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83697A - 换气装置 - Google Patents

换气装置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83697A
CN116583697A CN202180080273.XA CN202180080273A CN116583697A CN 116583697 A CN116583697 A CN 116583697A CN 202180080273 A CN202180080273 A CN 202180080273A CN 116583697 A CN116583697 A CN 116583697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housing
exhaust
outside air
port
plate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80273.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福嶋涉
村井伸哉
须原遼太
板东佳奈子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Daikin Industries Ltd
Original Assignee
Daikin Industries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Daikin Industries Ltd filed Critical Daikin Industries Ltd
Publication of CN116583697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83697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Classification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2/00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 F24F12/001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 F24F12/006Use of energy recovery systems in air conditioning, ventilation or screening with heat-exchange between supplied and exhausted air using an air-to-air heat exchanger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07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 F24F7/013Ventilation with forced flow using wall or window fans, displacing air through the wall or window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00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e.g. separate or self-contained units or units receiving primary air from a central station
    • F24F1/0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 F24F1/032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 F24F1/0323Self-contained room units for air-conditioning, i.e. with all apparatus for treatment installed in a common casing characterised by heat exchangers by the mounting or arrangement of the heat exchang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0Casings or covers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00Details common to, or for 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or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13/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24F13/222Means for preventing condensation 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for evacuating condensate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7/00Ventilation
