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511418A - 一种紧固件生产用加工模具及其加工方法 - Google Patents

一种紧固件生产用加工模具及其加工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511418A
CN116511418A CN202310414418.6A CN202310414418A CN116511418A CN 116511418 A CN116511418 A CN 116511418A CN 202310414418 A CN202310414418 A CN 202310414418A CN 116511418 A CN116511418 A CN 116511418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die
fixedly connected
frame
lower die
wall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Granted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310414418.6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Other versions
CN116511418B (zh
Inventor
徐苾
罗明诚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Anhui Mingcheng Metal Co ltd
Zhejiang Mingcheng Metal Technology Co ltd
Original Assignee
Anhui Mingcheng Metal Co ltd
Zhejiang Mingcheng Metal Technology Co ltd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Anhui Mingcheng Metal Co ltd, Zhejiang Mingcheng Metal Technology Co ltd filed Critical Anhui Mingcheng Metal Co ltd
Priority to CN202310414418.6A priority Critical patent/CN116511418B/zh
Publication of CN116511418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11418A/zh
Application granted granted Critical
Publication of CN116511418B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511418B/zh
Active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Anticipated expiration legal-status Critical

Link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CFOUNDRY MOULDING
    • B22C9/00Moulds or cores; Moulding processes
    • B22C9/06Permanent moulds for shaped casting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CFOUNDRY MOULDING
    • B22C9/00Moulds or cores; Moulding processes
    • B22C9/06Permanent moulds for shaped castings
    • B22C9/062Mechanisms for locking or opening mould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CFOUNDRY MOULDING
    • B22C9/00Moulds or cores; Moulding processes
    • B22C9/08Features with respect to supply of molten metal, e.g. ingates, circular gates, skim gates
    • B22C9/082Sprues, pouring cup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DCASTING OF METALS; CASTING OF OTHER SUBSTANCES BY THE SAME PROCESSES OR DEVICES
    • B22D2/00Arrangement of indicating or measuring devices, e.g. for temperature or viscosity of the fused mas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22CASTING; POWDER METALLURGY
    • B22DCASTING OF METALS; CASTING OF OTHER SUBSTANCES BY THE SAME PROCESSES OR DEVICES
    • B22D39/00Equipment for supplying molten metal in rations
    • B22D39/02Equipment for supplying molten metal in rations having means for controlling the amount of molten metal by volume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Mechanical Engineering (AREA)
  • Moulds For Moulding Plastics Or The Like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紧固件生产技术领域,且公开了一种紧固件生产用加工模具及其加工方法,包括放置底座,所述放置底座的顶部均匀设置有伸缩杆,且放置底座的顶部与伸缩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的顶部滑动连接有贴合架,所述放置底座的内部设置有下模具,且放置底座的内壁与下模具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贴合架的内部设置有上模具,且贴合架的内壁与上模具的顶部固定连接,贴合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传输筒,所述下模具包括贴合框,所述贴合框的底部对称设置有传输管。本发明用以解决所提出的在紧固件的制备过程中,会有专门的输料机构向模具腔体内输料,输送过程中,物料会自然冷却,且在溶液输送完成后会出现余料,造成浪费的问题。

