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7382504B - 变形座椅 - Google Patents

变形座椅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7382504B
CN117382504B CN202311685094.6A CN202311685094A CN117382504B CN 117382504 B CN117382504 B CN 117382504B CN 202311685094 A CN202311685094 A CN 202311685094A CN 117382504 B CN117382504 B CN 117382504B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eat
assembly
motor
folding
moving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Active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1685094.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7382504A (zh
Inventor
郭启寅
樊开波
沈林
陈淼
牛心健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hanghai New Era Robot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Shanghai New Era Robot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hanghai New Era Robot Co ltd filed Critical Shanghai New Era Robot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1685094.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7382504B/zh
Publication of CN117382504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82504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7382504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7382504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24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for particular purposes or particular vehicles
    • B60N2/30Non-dismountable or dismountable seats storable in a non-use position, e.g. foldable spare seat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0Seat suspension devices
    • B60N2/501Seat suspension devices actively controlled suspension, e.g. electronic control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0Seat suspension devices
    • B60N2/52Seat suspension devices using fluid means
    • B60N2/522Seat suspension devices using fluid means characterised by dampening mea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60VEHICLES IN GENERAL
    • B60N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VEHICLE PASSENGER ACCOMMODATION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B60N2/00Seats specially adapted for vehicles; Arrangement or mounting of seats in vehicles
    • B60N2/50Seat suspension devices
    • B60N2/52Seat suspension devices using fluid means
    • B60N2/525Seat suspension devices using fluid means using gas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T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TRANSPORTATION
    • Y02T90/00Enabling technologies or technologies with a potential or indirect contribution to GHG emissions mitigation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Aviation & Aerospace Engineering (AREA)
