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N116320185A -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 Google Patents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Download PDF

Info

Publication number
CN116320185A
CN116320185A CN202211632218.XA CN202211632218A CN116320185A CN 116320185 A CN116320185 A CN 116320185A CN 202211632218 A CN202211632218 A CN 202211632218A CN 116320185 A CN116320185 A CN 116320185A
Authority
CN
China
Prior art keywords
main body
image forming
extension
instruction
data
Prior art date
Legal status (The legal status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status listed.)
Pending
Application number
CN202211632218.XA
Other languages
English (en)
Inventor
森下和哉
Current Assignee (The listed assignees may be inaccurate.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or warranty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list.)
Seiko Epson Corp
Original Assignee
Seiko Epson Corp
Priority date (The priority date is an assumption and is not a legal conclusion. Google has not performed a legal analysis and makes no representation as to the accuracy of the date listed.)
Filing date
Publication date
Application filed by Seiko Epson Corp filed Critical Seiko Epson Corp
Publication of CN116320185A publication Critical patent/CN116320185A/zh
Pending legal-status Critical Current

Links

Images

Classification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KGRAPHICAL DATA READING; PRESENTATION OF DATA; RECORD CARRIERS; HANDLING RECORD CARRIERS
    • G06K15/00Arrangements for producing a permanent visual presentation of the output data, e.g. computer output printers
    • G06K15/40Details not directly involved in printing, e.g. machine management, management of the arrangement as a whole or of its constitutive parts
    • G06K15/4025Managing optional units, e.g. sorters, document feeders
    • HELECTRICITY
    • H04ELECTRIC COMMUNICATION TECHNIQUE
    • H04NPICTORIAL COMMUNICATION, e.g. TELEVISION
    • H04N1/00Scanning, transmission or reproduction of documents or the like, e.g. facsimile transmission; Details thereof
    • H04N1/00519Constructional details not otherwise provided for, e.g. housings, covers
    • H04N1/00551Top covers or the like
    • H04N1/00554Latches or hinges therefor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02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effect
    • G06F3/1211Improving printing performance
    • G06F3/1212Improving printing performance achieving reduced delay between job submission and print star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02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effect
    • G06F3/121Facilitating exception or error detection and recovery, e.g. fault, media or consumables depleted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23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use a particular technique
    • G06F3/1229Prin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or printer maintenance, e.g. device status, power levels
    • G06F3/1234Errors handling and recovery, e.g. reprinting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23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use a particular technique
    • G06F3/1237Print job management
    • G06F3/126Job scheduling, e.g. queuing, determine appropriate devic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02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chieve a particular effect
    • G06F3/1203Improving or facilitating administration, e.g. print management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23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use a particular technique
    • G06F3/1229Printer resources management or printer maintenance, e.g. device status, power levels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78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dopt a particular infrastructure
    • G06F3/1279Controller construction, e.g. aspects of the interface hardware
    • GPHYSICS
    • G06COMPUTING; CALCULATING OR COUNTING
    • G06FELECTRIC DIGITAL DATA PROCESSING
    • G06F3/00In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to be processed into a form capable of being handled by the computer; Output arrangements for transferring data from processing unit to output unit, e.g. interface arrangements
    • G06F3/12Digital output to print unit, e.g. line printer, chain printer
    • G06F3/1201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 G06F3/1278Dedicated interfaces to print systems specifically adapted to adopt a particular infrastructure
    • G06F3/128Direct printing, e.g. sending document file, using memory stick, printing from a camera
    • YGENERAL TAGGING OF NEW TECHNOLOGICAL DEVELOPMENTS; GENERAL TAGGING OF CROSS-SECTIONAL TECHNOLOGIES SPANNING OVER SEVERAL SECTIONS OF THE IPC; TECHNICAL SUBJECTS COVERED BY FORMER USPC CROSS-REFERENCE ART COLLECTIONS [XRACs] AND DIGESTS
    • Y02TECHNOLOGIES OR APPLICATIONS FOR MITIGATION OR ADAPTATION AGAINST CLIMATE CHANGE
    • Y02DCLIMATE CHANGE MITIGATION TECHNOLOGIES IN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ICT], I.E. INFORMATION AND COMMUNICATION TECHNOLOGIES AIMING AT THE REDUCTION OF THEIR OWN ENERGY USE
    • Y02D10/00Energy efficient computing, e.g. low power processors, power management or thermal management

Landscapes

  •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Theoretical Computer Science (AREA)
  • General Engineering & Computer Science (AREA)
  •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General Physics & Mathematics (AREA)
  • Human Computer Interaction (AREA)
  • Multimedia (AREA)
  • Signal Processing (AREA)
  • Facsimiles In General (AREA)
  • Accessory Devices And Overall Control Thereof (AREA)
  • Small-Scale Networks (AREA)

Abstract

本发明涉及一种使增设盒的控制高速化的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图像形成装置具备:主体控制装置,其具备主体存储器;主体盒;增设盒,其与主体盒不同且与主体控制装置通信连接,主体存储器针对与主体控制装置通信连接的每个增设盒而具有对向增设盒发送的指令进行临时存储的发送队列,主体控制装置针对每个发送队列而实施如下处理,即,在发送队列中存储有多个指令的情况下,生成将发送队列中所存储的多个指令进行结合而得到的第一结合指令,并向增设盒发送第一结合指令。