    • F24F7/04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 F24F7/06Ventilation with ducting systems, e.g. by double walls; with natural circulation with forced air circulation, e.g. by fan positioning of a ventilator in or against a conduit
    • FMECHANICAL ENGINEERING; LIGHTING; HEATING; WEAPONS; BLASTING
    • F24HEATING; RANGES; VENTILATING
    • F24FAIR-CONDITIONING; AIR-HUMIDIFICATION; VENTILATION; USE OF AIR CURRENTS FOR SCREENING
    • F24F2221/00Details or feature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 F24F2221/52Weather protecting means, e.g. against wind, rain or snow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B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RELATED TO BUILDINGS, e.g. HOUSING, HOUSE APPLIANCES OR RELATED END-USER APPLICATIONS
    • Y02B30/00Energy efficient heating, ventilation or air conditioning [HVAC]
    • Y02B30/56Heat recovery units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Combustion & Propulsion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Thermal Sciences (AREA)
  • Cooling Or The Like Of Electrical Apparatus (AREA)
  • Seal Device For Vehicle (AREA)
  • Liquid Crystal (AREA)
  • Ventilation (AREA)

Abstract

一种换气装置,设置于屋外,包括供气风扇(42)、排气风扇(43)以及具有收纳供气风扇(42)和排气风扇(43)的收纳空间(S)的外壳(2、13),外壳(2、13)包括对收纳空间(S)的下端进行划分的划分板(13e),在划分板(13e)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第一外气引入口(16)以及第一排气口(15),在划分板(13e)与外壳(2、13)的底板(2e)的上下方向之间形成有与第一外气引入口(16)连通的外气引入室(18)以及与第一排气口(15)连通的排气室(19),在外壳(2)的侧板(2a、2b)形成有连通外气引入室(18)与外壳(2)的外部的第二外气引入口(5)以及连通排气室(19)与外壳(2)的外部的第二排气口(6)。

Description

换气装置
技术领域
本公开涉及一种换气装置。
背景技术
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设置于屋外的换气装置。该换气装置包括排气风扇、供气风扇、热交换器以及收纳这些的外壳。在外壳的下层部配置有排气风扇,在上层部配置有供气风扇,在中层部配置有热交换器。在外壳的下层部的前表面形成有排气口,在上层部的背面形成有回风开口以及供气开口,在中层部的左右侧面配置有外气口。
在专利文献1的换气装置中,当使供气风扇工作时,屋外的空气从外气口流入外壳内,通过热交换器而从供气开口被导入屋内。当使排气风扇工作时,屋内的空气从回风开口流入外壳内,通过热交换器而从排气口排出至屋外。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14-2076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
在专利文献1记载的换气装置中,在外壳的下层部的前表面形成有排气口。因此,排气口靠近地面,雨水等可能从排气口进入外壳内。在外壳内的下部存在排气风扇、与该排气风扇连接的电气配线等,它们可能因侵入的水而受到不良影响。
本公开的目的在于,在设置于屋外的换气装置中,对水向风扇的收纳空间的侵入进行抑制。
解决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
(1)本公开是一种设置于屋外的换气装置,包括:
供气风扇;
排气风扇;以及
外壳,所述外壳具有收纳所述供气风扇以及所述排气风扇的收纳空间,
所述外壳包括对所述收纳空间的下端进行划分的划分板,
在所述划分板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第一外气引入口和第一排气口,
