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24349A - 皮肤用贴附片、其使用方法、紫外线检测方法及紫外线防御性能评价方法 - Google Patents

皮肤用贴附片、其使用方法、紫外线检测方法及紫外线防御性能评价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24349A
CN116324349A CN202180067321.1A CN202180067321A CN116324349A CN 116324349 A CN116324349 A CN 116324349A CN 202180067321 A CN202180067321 A CN 202180067321A CN 116324349 A CN116324349 A CN 116324349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skin
color
ultraviolet
skin patch
ultraviolet ray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180067321.1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椎叶谅太
须藤美由纪
东城武彦
福井崇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Kao Corp
Original Assignee
Kao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Kao Corp filed Critical Kao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324349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24349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9/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paper or cardboard
    • B32B29/02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paper or cardboard next to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8/00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 A61K8/02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characterised by special physical form
    • A61K8/0208Tissues; Wipes; Patches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QSPECIFIC USE OF COSMETICS OR SIMILAR TOILETRY PREPARATIONS
    • A61Q17/00Barrier preparations; Preparations brought into direct contact with the skin for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external influences, e.g. sunlight, X-rays or other harmful rays, corrosive materials, bacteria or insect stings
    • A61Q17/04Topical preparations for affording protection against sunlight or other radiation; Topical sun tanning preparation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06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 B32B27/1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as the main or only constituent of a layer, which is next to another layer of the same or of a different material of paper or cardboard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7/00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 B32B27/28Layered products comprising a layer of synthetic resin comprising synthetic resins not wholly covered by any one of the sub-groups B32B27/30 - B32B27/42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5/00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 B32B5/02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the non- homogeneity or physical structure, i.e. comprising a fibrous, filamentary, particulate or foam layer; Layered products characterised by having a layer differing constitutionally or physically in different parts characterised by structural features of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 B32B5/022Non-woven fabric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1/00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 G01J1/42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using electric radiation detectors
    • G01J1/429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using electric radiation detectors applied to measurement of ultraviolet light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1/00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 G01J1/48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using chemical effects
    • G01J1/50Photometry, e.g. photographic exposure meter using chemical effects using change in colour of an indicator, e.g. actinometer
    • AHUMAN NECESSITIES
    • A61MEDICAL OR VETERINARY SCIENCE; HYGIENE
    • A61KPREPARATIONS FOR MEDICAL, DENTAL OR TOILETRY PURPOSES
    • A61K2800/00Properties of cosmetic compositions or active ingredients thereof or formulation aids used therein and process related aspects
    • A61K2800/40Chemical, physico-chemical or functional or structural properties of particular ingredients
    • A61K2800/42Colour properties
    • A61K2800/45Colour indicators, e.g. pH- or Redox indicators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262/00Composition or structural features of fibres which form a fibrous or filamentary layer or are present as additives
    • B32B2262/04Cellulosic plastic fibres, e.g. rayon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307/00Properties of the layers or laminate
    • B32B2307/70Other properties
    • B32B2307/748Releasability
    • BPERFORMING OPERATIONS; TRANSPORTING
    • B32LAYERED PRODUCTS
    • B32BLAYERED PRODUCTS, i.e. PRODUCTS BUILT-UP OF STRATA OF FLAT OR NON-FLAT, e.g. CELLULAR OR HONEYCOMB, FORM
    • B32B2405/00Adhesive articles, e.g. adhesive tapes
    • DTEXTILES; PAPER
    • D04BRAIDING; LACE-MAKING; KNITTING; TRIMMINGS; NON-WOVEN FABRICS
    • D04HMAKING TEXTILE FABRICS, e.g. FROM FIBRES OR FILAMENTARY MATERIAL; FABRICS MADE BY SUCH PROCESSES OR APPARATUS, e.g. FELTS, NON-WOVEN FABRICS; COTTON-WOOL; WADDING ; NON-WOVEN FABRICS FROM STAPLE FIBRES, FILAMENTS OR YARNS, BONDED WITH AT LEAST ONE WEB-LIKE MATERIAL DURING THEIR CONSOLIDATION
    • D04H1/0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 D04H1/70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 D04H1/72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the fibres being randomly arranged
    • D04H1/728Non-woven fabrics formed wholly or mainly of staple fibres or like relatively short fibres characterised by the method of forming fleeces or layers, e.g. reorientation of fibres the fibres being randomly arranged by electro-spinn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3/00Spectrometry; Spectrophotometry; Monochromators; Measuring colours