Description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背景技术
一直以来,已知一种具备能够对纸张等介质进行收纳的盒的图像形成装置。例如,专利文献1公开了一种具备多个相对于装置主体而进行总线连接的增设盒的图像形成装置。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图像形成装置对一个增设盒进行特定,并针对所特定的增设盒而从装置主体对预定的处理的执行进行指示。
在专利文献1所记载的那样的图像形成装置中,具有在盒的控制中由控制装置向盒逐一发送数据的结构的装置。然而,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如果所要发送的数据的数据量较大,则该数据量越大越可能致使在其他数据的发送中发生延迟。因此,在这种图像形成装置中,在盒的控制的高速化方面存在改善的余地。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平8-008935号公报
发明内容
解决上述课题的一个方式为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控制装置,其具备存储部;第一盒;第二盒,其为与所述第一盒不同的盒,且其与所述控制装置通信连接,所述存储部具有对向所述第二盒发送的数据进行临时存储的发送队列,所述控制装置针对每个所述发送队列而实施如下处理,即,在所述发送队列中存储有多个数据的情况下,生成将所述发送队列中所存储的多个数据进行结合而得到的第一结合数据,并向所述第二盒发送所述第一结合数据。
解决上述课题的另一个方式为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控制装置、第一盒和第二盒,所述控制装置具备存储部,所述第二盒与所述第一盒不同且与所述控制装置通信连接,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中,所述存储部针对与所述控制装置通信连接的每个所述第二盒,而具有对向所述第二盒发送的数据进行临时存储的发送队列,所述控制装置针对每个所述发送队列而实施如下处理,即,在所述发送队列中存储有多个数据的情况下,生成将所述发送队列中所存储的多个数据进行结合而得到的第一结合数据,并向所述第二盒发送所述第一结合数据的处理。
附图说明
图1为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主视图。
图2为示意性地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侧剖面的图。
图3为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图4为表示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的工作的流程图。
图5为表示图像形成装置的工作的顺序图。
图6为表示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的工作的流程图。
图7为表示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的工作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参照附图来对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在图1以及图2中,对X轴、Y轴以及Z轴进行了图示。X轴、Y轴以及Z轴相互正交。Z轴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设置状态下的上下方向以及铅直方向。X轴及Y轴与水平方向平行。Y轴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后方向。X轴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左右方向。Z轴的正方向表示上方向。Y轴的正方向表示前方向。X轴的正方向表示左方向。另外,图像形成装置1的前表面为图像形成装置1的正面。
图1为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主视图。
本实施方式的图像形成装置1被称为MFP(Multi Function Peripherals,多功能外设),其为具有图像形成功能、传真功能以及扫描功能等各种功能的复合机。
图像形成装置1在装置主体10的上部处具有读取单元11。读取单元11具备以可开闭的方式而被设置于装置主体10的上表面上的罩盖12、被搭载于罩盖12上的原稿托盘13、和自动送稿装置14(Auto Document Feeder,自动输稿器)。读取单元11对由自动送稿装置14从原稿托盘13上一张一张地输送来的原稿D、或者被安置于将罩盖12打开从而露出的玻璃台上的原稿D进行读取。利用读取单元11而被读取后的原稿D被排出至排出托盘15之上。
在装置主体10的正面上部处设置有操作面板16。操作面板16具备多个操作开关、显示器以及触摸面板等设备。
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主体盒17。主体盒17在装置主体10中被设置在操作面板16的下方的位置处所形成的凹部18内。主体盒17具备能够对纸张等介质S以层叠状态而进行收纳的主体托盘171。主体托盘171能够收纳一个或多个介质S。在主体托盘171的正面处,形成有在用户将主体托盘171拉出时使用的抓持部172。
主体盒17为“第一盒”的一个示例。
图像形成装置1在主体盒17的下方处具备油墨收纳部19。油墨收纳部19对作为油墨的供给源的油墨包20进行收纳。在油墨收纳部19中,对油墨的颜色各不相同的多个油墨包20进行收纳。
图像形成装置1在装置主体10的下方处具备第一增设盒21A、第二增设盒21B以及第三增设盒21C。在以下的说明中,在不对第一增设盒21A、第二增设盒21B以及第三增设盒21C进行区分的情况下,将它们称为“增设盒”并标注“21”的符号。
增设盒21为“第二盒”的一个示例。
第一增设盒21A、第二增设盒21B以及第三增设盒21C各自具有彼此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在参照图1的增设盒21的结构的说明中,以第一增设盒21A的结构为代表来进行说明,而对于第二增设盒21B以及第三增设盒21C的结构则省略其说明。
第一增设盒21A具备框体22、和被安装在框体22中的增设托盘23。增设托盘23能够收纳一张或多张介质S。另外,增设托盘23的介质S的可收纳张数既可以与主体盒17相比而较多也可以较少,还可以相同。在增设托盘23的正面处,形成有在用户将增设托盘23拉出时使用的抓持部24。
当图像形成装置1从PC(Personal Computer,个人电脑)等外部装置接收到图像形成数据时,会对与接收到的图像形成数据所表示的介质S的信息相对应的盒进行特定,并从所特定的盒中对介质S进行输送。图像形成数据包含要进行图像形成的介质S的信息、要在介质S上形成的图像数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1依据于指令体系的各种控制指令等。图像形成装置1向沿着后文叙述的被形成于装置主体10内的输送路径HK而被输送的介质S而喷出从油墨收纳部19内被供给的油墨,以实施图像形成。
被实施了图像形成的介质S在装置主体10中从于操作面板16与主体盒17之间开口的排出口25被排出。在排出口25的下部处,设置有以能够在前后方向上伸缩的方式而多级地构成的滑动式的排出托盘26。从排出口25被排出的介质S被装载于延伸状态下的排出托盘26之上。
图2为示意性地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侧剖面的图。另外,在图2中,对油墨收纳部19的图示进行了省略。
第一增设盒21A、第二增设盒21B以及第三增设盒21C各自具有彼此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在参照图2的增设盒21的结构的说明中,以第一增设盒21A的结构为代表来进行说明,而对于第二增设盒21B以及第三增设盒21C的结构则适当地省略其说明。
装置主体10具备第一主体输送部27。第一主体输送部27对从主体盒17或增设盒21被输送出的介质S在输送方向H上进行输送。第一主体输送部27具备第一主体输送辊对271、第二主体输送辊对272以及第三主体输送辊对273。第一主体输送辊对271、第二主体输送辊对272以及第三主体输送辊对273分别包括通过电机的动力而进行旋转的旋转辊、和伴随着旋转辊的旋转而进行从动的从动辊。第二主体输送辊对272在介质S的输送方向H上被设置于与第一主体输送辊对271相比靠下游处。第三主体输送辊对273在介质S的输送方向H上被设置于与第二主体输送辊对272相比靠下游处。
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图像形成单元28。如图2所示,图像形成单元28在输送方向H上被设置于第二主体输送辊对272与第三主体输送辊对273之间。图像形成单元28具备滑架281、和被搭载于滑架281上的喷墨头282。
滑架281被在与输送方向H正交的正交方向上延伸的滑架轴283所支承,以使喷墨头282沿着滑架轴283而在正交方向上进行扫描。
喷墨头282例如具备CYMK的四种颜色的喷嘴列。喷墨头282从油墨收纳部19接受油墨的供给,并从各喷嘴列上所设置的喷嘴喷出油墨,以在介质S上形成图像。
在介质S的输送路径HK中,在与喷墨头282对置的位置处设置有压印板29。压印板29跨及喷墨头282能够进行图像形成的范围而延伸,且其以使位于压印板29处的介质S的表面相对于从喷墨头282所喷出的油墨的喷出方向而成为垂直的方式,来对介质S平坦化地进行支承。
装置主体10具备第二主体输送部30。第二主体输送部30将被收纳在主体盒17中的介质S一张一张地向第一主体输送部27进行输送。第二主体输送部30具备主体拾取辊301、和主体分离辊对302。主体拾取辊301为,将被装载于主体托盘171中的介质S中的位于最上方处的介质S从主体托盘171中送出的辊。主体分离辊对302即使在通过主体拾取辊301而被送出的介质S重叠有多张的情况下,也会一张一张地将介质S朝向第一主体输送部27进行输送。主体分离辊对302包括旋转辊、和伴随着该旋转辊的旋转而进行从动的从动辊。主体盒17具备供介质S被装载于主体托盘171内的料斗板173。主体盒17通过使料斗板173倾斜,从而将被收纳于主体托盘171中的介质S压触在主体拾取辊301上。本实施方式的主体盒17通过利用主体盒17向凹部18内被插入时的力的机械驱动方式,来使料斗板173倾斜。