在所述划分板与所述外壳的底板的上下方向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外气引入口连通的外气引入室以及与所述第一排气口连通的排气室,
在所述外壳的侧板形成有连通所述外气引入室与所述外壳的外部的第二外气引入口以及连通所述排气室与所述外壳的外部的第二排气口。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换气装置中,在外壳的底板与其上方的划分板之间形成有外气引入室以及排气室,因此,即使水从形成于外壳的第二外气引入口以及第二排气口进入外壳内,也能够使该水停留于外气引入室以及排气室,能够抑制水进入划分板的上方的收纳空间。
(2)优选,在所述排气室中的所述外壳的所述底板形成有排水口。
根据上述结构,在冬季使用换气装置的情况下,由于来自屋内的较热的空气经由第一排气口流入排气室内,因此,侵入排气室内的水的冻结得到抑制,能够抑制排水口被冰堵塞。
(3)优选,在所述外壳的底板形成有使所述排水口成为低位的坡度。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侵入外气引入室以及排气室的水朝向排气室内的排水口流动,因此,能够使该水在不冻结的情况下排出至屋外。
(4)优选,所述划分板的下表面具有防水性。
根据该结构,能够抑制侵入外气引入室以及排气室的水引起划分板的劣化(生锈等)。
(5)优选,在所述划分板的下表面设置有具有防水性的防水板。
根据上述这样的结构,能够容易地对划分板的下表面赋予防水性。
(6)优选,所述第二外气引入口或所述第二排气口从所述侧板的比所述划分板靠下侧的范围越过所述划分板而向上方延伸。
根据上述结构,由于第二外气引入口或第二排气口不仅限于侧板的比划分板靠下侧的范围,还比划分板向上方延伸,因此,能够在上下方向上扩大第二外气引入口或第二排气口,从而能够易于提高供气风量或排气风量。
(7)优选,所述外壳具有形成有所述第二外气引入口或所述第二排气口且配置成在水平方向上远离所述划分板的第一侧板,
形成于所述第一侧板的所述第二外气引入口或所述第二排气口从所述第一侧板的比所述划分板靠下侧的范围越过所述划分板而向上方延伸,
所述防水板从所述划分板的下表面延伸至形成于所述第一侧板的所述第二外气引入口或所述第二排气口的上侧。
根据上述结构,能够在划分板与第一侧板之间通过防水板对外气引入室或排气室进行划分。
(8)优选,所述外壳包括:第二外壳,所述第二外壳收纳所述供气风扇以及所述排气风扇;以及
第一外壳,所述第一外壳收纳所述第二外壳,
所述划分板是所述第二外壳的底板,
所述外气引入室以及所述排气室形成在所述第二外壳的所述底板与所述第一外壳的底板之间。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公开一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的立体图。
图2是换气装置主体的立体图。
图3是概略性地表示换气装置的内部的主视图。
图4是图3中的A-A线剖视图。
图5是图3中的B-B线剖视图。
图6A和图6B是主外气引入口周围的剖视图。
图7是全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图8是表示从换气装置拆除侧板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对本公开的实施方式进行详细说明。
图1是本公开一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的立体图。
另外,在下述说明中,上、下、前、后、左、右这样的记载按照图1~图3中与这些用语一并示出的箭头。特别地,在图1中,将箭头X所示的第一方向设为左右方向,将箭头Y所示的第二方向设为前后方向,将箭头Z所示的第三方向设为上下方向。不过,这些记载仅为一例,例如,也可将第一方向X解读为前后方向,将第二方向Y解读为左右方向。
换气装置1通过交换屋外(室外)的空气与屋内(室内)的空气来进行屋内的换气。换气装置1设置于屋外。换气装置1通过管道D与屋内连接。换气装置1具有形成为长方体形状的箱形的主外壳(第一外壳)2。另外,本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1除了包括主外壳2以外,还包括后述副外壳13以作为外壳。
主外壳2具有底板2e、顶板2f、右侧板2a、左侧板2b、前侧板2c以及后侧板2d。底板2e和顶板2f形成为俯视观察时呈长方形形状,配置成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对置。底板2e以及顶板2f的四边分别通过左右侧板2b、2a以及前后侧板2c、2d连接。
在主外壳2的顶板2f设置有主回风引入口(第二回风引入口)3和主供气口(第二供气口)4。在主回风引入口3和主供气口4分别安装有筒体3a、4a,在筒体3a、4a分别连接有管道D的一端。管道D的另一端与屋内连接。因此,主回风引入口3和主供气口4通过管道D与屋内连通。
在外壳2的底板2e设置有一对腿7。通过将该腿7置于地面并通过螺栓等固定,换气装置1被设置在屋外。换气装置1不限于设置于地面,例如,也可设置在安装于建筑物的外墙、屋顶等的架台上。
在主外壳2的右侧板2a形成有主外气引入口(第二外气引入口)5。在主外壳2的左侧板2b形成有主排气口(第二排气口)6。