    • G01J3/46Measurement of colour; Colour measuring devices, e.g. colorimeters
    • G01J2003/467Colour computing
    • GPHYSICS
    • G01MEASURING; TESTING
    • G01JMEASUREMENT OF INTENSITY, VELOCITY, SPECTRAL CONTENT, POLARISATION, PHASE OR PULSE CHARACTERISTICS OF INFRARED, VISIBLE OR ULTRAVIOLET LIGHT; COLORIMETRY; RADIATION PYROMETRY
    • G01J3/00Spectrometry; Spectrophotometry; Monochromators; Measuring colours
    • G01J3/46Measurement of colour; Colour measuring devices, e.g. colorimeters
    • G01J3/50Measurement of colour; Colour measuring devices, e.g. colorimeters using electric radiation detectors

Landscapes

  •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Life Sciences & Earth Sciences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Spectroscopy & Molecular Physics (AREA)
  • Animal Behavior & Ethology (AREA)
  • Veterinary Medicine (AREA)
  • Public Health (AREA)
  • General Health & Medical Sciences (AREA)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Epidemiology (AREA)
  • Birds (AREA)
  • Dermatology (AREA)
  • Textile Engineering (AREA)
  • Biomedical Technology (AREA)
  • Cosmetics (AREA)
  • Photometry And Measurement Of Optical Pulse Characteristics (AREA)
  • Medicinal Preparation (AREA)
  • Laminated Bodies (AREA)
  • Bioinformatics & Cheminformatics (AREA)
  • Chemical & Material Sciences (AREA)
  • Medicinal Chemistry (AREA)
  • Pharmacology & Pharmacy (AREA)
  • Measuring And Recording Apparatus For Diagnosis (AREA)
  • Investigating Or Analysing Biological Materials (AREA)
  • Adhesives Or Adhesive Processe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的皮肤用贴附片(10)具备贴附于皮肤上而使用的贴附部(1)。贴附部(1)包含通过紫外线曝光而产生变色的变色层(3)。贴附部(1)在湿润状态的标准曝光试验中,在曝光前、与经曝光10秒钟后的L*a*b*表色系统中的ΔE*ab色差为5以上且300以下。另外,皮肤用贴附片(10)的使用方法包括:将贴附部(1)贴附于皮肤上的步骤;以及,在皮肤上涂布液状物的步骤。

Description

皮肤用贴附片、其使用方法、紫外线检测方法及紫外线防御性 能评价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皮肤用贴附片、其使用方法、紫外线检测方法及紫外线防御性能评价方法。
背景技术
已知包含通过紫外线曝光使颜色变化的物质的片材等技术。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有:制备含有光致变色化合物等能使颜色变化的染料与聚合物的高分子染料溶液,以使用该高分子染料溶液所形成的纤维用作材料的衣服、帐篷、罩等。
另外,本案申请人之前提出了一种无纺布,其由含光致变色化合物的第1纤维、与不含该化合物的第2纤维构成(专利文献2)。
另外,专利文献3公开了一种含有过渡金属氧化物与纤维素纳米纤维的复合膜。其中记载了该复合膜可用作呈现光致变色的调光膜等。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美国专利申请公开第2007/113358号说明书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特开2013-072151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专利特开2018-127575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涉及一种皮肤用贴附片,其具备贴附于皮肤上而使用的贴附部。
上述贴附部优选为包含通过紫外线曝光而进行变色的变色层。
上述贴附部优选为在湿润状态的下述条件下实施紫外线曝光的标准曝光试验中,曝光前与曝光10秒后的L*a*b*表色系统中的色差ΔE*ab为5以上且300以下。
(条件)
湿润条件:在上述贴附部涂布水5mg/cm2,静置5分钟而成为湿润状态。
波长范围:280nm~400nm。
曝光时间:10秒钟。
紫外线照度:1.2mW/cm2
另外,本发明涉及上述皮肤用贴附片的使用方法。
上述使用方法优选为包括:将上述贴附部贴附于皮肤的步骤、以及在皮肤上涂布液状物的步骤。
另外,本发明涉及上述皮肤用贴附片的使用方法。
上述使用方法优选为:在利用液状物使上述贴附部或皮肤呈湿润的状态下,将该贴附部贴附于该皮肤上。
另外,本发明涉及使用上述皮肤用贴附片的紫外线检测方法。
上述紫外线检测方法优选为:将上述贴附部贴附于皮肤上,利用上述变色层的颜色变化来检测紫外线曝光量。
另外,本发明涉及一种紫外线防御性能评价方法,其中,使用具备评价部的片材。
上述评价部优选为含有通过紫外线曝光进行变色的变色层。
上述评价部优选为:在湿润状态的上述条件下实施紫外线曝光的标准曝光试验中,曝光前与曝光10秒后的L*a*b*表色系统中的色差ΔE*ab为5以上且300以下。
上述紫外线防御性能评价方法优选为:在将调配有紫外线防御剂的紫外线防御化妆品涂布于上述评价部的状态下,利用上述变色层的颜色变化,评价该紫外线防御化妆品的紫外线防御性能。
根据权利要求书以及下述说明,本发明的其他特征将会变得清楚明了。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涉及的皮肤用贴附片的一实施方式的示意图,其所示的是贴附于皮肤上的皮肤用贴附片通过紫外线曝光而进行变色的情况的平面图。
图2是图1所示皮肤用贴附片的截面图。
图3是本发明涉及的皮肤用贴附片的另一实施方式的相当于图2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紫外线对皮肤的照射会成为引起红斑、色斑、皮肤的黑化、皱纹等的主要原因。为了防御该紫外线对皮肤的伤害,一般将调配有紫外线防御剂的紫外线防御化妆品涂布于皮肤上。如果未涂布紫外线防御化妆品、或涂布不足的情况、或者紫外线强度大于预期以上的情况下,皮肤容易因紫外线而遭受损伤。然而,在皮肤上出现发炎等症状之前,难以辨认因紫外线造成的损伤。即,难以实时地辨认紫外线曝光。另外,也难以辨识适用于皮肤的紫外线防御化妆品的有效性,难以正确地掌握应重新涂布紫外线防御化妆品的时机。
专利文献1~3并没有公开用以辨识紫外线对皮肤的曝光的技术。另外,专利文献4所记载紫外线检查器在视觉上识别性良好地识别紫外线的曝光这一点上是不充分的。
所以,本发明涉及能够实时地辨识紫外线对皮肤的曝光的皮肤用贴附片及其使用方法、以及使用该皮肤用贴附片的紫外线检测方法及紫外线防御性能评价方法。
以下,针对基于优选的实施方式并参照附图对本发明进行说明。图1和图2所示的是本发明的皮肤用贴附片的一实施方式。
皮肤用贴附片10具备:贴附于皮肤S的表面上而使用的贴附部1。本实施方式的例如图1所示。
贴附部1可以仅由变色层3构成,也可以包含变色层3和该变色层3以外的层(例如:后述的粘接层4)而构成。
不管是在何种情况下,贴附部1中的变色层3优选为以接受来自外部的紫外线的方式设置。作为该方式,可举例如:使用状态时的贴附部1的非面向皮肤面由变色层3形成的形态。
贴附部1由变色层3构成,不具有该变色层3以外的层的实施方式如图2所示。
本说明书的“面向皮肤面”是指,在皮肤用贴附片10或其构成构件(例如贴附部1)中,当贴附部1贴附于使用者的皮肤时,朝向该使用者的皮肤侧的面。另一方面,“非面向皮肤面”是指,在皮肤用贴附片10或其构成构件中,当贴附部1贴附于使用者的皮肤时,朝向与该使用者的皮肤侧相反侧的面。
皮肤用贴附片10的贴附部1的贴附对象主要是人体的皮肤(肌肤)。对于贴附部1所贴附的身体部位并没有特别的限制,作为该部位,可举例如:额头、鼻、眼部、脸颊、耳朵等脸部;手指、手掌、手背等手部;上臂、手肘、前臂;脚指、脚底等脚部;大腿、背部、胸、肩、颈、头、臀部等。从可更轻易掌握紫外线曝光的观点而言,贴附部1贴附的部位优选为上臂或前臂。
皮肤用贴附片10也可以具备配置于贴附部1的其中一面侧的基材层2。当具备基材层2的情况下,皮肤用贴附片10成为由该基材层2与贴附部1层叠而成的层叠构造。在使用皮肤用贴附片10时,从贴附部1(变色层3)剥离基材层2而使用。
通过具备基材层2,可提高皮肤用贴附片10的刚性,因而可轻易实施贴附部1对皮肤的贴附。
具备上述基材层2的皮肤用贴附片10的一例如图2所示。
基材层2可以为单一层,也可以为2层以上的多层。
基材层2可以使用合成树脂制薄膜等。作为合成树脂可以使用聚烯烃类树脂、聚酯类树脂等。
当基材层2可剥离地层叠于贴附部1(变色层3)时,从提高剥离性的观点而言,优选为:对基材层2的面向贴附部1(变色层3)的面,实施例如硅酮树脂涂布、电晕放电处理等剥离处理。
另外,从提高剥离性的观点而言,当将合成树脂制薄膜等用作基材层2时,优选为:在该薄膜表面上设置通过使粉末或颗粒的剥离剂散布而形成的剥离剂层,从而通过该剥离剂被覆该薄膜表面。作为剥离剂,可举例如硅酮类、氟类、醇酸类、烯烃类、长链烷基类等的剥离剂。
从即使为了将贴附部1贴附于皮肤而并用制剂(化妆水或水)的情况下也仍能使基材层2可剥离地层叠于贴附部1的观点而言,基材层2也可以使用具通气性的纤维片材。所谓“纤维片材”是指纤维占该片材质量的50%以上且100%以下的片材。作为纤维片材的典型例,可举例如各种无纺布、织布、针织原布、纸及这些的层叠体等。
关于无纺布,可以使用例如熔喷无纺布、纺粘无纺布、热风无纺布、水刺无纺布及嫘萦无纺布等,但并不仅局限于这些。关于构成这些无纺布、筛网片等的纤维片材的纤维或股条(strand),其粗细优选为大于纳米纤维的范畴。
另外,作为构成纤维片材的纤维,可以使用例如天然纤维、由纤维形成性合成树脂构成的纤维。
关于天然纤维,可举例如:植物纤维(棉、木棉、木材纸浆、非木材纸浆、花生蛋白质纤维、玉米蛋白质纤维、大豆蛋白质纤维、聚甘露糖纤维、橡胶纤维、麻、马尼拉麻、剑麻、新西兰麻、罗布麻、椰子、灯心草、麦杆等)、动物纤维(羊毛、山羊毛、毛发、开司米山羊绒、羊驼毛、安哥拉山羊毛、骆驼毛、骆马毛、蚕丝、羽丝绒、羽绒、羽毛、海藻纤维、甲壳素纤维、酪蛋白纤维等)、矿物纤维(石绵等)。
关于合成纤维状物,可举例如半合成纤维(乙酸酯、三乙酸酯、氧化乙酸酯、普罗米克斯(promix)、氯化橡胶、盐酸橡胶等)、金属纤维、碳纤维、玻璃纤维等。另外,也可以使用例如:高密度聚乙烯、中密度聚乙烯、低密度聚乙烯、聚丙烯等聚烯烃;聚酯、聚偏二氯乙烯、淀粉、聚乙烯醇或聚乙酸乙烯酯、或这些的共聚物或改性体等的单纤维;或在鞘部具有这些树脂成分的芯鞘构造复合纤维。
从使基材层2可剥离地层叠于贴附部1的观点而言,作为基材层2也可以使用筛网片。
从进一步提高剥离性的观点而言,筛网的网孔优选为20筛目/英寸以上,更优选为50筛目/英寸以上。