第一增设盒21A具备增设输送部31。增设输送部31将被收纳在增设托盘23中的介质S一张一张地向装置主体10进行输送。增设输送部31具备增设拾取辊311、增设分离辊对312以及增设输送辊对313。
增设拾取辊311为将被载置于增设托盘23上的介质S中的位于最上方处的介质S从增设托盘23中送出的辊。
增设分离辊对312即使在通过增设拾取辊311而被送出的介质S重叠有多张的情况下,也会一张一张地将介质S向增设输送辊对313进行输送。增设分离辊对312包括旋转辊、和伴随着该旋转辊的旋转而进行从动的从动辊。
增设输送辊对313包括旋转辊和从动辊。增设输送辊对313将从增设分离辊对312被输送出的介质S向与第一增设盒21A的上方被邻接地设置的装置主体10进行输送。此外,增设输送辊对313将从被设置在第一增设盒21A的下方处的增设盒21被输送出的介质S向与第一增设盒21A的上方被邻接地设置的装置主体10进行输送。
另外,第二增设盒21B的增设输送辊对313将被收纳在第二增设盒21B中的介质S、或从第三增设盒21C被输送出的介质S向第一增设盒21A进行输送。第三增设盒21C的增设输送辊对313将被收纳在第三增设盒21C中的介质S向第二增设盒21B进行输送。
第一增设盒21A通过使料斗板32倾斜,从而将介质S压触在增设拾取辊311上。第一增设盒21A通过电动驱动方式来使料斗板32倾斜,以将介质S压触在增设拾取辊311上。
接下来,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系统的结构进行说明。
图3为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系统的结构的框图。
如图3所示,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主体控制装置100。
主体控制装置100具备CPU(Central Processing Unit:中央处理器)等的执行程序的主体处理器110、主体存储器120以及通信线I/F130。I/F为接口的缩写。主体控制装置100通过由主体处理器110来读取并执行主体存储器120所存储的控制程序121,从而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部分进行控制。主体处理器110通过执行主体存储器120所存储的控制程序121,从而作为第一主体通信控制部111、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图像形成控制部113以及第二指令生成部114而发挥功能。
主体控制装置100为“控制装置”的一个示例。主体存储器120为“存储部”的一个示例。
主体存储器120为对控制程序121、由主体处理器110所执行的其他程序、以及由主体处理器110而被处理的数据等进行存储的存储器。主体存储器120具有非易失性的存储区域。此外,主体存储器120也可以具备易失性的存储区域,以构成主体处理器110的工作区域。
通信线I/F130具备连接器和通信电路等通信硬件。在通信线I/F130上,连接有能够供增设盒21进行连接的总线型的通信线TL。换而言之,在通信线I/F130上,以总线状的方式而连接有增设盒21。主体控制装置100经由通信线TL而与增设盒21进行通信。
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操作面板16、通信装置101、读取单元11、图像形成单元28、第一主体电机102、第二主体电机103、第三主体电机104、第四主体电机105以及第五主体电机106。操作面板16、通信装置101、读取单元11、图像形成单元28、第一主体电机102、第二主体电机103、第三主体电机104、第四主体电机105以及第五主体电机106连接至主体控制装置100。
操作面板16依照主体控制装置100的控制,而在显示器上对各种信息进行显示。此外,操作面板16将与对操作开关的操作相对应的信号输出至主体控制装置100。
通信装置101具备根据预定的通信标准的通信电路等通信硬件,其根据预定的通信标准来与独立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外部设备进行通信。
读取单元11根据主体控制装置100的控制而对原稿D进行读取。
图像形成单元28根据主体控制装置100的控制而使喷墨头282以及滑架281进行驱动,从而在介质S上形成图像。
第一主体电机102经由动力传递机构而连接于第一主体输送辊对271。主体控制装置100通过对第一主体电机102进行驱动,从而使第一主体输送辊对271的旋转辊进行旋转。
第二主体电机103经由动力传递机构而连接于第二主体输送辊对272。主体控制装置100通过对第二主体电机103进行驱动,从而使第二主体输送辊对272的旋转辊进行旋转。
第三主体电机104经由动力传递机构而连接于第三主体输送辊对273。主体控制装置100通过对第三主体电机104进行驱动,从而使第三主体输送辊对273的旋转辊进行旋转。
第四主体电机105经由动力传递机构而连接于主体拾取辊301。主体控制装置100通过对第四主体电机105进行驱动,从而使主体拾取辊301进行旋转。
第五主体电机106经由动力传递机构而连接于主体分离辊对302。主体控制装置100通过对第五主体电机106进行驱动,从而使主体分离辊对302的旋转辊进行旋转。
如上文所述,主体处理器110作为第一主体通信控制部111、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图像形成控制部113以及第二指令生成部114而发挥功能。图像形成控制部113作为第一指令生成部1131而发挥功能。
第一主体通信控制部111经由通信装置101而与外部设备进行通信。例如,第一主体通信控制部111从外部设备对图像形成数据进行接收。
在进行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的说明之前,先对图像形成控制部113以及第二指令生成部114进行说明。
图像形成控制部113基于第一主体通信控制部111所接收到的图像形成数据而实施图像形成处理。图像形成处理为包括介质S的输送、以及向介质S的图像形成的处理。
图像形成控制部113对图像形成单元28、第一主体电机102、第二主体电机103以及第三主体电机104进行控制,以实施图像形成处理。
在针对被收纳在主体盒17中的介质S实施图像形成处理的情况下,图像形成控制部113还进一步对第四主体电机105以及第五主体电机106进行控制,以对被收纳在主体盒17中的介质S进行输送并在该介质S上形成图像。
在针对被收纳在增设盒21中的介质S而实施图像形成处理的情况下,图像形成控制部113向增设盒21输出作为“数据”的一个示例的指令,以使增设盒21对介质S进行输送。而且,图像形成控制部113针对从增设盒21被输送出的介质S而实施图像形成。
第一指令生成部1131生成向增设盒21输出的指令。第一指令生成部1131使主体存储器120对所生成的指令进行存储。在主体存储器120的存储区域中,针对相对于装置主体10而被增设的每个增设盒21而形成有发送队列Q。发送队列Q为对向增设盒21输出的指令进行临时存储的存储区域。在本实施方式的主体存储器120中,形成有与第一增设盒21A相对应的第一发送队列Q1、与第二增设盒21B相对应的第二发送队列Q2、和与第三增设盒21C相对应的第三发送队列Q3。第一指令生成部1131在生成了向第一增设盒21A输出的指令的情况下,使第一发送队列Q1对所生成的指令进行存储。第一指令生成部1131在生成了向第二增设盒21B输出的指令的情况下,使第二发送队列Q2对所生成的指令进行存储。第一指令生成部1131在生成了向第三增设盒21C输出的指令的情况下,使第三发送队列Q3对所生成的指令进行存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一指令生成部1131生成的指令为硬件系统指令。
硬件系统指令为与增设盒21所具备的硬件相关的指令。在本实施方式中,硬件系统指令包括第一机械驱动指令、第二机械驱动指令、第三机械驱动指令、第四机械驱动指令、第一传感器指令、第二传感器指令、第三传感器指令以及第四传感器指令。
第一机械驱动指令、第二机械驱动指令、第三机械驱动指令以及第四机械驱动指令分别为“驱动指令”的一个示例。
第一机械驱动指令为指示增设拾取辊311的驱动的指令。第一机械驱动指令记述有增设拾取辊311的旋转量等。
第二机械驱动指令为对增设分离辊对312的驱动进行指示的指令。第二机械驱动指令记述有增设分离辊对312的旋转辊的旋转量等。
第三机械驱动指令为对增设输送辊对313的驱动进行指示的指令。第三机械驱动指令记述有增设输送辊对313的旋转辊的旋转量等。
第四机械驱动指令为指示料斗板32的驱动的指令。
第一传感器指令为请求第一传感器206A的检测值的指令。
第一传感器206A为对增设托盘23中是否收纳有介质S进行检测的传感器。
第二传感器指令为请求第二传感器206B的检测值的指令。
第二传感器206B为对增设托盘23中的介质S的位置进行检测的传感器。
第三传感器指令为请求第三传感器206C的检测值的指令。
第三传感器206C为对增设托盘23所收纳的介质S的尺寸进行检测的传感器。
第四传感器指令为请求第四传感器206D的检测值的指令。
第四传感器206D为对增设托盘23的有无进行检测的传感器。
在以下的说明中,在不对第一机械驱动指令、第二机械驱动指令、第三机械驱动指令、第四机械驱动指令、第一传感器指令以及第二传感器指令进行区分的情况下,将它们称为“图像形成工作指令”。图像形成工作指令为与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像形成工作相关的指令。
第一指令生成部1131在生成指令时,将表示需要ACK的标记与要生成的指令建立对应关系。第一指令生成部1131将一个表示需要ACK的标记与所有硬件系统指令建立对应关系。
第二指令生成部114生成向增设盒21输出的指令。向增设盒21输出的指令为“数据”的一个示例。第二指令生成部114在生成了向第一增设盒21A输出的指令的情况下,使第一发送队列Q1对所生成的指令进行存储。第二指令生成部114在生成了向第二增设盒21B输出的指令的情况下,使第二发送队列Q2对所生成的指令进行存储。第二指令生成部114在生成了向第三增设盒21C输出的指令的情况下,使第三发送队列Q3对所生成的指令进行存储。
在本实施方式中,第二指令生成部114生成的指令为软件系统指令。软件系统指令为与增设盒21的软件相关的指令。在本实施方式中,软件系统指令包括第一固件指令、第二固件指令以及时刻设定指令。
第一固件指令为请求增设盒21的固件的版本的指令。
第二固件指令为指示增设盒21的固件的更新的指令。
时刻设定指令为向增设盒21对时刻的设定进行指示的指令。
第二指令生成部114在生成指令时,将一个表示是否需要ACK的标记与要生成的指令建立对应关系。
对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进行说明。