在主外壳2内收纳有换气装置主体10。本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主体10沿用现有的设置于屋内的天花板背侧或壁面而使用的屋内设置型换气装置。本公开的换气装置1通过将屋内设置型换气装置收纳在主外壳2内而构成屋外设置型换气装置1。屋内设置型换气装置不会像屋外设置型换气装置那样暴露在雨水中,因此,基本上不用考虑防水性。因此,本公开的换气装置1通过将屋内设置型换气装置收纳在防水性优异的主外壳2内而能够在屋外设置。不过,本公开的换气装置1也可不沿用屋内设置型换气装置,而是设计成屋外设置型专用的换气装置。
图2是换气装置主体的立体图。
换气装置10具有形成为长方体形状的箱形的副外壳(第二外壳)13。副外壳13实质上形成用于收纳后述供气风扇42、排气风扇43以及全热交换器41的收纳空间S(参照图3)。副外壳13具有底板13e、顶板13f、右侧板13a、左侧板13b、前侧板13c以及后侧板13d。底板13e和顶板13f形成为俯视观察时呈长方形形状,配置成在上下方向上隔开间隔地对置。底板13e以及顶板13f的四边分别通过左右侧板13b、13a以及前后侧板13c、13d连接。
在右侧板13a的上部设置有电装品单元27。电装品单元27具有箱体27a以及收纳于箱体27a的控制基板、端子台等电气部件。电装品单元27还可设置于其他侧板13b、13c、13d。
在副外壳13的顶板13f形成有副回风引入口(第一回风引入口)14和副供气口(第一供气口)17。在副回风引入口14以及副供气口17分别设置有筒体14a、17a。
副外壳13的底板13e构成划分板,所述划分板对用于收纳供气风扇42、排气风扇43以及全热交换器41的收纳空间S的下端进行划分。在副外壳13的底板13e形成有副外气引入口(第一外气引入口)16以及副排气口(第一排气口)15。在副排气口15安装有筒体15a。不过,筒体15a也可省略。
图3是概略性地表示换气装置的内部的主视图。图4是图3中的A-A线剖视图。图5是图3中的B-B线剖视图。
安装于副外壳13的顶板13f的筒体14a、17a的前端分别与主外壳2的主回风引入口3以及主供气口4连通。在副外壳13的右侧板13a设置有电装品单元27,因此,在该右侧板13a与主外壳2的右侧板2a之间形成有比相互对置的其他侧板彼此之间的间隔大的间隔T。另外,这样的间隔T也可形成在相互对置的其他侧板彼此之间。
在副外壳13的底板13e的下表面设置有防水板21。该防水板21例如通过对金属制的板材施加具有防水性的涂装、表面处理的方式构成,其是为了对底板13e的下表面赋予防水性而设置的。防水板21将底板13e的整个下表面覆盖。在防水板21形成有与副外气引入口16连通的开口21a以及与副排气口15连通的开口21b。防水板21具有从底板13e延伸至主外壳2的右侧板2a且配置于间隔T的延长部21c。延长部21c比底板13e延伸至上方,在比底板13e高的位置处到达右侧板2a。
防水板21具有与主外壳2的前侧板2c和后侧板2d之间的前后方向的距离大致相同的前后方向的长度。防水板21具有与主外壳2的右侧板2a和左侧板2b之间的左右方向的距离大致相同的左右方向的长度。防水板21沿上下对由左右侧板2b、2a以及前后侧板2c、2d围成的空间进行划分,对水从比防水板21靠下侧的空间向上侧的空间侵入进行抑制。防水板21可以由一个构件形成,也可由多个构件的组合构成。
在主外壳2的内部,在副外壳13的底板(划分板)13e与主外壳2的底板2e之间形成有外气引入室18和排气室19。外气引入室18与主外气引入口5以及副外气引入口16连通。排气室19与主排气口6以及副排气口15连通。外气引入室18的上端也通过防水板21划分,就这点而言,防水板21还构成划分板。
外气引入室18和排气室19通过分隔板22沿左右划分开。分隔板22与主外壳2的底板2e之间隔开些微的间隙而配置,允许底板2e上的水在外气引入室18与排气室19之间的流动。
主外壳2的主回风引入口3以及副外壳13的副回风引入口14用于将来自屋内的空气(回风)RA引入主外壳2以及副外壳13内。主排气口6、排气室19以及副排气口15用于将被引入主外壳2以及副外壳13内的回风RA作为排气EA排出至屋外。主外气引入口5、外气引入室18以及副外气引入口16用于将来自屋外的空气(外气)OA引入主外壳2以及副外壳13内。主供气口4以及副供气口17用于将被引入主外壳2以及副外壳13内的外气OA作为供气SA供给至屋内。
主外气引入口5从右侧板2a的比划分板3e靠下侧的范围越过划分板13e而向上方延伸。防水板21从划分板13e的下表面延伸至主外气引入口5的上端部的上侧。与之相对地,主排气口6形成于左侧板2b的比划分板13e靠下侧的范围。因此,主排气口6的面积小于主外气引入口5的面积。不过,主排气口6也可与主外气引入口5相同地从比划分板13e靠下侧的范围越过划分板13e而向上方延伸。相反地,主外气引入口5也可仅形成于比划分板13e靠下侧的范围。如图1和图3所示,在主外气引入口5以及主排气口6分别设置有保护网24、26。在主外气引入口5还设置有过滤器25。
在主外壳2的底板2e形成有排水口2g。该排水口2g配置于排气室19。在底板2e形成有使排水口2g成为最低的坡度。因此,存在于底板2e上的水朝向排水口2g流动,从排水口2g排出至主外壳2的外部。
在副外壳13的内部配置有全热交换器41、供气风扇42以及排气风扇43。在主外壳2以及副外壳13的内部,从主回风引入口3以及副回风引入口14引入的回风RA通过全热交换器41,作为排气EA从副排气口15、排气室19以及主排气口6向副外壳13外排出。以下,将上述空气的流动也称为“第一空气流F1”。从主外气引入口5、外气引入口18以及副外气引入口16引入的外气OA通过全热交换器41,作为供气SA从副供气口17以及主供气口4向屋内供给。以下,将上述空气的流动也称为“第二空气流F2”。