另外,从同样的观点而言,筛网的网孔优选为200筛目/英寸以下,更优选为150筛目/英寸以下。
作为构成筛网片的材料,可以使用与上述构成合成树脂制薄膜的材料相同的材料。
贴附部1优选为含有纤维。即,变色层3也优选为含有纤维而构成。如果贴附部1含有纤维,涂布在该贴附部1上的液状物被该贴附部1吸收,成为含有该液状物的状态。由此,如果贴附部1以湿润状态贴附于皮肤上,则能够使贴附部1难以目视识别。另外,如果贴附部1含有纤维而构成,因为贴附部1的柔软性得到提高,所以,在将贴附部1贴附于皮肤时,贴附部1容易追随皮肤,从这一观点而言是优选的。
当贴附部1含有纤维的情况下,该贴附部1的典型形态是纤维片材。
从更难以目视识别贴附部1的观点而言,贴附部1优选为含有纤维直径为10nm以上且3000nm以下的纤维。
从与上述同样的观点而言,构成贴附部1的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优选为10nm以上且3000nm以下,更优选为10nm以上且1000nm以下。
本说明书中,关于贴附部1的所谓“呈湿润的状态”或“湿润状态”是指,通过将液状物涂布于贴附部1,使该贴附部1呈湿润的状态,即,存在有液状物的状态。作为该液状物,典型的是:含有水或在25℃呈液状的油的物质,也包括含有这些的化妆水、化妆用乳液、美容液、皮肤外用剂及紫外线防御化妆品。另外,本说明书中,“水”是指蒸馏水、去离子水、RO水、超纯水、或自来水。
以下,将纤维直径10nm以上且3000nm以下的纤维称为“纳米纤维”。另外,“纤维直径”是指以等效圆直径表示的纤维粗细。
关于纳米纤维等构成贴附部1(变色层3)的纤维的纤维直径(粗细),依照下述方法测定。首先,利用扫描式电子显微镜(SEM)观察,放大10000倍观察纤维,从二维影像中选择1根经剔除缺陷(纤维块、纤维交叉部分、聚合物液滴)的任意纤维。接着,在该纤维的任意20个地方画出正交于所选择纤维的长边方向的正交线,测定该纤维的该正交线的跨距长度。然后,求出这些跨距长度的平均值,将该平均值设为“纤维直径”。
关于构成贴附部1(变色层3)的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按照下述方法测定。首先,从上述二维影像中选择经剔除缺陷(纤维块、纤维交叉部分、聚合物液滴)的任意纤维。接着,在所选择纤维的任意1个地方画出上述正交线,测定该纤维的该正交线的跨距长度。针对上述二维影像中的任意500根纤维测定该跨距长度,求出这些测定值的平均值,将该平均值设为“平均纤维直径”。
变色层3优选为含有光致变色化合物。由此,变色层3通过紫外线曝光而出现变色。从根据紫外线的曝光量以深浅表示变色程度的观点而言,也优选变色层3含有光致变色化合物。
光致变色化合物是利用光致变色,可通过光照射而出现变色的物质。具体而言,该物质的变色使得在后述湿润状态的标准曝光试验中,曝光前与曝光后的贴附部1的色差ΔE*ab达5以上。
所谓“光致变色”是指,某单一化学物种(chemical species)在具有可区分的不同吸收光谱的两种状态间可逆性地变化,通过电磁辐射的作用至少诱发一个方向的现象。呈光致变色的化合物一般大多数情况是通过紫外线照射其颜色从无色转变为有色。关于光致变色,例如有:热不可逆性的物质,其通过光作用而出现颜色变化;以及,热可逆性的物质,其通过光作用而产生一种变化,且通过热作用而产生另一种变化。
对光致变色化合物进行详细说明的话,该化合物是:单一化学物种通过光作用在不致改变分子量的情况下引发闭环/开环反应等,从而在吸收光谱不同的状态间进行可逆性异构化,呈现黄色、红色、蓝色等各种颜色的化合物。光致变色化合物大致分类为:通过光、尤其是紫外光照射,从而例如从无色转变为有色的化合物,其是仅通过光作用而出现颜色变化的化合物;以及,不仅通过光作用呈现颜色变化,而且通过热作用也呈现颜色变化的热可逆性化合物。仅通过光作用而呈现颜色变化的光致变色化合物,是仅在最初照射紫外光时发生日常生活中的颜色变化的化合物。另外,不仅通过光作用而且通过热作用也出现颜色变化的热可逆性光致变色化合物,是日常生活的颜色变化不仅在照射紫外光时发生,而且在除去紫外光照射时也发生,是具有重复性的化合物。
作为上述的仅通过光作用而出现颜色变化的光致变色化合物,可举例如:二芳基乙烯化合物、俘精酸酐化合物(fulgide compound)(日本专利特表2010-516375中的[0050]段所记载的物质)、联吡啶化合物及这些的衍生物等。另一方面,作为不仅通过光作用而且通过热作用也呈现颜色变化的热可逆性光致变色化合物,可举例如:六芳基双咪唑(HABI)化合物、螺噁嗪化合物、螺吡喃化合物(日本专利特表2010-516375中的[0048]段所记载的物质、日本专利特开平4-202811的第3页中所记载的物质)、苯并吡喃(chromene compound)化合物及这些的衍生物等。
作为变色层3中含有的光致变色化合物,可以将上述化合物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2种以上。可以使用将上述多种光致变色化合物混合而成的制剂,例如株式会社松井色差化学工业所制的“Photopia color(Purple、Yellow)”。该制剂是螺吡喃化合物、螺噁嗪化合物、苯并吡喃或其衍生物、俘精酸酐化合物、联吡啶化合物的混合体(粉末状)。
本皮肤用贴附片的变色层3中也可以使用通过紫外线曝光使颜色不可逆性地变化的染料。关于染料,可举例如孔雀绿(malachite green)、结晶紫内酯等碱性染料(日本专利特开平9-53981的[0008]段及[0009]段中所记载的物质)。
另外,在本皮肤用贴附片中,对于上述光致变色化合物与染料而言,根据其用途,优选使用1种或2种以上。
从使变色层3更可靠地变色的观点而言,贴附部1(变色层3)中的光致变色化合物含量优选为0.1质量%以上,更优选为1质量%以上。贴附部1中的光致变色化合物含量,是光致变色化合物的质量相对于贴附部1的总质量的“质量%”。
从贴附部1(变色层3)的保形性的观点而言,贴附部1中的光致变色化合物含量优选为5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30质量%以下。
从兼顾贴附部1(变色层3)更可靠地变色的特性与保形性的观点而言,贴附部1中的光致变色化合物含量优选为0.1质量%以上且50质量%以下,更优选为1质量%以上且30质量%以下。
关于贴附部1中的光致变色化合物含量,可通过制造该贴附部1时的光致变色化合物的使用量来进行调整。例如,当贴附部1是由通过电场纺丝而形成的纤维构成的情况下,通过调整后述的纺丝溶液中的贴附部1的形成材料使用量与光致变色化合物使用量,便可调整贴附部1中的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含量。
[光致变色化合物含量的测定方法]
贴附部1中的光致变色化合物含量按照下述方法测定。
从皮肤用贴附片10中取出贴附部1。当贴附部1包含变色层3以外的层的情况下,不用特地仅取出变色层3而作为贴附部1用于测定。首先,在23℃相对湿度50%环境条件下,使用市售剪刀或美工刀将贴附部1切断为任意形状,从该贴附部1中切取质量20~40mg片材片,将其用作试样。接着,针对上述试样实施热裂解气相色谱(GC)分析,根据以例如天冬氨酸等已知化学结构的N元素含量为基础所制作的标准曲线,定量试样中的N元素含量。从所获得的N元素含量计算出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含量。当不清楚光致变色化合物的详细化学结构式的情况下,可利用上述热裂解气相色谱分析预先定量该化合物中的N元素含量。另外,上述热裂解气相色谱分析使用赛默飞世尔科技公司(Thermo Fisher Scientific)制的FlashSmart(注册商标)元素分析装置。
对于变色层3中的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存在位置并没有特别的限定。例如,光致变色化合物可以存在于变色层3的表面,也可以存在于变色层3的内部。另外,光致变色化合物可以以分散于变色层3的整体的状态存在,也可以以偏向地存于变色层3的一部分。
当变色层3含有纤维而构成的情况下,从光致变色化合物固定于纤维上、使光致变色化合物保持于片材上的观点而言,上述光致变色化合物优选被该纤维被覆。所谓“被纤维被覆”,典型的形态是指光致变色化合物埋藏于纤维的内部的状态。该形态的纤维通过使用含有树脂(该树脂内含有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原料液进行纺丝便可获得。
变色层3的变色程度可根据1976年由国际照明委员会(CIE)制定的L*a*b*表色系统(CIE1976(L*a*b*)表色系统)的色差(ΔE*ab)表示。L*a*b*表色系统中,L*值表示亮度,a*值与b*值表示颜色方向,a*表示偏红色方向,-a*表示偏绿色方向,b*表示偏黄色方向,-b*表示偏蓝色方向。
L*a*b*表色系统中的色差(ΔE*ab)由下式计算出。
色差ΔE*ab={(ΔL*)2+(Δa*)2+(Δb*)2}1/2
L*a*b*表色系统中的L*值、a*值、及b*值分别可以使用日本电色工业株式会社制的手持式分光色差计NF333(商品名)),根据JIS Z 8781-4进行测定。具体而言,使上述色差计的传感器部直接抵接于贴附部1(变色层3)任意地方进行测定。实施3次测定,将平均值设为测定值。
从进一步提高变色层3的变色目视辨识性的观点而言,贴附部1在紫外线曝光的湿润状态下的下述标准曝光试验中,紫外线曝光前与曝光10秒后的L*a*b*表色系统色差(以下简称“ΔE*ab”)为5以上、优选为7以上、更优选为10以上。
对于色差的上限并没有特别的限制,现实上,贴附部1在湿润状态的下述标准曝光试验中,上述ΔE*ab为300以下。
从目视辨识皮肤用贴附片因紫外线曝光所造成的变色的观点而言,贴附部1在湿润状态的下述标准曝光试验中,上述ΔE*ab优选为5以上且300以下,更优选为7以上且300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以上且300以下。
[标准曝光试验]
本试验中,首先,在贴附部1表面上涂布水5mg/cm2,静置5分钟,使该贴附部1呈湿润状态。针对该湿润状态的贴附部1,分别测定按照下述曝光条件实施紫外线曝光前、与经曝光10秒后的L*a*b*表色系统中的色差(ΔE*ab)。
波长范围:280nm~400nm
曝光时间:10秒钟
紫外线照度:1.2mW/cm2
在贴附部1贴附于皮肤的状态下,因为不易目视辨识贴附部1,因而在湿润状态下实施该试验。在干燥状态下,光无法透过贴附部1,导致不能测定。
关于标准曝光试验时的紫外线波长,可以使用带通滤波器、分光器等进行设定。作为紫外线光源,可以使用例如水银灯等紫外线光源、太阳光仿真器(仿真太阳光源)等。对于贴附部1而言,无论利用上述波长范围内的何种紫外线,实施紫外线曝光前与曝光10秒后的色差(ΔE*ab)均为1以上。
另外,标准曝光试验时的紫外线均匀照射于贴附部1。例如,在贴附部1与紫外线光源之间,通过导入使光扩散的板,或者设置积分球、光纤束、光导件等,能够使光线均匀照射于贴附部1。
针对具备基材层2的皮肤用贴附片10,从贴附部1剥离基材层2,再将包含变色层3的贴附部1贴附于皮肤而使用。因为变色层3含有上述光致变色化合物,因而通过紫外线曝光进行变色。即,太阳光下的贴附部1通过曝晒于该太阳光中所含的紫外线A波(UVA)、紫外线B波(UVB)或紫外线C波(UVC),变色层3产生变色。由此,能够将皮肤有无受到紫外线曝光的情况可视化,皮肤用贴附片10的使用者能够实时地辨识紫外线对皮肤的曝光。另外,辨识到紫外线曝光的使用者能够轻易地采取将调配有紫外线防御剂的紫外线防御化妆品涂布于皮肤上等的针对紫外线的对策,能减轻紫外线对皮肤造成的损伤。紫外线防御化妆品是所谓的防晒化妆品。
另外,因为贴附部1在上述[标准曝光试验]时的曝光前与曝光10秒后的色差(ΔE*ab)为上述下限值以上,因而,即使是在贴附对象的皮肤的色泽较暗沉的情况(例如深黑的情况)下,贴附部1的变色的目视辨识性仍然优异。由此,能够轻易地辨识在太阳光下紫外线对皮肤的曝光。
另外,皮肤用贴附片10可利用于检测紫外线的紫外线检测方法。该方法中,如果已贴附于皮肤上的贴附部1曝晒于太阳光下,该贴附部1中的变色层3由于太阳光所含的紫外线而产生变色。利用该变色,便可检测对肌肤的紫外线的曝光。
紫外线检测方法并不仅局限于将皮肤用贴附片10的贴附部1曝晒于太阳光下使用的方式。例如,也可以使用紫外线照射装置对贴附部1曝晒紫外线。
从更不易目视辨识紫外线曝光前的贴附部1的观点而言,贴附部1的平均厚度t1(参照图2)优选为0.1μm以上,更优选为5μm以上、进一步优选为10μm以上。
另外,从通过贴附部1而有效地隐藏皮肤色斑、皱纹的观点而言,贴附部1的平均厚度t1优选为500μm以下,更优选为2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0μm以下。