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经由通信线I/F130以及通信线TL,而与连接于通信线TL的增设盒21进行通信。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将发送队列Q所存储的指令向增设盒21进行发送。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对各发送队列Q进行监视,并将发送队列Q所存储的指令向与发送队列Q相对应的增设盒21进行发送。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的发送工作的详细内容会在后文进行叙述。在增设盒21发送出作为肯定回答的ACK(Acknowledgement:确认字符)的情况下,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从增设盒21对ACK进行接收。
接下来,参照图3而对增设盒21的控制系统的结构进行说明。
第一增设盒21A、第二增设盒21B以及第三增设盒21C各自具有彼此大致相同的结构。因此,在参照图3的增设盒21的结构的说明中,以第一增设盒21A的结构为代表来进行说明,而对于第二增设盒21B以及第三增设盒21C的结构则省略其说明。
第一增设盒21A具备增设控制装置200。增设控制装置200具备CPU等的执行程序的增设处理器210、以及增设存储器220。增设控制装置200通过由增设处理器210来读取并执行增设存储器220所存储的控制程序221,从而对第一增设盒21A的各部分进行控制。增设处理器210通过执行增设存储器220所存储的控制程序221,从而作为增设通信控制部211、以及指令执行部212而发挥功能。
增设存储器220为对控制程序221、由增设处理器210所执行的其他程序、以及由增设处理器210而被处理的数据等进行存储的存储器。增设存储器220具有非易失性的存储区域。此外,增设存储器220也可以具备易失性的存储区域,以构成增设处理器210的工作区域。
第一增设盒21A具备增设I/F201。增设I/F201具备连接器等通信硬件。增设I/F201与总线型的通信线TL相连接,从而经由通信线TL而与主体控制装置100进行通信。
第一增设盒21A具备第一增设电机202、第二增设电机203、第三增设电机204以及第四增设电机205。这些电机与增设控制装置200相连接。
第一增设电机202经由动力传递机构而与增设拾取辊311相连接。增设控制装置200通过使第一增设电机202进行驱动,从而使增设拾取辊311进行旋转。
第二增设电机203经由动力传递机构而与增设分离辊对312相连接。增设控制装置200通过使第二增设电机203进行驱动,从而使增设分离辊对312的旋转辊进行旋转。
第三增设电机204经由动力传递机构而与增设输送辊对313相连接。增设控制装置200通过使第三增设电机204进行驱动,从而使增设输送辊对313的旋转辊进行旋转。
第四增设电机205经由动力传递机构而使料斗板32倾斜。增设控制装置200通过使第四增设电机205进行驱动,从而使料斗板32倾斜。
第一增设盒21A具备传感器组206。传感器组206具备第一传感器206A、第二传感器206B、第三传感器206C以及第四传感器206D,且其将这些传感器的检测值输出至增设控制装置200。
如上文所述,增设处理器210作为增设通信控制部211、以及指令执行部212而发挥功能。
增设通信控制部211经由增设I/F201而与主体控制装置100进行通信。增设通信控制部211从主体控制装置100对指令进行接收。在从主体控制装置100接收到的指令中与一个表示需要ACK的标记建立了对应关系的情况下,增设通信控制部211向一个主体控制装置100发送ACK。
指令执行部212执行增设通信控制部211所接收到的指令。另外,在增设通信控制部211所接收到的指令发生了损坏的情况下,指令执行部212对该指令进行读取并丢弃。另外,指令的损坏检测通过哈希函数或校验和等现有的手法来实施。
在增设通信控制部211所接收到的指令为第一机械驱动指令的情况下,指令执行部212使第一增设电机202进行驱动,以使增设拾取辊311旋转第一机械驱动指令中所记述的旋转量的量。
在增设通信控制部211所接收到的指令为第二机械驱动指令的情况下,指令执行部212使第二增设电机203进行驱动,以使增设分离辊对312的旋转辊旋转第二机械驱动指令中所记述的旋转量的量。
在增设通信控制部211所接收到的指令为第三机械驱动指令的情况下,指令执行部212使第三增设电机204进行驱动,以使增设输送辊对313的旋转辊旋转第三机械驱动指令中所记述的旋转量的量。
在增设通信控制部211所接收到的指令为第四机械驱动指令的情况下,指令执行部212使第四增设电机205进行驱动,以使料斗板32倾斜。
在增设通信控制部211所接收到的指令为第一传感器指令的情况下,指令执行部212将第一传感器206A的检测值输出至增设通信控制部211。增设通信控制部211将被输出的第一传感器206A的检测值输出至主体控制装置100。
在增设通信控制部211所接收到的指令为第二传感器指令的情况下,指令执行部212将第二传感器206B的检测值输出至增设通信控制部211。增设通信控制部211将被输出的第二传感器206B的检测值输出至主体控制装置100。
在增设通信控制部211所接收到的指令为第三传感器指令的情况下,指令执行部212将第三传感器206C的检测值输出至增设通信控制部211。增设通信控制部211将被输出的第三传感器206C的检测值输出至主体控制装置100。
在增设通信控制部211所接收到的指令为第四传感器指令的情况下,指令执行部212将第四传感器206D的检测值输出至增设通信控制部211。增设通信控制部211将被输出的第四传感器206D的检测值输出至主体控制装置100。
在增设通信控制部211所接收到的指令为第一固件指令的情况下,指令执行部212使增设通信控制部211向主体控制装置100发送表示增设盒21的固件的版本的信息。
在增设通信控制部211所接收到的指令为第二固件指令的情况下,指令执行部212对增设盒21的固件进行更新。
在增设通信控制部211所接收到的指令为时刻设定指令的情况下,指令执行部212对增设盒21所经过的时刻进行设定。
接下来,对图像形成装置1的工作进行说明。
首先,对与增设盒21的排他控制相关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工作进行说明。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在主体控制装置100与一个增设盒21进行通信的情况下,主体控制装置100会针对该一个增设盒21而实施排他控制。这是为了避免在通信线TL上连接有多个增设盒21的情况下发生通信线TL中的数据冲突。
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向排他控制的对象的增设盒21发送通信权授予指令。通信权授予指令为授予用于实施排他性的通信控制、即排他控制的通信权的指令。通过发送通信权授予指令,从而主体控制装置100开始进行被发送了通信权授予指令的增设盒21的排他控制。另外,在通信权授予指令中,对表示需要ACK的标记建立了对应关系。
被进行排他控制的增设盒21的增设通信控制部211在预定的契机下向主体控制装置100发送通信权返回指令。通信权返回指令为返回用于实施排他控制的通信权的指令。通过发送通信权返回指令,从而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使被发送了通信权返回指令的增设盒21的排他控制结束。另外,在通信权返回指令中,对表示需要ACK的标记建立了对应关系。
接下来,对与被存储在发送队列Q中的指令的发送相关的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的工作进行说明。
图4为表示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的工作的流程图。
在图4的工作中,其为将与排他控制中的增设盒21相对应的发送队列Q作为处理对象的工作。
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对处理对象的发送队列Q中是否存储有指令进行判断(步骤SA1)。
在判断为处理对象的发送队列Q中并未存储有指令的情况下(步骤SA1:否(NO)),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再次实施步骤SA1的判断。
另一方面,在判断为处理对象的发送队列Q中存储有指令的情况下(步骤SA1:是(YES)),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对处理对象的发送队列Q中所存储的指令是否为多个进行判断(步骤SA2)。
在判断为处理对象的发送队列Q中所存储的指令并非多个的情况下(步骤SA2:否),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将发送队列Q中所存储的指令向增设盒21进行发送(步骤SA3)。
返回至步骤SA2的说明,在判断为处理对象的发送队列Q中所存储的指令为多个的情况下(步骤SA2:是),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对处理对象的发送队列Q中所存储的指令的数据量的总计是否为预定的阈值以上进行判断(步骤SA4)。该预定的阈值基于防止发送队列Q中所存储的指令的发送延迟的观点,而通过事前的测试或模拟等方式来适当地确定。
在判断为处理对象的发送队列Q中所存储的指令的数据量的总计低于预定的阈值的情况下(步骤SA4:否),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将处理对象的发送队列Q中所存储的指令中的队首的指令向增设盒21进行发送(步骤SA5)。队首的指令是指,发送队列Q中所存储的指令中的最先被存储的指令。
另一方面,在判断为处理对象的发送队列Q中所存储的指令的数据量的总计为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下(步骤SA4:是),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生成第一结合指令(步骤SA6)。
第一结合指令为将处理对象的发送队列Q中所存储的多个指令进行结合而得到的指令。第一结合指令中所包含的多个指令以按照与被存储到发送队列Q中的顺序相同的顺序来进行处理的方式而被记述在第一结合指令中。
第一结合指令为“第一结合数据”的一个示例。