图7是全热交换器的立体图。
本实施方式的全热交换器41是构成为第一空气流F1和第二空气流F2几乎正交地通过的正交型全热交换器。该全热交换器41具有分隔板41a和隔壁板41b。分隔板41a和隔壁板41b通过合适的粘接剂交替地层叠。全热交换器41整体上形成为近似四棱柱形状。
分隔板41a具有传热性和透湿性,形成为平板状。分隔板41a还具有供制冷剂透过的性质。
隔壁板41b形成为近似三角形形状的截面连续地形成而成的波板状。隔壁板41b在相邻的两块分隔板41a之间形成空气通路。隔壁板41b在分隔板41a和隔壁板41b的层叠方向上每一块改变90度角度而层叠。由此,在夹着一块分隔板41a的两侧,彼此正交地形成用于供第一空气流F1通过的排气侧通路41c和用于供第二空气流F2通过的供气侧通路41d。在排气侧通路41c流动的空气和在供气侧通路41d流动的空气隔着具有传热性和透湿性的分隔板41a进行显热和潜热的交换(全热交换)。
如图3~图5所示,副外壳13的内部通过全热交换器41被划分成屋内侧(副外壳13内的上侧)和屋外侧(副外壳13内的下侧)这两个区域。如图3和图5所示,在副外壳13内,在比全热交换器41靠第一空气流F1的上游侧形成有上游侧排气风路46a,在比全热交换器41靠第一空气流F1的下游侧形成有下游侧排气风路46b。通过上游侧排气风路46a和下游侧排气风路46b,构成使屋内和屋外经由全热交换器41连通的排气风路46。
如图3和图4所示,在副外壳13内,在比全热交换器41靠第二空气流F2的上游侧形成有上游侧供气风路47a,在比全热交换器41靠第二空气流F2的下游侧形成有下游侧供气风路47b。通过上游侧供气风路47a和下游侧供气风路47b,构成使屋内和屋外经由全热交换器41连通的供气风路47。
如图3所示,在上游侧排气风路46a与下游侧供气风路47b之间设置有划分壁51。在下游侧排气风路46b与上游侧供气风路47a之间设置有划分壁52。
如图3和图5所示,在下游侧排气风路46b处,在副排气口15附近配置有排气风扇43。该排气风扇43被驱动而产生第一空气流F1,来自屋内的回风RA穿过排气风路46而作为排气EA被排出至屋外。
如图3和图4所示,在下游侧供气风路47b处,在副供气口17附近配置有供气风扇42。该供气风扇42被驱动而产生第二空气流F2,屋外的外气OA穿过供气风路47而作为供气SA被供给至屋内。
换气运转是通过驱动排气风扇43和供气风扇42而进行的。由此,来自屋内的回风RA被排出至屋外,并且,来自屋外的外气OA被供给至屋内,从而进行屋内的换气。此外,来自屋内的回风RA与来自屋外的外气OA通过全热交换器41进行显热和潜热的交换,屋内的温度和湿度的变化得到抑制。
如图2所示,全热交换器41能够从副外壳13向侧方(空心箭头的方向)取出。本实施方式的全热交换器41具有从右侧板13a突出的部分41e,在该部分41e设置有把手41f。此外,作业人员通过手握把手41f并向空心箭头方向拉拽全热交换器41,能够将全热交换器41从副外壳13取出。图2中,以符号K示出了全热交换器41的朝向侧方(取出方向)的投影区域,即将全热交换器41从副外壳13取出时供全热交换器41通过的空间区域。
图8是表示从换气装置拆除侧板后的状态的立体图。
在本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1中,如图8所示,通过拆除主外壳2的右侧板2a,能够在主外壳2的右侧面形成开口。因此,能够通过该开口从副外壳13以及主外壳2向侧方取出全热交换器41。通过从副外壳13以及主外壳2取出全热交换器41,能够容易地进行全热交换器41的维护、更换。通过拆除主外壳2的右侧板2a,电装品单元27露出至外部,因此,也能够容易地进行电装品单元27的操作、维护。
图6是主外气引入口周围的剖视图。
如图1和图6A所示,在主外气引入口5安装有保护网24。保护网24具有矩形形状的框体24a和设置在框体24a内的网体24b。在保护网24还设置有过滤器25。保护网24的框体24a具有能够供过滤器25的前后两端缘沿上下方向插入的引导槽24c。
框体24a的下端部通过支承轴24d以能够在左右方向上摆动的方式安装于主外壳2。框体24a的上端部通过固定构件24e固定于右侧板2a。如图6B所示,当解除固定构件24e对于框体24a的固定而使框体24a向右摆动时,引导槽24c的上端露出至主外壳2的外侧。框体24a的摆动由于设置于框体24a的止挡件24f碰撞到右侧板2a而受到限制。在该状态下,能够相对于引导槽24c装拆过滤器25。
[其他实施方式]
换气装置1也可包括其他形式的热交换器、例如供制冷剂等热交换介质流动的热交换器以替代全热交换器41。
换气装置1也可不包括热交换器,例如,也可包括过滤器以替代热交换器。
主外气引入口5也可形成于主外壳2的左侧板2b、前侧板2c或后侧板2d。主排气口6也可形成于主外壳2的右侧板2a、前侧板2c或后侧板2d。主外气引入口5和主排气口6只要以外气和排气不会混合的位置关系配置即可。
换气装置1也可不包括副外壳13,可以通过利用划分板对主外壳2的内部进行分隔的方式来形成收纳空间S、外气引入室8以及排气室19等。
[实施方式的作用效果]
(1)上述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1设置于屋外。换气装置1包括供气风扇42、排气风扇43以及具有收纳供气风扇42和排气风扇43的收纳空间S的外壳(主外壳2以及副外壳13)。外壳13包括对收纳空间S的下端进行划分的划分板13e。在划分板13e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副外气引入口16以及副排气口15。在划分板13e与外壳2的底板2e的上下方向之间形成有与副外气引入口16连通的外气引入室18以及与副排气口15连通的排气室19。在外壳2的侧板2a~2d形成有连通外气引入室18与外壳2的外部的主外气引入口5以及连通排气室19与外壳2的外部的主排气口6。