  • Transportat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Seats For Vehicl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变形座椅,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分别设置在第一减振装置和第二减振装置上,第一减振装置和第二减振装置设置在第二移动组件上,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通过第二移动组件相互靠近或远离;第一减振装置和第二减振装置均包括横向减振组件、垂直减振组件以及气囊减振组件;第三座椅包括相互独立的靠背结构和坐垫结构;靠背结构与第一座椅连接设置,靠背结构通过移动翻折能够形成第一座椅的扶手结构;坐垫结构与第二座椅连接设置,坐垫结构通过翻折能够形成第二座椅的扶手结构。本发明的座椅能够满足颠簸路况的减振要求,同时保证汽车后排的空间利用率,提高了实用性。

Description

变形座椅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汽车座椅技术领域,具体地,涉及一种变形座椅。
背景技术
现有汽车的后排一般设置为三联排座椅,导致汽车后排空间在横向上供减振结构进行减振调节的空间较小,不能满足颠簸路况的横向减振要求,为了满足颠簸路况的减振要求,只能将三联排座椅改设为两个座椅,但是针对不颠簸路况,两个座椅的设置会导致存在多余的空间,空间利用率不高,且能坐人数减少,实用性降低。
发明内容
针对现有技术中的缺陷,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变形座椅。
根据本发明提供的一种变形座椅,包括:并排依次设置的第一座椅、第二座椅以及第三座椅;
所述第一座椅和所述第二座椅分别设置在第一减振装置和第二减振装置上,所述第一减振装置和所述第二减振装置设置在第二移动组件上,所述第一座椅和所述第二座椅通过所述第二移动组件相互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减振装置和所述第二减振装置均包括横向减振组件、垂直减振组件以及气囊减振组件;
所述第三座椅包括相互独立的靠背结构和坐垫结构;所述靠背结构与所述第一座椅连接设置,所述靠背结构通过移动翻折能够形成所述第一座椅的扶手结构;所述坐垫结构与所述第二座椅连接设置,所述坐垫结构通过翻折能够形成所述第二座椅的扶手结构。
优选的,所述第一座椅上设置有第一移动组件,所述靠背结构上设置有第一翻折组件,所述第一翻折组件与所述第一移动组件连接设置,所述靠背结构通过移动翻折能够形成所述第一座椅的扶手结构;
所述坐垫结构通过第二翻折组件与所述第二座椅连接设置,所述坐垫结构通过折叠能够形成所述第二座椅的扶手结构。
优选的,所述横向减振组件包括横向减振电机、支撑架以及支撑座;
所述横向减振电机和所述支撑座设置在底座上,所述支撑架的一端与所述横向减振电机的输出端连接设置,所述支撑架的另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支撑座上。
优选的,所述垂直减振组件包括剪叉结构和磁流变阻尼器;
所述剪叉结构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架连接设置,所述剪叉结构的另一端与座椅连接设置;
所述磁流变阻尼器设置在底座上,所述磁流变阻尼器的输出端与所述剪叉结构连接设置。
优选的,所述剪叉结构上设置有调节板,所述气囊减振组件设置在所述调节板与底座之间。
优选的,所述第一移动组件包括第一驱动电机、环形齿条、第一移动滑轨以及第一移动座;
所述第一座椅上转动设置有若干个第一齿轮,所述环形齿条连接设置在若干个所述第一齿轮上,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通过第二齿轮与所述环形齿条啮合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机通过所述第二齿轮驱动所述环形齿条转动;
所述第一移动座上设置有滑轮,所述第一移动座通过所述滑轮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移动滑轨上;所述第一移动座上设置有连接座,所述连接座与所述环形齿条连接设置,所述环形齿条通过所述连接座带动所述第一移动座在所述第一移动滑轨上移动;
所述靠背结构通过所述第一翻折组件与所述第一移动座连接设置,所述第一移动座带动所述靠背结构移动。
优选的,所述靠背结构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套,所述第二座椅上设置有第一伸缩固定杆;
所述第一固定套和所述第一伸缩固定杆的伸缩端能够适配套接,所述靠背结构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固定套和所述第一伸缩固定杆与所述第二座椅连接固定。
优选的,所述坐垫结构上设置有第二固定套,所述第一座椅上设置有第二伸缩固定杆;
所述第二固定套和所述第二伸缩固定杆的伸缩端能够适配套接,所述坐垫结构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固定套和所述第二伸缩固定杆与所述第一座椅连接固定。
优选的,所述第一翻折组件包括第一支撑架、第一转动杆以及第一翻转电机;
所述第一支撑架设置在所述第二座椅上,所述第一转动杆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架上,所述靠背结构与所述第一转动杆连接设置;
所述第一翻转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转动杆的一端连接设置,所述第一翻转电机驱动所述第一转动杆在所述第一支撑架上转动。
优选的,所述第二翻折组件包括第二支撑架、第二转动杆以及第二翻转电机;