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在生成第一结合指令时,将一个表示需要ACK的标记与要生成的第一结合指令建立对应关系。此时,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针对第一结合指令中所包含的多个指令而解除表示需要ACK的标记的对应关系建立。
当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生成了第一结合指令时,向增设盒21发送所生成的第一结合指令(步骤SA7)。
如使用图4所说明的那样,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向增设盒21发送第一结合指令。由此,能够以减少从主体控制装置100向增设盒21进行发送的指令的耗费的方式,而对被存储在发送队列Q中的多个指令进行发送。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使增设盒21的控制高速化。
接下来,对针对多个增设盒21中所收纳的介质S来实施图像形成处理的情况下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工作进行说明。
图5为表示图像形成装置1的工作的一个示例的顺序图。
图5的顺序图所示的工作对按照第一增设盒21A、第二增设盒21B、第三增设盒21C的顺序来与各增设盒21通信的情况进行例示。在为图5的示例的情况下,伴随着排他控制对象的切换,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对图4所示的工作的处理对象的发送队列Q、按照第一发送队列Q1、第二发送队列Q2以及第三发送队列Q3的顺序进行切换。
主体控制装置100的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向第一增设盒21A发送通信权授予指令(步骤SB1)。由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开始进行第一增设盒21A的排他控制。
第一增设盒21A的增设通信控制部211对通信权授予指令进行接收,并向主体控制装置100发送针对通信权授予指令的ACK(步骤SB2)。
在图5的示例中,对设为在进行步骤SB3的发送时第一发送队列Q1中存储有一个指令的情况进行例示。因此,主体控制装置100的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向第一增设盒21A发送一个被存储在第一发送队列Q1中的指令(步骤SB3)。
第一增设盒21A的增设通信控制部211向主体控制装置100发送针对在步骤SB3中被发送出的指令的ACK(步骤SB4)。
在图5的示例中,对在进行步骤SB5的发送时第一发送队列Q1中存储有多个指令、且被存储在第一发送队列Q1中的多个指令的数据量为预定的阈值以上的情况进行例示。因此,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向第一增设盒21A发送第一结合指令(步骤SB5)。
第一增设盒21A的增设通信控制部211向主体控制装置100发送针对在步骤SB5中被发送出的第一结合指令的ACK(步骤SB6)。
在步骤SB6以后,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依照图4所示的工作,而向第一增设盒21A发送并未进行结合的指令或第一结合指令。
第一增设盒21A的增设通信控制部211向主体控制装置100发送通信权返回指令(步骤SB7)。由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第一增设盒21A的排他控制结束。
主体控制装置100的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向第一增设盒21A发送针对通信权返回指令的ACK(步骤SB8)。
接下来,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向第二增设盒21B发送通信权授予指令(步骤SB9)。由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开始进行第二增设盒21B的排他控制。
第一增设盒21A的增设通信控制部211对通信权授予指令进行接收,并向主体控制装置100发送针对通信权授予指令的ACK(步骤SB10)。
在步骤SB10以后,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依照图4所示的工作,而向第二增设盒21B发送并未进行结合的指令或第一结合指令。
第二增设盒21B的增设通信控制部211向主体控制装置100发送通信权返回指令(步骤SB11)。由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第二增设盒21B的排他控制结束。
主体控制装置100的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向第二增设盒21B发送针对通信权返回指令的ACK(步骤SB12)。
接下来,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向第三增设盒21C发送通信权授予指令(步骤SB13)。由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开始进行第三增设盒21C的排他控制。
第三增设盒21C的增设通信控制部211对通信权授予指令进行接收,并向主体控制装置100发送针对通信权授予指令的ACK(步骤SB14)。
在步骤SB14以后,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依照图4所示的工作,而向第三增设盒21C发送并未进行结合的指令或第一结合指令。
第三增设盒21C的增设通信控制部211向主体控制装置100发送通信权返回指令(步骤SB15)。由此,在图像形成装置1中,第三增设盒21C的排他控制结束。
主体控制装置100的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向第三增设盒21发送针对通信权返回指令的ACK(步骤SB16)。
如使用图5所说明的那样,在图像形成处理中,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能够向增设盒21发送第一结合指令。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在图像形成处理中使增设盒21的控制高速化。由此,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使图像形成处理高速化。
对其他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第二实施方式
第一实施方式的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基于发送队列Q中所存储的多个指令的数据量的总计,来对是否生成第一结合指令进行判断。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基于发送队列Q中所存储的指令的种类,来对是否生成第一结合指令进行判断。
图6为表示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的工作的流程图。在图6中,针对与图4所示的流程相同的步骤标注相同的步骤编号,并适当地省略其详细说明。
在判断为处理对象的发送队列Q中存储有多个指令的情况下(步骤SA2:是),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对处理对象的发送队列Q中所存储的多个指令中是否包含有图像形成工作指令进行判断(步骤SC1)。
在判断为处理对象的发送队列Q中所存储的多个指令中并不包含图像形成工作指令的情况下(步骤SC1:否),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向增设盒21发送处理对象的发送队列Q中所存储的指令中的队首的指令(步骤SA5)。
另一方面,在判断为处理对象的发送队列Q中所存储的多个指令中包含有图像形成工作指令的情况下(步骤SC1:是),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生成第一结合指令(步骤SA6)。
第三实施方式
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与第一实施方式以及第二实施方式的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相比,指令发送后的工作有所不同。
图7为表示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的工作的流程图。在图7中,针对与图4所示的流程相同的步骤标注相同的步骤编号,并适当地省略其详细说明。在图7的工作中,其与图4的工作同样地为将与排他控制中的增设盒21相对应的发送队列Q作为处理对象的工作。另外,第三实施方式的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也可以实施在第二实施方式中所说明的步骤SD1,来代替图7所示的步骤SA4。
当在步骤SA3、SA5、SA7中的任意的步骤中实施了指令的发送时,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对是否在步骤SA3、SA5、SA7中的任意一个的发送中发生了错误进行判断(步骤SD1)。
在判断为并未发生错误的情况下(步骤SD1:否),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使处理返回至步骤SA1,并再次实施步骤SA1以后的处理。
另一方面,在判断为发生了错误的情况下(步骤SD1:是),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对是否在预定的期间内有新的指令被存储到处理对象的发送队列Q中进行判断(步骤SD2)。
在判断为在预定的期间内并未有新的指令被存储的情况下(步骤SD2:否),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再次发送成为发送错误状态的指令(步骤SD3)。
在判断为在预定的期间内有新的指令被存储的情况下(步骤SD2:是),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生成第二结合指令(步骤SD4)。