Description

一种紧固件生产用加工模具及其加工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紧固件生产技术领域,具体为一种紧固件生产用加工模具及其加工方法。
背景技术
目前,用于紧固件生产的加工模具通常包括上模和下模,上模和下模内分别设置有上模芯和下模芯,上模芯和下模芯相互插接配合并形成模具腔,在使用过程中,上模芯向下模芯相对移动,挤压后排出多余的熔液以冷却形成紧固件,在紧固件的制备过程中,会有专门的输料机构向模具腔体内输料,输送过程中,物料会自然冷却,且在溶液输送完成后会出现余料,造成浪费,现提出一种紧固件生产用加工模具及其加工方法用以解决上述所提出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紧固件生产用加工模具及其加工方法,以解决上述背景技术中提出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实现的:
本发明为一种紧固件生产用加工模具,包括放置底座,所述放置底座的顶部均匀设置有伸缩杆,且放置底座的顶部与伸缩杆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的顶部滑动连接有贴合架,所述放置底座的内部设置有下模具,且放置底座的内壁与下模具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贴合架的内部设置有上模具,且贴合架的内壁与上模具的顶部固定连接,贴合架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传输筒;
所述下模具包括贴合框,所述贴合框的底部对称设置有传输管,且贴合框的底部与传输管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传输管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管,所述贴合框的外表面设置有密封圈,且贴合框的外表面与密封圈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固定管位于放置底座的底部,且固定管的外表面与放置底座的内壁固定连接;
通过设置下模具,可以控制熔液在输送时,通过下模具底部设置的固定管与上模具顶部的传输筒共同传输,保证了熔液能够快速进入到模具内,避免出现熔液部分冷却的情况,且利用下模具上设置的密封圈可以将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相互贴合,避免出现缝隙,利用下模具内设置的传输管可以降低余料的产生,进而降低紧固件冷却后需要去除大量的余料,避免出现大量废料,且利用下模具内设置的承力杆可以对下模具进行支撑,保证其受到撞击后具有一定缓冲效果。
优选的,所述贴合框的底部均匀设置有套管,且贴合框的底部与套管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套管的内部设置有承力杆,且套管的内壁与承力杆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所述承力杆的两端对称设置有滑动圈,且承力杆的两端与滑动圈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滑动圈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橡胶管,所述橡胶管的数量为两个,且橡胶管远离滑动圈的一端与套管的内壁固定连接;
通过设置橡胶管,可以对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在进行撞击时起到缓冲作用,当下模具与上模具相互配合时,导致套管会向承力杆端进行挤压,导致套管带动橡胶管对承力杆端进行移动,使得橡胶管受到滑动圈的限位后开始受到挤压变形,由于橡胶管变形导致冲击力降低,进而对上模具与下模具在配合时降低其冲击力,进而避免上模具与下模具在进行使用时由于其接触面长期受到撞击,导致其出现磨损。
优选的,所述密封圈的两端对称设置有安装板,且密封圈的两端与安装板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插接杆,所述插接杆的外表面均匀设置有弹性板,且插接杆的外表面与弹性板的顶部固定连接;
通过设置弹性板,可以将安装板与装配板进行配合安装,使得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可以相互贴合,避免熔液从间隙中渗出,当上模具与下模具配合安装时,插接杆开始从装配板内的通孔进行穿行,导致装配板内壁会对弹性板造成挤压,由于弹性板具有一定弹性力,导致弹性板在受到挤压后开始向插接杆内收缩变形,进而保证了装配板从插接杆上正常移动,当装配板在移动到无法再对弹性板造成限位的区域时,弹性板开始利用其反作用力复位,进而对装配板造成阻挡,保证了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贴合紧密。
优选的,所述上模具包括模具框,所述模具框的顶部对称设置有调节筒,且模具框的顶部与调节筒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调节筒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柔性管,所述模具框的外表面对称设置有装配板,且模具框的外表面与装配板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模具框的顶部对称设置有定位杆,且模具框的顶部与定位杆的底部固定连接;