所述第二支撑架设置在所述第二座椅上,所述第二转动杆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架上,所述坐垫结构与所述第二转动杆连接设置;
所述第二翻转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转动杆的一端连接设置,所述第二翻转电机驱动所述第二转动杆在所述第二支撑架上转动。
优选的,所述第一座椅设置有第一折叠扶手,所述第一折叠扶手通过第三翻折组件与所述第一座椅连接;
所述第三翻折组件包括第一连杆、第二连杆、驱动气缸以及转动电机;
所述第一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折叠扶手和所述第一座椅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折叠扶手和所述第一座椅转动连接;
所述驱动气缸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折叠扶手连接设置,所述驱动气缸驱动所述第一折叠扶手伸出;所述转动电机设置在所述第一折叠扶手上,所述转动电机驱动所述第一折叠扶手转动。
优选的,所述第一减振装置设置在第一底座上,所述第二减振装置设置在第二底座上;
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设置在所述第二移动组件上,所述第一座椅和所述第二座椅通过所述第二移动组件相互靠近或远离。
优选的,所述第二移动组件包括第二移动滑轨、第二移动座以及第二驱动电机;
所述第二移动座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移动滑轨上,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设置在所述移动座上,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与所述第一底座和所述第二底座驱动连接。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主动补偿控制算法,应用于上述的变形座椅,包括如下步骤:
跟随控制步骤:根据车辆底盘的加速度信息、角速度信息以及车辆速度信息,计算车辆转弯时所期望的实时离心力补偿角度,建立座椅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及其参考模型,考虑不同乘客的体重、惯量对座椅系统的扰动,设计自适应控制率,对控制参数进行调节,使减振电机实时跟上期望的离心力补偿角度;
同步控制步骤:获取两个减振电机的实际转速,并计算转速差,将转速差作为附加的反馈信号补偿至两个座椅系统的跟随控制步骤中,实现两个减振电机的交叉耦合同步控制。
本发明还提供一种半主动补偿控制算法,应用上述的变形座椅,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当乘客坐上座椅并系上安全带时,通过位移传感器实时检测座椅高度,当座椅高度低于设定的高度范围下限时,使气囊开始充气,当座椅高度高子设定高度的上限时,使气囊开始放气,当座椅高度位于设定的高度范围内时,使气囊处于保压状态;
步骤2:通过车身加速度传感器和座椅加速度传感器实时获得簧上质量加速度和簧下质量加速度/>
步骤3:根据簧上质量加速度和簧下质量加速度/>,通过积分器获得簧上质量速度/>、相对速度/>以及判定表达式/>
步骤4:根据步骤2中的结果,采用连续天棚阻尼控制策略对磁流变阻尼器进行控制,控制策略具体如下:
其中,为理想天棚阻尼控制中天棚阻尼系数的最优值,/>代表对磁流变阻尼器通入的电流值为最大电流值,/>代表对磁流变阻尼器通入的电流值为/>和/>的乘积,/>代表对磁流变阻尼器通入的电流值为0。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发明具有如下的有益效果:
1、本发明的座椅能够满足颠簸路况的减振要求,同时保证汽车后排的空间利用率,提高了实用性;
2、针对颠簸路况,本发明通过将位于中间的第三座椅折叠收起,并调整位于两边的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的位置,使两个座椅满足横向减振空间的要求,实现良好的减振;针对不颠簸路况,本发明可以调整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的位置,将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向两边移动,并将第三座椅恢复,在满足横向减振空间要求的同时,提供了实用性;
3、在将第三座椅折叠收起时,第三座椅的靠背结构可以当作第一座椅的扶手结构,而第一座椅本身带有一个折叠扶手,第三座椅的坐垫结构可以当作第二座椅的扶手结构,而第二座椅本身带有一个折叠扶手,大大提高了仅使用两个座椅时使用者在座椅的稳定性;
4、当仅有一人坐在后排时,本发明通过将位于中间的第三座椅折叠收起,并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中的其中一个座椅移动到一边,将另一个座椅向中间移动,可以提供更大的横向减振空间,满足更颠簸路况的减振要求;
5、本发明的座椅通过结构设计,能够实现两座椅和三座椅之间的形态切换,进而大大提高了座椅的实用性,更好的满足了座椅减振的相应空间要求;
6、本发明通过第一移动组件将靠背结构在第一座椅的一侧面进行移动,并通过第一翻折组件对靠背结构进行翻转,进而可以切换靠背结构的形态,当需要三座椅时,移动翻折形成第三座椅的靠背结构,当需要两座椅时,移动翻折形成第一座椅的扶手结构;
7、本发明通过第二翻折组件将坐垫结构在第二座椅的一侧面进行翻折,进而可以切换坐垫结构的形态,当需要三座椅时,移动翻折形成第三座椅的坐垫结构,当需要两座椅时,移动翻折形成第二座椅的扶手结构;
8、当为三座椅形态时,本发明通过第一固定套和第一伸缩固定杆对靠垫结构进行连接固定,通过第二固定套和第二伸缩固定杆对坐垫结构进行连接固定,进而大大提高了结构之间的连接强度,增加了座椅的稳定性;
