板,以其重心位置位于后方部分的方式形成。
具体而言,锁定部件181具有线缆安装部181a、轴安装部181b、第1啮合部181c及第2啮合部181d、锤部181e。
<第2实施方式>
接下来,参照图21-图30就第2实施方式的乘坐物用座椅及乘坐物用撞针进行说明。
乘坐物用座椅S为诸如相当于乘坐物V(车辆)的后部座位的后排座椅。
乘坐物用座椅S为能够进行乘客可就座的使用状态及将座椅主体收纳的收纳状态这两种状态的座椅设置的座椅。
如图21所示,乘坐物用座椅S主要由座椅主体及切换装置40构成,该座椅主体具备座椅靠背1、座椅衬垫2、头枕3;该切换装置40安装于座椅主体(座椅靠背1)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部分并用于使座椅主体从使用状态向收纳状态切换。
切换装置40由用于将乘坐物用座椅S从使用状态向收纳状态切换的装置构成,安装于座椅靠背1的上方部分。
切换装置40主要具备锁定部件41及靠背操作杆42,该锁定部件41相对于安装在车身的乘坐物用撞针101以可装拆的方式啮合;该靠背操作杆42用于将锁定部件41在可锁定于乘坐物用撞针101的可锁定状态与不可锁定的不可锁定状态之间切换。
在乘坐物用座椅S中,在使用状态时,乘客操作靠背操作杆42的话,座椅主体的锁定状态通过切换装置40被解除。伴随该锁定状态的解除,乘客能够使座椅主体向座椅前方侧旋转并折叠,乘坐物用座椅S从使用状态向收纳状态切换。
此外,若想乘坐物用座椅S从收纳状态恢复至使用状态,乘客通过使座椅主体与未图示的螺旋弹簧的施力相抗并用手抬起等,使锁定部件41与乘坐物用撞针101啮合,将座椅主体切换为锁定状态即可。
如图21-图30所示,乘坐物用撞针101为将乘坐物用座椅S锁定为使用状态的构成配件,配置于车身的侧方部分中与乘坐物用座椅S的座椅宽度方向的外侧部分相对的位置。
如图23-图25所示,乘坐物用撞针101主要由基座部件110、啮合杆120、第1加强托架130及第2加强托架140、加强基座部件150及盖部件160构成,该基座部件110相对于车身安装;该啮合杆120安装于基座部件110之上并且为了与锁定部件41啮合而形成向锁定部件41细长地延伸的大致U字形;该第1加强托架130及第2加强托架140安装于基座部件110之上并且在与啮合杆120的延伸方向垂直的垂直方向上以夹住啮合杆120的方式配置;该加强基座部件150安装于基座部件110之上并且以一部分覆盖啮合杆120及加强托架130、140的方式配置;该盖部件160安装于加强基座部件150之上并且以一部分覆盖啮合杆120及加强托架130、140的方式配置。
如图23-图25所示,基座部件110为固定于车身的基座板,主要由基座主体部111、杆安装部112、车身安装部113及突出法兰114构成,该基座主体部111为大致平板形;该杆安装部112形成于基座主体部111的大致中央部分并且用于安装啮合杆120的基础端部120a;该车身安装部113以包围杆安装部112的方式形成多个并且用于安装车身;该突出法兰114形成于基座主体部111的外周部分并且向啮合杆120的延伸端部120b突出。
杆安装部112具有用于固定U字形的啮合杆120的两个安装孔,该两个安装孔空出特定的间隔配置。
杆安装部112具有比基座主体部111更向啮合杆120的延伸端部120b隆出的隆出形状。
因此,能够提高与啮合杆120的组装刚性。另外,如图29所示,啮合杆120的基础端部120a能够以不会从基座部件110向车身侧伸出的方式构成。
车身安装部113具有用于固定车身的多个安装孔,通过使用未图示的安装部件(安装螺栓)以抵接于车身的状态安装。
突出法兰114形成在基座主体部111的外周部分的大致整个区域,换言之,以沿基座主体的外周部分延伸的方式形成。
突出法兰114以其突出高度根据该外周部分的部位不同而存在差异的方式构成。换言之,由于其突出高度不同而形成阶梯形状。
具体而言,基座部件110的座椅前方部分中突出法兰114的突出高度比座椅后方部分中突出法兰114的突出高度更大。
根据上述构成,当对乘坐物用座椅S施加了特定的荷重时,能够加强应力向乘坐物用撞针101传递而容易变形的部分。
如图23-图25所示,啮合杆120为与乘坐物用座椅S的锁定部件41啮合的U字形的啮合部件,主要由从基座部件110侧向乘坐物用座椅S侧延伸的一对杆延伸部121、连结一对杆延伸部121的延伸端部的杆连结部122构成。
啮合杆120的基础端部120a以贯穿基座部件110的杆安装部112的方式安装并进一步嵌缝固定。
如图23-图25所示,第1加强托架130为大致L字形状的板部件,主要由使用安装部件(安装螺栓)安装于基座部件110的安装壁部131、从安装壁部131沿啮合杆120的延伸方向延伸并与啮合杆120(杆延伸部121)抵接的抵接壁部132构成。
此外,安装壁部131与抵接壁部132的连结部分形成倾斜形状,提高第1加强托架130的刚性。
第2加强托架140也是同样的构造,主要由安装壁部141及抵接壁部142构成。
乘坐物用撞针101安装于车身时,第1加强托架130配置于比第2加强托架140更靠上方位置。