通过设置上模具,可以保证上模具和下模具在进行使用时较为便捷,通过装配板与安装板之间相互配合,使得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贴合较为紧密,随后柔性管与调节筒将熔液注入到上模具内,由于上下模具同时注入避免熔液在其注入过程中冷却时间程度严重,且利用上模具中设置的柔性管为可伸缩设计,导致上模具在移动过程中,保证了熔液的正常传输,随后利用上模具外表面设置的装配板与安装板配合使用,保证了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的密封效果。
优选的,所述装配板的数量为两个,且装配板的内径尺寸与插接杆的外径尺寸保持一致,所述调节筒的内部设置有内芯,且调节筒的内壁与内芯的外表面相接触,所述内芯的外表面设置有边缘环,且内芯的外表面与边缘环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边缘环的内部对称设置有导向杆,且边缘环的内壁与导向杆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所述导向杆的外表面设置有挤压弹簧,且导向杆的外表面与挤压弹簧的内壁相接触,所述边缘环的顶部对称设置有接收管,且边缘环的顶部与接收管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接收管的顶部设置有触发杆,且接收管的顶部与触发杆的底部相接触;
通过设置触发杆,可以避免熔液注入过量的情况,且避免余料过多造成浪费,利用触发杆与接收管配合使用,使得熔液不再继续往上模具与下模具内注入,当熔液注入到上模具内时,熔液从内芯中进行注入,当上模具内注满上模具后,熔液开始对内芯造成挤压,导致内芯带动边缘环向上移动,导致边缘环上的接收管向上移动,导致触发杆与接收管进行触发,进而导致熔液不再注入,且边缘环在向上移动时带动挤压弹簧,导致挤压弹簧向上移动,使其拉伸变形。
一种紧固件生产用加工模具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安装:将上模具与下模具进行安装,随后将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保持贴合;
S2:扣合:利用上模具上的装配板与下模具上的安装板配合安装,导致下模具与上模具之间贴合紧密;
S3:注入:将熔液从上模具上的传输筒和下模具底部的固定管内注入,保证了熔液快速注入到模具内,避免出现冷却过度的情况;
S4:检测:当熔液注入后,通过内芯内设置的触发杆与接收管配合,导致熔液不再继续注入,避免出现浪费;
S5:清理:将上模具与下模具脱离后,将紧固件去除,随后将余料进行清理。
本发明具有以下有益效果:
(1)本发明通过设置下模具,可以控制熔液在输送时,通过下模具底部设置的固定管与上模具顶部的传输筒共同传输,保证了熔液能够快速进入到模具内,避免出现熔液部分冷却的情况,且利用下模具上设置的密封圈可以将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相互贴合,避免出现缝隙,利用下模具内设置的传输管可以降低余料的产生,进而降低紧固件冷却后需要去除大量的余料,避免出现大量废料,且利用下模具内设置的承力杆可以对下模具进行支撑,保证其受到撞击后具有一定缓冲效果。
(2)本发明通过设置橡胶管,可以对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在进行撞击时起到缓冲作用,当下模具与上模具相互配合时,导致套管会向承力杆端进行挤压,导致套管带动橡胶管对承力杆端进行移动,使得橡胶管受到滑动圈的限位后开始受到挤压变形,由于橡胶管变形导致冲击力降低,进而对上模具与下模具在配合时降低其冲击力,进而避免上模具与下模具在进行使用时由于其接触面长期受到撞击,导致其出现磨损。
(3)本发明设置弹性板,可以将安装板与装配板进行配合安装,使得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可以相互贴合,避免熔液从间隙中渗出,当上模具与下模具配合安装时,插接杆开始从装配板内的通孔进行穿行,导致装配板内壁会对弹性板造成挤压,由于弹性板具有一定弹性力,导致弹性板在受到挤压后开始向插接杆内收缩变形,进而保证了装配板从插接杆上正常移动,当装配板在移动到无法再对弹性板造成限位的区域时,弹性板开始利用其反作用力复位,进而对装配板造成阻挡,保证了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贴合紧密。
(4)本发明设置上模具,可以保证上模具和下模具在进行使用时较为便捷,通过装配板与安装板之间相互配合,使得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贴合较为紧密,随后柔性管与调节筒将熔液注入到上模具内,由于上下模具同时注入避免熔液在其注入过程中冷却时间程度严重,且利用上模具中设置的柔性管为可伸缩设计,导致上模具在移动过程中,保证了熔液的正常传输,随后利用上模具外表面设置的装配板与安装板配合使用,保证了上模具与下模具之间的密封效果。
(5)本发明设置触发杆,可以避免熔液注入过量的情况,且避免余料过多造成浪费,利用触发杆与接收管配合使用,使得熔液不再继续往上模具与下模具内注入,当熔液注入到上模具内时,熔液从内芯中进行注入,当上模具内注满上模具后,熔液开始对内芯造成挤压,导致内芯带动边缘环向上移动,导致边缘环上的接收管向上移动,导致触发杆与接收管进行触发,进而导致熔液不再注入,且边缘环在向上移动时带动挤压弹簧,导致挤压弹簧向上移动,使其拉伸变形。