9、本发明通过第二移动组件能够调节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之间的距离,进而便于更好的适配形态的变换,当三座椅变为两座椅时,可以将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相互靠近一些,但两座椅变为三座椅时,可以将第一座椅和第二座椅相互远离一些;
10、本发明的主动补偿控制算法可以针对不同的乘客体重、惯量,实时调整动力学方程中的参数,实现不同负载下的离心力主动补偿,同时实现了两个座椅在不同的随机干扰下的同步转动的效果,具备双重抗干扰能力,提升乘坐的舒适性;
11、本发明的半主动补偿控制算法通过阻尼可变的方式提高减振效果,通过连续型线性天棚阻尼控制,其阻尼系数随座椅运动速度线性变化,解决了阻尼力切换时的“颤振”问题。
附图说明
通过阅读参照以下附图对非限制性实施例所作的详细描述,本发明的其它特征、目的和优点将会变得更明显:
图1为第三座椅未折叠时的变形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位于运载设备中的第三座椅未折叠时的变形座椅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位于运载设备中的第三座椅折叠时的变形座椅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4为位于运载设备中的第三座椅折叠时的变形座椅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5为变形座椅的整体结构示意图;
图6为变形座椅的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7为突出显示第一移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8为突出显示第一移动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9为突出显示第一翻折组件和第二翻折组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10为突出显示垂直减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一;
图11为突出显示垂直减振组件的结构示意图二;
图12为主动补偿控制算法的控制系统逻辑图;
图13为半主动补偿控制算法的控制系统逻辑图;
图14为连续天棚阻尼控制算法判定流程图。
图中示出: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具体实施例对本发明进行详细说明。以下实施例将有助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进一步理解本发明,但不以任何形式限制本发明。应当指出的是,对本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来说,在不脱离本发明构思的前提下,还可以做出若干变化和改进。这些都属于本发明的保护范围。
实施例1:
如图1~11所示,本实施例提供一种变形座椅,包括:并排依次设置的第一座椅1、第二座椅2以及第三座椅3,第一座椅1和第二座椅2分别设置在第一减振装置和第二减振装置上,第一减振装置和第二减振装置设置在第二移动组件13上,第一座椅1和第二座椅2通过第二移动组件13相互靠近或远离;第一减振装置和第二减振装置均包括横向减振组件16、垂直减振组件17以及气囊减振组件18,第三座椅3包括相互独立的靠背结构301和坐垫结构302;靠背结构301与第一座椅1连接设置,靠背结构301通过移动翻折能够形成第一座椅1的扶手结构;坐垫结构302与第二座椅2连接设置,坐垫结构302通过翻折能够形成第二座椅2的扶手结构。
横向减振组件16包括横向减振电机1601、支撑架1602以及支撑座1603,横向减振电机1601和支撑座1603设置在底座上,支撑架1602的一端与横向减振电机1601的输出端连接设置,支撑架1602的另一端转动设置在支撑座1603上。垂直减振组件17包括剪叉结构1701和磁流变阻尼器1702,剪叉结构1701的一端与支撑架1602连接设置,剪叉结构1701的另一端与座椅连接设置,磁流变阻尼器1702设置在底座上,磁流变阻尼器1702的输出端与剪叉结构1701连接设置。剪叉结构1701上设置有调节板1703,气囊减振组件18设置在调节板1703与底座之间。
第一座椅1上设置有第一移动组件4,靠背结构301上设置有第一翻折组件9,第一翻折组件9与第一移动组件4连接设置,靠背结构301通过移动翻折能够形成第一座椅1的扶手结构,坐垫结构302通过第二翻折组件10与第二座椅2连接设置,坐垫结构302通过折叠能够形成第二座椅2的扶手结构。
第一移动组件4包括第一驱动电机、环形齿条401、第一移动滑轨402以及第一移动座403,第一座椅1上转动设置有若干个第一齿轮404,环形齿条401连接设置在若干个第一齿轮404上,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通过第二齿轮406与环形齿条401啮合连接,第一驱动电机通过第二齿轮406驱动环形齿条401转动,第一移动座403上设置有滑轮405,第一移动座403通过滑轮405滑动设置在第一移动滑轨402上;第一移动座403上设置有连接座407,连接座407与环形齿条401连接设置,环形齿条401通过连接座407带动第一移动座403在第一移动滑轨402上移动,靠背结构301通过第一翻折组件9与第一移动座403连接设置,第一移动座403带动靠背结构301移动。