如图25、图29所示,第1加强托架130及第2加强托架140以相互抵接的状态贴合,以夹住啮合杆120(一对杆延伸部121)的方式构成。
另外,如图25、图30所示,第2加强托架140以比第1加强托架130更宽幅的方式形成,在其宽度方向上以将第1加强托架130夹在之间的方式配置。
详细描述的话,抵接壁部132及抵接壁部142为截面大致M字形状,它们的宽度方向的中央部分相互抵接,该抵接部分通过焊接固定。此外,在第2加强托架140的抵接部分形成有焊接用的开口孔143。
这些抵接壁部132、142在抵接的状态下,在它们的宽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形成有特定的内部空间,啮合杆120(一对杆延伸部121)嵌入于该内部空间。
如图23-图25所示,加强基座部件150为加强基座部件110的板部件,以在基座部件110上设置特定的内部空间的状态安装。
加强基座部件150主要由基座主体部151、贯穿孔部152、安装孔部153、车身安装部154及加强法兰155构成,该基座主体部151为大致平板形;该贯穿孔部152形成于基座主体部151的大致中央部分并贯穿啮合杆120及加强托架130、140;该安装孔部153形成于与贯穿孔部152邻接的位置并用于安装盖部件160;该车身安装部154以包围贯穿孔部152及安装孔部153的方式形成多个并用于安装车身及基座部件110;该加强法兰155形成于基座主体部151的外周部分并向基座部件110突出。
贯穿孔部152形成比啮合杆120及加强托架130、140的组合更宽。即,加强基座部件150为不与啮合杆120及加强托架130、140抵接的构成。
基座主体部151中形成有贯穿孔部152及安装孔部153的部分具有向啮合杆120的延伸端部120b隆出的隆出形状(隆出部151a)。
因此,能够提高啮合杆120的组装刚性。
车身安装部154具有用于固定于车身的多个安装孔,配置于与基座部件110的车身安装部113(安装孔)连通的位置,使用未图示的安装螺栓与基座部件110一同安装于车身。
加强法兰155以沿基座主体部151的外周部分延伸的方式形成。
详细描述的话,加强法兰155形成于该外周部分的前方部分、上方部分及下方部分。因此,能够有效地提高乘坐物用撞针101的刚性。
在上述构成中,如图24所示,在基座部件151中外周部分的周边,以包围贯穿孔152、安装孔部153及车身安装部154的方式形成有加强筋156及阶梯状高低不平部157。
加强筋156形成于乘坐物用撞针101的前方部分以提高乘坐物用撞针101的刚性。
阶梯状高低不平部157形成于乘坐物用撞针101的前方部分及乘坐物用撞针101中没有形成加强法兰155的后方部分。
如图23、图25所示,盖部件160为一部分覆盖啮合杆120的树脂制或橡胶制的盖子,具有抑制乘坐物用座椅S(锁定部件41)与乘坐物用撞针101(啮合杆120)啮合时,由于相互接触产生的杂音的作用。
盖部件160主要由盖主体部161、盖法兰部162、盖安装部163及插通孔部164构成,该盖主体部161在啮合杆120的延伸方向上形成细长的截面大致椭圆形状;该盖法兰部162以从盖主体部161的基础端部向直径方向呈放射状突出的方式形成;该盖安装部163形成于盖法兰部162的下方部分并安装于加强基座部件150(安装孔部153);该插通孔部164形成于盖主体部161的延伸端部并用于插通啮合杆120。
如图23、图30所示,盖主体部161以覆盖啮合杆120及加强托架130、140的方式构成,具体而言,以保持啮合杆120及加强托架130、140组合的部分的方式构成。
详细描述的话,在盖主体部161的内壁面中盖部件160的厚度方向的两端部分形成有以相互靠近的方式延伸的盖突起部161a、161b。
盖突起部161a、161b分别在盖部件160的宽度方向上隔开特定的间隔形成多个,盖突起部161a的至少一部分抵接于第1加强托架130,并且,盖突起部161a的至少一部分抵接于第2加强托架140。
盖法兰部162以从盖主体部161向外侧突出的方式配置,具有抑制异物进入乘坐物用撞针101的内部的功能。
盖安装部163通过盖法兰部162的一部分向基座部件110侧凹陷形成,与加强基座部件150(隆出部151a)抵接。
盖安装部163在抵接于设置在该隆出部151a安装孔部153的状态下,使用安装部件(安装螺栓)安装。
在上述构成中,如图29所示,在乘坐物用撞针101中,基座部件110的突出法兰114与加强基座部件150的加强法兰155在与啮合杆120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配置于重合的位置。
另外,突出法兰114与加强法兰155配置于相互邻接的位置,并且,加强法兰155配置于比突出法兰114更靠外侧,以包围突出法兰114的方式配置。
因此,能够提高基座部件110及加强基座部件150的组装刚性。
在上述构成中,如29所示,基座部件150在基座部件110中安装了啮合杆120的部分形成有特定的内部空间,同时安装于基座部件110之上。
另外,形成以突出法兰114、加强法兰155、加强基座部件150的基座主体部151包围的空间。