当然,实施本发明的任一产品并不一定需要同时达到以上所述的所有优点。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发明实施例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描述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发明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发明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内部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发明下模具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发明图3中A处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发明图3中B处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发明上模具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发明图6中C处结构示意图;
图8为本发明方法流程示意图;
附图中,各标号所代表的部件列表如下:
图中:1、放置底座;2、伸缩杆;3、贴合架;4、下模具;5、传输筒;6、上模具;41、贴合框;42、承力杆;43、传输管;44、密封圈;45、固定管;46、套管;47、滑动圈;48、橡胶管;49、弹性板;50、安装板;51、插接杆;61、柔性管;62、调节筒;63、定位杆;64、模具框;65、装配板;66、内芯;67、触发杆;68、接收管;69、边缘环;70、挤压弹簧;71、导向杆。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将结合本发明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发明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发明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发明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做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发明保护的范围。
实施例一,请参阅图1-图8所示,本发明为一种紧固件生产用加工模具,包括放置底座1,放置底座1的顶部均匀设置有伸缩杆2,且放置底座1的顶部与伸缩杆2的底部固定连接,伸缩杆2的顶部滑动连接有贴合架3,放置底座1的内部设置有下模具4,且放置底座1的内壁与下模具4的底部固定连接,贴合架3的内部设置有上模具6,且贴合架3的内壁与上模具6的顶部固定连接,贴合架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传输筒5;
当该种紧固件生产用加工模具在进行使用时,首先通过伸缩杆2控制贴合架3的位置,使得放置底座1与贴合架3接触,导致上模具6与下模具4配合,随后利用传输筒5与固定管45将熔液注入到模具内,当注入到一定量后,内芯66发生变化,导致注入停止,随后将上模具6与下模具4分离,进而将内部冷却后的紧固件取出;
下模具4包括贴合框41,贴合框41的底部对称设置有传输管43,且贴合框41的底部与传输管43的顶部固定连接,传输管4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管45,贴合框41的外表面设置有密封圈44,且贴合框41的外表面与密封圈44的内壁固定连接,固定管45位于放置底座1的底部,且固定管45的外表面与放置底座1的内壁固定连接;
当下模具4在进行使用时,首先利用固定管45将熔液注入到下模具4内,进而使其充满到贴合框41内,下模具4在安装时,首先借助密封圈44与上模具6进行贴合,随后利用承力杆42和套管46对上模具6与下模具4的接触撞击进行缓冲,在安装时借助弹性板49对装配板65进行阻挡,保证了上模具6与下模具4之间的贴合间隙;
利用下模具4上设置的密封圈44可以将上模具6与下模具4之间相互贴合,避免出现缝隙,利用下模具4内设置的传输管43可以降低余料的产生,进而降低紧固件冷却后需要去除大量的余料,避免出现大量废料,且利用下模具4内设置的承力杆42可以对下模具4进行支撑,保证其受到撞击后具有一定缓冲效果。
上模具6包括模具框64,模具框64的顶部对称设置有调节筒62,且模具框64的顶部与调节筒62的底部固定连接,调节筒6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柔性管61,模具框64的外表面对称设置有装配板65,且模具框64的外表面与装配板65的内壁固定连接,模具框64的顶部对称设置有定位杆63,且模具框64的顶部与定位杆63的底部固定连接;
当上模具6在进行使用时,通过柔性管61和调节筒62将熔液注入,且利用装配板65将上模具6与下模具4配合安装,保证了上模具6与下模具4之间贴合较为紧密;