第二结合指令为将成为了发送错误状态的指令与新被存储到处理对象的发送队列Q中的指令进行结合而得到的指令。第二结合指令中所包含的多个指令以按照与被存储到发送队列Q中的顺序相同的顺序来进行处理的方式而被记述在第二结合指令中。
第二结合指令为“第二结合数据”的一个示例。
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在生成第二结合指令时,将一个表示需要ACK的标记与要生成的第二结合指令建立对应关系。此时,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针对第二结合指令中所包含的多个指令而解除表示需要ACK的标记的对应关系建立。
当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2生成了第二结合指令时,向增设盒21发送所生成的第二结合指令(步骤SD5)。
如以上所说明的那样,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主体控制装置100,其具备主体存储器120;主体盒17;增设盒21,其为与主体盒17不同的盒,且其与主体控制装置100通信连接。主体存储器120针对与主体控制装置100通信连接的每个增设盒21,而具有对向增设盒21发送的指令进行临时存储的发送队列Q。主体控制装置100针对每个发送队列Q而实施如下处理,即,在发送队列Q中存储有多个指令的情况下,生成将发送队列Q中所存储的多个指令进行结合而得到的第一结合指令,并向增设盒21发送第一结合指令。
由此,通过将被存储在发送队列Q中的多个指令作为一个指令来进行发送,从而能够减少对多个指令进行发送时的耗费。因此,由于能够缩短向增设盒21的指令发送所需的时间,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能够使增设盒21的控制高速化。
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多个增设盒21。多个增设盒21与主体控制装置100所连接的总线型的通信线TL相连接。在主体控制装置100与多个增设盒21进行通信的情况下,主体控制装置100针对每个发送队列Q而依次实施如下处理,即,在发送队列Q中存储有多个指令的情况下,生成将发送队列Q中所存储的多个指令进行结合而得到的第一结合指令,并向增设盒21发送第一结合指令。
由此,即使在总线型的通信线TL上连接有多个增设盒21的情况下,也能够在防止通信线TL中的数据冲突的同时,使增设盒21的控制高速化。
主体控制装置100基于发送队列Q中所存储的多个指令的数据量的总计,而对是否生成第一结合指令进行判断,并在判断为生成第一结合指令的情况下,生成第一结合指令,并向增设盒21发送第一结合指令。
由此,通过基于发送队列Q中所存储的多个指令的数据量的总计来对是否生成第一结合指令进行判断,从而能够在抑制不必要的指令的结合处理的同时,适当地使增设盒21的控制高速化。
主体控制装置100基于发送队列Q中所存储的指令的种类,而对是否生成第一结合指令进行判断,并在判断为生成第一结合指令的情况下,生成第一结合指令,并向增设盒21发送第一结合指令。
由此,通过基于发送队列Q中所存储的数据的种类来对是否生成第一结合指令进行判断,从而能够在抑制不必要的指令的结合处理的同时,适当地使增设盒21的控制高速化。
在发送队列Q中所存储的多个指令中包含有图像形成工作指令的情况下,主体控制装置100判断为生成第一结合指令。
由此,由于能够缩短图像形成工作指令的发送控制所需的时间,因此能够抑制由图像形成工作指令的发送延迟而导致的卡纸等的错误发生。因此,图像形成装置1在能够使增设盒21的控制高速化的同时,还能够抑制由图像形成工作指令的发送延迟而导致的卡纸等的错误发生。
在向增设盒21的指令的发送中发生了错误的情况下,主体控制装置100生成将被存储到发送队列Q中的新的指令与成为了发送错误状态的指令进行结合而得到的第二结合指令,并向增设盒21发送第二结合指令。
由此,能够以包括被存储到发送队列Q中的新的指令在内的方式来将成为了发送错误状态的指令作为一个指令而再次发送。因此,能够使发生了发送错误的情况下的增设盒21的控制高速化。
在第一结合指令中,与一个表示需要肯定回答的标记建立有对应关系。
由此,能够将针对第一结合指令的ACK设为一个。因此,由于并不针对第一结合指令中所包含的多个指令中的每一个来实施ACK的发送接收,因此能够使增设盒21的控制更加高速化,并能够通过ACK来确保通信的可靠性。
一种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方法,其中,所述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主体控制装置100、主体盒17和增设盒21,所述主体控制装置100具备主体存储器120,所述增设盒21为与主体盒17不同的盒且与主体控制装置100通信连接,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1的控制方法中,主体存储器120针对与主体控制装置100通信连接的每个增设盒21,而具有对向增设盒21发送的指令进行临时存储的发送队列Q,主体控制装置100针对每个发送队列Q而实施如下处理,即,在发送队列Q中存储有多个指令的情况下,生成将发送队列Q中所存储的多个指令进行结合而得到的第一结合指令,并向增设盒21发送第一结合指令。
由此,可以实现与上述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效果同样的效果
上述的实施方式只不过示出了应用本发明的一个具体例。本发明并不被限定于上述的实施方式的结构,而能够在不脱离发明的主旨的范围内在各种各样的方式中实施。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将指令作为主体控制装置100向增设盒21发送的数据进行了例示。然而,主体控制装置100向增设盒21发送的数据并不限定于指令,例如也可以为固件的更新数据、或针对增设盒21而设定的设定数据等。
上述的第二实施方式为,在发送队列Q中所存储的指令中包含有图像形成工作指令的情况下生成第一结合指令的结构。然而,作为用于生成第一结合指令的条件的指令的种类并不限定于图像形成工作指令,也可以为其他种类的指令。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采用了关于从主体控制装置100向增设盒21发送的指令而生成第一结合指令以及第二结合指令的结构。然而,关于从增设盒21向主体控制装置100发送的数据,也可以与上述的实施方式同样地将多个数据进行结合。在这种情况下,增设盒21的增设通信控制部211在增设存储器220中存储有多个向主体控制装置100发送的数据的情况下,将多个数据进行结合,并将结合而得到的数据作为一个数据来向主体控制装置100进行发送。
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图像形成装置1具备三个增设盒21的情况进行了例示。然而,图像形成装置1只需具备一个以上的增设盒21即可,图像形成装置1所具备的增设盒21并不被限定于三台。
例如,上述的实施方式作为图像形成装置1而对复合机进行了例示。然而,图像形成装置1并不被限定于复合机,其只需为至少具有图像形成功能的装置即可。
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串行式的喷墨头282进行了例示,但是向介质S喷出油墨的头也可以为行式的头或侧移式的头。此外,图像形成装置1的图像形成方式并不被限定于喷墨式。喷墨头282并不被限定于喷出CMYK的四种颜色的油墨的头,而例如也可以为使用向CMYK的四种颜色中添加了特殊颜色油墨而成的多种颜色的油墨的头,还可以为能够喷出单色或两种颜色的油墨的头。
虽然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对从油墨包20被供给油墨的喷墨头282进行了例示,但是图像形成装置1所具备的喷墨头282也可以为从墨盒或油墨罐等被供给油墨的结构。
主体处理器110以及增设处理器210既可以通过单一的处理器来构成,也可以通过多个处理器来构成。主体处理器110以及增设处理器210也可以为被编程了的硬件,以实现对应的功能部。即,主体处理器110以及增设处理器210例如也可以由ASIC(ApplicationSpecific Integrated Circuit:特殊应用集成电路)或FPGA(Field Programmable GateArray:现场可编程逻辑门阵列)而被构成。
图3所示的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部分为一个示例,其具体的安装方式并未被特别限定。也就是说,并不一定必须安装有与各部分独立地对应的硬件,当然也可以设为通过由一个处理器来执行程序从而实现各部分的功能的结构。此外,也可以将在上述的实施方式中由软件所实现的功能的一部分设为硬件,或者,也可以使由硬件所实现的功能的一部分由软件来实现。此外,关于图像形成装置1的其他各部分的具体的细节部分结构也可以任意地进行变更。
为了使图像形成装置1的各部分的工作容易理解,从而使图4、图5、图6以及图7所示的工作的步骤单位根据主要的处理内容而进行了分割,本发明并不会通过处理单位的分割的方法和名称而被限定。也可以根据处理内容而进一步将之分割为更多的步骤单位。此外,也可以以使一个步骤单位包括更多的处理的方式来进行分割。此外,该步骤的顺序也可以在对本发明的主旨没有妨碍的范围内适当地进行替换。
符号说明
1…图像形成装置;17…主体盒(第一盒);21…增设盒(第二盒);21A…第一增设盒(第二盒);21B…第二增设盒(第二盒);21C…第三增设盒(第二盒);100…主体控制装置(控制装置);101…通信装置;102…第一主体电机;103…第二主体电机;104…第三主体电机;105…第四主体电机;106…第五主体电机;110…主体处理器;111…第一主体通信控制部;112…第二主体通信控制部;113…图像形成控制部;114…第二指令生成部;120…主体存储器(存储部);121…控制程序;130…通信线I/F;200…增设控制装置;201…增设I/F;202…第一增设电机;203…第二增设电机;204…第三增设电机;205…第四增设电机;206…传感器组;206A…第一传感器;206B…第二传感器;206C…第三传感器;206D…第四传感器;210…增设处理器;211…增设通信控制部;212…指令执行部;220…增设存储器;221…控制程序;271…第一主体输送辊对;272…第二主体输送辊对;273…第三主体输送辊对;301…主体拾取辊;302…主体分离辊对;311…增设拾取辊;312…增设分离辊对;313…增设输送辊对;1131…第一指令生成部;Q…发送队列;Q1…第一发送队列;Q2…第二发送队列;Q3…第三发送队列;S…介质;TL…通信线。