因此,能够提高基座部件110、啮合杆120及加强基座部件150的组装刚性。另外,即使从各个方向对乘坐物用座椅S施加了荷重,也容易抑制乘坐物用撞针101的变形。
在上述构成中,如图29所示,在加强基座部件150形成有用于使啮合杆120及加强托架130、140贯穿的贯穿孔部152。并且,在正常情况下,加强基座部件150为不与啮合杆120及加强托架130、140抵接的构成。
另一方面,当对乘坐物用座椅S施加了特定的荷重时,也对啮合杆120施加特定的荷重(荷重传递),啮合杆120及加强托架130、140有时会弯曲。
那时,加强基座部件150,具体而言为贯穿孔部152的外边缘部分作为限制啮合杆120及加强托架130、140的变形移动的移动限制部158发挥作用。
因此,即使从各个方向对车用座椅施加了荷重,也容易抑制乘坐物用撞针101(特别是啮合杆120)的变形.
在上述构成中,如图23、图30所示,第1加强托架130以将啮合杆120(一对杆延伸部121)夹在车身前后方向的方式抵接。
另外,第1加强托架130与第2加强托架140以将啮合杆120夹在车身宽度方向的方式抵接。
进一步地,第2加强托架140将啮合杆120及第1加强托架130夹在车身前后方向。
因此,能够通过加强托架130、140提高与啮合杆120的组装刚性。
上述第2实施方式的发明目的为提供一种即使对乘坐物的构成配件(乘坐物用座椅)施加了特定的荷重,也能够进一步抑制变形的乘坐物用撞针。
特别是,提供一种即使从各个方向施加了荷重也能够抑制变形的乘坐物用撞针。
因此,根据本发明的乘坐物用撞针,优选的是一种安装于乘坐物主体及乘坐物用座椅S的一方并与设置于乘坐物主体及乘坐物用座椅S的另一方的锁定部件啮合的乘坐物用撞针101,具备相对于所述一方安装的基座部件110、安装于基座部件110上的加强基座部件150、安装于基座部件110上并且为了与锁定部件41啮合而向锁定部件41延伸的啮合部件120,在基座部件110的外周部分形成有向加强基座部件150突出的突出法兰114,在加强基座部件150的外周部分形成有向基座部件110突出的加强法兰155,加强基座部件150以在基座部件110上设置特定的空间的状态安装。
根据上述构成,即使对乘坐物用座椅S施加了特定的荷重,也能够实现一种能够进一步抑制变形的乘坐物用撞针101。
详细描述的话,能够提高乘坐物用撞针101中特别是支持啮合部件120的基础端部的基座部件110的刚性。结果,能够实现一种不易变形的稳固的乘坐物用撞针101。
此时,优选的是一种安装于乘坐物主体并与设置在乘坐物用座椅S的锁定部件41啮合的乘坐物用撞针101,啮合部件120为大致U字形的部件,突出法兰114与加强法兰155在与啮合部件120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配置于重合的位置。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提高乘坐物用撞针101(特别是基座部件110)的刚性。结果,即使对乘坐物用座椅S施加了特定的荷重,也能够抑制乘坐物用撞针101的变形。
此时,优选的是突出法兰114沿基座部件110的外周部分延伸,加强法兰155沿加强基座部件150的外周部分延伸,形成有以突出法兰114、加强法兰155及基座部件110或加强基座部件150的主体部分包围的空间。
另外,优选的是突出法兰114沿基座部件110的外周部分延伸,加强法兰155沿加强基座部件150的外周部分延伸,并且配置于与突出法兰114邻接的位置。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进一步提高基座部件110的刚性。
另外,由于在基座部件110及加强基座部件150的外周部分分别形成法兰,因此即使从各个方向对乘坐物用座椅S施加了荷重,也容易抑制乘坐物用撞针101的变形。
此时,优选的是加强法兰155配置于比突出法兰114更靠外侧,并且以包围突出法兰114的方式配置。
根据上述构成,由于加强基座部件150以从外侧覆盖基座部件110的方式构成,因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基座部件110的刚性,并且能够从外侧保护基座部件110。
此时,优选的是加强基座部件150以在基座部件110上安装了啮合部件120的部分形成特定的空间的状态安装。
另外,优选的是进一步具备加强托架130、140,该加强托架130、140安装于基座部件110或加强基座部件150上并在与啮合部件120的延伸方向正交的正交方向上以夹住啮合部件120的方式配置。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进一步提高基座部件110的刚性,并且能够进一步提高基座部件110与啮合部件120的组装刚性。
此时,优选的是加强托架130、140安装于基座部件110上并沿啮合部件120的延伸方向延伸,在加强基座部件150形成有用于贯穿啮合部件120及加强托架130、140的贯穿孔部152,当对啮合部件120施加了特定的荷重时,加强基座部件150限制啮合部件120及加强托架130、140的变形移动。