通过装配板65与安装板50之间相互配合,使得上模具6与下模具4之间贴合较为紧密,随后柔性管61与调节筒62将熔液注入到上模具6内,由于上下模具4同时注入避免熔液在其注入过程中冷却时间程度严重,且利用上模具6中设置的柔性管61为可伸缩设计,导致上模具6在移动过程中,保证了熔液的正常传输,随后利用上模具6外表面设置的装配板65与安装板50配合使用,保证了上模具6与下模具4之间的密封效果。
一种紧固件生产用加工模具的加工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S1:安装:将上模具6与下模具4进行安装,随后将上模具6与下模具4之间保持贴合;
S2:扣合:利用上模具6上的装配板65与下模具4上的安装板50配合安装,导致下模具4与上模具6之间贴合紧密;
S3:注入:将熔液从上模具6上的传输筒5和下模具4底部的固定管45内注入,保证了熔液快速注入到模具内,避免出现冷却过度的情况;
S4:检测:当熔液注入后,通过内芯66内设置的触发杆67与接收管68配合,导致熔液不再继续注入,避免出现浪费;
S5:清理:将上模具6与下模具4脱离后,将紧固件去除,随后将余料进行清理。
实施例二,请参阅图1-图8所示,本发明为一种紧固件生产用加工模具,在实施例一的基础上,贴合框41的底部均匀设置有套管46,且贴合框41的底部与套管46的顶部固定连接,套管46的内部设置有承力杆42,且套管46的内壁与承力杆42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承力杆42的两端对称设置有滑动圈47,且承力杆42的两端与滑动圈47的内壁固定连接,滑动圈47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橡胶管48,橡胶管48的数量为两个,且橡胶管48远离滑动圈47的一端与套管46的内壁固定连接;
当上模具6与下模具4相互贴合时,由于上模具6与下模具4相互碰撞,导致套管46向承力杆42端挤压,导致承力杆42顶部的滑动圈47对橡胶管48造成挤压,导致橡胶管48受到挤压后开始收缩变形,利用橡胶管48的收缩变形降低上模具6与下模具4碰撞产生的冲击力;
当下模具4与上模具6相互配合时,导致套管46会向承力杆42端进行挤压,导致套管46带动橡胶管48对承力杆42端进行移动,使得橡胶管48受到滑动圈47的限位后开始受到挤压变形,由于橡胶管48变形导致冲击力降低,进而对上模具6与下模具4在配合时降低其冲击力,进而避免上模具6与下模具4在进行使用时由于其接触面长期受到撞击,导致其出现磨损。
密封圈44的两端对称设置有安装板50,且密封圈44的两端与安装板50的外表面固定连接,安装板50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插接杆51,插接杆51的外表面均匀设置有弹性板49,且插接杆51的外表面与弹性板49的顶部固定连接;
当上模具6与下模具4之间相互碰撞时,装配板65开始与插接杆51接触,导致插接杆51从装配板65的通孔处滑动,由于插接杆51表面设置有弹性板49,导致装配板65在移动时对弹性板49造成挤压,使得弹性板49收缩变形,使得装配板65正常从插接杆51上滑动,使得装配板65与安装板50之间相互配合,当装配板65不再对弹性板49造成挤压后,弹性板49开始利用反作用力复位,进而对装配板65造成限位,使得装配板65与安装板50之间相互卡接;
当上模具6与下模具4配合安装时,插接杆51开始从装配板65内的通孔进行穿行,导致装配板65内壁会对弹性板49造成挤压,由于弹性板49具有一定弹性力,导致弹性板49在受到挤压后开始向插接杆51内收缩变形,进而保证了装配板65从插接杆51上正常移动,当装配板65在移动到无法再对弹性板49造成限位的区域时,弹性板49开始利用其反作用力复位,进而对装配板65造成阻挡,保证了上模具6与下模具4之间贴合紧密。
装配板65的数量为两个,且装配板65的内径尺寸与插接杆51的外径尺寸保持一致,调节筒62的内部设置有内芯66,且调节筒62的内壁与内芯66的外表面相接触,内芯66的外表面设置有边缘环69,且内芯66的外表面与边缘环69的内壁固定连接,边缘环69的内部对称设置有导向杆71,且边缘环69的内壁与导向杆71的外表面滑动连接,导向杆71的外表面设置有挤压弹簧70,且导向杆71的外表面与挤压弹簧70的内壁相接触,边缘环69的顶部对称设置有接收管68,且边缘环69的顶部与接收管68的底部固定连接,接收管68的顶部设置有触发杆67,且接收管68的顶部与触发杆67的底部相接触;
当上模具6内注入熔液时,熔液从内芯66轴心处经过,当模具内充满熔液后,熔液开始对内芯66底部造成挤压,使得边缘环69带动内芯66向上移动,导致触发杆67触发接收管68,导致熔液不再注入,随后保证了紧固件冷却后的余料较小,避免造成浪费;
利用触发杆67与接收管68配合使用,使得熔液不再继续往上模具6与下模具4内注入,当熔液注入到上模具6内时,熔液从内芯66中进行注入,当上模具6内注满上模具6后,熔液开始对内芯66造成挤压,导致内芯66带动边缘环69向上移动,导致边缘环69上的接收管68向上移动,导致触发杆67与接收管68进行触发,进而导致熔液不再注入,且边缘环69在向上移动时带动挤压弹簧70,导致挤压弹簧70向上移动,使其拉伸变形。
以上公开的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只是用于帮助阐述本发明。优选实施例并没有详尽叙述所有的细节,也不限制该发明仅为所述的具体实施方式。显然,根据本说明书的内容,可作很多的修改和变化。本说明书选取并具体描述这些实施例,是为了更好地解释本发明的原理和实际应用,从而使所属技术领域技术人员能很好地理解和利用本发明。本发明仅受权利要求书及其全部范围和等效物的限制。