另外,贴附部1的平均厚度t1优选为0.1μm以上且500μm以下,更优选为5μm以上且200μm以下、进一步优选为10μm以上且100μm以下。
贴附部1的平均厚度t1按照下述方法测定。首先,从皮肤用贴附片10中取出贴附部1,使用接触式膜厚计[Mitutoyo株式会社制LETEMATIC VL-50A(R5mm超硬球面探针)],测定贴附部1的任意3个位置的厚度。接着,求出这些测定值的平均值,将其设为贴附部1的平均厚度。测定时,将探针对测定对象所施加压力设为0.01Pa。
贴附部1在平面方向上的厚度可以是恒定值,也可以是厚度在方向上有变化。在后者的情况下,贴附部1可以是例如,厚度从周边端部朝内逐渐增加。
另外,贴附部1(变色层3)非常薄,但为了便于说明,图2和图3中将贴附部1(变色层3)描绘为非常厚。
从更不易目视辨识紫外线曝光前的贴附部1的观点而言,贴附部1在曝光于紫外线之前且涂布水而呈湿润状态时的可见光穿透率优选为1%以上,更优选为10%以上。
贴附部1在曝光于紫外线之前且涂布水而呈湿润状态时的可见光穿透率现实上为80%以下。
从更难以目视识别紫外线曝光前的贴附部1的观点而言,贴附部1在曝光于紫外线之前且涂布水而呈湿润状态时的可见光穿透率优选为1%以上且80%以下,更优选为10%以上且80%以下。
上述涂布水而呈湿润状态时的可见光穿透率按照下述方法测定。首先,从皮肤用贴附片10中取出含变色层3的贴附部1,对其以涂布量成为5mg/cm2方式添加水,静置5分钟。由此,成为本测定中的“贴附部1涂布水而呈湿润状态”。将该贴附部1作为测定用试样。接着,将测定用试样贴附于石英玻璃板(板厚1mm)上,以分光亮度计的光束入射角相对于贴附部1的平面方向呈直角的方式,将已贴附测定用试样的石英玻璃板安装于片材测定用槽中。使用分光亮度计(日立制作所株式会社制、型号U-2000A)测定波长600nm下的穿透率(T%),从而测定可见光穿透率。
贴附部1含有可形成纤维的高分子化合物,优选通过堆积含有该高分子化合物的纳米纤维而形成。更具体而言,贴附部1优选为含有由水不溶性聚合物所形成的纳米纤维而构成。由此,当贴附部1的形成材料含有水不溶性聚合物,则即使与化妆水等液状物接触,该贴附部1仍能够良好地维持保形性,从这样的观点而言是优选的。
所谓“水不溶性”是指具有如下特性:在1大气压且23℃环境下,称量1g的贴附部1后,将其浸渍于10g的去离子水中,经24小时后,浸渍的变色层3的超过0.5g的量不溶解;优选为超过0.8g的量不溶解。
利用水不溶性聚合物不溶解于水中的性质,便可测定贴附部1中的该水不溶性聚合物的含量。下面,例示测定例。
[贴附部1中的水不溶性聚合物含量的测定方法]
在1大气压且23℃环境下,秤量1g的贴附部1后,浸渍于10g的去离子水中。经浸渍24小时后,对经浸渍过贴附部1的去离子水(含有水不溶性聚合物的水溶液),使用滤纸(ADVANTECH公司制、No.5c、12cm)实施减压过滤。对滤纸上残存的水不溶性聚合物与滤纸一起实施减压干燥(80℃/1Pa/24小时)。从经减压干燥而获得的试样质量减去滤纸质量,从而测定出水不溶性聚合物的质量。
关于水不溶性聚合物,可以使用例如热塑性树脂、热固性树脂、纤维素类树脂、或难消化性蛋白质。
关于热塑性树脂,可举例如:聚烯烃类树脂、聚酯类树脂、聚酰胺类树脂、乙烯类树脂、丙烯酸类树脂、聚酰亚胺类树脂、芳香族聚醚酮类树脂、聚酰胺酰亚胺树脂、聚碳酸酯树脂、聚氨酯树脂、对纤维素分子经过化学修饰而得的改性纤维素、虫胶(shellac)等。
关于聚烯烃类树脂,可举例如:聚丙烯(PP)、聚乙烯、乙烯-α-烯烃共聚物、乙烯-丙烯共聚物等。
关于聚酯类树脂,可举例如: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聚对苯二甲酸四亚甲基酯、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乙二醇酯、聚萘二甲酸丁二醇酯、聚羟基丁酸、聚羟基烷酸酯、聚己内酯、聚琥珀酸丁二醇酯、聚乳酸(PLA)、及乳酸-羟羧酸共聚物等聚乳酸类树脂、聚萘二甲酸丁二酯、液晶高分子等。
关于聚酰胺类树脂,可举例如尼龙6、尼龙66、以及芳香族聚酰胺等。
关于乙烯类树脂,可举例如:聚氯乙烯树脂、聚偏二氯乙烯树脂、乙酸乙烯酯树脂、偏二氯乙烯树脂、聚乙烯醇(PVA)、聚乙烯醇缩乙醛、聚乙烯醇缩丁醛(PVB)等。
关于丙烯酸类树脂,可举例如:聚丙烯酸、聚甲基丙烯酸树脂、聚丙烯酸酯、聚甲基丙烯酸、及聚甲基丙烯酸酯等。
关于聚酰亚胺类树脂,可举例如:聚酰亚胺树脂、聚酰胺酰亚胺树脂、聚醚酰亚胺树脂等。
关于芳香族聚醚酮类树脂,可举例如:聚醚酮、聚醚醚酮、聚醚醚酮酮等。
关于热固性树脂,可举例如:酚醛树脂、脲醛树脂、三聚氰胺树脂、环氧树脂、聚(N-丙酰基亚乙基亚胺)接枝-二甲基硅氧烷/γ-氨基丙基甲基硅氧烷共聚物等噁唑啉改性硅酮等。
关于难消化性蛋白质,可举例如:玉米蛋白(玉米蛋白质的主要成分)等。
关于纤维素类树脂,可举例如:乙基纤维素、非水溶性纤维素衍生物等。
关于这些水不溶性聚合物,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2种以上。
从纤维保形性的观点而言,在这些水不溶性聚合物中,优选为使用选自聚乙烯醇缩丁醛树脂、完全皂化型或部分皂化型PVA、噁唑啉改性硅酮、聚酯树脂、及玉米蛋白、乙基纤维素中的1种或2种以上。
贴附部1也可以含有水溶性聚合物。关于水溶性聚合物,可举例如:普鲁兰多糖、透明质酸、硫酸软骨素、聚-γ-谷氨酸、改性玉米淀粉、β-葡聚糖、葡萄寡醣、肝素、角质硫酸盐等粘多醣、纤维素、果胶、木聚糖、木质素、葡甘露聚糖、半乳醣醛酸、车前籽胶、罗望子胶、阿拉伯胶、黄蓍胶、大豆水溶性多醣、褐藻酸、角叉菜胶、昆布糖、琼脂(琼脂糖)、褐藻多醣、甲基纤维素、羟丙基纤维素、羟丙基甲基纤维素等天然高分子;部分皂化聚乙烯醇(未并用交联剂的情况)、低皂化聚乙烯醇、聚乙烯吡咯烷酮、聚氧化乙烯、水溶性尼龙、水溶性聚酯、聚丙烯酸钠等合成高分子等等。关于这些水溶性聚合物,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2种以上。
从进一步提高形成贴附部1的纤维的保形性的观点而言,相对于该贴附部1的总质量,贴附部1中的水不溶性聚合物含量优选为大于50质量%,更优选为80质量%以上。当以该范围含有水溶性聚合物时,形成贴附部1的纤维不易溶解于水中,能够轻易地维持该纤维的纤维形态。由此,能够使贴附部1中的水等液状物的保持性更良好,并且该贴附部1不会过于牢固地粘贴于皮肤上,而且能够进一步抑制光致变色化合物的脱落。
从提高贴附部1中的变色层3的变色的目视辨识性的观点而言,相对于该贴附部1的总质量,贴附部1中的水不溶性聚合物含量优选为99质量%以下,更优选为90质量%以下。
从贴附部1的保形性的观点而言,优选将贴附部1中的水不溶性聚合物的含量设为与上述变色层3中的水不溶性聚合物的含量处于相同的范围。
贴附部1(变色层3)可以是仅含有纳米纤维等纤维与光致变色化合物而构成,或者,也可以是在含有纳米纤维等纤维与光致变色化合物之外,还含有其他成分。作为其他成分,可以使用除了能形成纤维的物质与光致变色化合物以外的物质,并且该物质是化妆品中使用的成分。可举出例如药用成分、保湿成分、各种维生素、香料、表面活性剂、稳定剂、防腐剂、及抗氧化剂等。关于这些成分,可以单独使用,或者也可以组合使用2种以上。
从提高对皮肤的贴附性的观点而言,贴附部1的俯视形状优选为例如:轮廓中包含不同曲率的多个曲线部分的形状、轮廓中包含多个直线部分的形状、或者轮廓中包含该曲线部分与该直线部分的形状。例如,作为轮廓中包含不同曲率的多个曲线部分的形状,可举例如:俯视形状为包含椭圆形等曲率为多种的曲线部分的形状、由曲率不同的多个曲线部分形成凹凸的形状等。另外,作为轮廓中包含多个直线部分的形状,可举例如:俯视形状为矩形、三角形、四边形、六边形等多边形形状,或箭头形、星形等。另外,作为轮廓中包含曲线部分与直线部分的形状,可举例如:扇形、泪珠形、半圆形、心形等。这样的形状的贴附部1能够容易地迎合如脸部等复杂形状,能轻易地粘贴。
图3所示的是本发明皮肤用贴附片的另一实施方式。关于图3所示的实施方式,主要针对不同于图1与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的构成部分进行说明,对同样的构成部分标注相同符号并省略说明。对于未特别说明的构成部分而言,可以适当地应用针对图1和图2所示的实施方式所做的说明。
贴附部也可以具有变色层3以外的其他层。即,贴附部也可以是由多个层构成的层叠构造。例如,优选在变色层3的面向皮肤面侧设有含粘接剂的粘接层4作为“其他层”。粘接层4优选层叠于变色层3上。本例如图3所示。
从防止变色层3中所含光致变色化合物接触到皮肤的观点、以及特别是当“其他层”为粘接层4的情况下提高对皮肤的贴附性的观点而言,优选为:皮肤用贴附片10a的贴附部1a具有层叠于变色层3的面向皮肤面侧的其他层,且该其他层不含有光致变色化合物(参照图3)。
从更难以目视辨识到皮肤上所贴附的贴附部1a、且提高化妆水等液状物的吸收性的观点而言,上述其他层优选为包含纤维而构成,典型地,更优选为由纤维片材构成,进一步优选为包含纳米纤维而构成。
关于上述“其他层”,可举例如粘接层4。粘接层4是使用状态的贴附部1a中的接触到皮肤的部分。
如后面所述,如果包含纤维而构成的贴附部1a呈湿润状态,因为该贴附部1a的透明度增加,因而更难以目视辨识。从吸收皮肤上涂布的化妆水等液状物,从而使贴附部1a更容易呈湿润状态的观点而言,该粘接层4优选为包含纤维而构成,更优选为包含纳米纤维而构成。
从更难以目视识别皮肤上所贴附的贴附部1a的观点而言,当贴附部1a设有变色层3以外的其他层的情况下,形成该贴附部1的各层优选包含纤维而构成,典型地更优选为由纤维片材构成,该各层进一步优选为包含纳米纤维而构成。
从与上述同样的观点而言,形成贴附部1的各层的构成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优选为10nm以上且3000nm以下,更优选为10nm以上且1000nm以下。
从更可靠地发挥贴附性的观点而言,粘接层4的平均厚度t4(参照图3)优选为0.1μm以上,更优选为0.5μm以上。
从更难以目视识别皮肤上所贴附的贴附部1a的观点而言,粘接层4的平均厚度t4优选为10μm以下,更优选为5μm以下。
从兼顾贴附部1a的贴附性与非目视辨识性的观点而言,粘接层4的平均厚度t4优选为0.1μm以上且10μm以下,更优选为0.5μm以上且5μm以下。
从更可靠地实现贴附性的观点而言,粘接层4的平均单位面积质量优选为0.005mg/cm2以上,更优选为0.1mg/cm2以上。
从更难以目视识别皮肤上所贴附的贴附部1a的观点而言,粘接层4的平均单位面积质量优选为5mg/cm2以下,更优选为0.5mg/cm2以下。
从兼顾贴附部1a的贴附性与非目视辨识性的观点而言,粘接层4的平均单位面积质量优选为0.005mg/cm2以上且5mg/cm2以下,更优选为0.1mg/cm2以上且0.5mg/cm2以下。
皮肤用贴附片10a优选具备层叠于粘接层4的面向皮肤面侧的第二基材层5。该结构从下述观点考虑是优选的:其能够抑制粘接层4的不必要的附着,能轻易进行贴附部1a的贴附操作,并且,防止粘接层4遭损伤。
作为第二基材层5,可以使用例如可从粘接层4剥离的剥离纸、合成树脂薄膜等片材,并没有特别的限制。
作为形成粘接层4的粘接剂,可举例如:单独使用时便具有粘接性的树脂、通过并用固化剂而发挥粘接性的树脂等具有粘接性的物质,并没有特别的限制。
关于作为粘接剂可以使用的树脂,可举例如:丙烯酸类树脂、聚氨酯类树脂、水溶性乙酸乙烯酯、聚乙烯醇、氰基丙烯酸酯、乙烯-乙酸乙烯酯等。关于这些树脂,可以单独使用或组合使用2种以上。
关于丙烯酸类树脂,可举例如:丙烯酸类非水溶性阴离子树脂等水不溶性丙烯酸类树脂、以及丙烯酸类非水溶性非离子树脂等。
从更可靠地确保湿润状态时的粘接性的观点而言,粘接剂优选为水不溶性的物质。
上述物质中,从兼顾粘接性与再剥离性的观点而言,粘接剂优选为丙烯酸类树脂、聚氨酯类树脂、或这些的混合物。
接着,针对本发明的皮肤用贴附片的使用方法,以具备基材层2的皮肤用贴附片10的使用方法为例进行说明。
本使用方法包括:将包含变色层3的贴附部1贴附于皮肤上的贴附步骤;以及,在皮肤上涂布液状物的涂布步骤。贴附步骤及涂布步骤可以以不同的顺序实施。即,本使用方法既可以是在执行贴附步骤后执行涂布步骤的方法(1),也可以是在执行涂布步骤后执行贴附步骤的方法(2)。
上述方法(1)首先执行贴附步骤。具体而言,以皮肤S与贴附部1相接触的方式,将皮肤用贴附片10抵靠在皮肤S上。此时,将皮肤用贴附片10从基材层2侧朝向皮肤抵靠。接着,使贴附部1附着于皮肤后,从该贴附部1上剥离除去基材层2。由此,在皮肤S表面仅粘贴着贴附部1。其次,执行涂布步骤。具体而言,对每个贴附部1的皮肤涂布液状物。液状物被贴附部1吸收,贴附部1呈湿润状态。本方法(1)中,将液状物涂布于贴附部1、以及该贴附部1所贴附的部位的周边的皮肤S。由此,本方法(1)包括:将贴附部1贴附于皮肤S上的贴附步骤;以及,对每个该贴附部1的皮肤涂布液状物的涂布步骤。