根据上述构成,加强托架130、140以夹住啮合部件120的方式配置,并且,加强基座部件150以包围啮合部件120及加强托架130、140的方式配置。
因此,即使从各个方向对乘坐物用座椅S施加了荷重时,也能够抑制乘坐物用撞针101(特别是啮合部件120)的变形。
此时,优选的是基座部件110中安装了啮合部件120的部分及加强基座部件150中啮合部件120贯穿的部分中,至少一方的部分具有向啮合部件120的延伸部隆出的隆出形状。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提高基座部件110及加强基座部件150与啮合部件120的组装刚性。
此时,优选的是在加强基座部件150至少形成有用于贯穿啮合部件120的贯穿孔部152或配置于与贯穿孔部152不同的位置并且配置于加强基座部件150的外周部分的周边的加强筋156及阶梯状高低不平部157的一个。
根据上述构成,能够提高加强基座部件150与基座部件110的组装刚性。
<其他实施方式>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21所示,乘坐物用撞针101安装于车身并与设置在乘坐物用座椅S的锁定部件41啮合,但是并未特别限定,可以进行变更。
例如,作为相反的构成,也可以是乘坐物用撞针101安装于乘坐物用座椅S并与设置在车身的锁定部件41啮合的构成。
另外,例如,也可以是乘坐物用撞针101安装于车身的特定位置并与设置在车用座椅之外的车辆的构成配件的锁定部件啮合的构成。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24、图25所示,加强托架130、140安装于基座部件110上并且以被基座部件110及加强基座部件150夹住的方式配置,但是并未特别限定,可以进行变更。
例如,加强托架130、140也可以安装于加强基座部件150上。那时,优选的是加强托架130、140使用安装螺栓与加强基座部件150一同紧固于基座部件110。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25、图30所示,加强托架130、140以夹住啮合杆120(一对杆延伸部121)的方式抵接,但是并未特别限定,也可以是加强托架130、140并未与啮合杆120抵接,在它们之间形成若干的空隙。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如图29所示,加强法兰155配置于比突出法兰114更靠外侧并以包围突出法兰114的方式配置,但是并未特别限定,可以进行变更。
例如,突出法兰114也可以配置于比加强法兰155更靠外侧并以包围加强法兰155的方式配置。
此外,加强法兰155配置于比突出法兰114更靠外侧的话形成容易抑制异物从外部进入的构造,因此为优选。
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以用于汽车的乘坐物用撞针为具体例子进行了说明,但是并未特别限定,除了作为火车、汽车等的乘坐物用撞针之外,还可以作为用于飞机、轮船等的乘坐物用撞针使用。
在本实施方式中,主要就本发明涉及的乘坐物用座椅及乘坐物用撞针进行了说明。
但是,上述实施方式仅是为了使本发明容易理解的一个例子,并非限定本发明。本发明不脱离其主旨,变更、改良的同时,本发明包含其等价物是毋庸置疑的。
符号说明
V乘坐物(车辆)
S乘坐物用座椅(车用座椅)
1座椅靠背
1a、2a、3a缓冲材料
1b、2b、3b表皮
2 座椅衬垫
3 头枕
3c 头枕支柱
3d 头枕导向器
4 副头枕
4c 副头枕支柱
4d 副头枕导向器
5 扶手
5a 缓冲材料
5b 表皮
6 电气设备配件
10 靠背框架
11 主框架
11a、11b侧边框架部
11c 上方框架部
11d 下方框架部
11e 倾斜形状
12 副框架
12a 副框架主体部
12b 副框架侧边部
13 板框架
13a、13b加强凸部
13c 加强筋
14 连结框架
15A 加强托架
15Aa主体壁部
15Ab前方壁部
15Ac后方壁部
15B第2加强托架
15Ba主体壁部
15Bb前方壁部
15Bc后方壁部
16 减震部件
16a 安装托架
17 扶手连结托架
17a 内侧托架
17b 外侧托架
18 衬垫连结托架
19 基座连结托架
19a 托架主体部
19b 托架加强部
19c 连结线
19d 锚栓部件
20 衬垫框架
21 侧边框架
22 前方框架
23 后方框架
24 盘式框架
25 弹性弹簧
26 衬垫旋转装置
26a 衬垫旋转轴
27 支持脚
30 扶手框架
31 主体框架
31a、31b侧边框架部
31c 上方框架部
32 连结框架
32a 框架主体部
32b 框架倾斜部
33第2连结框架
34 安装托架
35 加强侧边框架
35a 圆形孔
35b 回旋镖形孔
35c 圆形孔
40 切换装置
41 锁定部件
42靠背操作杆(锁定操作杆)