Claims (9)

1.一种紧固件生产用加工模具,包括放置底座(1),所述放置底座(1)的顶部均匀设置有伸缩杆(2),且放置底座(1)的顶部与伸缩杆(2)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伸缩杆(2)的顶部滑动连接有贴合架(3),所述放置底座(1)的内部设置有下模具(4),且放置底座(1)的内壁与下模具(4)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贴合架(3)的内部设置有上模具(6),且贴合架(3)的内壁与上模具(6)的顶部固定连接,贴合架(3)的顶部固定连接有传输筒(5),其特征在于:
所述下模具(4)包括贴合框(41),所述贴合框(41)的底部对称设置有传输管(43),且贴合框(41)的底部与传输管(43)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传输管(43)的底部固定连接有固定管(45),所述贴合框(41)的外表面设置有密封圈(44),且贴合框(41)的外表面与密封圈(44)的内壁固定连接。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紧固件生产用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管(45)位于放置底座(1)的底部,且固定管(45)的外表面与放置底座(1)的内壁固定连接。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紧固件生产用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贴合框(41)的底部均匀设置有套管(46),且贴合框(41)的底部与套管(46)的顶部固定连接,所述套管(46)的内部设置有承力杆(42),且套管(46)的内壁与承力杆(42)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所述承力杆(42)的两端对称设置有滑动圈(47),且承力杆(42)的两端与滑动圈(47)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滑动圈(47)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有橡胶管(48)。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紧固件生产用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橡胶管(48)的数量为两个,且橡胶管(48)远离滑动圈(47)的一端与套管(46)的内壁固定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紧固件生产用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密封圈(44)的两端对称设置有安装板(50),且密封圈(44)的两端与安装板(50)的外表面固定连接,所述安装板(50)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插接杆(51),所述插接杆(51)的外表面均匀设置有弹性板(49),且插接杆(51)的外表面与弹性板(49)的顶部固定连接。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紧固件生产用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模具(6)包括模具框(64),所述模具框(64)的顶部对称设置有调节筒(62),且模具框(64)的顶部与调节筒(62)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调节筒(62)的顶部固定连接有柔性管(61),所述模具框(64)的外表面对称设置有装配板(65),且模具框(64)的外表面与装配板(65)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模具框(64)的顶部对称设置有定位杆(63),且模具框(64)的顶部与定位杆(63)的底部固定连接。
7.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紧固件生产用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装配板(65)的数量为两个,且装配板(65)的内径尺寸与插接杆(51)的外径尺寸保持一致。
8.根据权利要求6所述的一种紧固件生产用加工模具,其特征在于:所述调节筒(62)的内部设置有内芯(66),且调节筒(62)的内壁与内芯(66)的外表面相接触,所述内芯(66)的外表面设置有边缘环(69),且内芯(66)的外表面与边缘环(69)的内壁固定连接,所述边缘环(69)的内部对称设置有导向杆(71),且边缘环(69)的内壁与导向杆(71)的外表面滑动连接,所述导向杆(71)的外表面设置有挤压弹簧(70),且导向杆(71)的外表面与挤压弹簧(70)的内壁相接触,所述边缘环(69)的顶部对称设置有接收管(68),且边缘环(69)的顶部与接收管(68)的底部固定连接,所述接收管(68)的顶部设置有触发杆(67),且接收管(68)的顶部与触发杆(67)的底部相接触。
9.一种紧固件生产用加工模具的加工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
S1:安装:将上模具(6)与下模具(4)进行安装,随后将上模具(6)与下模具(4)之间保持贴合;
S2:扣合:利用上模具(6)上的装配板(65)与下模具(4)上的安装板(50)配合安装,导致下模具(4)与上模具(6)之间贴合紧密;
S3:注入:将熔液从上模具(6)上的传输筒(5)和下模具(4)底部的固定管(45)内注入,保证了熔液快速注入到模具内,避免出现冷却过度的情况;
S4:检测:当熔液注入后,通过内芯(66)内设置的触发杆(67)与接收管(68)配合,导致熔液不再继续注入,避免出现浪费;
S5:清理:将上模具(6)与下模具(4)脱离后,将紧固件去除,随后将余料进行清理。
CN202310414418.6A 2023-04-18 2023-04-18 一种紧固件生产用加工模具及其加工方法 Active CN116511418B (zh)