Claims (8)

1.一种图像形成装置,具备:
控制装置,其具备存储部;
第一盒;
第二盒,其为与所述第一盒不同的盒,且其与所述控制装置通信连接,
所述存储部具有对向所述第二盒发送的数据进行临时存储的发送队列,
所述控制装置针对每个所述发送队列而实施如下处理,即,在所述发送队列中存储有多个数据的情况下,生成将所述发送队列中所存储的多个数据进行结合而得到的第一结合数据,并向所述第二盒发送所述第一结合数据。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具备多个所述第二盒,
所述存储部针对与所述控制装置通信连接的多个所述第二盒中的每一个而具有所述发送队列,
多个所述第二盒与所述控制装置所连接的总线型的通信线相连接,
所述控制装置在与多个所述第二盒进行通信的情况下,针对每个所述发送队列而依次实施所述处理。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实施如下处理,即,
基于所述发送队列中所存储的多个数据的数据量的总计,而对是否生成所述第一结合数据进行判断,
在判断为生成所述第一结合数据的情况下,生成所述第一结合数据,并向所述第二盒发送所述第一结合数据。
4.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实施如下处理,即,
基于所述发送队列中所存储的数据的种类,而对是否生成所述第一结合数据进行判断,
在判断为生成所述第一结合数据的情况下,生成所述第一结合数据,并向所述第二盒发送所述第一结合数据。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实施如下处理,即,
在所述发送队列中所存储的多个数据中包含有与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图像形成工作相关的数据的情况下,判断为生成所述第一结合数据。
6.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所述控制装置实施如下处理,即,
在向所述第二盒的数据的发送中发生了错误的情况下,生成将已被存储到所述发送队列中的新的数据与成为了发送错误状态的数据进行结合而得到的第二结合数据,并向所述第二盒发送所述第二结合数据。
7.如权利要求1至5中的任意一项所述的图像形成装置,其中,
在所述第一结合数据中,与一个表示需要肯定回答的标记建立有对应关系。
8.一种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其中,
所述图像形成装置具备控制装置、第一盒和第二盒,所述控制装置具备存储部,所述第二盒与所述第一盒不同且与所述控制装置通信连接,
在所述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中,
所述存储部针对与所述控制装置通信连接的每个所述第二盒,而具有对向所述第二盒发送的数据进行临时存储的发送队列,
所述控制装置针对每个所述发送队列而实施如下处理,即,在所述发送队列中存储有多个数据的情况下,生成将所述发送队列中所存储的多个数据进行结合而得到的第一结合数据,并向所述第二盒发送所述第一结合数据。
CN202211632218.XA 2021-12-21 2022-12-19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Pending CN116320185A (zh)