第一翻折组件9包括第一支撑架901、第一转动杆902以及第一翻转电机,第一支撑架901设置在第二座椅2上,第一转动杆902转动设置在第一支撑架901上,靠背结构301与第一转动杆902连接设置,第一翻转电机的输出端与第一转动杆902的一端连接设置,第一翻转电机驱动第一转动杆902在第一支撑架901上转动。第二翻折组件10包括第二支撑架1001、第二转动杆1002以及第二翻转电机,第二支撑架1001设置在第二座椅2上,第二转动杆1002转动设置在第二支撑架1001上,坐垫结构302与第二转动杆1002连接设置,第二翻转电机的输出端与第二转动杆1002的一端连接设置,第二翻转电机驱动第二转动杆1002在第二支撑架1001上转动。
靠背结构301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套5,第二座椅2上设置有第一伸缩固定杆6,第一固定套5和第一伸缩固定杆6的伸缩端能够适配套接,靠背结构301能够通过第一固定套5和第一伸缩固定杆6与第二座椅2连接固定。坐垫结构302上设置有第二固定套8,第一座椅1上设置有第二伸缩固定杆7,第二固定套8和第二伸缩固定杆7的伸缩端能够适配套接,坐垫结构302能够通过第二固定套8和第二伸缩固定杆7与第一座椅1连接固定。
第一减振装置设置在第一底座14上,第二减振装置设置在第二底座15上,第一底座14和第二底座15设置在第二移动组件13上,第一座椅1和第二座椅2通过第二移动组件13相互靠近或远离。第二移动组件13包括第二移动滑轨1301、第二移动座以及第二驱动电机,第二移动座滑动设置在第二移动滑轨1301上,第一底座14和第二底座15设置在移动座上,第二驱动电机与第一底座14和第二底座15驱动连接。
第一座椅1设置有第一折叠扶手11,第一折叠扶手11通过第三翻折组件12与第一座椅1连接,第三翻折组件12包括第一连杆1201、第二连杆1202、驱动气缸以及转动电机,第一连杆1201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折叠扶手11和第一座椅1转动连接,第二连杆1202的两端分别与第一折叠扶手11和第一座椅1转动连接,驱动气缸的输出端与第一折叠扶手11连接设置,驱动气缸驱动第一折叠扶手11伸出;转动电机设置在第一折叠扶手11上,转动电机驱动第一折叠扶手11转动。第二座椅2设置有第二折叠扶手19,采用上述翻折组件连接设置在第二座椅2上。
当只使用一个座椅时,将第三座椅3折叠收起,通过移动组件将第一座椅1和第二座椅2中的一个座椅向靠近中心位置的方向移动;当只使用两个座椅时,将第三座椅3折叠收起,通过移动组件将第一座椅1和第二座椅2均向靠近中心位置的方向移动。
靠背结构301和坐垫结构302伸缩设置有杯托结构。靠背结构301为伸缩结构。
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运载设备,包括上述的变形座椅。
如图12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主动补偿控制算法,应用于上述的变形座椅,包括如下步骤:
跟随控制步骤:根据车辆底盘的加速度信息、角速度信息以及车辆速度信息,计算车辆转弯时所期望的实时离心力补偿角度,建立座椅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及其参考模型,考虑不同乘客的体重、惯量对座椅系统的扰动,设计自适应控制率,对控制参数进行调节,使减振电机实时跟上期望的离心力补偿角度;
同步控制步骤:获取两个减振电机的实际转速,并计算转速差,将转速差作为附加的反馈信号补偿至两个座椅系统的跟随控制步骤中,实现两个减振电机的交叉耦合同步控制。
本实施例的主动补偿控制算法可以针对不同的乘客体重、惯量,实时调整动力学方程中的参数,实现不同负载下的离心力主动补偿,同时实现了两个座椅在不同的随机干扰下的同步转动的效果,具备双重抗干扰能力,提升乘坐的舒适性。
如图13和14所示,本实施例还提供一种半主动补偿控制算法,应用于上述的变形座椅,包括如下步骤:
步骤1:当乘客坐上座椅并系上安全带时,通过位移传感器实时检测座椅高度,当座椅高度低于设定的高度范围下限时,使气囊开始充气,当座椅高度高子设定高度的上限时,使气囊开始放气,当座椅高度位于设定的高度范围内时,使气囊处于保压状态;
步骤2:通过车身加速度传感器和座椅加速度传感器实时获得簧上质量(座椅)加速度和簧下(车体)质量加速度/>
步骤3:根据簧上质量加速度和簧下质量加速度/>,通过积分器获得簧上质量速度/>、相对速度/>以及判定表达式/>
步骤4:根据步骤2中的结果,采用连续天棚阻尼控制策略对磁流变阻尼器进行控制,控制策略具体如下:
其中,为理想天棚阻尼控制中天棚阻尼系数的最优值,/>代表对磁流变阻尼器通入的电流值为最大电流值,/>代表对磁流变阻尼器通入的电流值为/>和/>的乘积,/>代表对磁流变阻尼器通入的电流值为0。
本实施例的半主动补偿控制算法通过阻尼可变的方式提高减振效果,通过连续型线性天棚阻尼控制,其阻尼系数随座椅运动速度线性变化,解决了阻尼力切换时的“颤振”问题。
本发明的座椅能够满足颠簸路况的减振要求,同时保证汽车后排的空间利用率,提高了实用性。
在本申请的描述中,需要理解的是,术语“上”、“下”、“前”、“后”、“左”、“右”、“竖直”、“水平”、“顶”、“底”、“内”、“外”等指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为基于附图所示的方位或位置关系,仅是为了便于描述本申请和简化描述,而不是指示或暗示所指的装置或元件必须具有特定的方位、以特定的方位构造和操作,因此不能理解为对本申请的限制。
以上对本发明的具体实施例进行了描述。需要理解的是,本发明并不局限于上述特定实施方式,本领域技术人员可以在权利要求的范围内做出各种变化或修改,这并不影响本发明的实质内容。在不冲突的情况下,本申请的实施例和实施例中的特征可以任意相互组合。

Claims (7)

1.一种变形座椅,其特征在于,包括:并排依次设置的第一座椅(1)、第二座椅(2)以及第三座椅(3);
所述第一座椅(1)和所述第二座椅(2)分别设置在第一减振装置和第二减振装置上,所述第一减振装置和所述第二减振装置设置在第二移动组件(13)上,所述第一座椅(1)和所述第二座椅(2)通过所述第二移动组件(13)相互靠近或远离;所述第一减振装置和所述第二减振装置均包括横向减振组件(16)、垂直减振组件(17)以及气囊减振组件(18);