Priorit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14418.6A CN116511418B (zh) 2023-04-18 2023-04-18 一种紧固件生产用加工模具及其加工方法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1)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CN202310414418.6A CN116511418B (zh) 2023-04-18 2023-04-18 一种紧固件生产用加工模具及其加工方法

Publications (2)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11418A true CN116511418A (zh) 2023-08-01
CN116511418B CN116511418B (zh) 2024-02-13

Family

ID=87400341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310414418.6A Active CN116511418B (zh) 2023-04-18 2023-04-18 一种紧固件生产用加工模具及其加工方法

Country Status (1)

Country Link
CN (1) CN116511418B (zh)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291376U (zh) * 2011-10-19 2012-07-04 亨国(厦门)精机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感应式重力铸造设备
CN203830722U (zh) * 2014-03-27 2014-09-17 安徽省新方尊铸造科技有限公司 自动浇注机和金属型重力铸造机的数据通信系统
CN105880487A (zh) * 2016-05-20 2016-08-24 江苏苏美达车轮有限公司 可精确定量浇铸的模具、浇铸控制系统及轮毂铸造浇铸方法
CN108348997A (zh) * 2015-11-16 2018-07-31 新东工业株式会社 铸造设备以及铸造设备中的铸模的造型数据和熔融金属的熔融金属状态数据的管理方法
CN108971475A (zh) * 2018-09-12 2018-12-11 丹东市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门式自动浇铸机
CN110918952A (zh) * 2019-12-11 2020-03-27 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 一种机器人追踪浇注装置

Patent Citations (6)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CN202291376U (zh) * 2011-10-19 2012-07-04 亨国(厦门)精机工业有限公司 一种感应式重力铸造设备
CN203830722U (zh) * 2014-03-27 2014-09-17 安徽省新方尊铸造科技有限公司 自动浇注机和金属型重力铸造机的数据通信系统
CN108348997A (zh) * 2015-11-16 2018-07-31 新东工业株式会社 铸造设备以及铸造设备中的铸模的造型数据和熔融金属的熔融金属状态数据的管理方法
CN105880487A (zh) * 2016-05-20 2016-08-24 江苏苏美达车轮有限公司 可精确定量浇铸的模具、浇铸控制系统及轮毂铸造浇铸方法
CN108971475A (zh) * 2018-09-12 2018-12-11 丹东市起重机械有限公司 一种门式自动浇铸机
CN110918952A (zh) * 2019-12-11 2020-03-27 上海发那科机器人有限公司 一种机器人追踪浇注装置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511418B (zh) 2024-02-13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N218019881U (zh) 一种方便脱模的注塑机
CN116511418B (zh) 一种紧固件生产用加工模具及其加工方法
CN220763354U (zh) 一种防止定模动模磕碰的注塑模具
CN111347623B (zh) 一种负压注塑成型模具
CN213006357U (zh) 一种带有顶出机构的注塑模具装置
CN115157635A (zh) 基于塑料软管热压成型装置
CN206898158U (zh) 新型内高压成型机
CN209156905U (zh) 一种高精密五金模具
CN217414775U (zh) 一种生产硅胶标牌快速注塑装置
CN112720990A (zh) 一种热塑性材料成型控制装置及控制方法
CN117283780B (zh) 一种具有自动上料功能的橡胶密封圈生产装置及生产工艺
CN220049981U (zh) 一种摄像头零件压铸模具结构
CN220679321U (zh) 一种铝蜂窝板成型装置
CN215791640U (zh) 一种塑料挤出模具
CN217916432U (zh) 一种便于调节的立式成型机
CN116277662B (zh) 耐高温pvc电力保护管加工用真空冷却成型设备
CN216544673U (zh) 一种吹塑机
CN209381230U (zh) 一种具有自动弹出功能的塑料模具
CN218803620U (zh) 一种便于更换模具的注塑机
CN109967715A (zh) 一种基于电机制造生产线的转子铝压铸设备
CN215467680U (zh) 一种五金冲压连续模具
CN212371178U (zh) 一种粉末冶金模具用开模机构
CN218803925U (zh) 一种用于电器的塑料型材挤出模具模头
CN220741977U (zh) 一种多腔型注塑模具
CN218399314U (zh) 一种行位开模结构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GR01 Patent grant
GR01 Patent gra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