上述方法(2)首先执行涂布步骤。具体而言,在皮肤S上涂布液状物。本方法(2)中,液状物涂布于贴附部1将要贴附的皮肤S上。液状物不仅可以涂布于贴附部1将要贴附的部分上,也可以将液状物涂布于该部分的周边的皮肤S上。接着,执行贴附步骤。具体而言,以涂布了液状物的皮肤S与贴附部1相接触方式,将皮肤用贴附片10抵靠在该皮肤S上。此时,将皮肤用贴附片10从基材层2侧朝向皮肤抵靠。接着,使贴附部1附着于皮肤后,从该贴附部1剥离除去基材层2。由此,在皮肤S表面上仅粘贴着贴附部1。所贴附的贴附部1吸收皮肤S上涂布的液状物,呈湿润状态。由此,本方法(2)包括:将液状物涂布于皮肤S上的涂布步骤;以及,在已涂布该液状物的皮肤S上粘贴贴附部1的贴附步骤。
上述方法(1)及(2)中,也可以是,在贴附部1呈湿润状态后,再实施贴附步骤或涂布步骤。例如,上述方法(1)中,在贴附部1利用液状物呈湿润后,再实施将该湿润状态的贴附部1贴附于皮肤的贴附步骤,然后,再实施在皮肤S上涂布液状物的涂布步骤。另外,上述方法(2)中,在实施在皮肤S上涂布液状物的涂布步骤,然后,在贴附部1利用液状物呈湿润后,再实施将该湿润状态的贴附部1贴附于该皮肤上的贴附步骤。
当贴附部1仅由变色层3构成的情况下,从进一步提高贴附部1的密接性与贴附操作性的观点而言,优选利用上述方法(2)进行贴附部1的贴附。
当贴附部1包含变色层3与粘接层4的情况下,从更轻易地贴附的观点而言,优选利用上述方法(1)进行贴附部1的贴附。在此情况下,对于皮肤用贴附片10a而言,在从粘接层4上剥离第二基材层5后,以皮肤S与该粘接层4相接触的方式,将皮肤用贴附片10a抵靠在皮肤S上,从而使贴附部1a附着。然后,将贴附部1a的非面向皮肤面侧的基材层2剥离,并在贴附部1a上涂布液状物。
在上述的紫外线检测方法以及后述的紫外线防御性能评价方法中,可以使用上述方法(1)及(2)中的任一种方法。
紫外线防御性能评价方法中,当以上述方法(1)进行贴附部1,1a的贴附时,在该贴附部1上涂布的液状物是紫外线防御化妆品。
另外,当以上述方法(2)进行贴附部1的贴附时,在贴附步骤后的该贴附部1,1a表面涂布紫外线防御化妆品。在此情况下,从能够更可靠地获得该化妆品的紫外线防御性能的观点而言,在涂布步骤中涂布于皮肤S上的液状物优选是紫外线防御化妆品。
上述方法(1)及(2)中,在使贴附部1呈湿润状态后,再实施贴附步骤或涂布步骤的情况下,使贴附部1呈湿润状态的液状物优选是紫外线防御化妆品。
皮肤用贴附片的使用方法的另一方式是:在利用液状物使包含变色层3的贴附部1,1a或皮肤S呈湿润状态下,将该贴附部1贴附于该皮肤S上。从提高透明度而不易被目视辨识到、并且良好密接于皮肤的观点而言,优选为呈湿润状态的贴附部1,1a。该使用方法为:例如,在利用液状物使贴附部1,1a呈湿润后,将该湿润的贴附部1贴附于皮肤S上。通过涂布液状物,贴附部1,1a呈湿润状态。
在上述的紫外线检测方法以及后述的紫外线防御性能评价方法中,也可以使用本方式的使用方法。
实施上述方法(1)和(2)时、或将贴附部设为湿润状态时,在皮肤用贴附片的使用方法中,在对贴附部1或皮肤S涂布液状物时,可以是将该液状物放置于贴附部1表面或皮肤S表面上,用手指头延展涂布,也可以朝贴附部1表面或皮肤S表面喷雾出该液状物。
从更可靠地发挥上述效果的观点而言,在贴附部1,1a或皮肤S上涂布的液状物的量优选为1mg/m2以上,更优选为5mg/m2以上。
从使液状物保持于片材中的观点而言,在贴附部1,1a或皮肤S上涂布的液状物的量优选为20mg/m2以下,更优选为10mg/m2以下。
从贴附部的透明度、对皮肤的密接性、以及液状物的保持性的观点而言,在贴附部1,1a或皮肤S上涂布的液状物的量优选为1mg/m2以上且20mg/m2以下,更优选为5mg/m2以上且10mg/m2以下。
在贴附部1,1a或皮肤S上涂布的液状物,是指在25℃下呈液状的物质。关于液状物,例如是水、水溶液及水分散液等液体,也包括例如:在25℃下呈液态的多元醇、利用增粘剂进行了增粘的凝胶状物、以及在25℃下呈液态的油、含有该油10质量%以上的油剂、及含有该油与非离子性表面活性剂等表面活性剂的乳化物(O/W乳液、W/O乳液)等。
从应用于皮肤S的观点而言,液状物优选为选自化妆水、化妆用乳液、美容液及紫外线防御化妆品中的1种或多种。
当上述液状物含有在25℃下呈液态的多元醇的情况下,作为该多元醇,可举例如选自乙二醇、丙二醇、1,3-丁二醇、二丙二醇、重均分子量为2000以下的聚乙二醇、甘油、及双甘油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
当上述液状物含有在25℃下呈液态油的情况下,作为这样的油,可举例如:烃油;由直链或支链脂肪酸、与直链或支链醇或多元醇得到的酯;酯油、硅酮油等。
关于烃油,可举例如:液态石蜡、角鲨烷、角鲨烯、正辛烷、正庚烷、环己烷、轻质异链烷烃、及液态异链烷烃等。
作为由直链或支链脂肪酸、与直链或支链醇或多元醇得到的酯,可举例如:肉豆蔻酸辛基十二烷酯、肉豆蔻酸肉荳蔻酯、硬脂酸异鲸蜡酯、异硬脂酸异鲸蜡酯、异壬酸鲸蜡硬脂酯、己二酸二异丁酯、癸二酸二(2-乙基己基)酯、肉豆蔻酸异丙酯、棕榈酸异丙酯、苹果酸二异硬脂酯、二癸酸新戊二醇酯、苯甲酸(碳原子数12~15)烷基酯等。
关于酯油,可举例如三甘油脂肪酸酯(三酸甘油酯)等。
关于三甘油脂肪酸酯,可举例如甘油三(辛酸/癸酸)酯等。
关于硅酮油,可举例如二甲基聚硅氧烷、二甲基环聚硅氧烷、甲基苯基聚硅氧烷、甲基氢聚硅氧烷、以及高级醇改性的有机聚硅氧烷等。
关于这些成分,可以单独使用,也可以多个组合使用二种以上。
当上述液状物含有在25℃下呈固态的油的情况下,作为这样的油,可举例如选自凡士林、鲸蜡醇、硬脂醇、及神经酰胺等中的一种或二种以上。
接着,针对本发明的皮肤用贴附片的制造方法,以图2所示的皮肤用贴附片的制造方法为例进行说明。该制造方法包括贴附部形成步骤。
贴附部形成步骤是,朝基材层2上吐出用以形成变色层3等贴附部1的层的原料,从而形成贴附部1。该步骤可以使用例如日本专利特开2020-90097号公报(第[0066]~[0081]段)中公开的电场纺丝装置等公知的电场纺丝装置。即,贴附部形成步骤中,通过利用电场纺丝法,将由含有用以形成变色层3等贴附部1的层的原料的原料液所生成的纤维(纳米纤维),堆积在基材层2上,从而形成贴附部1。将该原料液也称作“纺丝溶液”。
在贴附部形成步骤中,也可以通过控制吐出上述原料液的吐出喷嘴的移动、或原料液的吐出量、吐出喷嘴与基材层的连续片材之间的距离等,从而调整贴附部1的平均厚度、变色层3的平均厚度、贴附部1的形状。
在贴附部形成步骤中,在形成变色层3时,作为该原料液,可以使用将可形成纤维的水不溶性聚合物等高分子化合物和光致变色化合物溶解或分散于溶剂中而得的溶液。可形成纤维的高分子化合物并不仅局限于使用上述物质。
另外,在原料液中,除了含有上述水不溶性聚合物之外,也可以适当调配例如无机物颗粒、有机物颗粒、植物提取物、表面活性剂、油剂、以及用以调整离子浓度的电解质等。
关于原料液的溶剂,可举例如:水、甲醇、乙醇、1-丙醇、2-丙醇、六氟异丙醇、1-丁醇、异丁醇、2-丁醇、2-甲基-2-丙醇、四乙二醇、三乙二醇、二苄醇、1,3-二氧杂戊环烷、1,4-二噁烷、甲乙酮、甲基异丁酮、甲基正己酮、甲基正丙酮、二异丙酮、二异丁酮、丙酮、六氟丙酮、苯酚、甲酸、甲酸甲酯、甲酸乙酯、甲酸丙酯、苯甲酸甲酯、苯甲酸乙酯、苯甲酸丙酯、乙酸甲酯、乙酸乙酯、乙酸丙酯、邻苯二甲酸二甲酯、邻苯二甲酸二乙酯、邻苯二甲酸二丙酯、氯化甲烷、氯乙烷、二氯甲烷、氯仿、邻氯甲苯、对氯甲苯、四氯化碳、1,1-二氯乙烷、1,2-二氯乙烷、三氯乙烷、二氯丙烷、二溴乙烷、二溴丙烷、溴化甲烷、溴化乙烷、溴化丙烷、乙酸、苯、甲苯、己烷、环己烷、环己酮、环戊烷、邻二甲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乙腈、四氢呋喃、N,N-二甲基甲酰胺、吡啶等。关于这些溶剂,可以单独使用,或将多种混合使用。
作为原料液中的溶剂与水不溶性聚合物的组合,可举例如:PVB与乙醇的组合、PLA与氯仿的组合、噁唑啉改性聚硅氧烷与乙醇的组合等。
作为原料液中的溶剂与光致变色化合物的组合,可举例如:乙醇与螺吡喃化合物的组合、螺噁嗪化合物与2-丙醇的组合、苯并吡喃化合物与丙酮的组合等。
从提高光致变色化合物在原料液中的分散性的观点而言,优选对原料液实施机械分散处理。关于机械分散处理时所使用的分散机,可举例如:离解机、打浆机、低压均质机、高压均质机、研磨机、刀切粉碎机、球磨机、喷射研磨机、短轴挤出机、双螺杆挤出机、超声波搅拌机、磁力搅拌器、家用果汁机等。作为高压均质机,可举例如:微射流均质机(Microfluidics公司制)、Nanovater(吉田机械兴业株式会社制)、ULTIMIZER(SuginoMachine株式会社制)等。当使用高压均质机实施机械分散处理时,通过控制处理压力与通过(pass)次数,能够将原料液中的光致变色化合物控制为所需分散状态及粒径。
从原料液的分散性的观点而言,上述机械分散处理时的处理压力优选为100MPa以上,更优选为150MPa以上。
从原料液的生产性的观点而言,上述处理压力优选为250MPa以下,更优选为200MPa以下。
从兼顾原料液的分散性与生产性的观点而言,上述处理压力优选为100MPa以上且250MPa以下,更优选为150MPa以上且200MPa以下。
从原料液的分散性的观点而言,上述机械分散处理时的通过次数优选为1以上,更优选为5以上。
从原料液的生产性的观点而言,上述通过次数优选为30以下,更优选为20以下。
从兼顾原料液的分散性与生产性的观点而言,上述通过次数优选为1以上且30以下,更优选为5以上且20以下。
作为原料液,可以使用含有水溶性聚合物的溶液(该水溶性聚合物在通过电场纺丝法而形成纤维之后变成水不溶性)。该溶液不仅含有完全皂化型PVA作为水不溶性聚合物,并且还含有光致变色化合物。虽然完全皂化型PVA是水溶性的,但是通过对其进行加热而能够使其转变为水不溶性。
即,在通过上述的电场纺丝法堆积水不溶性纤维而形成变色层3或贴附部1之后,再将其进行加热,就能够获得具有含有由完全皂化型PVA所构成的水不溶性聚合物的纳米纤维的变色层3或贴附部1。
上述加热温度为温度60以上且300℃以下,加热时间为1分钟以上且200分钟以下。
当使用含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原料液通过电场纺丝法形成变色层3的话,能够形成在纤维内部埋藏了光致变色化合物的纤维,从这一点而言是优选的。
另外,也可以是:使用不含有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原料液通过电场纺丝法使纤维堆积而形成纤维层后,在该纤维层表面上涂布含有光致变色化合物的液体,从而形成在表面存在有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变色层3。
另外,当贴附部1a具备包含纤维而构成的粘接层4的情况下,也可以利用电场纺丝法而形成该粘接层4。例如可举出如下方法:将含有粘接剂与溶剂的粘接层形成溶液通过电场纺丝法朝第二基材层5的一面上吐出,从而在该第二基材层5上形成由纤维构成的粘接层4的方法。通过将由此获得的由第二基材层5与粘接层4层叠而成的粘接层叠体贴合于由变色层3与基材层2层叠而成的层叠片材上,就能够得到皮肤用贴附片10a。
关于粘接层形成溶液中所使用的溶剂,可以使用与上述原料液的溶剂相同的溶剂。
作为粘接层形成溶液中的溶剂与粘接剂的组合,可举例如:乙酸乙酯与丙烯酸类非水溶性阴离子树脂的组合、乙醇与丙烯酸类非水溶性非离子树脂的组合等。
当粘接层4是通过电场纺丝法而形成的情况下,其纺丝条件可以设为与贴附部1相同。
接着,针对本发明的紫外线防御性能评价方法进行说明。本评价方法中使用上述的具备包含变色层3的评价部的片材。对于评价部而言,可以设为与上述贴附部1同样的结构,在其具备变色层3的前提下,对其形态并没有特别的限制。即,本发明的紫外线防御性能评价方法中,评价部也可以不一定贴附于皮肤等对象物上。
本发明的紫外线防御性能评价方法中,在评价部上涂布了紫外线防御化妆品的状态下,如果将该评价部曝晒于太阳光下,根据紫外线防御化妆品的紫外线防御性能,在评价部的变色层3的变色程度上会出现差异。当该变色程度较大的情况下,可评价为“紫外线防御性能偏低”;当该变色程度较小的情况下,则可评价为“紫外线防御性能较高”。变色程度是变色后的颜色的深浅,颜色越深则变色程度越大,颜色越淡则变色程度越小。由此,通过在涂布了紫外线防御化妆品的状态下使评价部(变色层3)变色,从而能够辨识紫外线防御化妆品的有效性。由此,当将紫外线防御化妆品使用于皮肤,且将已涂布该化妆品的评价部贴附于皮肤时,就能够正确地掌握重新涂布该紫外线防御化妆品的时机。
当使用贴附部1作为评价部的情况下,上述紫外线防御性能评价方法中,在评价部即贴附部1上涂布紫外线防御化妆品。当贴附部1含有纤维的情况下,贴附部1会吸收紫外线防御化妆品,成为含有该化妆品的状态。或者,也可以是:在已涂布有紫外线防御化妆品的部分处贴附含有纤维的贴附部1,使该化妆品被吸收并包含于贴附部1中。不管是何种形态,对于上述紫外线防御性能评价方法中的评价部而言,对于贴附对象与载置位置均没有特别的限制。即,评价部可以以贴附于皮肤S的状态使用,也可以是以贴附于例如帽子、衣物类、阳伞等的除了皮肤S以外的物体的状态使用,也可以是未贴附于任何物体上而仅仅以载置的状态使用。