所述第三座椅(3)包括相互独立的靠背结构(301)和坐垫结构(302);所述靠背结构(301)与所述第一座椅(1)连接设置,所述靠背结构(301)通过移动翻折能够形成所述第一座椅(1)的扶手结构;所述坐垫结构(302)与所述第二座椅(2)连接设置,所述坐垫结构(302)通过翻折能够形成所述第二座椅(2)的扶手结构;
变形座椅采用一种主动补偿控制算法,包括如下步骤:
跟随控制步骤:根据车辆底盘的加速度信息、角速度信息以及车辆速度信息,计算车辆转弯时所期望的实时离心力补偿角度,建立座椅系统的动力学模型及其参考模型,考虑不同乘客的体重、惯量对座椅系统的扰动,设计自适应控制率,对控制参数进行调节,使减振电机实时跟上期望的离心力补偿角度;
同步控制步骤:获取两个减振电机的实际转速,并计算转速差,将转速差作为附加的反馈信号补偿至两个座椅系统的跟随控制步骤中,实现两个减振电机的交叉耦合同步控制;
所述第一座椅(1)上设置有第一移动组件(4),所述靠背结构(301)上设置有第一翻折组件(9),所述第一翻折组件(9)与所述第一移动组件(4)连接设置,所述靠背结构(301)通过移动翻折能够形成所述第一座椅(1)的扶手结构;
所述坐垫结构(302)通过第二翻折组件(10)与所述第二座椅(2)连接设置,所述坐垫结构(302)通过折叠能够形成所述第二座椅(2)的扶手结构;
所述第一移动组件(4)包括第一驱动电机、环形齿条(401)、第一移动滑轨(402)以及第一移动座(403);
所述第一座椅(1)上转动设置有若干个第一齿轮(404),所述环形齿条(401)连接设置在若干个所述第一齿轮(404)上,所述第一驱动电机的输出端通过第二齿轮(406)与所述环形齿条(401)啮合连接,所述第一驱动电机通过所述第二齿轮(406)驱动所述环形齿条(401)转动;
所述第一移动座(403)上设置有滑轮(405),所述第一移动座(403)通过所述滑轮(405)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一移动滑轨(402)上;所述第一移动座(403)上设置有连接座(407),所述连接座(407)与所述环形齿条(401)连接设置,所述环形齿条(401)通过所述连接座(407)带动所述第一移动座(403)在所述第一移动滑轨(402)上移动;
所述靠背结构(301)通过所述第一翻折组件(9)与所述第一移动座(403)连接设置,所述第一移动座(403)带动所述靠背结构(301)移动;
所述靠背结构(301)上设置有第一固定套(5),所述第二座椅(2)上设置有第一伸缩固定杆(6);
所述第一固定套(5)和所述第一伸缩固定杆(6)的伸缩端能够适配套接,所述靠背结构(301)能够通过所述第一固定套(5)和所述第一伸缩固定杆(6)与所述第二座椅(2)连接固定;
所述坐垫结构(302)上设置有第二固定套(8),所述第一座椅(1)上设置有第二伸缩固定杆(7);
所述第二固定套(8)和所述第二伸缩固定杆(7)的伸缩端能够适配套接,所述坐垫结构(302)能够通过所述第二固定套(8)和所述第二伸缩固定杆(7)与所述第一座椅(1)连接固定;
所述第一翻折组件(9)包括第一支撑架(901)、第一转动杆(902)以及第一翻转电机;
所述第一支撑架(901)设置在所述第二座椅(2)上,所述第一转动杆(902)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一支撑架(901)上,所述靠背结构(301)与所述第一转动杆(902)连接设置;
所述第一翻转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转动杆(902)的一端连接设置,所述第一翻转电机驱动所述第一转动杆(902)在所述第一支撑架(901)上转动;
所述第二翻折组件(10)包括第二支撑架(1001)、第二转动杆(1002)以及第二翻转电机;
所述第二支撑架(1001)设置在所述第二座椅(2)上,所述第二转动杆(1002)转动设置在所述第二支撑架(1001)上,所述坐垫结构(302)与所述第二转动杆(1002)连接设置;
所述第二翻转电机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二转动杆(1002)的一端连接设置,所述第二翻转电机驱动所述第二转动杆(1002)在所述第二支撑架(1001)上转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形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横向减振组件(16)包括横向减振电机(1601)、支撑架(1602)以及支撑座(1603);
所述横向减振电机(1601)和所述支撑座(1603)设置在底座上,所述支撑架(1602)的一端与所述横向减振电机(1601)的输出端连接设置,所述支撑架(1602)的另一端转动设置在所述支撑座(1603)上。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变形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垂直减振组件(17)包括剪叉结构(1701)和磁流变阻尼器(1702);
所述剪叉结构(1701)的一端与所述支撑架(1602)连接设置,所述剪叉结构(1701)的另一端与座椅连接设置;
所述磁流变阻尼器(1702)设置在底座上,所述磁流变阻尼器(1702)的输出端与所述剪叉结构(1701)连接设置。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变形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剪叉结构(1701)上设置有调节板(1703),所述气囊减振组件(18)设置在所述调节板(1703)与底座之间。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形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座椅(1)设置有第一折叠扶手(11),所述第一折叠扶手(11)通过第三翻折组件(12)与所述第一座椅(1)连接;