43 连结线缆
44 撞针
50 支持基座
51 基座底壁部
52 基座侧壁部
53 基座突出壁部
54 基座伸出部
55 加强法兰
60 倾斜装置
61 靠背旋转轴
61a 延伸端部
61b 狭缝槽
62 螺旋弹簧
63 辅助弹簧
64 垫圈
65 紧固螺母
66 卡止线
70 扶手锁定装置
71 扶手旋转轴
71a 管体
71b 轴心体
72 扶手操作杆
73 连结线缆
73a 一端部
73b 另一端部
80 扶手锁定主体
81、181 锁定部件
81a 主体板
81aa、181a线缆安装部
81ab、181b轴安装部
81ac、181c第1啮合部
81ad、181d第2啮合部
81b辅助板
81ba嵌缝部
81bb、181e锤部
81bc轴安装部
82 被锁定部件
83 锁定旋转轴
84 旋转板
85 施力弹簧
86 连结销
90 盖板
91 长孔
92 切口孔
E 加工装置
L1、L2长度
101车用撞针(乘坐物用撞针)
110 基座部件
111 基座主体部
112 杆安装部
113 车身安装部
114 突出法兰
120啮合杆(啮合部件)
120a 基础端部
120b 延伸端部
121 杆延伸部
122 杆连结部
130第1加强托架
131 安装壁部
132 抵接壁部
140第2加强托架
141 安装壁部
142 抵接壁部
143 开口孔
150 加强基座部件
151 基座主体部
151a 隆出部
152 贯穿孔部
153 安装孔部
154 车身安装部
155 加强法兰
156 加强筋
157 阶梯状高低不平部
158 移动限制部
160 盖部件
161 盖主体部
161a、161b盖突起部
162 盖法兰部
163 盖安装部
164 插通孔部

Claims (1)

1.一种具备座椅主体及切换装置的乘坐物用座椅,该座椅主体具有座椅靠背;该切换装置安装于所述座椅靠背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侧方部分,并且用于使所述座椅主体在就座者可就座的正常状态与使之从该正常状态移动的移动状态之间切换,作为所述座椅靠背的骨架的靠背框架具备主框架、副框架及连结框架;
该主框架由框体构成;
该副框架以与该主框架在座椅宽度方向并列的方式配置;
该连结框架配置于所述主框架的框内并连结构成该主框架的座椅宽度方向的侧部的左右的侧边框架部,其特征在于:
所述切换装置及所述连结框架与所述副框架中沿座椅宽度方向延伸的副框架主体部配置于在所述座椅靠背的高度方向上相互重合的高度位置;
所述靠背框架具备板框架、加强托架及减震部件。
CN202310615579.1A 2019-11-29 2020-11-25 乘坐物用座椅及乘坐物 Pending CN116653723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19-217255 2019-11-29
JP2019217256A JP7425287B2 (ja) 2019-11-29 2019-11-29 乗り物用ストライカ
JP2019217255A JP7352084B2 (ja) 2019-11-29 2019-11-29 乗り物用シート
JP2019-217256 2019-11-29
CN202011341734.8A CN112874398B (zh) 2019-11-29 2020-11-25 乘坐物用座椅及乘坐物

Related Parent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41734.8A Division CN112874398B (zh) 2019-11-29 2020-11-25 乘坐物用座椅及乘坐物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653723A true CN116653723A (zh) 2023-08-29

Family

ID=76043096

Family Applications (2)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615579.1A Pending CN116653723A (zh) 2019-11-29 2020-11-25 乘坐物用座椅及乘坐物
CN202011341734.8A Active CN112874398B (zh) 2019-11-29 2020-11-25 乘坐物用座椅及乘坐物

Family Applications After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011341734.8A Active CN112874398B (zh) 2019-11-29 2020-11-25 乘坐物用座椅及乘坐物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2) CN116653723A (zh)