Applications Claiming Priority (2)

App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Title
JP2021-206756 2021-12-21
JP2021206756A JP2023091900A (ja) 2021-12-21 2021-12-21 画像形成装置、及び画像形成装置の制御方法

Publications (1)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CN116320185A true CN116320185A (zh) 2023-06-23

Family

ID=86768004

Family Applications (1)

Application Number Title Priority Date Filing Date
CN202211632218.XA Pending CN116320185A (zh) 2021-12-21 2022-12-19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Country Status (3)

Country Link
US (1) US11934714B2 (zh)
JP (1) JP2023091900A (zh)
CN (1) CN116320185A (zh)

Family Cites Families (5)

* Cited by examiner, † Cited by third party
Publication number Priority date Publication date Assignee Title
JPH088935A (ja) 1994-06-20 1996-01-12 Canon Inc 増設ユニットインタフェース
JPH11249348A (ja) * 1998-02-27 1999-09-17 Minolta Co Ltd 画像形成装置
JP4391316B2 (ja) * 2003-07-31 2009-12-24 富士通マイクロエレクトロニクス株式会社 ワイヤレスlan用のメディア・アクセス・コントロール装置
JP4433723B2 (ja) * 2003-08-21 2010-03-17 ブラザー工業株式会社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7314334A (ja) 2006-05-29 2007-12-06 Canon Inc 画像形成システム

Also Published As

Publication number Publication date
JP2023091900A (ja) 2023-07-03
US20230195392A1 (en) 2023-06-22
US11934714B2 (en) 2024-03-19

Similar Documents

Publication Publication Date Title
US11298958B2 (en) Ink-jet recording apparatus and ink-jet recording method
CN116320185A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US11724904B2 (en) Medium-transporting device and image reading apparatus
CN116320186A (zh) 图像形成装置、以及图像形成装置的控制方法
JP2008068998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4328489B2 (ja) 記録装置
JP5724805B2 (ja) 記録装置、及びこの記録装置に用いられる増設排紙ユニット
KR100476771B1 (ko) 화상인쇄장치 및 그의 화이트라인 보정방법
US6929414B2 (en) Reading/recording apparatus, reading control method, and program for implementing the method
KR100222692B1 (ko) 잉크-젯 프린터와 셔틀 스캐너가 일체형으로 결합된 복합장치.
JP5929014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2006096534A (ja) 画像形成装置
JP2000003122A (ja) 画像形成装置
US7056046B2 (en) Printing apparatus capable of installing an optional unit for supplying print media
KR100238053B1 (ko) 복합기의 스캐닝/인쇄 이중처리 방법 및 장치
JPH11286343A (ja) 画像読取部を持つ画像形成装置
KR100288703B1 (ko) 복합기
KR100555742B1 (ko) 화상형성기기의 용지이송장치 및 그 제어방법
JP6232885B2 (ja) 画像記録装置
JP2023031833A (ja) 装置
JP2004306279A (ja) 印刷装置、プログラム、及び印刷システム
JP2014230227A (ja) 画像処理装置、画像処理制御方法及び画像処理制御プログラム
JP5850217B2 (ja) シート搬送装置
KR19980055356U (ko) 잉크-젯 프린터와 셔틀 스캐너가 일체형으로 결합된 복합장치
JP2020162073A (ja) 画像読取装置

Legal Events

Date Code Title Description
PB01 Publication
PB01 Public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
SE01 Entry into force of request for substantive examination