所述第三翻折组件(12)包括第一连杆(1201)、第二连杆(1202)、驱动气缸以及转动电机;
所述第一连杆(1201)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折叠扶手(11)和所述第一座椅(1)转动连接,所述第二连杆(1202)的两端分别与所述第一折叠扶手(11)和所述第一座椅(1)转动连接;
所述驱动气缸的输出端与所述第一折叠扶手(11)连接设置,所述驱动气缸驱动所述第一折叠扶手(11)伸出;所述转动电机设置在所述第一折叠扶手(11)上,所述转动电机驱动所述第一折叠扶手(11)转动。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变形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减振装置设置在第一底座(14)上,所述第二减振装置设置在第二底座(15)上;
所述第一底座(14)和所述第二底座(15)设置在所述第二移动组件(13)上,所述第一座椅(1)和所述第二座椅(2)通过所述第二移动组件(13)相互靠近或远离。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变形座椅,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二移动组件(13)包括第二移动滑轨(1301)、第二移动座以及第二驱动电机;
所述第二移动座滑动设置在所述第二移动滑轨(1301)上,所述第一底座(14)和所述第二底座(15)设置在所述移动座上,所述第二驱动电机与所述第一底座(14)和所述第二底座(15)驱动连接。
CN202311685094.6A 2023-12-11 2023-12-11 变形座椅 Active CN117382504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85094.6A CN117382504B (zh) 2023-12-11 2023-12-11 变形座椅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1685094.6A CN117382504B (zh) 2023-12-11 2023-12-11 变形座椅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82504A CN117382504A (zh) 2024-01-12
CN117382504B true CN117382504B (zh) 2024-03-12

Family

ID=89466968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1685094.6A Active CN117382504B (zh) 2023-12-11 2023-12-11 变形座椅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7382504B (zh)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48580A (zh) * 2013-08-23 2013-12-18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汽车后排座椅
CN105867136A (zh) * 2016-05-16 2016-08-17 北京理工大学 基于参数辨识的多电机伺服系统同步与跟踪控制方法
CN106655903A (zh) * 2016-10-27 2017-05-10 江苏科技大学 基于模糊自适应云模型的双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方法
CN115208242A (zh) * 2022-08-02 2022-10-18 成都署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开关磁阻电机交叉耦合同步控制系统及方法
CN115465159A (zh) * 2021-06-10 2022-12-13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具有面向后方的尾门座椅总成的车辆
CN218616359U (zh) * 2022-09-22 2023-03-14 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新式后排座椅、座椅总成及车辆
CN115864903A (zh) * 2022-12-02 2023-03-28 太原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大型输送设备的双电机同步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6022045A (zh) * 2022-12-07 2023-04-28 麦格纳座椅研发(重庆)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扶手汽车座椅结构
CN116331077A (zh) * 2023-04-19 2023-06-27 上海新纪元机器人有限公司 汽车座椅离心力主动补偿控制算法及隔振系统
CN116461397A (zh) * 2023-05-05 2023-07-21 上海新纪元机器人有限公司 座椅减震减摇防冲击结构及车辆
CN116588261A (zh) * 2023-07-03 2023-08-15 上海新纪元机器人有限公司 座椅主动补偿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6653723A (zh) * 2019-11-29 2023-08-29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乘坐物用座椅及乘坐物