Cited B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82504A (zh) * 2023-12-11 2024-01-12 上海新纪元机器人有限公司 变形座椅

Family Cites Familie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4451017B2 (ja) * 2001-05-24 2010-04-14 株式会社タチエス 車両用シートのバックボード支持構造
JP4448395B2 (ja) * 2004-07-09 2010-04-07 デルタ工業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のフレーム構造
JP4085415B2 (ja) * 2006-09-27 2008-05-14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5558806B2 (ja) * 2009-12-28 2014-07-23 テイ・エス テック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JP5847529B2 (ja) * 2011-10-14 2016-01-27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シートバックフレーム
CN202528866U (zh) * 2012-04-27 2012-11-14 河北中兴汽车制造有限公司 后排座椅靠背锁环的加强结构
JP5972757B2 (ja) * 2012-11-02 2016-08-17 トヨタ紡織株式会社 車両用シート
CN209365955U (zh) * 2019-01-17 2019-09-10 武汉亚新汽车零部件有限公司 一种汽车后排座椅靠背锁扣支架结构

Cited By (2)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17382504A (zh) * 2023-12-11 2024-01-12 上海新纪元机器人有限公司 变形座椅
CN117382504B (zh) * 2023-12-11 2024-03-12 上海新纪元机器人有限公司 变形座椅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2874398B (zh) 2023-06-20
CN112874398A (zh) 2021-06-0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534908B1 (ko) 자동차용 시트 격납 장치
US8763538B2 (en) Folding table
US7828358B2 (en) Storable seat for vehicle
JP5324471B2 (ja) 移動可能な背もたれ用の動的なフック挿入物
WO2014192824A1 (ja) 車両用シート
US9168846B2 (en) Vehicle seat
JP5930304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US7243995B2 (en) Seat structure for vehicle
JP2003312442A (ja) 車両用リアシート装置
CN112874398B (zh) 乘坐物用座椅及乘坐物
JP2005067427A (ja) 自動車の側突対応構造
JP7168877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11255860A (ja) 自動車のシートバックの支持構造
JP7352084B2 (ja) 乗り物用シート
JP7103166B2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5781812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跳ね上げ機構
WO2014104361A1 (ja) 車両用シート
JP7423698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フレーム及び車両用シート
JP7310086B2 (ja) シートフレーム組立体及び車両用シート装置
JP7477868B2 (ja) 乗物用シート
CN110654284B (zh) 座椅衬垫框的加固构造
JP4005821B2 (ja) 車両用リアシートのセンターヒンジ構造
JP5183964B2 (ja) 車両用シートのシートクッション取付け構造
JP2024012676A (ja) 乗物用シート
JP2024055639A (ja) 乗物用シート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