另外,上述紫外线防御性能评价方法并不仅局限于将评价部曝晒于太阳光下而使用的方式,例如,也可以使用紫外线照射装置对评价部曝晒紫外线。
以上,根据优选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行了说明,然而,本发明并不仅局限于上述实施方式,可以适当地进行变更。另外,也可以组合上述实施方式。
例如,在上述皮肤用贴附片10中,变色层3直接层叠于基材层2上,然而,皮肤用贴附片10也可以在基材层2与变色层3之间进一步具备其他层。
另外,虽然针对粘接层4包含纤维而构成的形态进行了说明,然而,该粘接层4也可以为粘接剂被形成为薄膜状的层。
上述实施方式的皮肤用贴附片10中,贴附部1或变色层3包含纤维而构成,然而,贴附部1或变色层3也可以不包含纤维。例如,贴附部1或变色层3也可以是由上述热塑性树脂构成的薄膜。例如,作为贴附部1,可举出:由含有光致变色化合物的薄膜所形成的变色层3与不含有该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其他薄膜层经过层叠而成的形态等。
另外,上述实施方式中,针对将本发明皮肤用贴附片10以贴附于皮肤S上的状态而使用的情况进行了说明,然而,该皮肤用贴附片10也可以贴附于例如帽子、衣物类、阳伞等的除了皮肤S以外的物体上的状态而使用。
本说明书中,当限定了数值的上限值或下限值、或者上下限值的情况下,包括上限值及下限值其本身的值。另外,在没有特别声明的前提下,应该解释为数值的上限值以下或下限值以上、或者上下限值范围内的所有数值或数值范围中所记载的值。
本说明书中,“a”及“an”等应解释为“一或其以上”的含义。
可以理解的是,参照本说明书的上述公开内容,可以对本发明进行各种变更或改变。所以,应当理解的是,在权利要求所记载的技术范围内,本说明书未明确描述的实施方式仍能够实现本发明。
在此,将上述专利文献的记载内容全部均作为本说明书内容的其中一部分而并入于本说明书中。
[实施例]
以下,基于实施例针对本发明进行更详细的说明。然而,本发明的范围并不仅局限于该实施例。在没有特别声明的前提下,“%”是指“质量%”。
[实施例1]
制作了具备由变色层3形成的贴附部1的皮肤用贴附片。首先,在含有PVB(积水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S-LEC BH-3)与乙醇的混合液中添加光致变色化合物(松井色素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Photopia Color Purple)并搅拌,从而制备了分散有该光致变色化合物的纺丝溶液(原料液)。纺丝溶液中的各成分的含量如下表1所示。将该纺丝溶液通过电场纺丝法吐出到基材层上,从而制作了在该基材层上层叠着由纤维(纳米纤维)形成的贴附部(变色层)的层叠片材。基材层使用的是嫘萦无纺布。将纺丝条件设为下述条件。另外,纺丝时间设为240分钟。
·纺丝环境:25℃、40%RH
·对喷嘴的施加电压:30kV
·喷嘴与基材层的距离:220mm
·原料液的吐出速度:2mL/小时
·喷嘴内径:0.35mm(23G)
通过上述操作制得了由贴附部(变色层)及基材层经过层叠而成的层叠片材,将该层叠片材利用具备砧与汤姆逊刀片的切割装置进行了切割,从而制得了皮肤用贴附片。所获得皮肤用贴附片在纤维内部埋藏有光致变色化合物。
各实施例及各比较例的要件如表1或2所示。
[实施例2~6、8、9、14及15]
实施例2~6中,将纺丝溶液(原料液)中的各成分的调配量与纺丝时间变更为如下表1所示,除此之外,其余均按照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作了皮肤用贴附片。
另外,实施例8与9中,使用光致变色化合物(松井色素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Photopia color Yellow),除此之外,其余均按照与实施例4及5同样的方法制作了皮肤用贴附片(参照下表1)。
实施例14中,使用光致变色化合物(记录素材综合研究所株式会社制、SUNNYCOLOR VIOLET),除此之外,其余均按照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作了皮肤用贴附片(参照下表2)。
实施例15中,使用光致变色化合物(记录素材综合研究所株式会社制、SUNNYCOLOR PINK),除此之外,其余均按照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作了皮肤用贴附片(参照下表2)。
[实施例7]
实施例7中制作了具备包含变色层3与粘接层4的贴附部1a的皮肤用贴附片。首先,基材层使用剥离薄膜(聚甲基戊烯;三井化学株式会社制、TPX薄膜),除此之外,其余均按照与实施例5同样的方法制作了层叠片材。另外,作为第二基材层准备剥离纸Lintec株式会社制、ASAGI KS80 PW 8E),在该第二基材层上形成粘接层。具体而言,制备粘接层形成溶液,通过将其进行纺丝于第二基材层的表面上,从而形成由纤维(平均纤维直径1000nm)构成的粘接层。将溶质即粘接剂(水不溶性丙烯酸类树脂:CosMED制药株式会社制、HiPas10)8质量%、及溶剂即乙酸乙酯溶液92质量%进行混合,从而制备了粘接层形成溶液。将形成粘接层时的纺丝条件设为与变色层的纺丝条件相同。粘接层的单位面积质量为0.1mg/cm2。接着,将由第二基材层与粘接层经层叠而成的粘接层叠体贴合于层叠片材的变色层上而获得粘接型层叠片材,之后,使用汤姆逊刀片,朝该粘接型层叠片材的第二基材层侧实施半切加工,从而制作了具有粘接层的皮肤用贴附片。
[实施例10及11]
实施例10与11中,将纺丝溶液(原料液)的组成变更为下表2所示,并且将纺丝时间设为下表2所示,除此之外,其余均按照与实施例1同样的方法制作了皮肤用贴附片。
实施例10中,水不溶性聚合物使用聚氨酯樹脂(Covestro Japan株式会社、BAYCUSAN C 2000)。
实施例11中,水不溶性聚合物使用聚丙烯腈树脂(Akzo Nobel株式会社、DERMACRYL 79)。在下表2中,将该树脂简称为“亚克力”。将该水溶性聚合物、乙醇及1-丁醇进行混合,从而制备了纺丝溶液(原料液)。
[实施例12]
实施例12中,水不溶性聚合物使用PP(PolyMirae公司制、MF650Y、熔点160℃)。首先,在双螺杆挤出机(日本制钢所株式会社制、螺杆混练挤出机TEX25αIII)的主进料器中,投入PP与添加剂[酰化烷基牛磺酸盐(N-硬脂酰基-N-甲基牛磺酸钠;日光化学株式会社制、NIKKOL SMT]并使其熔融后,再在该双螺杆挤出机的侧进料器中投入光致变色化合物(松井色素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Photopia color Purple)并混合,从而制备了该光致变色化合物分散于PP中而成的纺丝溶液。纺丝溶液(熔融树脂组成物)中的各成分的含量如下表2所示。将该纺丝溶液(熔融树脂组成物)通过电场纺丝法吐出于基材层上,从而制作了在该基材层上层叠着由纤维(纳米纤维)形成的贴附部(变色层)的层叠片材。
实施例12的电场纺丝法中使用具备有喷嘴、带电电极、以及从该喷嘴后端朝前端喷射出气流的气流喷射部的电场纺丝装置。该电场纺丝装置的带电电极形成以包围喷嘴方式配置的大致碗形,喷嘴与带电电极被配置成相互离开。利用该带电电极使喷嘴带电,从而在该喷嘴与该带电电极之间产生电场的状态下,从该喷嘴将纺丝溶液吐出于基材层上,从而制作在该基材层上层叠由纤维(纳米纤维)形成的贴附部(变色层)的层叠片材。在吐出该纺丝溶液时,基材层成为朝单一方向搬送的状态。另外,在吐出纺丝溶液时,利用从气流喷射部喷射出的气流(空气流),使从该喷嘴吐出的纺丝溶液延伸而形成纤维(纳米纤维)。基材层使用纺粘无纺布(PP树脂、单位面积质量为18g/m2)。纺丝条件设为下述条件。另外,以变色层厚度成为10μm方式调整基材层的搬送速度。获得的皮肤用贴附片在纤维内部埋藏有光致变色化合物。
·纺丝环境:27℃、50%RH
·纺丝溶液的加热温度:200℃
·喷嘴内径:0.25mm
·对喷嘴(不锈钢制)的施加电压:0kV(接地)
·喷嘴与基材层的距离:550mm
·基材层搬送速度:1.5m/min
·纺丝溶液吐出量:1g/min
·从气流喷射部喷射出的气流的温度:350℃
·从气流喷射部喷出的气流的流量:320L/min
·从气流喷射部喷出的气流的风速:50m/min
·对带电电极的施加电压:-20kV
对获得的层叠片材利用实施例1中使用的切断装置进行切割,从而制作了皮肤用贴附片。
[实施例13]
实施例13中,在具有粘接层的薄膜上形成含有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变色层,从而制作了贴附部。首先,准备聚氨酯薄膜(NITOMS株式会社、穿戴式装置-活体传感器固定带ST-279、厚度30μm)。在紫外线固化型油墨(T&K TOKA株式会社、BEST CURE UV161)(以下,称为“紫外线固化型油墨”)60质量份中,添加光致变色化合物(松井色素化学工业株式会社制、Photopia color Purple)40质量份并搅拌,从而制备了分散有该光致变色化合物的紫外线固化型油墨/光致变色化合物分散溶液。然后,在上述聚氨酯薄膜的一面上,使用刮棒涂布机(三井电气精机株式会社制、A-Bar OSP-10膜厚10μm/wet),以利用紫外线照射实施固化后的膜厚成为10μm的方式,涂布紫外线固化型油墨/光致变色化合物分散溶液。接着,使用UV照射器(CCS株式会社、HLDL-2230UV365-FN4U),对上述分散溶液照射紫外线,从而使该分散溶液中的紫外线固化型油墨进行硬化。由此,在聚氨酯薄膜的单面上形成含有光致变色化合物的薄膜层(变色层),从而获得层叠片材。将所获得的层叠片材利用实施例1中使用的切断装置实施切割,从而制作了由薄膜状贴附部构成的皮肤用贴附片。
[比较例1及2]
比较例1中,使用不含有光致变色化合物的纺丝溶液形成变色层,并且将纺丝时间设为120分钟,除此之外,其余均按照与实施例4同样的方法制作皮肤用贴附片。
比较例2中,除了将纺丝时间设为240分钟之外,其余均按照与比较例1同样的方法制作皮肤用贴附片。
[比较例3]
比较例3中制作的皮肤用贴附片具备由与实施例1的贴附部1相同成分构成且不含有纤维的薄膜状的贴附部1。具体而言,将实施例1中使用的纺丝溶液利用刮棒涂布机(三井电气精机株式会社制、A-Bar OSP-52膜厚52μm/wet)涂布于剥离纸上。然后,在室温25℃、湿度40%下放置24小时,由此使溶剂挥发,从而制得了不含有纤维的薄膜形状的贴附部。
针对各实施例及各比较例的皮肤用贴附片,将贴附部(变色层)的平均厚度、构成贴附部(变色层)的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以及贴附部(变色层)在曝光于紫外线之前且涂布水而呈湿润状态时的可见光穿透率,如下述的表1及表2所示。这些测定值是按照上述方法测定的。另外,关于各实施例及各比较例的贴附部中的水不溶性聚合物与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含量,如下述的表1与表2所示。
关于贴附部中的水不溶性聚合物含量,按照与上述[贴附部1中的水不溶性聚合物含量的测定方法]同样的方法求出。因为各实施例及各比较例的贴附部是由PVB形成,所以,贴附部1浸渍于去离子水中的溶解量接近于0。即使是在贴附部1含有PVB和水溶性杂质的情况下,PVB在去离子水中的溶解量仍然仅为数ppm水平而已。关于贴附部中的光致变色化合物含量,从贴附部的质量减掉水不溶性聚合物的含量而求出。
[通过紫外线曝光的标准曝光试验进行的颜色变化的评价]
关于各实施例及各比较例的皮肤用贴附片,针对因紫外线曝光引起的颜色变化,按照下述方法进行了评价。在皮肤模型(Beaulax株式会社制、脸颊皮肤模型(30几岁女性)、COLOR#10)上,以涂布量成为5mg/cm2方式,在直径50mm范围内均匀地涂布化妆用乳液(花王株式会社制、est Biomimesis Veil Effector)。在该已涂布化妆用乳液的部分,以贴附部1抵接皮肤的方式按押皮肤用贴附片(直径10mm圆形),从而使该贴附部1贴附于皮肤模型上。接着,剥离基材层,静置5分钟后,测定所贴附的贴附部1在L*a*b*表色系统中的L*值、a*值及b*值。该测定结果如下述的表1及表2所示。
其次,针对皮肤模型上贴附的贴附部1,按照下述条件实施紫外线曝光。紫外线是使用滤波器No.5(朝日分光株式会社制)将曝光波长调整为280nm~400nm。照射距离是紫外线照射装置的光源与变色层的相隔距离。