在具有上述结构的屋外设置型换气装置1中,由于在外壳2的底板2e与其上方的划分板13e之间形成有外气引入室18以及排气室19,因此,即使水从形成于外壳2的主外气引入口5以及主排气口6进入外壳2内,也能够使该水停留于外气引入室18以及排气室19,能够抑制水进入划分板13e的上方的收纳空间S。因此,能够抑制对收纳空间S内的供气风扇42以及排气风扇43等的电气部件、电气配线产生不良影响。
(2)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排气室19中的外壳2的底板2e形成有排水口2g。在冬季使用换气装置1的情况下,由于来自屋内的较热的空气经由副排气口15流入排气室19内,因此,侵入排气室19内的水的冻结得到抑制,能够抑制排水口2g被冰堵塞的情况。
(3)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外壳2的底板2e形成有使排水口2g成为低位的坡度。由此,侵入外气引入室18以及排气室19的水朝向排气室19内的排水口2g流动,因此,能够将该水在未冻结的情况下从排水口2g排出至屋外。
(4)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划分板13e的下表面具有防水性。因此,能够抑制侵入外气引入室18以及排气室19的水引起划分板13e劣化(生锈等)。
(5)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在划分板13e的下表面设置有具有防水性的防水板21。因此,能够容易地对划分板13e的下表面赋予防水性。特别地,在上述实施方式的换气装置中,作为换气装置主体10,沿用了屋内设置型换气装置,副外壳13自身不具有能够承受在屋外设置的程度的防水性。因此,通过在构成划分板13e的副外壳13的底板13e的下表面设置防水板21,能够容易地对底板13e赋予防水性。
(6)在上述实施方式中,主外气引入口5或主排气口6从侧板2a~2d的比划分板13e靠下侧的范围越过划分板13e而向上方延伸。因此,能够将主外气引入口5或主排气口6在上下方向上扩大,能够提高供气风量或排气风量。
(7)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外壳2具有形成有主外气引入口5或主排气口6且配置成在水平方向上远离划分板13e的第一侧板2a~2d(在图3所示的例子中,是形成有主外气引入口5的右侧板2a)。形成于第一侧板2a~2d的主外气引入口5或主排气口6从第一侧板2a~2d的比划分板13e靠下侧的范围越过划分板13e而向上方延伸。防水板21从划分板13e的下表面延伸至形成于第一侧板2a~2d的主外气引入口5的上端。因此,能够在划分板13e与第一侧板2a~2d之间通过防水板21对外气引入室18进行划分。防水板21能够抑制从外气引入口5侵入外气引入室18的水施加到副外壳13。
(8)在上述实施方式中,外壳2、13包括收纳供气风扇42和排气风扇43的副外壳13以及收纳副外壳13的主外壳2。划分板13e是副外壳13的底板,外气引入室18和排气室19形成在副外壳13的底板13e与主外壳2的底板2e之间。因此,作为换气装置主体10,在沿用现有的屋内设置型换气装置的情况下,能够在主外壳2内形成外气引入室18和排气室19。
另外,本公开不限定于上述示例,其是通过权利要求范围示出的,意在包括与权利要求范围同等的意思及范围内的全部变更。
符号说明
1:换气装置
2:主外壳(第一外壳)
2a:右侧板
2b:左侧板
2c:前侧板
2d:后侧板
2e:底板
2g:排水口
5:主外气引入口(第二外气引入口)
6:主排气口(第二排气口)
13:副外壳(第二外壳)
13e:底板(划分板)
15:副排气口(第一排气口)
16:副外气引入口(第一外气引入口)
18:外气引入室
19:排气室
21:防水板
42:供气风扇
43:排气风扇
S:收纳空间。

Claims (8)

1.一种换气装置,所述换气装置设置于屋外,其特征在于,包括:
供气风扇(42);
排气风扇(43);以及
外壳(2、13),所述外壳(2、13)具有收纳所述供气风扇(42)和所述排气风扇(43)的收纳空间(S),
所述外壳(13)包括对所述收纳空间(S)的下端进行划分的划分板(13e),
在所述划分板(13e)形成有在上下方向上贯穿的第一外气引入口(16)和第一排气口(15),
在所述划分板(13e)与所述外壳(2、13)的底板(2e)的上下方向之间形成有与所述第一外气引入口(16)连通的外气引入室(18)以及与所述第一排气口(15)连通的排气室(19),
在所述外壳(2)的侧板(2a~2d)形成有连通所述外气引入室(18)与所述外壳(2)的外部的第二外气引入口(5)以及连通所述排气室(19)与所述外壳(2)的外部的第二排气口(6)。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排气室(19)中的所述外壳(2)的所述底板(2e)形成有排水口(2g)。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外壳(2)的底板(2e)形成有使所述排水口(2g)成为低位的坡度。