CN117141324A (zh) * 2023-09-18 2023-12-01 浙江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座椅装置以及车辆

Family Cites Families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GB2388313A (en) * 2002-05-09 2003-11-12 Nissan Technical Ct Europ Ltd Seating arrangement for a vehicle

Patent Citations (13)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103448580A (zh) * 2013-08-23 2013-12-18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 汽车后排座椅
CN105867136A (zh) * 2016-05-16 2016-08-17 北京理工大学 基于参数辨识的多电机伺服系统同步与跟踪控制方法
CN106655903A (zh) * 2016-10-27 2017-05-10 江苏科技大学 基于模糊自适应云模型的双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方法
CN116653723A (zh) * 2019-11-29 2023-08-29 提爱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乘坐物用座椅及乘坐物
CN115465159A (zh) * 2021-06-10 2022-12-13 福特全球技术公司 具有面向后方的尾门座椅总成的车辆
CN115208242A (zh) * 2022-08-02 2022-10-18 成都署信科技有限公司 一种双开关磁阻电机交叉耦合同步控制系统及方法
CN218616359U (zh) * 2022-09-22 2023-03-14 北京车和家汽车科技有限公司 新式后排座椅、座椅总成及车辆
CN115864903A (zh) * 2022-12-02 2023-03-28 太原科技大学 一种用于大型输送设备的双电机同步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6022045A (zh) * 2022-12-07 2023-04-28 麦格纳座椅研发(重庆)有限公司 一种多功能扶手汽车座椅结构
CN116331077A (zh) * 2023-04-19 2023-06-27 上海新纪元机器人有限公司 汽车座椅离心力主动补偿控制算法及隔振系统
CN116461397A (zh) * 2023-05-05 2023-07-21 上海新纪元机器人有限公司 座椅减震减摇防冲击结构及车辆
CN116588261A (zh) * 2023-07-03 2023-08-15 上海新纪元机器人有限公司 座椅主动补偿控制方法及系统
CN117141324A (zh) * 2023-09-18 2023-12-01 浙江极氪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座椅装置以及车辆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7382504A (zh) 2024-01-12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1899411B1 (ko) 조절가능한 시트
CN103863149B (zh) 集成有旋转调节装置的多功能车辆座椅
US20180009348A1 (en) Vehicle seating and methods and vehicles using the same
US8944492B2 (en) Vehicle frame
US20160221472A1 (en) Vehicle seating and methods and vehicles using the same
US8491040B2 (en) Passenger car with a transverse element that is associated with a vehicle seat
CN207875438U (zh) 一种汽车座椅
US10933787B2 (en) Head restraint follower
CN117382504B (zh) 变形座椅
CN106379205A (zh) 车辆座椅机构和车辆
EP3541655B1 (en) Seat adjustment mechanism
US8408639B2 (en) Vehicle seat
CN204055434U (zh) 儿童及儿童身材安全乘坐功能座椅
CN105270271B (zh) 可调节的后托架
CN208715033U (zh) 一种座椅座垫及汽车座椅
CN108001302A (zh) 汽车座椅调节装置
CN218986272U (zh) 汽车轻量化底盘减震支架
CN108819807A (zh) 一种座椅座垫及汽车座椅
CN214607183U (zh) 具有可变双躺椅式的前后座椅的汽车
CN217532623U (zh) 一种零重力姿态的座椅调节系统
CN217320126U (zh) 一种汽车智能座椅
CN220904767U (zh) 一种座椅减震器
CN219214812U (zh) 轨道式折叠桌板和车辆
CN113492735B (zh) 一种汽车座椅及其防抖装置、具有该座椅的汽车
US20240131970A1 (en) Kinetic Seat Cushions for Vehicles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