·紫外线照射装置:UV灯MAX-302(朝日分光株式会社制、输出80%)
·紫外线照度:1.2mW/cm2
·曝光时间:10秒钟
以该条件实施紫外线曝光10秒钟后,测定皮肤模型上贴附的变色层在L*a*b*表色系统中的a*值及b*值。另外,求出紫外线曝光前与曝光后的色差(ΔE*ab)。测定结果如下述的表1及表2所示。
[太阳光下的颜色变化的评价]
关于各实施例及各比较例的皮肤用贴附片,针对太阳光下的颜色变化,按照以下方法实施了评价。将10位护肤剂研究者当作被实验者,在该被实验者的前臂部以涂布量成为2.5mg/cm2的方式涂布化妆用乳液(花王株式会社制、est Biomimesis Veil Effector),从而使其呈湿润状态。接着,在上述前臂部呈湿润状态的部分,以贴附部1抵接皮肤的方式按押皮肤用贴附片(直径30mm圆形),从而将该贴附部1贴附于皮肤上。接着,剥离基材层,在所贴附的贴附部1上涂布少量的上述化妆用乳液(涂布量2.5mg/cm2)。
接着,使被实验者移至户外,由该被实验者(护肤剂研究者)目视贴附部(变色层),针对太阳光下(晴天、全天日照量1.477MJ/m2)的变色层的颜色变化,按照下述评分实施评价。该评价是将贴附部(变色层)在太阳光下曝晒5分钟后才实施。评价结果如下述的表1及表2所示。评价结果采用10位被实验者的评分的平均值。
2分:变色层的颜色变化非常明显。
1分:变色层的颜色变化稍微明显。
0分:变色层的颜色没有变化。
[对皮肤的密接性]
关于各实施例及各比较例的皮肤用贴附片,按照以下方法评价了实际使用状态下的外观变化。将10位护肤剂研究者当作被实验者,在该被实验者的前臂部以涂布量成为2.5mg/cm2的方式涂布化妆用乳液(花王株式会社制、est Biomimesis Veil Effector),从而使其呈湿润状态。接着,在上述前臂部呈湿润状态的部分,以贴附部1抵接皮肤的方式按押皮肤用贴附片(直径30mm圆形),从而将该贴附部1贴附于皮肤上并使其融合。接着,剥离基材层,在所贴附的贴附部1的表面上涂布少量(涂布量2.5mg/cm2)的上述化妆用乳液并使其融合。然后,在室温(25℃)下放置5分钟,由上述各被实验者根据下述5阶段评价,针对贴附部1对皮肤的密接性实施了评价。评价结果采用10位被实验者的评分的平均值。
5分:密接性非常高。
4分:密接性高。
3分:具有密接性。
2分:密接性低。
1分:密接性非常低。
[对皮肤的贴附持续性]
在上述[对皮肤的密接性]试验之后,在前臂部上贴附着贴附部1的状态下,在室温(25℃)下进一步放置30分钟。然后,由上述各被实验者根据下述5阶段评价,针对贴附部1的贴附状态的持续性实施了官能评价。评价结果采用10位被实验者的评分的平均值。
5分:非常不易剥离。
4分:不易剥离。
3分:维持贴附状态。
2分:容易剥离。
1分:非常容易剥离。
Figure BDA0004153833360000341
/>
Figure BDA0004153833360000351
[紫外线防御化妆品的性能评价]
关于实施例5的皮肤用贴附片,按照以下方法实施了紫外线防御化妆品的性能评价。将10位护肤剂研究者当作被实验者,在该被实验者的前臂部以涂布量成为5mg/cm2的方式涂布化妆用乳液(花王株式会社制、est Biomimesis Veil Effector),从而使其呈湿润状态。接着,在上述前臂部呈湿润状态的部分,以变色层抵接皮肤的方式按押皮肤用贴附片(直径30mm圆形),从而将该变色层贴附于皮肤上。接着,剥离基材层,在所贴附的变色层上涂布少量的液状物a~c(涂布量5mg/cm2)。液状物a及液状物b分别是SPF50+、PA4+的市售的紫外线防御化妆品。液状物c是市售的化妆水。
接着,使被实验者移至户外,由该被实验者(护肤剂研究者)目视贴附部(变色层),针对太阳光下(晴天、全天日照量1.477MJ/m2)的贴附部(变色层)颜色变化,按照下述评分实施评价。该评价是将贴附部在太阳光下曝晒1分钟后、5分钟后、及10分钟后实施。评价结果如下述的表3所示。评价结果采用10位被实验者的评分的平均值。
2分:变色层的颜色变化非常明显。
1分:变色层的颜色变化稍微明显。
0分:变色层的颜色没有变化。
[表3]
Figure BDA0004153833360000361
如表1及表2所示,不同于比较例1及2,实施例1~15的皮肤用贴附片通过紫外线曝光使变色层的颜色出现明显的变化,即使在太阳光下仍能够目视确认到该颜色变化。由该结果得知,利用本实施例的皮肤用贴附片能够实时地辨识到紫外线的曝光。
另外,与比较例3相比,对于实施例1~15的皮肤用贴附片而言,贴附部对皮肤的密接性及对皮肤的贴附持续性均是优异的。该现象认为是因为贴附部包含纤维或具有粘接层,贴附部良好地密接于皮肤,从而不易剥离而引起的。
另外,由实施例2与比较例3的对比可知:贴附部1含有纤维时,紫外线曝光之前与之后的色差(ΔE*ab)增大,在能够更轻易地辨识紫外线曝光方面是有效的。
如表3所示,对于实施例5的贴附部而言,通过将紫外线防御化妆品(液状物a及液状物b)涂布于该贴附部,从而抑制了在太阳光下的颜色变化。由该结果可知:通过使用实施例5的皮肤用贴附片,能够辨识皮肤上所使用的紫外线防御化妆品的紫外线防御性能(有效性)。另外,按照变色层的颜色变化程度,能够对液状物a与液状物b的紫外线防御性能进行比较。
(产业上的可利用性)
根据本发明的皮肤用贴附片及其使用方法、紫外线检测方法、以及紫外线防御性能评价方法,能够实时地辨识紫外线对皮肤的曝光。

Claims (44)

1.一种皮肤用贴附片,其中,
具备:贴附于皮肤上而使用的贴附部,
所述贴附部包含通过紫外线曝光而进行变色的变色层,
所述贴附部在湿润状态的下述条件下实施紫外线曝光的标准曝光试验中,曝光前与曝光10秒后的L*a*b*表色系统中的色差ΔE*ab为5以上且300以下,
条件:
湿润条件:在所述贴附部涂布水5mg/cm2,静置5分钟而成为湿润状态,
波长范围:280nm~400nm,
曝光时间:10秒钟,
紫外线照度:1.2mW/cm2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皮肤用贴附片,其中,
所述贴附部包含纤维。
3.如权利要求2所述的皮肤用贴附片,其中,
所述贴附部是纤维片。
4.如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皮肤用贴附片,其中,
所述贴附部包含纤维直径为10nm以上且3000nm以下纤维。
5.如权利要求2~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皮肤用贴附片,其中,
构成所述贴附部的所述纤维的平均纤维直径为10nm以上且3000nm以下。
6.如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皮肤用贴附片,其中,
所述贴附部包含水不溶性聚合物。
7.如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皮肤用贴附片,其中,
所述贴附部包含纤维,该纤维包含水不溶性聚合物。
8.如权利要求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皮肤用贴附片,其中,
所述变色层含有光致变色化合物。
9.如权利要求1~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皮肤用贴附片,其中,
所述变色层包含纤维,该纤维含有光致变色化合物。
10.如权利要求9所述的皮肤用贴附片,其中,
所述光致变色化合物被所述纤维被覆。
11.如权利要求10所述的皮肤用贴附片,其中,
所述光致变色化合物埋藏于所述纤维的内部。
12.如权利要求8~11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皮肤用贴附片,其中,
在所述变色层的表面上存在有所述光致变色化合物。
13.如权利要求8~1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皮肤用贴附片,其中,
所述光致变色化合物是选自螺吡喃化合物、螺噁嗪化合物、联吡啶化合物、俘精酸酐化合物、苯并吡喃化合物、及其衍生物中的1种或2种以上。
14.如权利要求8~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皮肤用贴附片,其中,
所述变色层中的所述光致变色化合物的含量为0.1质量%以上且50质量%以下。
15.如权利要求1~14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皮肤用贴附片,其中,
所述贴附部的平均厚度为0.1μm以上且500μm以下。
16.如权利要求1~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皮肤用贴附片,其中,
所述贴附部在曝光于紫外线之前且涂布水呈湿润状态时的可见光穿透率为1%以上且80%以下。
17.如权利要求1~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皮肤用贴附片,其中,
所述贴附部具有层叠在所述变色层的面向皮肤面侧的其他层,
所述其他层不含有光致变色化合物。
18.如权利要求1~17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皮肤用贴附片,其中,
具备:配置在所述贴附部的一面侧的基材层。
19.如权利要求18所述的皮肤用贴附片,其中,
所述贴附部是从所述基材层剥离后使用。
20.如权利要求1~19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皮肤用贴附片,其中,
具备:层叠于所述贴附部上且包含粘接剂的粘接层。
21.如权利要求20所述的皮肤用贴附片,其中,
所述粘接层包含纤维。
22.如权利要求20或21所述的皮肤用贴附片,其中,
所述粘接剂是丙烯酸类树脂、聚氨酯类树脂、或这些的混合物。
23.如权利要求20~22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皮肤用贴附片,其中,
具备:层叠于所述粘接层的面向皮肤面侧的第二基材层。
24.一种皮肤用贴附片的使用方法,其中,
其是使用权利要求1~2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皮肤用贴附片的方法,
其包括:
将所述贴附部贴附于皮肤的步骤;以及
在皮肤上涂布液状物的步骤。
25.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皮肤用贴附片的使用方法,其中,
在执行将所述贴附部贴附于皮肤的步骤之后,执行在所述皮肤上涂布液状物的步骤。
26.如权利要求24所述的皮肤用贴附片的使用方法,其中,
在执行在所述皮肤上涂布液状物的步骤之后,执行将所述贴附部贴附于皮肤的步骤。
27.如权利要求25或26所述的皮肤用贴附片的使用方法,其中,
在所述贴附部涂布液状物而呈湿润状态之后,执行将所述贴附部贴附于皮肤的步骤。
28.一种皮肤用贴附片的使用方法,其中,
其是使用权利要求1~2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皮肤用贴附片的方法,
在利用液状物使所述贴附部或皮肤呈湿润的状态下,将该贴附部贴附于该皮肤上。
29.如权利要求24~28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皮肤用贴附片的使用方法,其中,
所述液状物包含水、或在25℃呈液状的油。
30.如权利要求29所述的皮肤用贴附片的使用方法,其中,
所述液状物是选自化妆水、化妆用乳液、美容液、皮肤外用剂、及经调配有紫外线防御剂的紫外线防御化妆品中的1种或多种。
31.如权利要求24~30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皮肤用贴附片的使用方法,其中,
在所述贴附部或皮肤上涂布1mg/m2以上且20mg/m2以下的所述液状物。
32.一种紫外线检测方法,其中,
其是使用权利要求1~2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皮肤用贴附片的紫外线检测方法,
将所述贴附部贴附于皮肤上,利用所述变色层的颜色变化来检测紫外线的曝光。
33.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紫外线检测方法,其中,
在执行将所述贴附部贴附于皮肤的步骤之后,执行在所述皮肤上涂布液状物的步骤。
34.如权利要求32所述的紫外线检测方法,其中,
在执行在所述皮肤上涂布液状物的步骤之后,执行将所述贴附部贴附于皮肤的步骤。
35.如权利要求33或34所述的紫外线检测方法,其中,
在所述贴附部上涂布液状物而呈湿润状态之后,执行将所述贴附部贴附于皮肤的步骤。