4.如权利要求1至3中任一项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划分板(13e)的下表面具有防水性。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划分板(13e)的下表面设置有具有防水性的防水板(21)。
6.如权利要求1至5中任一项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第二外气引入口(5)或所述第二排气口(6)从所述侧板(2a~2d)的比所述划分板(13e)靠下侧的范围越过所述划分板(13e)而向上方延伸。
7.如权利要求1至6中任一项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
所述外壳(2、13)具有形成有所述第二外气引入口(5)或所述第二排气口(6)且配置成在水平方向上远离所述划分板(13e)的第一侧板(2a~2d),
形成于所述第一侧板(2a~2d)的所述第二外气引入口(5)或所述第二排气口(6)从所述第一侧板(2a~2d)的比所述划分板(13e)靠下侧的范围越过所述划分板(13e)而向上方延伸,
所述防水板(21)从所述划分板(13e)的下表面延伸至形成于所述第一侧板(2a~2d)的所述第二外气引入口(5)或所述第二排气口(6)的上侧。
8.如权利要求1至7中任一项所述的换气装置,其特征在于,所述外壳(2、13)包括:
第二外壳(13),所述第二外壳(13)收纳所述供气风扇(42)以及所述排气风扇(43);以及
第一外壳(2),所述第一外壳(2)收纳所述第二外壳(13),
所述划分板(13e)是所述第二外壳(13)的底板,
所述外气引入室(18)以及所述排气室(19)形成在所述第二外壳(13)的所述底板(13e)与所述第一外壳(2)的底板(2e)之间。
CN202180080273.XA 2020-11-30 2021-11-24 换气装置 Pending CN116583697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3)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98228 2020-11-30
JP2020198228A JP7148818B2 (ja) 2020-11-30 2020-11-30 換気装置
PCT/JP2021/042988 WO2022114001A1 (ja) 2020-11-30 2021-11-24 換気装置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83697A true CN116583697A (zh) 2023-08-11

Family

ID=81755585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80273.XA Pending CN116583697A (zh) 2020-11-30 2021-11-24 换气装置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304682A1 (zh)
EP (1) EP4253853A4 (zh)
JP (1) JP7148818B2 (zh)
CN (1) CN116583697A (zh)
AU (1) AU2021388402B2 (zh)
BR (1) BR112023008976B1 (zh)
WO (1) WO2022114001A1 (zh)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22838A (en) * 1969-12-22 1973-03-27 J Swimmer Humidifier
US3908752A (en) * 1973-08-16 1975-09-30 William R Padden Vertical blower coil unit for heating and cooling
JPH0261446A (ja) * 1988-08-26 1990-03-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熱交換器付換気装置
JP2005043032A (ja) * 2003-07-19 2005-02-1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空気清浄機
EP2053317A1 (en) * 2006-08-11 2009-04-29 Daikin Industries, Ltd. Ventilating device
US20100287953A1 (en) * 2007-09-14 2010-11-18 John Francis Urch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205014541U (zh) * 2015-09-06 2016-02-03 广东迈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户外新风净化器
CN211041167U (zh) * 2018-11-30 2020-07-1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Family Cites Families (9)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958628A (en) * 1973-08-16 1976-05-25 Padden William R Vertical blower coil unit for heating and cooling