36.一种紫外线防御性能评价方法,其中,
其是使用具备评价部的片材进行的紫外线防御性能评价方法,
其中,
所述评价部包含通过紫外线曝光而进行变色的变色层;
所述评价部在湿润状态下,在按照下述条件下实施紫外线曝光的标准曝光试验中,曝光前与曝光10秒后的L*a*b*表色系统中的色差ΔE*ab为5以上且300以下,
在将调配有紫外线防御剂的紫外线防御化妆品涂布于所述评价部的状态下,利用所述变色层的颜色变化,评价该紫外线防御化妆品的紫外线防御性能,
条件如下:
湿润条件:在所述评价部涂布水5mg/cm2,静置5分钟而成为湿润状态,
波长范围:280nm~400nm,
曝光时间:10秒钟,
紫外线照度:1.2mW/cm2
37.如权利要求36所述的紫外线防御性能评价方法,其中,
所述评价部在贴附于皮肤的状态下,评价所述紫外线防御化妆品的紫外线防御性能。
38.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紫外线防御性能评价方法,其中,
在执行将所述评价部贴附于皮肤的步骤之后,执行在所述皮肤上涂布所述紫外线防御化妆品的步骤,评价该紫外线防御化妆品的紫外线防御性能。
39.如权利要求37所述的紫外线防御性能评价方法,其中,
在执行在所述皮肤上涂布所述紫外线防御化妆品的步骤之后,执行将所述评价部贴附于皮肤的步骤,评价该紫外线防御化妆品的紫外线防御性能。
40.如权利要求38或39所述的紫外线防御性能评价方法,其中,
在所述评价部上涂布所述紫外线防御化妆品而呈湿润状态后,执行将该评价部贴附于皮肤的步骤。
41.一种紫外线防御性能评价方法,其中,
其是使用权利要求1~2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皮肤用贴附片的紫外线防御性能评价方法,
所述贴附部包含通过紫外线曝光进行变色的变色层,
所述贴附部在湿润状态的下述条件下实施紫外线曝光的标准曝光试验中,曝光前与曝光10秒后的L*a*b*表色系统中的色差ΔE*ab为5以上且300以下,
在将调配有紫外线防御剂的紫外线防御化妆品涂布于所述贴附部的状态下,利用所述变色层的颜色变化,评价该紫外线防御化妆品的紫外线防御性能,
条件如下:
湿润条件:在所述贴附部涂布水5mg/cm2,静置5分钟而成为湿润状态,
波长范围:280nm~400nm,
曝光时间:10秒钟,
紫外线照度:1.2mW/cm2
42.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紫外线防御性能评价方法,其中,
在执行将所述贴附部贴附于皮肤的步骤之后,执行在所述皮肤上涂布液状物的步骤。
43.如权利要求41所述的紫外线防御性能评价方法,其中,
在执行在所述皮肤上涂布液状物的步骤之后,执行将所述贴附部贴附于皮肤的步骤。
44.如权利要求42或43所述的紫外线防御性能评价方法,其中,
在所述贴附部上涂布液状物而呈湿润的状态后,执行将所述贴附部贴附于皮肤的步骤。
CN202180067321.1A 2020-10-05 2021-09-29 皮肤用贴附片、其使用方法、紫外线检测方法及紫外线防御性能评价方法 Pending CN116324349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5)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0-168785 2020-10-05
JP2020168785 2020-10-05
JP2021-156165 2021-09-24
JP2021156165A JP7065242B2 (ja) 2020-10-05 2021-09-24 肌用貼付シート、その使用方法、紫外線検知方法、及び紫外線防御性能評価方法
PCT/JP2021/036008 WO2022075161A1 (ja) 2020-10-05 2021-09-29 肌用貼付シート、その使用方法、紫外線検知方法、及び紫外線防御性能評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24349A true CN116324349A (zh) 2023-06-23

Family

ID=81125277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180067321.1A Pending CN116324349A (zh) 2020-10-05 2021-09-29 皮肤用贴附片、其使用方法、紫外线检测方法及紫外线防御性能评价方法

Country Status (7)

Country Link
US (1) US20230270632A1 (zh)
EP (1) EP4227654A1 (zh)
JP (1) JP7065242B2 (zh)
KR (1) KR102552802B1 (zh)
CN (1) CN116324349A (zh)
TW (1) TWI810669B (zh)
WO (1) WO2022075161A1 (zh)

Families Citing this family (1)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WO2024084686A1 (ja) * 2022-10-21 2024-04-25 道生 鯉渕 人工皮膚と、人工皮膚を用いた化粧方法及びシステム

Family Cites Families (20)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4202811A (ja) 1990-11-29 1992-07-23 Teijin Ltd フォトクロミック複合繊維
JPH0953981A (ja) 1995-08-09 1997-02-25 Sakura Color Prod Corp 紫外線チェッカー
JP3595057B2 (ja) * 1996-02-09 2004-12-02 花王株式会社 シート状化粧料組成物
JPH10300576A (ja) * 1997-04-21 1998-11-13 Kawamoto Butai Shomei:Kk Uvチェック用フィルムおよびuvチェック用カード 並びにuvチェック用シール
US5986273A (en) * 1998-02-09 1999-11-16 Tripp; James E. Ultraviolet radiation sensor
US6130435A (en) * 1998-03-20 2000-10-10 Rocklin; Erik P. Apparatus and method for measuring the effectiveness of a sunscreen composition
US20040109789A1 (en) * 1999-12-09 2004-06-10 Ori Faran Dosimeter for sun radiation for use with sunscreen lotion
US20070113358A1 (en) 2004-03-16 2007-05-24 University Of Delaware Active and adaptive photochromic fibers, textiles and membranes
JP2007278904A (ja) * 2006-04-07 2007-10-25 Kuriotekku:Kk 紫外線センサ
JP2009014689A (ja) * 2007-07-09 2009-01-22 Saitama Univ フォトクロミック化合物を利用した紫外線強度測定装置
GB0823282D0 (en) * 2008-12-20 2009-01-28 Univ Strathclyde Dose responsive UV indicator
JP2013072151A (ja) 2011-09-28 2013-04-22 Kao Corp 不織布
EP3400062A4 (en) * 2016-01-04 2020-03-25 L'Oréal DEVICE AND SYSTEM FOR INDIVIDUAL MEASUREMENTS OF UV EXPOSURE
US10451478B2 (en) * 2016-02-02 2019-10-22 8996598 Canad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 detection of exposure to ultraviolet light
JP7038292B2 (ja) * 2016-09-27 2022-03-18 パナソニックIpマネジメント株式会社 薄膜および薄膜形成方法
JP6954523B2 (ja) 2017-02-10 2021-10-27 国立大学法人山口大学 遷移金属酸化物及びセルロースナノファイバーを含有する複合膜並びにその製造方法
JP3212162U (ja) * 2017-04-17 2017-08-31 株式会社Shindo 紫外線センサー布帛
US20200191649A1 (en) * 2017-05-11 2020-06-18 8996598 Canada Inc. Method and apparatus for the detection of exposure to ultraviolet light
CN109425428A (zh) * 2017-08-24 2019-03-05 浩思特美容与个人护理创新公司 可穿戴uv暴露传感器
JP6778312B2 (ja) 2018-11-26 2020-10-28 花王株式会社 ナノファイバシート及びその使用方法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TWI810669B (zh) 2023-08-01
KR102552802B1 (ko) 2023-07-06
EP4227654A1 (en) 2023-08-16
WO2022075161A1 (ja) 2022-04-14
US20230270632A1 (en) 2023-08-31
KR20230042532A (ko) 2023-03-28
JP2022061009A (ja) 2022-04-15
TW202223364A (zh) 2022-06-16
JP7065242B2 (ja) 2022-05-11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CA3001821C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coating film
EP3366270A1 (en) Method for producing coating film
EP2589373B1 (en) Nanofiber laminate sheet
KR101148427B1 (ko) 적외선 및 자외선 동시차단용 복합분체 및 그를 이용한 화장료 조성물
WO2018124227A1 (ja) 被膜の製造方法
JP5580670B2 (ja) ナノファイバ積層シート
US7306809B2 (en) Optically activated particles for use in cosmetic compositions
CN108042373A (zh) 保液片和面膜
KR20150067203A (ko) 미용방법
JP2012012339A (ja) メイクアップ用シート状化粧料
CN116324349A (zh) 皮肤用贴附片、其使用方法、紫外线检测方法及紫外线防御性能评价方法
TW201838619A (zh) 覆膜之製造方法
KR20190137096A (ko) 자외선 방어 피막의 제조 방법
JP2018177797A (ja) 化粧被膜の製造方法
KR20110118439A (ko) 자외선 차단막을 갖는 창상피복재 및 그의 제조방법
CN102813614A (zh) 一种清洁防晒修复湿巾
KR101886564B1 (ko) 이중 쉘-코어 복합 입자, 그의 제조방법 및 이중 쉘-코어 복합 입자를 포함하는 자외선 차단용 조성물
CN113967175A (zh) 片型面膜凝胶组合物、包含其的面膜片及面膜片制备方法
KR20210076142A (ko) 나노파이버 시트, 그 사용 방법, 및 그 제조 방법
JP2018177795A (ja) 紫外線防御被膜の製造方法
JP2022074055A (ja) 美容方法
CN113440425A (zh) 片型面膜凝胶组合物、包含其的面膜片及面膜片制备方法
KR101696275B1 (ko) 색조화장이 가능한 나노케어 스팟패치 및 그 제조방법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