JPS5574233U (zh) * 1978-11-10 1980-05-22
JPS5674233U (zh) * 1979-11-12 1981-06-17
US8939826B2 (en) * 2011-07-15 2015-01-27 Unilux V.F.C. Corp. HVAC apparatus with HRV/ERV unit and vertical fan coil unit
JP2014020768A (ja) 2012-07-23 2014-02-03 E's Inc ハウス用の除湿換気装置
KR101434191B1 (ko) * 2013-10-08 2014-08-27 (주)센도리 공기순환기
JP2015129621A (ja) 2014-01-08 2015-07-16 三菱電機株式会社 熱交換型換気システム
KR102081237B1 (ko) 2019-07-10 2020-02-25 (주)문명에이스 환기 및 에너지 절감형 공기청정기
CN211233247U (zh) 2019-12-23 2020-08-11 昆山亚冠过滤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 室外新风机

Patent Citations (8)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US3722838A (en) * 1969-12-22 1973-03-27 J Swimmer Humidifier
US3908752A (en) * 1973-08-16 1975-09-30 William R Padden Vertical blower coil unit for heating and cooling
JPH0261446A (ja) * 1988-08-26 1990-03-01 Mitsubishi Electric Corp 熱交換器付換気装置
JP2005043032A (ja) * 2003-07-19 2005-02-17 Samsung Electronics Co Ltd 空気清浄機
EP2053317A1 (en) * 2006-08-11 2009-04-29 Daikin Industries, Ltd. Ventilating device
US20100287953A1 (en) * 2007-09-14 2010-11-18 John Francis Urch Air Conditioning Apparatus
CN205014541U (zh) * 2015-09-06 2016-02-03 广东迈弛环境科技有限公司 户外新风净化器
CN211041167U (zh) * 2018-11-30 2020-07-17 大金工业株式会社 空调装置的室内机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WO2022114001A1 (ja) 2022-06-02
BR112023008976B1 (pt) 2024-02-27
EP4253853A4 (en) 2024-03-27
EP4253853A1 (en) 2023-10-04
JP7148818B2 (ja) 2022-10-06
AU2021388402B2 (en) 2023-07-06
JP2022086295A (ja) 2022-06-09
US20230304682A1 (en) 2023-09-28
AU2021388402A1 (en) 2023-06-15
BR112023008976A2 (zh) 2023-06-27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KR102230506B1 (ko) 공조용 실내 유닛 및 공기 조화 장치
US20140150488A1 (en) Compact dehumidifiers and associated systems and methods
KR101093320B1 (ko) 환기장치
CN107091507B (zh) 空调装置
KR20130096586A (ko) 벽체일체형 환기장치
CN116583697A (zh) 换气装置
CN112714846B (zh) 通风装置用热交换单元
JP2000283517A (ja) 熱回収式空調換気装置
CN116568968B (zh) 换气装置
JP6987241B2 (ja) 熱交換換気装置
WO2023276602A1 (ja) 換気装置
JP5743685B2 (ja) 冷凍空調システム
CN217685621U (zh) 换气装置
WO2021014491A1 (ja) 熱交換型換気装置
JP7436873B2 (ja) 換気装置
JP2023001542A (ja) 換気装置
JP3156870U (ja) 熱交換構造体
JP2023001498A (ja) 換気装置
JPH0231298B2 (zh)
JP3453917B2 (ja) 積層型熱交換器の流体導通方法及び熱交換換気装置
KR20220102964A (ko) 전열교환기
KR100983248B1 (ko) 환기장치
JP2022075246A (ja) 換気装置
PL243607B1 (pl) Indukcyjny panel klimatyzacyjny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